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原文》
1、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2、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6、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9、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10、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11、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12、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13、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
14、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15、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16、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17、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18、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19、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馀异熟。
20、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22、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23、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24、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25、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26、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27、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28、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29、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30、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识三十颂》
世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西蜀●净然直译
在文字层面上,应无异议。
但在法理法趣上,是否符合释迦<解深密经>之本怀,又当别论。
一切以作者原文为依据。
一【颂】: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解]:由于从假安立的角度,来演说出生一切我法,所以,产生了一切相染之转幻。
那些因其【识】而衍生出来的一切变化,其中能够产生的变化,只有三种自性在。
二【颂】: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解]:以上三种自性的类属,分别为:一者,异熟思量之种子(八识如来藏)。二者,了别境识(七识意根},即:恒审思量,如染不择。三者,初始阿赖耶识(世间阿赖耶),即意识的生起。(注:言说中方便分三,实则一如,即:六七八识一如运作,永不分离。犹如:法报化三身,是一身。)这期间[异熟]是贯穿一切的种子。正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
三【颂】: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解]:一切行者不可以认知(意识)来执受的,恰恰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执受。这种第七识意根所特有的[如染不择]之执受,恰恰是处于了知常与触(缘起)之间。也就是说:第七识意根,恰恰是处于八识如来藏种子与六识缘起之意识的联系点。其中,缘起之后,第六意识开始作意,产生出来的一切受想思之结果。而在此处,第七识【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唯独存在与相应的恰是:五受(苦,乐,忧,喜,舍)中的【舍受】。何以故?因为,在清净意根上,根本就不存在后面[意识]范畴中的喜乐忧苦。此处【舍】者,无住不停留。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是也!笔者认为:也就是后世所言的【漏】。即无住的流动。禅师们所言的桥流水不流,此之谓也。
四【颂】: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解]:前面的八识种子本身就是【无覆无记】的,这里的随缘之[触],以及一切无住本生起的法理法趣,皆是如染不择,无覆无记的。(注:轨则使然也。)其中,清净意根之屏幕【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此种境界,就是阿罗汉位的[舍受]。
五【颂】: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解]:以上所讲的是【八识如来藏种子】,于众生皆有之[清净意根]上的演绎过程,传统的观点认为;【专指第八识】,然而笔者认为,大乘佛法本身就是[辩证]的。心生则法生。一切八识种子的【异熟】生成,皆缘起于一切有情众生的[清净意根]之屏幕。所以,清净的如来藏,当它缘起时,本身就是【无覆无记】的,而其能够显现其无覆无记者,也必然同样是无覆无记的。这就是清净意根所特殊具有的功德相。(注意!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还释迦法义于本怀。)
其次,第二能变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第七识意根,依八识转缘于六识,同理,又依六识转依其八识。唯识宗理论称其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正是在这个【转缘】依彼的过程中,第七末那识以[恒审思量]为其性相。这就是大乘佛法的辩证殊胜之处。也就是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之殊胜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六【颂】: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解]:前面讲过【五受】中有[苦,乐,忧,喜],在这里对应出【四种烦恼】,即我执,我见,我慢,我愛。以及一切其它余触同在。全部都是[清净意根]上的功德相。
注意!笔者在这里有一个疑问:人类本俱的【苦,乐,忧,喜】,在这里怎样演变成了[四种烦恼]了呢?!
清净意根上只有本俱的【触受~舍受】,哪里来的[烦恼]呢?!爸爸在未成年时,儿子还未出生。儿子长大后,才有的烦恼,怎么会出现在爸爸的年青时代里呢?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
后世分歧,就达这里开始了!
【三无性】
主语:【三无性】
概念: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相無性是說一切遍計所執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實有;
生無性是說一切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因緣生則無有實性;
勝義無性是說諸法勝義原無生滅,本不可說,故無有實性。
故說三無性。
一、相無性。又稱相無自性性。謂遍計所執自性。由此自性,體相無故。二、生無性。又稱生無自性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緣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勝義無性。謂圓成實自性。由此自性,體是勝義;又是諸法無性故。
这里明确定义: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种自性,本身就是【无自性】。换个角度说:无自性就是自性!
逻辑:依他起与遍计执【不二】,当下就是[圆成实]。
一句话: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种皆无自性,皆是不二法门。即:本寂非因缘,缘起无自性。三者本一,缺一不可!
七【颂】: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有无。
[解]:第七末那识的定位是【有覆无记】,即它的本质是[无记]的。但它的存在是[有覆]的。这就象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不是太阳的问题,是你的业力与你站立的位置有问题。换一个位置,或者等一等,太阳依然会【无记】的照到你。此无记之清净意根,随其所缘生,以及所生,其中的法义之[漏],犹如阿罗汉之果报一样,进入了灭尽定状态,当下即可出离于世道之有无。
笔者认为:第七末那识,本身就是近似于现量,有覆无记的【如染不择】。
<法华经>曰:[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八【颂】: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解]:其次,第三种能变,就是第六意识。其中包括前五识,总共有六种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第六意识的功能,就是【了别】作用。也就是:了别一切境相,为其性相一如之法理。以及于了别当中不粘不滞,不取不舍,善与不善,二者俱非。一句话:第六意识只有在【不二一如】的状态下,才是真正意义上正智,如如。
真正【了境为性相】的话,也只有转识归根,于第六意识中,不折不扣的尊守【轨则】,也只有这时,人类才会真正意义上,脱离开【轴与轮非常别扭】之[苦]了。从而走向真正意义的解脱。这个解脱,即使是有覆也无碍,因为它的本质是【无记】的。
这是一点补充。
九【颂】: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解]:这个缘起之【心】,本身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显现,其中,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其它境界(意识范畴)中的一切善烦恼,随烦恼,以及不定之无记烦恼。以上这些,皆是三种受(苦,乐,舍)与之相应的。
注意!这里的三种烦恼: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烦恼,皆是【中性~无记】的。与前面所说的四烦恼:我执,我爱,我痴,我见。风马牛不相及。二者性质不同。
这就是我说:【三十颂只是世菩萨的一个〔习作〕罢了】,切不可高推圣境。以仆盖主,遮挡世尊的光辉。
这一点,从前面谈第七意根识中讲:本俱四烦恼(错误的,颠倒的,恶慧的,不能正知的)。
而这里第六识中却讲: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烦恼。
给人一种错觉,仿佛爸爸的血液是肮脏的,爱滋的,性病的,但其儿子即是优良至善的,健康的,活泼不定的。
这种思维结果,在逻辑上显得非常的无聊。
所以,我说这只是世亲菩萨随意的一个【习作】罢了。不可高推圣境。
现在看来,后世的歧路亡羊,大都是从这个不太严谨的【习作】开始的。
十【颂】: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解]:心之初起,即是遍计所执自性,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触]等等的相续生起。其次,就是接下来的第六意识中的别境(逢缘之触境)的生起,这个过程,就叫作【欲】。(注:一切有情众生皆离不开此欲,欲灭则人亡,有情亦亡。佛法即不反社会,更不反人类。)第六意识当中的符合轨则之念的一切行为,即为正知正见,亦称【正智~如如】。一切行者,当于此殊胜的解脱理念中,达到定慧等持的状态。严格说,一切清净意根状态上的缘起,本身就是定慧等持者。只不够所缘之事不同罢了。(注:世界上没有二片相同的树叶。昨日之溪,非今日之溪。)
十一【颂】: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解]:前颂所言的【善】字,称之为至善之信受,以及对有违轨则之惭愧。接下来是[无贪],无我,无有执着者。以上【信~惭愧~无贪】等等之三根(前五根,第七意根,八只种子根),就是世俗缘起当中的轨则之【善】。这个善属于意识缘起的范畴。亦称三种德性。简单言,恰恰是【六七八识一如运作】之境界。行者于此[一如运作]之中,精进勤快,安隐清凉,心不放逸,此中一切行持与施舍,皆不会伤害其他类种。(注:喻义意根的清净与意识的善举,皆不会伤及其它诸识。人类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六七八识一如运作]时,也就是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之时。)
十二【颂】: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解]:太阳就是一个太阳,方便说:早晨的,中午的,傍晚的。同理,烦恼也一样,有贪,瞋,痴,慢,疑,以及恶见。而其随烦恼,包含了:忿,恨,覆恼,嫉妒,悭吝等等。(注:笔者认为,大乘佛法是形而上的理性认知范畴,重在觉性上。如果一味的纠缠在【相】上的分类,分细,分解,分离的话,早己然与原本的事物之实质,大相径庭了!后世的歧路亡羊,就来源于,大师笔下这种,没有必要的一再分化拆解式的论著。所以,我认为<三十颂>无非就是在学习<解深密经>的过程中,一个简单随意的[习作]罢了。后世弟子们拿来高推圣境,反而是事与愿违,平增识障了。)
十三【颂】: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
[解]:这里烦恼泛指一切错误的行为与认知,以及无始劫以来,人类共有的劣习,譬如:诳语,谄媚,害,憍,以及没有惭愧之心。更有:掉举,惛沈,不信,懈怠等等诸多恶习与坏毛病。
十四【颂】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解]:放逸,失念,散乱,以及不可正知。(注:慧律法师在<唯识宗教学大纲>申,明言:第七末那识【不能正知】,就源于此。笔者认为,这不但违背释迦法义之本怀,同时,也不太象是世亲菩萨的原文之义。这里的[不正知],只是一个泛举,并未注明专指第七识末那根识。<法华经>明确定义为[清净意根]识。)其中不定烦恼中,还有:悔眠与寻伺,其中,悔眠又可分为悔与眠。寻伺也可再分为寻与伺,如此二又各二。(注:象中国人的中药铺子。一层一层,一类一类,层层叠叠,越分越细。其实,这种繁索的思维习惯,当年在印度,已然是非常普遍,佛有一部<箭喻经>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下,很有现实意义。)
十四【頌】、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解析]:以及放逸,失念,散乱,不能够正知等。不定之心所,称之为悔眠之类。寻求与伺察,二者各自又二,即为四种心所。
十五【颂】、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解]:人类行者,皆是依止根本识(清净意根)而缘生缘起的。正所谓[心生则法生]。前五【根~识】,随缘[现量]生灭。其中,五识(眼,耳,鼻,舌,身)或聚齐,或单一,其中具体的存在形式,犹如海浪波涛与其海水之间的关系。(注:前五识是现量的,但却是或然的。即可以或缺的。大乘佛法始终都是辩证的,释迦当年发现的这个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性】,本身就是不二法门的根本[智~识]。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
十六【颂】、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解]:众所周知,意识是建立在意根基础上的。没有意根,产生不出意识来。俗称:根是爹,识是子。人类的意识是恒常刹那现起的。除了在无想天,以及无心识的二种定境中,暂时的休息罢了。(注: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以及睡眠与闷绝。即: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睡眠,闷绝五种。(注:人类的意识在这五种情况下,会暂时的休眠。)
十七【颂】、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解]:以上这些都是诸【识】在转变过程中而生发出来的产物。其中分为二大类:一者,分别。二者,所分别。简称【能所】。由此可见:彼此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皆是没有任何独立[自性]可言的。正是由于彼此之间皆【无自性】这一原则下,才可以说:一切法唯[识]所现。(注:心照万物,万物本根。)
十八【颂】、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解]:由此一切八识种子识之缘起,本身就是按照法则规律如是如是而变化的,同时,又以其展转变化之力,(注:现实生种子,种子生现行。)彼彼之间,互为彼此之【颠倒~回互~旋】。这就是彼彼分别生。
十九【颂】、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馀异熟。
[解]:一切缘起皆是由于无始劫以来的诸多的因缘习气所集聚而生的。其中有二种习气,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见分与相分】。前面的异熟因缘既然巳尽,那么,自然会又生发出其它的异熟因缘。
二十【颂】、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解]:由于缘起之时的彼彼【颠倒~回互~旋】之遍计所执自性,决定了遍计出来的[是名世界],必然是种种无量无边无数的事物之名相。然而,这种遍计所执之性,恰恰是【没有自性】,正所谓:无自性就是自性。<楞伽经>曰:无自性性。
二十一【颂】、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颂】: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解]:所谓的【依他起性】,就是指一切缘生,都是依他众生之缘而生发自身的,也就是说:皆是依赖其他分别之缘,缘缘相聚而生发出来的。这就是[依他起性]。而所谓的【圆成实性】,恰恰是于其彼彼(依他起自性)中,远离前面所说的遍计所执自性。(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里就是后世,法相唯识宗人要灭除[遍计所执性]的源头。所以,笔者一再声明:<三十颂>只是世亲菩萨的一个[习作],莫作圣解,否则将误人子弟。同时,这里也是后世【唯识无境】的理论根据。笔者认为:这种取一舍一的思维方法,破坏了大乘佛法的[一如]性,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
二十二【颂】: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解]:由此,这里的圆成实与依他起之间的关系,非异非不异。也就是说:不可确定。说不准,没法说。这种现象就象【无常】之性,随时随地的变化万千。但是注意!又不可以理解为:彼此不可以相见!(注:这里是关键,世亲菩萨没有明言,我们试着礼充之。众所周知:大乘佛法皆是辩证的,非辨证思维,无以学大乘法。这里就是明显之例。[非不见此彼]的主语,恰恰是【遍计所执性】。也就是说:只有遍计所执性,在依他起性的前题下,二者一如,不二法门之时,当下就是圆成实。)
二十三【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解]:就是在这【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之三性中,当下就是[安立]出与之相应的三无自性。即就是说:依他起自性者,本无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本无自性。圆成实自性者,本无自性。(注:佛法从来都是辩证的,世尊从不二分说法。)由此,诸佛【密意~隐喻】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注:一切皆无,更何况三种耶?!)
二十四【颂】: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解]:初始于相无自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本身就是没有自性。<经>曰:是名世界!(注:要说自性,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皆是自性。正所谓:心照万物,万物本根。)其次,就是【无自然性】,也就是一切法,皆是依他起之性,否则,无法生发。(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指的就是这个【依他】之缘起。)最后,是远离前面(依他,遍计)二者的,所谓[我执,法执]后的圆成实性。(注:这里是关键!大乘佛法,真假开悟关键就是【辩证】二字。离开了辩证,其结果必然是[二分说法]。后世法相宗的【唯识无境】,就是取一舍一的典范!究其根源,恰恰是起源于这里。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圆成实,恰恰是:依他起与遍计执,二者一如,不二法门。缺一不可。否则,何言:圆成实?!)
二十五【颂】: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解]:如此三种[依他,遍计,圆成]自性,同时,也就是无自性,这个【法理法趣】,本身就是一切法之[胜义~谛]。也就是【真如】法义!正所谓: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这就是:恒常不变的法性!(笔者认为:这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觉自心现量]。正所谓:心生则法生。)严格意义上讲:这就是【唯识】的真实法性!(注:笔者认为:全部[三种自性],讲的就是一个【唯识~清净意根】,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世亲菩萨有[无境]的任何法义表述的痕迹。)
二十六【颂】: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解]:人类缘起于清净意根(报身)之屏幕上时,尽管于如来藏种子还未生起之时,也就是意识产生的前一刹那,于意识之【根】上,所能够[求住]的,只有一个【识~鉴】之性。(注:正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此时清净意根(报身)之屏幕上,其中的[见分与相分],即法执与我执,二取皆是处于一种【随缘而眠】的状态。即使是于这种寂静之状态下,第八识如来藏种子,依然是【伏灭】不了的。(注:笔者认为,生命在,有情在,即[根]在,种子就不可能伏灭!人类唯一可以伏灭的只是【二取】,即我执相分,与法执见分,但其种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轨则之呈现。)
二十七【颂】: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解]:人类于【心~意根】之屏幕上,哪怕是仅仅出现少许之物相,那也是【唯识~内法尘】之性的显现。但如果行者以[有所得]之心态,住执于我法二取的话,那么,就不再是真实的住持【唯识】了。(注:笔者认为,在这里,有无【二取】,才是真假[唯识]的分水岭。若有所[得],即非实住唯识。)
二十八【颂】: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解]:就是在那个缘起的刹那所缘当中,恰恰是<心经>中的【无智亦无得】的清净意根之寂静屏幕的状态,此时,能够于此屏幕上住持的只有【唯一的种子识】,即清净如来藏,(注:意根上只有如来藏种子之内法尘。)与清净意根无二无别。因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是没有我执法执之二取的。(注:法不孤起,意根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当意识生起之时,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见分与相分同时相应而起。这就是典型的【六七八识一如运作】。人类修行,远离[二取],但不等同于,消灭见分与相分。见相二分是轨则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十九【颂】: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解]:这种【无智亦无得】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它属于出世间的智慧范畴。此种智慧,巳然是舍离了二种粗重(我执与法执)的境界,人类由此证得了转识归根的【转依】之本。
三十【颂】: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解]:此种出世间的清净如来藏种子,本身就是【无漏界】。其中不思议(无为),不作意,(不有为),此种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至善】是恒常不变的。一切有情众生,即是在此屏幕上得其安乐解脱之身的。这种境界,就是【大寂静】,大涅槃,这种状态,才是真正意义的【法】。正所谓:法本无生!人类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得此无生法忍!
[解]:由于从假安立的角度,来演说出生一切我法,所以,产生了一切相染之转幻。
那些因其【识】而衍生出来的一切变化,其中能够产生的变化,只有三种自性在。
二【颂】: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解]:以上三种自性的类属,分别为:一者,异熟思量之种子(八识如来藏)。二者,了别境识(七识意根},即:恒审思量,如染不择。三者,初始阿赖耶识(世间阿赖耶),即意识的生起。(注:言说中方便分三,实则一如,即:六七八识一如运作,永不分离。犹如:法报化三身,是一身。)这期间[异熟]是贯穿一切的种子。正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
三【颂】: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解]:一切行者不可以认知(意识)来执受的,恰恰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执受。这种第七识意根所特有的[如染不择]之执受,恰恰是处于了知常与触(缘起)之间。也就是说:第七识意根,恰恰是处于八识如来藏种子与六识缘起之意识的联系点。其中,缘起之后,第六意识开始作意,产生出来的一切受想思之结果。而在此处,第七识【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唯独存在与相应的恰是:五受(苦,乐,忧,喜,舍)中的【舍受】。何以故?因为,在清净意根上,根本就不存在后面[意识]范畴中的喜乐忧苦。此处【舍】者,无住不停留。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是也!笔者认为:也就是后世所言的【漏】。即无住的流动。禅师们所言的桥流水不流,此之谓也。
四【颂】: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解]:前面的八识种子本身就是【无覆无记】的,这里的随缘之[触],以及一切无住本生起的法理法趣,皆是如染不择,无覆无记的。(注:轨则使然也。)其中,清净意根之屏幕【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此种境界,就是阿罗汉位的[舍受]。
五【颂】: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解]:以上所讲的是【八识如来藏种子】,于众生皆有之[清净意根]上的演绎过程,传统的观点认为;【专指第八识】,然而笔者认为,大乘佛法本身就是[辩证]的。心生则法生。一切八识种子的【异熟】生成,皆缘起于一切有情众生的[清净意根]之屏幕。所以,清净的如来藏,当它缘起时,本身就是【无覆无记】的,而其能够显现其无覆无记者,也必然同样是无覆无记的。这就是清净意根所特殊具有的功德相。(注意!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还释迦法义于本怀。)
其次,第二能变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第七识意根,依八识转缘于六识,同理,又依六识转依其八识。唯识宗理论称其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正是在这个【转缘】依彼的过程中,第七末那识以[恒审思量]为其性相。这就是大乘佛法的辩证殊胜之处。也就是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之殊胜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六【颂】: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解]:前面讲过【五受】中有[苦,乐,忧,喜],在这里对应出【四种烦恼】,即我执,我见,我慢,我愛。以及一切其它余触同在。全部都是[清净意根]上的功德相。
注意!笔者在这里有一个疑问:人类本俱的【苦,乐,忧,喜】,在这里怎样演变成了[四种烦恼]了呢?!
清净意根上只有本俱的【触受~舍受】,哪里来的[烦恼]呢?!爸爸在未成年时,儿子还未出生。儿子长大后,才有的烦恼,怎么会出现在爸爸的年青时代里呢?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
后世分歧,就达这里开始了!
【三无性】
主语:【三无性】
概念: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相無性是說一切遍計所執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實有;
生無性是說一切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因緣生則無有實性;
勝義無性是說諸法勝義原無生滅,本不可說,故無有實性。
故說三無性。
一、相無性。又稱相無自性性。謂遍計所執自性。由此自性,體相無故。二、生無性。又稱生無自性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緣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勝義無性。謂圓成實自性。由此自性,體是勝義;又是諸法無性故。
这里明确定义: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种自性,本身就是【无自性】。换个角度说:无自性就是自性!
逻辑:依他起与遍计执【不二】,当下就是[圆成实]。
一句话: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种皆无自性,皆是不二法门。即:本寂非因缘,缘起无自性。三者本一,缺一不可!
七【颂】: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有无。
[解]:第七末那识的定位是【有覆无记】,即它的本质是[无记]的。但它的存在是[有覆]的。这就象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不是太阳的问题,是你的业力与你站立的位置有问题。换一个位置,或者等一等,太阳依然会【无记】的照到你。此无记之清净意根,随其所缘生,以及所生,其中的法义之[漏],犹如阿罗汉之果报一样,进入了灭尽定状态,当下即可出离于世道之有无。
笔者认为:第七末那识,本身就是近似于现量,有覆无记的【如染不择】。
<法华经>曰:[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八【颂】: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解]:其次,第三种能变,就是第六意识。其中包括前五识,总共有六种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第六意识的功能,就是【了别】作用。也就是:了别一切境相,为其性相一如之法理。以及于了别当中不粘不滞,不取不舍,善与不善,二者俱非。一句话:第六意识只有在【不二一如】的状态下,才是真正意义上正智,如如。
真正【了境为性相】的话,也只有转识归根,于第六意识中,不折不扣的尊守【轨则】,也只有这时,人类才会真正意义上,脱离开【轴与轮非常别扭】之[苦]了。从而走向真正意义的解脱。这个解脱,即使是有覆也无碍,因为它的本质是【无记】的。
这是一点补充。
九【颂】: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解]:这个缘起之【心】,本身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显现,其中,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其它境界(意识范畴)中的一切善烦恼,随烦恼,以及不定之无记烦恼。以上这些,皆是三种受(苦,乐,舍)与之相应的。
注意!这里的三种烦恼: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烦恼,皆是【中性~无记】的。与前面所说的四烦恼:我执,我爱,我痴,我见。风马牛不相及。二者性质不同。
这就是我说:【三十颂只是世菩萨的一个〔习作〕罢了】,切不可高推圣境。以仆盖主,遮挡世尊的光辉。
这一点,从前面谈第七意根识中讲:本俱四烦恼(错误的,颠倒的,恶慧的,不能正知的)。
而这里第六识中却讲: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烦恼。
给人一种错觉,仿佛爸爸的血液是肮脏的,爱滋的,性病的,但其儿子即是优良至善的,健康的,活泼不定的。
这种思维结果,在逻辑上显得非常的无聊。
所以,我说这只是世亲菩萨随意的一个【习作】罢了。不可高推圣境。
现在看来,后世的歧路亡羊,大都是从这个不太严谨的【习作】开始的。
十【颂】: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解]:心之初起,即是遍计所执自性,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触]等等的相续生起。其次,就是接下来的第六意识中的别境(逢缘之触境)的生起,这个过程,就叫作【欲】。(注:一切有情众生皆离不开此欲,欲灭则人亡,有情亦亡。佛法即不反社会,更不反人类。)第六意识当中的符合轨则之念的一切行为,即为正知正见,亦称【正智~如如】。一切行者,当于此殊胜的解脱理念中,达到定慧等持的状态。严格说,一切清净意根状态上的缘起,本身就是定慧等持者。只不够所缘之事不同罢了。(注:世界上没有二片相同的树叶。昨日之溪,非今日之溪。)
十一【颂】: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解]:前颂所言的【善】字,称之为至善之信受,以及对有违轨则之惭愧。接下来是[无贪],无我,无有执着者。以上【信~惭愧~无贪】等等之三根(前五根,第七意根,八只种子根),就是世俗缘起当中的轨则之【善】。这个善属于意识缘起的范畴。亦称三种德性。简单言,恰恰是【六七八识一如运作】之境界。行者于此[一如运作]之中,精进勤快,安隐清凉,心不放逸,此中一切行持与施舍,皆不会伤害其他类种。(注:喻义意根的清净与意识的善举,皆不会伤及其它诸识。人类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六七八识一如运作]时,也就是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之时。)
十二【颂】: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解]:太阳就是一个太阳,方便说:早晨的,中午的,傍晚的。同理,烦恼也一样,有贪,瞋,痴,慢,疑,以及恶见。而其随烦恼,包含了:忿,恨,覆恼,嫉妒,悭吝等等。(注:笔者认为,大乘佛法是形而上的理性认知范畴,重在觉性上。如果一味的纠缠在【相】上的分类,分细,分解,分离的话,早己然与原本的事物之实质,大相径庭了!后世的歧路亡羊,就来源于,大师笔下这种,没有必要的一再分化拆解式的论著。所以,我认为<三十颂>无非就是在学习<解深密经>的过程中,一个简单随意的[习作]罢了。后世弟子们拿来高推圣境,反而是事与愿违,平增识障了。)
十三【颂】: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
[解]:这里烦恼泛指一切错误的行为与认知,以及无始劫以来,人类共有的劣习,譬如:诳语,谄媚,害,憍,以及没有惭愧之心。更有:掉举,惛沈,不信,懈怠等等诸多恶习与坏毛病。
十四【颂】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解]:放逸,失念,散乱,以及不可正知。(注:慧律法师在<唯识宗教学大纲>申,明言:第七末那识【不能正知】,就源于此。笔者认为,这不但违背释迦法义之本怀,同时,也不太象是世亲菩萨的原文之义。这里的[不正知],只是一个泛举,并未注明专指第七识末那根识。<法华经>明确定义为[清净意根]识。)其中不定烦恼中,还有:悔眠与寻伺,其中,悔眠又可分为悔与眠。寻伺也可再分为寻与伺,如此二又各二。(注:象中国人的中药铺子。一层一层,一类一类,层层叠叠,越分越细。其实,这种繁索的思维习惯,当年在印度,已然是非常普遍,佛有一部<箭喻经>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下,很有现实意义。)
十四【頌】、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解析]:以及放逸,失念,散乱,不能够正知等。不定之心所,称之为悔眠之类。寻求与伺察,二者各自又二,即为四种心所。
十五【颂】、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解]:人类行者,皆是依止根本识(清净意根)而缘生缘起的。正所谓[心生则法生]。前五【根~识】,随缘[现量]生灭。其中,五识(眼,耳,鼻,舌,身)或聚齐,或单一,其中具体的存在形式,犹如海浪波涛与其海水之间的关系。(注:前五识是现量的,但却是或然的。即可以或缺的。大乘佛法始终都是辩证的,释迦当年发现的这个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性】,本身就是不二法门的根本[智~识]。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
十六【颂】、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解]:众所周知,意识是建立在意根基础上的。没有意根,产生不出意识来。俗称:根是爹,识是子。人类的意识是恒常刹那现起的。除了在无想天,以及无心识的二种定境中,暂时的休息罢了。(注: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以及睡眠与闷绝。即: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睡眠,闷绝五种。(注:人类的意识在这五种情况下,会暂时的休眠。)
十七【颂】、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解]:以上这些都是诸【识】在转变过程中而生发出来的产物。其中分为二大类:一者,分别。二者,所分别。简称【能所】。由此可见:彼此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皆是没有任何独立[自性]可言的。正是由于彼此之间皆【无自性】这一原则下,才可以说:一切法唯[识]所现。(注:心照万物,万物本根。)
十八【颂】、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解]:由此一切八识种子识之缘起,本身就是按照法则规律如是如是而变化的,同时,又以其展转变化之力,(注:现实生种子,种子生现行。)彼彼之间,互为彼此之【颠倒~回互~旋】。这就是彼彼分别生。
十九【颂】、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馀异熟。
[解]:一切缘起皆是由于无始劫以来的诸多的因缘习气所集聚而生的。其中有二种习气,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见分与相分】。前面的异熟因缘既然巳尽,那么,自然会又生发出其它的异熟因缘。
二十【颂】、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解]:由于缘起之时的彼彼【颠倒~回互~旋】之遍计所执自性,决定了遍计出来的[是名世界],必然是种种无量无边无数的事物之名相。然而,这种遍计所执之性,恰恰是【没有自性】,正所谓:无自性就是自性。<楞伽经>曰:无自性性。
二十一【颂】、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颂】: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解]:所谓的【依他起性】,就是指一切缘生,都是依他众生之缘而生发自身的,也就是说:皆是依赖其他分别之缘,缘缘相聚而生发出来的。这就是[依他起性]。而所谓的【圆成实性】,恰恰是于其彼彼(依他起自性)中,远离前面所说的遍计所执自性。(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里就是后世,法相唯识宗人要灭除[遍计所执性]的源头。所以,笔者一再声明:<三十颂>只是世亲菩萨的一个[习作],莫作圣解,否则将误人子弟。同时,这里也是后世【唯识无境】的理论根据。笔者认为:这种取一舍一的思维方法,破坏了大乘佛法的[一如]性,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
二十二【颂】: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解]:由此,这里的圆成实与依他起之间的关系,非异非不异。也就是说:不可确定。说不准,没法说。这种现象就象【无常】之性,随时随地的变化万千。但是注意!又不可以理解为:彼此不可以相见!(注:这里是关键,世亲菩萨没有明言,我们试着礼充之。众所周知:大乘佛法皆是辩证的,非辨证思维,无以学大乘法。这里就是明显之例。[非不见此彼]的主语,恰恰是【遍计所执性】。也就是说:只有遍计所执性,在依他起性的前题下,二者一如,不二法门之时,当下就是圆成实。)
二十三【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解]:就是在这【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之三性中,当下就是[安立]出与之相应的三无自性。即就是说:依他起自性者,本无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本无自性。圆成实自性者,本无自性。(注:佛法从来都是辩证的,世尊从不二分说法。)由此,诸佛【密意~隐喻】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注:一切皆无,更何况三种耶?!)
二十四【颂】: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解]:初始于相无自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本身就是没有自性。<经>曰:是名世界!(注:要说自性,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皆是自性。正所谓:心照万物,万物本根。)其次,就是【无自然性】,也就是一切法,皆是依他起之性,否则,无法生发。(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指的就是这个【依他】之缘起。)最后,是远离前面(依他,遍计)二者的,所谓[我执,法执]后的圆成实性。(注:这里是关键!大乘佛法,真假开悟关键就是【辩证】二字。离开了辩证,其结果必然是[二分说法]。后世法相宗的【唯识无境】,就是取一舍一的典范!究其根源,恰恰是起源于这里。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圆成实,恰恰是:依他起与遍计执,二者一如,不二法门。缺一不可。否则,何言:圆成实?!)
二十五【颂】: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解]:如此三种[依他,遍计,圆成]自性,同时,也就是无自性,这个【法理法趣】,本身就是一切法之[胜义~谛]。也就是【真如】法义!正所谓: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这就是:恒常不变的法性!(笔者认为:这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觉自心现量]。正所谓:心生则法生。)严格意义上讲:这就是【唯识】的真实法性!(注:笔者认为:全部[三种自性],讲的就是一个【唯识~清净意根】,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世亲菩萨有[无境]的任何法义表述的痕迹。)
二十六【颂】: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解]:人类缘起于清净意根(报身)之屏幕上时,尽管于如来藏种子还未生起之时,也就是意识产生的前一刹那,于意识之【根】上,所能够[求住]的,只有一个【识~鉴】之性。(注:正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此时清净意根(报身)之屏幕上,其中的[见分与相分],即法执与我执,二取皆是处于一种【随缘而眠】的状态。即使是于这种寂静之状态下,第八识如来藏种子,依然是【伏灭】不了的。(注:笔者认为,生命在,有情在,即[根]在,种子就不可能伏灭!人类唯一可以伏灭的只是【二取】,即我执相分,与法执见分,但其种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轨则之呈现。)
二十七【颂】: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解]:人类于【心~意根】之屏幕上,哪怕是仅仅出现少许之物相,那也是【唯识~内法尘】之性的显现。但如果行者以[有所得]之心态,住执于我法二取的话,那么,就不再是真实的住持【唯识】了。(注:笔者认为,在这里,有无【二取】,才是真假[唯识]的分水岭。若有所[得],即非实住唯识。)
二十八【颂】: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解]:就是在那个缘起的刹那所缘当中,恰恰是<心经>中的【无智亦无得】的清净意根之寂静屏幕的状态,此时,能够于此屏幕上住持的只有【唯一的种子识】,即清净如来藏,(注:意根上只有如来藏种子之内法尘。)与清净意根无二无别。因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是没有我执法执之二取的。(注:法不孤起,意根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当意识生起之时,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见分与相分同时相应而起。这就是典型的【六七八识一如运作】。人类修行,远离[二取],但不等同于,消灭见分与相分。见相二分是轨则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十九【颂】: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解]:这种【无智亦无得】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它属于出世间的智慧范畴。此种智慧,巳然是舍离了二种粗重(我执与法执)的境界,人类由此证得了转识归根的【转依】之本。
三十【颂】: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解]:此种出世间的清净如来藏种子,本身就是【无漏界】。其中不思议(无为),不作意,(不有为),此种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至善】是恒常不变的。一切有情众生,即是在此屏幕上得其安乐解脱之身的。这种境界,就是【大寂静】,大涅槃,这种状态,才是真正意义的【法】。正所谓:法本无生!人类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得此无生法忍!
<唯识三十颂>解毕。
观点另类,欢迎勘验之。
观点另类,欢迎勘验之。
上一篇:《三性论-世亲菩萨造》白话译
下一篇:《六十颂如理论》西蜀·净然-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