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净然:
【佛陀实证的真实境界是凡夫不可思议的,也是无法用凡夫语言描述的,但佛陀为了度众生又必须化身示现方便说法,凡夫也就只能依据佛所说法来学修佛法。因此,佛教以佛说为佛法正见,其他人的说法也以符合佛说为正见,不能走样,不可变调,更不能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佛说的意思解释到相反的意思上去。而应该一是一、二是二的如实解读佛说,佛说空就是空,佛说有才是有,这样才有可能回归佛陀本怀,领悟到佛法真义。】
【解】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赝品!
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凡是真实之语,本身就是〔不二〕的。
正所谓:不二是对二说的!
这里面隐含着一个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
正如作者所说:【其他人的说法也以符合佛说为正见,不能走样,不可变调,更不能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佛说的意思解释到相反的意思上去。】
善哉!佛法复兴有望也!
西蜀·净然:
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
【解】这就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缘起无自性之〔非量〕功德无量相。。。。亦是本来无一物的[平等性智]。
<金刚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何以故?【性本空寂】也。此种空性,缘起之时,恰是[不二法门]之境界。即【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也。所谓的实相,就是不二一如之相。所谓的〔实修〕,也就是亲证这个【不二】之性。舍此无他觉。哪里出来的:一二三转〔法轮〕,谁优谁劣,谁凡谁胜呢?!
行者注意啊!千万不要:【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佛说的意思解释到相反的意思上去。】
西蜀·净然:
一、三时判教
佛陀,意为觉者。如睡得悟,故名为觉。佛陀就是从生死长梦中醒来的觉悟者,因此他证见了世界的真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谓成佛,就是这个心识修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全部佛法就是在解说这个世界的真相:能做梦的心识是真实存在的,而所梦到的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从梦中醒来就可以证见三界唯心的真实境界。所以说这个世界的真相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唯识无境。闻思修这个了义般若正见,就可以成就圆满的佛陀自性身法身。
【解】众所周知:佛是觉者。觉悟了什么呢?觉悟了【宇宙~生命】之轨则,即:缘起性空不二法门!
世俗方便说:〔从梦中醒来〕。
由此可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果相。〔专对有情众生而说〕众所周知:宇宙大爆炸时,即无心,也无识。〔佛法是人法,释迦是文佛。〕
而不是象作者所说的:【全部佛法就是在解说这个世界的真相:能做梦的心识是真实存在的,而所梦到的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这样讲即不准确,又有些绝对化。一个存在,一个不存在,典型的〔二分〕说法。关系是要讲清楚【存在与不存在】的关系是什么?否则,执着任何一个,皆为边见。
至于:【唯识无境】本身就不是佛说,单从语言形式上看〔唯…无…〕,就是典型的取舍句式。应当不是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把它高推圣境至【世界的真相】,实在是幼稚而可笑的。难道人类未出生前,宇宙〔实相~轨则〕就不存在吗?!这是典型的倒果为因的幼稚判断。不可取,应远离。
西蜀·净然: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用这个佛说正见修正自己心中的邪见,凡夫之心不知自己在梦中,把梦当真,醉生梦死,而佛陀提醒我们一切如梦,五蕴皆空,召唤我们从梦中醒来,凡夫依靠闻思修这个佛说正见的般若智慧,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即实证圣者的真实境界,转凡成圣进入初地,然后开始十地修行以至最终圆满成佛。
【解】【凡夫依靠闻思修这个佛说正见的般若智慧,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心经>中的观自在,即以意识再现真实〔轨则〕,于清净意根之屏幕,如如执著,如是如是。实践证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本身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西蜀·净然:
这全部佛法在《解深密经》中被概括为三个阶段,其中梦中的修行分为初时和二时两个阶段,从梦中醒来实证三界唯心的真实境界,并开始十地修行直至成佛为第三个阶段。这就是佛说三时判教,即佛陀一生言教可分为三个时段: 初时为阿含时,讲法有人无,是接引发不了菩提心的小乘人的方便说法。因此《解深密经》说:“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有上有容】,是对存在〔有〕的一种界定现象。相对于后面的[无上无容],这种现象〔境界〕,本身并未究竟。所以,产生出来十大门派,争论不休,以至千百年之久,至今未有定论。查其原因,恰恰是〔二分说法〕。释迦牟尼法义是在形而上的辩证之说,即不二法门。瑜伽行派之人,是在形而下的功夫境界〔证量〕上取一舍一的不断分化演绎。二者在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
西蜀·净然:
二时为般若时,讲人法皆空,是照见五蕴皆空从梦中醒来,转凡成圣实证初地的大乘般若正见。因为般若经只讲了梦中一切法空,还未讲到从梦中醒来后实证到的真实境界是什么,因此《解深密经》说:“世尊在昔第二时中……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二时般若已然是佛法之核心了。历史上,许多人在此处突破出去,证得开悟的。其中,以禅宗行人为最。我不知道<金刚经>算几时作品?但六祖慧能是在<金刚经>中证悟的。同时,<楞伽经>是否属于第二时?达摩祖师以四卷<楞伽经>传授弟子,到六祖慧能后,一花五叶,繁荣昌盛。
至于,【《解深密经》说:“世尊在昔第二时中……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则定义为般若智慧为〔有容有上〕,并未究竟。这是在强调:空也是不可以执着的。即:前有,后空,二者执着了,皆为边见。不可取,应远离。
西蜀·净然:
三时是深密时,讲初地以上菩萨实证到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世界本来面目,讲地上菩萨经过十地修行成佛的真实境界。至此,佛陀把世界上没有什么(凡夫梦中一切法)和真有什么(三界唯有心)都讲清楚了,解开了世界真相的甚深秘密,说明了凡夫所知一切梦中法和圣者亲证真实境界的全部真相,再无隐密,因此《解深密经》说:“世尊于今第三时中……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三时讲法以<解深密经>为主,作者认为:【佛陀把世界上没有什么(凡夫梦中一切法)和真有什么(三界唯有心)都讲清楚了,解开了世界真相的甚深秘密,】然而细观解深密,并没有发现世尊说过:【没有凡夫法,只有唯心法】这样的句子。也许,这只是作者误认为世尊是〔这个意思〕罢了。总之,作者在此处用词不谨慎,有点草率和不负责任。我们不能够从<解深密经>中得出〔唯识无境〕的结论来。
更不能由此得出:【说明了凡夫所知一切梦中法和圣者亲证真实境界的全部真相,再无隐密,】作者行文中的逻辑关系极为混乱。
首先,什么是〔凡夫所知一切梦中法〕呢?!我们当下,交流,读诵经文,算不算是〔凡夫梦中法〕呢?!如果算,我们还学它干什么?根本不存在,什么都没有嘛!
其次,【《解深密经》说:“世尊于今第三时中……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此处明言:〔无上无容〕,既然如此,那么,它就必然是【不二法门】的。否则,就没有资格称其为:无上无容。
换个角度看:唯识无境,充其量就是一个〔有上有容〕的境界。同理,所说的:凡夫无,圣者有,这样的〔二分说法〕,本身就是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的。
众所周知:佛法是凡圣一如,真俗不二的。
离开了辩证思维,是修学不了大乘佛法的。
西蜀·净然:
为了形象地理解三时判教,可以把佛陀一生的三时教法,比喻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课程。初时小乘是小学,讲人无我,般若中观是中学,再增加讲解法无我,即:人法皆空,这二无我就是讲凡夫梦中一切法空。深密唯识是大学,讲从梦中醒来之后的圣者证见的三界唯心的真实境界,显明了全部佛法的甚深密意,至此佛陀教法达至圆满,说明了全部佛法的修行次第,解答了所有修行方法的问题,因此说“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三转法轮【无上无容】,乃是了义之法,何以故?因其,[辩证~不二]故。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文中明言:〔识〕也是不二的。
既然不二,哪里来的〔取一舍一〕的二分说法呢?!
西蜀·净然:
二、相似般若
依据佛说三时判教,二时般若,是说凡夫所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依此空性正见修行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从梦中醒来,转凡夫而成为远离颠倒梦想的地上菩萨,证入大乘圣者的真实境界。
【解】所谓的【相似般若】,就是指形而下〔相〕上的般若智慧。相对于形而上的【不二】性之般若。一个有为,一个无为。释迦讲法,从来都是〔陈述句〕。即直接陈述事物发展的法则规律。而不是纠缠于非量之相上。由此可见:所谓的〔相似般若〕与实相般若,本身就是不二一如的。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二种表达方式,而不是〔二个事物〕。这就是<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作者在这里说:【但这在正法时期才有可能,像末法中的众生福薄慧浅,不能正确理解和领悟佛说的般若智慧和修行方法,自然也就不可能依之正确修行和证果了。】此语偏激而武断,毫无事实依据,如今时代不同了,人类已然进入了【信息时代】,恰恰是佛法复兴的好时机,回归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大势所趋!
西蜀·净然:
佛陀曾多次授记末法乱象,包括在般若法会上也多次预言这种乱象,比如佛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中说:“憍尸迦。未来世当有相似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于是中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相似般若波罗蜜则有违错。释提桓因言。世尊。何等是相似般若波罗蜜。憍尸迦。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世尊。云何诸比丘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佛言。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就是说,说五蕴是无常变化的,是有生有灭的,总之说五蕴是有的,就是说相似般若:好像是般若,而实际上不是般若,是违错般若的凡夫邪见,这样“虽欲宣说真实般若波罗蜜多。而颠倒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闻他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心便迷谬退失中道”(《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八》)。
【解】众所周知释迦讲法直接陈述:【世尊。云何诸比丘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佛言。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这里明确的指示〔相是无常〕,即在〈相〉上演说般若智慧者,即是【相似般若】。初学者注意!这里没有否定的意思在!并且进一步强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无常】。一句话:无常之相,即是相似般若。
作者总结到:〔就是说,说五蕴是无常变化的,是有生有灭的,总之说五蕴是有的,就是说相似般若:好像是般若,而实际上不是般若,是违错般若的凡夫邪见,〕众所周知:凡夫是相,行持必是【相似般若】。但凡夫若觉,当下就是〔实相般若〕。在这里,就是一个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问题。谁解决好了这个【关系~性】,谁就是觉者。
初学者在此处,应加谨慎。相似般若与实相般若,就是【色与空】的关系:不二法门。
西蜀·净然:
那么,什么是真正般若呢?《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中说:“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过可住。所以者何?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是非法,若非法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入可出、可生可灭。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说,是名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广说如上。与相似相违,是名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就是说,说“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入可出、可生可灭”,这样与相似般若说“五蕴是有”、“有生有灭”相违的说法,即如说一切如梦幻泡影、五蕴皆空、无生无灭的说法才是说真正般若。
【解】请看世尊语:【所以者何?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是非法,若非法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入可出、可生可灭。】这就是典型的〔无生法忍〕境界。凡夫若觉,当下即是。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是也!
作者认为:【就是说,说“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入可出、可生可灭”,这样与相似般若说“五蕴是有”、“有生有灭”相违的说法,即如说一切如梦幻泡影、五蕴皆空、无生无灭的说法才是说真正般若。】这里作者不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性〕,本身就是【不二法门】。正所谓:不懂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者,从根本上来说,根本学不了大乘佛法。一切佛法的全部〈核心〉主旨,就是:不二法门。
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赝品。
西蜀·净然:
《大般若经》第一百三十六卷中说:“说有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以有相为方便。有所得为方便及时分想。教他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是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也还是说,说五蕴是有的,就是说相似般若。"说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名说真正般若波罗蜜多。……汝善男子。应修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四十六》)“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这就是说,真正般若中根本就没有色等,哪里还谈得上说色等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呢?!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说色等变化的或不变的,都是以执着有色等的邪见为前提的,全都是有所得的相似般若,而在真正般若中,根本就没有色等,根本就不会去说色等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邪见:“不应观色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 佛说得非常明确,说五蕴皆空、皆不可得,“如是一切都无所有皆毕竟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八十六》)的说法才是说真正般若。因此佛说:“憍尸迦。彼以有相及有所得而为方便。作如是说名颠倒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以是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为诸有情无倒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真实义趣。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作有情利益安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一》)
【解】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凡二分说法者,皆是凡夫俗子式的伪悟赝品。世尊曰:【说有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以有相为方便。有所得为方便及时分想。教他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是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大家仔细看!世尊这里说的是:执着于相的〔有得者〕,定义为【相似佛法】。但如果行者,不却执着,而是如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如来法义,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如执著,如是如是]的话,那么,一切缘起皆是〔实相般若〕的真实显现。这一点,非常重要。可惜了,作者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
所以,才说:【说五蕴是有的,就是说相似般若。】这就好象在说:如果说色是有的,就是在说相似佛法。真如此,也就是把<心经>中的【色~空】分家了。然后取一个,舍一个。反而又执着了〔空〕的境界。这就是典型的【法执】。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悲兮!
其次,再看:【这就是说,真正般若中根本就没有色等,哪里还谈得上说色等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呢?!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说色等变化的或不变的,都是以执着有色等的邪见为前提的,全都是有所得的相似般若,而在真正般若中,根本就没有色等,根本就不会去说色等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邪见:“不应观色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仔细看!作者明显的错会了<经>文原义!
西蜀·净然:
总之,分清邪见与正见的标准就是:“说有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说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名说真正般若波罗蜜多。”比如《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说无所得的真正般若波罗蜜多。再如《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离一切诸相”,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也就是要“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从梦中醒来,远离梦中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诸相,才能究竟涅槃,证入诸佛菩萨的真实境界。般若经讲的都是佛所说的究竟无所得的真正般若波罗蜜多。
【解】大家注意!世尊曰:【说有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说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名说真正般若波罗蜜多。】这里明确的指示:有所得者为相似般若。无所得者,为实相般若。释迦牟尼在这里是一个典型的【陈述句】!没有任何人为的感情色彩掺杂其中。
再看作者:〔分清邪见与正见的标准〕,这里已明显的掺杂了人为主观色彩的教判。作者认为:相似般若是【邪见】。是谁给你的这个教判<经>文的权力呢?!当然,实相般若肯定是〔正见〕的。但不等于:空是正见,色就是邪见啊!〔这里出现了低级逻辑思维的错误〕
相似般若与实相般若,一如不二,这是大乘佛法的〔常识〕。连这个都不懂的话,怎么可以,随口教判世尊之<经>文大义呢?!呜呼哀哉!佛法现状,可悲可叹!
再看!作者言:【比如《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说无所得的真正般若波罗蜜多。】这里无所得,就是实相般若。但一切实相般若,皆不离相似般若。而且,实相般若恰恰是在相似般若上【显现】的。这就是<心经>之主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作者好象没有读懂心经〕
最后,再看!作者言:【再如《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离一切诸相”,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也就是要“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经文在这里明确的强调的还是【勿执着~无所得】,但这个勿执着与无所得,本身就是:恰恰是对【存在~有】而说的。这一点,如果不具备辩证思维者,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的。〔你只能认知到业力允许你认知的那一部分〕
接下来,再看作者所言:【从梦中醒来,远离梦中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诸相,才能究竟涅槃,证入诸佛菩萨的真实境界。】众所周知,<楞伽经>曰:佛语心为宗,觉自心现量。六祖慧能曰:佛在世间觉。<楞伽经>又曰: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见闻觉知〕何罪之有?!离开了见闻觉知,你在哪里学习与觉悟呢?!
作者总结言:【般若经讲的都是佛所说的究竟无所得的真正般若波罗蜜多。】既然究竟无得了,那又何必〔执着〕一个取一舍一的【法执】不放呢?!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清净意根】,本身就是〔无所得〕!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得不等于什么都没有〕
西蜀·净然:
三、缘起性空
现在是邪说横行的末法时期,正如佛陀预言所说,有人虽欲宣说无所得的真正般若,而颠倒说成了有所得的相似般若,把佛说的空性正见,颠倒说成了凡夫的执有邪见,使人“闻他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心便迷谬退失中道”。这就是末法乱象。
【解】末法时代,乱象丛生,黑白颠倒,本末倒置。然而,针对这种客观现实〔存在〕,我们怎么分辨其真假呢?!
答案只有一个:【依经不依论】,一切以释迦牟尼法义原典为准绳。
否则,正象作者所描绘的:[有人虽欲宣说无所得的真正般若,而颠倒说成了有所得的相似般若,把佛说的空性正见,颠倒说成了凡夫的执有邪见,]
众所周知:世尊的【正见】,恰恰是〔不二法门〕。即不是有,也不是空。更不是〔二分说法〕者。
一句话:凡是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赝品。
西蜀·净然:
现在末法流行的说法把缘起性空误解成了缘起有,自性空。我们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佛菩萨真的是想告诉我们:五蕴皆有,只是没有一种永远不变的自性的话,佛菩萨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告诉我们?他们还不如我们末法众生对核心法义的表述准确吗?佛菩萨为什么总是使用与我们末法众生相反的表述?为什么非要用千百部经论反复强调:五蕴皆空,一切如梦幻泡影,为什么要我们远离颠倒梦想,为什么告诉我们“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实际上现在末法流行的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正是佛菩萨重点破斥和反复批判的外道邪见。佛陀在《大般若经》里反复强调:“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二》)“若法无自性,是法则无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八》)即缘起性空的意思应该是,缘起法的自性是空,缘起法则无有相,因为“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
【解】【缘起性空】,本身就是在陈述一个〔存在〕的本质与事实。即:这个缘起是【存在~有】的,但它的本质是〔性空~无自性〕的。正是因为:存在有的无自性,这种现象〔境界〕,才说是性空〔无〕的。这里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恰恰是一切〔有〕的无自性状态〔境界〕。
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典型的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
看来作者对此【常识】,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才会说出〔根本不存在〕的无聊之语。
请看,作者认为:【如果佛菩萨真的是想告诉我们:五蕴皆有,只是没有一种永远不变的自性的话,佛菩萨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告诉我们?他们还不如我们末法众生对核心法义的表述准确吗?】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作者根本就不懂释迦在讲些什么!众所周知:在逻辑思维里,【有的无自性】本身就是〔空〕。没有一个离开了〔有〕的,独立存在的【空】。这一点,是大乘佛法的常识。就象原来尼姑是女人一样的简单。然而,作者却不知。说来道去,就是要证明有一个【离开了有的空】独立存在着。并且把它强加在〔佛〕的头上。不知道佛是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请看作者如是说:〔佛菩萨为什么总是使用与我们末法众生相反的表述?为什么非要用千百部经论反复强调:五蕴皆空,一切如梦幻泡影,为什么要我们远离颠倒梦想,为什么告诉我们“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作者无知至极!殊不知:离一切诸相,即不被相所束缚,当下就是缘起,就是诸佛!正所谓: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就是佛〕,诸相无自性者,本身就是【无生】。所谓的〔无生法忍〕,不是什么都没有,更不是〔根本不存在〕。如果以作者当下的这种认知〔智商〕解说大乘佛法,没有不瞎的。大乘佛法从来都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的。象作者这样,如此的〔单向思维〕,什么时候,才能够觉悟呢?!呜呼哀哉!大乘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就是当下佛教界的悲哀!
作者接下说:〔实际上现在末法流行的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正是佛菩萨重点破斥和反复批判的外道邪见。〕典型的掩耳盗铃式的不懂装懂!缘起本身就是对〔有〕说的!这个有不是【本有】,是缘起即有!<楞严经>讲[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有的当下状态!也就是<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从以上内容中看,作者是即不懂<心经>,亦不懂<金刚经>。父母二经皆未读懂,就急急忙忙的教判:【实际上现在末法流行的缘起有,自性空的说法,正是佛菩萨重点破斥和反复批判的外道邪见。】纯粹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佛菩萨在哪一部<经>中反复批判【缘起有,自性空】了呢?!
请看!作者例举:【佛陀在《大般若经》里反复强调:“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二》)】这的〔无所有〕,是毕竟空,不实有之意。不可等同于〔什么都没有〕,或者〔根本不存在〕。这就是典型【概念关】。作者,根本就没有理解<经>文在说些什么!可悲可叹!一说:世界不实有,就是世界不存在吗?!一说〔爸爸不实有〕,就是爸爸【根本不存在】吗?!这都是什么种类的智商啊!如此学佛,何日可觉?!悲兮!
再看:〔“若法无自性,是法则无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八》)即缘起性空的意思应该是,缘起法的自性是空,缘起法则无有相,因为“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这里无所有,是【毕竟空】的意思!所谓的毕竟空,就是一切【缘起~有】的无自性!这是大乘佛法之常识!连概念常识皆不懂,还屡屡教判他人,这样修行,猴年马月才能觉啊!
正所谓:悲莫悲兮生别离!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