《证道歌》西蜀净然·译
 

 
首先,主语关:<证道歌>。
其次,概念关:什么是【证道】?所谓的证道,就是觉者。觉者的标准是【不二法门】。也就是不会【二分说法】。
最后,逻辑关:凡二分说法者,违反逻辑法则。
一者,伪悟,不证言证。
二者,邪说,毁法谤佛。
下面看原文: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注:真觉者,出语当是内心直白的【陈述语】。
请看:

君不见!
(作者大气直言:你难道可以视而不见吗?大有李白气吞山河的底气)


绝学无为闲道人。
(这是典型的陈述句。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一句话中,三个词组,都是在陈述这个【证道】的境界。
一切佛法的真正证量,必然是【绝学】不对峙的,此种境界当是【无为】本不作意的。<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真正的证道者,应当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不再有为立知的【闲道人】。
仅此七个字,已然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觉者】的自描。
接下看:

不除妄想不求真。
上句陈述证量,此句言说义理。
在【清净意根】上,一切法皆以【无住】为其根本,所以,真正的证道者,自然会【体悟】到这种境界,本身就是:没有必要再去头上安头地断除妄想,以至再添【立知】的精进勇猛地去追求另外的一个【真】了。
译文至此,却实有一种【大事已毕】的感觉。
我们还能够再说些什么呢?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注:无明本身,其中的【无自性】,就是实性,而这个【实性】就是佛性,法性,一真法界。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穷溯……顿断……融入……】吗?有这个必要吗?
再看:
幻化当下就是空身,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哪个不是当下即【空身】呢?况且,在【清净意根】处,你想留也留不住啊!禅师有言【急水上打球子】,亦云【一条白练去】,此之谓也!而这个【急水~白练】的空身,当下就是法身啊!<经>曰: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注;针对这个【法身】,如果你真的亲证明了的话,那么,必然是不会生发出任何【实有】之念想了。何以故?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注意!这里的【无一物】,是专指没有一个【实有之物】。缘起幻化不可断灭!这一点,很难懂,但真觉者,必然懂。如果你在这里不懂的话,严格讲,你还沒有开悟。
大乘佛法始终是辩证的。<证道歌>演绎的是觉者境界,真觉者,必然不落二边。且看:
本源自性天真佛。这里讲的就是六祖所言的【本来无一物】,此种境界当指【法性】而言。
当年五祖明确指出:见性偈。
很可惜,后人在此处,往往是在【相】上。误以为六祖要断掉一切相染。
同理,这里是<证道>歌,一样讲的是【法性】。法性天真,不由人为作意,当下即佛。
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五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注: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恰恰是辩证。正所谓:真如不生,缘起不灭,性相一如,空有不二。
【空去来】,空是动词,表示【无自性】,去与来者,当下本空,无须作意【再空】之。原本就是【浮云】一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毒】亦空,本不实有,何必把捉实有耶?
人类的一切【苦厄】之根源,皆来源于【实有】观。若非实有,当下本空。理上先行,事随不二,此乃真修行也!)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注:凡亲证实相者,必然是【实相无相】之法则规律也!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事物的【关系~性】。此种事物之性,不在【人~法】之相上,即俗称:无我执,法执。行者若真能如此的话,刹那即可灭掉阿鼻地狱之业。何以故?话说白了,一切下三道的作者们,皆因【有~相】,真觉者,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之时,下三道者,已然是找不到【觉者~无我】了。所以,<金刚经>反复宣说: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不如【四句偈】。由此当知,追求形而上之无我,才是修行的第一要义。)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注:如果未悟言悟,并为了一己之名闻利养,欺骗,忽悠大众与信徒,因果不爽,自作自受。

顿觉了 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注:如来禅指顿悟法门,六祖之【唯论见性】者,是也!其中包含一切六度万行。换个角度说:如来禅是一切六度万行之【体】。六度万行是其【用】之显现。)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注:这句话著名到了佛教徒几乎人人皆能说的地步。但至今,也就是:梦中我们有六趣,醒来一看啥也没有。
仿佛这已然成了定论。
我一直疑着它,但又找不到好的【突破口】。
今日有缘,再来换个角度,另类一语。
众所周知,儒家有句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今日,借此句式,【明明有】一番。
且看:

【梦里明明有六趣】
人类在这个梦幻的世界里,明白了一个【明有为幻】的六道因果之规律。
【觉后空空无大千】
觉悟证道的人,恰恰是在这种空觉极圆的境界中,空掉了这个【空无自性】的大千世界。
总结:此二句,前句是在讲【明心】,明白了这颗梦幻般的心,本身就在六趣当中显现。后句是【见性】,即一切觉性本身就在大千世界的【无自性】之中。
正所谓:迷时,一个都不实有。觉时,一切皆非空无。)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觉后者,空觉极圆者,空掉了那个【空无自性】的大千世界。
换个角度说:觉者,恰恰是在【大千~世界】中体验【一切法皆无自性】。
传统观点:
梦里有六趣。觉后无大千。
一梦一觉,二者分开,不符合于释迦法义之本怀。
梦是缘起。觉是性空。
二者是一如(关系~性)。
不可以取一个舍一个地二分说法。

无罪福,无损益,
(注:<证道歌>是觉者的见谛。作者在这里展示的是【阿那个】的真实相状。换句话说,觉者证道的【那个】,必然是:没有分别,罪福,损益,优劣,凡圣的。)

寂灭性中莫问觅,
(注:而这个【阿那个~性】,其本身是【寂灭】的状态,行者到此时,面对这个【真如~性】,或者称【西来意】,就没有必要再去寻找求觅了。何以故?若见实相无相,得见如来。如来是法义,若问西觅东的,早己然不是了。)

昔来尘镜未曾磨,
(注:真觉者,必于【根镜】上直鉴人生。昔来之尘镜,就是今日之【报身~意根】,此处的【鉴性】是不需要磨励的。注意!一期生命的果报【意根】,就象DNA,是不可以有为更换的。)

今日分明须剖析。
(注:当下,这个【清净意根】之鉴性,了了分明,见驴见马,恰恰是须要【明心~剖析】的。参看<楞严经>之七处征心。所以,笔者认为:亲证了【清净意根】,也只是【明心】阶段,属于第二关。要言【见性】,还须向上一路。)

谁无念?谁无生?
(注:朋友!哪个是无念?哪个是无生?这里的【概念关】你真正的过了吗?人若无念是死物。真能【法忍】者,才是无生。人类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那个【能生万物】的真如。何以故?法本无生,没有主宰故。)
若实无生无不生
(注:如果是真正的【实有】者,应当是一合相,一合相乃为【整体】。此整体【一合相】,恰恰是【无生无不生】的法则规律也。这就是<金刚经>中,著名的【双非】句式。整部<金刚经>恰是释迦认知【宇宙~生命】的方法论。)

唤取机关木人问,
(注:当人类面对【宇宙~生命】之法则规律,而甚深【寻觅~剖析】时,才知道,这个【机关~木人】,原来它是由背后的【业力】之手操作着的。)

求佛施功早晚成。
(注:行者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甚深业力的法理法趣的话,那么,你再去寻求佛法所能施设的功德之相,也就是【见性~成佛】,也就是时间问题了。注意!成佛的<法华>,关键就是这个方法论。把握了【清净意根】,也就把握了通向觉悟的大门钥匙。)

放四大,莫把捉,
(注:佛家讲【四大~地水火风】,唯<楞严经>讲【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喻意更深刻。放眼观之,一切万事万物,皆由四大组织而成就。但此四大,只是四种不同【属性~名相】的存在,人类无法去把握一个实有的【地,水,火,风】,譬如人体的存在,就有地水火风四大属性,但你无法去彻底,清淅地分别出人的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属于哪一种属性。尽管中医讲得很详细,但其四大属性,其存在形式,却是始终为变动的。否则,也就没有生命与健康之说了。<金刚经>中的【即非世界】,就是在陈述这个境界。可惜,历史上被人们忽略了。初学者,切忌不要去【把捉】四大。四大本不实有。)

寂灭性中随饮啄,
(注:佛法的核心理趣,就是:性一相异。性者,寂灭也!相者,变化饮啄也!注意!动则如如就是性。不可于动外觅性。大乘佛法充满了辩证。<证道歌>的作者,身为觉者,必然懂得这里的法理法趣。)

诸行无常一切空,
(注:三法印是根本。诸行无常一切法皆无自性。无自性者,即是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恰恰是法的变幻是为空。所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之谓也!)

即是如来大圆觉
(注:以上这种法理法趣之【关系~性】,就是如来,就是【圆觉】。)

决定说,表真僧
(注:有关【唯论见性】,这种意根清净之决定言说,恰恰表现的是真实的僧者行为。)

有人不肯任情征,
(注:但是,有人不肯【清净意根】之言说,任意有为随之性情与身体之变化,追逐其定境中偶现之美景。)

直截根源佛所印,
(注:人类修行于转识归根处,即截止分歧,直达根源,亲证【清净意根】,这在<法华经>中已然明确昭示出:“亦是先佛,经中所言。“诸佛所印,此言不虚。)

寻枝摘叶我不能
(注:做为一名【觉者~证道】之人,那种寻技摘叶的小打小闹的闲情戏论,我是不能够参与的。)

摩尼珠,人不识
(注:摩尼宝珠,此处喻指【佛性】,凡夫之人日日用而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注:此种【摩尼~法性】,本然自在如来藏中。一切如来藏之【种子】本具如来法性。)

六般神用空不空
(注:此如来藏之【法性】于眼耳鼻舌身识【六识~神用】中即是空无自性,又是缘起幻生的辩证一如的不二关系。)

一颗圆光色非色。
(注:这种六识神用的【不二~关系】,恰恰体现在一切【缘起~圆光】的当下,即一切缘起皆是【色与非色】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一如性相。注意!摩尼珠在表法,不要把他当成【具相~实物】来看。)

净五眼,得五力
(注:五眼之净,观不到【性】,所谓见性,不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见,而是【悟见】。此种悟见,六道众生中,只有人类的意识方能具备这种功能。行者若能【亲证~悟性】,当得五种大力之功德相。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之实践功用。)

唯证乃知难可测。
(注:此五种大力之功德相,唯有【亲证~见性】之人乃能真知实践,何以故?因其所谓的真知,喻指人类的【清净意根】,而不是所谓的【意识分别】之心所能够揣摩测会的。)
 
镜里看形见不难,
(注:行者若于【净意根~屏幕】上之【镜鉴】中,见驴见马,如如自现,其中的一切法尘影相,只要心净,就是不难【证量~索取】的。)

水中捉月怎拈得?
(注:此句最关键!人类亲证了【清净意根】,也只是到了第二关,还需向上一路,进入解行一如,方可使得。否则,即是清净意根上的【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依然是【水中之月】,非为究竟也。那什么是究竟?究竟当于实践中去体悟任用。除此无他觉。所以,笔者认为: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常独行,常独步,
(注:法法不相到,因缘瞬息万变。任何一个【当下~我】,都将是独来,独往的。诸行无常,诺法无我,恒常寂静相。真行者,当堪忍此【无生】也。)

达者同游涅槃路,
(注:真正意义的通达觉者,必然深晓缘起之深趣,共同地行持在【法则~涅槃】之共业【道~路】上。俗语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调古神清风自高,
(注:人的修行境界,所弹奏出的曲调越古朴清新,其中的神情与风韵,也就更加的高雅而特立独行。正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而这个【无求~无我】的境界,就是【清净意根】。历史上,凡证悟之觉者,仔细看他们悟后之行履,皆是清醒地行走在意根清净之涅槃路上。)

貌悴骨刚人不顾。
(注:<金刚经>曰:恒河沙数之大千七宝,亦不如【四句偈】,真修道人,是不会在意自己的【皮襄~色相】的,行者面貌虽然憔悴,然而骨格刚毅,根本不会在意世俗之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穷释子,口称贫,
(注:释迦弟子,不涉世俗之财物,一贫如洗,拖钵施教,演绎人生,自谦曰:贫僧。)

实是身贫道不贫,
(注:细观之行履,当知修道之人,虽然身现贫相,但其大道无边,内藏方寸之间,不以色相障其德相也!真得道者,出语必在行而上中。否则,必被色相而坠。)

贫则身常披缕褐,
(注:行者,虽身披七条衣,拖钵乞食。然其所造功德将是一切色相也无法比拟的。)

道则心藏无价珍
(注:宇宙生命之【大道~法则】,恰恰是深藏于行者的净意根之深处,正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如来藏之无量无价无限之宝贝,全部隐藏在<心经>这【十六字真言】之中。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全部如来藏之密义,就在这个【色空~关系】之中。这就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亦就是不二法门。由此当知:身贫与道藏始终是辩证的不二法门。)

无价珍、用无尽,
(注:真正意义的【无价珍】者,乃形而上之【四句偈】也。法义无穷,其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注: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法身利物应机,其永恒之旋的法则规律,始终是不会吝啬的。)

三身四智体中圆,
(注:法报化三身原本一身。妙观察,成所作,平等性,大圆镜,此四智原本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功德相。它们全部都是在如来藏之体中,得到圆满成就的。)

八解六通心地印。
(注:行者于第八阿赖耶识中得到解脱,以及在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上面的通达的功夫境界,全都会在心地第七识【清净意根】处,得以印证。真觉者,于此出语,当是【陈述句】。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上士一决一切了,
(注:最上上乘人,即能够读懂<金刚经>之人,一悟必是形而上之彻悟。六祖曰:“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此中不涉大悟小悟的世俗之想。悟即悟,不悟就是不悟,二者了了分明。)

中下多闻多不信;
(注:中等二乘之人,以及下等无慧之人,久闻而不信,佛之在世,也是无奈。一切都是【业力】使然。)

但自怀中解垢衣,
(注:真行者,只管于自己的怀中掏出来那个【无价~心宝】就是了。行者若能把【六识~垢衣】,层层【解脱~明心】的话,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当全部显现。这就是修行者的真实目的。彻见本圆。三身四智本自清明。)

谁能向外夸精进?
(注:清净意根上本然无我,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谁还能于此【净意根~圆成实】上,画蛇添足般的自吹自擂:我很会功夫,我很精进吗?)

从他谤、任他非,
(注:学佛之人,要学会忍辱,他人误解,错判,甚至恶意的加害于自己,怎么办?心胸宽阔一些,任由他人无理的诽谤,任由他人愚痴的搬弄是非。一切随缘,镜鉴如如。离钩三寸,钓得大鱼。)

把火烧天徒自疲;
(注:让那些愚痴而恶慧之人,把断章取义,无理诡辩的邪火,即使是烧到了天空之中,你不要理他,你耐他,等他,静静地观察他……任其尽情地表演之………看他累成个啥样子。欣赏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修养。)

我闻恰似饮甘露,
(注: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法忍无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诽谤与诬陷,以及恶意的歪曲与载脏,应当保持一颗意根清净的心,镜鉴如如,视毒药与甘露,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人类的般若智慧。)

销融顿入不思议。
(注:人类的这种销融,即【滴水入海】之功德相,当下契入【不二法门】之性相一如之【关系~性】,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

观恶言、是功德,
(注:观察世间愚痴之人们的恶言恶语,这就是你自己的法忍无生之功德。只管钓鱼就是了,别问收获。若能直钩钓取的话,上来的,全是大鱼。这一法理法趣,在凡夫眼里,同样显得:不可思议。)

此即成吾善知识;
(注:对方出演的善恶角色,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全部都是你的无分别之【善知识】。何以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否则,无觉。)

不因讪谤起冤亲,
(注:真修行人,不会因为他人的曲解与诽谤而去计较,还击,以及相仇为冤亲债主。一切本是业报之化身显现,缘去缘散,过往不究。差别当在无为之相上演变。)
 
何表无生慈忍力?
(注:何必再去特意地表演一下【无生~慈悲】之忍耐之力呢?没有这个必要嘛!法本无生,本身就是【无生法忍】。无须再做广告,亦无须再印名片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若不能法忍者,必当生灭也。)

宗亦通、说亦通
(注:真觉者,宗门要通畅,说门即教下,也要畅达方好。否则,宗与教打成二截,不是伪悟,就是邪说。)

定慧圆明不滞空;
(注:行者应当定与慧是等持的,就是人的两条腿一样,永远是等长的。穆铁柱与潘长江,二人虽然身高差距很大,但他俩各自的双腿都是【等持~等长】的。而这种等持定慧的法则规律,本身就是圆明的,何以故?人类在【清净意根】处,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本身就是定慧圆明的,何以滞空耶?凡滞空者,即是我执我见者。反之,就是真行者。)

非但我今独达了,
(注:这个道理懂得了,即不但只是自己能够单独地通达于日常生活之中……)

恒沙诸佛体皆同。
(注:就是无量劫世界里的诸佛菩萨们其中的【体~性】,即缘起之【鉴觉~性】,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点,在<法华经>中有所说明:【以是清净意根……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狮子吼、无畏说,
(注:这种【清净意根】上的法理法趣,一经出世,即如狮子之吼,震撼天地,亦是一种无所畏惧之言说,他将扫荡一切妄语邪说。正所谓:七识立,邪见亡。)

百兽闻之皆脑裂;
(注:百兽闻狮吼而惧,邪见到清净意根处,如雨滴入海,自然而消亡。)

香象奔波失却威,
(注:相传香象过河时,可以截断水流。但在人类的【清净意根】处,也是毫无威风可以显示的。何以故?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

天龙寂听生欣悦。
(注:天龙却可以在【寂静】之中听到众生心中【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車水马龙,人欢马叫之繁华。于是,具生欢喜之情。注意!天人还有欢喜之凡情在,最终还要回到人间当中,方可觉。这就是人身难得之重要性。此生不觉,更待何身?)

游江海、涉山川,
(注:古时禅和子,参访名师,很幸苦。皆是二脚步行,沿途乞讨,爬山涉水,历尽艰辛。)

寻师访道为参禅;
(注: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寻求解脱之路。古人参禅,只有机锋对唱,直指人心。见即见,不见再参。没有这后来的【参话头】,打禅七之类的闲家什。)

自从认得曹溪路,
(注:自从认识到曹溪一路,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后,心中就不再动摇了。)

了知生死不相关。
(注:方才懂得原来世俗中的生生死死,与自己常年所追求的【觉性】毫不搭界。换个角度说:觉性根本就在不【相】上说。二者,一个形而下,一个形而上,不可同日而语。)

行亦禅、坐亦禅,
(注:禅是净虑思维修,不在形式上。行住坐卧皆可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注:行者若真懂【禅】者,其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语言文字,沉默打坐,劳动之中,安静沉里,处处皆是【体~禅】的精髓二六时辰,无时不刻不在安然之状态。注意!禅是一种心灵的净界。唯【清净意根】所能得。)

纵遇锋刀常坦坦,
(注:真懂禅者,当知生死,所以,遇到兵荒马乱的灾难时,心中也是坦然处之的。更有看透生死,不惧生死,视一切为缘者,此乃大修行人。)

假饶毒药也闲闲。
(注:此处暗喻达摩祖师,遇人毒害,也坦然接受。这是一种大智慧,非大彻大悟者所不能。我们后世者,只以此为榜样即可也!)

我师得见燃灯佛,
(注:我师释迦文佛在无始劫前,曾见过【燃灯佛】,即点燃佛法,使其缘起之佛。注意!此处表法,若要找一个【燃灯~始点】,那将是你曲解释迦本怀。这一点,非常深刻,懂则看。不懂请放下。勿莫嚼舌根。)

多劫曾为忍辱仙;
(注:无量劫中,皆是以【忍辱仙人】的报化之身宣流法义的。所以说: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无生法忍】。注意!<证道歌>是觉者证道后的【陈述语】,如果一时读不懂,很正常。敬请放下,缘熟再读,就会懂的。)

几回生、几回死,
(注:生死轮回,四季花开,哪个是汝?)

生死悠悠无定止。
(注:生生死死,悠然自得,超然物外,随缘了业,方是人类得大自在。若在心中坚持有一个【我】生我灭,必将离【道~法则规律】越来越远了。儒家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自从顿悟了无生,
(注:如果行者真的顿悟人生之法理法趣的话,那么,他就必然知晓【无生~法忍】之深趣。)

于诸荣辱何忧喜?
(注:面对荣辱,凡圣,贵贱等等,何必再起忧喜之著呢?)

入深山、住兰若,
(注:进入深山,住在僻静之处。远离世俗纷纷扰扰,觅静练心。)

岑崟幽邃长松下,
(注:山深无人处,松下定中禅。)

优游静坐野僧家,
(注:行者悠然访道,静坐于独居野僧之茅栅中。)

閴寂安居实潇洒。
(注:享受这种寂静的安闲之居,并以此为实有之潇洒。古人艰辛,道心良苦,多有如此苦行之人。今人难有此等人物了。行者读之,应生恭敬之心。)

觉即了,不施功,
(注:既然已经觉悟了,那你还用什么【功夫境界】呢?对于一个【见性】者来说,修行本身就是一个【骗局】。黄叶止啼,空拳示儿也。)

一切有为法不同;
(注:一切有为法,法法不相到。因缘所聚,个个不同。)

着相布施生天福,
〈注:世人著于【相~染】上的布施,即使是恒沙之七宝,最终也就是一点点【福报】罢了。真正意义的布施在形而上的【四句偈】中。此乃无量之功德也!)

犹如仰箭射虚空。
(注:一切福报与功德相比之,就犹如痴人仰箭怒射虚空一样。)

势力尽,箭还坠,
(注:瞎射!力尽终坠。正所谓:搬起石头,砸了白己的脚。无聊!)

招得来生不如意;
(注:最终结局是,引得来生依然不觉,还是要随【业力】轮回的。好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注:怎比得上那种【无为~非作意】之实相之门呢?禅师曰: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一超直入如来地。
(注:真悟者,顿悟也!一次性【超越】,恰入如来法义之【清净意根】之地也。行者于此,与法则规律溶为一体,从此不犯错误。)

但得本、莫愁末,
(注:真行者,只管努力去见性得其根本,不要在支节末梢上,滥用功夫。浪费时间与生命。)

如净瑠璃含宝月;
(注:这种【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的境界,就犹如清净无染的瑠璃当中包含影现的圆月一样。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既能解此如意珠,
(注:只有这样【七识如染~只鉴不择】的话,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理解【如来法义之珠】的真正含义。即: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自利利他终不竭。
(注:这其间,无好无坏,非凡非圣,不思善亦不思恶,阿那个恰是【清净意根】。人类于此,如染不择,自利利他永远也不会枯竭停止的。这就是永恒的【旋】。行者若能明心,自当体会之。)

江月照,松风吹,
(注:大自然无限美好,在禅师的眼中,江月,松风,恰是如来藏法义之缘起的真实写照。)

永夜清宵何所为?
(注:人类所面对的自然景象,它向我们传答了什么意趣了呢?)

佛性戒珠心地印,
(注:大自然本身就是缘起法性之显现,凡违反大自然法则规律者皆为【破戒】,这颗无为之【戒】,方为大戒,至戒。如此之【戒珠~不二法门】,是要靠行者于心底中自己印证的。)

雾露云霞体上衣,
(注:大自然,四季风云,历史上的变迁……这里,一切的一切,皆是【道体~法则规律】之显现。犹如人类身上的衣服一样。衣服四季不同,可以更换。【道体~法则规律】永恒不变。这就是【性】。)

降龙钵,解虎锡,
(注:真行者,当有降龙伏虎之志也。即不被任何思想意识所束缚。但也不可脱离【法则规律】。)

两钴金环鸣历历;
(注:大道至简,法语铮铮。真行者,于程途上是无所畏惧的。)

不是标形虚事持,
(注:这不是虚张声势,亦不是花拳绣腿。真觉者,出语必是【陈述句】,铁骨铮铮,不可动摇。)

如来宝杖亲踪迹。
(注:到此处,只有如来法义之宝杖,方才可以亲证此间事迹也。禅师有言:"你有柱杖子,我给你柱杖子。你没有柱杖子,我夺你柱杖子。"正所谓:贫儿只需解垢衣。)

不求真、不断妄,
(注:真觉者,缘起即真,何须再求?缘起则幻,有幻必有妄,无妄何来真?你要如何断妄呢?真觉者,妄之当下本真。你又何劳,幻上添幻呢?迷幻则妄,识幻本真。)

了知二法空无相;
(注:觉者当知真妄二法,相辅相成,本性皆空,皆无实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
(注:双非辩证!这就是二转法轮的核心内容。)

即是如来真实相
(注:这种【辩证~法则】本身就是如来法义之真实的相貌。也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心镜明、鉴无碍,
(注:人类的【清净意根】之镜鉴功德相,始终是了了分明,圆融无碍的。正所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

廓然莹彻周沙界;
(注:心量的打开,本然就是量周沙界的。大乘佛法,唯有过量之人,方可承担。)

万象森罗影现中
(注:一切万法皆是心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因缘~种子】之显现。即前尘影事,逢缘再现也。俗语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世种好因,今日得好果。前世种恶因,今日当承受。没什么可商量的。)

一颗圆光非内外。
(注:佛法始终是圆融的,不会亏待任何一个【缘起~具象】的,欲知前世事,且看今者受。欲知后世事,当视今日行。行者当知:佛法的圆光无内无外,无好无坏,无凡无圣,无优无劣……普照一切世间,温暖万物生灵。……至于你是否得以承受,当识个人因缘。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即是汝的本来面目。"笔者认为: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豁达空、拨因果,
(注:佛法是因缘法,真正觉悟的禅行者,是肩负有其社会责任的。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请看:禅病中最可怕的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豁达空】。自以为完全悟道了,走到哪里,都会摆出一付【我已解脱】的驾式,就是老北京【天桥的把式】一样,走起路来,都要与普通人不一般。然而,他却不知,如此花拳绣腿,招摇撞骗,恰恰是在因果当中。一句话:豁达空者,样子货,伪悟者。不可取,应远离。)

莽莽荡荡招殃祸;
(注:不悟言悟,自己无觉,却随处【开示】,广收弟子,招览门徒,自以为洒脱无缚,却不可恰是因果。)

弃有着空病亦然,
(注:这种抛弃了【有】边,又执著了【空】边之人,其中的【空病】欲发得不好治。初学者,理应谨慎之。)

还如避溺而投火。
(注:这就象是为了避免水中溺死,转而投向火中一样。愚蠢至极。)

舍妄心,取真理,
(注:凡夫愚痴,误以为舍弃了妄心,在妄心之外,另有一个【真理~真心】是自己需要提取的。)

取舍之心成巧伪;
(注:殊不知这种【取舍之心】,已然就是妄心了。如此【舍妄取真】式的掩耳盗铃,恰成巧伪之笑柄。)

学人不了用修行,
(注:此等愚痴的学人,不能了知【用~实践】,以及学习交流,文明法辩,法义宣流之当下,本身就是修行。)

深成认贼将为子。
(注:反而认【贼~取舍之心】为自己的亲儿子,百般加以护独。贼多了,反盗家财,毁自家之宝藏也。这种现象时间若长久了,慧命将失,不可不慎也。)

损法财、灭功德,
(注:人类在错误的认知与行为当中,损失掉了许多宝贵的法义资源,破坏灭掉了许许多多的功德。看如今,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病疫灾难一个接一个,这本身就是现世报。)

莫不由此心意识;
(注:然而这一切,皆是人类有为作意,追求享乐的结果。这就是【意识】的辩证作用力。成也肖何,败也肖何。注意!心,意,识三者,在这里共同运作。正所谓:六七八识一合运作。)

是以禅门了却心,
(注:在这里,只有禅门行履者,方能当下了却【心~鉴】之功德。)

顿入无生知见力。
(注:行者只有当下契入【无生~法忍】之境界,即【滴水入海~海咸一味】时,才能彰显出如来法义之知见力度。正所谓:知见立知则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大丈夫,秉慧剑,
(注:真正的觉者,早已看穿生死,无我非执,行履之时,当举大丈夫之伟业,秉持慧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岂可如市井凡夫,取舍不断耶?)

般若锋兮金刚焰;
(注:大丈夫行持摧枯拉朽。般若之慧一眼假。金刚之焰鉴封喉。)
非但空摧外道心,
(注:真如此,不仅仅是为了摧毁外道之心。而恰恰是【般若~空性】中,根本就容不得一切攀缘取相,坚持【我执】的外道种性,所举的一切心行。<经>曰:只有这个般若波罗密多的【空性】,方能度脱一切苦厄。)

早曾落却天魔胆。
(注:正是这个【空性】到达【彼岸】之时,早已把一切外道天魔吓破了胆。换个角度看:一切外道皆是执相为【我】者,而大般若空性,恰恰是破除一切【相染~执著】的良药。)

震法雷,击法鼓,
(注:佛法本身就是实践法。终究是要入世菩萨行的。面对九十六种外道,释迦当年也是不客气的。震法雷,击法鼓,就是典型的【路逢剑客须呈剑】。佛法与世人无争,但不等于不去摧枯拉朽。这里处处显现着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也就是不二法门。)

布慈云兮洒甘露;
(注:战斗是为了和平。震法鼓的目的,是菩萨的慈悲,为了众生的利益,必须铲除那些害群之马。这本身就是一种甘露。利乐有情。)

龙象蹴踏润无边,
(注:龙象喻意佛法的恩泽,蹴踏喻指实践,其中法义的滋润无边无际。)

三乘五性皆醒悟。
(注:声闻缘觉,菩萨,佛三乘与定性三种:声闻,缘觉,菩萨,又及二种:不定性,无性,以上为五种性。在大乘般若中皆可通达醒悟之路。即使是一阐提,因缘成熟时,也会觉悟。否则,佛法就不周全了。)

雪山肥腻更无杂,
(注:雪山有一种草,非常的油腻,传说中,大白牛吃后,产生出醍醐,纯净无杂质。)

纯出醍醐我常纳。
〈注:正是这个【法义~醍醐】,才是我常常需要摄取的。)

一性圆通一切性,
(注:一性就可以圆通一切的性。何以故?性无大小,亦无方所。盖天普地,唯我独尊。)

一法遍含一切法
(注:一法中的【性】,遍含一切法中之【性】。注意!这里主语是性,而不是相。<经>曰:法法不相到。俗语言:性一相异。此之谓也。)

一月普现一切水,
(注:天上只一个【月亮】,地上千千万万个江水湖泊,以及池溏水洼中,皆可印现出这个月亮。)

一切水月一月摄;
(注:这无量无数的水中之月影,全部都是天上唯一【月亮】的影现。水有千般,月只一个。)

诸佛法身入我性,
(注:诸佛的法义之身,全部皆入我的法性之中。)

我性同共如来合。
(注:我一个行者的【性】,是与全部如来【法义~性】完全吻合的。禅宗有言:把手言欢,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也。)

一地具足一切地,
(注:从明心见性的角度讲:一地的【见性】与十地的【见性】,完全吻合,无二无别。正所谓:推窗即见月,不必登高楼。)

非色非心非行业;
(注:这种【性~鉴】之功德,不是色染,亦不是心识,更不属于六道之业力。简言之:祂不受任何束缚。法尔如是,随缘无碍。)

弹指圆成八万门,
(注:此种【法~性】,于弹指之间,刹那就可以圆满成就八万四千法门。何以故?法法平等,性性本一。)

刹那灭却三祇劫;
(注:诸佛菩萨也只有在此【般若~空性】中,方可灭却三大阿曾劫之业力。正所谓:我已把众生都度遍,实无一众生得度者。禅宗讲的顿超,就是指此种境界。虽言顿超,即非顿超,是名顿超。)

一切数句非数句,
(注:一切的【数句非数句】,这样的对峙法。参看<楞伽经>开篇之偈颂。)

与吾灵觉何交涉?
(注:都与我人之【灵觉】,又有什么可以交涉的呢?注意!这里的【灵觉】,笔者认为,应当是指【如来~法性】。)

不可毁、不可赞,
(注:禅师们所言【阿那个】,是无法毁坏的,同时,也是无须赞益的。禅师们超脱,损益是二边,皆不可取,应远离。)

体若虚空无涯岸;
(注:阿那个体若虚空一样,哪里是祂的涯岸呢?正所谓:目送无为岸,車行断桥头。)

不离当处常湛然,
(注:行者于缘起之当下,本然就是【镜鉴】湛然的。如如法尔,驴见马见。)

觅即知君不可见。
(注:如果行者于此【镜鉴】之当下,取一舍一,欲觅真如的话,恰恰显露出行者还未见性的本质。)

取不得、舍不得,
(注:行者真对【阿那个】,取之不得,若有一得,早己是【不是】了。同理,舍之也不可。能让你【舍~灭】的,又将是新一轮的【二分】了。禅师这里所言,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

不可得中只么得;
(注:恰恰是在这种取舍皆不可得中,就是那样本然如此,【镜鉴~无择】中,一切随缘所应当得到的果报福德,一点也不会缺少。)

默时说、说时默,
(注:沉默当中,一切种子自然在言说,缘起言说之时,真正的种子,于驴见马见中,当下就是寂静涅槃也。这一点,很难懂,读者自便。懂了就放下,言说易【安头】,不懂者,也应放下,因缘俱足时,当下了脱。正所谓:有为当下即无为也。)

大施门开无壅塞。
(注:大道无门,无门恰是【施门】。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有人问我解何宗?
(注:如果有人询问我:这是何家宗门呢?)

报道摩诃般若力;
(注:我将向他报告说:这就是大般若空性的愿力。注意!此【力】无为,不可以人为意识之心取舍之。)

或是或非人不识,
(注:如来藏之种子,善不善因。其中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可惜,世俗之人贪著愚痴,不能正确地符合法则规律地去认知使用它。)

顺行逆行天莫测。
(注:无为之法中,本然【无我】,顺逆皆归天道,缘起时,这个幕后的牵动者,就是【法则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吾早曾经多劫修,
(注:我将无我,不负苍生。这个所谓的【大我】,即常乐我净之【我】,早己是经历了无量劫的【修行~实践】,才最终形成了当下缘起之【法则规律】也。)

不是等闲相诳惑。
(注:这个甚深究竟的【法理法趣】,也就是缘起当下【宇宙~生命】所形成的【法则规律】,岂只是世俗间,凡夫愚痴们所能够相互调侃戏论的诳惑之语呢?大乘佛法是纯粹深邃的形而上学的。非有辩证思维者,不可学。这一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惜,历史上没人讲,今日,我们讲。)

建法幢、立宗旨,
(注:禅宗行门,自从神会开始明确的建立法幢,创立宗旨来。)

明明佛勅曹溪是;
(注:朗朗地昭示着:诸佛所勅的就是曹溪六祖慧能这【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之一脉。何以故?人类在见性成佛的道路上,于【清净意根】处,只能【证~鉴】其法义之性。见不到任何,禅定解脱之类的外色尘。六祖慧能是真觉者,此处【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是一句典型的【陈述语】。其中法理法趣,是不容质疑的。)

第一迦叶首传灯,
(注:这个【法理法趣】,是从佛祖释迦拈花就开始了,迦叶微笑,首灯启传也。)

二十八代西天记。
(注:至达摩时,印度传承乃第二八代,此传西天史有明确记载。)

法东流、入此土,
(注:达摩东渡,入中土,始称:中土第一祖。)

菩提达摩为初祖;
(注:达摩身兼二职。从西天史,称其为二十八祖。从中土史,始称:初祖。中国正统的禅宗史,从达摩之里开始。)

六代传衣天下闻,
(注:至六祖慧能时,以上所言的六代【单传】,皆是有衣钵作证的,天下丛林人皆闻之。)

后人得道何穷数?
(注:虽然传承是【单~人】,但其中得道者,又岂是可以数限呢?)

真不立、妄本空,
(注:这其中的【义理】就是:真实的不需要再立,何以故?本然如此也。妄也不要急急忙忙地去【人为~破】它,何以故?本然不实。缘去则灭。欲破之时,又添一新【妄】。正所谓:欲盖弥彰,欲速不达。)

有无俱遣不空空;
(注:真行者,当知:有与无,此等二边全部不可取,不可执。【不空】也要空。这是典型的<金刚经>中的“双非"句式。笔者认为<金刚经>是释迦法义的演绎摸式,亦是全部佛法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释迦当年对【宇宙~生命】的认知模式。严格意义上讲,是一句标准的【陈述句】。可惜,历史上,少有人知,更无人讲。如今时代不同了,佛法必须无条件地契入整个社会,由此,这一点,我们试着讲。为后人铺展出一条宽阔之路。正所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二十空门元不着,
(注:大乘佛法谈空,有二十,二十八……等等,等等,……此乃皆为方便说,方有相,有门,皆不是元本之义旨。元本之旨,法尔如是,本一是也。)

一性如来体自同。
(注:这其中,皆是【一性~如来】之体的无穷妙用。行者若能于此【七识如染~只鉴不择】的话,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那么,必将【滴水入海~海咸一味】,本然自冾地契入【宇宙~生命】的法则规律之中,从此不会犯错误。)

心是根、法是尘,
(注:人类的【心】,就是【根】,即【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中,其中【清净意根】之心才是核心根本。而其清净意根上所显现的【驴见马见】,皆是八识种子的随缘显现的【内法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注:第七识报身意根,与其中显现的内法尘,二者皆都是【真如~性鉴】上的过客留痕。这一点,很难懂,读者懂多少是多少。暂时不懂,慢慢来,读完全部<证道歌>后,自然会有新的认知与体会。)

痕垢尽除光始现,
(注:镜鉴之光有时会被色尘污垢所遮掩,修行人去妄解垢即可。不用去担水【镜鉴】之功德相。有垢无垢,有遮无遮,与镜鉴之光本身无碍。所谓的【遮掩】是指有为之人身。作为无为之【鉴性】,无物可遮。正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心法双忘性即真。
(注:心与法,即根与尘,双双忘却,逢缘即显,显之则用即可矣。人类于此【缘起~实践】当中,其中【关系~性】本然自真,不必再去求真。)

嗟末法、恶时世,
(注:慨叹末法时代,物欲横流,时世艰辛,人心丑恶。)

众生福薄难调制;
(注:物质发达了,人心不古了。众生的福报反而减少了。这就是【辩证】,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中,其心越来越难调制了。)

去圣远兮邪见深,
(注:离圣古之境界越来越远了。而且,物欲横流带来的邪见却越来越深重了。)

魔强法弱多怨害;
(注:这种违反天理法则的【魔强法弱】的结果,恰恰是世间战争,饥荒,人言人的怨气之害越来越沉重了。)

闻说如来顿教门,
(注:行者若能于此【末法时代】里,听闻大乘佛法之顿教法门,将是一种无上的福报。)

恨不灭除令瓦碎。
(注:恨不得马上灭除这些【物欲横流】之怨害,令其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全部瓦解粉碎之。)

作在心、殃在身,
(注:人类无知的贪婪欲望,全部作意在【心】的拣择取舍分别上,而其果报之殃祸,也就随其业力浮显于身上。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侯未到。时侯一报,业果必报。)

不须冤诉更忧人;
(注:不要把这【恶果】,怨天由人。真行者,检点自我,勇于承担即是了。希望通过打打坐,念几句咒语,就可以消灾免祸的【想法~贪欲】,起都不要起。惑乱人心,自欺欺人。要战胜心冠疫情,还得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欲得不招无间业,
(注:如果想不招无间之业,就要深明法理法趣。)

莫谤如来正法轮
(注:千万不要诽谤如来法义之【正信~法则规律】之大法轮。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旃檀林,无杂树,
(注:旃檀木即檀香树,又名白檀。原产印度。旃檀木制香很好,其中香气浓郁,林中不生其它杂木。喻意:佛法纯香,其间不加杂染。生活中,用樟木做家俱,不招虫,亦是此种法趣。)

郁密森沈狮子住;
(注:郁密森沈是指树林茂密,此处喻指佛法犹如森林之茂密,门派,次第森罗万象,但只有【狮子~大乘】一法常住其间。注意!这里语法中很难懂,虎在森林,狮行草原,中国人视狮虎同为百兽之王。这里的【狮子】只为表法。喻意:大乘佛法不分南北,皆以【狮子】为王。正所谓: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

境静林间独自游,
(注:一切境界,本身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皆是寂静的,只有大乘佛法之【狮】,漫步在法门无量的郁密森沈中。注意!此处狮子不可做【具相】观。行者应在【法义】层面上观想。作者在这里施设一个【陷阱】,看你落下于否?)

飞禽走兽皆远去。
(注:飞禽走兽,喻意:外道邪说,即一切相上执著,二分说法者,全都是无法靠近的。正所谓:若见诸相无相者,得见如来。如来者,就是狮子吼。)

狮子儿、众随后,
(注:在佛法的广阔草原上,众生皆是【大乘~狮子】的儿孙们,大家皆在围绕,跟随在【大乘~狮子】的身后。中国人讲【领头羊】,大乘佛法就是领头者。)

三岁便能大哮吼;
(注:狮子三岁已然成熟了。其吼声喻指:成熟的大乘法义之宣流。)
若是野犴逐法王,
(注:如果是野犴之类喻指随佛法而生存的附佛外道们,必然是追逐【法王~狮子】身后,捡食其残羹剩饭来滋养自己丑陋的身躯。)

百年妖怪虚开口。
(注:针对外道而言,即使是百年成精的妖怪,在此【大乘~狮子】面前,也只能是胆战心惊的,不敢开口。注意!此处百年妖怪喻指附佛时间长久,已然成了气候的外道。历史上,这些不悟言悟,未证示证者,危害最深。只有大乘佛法的【狮子吼】,可以一鉴封喉,吓破其胆。正可谓: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圆顿教、勿人情,
(注:真正的大乘佛教,必然是【无我】之圆满顿悟之教。行者于此处,千万不要有什么世间情我之束缚牵挂。注意!【清净意根】上,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行者若能【转识归根】,于【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中,怎么会有人我是非之想呢?正所谓:说是非者无是非,论是非者恰是非。大乘佛法,岂可小根小器人得之。)

有疑不决直须争;
(注:行者若遇到<经>文义理上【有疑不决】时,不管他是论师还是活佛,依法不依人,文明法辩,无碍争论与辩正。理越辩越明。古人有【无遮大会】,直下乘担。今人何不畅所欲言,以理服人?)

不是山僧逞人我,
(注:我说是非时,心中并无【是非】之想,只因其本是本非。<经>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者是也!佛法不离世间法,凡夫愚痴,误认为我在逞人我,逗是非。殊不知,法义无私,意根清净之处,哪里还有个【我】在?注意!<证道歌>是觉者的境地。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在世俗之中,往往教判论者是非之人,恰是【是非】人。而论者【法义】上辩正是非时,恰恰不是【是非】者。释迦当年批驳九十六种外道言行时,就是典型的范例。)

修行恐落断常坑。
(注:真正修行之人,最怕的就是掉落入断灭与常有这二种深坑之中。世人无觉,不是执有,就是顽空。总之,只在边见中,二桶水颠倒颠。究其一生,总在坑里。)

非不非、是不是,
(注:愚痴者,总是在这个【非与不非】,【是与不是】的教判与拣择当中讨生活。殊不知,佛法根本就不在这【是不是,非不非】中,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哪里还有这么多啰嗦呢?)

差之毫厘失千里;
(注: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行者,不得不查,不可不慎也。)

是则龙女顿成佛,
(注:这就象龙女于言下顿悟成佛一样。世言【成佛的法华】,此之谓也。龙女者,婆竭罗龙王之女,八岁闻<法华经>,亲证【清净意根】之功德相。豁然觉悟,通达佛法。遂去灵鹫山礼拜佛祖,以人身成就佛陀。注意!一切智者,皆以辟喻而得悟。【龙女成佛】喻意颇深。众生于【清净意根】处,闻之大乘圣言量,不惊不怖,深信不疑,何以故?法尔如是,本然就是【陈述句】。哪里有你【起疑】的由头呢?禅师有言:原来尼姑是女人!这有什么可置疑的呢?更有一些无聊者,认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是指【性】,不是指【尼姑】。非辩证,无以学大乘。懂得了这个法理法趣,龙女当下无我无贼心,于【清净意根】处,闻言即可成佛。何以故?如来者,诸法如义也。<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龙女闻经,深信不疑,当下成佛也!)

非则善星生陷坠。
(注:如果行者不是这样,而是贼心不死,挑三捡四,分别取舍的话,那么,就仿佛是【善星】出现,让你生发出【堕落】之果。注意!这里辟喻颇深。【善星】者,佛之三子之一也。只因未觉,偶发第四禅定后,得少为足,傲慢无礼,对佛不敬,屡出恶念。最终随入地狱。<经>曰:一切智者,皆以辟喻而得悟。笔者读此文,偏生一想,【善星】者,至善之星也,此乃法则规律是也!正所谓:禅师有言【尽管你非心非佛,我这里只是:即心即佛!】由此笔者认为,此处可以喻指如下:释迦当年菩提树下【夜睹流星】划破夜空的那一瞬间,从而大彻大悟,彻悟本元。终于完成了一个【觉者】的全部历程。作者于此把【流星】视作缘起之【善星】,即至善之星,从而走向彻悟本元的道路。凡夫以此【流星~善星】指物,不知这里是喻意,从而随相追逐,认为其【善星~堕落】了。殊不知,【性海~星空】茫茫无际,谁之上?谁又为下耶?释迦三子,皆是【亲生】,若有【堕落】之言,已生取舍。真懂者,【流星~划过】这就是本元!人类至此,恰是【转识归根】也。此解【另类】,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六祖曰:我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何以故?意根清净,只鉴不择~【善星】也!)

吾早年来积学问,
(注:作者自述年青之时广积学问与知识。注意!这是【基础】,不可以【对~错】论之。否则无觉。初学者,不可错会作者原义。)

亦曾讨疏寻经论;
(注:也曾经长久沉浸在经论疏抄中讨生活。)

分别名相不知休,
(注:受唯识宗人理论之影响,沉溺于名相汇海中不能自拔。并以【意识】分别是非,揣摩圣义。殊不知,圣义无为,不可【人~有为】而知。<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正所谓:差别无量,歇即菩提。【歇】者,停下也!停下有为之分别取舍之心思。)

入海算沙徒自困。
(注:如果人类不能做到【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的话,那么,恒河沙数因缘法相,取舍无穷,枉自困缚。)
却被如来苦诃责,
(注:愚痴的我,如此辛辛苦苦,反而被【如来法义】之慈悲,苦苦地诃责警醒着。)

数他珍宝有何益?
(注:人身百年,瞬息即逝,此生不觉,更待何身?把宝贵的时间投放到去数计别人家的珍宝干什么呢?)

从来蹭蹬觉虚行,
(注:以前皆于措折困顿中,让本己具足的【觉性~本心】白白溜过去了。这里暗喻:还未知晓【本心】就是【清净意根】。人类只有在清净意根处,方才可以真正意义的【性相一如~不二法门】。注意!此乃一家之言,若有不同意者,尽可放下,另看他章。)

多年枉作风尘客。
(注:回头望望,憾慨万千,多少年来,未识本心,只于名相中,辛辛苦苦,忙忙叨叨,枉作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过客罢了。)

种性邪、错知解,
(汪:人类本身是【宇宙~生命】的产物。人类判断正邪,对错的标准,只能是宇宙生命之【法则规律】。舍此无他。释迦当年是【发现】,而不是【创作】。后世论师们创作出来的【唯识无境】观,本身并未究竟,不可【实有】化,更不可高推圣境,严格意义上讲,它只是对【清净意根】的一种陈述,本身并未究竟,还需向上一路,方可称为【见性】。行者于清净意根处【唯识无境】所谓的【见性】,只是纯理的层面。禅宗讲【悟后方修】,还需向上一路,溶入生活实践当中,解行一如,时时处处,皆可见性。否则,此有彼无,内有外无,识有境无……等等等等,双方对峙者……皆不是真【悟】者。所以行者当知:你所处的种性,如果不正,辟如【依人不依法】,或者【以论不依经】的话,那么,事实上已然是:根不净,见已邪。必须马上纠正之。否则,不是释迦之正信弟子,笔者认为,这就是【种性邪】,接下,如果再坚持不改,以论遮经,美其名曰【遮诠】的话,那么,笔者认为,这就是【错知解】。真行者,理当于此慎重之。):

不达如来圆顿制;
(注:如果行者的水平只停留在【唯识无境】的实有化上,那么,结果必然会诱导出【什么都没有】之错误的边见,言其为【边见】,是因为【唯识无境】观不符合释迦【发现~陈述】的【宇宙~生命】之法理法趣。世尊四十九年讲法,始终是站在【辩证思维】的立场上。从不言说【唯…无…】这样的拣择取舍语。由此可知,凡以【唯识无境】为宗旨而实有化者,皆是不可能达到如来法义之圆融顿超之体制的。注意!此间【体~制】乃指行者之方法论。大乘佛法中,<金刚经>就是专讲这个方法论的。其中【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典型的认知方法论。可惜,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试着讲。利国,利民,利社会,利众生。)

二乘精进没道心,
(注:修行佛法如果只停留在二乘行人的声闻缘觉之状态下,那么,即使是再精进用功,也是不能够真正意义的溶入【道】心的。何以故?大道无形,不应以相见。<经>曰:若以色相音声求我者,不得见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如义者,就是大道。)

外道聪明无智慧。
(注:外道之所以称之【道】,只是不正确,没有真正的符合法则规律之般若智罢了。但其世俗间的智慧,往往却是超群的。不然,他也不会独立于【外道】之列。所以,一切称得上【外道】者,都是具有极大的诱惑性与欺骗性的。初学者,理应小心。)

亦愚痴,亦小騃,
(注:但此种人间小智,于佛法大义面前,颇显得很是愚痴,犹如奔跑的小马驹一样,茫茫撞撞。喻意:此智不平稳,易受措折。)

空拳指上生实解;
(注:外道们自以为是,本是空拳示儿的把戏,却把它拿来当【实有~本体】,高推圣境,大作实解,忽悠大众,骗取名闻利养。)

执指为月枉施功,
(注:执著于【指】,妄称为【月】,白白地浪费信徒们的时间与生命。终于究竟,与觉性无关。)

根境法中虚捏怪。
(注:这种人,就是在【意根】处,于其驴见马见之境界法尘上,虚伪做作的捏怪炫耀。彰显其所谓的【功夫境界】。总之,一切外道,不外乎二大类別:一类,以虚幻法尘中的功夫境界为实有。一类,否定一切,认为什么都没有。从而堕落顽空与断灭。此二种皆不符合于释迦法义之本怀。凡正信佛教徒,理应远离之。)

不见一法即如来,
(注:<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佛与法在【缘起】之当下,就是【如来】之法理法趣。<证道歌>是觉者之言,这里的【不见一法】,是站在【性】的角度讲的,即【若见诸相无相,即见如来】的角度上讲的。如来者,不见一则【实有】法也。此处喻示:佛法的最高境界,即无生法忍。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方得名为观自在;
(注:行者只有到达【无生法忍】之境界,方才可以名之为【观自在】。注意!此处观自在,喻指<心经>中观自在之大菩萨境界。人类只有深入大般若空性之境界,方可得称【观自在】。否则,有我执,法执者,皆不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
(注:真觉者,当知业障当下本空,皆非实有。既然已知本不实有,又何必再加把持呢?)

未了应须还夙债。
(注:人类的修行,本然就是应缘了业的过程。夙债必还。因果不爽。这就是唯识宗讲的【异熟识】。一切如来藏之种子,缘熟必显。)

饥逢王膳不能餐,
(注:人类如果因缘不俱的话,就犹如饥饿的乞丐,遇到了大王用膳,自己却不能上桌一样。他人的果报与己无关。正所谓:欲知前世事,且看今者受。欲知后世事,当看今日行。)

病遇医王争得瘥?
(注:病者,如果遇到了大医王,难道他就一定会病愈吗?不一定啊!神通也不敌业力的。若此生业果当报。释迦在世,也不可能修改【业力】。释迦的伟大,就在于实话实说。释迦把业力轮回的法则规律告诉了我们。至于你是哪一条道上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观点。这就是佛法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殊胜之处。佛法始终是【自力】,而非【他力】。)

在欲行禅知见力,
(注:真行者,应当敢于在世俗的物欲横流中,以【清净意根】之本色,行禅于世,方才显现出自己的【见谛】之功力。)

火中生莲终不坏;
(注:这就象是在【火大】中生发出的【清莲】花,是始终不坏的。何以故?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和合,永生不坏。注意!这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烈火中盛开了一朵莲花。”佛法不坏世间法。这里不可在【相】上讲。把相实有化,是传统观点的【共业】。这一点,初学者,应当谨慎之。)

勇施犯重悟无生,
(注:古印度传说,有一比丘名勇施,曾犯如来四重根本大戒,当得地狱之罪,欲求忏悔,即将三衣挂在锡上,高声唱言:“我犯重罪,谁为我忏?"时一尊者,指示其曰:“汝当推究罪性了不可得也!"勇施比丘,闻之言下大悟,彻悟无生法忍。)

早时成佛于今在。
(注:如今此比丘,因悟【无生法忍】后,早就在东方世界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号称:“宝月如来。"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初学者当知,皆是筏喻。空拳示儿,黄叶止啼,只是表法而已。切莫【实有】其相,寻三逐四,又落深坑。真觉者,必然是在【辩证】中得悟见性。正所谓:虽说得悟,即非得悟,是名得悟。禅师有言:过关者,吊臂而去。未过者,说三道四。)

狮子吼、无畏说,
(注:释迦在古代印度又称大雄,意谓勇敢无畏者。其法义犹如狮子之吼,声震环宇,其言语的宣说,无所畏惧。)

深嗟懵懂顽皮靼;
(注:然而可叹的是,世间凡夫愚痴,懵懂无知,视而不见,就象一个个顽皮靼。只知在【佛法】中贪玩,耍把戏,却不注意其中的深奥义理。)

只知犯重障菩提,
(注:世俗之人,信而不觉,只知道地狱之罪之恐惧,只懂得罪重障菩提之浅层义理。但却未识其深层义理中的所以然。)

不见如来开秘诀。
(注:由此,无法亲证如来法义之甚深密趣。)

有二比丘犯淫杀,
(注:这里举例来说,有二个比丘犯了淫罪与杀生之罪。读者请参看<佛教词典>中此条目,即可知二比丘误入戒区之因缘。这里不赘述。)

波离萤光增罪结;
(注:波离尊者,重相无觉,以相灭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以其萤火虫之光虽小,但其屡犯之,数量多了,也就增加了其中罪业的集结,来教导这位梦中放淫欲之戒的比丘。注意!这里含二意,亦可理解为,波离尊者的未能对机的【开示】,进一步加重了,此梦中误犯淫戒比丘的心中罪恶之感。即事得其反,事与愿违。同理,误犯杀戒之比丘,其心中之【症结】,也不是二乘行人,即波离尊者这样的人,所能够解脱开来的。非得有大般若智慧,象维摩居士这样的人不可。<心经>曰:以般若波罗密多故,能除一切苦厄。此之谓也。)

维摩大士顿除疑,
(注:若是维摩诘大居士,必当顿除疑惑。何以故?万法皆是空无自性者,淫与杀虽重,知之忏悔,以思改正即是。既然知道【空无自性】了,何必还要执著这个罪恶呢?深心忏悔,戒杀戒淫。)

犹如赫日销霜雪。
(注:这就象是,太阳出来了,冰雪自然溶化了。万物皆不实有,过去了,放下即是,错误了,改正即可。)

不思议、解脱力,
(注:真如此,这里隐含着【不可思议】之无为的种子力量。此种子无形无相,力大无边,不可思议,逢缘即举,异熟他乡。六道众生的解脱与重缚,皆来源其种子的力量。)

妙用恒沙也无极;
(注:然而对一个觉者来说,其中的【妙用】恒河沙数量,也无法束缚其【种子】的极限。一句话业力无边,逢缘则消。其中奥妙之趣,不可思议之。)

四事供养敢辞劳,
(注:四事者,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也。出家人以传播佛法为己任,本身并不直指从事社会劳动。所以,接受施主的四事供养是合理的,同时,也是在为施主们集结福报。)

万两黄金亦消得;
(注:若是真正的觉者,皇帝赐赏万两黄金,拿来建庙造寺,也是可以消受得了的。注意!恒河沙数七宝,亦不如【四句偈】也。真正的觉悟,恰在【思想】上,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粉身碎骨未足酬,
(注:真正的觉者,是不会在意自己的【皮囊】的。即使是粉身碎骨,也无法酬答释迦法义之恩泽也。)

一句了然超百亿。
(注:一句了然之【陈述语】,早己然是超越了百千万亿恒河沙之物质色相了。觉悟在当下,就在意识中!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

法中王、最高胜,
(注:佛法的般若性空观,在大乘法中,一直是处在全部佛法的王位,属于人类意识之最高智慧,并能够显现其殊胜的果地境界。)

恒沙如来同共证;
(注:这种殊胜无比的果地境界,也就是一切恒河沙数量的如来法义者们的共同的证量。亦即人类智慧的最高层面上的艺术结晶。)

我今解此如意珠,
(注:今日我在此处解析此种果位,即如来法理法趣之【意识~宝珠】。注意!人类离开了意识,是无法达到【觉悟】的。觉悟本身就是意识的产物。没有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觉悟。这一点,非常重要。传统观点,主张灭掉意识的观点,纯属误判误断。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责任在理论上澄清它。)

信受之者皆相应。
(注:真正意义的大般若空性之智慧,就是【平等性智】,此智人人俱有,个个无亏。行者只要深心接受之,坚定不移,就会与此大般若空性而相应。正所谓:推窗即见月,何必登高楼。传统观点,只停留在那些功夫境界上,折腾来,倒腾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生命。今此<证道歌>,有的学者研究后,认为是六祖弟子神会大师之作。笔者认为,这个研究结果,不无道理。何以故?通贯全文,法义张扬而透脱,深得六祖【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之义旨,从而可知。也许此<证道歌>本身就是永嘉大师在书写记录神会大师一生的【思想传奇】,也末可知。总之,此<证道歌>继承了六祖的核心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了了见、无一物,
(注:真正的觉者,必然是在【意识】当中,属于【正知正见】的哪一部分中,方才可觉。否则,邪知邪见,是不可能明心见性的。由此当知,所谓的【正知正见】,人类只能于【清净意根】之【平等性智】中,方才得以见性也。否则,必是【伪~误】之见,而不是【真】见。人类正是于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驴见马见,了了分明。从而圆证实相的。但是,屏幕的本身,却是本来【无一物】的。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殊胜之处,也就是笔者所强调的【辩证】。)

亦无人、亦无佛;
(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觉者,于【心】中即没有【人我是非】,也不见【佛菩萨~圣相】。何以故?<经>曰: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凡圣,人我,皆归名相。不可执之实有也!)

大千沙界海中沤,
(注:人类所能够认知获取的一切【知识】,也就是【宇宙~生命】中大千世界中,恒沙数量的【沙~海】中的一片浮沤罢了。随灭随生,不能自己。注意!人类在法则规律之中,永远不可能【自主】。所以,佛家提倡【无我】,要滴水入海,海咸一味,即随顺觉性,自觉地与大海溶为一体。只有大海才是真正的永恒。正所谓:若言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到这里,非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不可。)

一切圣贤如电拂。
(注:<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者,无我。亦如电光,太阳,海啸,狂风等等,无分别,不取舍,但人类在此认知它时,恰恰正是【差别相】。此种差别之相,瞬息万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是【圣人~觉者】也必须遵守其【法则规律】,由此当知,“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任何理论的产生,皆是【缘生】之果,既然缘生,那它也就必将随缘而灭,从这一点来看,一切法皆如电光拂过,只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闪即逝而已。注意!释迦当年,于菩提树下,就是【目睹流星~划破夜空】,从而于【清净意根】处,大彻大悟的。这一点,值得深思。)

假使铁轮顶上旋,
(注:此种法理法趣于清净意根上,永远是【定慧等执】的,亦称【两足尊】,行者若能够真正认知与把握这一法理法趣,即使是铁轮在头顶上旋转,也是不会动摇的。这里在辟喻:物质的外动与意识的内在不动,恰是完整的【辩证】之旋。一切智者,皆以辟喻而得悟。此之谓也!)

定慧圆明终不失;
(注:修行到这里,行者将会获得定慧等持,圆明周遍,始终不失的【觉性】。注意!定慧等持,本身就是【辩证】的。辟如穆铁柱与潘长江,二人各有自己的【双脚~定慧等持】。潘长江不必去追求穆铁柱的腿长。生活中也一样,处处法性圆明,始终不失。正可谓【触目菩提】也。然而,凡夫愚痴,总是把眼光投向它人之处,不注意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清净意根】。这就是千百年来,传统观点的大失误。时代不同了,我们在这里明确宣示【清净意根】,目的就是:澄清法义,回归释迦之本怀。)

日可冷、月可热,
(注:释迦当年于菩提树下是【发现】,不是创造。佛法是对【宇宙~生命】中的法则规律的彻底认知与揭示。有关这一【真实】,即使是太阳冷却了,月亮炙热了,……注意!这是一个反语假设句……目的在于引出下文。)

众魔不能坏真说,
(注:一切诸魔,以及其所有的外道邪说,也无法破坏释迦文佛所宣说的法理法趣。)

象驾峥嵘慢进途,
(注:象驾喻意佛法的稳定与踏实,以及不可动摇性。在漫漫的峥嵘岁月中,一步一踏实的稳步前行。)

谁见螳螂能拒辙?
(注:谁见过螳螂能够阻挡巨轮的前行呢?此处喻指:正信大乘佛法的【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就是法义的巨轮,是任何外道邪说也不可能加以阻挡的。)

大象不游于兔径,
(注:真正的法义【大象~巨轮】,是不会选择兔子行走之小径的。喻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佛法乃大气觉性之事业,不会在人我是非,功夫境界上着眼的。一个皮囊,生活的再好,再长久,在法义面前,也不如【四句偈】来得实在。这一点,是检验真假开悟的分水岭。禅师有言:“舍利十斛,不如转语一句。"此之谓也。)

大悟不拘于小节;
(注:真正的证悟者,是不会拘泥于所谓的功夫境界,皮囊长寿等等小枝小节上,反而丢掉法义觉性这种大节而不顾的。这一点,在此<证道歌>中,作者己然反复宣说。)

莫将管见谤苍苍,
(注:千万不要用一孔之管见,辟如自己的功夫境界,以及所谓的【证量】,来评判或诽谤苍苍如虚空的佛法大义。注意!严格意义上讲,大乘佛法根本就不在【相】上讲。这一点,参看<金刚经>即可知。)

未了吾今为君诀!
(注:如果有此【管见】之人,也就不会正确理解我在这里为诸位君子,作此证道【歌~诀】的真正用意了。正所谓:"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证道歌>译毕
 2020.6.18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