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七讲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兼授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原文: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 法珍、法如、神会十大弟子。大师言:“汝等十弟子近前(上前来)。汝等不同余人。”汝等上前来就慧根,不同于其他的弟子,慧根比较利。“吾灭度后”,这是临终前要交代的,我灭度后,汝等,你们这些人,各为一方师。十大弟子各为十方,一人传播法义。“吾教汝等说法,不失本宗。“我现在教你们一个方法,让你们不要失去曹溪之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这个先不解,因为六祖马上就用自己的话,已经把这个解了,我就直接往下念。什么是三科,什么是三十六对。接下来就说,“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是因其说,因,有因才有果,不可以无因之果,也不可以断灭,有因没有果,断灭,说无因之果,没有因直接来果。佛,严令呵斥九十六种外道一个,那是无因之果。“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底下就具体的讲什么是三科,什么是三十六对。“三科法门者”就是这三科“阴、界、入”。昨天咱们说过。阴就是五阴,界就是十八界,入就是二十入。三科就是阴界入,三科法门,阴是五阴,你看他讲的特别细,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何名五阴,你要他一层一层往下讲,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实际五阴里边讲的最细的还有一部经就是楞严经,楞严经五十阴魔,就是从这每一阴里边分十个层次讲,五乘以十就是五十, 五十阴魔,就是这么出来的。何名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尘、六门、六识。三六一十八,这就是十八界。何名十二入?入就是外六尘中六门,为十二入。何名六尘,你知道他又细,他解得非常细,是什么意思呢?色、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你看底下,眼、耳、鼻、舌、身、意是法起于六识,他就回答了六识,其实就是何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含藏识实际就是藏识,前天咱们说的如来藏也叫藏识,就是在不同的经文不同的角度,用名词不一样,唯识宗就是阿赖耶识,或者咱们就一二三就叫八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就是你自性要邪。这个自性昨天说过,这是二谛自性,就是人有人性,水有水性,所以有时候看经文一定要把概念弄清楚,若自信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其实也就是迷即凡夫,悟即菩提。用由何等?由自性。其实由自性这里边,就是任运自如就是只鉴不择。
 
。三十六对的对是什么?底下他有概念,三十六对含有,外境无情对有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队,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这五对。还有语言法相对。语言法相对有十二对有为无为对,就是昨天咱们说的。有色和无色对,有相和无相对,有漏和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动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这就是十二对。自性居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对,有情与无情对语言法相对,有十二对,外境无情有五对,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对,都合成(共含)三十六对。三十六对就是这么起来的。这个不解释,这很简单,写过对子都知道,这是一种思维方法。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它主要强调这个,把这六个字给画下来了,”出入即离两边”,实际三十六对,你记不全都没关系,你就记住了,你跟人交流的时候和听人话的时候不要落在边见上,不要在两边,不要执着一边去驳,人们争论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执着那边,去反对别人那一边,别人也执着那一边来反对你这一边,争来争去没意义,所以佛法无争,但无争不等于不法辩,法辩是在不争不嗔恨的情况下,与人交流辩明法义为法辩,争论和争吵和起嗔恨心与法辩没关系。出入即离两边,这画上。如何自性启用三十六对呢?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就是在离相中,离相于相中。入内于空,入内于什么,空离空,在空中还要离空,不要执着空。也就是说你在空中不要陷入空,在相里,不要执着相,著空则惟长无明,如果着空了则增长无名,著相则惟长邪见。我再念一个,着空则增长无名,着相则增长邪见。谤法,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语言本性不空,迷人自惑,语言除故。暗不自暗,以明故暗;这是辩证的啊,暗不自己暗,不自暗,因为以明故暗,因为有明才有暗,有上才有下。明不自明,以暗不明,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互为因果明暗高下左右都是互为因果。离开了左,没右,离开了右,没左,离开了上,没下,离开了下,也没上。三十六对亦复如是,就是一个思维方法,实际就是辩证。就你说话的时候不要落边。
 
大师言:十弟子以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坛经》,就传授这卷坛经,不失本宗。不要失掉本宗,不禀受的《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得遇《坛经》者,如见吾亲授。依法不依人,实际你们读懂了就知道了,佛根本无我,所以包括他自己。这点,六祖也一样,得遇《坛经》如见吾传授,就是以经为准。十僧得传授已,写为《坛经》,递代流行,得者必当见性。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这是后人陈述。就是他七月八日的时候,唤门人来告别。大师先天元年于新洲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大师言,汝众近前,你们大家都靠前来,上我跟前,吾至八月欲离世间。那时候修行,也预知自己的时日,汝等有疑早问,赶紧问,“为汝破疑,当令迷尽,使汝安乐,吾若去后,无人教汝“。你们就现在趁我还在的时候,你们有疑问的,这么多年肯定修学当中还有疑问,看我还在,头脑还清醒的时候,你们赶紧提问,我来给你们回答,因为我要走以后,这个法脉可能别人再传就不准确了,无人教你们了,就是这意思。
 
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就是他们非常伤心,唯有神会,不动,不动是明,不是没人心,就像刚才咱们说那个自性,你这人怎么这么没人性啊,师你那么心疼你,而且他是师父,就是用咱们现在说,说智慧最高也行,说脑筋最灵光也行。最聪明的一个,师父非常心疼,实际他是真得法理,亦不悲泣,没有什么表情。六祖言,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荣辱不惊。毁誉不动,六祖没责怪他,这是赞扬的,肯定的,肯定了他。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的毁誉不动,余者不得。然后这说了,六祖完全超脱了,没有自己,说别人对我动不动心,法意之人,真觉者不在这个层次上去考虑问题。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得道,你们都没得到,神会得到。你们跟我数年,在山中挺辛苦的,可惜呀,你们没得到道,没学到。汝今悲泣,更忧阿谁啊,你们悲谁,我能走吗?肉身这躯壳报身幻来幻去,我真正那东西走了吗?我教你们的是那个东西,阿那个。让你们明心,讲来讲去,讲八识,讲六识。讲来讲去,讲唯识,这宗那宗的讲来讲去,不就让你明心吗?明心不是目的,明心不是结果,最后还要见性,可见性不可讲,我只能讲明心,明心,你明了心,你就知道怎样见性了。见性是你自己的,你别问我,那谁(神会)来时,六祖不是说:”你自己迷住,你还问我。”可是最后他留下来了,但他的根最利,这时候显出来了,他没动也不悲泣,常人来讲没人心,可实际从法义的高度来说,慧能认可的,你们都不如他,你们数年山中跟我学,他还是后来的,其实神会年龄最小,十大弟子排最后,年龄也小,来到身边也最晚,但他最灵,历史决定了。后来给慧能,立南宗门派的时候,全是神会,神会的功劳在历史上不可磨灭。你们往后看就知道,数年山中更修何道,你们问问自己,如今悲泣更忧阿谁?为谁悲泣?我什么走了,我又什么不走,这是禅宗要解决的问题,就咱们常说那生死事大,到底哪个是生哪个是死,修禅搞不清楚这个。忧吾不知去处在,你们难道害怕我,都到这岁数了,教你们好几年了,我还不知道我去处吗!若不知去处,这假设,假设我真的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我就不今天召集你们大家,做道别的最后开示。汝等悲泣,即不知我去处,你们不认识我,跟了我好几年,你们不认识慧能,不知道慧能是谁。若知去处,既不悲泣。何必来,哭来哭去的。性无生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真假动静偈》。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动,什么是静。汝等尽诵取此偈,意与吾同,你们要读懂了,这个偈子的大义,就跟我等同一样,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僧众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底下就是六祖留这偈。我读一下啊,这直接读。
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这就假设了,这两句是有因果关系递进的,是见尽非真,真正那个真,不在五眼之见,你所见的那个,教人,大师教的那个不是真,六祖说得非常明确,“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什么是真呢,离假,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还是心,还是圆觉经,是佛陀说的,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出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无动“。凡有情之物,人类是有情,所以人类千万别打死六七识,你把自己打死了很无聊,你也打不死,在你打死六七识的时候,本身就在六七识里,不懂,咱得说,很无聊。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电线杆子想有情,它也没有办法,人类是有情动物。佛法是活法。“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这才是真的境界。我再念一遍,“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是在动上,那不动就在动上,不知明没明白,我再说一个,一再说的那个桥流水不流,就是那句话。读懂了全懂,明白了全明白。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如果你真不动了,那电线杆子不动他没佛种,这说的多明白。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没有佛种,那你学它干嘛能?“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哪个不动?第一义不动,第二义必动。我再读一遍啊,这是我的话啊,第一义不动,第二义必动。缘起必动,性空不动。“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报诸学道者,努力需用意,这是陈述,用意。这个用意,就是实际,就是实践,你必须在解行合一,在实践当中去体会。如果把解和行掰开,两者都是边见,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这点解释一下,莫于大乘门,这是大乘。却执着于世智辩聪这个小智慧,为什么说呢?你看看,六祖要走了,弟子们都悲泣,神会不悲泣。六祖肯定他了,说大乘之人,我六祖本身就是大乘之人,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不要在这里搞这些。大乘里边没有。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一个相应也是对称的,若实不相应,合掌礼劝善,如果真不相应的,要劝他行善,这是大乘法。大乘法不反对小乘法,但他适合的人群,相对来说,因为由于人的根基,众生的业力相对来,从数量来说,还是少量的,所以遇着小乘根基,二乘根基的时候,劝他行善。六祖非常聪明,六祖答那谁派来的奸细,答戒定慧的时候,他没反对神秀的戒定慧,他是在肯定神秀的戒定慧上,更进一步,昨天我已经说了,神秀只达到非法没完成,六祖达到的是非非法,就是在非法上面又非非法,但是非非法不是反对非法。我一再说啊,非非法是在非法之上,不是反对非法。非法本身是对的,但是非法他没完成,他却误以为自己完成了,这就是神秀的境界,神秀跟慧能的境界不同,神秀到非法上停止了,慧能没停步,进入非非法。神秀只明心,时时勤拂拭就知道。离幻即觉,他已经知道圆觉经,他都圆融,但是他没用。解行它是分离的。六祖明心,在明心的基础上没停留,他见性了。神秀没完成。谁看到?五祖,五祖慧眼,一眼就看到。大家注意一个事实,六祖来的时候是百姓,是樵夫,五祖传他衣钵的时候,他还没皈依呢!所以六祖,这部《坛经》,自性归依,归依是相,我不反对归依,一定听明白,就是说,五祖当时,出家人把衣钵看得比生命还珍贵,却一个樵夫来了,连皈依都没皈依,我不知道当时姓名报没报,都无碍,他姓什么叫什么。此教本无争,这非常关键。六祖法门不争,人们老说禅宗在争,你根本就不懂,六祖不争,但是法义不让人,就今天你要是法义,不然,我肯定跟你要辩,但我既不争也不闹,也不出恶语。咱们这点三原则,待客三原则,因为今天有新来的,我还得重复一遍,崇明道场待客三原则,凡你来这道场坐着的,你说的话都对了,我承认了。我认可你了,你讲话你三分钟我一分钟,你刚讲完话,你就想反悔就可以让,如下棋,说我这棋走错了拿回来,可以,你只要说我收回了,我就不再追究,这就是咱道场的一种气魄。学佛法没这气魄,你们不要学。所以六祖在这解行合一,定慧等持。好,咱们接着往下走,此教本无争,若争失道义,如果你争,道义就没了,法辩不是啊,法辩不是争,法辩得道义,不辩怎么明?理越辩越明,但不是争胜负。刚才不是要胜负心,不要有胜负心。你要执迷诤法门,你在这上为法门而争,自性入生死。那你在生死当中还有轮回,出三界不是。是见地,是化身,法身不用出,我一再说,报身你怎么出啊!你们就理解了,佛出世,一大事因缘,就是让众生明白,你本已是,所以你明白就行了。你甭管这条路,你能明白,就像我前两天改的标点,我改不改没关系,你们可以不改,你要不改你读明白,因为他那错了,还是传抄的时候错了,我这一改它,读顺了,法义全通了。你的目的就是觉性,你把你的觉性调动起来,这就是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我们都是众生,是他的弟子。
 
众僧既闻,识大师义,更不敢诤,就不敢诤了。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上座法海,这个集结就是法海。上坐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这是关键,衣钵。谁是第七代。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只传法,衣钵是相,是我弟子不要惦记着衣钵,不要在相上著,你把法义接去了,比什么都好。吾后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乱,就盛行,(祸乱)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实际这暗指,没良心的还不悲泣的那神会。最后历史就是他,当然我这“没良心的”这带引号,师父要走也不悲泣,但他得法了。这往后看,你们就知道。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这个就是正法。衣不合传,不合就是古语,就是应,不当。因为一传起诤论了,去诤讼了。就传谁和不传谁,就有矛盾了。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把前五代人,传衣付法颂,我告诉你们,你们就明白我的意思了。第六代,这衣钵结束了,把法义传下来。若据第一祖(就是达摩)达摩颂意,即不合传衣。它是有姻缘的,六祖别瞧没文化,很利啊!听吾与汝诵。颂曰第一祖达摩和尚颂曰,这个静听,这特关键。吾本来唐国,传教就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就是一个陈述,预示我来的任务就是传播法义,传播种子,这种子要开花。禅宗根本就不主张神通,不在神通上说这个就算他暗合,因为我不想谈的更具体。这个偈子我点一下就知道,大家看看这偈子,五个偈子,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在历史漫长的人流传当中,你要找出一个相貌相同的是很难的。流传当中我们尊重他,就说我们读法义,一花开五叶,假如要是六只呢,这首诗,我估计就一花开六叶,你们明白就行,因为真正的叶,昨天已经讲了,灵山法会至今犹存。传与不传,凡能传者必是相,真法脉者必在《心经》的无智无得。传乃能所也,能传能所能得,非释迦之真意也。明白了就明白。再看第二祖慧可和尚啊,这语言特别近似,颂曰:“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本来缘有地,地是缘起,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当来元无地,这非常厉害,这辩证“当来元无地,花从何处生“?这四句两行,前面这行缘起,后面那行性空,恰恰是佛法的核心“缘起性空“。实际他这五个人啊,前五代都在表一个法,而且非常连贯,这特像一个导演在那个编剧,这个导演,我相信是觉者。因为我从法义读,我不关心他到底,二祖写没写这首诗,我不关心,我关心法义,这法义非常灵通,往下看啊,第三祖僧粲和尚颂曰“花种须因地“,又是一个地,还强调地,“地上种花生,花种无生性,于地亦无生”。第三句最后一个字“性”那点要画一下,第一个字“花”那张画一下,还是辩证,性本无生,没有这个生处,这点强调的是一谛。第四祖道信和尚,你瞧,这特像,好像一个作者在做,颂曰:花种有生性,这也强调了性,因地种花生,先缘不合和,“不”字非常重要,先缘不合和,这个不字啊非常重要,要换一别的字,它的意思蛮拧,就不是一个。一切尽无生。今天结束在这。
 

 

 

上一篇:《六祖坛经》~第六讲

下一篇:《六祖坛经》~第八讲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