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上》西蜀·净然-直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经·义解

西蜀·净然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版本:
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出版。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八年七月一日
 
 
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义解】此经分为四卷,每卷皆以[佛语心品]为其标题,可见佛语在心之重要也。
如是我闻。
【义解】我是这样亲耳闻佛所说的。
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
【义解】在某一个时刻里,(注意:诸佛法义,纵贯三世。意喻:在任何一个时刻里。)释迦牟尼文佛,入住在南海之滨的一个名叫楞伽的山顶上,此时,种种的法义之宝华,极为庄严。注意:此经为“心"品,一切皆为表法,初学者,切莫于相染上,求神迹,觅光华,逐瑞相,一切皆是幻化,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实相无相,即见如来。这一点,是一切大乘佛教法义之纲,读大乘经典,必先抓住其纲,其目随缘自张。楞伽山,表法。意喻:艰难危险,凡夫不可入之恶鬼群集之地。恐怖至极。然其诸佛,入之无碍,度之以慈。真觉者当知,释迦此处良苦用心。诸佛处处,不入己入,不度而度。一切本然。魔与佛皆在众生之[心品]中也。
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
【义解】与其大比丘僧众,及其大菩萨众,他们皆从各自的法位上,即种种不同的佛刹中来,聚集在此,随释迦牟尼文佛,共同演绎这部<楞伽>,即极为艰难而危险的,如来心品之大法。
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义解】在此法会中的,都是一些大菩萨们,他们本身俱有的无量三昧法义的自在之力,本然自在,无碍神通,其中法理法趣,遍虚空,尽法界,无边无碍,如此法会上,以大般若智慧菩萨为其上首。(注意:释迦文佛用心良苦,此经上首者,乃为大般若智慧。唯此智慧方为此经之纲。)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义解】一切诸佛,皆以法义之手,抚灌其顶。在场之大菩萨们,皆以自心于清净意根处,显现一切缘起境界,并于其中善解其义。(意即:如染不择,法尔如是。)种种众生之心,唤醒了种种之色尘,无量的度门,无量之种子,随于类区,而普现于净意根之屏幕上。于其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即唯识学上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赖耶识),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上,究竟通达,法趣无碍。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曰:
【义解】这时候,大般若智慧菩萨与摩谛(世慧)菩萨,一起共同遊遍了诸佛刹土。(注意:这里隐含着一层深刻的法义之趣。这就是:般若与世慧,始终是性相一如的不二法门。否则,难以通达诸佛刹土。)此二者承佛法义之神力,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注意:此合掌之礼,亦含有深层法趣。佛法义理,处处在在,都体现着辩证不二之趣。请看:左手~真如不生,右手~缘起不灭双手合十~于清净意根处~性相一如。佛教徒于日常行礼中,都在表法。)二者同时,以偈赞曰。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义解】世俗之凡夫,要想远离生灭之轮回,这就犹如虚空中生发华彩一样,真正的智慧,不在有与无的对峙二边上。远离对峙,兴起同体大悲之心吧!一切法相,皆无自性,皆是幻染,真觉者应当远离于分别之心识,凡在清净意根之鉴知上,再立一知者,皆是无明的根本。真正的智慧,不在有与无上,行者当生发出性相一如之同体大悲之心。远离断见与常见之二边,世俗间的缘起,永远都是无自性的幻梦之变,般若之智,不在有与无上,应在同体大悲中觉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无有涅佛。无有佛涅。远离觉所觉。
【义解】行者当知人无我与法无我。烦恼犹如尔焰,本无自性,缘起缘灭,行者应当时常的保持在清净意根的状态下,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无相,也这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实相无相。从而兴起同体之大悲心。一切都没有一个实有的不变的涅槃,也不存在一个涅槃后才产生的佛。因为没有一个佛在涅槃,所以,真正的觉者,远离觉与所觉之边见。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义解】如果说有,如果说无有,二者皆边见,皆悉远离之。释迦本怀之寂静,恰恰是远离那个幻化之生起,(注意:不是去消灭幻化,消灭本身还是个幻化。凡夫愚痴,不解释迦本怀,妄加分析揣摩,滥建断灭之伎。)正是这个"远离幻生",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取,方才是今世后世,以及纵贯三世的清净意根之观。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义解】这时,大般若智慧菩萨用偈语称赞佛的法义功德后,接下来,自报家门,如下: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咨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义解】我的名字就叫:大般若之智慧,此智慧无边无际,通达一切大乘经典,今天,我以一百零八个法义问题,仰目咨询于世间最大的尊者,伟大的世间善解之大士啊!听闻到这一百零八个问题,观察了当下一切大众之因缘,告诫在场的法众弟子们说:你等大乘法义之佛子们,今日皆能够咨询这一百零八个问题,实在是世间希有,人天福报,三世如来所切盼者,汝今谛听,我当为汝而说,怎样才能真正的达到自觉解脱一百零八个问题的实际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义解】注意:以下是大慧菩萨一口气提出的一百零八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世尊为末世众生在法理法趣上的正确认知,扫清前进的道路。这里的一百零八问,本身文字清淅,法义明确,无须[义解],若解之,反显累缀啰嗦,况且,后面世尊逐个问题,一一解答了。具体[义解],我们留到后面的正式[回答]时,再加义解。特此说明。
云何净其念 云何念增长 云何见痴惑 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 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 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 唯愿为解说 缘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 云何为增长 云何无色定 及与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 何因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 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 云何生诸地 破三有者谁 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胜子 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 最胜为我说 云何名为藏 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 云何见已还 云何为种姓 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 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 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 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违 云何当来世 种种诸异部 云何空何因 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 及闼婆城 世间热时焰 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 及与菩提分 云何国土乱 云何作有见 云何不生灭 世如虚空华 云何觉世间 云何说离字 离妄想者谁 云何虚空譬 如实有几种 几波罗密心 何因度诸地 谁至无所受 何等二无我 云何尔焰净 诸智有几种 几戒众生性 谁生诸宝性 摩尼真珠等 谁生诸语言 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 谁之所显示 伽陀有几种 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 云何名为论 云何生饮食 及生诸爱欲 云何名为王 转轮及小王 云何守护国 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为地 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 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 云何阿黎 佛复有几种 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 彼各有几种 自性及与心 彼复各几种 云何施设量 唯愿最胜说 云何空风云 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 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 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 云何一阐提 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 禅师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 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 何因致财富 云何为释种 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 无上尊愿说 云何长苦仙 彼云何教授 如来云何于 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 最胜子围绕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 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 须弥及莲华 师子胜相刹 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 或悉诸珍宝 箜篌细腰鼓 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 如是等无量 云何为化佛 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 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 正法几时住 悉檀及与见 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丘分 云何何因缘 彼诸最胜子 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 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 唯愿为演说 僧伽有几种 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 是复何因缘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何故说断常 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 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 分别说心量 何因男女林 诃梨阿摩勒 鸡罗及铁围 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 仙闼婆充满 无上世间解 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 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 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 如汝所问说 生及与不生 涅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 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 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 如是种种事 须弥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罗 解脱自在通 力禅三摩提 灭及如意足 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 诸阴身往来  正受灭尽定 三昧起心说 心意及与识 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 金银摩尼等 一阐提大种 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 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 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及与作所作 业林迷惑通 心量不现有 诸地不相至 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 诸山须弥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 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 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 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尘虮 羊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楞伽经·下》西蜀·净然-直译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