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净然:
【八识能生,见相二分,见分为能缘,相分为所缘。见分乃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要缘八识本体自证分。】
【解】第八识如来藏〔种子〕是【见分~相分】。
第七末那识是[自证分]。
西蜀净然:
【即七转识,由第八识,相分境界而生。论云:‘境界为缘长六粗,’长即生义。前四粗,即是七转识,各有能缘功用而六识能缘之力最胜。,所缘即一切万法,皆从识生,而为所缘之境,故曰诸缘。】
【解】第七末那识【自证分】。
第六识[证自证分]缘一切万法。〔缘力最胜〕
西蜀净然:
【问:‘第七识能缘第八见分,岂不能反缘耶?’
答:‘七识虽然能缘第八见分,因执之为我,故落于非量,必遗元明之体,正是缘所遗者,非同如如智,缘如如理,现量昭然可比。’】
【解】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如来藏〔种子〕之【见分】。
因其[如如执著],所以,是非量〔无限量〕。此种非量〔圣言量〕与五八识现量【昭然可比】。
西蜀净然:
【然而真正的自我中心的建立,乃在于第七末那识,它是我执的最后根源,主体即依此而建立,第六识的我执亦依此而起。】
【解】第七识末那意根,乃是第六意识的所依缘。
西蜀净然:
【第七识属于另一种范畴,它和前六识不同,并不以外境为对象, 以内在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它的‘境’。】
【解】这就是[唯识无境]的源头。所谓的【无境】是有条件的,〔只对意根而言〕所以是不究竟的。
西蜀净然:
【‘此第七识本质,即以第八为境,由似一常,似实我相,故缘第八。’(《述记》卷四)‘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心相。’(《述记》卷四)】
【解】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种子〕如如执著,似实我相。〔如是如是〕
此末那识唯有【拖第八为相】,如如执著,[举其本质],如是如是,【起自心相】。
由此可知:第七末那识何罪之有?!
窥基法师于【糅译】中,言之为:第七末那染污意。〔应是笔误〕
西蜀净然:
【(6)论第七识属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无记性所摄,于果位转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善性。】
【解】第七末那识【唯善无记】,其中平等性本具本觉。〔无须人为作意之转〕
西蜀净然:
【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梵文作man-as,译作‘意’。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
【解】第七〔意根〕识,旧译【阿陀那识】,新译〔末那识〕。如如执持第八识如来藏〔种子〕,如是如是。〔决不走样〕
西蜀净然:
【关于此识,学者所说不一,但均以之为妄识,视为众生迷妄的本源。】
【解】千百年来争论不休!我们不介入,水大漫不过桥。我们【依经不依论】,一切以释迦牟尼原典〔圣言量〕为准绳。
西蜀净然: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超过第六识的范围。所以“末那识”没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识(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
【解】南怀瑾认为不宜翻译,就叫【意根】为宜。
西蜀净然:
【第七识所谓是“意根”啊,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没有分别,那个境界里头,这是我们有念,尤其我们在这里,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静坐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清净净坐到——那个正是念,那个正是第六识的根、意根。】
【解】所谓的[一念不生],以及参话头,还有南怀瑾常说的:前念已去,后念未起,中间那个定,等等,本质上,就是这个【意根】。所谓的〔唯识无境〕也就是这个境界。
西蜀净然:
【中国字这个字,你看“今”字下面一个“心”,现在心,这个是“念”,今心嘛!说睡眠睡着了,什么思想也没有,那个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这个念进入睡眠昏沉的状况,心理状况在睡眠昏沉当中。】
【解】笔者认为:睡眠的是〔意识〕,其根永远是清净无眠的!根死人亡。人活着【意根】即常鲜!正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
西蜀净然:
【第七末那识, 应知亦复然。】
【解】一切皆为【缘起法】!。。。圣义谛亦无自性!
【解】第八识如来藏〔种子〕是【见分~相分】。
第七末那识是[自证分]。
西蜀净然:
【即七转识,由第八识,相分境界而生。论云:‘境界为缘长六粗,’长即生义。前四粗,即是七转识,各有能缘功用而六识能缘之力最胜。,所缘即一切万法,皆从识生,而为所缘之境,故曰诸缘。】
【解】第七末那识【自证分】。
第六识[证自证分]缘一切万法。〔缘力最胜〕
西蜀净然:
【问:‘第七识能缘第八见分,岂不能反缘耶?’
答:‘七识虽然能缘第八见分,因执之为我,故落于非量,必遗元明之体,正是缘所遗者,非同如如智,缘如如理,现量昭然可比。’】
【解】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如来藏〔种子〕之【见分】。
因其[如如执著],所以,是非量〔无限量〕。此种非量〔圣言量〕与五八识现量【昭然可比】。
西蜀净然:
【然而真正的自我中心的建立,乃在于第七末那识,它是我执的最后根源,主体即依此而建立,第六识的我执亦依此而起。】
【解】第七识末那意根,乃是第六意识的所依缘。
西蜀净然:
【第七识属于另一种范畴,它和前六识不同,并不以外境为对象, 以内在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它的‘境’。】
【解】这就是[唯识无境]的源头。所谓的【无境】是有条件的,〔只对意根而言〕所以是不究竟的。
西蜀净然:
【‘此第七识本质,即以第八为境,由似一常,似实我相,故缘第八。’(《述记》卷四)‘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心相。’(《述记》卷四)】
【解】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种子〕如如执著,似实我相。〔如是如是〕
此末那识唯有【拖第八为相】,如如执著,[举其本质],如是如是,【起自心相】。
由此可知:第七末那识何罪之有?!
窥基法师于【糅译】中,言之为:第七末那染污意。〔应是笔误〕
西蜀净然:
【(6)论第七识属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无记性所摄,于果位转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善性。】
【解】第七末那识【唯善无记】,其中平等性本具本觉。〔无须人为作意之转〕
西蜀净然:
【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梵文作man-as,译作‘意’。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
【解】第七〔意根〕识,旧译【阿陀那识】,新译〔末那识〕。如如执持第八识如来藏〔种子〕,如是如是。〔决不走样〕
西蜀净然:
【关于此识,学者所说不一,但均以之为妄识,视为众生迷妄的本源。】
【解】千百年来争论不休!我们不介入,水大漫不过桥。我们【依经不依论】,一切以释迦牟尼原典〔圣言量〕为准绳。
西蜀净然: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超过第六识的范围。所以“末那识”没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识(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
【解】南怀瑾认为不宜翻译,就叫【意根】为宜。
西蜀净然:
【第七识所谓是“意根”啊,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没有分别,那个境界里头,这是我们有念,尤其我们在这里,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静坐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清净净坐到——那个正是念,那个正是第六识的根、意根。】
【解】所谓的[一念不生],以及参话头,还有南怀瑾常说的:前念已去,后念未起,中间那个定,等等,本质上,就是这个【意根】。所谓的〔唯识无境〕也就是这个境界。
西蜀净然:
【中国字这个字,你看“今”字下面一个“心”,现在心,这个是“念”,今心嘛!说睡眠睡着了,什么思想也没有,那个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这个念进入睡眠昏沉的状况,心理状况在睡眠昏沉当中。】
【解】笔者认为:睡眠的是〔意识〕,其根永远是清净无眠的!根死人亡。人活着【意根】即常鲜!正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
西蜀净然:
【第七末那识, 应知亦复然。】
【解】一切皆为【缘起法】!。。。圣义谛亦无自性!
上一篇:【西蜀法苑~辞条海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