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净然【传统的观点中有三大败笔】
 









 
  
传统的观点中有三大【败笔】,曲解了释迦本怀
 (作者:西蜀净然)
 
一者,否定了[清净意根]的真实存在。
二者,提倡〔打死六七识〕,消亡【遍计所执性】。
三者,建立〔唯识无境〕论。误导后人千年之久。
 
  正是由于以上三种败笔〔缺陷〕,至使中土行人,几无觉悟的可能性了。从而断掉了释迦正信之法脉。当前,教下所流传的全部都是【转基因】后的〔识〕品。只能裹腹,不保健康。
如今时代不同了,必须彻底的澄清之。
 
  我们主张【重塑】唯识,澄清法义的[一破,二立,三无二]
 
【一破 】 
  我们主张【重塑】唯识,澄清法义的[一破,二立,三无二]所谓一破就是破【唯识无境】不究竟义,误导后人。
 
唯识无境(佛学术语)
  佛学术语,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唯识,梵语vijn~apti-ma^trata^ ,音译作毗若底摩呾喇多;无境,梵语an-artha,又作无外境。
 
  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系唯识学派之根本学说。Vijn~apti 为由vi-jn~a^(知)之‘催起相’语基 vijn~apaya 衍生之语,系唯识学派之术语,指识之显现。唯识二十论记以‘唯’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
 
  众所周知:【唯识无境】非佛说,在所有的经文中,不见此说。
此说起源于古印度十大论师的〔辩论〕过程中,先有清辩论师的【唯境无识】,相当现代的唯物论,后来,产生出护法论师的〔唯识无境〕,用以针对清辩论师,然而这个【唯识无境】,充其量也就是当下的〔唯心论〕。然而,不管是【唯境无识】,或者是〔唯识无境〕,二者针对佛法的【不二法门】本质来说:皆是边见。不可取,应远离。
 
  根据当前网上的文献资料,我们所查到的【始作俑者】是古印度的十大论师之一,护法论师,为了针对同一时期的清辩论的【唯境无识】,从而提出来自已〔个人观点〕主张:〔唯识无境〕。
 
  但这个所谓的【唯识无境】,即使是在当时,也并不能够代表【唯识宗理论】,历史上,没有人册封过护法论师,【代表了】整体唯识宗理论。。。。况且,这个理论,本身就是【很不成熟】的一个〔个体心得〕式的观点,严格讲:与清辩论师的【唯境无识】一样,同为边见。本身就是不究竟的。。。。后人,无聊至极!拿来作为三转法轮的【标志】,高推圣境,误导后学。误人子弟于千百年之久。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彻底的澄清之。
 
  当前,全部佛学院的教科书里,全把【唯识无境】作为了统一的,正确的标准,灌输给学员们,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导〕。。。。是把一个唯心论的变种,披上了一件佛法的外衣,客观上,把辩证思维的佛法,演变成了纯粹的唯心论。
 
【唯识无境 】 之观点不符合释迦本怀〔经文举证〕:
 
证据一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识性虚妄,犹若空花。
由尘发知,因根有相。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楞严经
 
证据二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一一毗舍浮佛
 
证据三 
心不自心,因境故心
境不自境,因心故境
—《愣严经》—
 
证据四 
藏识亦复然,众境之依处。
——《密严经》
 
证据五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一一《成唯识论》
 
就连《成唯识论》也承认外境不无。
 
证据六 
诸外道等。不了唯识。生于我见。无知法智。而强分别。执著有无。
 ——大乘密严经
 
证据七 
三和合已复更和合。差别而生无有断绝。内外众法因兹而起。
——大乘密严经
 
惟心无有境 无境心不生
我及诸如来 说此为中道
 
若言无外境 而惟有心者
无境则无心 云何成唯识
以有所缘境 众生心得起
无因心不生 云何成惟识
真如及惟识 是众圣所行
《楞伽经~七卷本》
 
  这里看不见【唯识无境】的影子在! 

  仅以<经>文为依据的话,<楞严经>曰:【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这里明确的指示:境与心互为因果。
 
  大家注意!稍微懂得一点古汉语常识的人,皆知道:【唯…无…】,这是一个典型的取舍〔选择〕句式。在这个标准的选择〔取舍〕句式中,产生出来的【唯识无境】,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二分拣择的格式〔结果〕。在这样的取一个,舍一个的二分说法中,百分之百的不会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结论本身就是鲜明的:唯识无境观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事实上如此,事实胜于雄辩。

  古印度十大论师,观点各异,皆是正信之佛教徒,谁也无权〔个人〕代表整个唯识宗理论,更无权代表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了。
岂可唯独一个【唯识无境】观,就一家独大,排斥异己,大有罢黜百家,独尊〔无〕术之势。误人子弟于千年之久。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责任彻底澄清之。还释迦牟尼法义于本怀。

惟心无有境 无境心不生
我及诸如来 说此为中道

大乘佛法是中道观!心与境一如不二。犹如色与空不二一如。

由此可见:唯识无境,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云门子: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一一毗舍浮佛

众所周知:心〔识〕皆是因境而有的。<经>曰:根尘识。正所谓:【前境若无心亦无】。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点〔唯识无境〕的影子在。

云门子:
《楞严经》云: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识性虚妄,犹若空花。
由尘发知,因根有相。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如果前五根〔眼,耳,鼻,舌,身〕,若无外境〔色尘〕,哪里来的【识】呢?!<经>曰:根尘同源啊!

从哪里出来的〔唯识无境〕呢?!

云门子:
心不自心,因境故心
境不自境,因心故境
—《愣严经》

这就是辩证!心境一如,境心不二。
哪里来的〔唯心无境〕呢?!

云门子: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一一《成唯识论》

这就是辩证的【无识亦无境】,二者皆非〔实〕。

云门子:
  三和合已复更和合。差别而生无有断绝。内外众法因兹而起。
——大乘密严经

此处明言:【三和合已,更复和合】,也就是内法尘与外色尘,相互〔交芦〕,旋复归真。因兹而起,无有断绝。

云门子:
【若言无外境 而惟有心者
无境则无心 云何成唯识】

大家注意!这里白纸黑字,陈述的是疑问句:
【无境则无心 云何成唯识】呢?!

云门子:
  由此可见:唯识无境观,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善男子!夫菩提者不取不舍。云何不取?如来不见一切诸法此岸、彼岸。何以故?一切诸法离此彼故。如来、世尊如实知之,是名不取。云何不舍?一切众生不知法界,如来教令了了知故,是名不舍。如来于此而起大悲,演说正法为令众生知是二法。
一一《大方等大集经》卷2
 
  不二是对二说的!由此可见:【唯识无境】,取一舍一,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如今,我们有责任彻底澄清之。
 
【二立】
  我们主张【重塑】唯识,澄清法义的[一破,二立,三无二]
所谓的【二立】,就是竖立起[清净意根]这面旗帜。让人人都知道,自己有一个本自具足的清净意根,而其成佛的<法华经>之密义,就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这就是〔转识归根〕,如理作意。

  <法华经>曰:【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这里明确的指示:受持读诵此经,将有一千二百功德相。
并且,进一步阐述出:以是清净意根。。。。乃是先佛,经中所说。
然而,传统观点,无聊至极,不懂装懂,不悟言悟,妄语滥言:清净意根是靠人为〔读诵〕出来的,仿佛是若不读诵,意根就不清净,只要人为读诵,意根即可清净。如此无聊的理论谬说,竟然流行了上千年之久。至今于佛教徒嘴里赞不绝口。
呜呼哀哉!学法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我们主张竖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于释迦牟尼法义原义的【清净意根】,这面旗帜,告诉人类的每一个〔个体〕,你们的清净意根,是法尔如是,本自具足的。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头上安头的再加作意。若有作意,恰是染污。

【清净意根】八识中属于第七识,也叫【末那识】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

  <经>曰: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这里的【我识】二字,其本质是:〔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这就是典型的【鉴~照】之镜子摄像的殊胜功能。一句话:此处的〔我〕,恰恰是:【无我之我】,即:常乐我净之〔大我〕。亦即驴见马见之我。它与修行者平时所说的【我执】二字,风马牛不相及。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传统的观点里,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第七识意根〕是染污意。从网上查看,方知始作俑者是窥基法师在〔糅译〕中产生出来的。然而此观点,是极不负责任的,即不符合事实的。史称成佛的法华,释迦在<法华经>中明言【清净意根】,并以此人人本自具足之〔怀中宝珠〕,暗喻成佛之密义。哪里演化出来的〔染污〕之趣呢?!
如此曲解圣义,误人子弟,上千年之久。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更有能力,彻底的澄清之。

  所以,我们主张的第二点,就是旗帜鲜明的坚立【清净意根】这面大旗,让它深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并且,正大光明的告诉大家:人人本具【清净意根】,人人本具〔成佛〕的资源,人人本具成佛的[根本]。

  当下,流行着一种说法,叫作【顿超】,其实,真正意义上的顿超,不是〔成佛〕,而恰恰是亲证【清净意根】,人类一但,转识归根之时,也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时,由此产生的【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之境界,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上的顿超。舍此,无他顿超。
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为回归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大讲特讲。
 
  《经》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一一解深密经
 
遍计所执相。。。就是。。。总空性相。
 
【意根词条】:
 
主语~意根。
 
概念~意乃意根也。
  凡能知法者即是意,因其对法而能生发出意识,所以称其为根,即【意根】。意根本身在意识的前面。俗语道:根是爹,识是子。由于【根】在识前,所以,从缘起的本质上讲,此种【根】本身就必然是【清净】的,因为一切拣择好坏,美丑,善恶,优劣的【识】此时还未曾产生出现。所以,释迦在<法华经>中明确定义其为【清净意根】。
 
  逻辑~意根本然即是清净的,然而它与意识却是形影不离的。意识一但产生,也就进入了[选择取舍]的本能之中。此时的意根只有一个鉴性的功能,即【如染不择】才是它本身的特色。至于意识范畴中的好坏,美丑,凡圣,优劣,皆与【意根】毫不搭界。由此当知:人类若能转识归根,必将【滴水入海】,契入轨则之中,从此缘起之时一切皆如,一切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从而达到【海咸一味】也。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也就是【成佛的法华】之密趣所在。
 
  总结:第七末那识乃是第六意识的【近所依】,因此,特名之为【意】,亦名为【意根】。
 
《经》赖耶即密严,妙体本清净,无心亦无觉,光洁如真金
一一大乘密严经

  【解】恰恰是【本来无一物】的清净意根之屏幕!。。。清净意根,也就是:[无心亦无觉,光洁如真金],这就是屏幕。

  【清净意根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由大乘<法华经>思想理论体系做支撑!。。。并以全部般若系理论<密严经>与<解深密经>所验证的真实存在!。。。此理论的存在形式,全部都是【陈述句】!。。。正所谓:成佛的<法华经>,此言不虚也!
 
  大家注意一个【怪现象】,新唯识宗理论的部分〔恶人〕,他们不知道出于什么〔不可告人〕目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一定要把<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解释成不清净的,并用一些论师们本来就不成熟〔不究竟〕的言论,以仆篡主,犯上作乱,一门心思的要【毁掉】中土行人的慧根。〔其心叵测〕
 
有人问:六根皆清净,你为什么单讲意根?
 
  答:虽然六根皆是【清净】的,但前五根是〔或然〕的,可有可无的。只有[意根]不然,意根若失,人命则亡。
况且,意根犹如总公司,旗下五个子公司,皆必须无条件的听从总公司【意根】的调遣。

这就是我只讲第七识[清净意根]的原由。
正所谓:一解百解。
 
  意根本然即是清净的,然而它与意识却是形影不离的。意识一但产生,也就进入了选择取舍的本能之中。既一切善恶美丑等分别都是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好坏参半,所以说是污染的。
 
  意根只有一个鉴性的功能,即【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所谓驴见、马见如是执着照见,绝不走样!这才是它本身的特点。正因为其本自具有的如同镜子一样【只鉴不择】的特性,所以说是清净的。

  【清净意根】对应三自性的遍计所执性,正是因为其遍计所执性,才不会拣择取舍。
 
  至于意识范畴中的好坏,美丑,凡圣,优劣,皆与【意根】毫不搭界。

  还有人问:意根既然是清净的,那么,为什么还有雷锋与浪氓呢?为什么还会有凡夫与圣者呢?

  答:雷锋与流氓,皆是【意识】显现的范畴,与〔意根〕毫不搭界。
清净意根上,即没有雷锋,也不存在流氓,更没有凡夫与圣者。
一切皆是意识在作怪。

  众所周知:人类在一期生命中,是改变〔修正〕不了意根的,譬如,你到医院挂号,有眼鼻喉科,有内科,外科,还有骨科,儿科,妇科。。。。但唯独不见【意根科】!。。。。而且,全世界的医院里,都不见意根科。〔何以故?〕。。。。因为,意根本然就是清净的,祂从来不曾得过病。
 
  有人问:既然【清净意根】如此殊胜,为什么历史上,无人谈起,只有你一个人在说呢?
 
  答:现状可悲,查阅资料,方知:皆是新唯识宗者,在〔转基因〕的基础上,糅译出来一个【第七末那染污意】的结果,从此误导了后人于千百年之久。几乎断掉了中土行人走向觉悟的慧根。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必须无条件的彻底的澄清之。还释迦法义于本来面目。

  所以,世尊在成佛的<法华经>中说:【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这是对清净意根最完美的解释与定义。如果有人还是读不懂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业力不允许你明白如此深刻的法义密趣。
 
【附注解如下】: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注:这就是【非量~没有限量】之功德相。)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注:行者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本身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注:清净意根上,一切法皆是佛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注:心生则法生,离开清净意根,法本无生。缘起当为[根尘识]。一切有情众生全部生活在清净意根的【鉴性】之下。)
虽未得无漏智慧,
(注:缘起则有界,有界即有漏。)
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注:人类若能在此清净意根上见【缘起】,当为见[法],其见法当下,就是见【佛】。
所谓成佛的<法华>,其密义就在此清净意根上。)
 
【三无二】 
  所谓:第三点,就是〔不二法门〕的辩证思维逻辑。这一点,恰恰体现在<解深密经>中的【遍计所执性】上。
传统的观点,主张〔灭除〕遍计所执性。这是对释迦牟尼法义的严重曲解。并且,客观上断掉了中土行人的慧根。
遍计所执性是【三性】之一,缺一不可。传统的观点,认为遍计所执是恶慧的,颠倒的,不可正知的,事理皆违的。这是对<解深密经>的误读,误解。不可取,应远离。
 
  众所周知:全部佛法的核心就是【不二法门】,而不二法门本身就是建立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遍计所执性]。玄裝法师<解深密经>中译为【遍计所“集”性】。

云门子:
  我们所讲的第三点,就是针对传统观点,要【灭除遍计所执性】的。
众所周知:在释迦经典中从未出现过〔灭除遍计所执自性〕的字样。而在〔转基因〕后的法相唯识宗理论中,为什么会出现【灭除】的字样呢?这里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大家注意!真正意义上的【不二法门】,恰恰是〔唯识唯境〕与〔无识无境〕之不二一如的。
也就是<解深密经>中的[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之遍计所执自性。
 
  《经》复次德本。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解]:注意谛听!一切相染,皆以名相为应,并以之为缘故。在这里,遍计所执之相染,因此,而可了知。同理,一切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皆是以【名相~是名】执之以为缘故。由此可见:依他起相,从此〔是名中〕而可了知。从此,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二者一如,互为交芦。〕。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没有执着〈实有〉者,就是遍计所执之缘起的原故。正所谓:圆成实性,就是从其〈依他起与遍计执〉不二一如中产生出来的。〕

  《经》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解]:善男子。〔注意谛听!〕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行者如果能够于依他起性中,【如如执著,如是如是】遍计所执[是名]之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就可以见到【真实】,即圆成实。〕

  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菩萨恰恰是在依他起相上,如如执著,方能够如实了知一切杂染之性相。这就是:是名世界。〕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如果菩萨如实了知了圆成实相,即三种自性,缺一不可,不二一如时,也就是【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时,那么,也就是了知了一切【清净意根】上的如来法趣了。〕

  《经》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解深密经》
 
  [解]:善男子。〔谛听!谛听!〕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如果行者能够于依他起相上,如实【遍计所执】之如如执著之了知一切[相即无相]之关系性时。〕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见其无相之关系【性】时,自然就断灭掉了杂染之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行者断掉了杂染之相,契入无相之相时,也就是亲证了【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如来法相〕

  《经》一念之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是遍计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即依三性说三无性。故六义具矣。~《宗镜录》
【解】一念之心是缘起法: 三自性缺一不可
 
《经》一切法悉从缘生,于缘生法中无有少法而实积聚。何以故?以彼诸缘皆不实故,是中云何有法可生?若法缘生,即是無生,是故一切法皆悉无生。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

【解】:缘生就是无生,无生忍

  《经》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一一《大般涅槃经》

【解】十二因缘名佛性
 
由此可知:消灭【遍计所执性】等于消灭佛性
 
  《经》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
——《解深密经》

  [解]: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依他即圆成〕
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在此圆成的【依他~净意心】中,一切缘起[如来法义],皆是没有自性【即非世界】的遍计所执的[自性相],即:色空一如,性相不二。〕

  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此【净意心】之屏幕上的一切执著[缘起],皆是如如法尔的。即:本具本觉的。这种境界[状态]本身 就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由此可见:三种自性,缺一不可。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三无性论》: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自性,即是尘识分,依他起者,谓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分别性以无体相故无所有,依他性以无生故为无所有,此一无所有,皆无变异,故言如如。

一一《三无性论》 陈·真谛 译

  大家注意!全部佛法的核心,就是辩证的【不二法门】之三种自性。正所谓:一念六具意!

 
西蜀法苑-《西蜀·净然》
2023.12.27
【原创作品,版权保护中】
 

上一篇:【第七末那识意根】之论述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