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辩精华摘要】-09
 












 

西蜀·净然:
今晚八点【法辩】时间,我们讨论一下,六祖慧能的[五个何期]。。。看一下六祖慧能到底是在说些什么?

西蜀·净然:
传统的观点认为: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什么呢?

西蜀·净然:
传统讲:没有想到,原来有个【自性】,它即能够不生不灭。。。。同时,又能够生发万法。。。。真如此,这个【自性】,就具有了上帝一样万能的力量了。
 
西蜀·净然:
很显然,这种万能【自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六祖慧能的[悟道]水平,也不可能如此的无聊。
 
西蜀·净然:
六祖慧能公认的【开悟~见性】之人。闻五祖讲<金刚经>,脱口而出,这五个【何期】。。。必然是对〔自性〕有了深切的理解与证悟,否则,不会连说五句,看上去自相矛盾的慨叹了!
 
西蜀·净然:
由此可知,搞清楚【何期自性】这四个字,本身就是【开悟~见性】的关键!
 
西蜀·净然:
若简单的从【法义角度看】,所谓的〔没想到〕,也就是:没有想到自性就是无自性啊!。。。这个【无自性之自性】,原来即可以不生不灭,又可以生发万法。〔二者不二一如〕
 
净:
那么在什么境界状态下,可以离开了(自性~本体),做到缘起之当下,具有五种状态,同时【共生~本具】呢?
 
西蜀·净然:
换个角度看!这种【不二一如】的<楞伽经>之[无自性性]的境界,就是六祖慧能的〔开悟〕境界。。。。这就是六祖慧能的【自性】观。
 
西蜀·净然:
那么在什么境界状态下,可以离开了(自性~本体),做到缘起之当下,具有五种状态,同时【共生~本具】呢?
 
@净 这个问题恰恰是关键处!。。。也就是六祖慧能,到底悟到了什么?
 
西蜀·净然:
再换个角度讲!五个【何期自性】同时存在,又不相互矛盾的条件〔境界〕是什么?

西蜀·净然:
我们试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只谈一组相对的概念:
何期自性,不生不灭。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以上二者,如何才能够【统一】在一个状态〔境界〕里呢?!

西蜀·净然:
在本自清净状态下才可以吧

@净 必须达到二个条件【同时俱备】,即性上不生不灭,与相上的能生万法,二者一如,不二法门。〔如此才是【自性】的真正境界〕

净:
如实了知性相一如不二,就是见性,可以这样理解吗?

西蜀·净然:
甚是!所谓的【见性】,就是见二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就是性!

西蜀·净然:
当不生不灭与能生万法,【统一】在你的认知〔见谛〕当中时,这种境界〔状态〕,就叫开悟。。。。当年六祖慧能就是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开悟的。。。。而这种状态,具有极大的普世性。

西蜀·净然: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又是什么意思呢?

@净 不必期待那个【自性】的存在,所谓的自性,本身就是[无自性],法无定法,本自具足。〔法尔如是〕

心:
见性不是指见佛性吗

西蜀·净然:
见性不是指见佛性吗

@ 甚是!见佛性!

心:
能生万法,此处“生”是不是显现的意思

西蜀·净然:
可以这样认为!。。。但在【概念关】上,必须是上下统一的。

心:
随缘显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西蜀·净然:
可以这样认为!。。。但在【概念关】上,必须是上下统一的。。。。即前面的不生不灭,也应当是【显现】。

西蜀·净然:
注意!不生不灭与能生万法,必须使用同一的【概念】,否则,将形成诡辩。

西蜀·净然:
一句话:【生】如果是〔显现〕,上下文的概念,必须无条件的【同一性】。否则,逻辑不畅。

西蜀·净然:
注意!要上下文得到【统一】。

西蜀·净然:
能生即是缘生!能生万法,能持正见之意!

那么,【不生不灭】呢?

西蜀·净然:
按意思理解,不生不灭,也就仅仅是显现而已,没有真实生也没有所谓灭。 

西蜀·净然:
注意!不可【二分说法】,凡二分说法,必是伪悟赝品!。。。六祖慧能是【觉悟】之人!所言必是[不二法门]。

西蜀·净然:
五个何期,是觉者境界,六祖慧能必须是在【不二法门】上脱口而出的。

西蜀·净然:
不二是对二说的。

西蜀·净然:
虚空在汝心中,如片云点太虚

注意!禅群里常有人这样用。。。。但如果是狂风暴雨时,也依然是【虚空】中。

西蜀·净然:
【如是遍计性  我说为世间】

【解】世间法皆是【遍计所执性】的存在与显现!。。。离开了[遍计所执性]世间阿赖耶识,也就是〔不存在〕了。。。。恰恰是:什么都没有!根本不存在!〔即非人世间〕

西蜀·净然:
【斯皆但有名  离名无别义。】

【解】是名世界!。。。名言法则!。。。新唯识宗理论主张灭〔名~相〕,殊不知五法三自性中的前二法,就是【名~相】!。。。没有名相,哪里来的[分别~正智~如如]呢?!

读经不求甚解,害人害己。

西蜀·净然:
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远离于名相,是名第一义
一一大乘密严经

【解】:名为遍计性,~遍计性唯名,<金刚经>曰:是名世界。
相是依他起,~依他起必【相】,非相无以〔依他〕。~佛说世界。
远离于名相,~超越了【名~相】,即:名与相,〔依他与遍计〕不二一如时。~即非世界。
是名第一义。~这就是【圆成实性】之第一义谛。

楞伽经里【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西蜀·净然:
名从于相生,相从因缘起,此二生分别,诸法性如如,于斯善观察,是名为正智
一一大乘密严经

【解】一切名皆从于相生,一切相皆从因缘而起,此二〔名与相〕生出了分别,〔分别乃知〕一切法性如如,〔法法平等〕针对以上善于观察者,就叫作:正智。〔以上是五法〕

西蜀·净然:
大慧。譬如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愚夫分别而作像想。外道亦尔。于自心所现种种形像。而执一异俱不俱相。

【解】这就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境界。
西蜀·净然:

末那有二门,意识同时起,五境现前转,诸识身和合,犹如有我人,住在于身内
一一大乘密严经

【解】第七末那〔根识〕有二门,〔如蛇二头〕意与识同时起,〔有识必有根,缘起如交芦。〕前五根境界现前当下即转,〔前五根是现量,瞬间入识。〕一切诸识之身皆是和合集成之果,〔六七八识一合运作,前五识或然而有。〕这种现象〔境界〕犹如有我人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住在于身内。〔体现于内法尘,亦曰:唯识。〕

西蜀·净然:
意从心生,余六亦然。如是多种,于世法中而为差别。

【解】此经法义甚深。其中【意与心】之关系最为重要。此处不明,难会经义。

西蜀·净然:
诸仁者。藏识是心执我名意。取诸境界说之为识。诸仁者。心能持身意着诸趣。意识遍了五现分别。

【解】首先,【心能持身意着诸趣】,心大包容一切,正所谓:心生则法生。

其次,什么是〔心〕呢?请看!【藏识是心,执我名意。】藏识乃世间阿赖耶识。

最后,是第六识【意识遍了五现分别】。

西蜀·净然:
识取境
意着趣
心集业

【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行者【悟道】于否的关键。




 
栖石精舍-《西蜀·净然》
 2023.10.11

上一篇:【法辩精华摘要】-08

下一篇:★第21篇【光•音】之觉醒-04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