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西蜀·净然直译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西蜀·净然直译
2020.5.17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之名相,不在【坚硬】上,而在【不坏】上。
这是交待经题。
金刚与泥人揩背。此之谓也。
【译】我是这样听闻诸佛演说的!在(当下)这一个时刻,世尊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与大修行者一千二百五十人聚集着。
这个时候,恰是用餐之时,世尊象普通比丘一样,(注:修行之表率。)自力自行,穿七条衣,拿上钵,进入舍卫大城去乞食。(注:与施者培养福德之机会),并于城中按顺序,依次乞食七家。乞食够用即止。乞毕,回至本处。吃饭毕,收起衣钵,换上便衣,洗了脚,敷开座具,静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此时,一长者,名须菩提(解空第一),在大众之中,即从座位上起来,偏祖右肩,右膝著地(此乃印度人最高礼节之一。深表尊敬有德者。注意!此处交流只在【法义】上的贯通,有关具体名相,大家可自查。此处以简洁达义为准则。不走传统路线,以免歧路亡羊。)合掌恭敬,面对世尊说:伟大希有的世间尊者!如来(法义)在至善(全面)的护持忆念着一切菩萨(入世觉有情者),并且,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正是这个【法义~如来】在那里至善圆满的付嘱(告诫)一切诸菩萨们。
伟大的世间尊者!生活中一切善行之男子与女人们,当他(她)们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时,应当如何地住持呢?同理,又应当如何的降伏自己的燥乱浮动之心呢?(注意!这里是辩证!解空第一者,在这里同时提出了,如何住持与如何降伏的一对(辩证)之问题。这一点,历史上,解经之人往往忽略了。我们提示之。)
 
世尊说: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解空第一者),正是如你所说的那样:是【如来~法义】在至善圆满地护持与忆念一切【如来者,诸法如义】之菩萨们,并且,至善圆满地叮咛嘱咐一切【法义~如来】之菩萨们。你等今日注意谛听啊!我现在就为你们演说这里的深奥妙义。善行之男子与女人们呀!欲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应当象我以下这样说的去住持,应当象我以下讲的这样去降伏自己燥动的心。
 
须菩提言:只应如此!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们愿意高兴地聆听您的教诲。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 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世尊告诫须菩提(解空第一)曰:一切大行菩萨们,应当如我一下所说的降伏自己的心。这就是:所有一切有情众生之类,即卵生的,涅生的,化生的,有色的,无色的,有想(意识),无想(没意识),以及非有想非无想(种子),我都将它们全部列入【无余涅槃】而灭度(无为)之。
如此以来,即【无为~灭度】无量无边恒河沙数之众生,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一个众生,是我有为可以灭度的。(注意!这里非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不得理解。此经全部理论皆是建立在【辩证】基础上的。不懂辩证难学此经。)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须菩提(解空第一)啊!如果菩萨还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哪祂就不可能是菩萨。(注:一切菩萨皆无相。只为表法,方才出现。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接下来,须菩提啊!注意谛听!一切菩萨皆应当在法的生起之当下,是没有一个可以停下与休息的地方,这个【无住】本身就是行,就是菩萨们的布施。(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诸法所言的:不住色布施,不住香,味,触,法布施。就是指的这个【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清净意根。一切菩萨皆在此【清净意根】处,【无住】布施。正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也。
须菩提!注意谛听!一切菩萨们,皆应象上面所言的【无住~旋】之布施,切不可住于相上。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如果菩萨不住一切相之布施的话,那么,其福德广大无边,一切有情将不可思量。(注意!世尊这里强调的是【法义~化身】之功德相。无边无际,不可以用意识去【度量】祂。这就是诸佛菩萨之【心量】。诸法如义是菩萨入世之根本。)
须菩提啊!注意谛听!你意如何呢?(你是如何看待以下这些问题的呢?
东方的虚空到底有什大?这个问题人类可以用意识去【思量~计度】它吗?
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
须菩提!其它的: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人类可以去【度量~思量】吗?
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
须菩提!一切菩萨们的【无住于相】的布施,其中的福德满满,就象这四维上下的虚空,不可思量啊!正所谓:言语之道,在这里断掉了,一切有情之心行在这里,也被虚空性海淹没了。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即灭。一合相不可说啊!有诗为证:目送无为岸,車行断桥头,悬崖已撒手,西意欲何求?
须菩提啊!一切菩萨们,全部都应当如上面所言【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做为修行的教理而住持。
 
(注意!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之中道观。)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啊!你的意念是怎样的呢?可以用身体之相貌看见【如来~法趣】吗?
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人类不可以用【身体~相貌】来度量观察如来。(注意!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法义是化身,随一切缘起而存在。<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此之谓也。)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切【如来~法义】所说(演化~示现)的身相,也就是没有外色尘之身相。(注意!如来法义,只是在彰显内法尘,不涉外色尘。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者,是也!)
世尊告诫解空第一者须菩提,注意谛听!
一切所有之相(包括内外之相),全部都是虚妄不实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实有的【外境~世界】,如果你要见到【如来~实相】,就要达到如下水准:即当你见到了一切相,都不是实有之外色尘之相时,(注意!这时只有法义!)也就是见到【如来~法义】之相了。
补充:后文世尊明言【如来者,诸法如义。】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解空第一)恭敬对佛说:伟大的世间尊者!很多的众生,他(她)们在听闻了您的如上言说及章句(文字),能够生发出正信吗?(注意!这里须菩提已然为我们后世凡夫们,展示出了愚痴的疑惑。)
世尊告诫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来(我~肉身)灭后,向后五百年,当有持戒修学大乘佛法之福报者,于以上所说的章句(文字)中,即可生发出无上信心,并以此种观点理论为其真实(宇宙生命之法则规律)也!你们应当知道这样深信不疑,善解实相的人,不是在一佛二佛,以至三四五佛前种植过善根,(注意!此乃【清净意根】之根本来源。唯有源头活水来。)而且是已然在无量劫中于无量无边之千百万亿佛(缘起即佛)处,种植了一切至善至美的【清净意根】。人类于此【清净意根】中,听闻诸佛宣说的以上章句(注意!<法华经>言:“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以至于其一念之中生起了清净正信者,须菩提啊!如来(诸法如义者!)必当全部的悉知悉见,(注意!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如来者,本身就是【诸法如义】也!正所谓:“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恰是这个【法身】悉知悉见。不是有一个【具相~佛】在象上帝一样悉知悉见。佛法无主宰,非本体,本经开篇即已然宣说:应以【无住~无相】而生心。)如是,这里的所有众生们,皆当得到如以上所说的悉知悉见的无量无边的福德。(注意!于此【清净意根】处,一切众生皆入菩提性海。正所谓: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也!)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这是因为一切众生,在此【滴水入海】之当下,已然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注意!清净意根处,已然没有了外色尘,只有内法尘。法义如如。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真正意义的【唯识无境】在这里!可惜,后世愚痴,全部解歪了。可悲可叹!)在这个【清净意根】处,没有一个实有固定的法相,也没有一个非法相的存在。一切皆是【辩证~无住】。(注意!当年释迦于菩提树下,夜睹流星划破夜空时,证悟的就是这个【缘起~无住】,当下即毕竟空!)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这是因为一切有情之众生,如果心中取相(住于相上),以相为实有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出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他们(主要指人类)执取有一个法相(佛相),误认为有一个【佛】,象上帝一样【悉知悉见】,那么,他们也就是在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为什么要如此宣说呢?
因为,即使你(从左端走到右端)又去执取【非法相】,同样,也是在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注意!当你已然站在【意识】当中,即使竭尽全力在消灭意识时,你还是处在【意识】的范畴之中。后世愚痴凡夫不懂这个道理,滥言消灭意识,打死六七识。无聊至极。)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一切真正意义上的行者,不应当执取任何一法为实有,同理,也不可取任何一个【非法】为实有。(注意!这就是释迦给人类以及众生最伟大的贡献,即【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也就是不二法门。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
以如上所言的【法义~如来】的原故,如来本身就是在恒常宣说:(注意!人类于此,在清净意根上【恒审思量】一切如来法义也!诸行者,注意谛听如来法义之言说:)你们这些比丘,应当知道我所说的一切法,都无实有,但也不可以认为我说了一个【不实有】。因为,诸法无实,终归毕竟空。我所能说的一切法,皆是【筏喻】,只是为你过【河】的,真过河者,我所说的【法】尚且不可执著,理应舍弃,更何况是否定这个法的【非法】呢?(注意!世尊在这里充分演示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也就是不二法门。可惜,后人愚痴,误解释迦本怀。把一个完整的【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妄言成:正法要舍,更何况邪法呢?如此【正~邪】一出,偏离于释迦本怀。世尊在这里,无善无恶,只是【清净意根】上的一句简单而辩证的【陈述句】。法与非法皆为幻。后面,世尊将继续阐述著名的【非法,非非法】。整部<金刚经>一气呵成。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一以贯之!)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 、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你的意下是怎么看的呢?如来(诸法如义者)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法义)有其所能说法吗?
须菩提言:象我理解诸佛所说之义,是没有一个【定法】叫作无上正等正觉的。(注意!法定必邪!正法永动,是为旋!)也没有一个定法是【如来~法义】所可以言说的。(注意!这里世尊明确强调【定法】不可说!不是后人愚痴者理解的:一切法皆不可说。)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如来(法义)本身就在说法,其法不可以取,(注:因其不定,永动之旋。取之不得,用之不尽。维摩诘之【香钵】也。何人能取?唯觉者得之。)同理,也不可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此【法】,不是固定之义,但也不是非固定之义。(注意!这里是<金刚经>的核心!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这个著名的【双非】观,就是释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这是释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前人不讲,我们讲。)
为什么要如此思维呢?因为:一切【贤圣~觉者】,皆是以【无为法】,即没有人为取舍拣择的【镜鉴】之差别相。(注意!人类于此境界,只能是转识归根之【清净意根】之境界。这一点,前人没有意识到。我们补充之。行者当知【没有定法如来可说】,当下我们之说,如果是【清净意根】上的法义如如,即符合了法则规律的话,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如来所说。正所谓:非法,非非法!真觉者,当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难学,因其只为最上乘者说。)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法华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啊!注意谛听!你的意下是如何理解的呢?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注意!有数有量有界限。)的七色宝物【色~相】,来进行布施的话,这样的人,他所能够得到的福德果报,难道不是很多很多的吗?
须菩提言:太多了!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这里所言说的福德,祂并不是一切福德的法性。(注意!这里是【主语关】。这里主语是【性】,不是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来(法义)方说:其福德很多很多。(注意!福德是相,不是性。相多性一。)如果更有他人,于这部<金刚经>中,受持读颂此经,乃至于仅仅是四句之偈的话,并为他人解说,其中的福报功德远胜于以上之【宝~相】。
为什么这样讲呢?须菩提啊!注意谛听!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所证之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功德之相),皆是从这一部<金刚经>中所演发出生的。(注意!此经不在【坚硬】上,而在生生不息之【不坏】上。行者若能亲证此种境界者,当为:法忍!)须菩提啊!所谓言说的一切佛法,其实祂们都不是一个实有的固定的相染的佛法。(注意!这是关键点!一切法皆无自性!圣谛也无自性!沒有一个实有不变的佛法存在。<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你的意下是如何想的呢?须陀洹果位者们,能够作如下的念想【我已证得须陀恒果位否?】
须菩提说: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不可以呢?须陀洹名相称为【入流】,只是一个表法而已。无有一个实有之【入】处。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注意!不入六尘者,是也!)只是个名相【须陀洹】。
(注:入流亡所,在这里体会。读经时,注意前后法义的一贯性。这就是【逻辑关】。)
须菩提!你的意向如何呢?斯陀含能够对自己的评价道:我已然证得了斯陀含果位吗?
须菩提说:不对以!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不可以呢?因为斯陀含名称【一往来】,只有一生往来之相,而此往来者,却不是一个实有的【往来者】,只是一个【法义~名称】叫斯陀含。(注意!佛法上的一切【果位~名相】,都是在表相。并不存在一个实相。包括后面所言的三十二相。这一点是<金刚经>的核心内含。初学者,应加重体会,否则,读不懂此经法理法趣。)
须菩提!你意如何呢?阿那含能够作如下念:我已然得到阿那含果位了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不可以呢?因为阿那含就是【不再来】了。而这个不再来,本身就不实有,(注意!如果【不来】是实有的,因缘果报怎么讲?大乘佛法始终是辩证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是一个名相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你意如何呢?阿罗汉能够作如下念想吗?我阿罗汉终于得到了一个阿罗汉的果位,能这样想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根本上就不存在一个实有的阿罗汉!(注意!一切名相皆是表法,这就是<金刚经>最伟大的贡献!)只是一个名称叫作【阿罗汉】。
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果阿罗汉在心里生起这样的念头:我终于得到了阿罗汉果道之位,那么,祂就执著在我,人,众生与寿者之【相】上了。(注意!凡执相者,不得解脱。)
伟大的世间尊者!诸佛(法义)言说我得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成就了人类之中的最为第一【离欲】阿罗汉!(注意!离开了一切世俗间的我执与法执!)
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不会产生出这样无聊而傲慢的念头的。我不会在心中产起:我是证道的离欲阿罗汉。伟大的世间尊者!我如果在心里产生出这样的念头:我终于证到了阿罗汉道果!世尊您也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个乐于【阿兰那~苦行寂静离欲】的修行者了。(注意!静寂离欲与世无诤!)
正是由于【我~须菩提】没有一个实有的所行(我执,法执)之相,才得以称为:须菩提是个乐于【阿兰那~离欲无诤】的三昧行者。
(注意!这里世尊明言:无净三昧不在【相】上。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有缘者,净虑思维修之。)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世尊告诫须菩提!注意净虑!你的意念是如何理解的呢?【如来~法尔】在很久很久以前,即燃灯古佛住世之时,(注意!大乘佛法皆是法义,切莫于相上执著其为实有者。否则,不解释迦本怀也。)于一切【法~相】上,有其所得吗?
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法义】者,在燃灯佛所(喻法义之光升起之佛),于一切法相中皆是没有一个【实有】可得。(注意!实法不得,幻化不断。这就是辩证!否则,世界将不存在。释迦终生不在【二边】上说法!)
须菩提!你再净虑看:菩萨们,他们还需要庄严佛土之相否?(注意!菩萨随缘显现,本身就是庄严佛土。眼不见跟,佛不再佛。否则,就是二文殊了。)
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庄严佛土本身就菩萨自己的境界,这里不存在一个实有的庄严【模式~相染】,就是一个简单的名相叫作【庄严】而已。(注意!行文到这里,世尊已经完成了著名的三段论句式。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全部<金刚经>的要质,就在这里。)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故,我须菩提以及一切大乘菩萨们,全部应当如以上所言的那样,生发一切清净心。(注意!此种清净心,人类恰恰于【清净意根】处显发。参看<法华经>。)不应该住执在【色~相】上生心。(注意!此处清净意根【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人类的行者们,不应当住执于声音,香味,舌尖之喜,身体触感,以及一切法执之中,乐不思蜀。而应该于无所住处,方生其心。(注意!这里是关键点。这就是<净名经>之【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也就是<法华经>之【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同时,也就是六祖大师开悟之处。)
世尊总结言:须菩提!注意谛听!譬如有人,其身如须弥山王一样的大。你净虑一下:这样的身躯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太大了!伟大的世间尊者!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我聆听了您以上的教导,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是:诸佛所说的不是一个【实有~身相】,只是一个抽象的【法义~名相】。
(注意!到此品,世尊已然完整地宣示出著名的“三段论",即:佛说身大,即非身大,是名身大。)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注意谛听!就象恒河中那么多的沙子之数量,并且再象其沙数的恒河,你净虑一下看看:这么多数量的恒河之沙粒,其数量之大,难道不是很多很多吗?
须菩提言:太多太多了!伟大的世间尊者!这里面一切恒河之数尚且无法计算了,更何况其中之沙粒了!太多了,不可想象啊!
世尊告诫须菩提:我诸佛如来之【法理~法趣】,实话告诉你吧!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七种宝物装满了以上所言的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注意!世尊在以一个极大无比之【相】,与一个极小无内的【念】,在演示出一个强烈反差之【比】,这就是<金刚经>思想的核心,六道众生中,只有人类的【念~思想】,方能引导人类走的最终的觉悟。历史上,没有人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讲。时代不同了,<金刚经>应当还其本来面目。注意!这里是善男子,善女人:)他(她)们用如此巨大,以及无法想象的珍宝,用以布施,须菩提,你说他(她)们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言:太多太多了!伟大的世间尊者!
佛告诫须菩提:注意啊!如果有一个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于此经(文字)中,乃至受持读诵其中的四句偈语等等,并能够为他人演说(传播思想)者,他(她)们的福德果报,远远地大于前面所说的布施恒河沙数七宝者。(注意!世尊在这里无比明确的反复重申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小小的【善念~思想】,都远远的大过你所能够想象得到的【物质~相染】。何以故?相染即灭,真念永恒。这就是公案<九峰道虔禅师>中的【一念万年去】。古人慈悲,为了不断他人之慧命,常常是用隐语【直指】的。正所谓:过关者吊臂而去,未过者说三道四。整部<金刚经>都在强调人类意识的重要性。这一点,前人忽略了,我们补上它。)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世尊对须菩提言:随其因缘而说在这部<经>里,以至于经中之四句偈等等,但是(注意!这里世尊欲宣说密义!),就在此处【一时~当下】,一切世间中的,天,人,阿修罗(注意!上三道)者,全部应当于【此处】实施贡养,其恭敬之态度,就如同叩拜诸佛塔庙一样。(注意!见经如见佛!经文乃文字般若之圣言量。初期唯识宗的三量里,没有【非量】一词,只有现量,比量,圣言量。后期出现的【非量】当指觉者在【清净意根】处,随缘显现的【陈述句】,也就是教下所言的圣言量。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
更何况有人,精进地能够受持读诵此<金刚>不坏之经。
须菩提啊!注意谛听!应当知晓:就是这个【受持读诵此经】的人,成就的恰恰是世界上最上第一希有的【法理~法趣】啊!如果这部<金刚经>以及宣说其甚深法理法趣的所在之处(道场),就是视为有佛同在。(注意!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任何一个佛弟子(行者)见到此处场景(道场),其所持态度,都应当象【尊重弟子】一样。(注:尊重弟子,就是佛之大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 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 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此时,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当以什么名子称谓此经呢?我等有情应当如何奉持祂呢?
世尊告诫须菩提:这个经的名字叫作【金刚不坏之智慧到达彼岸】,以这个金刚不坏之智慧,你们(四众弟子们)应当奉持。为什么这样讲呢?须菩提!注意谛听!一切诸佛所说的智慧到彼岸,也就是没有一个实有的色尘彼岸要你去到达。(注意!目送无为岸,車行断桥头。悬崖已撒手,西意欲何求?)只是一个名相的【到达彼岸】。(注意!真觉者,此岸即彼岸!)
须菩提啊!你在意根清净上是如何理解的呢?一切如来之法义有所宣说【实有之法】的吗?
须菩提(解空第一)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一切如来皆没有一个【实有法】可以宣说。
世尊接下进一步敲定,须菩提!汝于【清净意根】处,还生发如下思量吗?面对屏幕上【镜鉴】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是不是很多很多呢?
须菩提言:太多了!伟大的世间尊者!
世尊告诫须菩提:面对这一切微尘,如来法义却说【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存在。(注意!万物如幻,缘起缘灭。)只是一个名相叫称微尘。(注意!世尊在这里,反复突出【名相~是名】的重要性。人类生活当中,认知,交流的皆是名相。而非实有之相。)由此,如来法义所宣说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实有的固定的不变的世界,恰恰是只有人类方能够认知,理解,交流的【名相~意识】的世界。(注意!这就是著名的三段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也就是笔者所言的【十二字真言】。<金刚经>的全部密义,尽现于此。)
须菩提!注意谛听!你的【意识~思量】如何呢?可以用三十二相【固相~实有相】得见如来(真相)吗?
须菩提答: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人类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固相)实有化来见到【如来~法义】的。(注意!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如来只是法义!不是物相!)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一切【如来~法义】之宣说的三十二相,都是没有一个固定实有的【三十二相】存在,只有一个叫三十二相的名相。(注意!人类的伟大与觉悟之处,恰恰是在正确认知这个【名相~是名】上。唯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量(超大概念)等身命来布施,(注意!包括那些燃指,燃臀,刺血,自残者。)同时,亦有人,只在此<经>中读诵,宣说,运用,乃至仅仅受持四句偈语等,并为他人演说,其中的福德远远大过前面的【相染】之布施。(注意!世尊在这里明言:相与意二者不可比。修学大乘佛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转识归根。去相取意。唯识宗的【唯识无境】,讲得就是这里。禅师有言:只这个是!)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时,须菩提(解空第一)听闻世尊演说此金刚不坏之经,深刻体悟到了其中隐含的法理法趣,涕泪悲泣,(注意!法的相应,在受者的内心深处是有感应的。这一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于是对佛言:希有啊!伟大的世间尊者!一切诸佛所宣说的如上所言的甚深经典,我从前至现在,其所得到的一切慧眼,皆未曾看到(闻说)这么深刻法义的经典。(注意!这里隐含一个密义。人类于【清净意根】处,也就是心灵深处,眼见经文,犹如耳闻世尊之演法。这就是眼见得闻,耳闻得见的六根互用。切不可著相,于神通相染的宣说。否则,误人子弟。谨此告知。)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果又有其他人得闻(知道)这部经典,信心清净,(注意!于其【清净意根】处!)则能生发出实相。(注意!实相者,如来法义也!)应当知晓这种人已然是成就了人世间,第一希有之功德。
伟大的世间尊者!这个所谓的实相者,也就是【没有一个实有】之相存在,(注意!整个世界就是【旋~动】之状态,没有任何实有不变之【相】的存在。要说不变,就是动中之性,方为不变。禅师有言【桥流水不流】者,是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如来(法义)才宣说是名实相。(注意!所谓实相就是名相。但这个名相中包含着一切存在之相染。如【苹果】二字之名相,包含了古今中外,所有所有,恒河沙数恒河沙……苹果!这就是人类于【名相】上的最伟大的贡献!也就是释迦所发现的【实相】。所谓实相,就是【名相】。注意!释迦是发现,不是创造!这一点,很难讲,历史上也没有人讲,我们试着讲讲看。)
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今天能够听闻如此甚深密义之经典,深信受持,不再以为是难事了。如果在将来,今后五百岁时,如有众生(四众弟子)得闻这部经,深信受持,那么,这些人则将成为第一希有福报之人。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此种第一希有者,已然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原本就没有一个【实相】。(注意!这个实相就是一个【是名~名相】。此名相,乃不坏之金刚也!)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因为:远离一切形形色色的【个体~相】,就称之为一切【名相~佛】。(注意!这一点,极难理解,不同于传统观点。希望读者,在这里有一颗包容的【清净意根】之心。若不接受,敬请放下,止语!)
世尊告诫须菩提言:正是这样!正是这样!如果有人得闻此经后,不惊惧,不害怕,不恐惧的话,应当知道这个人是这个世界中太为希有之人了!(注意!世尊在这里已然预言到,针对【名相即是实相】这个清净意根上的法相,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来(法义)宣说的第一谛到彼岸,就是没有一个实有的彼岸存在,只是一个名相上的到彼岸。
须菩提!谛听!谛听!忍辱到彼岸,如来法义宣说【没有一个实有】的忍辱到彼岸,只是一个【名相】上的到彼岸。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注意谛听!就象我昔时【以前~一时】被歌利王割解身体,我在当时,恰恰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法义~名相】。(注意!这一点更难解。看不懂的,先放下,止语!将来总有看懂时。)
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往昔之时,被节节支解时,如果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会生发出嗔恨之心。(注意!此处当是【法义~种子】之名相,不是实有个体。如来者,幻化千变,随缘显现。禅师有言:前三三,后三三。此之谓也!)
须菩提!再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时,曾作过忍辱仙人,(注意!世尊在表法,一切智者当以譬喻而得悟。)在那个当时条件下,我恰恰是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正是因为没有四相的原故,须菩提啊!注意谛听!菩萨(觉有情)应远离一相染之束缚,(注意!实有就是人类最大的束缚!)从【清净意根】处,生发出无上正等正觉心。却不可住在色相(外色尘)上生心。亦不应该住在声,香,味,触,法上生心。而应该于【清净意根】处,生发出无所住之心。(注意!<净名经>中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此之谓也。)如果非要心有所住的话,那么,就应当住在【沒有一个实有之住】上。(注意!<经>曰:要说自性,无自性就是自性。)由此当知:诸佛所说的菩萨心,不应当住于色相上行为布施。
须菩提啊!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原故,应当如下这下这样来行布施。即:如来法义宣说一切种种之相,就是没有一个实有的固定的相。(注意!世界这里明确表示:没有一个【自性~实有】之相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动态的【旋】。)同时,如来法义又说:一切众生,也并不是实有一个众生存在。(注意!所谓的众生,只是一个名相的众生。)
须菩提啊!如来法义之宣说,是真实的语言者,即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同时,也是实语者,如语者,(注意!如来法尔!本然如是!)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注意!如来法义不犯错误,不打妄语,不欺骗他人,也不说异趣之言。后世论师们把【清净意根】定义为【错谬的,不可正知的,事理皆违的,颠倒的,恶慧的】,皆是因为读不懂<金刚经>之法义的结果。不可取,应远离。)
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来法义所能够宣说的一切法义,全部都是【无实~无虚】的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这就是不二法门。(注意!虚与实是二边。如来说法不落二边!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住在了【法~执】上,而行布施的话,那么,这个菩萨也就象一个世俗之人一样:进入暗室,了无所见。(注意!执相布施,如同盲人绘画,终无是处。)如果菩提的心,能够不住在【法~执】上,而能随缘布施的话,那么,恰恰是象世人双目无疾,于日光明照时,看见了种种色相。(注意!【清净意根】上,没有法执。产生出法执,我执者,皆是意识的范畴。)
须菩提!未来之世里,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必当为如来法义,以诸佛之大般若智慧,悉知这种人,悉见这种人。(注意!没有一个【实有】的相上不变的悉知悉见。这是真假开悟的分水岭。)全部都将成就无量无边之法义之功德。(注意!我已把众生都度遍,实无一众生得度者。此之谓也!)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一天当中的早晨,就用恒河沙数量等身来布施,中午,也是以恒河沙数等身来布施,以及晚上,同样要以恒河沙数等身布施(注意!一日三布施。暗喻:二六时辰,等身布施。)如此下去,经过无量数的百千万亿劫(注意!天文数字,超大,无极限!暗喻:汝就别在【相】上想了!),以如此之【量~有】来布施。于此同时,更有一人,闻说此部经典,所生信心从不退逆。此种人之福报远远的胜过前面那种【量~相】之布施。(注意!色与空,无可比!色乃无限,空即本一!凡夫愚痴,逐相弃性。背道而驰。六祖曰:我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也。)
更何况是为成就觉性而书写,受持,读诵,并能够为他人解说啊!须菩提!注意谛听!以其概要言之:这部<金刚经>有其不可思议(注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规律。不是传统所言的:不能去思维修。禅那本身就是净虑思维修!这里讲的果报无为,其功德相不是人类思维所能够完全认知,理解与把握的。这一点,很难懂,唯见性之人当可了知!)不可以用【量~相】来称限之。其功德相无边无量无界无限。此种如来【甚深法义】是为发大乘菩萨心者宣说的,是为发最上究竟乘行者所演说的。(注意!这里世尊明言:此经受者为上根利器之人所说。读者当中,若有不懂,或不能接受者,暂先放下,待缘而阅。不可妄言教判之。)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并且广为他人解说,如来(法理法趣)悉知这种人,悉见这种人,并且【亲见~印证】这种人,全部都能成就(前面所言之)不可数量,不可称限,没有边界,不可以意识来思考议论计较教判其功德之相的。(注意!世尊这里明言:法义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暗喻:人类只有在【法义】当中,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出三界,证解脱。这一点,前人忽略了,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试着讲。利乐有情。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
须菩提!注意谛听!象以上这种【唯论见性,不论功夫境界】者,才是真正意义上担当如来(法义)之无上正等正觉者。
为什么这样讲呢?须菩提!如果是一个乐于小法(有相之法),即会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被【相~量】之境界所束缚,对此<经>之破相之般若空性,不能够听闻受持读诵,更不能够为他人演说。(注意!世尊这里暗喻:相上讲<金刚经>的行为,是没有功德利益的。即本经不可以在【相】上讲解。)
须菩提!在在处处(不管是哪里),如果有此<金刚经>在的话,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应当虔诚供养之。众人应当知晓:此<经>在处,就是塔庙之处,全部部应对其恭敬礼拜,并以<经>文为【法相】,围绕作礼,以多种鲜花环散其<经>的周围,以示恭敬虔诚之弟子之心。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接下来,须菩提注意谛听!凡是善男子,善女人,在受持读诵此经时,如果为他人所轻贱的话,这个读诵经文者的前世之罪业,譬如应该堕落恶道的,却因今有世俗之人轻贱的原故,先世的罪业反到得以消除掉。并因读颂<金刚经>,应该得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果报。
须菩提啊!我忆念起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中,曾经在燃灯古佛前,(注意!此为表法。燃起大般若智慧之佛。佛本无生,不可于相上作实有想。)得到经历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如来藏种子)对其无量无边之佛种,全部供养承事,(注意!<金刚经>不可相上观之,一切智者,皆从譬喻中而得悟处。)我从来就没有空过者。(注意!这里法义颇深。法法不相到。法法皆关系。这就是辩证的宇宙生命全部之法则规律,二千五百年前,释迦就已然彻悟到了。仅以一句【无空过者】,轻描淡写的就陈述出了这个复杂而严密的【关系~性】。伟哉!释迦文佛!)如果更有其他人,于未来之世中,能够受持读颂此经,所得到的功德果报,(注意!功德之相是无相,不同于有相之福德。一个世间,一个出世间。)于我【法义~关系】之所能够供养【关系~法则】之一切诸佛之功德,(注意!这里是此经的最难点。世尊在这里暗喻的是<华严经>中的因特络网之【关系~性】。层层叠叠,灯灯相照。学人至此,不可于相上观想。当于理义中深入体悟。佛法不是相法之知识,而是心法之般若之智的体悟。世俗讲的【开悟】,即是指此。以下,世尊展示了一个【递进句式】,即法义无空过者(法则规律之性),比读四句偈者(有为正知正见),强上无量倍,而四句有为者,又比恒河沙数七宝强上无量无边倍。一句话:福德与功德不可比!)须菩提啊!注意谛听!读诵此经者与法则规律之无空过者相比,百分不及一分,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也不能融及也。(注意!世尊在这里明示:相不可与性比。性一相异。性是一合相整体观,相是无量恒河沙数。二者不可比,恰恰是一如。这里很难理解,一时理解不了,暂时放下,读完后面,即可贯通之。)
须菩提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未来之世中,有受持读诵此经之人,所能得到的功德相,我如果在这里全部说出的话,将会有人听闻后,心中会生发出狂乱之想,根本就不敢相信。须菩提!应当深晓这部<金刚经>的法义,其中的法理法性是不可思议竟尽的。(注意!言语道断,心行即灭!)其中之法性功德之果报,即法则规律亦是不可以人类的意志完全理解,认知的。世界无尽,法性无边,人类的认知永远没有一个终点。正所谓:目送无为岸,車行断桥头。悬崖已撒手,西意欲何求?人类的觉醒,不是去寻找真如,而是觉悟当下。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还原于释迦法义之本怀。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这时,须菩提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时,应当住于什么境界(状态)中呢?应当如何来降伏这颗变动不停的心呢?(注意!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犹如有人问:石女生娃,是秋天生好呢?还是春天生好呢?)
世尊告诫须菩提(解空第一):一切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应当生发出以下这样的心:我应当灭度一切众生,然而,灭度一切众生完后,却是根本上就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实~有】所能够灭度的。(注意!这是<金刚经>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此关不过,不可妄言<金刚经>。心乃本空,哪里会有一个实有的降伏,需要你却满处地传播呢?释迦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然定论了,我们当下,还在争论不休。悲兮!)
为什么这样讲呢?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果菩萨也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祂就不是菩萨。请看:这样讲的因缘是什么呢?须菩提啊!根本就没有一个实有之法,要你去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注意!佛法是缘起法,哪里会有一个固定之法,要你去掌握它,把持祂,护念祂,并以此【固定~实有】为其终极之目的。让他人去追求把握呢?)
须菩提!注意谛听!在你的【清净意根】处,你是怎样得见如来之法趣的呢?请细观如下:如来法义于燃灯佛所生发的地方,有一个实有法,叫作无上正等正觉吗?
须菩提(解空第一)坚定的回答: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根据我所理解的诸佛所显现出来的法义来看,诸佛于智慧燃起之佛的故乡(发源地),没有任何一个【实有~固定】之法,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注意!法本无生。人类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生法忍。)
世尊肯定须菩提言:正是这样!正是这样!须菩提!实在是没有一个实有之法,需要如来(法义)去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果有一个【法】,让【如来~法义】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的话,燃起智慧之火的诸佛,那么,也就不会给我(这个固法)授记曰:你(法义如来者)当于未来无量世界里作为般若智慧之文佛。名号为:释迦牟尼!(注意!一切诸佛所能够授记的,即是如来之法义智慧之佛!不是实有一个【具相】之佛。三十二相亦非佛!)
须菩提!恰恰是没有任何一个实有法,能够得证无上正等正觉,(注意!一句话,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与固法无缘。佛法不离世间法,本身就是缘起法。这一点,后人始终未能悟到,可惜了。)正是由于以上的原故,燃灯佛(智慧生起之佛)才与我授记,作出如下言:你将在未来之世里证量作佛!名号:释迦牟尼文佛。(注意!释迦的出现,当以人类的智慧形式出现。即语言文字之【圣言量】的形式出现。)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来者,就是一切缘起之法义,本然如此也!
如果有人说:“如来者,得到了一个实有的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啊!注意谛听!根本没有一个实有之法,让诸佛能够得到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换个角度讲: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本身就是缘起法。见缘起如见佛。
须菩提(解空第一)啊!如来(法义)所能够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于其(正觉)之中,没有一个实有法,也没有一个虚无法。(注意!这是<金刚经>的核心。但千百年来,却被人们忽略了。可惜!笔者认为,这里就是后人所言之【辩证】。不著二边。)
由以上之原故,如来(法义)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注意!于此清净意根上的【于意云何】,本身就如来法义。即一切治生产业,以及思维语言文字皆是佛法,亦是先佛所说。参看<法华经>。)
须菩提(解空第一)啊!注意谛听!所谓的一切法者,即是没有一个固定实有之法存在,正是由此【没有实有法】原故,只是一个名相【一切法】。(注意!这就是辩证中道之缘起法。也就是【佛】。亦称:诸法如义也!)
须菩提!再譬如而言:就象是人的身体在长大……。
须菩提听闻前面的示训,到这里,已然是知道答案了,于是抢答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法义所言的人身长大(发展),即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实有的长大(发展),只不过就是一个名相【长大~发展】。
世尊当下肯定道:须菩提!菩萨也就是如此啊!如果作了如下言说:“我要灭度无量无边之众生!”那么,他就已然不是菩萨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须菩提啊!实在没有一个固定实有之法,名称为菩萨的。(注意!这里思想很超脱!所谓菩萨者,就是一个名相。)由此当知:佛所说的一切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注意!大乘行人谈菩萨,不可于【相】上说。)
须菩提!如果菩萨有这样的言说:“我欲要庄严佛土。"那么,祂就不可以再称之为菩萨了。(注意!在【菩萨~净意根】中,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无须再庄严外色尘之佛土。<净名>曰:心净则国土净。此之谓也!)
为什么这讲呢?如来(法义)言说:庄严佛土者,即是没有一个实有的佛土需要你去庄严,只是一个名相,称之为:庄严佛土。
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果菩萨通达了无我与无法的【缘起~辩证】之境界,如来【法义~诸佛】就会【言说~印证】说: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菩萨!(注意!菩萨只存在于法义当中,不可以【相染】中求之。尽管她放光动地,也只不过是在【表法】罢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呢?(注意!笔者认为此处【意下】二字,世尊是专指【清净意根】处的正知正见。何以故?因为:人类只要在【清净意根境界上】,所显现的法理法趣,皆是符合了法则规律的产品。这一点,是释迦的伟大发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经>中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法义有肉眼吗?
须菩提答:正是象【法义~如来】那样!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具有一切肉眼之功德相。
须菩提!你在【清净意根】处,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来法趣中孕含着天眼吗?
正是如法趣(法则规律)显现的那样!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有天眼!(注意!换个角度说:天眼本身就是如来的功德相。)
须菩提!你意如何呢?如来(法趣)有慧眼吗?
正是如法则规律之呈现的那样!伟大的世尊!如来法趣中,本身就包含着一切慧眼。
须菩提!你意根清净,将如何看待以下这个问题呢?如来法义当中还存在法眼吗?
正象您所教导的那样!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这就是法眼!
须菩提!你在【清净意根】处,观查一下:如来有佛眼吗?
正是如此!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法趣本身就是缘起之佛眼!
须菩提啊!注意谛听!你在【净意根】处仔细观查:就象那恒河沙中的所有数粒,诸佛所言是沙吗?
正是这样!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诸佛)说:这就是沙。
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呢?如同一个恒河中的所有沙粒,再扩展到,有如是多沙粒数量的恒河,就如同这一切(天文数字)恒河中,所有沙粒之多的天文数字之多的诸佛世界,如此来看,你难道不认为这个数字太大太多了吗?(注意!世尊在这里暗喻:性与相,二者根本不可比。)
太多了!伟大的世间尊者!
世尊告诫须菩提:以上那些(天文数量)的国土中,所有众生一切分门别类等等的心念,如来法趣全部悉知悉见。(注意!这里就是【辩证】。不懂辩证者,读不懂大乘经典。换个角度看,虚空包含着所有的星星。也就是说:分母永远包含着一切分子。这就是【性一相异】的法则规律。)为什么这讲呢?如来(法理法趣)宣说一切众生之心量,皆是因为,根本上,就没有一个实有之心的存在,只是一个名相叫作心。(注意!此【心】本身就是一个【集成】的产物。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楞严经>中,七处征心即指是此。)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须菩提!注意谛听!过去的心(缘起~集成)是不可以实取的,现在(当下)的心(缘聚缘散~生生灭灭)也是不可以实有的,未来的心,也将是幻生幻灭,无法实得的。(注意!这就是世称:三心不可得!心即不可得,法又焉可取?真行者,终将走向无生法忍!)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须菩提!你于【意根】之处,清净如何呢?你来说说看:如果有人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注意!极大极多的物质色相。)并以其来作布施的话,那么,这个人以此种布施的因缘,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答言:正如布施的七宝色相一样,伟大的世间尊者!这种人以其布施七宝的因缘,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的多。
世尊告诫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果这种福德是实有的话,如来法趣(法则规律)就不会宣说(演示出)得到了福德很多很多!(注意!这里就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换个角度说:只要是言多,言相,言方所,言好坏,言优劣,言凡圣……等等的,就是都【不实有】的,皆是幻化,缘起的色尘法相。皆不可取,不可得。这里是<金刚经>的核心。一切法皆不可取,不可持,非法,非非法。此关不过,枉学金刚。换个角度说:金刚不坏,不在【相】上。这一点,非常重要。)正是因为:一切福德皆是空无自性之状态的原故,(注意!整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旋动的【如如法尔】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法则规律,就是辩证之【关系~性】。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大道至简,唯嫌拣择。)一切如来(法义)皆是因为【相异~无自性】本质,方才宣说(演绎)其福德太多太多了。(注意!性一相异!这个世界永远是性相一如的旋!)
 
若言实有就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何从故?性一相异也。一合相乃整体,只有一个,不言其多!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也就是不二法门。)恰恰是:以其【福德~相染】无有自性故(没有一个“实有"的原故),如来之【法理~法趣】方才演绎述说出:其中的【福德~财宝】甚多甚多。(注意!性永远是本一的一个整体。而其缘起之相幻,则是永恒的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这一点,是全部佛法核心的核心!正所谓:左手真如不生【唯一】也。右手缘起不灭【无量】也。双手合十,这个佛教特殊的【合十】之礼,深藏着【法义密趣】也。)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呢?诸佛可以用具足美好的色身之相看见吗?
须菩提(解空第一)道: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法趣)不应该以所谓的【具足~美好】的色身来见!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一切如来(法义)要演说的所谓的【具足~色身】之相显,皆是为了表达法义,并不是有一个实有的【具足~色身】,只是一个名相上的【具足~色身】。(注意!这是全部<金刚经>的难点,亦是重点。笔者称其为“十二字真言”。简言之,人类在认知,理解,交流与生活,皆是在【是名~名相】上。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有情的殊胜之处。换句话说,人类的殊胜与价值,就是因为他具足【意识】的功德相。其他有情不具备。蚂蚁它没有意识,也不存在迷与悟。天人,寿命很长,但他无觉性。只有人类,有迷,所以才生觉。如此殊胜之【福报】,百千万劫难觅寻,何必去羡慕天人呢?殊不知,凡是羡慕与追求者,皆是愚痴人。何以故?佛说天人,即非天人,是名天人。一切皆归于【法义~名相】也!只有认其为实有之人,才会产生羡慕与追求。真觉者,过好当下就是了。正所谓:舍利十斛,不如转语一句。)
须菩提!你于净意根上是如何理解的呢?(注意!意根之镜鉴,本身具呈一切内法尘之功德相。法不孤起,根不独存,心不自有。这一点,参看<楞严经>。所以,世尊才问须菩提:你在清净意根处,是如何认知的?)如来法趣,可以具足一切法相见否?(注意!前面色身,指外色尘。这是诸相,指内法尘。世俗称:我执,法执。)
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法趣是不可以用【具足~法相】来见的。(注意!胜义谛也无自性!)为什么会如此讲呢?因为,如来法义所宣说的一切【法相~具足】,其实,并没有一个实有的固定的【法相~具足】,只是一个名相上的【法相~具足】。(注意!一句话:这个世界,并非实有,只是一个永动的【旋】。人类在认知它时,只能得到一个名相。而这个【名相~遍计】所执的功德相,就是释迦伟大的发现与贡献。这一点,在<解深密经>中以【三性】的名相彰显无余。)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 ,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译】~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认为,如来(法义)会作出如下的念头:我当有所说法。千万不要有这个念头!(注意!这是此经难点。如来从不说法,那么,谁在说法?法本无生,缘起则显,没有一个【实体】在说法。一切法皆无自性,亦无主宰。非法,非非法。行者若能亲证此点,是为无生法忍。)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请看: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的话,那么,他就是在谤佛。根本不能够理解我所宣说的法理法趣。须菩提!注意谛听!那个能够说法的(因缘),恰恰是没有任何一个实法可以宣说的,这个没有实法可说的缘起之法,只能于名相上,称之为【说法】。换个角度讲: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如来只说因缘法。(注意!缘起即如来!)
这个时候,智慧之命者,须菩提(解空第一)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有许多众生,将会在未来世中闻说这个法理法趣,能够产生出信心吗?
世尊告诫须菩提:注意谛听!那些个能够听闻<金刚经>法趣之人,即已然超脱,不再是众生了。但也不是【非众生】。(注意!这一点,非常关键。是释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非法,非非法】是释迦的思维方法。换个角度说:这就是原始状态的辩证法。"双非”即是中道观。亦是辩证法。)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须菩提!注意谛听!一切缘起之众生所言的众生,如来法义将宣说:都是不实有(恰是幻化)的众生,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众生。(注意!佛法不承认有个实有的【主宰】者。一切万法皆是缘生缘灭。没有一个造物主,更不存在一个【本体~本觉】。缘起当下,自为觉。此处法义颇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诸佛(法义)得以彰显出无上正等正觉之理趣时,难到是没有任何所得的吗?
世尊言:正是!正是!须菩提!注意谛听!我(如来法义)于无上正等正觉的状态下,(注意!一切所谓的【正觉】,只因其符合了【法则规律】。当年释迦是发现,不是创造。佛是一个伟大觉者,不是一个神圣的创造者。这一点,是佛法区别于其它宗教的根本点。)以至于没有一点极少的法,可以实有所得的。(注意!世界是一个永动的【旋】。只有这个【动】,才是永恒的【不动】。这就是【辩证】。这一点,很难懂,看不懂,可以先放下,整部经文读完后,再回头看,就容易理解了。)须菩提!注意啊!只有这个【没有少法可得】的境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上正等正觉。(注意!<金刚经>虽然破掉了一切相的实有,但却始终未离相,这就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也就是不二法门。这一点,是全部佛法的核心内涵。)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 
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译】~接下来,世尊告诫须菩提言:一切法(相)皆是平等的。何以故?法住法位。其性相一如,没有高下之分别,亦不成取舍。这一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上正等正觉者。(注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之法,种子现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一切真行者,皆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相,来修一切【善法】,行者只有修学此种【无相~善法】,方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注意谛听!所谓的【善法】,如来法义当说:就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有善法,只是一个名相,叫作【善法】。(注意!人类的觉悟不在【相~恒河沙】上,恰恰是在【性~本一】上。这一点,历史上,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可惜!所以,六祖才言: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此乃真觉者也!)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果于三千大千的世界之中,并于其中一切所有的须弥山王,以及象如此巨多巨大的七宝相聚那祥,有人用此(巨大巨多数量的七宝)来布施,同时,又有人仅以此般若波罗密【到达智慧之彼岸】之经文,乃至仅仅其中的四句偈等,用以受持读诵,并且为他人演说其中的义理。那么,这二种人相比较而言:后者(受持读诵此经者)比之前者(无量七宝聚积者),二者之间的【关系~性】,于【福德~相】的角度来看:百分不及其一,千万亿分,以至于算数譬喻(即天文之巨大之数),也不能与之【性~一】相比啊!(注意!这是<金刚经>反复强调的义理。一切物质之相上的强大与坚硬,都比不上,柔软不坏的法理法性。一句话:形而下与形而上,二者不可比。凡比者,即是伪悟赝品。此处参看<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心经>之十六字真言,乃全部佛法之核心的核心。)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译】~须菩提!汝于意根清净处是如何的状态呢?你们这些虔诚的信徒们,可千万不要误认为:如来(法义)在作出这样的念想:我(如来)应当去度化众生。(注意!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本不作意。人类行者,于【清净意根】处,六识缘起而作意,七识镜鉴不作意。但六七识不可分离,当下承担,如镜与物,同时显现。此时第八识恰是其显现之种子。所以,笔者言【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真行者,只要转识归根,就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须菩提!千万不要有上面(如来作意)的念头。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呢?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实有】的众生,需要如来去度他。(注意!这里是难点。修行者必须具有大乘辩证思维方好理解之。换个角度说:一切皆幻,众生幻,如来亦幻。但是,正是这个【如来之幻】,祂本身不幻。所谓的一真法界,此之谓也。初学者,不能够理解,可以暂时放下,全部经文读过后,慢慢思考,有缘者,自会体悟。<金刚经>难就难在,只对上上乘人说。)如果实有众生被如来所度化的话,那么,如来就会产生出实有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注意!四相本幻,并非实有。如来岂可度化一个【不实有】呢?换个角度说:众生既然本不实有,如来法义又何必头上安头,再去度化呢?注意!这里法义颇深,一切如来的所谓【度化】,皆是法则规律的自行度化。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试着讲。希望有人能理解。诸佛不在能所上度化,皆是无为度化。一切贤圣(觉者)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法则自度的关键。而一切被度者,都将无我。凡【有~我】者,不得其度。这就是金刚经之【密义】。可惜,前人勿略了这一点。)
须菩提啊!如来法义所宣说的【有我~如来】,也就是没有一个【实有】的我(如来),然而凡夫愚痴,总以为有一个【如来~我】是实有的。殊不知:一切法皆无自性,圣谛也无自性。换个角度说:无自性就是圣谛。
须菩提!注意谛听!所谓的【凡夫~愚痴】本身也无自性,即不实有。一切如来法义所宣说的,皆不是实有一个【凡夫~愚痴】,只是一个表法的名相,称之为【凡夫~愚痴】。(注意!凡夫若闻经当下彻悟本元,就是圣人!历史上,六祖慧能即是也。修学大乘佛法,凡辩证思维不可。否则,极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你的意下是如何理解的呢?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察如来法趣否?
须菩提言:正是!正是!我就是以三十二相的固定标准,观察检验如来法身的。(注意!须菩提解空第一,前面二十五品中反复言说:恒河沙数七宝之相,亦不如【四句偈】。既然已知【如来者,诸法如义】,这里又为何声言:相上观如来之法义呢?这就是释迦之慈悲之处,只为后人脱离我法二执的权巧施设。如<楞严经>中世尊在与阿难演绎着一块【明心见性】的文明戏。这里同样,世尊在与须菩提在演绎法理法趣之文明剧。此时的须菩提,是在为我们后人,演绎相上求法之业报。)
世尊告诫说: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果你以三十二相来观察检验如来法身的话,那么,转轮圣王就已然具备了,他也就是如来法身了。(注意!世尊在这里施设的是一种逻辑上的【归谬法】,即在承认你的错误观点的同时,展现出了其错误的结果。这就是:从反面肯定了你的观点是错误的。众所周如:转轮圣王是个英雄式的人物,但他不是如来。这种归谬法,在大乘经典,如<楞严经>中演绎的非常充分。)
须菩提改口说:伟大的世间尊者!象我所理解诸佛所说的法义而言,是不应当以三十二相来观查检验如来法理法趣的!(注意!如来者,诸法如义!不可相上见!)
这时,世尊用一种偈语的形式宣说:
如果以色相见我,或以音声求觅我的存在者,你要注意啊!这种人是在追求歪门邪道,永远也不可能见到【我~如来】的真实面目的。(注意!这就是著名的【四句偈】。如来无相,不可以色见,音声求。真行者,当于法义上悟见。世称【开悟】,此之谓也。)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译】~须菩提!如果你心中生起这样的念头:一切如来(法理法趣)不能够做到以具足圆满之相的果报,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话,须菩提!注意谛听!千万不要产生这样的念头!千万不要在心中生起“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错误的念头。(注意!佛法始终皆是辩证的不二法门。于一毫端转大法轮。时时圆满,处处菩提。真觉者,于一毫端,便知三千大千世界的法理法趣。禅宗公案中,有“一指禅"之说,此之谓也!法本无生,缘起本具。正所谓:真如不生,缘起不灭,一如合十也!)
须菩提!切记!切记!如果你在心中生发出如下念头:“发起无上正等正觉者,即是说诸法断灭。”(注意!当前教下,这种“打死六七识",灭掉“心,意,识"的人比比皆是。还美其名曰:证见真如。可悲可叹!)千万不要产生出这样的错误念头。
我为什么我会这样讲呢?因为,凡是能够生发出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一切法上,皆不说【断灭】之相。(注意!历史上,有人声扬参话头,灭心意识的观点,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不可取,应远离。这一点,是真假开悟的分水岭。当以意识再现真觉者,是为觉。)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译】~须菩提!如果菩萨们能够以充满了恒河沙那样巨大的天文数字的整整以【世界】为单位的七宝,来用作布施的话,(注意!古印度人说话,为了表法,喜欢用超极反差的概念来对比显发出自己无比坚定的倾向性。这里世尊一再的强调:形而下与形而上,二者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根本不可比。勉强言之,即是异类比。不可取,应远离。)接下,注意看!如果于此同时,又有另外的人(注意!这里包括凡夫。),深切的理解知晓了一切法无我,并于【无我】之中,得成于【忍~承担】,(注意!这就是无生法忍!)须菩提!注意啊!当一切凡夫(行者)进入了这种【无生法忍】的境界时,他的【无我~形而上】的境界,已然是远远地超越了前面(形而下)所言的恒河沙之菩萨们,所能够得到的一切功德相。(注意!一句话:二者不可比!)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须菩提!注意谛听!一切诸菩萨的境界早已是远离【四相】,所以,不受享一切形而下之【福报】的原故。(注意!一切菩萨的存在,皆是在表法。不可取之于相。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须菩提疑惑地对佛说: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要说:菩萨不承受一切福德之相呢?
世尊告诫须菩提:注意谛听!一切菩萨所作的福德之相,皆是表法之施设,皆不可贪著其为实有,由此,我方言说:一切菩萨皆不受福德之相的局限。(注意!只有【法义】才是永恒的。凡永恒者,即是功德相,非福德之可比也!)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如果有人这样讲:如来法义,有时来,有时去,有的是坐着,有的是卧着,(注意!世界本身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这个【如来】遍虚空,尽法界,不可再言来去与坐卧。况且,如来本身不在【相】上。)那么,这样的人,他是不会正确理解我【如来~法义】所宣说演绎的法理法趣的。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一切【如来~法义】,没有一个实有的来处,也没有一个实有的去处。正是因为这种本不实有的【来去~缘起】之变幻,我才称名其为【如来】二字。(注意!一切如来者,法尔如是,因缘和合,笔者视其为:旋!)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注意谛听!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之多的微尘,无量恒河沙之恒河沙,人类将于【清净意根】处如何认知它呢?这里【镜鉴】状态下的微尘之众,难道还是太多太多了吗?(注意!世尊于此处用【反问句式】,引导解空第一须菩提,从而得出正面的回答。)
须菩提答佛言:太多太多了!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假如说微尘众多为【实有】的话,诸佛世尊就不会再说微尘很多很多了。(注意!真正的实有,就是不实有!这一点,很难理解。初学者,到此可暂时放下,慢慢多读几遍,渐渐地净虑思维修之。因缘成熟,必有彻悟的一刻。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之所以会是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切诸佛所言说的微尘众,也就是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众,只是一个名相,叫作微尘众。(注意!这里是佛法之关键!真正意义的实有就是【一合相~整体】,无二亦无三,更何况言其【多~众】耶?)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法义)所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皆是缘起的幻化的世界,并没有一个实有固定不变的世界,只是对这种缘起幻化变动之【旋】的世界,起一个共同的名相,称其为世界。(注意!人类只能生活在名相的世界里。人类在名相中迷惑,亦在名相中觉悟。所以,佛字意译为:觉悟的人。释迦是一个伟大的觉者。)
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如果世界是实有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一合相~整体】的,全部的。但是,如来法义所宣说的这个【整体~全部】的一合相,人类是无法认知与把握的,(注意!这里是难点。人类只是【个体】,个体是无法全部认知【整体】的。这一点很难理解,只有见谛纯熟者,方可理解之。所以,世尊明言:此经为最上乘人说。)一句话:如来所言说的一合相整体观,就是在宣示,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固定不变的一合相整体观,要你去认知与把握,只不过,为了达意,施设出一个名相,叫作一合相整体观。(注意!这个所谓的【一合相~整体】,本身就是一个永动的【旋】。这一点,很难理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亲证得悟不可。)
须菩提!注意谛听!所谓【一合相~整体】之现状,当是不可以具体言说表述的,但是,凡夫愚痴,自以为是,总是喜欢贪著实有其事,说过来,道过去的讲来讲去。(注意!这里法义颇深,真觉者当知:昨日之溪非今日之溪。人不可以二次踏过同一条河流。此之谓也!所以,世尊言:是微尘众,因其不实有,即【众~多】者,不是【一合相~整体】也。凡夫不知,愚痴妄说。)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如果有人这样讲:诸佛说法,有“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话,须菩提啊!你于意根清净的当下,是如果认知的呢?你认为持有这种【四相】观点的人,理解了我(如来)所宣说的法义了吗?
须菩提坚定地回答:不可以!不可以【四相】来观如来!伟大的世间尊者,这种执著【四相】之人,根本上就不理解如来所宣示的法理法趣。为什么会这样讲呢?世尊您所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指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祂们只是一个缘起之方便的【是名~施设】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此时,世尊告诫须菩提:注意谛听!一切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一切法中,应当生发起以下这种认知,以下这种见谛,以下这种信解,这就是:不生一切法相之执著。(注意!这里没有实有的法相,只有名相。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此之谓也!)
须菩提!诸佛世尊所言的一切法相,于缘起之如来法义的层面上说,全部都是:根本上没有一个实有之法相可以言说,只是一个【名相~施设】的【人类共业】的【法相~名相】。(注意!佛法始终是辩证的。非辩证,无以学大乘。世尊于经中明言:此经为最上乘者说。初学者,一时看不明白,可以暂时放下,待机缘成熟后,再来看,也就容易理解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须菩提(解空第一),注意谛听!如果有人用充满了无量无边的阿僧祗世界之七宝,用以作为布施的话,(注意!此乃是【相~染】之福报布施。)同时,又有一些善男子,善女人生发起菩萨之心,并于此经文法义,以至于其中的四句偈等,受持读诵,并且为他人演说,(注意!这里专指形而上的法义之功德相。)其中的福德果报,远远胜于前者,即相上布施者。(注意!这是<金刚经>的鲜明的法理法趣。形而下的福德与形而上的功德,二者不可比。修学<金刚经>应当在形而上的功德相上着眼。否则,南辕北辙,煮沙成饭,终无是处。)
世尊进一步告诫须菩提:如何才能为他人正确地演说一切如来之法义呢?注意谛听!应当不要在【相】上着眼,就象那个【法尔如是~法则规律】一样,于永恒的【旋】中,不再有所变动。(注意!若有变动,即是头上安头!画蛇添足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结论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注意!世尊这里明确开示:一切人为的缘起,皆是幻化变迁的,本身并不实有,缘生缘灭,只有这个【幻化变动】的法则规律,即永恒的【旋】,才是不动的。正所谓【桥流水不流】也。亦即此种【流动~性】不再变幻。这里是释迦最伟大的【发现】,而不是创造。这一点,很难懂。初学者,若一时未懂,可以暂时放下。将来因缘成熟后,再看亦可。)
世尊说完此<金刚经>,长老须菩提,以及在座的其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注意!一切四众弟子。)以及一切天,人,阿修罗,(注意!这里强调“上三道"之众生。何以故?因为,此经只对最上乘人说。下三道众生闻之亦不懂。)由此当知:一切上三道之众生,闻佛所说此<金刚经>,全部都是:生发出极大的欢喜之心,并于之信受奉行,落实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
 
<金刚经>直译完毕


 

上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蜀·净然直译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