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章《佛说空就是空,佛说有才是有》解析之二
 










 
 

 
 西蜀·净然:
龙树菩萨的思想与佛说完全一致,《中论·观因缘品第一》说:“若无自性则无法。无法何能生。”在《中论·观行品第十三》中,外道“问曰。若诸法异相无性,即有无性法,有何咎?答曰。若无性云何有法?云何有相?何以故?无有根本故。但为破性故说无性。是无性法若有者。不名一切法空。若一切法空。云何有无性法。”这里外道执着的“离自性他性有诸法”,正是今天末法流行的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这在当年就被《中论》迎头痛批:“若无性云何有法?云何有相?"无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没有自相,没有自身,没有自己,连自己都没有,就是没有根本,根本都没有,"云何有无性法”?!在《中论·观有无品第十五》中,外道不甘失败又重“问曰。若离自性他性,有诸法。有何咎。答曰。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汝说离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离自性他性则无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法则成。” 这里外道顽固执着的“离自性他性有诸法”,不正是今天末法横行的自性空而缘起有吗?龙树菩萨反复破斥了这种可笑的外道邪见:“离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十二门论》的第一颂,龙树菩萨就总结出了般若经的核心要义:“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这就是把佛说直接写成了偈颂,如《大般若经》说:“诸缘起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二十八》)  

【解】作者例举:【这里外道执着的“离自性他性有诸法”,正是今天末法流行的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这在当年就被《中论》迎头痛批:“若无性云何有法?云何有相?"】由此可见:作者反对〔离自性他性有诸法〕,认为这种观点是外道见。换句话说:作者认为〔有自性才是诸法〕。并且,引用龙树菩萨语:【若无性云何有法?云何有相?】
笔者认为:有没有自性且置,〔另案商议〕作者好象已然承认了【境相~法相】之有了。而且还指斥对手不相信〔自性~有〕。并把不相信【自性有~他性有】者,列为外道范畴。同时,作者强调了自己的【自性有~他性有】的正知正见。并且说:龙树菩萨也是这个意思。乍读起来,感觉逻辑混乱,令人费解。非常烧脑。不知所云。
接下来,再看!【 这里外道顽固执着的“离自性他性有诸法”,不正是今天末法横行的自性空而缘起有吗?龙树菩萨反复破斥了这种可笑的外道邪见:“离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一句话,作者认为:要在〔有自性或他性〕的情况下,也就是【不离自性他性】的情况下,才会有〔法〕存在。换个角度说:一切法皆是有自性或他性的。作者坚信不疑的认为:在这个观点上,龙树菩萨与佛是一致的。结论就是:【诸佛菩萨也认为:一切法皆是有自性与他性】的。
众所周知:大乘佛法一致认为: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所有,毕竟空。〔这是佛学常识〕
行文至此,我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他是否清楚,自己在说些什么呢?!
一个语言逻辑如此混乱不堪的表达,令人费解。
众所周知:【《十二门论》的第一颂,龙树菩萨就总结出了般若经的核心要义:“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这就是把佛说直接写成了偈颂。】这里龙树菩萨明确的指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名为假名,即是中道义。这里的【中道义】,明确的否定了上面所说的〔是法〕。所谓的【是法~自性】,不符合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一个有自性,一个无自性,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不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作者接下来,又说:【如《大般若经》说:“诸缘起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二十八》)】这就是典型的不实有!无自性就是无所有!北京就是首都!只是名称与作用,表现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看来,作者是让自己设立起来的诸多名相,把自己饶进去,出不来了。

西蜀·净然:
总之,佛陀预言末法出现的相似般若,即把无所得的真正般若,颠倒说成有所得的相似般若,正是今日末法流行的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也就是当年外道执着的“离自性他性有诸法”、“即有无性法”的说法,佛说:“若法无自性,是为无所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而我们今天末法众生却颠倒说成:虽然无自性,却有缘起法。直接把《心经》的五蕴皆空,颠倒解说成五蕴皆有,颠倒了佛说的空性正见,颠倒成了凡夫的执有邪见,结果是取消了佛法,从而使我们现在变成了邪说横行的末法时代。大家郑重地想一下,如果观自在菩萨真的是想告诉我们: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了五蕴皆“有”的话,他会告诉我们说他“照见五蕴皆空”了吗?而且他修行多劫才照见的五蕴皆有,与一般凡夫没有修行就看见的五蕴皆有不是一样的吗?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有是究竟涅槃,那我们凡夫早就见到五蕴皆有不也早就是究竟涅槃了吗?如果按照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我们无明凡夫实际上无始以来都就早已现量实证到了五蕴皆有,而且也一直现量实证到并没有一种永远不变的自性存在,我们凡夫本来就与佛菩萨的现量实证完全一致,我们与圣者不同的就是看法说法上的不同,只要我们凡夫与佛菩萨的说法一致了,那我们凡夫与圣者的现量比量都就完全一致了,我们就是圣者了。这样就把本来需要实证的佛教,变成了只需改变看法的心灵鸡汤,可见把佛说的五蕴皆空,颠倒解说成五蕴皆有,会造成多么颠倒可笑的邪说邪见。  

【解】作者立论的根据是:【总之,佛陀预言末法出现的相似般若,即把无所得的真正般若,颠倒说成有所得的相似般若,正是今日末法流行的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也就是当年外道执着的“离自性他性有诸法”、“即有无性法”的说法,佛说:“若法无自性,是为无所有。”】然而作者忽略了〔相似般若〕与实相般若的辩证关系〔性〕。这就注定了他的结论,必然是偏离开了释迦本怀的,不究竟的无理教判而已。当一个人把【色~空】分开来,教判哪一个对,哪一个错的时候,他自己本身就站在【错误】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请看!作者道:〔大家郑重地想一下,如果观自在菩萨真的是想告诉我们: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了五蕴皆“有”的话,他会告诉我们说他“照见五蕴皆空”了吗?〕学佛二三十年了,还不曾见到一个皈依者,口中说出过:【照见五蕴皆有】的话。作者在这里提供出来的版本,全部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无聊〔恶作剧〕,哪一个佛教徒会愚痴的说〔五蕴皆有〕呢?!<心经>中的五蕴皆空,本身就是在说:【五蕴~色】的无自性就是空。同理,空的存在形式,就是〔色~有〕的无自性。凡是执着于有与空任何一边说法者,皆是伪悟赝品。
一句话:凡夫不可以说有。同理,圣者也不可以言空。空有不二,性相一如。
看来,作者从始至终,都没有读懂<心经>与<金刚经>。可惜了。
接下来,再看!作者言:【如果按照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我们无明凡夫实际上无始以来都就早已现量实证到了五蕴皆有,】这里作者自编,自导,自演出了一台〔诡辩剧〕。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说〔五蕴皆有〕的。这里应当还原为【空】字,并且注明:空的概念内含,本身就是有的无自性。严格来说,这一点,恰恰是真假开悟的【试金石】。看来,作者对这一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实在是太可惜了。
接下来,再看:【而且也一直现量实证到并没有一种永远不变的自性存在,我们凡夫本来就与佛菩萨的现量实证完全一致,我们与圣者不同的就是看法说法上的不同,只要我们凡夫与佛菩萨的说法一致了,那我们凡夫与圣者的现量比量都就完全一致了,我们就是圣者了。】作者这里概念与逻辑混乱不堪,正确的表达应当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皆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轨则~缘起]上显现之。
接下再看!〔这样就把本来需要实证的佛教,变成了只需改变看法的心灵鸡汤,可见把佛说的五蕴皆空,颠倒解说成五蕴皆有,会造成多么颠倒可笑的邪说邪见。〕现实当中,谁会愚痴到说出【五蕴皆有】呢?!此乃勿须有之罪名啊!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西蜀·净然:
为什么佛菩萨把凡夫的知见叫做颠倒梦想?就是说我们无明凡夫在生死长梦中的一切知见都是颠倒的:梦里的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我们梦中的凡夫却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从梦中醒来之后见到三界唯心的世界真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我们梦中的凡夫却认为根本没有那回事。因为我们梦中凡夫的感觉和认知全是颠倒的,根本没有的我们却误以为有,真实存在的我们却认为没有,有无正好颠倒,知见完全错误,所以佛把梦中凡夫的认知叫做颠倒梦想。

【解】作者立论坚定,认为:【就是说我们无明凡夫在生死长梦中的一切知见都是颠倒的:梦里的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我们梦中的凡夫却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仔细看:作者在这里提出来三点凡夫的特征〔本质〕。即:一者,凡夫的知见是颠倒的。二者,梦中的一切是没有的。三者,凡夫误认为是真实的。
由此可见,作者给【凡夫】这个概念明确的定义为:颠倒的,没有的,误以为的。
总结一下,即是:凡夫误以为把一个没有的,颠倒为了实有的。
我们暂且不论作者,所言的现象是否符合事实情况。仅从纯粹的逻辑关系上检查一下,这种现象是否有存在的可能性。
既然是一个〔没有的〕,那么,行者,又如何可能〔错误的〕,把它〔颠倒的〕认为是真实的呢?!
按照纯逻辑,它既然是错认为颠倒的,那个所被颠倒的对象,也必然是【存在~有】的,否则,针对一个〔没有的〕,凡夫又到哪里去【错认】它呢?!
一句话:凡是能够被行者,错认的,也必然是【存在~有】的。即使是著名的〔绳蛇喻〕中,蛇是没有的,但绳子却是有的。这就是因缘法。如果绳子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话,那么,误认为〔蛇〕的结果,也就不会发生了。这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的本质。所谓的【无自性】,恰恰是建立在〔存在~有〕的基础施设的。
再看作者明确的指示:〔从梦中醒来之后见到三界唯心的世界真相才是真实存在的,〕梦即然是根本不存在的,那还用从这个【什么都没有】中,再行醒来吗?!
请看!面对一个本来什么都没有的根本不存在,但是,凡夫却要从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什么都没有】中,醒悟过来!有这个必要吗?!况且,这个醒来的凡夫,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作者认为是:圣人不颠倒,是真实有的。
那么,这个真实的不颠倒的圣人,他还需要【醒】吗?!
作者的语言逻辑极其混乱。所言之义,极为费解。
难道证悟者,皆是这种水平吗?!

西蜀·净然:
佛所说法的核心任务,就是把颠倒梦想的凡夫邪见,再颠倒过来成为符合真相的佛说正见。佛把凡夫邪见概括为有无二见,或称断常二见,有见即是常见,无见即是断见。就是说,凡夫的有无二见,与佛说正见正好是相反的:凡夫说生死长梦中的一切法是有,佛说梦中一切法是无,凡夫说除了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五蕴十八界外再无它法,佛说必须照见五蕴皆空从梦中醒来才能证见三界唯有心的世界本来面目,才能证知万法唯有识的世界真相。因此佛把凡夫邪见也称为颠倒见。佛在《楞伽经》里就批判了凡夫的有无二种根本邪见,我们节录最简练的唐本,其中最重要的两句附录其它译本。《楞伽经》第二卷云:“大慧。譬如画像无高无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未来外道亦复如是。恶见熏习妄心增长。执一异等自坏坏他。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宋本有“坏清净因”。魏本:“大慧。而彼外道自坏坏他。说如是言。诸法不生不灭有无寂静。彼人名为不正见者。大慧。彼诸外道谤因果法。因邪见故拔诸一切善根白法清净之因。”谈锡永译本:”彼或谤离有无而得无生法忍者为断灭;彼且谤诸因果;彼追随邪见而拔无垢清净功德根”)应知此人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欲求胜法。宜速远离。”这就是说,我们面前的世界,就像一张画像一样,上面没有高下立体的真实存在的人和山河,但愚痴的人却误以为真实存在人和山河,未来世的外道就是这么愚痴,执着世间是有的邪见不断熏习使其妄心增长,执着有无四句分别自坏坏他,这是凡夫执有邪见:本来没有世间五蕴,无明凡夫固执世间五蕴是有。反而对于佛说远离有无邪见的诸法不生不灭的无生法忍般若正见,诽谤说无有此理,攻击般若空见是断灭见,是顽空见。拔诸一切善根白法清净之因,否定佛菩萨实证的真实境界中的真实因果。这是凡夫执无邪见:既说没有佛说的二时般若一切如梦五蕴皆空的毕竟空见,也没有三时深密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实境界。总之,顽固坚持凡夫有无二种根本邪见,坚决否定佛陀对其有无二见的彻底批判,应知此人坚定执着梦中有人有法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欲求殊胜正法者,应当远离说如是法人。

【解】作者总结说:【佛所说法的核心任务,就是把颠倒梦想的凡夫邪见,再颠倒过来成为符合真相的佛说正见。】这就是典型的[颠倒~回互~旋]。大乘佛法的辩证关系〔性〕,就表现在这里。众所周知:凡夫既然颠倒了,佛又把它颠倒了过来,那么,这个颠倒的【对象】,必然是一个〔存在~有〕。否则,佛陀〔觉者〕,何必去颠倒一个【根本不存在】呢?!可惜的是,有关这一点,一直被作者忽略了。
作者接下说:〔就是说,凡夫的有无二见,与佛说正见正好是相反的:凡夫说生死长梦中的一切法是有,佛说梦中一切法是无,〕典型的二分说法,不悟言悟,不证言证,佛从来不在【有~无】二边上讲法。作者,巧妙的增加一个〔梦中〕的概念,于是就悄悄的偷换了概念,于是开始了无聊的诡辩术!
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圣义谛也无自性。作者把〔无自性〕与〔梦中〕二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有意识的妄加混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犯了逻辑上的诡辩术。
【梦中】是有为取舍的教判语。作者在这里,带有明鲜的否定批判之意。
【无自性】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它是针对一切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二者本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再看!作者引用的<经>文:【佛在《楞伽经》里就批判了凡夫的有无二种根本邪见,我们节录最简练的唐本,其中最重要的两句附录其它译本。《楞伽经》第二卷云:“大慧。譬如画像无高无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未来外道亦复如是。恶见熏习妄心增长。执一异等自坏坏他。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引文中,明确的指出来:有与无二种边见,皆不可执。怎么前面却说:【佛说梦中一切法无】呢?!众所周知:梦虽虚妄,但本身就是【因缘~有】。请问作者:这个世界除了〔因缘有〕,还有别的有吗?!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有〕的话,你所说的那个【梦】是有?是没有?!如果这个梦〔根本不存在〕的话,那么,佛陀为什么还要去【颠倒】回来它呢?!
作者在这里语无伦次,实在是费解。上面引用的<经>文明确指示:不可以有无二边说法!作者却偷换概念,成为了:凡夫梦里有,圣者根本无。这就是典型的【唯识无境】的取一舍一观。众所周知:〔唯识无境〕不是世尊本义。三藏十二部中找不到世尊说这句话的影子。
再看!【(宋本有“坏清净因”。魏本:“大慧。而彼外道自坏坏他。说如是言。诸法不生不灭有无寂静。彼人名为不正见者。大慧。彼诸外道谤因果法。因邪见故拔诸一切善根白法清净之因。”谈锡永译本:”彼或谤离有无而得无生法忍者为断灭;彼且谤诸因果;彼追随邪见而拔无垢清净功德根”)】大家注意!仅从这里作者例举的不同版本的译文中,我们找不到世尊说了【凡夫~梦中】等字样。不知道为什么,作者非要主观臆断的在【无自性】前面强加一个〔凡夫~梦中〕的定语。这就象在世俗生活中,你把爸爸的概念前面,强加上一个〔母性~雌化〕的定语。于是爸爸,演变成了【母性的雌化的爸爸】,这是一个典型的诡辩术!
再看世尊原文:【“应知此人。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欲求胜法。宜速远离。”】这里世尊明言:远离有无二分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你执着于〔凡夫是有~圣人是无〕的话,那么,到底是谁在【当堕地狱】,就值得深思与研究了。历史证明: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赝品!
且看!作者总结到:〔总之,顽固坚持凡夫有无二种根本邪见,坚决否定佛陀对其有无二见的彻底批判,应知此人坚定执着梦中有人有法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欲求殊胜正法者,应当远离说如是法人〕真如作者所说的话,凡夫皆在【梦中】,必当皆下地狱了。呜呼哀哉!作者〔痴人说梦〕,却不知已在梦里,到底是谁下地狱呢?!难道地狱不也是【根本不存在】呢?!若以这种水平,也敢在网络上〔导读〕大众的话,不要说<金刚经>看不懂,就连爸爸,也要【导读】成为了〔母爸爸〕,雌公鸡了!
呜呼哀哉!末法时代,怪象丛生。

西蜀·净然:
四、护持正法  
《阿毗达磨大乘经》是佛陀亲自综述大乘佛法思想体系和修行次第的纲领性总论,在这个经里,佛陀交给了我们一把读懂一切佛经的金钥匙,此经虽然没有传到现在,但在无著菩萨解说此经的《摄大乘论·所知相分第三》中详细解说了这个读懂一切佛经的诀窍:“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四卷中也对此要诀作了详细解说:“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随决了。”这就是说,学习了三自性理论,一切诸佛所有密意语言都就应该能够决定了知了,密意是指诸佛还未说出来的潜台词,所有佛经中佛还有什么没说出来的话,随顺三自性理论都可以确切地理解明了。更不要说诸菩萨解说佛经的论中,那些尚未说出的所有要义,也都由三自性理论能够决定地了知了。  
三自性理论是唯识教法的核心理论,它比较般若经所说二谛多出一个真实境界来。二谛中的世俗谛是指世俗人的真理,胜义谛是指圣者实证的真理,胜义谛的内容就是说:世俗人的真理都是颠倒妄想。二谛和三性对比起来,二谛中的世俗谛即是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性,二谛中的胜义谛就是三自性中的圆成实性,而三自性中的依他起性,在二谛中则隐密未说。因此佛说二时是以隐密相说法,就是隐密了圣者实证的真实境界未说,这个真实境界就是佛说的甚深缘起法依他起性,也就是三界中唯一的真实存在——以阿赖耶识为基础的八识,这在三时说法中以显了相作了全面细致的说明,所以佛说三时说法才是达至圆满的“真了义教”。

【解】作者提倡护持正法,回归释迦本怀。然而什么是释迦本怀呢?作者指示出了一把金钥匙:【《阿毗达磨大乘经》是佛陀亲自综述大乘佛法思想体系和修行次第的纲领性总论,在这个经里,佛陀交给了我们一把读懂一切佛经的金钥匙,此经虽然没有传到现在,但在无著菩萨解说此经的《摄大乘论·所知相分第三》中详细解说了这个读懂一切佛经的诀窍:“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一句话:<解深密经>中的〔三种自性〕说,就是打开大乘佛法的金钥匙。
作者接下说:【这就是说,学习了三自性理论,一切诸佛所有密意语言都就应该能够决定了知了,密意是指诸佛还未说出来的潜台词,所有佛经中佛还有什么没说出来的话,随顺三自性理论都可以确切地理解明了。】作者所说的密义,就是成佛的<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同时,也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遍计所执自性】,正所谓:如如执著,如是如是。这就是:随顺三种自性,一切佛法皆可明了。换个角度看:成佛的密义,就在这把钥匙上。
再看:【三自性理论是唯识教法的核心理论,它比较般若经所说二谛多出一个真实境界来。】作者所说的〔多出了一个〕,其本身就在【二谛】之中。严格来说,不是〔多出〕,而是本自具足的【不二法门】。正所谓:不二是对二〔真与俗〕谛而说的。正是这个【不二法门】,才是真正意义上〔真实境界〕。而恰恰不是作者所言的〔多出一个〕的唯识无境。实践证明:唯识无境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接下作者总结为:【二谛和三性对比起来,二谛中的世俗谛即是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性,二谛中的胜义谛就是三自性中的圆成实性,而三自性中的依他起性,在二谛中则隐密未说。】非也!作者妄测圣义了!只有二谛,没有一个〔三谛〕在。所谓的圆成实,就是真与俗二谛之【圆成实】。不是有一个〔第三谛〕。所以,这里也不存在一个〔隐密未说〕。所谓的【依他起】,就是缘起。没有任何密义。一切缘生者,皆是依他起,这个是【常识】,不是密义。在这里二谛对三性,在逻辑上是交叉包容的关系,不是机械的对应关系。作者搞错了,由此产生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隐密未说之义来。既然未说,就是〔什么都没有〕。真如此,又何必劳心费力的去头上安头的搞什么〈对应〉呢?!
作者最后定论道:【因此佛说二时是以隐密相说法,就是隐密了圣者实证的真实境界未说,这个真实境界就是佛说的甚深缘起法依他起性,也就是三界中唯一的真实存在——以阿赖耶识为基础的八识,这在三时说法中以显了相作了全面细致的说明,所以佛说三时说法才是达至圆满的“真了义教”。】作者明确的强调〔唯一的真实存在〕就是阿赖耶识〔八识〕。而这个【八识】恰恰是在第三转法轮中,以显了相作了全面细致的说明。所以作者坚定的宣示:只有第三时说法的【八识】,才是真正的〔了义教〕。

西蜀。净然
那些还没学到唯识了义教的,或者学了还没学懂的学人,只学了凡夫所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五蕴皆空的道理,还不知道圣者实证的真实境界是什么,更不知道凡夫颠倒梦想的实际生成机制阿赖耶识是怎样运转的,他怎么可能正确理解佛所说修行方法的真义呢?没有掌握读经钥匙的人,怎么可能决定了知一切诸佛密意语言呢?这就好像中学生还没有学到甚至还不知道有大学课程,他就说我已经完成学业掌握了全部科学知识一样。对于历史上某些中学生由于无知无畏对大学生的误解和诽谤,大学生基本都是一笑了之,除非因缘成熟可以把中学生度成大学生。学到三时了义教的大学生,掌握了读懂一切佛经钥匙的唯识学人,自然明白全部佛法的奥秘,深切体会到佛说经论所包含智慧的甚深广大,佛所说法都是从从佛所亲证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佛说的每个字句与最清净法界圆满相应,极其智慧,极其殊胜,极其彻底,极其究竟,极其准确,极其确定,如《大智度论》卷第二云:“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此,我们学习和理解佛说时,就应该如佛所说,不可走样,不能变调,佛说空就理解为空,佛说有就理解为有,要认真准确地如实理解,才可能探索到佛说本怀的真实义。  
我们虽然福薄慧浅生在邪说横行的末法时期,面对群魔乱舞的世间乱象,作为发菩提心的学佛人,在心生惭愧的同时,更要精进努力闻思修佛法正见,还要义无反顾地维护佛说正法,坚决不能颠倒宣说有所得的相似般若,坚持无倒解说无所得的真正般若,不管会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也要突破重重魔障学修正法,无论末法中有多少人横行邪说,都不能动摇我们追求佛说正法的方向和决心。道之所在,虽万千人逆之,吾往矣!

【解】作者进一步【导读】读者:〔那些还没学到唯识了义教的,或者学了还没学懂的学人,只学了凡夫所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五蕴皆空的道理,还不知道圣者实证的真实境界是什么,更不知道凡夫颠倒梦想的实际生成机制阿赖耶识是怎样运转的,他怎么可能正确理解佛所说修行方法的真义呢?〕这里作者提出来一个如何认知阿赖耶识的【生成机制】的问题,这就不得不提开悟的<楞严经>了。人类行者,明心见性的基础,就是<楞严经>。其中对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讲得非常清楚。总之,十八界,总终归结为一句话:【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见性的根本,也就是不二法门。也就是正信佛法的〔真实义〕。
再看!作者提醒大家注意:【没有掌握读经钥匙的人,怎么可能决定了知一切诸佛密意语言呢?这就好像中学生还没有学到甚至还不知道有大学课程,他就说我已经完成学业掌握了全部科学知识一样。】作者在这里以有〔相〕的存在〔有〕,来比喻纯粹的法义之【理】,本身就是犯了〈异类比〉的逻辑错误。知识可以讨论一下多与少,低年级与高年级。但[见性]无须比。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一个罗马。〔罗马〕本身没有一个好坏与高低。所以说:三自性是凡圣一如的。〔历史上,凡是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赝品。〕
作者言:【因此,我们学习和理解佛说时,就应该如佛所说,不可走样,不能变调,佛说空就理解为空,佛说有就理解为有,要认真准确地如实理解,才可能探索到佛说本怀的真实义。】众所周知:诸佛菩萨即不说有,亦不说空,而是空有不二,色空一如。也就是说:释迦四十九年,从不〔二分说法〕。这一点,是大乘佛法的常识。连常识都不懂的人,怎么可以在网络上【导读】于他人呢?!如果一味地强调一个苍白无力的〔根本不存在〕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经过你〔导读〕出来的<金刚经>,也必然是早已变调了。当下,教界的理论现状,可悲可叹!
接下,作者指出:【面对群魔乱舞的世间乱象,作为发菩提心的学佛人,在心生惭愧的同时,更要精进努力闻思修佛法正见,还要义无反顾地维护佛说正法。】善哉!如此发心,可喜可贺。笔者文行至此,随喜赞叹之。
正所谓:道之所在,虽万千人逆之,吾往矣!
大丈夫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栖石精舍 -《西蜀·净然》
 2023.12.10

上一篇:关于文章《佛说空就是空,佛说有才是有》解析之一

下一篇:《砖头瓦粒是不是佛》~法辩系列之一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