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八讲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接着昨天讲,再看第五就是弘忍了,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有情来下种,(这是有情);无情花即生,(有情无情也是对照);无情又无种,(如果你的佛性的种性还没有),心地亦无生。这五首偈子都像一个作者在那儿,都是辩证。在辩证的关系当中,在法义上遵守佛陀留下的四句话,依义不依语,别管他说什么,依那个义,依智(依的般若智慧)不依识,别在分别识上过多的。把这五个读通了,五个是贯通的,所以为什么我一再地说,像一个作者,你看六祖那个,就好说,六祖现在还活着呢,他自己作,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他的风格有点更超前,因为他是还活着自己作,他实际,你看过前面他对神秀那个,就知道这首偈子,实际最后那句,最能代表,“菩提果自成”,这是最能代表惠能的法义了。其实我说一事实啊,就是五祖传法脉以后,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一个重要人物没谈,就是弘忍,原先我读完,以为弘忍走了呢,不是,弘忍还活着。实际六祖十六年以后,出来之后,就是那个风动嶓动那个公案,出来的时候,因为他说了这句话,他正式亮明了,他正式出来之后,有一记载,我不是在编故事啊,就六祖出来,说风动嶓动那年,五祖走了,就是说他还活着,一直活了十六年,这是不是巧合我也不知道,很微妙,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五祖走的时候,也没有记录神秀在身边,这个时候惠能肯定,惠能根本就不知道,惠能还在南方。
☀接着说,能大师言:“汝等听吾作两颂,偈子,取达摩和尚颂意。汝迷人依此颂修行,必当见性。”这很肯定啊,接着有两个颂, 第一颂曰心地邪,你看他说得非常坚决。邪花放,五叶逐根随,相上,全是相上。共造无名业,你执着在相上,都是无名业。见被业风吹,业障,那个业风吹,等于你随着物转,还在轮回,这是其邪。你看啊,他两首是一对证的,第二颂曰,心地正,一正一邪啊,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只要你心正,他强调的是心正。共修般若慧,般若智慧啊,不是人间的小智慧。当来佛菩提。只要你正,当下就是菩提,就是这么简单。六祖说偈已了,放众生散。大家就这么散了。门人出外思维,即知大师,不久住世。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著位坐(就是你们都到前面来坐着),吾今共汝等别。”就是告别了。法海闻言:“顿教法传受,从上以来,至今几代?”就是问,顿教法,打释迦拈花传道至今,总共有几代了?六祖言;初传受七佛,因为在印度前七佛只是一个名相在那点。释迦牟尼佛是第七,前七省略了,大迦叶第八,阿难第九,末因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一,优婆鞠多第十二,这都是印度语啊,我这翻译音念出来。   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难提第十四,佛陀密多第十五,胁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马鸣第十八,马鸣这非常重要的,马鸣第十八这画上吧!毗罗长者第十九 ,龙树第二十,龙树要画上,马鸣第十八,龙树是二十,这俩要画,这是著名的。龙树后来就是中观 。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罗睺罗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那舍第二十四,鸠摩罗驮第二十五,阇耶多第二十六,婆修盘多第二十七,摩拏罗第二十八,鹤勒那第二十九,师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优婆堀第三十二,僧迦罗第三十三,须婆密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国王子第三太子菩提达摩第三十五,这就传到中土了,这是唐朝,咱们中土的一祖。唐国僧慧可第三十六, 实际上就是二祖,就是惠可,按照咱们那个顺序是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惠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  正好到惠能四十,这就是,不用记,了解就行。
☀底下看,大师言:「今日已后,递相传授,须有依约,莫失宗旨。」依约什么,就是后面这个法本,递相传授。法海又曰:大师今去,留附何法令后代人如何见佛?这个问题提的很厉害,看六祖怎么答啊,这是问的如何见佛?六祖言:汝等聆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可得也。就是你想离开那世间,离开那凡夫和众生,另外去求佛,六祖说的非常肯定和坚决,佛地世间觉,你在众生之外,去找佛,万劫啊!都不可得,就是不要这么想了。吾今叫汝识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又作一偈子;迷即不见佛,悟者乃见,就在一迷一悟,法海愿闻代代流传,世世不绝。六祖曰:汝听,吾与汝说,后代世人,若遇觅佛,但识众生。他又重复了一遍,你要是想找佛就在众生当中去找,不要在众生外,去另找一个佛。既能识佛,佛即在众生,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他反复了三次来说,离开了众生没有佛,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六祖,我要这儿说明一下,六祖在这里讲的是一谛,就是我们常说的真谛,真谛上讲的,因为六祖的法脉的传承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还是辩证,就是你到底是众生还是佛,在迷跟悟,这是辩证,不是等同,我一直在说,别等同,如果你在迷时,你就等同于佛,不对,你在悟的时候,是对的,严格说就是百分之五十是对的,百分之五十是错的,这个在哲学上说是或然判断,佛法不离逻辑,但佛法不是逻辑,佛法包容逻辑,且远远超越逻辑,但是佛法离不开逻辑,就像佛离不开众生,但佛不是众生,不是你某一个个体。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如果你愚痴,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不懂,那你就是众生,你说自己是佛,没用,佛不是你自己说出来的,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这两又是辩证,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翻来覆去的说这个道理,心崄佛众生,就是别贼,别贼心眼子,你越贼,越离佛缘,平等众生佛,就是平等,非凡非智,你既然都平等了,你追你的佛干什么啊?你说我不想当凡夫,我就要成佛,你这本身就是执着于追求啊。一生心若崄,其实他这个崄,就是贼心——六贼啊,佛在众生心,一念悟若平,即众生自佛,本身就是佛,就是我说的,无我本是佛,有我不是佛,就这么简单,你没你,本身自佛,这就是自性三皈依,自性三归依就是自性佛,没有其他佛,离开众生,没有另外一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他越说越真,六祖语言说话非常直白,非常浅就是都不用解释,一读就通,再读一遍啊,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心中无佛,向何处求佛?心净则佛土净,国土都净了,本身就是佛,佛,跟佛土和国土没有差别,就跟首都和北京一样,就是名称不同,没有说首都之外另有一北京。
大师言:汝等门人好住,吾留一颂,就是一偈子,又名《自性见真佛解脱颂》,《自性见真佛——解脱颂》这里面是一互相的因果关系,你只要自心净,自然解脱,后代迷人,识此颂意即见自心自性真佛,六祖反复在这个经里面强调自身,于汝此颂,吾共汝别,就是我和你们就以这个偈颂作为道别了,颂曰(长颂):真如净性是真佛,一定记住我说的那三关——主语,概念,逻辑,这里面主语就前两个字“真如”、倒数第三个字“是”、最后一个“佛”,就是这么简单,真如是佛,你不是佛,真如是佛,一定记住啊!邪见三毒是真魔,是魔,这就是辩证了,不是你想说自己是佛就是佛。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之人佛即过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跑你家来了,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化身报身即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若向身中觅自见,自己见的时候,这个地方相等于我所说的那个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人类只能到这儿,没有其他的了,佛法一定记住,佛法不是迷信,不是宗教,离开众生没有佛,六祖这说的非常明白,把那佛法全的人的智慧无法达到,非常神秘,那都不是真正的佛法,本从化身生净性,化身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本从化身——所以我读坛经我的感觉和别人就是不一样的,六祖我老想,他一个没文化的人,他说的那话都说的他心里怎么那么准确?他都大白话,他直点,他根本弯子都不绕,本从化身生净性,其他的著作里我很少会这么看的,说话非常简单,你说他没文化,他怎么悟到的呢?可能就是咱常说的乘愿再来。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他连着三句都是化身,非常清晰,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无净性身,辩证,但这个”淫”我说一下,不是淫乱的淫,这是多的意思,滥、泛,就像佛法说的贪,不是说上人家贪东西,你对这个执着也是贪,你对这法,你把他固定了,贪住了,也是贪,一定记住啊,这是泛泛,所以有的时候概念一定要记住,学佛概念关不过的话,往往跟人争论来争论去,很无聊,两人说话,争论来,争执的都不是一个问题,还在那儿争,所以为什么我爱动笔啊,我要是写东西就是白纸黑字,你要跟我争,你把你的观点写下来,不写出来我不跟你聊,嘴皮子太快,一分钟哆嗦好几次,我怎么听你啊?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我再念一下这两句啊,这两句画一下吧,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就是你想见真如,我想说就是悟。就是悟跟迷,这就是一悟一迷,没有其他,就是《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若欲修行求觅佛,不知何处欲觅真,你老有一求,有一得,像《心经》说的,真正证道的是无智无得,无智亦无得,为什么呢?不是不让你得,以无所得故,根本就没有,可是你要得,你要追,你执着在相上,寻来求去,所以怎么能得到真佛呢?六祖说的非常明白,就是以问话的语气来说,实际上是肯定的回答,你根本都得不到,若欲修行求觅佛,不知何处欲觅真,若能身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还是自心,自心先净,心净则国土净,国土净本是佛,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痴人啊,愚痴,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只要你是去觅,到外头去觅,终究还是愚痴人,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自度,还得自度,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与此见大悠悠。悠悠,一般来说,是洒洒脱脱自由自在的人,在这点我有一个观点,你们作为参考,这个大悠悠就别忽略了,别把它,轻视他,给他忽略实际是这层意思,今报世间学道者,不要在此清心,忽略他,要认真对待,当然自由自在也好,也解释的通,你们自己看啊,怎么能开悟,怎么能觉,你们就怎么读,依义不依语,语言是为我们觉性服务的,语言是工具,就像我常提的辩证法似的,辩证思维逻辑是一个工具,就像你制东西有改锥和钳子,他比你拿手制、直接制要方便,可你就不用,改锥和钳子包括其他工具,并不等于你要制作的那个物品。就像我拿笔写字,有人拿画笔画画,画笔并不等于作品,但你那个作品必须得用画笔来画,往往一个作家都知道笔好不好直接影响他的作品质量,但是不能说去商店买一个笔就是买一个作品回来,所以我们大家伙都有智商,学佛也一样,不要执着某一个,那个法不能用啊?辨证不能用,这处处都是辩证,你不用,他也在啊,佛法里都是辩证法,你说不承认,二千五百年没人承认,我用十部经直译见证了,处处是辩证法,你说它不存在?那这个也不由你决定啊。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就是我现在就是跟你们道别了,吾去以后,莫做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著孝衣,即非圣法。就是这些世俗,也不是不对啊,世俗这些丧葬的、这些礼节都是对的,但是我们是出家人、修行人,就是非圣法,不是非俗法,在世俗,你还得入乡随俗,所以别人认为六祖就在这点反对,他对弟子说你们不要搞这些,但对世俗不一样,要求不要混啊!非我弟子,这是在门内说、就是教内说,如吾在日一种,一种就是一样,还要就像我还活着一样,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都在大乘之无分别,这个境界人类能达到,你还是活着,就像经络,活体艺术,只能在六七八识当中,亲证七识如染不择的这个状态,就是达到这“八不八无”,我再念一个啊,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没别的就是这么简单,吾去以后,其实六祖就是达到这个境界,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就是一样,像我活着一样。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如果我还在活着,你们违背我的教法,我再住世多少年也无益。大师言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大师灭度之日,寺内异香氛氲,数日不散,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八月三日灭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曹溪山,葬于龙龛之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刺史韦璩立碑,至今供养。到这描述就多了,就结束。此《坛经》,这是介绍坛经的成因啊,坛经法海上座集。就是告诉大家集结出的。上座无常,就是他也走了,也灭度了,付同学道际,付给了道际。道际无常,道际走了,付门人(道济的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溪山法兴寺,现今传授此法。记录这个坛经,这个日期的时候是说这个悟真还活着,当然离咱们很远了。如付此法,须得上根智,这里又重复了一遍,这《坛经》是个上上根人的,如付此法,得须上根智。
深信佛法立于大悲,持此经,
以为禀承,于今不绝
和尚本是韶州曲江县人也。
如来入涅槃,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法,即我心无住。
此真菩萨说,真实示行喻,唯教大智人,示旨于凡度


还是强调这部经是大乘,皆上乘人,就是上根器人的一部经,所以这部经,虽然六祖语言比较平淡、直白,但是他的法义非常深,真读懂坛经的人,就是真能契入六祖顿教法义的人,在历史上,唐宋时期较多,但回过头来,你要是从公案的角度来看,唐朝那时候,真是盛行一片,一花五叶,这不谈了吗?一花五叶里面几乎都是创宗的人,那第一代和第二代就是前三代,创宗绝对没问题,开宗的,开宗祖师,一代,二代,三代,个个开悟,是真悟,后来禅宗开悟的,由于法脉衰弱,开悟的人越来越少,其实到底是谁,你要真问我,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希望大家伙将来有机会看一些公案,公案里面当然有伪悟,也有传承走失的(也就是扭曲的),但是我是喜欢公案,也下了不少功夫,我可以说真正的公案现在流通的,我是说正式版本,别上网上搜查,上那个图书大厦,和那个正式宗教出版社出的那些书,百分之七十都是正确的,你就放心地看,真把他看懂了,你就知道悟什么,就是咱们常说的什么是“月”?一百个禅师都是看的那一个月亮,但是用的语言和风格都不一样,你一定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他们的共同点是:全都知道月亮在什么地方,知道什么是月亮,但是由于他们个人的角度、习惯、文化差异都不同,所以表达方法都不一样,就像人的指纹一样,谁跟谁都不一样,但是有一共性,我们都是人,简单说就是,上午咱们说的那个世俗性,就是我们都有人性,人性是同一的,长相高矮胖瘦民族肤色指纹都不同。
☀这个再往下念,今天把他结束,誓愿修行,遭难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授这此法是有条件的,我再念一遍啊,誓愿修行,这个人要得这个法,必须有愿心,真要修行,就是真皈依,要是连皈依都没皈依的,跟他讲这大法,没什么必要,因为说了就是一善缘,就是好,但是别抱太大希望,能做就做,最好对方,再低的条件也应该是皈依的,誓愿修行,遭难不退,这人要遇难还不退的话,这人绝对,是你应选的人选。遇苦能忍,遇到什么不顺心、苦难,它能够处理、能够忍耐、能够自己把它解决了,这种人应该是学这大乘的根,而且那还有一个六祖非常辩证,他不光唯心,实际上,他还有点唯物,怎么看?底下读,福德深厚,一点福德都没有的人,也很麻烦,但我不是分别啊,用你们的慧眼去看,一点福德都没有,吃饭都解决不了,你跟他讲这个。费点力气,我再念一个,这四个条件,誓愿修行,遭难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就是不配,咱们常说的,他还不够资格的,资粮还不具足。如根性不堪,材量不得,福报条件还不具备,虽求此法,虽然有这愿望,达利不得者,不得妄付,就是随便,不得妄付《坛经》。不得随意,告诸同道者,令知密意。所谓密义,这地方画一下,就是刚才这几个条件,其实也不是密义,佛法尤其六祖根本没密秘,释迦也没密秘,就是把上头这个,别断人家这慧根,别影响他。这是大乘法,根基太浅的,就是可以暂缓。因为咱们可以全讲一下,时代不同了,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咱们现在宽限一点,可以接个善缘,也别走那绝对,但是你要给人讲懂的话,最好他这四个条件具备,因为他最后这一句话也很厉害,如果根性不达不得的时候,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者,令之密义。
 

 
 

上一篇:《六祖坛经》~第七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