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无门慧开撰~无门慧开禅师
无门慧开禅师,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卒於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西元一一八三至一二六零年),世寿七十八岁。
禅师最初礼天龙肱和尚为受业师,披剃出家,后来遍历天下名山道场,寻师访道,但是一直无法契机,於是到平江府(江苏省)万寿寺参礼黄龙派下的月林师观禅师,月林禅师教慧开参“无”字话头。慧开每天对着“无”字苦苦参究,但是就像蚊子咬铁牛,如此六年寒暑,依然找不到契入的缝隙之处。慧开於是励志克责,在佛前自誓道:“我如果参不透这无字话头,绝不寤寐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烂却全身,无一完好之处!”从此更加精进勇猛,不敢须臾放逸。有时疲惫至极,就在大殿廊庑之下经行,甚至以头颅撞击露柱,以示克期取证的决心。
有一天,慧开在法堂内经行,参“无”字话头,寂寥中,从遥遥的斋堂那一头,传来一阵一阵绵绵密密,如排山倒海般的鼓击,慧开胸中久远以来的疑团,顿然消失,豁然省悟,高唱偈颂:
青天白日一声雷 大地群生眼豁开 万家森罗齐稽首 须弥勃跳舞三台
一派天淡云闲列长空,丽日高照大地春的气象。
第二天,慧开迫不急待的跑到方丈寮,想把自己开悟的心境呈现给师父,请师父印证。月林看到慧开的偈子,不但没有赞叹,却高声大喝道:“你在何处见到鬼又见到神了?”慧开见到师父大喝,也当仁不让大喝一声,月林又做狮子吼,慧开面无惧色又大喝,师徒这时才相顾哈哈大笑,喝声笑声交织成一片天簌,回荡於堂宇檐下。禅,有时需要不惧不退的大勇才能承担。
慧开在月林禅师座下开悟之后,从此大机大用,所言所行,无不与禅的机要脗合。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慧开禅师振锡於安吉山报国寺,开始展开度众弘法的家务工作。之后,又往来居住於隆兴府(江西省)天宁寺、黄龙寺、翠巌寺,镇江府(江苏省)的焦山普济寺,平江府开元寺,建康府保宁寺,名震一时,受到缁素四众弟子的尊敬。
南宋理宗淳佑六年(一二四六年)奉旨开创让国仁王寺,并驻锡说法於仁王寺,其间完成流传於禅林力作“无门关”,常奉召入选德殿,为理宗讲说法要。有一年,京城大旱,理宗请师登坛祈雨,慧开禅师持咒祝祷之后,默然返回寺中,理宗急忙遣派内侍前来询问,祈雨的状况如何?禅师淡然回答说:“寂然不动,感而后通。”语音方毕,天空俄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注下,解除了已久的旱象。理宗因此颁赐禅师金襕法衣,勅封为佛眼禅师,以示褒扬。景定元年四月命工匠砌塔,八日塔龛砌成,禅师自撰龛语道:“地水火风,梦幻泡影,七十八年,一弹指顷。”书偈毕,跏趺而逝。
慧开禅师因为苦参“无”字话头而开悟,因此特别着重“无”字法门,他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斟选汇编,选择其中的四十八期,纂集成为“无门关”一书,并自作序文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并且把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的公案列为第一则,深得六祖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性”的思想要旨。
在四十八则脍炙人口的有名公案之中,第十九则的这首诗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目录
<禅宗无门关>
(宋)无门慧开撰
自序:
一、赵州狗子
二、百丈野狐
三、俱胝竖指
四、胡子无须
五、香严上树
六、世尊拈花
七、赵州洗钵
八、奚仲造车
九、大通智胜
十、清税孤贫
十一、州勘庵主
十二、岩唤主人
十三、德山托钵
十四、南泉斩猫
十五、洞山三顿
十六、钟声七条
十七、国师三唤
十八、洞山三斤
十九、平常是道
二十、大力量人
二十一、云门屎橛
二十三、不思善恶
二十四、离却语言
二十五、三座说法
二十六、二僧卷廉
二十七、不是心佛
二十八、久响龙潭
二十九、非风非幡
三十、即心即佛
三十一、赵州勘婆
三十二、外道问佛
三十三、非心非佛
三十四、智不是道
三十五、倩女离魂
三十六、路逢达道
三十九、云门话堕
四十、趯倒净瓶
四十一、达磨安心
四十二、女子出定
四十三、首山竹篦
四十四、芭蕉拄杖
四十五、他是阿谁
四十七、兜率三关
四十八、乾峰一路
四十九、安晚附增
自序: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恁么说话,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
慧开,绍定戊子夏,首众于东嘉龙翔。因衲子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随机引导学者。竟尔抄录,不觉成集。初不以前后叙列,共成四十八则。通曰“无门关”。
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八臂哪吒拦他不住。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只得望风乞命。设或踌躇,也似隔窗看马骑,贬得眼来,早已蹉过。
颂曰: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注:心生则法生,离心无言法。心者无门,化身无限,无限者无碍。无碍自无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注:无门者,何言透与不透?若有个【透】字在,想必又是有门。若真无门,天地为屋,何言要【透】耶?若真有透字在,那么,从哪儿起,往哪儿透?无门哉!无门哉!看来只是【嘴上无门】汉。)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注:既有缘生,必然有灭。)恁么说话。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注:此语费解,【好肉剜疮】是褒是贬?难道说【从缘入者】,即是好肉上剜疮吗?此语玄机深奥,笔者智商有限,难以领悟。暂且搁置勿论。)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注:真觉者,不在会不会,解不解。若有分别,又生一障。)慧开,绍定戊子夏。首众于东嘉龙翔。因衲子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注:敲门砖,门开即丢掉。若是【无门】,拿它何用?况且,敲谁呢?)随机引导学者。竟尔抄录。不觉成集。初不以前后叙列。共成四十八则。通曰无门关。(注:无门者,应是直取,直见,来往无碍者。)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注:没那么血糊,门都没有,手不用提刃,随便走动。)八臂那吒拦他不住。(注:没门的旷野,你施设此【门卫】干什么?)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只得望风乞命。(注:风者,自在之轨则也。一切众生,皆于轨则之风中乞求饶命。)设或踌躇。也似隔窗看马骑。贬得眼来。早已蹉过。(注:此命随风,瞬息即过。切勿蹉跎,免遭灾祸。)
【颂曰】大道无门 千差有路 透得此关 乾坤独步
(注:独步之时,恰是归根。转识成智,末那深深。)
慧开,绍定戊子夏,首众于东嘉龙翔。因衲子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随机引导学者。竟尔抄录,不觉成集。初不以前后叙列,共成四十八则。通曰“无门关”。
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八臂哪吒拦他不住。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只得望风乞命。设或踌躇,也似隔窗看马骑,贬得眼来,早已蹉过。
颂曰: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注:心生则法生,离心无言法。心者无门,化身无限,无限者无碍。无碍自无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注:无门者,何言透与不透?若有个【透】字在,想必又是有门。若真无门,天地为屋,何言要【透】耶?若真有透字在,那么,从哪儿起,往哪儿透?无门哉!无门哉!看来只是【嘴上无门】汉。)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注:既有缘生,必然有灭。)恁么说话。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注:此语费解,【好肉剜疮】是褒是贬?难道说【从缘入者】,即是好肉上剜疮吗?此语玄机深奥,笔者智商有限,难以领悟。暂且搁置勿论。)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注:真觉者,不在会不会,解不解。若有分别,又生一障。)慧开,绍定戊子夏。首众于东嘉龙翔。因衲子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注:敲门砖,门开即丢掉。若是【无门】,拿它何用?况且,敲谁呢?)随机引导学者。竟尔抄录。不觉成集。初不以前后叙列。共成四十八则。通曰无门关。(注:无门者,应是直取,直见,来往无碍者。)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注:没那么血糊,门都没有,手不用提刃,随便走动。)八臂那吒拦他不住。(注:没门的旷野,你施设此【门卫】干什么?)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只得望风乞命。(注:风者,自在之轨则也。一切众生,皆于轨则之风中乞求饶命。)设或踌躇。也似隔窗看马骑。贬得眼来。早已蹉过。(注:此命随风,瞬息即过。切勿蹉跎,免遭灾祸。)
【颂曰】大道无门 千差有路 透得此关 乾坤独步
(注:独步之时,恰是归根。转识成智,末那深深。)
一、赵州狗子
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斯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
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注】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
能够使你【觉悟】者,就是好解。
禅师中,有把<经>文读【破】者,觉悟了,依然是好手。
参禅无关【门】事,唯有一个【觉】字。
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围绕这个【觉】字。
觉者,性也。
一、赵州狗子
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戏解】公案乃古人机锋对唱之精典,总结立案后,如讼堂之正式公文,立之为案,以备后察。是名为【公案】。
诉讼的目的为取胜。
公案的目的是得觉。
赵州是觉者,此中与人对唱之语,亦必然是围绕一个【觉】字下手,否则,花拳绣腿,旁技败叶者,不为【公案】。
闲话少说,契入正题。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注:首先要过【概念关】,什么是[佛性]?佛性者,众生皆有,但是只有人类独觉。觉乃意识也。离开了【意识】无有觉。再者,佛性非孤立,不独存。没有了【觉性】,佛性似有还无。
来僧不问人类,但问狗子。
这就是禅宗特有的勘验。看你如何对答。)
州云:无!
(注:此【无】意含双关。即否定了狗子具有【觉性】,同时,也否定了对方的问话,即你所说的【佛性】,在狗子之【相】上是没有的。)
补充一点,佛性不在【相】上说。
性在关系上讲,若言【觉性】,狗子暂时还未进化出【意识】来,所以:没有。
古人简洁,一个【无】字结案了。
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
(注:有【关】要透,已非[穷绝]。自语相违,混然不知。正可谓:还差一筛。)
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
(注:绝了心路,依草附木更易。况且,透祖关者,本然已在【心路】中。电线杆子没有心路,但它也无能【透】祖关。<经>曰: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切莫着实讲。【佛性】者,动态之【关系】,即活物也。)
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
(注:此处【无】字,不是没有,而是无有自性之无。否则,败坏他家男女也。)
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
(注:透者,有为法。性者,无为法。不涉透与不透。真觉者,于此不必再啰嗦。)
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斯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
(注:同一者,性也。莫在相上【玩】花活。忽悠小朋友。)
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
(注:不必了。如此费力的,早已是【有】了。名不符实,言行不一。歇了吧!大家都吉祥。)
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
(注:既然【莫作】,何必又再【提撕】呢?提撕者,已【作】也。语言前后矛盾。非觉者之【陈述句】。觉者见的是实相,不会如此语无伦次。)
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
(注:此处最为祸害人。【无】者,哪还分内外。也无须再【荡尽】。请问,没有荡尽时,【觉性】藏在哪儿了?真懂假懂,一语便知。)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注:只这一句有点份量。只须知,恰是【清净意根】之境界,如染不择也。)
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
(注:驴见马见,如如自现。)
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
(注:谁在游戏?[主语]是谁?千万别忽悠了自己。)
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
(注:真够累的!)
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
(注:末句最佳!【清净意根】上,缘起处处是法烛,自然之亮。)
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注:狗子与佛性,不一不二,即一即二,何以故?全提正令。[全提]者,一合相也。【一合相】不可说,辩证一如,觉者当随缘而说。所以讲: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一句话:此公案不在【有无】上会。
正所谓:过关者,吊臂而去。
未过者,说三道四。
州云:“无!”
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斯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
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注】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
能够使你【觉悟】者,就是好解。
禅师中,有把<经>文读【破】者,觉悟了,依然是好手。
参禅无关【门】事,唯有一个【觉】字。
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围绕这个【觉】字。
觉者,性也。
一、赵州狗子
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戏解】公案乃古人机锋对唱之精典,总结立案后,如讼堂之正式公文,立之为案,以备后察。是名为【公案】。
诉讼的目的为取胜。
公案的目的是得觉。
赵州是觉者,此中与人对唱之语,亦必然是围绕一个【觉】字下手,否则,花拳绣腿,旁技败叶者,不为【公案】。
闲话少说,契入正题。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注:首先要过【概念关】,什么是[佛性]?佛性者,众生皆有,但是只有人类独觉。觉乃意识也。离开了【意识】无有觉。再者,佛性非孤立,不独存。没有了【觉性】,佛性似有还无。
来僧不问人类,但问狗子。
这就是禅宗特有的勘验。看你如何对答。)
州云:无!
(注:此【无】意含双关。即否定了狗子具有【觉性】,同时,也否定了对方的问话,即你所说的【佛性】,在狗子之【相】上是没有的。)
补充一点,佛性不在【相】上说。
性在关系上讲,若言【觉性】,狗子暂时还未进化出【意识】来,所以:没有。
古人简洁,一个【无】字结案了。
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
(注:有【关】要透,已非[穷绝]。自语相违,混然不知。正可谓:还差一筛。)
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
(注:绝了心路,依草附木更易。况且,透祖关者,本然已在【心路】中。电线杆子没有心路,但它也无能【透】祖关。<经>曰: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切莫着实讲。【佛性】者,动态之【关系】,即活物也。)
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
(注:此处【无】字,不是没有,而是无有自性之无。否则,败坏他家男女也。)
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
(注:透者,有为法。性者,无为法。不涉透与不透。真觉者,于此不必再啰嗦。)
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斯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
(注:同一者,性也。莫在相上【玩】花活。忽悠小朋友。)
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
(注:不必了。如此费力的,早已是【有】了。名不符实,言行不一。歇了吧!大家都吉祥。)
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
(注:既然【莫作】,何必又再【提撕】呢?提撕者,已【作】也。语言前后矛盾。非觉者之【陈述句】。觉者见的是实相,不会如此语无伦次。)
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
(注:此处最为祸害人。【无】者,哪还分内外。也无须再【荡尽】。请问,没有荡尽时,【觉性】藏在哪儿了?真懂假懂,一语便知。)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注:只这一句有点份量。只须知,恰是【清净意根】之境界,如染不择也。)
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
(注:驴见马见,如如自现。)
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
(注:谁在游戏?[主语]是谁?千万别忽悠了自己。)
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
(注:真够累的!)
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
(注:末句最佳!【清净意根】上,缘起处处是法烛,自然之亮。)
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注:狗子与佛性,不一不二,即一即二,何以故?全提正令。[全提]者,一合相也。【一合相】不可说,辩证一如,觉者当随缘而说。所以讲: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一句话:此公案不在【有无】上会。
正所谓:过关者,吊臂而去。
未过者,说三道四。
二、百丈野狐
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
老人云:“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
师令无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
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只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
师云:“近前来,与伊道。”
黄檗遂近前,与师一掌。
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戏解】此案分上下二截。
上半部分,写百丈禅师与【不落因果】的五百世野狐之身的对语。
下半部是黄檗与百丈的机锋对唱。
先说上半部:百丈上堂,每有一老者,前来受教,忽一日,众散,老者却未去。
百丈问:住者何人?
老者答:我不是人,乃后山野狐之身,特来听和尚讲法。并陈述过去之时,在迦叶佛时,因一句:大修行人不落因果。招至五百生野狐,不得脱身。
百丈是觉者,深知因果与解脱,全在【意识~见谛】上。此老者因见谛不真,妄拨【无因果】,于是,啥得因果之惩罚,显示五百生野狐之身。
良医下药皆是对症。于是,百丈针对老者的错误见谛说:你来问我。我带你答一句。(注:喻意知见若对,当下可脱野狐身。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以意识再现真实】之案例。)
老者重复迦叶佛时的场景。
老者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
百丈答:不昧因果。
(注:昧者,糊涂,隐瞒。【不昧】者,就是:不糊涂,不隐瞒。)
老百闻言:当下净脱野孤之身。
正所谓:子贵见谛,不贵行履。
于此,笔者认为:以意识(见谛)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再看下半部:
晚间上堂,黄檗言:古人错对一句转语,即堕五百生野狐,那么,转转不错时,应该得什么身呢?
(注:此处见谛更上一层。实乃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者。)
百丈深知黄檗已然【悟道】了。
于是曰:好小子!近前来,我悄悄告诉你。
黄檗不傻,深知师之厉害,遂近前,抢先打了师父一掌。
百丈哈哈大笑曰:我正想教训你,不想,却被你教训了。
(注:公案至此,因果自明,人类的修行全在一个【见谛】上,不在功夫境界的大与小上。黄檗一问,更上一层:因果本幻,幻来幻受。不昧者佳。)
无门曰:不落因果,为甚堕野狐。不昧因果,为甚脱野狐。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得前百丈赢得风流五百生!
(注:这其中只在一个【见谛】上,因果不昧。你欺骗了它,它却不欺骗你。你妄言【不落】,它就显现给你五百生之【落】。
若真【不昧】透脱的话,将似百丈之身,风流倜傥五百生也。
这其中的法趣,非读者自参自了不可。
正所谓:个人因缘,个人了。)
颂曰: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注:不落与不昧,二者犹如博赛,见谛真者胜。如果是不糊涂,不隐瞒那个不落的话,就又是千错万错了。
这其中的法趣,参看黄檗之问:【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
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老人云:“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
师令无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
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只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
师云:“近前来,与伊道。”
黄檗遂近前,与师一掌。
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戏解】此案分上下二截。
上半部分,写百丈禅师与【不落因果】的五百世野狐之身的对语。
下半部是黄檗与百丈的机锋对唱。
先说上半部:百丈上堂,每有一老者,前来受教,忽一日,众散,老者却未去。
百丈问:住者何人?
老者答:我不是人,乃后山野狐之身,特来听和尚讲法。并陈述过去之时,在迦叶佛时,因一句:大修行人不落因果。招至五百生野狐,不得脱身。
百丈是觉者,深知因果与解脱,全在【意识~见谛】上。此老者因见谛不真,妄拨【无因果】,于是,啥得因果之惩罚,显示五百生野狐之身。
良医下药皆是对症。于是,百丈针对老者的错误见谛说:你来问我。我带你答一句。(注:喻意知见若对,当下可脱野狐身。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以意识再现真实】之案例。)
老者重复迦叶佛时的场景。
老者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
百丈答:不昧因果。
(注:昧者,糊涂,隐瞒。【不昧】者,就是:不糊涂,不隐瞒。)
老百闻言:当下净脱野孤之身。
正所谓:子贵见谛,不贵行履。
于此,笔者认为:以意识(见谛)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再看下半部:
晚间上堂,黄檗言:古人错对一句转语,即堕五百生野狐,那么,转转不错时,应该得什么身呢?
(注:此处见谛更上一层。实乃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者。)
百丈深知黄檗已然【悟道】了。
于是曰:好小子!近前来,我悄悄告诉你。
黄檗不傻,深知师之厉害,遂近前,抢先打了师父一掌。
百丈哈哈大笑曰:我正想教训你,不想,却被你教训了。
(注:公案至此,因果自明,人类的修行全在一个【见谛】上,不在功夫境界的大与小上。黄檗一问,更上一层:因果本幻,幻来幻受。不昧者佳。)
无门曰:不落因果,为甚堕野狐。不昧因果,为甚脱野狐。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得前百丈赢得风流五百生!
(注:这其中只在一个【见谛】上,因果不昧。你欺骗了它,它却不欺骗你。你妄言【不落】,它就显现给你五百生之【落】。
若真【不昧】透脱的话,将似百丈之身,风流倜傥五百生也。
这其中的法趣,非读者自参自了不可。
正所谓:个人因缘,个人了。)
颂曰: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注:不落与不昧,二者犹如博赛,见谛真者胜。如果是不糊涂,不隐瞒那个不落的话,就又是千错万错了。
这其中的法趣,参看黄檗之问:【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
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三、俱胝竖指
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指头。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负痛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起指。童子忽然领悟。胝将顺世,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言讫示灭。
无门曰:俱胝并童子悟处不在指头上。若向者里见得,天龙同俱胝并童子,与自己一串穿却!
颂曰:俱胝钝置老天龙,利刃单提勘小童。巨灵抬手无多子,分破华山千万重!
【戏解】此故事很美,但结局悲哀。因其是大白话,这里就不重复了。
关键是,师父举一指【得悟】,弟子举一指【邪知】,这其中的奥密是什么?
这还要从【法义三关】中讲起:
主语~一指。
概念~有二种同时存在。一者,觉悟。二者,邪知。
逻辑~一,觉者为师,俱胝竖指,暗喻:唯有见性之一途。
二,学者乃迷,亦举一指,暗示:这个就是。
结局:师断其【这个就是】,接下来,又举一指,暗中责问:【这个呢】?它是与不是。
弟子灵俐,于下大悟。
笔者代一言:悟在心中,不在【指】上。
断指能见性值得。
无门曰:俱胝并童子悟处不在指头上。若向者里见得,天龙同俱胝并童子,与自己一串穿却!
(注:无门禅师已然大白话开示出来了:如果在【指】上着眼,天龙与俱胝以及童子一样,同等货色。
结论是鲜明的:天龙是觉者,俱胝少方便,童子被相迷。
三者,不可同日而语。)
颂曰:俱胝钝置老天龙,利刃单提勘小童。巨灵抬手无多子,分破华山千万重!
(注:俱胝机械地理会了天龙禅师,但又能够【唯论见性】般利刃断其邪知之指,其实啊!巨灵(法性)本在,没有【多与少】之子,全部的河山大地,即【意识】所能够[认知]的,皆是我【唯一】的儿子。)
无门曰:俱胝并童子悟处不在指头上。若向者里见得,天龙同俱胝并童子,与自己一串穿却!
颂曰:俱胝钝置老天龙,利刃单提勘小童。巨灵抬手无多子,分破华山千万重!
【戏解】此故事很美,但结局悲哀。因其是大白话,这里就不重复了。
关键是,师父举一指【得悟】,弟子举一指【邪知】,这其中的奥密是什么?
这还要从【法义三关】中讲起:
主语~一指。
概念~有二种同时存在。一者,觉悟。二者,邪知。
逻辑~一,觉者为师,俱胝竖指,暗喻:唯有见性之一途。
二,学者乃迷,亦举一指,暗示:这个就是。
结局:师断其【这个就是】,接下来,又举一指,暗中责问:【这个呢】?它是与不是。
弟子灵俐,于下大悟。
笔者代一言:悟在心中,不在【指】上。
断指能见性值得。
无门曰:俱胝并童子悟处不在指头上。若向者里见得,天龙同俱胝并童子,与自己一串穿却!
(注:无门禅师已然大白话开示出来了:如果在【指】上着眼,天龙与俱胝以及童子一样,同等货色。
结论是鲜明的:天龙是觉者,俱胝少方便,童子被相迷。
三者,不可同日而语。)
颂曰:俱胝钝置老天龙,利刃单提勘小童。巨灵抬手无多子,分破华山千万重!
(注:俱胝机械地理会了天龙禅师,但又能够【唯论见性】般利刃断其邪知之指,其实啊!巨灵(法性)本在,没有【多与少】之子,全部的河山大地,即【意识】所能够[认知]的,皆是我【唯一】的儿子。)
四、胡子无须
或庵曰:“西天胡子因甚无须?”
无门曰:“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者个胡子,直须亲见一回始得,说亲见,早成两个!
颂曰:疑人面前,不可说梦。胡子无须,惺惺添懵。
四、胡子无须
或庵曰:“西天胡子因甚无须?”
【戏解】笔者代答一句:尚未成年。
无门曰:“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者个胡子,直须亲见一回始得,说亲见,早成两个!
(注:眼不见眼,佛不再佛。缘起本是佛。有与没有无二无别。年龄到了,自然就有胡子了。担忧本身就是未明者。)
颂曰:疑人面前,不可说梦。胡子无须,惺惺添懵。
(注:在未懂的人面前,你不可以向他说梦中之境,何以故?越说越觉得梦里是真的。其实呀!胡子无须,就象【实相无相】一样,惺惺相惜,添懵不离。)
总结:古月常明,云遮云散,全是【因缘】在作崇。
胡子无须,一如不二,因缘成熟了,自然会显现。
无门曰:“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者个胡子,直须亲见一回始得,说亲见,早成两个!
颂曰:疑人面前,不可说梦。胡子无须,惺惺添懵。
四、胡子无须
或庵曰:“西天胡子因甚无须?”
【戏解】笔者代答一句:尚未成年。
无门曰:“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者个胡子,直须亲见一回始得,说亲见,早成两个!
(注:眼不见眼,佛不再佛。缘起本是佛。有与没有无二无别。年龄到了,自然就有胡子了。担忧本身就是未明者。)
颂曰:疑人面前,不可说梦。胡子无须,惺惺添懵。
(注:在未懂的人面前,你不可以向他说梦中之境,何以故?越说越觉得梦里是真的。其实呀!胡子无须,就象【实相无相】一样,惺惺相惜,添懵不离。)
总结:古月常明,云遮云散,全是【因缘】在作崇。
胡子无须,一如不二,因缘成熟了,自然会显现。
五、香严上树
香严和尚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作么生对?”
无门曰:纵有悬河之辨,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者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其或未然,直待当来问弥勒!
颂曰: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
五、香严上树
香严和尚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作么生对?”
【戏解】口若无闲,舌不得便。恰逢来言,嘴张身陷。
古人言:非大死一回不可。
香严心肠慈悲,呈治绕舌之药。
静观当前教下,哪个不是树上摸样?
无门曰:纵有悬河之辨,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者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其或未然,直待当来问弥勒!
(注:陈规勿用,遇滞当活。水死无龙,缘起则佛。悟者当下,何必弥勒。)
颂曰: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
(注:杜撰非真,缘起悲心。一朝杀尽,龙潜深深。)
无门曰:纵有悬河之辨,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者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其或未然,直待当来问弥勒!
颂曰: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
五、香严上树
香严和尚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树。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作么生对?”
【戏解】口若无闲,舌不得便。恰逢来言,嘴张身陷。
古人言:非大死一回不可。
香严心肠慈悲,呈治绕舌之药。
静观当前教下,哪个不是树上摸样?
无门曰:纵有悬河之辨,总用不着。说得一大藏教,亦用不着。若向者里对得着,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其或未然,直待当来问弥勒!
(注:陈规勿用,遇滞当活。水死无龙,缘起则佛。悟者当下,何必弥勒。)
颂曰: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
(注:杜撰非真,缘起悲心。一朝杀尽,龙潜深深。)
六、世尊拈花
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无门曰:黄面瞿昙,傍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将谓多少奇特。只如当时大众都笑,正法眼藏作么生传?设使迦叶不笑,正法眼藏又作么生传?若道正法眼藏有传授,黄面老子,诳呼闾阎;若道无传授,为甚么独许迦叶?
颂曰:拈起花来,尾巴已露,迦叶破颜,人天罔措。
六、世尊拈花
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戏解】佛法于心,无甚奇特。愚痴显怪,擦肩而过。
<经>曰:根尘识,平淡平淡。
世尊拈花,迦叶纯朴憨厚,嘴角微微一动,破颜识起:这个就是,不涉其它,等什么呢?
当下,如此完整的【根~尘~识】之演绎,纯粹是轨则使然。
也正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完整的演绎,被世尊捕捉,于是开示曰:我如来者,所有的正法,当于【眼~识】中孕藏,其中涅槃(如如不动)当下就是妙心(注:妙者,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不取于相也。)。此妙心者,实相无相,只是一个【涅槃~关系】也。此种涅槃之【关系~性】,本身就是微妙演绎之屏幕上的一切【法门】。(注:这就是<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屏幕上的没有文字,(注:古印度不注重文字,口口相传。但不等于世尊反对文字。这一点,传统观点,错会了释迦本怀。如今,时代发展了,应当予以澄清。)教外别传,(注:所谓的【别传】是指向上一路,无相无人之自传。即人为之外的无为轨则之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句话:在人为之外的,就叫别传。)今日,我已然当众付瞩于大迦叶了。(注: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诸佛大义,别传已毕。唯迦叶者独见。世称: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此之谓也。)
无门曰:黄面瞿昙,傍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将谓多少奇特。只如当时大众都笑,正法眼藏作么生传?设使迦叶不笑,正法眼藏又作么生传?若道正法眼藏有传授,黄面老子,诳呼闾阎;若道无传授,为甚么独许迦叶?
(注:无门者,无风起浪,无事生非,责问曰【只如当时大众都笑】,怎么办?此乃纯属不懂装懂,似是而非,【别传】者,乃向上一路,不涉人为之[笑与不笑]。况且,正法眼藏,本自俱足,无须他人可传也。迦叶【独笑】,因其相应,见到了法,也见到了佛。佛不再佛,【缘起】本是。根尘识历历如如,法尔如是,世尊独许也。注意!这里独许的不是迦叶之【身~相】,而是迦叶之【见~谛】。见就见现。也就是【鉴】。)
颂曰:拈起花来,尾巴已露,迦叶破颜,人天罔措。
(注:苍天怨苦,释迦受辱。无门嘴大,出言谤主。拈花非尾,破颜人天。若识缘起,一脉先贤。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无门曰:黄面瞿昙,傍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将谓多少奇特。只如当时大众都笑,正法眼藏作么生传?设使迦叶不笑,正法眼藏又作么生传?若道正法眼藏有传授,黄面老子,诳呼闾阎;若道无传授,为甚么独许迦叶?
颂曰:拈起花来,尾巴已露,迦叶破颜,人天罔措。
六、世尊拈花
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戏解】佛法于心,无甚奇特。愚痴显怪,擦肩而过。
<经>曰:根尘识,平淡平淡。
世尊拈花,迦叶纯朴憨厚,嘴角微微一动,破颜识起:这个就是,不涉其它,等什么呢?
当下,如此完整的【根~尘~识】之演绎,纯粹是轨则使然。
也正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完整的演绎,被世尊捕捉,于是开示曰:我如来者,所有的正法,当于【眼~识】中孕藏,其中涅槃(如如不动)当下就是妙心(注:妙者,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不取于相也。)。此妙心者,实相无相,只是一个【涅槃~关系】也。此种涅槃之【关系~性】,本身就是微妙演绎之屏幕上的一切【法门】。(注:这就是<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屏幕上的没有文字,(注:古印度不注重文字,口口相传。但不等于世尊反对文字。这一点,传统观点,错会了释迦本怀。如今,时代发展了,应当予以澄清。)教外别传,(注:所谓的【别传】是指向上一路,无相无人之自传。即人为之外的无为轨则之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句话:在人为之外的,就叫别传。)今日,我已然当众付瞩于大迦叶了。(注: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诸佛大义,别传已毕。唯迦叶者独见。世称: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此之谓也。)
无门曰:黄面瞿昙,傍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将谓多少奇特。只如当时大众都笑,正法眼藏作么生传?设使迦叶不笑,正法眼藏又作么生传?若道正法眼藏有传授,黄面老子,诳呼闾阎;若道无传授,为甚么独许迦叶?
(注:无门者,无风起浪,无事生非,责问曰【只如当时大众都笑】,怎么办?此乃纯属不懂装懂,似是而非,【别传】者,乃向上一路,不涉人为之[笑与不笑]。况且,正法眼藏,本自俱足,无须他人可传也。迦叶【独笑】,因其相应,见到了法,也见到了佛。佛不再佛,【缘起】本是。根尘识历历如如,法尔如是,世尊独许也。注意!这里独许的不是迦叶之【身~相】,而是迦叶之【见~谛】。见就见现。也就是【鉴】。)
颂曰:拈起花来,尾巴已露,迦叶破颜,人天罔措。
(注:苍天怨苦,释迦受辱。无门嘴大,出言谤主。拈花非尾,破颜人天。若识缘起,一脉先贤。
七、赵州洗钵
赵州因僧问:“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
州云:“吃粥了也未?”
僧云:“吃粥了也。”
州云:“洗钵盂去!”
其僧有省。
无门曰: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者僧听事不真,唤钟作瓮。
颂曰: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七、赵州洗钵
赵州因僧问:“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
州云:“吃粥了也未?”
僧云:“吃粥了也。”
州云:“洗钵盂去!”
其僧有省。
【戏解】古人有训:问与答不离一处,丝丝入扣,方为公案。否则,即为闲话了。
到这里亦然。
僧言:乞求和尚慈悲,指我一条【开悟】之路。
州曰:吃饭了吗?(注:看看你在哪里儿糊涂了)
僧言:吃了。
(注:咦?还不糊涂呀!)
州曰:洗钵盂去吧!
(注:既然不糊涂,还乞讨什么[指示]呢?)
僧闻言,当下有省。
(注:担水劈柴,哪个不是,自家本有,一个不少,整日里,东讨西乞南寻北觅地瞎忙活什么呀!)
无门曰: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者僧听事不真,唤钟作瓮。
(注:无门弄巧,伯虎秋香,未真闻事,跨步开裆。
且道看官:此僧[省]到了什么?)
颂曰: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注:善哉!就是因为[缘起]大平常了,驴见马见分明至极,所以造成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凡游客,皆被外貌所诱惑,如果早知道这灯与火的【关系】,原本是不一不异的【不二法门】的话,其实吃与不吃,也是【已熟多时】了。何必再向他家讨米起炊呢?)
佛法无多子,只是为汝觉。
州云:“吃粥了也未?”
僧云:“吃粥了也。”
州云:“洗钵盂去!”
其僧有省。
无门曰: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者僧听事不真,唤钟作瓮。
颂曰: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七、赵州洗钵
赵州因僧问:“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
州云:“吃粥了也未?”
僧云:“吃粥了也。”
州云:“洗钵盂去!”
其僧有省。
【戏解】古人有训:问与答不离一处,丝丝入扣,方为公案。否则,即为闲话了。
到这里亦然。
僧言:乞求和尚慈悲,指我一条【开悟】之路。
州曰:吃饭了吗?(注:看看你在哪里儿糊涂了)
僧言:吃了。
(注:咦?还不糊涂呀!)
州曰:洗钵盂去吧!
(注:既然不糊涂,还乞讨什么[指示]呢?)
僧闻言,当下有省。
(注:担水劈柴,哪个不是,自家本有,一个不少,整日里,东讨西乞南寻北觅地瞎忙活什么呀!)
无门曰: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者僧听事不真,唤钟作瓮。
(注:无门弄巧,伯虎秋香,未真闻事,跨步开裆。
且道看官:此僧[省]到了什么?)
颂曰: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注:善哉!就是因为[缘起]大平常了,驴见马见分明至极,所以造成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凡游客,皆被外貌所诱惑,如果早知道这灯与火的【关系】,原本是不一不异的【不二法门】的话,其实吃与不吃,也是【已熟多时】了。何必再向他家讨米起炊呢?)
佛法无多子,只是为汝觉。
八、奚仲造车
月庵和尚问僧:“奚仲造车一百辐,拈却两头去却轴。明甚么边事?”
无门曰: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颂曰:机轮转处,达者犹迷。四维上下,南北东西。
八、奚仲造车
月庵和尚问僧:“奚仲造车一百辐,拈却两头去却轴。明甚么边事?”
【戏解】拈却两极去掉轴,百辐圆满是非愁。觉者生缘无边事,逢缘放旷乐悠悠。
<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
笔者认为:缘起即是佛。何以故?旋也!
无门曰: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注:明眼人于此当下,时时处处皆可见其【性】。
此种【性~关系】如流星,似闪电。亦梦幻泡影也。
释迦当年,于菩提树下,于三昧之中,逢缘夜睹【流星~划过】夜空,由此彻悟本缘。概叹而言: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皆已俱足。
笔者认为:这个境界讲得就是【七识大末那】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此意根犹如屏幕,一切缘起皆是此【屏幕】上的流星,闪电。瞬息万变,刹那非刹那。
禅宗所言:击石火,闪电光。此之谓也。)
颂曰:机轮转处,达者犹迷。四维上下,南北东西。
(注:旋若逢缘,相染千般,若执一物,达者犹迷。四维上下,南北东西,觉者通达,相染无奇。)
无门曰: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颂曰:机轮转处,达者犹迷。四维上下,南北东西。
八、奚仲造车
月庵和尚问僧:“奚仲造车一百辐,拈却两头去却轴。明甚么边事?”
【戏解】拈却两极去掉轴,百辐圆满是非愁。觉者生缘无边事,逢缘放旷乐悠悠。
<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
笔者认为:缘起即是佛。何以故?旋也!
无门曰: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注:明眼人于此当下,时时处处皆可见其【性】。
此种【性~关系】如流星,似闪电。亦梦幻泡影也。
释迦当年,于菩提树下,于三昧之中,逢缘夜睹【流星~划过】夜空,由此彻悟本缘。概叹而言: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皆已俱足。
笔者认为:这个境界讲得就是【七识大末那】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此意根犹如屏幕,一切缘起皆是此【屏幕】上的流星,闪电。瞬息万变,刹那非刹那。
禅宗所言:击石火,闪电光。此之谓也。)
颂曰:机轮转处,达者犹迷。四维上下,南北东西。
(注:旋若逢缘,相染千般,若执一物,达者犹迷。四维上下,南北东西,觉者通达,相染无奇。)
九、大通智胜
兴阳让和尚因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时如何?”
让曰:其问甚谛当。“
僧云:“既是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
让曰:“为伊不成佛。”
无门曰: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会,即是凡夫。
颂曰: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九、大通智胜
兴阳让和尚因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时如何?”
让曰:其问甚谛当。
僧云:“既是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
让曰:“为伊不成佛。”
【戏解】眼不见眼,佛不再佛。缘起本是佛。何言【坐道场】?
既然【大通~智胜】了,何须【再~另】为道场呢?
北京就是首都,首都就是北京。
<经>曰: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此之谓也。
缘起就是佛,缘起就是道场,缘起就是大通智胜。
全部佛法皆是缘起法。
所以让禅师言:为伊不成佛。
无门曰: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会,即是凡夫。
(注:此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境界,即【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亦为:只知不会。
知者,鉴也。此乃【知见立知】中的第一个【知】。
会者,缘生也,乃【知见立知】中的第二个【立知】。
凡夫若能[如染不择~知],当下,就是圣人。
圣人如果【会~分别取舍】,就是凡夫。
注意!二者一如,不二法门。
没有一个孤立的【知】,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会】。
一切正悟禅师们所悟道的皆是同一个【关系~性】。
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
还原事物于本来面目。
颂曰: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注:了知五蕴和合之身,不如了知【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心,如果行者,真解了知【清净意根】之功德相的话,那么,那些个五蕴之身的所谓功夫境界,又何必再去发愁呢?此【根~屏幕】,本身就是道场啊!如果你真的是五蕴之身与清净意根之心,全部都是了了分明的话,那么,本身就是【缘起~神仙】,何必再去寻觅一个【封侯~佛】呢?)
让曰:其问甚谛当。“
僧云:“既是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
让曰:“为伊不成佛。”
无门曰: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会,即是凡夫。
颂曰: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九、大通智胜
兴阳让和尚因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时如何?”
让曰:其问甚谛当。
僧云:“既是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
让曰:“为伊不成佛。”
【戏解】眼不见眼,佛不再佛。缘起本是佛。何言【坐道场】?
既然【大通~智胜】了,何须【再~另】为道场呢?
北京就是首都,首都就是北京。
<经>曰: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此之谓也。
缘起就是佛,缘起就是道场,缘起就是大通智胜。
全部佛法皆是缘起法。
所以让禅师言:为伊不成佛。
无门曰: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会,即是凡夫。
(注:此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境界,即【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亦为:只知不会。
知者,鉴也。此乃【知见立知】中的第一个【知】。
会者,缘生也,乃【知见立知】中的第二个【立知】。
凡夫若能[如染不择~知],当下,就是圣人。
圣人如果【会~分别取舍】,就是凡夫。
注意!二者一如,不二法门。
没有一个孤立的【知】,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会】。
一切正悟禅师们所悟道的皆是同一个【关系~性】。
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
还原事物于本来面目。
颂曰: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注:了知五蕴和合之身,不如了知【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心,如果行者,真解了知【清净意根】之功德相的话,那么,那些个五蕴之身的所谓功夫境界,又何必再去发愁呢?此【根~屏幕】,本身就是道场啊!如果你真的是五蕴之身与清净意根之心,全部都是了了分明的话,那么,本身就是【缘起~神仙】,何必再去寻觅一个【封侯~佛】呢?)
十、清税孤贫
曹山和尚,因僧问:“清税孤贫,乞师赈济!”
山云:“税阇梨!”
税应:“诺!”
山曰:“青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无门曰:清税输机,是何心行?曹山具眼,深辨来机。然虽如是,且道:“那里是税阇梨吃酒处?”
颂曰:贫似范丹,气如项羽。活计虽无,敢与斗富。
十、清税孤贫
曹山和尚,因僧问:“清税孤贫,乞师赈济!”
山云:“税阇梨!”
税应:“诺!”
山曰:“青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戏解】来僧有问,实乃勘验,古代禅师千里行脚,只为寻得一个【明白】。由此,出语无费话。一切【指示】皆不离第一义谛。曹山是个觉者,来僧出语即验:
清税虽廉,遇上我这样的孤贪怎么办?请师父【赐教~赈济】一下?(注:这是一份考卷,学生考老师。)
师曰:税阇梨!(注:称呼一下对方。缘起了,你怎么办?)
僧答:诺!(注:如此而已,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丝丝入口。何必它求?)
师曰:既然是这样,有问有答,缘生缘灭了,你就已然是:青原家的白酒,一日三餐,你都吃过了,还跑这里讲什么没有沾唇呢?(注:好好想想,你哪一顿饭,不是我青原【赈济】你的呢?真正的禅师言语之间,皆是[直指],就看来僧是否能够【悟】到了。
读者也一样,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无门曰:清税输机,是何心行?曹山具眼,深辨来机。然虽如是,且道:“那里是税阇梨吃酒处?”
(注:【清税】一词之中潜含着深刻的机锋哲理,看官!你知道这里面的【心行~锋芒】之处吗?曹山独具慧眼,深辨来者机锋不善。但是,道理虽然是这样的,看官们:哪一位可以说一说,那个来僧是在哪里吃了白酒的?注意!白酒是不用付钱的。)
颂曰:贫似范丹,气如项羽。活计虽无,敢与斗富。
(注:身贫四壁,气满苍穹。不劳做作,谁堪试富?<经>曰:三千大千世界之恒河沙数之七宝,不如四句偈也。
正所谓:
身贫无我。
气贯乾坤。
不劳活计。
华雨纷纷。
看官!切莫错认定盘星。)
山云:“税阇梨!”
税应:“诺!”
山曰:“青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无门曰:清税输机,是何心行?曹山具眼,深辨来机。然虽如是,且道:“那里是税阇梨吃酒处?”
颂曰:贫似范丹,气如项羽。活计虽无,敢与斗富。
十、清税孤贫
曹山和尚,因僧问:“清税孤贫,乞师赈济!”
山云:“税阇梨!”
税应:“诺!”
山曰:“青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戏解】来僧有问,实乃勘验,古代禅师千里行脚,只为寻得一个【明白】。由此,出语无费话。一切【指示】皆不离第一义谛。曹山是个觉者,来僧出语即验:
清税虽廉,遇上我这样的孤贪怎么办?请师父【赐教~赈济】一下?(注:这是一份考卷,学生考老师。)
师曰:税阇梨!(注:称呼一下对方。缘起了,你怎么办?)
僧答:诺!(注:如此而已,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丝丝入口。何必它求?)
师曰:既然是这样,有问有答,缘生缘灭了,你就已然是:青原家的白酒,一日三餐,你都吃过了,还跑这里讲什么没有沾唇呢?(注:好好想想,你哪一顿饭,不是我青原【赈济】你的呢?真正的禅师言语之间,皆是[直指],就看来僧是否能够【悟】到了。
读者也一样,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无门曰:清税输机,是何心行?曹山具眼,深辨来机。然虽如是,且道:“那里是税阇梨吃酒处?”
(注:【清税】一词之中潜含着深刻的机锋哲理,看官!你知道这里面的【心行~锋芒】之处吗?曹山独具慧眼,深辨来者机锋不善。但是,道理虽然是这样的,看官们:哪一位可以说一说,那个来僧是在哪里吃了白酒的?注意!白酒是不用付钱的。)
颂曰:贫似范丹,气如项羽。活计虽无,敢与斗富。
(注:身贫四壁,气满苍穹。不劳做作,谁堪试富?<经>曰:三千大千世界之恒河沙数之七宝,不如四句偈也。
正所谓:
身贫无我。
气贯乾坤。
不劳活计。
华雨纷纷。
看官!切莫错认定盘星。)
十一、州勘庵主
赵州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
主竖起拳头。
州云:“水浅,不是泊舡处!”便行。
又到一庵主处云:“有么?有么?”
主亦竖起拳头。
州云:“能纵能夺,能杀能活!”便作礼。
无门曰:一般竖起拳头,为甚么肯一个,不肯一个?且道,淆讹在甚处?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赵州舌头无骨,扶起放倒,得大自在。虽然如是,争奈赵州却被二庵主勘破!若道二庵主有优劣,未具参学眼。若道无优劣,亦未具参学眼。
颂曰:眼流星,机掣电;杀人刀,活人剑!
十一、州勘庵主
赵州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
主竖起拳头。
州云:“水浅,不是泊舡处!”便行。
又到一庵主处云:“有么?有么?”
主亦竖起拳头。
州云:“能纵能夺,能杀能活!”便作礼。
【戏解】公案中的所谓机锋(包括形体动作),皆是为了表法。
庵主此处之【竖拳】亦然。
且看:
赵州问:有么?有么?(注:喻指[阿那个]还在吗?)
庵主:竖起了拳头。(注:喻指[这个就是]。)
赵州不肯言:你这个水太浅,停不了[阿那个]大乘之船。
于是,另去一处。
同样问:有么?有么?
此庵主同样竖起了拳头。
赵州却礼拜曰:能纵能夺,杀活自如。(注;赵州此在表法,[阿那个]不在相上,但相却可以表达阿那个的法理法趣。关键是竖拳者的内心见谛是什么?而不在拳头上,更不在竖与不竖上。后人愚痴,多在拳头与竖起上会取。南辕北辙了。)
无门曰:一般竖起拳头,为甚么肯一个,不肯一个?且道,淆讹在甚处?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赵州舌头无骨,扶起放倒,得大自在。虽然如是,争奈赵州却被二庵主勘破!若道二庵主有优劣,未具参学眼。若道无优劣,亦未具参学眼。
(注:离开了【辩证~不二】是学不了大乘佛法的。无门这里的[评唱],就是典型的辩证,不落二边,但又不离于【二】,正所谓:不二是对二说的。
且看:
无门自言自语:为什么肯一个,不肯另一个?如果能够在此下一转语……辩证不二也!……就可看见:赵州和尚的舌头【无骨】,随缘变幻,扶起放倒,得大自在。
笔者认为:此处暗喻的是意化之身。人类的思想见谛,才是一个行者的真正的追求目的。
但虽然如此,也不应该拋弃一切语言文字之外相,而孤立的彰扬所谓的【真如】,这就是无门责怪【赵州却被二庵王勘破】之用意。可此觉者无门的良苦用心了。
然而未完,一切皆是【辩证~旋】的彰显,如果一定要分到二位庵主的对与错来,那么,这种分别之人,根本就不具慧眼。但如果一味的强调无分别,无优劣,处处是真如的话,那么,也同样是一个不具慧眼的伪悟者。
结论:公案与法义同理,皆是不二法门。
离开了【辩证~不二】,无以觉悟。)
颂曰:眼流星,机掣电;杀人刀,活人剑!
(注:行者于【辩证~不二】之当下,杀活在手。眼随缘起,机锋已到。杀活自如,生灭坦然。)
主竖起拳头。
州云:“水浅,不是泊舡处!”便行。
又到一庵主处云:“有么?有么?”
主亦竖起拳头。
州云:“能纵能夺,能杀能活!”便作礼。
无门曰:一般竖起拳头,为甚么肯一个,不肯一个?且道,淆讹在甚处?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赵州舌头无骨,扶起放倒,得大自在。虽然如是,争奈赵州却被二庵主勘破!若道二庵主有优劣,未具参学眼。若道无优劣,亦未具参学眼。
颂曰:眼流星,机掣电;杀人刀,活人剑!
十一、州勘庵主
赵州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
主竖起拳头。
州云:“水浅,不是泊舡处!”便行。
又到一庵主处云:“有么?有么?”
主亦竖起拳头。
州云:“能纵能夺,能杀能活!”便作礼。
【戏解】公案中的所谓机锋(包括形体动作),皆是为了表法。
庵主此处之【竖拳】亦然。
且看:
赵州问:有么?有么?(注:喻指[阿那个]还在吗?)
庵主:竖起了拳头。(注:喻指[这个就是]。)
赵州不肯言:你这个水太浅,停不了[阿那个]大乘之船。
于是,另去一处。
同样问:有么?有么?
此庵主同样竖起了拳头。
赵州却礼拜曰:能纵能夺,杀活自如。(注;赵州此在表法,[阿那个]不在相上,但相却可以表达阿那个的法理法趣。关键是竖拳者的内心见谛是什么?而不在拳头上,更不在竖与不竖上。后人愚痴,多在拳头与竖起上会取。南辕北辙了。)
无门曰:一般竖起拳头,为甚么肯一个,不肯一个?且道,淆讹在甚处?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赵州舌头无骨,扶起放倒,得大自在。虽然如是,争奈赵州却被二庵主勘破!若道二庵主有优劣,未具参学眼。若道无优劣,亦未具参学眼。
(注:离开了【辩证~不二】是学不了大乘佛法的。无门这里的[评唱],就是典型的辩证,不落二边,但又不离于【二】,正所谓:不二是对二说的。
且看:
无门自言自语:为什么肯一个,不肯另一个?如果能够在此下一转语……辩证不二也!……就可看见:赵州和尚的舌头【无骨】,随缘变幻,扶起放倒,得大自在。
笔者认为:此处暗喻的是意化之身。人类的思想见谛,才是一个行者的真正的追求目的。
但虽然如此,也不应该拋弃一切语言文字之外相,而孤立的彰扬所谓的【真如】,这就是无门责怪【赵州却被二庵王勘破】之用意。可此觉者无门的良苦用心了。
然而未完,一切皆是【辩证~旋】的彰显,如果一定要分到二位庵主的对与错来,那么,这种分别之人,根本就不具慧眼。但如果一味的强调无分别,无优劣,处处是真如的话,那么,也同样是一个不具慧眼的伪悟者。
结论:公案与法义同理,皆是不二法门。
离开了【辩证~不二】,无以觉悟。)
颂曰:眼流星,机掣电;杀人刀,活人剑!
(注:行者于【辩证~不二】之当下,杀活在手。眼随缘起,机锋已到。杀活自如,生灭坦然。)
十二、岩唤主人
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乃云:“惺惺着!”“诺!”“他时异日,莫受人瞒!”“诺!诺!”
无门曰:瑞岩老子自买自卖,弄出许多神头鬼面。何故聻?一个唤底,一个应底;一个惺惺底,一个不受人瞒底。认着依前还不是!若也效他,总是野狐见解。
颂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十二、岩唤主人
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乃云:“惺惺着!”“诺!”“他时异日,莫受人瞒!”“诺!诺!”
【戏解】此公案如【愚公移山】,只是喻意,莫觅其【唤】在。
中国人八年抗战靠的就是【愚公移山】之精神,但没有人真去寻找愚公这个人。这就是【法义】的力量。也就是[法义~化身]之功德相。
岩师自唤:主人公!
(注:警惕自我,不要忘了本分事。)
于是,自己回答自己。(注:自度。)
诺!(注:知道了。)
又云:惺惺相惜着!(注:二者别离开。问在答处,答在问处。)
进一步警告自己:日后别被他人欺骗了。(注:不二是对二说的。别去觅一,更不要妄言证一个真如在。否则,自欺欺人。)
终于明白了:诺!诺!(注:知道了!知道了!)
无门曰:瑞岩老子自买自卖,弄出许多神头鬼面。何故聻?一个唤底,一个应底;一个惺惺底,一个不受人瞒底。认着依前还不是!若也效他,总是野狐见解。
(注:无门此处翻来覆去,老婆心切,就是要告诉读者:我叫无门,到我这来吧!我这里无门。正所谓:第一个以鲜花喻女人者为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笔者认为,无门这里卖的【关子】,无非就是一个【辩证】。即使认着也不是,但若仿效他又是第三个女人似花式的蠢才,怎么办?不一不异,即一即异,说来道去,还是玩【玄】。依我看,无门在这里,也就是第二个女人似花的庸才。否则,为何不道出一句【陈述语】呢?)
颂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注:此语甚佳。行者为何要【学道】呢?原因就在,自己还不认识【真正的】那个自己。这都是让唯识的[论师]们误导得,总以为有一个【识】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扬言[唯识无境]。殊不知,这种以【识】为神的念想,本身就是生灭之根本。何以故?此乃知见立知了。若有【立知】,无明自起,正所谓:觉明为咎也。可惜的是,凡夫愚痴,非要把这个本不实在的【识】,称之为[后去来先]的【本来人】,即主人公。这种千年的闪误,断掉了无数善良信众之慧根。悲兮!)
无门曰:瑞岩老子自买自卖,弄出许多神头鬼面。何故聻?一个唤底,一个应底;一个惺惺底,一个不受人瞒底。认着依前还不是!若也效他,总是野狐见解。
颂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十二、岩唤主人
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乃云:“惺惺着!”“诺!”“他时异日,莫受人瞒!”“诺!诺!”
【戏解】此公案如【愚公移山】,只是喻意,莫觅其【唤】在。
中国人八年抗战靠的就是【愚公移山】之精神,但没有人真去寻找愚公这个人。这就是【法义】的力量。也就是[法义~化身]之功德相。
岩师自唤:主人公!
(注:警惕自我,不要忘了本分事。)
于是,自己回答自己。(注:自度。)
诺!(注:知道了。)
又云:惺惺相惜着!(注:二者别离开。问在答处,答在问处。)
进一步警告自己:日后别被他人欺骗了。(注:不二是对二说的。别去觅一,更不要妄言证一个真如在。否则,自欺欺人。)
终于明白了:诺!诺!(注:知道了!知道了!)
无门曰:瑞岩老子自买自卖,弄出许多神头鬼面。何故聻?一个唤底,一个应底;一个惺惺底,一个不受人瞒底。认着依前还不是!若也效他,总是野狐见解。
(注:无门此处翻来覆去,老婆心切,就是要告诉读者:我叫无门,到我这来吧!我这里无门。正所谓:第一个以鲜花喻女人者为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笔者认为,无门这里卖的【关子】,无非就是一个【辩证】。即使认着也不是,但若仿效他又是第三个女人似花式的蠢才,怎么办?不一不异,即一即异,说来道去,还是玩【玄】。依我看,无门在这里,也就是第二个女人似花的庸才。否则,为何不道出一句【陈述语】呢?)
颂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注:此语甚佳。行者为何要【学道】呢?原因就在,自己还不认识【真正的】那个自己。这都是让唯识的[论师]们误导得,总以为有一个【识】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扬言[唯识无境]。殊不知,这种以【识】为神的念想,本身就是生灭之根本。何以故?此乃知见立知了。若有【立知】,无明自起,正所谓:觉明为咎也。可惜的是,凡夫愚痴,非要把这个本不实在的【识】,称之为[后去来先]的【本来人】,即主人公。这种千年的闪误,断掉了无数善良信众之慧根。悲兮!)
十三、德山托钵
德山一日托钵下堂,见雪峰,峰问:“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山便回方丈。峰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令侍者唤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去。山明日升座,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无门曰: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
颂曰:识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末后与最初,不是者一句!
十三、德山托钵
德山一日托钵下堂,见雪峰,峰问:“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山便回方丈。峰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令侍者唤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去。山明日升座,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戏解】公案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汝觉。
如果一个公案的存在,不能让读者从中得到觉性,反而陷入了迷惑,那么,这将是一个失败的公案。
读者尽可以拿它作为反面教材。
且看:
德山托钵,雪峰见到曰:钟未鸣鼓未响,老汉托钵向什么处去?(注:这里是禅师们惯用的手段。暗喻:因缘未熟,阿那个为何出动呢?)
德山闻言,自归方丈。(注:方丈者,方寸也。即头脑,思想,意识,笔者认为:这里喻指【清净意根】之屏幕也。其中影像,缘未熟时则寂,缘熟时则显。正所谓:寂照照寂,切莫用力。成佛作祖,无它密趣。)
岩头闻之曰:大小德山没有领会到这个末后句。(注:大小本一,不二恰恰是对二说的。这就是大乘佛法的证悟之处。若真知【不二】,鸣不鸣,响不响,皆是一如不二者。何言大小,凡圣,真俗,优劣耶?)
德山闻后,问岩头:你难道不肯我的【清净意根】吗?
岩头无奈,附耳密意一番。
于是,德山休去,
(注:这里留下一个潜台词,故意不说,二人只是【密意】一番。这也是考验读者,真假开悟的节点。)
第二天,德山升座开示,如然与以前不一样了。(注:喻指会末后句了。)
岩头见之曰:恭喜老汉!终于会了末后句。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难倒你了。(注:所谓的【末后句】,就是第七识大末那之屏幕上的缘起之正见。也就是禅师所言的[向上一路]。一句话,前后本一,不二法门。真如此,缘起即是佛法,谁能奈伊何!)
无门曰: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
(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无门老鬼!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个末后句,即向上一路,纯属缘起之实践,何言【梦见在】。且问无门:你难道梦见在?真如此,恰恰是【有门】在啊!正所谓:捡点起来,好似一棚傀儡。笔者认为:无门本身就在【一棚】之中,无异于其中一个【傀儡】也。且问读者,何为【一棚】?哪个不是【傀儡】?悟与不悟,当下陈述。迷者迟,觉者疾,亦流星,亦闪电,如如法尔。)
颂曰:识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末后与最初,不是者一句!
(注:真觉者当知【不二】之觉性,是体现在[每一个点]上的,时时处处皆为【不二】,否则,即是伪悟。
所以说:识得最初一句(不二),即就必然懂得末后一句(也是不二),即末后与最初(皆为不二),但是,【不二】本身并不是上面【密启】之句。这就是辩证。这里是关键处。真正的觉性是【关系】,即末后与最初二句之间的【关系~性】。而不是末后句,也不是最初句。恰恰是二者之间的同一个【不二法门】之关系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这就象手心,手背,以及手的关系性。手心与手背皆是相。同理,末后与最初亦为相。但读者要【悟】的,不是相,而是手心,手背与手的【关系】。正是这个关系,才是【性】。这就是辩证。凡辩证,皆是指【关系】。一切关系,皆是针对二边所说的。所以,笔者认为【不二是针对二说的】,这就是关系性,也就是不二法门。正所谓:末后与最初,不是【密启】这一句。
凡夫愚痴,许多伪悟的大师们,皆教弟子们在【密启其意】上参来猜去的,浪费时间,败坏他家男女也。)
无门曰: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
颂曰:识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末后与最初,不是者一句!
十三、德山托钵
德山一日托钵下堂,见雪峰,峰问:“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山便回方丈。峰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令侍者唤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去。山明日升座,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戏解】公案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汝觉。
如果一个公案的存在,不能让读者从中得到觉性,反而陷入了迷惑,那么,这将是一个失败的公案。
读者尽可以拿它作为反面教材。
且看:
德山托钵,雪峰见到曰:钟未鸣鼓未响,老汉托钵向什么处去?(注:这里是禅师们惯用的手段。暗喻:因缘未熟,阿那个为何出动呢?)
德山闻言,自归方丈。(注:方丈者,方寸也。即头脑,思想,意识,笔者认为:这里喻指【清净意根】之屏幕也。其中影像,缘未熟时则寂,缘熟时则显。正所谓:寂照照寂,切莫用力。成佛作祖,无它密趣。)
岩头闻之曰:大小德山没有领会到这个末后句。(注:大小本一,不二恰恰是对二说的。这就是大乘佛法的证悟之处。若真知【不二】,鸣不鸣,响不响,皆是一如不二者。何言大小,凡圣,真俗,优劣耶?)
德山闻后,问岩头:你难道不肯我的【清净意根】吗?
岩头无奈,附耳密意一番。
于是,德山休去,
(注:这里留下一个潜台词,故意不说,二人只是【密意】一番。这也是考验读者,真假开悟的节点。)
第二天,德山升座开示,如然与以前不一样了。(注:喻指会末后句了。)
岩头见之曰:恭喜老汉!终于会了末后句。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难倒你了。(注:所谓的【末后句】,就是第七识大末那之屏幕上的缘起之正见。也就是禅师所言的[向上一路]。一句话,前后本一,不二法门。真如此,缘起即是佛法,谁能奈伊何!)
无门曰: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
(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无门老鬼!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个末后句,即向上一路,纯属缘起之实践,何言【梦见在】。且问无门:你难道梦见在?真如此,恰恰是【有门】在啊!正所谓:捡点起来,好似一棚傀儡。笔者认为:无门本身就在【一棚】之中,无异于其中一个【傀儡】也。且问读者,何为【一棚】?哪个不是【傀儡】?悟与不悟,当下陈述。迷者迟,觉者疾,亦流星,亦闪电,如如法尔。)
颂曰:识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末后与最初,不是者一句!
(注:真觉者当知【不二】之觉性,是体现在[每一个点]上的,时时处处皆为【不二】,否则,即是伪悟。
所以说:识得最初一句(不二),即就必然懂得末后一句(也是不二),即末后与最初(皆为不二),但是,【不二】本身并不是上面【密启】之句。这就是辩证。这里是关键处。真正的觉性是【关系】,即末后与最初二句之间的【关系~性】。而不是末后句,也不是最初句。恰恰是二者之间的同一个【不二法门】之关系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这就象手心,手背,以及手的关系性。手心与手背皆是相。同理,末后与最初亦为相。但读者要【悟】的,不是相,而是手心,手背与手的【关系】。正是这个关系,才是【性】。这就是辩证。凡辩证,皆是指【关系】。一切关系,皆是针对二边所说的。所以,笔者认为【不二是针对二说的】,这就是关系性,也就是不二法门。正所谓:末后与最初,不是【密启】这一句。
凡夫愚痴,许多伪悟的大师们,皆教弟子们在【密启其意】上参来猜去的,浪费时间,败坏他家男女也。)
十四、南泉斩猫
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无门曰:且道:赵州顶草鞋意作么生?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南泉令不虚行。其或未然,险。
颂曰:赵州若在,倒行此令。夺却刀子,南泉乞命。
十四、南泉斩猫
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戏解】东西两堂因猫而起【争执】。
解铃还需系铃人,赵州拎起【猫~因】道:说得清楚这【因】,就活,说不清楚,就死。
二堂大众皆无言。
无奈,斩之。
(注:且问看官,南泉要二堂道一句的[阿那个],道底是什么呢?换个角度说:它到底能不能够道出来呢?)
晚间,赵州外出而归。师父即把这件事说于爱徒听了。
赵州闻言,心中叫苦:师父啊!你这不是难为众弟子嘛!【阿那个】要是能说清楚,他们还会再去【争执】于[因~猫]吗?)
于是,州乃脱履放在头上喻意言:师父!争字一生,即于【因】上[本末倒置]了啊!
南泉见状,慨叹曰:你当时要在,就救得那【猫~因】了。
(注:佛法乃缘起法,知因必在轨则中,当活。否则,必死。莫于相上着眼。)
无门曰:且道:赵州顶草鞋意作么生?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南泉令不虚行。其或未然,险。
(注:无门即险!转语且慢,当知什么是【这里】?若知这里,横遍竖穷,哪里有个[下手]处?若是不知,又何言[转语]二字耶?知者不争,争者无知。若向【争者】讨一个转语,无非是石女娃,无事生非了。由此,笔者认为:赵州一箭双鵰,以一个【脱履安头】的肢体语言,暗喻着批评了师父以及二堂众僧。【因】上不[真~清楚]的话,果上必然是扭曲的死路一条。所以说:南泉老婆心切,用心极险!
正所谓:杀人刀,活人剑。一切皆在时节因缘上。
禅师行【令】,应当慎之又慎。)
颂曰:赵州若在,倒行此令。夺却刀子,南泉乞命。
(注:无门老鬼!下手更狠!赵州得【令】,持刃反向,且请师父道将一句来!泉师再狠,怕也是:弃命随缘了。
善哉!无门,赵州,南泉,三个好手!)
无门曰:且道:赵州顶草鞋意作么生?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南泉令不虚行。其或未然,险。
颂曰:赵州若在,倒行此令。夺却刀子,南泉乞命。
十四、南泉斩猫
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戏解】东西两堂因猫而起【争执】。
解铃还需系铃人,赵州拎起【猫~因】道:说得清楚这【因】,就活,说不清楚,就死。
二堂大众皆无言。
无奈,斩之。
(注:且问看官,南泉要二堂道一句的[阿那个],道底是什么呢?换个角度说:它到底能不能够道出来呢?)
晚间,赵州外出而归。师父即把这件事说于爱徒听了。
赵州闻言,心中叫苦:师父啊!你这不是难为众弟子嘛!【阿那个】要是能说清楚,他们还会再去【争执】于[因~猫]吗?)
于是,州乃脱履放在头上喻意言:师父!争字一生,即于【因】上[本末倒置]了啊!
南泉见状,慨叹曰:你当时要在,就救得那【猫~因】了。
(注:佛法乃缘起法,知因必在轨则中,当活。否则,必死。莫于相上着眼。)
无门曰:且道:赵州顶草鞋意作么生?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南泉令不虚行。其或未然,险。
(注:无门即险!转语且慢,当知什么是【这里】?若知这里,横遍竖穷,哪里有个[下手]处?若是不知,又何言[转语]二字耶?知者不争,争者无知。若向【争者】讨一个转语,无非是石女娃,无事生非了。由此,笔者认为:赵州一箭双鵰,以一个【脱履安头】的肢体语言,暗喻着批评了师父以及二堂众僧。【因】上不[真~清楚]的话,果上必然是扭曲的死路一条。所以说:南泉老婆心切,用心极险!
正所谓:杀人刀,活人剑。一切皆在时节因缘上。
禅师行【令】,应当慎之又慎。)
颂曰:赵州若在,倒行此令。夺却刀子,南泉乞命。
(注:无门老鬼!下手更狠!赵州得【令】,持刃反向,且请师父道将一句来!泉师再狠,怕也是:弃命随缘了。
善哉!无门,赵州,南泉,三个好手!)
十五、洞山三顿
云门因洞山参次,问曰:“近离甚处?”
山云:“查渡。”
门曰:“夏在甚处?”
山云:“湖南报慈。”
门曰:“几时离彼?”
山云:“八月二十五。”
门曰:“放汝三顿棒!”
山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
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山于此大悟。
无门曰:云门当时,便与本分草料,使洞山别有生机一路,家门不致寂寥。一夜在是非海里着倒,直待天明再来,又与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且问诸人,洞山三顿棒合吃不合吃?若道合吃,草木丛林皆合吃棒。若道不合吃,云门又成诳语。向者里明得,方与洞山出一口气。
颂曰:狮子教儿迷子诀,拟前跳踯早翻身。无端再叙当头着,前箭犹轻后箭深!
十五、洞山三顿
云门因洞山参次,问曰:“近离甚处?”
山云:“查渡。”
门曰:“夏在甚处?”
山云:“湖南报慈。”
门曰:“几时离彼?”
山云:“八月二十五。”
门曰:“放汝三顿棒!”
山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
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山于此大悟。
【戏解】云门三问,洞山三答,丝丝入扣,无有错漏之处。后世凡夫愚痴无聊,误以为云门否定了洞山的【答语】。殊不知真如无来去,若有问答,必在缘起,缘起则相也。真如者,无生无灭,何须你问耶?
且看:
云门三问。
洞山三答。
二者一如,不二法门。恰是【阿那个】。
关键是:放汝三顿棒!
(注:凡夫愚痴,误以为云门不肯洞山。殊不知,此乃勘验对方之语。……放下一句混沌语……看你如何接纳它。)
洞山亦是觉者,岂可上云门之当。
后日,上堂问讯:和尚!蒙您昨日瞎捧乱打,且说说晚辈错在哪里儿呢?
云门怜惜道:你是个吃白饭的货吗?东来西往的瞎跑个什么?
洞山当下透彻本元。
(注:正所谓[不许夜行,投明即到]也。)
无门曰:云门当时,便与本分草料,使洞山别有生机一路,家门不致寂寥。一夜在是非海里着倒,直待天明再来,又与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且问诸人,洞山三顿棒合吃不合吃?若道合吃,草木丛林皆合吃棒。若道不合吃,云门又成诳语。向者里明得,方与洞山出一口气。
(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无门在此被三问三答之【相】所瞒倒了。洞山夜晚不折腾,到是无门陷入【是非】之坑中,折腾了半天。
注意!云门是觉者,不会在此处问【真如】的。能问者皆是相,能答者亦相。相相不离【阿那个】,还讲什么[合吃不合吃]呢?纯属大忽悠,无门已被【真如】所缚,只不过自己未能查觉罢了。此公案关键在【江西湖南,便恁么去!】云门没有否定洞山的见谛,只不过怜惜其信得不够坚定罢了。
于是,训斥道:既然如此,江西湖南地瞎跑个什么?
笔者认为:若是向这里明得一个理趣,到是可以与洞山出一口气了。所以我言:“不许夜行,投明即到。”此之谓也。)
颂曰:狮子教儿迷子诀,拟前跳踯早翻身。无端再叙当头着,前箭犹轻后箭深!
(注:古人喜欢搞怪,看来无门是“不怀好意”,故设陷阱,且看:
狮子教徒儿迷子之诀。险设三问,招子迷惑。
拟前跳踯早翻身。希望洞山有个【翻身~向上一路】之见谛。
无端再叙当头看。没有理由的三句问话,看看对方的反映。
还好,洞山并未上当。后日,上堂责问:我昨日错在哪儿了?
前箭犹轻后箭深。前三问,只是无事生非,小试牛刀。关键是末后一刀,【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真觉者,来往随意也!
笔者认为:云门与洞山,双赢。二人皆是觉者。
不存在谁欺谁的问题。)
山云:“查渡。”
门曰:“夏在甚处?”
山云:“湖南报慈。”
门曰:“几时离彼?”
山云:“八月二十五。”
门曰:“放汝三顿棒!”
山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
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山于此大悟。
无门曰:云门当时,便与本分草料,使洞山别有生机一路,家门不致寂寥。一夜在是非海里着倒,直待天明再来,又与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且问诸人,洞山三顿棒合吃不合吃?若道合吃,草木丛林皆合吃棒。若道不合吃,云门又成诳语。向者里明得,方与洞山出一口气。
颂曰:狮子教儿迷子诀,拟前跳踯早翻身。无端再叙当头着,前箭犹轻后箭深!
十五、洞山三顿
云门因洞山参次,问曰:“近离甚处?”
山云:“查渡。”
门曰:“夏在甚处?”
山云:“湖南报慈。”
门曰:“几时离彼?”
山云:“八月二十五。”
门曰:“放汝三顿棒!”
山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
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山于此大悟。
【戏解】云门三问,洞山三答,丝丝入扣,无有错漏之处。后世凡夫愚痴无聊,误以为云门否定了洞山的【答语】。殊不知真如无来去,若有问答,必在缘起,缘起则相也。真如者,无生无灭,何须你问耶?
且看:
云门三问。
洞山三答。
二者一如,不二法门。恰是【阿那个】。
关键是:放汝三顿棒!
(注:凡夫愚痴,误以为云门不肯洞山。殊不知,此乃勘验对方之语。……放下一句混沌语……看你如何接纳它。)
洞山亦是觉者,岂可上云门之当。
后日,上堂问讯:和尚!蒙您昨日瞎捧乱打,且说说晚辈错在哪里儿呢?
云门怜惜道:你是个吃白饭的货吗?东来西往的瞎跑个什么?
洞山当下透彻本元。
(注:正所谓[不许夜行,投明即到]也。)
无门曰:云门当时,便与本分草料,使洞山别有生机一路,家门不致寂寥。一夜在是非海里着倒,直待天明再来,又与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且问诸人,洞山三顿棒合吃不合吃?若道合吃,草木丛林皆合吃棒。若道不合吃,云门又成诳语。向者里明得,方与洞山出一口气。
(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无门在此被三问三答之【相】所瞒倒了。洞山夜晚不折腾,到是无门陷入【是非】之坑中,折腾了半天。
注意!云门是觉者,不会在此处问【真如】的。能问者皆是相,能答者亦相。相相不离【阿那个】,还讲什么[合吃不合吃]呢?纯属大忽悠,无门已被【真如】所缚,只不过自己未能查觉罢了。此公案关键在【江西湖南,便恁么去!】云门没有否定洞山的见谛,只不过怜惜其信得不够坚定罢了。
于是,训斥道:既然如此,江西湖南地瞎跑个什么?
笔者认为:若是向这里明得一个理趣,到是可以与洞山出一口气了。所以我言:“不许夜行,投明即到。”此之谓也。)
颂曰:狮子教儿迷子诀,拟前跳踯早翻身。无端再叙当头着,前箭犹轻后箭深!
(注:古人喜欢搞怪,看来无门是“不怀好意”,故设陷阱,且看:
狮子教徒儿迷子之诀。险设三问,招子迷惑。
拟前跳踯早翻身。希望洞山有个【翻身~向上一路】之见谛。
无端再叙当头看。没有理由的三句问话,看看对方的反映。
还好,洞山并未上当。后日,上堂责问:我昨日错在哪儿了?
前箭犹轻后箭深。前三问,只是无事生非,小试牛刀。关键是末后一刀,【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真觉者,来往随意也!
笔者认为:云门与洞山,双赢。二人皆是觉者。
不存在谁欺谁的问题。)
十六、钟声七条
云门曰:“世界恁么广阔,因甚向钟声里披七条。”
无门曰:大凡参禅学道,切忌随声逐色。纵使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也是寻常。殊不知,衲僧家骑声盖色,头头上明,着着上妙。然虽如是,且道,声来耳畔,耳往声边。直饶响寂双忘,到此如何话会。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
颂曰:会则事同一家,不会万别千差,不会事同一家,会则万别千差。
十六、钟声七条
云门曰:“世界恁么广阔,因甚向钟声里披七条。”
【戏解】善哉!岂止钟声中有【七条】,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皆是【七条~和合】之所现。
笔者认为,此处【七条】乃是表法也。所谓七条者,乃地,水,火,风,空,见,识之【七大】也。
古代出家僧人所穿的【大衣】,也是七条制就的。
一表:禅七之意。
二表:七大之实。
三表:七识之显。
(注:此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无门曰:大凡参禅学道,切忌随声逐色。纵使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也是寻常。殊不知,衲僧家骑声盖色,头头上明,着着上妙。然虽如是,且道,声来耳畔,耳往声边。直饶响寂双忘,到此如何话会。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
(注:无门搞怪,糊弄于人。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这里明明是云门竖起来的【系驴木厥】……但却人人争先恐后地抢着大喊:赶快栓我!
笔者代言一语:若会【七条~七识意根】,万法统摄。五根互通,何奇之有?)
颂曰:会则事同一家,不会万别千差,不会事同一家,会则万别千差。
(注:这就是典型的【辩证】,上与下,下与上,互为依存之因。无因即无果。
钟声七条与世间万物,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会与不会,一家千差,事同万别……等等……皆是同一理趣。
笔者代一语:凡于【眼听~耳见】中,住者为驴,不住者非奇。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无门曰:大凡参禅学道,切忌随声逐色。纵使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也是寻常。殊不知,衲僧家骑声盖色,头头上明,着着上妙。然虽如是,且道,声来耳畔,耳往声边。直饶响寂双忘,到此如何话会。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
颂曰:会则事同一家,不会万别千差,不会事同一家,会则万别千差。
十六、钟声七条
云门曰:“世界恁么广阔,因甚向钟声里披七条。”
【戏解】善哉!岂止钟声中有【七条】,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皆是【七条~和合】之所现。
笔者认为,此处【七条】乃是表法也。所谓七条者,乃地,水,火,风,空,见,识之【七大】也。
古代出家僧人所穿的【大衣】,也是七条制就的。
一表:禅七之意。
二表:七大之实。
三表:七识之显。
(注:此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无门曰:大凡参禅学道,切忌随声逐色。纵使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也是寻常。殊不知,衲僧家骑声盖色,头头上明,着着上妙。然虽如是,且道,声来耳畔,耳往声边。直饶响寂双忘,到此如何话会。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
(注:无门搞怪,糊弄于人。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这里明明是云门竖起来的【系驴木厥】……但却人人争先恐后地抢着大喊:赶快栓我!
笔者代言一语:若会【七条~七识意根】,万法统摄。五根互通,何奇之有?)
颂曰:会则事同一家,不会万别千差,不会事同一家,会则万别千差。
(注:这就是典型的【辩证】,上与下,下与上,互为依存之因。无因即无果。
钟声七条与世间万物,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会与不会,一家千差,事同万别……等等……皆是同一理趣。
笔者代一语:凡于【眼听~耳见】中,住者为驴,不住者非奇。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十七、国师三唤
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应。国师云:“将谓吾辜负汝,元来却是汝辜负吾。”
无门曰:国师三唤,舌头堕地。侍者三应,和光吐出。国师年老心孤,按牛头吃草。侍者未肯承当,美食不中饱人餐。且道,那里是他辜负处。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颂曰: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
十七、国师三唤
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应。国师云:“将谓吾辜负汝,元来却是汝辜负吾。”
【戏解】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
国师无聊,三唤侍者,误以为唤是【真如】。
侍者三应,缘起当下,无一不是【本分事】。
国师不肯侍者:原以为是我辜负了你,却是你在辜负我。
(注:笔者代一语,国师意不起,谁能辜负你?
看来,不悟言悟的,古来有之。
悲兮!)
无门曰:国师三唤,舌头堕地。侍者三应,和光吐出。国师年老心孤,按牛头吃草。侍者未肯承当,美食不中饱人餐。且道,那里是他辜负处。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注:人穷志短,犬舍安得虎子?见谛失真,不悟何必示悟?
正所谓:美食不中饱人餐。)
颂曰: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
(注:心生则法生,诸佛皆以化身示法。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何必画蛇添足耶?无孔之枷何须担?化身赤脚上刀山。若能意识中无我,言语当下岂圣凡?
看来,汝已辜负了【国师】这一名相了。
笔者代一语:若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无门曰:国师三唤,舌头堕地。侍者三应,和光吐出。国师年老心孤,按牛头吃草。侍者未肯承当,美食不中饱人餐。且道,那里是他辜负处。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颂曰: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
十七、国师三唤
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应。国师云:“将谓吾辜负汝,元来却是汝辜负吾。”
【戏解】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
国师无聊,三唤侍者,误以为唤是【真如】。
侍者三应,缘起当下,无一不是【本分事】。
国师不肯侍者:原以为是我辜负了你,却是你在辜负我。
(注:笔者代一语,国师意不起,谁能辜负你?
看来,不悟言悟的,古来有之。
悲兮!)
无门曰:国师三唤,舌头堕地。侍者三应,和光吐出。国师年老心孤,按牛头吃草。侍者未肯承当,美食不中饱人餐。且道,那里是他辜负处。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注:人穷志短,犬舍安得虎子?见谛失真,不悟何必示悟?
正所谓:美食不中饱人餐。)
颂曰: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
(注:心生则法生,诸佛皆以化身示法。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何必画蛇添足耶?无孔之枷何须担?化身赤脚上刀山。若能意识中无我,言语当下岂圣凡?
看来,汝已辜负了【国师】这一名相了。
笔者代一语:若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十八、洞山三斤
洞山和尚,因僧问:“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
无门曰: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才开两片,露出肝肠。然虽如是,且道,向甚处见洞山。
颂曰: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十八、洞山三斤
洞山和尚,因僧问:“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
【戏解】若有一【找】,早已不是。若明【无须找】,当下就是。
麻三斤,柏树子,皆是。
佛无定相,哪个不是?关键是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若于【麻三斤】上着眼,驴年马月也不得觉。若于麻三斤外,另觅一佛,马月驴年也不得见。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所谓:过关者,吊臂而去。未过者,说三道四。)
无门曰: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才开两片,露出肝肠。然虽如是,且道,向甚处见洞山。
(注:若是真觉者,哪个不是洞山?洞山与佛,无二无别。见洞山者,当见佛。若见佛者,眼中早已无洞山。若还不会,参!)
颂曰: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注:至亲无我,唯根使然。缘生缘灭,岂可强言是非耶?无门者,真觉也。)
山云:“麻三斤。”
无门曰: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才开两片,露出肝肠。然虽如是,且道,向甚处见洞山。
颂曰: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十八、洞山三斤
洞山和尚,因僧问:“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
【戏解】若有一【找】,早已不是。若明【无须找】,当下就是。
麻三斤,柏树子,皆是。
佛无定相,哪个不是?关键是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若于【麻三斤】上着眼,驴年马月也不得觉。若于麻三斤外,另觅一佛,马月驴年也不得见。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所谓:过关者,吊臂而去。未过者,说三道四。)
无门曰: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才开两片,露出肝肠。然虽如是,且道,向甚处见洞山。
(注:若是真觉者,哪个不是洞山?洞山与佛,无二无别。见洞山者,当见佛。若见佛者,眼中早已无洞山。若还不会,参!)
颂曰: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注:至亲无我,唯根使然。缘生缘灭,岂可强言是非耶?无门者,真觉也。)
十九、平常是道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云:“还可趣向否?”
泉云:“拟向即乖。”
州云:“不拟争知是道?”
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州于言下顿悟。
无门曰: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
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十九、平常是道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云:“还可趣向否?”
泉云:“拟向即乖。”
州云:“不拟争知是道?”
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州于言下顿悟。
【戏解】什么是道呢?法尔如是就是道。道乃无为,有为则幻,不为道。
然而,对于人类(有情众生)来说【平常心】本然就是道。
南泉正是如此回答赵州的。
赵州又问:这个【平常心】还可人为趣向吗?
泉曰:非也!若有一个人为的趣向,也就悖逆了【平常心】。
(注:笔者认为,此处的平常心,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功德相。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州又问:如果是【不拟向】的话,那么,谁在知道认识这个【道】呢?
于是,南泉【开示~定义】道:道本身就是无为的,即不属于人为的知道,也不属于人为的不知道,一切人为作意之【知】,皆是妄想之觉,即觉明为咎。但如果把持着一个【不知】,又属于无记的状态。(注:无记者无觉。不是佛法主张的态度。)如果一个修行者,真正能够通达【不疑~直心】,即清净意根之【如染不择】的[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之如来轨则之道的话,他的境界将是犹如太虚一样的廓然洞豁,难道还用你问的这样,强硬的二分说法,搬弄是非吗?
赵州闻言,当下顿悟。
总结:道不在修,在理解与认知的【见谛】上。正所谓:子贵见谛,不贵行履。
无门曰: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
(注:无门邪乎!哪有这么严重?当下了悟即可,何必头上安头,再生出三十年耶?
正所谓:过关者吊臂而去。未过者说三道四。
若言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严格意义上讲,修行是一个【骗局】,黄叶止啼也。
看来,无门这里恰是【有门】了。)
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注:看来无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搞怪而已。
既然【若无闲事挂心头】了,那么,【更参三十年】,也是消遣之时的【平常心】罢了。虽言空拳示儿,本非实,但也是逢缘当举,恰为时。
看官,请得出你的见谛来。)
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云:“还可趣向否?”
泉云:“拟向即乖。”
州云:“不拟争知是道?”
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州于言下顿悟。
无门曰: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
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十九、平常是道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云:“还可趣向否?”
泉云:“拟向即乖。”
州云:“不拟争知是道?”
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州于言下顿悟。
【戏解】什么是道呢?法尔如是就是道。道乃无为,有为则幻,不为道。
然而,对于人类(有情众生)来说【平常心】本然就是道。
南泉正是如此回答赵州的。
赵州又问:这个【平常心】还可人为趣向吗?
泉曰:非也!若有一个人为的趣向,也就悖逆了【平常心】。
(注:笔者认为,此处的平常心,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功德相。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州又问:如果是【不拟向】的话,那么,谁在知道认识这个【道】呢?
于是,南泉【开示~定义】道:道本身就是无为的,即不属于人为的知道,也不属于人为的不知道,一切人为作意之【知】,皆是妄想之觉,即觉明为咎。但如果把持着一个【不知】,又属于无记的状态。(注:无记者无觉。不是佛法主张的态度。)如果一个修行者,真正能够通达【不疑~直心】,即清净意根之【如染不择】的[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之如来轨则之道的话,他的境界将是犹如太虚一样的廓然洞豁,难道还用你问的这样,强硬的二分说法,搬弄是非吗?
赵州闻言,当下顿悟。
总结:道不在修,在理解与认知的【见谛】上。正所谓:子贵见谛,不贵行履。
无门曰: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
(注:无门邪乎!哪有这么严重?当下了悟即可,何必头上安头,再生出三十年耶?
正所谓:过关者吊臂而去。未过者说三道四。
若言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严格意义上讲,修行是一个【骗局】,黄叶止啼也。
看来,无门这里恰是【有门】了。)
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注:看来无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搞怪而已。
既然【若无闲事挂心头】了,那么,【更参三十年】,也是消遣之时的【平常心】罢了。虽言空拳示儿,本非实,但也是逢缘当举,恰为时。
看官,请得出你的见谛来。)
二十、大力量人
松源和尚云:“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云:“开口不在舌头上。”
无门曰:松源可谓倾肠倒腹,只是缺人承当。纵饶直下承当,正好来无门处吃痛棒。何故聻?要识真金火里看!
颂曰:抬脚踏翻香水海,低头俯视四禅天,一个浑身无处着,请续一句。
二十、大力量人
松源和尚云:“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云:“开口不在舌头上。”
【戏解】若言【大力量】,必然是无所不及者。何须再去【抬脚】耶?正所谓:不许夜行,投明即到者,此之谓也。
又云:【开口不在舌头上】,笔者代一言:虽言舌头上无佛,然其缘起运用之【关系~性】,本身就是【佛】。
可惜,千古少人知。
严格意义上讲:大乘佛法始终皆是【辩证】的。
非辩证,无以觉。
无门曰:松源可谓倾肠倒腹,只是缺人承当。纵饶直下承当,正好来无门处吃痛棒。何故聻?要识真金火里看!
(注:无门老鬼!片汤话太多,油嘴滑舌了。难怪舌头上无佛。
真觉者,出语当是【陈述句】,何必弯弯绕绕呢?即然是【火中看】了,那么,笔者代一言:舌尖上就是!)
颂曰:抬脚踏翻香水海,低头俯视四禅天,一个浑身无处着,请续一句。
(注:笔者续一句……闲下何必再折腾!)
无门曰:松源可谓倾肠倒腹,只是缺人承当。纵饶直下承当,正好来无门处吃痛棒。何故聻?要识真金火里看!
颂曰:抬脚踏翻香水海,低头俯视四禅天,一个浑身无处着,请续一句。
二十、大力量人
松源和尚云:“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云:“开口不在舌头上。”
【戏解】若言【大力量】,必然是无所不及者。何须再去【抬脚】耶?正所谓:不许夜行,投明即到者,此之谓也。
又云:【开口不在舌头上】,笔者代一言:虽言舌头上无佛,然其缘起运用之【关系~性】,本身就是【佛】。
可惜,千古少人知。
严格意义上讲:大乘佛法始终皆是【辩证】的。
非辩证,无以觉。
无门曰:松源可谓倾肠倒腹,只是缺人承当。纵饶直下承当,正好来无门处吃痛棒。何故聻?要识真金火里看!
(注:无门老鬼!片汤话太多,油嘴滑舌了。难怪舌头上无佛。
真觉者,出语当是【陈述句】,何必弯弯绕绕呢?即然是【火中看】了,那么,笔者代一言:舌尖上就是!)
颂曰:抬脚踏翻香水海,低头俯视四禅天,一个浑身无处着,请续一句。
(注:笔者续一句……闲下何必再折腾!)
二十一、云门屎橛
云门因僧问:“如何是佛?”
门云:“干屎橛。”
无门曰:云门可谓家贫难辨素食,事忙不及草书,动便将屎橛来撑门拄户,佛法兴衰可见。
颂曰:闪电光,击石火,眨得眼,已蹉过。
二十一、云门屎橛
云门因僧问:“如何是佛?”
门云:“干屎橛。”
【戏解】有来僧问佛,问者【无知】,佛乃非东非西,本身就不是个[东西],如何问【得】耶?
云门是觉者,于是指示他:用过了即可丢掉祂!
(注:古代南方产竹,当时手纸还未产生,人类解完大手后,随身携带有嫩而薄的小竹片,擦拭一下。这种专用的小竹片(手纸),用完在河水里洗一洗,凉干了,下次再用。这就是【干屎橛】,即能够擦干净屎的小竹片。云门祖庭在南方,当下,真正的传承亦在海南山中。只不过外门,少有人知罢了。)
无门曰:云门可谓家贫难辨素食,事忙不及草书,动便将屎橛来撑门拄户,佛法兴衰可见。
(注:无门老儿,此处误会了云门。云门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门】。而此处无门老儿不识云门也。误判小竹片(卫生纸)为不干净的【屎巴厥】了。在这里缘聚缘散,与佛法兴衰有什么交涉?看来,无门老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云门【干屎橛】面前,马失前蹄了。)
颂曰:闪电光,击石火,眨得眼,已蹉过。
(注:早知【蹉过】,还谈什么【兴衰】呢?拿起来就用,用过则弃。有什么兴衰不兴衰,蹉过不蹉过呢?
正所谓:我看无门老儿,就是一片【干屎橛】。
问:什么是佛?
答:干屎橛!
此之谓也。)
二十二、迦叶刹竿
迦叶因阿难问云:“世尊传金袈裟外,别传何物?”
叶唤云:“阿难。”
难应:“诺!”
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无门曰: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亲切,便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或未然,□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颂曰:问处何如答处亲?几人于此眼生筋,兄呼弟应扬家丑,不属阴阳别是春。
二十二、迦叶刹竿
迦叶因阿难问云:“世尊传金袈裟外,别传何物?”
叶唤云:“阿难。”
难应:“诺!”
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戏解】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读者若能从此解中,体悟到了一点觉性的话,那么,这个【戏解】就是好解。否则,即可放下,另寻他解。
来僧心中有【求】,欲要得个答案。
故问:别传何物?
迦叶是觉者,面对眼前这个【伟大的阿难】,以其生活中最简洁的语言交流隐喻之。别传嘛!就是如下这样:
唤:阿难!
应:诺!
(注:别传演绎完毕。)
迦叶见阿难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的还在等待答案。却不知答案已毕。
无奈道:把门前的旗杆放倒了吧!
(注:言外之意,都是这面外化的刹竿,遮蔽了你的心眼。【别传】本是心,可惜你未知。悲兮!)
无门曰: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亲切,便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或未然,□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注:无门觉者,最喜搞怪,古人有训,不可明说。于是以遮言巧赋之。今日读者,若能得一【转语】,也不枉无门此番之老婆心切也。
笔者闲来无事,代赋一语:别传本不生,灵山会何散?诸佛未留心,缘起自得传。
诸位仁者,不知汝意下如何?)
颂曰:问处何如答处亲?几人于此眼生筋,兄呼弟应扬家丑,不属阴阳别是春。
(注:参公案勘的是一个觉性,验的是一个见谛。此公案一呼一应不二双亲。但凡夫愚痴,偏要于【对唱】之中挑三拣四的眼里生筋,更有无聊者不懂装懂,玄来玄去,自以为得意,误判无门亲答者,贬问者,自己无知,却笑他人无智。正所谓:不属阴阳,别传当下就是大好之春。
佛法始终是辩证的,不懂辩证,于二分中参究公案,终究不得好解。)
门云:“干屎橛。”
无门曰:云门可谓家贫难辨素食,事忙不及草书,动便将屎橛来撑门拄户,佛法兴衰可见。
颂曰:闪电光,击石火,眨得眼,已蹉过。
二十一、云门屎橛
云门因僧问:“如何是佛?”
门云:“干屎橛。”
【戏解】有来僧问佛,问者【无知】,佛乃非东非西,本身就不是个[东西],如何问【得】耶?
云门是觉者,于是指示他:用过了即可丢掉祂!
(注:古代南方产竹,当时手纸还未产生,人类解完大手后,随身携带有嫩而薄的小竹片,擦拭一下。这种专用的小竹片(手纸),用完在河水里洗一洗,凉干了,下次再用。这就是【干屎橛】,即能够擦干净屎的小竹片。云门祖庭在南方,当下,真正的传承亦在海南山中。只不过外门,少有人知罢了。)
无门曰:云门可谓家贫难辨素食,事忙不及草书,动便将屎橛来撑门拄户,佛法兴衰可见。
(注:无门老儿,此处误会了云门。云门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门】。而此处无门老儿不识云门也。误判小竹片(卫生纸)为不干净的【屎巴厥】了。在这里缘聚缘散,与佛法兴衰有什么交涉?看来,无门老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云门【干屎橛】面前,马失前蹄了。)
颂曰:闪电光,击石火,眨得眼,已蹉过。
(注:早知【蹉过】,还谈什么【兴衰】呢?拿起来就用,用过则弃。有什么兴衰不兴衰,蹉过不蹉过呢?
正所谓:我看无门老儿,就是一片【干屎橛】。
问:什么是佛?
答:干屎橛!
此之谓也。)
二十二、迦叶刹竿
迦叶因阿难问云:“世尊传金袈裟外,别传何物?”
叶唤云:“阿难。”
难应:“诺!”
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无门曰: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亲切,便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或未然,□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颂曰:问处何如答处亲?几人于此眼生筋,兄呼弟应扬家丑,不属阴阳别是春。
二十二、迦叶刹竿
迦叶因阿难问云:“世尊传金袈裟外,别传何物?”
叶唤云:“阿难。”
难应:“诺!”
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戏解】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读者若能从此解中,体悟到了一点觉性的话,那么,这个【戏解】就是好解。否则,即可放下,另寻他解。
来僧心中有【求】,欲要得个答案。
故问:别传何物?
迦叶是觉者,面对眼前这个【伟大的阿难】,以其生活中最简洁的语言交流隐喻之。别传嘛!就是如下这样:
唤:阿难!
应:诺!
(注:别传演绎完毕。)
迦叶见阿难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的还在等待答案。却不知答案已毕。
无奈道:把门前的旗杆放倒了吧!
(注:言外之意,都是这面外化的刹竿,遮蔽了你的心眼。【别传】本是心,可惜你未知。悲兮!)
无门曰: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亲切,便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或未然,□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注:无门觉者,最喜搞怪,古人有训,不可明说。于是以遮言巧赋之。今日读者,若能得一【转语】,也不枉无门此番之老婆心切也。
笔者闲来无事,代赋一语:别传本不生,灵山会何散?诸佛未留心,缘起自得传。
诸位仁者,不知汝意下如何?)
颂曰:问处何如答处亲?几人于此眼生筋,兄呼弟应扬家丑,不属阴阳别是春。
(注:参公案勘的是一个觉性,验的是一个见谛。此公案一呼一应不二双亲。但凡夫愚痴,偏要于【对唱】之中挑三拣四的眼里生筋,更有无聊者不懂装懂,玄来玄去,自以为得意,误判无门亲答者,贬问者,自己无知,却笑他人无智。正所谓:不属阴阳,别传当下就是大好之春。
佛法始终是辩证的,不懂辩证,于二分中参究公案,终究不得好解。)
二十三、不思善恶
六祖因明上座趁至大庾岭,祖见明至,即掷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
明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
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泪作礼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旨否。”
祖曰:“我今为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
明云:“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祖云:“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无门曰:六祖可谓,是事出急家,老婆心切。譬如新荔支,剥了壳去了核,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咽一咽。
颂曰:描不成兮画不就,赞不及兮休生受。本来面目没处藏,世界坏时渠不朽!
二十三、不思善恶
六祖因明上座趁至大庾岭,祖见明至,即掷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
明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
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泪作礼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旨否。”
祖曰:“我今为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
明云:“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祖云:“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戏解】衣钵已被五祖三更传于【樵夫~六祖】了。
众人不服,一路追讨,一个曾做过四品将军的明上座,于大庾岭上,首先追到。
六祖见状,知衣钵是【祸源】,于是置于石上,言:此物只是表法之物,难道可以象你们这样子【强夺】吗?如果欲求此【物件】,任凭你们拿去吧!
明上座亦是利根之人,闻此言,深知法趣之事,岂可强取之。于是言:我来只是为了求法,不是为了衣钵之物,唯愿行者慈悲开亦于我。
六祖见此人善根纯厚,当是可塑之才,于是言:不须思善,也无须思恶的那个【平常心】,也就是那个清净明了的【意识之根】,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明于当下,闻之大悟,遍体汗流,彻悟本元,泣泪作礼,言:除了你刚刚说的这个【清净意根】之密语密意之外,还有更加向上一路的意旨吗?
于是,六祖进一步开示【密严~向上】之趣,言:我今日,能够向你演说的,已然不是秘密了,如果你能够返观自照(转识归根),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话,那么,这个【密严~净根】之趣,即驴见马见之如来法尔,本身就在你自己的一切【边见】之中啊。
(注:言外之意,心外无法,找已非密。笔者认为: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就是密严之趣。)
明上座闻言慨叹道:我虽然在黄梅五祖处随众多年,但因缘未至,实不曾悟到过本来面目,今日蒙师指授出【密严~净根】之入处,(注:滴水入海之处。)恰似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日,行者你就是我的师父啊!
六祖言:你既然已经悟到了【向上一路】的密义之趣,那么,我俩同为黄梅弟子,当以五祖弘忍为师。汝即善自护持吧!
无门曰:六祖可谓,是事出急家,老婆心切。譬如新荔支,剥了壳去了核,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咽一咽。
(注:无门老鬼!一语中的!剥壳去核,几人知咽?悲兮!千古之迷,今日揭示之。)
颂曰:描不成兮画不就,赞不及兮休生受。本来面目没处藏,世界坏时渠不朽!
(注:无门老婆心切,按着牛头强吃草。焉知牛性天然,何处无草。吃与不吃皆然也。正所谓:大随随它,有门不碍出家事。
笔者代一言: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唯有自悟。)
明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
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泪作礼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旨否。”
祖曰:“我今为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
明云:“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祖云:“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无门曰:六祖可谓,是事出急家,老婆心切。譬如新荔支,剥了壳去了核,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咽一咽。
颂曰:描不成兮画不就,赞不及兮休生受。本来面目没处藏,世界坏时渠不朽!
二十三、不思善恶
六祖因明上座趁至大庾岭,祖见明至,即掷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
明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
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泪作礼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旨否。”
祖曰:“我今为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
明云:“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祖云:“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戏解】衣钵已被五祖三更传于【樵夫~六祖】了。
众人不服,一路追讨,一个曾做过四品将军的明上座,于大庾岭上,首先追到。
六祖见状,知衣钵是【祸源】,于是置于石上,言:此物只是表法之物,难道可以象你们这样子【强夺】吗?如果欲求此【物件】,任凭你们拿去吧!
明上座亦是利根之人,闻此言,深知法趣之事,岂可强取之。于是言:我来只是为了求法,不是为了衣钵之物,唯愿行者慈悲开亦于我。
六祖见此人善根纯厚,当是可塑之才,于是言:不须思善,也无须思恶的那个【平常心】,也就是那个清净明了的【意识之根】,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明于当下,闻之大悟,遍体汗流,彻悟本元,泣泪作礼,言:除了你刚刚说的这个【清净意根】之密语密意之外,还有更加向上一路的意旨吗?
于是,六祖进一步开示【密严~向上】之趣,言:我今日,能够向你演说的,已然不是秘密了,如果你能够返观自照(转识归根),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话,那么,这个【密严~净根】之趣,即驴见马见之如来法尔,本身就在你自己的一切【边见】之中啊。
(注:言外之意,心外无法,找已非密。笔者认为: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就是密严之趣。)
明上座闻言慨叹道:我虽然在黄梅五祖处随众多年,但因缘未至,实不曾悟到过本来面目,今日蒙师指授出【密严~净根】之入处,(注:滴水入海之处。)恰似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日,行者你就是我的师父啊!
六祖言:你既然已经悟到了【向上一路】的密义之趣,那么,我俩同为黄梅弟子,当以五祖弘忍为师。汝即善自护持吧!
无门曰:六祖可谓,是事出急家,老婆心切。譬如新荔支,剥了壳去了核,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咽一咽。
(注:无门老鬼!一语中的!剥壳去核,几人知咽?悲兮!千古之迷,今日揭示之。)
颂曰:描不成兮画不就,赞不及兮休生受。本来面目没处藏,世界坏时渠不朽!
(注:无门老婆心切,按着牛头强吃草。焉知牛性天然,何处无草。吃与不吃皆然也。正所谓:大随随它,有门不碍出家事。
笔者代一言: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唯有自悟。)
二十四、离却语言
风穴和尚因僧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
穴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无门曰:风穴机如掣电,得路便行。争奈坐前人舌头不断?若向者里见得亲切,自有出身之路。且离却语言三昧,道将一句来。
颂曰:不露风骨句,未语先分付,进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二十四、离却语言
风穴和尚因僧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
穴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戏解】一切公案中,机锋对唱勘验的都是[见谛]。
离开了见谛,皆是费话,也不会称之为公案。
狭路相逢勇者胜!
僧问:言语与沉默涉及了一切离微弃惑之人为的色彩,什么才是那个通达不犯的【真如~法性】呢?
师答:春来百花香。
(注:这就是大自然的轨则,只有【轨则】方才是[通不犯]。这点不懂的话,莫言我是参禅者。)
无门曰:风穴机如掣电,得路便行。争奈坐前人舌头不断?若向者里见得亲切,自有出身之路。且离却语言三昧,道将一句来。
(注:无门不懂装懂!离却语言的且置,哪里不得三昧?取一舍一,参禅之大忌也!后人发展到了【啃棺材板子】,也就是更加无聊了。
既然是【通不犯】,请问[语言]当中没有吗?
若是语言中【不通】的话,那么,什么才是【通不犯】呢?
请问:你这个通不犯,此有,彼没有吗?
既然【一有一无】,何言通不犯?
看来,不悟示悟者,古来有之。
笔者认为:无门这里应当是个【反问句】,即明知顾问,目的是勘验读者的:我这里竖个驴橛,看你系不系?
最后,笔者代一语:语言本三昧,三昧非言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颂曰:不露风骨句,未语先分付,进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注:罔措顾疑人,对峙已二分。风骨无先后,无门喃错神。)
穴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无门曰:风穴机如掣电,得路便行。争奈坐前人舌头不断?若向者里见得亲切,自有出身之路。且离却语言三昧,道将一句来。
颂曰:不露风骨句,未语先分付,进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二十四、离却语言
风穴和尚因僧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
穴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戏解】一切公案中,机锋对唱勘验的都是[见谛]。
离开了见谛,皆是费话,也不会称之为公案。
狭路相逢勇者胜!
僧问:言语与沉默涉及了一切离微弃惑之人为的色彩,什么才是那个通达不犯的【真如~法性】呢?
师答:春来百花香。
(注:这就是大自然的轨则,只有【轨则】方才是[通不犯]。这点不懂的话,莫言我是参禅者。)
无门曰:风穴机如掣电,得路便行。争奈坐前人舌头不断?若向者里见得亲切,自有出身之路。且离却语言三昧,道将一句来。
(注:无门不懂装懂!离却语言的且置,哪里不得三昧?取一舍一,参禅之大忌也!后人发展到了【啃棺材板子】,也就是更加无聊了。
既然是【通不犯】,请问[语言]当中没有吗?
若是语言中【不通】的话,那么,什么才是【通不犯】呢?
请问:你这个通不犯,此有,彼没有吗?
既然【一有一无】,何言通不犯?
看来,不悟示悟者,古来有之。
笔者认为:无门这里应当是个【反问句】,即明知顾问,目的是勘验读者的:我这里竖个驴橛,看你系不系?
最后,笔者代一语:语言本三昧,三昧非言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颂曰:不露风骨句,未语先分付,进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注:罔措顾疑人,对峙已二分。风骨无先后,无门喃错神。)
二十五、三座说法
仰山和尚,梦见往弥勒所,安第三座。有一尊者,白槌云:“今日当第三座说法。”
山乃起白槌云:“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谛听谛听。”
无门曰:且道,是说法不说法?开口即失,闭口又丧。不开不闭,十万八千。
颂曰:白日青天,梦中说梦,捏怪捏怪,诳呼一众。
二十五、三座说法
仰山和尚,梦见往弥勒所,安第三座。有一尊者,白槌云:“今日当第三座说法。”
山乃起白槌云:“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谛听谛听。”
【戏解】若言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说也说不到,但凡夫愚痴,偏爱述说一合相。
这不,请看:
梦中闻言:今日当第三座说法。
(注:笔者认为【第三座】恰是喻指[第三量~非量]也。一切诸佛菩萨,皆在有情众生的【清净意根】上,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化身说法。)
第三座(非量)答曰:第一义谛(实有之相),离开了[是与不是,非是非不是,即是即非是]这样的【四不死句】,杜绝了一切否定义,即连那个【不是】也没有,注意!仔细谛听!仔细谛听!
(注:谛听什么?自己去悟……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若言【有传】,即是伪悟。
那么,真无传吗?
否!一切皆是教外别传也!
行如此,言语道断了,……剩下的只能自悟了。何以故?离四句,绝百非也。
正所谓:
过关者,吊臂而去。
未过者,说三道四。
此之谓也。)
无门曰:且道,是说法不说法?开口即失,闭口又丧。不开不闭,十万八千。
(注:人若不贼心眼子,于【清净意根】上,直心道场,离四句,绝百非,随缘放旷,任运自如,正此当下之时,一切所能够【谛听】到的,哪一个不是【如来者,诸法如义】呢?
笔者认为:无门如果再讲下去,也就是[说三道四]了。
正能谓:摩诃衍法……谛听!谛听!)
颂曰:白日青天,梦中说梦,捏怪捏怪,诳呼一众。
(注:缘起本幻,幻中说梦,梦中捏怪觅实,诳呼系橛一众。
笔者代一语:梦中言觉,终归一梦。
正所谓:觉明为咎也。)
山乃起白槌云:“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谛听谛听。”
无门曰:且道,是说法不说法?开口即失,闭口又丧。不开不闭,十万八千。
颂曰:白日青天,梦中说梦,捏怪捏怪,诳呼一众。
二十五、三座说法
仰山和尚,梦见往弥勒所,安第三座。有一尊者,白槌云:“今日当第三座说法。”
山乃起白槌云:“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谛听谛听。”
【戏解】若言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说也说不到,但凡夫愚痴,偏爱述说一合相。
这不,请看:
梦中闻言:今日当第三座说法。
(注:笔者认为【第三座】恰是喻指[第三量~非量]也。一切诸佛菩萨,皆在有情众生的【清净意根】上,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化身说法。)
第三座(非量)答曰:第一义谛(实有之相),离开了[是与不是,非是非不是,即是即非是]这样的【四不死句】,杜绝了一切否定义,即连那个【不是】也没有,注意!仔细谛听!仔细谛听!
(注:谛听什么?自己去悟……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若言【有传】,即是伪悟。
那么,真无传吗?
否!一切皆是教外别传也!
行如此,言语道断了,……剩下的只能自悟了。何以故?离四句,绝百非也。
正所谓:
过关者,吊臂而去。
未过者,说三道四。
此之谓也。)
无门曰:且道,是说法不说法?开口即失,闭口又丧。不开不闭,十万八千。
(注:人若不贼心眼子,于【清净意根】上,直心道场,离四句,绝百非,随缘放旷,任运自如,正此当下之时,一切所能够【谛听】到的,哪一个不是【如来者,诸法如义】呢?
笔者认为:无门如果再讲下去,也就是[说三道四]了。
正能谓:摩诃衍法……谛听!谛听!)
颂曰:白日青天,梦中说梦,捏怪捏怪,诳呼一众。
(注:缘起本幻,幻中说梦,梦中捏怪觅实,诳呼系橛一众。
笔者代一语:梦中言觉,终归一梦。
正所谓:觉明为咎也。)
二十六、二僧卷廉
清凉大法眼,因僧斋前上参。眼以手指廉,时有二僧同去卷廉。眼曰:“一得,一失。”
无门曰:且道,是谁得谁失?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清凉国师败阙处。然虽如是,切忌向得失里商量。
颂曰:卷起明明彻太空,太空犹未合吾宗,争似从空都放下,绵绵密密不通风。
二十六、二僧卷廉
清凉大法眼,因僧斋前上参。眼以手指廉,时有二僧同去卷廉。眼曰:“一得,一失。”
【戏解】法眼以手指簾。二僧同时卷簾。
师曰:一得一失。
(注:大乘佛法皆为辩证。一得一失,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也。在禅师的眼里【是非当下无是非】,然而,后世愚痴,总喜在[得失~是非]中讨生活。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此之谓也。)
无门曰:且道,是谁得谁失?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清凉国师败阙处。然虽如是,切忌向得失里商量。
(注:国师败阙于否且置,哪个是【得失】?真觉者,不妨道将一句来。
且看:“且忌向得失里商量”,无门这后一句最好。
看官:切莫奋不顾身地争相做驴啊!
笔者不妨代一语:得失恰好,问者执迷。本为陈述,愚者生奇。)
颂曰:卷起明明彻太空,太空犹未合吾宗,争似从空都放下,绵绵密密不通风。
(注:太空非教亦非宗,屡见圣者觅驴踪。绵绵密密无行路,争奈镜底又刮风。)
无门曰:且道,是谁得谁失?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清凉国师败阙处。然虽如是,切忌向得失里商量。
颂曰:卷起明明彻太空,太空犹未合吾宗,争似从空都放下,绵绵密密不通风。
二十六、二僧卷廉
清凉大法眼,因僧斋前上参。眼以手指廉,时有二僧同去卷廉。眼曰:“一得,一失。”
【戏解】法眼以手指簾。二僧同时卷簾。
师曰:一得一失。
(注:大乘佛法皆为辩证。一得一失,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也。在禅师的眼里【是非当下无是非】,然而,后世愚痴,总喜在[得失~是非]中讨生活。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此之谓也。)
无门曰:且道,是谁得谁失?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清凉国师败阙处。然虽如是,切忌向得失里商量。
(注:国师败阙于否且置,哪个是【得失】?真觉者,不妨道将一句来。
且看:“且忌向得失里商量”,无门这后一句最好。
看官:切莫奋不顾身地争相做驴啊!
笔者不妨代一语:得失恰好,问者执迷。本为陈述,愚者生奇。)
颂曰:卷起明明彻太空,太空犹未合吾宗,争似从空都放下,绵绵密密不通风。
(注:太空非教亦非宗,屡见圣者觅驴踪。绵绵密密无行路,争奈镜底又刮风。)
二十七、不是心佛
南泉和尚,因僧问云:“还有不与人说底法么?”
泉云:“有。”
僧云:“如何是不与人说底法?”
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无门曰:南泉被者一问,直得揣尽家私,郎当不少!
颂曰: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二十七、不是心佛
南泉和尚,因僧问云:“还有不与人说底法么?”
泉云:“有。”
僧云:“如何是不与人说底法?”
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戏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僧问那个【不与人说】的,那么,应当跟【谁】说呢?
南泉曰:心佛众生皆不是者。
(注:笔者不知道来僧听了南泉的回答,明白了什么?但仅从他问话的角度来看,他还在路上。离终点还有十万八千里。)
无门曰:南泉被者一问,直得揣尽家私,郎当不少!
(注:南泉未郎当,是来僧在问:不是男人的爸爸有没有?
南泉启发他:不是你的爸爸,也不是你爸爸的爸爸,更不是你爷爷的爸爸。
当前教下,象这种满大街寻找不是男人的爸爸者,随处可见。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悲兮!)
颂曰: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注:莫言为君通,石女娃不生。虚空容妙有,何日不德风。)
泉云:“有。”
僧云:“如何是不与人说底法?”
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无门曰:南泉被者一问,直得揣尽家私,郎当不少!
颂曰: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二十七、不是心佛
南泉和尚,因僧问云:“还有不与人说底法么?”
泉云:“有。”
僧云:“如何是不与人说底法?”
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戏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僧问那个【不与人说】的,那么,应当跟【谁】说呢?
南泉曰:心佛众生皆不是者。
(注:笔者不知道来僧听了南泉的回答,明白了什么?但仅从他问话的角度来看,他还在路上。离终点还有十万八千里。)
无门曰:南泉被者一问,直得揣尽家私,郎当不少!
(注:南泉未郎当,是来僧在问:不是男人的爸爸有没有?
南泉启发他:不是你的爸爸,也不是你爸爸的爸爸,更不是你爷爷的爸爸。
当前教下,象这种满大街寻找不是男人的爸爸者,随处可见。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悲兮!)
颂曰: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注:莫言为君通,石女娃不生。虚空容妙有,何日不德风。)
二十八、久响龙潭
龙潭因德山请益,抵夜。潭云:“夜深,子何不下去?”
山遂珍重揭廉而出。见外面黑,却回云:“外面黑。”
潭乃点纸烛度与。山拟接。潭便吹灭。山于此忽然有省,便作礼。
潭云:“子见个甚么道理?”
山云:“某甲从今日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至明日龙潭升堂云:“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也。”
山遂取疏抄,于法堂前将一炬火提起云:“穷诸玄辨,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将疏抄便烧,于是礼辞。
无门曰:德山未出关时,心愤愤,口悱悱,得得来南方,要灭却教外别传之旨。及到澧州路上,问婆子买点心。
婆云:“大德车子内,是甚么文字?”
山云:“金刚经抄疏。”
婆云:“只如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见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德要点那个心?”
德山被者一问,直得口似匾檐。然虽如是,未肯向婆子句下死却。
遂问婆子:“近处有甚宗师?”
婆云:“五里外有龙潭和尚。”
及到龙潭,纳尽败阙。可谓是前言不应后语!龙潭大似怜儿不觉丑,见他有些子火种,即忙将恶水蓦头一浇浇杀。冷地看来,一场好笑。
颂曰: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虽然救得鼻孔,争奈瞎却眼睛!
二十八、久响龙潭
龙潭因德山请益,抵夜。潭云:“夜深,子何不下去?”
山遂珍重揭廉而出。见外面黑,却回云:“外面黑。”
潭乃点纸烛度与。山拟接。潭便吹灭。山于此忽然有省,便作礼。
潭云:“子见个甚么道理?”
山云:“某甲从今日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至明日龙潭升堂云:“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也。”
山遂取疏抄,于法堂前将一炬火提起云:“穷诸玄辨,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将疏抄便烧,于是礼辞。
【戏解】此案很有故事,象短小说,情节生动。
龙谭曰:天黑,何不回去?
德山出门又回,言:外面黑。
龙漂点烛给德山,德山接过时,龙潭一口又吹灭了。
此时,德山有悟。马上施礼。
(注:悟什么?作者未曾记录。笔者认为:先明后暗,然明暗有别,见性无二。学佛的目的,只为【见性】,不为[明暗]。德山从此彻悟本元。)
古人勘验不简单,为了防止[瞎矇]的,或偶然得之。需进一步验证之。
于是,龙潭再问:见个什么?
德山答:某甲从此,不再怀疑老和尚的【舌头~功用】了。
(注:笔者代一言[功用本是性]。眼不碍明暗,舌不瞒语默。在此,真懂者不多也。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千古错会者多多也。)
他日升堂,龙潭大夸德山:口无遮挡,棒打亦不回头。
(注:此处暗喻,悟后不会退转的。)
德山闻后,烧却以往之疏抄,言:穷诸玄辨,若一毫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注:形而下与形而上根本就无法比。<经>曰: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不如[四句偈]使人升发出来的觉性。)
无门曰:德山未出关时,心愤愤,口悱悱,得得来南方,要灭却教外别传之旨。及到澧州路上,问婆子买点心。
婆云:“大德车子内,是甚么文字?”
山云:“金刚经抄疏。”
婆云:“只如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见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德要点那个心?”
德山被者一问,直得口似匾檐。然虽如是,未肯向婆子句下死却。
遂问婆子:“近处有甚宗师?”
婆云:“五里外有龙潭和尚。”
及到龙潭,纳尽败阙。可谓是前言不应后语!龙潭大似怜儿不觉丑,见他有些子火种,即忙将恶水蓦头一浇浇杀。冷地看来,一场好笑。
(注:此案不同一般,案中有案,即谍中谍。
德山未悟前行脚,遇路边婆子,歇下,欲买些点心充饥。
不想,此婆子亦是老参,逢缘即语:大德車内装的什么文字?
德山曰:金刚经抄疏。
婆子曰: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德想要的是哪一个心。
(注:婆子借【心】字,巧妙的勘验德山,只管识文断字,是否理解了经文的【核心~法义】呢?)
德山未悟心源,一时无答。
(注:徒增所知障,未解真实趣。)
接下,即有了公案正文中的内容。读者自阅正文即可。)
无门曰:龙潭怜儿不觉其丑,见他有些根器,于是一盆凉水劈面浇来,激醒了一代宗师。至于【好笑不好笑】,本身就是卖弄风骚,自鸣得意了。)
颂曰: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虽然救得鼻孔,争奈瞎却眼睛!
(注:古代禅师,稍有所得,皆喜欢卖弄。无门亦是。我要是不弯弯绕,何人把我当宝贝呢?见面与闻名原本是一个。若是取一舍一,必是伪悟无疑。然而,不二恰恰是对二来说的。无门在这里【警告】后来者,千万不要救得鼻孔,反而却又瞎却了眼睛。笔者认为:无门老婆心切,情急瞎指挥,现世当中,爸爸与妈妈,终究不是那一个。
正所谓:佛已把众生都度遍,实无一众生得度者。)
山遂珍重揭廉而出。见外面黑,却回云:“外面黑。”
潭乃点纸烛度与。山拟接。潭便吹灭。山于此忽然有省,便作礼。
潭云:“子见个甚么道理?”
山云:“某甲从今日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至明日龙潭升堂云:“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也。”
山遂取疏抄,于法堂前将一炬火提起云:“穷诸玄辨,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将疏抄便烧,于是礼辞。
无门曰:德山未出关时,心愤愤,口悱悱,得得来南方,要灭却教外别传之旨。及到澧州路上,问婆子买点心。
婆云:“大德车子内,是甚么文字?”
山云:“金刚经抄疏。”
婆云:“只如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见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德要点那个心?”
德山被者一问,直得口似匾檐。然虽如是,未肯向婆子句下死却。
遂问婆子:“近处有甚宗师?”
婆云:“五里外有龙潭和尚。”
及到龙潭,纳尽败阙。可谓是前言不应后语!龙潭大似怜儿不觉丑,见他有些子火种,即忙将恶水蓦头一浇浇杀。冷地看来,一场好笑。
颂曰: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虽然救得鼻孔,争奈瞎却眼睛!
二十八、久响龙潭
龙潭因德山请益,抵夜。潭云:“夜深,子何不下去?”
山遂珍重揭廉而出。见外面黑,却回云:“外面黑。”
潭乃点纸烛度与。山拟接。潭便吹灭。山于此忽然有省,便作礼。
潭云:“子见个甚么道理?”
山云:“某甲从今日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至明日龙潭升堂云:“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也。”
山遂取疏抄,于法堂前将一炬火提起云:“穷诸玄辨,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将疏抄便烧,于是礼辞。
【戏解】此案很有故事,象短小说,情节生动。
龙谭曰:天黑,何不回去?
德山出门又回,言:外面黑。
龙漂点烛给德山,德山接过时,龙潭一口又吹灭了。
此时,德山有悟。马上施礼。
(注:悟什么?作者未曾记录。笔者认为:先明后暗,然明暗有别,见性无二。学佛的目的,只为【见性】,不为[明暗]。德山从此彻悟本元。)
古人勘验不简单,为了防止[瞎矇]的,或偶然得之。需进一步验证之。
于是,龙潭再问:见个什么?
德山答:某甲从此,不再怀疑老和尚的【舌头~功用】了。
(注:笔者代一言[功用本是性]。眼不碍明暗,舌不瞒语默。在此,真懂者不多也。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千古错会者多多也。)
他日升堂,龙潭大夸德山:口无遮挡,棒打亦不回头。
(注:此处暗喻,悟后不会退转的。)
德山闻后,烧却以往之疏抄,言:穷诸玄辨,若一毫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注:形而下与形而上根本就无法比。<经>曰: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不如[四句偈]使人升发出来的觉性。)
无门曰:德山未出关时,心愤愤,口悱悱,得得来南方,要灭却教外别传之旨。及到澧州路上,问婆子买点心。
婆云:“大德车子内,是甚么文字?”
山云:“金刚经抄疏。”
婆云:“只如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见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德要点那个心?”
德山被者一问,直得口似匾檐。然虽如是,未肯向婆子句下死却。
遂问婆子:“近处有甚宗师?”
婆云:“五里外有龙潭和尚。”
及到龙潭,纳尽败阙。可谓是前言不应后语!龙潭大似怜儿不觉丑,见他有些子火种,即忙将恶水蓦头一浇浇杀。冷地看来,一场好笑。
(注:此案不同一般,案中有案,即谍中谍。
德山未悟前行脚,遇路边婆子,歇下,欲买些点心充饥。
不想,此婆子亦是老参,逢缘即语:大德車内装的什么文字?
德山曰:金刚经抄疏。
婆子曰: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德想要的是哪一个心。
(注:婆子借【心】字,巧妙的勘验德山,只管识文断字,是否理解了经文的【核心~法义】呢?)
德山未悟心源,一时无答。
(注:徒增所知障,未解真实趣。)
接下,即有了公案正文中的内容。读者自阅正文即可。)
无门曰:龙潭怜儿不觉其丑,见他有些根器,于是一盆凉水劈面浇来,激醒了一代宗师。至于【好笑不好笑】,本身就是卖弄风骚,自鸣得意了。)
颂曰: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虽然救得鼻孔,争奈瞎却眼睛!
(注:古代禅师,稍有所得,皆喜欢卖弄。无门亦是。我要是不弯弯绕,何人把我当宝贝呢?见面与闻名原本是一个。若是取一舍一,必是伪悟无疑。然而,不二恰恰是对二来说的。无门在这里【警告】后来者,千万不要救得鼻孔,反而却又瞎却了眼睛。笔者认为:无门老婆心切,情急瞎指挥,现世当中,爸爸与妈妈,终究不是那一个。
正所谓:佛已把众生都度遍,实无一众生得度者。)
二十九、非风非幡
六祖因风扬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忍俊不禁,一场漏逗。
颂曰:风幡心动,一状领过,只知开口,不觉话堕。
二十九、非风非幡
六祖因风扬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戏解】此则公案最负盛名,因其法义颇深,也至使其屡遭误解。凡夫愚痴而无聊,总以为:六祖否定了风动与幡动,只许可心在动。
(注:当今已然进入信息时代,这种风,幡,心动的逻辑关系,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识】知识了。一个觉者,是不会拒绝世法的客观规律的。否则,必然是伪觉者。俗称:水货。)
请看:
二僧对论,一云:幡在动。一云:风在动。
往复不休地争论。
(注:二个既没有文化,又很无聊的愚痴二边者。如此下去,与觉性无关。)
六祖看到后,提醒了二人一句:不是你认为的只有风动,也不是你认为的只是幡在动,此二者动与不动,全部都是来源于二位仁者,是你们的心在动。
(注:动与不动是自然,自然者,乃轨则也。轨则无为,何必一争?二位仁者,若心能止水,镜鉴如如,这风幡之争,还有必要吗?一切皆源于二者愚痴的内心不净啊!汝心乱动,岂有不争之理?)
二僧闻言,悚然。
(注:有所警醒。)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忍俊不禁,一场漏逗。
(注:无门漏逗,贤者忍俊,动与不动,唯心识证。心生则法生。然心不异识。识又源于:【根尘识】也。这其中有一个【辩证~关系】,此种关系就是【性】。
教下所言的[明心见性],此之谓也。
六祖当年所言的就是这样的【逻辑~心】。
有言为证:[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又曰:[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此二僧前世阴德,福报很大,得遇六祖相救,无门点评:【买铁得金】者,是也。)
颂曰:风幡心动,一状领过,只知开口,不觉话堕。
(注:风幡自动,仁者心领。无门造门,逼良淫审。
笔者代一言:哪里不话堕?)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忍俊不禁,一场漏逗。
颂曰:风幡心动,一状领过,只知开口,不觉话堕。
二十九、非风非幡
六祖因风扬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戏解】此则公案最负盛名,因其法义颇深,也至使其屡遭误解。凡夫愚痴而无聊,总以为:六祖否定了风动与幡动,只许可心在动。
(注:当今已然进入信息时代,这种风,幡,心动的逻辑关系,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识】知识了。一个觉者,是不会拒绝世法的客观规律的。否则,必然是伪觉者。俗称:水货。)
请看:
二僧对论,一云:幡在动。一云:风在动。
往复不休地争论。
(注:二个既没有文化,又很无聊的愚痴二边者。如此下去,与觉性无关。)
六祖看到后,提醒了二人一句:不是你认为的只有风动,也不是你认为的只是幡在动,此二者动与不动,全部都是来源于二位仁者,是你们的心在动。
(注:动与不动是自然,自然者,乃轨则也。轨则无为,何必一争?二位仁者,若心能止水,镜鉴如如,这风幡之争,还有必要吗?一切皆源于二者愚痴的内心不净啊!汝心乱动,岂有不争之理?)
二僧闻言,悚然。
(注:有所警醒。)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忍俊不禁,一场漏逗。
(注:无门漏逗,贤者忍俊,动与不动,唯心识证。心生则法生。然心不异识。识又源于:【根尘识】也。这其中有一个【辩证~关系】,此种关系就是【性】。
教下所言的[明心见性],此之谓也。
六祖当年所言的就是这样的【逻辑~心】。
有言为证:[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又曰:[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此二僧前世阴德,福报很大,得遇六祖相救,无门点评:【买铁得金】者,是也。)
颂曰:风幡心动,一状领过,只知开口,不觉话堕。
(注:风幡自动,仁者心领。无门造门,逼良淫审。
笔者代一言:哪里不话堕?)
三十、即心即佛
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无门曰:若能直下领略得去,着佛衣,吃佛饭,说佛话,行佛行,即是佛也。然虽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争知道说个佛字三日漱口。若是个汉,见说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颂曰:青天白日,切忌寻觅。更问如何,抱赃叫屈。
三十、即心即佛
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戏解】心生法生。心外无法,无法即无佛。何以故?<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本是佛。所以言:【即心即佛。】此之谓也。
无门曰:若能直下领略得去,着佛衣,吃佛饭,说佛话,行佛行,即是佛也。然虽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争知道说个佛字三日漱口。若是个汉,见说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注:千古得悟者极少。然悟后不啰嗦的,少之又少。无门虽然已悟,但尤其喜欢卖弄。
这不!即要三日漱漱口,又要掩耳便去。整得后世,凡是无聊的伪悟者,个个都能够学上几句。仿佛不言【即心即佛】者,就已经开悟了似的。无聊至极。
笔者到认为:无门在这里错认了【定盘星】。
何为定盘星?觉也。
六祖曰: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这就是定盘星。你到底是几斤几两?错不了的!
何必要风骚卖弄般的“掩耳”,“漱口"耶?
附庸风雅,东施效颦,空得一场漏逗!
后来者更加无聊,正所谓:
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颂曰:青天白日,切忌寻觅。更问如何,抱赃叫屈。
(注:缘起本是佛,何必又啰嗦。逢缘识得性,凡圣奈我何?
笔者认为:若真识得【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后,当下一切缘起之诸法如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正所谓:即心即佛。
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祖云:“即心是佛。”
无门曰:若能直下领略得去,着佛衣,吃佛饭,说佛话,行佛行,即是佛也。然虽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争知道说个佛字三日漱口。若是个汉,见说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颂曰:青天白日,切忌寻觅。更问如何,抱赃叫屈。
三十、即心即佛
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戏解】心生法生。心外无法,无法即无佛。何以故?<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本是佛。所以言:【即心即佛。】此之谓也。
无门曰:若能直下领略得去,着佛衣,吃佛饭,说佛话,行佛行,即是佛也。然虽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争知道说个佛字三日漱口。若是个汉,见说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注:千古得悟者极少。然悟后不啰嗦的,少之又少。无门虽然已悟,但尤其喜欢卖弄。
这不!即要三日漱漱口,又要掩耳便去。整得后世,凡是无聊的伪悟者,个个都能够学上几句。仿佛不言【即心即佛】者,就已经开悟了似的。无聊至极。
笔者到认为:无门在这里错认了【定盘星】。
何为定盘星?觉也。
六祖曰: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这就是定盘星。你到底是几斤几两?错不了的!
何必要风骚卖弄般的“掩耳”,“漱口"耶?
附庸风雅,东施效颦,空得一场漏逗!
后来者更加无聊,正所谓:
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颂曰:青天白日,切忌寻觅。更问如何,抱赃叫屈。
(注:缘起本是佛,何必又啰嗦。逢缘识得性,凡圣奈我何?
笔者认为:若真识得【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后,当下一切缘起之诸法如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正所谓:即心即佛。
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三十一、赵州勘婆
赵州因僧问婆子:“台山路向甚处去?”婆云:“蓦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州。州云:“待我去与你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州归谓众曰:“台山婆子,我与你勘破了也!”
无门曰:婆子只解坐筹帷幄,要且着贼。不知赵州老人善用偷营劫塞之机,又且无大人相。捡点将来,二俱有过。且道,那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
颂曰:问既一般,答亦相似,饭里有砂,泥中有刺。
三十一、赵州勘婆
赵州因僧问婆子:“台山路向甚处去?”婆云:“蓦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州。州云:“待我去与你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州归谓众曰:“台山婆子,我与你勘破了也!”
【戏解】古有婆子,悟道后,路边设茶点棚,接引众人,指点路经。
但终日只会一句:蓦直去!
(注:暗喻意根清净,只管前行即是也。)
但其僧如言所行了,婆子身后又言:好个行脚者,又那样的去了。
(注:言外之意,一味地【蓦直】,也不一定正确。)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回答婆子呢?
事后,赵州闻之,曰:待我去勘破她。
于是,赵州明日亦去。见婆子亦问:台山路向甚处去?
(注:赵州此问有二义,一者,心中之台山。二者,寺庙之台山。若不事先确定下,所问何事,答亦瞎答。)
婆子依然言:蓦直去!(问个什么?赶快向前走吧!)
于是,赵州扭头回来了。并且告诉弟子们:我为你们勘破了婆子!
(注:问题出现了,赵州到底勘破了什么?)
无门曰:婆子只解坐筹帷幄,要且着贼。不知赵州老人善用偷营劫塞之机,又且无大人相。捡点将来,二俱有过。且道,那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
(注:缘起必着边。赵州与婆子事出有因,因与果自成二边。关键是读者,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至于赵州怎么想?婆子想什么?与你何干?参禅最忌无聊。自己不觉,又要说三道四,殊不知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且道,哪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
颂曰:问既一般,答亦相似,饭里有砂,泥中有刺。
(注:缘起本幻,必有界。问既然是一边,答也就必然相似了。正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二者一如,丝丝入扣。
婆子饭里有砂,若不小心,咯坏汝牙。
赵州泥中有刺,若不小心,脚底破烂。
读者,你从中【悟】到了什么呢?)
无门曰:婆子只解坐筹帷幄,要且着贼。不知赵州老人善用偷营劫塞之机,又且无大人相。捡点将来,二俱有过。且道,那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
颂曰:问既一般,答亦相似,饭里有砂,泥中有刺。
三十一、赵州勘婆
赵州因僧问婆子:“台山路向甚处去?”婆云:“蓦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州。州云:“待我去与你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州归谓众曰:“台山婆子,我与你勘破了也!”
【戏解】古有婆子,悟道后,路边设茶点棚,接引众人,指点路经。
但终日只会一句:蓦直去!
(注:暗喻意根清净,只管前行即是也。)
但其僧如言所行了,婆子身后又言:好个行脚者,又那样的去了。
(注:言外之意,一味地【蓦直】,也不一定正确。)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回答婆子呢?
事后,赵州闻之,曰:待我去勘破她。
于是,赵州明日亦去。见婆子亦问:台山路向甚处去?
(注:赵州此问有二义,一者,心中之台山。二者,寺庙之台山。若不事先确定下,所问何事,答亦瞎答。)
婆子依然言:蓦直去!(问个什么?赶快向前走吧!)
于是,赵州扭头回来了。并且告诉弟子们:我为你们勘破了婆子!
(注:问题出现了,赵州到底勘破了什么?)
无门曰:婆子只解坐筹帷幄,要且着贼。不知赵州老人善用偷营劫塞之机,又且无大人相。捡点将来,二俱有过。且道,那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
(注:缘起必着边。赵州与婆子事出有因,因与果自成二边。关键是读者,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至于赵州怎么想?婆子想什么?与你何干?参禅最忌无聊。自己不觉,又要说三道四,殊不知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且道,哪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
颂曰:问既一般,答亦相似,饭里有砂,泥中有刺。
(注:缘起本幻,必有界。问既然是一边,答也就必然相似了。正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二者一如,丝丝入扣。
婆子饭里有砂,若不小心,咯坏汝牙。
赵州泥中有刺,若不小心,脚底破烂。
读者,你从中【悟】到了什么呢?)
三十二、外道问佛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座。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具礼而去。
阿难寻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赞叹而去。”
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无门曰:阿难乃佛弟子,宛不如外道见解。且道,外道与佛弟子相去多少?
颂曰:剑刃上行,冰棱上走。不涉阶梯,悬崖撒手。
三十二、外道问佛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座。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具礼而去。
阿难寻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赞叹而去。”
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戏解】禅宗有言:问在答处,答在问处。问答之时,丝丝入扣。
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注:啥也没有问。)
世尊安忍地坐着。
外道见状,赞叹之:伟大的世间尊者!以此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于是,施礼俱足后离去。
(注:古人心底纯洁,只为追求真理,外道之人,也是认真服理的。不象今日,个个脏心眼子,争锋斗狠,卖弄风骚,不涉觉性,只为逞强。即无聊又无知,不以为扯,反以为荣。悲兮!)
阿难不懂,故而问佛:这个外道有什么得证吗?他为什么赞叹着走了呢?
世尊叹曰:犹如世间的良马啊!只要一见鞭影即知道其行了。
(注:言外之意,阿难呀!你不如他呀!你是鞭子抽在了身上,还要问:我向哪里行呢?)
无门曰:阿难乃佛弟子,宛不如外道见解。且道,外道与佛弟子相去多少?
(注:佛子寻相,外道求真,相距不二,密严深深。)
颂曰:剑刃上行,冰棱上走。不涉阶梯,悬崖撒手。
(注:相似薄冰,形如剑刃。不二一如,唯论性鉴。
笔者代一语:心中若无此岸之缚,彼岸当下乾坤独步。)
阿难寻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赞叹而去。”
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无门曰:阿难乃佛弟子,宛不如外道见解。且道,外道与佛弟子相去多少?
颂曰:剑刃上行,冰棱上走。不涉阶梯,悬崖撒手。
三十二、外道问佛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座。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具礼而去。
阿难寻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赞叹而去。”
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戏解】禅宗有言:问在答处,答在问处。问答之时,丝丝入扣。
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注:啥也没有问。)
世尊安忍地坐着。
外道见状,赞叹之:伟大的世间尊者!以此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于是,施礼俱足后离去。
(注:古人心底纯洁,只为追求真理,外道之人,也是认真服理的。不象今日,个个脏心眼子,争锋斗狠,卖弄风骚,不涉觉性,只为逞强。即无聊又无知,不以为扯,反以为荣。悲兮!)
阿难不懂,故而问佛:这个外道有什么得证吗?他为什么赞叹着走了呢?
世尊叹曰:犹如世间的良马啊!只要一见鞭影即知道其行了。
(注:言外之意,阿难呀!你不如他呀!你是鞭子抽在了身上,还要问:我向哪里行呢?)
无门曰:阿难乃佛弟子,宛不如外道见解。且道,外道与佛弟子相去多少?
(注:佛子寻相,外道求真,相距不二,密严深深。)
颂曰:剑刃上行,冰棱上走。不涉阶梯,悬崖撒手。
(注:相似薄冰,形如剑刃。不二一如,唯论性鉴。
笔者代一语:心中若无此岸之缚,彼岸当下乾坤独步。)
三十三、非心非佛
马祖因僧问:“如何是佛?”
祖曰:“非心非佛。”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参学事毕。
颂曰:路逢剑客须呈,不遇诗人莫献,逢人且说三分,未可全施一片。
三十三、非心非佛
马祖因僧问:“如何是佛?”
祖曰:“非心非佛。”
【戏解】有僧问:什么情况下是佛呢?
马祖回答:除了心之外,就不再有佛了。
<经>曰:心生则法生。又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
此之谓也。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参学事毕。
(注:行者若能够于【非心非佛】中透过的话,也就明白了[没有色就没有空]的道理了。
正所谓:色空不二,空色一如。
修学大乘佛法,非辩论不可。不能辩论,即被事相所碍,若能辩证,参学事毕。)
颂曰:路逢剑客须呈,不遇诗人莫献,逢人且说三分,未可全施一片。
(注:剑,诗,话,心,四相皆无者,虽说大事已毕。然亦不可执【无】,若心存一无字,已然是【有】了。真觉者,当于有无之中,不碍有无,不执有无,不落有无,亦不弃有无,正恁么时,于有无之间,洒洒脱脱,无遮无碍,逢缘了业即可,若再言有无,早已是画蛇添足。)
祖曰:“非心非佛。”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参学事毕。
颂曰:路逢剑客须呈,不遇诗人莫献,逢人且说三分,未可全施一片。
三十三、非心非佛
马祖因僧问:“如何是佛?”
祖曰:“非心非佛。”
【戏解】有僧问:什么情况下是佛呢?
马祖回答:除了心之外,就不再有佛了。
<经>曰:心生则法生。又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
此之谓也。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参学事毕。
(注:行者若能够于【非心非佛】中透过的话,也就明白了[没有色就没有空]的道理了。
正所谓:色空不二,空色一如。
修学大乘佛法,非辩论不可。不能辩论,即被事相所碍,若能辩证,参学事毕。)
颂曰:路逢剑客须呈,不遇诗人莫献,逢人且说三分,未可全施一片。
(注:剑,诗,话,心,四相皆无者,虽说大事已毕。然亦不可执【无】,若心存一无字,已然是【有】了。真觉者,当于有无之中,不碍有无,不执有无,不落有无,亦不弃有无,正恁么时,于有无之间,洒洒脱脱,无遮无碍,逢缘了业即可,若再言有无,早已是画蛇添足。)
三十四、智不是道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三十四、智不是道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戏解】南泉开示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那么,什么是佛?什么是道呢?
<经>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怎么讲?
这里关键是【概念关】。
笔者代一言:白马非马。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注:若要定言“心不是佛”,早已是口臭熏天,但若认为“智就是道”的话,必将是毁佛灭祖的东西。正所谓:佛法不在二边上。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注:大道至简,唯嫌拣择。心佛已说,无奈我何。
笔者代一言:非辩证无以学大乘。)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三十四、智不是道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戏解】南泉开示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那么,什么是佛?什么是道呢?
<经>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怎么讲?
这里关键是【概念关】。
笔者代一言:白马非马。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注:若要定言“心不是佛”,早已是口臭熏天,但若认为“智就是道”的话,必将是毁佛灭祖的东西。正所谓:佛法不在二边上。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注:大道至简,唯嫌拣择。心佛已说,无奈我何。
笔者代一言:非辩证无以学大乘。)
三十五、倩女离魂
五祖问僧云:“倩女离魂,那个是真底?”
无门曰:若向者里悟得真底,便知出壳入壳,如宿旅舍。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那时莫言不道。
颂曰: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
三十五、倩女离魂
五祖问僧云:“倩女离魂,那个是真底?”
【戏解】佛法者,不落二边。五祖勘验之语,本然即边,目的在于[勘验],试探一下来僧懂是不懂。
无奈,后世多有愚痴者,只在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上会取。
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说真道假,一公一母。
无门曰:若向者里悟得真底,便知出壳入壳,如宿旅舍。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那时莫言不道。
(注:真道者,无言。
笔者代一句:
若言真者已落假。
若言假者本是真。
过关吊臂。
未过说三。)
颂曰: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
(注:非同非异,不一不二。懂者吉祥,未懂歧义。)
无门曰:若向者里悟得真底,便知出壳入壳,如宿旅舍。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那时莫言不道。
颂曰: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
三十五、倩女离魂
五祖问僧云:“倩女离魂,那个是真底?”
【戏解】佛法者,不落二边。五祖勘验之语,本然即边,目的在于[勘验],试探一下来僧懂是不懂。
无奈,后世多有愚痴者,只在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上会取。
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说真道假,一公一母。
无门曰:若向者里悟得真底,便知出壳入壳,如宿旅舍。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那时莫言不道。
(注:真道者,无言。
笔者代一句:
若言真者已落假。
若言假者本是真。
过关吊臂。
未过说三。)
颂曰: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
(注:非同非异,不一不二。懂者吉祥,未懂歧义。)
三十六、路逢达道
五祖曰:“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且道:“将甚么对?”
无门曰:若向者里对得亲切,不妨庆快。其或未然,也须一切处着眼。
颂曰: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拦腮劈面拳,直下会便会。
三十六、路逢达道
五祖曰:“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且道:“将甚么对?”
【戏解】公案设立的目的,只有一个:勘验读者的见谛。
如果你真的有幸遇到一个【达道】的觉者,请不要自作聪明的用【沉默】去对待他。
(注:世间庸俗之人,常以【言语道断】来作衡量觉性的标准。误以为自己一但【心行迹灭】后,就是开悟了。殊不知,言语当下亦为觉,心行本寂无前后。只贵子见谛,不贵子行履。)
又问:哪将什么对待觉者呢?
笔者代一语:大道无门自无碍,见面自肯即是了。
无门曰:若向者里对得亲切,不妨庆快。其或未然,也须一切处着眼。
(注:缘起本是佛,何必再把捉?所遇皆为道,无著巧渡河。)
颂曰: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拦腮劈面拳,直下会便会。
(注:观古无聊者,皆言自己会。花拳与绣腿,王八绿豆对。)
无门曰:若向者里对得亲切,不妨庆快。其或未然,也须一切处着眼。
颂曰: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拦腮劈面拳,直下会便会。
三十六、路逢达道
五祖曰:“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且道:“将甚么对?”
【戏解】公案设立的目的,只有一个:勘验读者的见谛。
如果你真的有幸遇到一个【达道】的觉者,请不要自作聪明的用【沉默】去对待他。
(注:世间庸俗之人,常以【言语道断】来作衡量觉性的标准。误以为自己一但【心行迹灭】后,就是开悟了。殊不知,言语当下亦为觉,心行本寂无前后。只贵子见谛,不贵子行履。)
又问:哪将什么对待觉者呢?
笔者代一语:大道无门自无碍,见面自肯即是了。
无门曰:若向者里对得亲切,不妨庆快。其或未然,也须一切处着眼。
(注:缘起本是佛,何必再把捉?所遇皆为道,无著巧渡河。)
颂曰: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拦腮劈面拳,直下会便会。
(注:观古无聊者,皆言自己会。花拳与绣腿,王八绿豆对。)
三十七、牛过窗棂
五祖曰: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么尾巴过不得?
无门曰:若向者里颠倒着得一只眼,下得一转语,可以上报四恩,下资三有。其或未然,更须照顾尾巴始得!
颂曰:过去堕坑堑,回来劫被坏。者些尾巴子,直是甚奇怪。
三十七、牛过窗棂
五祖曰: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么尾巴过不得?
【戏解】参公案本身就是勘验读者的[见谛],是否到位?
众所周知:【牛】在佛法中喻[性]。
同理,笔者认为:这里的【窗棂】本身就是在喻意:心灵。
一日,五祖上堂曰:
譬如水牯牛(性)过往窗棂(心)时,头和角以及四只蹄子全过去了,因为什么原因,尾巴却过不去了呢?
(注:笔者代一语,尾巴要是过去了,它就不再是水牯牛了。
又或曰:何为尾巴?)
无门曰:若向者里颠倒着得一只眼,下得一转语,可以上报四恩,下资三有。其或未然,更须照顾尾巴始得!
(注:无门老贼!口似刀剑,字字带血!颠倒着一只眼,方可[否定之否定],校正传统大师们的愚痴,上报四恩,下资三有,以其恒河沙数之七宝,亦不如我四句偈啊!窗棂与牛,何劣何优,读者!你真懂了吗?
其或不然,更须照顾尾巴始得!
善哉!觉者之言也。)
颂曰:过去堕坑堑,回来劫被坏。者些尾巴子,直是甚奇怪。
(注:真觉者,只有当下,哪来的过去,未来?
住口!莫告我:沒有当下!
真懂者,千万人之中难得一个。)
无门曰:若向者里颠倒着得一只眼,下得一转语,可以上报四恩,下资三有。其或未然,更须照顾尾巴始得!
颂曰:过去堕坑堑,回来劫被坏。者些尾巴子,直是甚奇怪。
三十七、牛过窗棂
五祖曰: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么尾巴过不得?
【戏解】参公案本身就是勘验读者的[见谛],是否到位?
众所周知:【牛】在佛法中喻[性]。
同理,笔者认为:这里的【窗棂】本身就是在喻意:心灵。
一日,五祖上堂曰:
譬如水牯牛(性)过往窗棂(心)时,头和角以及四只蹄子全过去了,因为什么原因,尾巴却过不去了呢?
(注:笔者代一语,尾巴要是过去了,它就不再是水牯牛了。
又或曰:何为尾巴?)
无门曰:若向者里颠倒着得一只眼,下得一转语,可以上报四恩,下资三有。其或未然,更须照顾尾巴始得!
(注:无门老贼!口似刀剑,字字带血!颠倒着一只眼,方可[否定之否定],校正传统大师们的愚痴,上报四恩,下资三有,以其恒河沙数之七宝,亦不如我四句偈啊!窗棂与牛,何劣何优,读者!你真懂了吗?
其或不然,更须照顾尾巴始得!
善哉!觉者之言也。)
颂曰:过去堕坑堑,回来劫被坏。者些尾巴子,直是甚奇怪。
(注:真觉者,只有当下,哪来的过去,未来?
住口!莫告我:沒有当下!
真懂者,千万人之中难得一个。)
三十八、庭前柏树
赵州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州云:“庭前柏树子。”
无门曰:若向赵州答处见得亲切,前无释迦,后无弥勒。
颂曰: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三十八、庭前柏树
赵州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州云:“庭前柏树子。”
【戏解】公案中的机锋逗唱,必然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二者丝丝入扣。否则,不为公案也。
来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注:关键是【西来意】你懂不懂?不懂不要妄言。历史上,不懂装懂者,俯拾皆是。)
赵州是觉者,自然知晓。随口答一句:庭前柏树子!
(注:一切现成。若有来去,早已不是。后世更有无聊者,抓住个[柏树子]参来参去。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你不系他,他自投罗网。)
无门曰:若向赵州答处见得亲切,前无释迦,后无弥勒。
(注:无门亦是觉者,出语当为【陈述句】。
且看他道:如果你真的与赵州处,见得个亲切。(注:即没有前后,来去了。)那么,也就是前面不需要释迦,后面也无需弥勒了。当下本是。举目即亲。还管它柏树子,干屎橛,丁香花,麻三斤呢?……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颂曰: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注:若言【西来意】,本无有来去。言展无它事,语唯陈述趣。执言者丧义,滞句时惑迷。若是真觉者,擎天当柱地。)
州云:“庭前柏树子。”
无门曰:若向赵州答处见得亲切,前无释迦,后无弥勒。
颂曰: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三十八、庭前柏树
赵州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州云:“庭前柏树子。”
【戏解】公案中的机锋逗唱,必然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二者丝丝入扣。否则,不为公案也。
来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注:关键是【西来意】你懂不懂?不懂不要妄言。历史上,不懂装懂者,俯拾皆是。)
赵州是觉者,自然知晓。随口答一句:庭前柏树子!
(注:一切现成。若有来去,早已不是。后世更有无聊者,抓住个[柏树子]参来参去。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你不系他,他自投罗网。)
无门曰:若向赵州答处见得亲切,前无释迦,后无弥勒。
(注:无门亦是觉者,出语当为【陈述句】。
且看他道:如果你真的与赵州处,见得个亲切。(注:即没有前后,来去了。)那么,也就是前面不需要释迦,后面也无需弥勒了。当下本是。举目即亲。还管它柏树子,干屎橛,丁香花,麻三斤呢?……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颂曰: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注:若言【西来意】,本无有来去。言展无它事,语唯陈述趣。执言者丧义,滞句时惑迷。若是真觉者,擎天当柱地。)
三十九、云门话堕
云门因僧问“光明寂照遍河沙”,一句未绝,门遽曰:“岂不是张拙秀才语。”
僧云:“是。”
门云:“话堕也。”
后来死心拈云:“且道,那里是者僧话堕处?”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云门用处孤危,者僧因甚话堕,堪与人天为师。若也未明,自救不了!
颂曰:急流垂钓,贪饵者着。口缝才开,性命丧却!
三十九、云门话堕
云门因僧问“光明寂照遍河沙”,一句未绝,门遽曰:“岂不是张拙秀才语。”
僧云:“是。”
门云:“话堕也。”
后来死心拈云:“且道,那里是者僧话堕处?”
【戏解】来僧与云门语:【光明寂照遍河沙………】
话刚开口,云门就道:这不是那个张拙秀才的话吗?
来僧说:正是。
云门当下判定,道:他这句话,堕到有一个【实处】了。
后来,云门就教来僧死心塌地的拈提此句:哪里才是这个来僧的话堕之处?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云门用处孤危,者僧因甚话堕,堪与人天为师。若也未明,自救不了!
(注:到底云门为什说此来僧[话堕了]?
笔者代一语:若言【寂照】,早己二分。
云门是觉者,岂能如此的朦混过关。)
颂曰:急流垂钓,贪饵者着。口缝才开,性命丧却!
(注:寂照本是贪饵迷,河沙无奈性命居。急流已过生死鉴,丧却因缘钓木鱼。)
僧云:“是。”
门云:“话堕也。”
后来死心拈云:“且道,那里是者僧话堕处?”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云门用处孤危,者僧因甚话堕,堪与人天为师。若也未明,自救不了!
颂曰:急流垂钓,贪饵者着。口缝才开,性命丧却!
三十九、云门话堕
云门因僧问“光明寂照遍河沙”,一句未绝,门遽曰:“岂不是张拙秀才语。”
僧云:“是。”
门云:“话堕也。”
后来死心拈云:“且道,那里是者僧话堕处?”
【戏解】来僧与云门语:【光明寂照遍河沙………】
话刚开口,云门就道:这不是那个张拙秀才的话吗?
来僧说:正是。
云门当下判定,道:他这句话,堕到有一个【实处】了。
后来,云门就教来僧死心塌地的拈提此句:哪里才是这个来僧的话堕之处?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云门用处孤危,者僧因甚话堕,堪与人天为师。若也未明,自救不了!
(注:到底云门为什说此来僧[话堕了]?
笔者代一语:若言【寂照】,早己二分。
云门是觉者,岂能如此的朦混过关。)
颂曰:急流垂钓,贪饵者着。口缝才开,性命丧却!
(注:寂照本是贪饵迷,河沙无奈性命居。急流已过生死鉴,丧却因缘钓木鱼。)
四十、趯倒净瓶
沩山和尚,始在百丈会中充典座。百丈将选大沩主人,乃请同首座对众下语,出格者可往。百丈遂拈净瓶置地上,设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
首座乃云:“不可唤作木也。”
百丈却问沩山。山乃踢倒净瓶而去。
百丈笑云:“第一座轮却山子也。因命沩为开山。”
无门曰:沩山一期之勇,争奈跳百丈圈不出?检点将来,便重不便轻。何故聻?脱得盘头,担起铁枷。
颂曰:飏下箍篱并木杓,当阳一突绝周遮,百丈重关拦不住,脚尖趯出佛如麻。
四十、趯倒净瓶
沩山和尚,始在百丈会中充典座。百丈将选大沩主人,乃请同首座对众下语,出格者可往。百丈遂拈净瓶置地上,设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
首座乃云:“不可唤作木也。”
百丈却问沩山。山乃踢倒净瓶而去。
百丈笑云:“第一座轮却山子也。因命沩为开山。”
【戏论】百丈禅师,欲为沩山选择一个开山的主人。想验证一下大家,看看谁有出类拔萃的见谛。
于是,上堂。拈起净瓶放在地上说:不得叫它为净瓶,汝唤作什么呢?
首座欲作开山师,于是,站出来言:不可唤作木头也。
(注:当下禅群中,这类玩意儿遍地皆是。自以为自己悟道了。)
百丈知其不懂,却问沩山:你怎么看呢?
沩山上前,一脚踢倒了净瓶(你这个生事的玩意儿),回首出去了。
百丈笑曰:第一座(开山者),有人了。
于是,令沩山前去开山。
(注:古代禅师们,唯论见性,不论任何的闲家什。不似当下之人,说三道四,相互逗狠,虽然没有一个能说清楚的,但却个个自以为是。这就是百丈为什么选沩山,而不选首座的原因。)
无门曰:沩山一期之勇,争奈跳百丈圈不出?检点将来,便重不便轻。何故聻?脱得盘头,担起铁枷。
(注:无门又开始卖弄他那个【悟相】了。……当下,禅群中这类人很多。……什么是【百丈圈】?如何是[跳不出]?
你若不生此净瓶(勘验)之事,哪来的[选秀]之争锋?
擒贼先擒王,一脚踢翻净二瓶。……一了百了。……免去这生事的因由。
这里那来的【脱得盘头,担起铁枷】呢?
想来,无门这里是看走眼了。)
颂曰:飏下箍篱并木杓,当阳一突绝周遮,百丈重关拦不住,脚尖趯出佛如麻。
(注:出格卖弄独一家,无门巧语示奇葩。口下脚尖原无事,欲作真佛眼自瞎。)
首座乃云:“不可唤作木也。”
百丈却问沩山。山乃踢倒净瓶而去。
百丈笑云:“第一座轮却山子也。因命沩为开山。”
无门曰:沩山一期之勇,争奈跳百丈圈不出?检点将来,便重不便轻。何故聻?脱得盘头,担起铁枷。
颂曰:飏下箍篱并木杓,当阳一突绝周遮,百丈重关拦不住,脚尖趯出佛如麻。
四十、趯倒净瓶
沩山和尚,始在百丈会中充典座。百丈将选大沩主人,乃请同首座对众下语,出格者可往。百丈遂拈净瓶置地上,设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
首座乃云:“不可唤作木也。”
百丈却问沩山。山乃踢倒净瓶而去。
百丈笑云:“第一座轮却山子也。因命沩为开山。”
【戏论】百丈禅师,欲为沩山选择一个开山的主人。想验证一下大家,看看谁有出类拔萃的见谛。
于是,上堂。拈起净瓶放在地上说:不得叫它为净瓶,汝唤作什么呢?
首座欲作开山师,于是,站出来言:不可唤作木头也。
(注:当下禅群中,这类玩意儿遍地皆是。自以为自己悟道了。)
百丈知其不懂,却问沩山:你怎么看呢?
沩山上前,一脚踢倒了净瓶(你这个生事的玩意儿),回首出去了。
百丈笑曰:第一座(开山者),有人了。
于是,令沩山前去开山。
(注:古代禅师们,唯论见性,不论任何的闲家什。不似当下之人,说三道四,相互逗狠,虽然没有一个能说清楚的,但却个个自以为是。这就是百丈为什么选沩山,而不选首座的原因。)
无门曰:沩山一期之勇,争奈跳百丈圈不出?检点将来,便重不便轻。何故聻?脱得盘头,担起铁枷。
(注:无门又开始卖弄他那个【悟相】了。……当下,禅群中这类人很多。……什么是【百丈圈】?如何是[跳不出]?
你若不生此净瓶(勘验)之事,哪来的[选秀]之争锋?
擒贼先擒王,一脚踢翻净二瓶。……一了百了。……免去这生事的因由。
这里那来的【脱得盘头,担起铁枷】呢?
想来,无门这里是看走眼了。)
颂曰:飏下箍篱并木杓,当阳一突绝周遮,百丈重关拦不住,脚尖趯出佛如麻。
(注:出格卖弄独一家,无门巧语示奇葩。口下脚尖原无事,欲作真佛眼自瞎。)
四十一、达磨安心
达磨面壁。二祖立雪断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云:“将心来,与汝安。”
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磨云:“为汝安心竟!”
无门曰:缺齿老胡,十万里航海特特而来,可谓无风起浪。末后接得一个门人,又却六根不具。咦,谢三郎不识四字!
颂曰:西来直指,事因嘱起,挠聒丛林,元来是你。
四十一、达磨安心
达磨面壁。二祖立雪断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云:“将心来,与汝安。”
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磨云:“为汝安心竟!”
【戏解】一切公案施设的利益,就在于让读者从此中走向觉悟。
二祖向达摩乞求开示,言:弟子心不能安,乞师为我开示安心的方法。
师曰:把心拿出来,我来为你安。
(注:心乃无形,不可把捉,岂可拿出拿进?)
二祖言:想要拿心,却是找不到它。
师曰:我已然为你安心完毕了。
(注:既然找不到它,它即本来无有,你又何必头上安头再去安心呢?此公案目的在【破执】,心本没有,幻化而生,即生即灭,无执本安。何必再加上一个【安】字呢?若增一安,必然法执。法执若立,心不能安。真正的安心之法,了然即可,不执自安。不是后世愚痴之人曲解的:坐定而安。
更无须高扬九年面壁之外相。
只这一句【将心来,与汝安】,胜似<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正所谓:子贵见谛,不贵行履。)
无门曰:缺齿老胡,十万里航海特特而来,可谓无风起浪。末后接得一个门人,又却六根不具。咦,谢三郎不识四字!
(注:老胡不缺齿,西来无字义。若真识达摩,缘起即本际。咦!谢无门老鬼不似四句偈!)
颂曰:西来直指,事因嘱起,挠聒丛林,元来是你。
(注:直指即西意,无聊者寻密。若言末那机,缘生即是你。鉴!鉴!鉴!)
磨云:“将心来,与汝安。”
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磨云:“为汝安心竟!”
无门曰:缺齿老胡,十万里航海特特而来,可谓无风起浪。末后接得一个门人,又却六根不具。咦,谢三郎不识四字!
颂曰:西来直指,事因嘱起,挠聒丛林,元来是你。
四十一、达磨安心
达磨面壁。二祖立雪断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云:“将心来,与汝安。”
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磨云:“为汝安心竟!”
【戏解】一切公案施设的利益,就在于让读者从此中走向觉悟。
二祖向达摩乞求开示,言:弟子心不能安,乞师为我开示安心的方法。
师曰:把心拿出来,我来为你安。
(注:心乃无形,不可把捉,岂可拿出拿进?)
二祖言:想要拿心,却是找不到它。
师曰:我已然为你安心完毕了。
(注:既然找不到它,它即本来无有,你又何必头上安头再去安心呢?此公案目的在【破执】,心本没有,幻化而生,即生即灭,无执本安。何必再加上一个【安】字呢?若增一安,必然法执。法执若立,心不能安。真正的安心之法,了然即可,不执自安。不是后世愚痴之人曲解的:坐定而安。
更无须高扬九年面壁之外相。
只这一句【将心来,与汝安】,胜似<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正所谓:子贵见谛,不贵行履。)
无门曰:缺齿老胡,十万里航海特特而来,可谓无风起浪。末后接得一个门人,又却六根不具。咦,谢三郎不识四字!
(注:老胡不缺齿,西来无字义。若真识达摩,缘起即本际。咦!谢无门老鬼不似四句偈!)
颂曰:西来直指,事因嘱起,挠聒丛林,元来是你。
(注:直指即西意,无聊者寻密。若言末那机,缘生即是你。鉴!鉴!鉴!)
四十二、女子出定
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
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云:“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一十二亿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
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世尊。世尊敕,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出。
无门曰:释迦老子做者一场杂剧,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是初地菩萨,为甚却出得?若向者里见得亲切,业识茫茫,那伽大定。
颂曰:出得出不得,渠侬得自由。神头并鬼面,败阙当风流。
四十二、女子出定
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
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云:“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一十二亿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
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世尊。世尊敕,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出。
【戏论】昔日,世尊与诸佛菩萨聚集一处。会散时,却有一女子近佛而坐,入于三昧,不得离去。
文殊有疑,问佛言:此女何人?近佛而坐,我却不得。
佛曰:你只管叫醒她,待她醒来,你直接问她就是了。
文殊使尽浑身解术,此女仍未出定。
世尊曰:即使是你千万个文殊(聪明智慧),也不可能让此女(三昧之定者)出定的。你到下方十二亿河沙国土远处,有一位罔明菩萨,他能够让此(三昧定)女出了定。
稍倾,罔明菩萨从【琉璃大地】下涌出,(注:此处表法极为重要,读者请参看<法华经>中有关【琉璃大地~清净意根】之注解。)礼拜世尊。世尊示意,罔明菩萨至定女之前,鸣指(缘起)一下,此定女当下,即从定中出来。
(注:罔明者,不太聪明者也,亦曰:无明者。笔者认为:本然无明,亦不需要明。实乃法则规律也。世俗未懂,枉加揣测,枉费周折,滥用心机,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此之谓也。)
无门曰:释迦老子做者一场杂剧,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是初地菩萨,为甚却出得?若向者里见得亲切,业识茫茫,那伽大定。
(注:法无大小,人无凡圣。意根平等,何者不如。三地即七地,二地则八地也。若言聪明的,七佛之师不如初地罔明者,何以故?
笔者代一言:觉明为咎也!
正所谓:业识茫茫,那伽大定。
焉得人为作意乎?)
颂曰:出得出不得,渠侬得自由。神头并鬼面,败阙当风流。
(注:言出已不得,无为奈我何?若问定女事,逢缘巧过河。
人类不可以世智辩聪,揣摩佛慧。真佛无我,哪里过河?朋友!真懂否?
正所谓:
过关者,吊臂而去。
未过者,说三道四。
呜呼哀哉!神头并鬼面,败阙当风流。
当前,教下现状,不过如此也。)
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
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云:“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一十二亿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
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世尊。世尊敕,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出。
无门曰:释迦老子做者一场杂剧,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是初地菩萨,为甚却出得?若向者里见得亲切,业识茫茫,那伽大定。
颂曰:出得出不得,渠侬得自由。神头并鬼面,败阙当风流。
四十二、女子出定
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
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云:“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一十二亿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
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世尊。世尊敕,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出。
【戏论】昔日,世尊与诸佛菩萨聚集一处。会散时,却有一女子近佛而坐,入于三昧,不得离去。
文殊有疑,问佛言:此女何人?近佛而坐,我却不得。
佛曰:你只管叫醒她,待她醒来,你直接问她就是了。
文殊使尽浑身解术,此女仍未出定。
世尊曰:即使是你千万个文殊(聪明智慧),也不可能让此女(三昧之定者)出定的。你到下方十二亿河沙国土远处,有一位罔明菩萨,他能够让此(三昧定)女出了定。
稍倾,罔明菩萨从【琉璃大地】下涌出,(注:此处表法极为重要,读者请参看<法华经>中有关【琉璃大地~清净意根】之注解。)礼拜世尊。世尊示意,罔明菩萨至定女之前,鸣指(缘起)一下,此定女当下,即从定中出来。
(注:罔明者,不太聪明者也,亦曰:无明者。笔者认为:本然无明,亦不需要明。实乃法则规律也。世俗未懂,枉加揣测,枉费周折,滥用心机,正所谓:"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此之谓也。)
无门曰:释迦老子做者一场杂剧,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是初地菩萨,为甚却出得?若向者里见得亲切,业识茫茫,那伽大定。
(注:法无大小,人无凡圣。意根平等,何者不如。三地即七地,二地则八地也。若言聪明的,七佛之师不如初地罔明者,何以故?
笔者代一言:觉明为咎也!
正所谓:业识茫茫,那伽大定。
焉得人为作意乎?)
颂曰:出得出不得,渠侬得自由。神头并鬼面,败阙当风流。
(注:言出已不得,无为奈我何?若问定女事,逢缘巧过河。
人类不可以世智辩聪,揣摩佛慧。真佛无我,哪里过河?朋友!真懂否?
正所谓:
过关者,吊臂而去。
未过者,说三道四。
呜呼哀哉!神头并鬼面,败阙当风流。
当前,教下现状,不过如此也。)
四十三、首山竹篦
首山和尚拈竹篦示众云:“汝等诸人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诸人且道,唤作甚么?”
无门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颂曰:拈起竹篦,行杀活令。背触交驰,佛祖乞命。
四十三、首山竹篦
首山和尚拈竹篦示众云:“汝等诸人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诸人且道,唤作甚么?”
【戏解】世间任何一个制作物,必然都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相】。并从此名相间,人们在社会的【交流】当中达到一种共识,即【共业】。
竹篦即是也。
然而禅师睿智,喜欢搞怪,偏偏拿起竹篦道:你不可以叫竹篦,如果叫了它的名相,也就是触及了它的【共业】,(注:言外之意,若有共业,即未出三界。)但是,如果你不叫竹篦,叫树枝?叫柳条?叫竹子?……又都与此物相违背。(注:不符合实际情况。)请问:哪一位可以说说,它道底应该叫什么?
(注:此案非常著名,它就象是一根系驴的橛子。千古以来,不知系过多少头【驴】了。)
笔者闲来无事,不妨也代一语:竹篦!
至于[触]与不触,那是个人之事,自与他人毫不相关。
真觉者,哪来的那么多闲傢俱。
无门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注:人若两难必被其困。人若洒脱语默皆会。道与不道已然二分。拔掉撅子意鉴纯真。)
颂曰:拈起竹篦,行杀活令。背触交驰,佛祖乞命。
(注:人若不迷,佛祖无奇。触背竹篦,唯系著驴。)
无门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颂曰:拈起竹篦,行杀活令。背触交驰,佛祖乞命。
四十三、首山竹篦
首山和尚拈竹篦示众云:“汝等诸人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诸人且道,唤作甚么?”
【戏解】世间任何一个制作物,必然都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相】。并从此名相间,人们在社会的【交流】当中达到一种共识,即【共业】。
竹篦即是也。
然而禅师睿智,喜欢搞怪,偏偏拿起竹篦道:你不可以叫竹篦,如果叫了它的名相,也就是触及了它的【共业】,(注:言外之意,若有共业,即未出三界。)但是,如果你不叫竹篦,叫树枝?叫柳条?叫竹子?……又都与此物相违背。(注:不符合实际情况。)请问:哪一位可以说说,它道底应该叫什么?
(注:此案非常著名,它就象是一根系驴的橛子。千古以来,不知系过多少头【驴】了。)
笔者闲来无事,不妨也代一语:竹篦!
至于[触]与不触,那是个人之事,自与他人毫不相关。
真觉者,哪来的那么多闲傢俱。
无门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注:人若两难必被其困。人若洒脱语默皆会。道与不道已然二分。拔掉撅子意鉴纯真。)
颂曰:拈起竹篦,行杀活令。背触交驰,佛祖乞命。
(注:人若不迷,佛祖无奇。触背竹篦,唯系著驴。)
四十四、芭蕉拄杖
芭蕉和尚示众云:“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
无门曰:扶过断桥水,伴归无月村。若唤作拄杖,入地狱如箭!
颂曰:诸方深与浅,都在掌握中。撑天并拄地,随处振宗风。
四十四、芭蕉拄杖
芭蕉和尚示众云:“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
【戏解】公案的施设,只有一个目的:让汝觉悟。
芭蕉和尚开示云:你有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但如果你没有什么的话,我就夺走你的这个【什么】。
(注:乍一看,象个说相声的绕口令,迷迷瞪瞪,玄玄乎乎……,但这个【柱杖子】到底是指示什么呢?
笔者也不妨【玄】示一语:与夺一如,不二法门。
再换个角度看:1+1=2
又如奥运会刘欢唱: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若还不会,参!
参是思维修,因缘成熟,大开圆解。
佛法如终是不二法门。
不二恰恰是对[二]说的。
此之谓也。)
无门曰:扶过断桥水,伴归无月村。若唤作拄杖,入地狱如箭!
(注:无门老鬼!惑乱他人不分老少。没有慈悲心。还要美其名曰:你有我就给,你没有我就夺。
若用世间俚语:简直就不是个东西!
注意!这米中有沙,泥中带刺。
有心人,切莫错过。
且看:
扶过断桥水……此岸即彼岸。
伴归无月村……鉴明鉴暗。
若唤柱杖子……患得患失。
下地狱如箭……一念之间。
笔者言:好与坏,善与恶,凡与圣,优与劣,本在一念之间。
人若是真明白了,必然是【1+1=2】,然而:不二恰恰是对[二]说的。
大乘佛法始终是辩证的。
入地狱如箭,上天堂一念。
正可谓:会者不迷,迷者不会。
何去何从,净根自现!)
颂曰:诸方深与浅,都在掌握中。撑天并拄地,随处振宗风。
(注:无门无聊!惑乱人后,又要给人以【安慰】。且看:
诸方深与浅……有杖无杖。
都在常握中……此[二]本身就是【不二】。
撑天与拄地……[1+1=2]
随处振宗风……【不二】随缘则显[二]。
真至此,言语之道断了。心行至此必须歇了。
正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若还不会。再赠一偈:
目送无为岸。
車行断桥头。
悬崖已撒手。
西意欲何求?
此之谓也。)
无门曰:扶过断桥水,伴归无月村。若唤作拄杖,入地狱如箭!
颂曰:诸方深与浅,都在掌握中。撑天并拄地,随处振宗风。
四十四、芭蕉拄杖
芭蕉和尚示众云:“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
【戏解】公案的施设,只有一个目的:让汝觉悟。
芭蕉和尚开示云:你有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但如果你没有什么的话,我就夺走你的这个【什么】。
(注:乍一看,象个说相声的绕口令,迷迷瞪瞪,玄玄乎乎……,但这个【柱杖子】到底是指示什么呢?
笔者也不妨【玄】示一语:与夺一如,不二法门。
再换个角度看:1+1=2
又如奥运会刘欢唱: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若还不会,参!
参是思维修,因缘成熟,大开圆解。
佛法如终是不二法门。
不二恰恰是对[二]说的。
此之谓也。)
无门曰:扶过断桥水,伴归无月村。若唤作拄杖,入地狱如箭!
(注:无门老鬼!惑乱他人不分老少。没有慈悲心。还要美其名曰:你有我就给,你没有我就夺。
若用世间俚语:简直就不是个东西!
注意!这米中有沙,泥中带刺。
有心人,切莫错过。
且看:
扶过断桥水……此岸即彼岸。
伴归无月村……鉴明鉴暗。
若唤柱杖子……患得患失。
下地狱如箭……一念之间。
笔者言:好与坏,善与恶,凡与圣,优与劣,本在一念之间。
人若是真明白了,必然是【1+1=2】,然而:不二恰恰是对[二]说的。
大乘佛法始终是辩证的。
入地狱如箭,上天堂一念。
正可谓:会者不迷,迷者不会。
何去何从,净根自现!)
颂曰:诸方深与浅,都在掌握中。撑天并拄地,随处振宗风。
(注:无门无聊!惑乱人后,又要给人以【安慰】。且看:
诸方深与浅……有杖无杖。
都在常握中……此[二]本身就是【不二】。
撑天与拄地……[1+1=2]
随处振宗风……【不二】随缘则显[二]。
真至此,言语之道断了。心行至此必须歇了。
正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若还不会。再赠一偈:
目送无为岸。
車行断桥头。
悬崖已撒手。
西意欲何求?
此之谓也。)
四十五、他是阿谁
东山师祖曰:“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
无门曰:若也见得他分晓,譬如十字街头撞见亲爷相似,更不须问别人道是与不是。
颂曰:他弓莫挽,他马莫骑,他非莫辨,他事莫知!
四十五、他是阿谁
东山师祖曰:“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
【戏解】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
凡能够引导他人契入觉性者,即是好解。
祖问:释迦老子也就是他的奴隶,且道【他】是哪一个?
笔者代一语:
春夏与秋冬,四季皆有风。
不见释迦影,只见世尊躬。
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此之谓也。
无门曰:若也见得他分晓,譬如十字街头撞见亲爷相似,更不须问别人道是与不是。
(注:十字街头遇上爹,从此归家万般歇。若问他人是不是,恰证原来不识爹。)
颂曰:他弓莫挽,他马莫骑,他非莫辨,他事莫知!
(注:凡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如来法义】,本身就是指天指地,唯我独尊者,这里全部都是【内法尘】,哪里会有其【他】之外色尘呢?
禅师讲隐覆之趣,所以,不明说。
总之,一句话【我~净意根】这里没有其他!
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唯识无境】,指的就是清净意根。
可惜,后世渐渐地传歪了。)
四十六、竿头进步
石霜和尚云:“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又古德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无门曰:进得步,翻得身,更嫌何处不称尊?然虽如是,且道: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嗄。
颂曰:瞎却顶门眼,错认定盘星,拚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四十六、竿头进步
石霜和尚云:“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又古德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戏解】禅师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注:笔者代一言:折掉[竿头],随意十方!)
古德又问: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注:笔者代一言:有出有入者,皆不是!
【竿头】有界必为缚,十方显现莫当真。若真识得进步曲,虚空漫步何觅门?)
无门曰:进得步,翻得身,更嫌何处不称尊?然虽如是,且道: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嗄。
(注:无厘者【嗄】,愚痴者【咔】。翻身与落地,千古滥奇葩。)
颂曰:瞎却顶门眼,错认定盘星,拚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注:颂留无门,雁过无痕。盘星错认,千古一人。)
无门曰:若也见得他分晓,譬如十字街头撞见亲爷相似,更不须问别人道是与不是。
颂曰:他弓莫挽,他马莫骑,他非莫辨,他事莫知!
四十五、他是阿谁
东山师祖曰:“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
【戏解】公案无定解,只是为汝觉。
凡能够引导他人契入觉性者,即是好解。
祖问:释迦老子也就是他的奴隶,且道【他】是哪一个?
笔者代一语:
春夏与秋冬,四季皆有风。
不见释迦影,只见世尊躬。
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此之谓也。
无门曰:若也见得他分晓,譬如十字街头撞见亲爷相似,更不须问别人道是与不是。
(注:十字街头遇上爹,从此归家万般歇。若问他人是不是,恰证原来不识爹。)
颂曰:他弓莫挽,他马莫骑,他非莫辨,他事莫知!
(注:凡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如来法义】,本身就是指天指地,唯我独尊者,这里全部都是【内法尘】,哪里会有其【他】之外色尘呢?
禅师讲隐覆之趣,所以,不明说。
总之,一句话【我~净意根】这里没有其他!
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唯识无境】,指的就是清净意根。
可惜,后世渐渐地传歪了。)
四十六、竿头进步
石霜和尚云:“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又古德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无门曰:进得步,翻得身,更嫌何处不称尊?然虽如是,且道: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嗄。
颂曰:瞎却顶门眼,错认定盘星,拚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四十六、竿头进步
石霜和尚云:“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又古德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戏解】禅师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注:笔者代一言:折掉[竿头],随意十方!)
古德又问: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注:笔者代一言:有出有入者,皆不是!
【竿头】有界必为缚,十方显现莫当真。若真识得进步曲,虚空漫步何觅门?)
无门曰:进得步,翻得身,更嫌何处不称尊?然虽如是,且道: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嗄。
(注:无厘者【嗄】,愚痴者【咔】。翻身与落地,千古滥奇葩。)
颂曰:瞎却顶门眼,错认定盘星,拚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注:颂留无门,雁过无痕。盘星错认,千古一人。)
四十七、兜率三关
兜率悦和尚,设三关问学者:“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处。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时作么生脱?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
无门曰:若能下得此三转语,便可以随处作主,遇缘即宗。其或未然,粗餐易饱,细嚼难饥!
颂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觑破个一念,觑破如今觑底人。
四十七、兜率三关
兜率悦和尚,设三关问学者:“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处。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时作么生脱?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
【戏解】和尚设三关发问,目的只有一个,要弟子们从中觉悟。
且看三关:
一者,上人之性在什么处?
二者,眼光落时作么生脱?
三者,四大分离向什么处去?
(注:笔者代言一句。
一者,性在当下之用处。舍此无他性。历史上,高扬【证真如】者,皆是欺人之谈。什么是真如?真实如此也。当下即是,不必再寻。何求一【证】也。
真觉者,以意识再现真实,用就是了。
二者,眼光落时,不必生脱,当下无著,用之恰好。正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远离无慧之人。
三者,四大分离时向甚处去?
答:唯向空,见,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无门曰:若能下得此三转语,便可以随处作主,遇缘即宗。其或未然,粗餐易饱,细嚼难饥!
(注:无门者,真觉也!若能见性【随处作主】,意根清净,哪个不真实?!若不见性,吃点【粗粮】就是了,丫头之命,上不了大席,给她【细粮】难以下嚥也。<经>曰:此最上乘法,对初发意菩萨不可宣说!)
颂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觑破个一念,觑破如今觑底人。
(注:念念不出净意根,无量普现字字真。若真识得栖石语,觑破如今觑底人。)
无门曰:若能下得此三转语,便可以随处作主,遇缘即宗。其或未然,粗餐易饱,细嚼难饥!
颂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觑破个一念,觑破如今觑底人。
四十七、兜率三关
兜率悦和尚,设三关问学者:“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处。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时作么生脱?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
【戏解】和尚设三关发问,目的只有一个,要弟子们从中觉悟。
且看三关:
一者,上人之性在什么处?
二者,眼光落时作么生脱?
三者,四大分离向什么处去?
(注:笔者代言一句。
一者,性在当下之用处。舍此无他性。历史上,高扬【证真如】者,皆是欺人之谈。什么是真如?真实如此也。当下即是,不必再寻。何求一【证】也。
真觉者,以意识再现真实,用就是了。
二者,眼光落时,不必生脱,当下无著,用之恰好。正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远离无慧之人。
三者,四大分离时向甚处去?
答:唯向空,见,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无门曰:若能下得此三转语,便可以随处作主,遇缘即宗。其或未然,粗餐易饱,细嚼难饥!
(注:无门者,真觉也!若能见性【随处作主】,意根清净,哪个不真实?!若不见性,吃点【粗粮】就是了,丫头之命,上不了大席,给她【细粮】难以下嚥也。<经>曰:此最上乘法,对初发意菩萨不可宣说!)
颂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觑破个一念,觑破如今觑底人。
(注:念念不出净意根,无量普现字字真。若真识得栖石语,觑破如今觑底人。)
四十八、乾峰一路
乾峰和尚因僧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
峰拈起拄杖划一划云:“在这里!”
后僧请益云门,门拈起扇子云:“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倾盆!”
无门曰:一人向深深海底行,簸土扬尘。一人于高高山顶立,白浪滔天。把定放行,各出一只手扶竖宗乘,大似两个驼子相撞着,世上应无直底人。正眼观来,二大老总未识路头在。
颂曰:未举步时先已到,未动舌时先说了,直饶着着在机先,更须知有向上窍。
四十八、乾峰一路
乾峰和尚因僧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
峰拈起拄杖划一划云:“在这里!”
后僧请益云门,门拈起扇子云:“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倾盆!”
【戏解】公案是指人于觉醒之路的。明眼禅师们的一举一动,皆是【陈述】那个觉性。
师因僧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祂的【路线】在哪里呢?
(注:我应该如何走呢?)
乾峰禅师用拄杖在地上划了一道,曰:就在这里!
(注:笔者代一言:缘起即是!若在【划道】上著眼,下地狱如箭。)
事后,此僧又去请示云门。
(注:无事是非。非要觅出个【不一样】来。这就是典型的世俗观。焉能【一路涅槃门】耶?)
云门禅师,拈起扇子曰: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倾盘。
(注:笔者代一语:心生则法生。真乃【唯识无境】也。)
结语:意化无痕,一路涅槃门。
正所谓:
过关者吊臂而去。
未过者说三道四。
笔者举指,于虚空中一划,曰:只这个!
无门曰:一人向深深海底行,簸土扬尘。一人于高高山顶立,白浪滔天。把定放行,各出一只手扶竖宗乘,大似两个驼子相撞着,世上应无直底人。正眼观来,二大老总未识路头在。
(注:无门死鬼,生杀路绝!峰顶滔天,海底扬尘。扶坚宗乘,真直底人。纵观四十八则公案,只是一个【活】字。
古往今来,勃跳三十三天,无非就是一个【绝】字。
懂与不懂,悟到终极,也就是[只这个]!
笔者代一言:旋!)
颂曰:未举步时先已到,未动舌时先说了,直饶着着在机先,更须知有向上窍。
(注:古人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何以故?有个【传】在,早已然不是了。
正所谓:不许夜行,投明即到。此之谓也。
笔者代一语:回归净意根,便知向上窍。)
至此无门四十八则公案全部戏解完毕。
峰拈起拄杖划一划云:“在这里!”
后僧请益云门,门拈起扇子云:“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倾盆!”
无门曰:一人向深深海底行,簸土扬尘。一人于高高山顶立,白浪滔天。把定放行,各出一只手扶竖宗乘,大似两个驼子相撞着,世上应无直底人。正眼观来,二大老总未识路头在。
颂曰:未举步时先已到,未动舌时先说了,直饶着着在机先,更须知有向上窍。
四十八、乾峰一路
乾峰和尚因僧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
峰拈起拄杖划一划云:“在这里!”
后僧请益云门,门拈起扇子云:“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倾盆!”
【戏解】公案是指人于觉醒之路的。明眼禅师们的一举一动,皆是【陈述】那个觉性。
师因僧问: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祂的【路线】在哪里呢?
(注:我应该如何走呢?)
乾峰禅师用拄杖在地上划了一道,曰:就在这里!
(注:笔者代一言:缘起即是!若在【划道】上著眼,下地狱如箭。)
事后,此僧又去请示云门。
(注:无事是非。非要觅出个【不一样】来。这就是典型的世俗观。焉能【一路涅槃门】耶?)
云门禅师,拈起扇子曰: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倾盘。
(注:笔者代一语:心生则法生。真乃【唯识无境】也。)
结语:意化无痕,一路涅槃门。
正所谓:
过关者吊臂而去。
未过者说三道四。
笔者举指,于虚空中一划,曰:只这个!
无门曰:一人向深深海底行,簸土扬尘。一人于高高山顶立,白浪滔天。把定放行,各出一只手扶竖宗乘,大似两个驼子相撞着,世上应无直底人。正眼观来,二大老总未识路头在。
(注:无门死鬼,生杀路绝!峰顶滔天,海底扬尘。扶坚宗乘,真直底人。纵观四十八则公案,只是一个【活】字。
古往今来,勃跳三十三天,无非就是一个【绝】字。
懂与不懂,悟到终极,也就是[只这个]!
笔者代一言:旋!)
颂曰:未举步时先已到,未动舌时先说了,直饶着着在机先,更须知有向上窍。
(注:古人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何以故?有个【传】在,早已然不是了。
正所谓:不许夜行,投明即到。此之谓也。
笔者代一语:回归净意根,便知向上窍。)
至此无门四十八则公案全部戏解完毕。
四十九、安晚附增
无门老禅,作四十八则语,判断古德公案。大似卖油饼人,令买家开口接了,更吞吐不得。然虽如是,安晚欲就渠热炉熬上,再打一枚,足成大衍之数,却仍前送似。未知老师从何处下牙。如一口吃得,放光动地。若犹未也,连见在四十八个,都成热沙去。速道速道。
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安晚曰:法从何来,妙从何有。说时又作么生。岂但丰干饶舌,元是释迦多口。这老子造作妖怪,令千百代儿孙被葛藤缠倒,未得头出。似这般奇特话靶,匙挑不上,甑蒸不熟。有多少错认底。傍人问云:“毕竟作如何结断。安晚合十指爪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却急去“难思”两字上打个小圆相子,指示众人:大藏五千卷,维摩不二门,总在里许。
颂曰:语火是灯,掉头弗应,惟贼识贼,一问即承。
淳佑丙午季夏初吉,安晚居士书于西湖渔庄。旧板磨灭故,重命工锓梓毕。这板置于武藏州兜率山广园禅寺也。应永乙酉十月十三日,干缘比丘,常收。
四十九、安晚附增
(注:此为后人安晚居士重刻负梓时的增补之作。)
无门老禅,作四十八则语,判断古德公案。大似卖油饼人,令买家开口接了,更吞吐不得。
(注:此乃下手太急,非先前煅炼过者,难得呈受。)
然虽如是,安晚欲就渠热炉熬上,再打一枚,足成大衍之数,却仍前送似。未知老师从何处下牙。
(注:笔者代一语:下牙且置,何处似曾[前送]?无门好过,地坑难涉。)
如一口吃得,放光动地。若犹未也,连见在四十八个,都成热沙去。速道速道。
(注:道即不是,何必又速?平地里又添出一个【二货】来。)
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注:真觉者,说亦无妨。释迦【法妙】岂是你安晚之辈所能真知的。真到了【止,止】也就是【清净意根】,后面的【法妙】,即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虽不可他说,仍不妨【陈述】之。可惜,这一点,安慧并未真知。取一舍一,不是真觉者。)
安晚曰:法从何来,妙从何有。说时又作么生。岂但丰干饶舌,元是释迦多口。这老子造作妖怪,令千百代儿孙被葛藤缠倒,未得头出。似这般奇特话靶,匙挑不上,甑蒸不熟。有多少错认底。
(注:正是!正是!又添一安居士,错认了定盘星。殊不知星盘本一。得之已二。可惜了,安君也!)
傍人问云:“毕竟作如何结断。
安晚合十指爪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注:好一盘七宝剩语。择之巳离星。)
却急去“难思”两字上打个小圆相子,指示众人:大藏五千卷,维摩不二门,总在里许。
(注:笔者代一言:不妨思之。<经>曰:“善思维!善思维!”不二里许,恰在这里。)
颂曰:语火是灯,掉头弗应,惟贼识贼,一问即承。
(注:火灯二相,一脉相承。眼不见眼,遇镜方明。)
淳佑丙午季夏初吉,安晚居士书于西湖渔庄。旧板磨灭故,重命工锓梓毕。这板置于武藏州兜率山广园禅寺也。应永乙酉十月十三日,干缘比丘,常收。
(注:感恩安晚居士之发心,让我辈得以见<无门>之力作。笔者燃香,净手,直译之。)2021.4.22
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安晚曰:法从何来,妙从何有。说时又作么生。岂但丰干饶舌,元是释迦多口。这老子造作妖怪,令千百代儿孙被葛藤缠倒,未得头出。似这般奇特话靶,匙挑不上,甑蒸不熟。有多少错认底。傍人问云:“毕竟作如何结断。安晚合十指爪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却急去“难思”两字上打个小圆相子,指示众人:大藏五千卷,维摩不二门,总在里许。
颂曰:语火是灯,掉头弗应,惟贼识贼,一问即承。
淳佑丙午季夏初吉,安晚居士书于西湖渔庄。旧板磨灭故,重命工锓梓毕。这板置于武藏州兜率山广园禅寺也。应永乙酉十月十三日,干缘比丘,常收。
四十九、安晚附增
(注:此为后人安晚居士重刻负梓时的增补之作。)
无门老禅,作四十八则语,判断古德公案。大似卖油饼人,令买家开口接了,更吞吐不得。
(注:此乃下手太急,非先前煅炼过者,难得呈受。)
然虽如是,安晚欲就渠热炉熬上,再打一枚,足成大衍之数,却仍前送似。未知老师从何处下牙。
(注:笔者代一语:下牙且置,何处似曾[前送]?无门好过,地坑难涉。)
如一口吃得,放光动地。若犹未也,连见在四十八个,都成热沙去。速道速道。
(注:道即不是,何必又速?平地里又添出一个【二货】来。)
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注:真觉者,说亦无妨。释迦【法妙】岂是你安晚之辈所能真知的。真到了【止,止】也就是【清净意根】,后面的【法妙】,即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虽不可他说,仍不妨【陈述】之。可惜,这一点,安慧并未真知。取一舍一,不是真觉者。)
安晚曰:法从何来,妙从何有。说时又作么生。岂但丰干饶舌,元是释迦多口。这老子造作妖怪,令千百代儿孙被葛藤缠倒,未得头出。似这般奇特话靶,匙挑不上,甑蒸不熟。有多少错认底。
(注:正是!正是!又添一安居士,错认了定盘星。殊不知星盘本一。得之已二。可惜了,安君也!)
傍人问云:“毕竟作如何结断。
安晚合十指爪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注:好一盘七宝剩语。择之巳离星。)
却急去“难思”两字上打个小圆相子,指示众人:大藏五千卷,维摩不二门,总在里许。
(注:笔者代一言:不妨思之。<经>曰:“善思维!善思维!”不二里许,恰在这里。)
颂曰:语火是灯,掉头弗应,惟贼识贼,一问即承。
(注:火灯二相,一脉相承。眼不见眼,遇镜方明。)
淳佑丙午季夏初吉,安晚居士书于西湖渔庄。旧板磨灭故,重命工锓梓毕。这板置于武藏州兜率山广园禅寺也。应永乙酉十月十三日,干缘比丘,常收。
(注:感恩安晚居士之发心,让我辈得以见<无门>之力作。笔者燃香,净手,直译之。)2021.4.22
上一篇:《碧岩录》西蜀·净然~白话直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