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八识中,末那识与意识的区别为何>?
来源:知乎【第七识是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故又名意根,无始以来不曾像意识般夜夜消失断灭过,唯除二乘无学圣人舍报入无余涅槃,祂才会永远断灭而不再出生。祂刹那生灭,却又不断的时时作主、处处作主;譬如我们看到小孩子贪玩,决定要出门游玩,可是意识明明知道有许多功课等待处理,却控制不了自己而不顾任何后果,仍然出门去游玩了,这就是意根末那识的思量性、作主性。意根不曾停止的恒时对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识在了别六尘时,意根于其中作主决定。例如:决定要继续观看,或者不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乃至睡著而无梦时,六识都断灭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决定是否继续睡,还是应该叫起前六识而醒来。意根在死亡、闷绝位也是如此,虽然六识已经不在而不了知六尘了,意根仍然一直不停的在运作、决定、作主,所以说意根的体性是“恒、审、思量”。但是,意根也不能单独而存在,必须依阿赖耶识的运作才能有所作为。意根本身的了别性很差,没有前六识的配合,只能在法尘上作极简单粗糙的了别,不能作细分别,所以意根在接触到五尘的剧大变动而决定要加以详细了别时,就要促使阿赖耶识现起意识及前五识来帮忙,意根再依六识分别六尘的能力,才有办法在六尘中起种种的决定、作主等应变作为。意根如果没有前六识来帮忙,就无法很伶俐的决定、作主,但只要有六识的配合,意根就变得极为伶俐。意根在清醒位中,一直思量六尘及六识的心行,刹那未停,且执著六识心为自我,不肯使自己消失;意根不但执意识觉知心为我,执五识为我,执五根为我,也执一切法为我所有,更内执第八识如来藏为自内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虚妄的。由于意根一直执著自我,而且认为生灭虚妄的自我是有真实性,乃至执著我所也是有真实性,所以就时时、处处都不想自我否定、灭失,时时处处都要执著内外一切法,而处处决定、作主,就因为这个不知自我虚妄的无明与执著,导致众生轮回生死而不能出离。
▲第三章 三乘菩提之分别
意根不曾停止的恒时对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识在了别六尘时,意根于其中作主决定。睡著而无梦时,六识都断灭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决定是否继续睡,还是应该叫起前六识而醒来。意根在死亡、闷绝位也是如此,虽然六识已经不在而不了知六尘了,意根仍然一直不停的在运作、决定、作主,所以说意根的体性是“恒、审、思量”。意根也不能单独而存在,必须依阿赖耶识的运作才能有所作为。意根本身的了别性很差,没有前六识的配合,只能在法尘上作极简单粗糙的了别,不能作细分别,所以意根在接触到五尘的剧大变动而决定要加以详细了别时,就要促使阿赖耶识现起意识及前五识来帮忙,意根再依六识分别六尘的能力,才有办法在六尘中起种种的决定、作主等应变作为。意根如果没有前六识来帮忙,就无法很伶俐的决定、作主,但只要有六识的配合,意根就变得极为伶俐。意根在清醒位中,一直思量六尘及六识的心行,刹那未停,且执著六识心为自我,不肯使自己消失;意根不但执意识觉知心为我,执五识为我,执五根为我,也执一切法为我所有,更内执第八识如来藏为自内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虚妄的。由于意根一直执著自我,而且认为生灭虚妄的自我是有真实性,乃至执著我所也是有真实性,所以就时时、处处都不想自我否定、灭失,时时处处都要执著内外一切法,而处处决定、作主,就因为这个不知自我虚妄的无明与执著,导致众生轮回生死而不能出离。
解析:初看,大体上是对的!但也未出传统范围,有明显的自我认为的痕迹在。很难说是【亲证】的。真证悟者,在这里是不出犯错误的...。因为他见到了天安门,也就必然知道主席像挂在什么位置上...。此人好象是在【猜测】出来的!严格来说:他没有到过天安门!【意根不曾停止的恒时对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识在了别六尘时,意根于其中作主决定。】~意根清净【只鉴不择】,本不作意,更不作主!注意!意根的本质是鉴性,无分别智,对任何缘起之事物,不加了别!只有【思量】,以及恒审之鉴性!
【睡着而无梦时,六识都断灭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决定是否继续睡,还是应该叫起前六识而醒来。意根在死亡、闷绝位也是如此,虽然六识已经不在而不了知六尘了,意根仍然一直不停的在运作、决定、作主,所以说意根的体性是“恒、审、思量”。】~睡觉,闷绝,休克,假死...。没有了意识...。但意根还在!...否则,人就醒不过来了!
【意根在死亡、闷绝位也是如此】?
此语费解!难道意根是一个【实体】,它本体存在吗?!这又是另外一个【新问题】了!可惜,作者没有明确的说明。【意根也不能单独而存在,必须依阿赖耶识的运作才能有所作为。意根本身的了别性很差,没有前六识的配合,只能在法尘上作极简单粗糙的了别,不能作细分别,所以意根在接触到五尘的剧大变动而决定要加以详细了别时,就要促使阿赖耶识现起意识及前五识来帮忙,意根再依六识分别六尘的能力,才有办法在六尘中起种种的决定、作主等应变作为。意根如果没有前六识来帮忙,就无法很伶俐的决定、作主,但只要有六识的配合,意根就变得极为伶俐。】~关键是如何给【意根】定位?!
也就是说:意根的概念定义是什么?笔者认为:意根如心,本无自性,更非本体,集聚而生。所以,它不能单独存在,但也不会【作主】,其中所谓的[了别]作用,是后面意识[强加~认为]它是了别的,意根本身不[了别~取舍],它只有【鉴性~照见】在。所以,我言[七识如染~只鉴不择]。
至于作者所言:【意根如果没有前六识来帮忙,就无法很伶俐的决定、作主,但只要有六识的配合,意根就变得极为伶俐。】纯粹属于自我意识当中的揣摩,即【我认为…】是这个样子的!不可取,应远离!【意根在清醒位中,一直思量六尘及六识的心行,刹那未停,且执著六识心为自我,不肯使自己消失;意根不但执意识觉知心为我,执五识为我,执五根为我,也执一切法为我所有,更内执第八识如来藏为自内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虚妄的。】~意根【思量】本身就是就唯识宗理论的方便说(拟人化),严格讲,根为集成之鉴性,我取名为:屏幕!六道众生同有一种【根性】,此种根性,类似于DNA,是物质,但又不离精神,二者一如,所以,佛法始终是【不二法门】。况且,释迦当年拒绝回答[第一因]的问题。
佛法本身不承认【本体论】,亦不承认[断灭论]。恰恰是主张【缘起论】。这一点,是常识,必须无条件的认可。否则,将不是佛弟子!所以,意根本身就产生于缘起之当下。至于作者认为:【意根不但执意识觉知心为我,执五识为我,执五根为我,也执一切法为我所有,更内执第八识如来藏为自内我。】这是一种误区,意根在前,意识在后,前面的【意根】,不可能具有后面[意识]方才具有的【执着为我】的能力。当然,也就是说:【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虚妄的】了!一句话:意根的责任是【如染不择】,即没有执着,也不存在虚妄!就象镜子,既不嫌弃丑陋,也不喜欢美丽。嫌弃与喜欢,皆是意识取舍的范畴。与意根毫不搭界!【由于意根一直执著自我,而且认为生灭虚妄的自我是有真实性,乃至执著我所也是有真实性,所以就时时、处处都不想自我否定、灭失,时时处处都要执著内外一切法,而处处决定、作主,就因为这个不知自我虚妄的无明与执著,导致众生轮回生死而不能出离。】
唯识宗理论【认为】意根是不清净的,虚妄染污的,甚至后期新唯识宗人滥言为:[错谬的,不能正知的,事理皆违的,颠倒的,恶慧的],并且教判【意根】为:[认为生灭虚妄的自我是有真实性,乃至执著我所也是有真实性],这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至于作者认为:【时时处处都要执著内外一切法,而处处决定、作主,就因为这个不知自我虚妄的无明与执著,导致众生轮回生死而不能出离。】的观点,就更加无知与可笑了!第七末那意根识,乃是【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哪里来的虚妄无明与自我执著呢?!当八戒与美女同时来到镜子之前,你能够分辨得清楚镜子更加喜欢谁吗?!
一句话:此作者只是停留在【意识~揣摩】的层面上,不断地产生出【我以为…】的无聊教判...。这就是唯识宗人的普遍恶习...。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亲证】的,...其水平,只停留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客观上讲,当下能达到如此水平,也很是不错了。楞伽经里【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依经不依论】是我们学佛的原则!经是主,论是仆。一切<论>说,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经>之圣言量,这一点,不打折扣!【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一切事物之品类中,有关杂染的与其清净的遍计所执之相,(注:染净双依双遍计)...全部都是终究远离一切【自性~本体】的。
换个角度看:无自性之性,本身就是【遍计所执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最终到这里,一切皆无所得,(注:毕竟空)...如此这般的境界,就叫作:大乘佛法之【总空性相】。
再换个角度看:遍计所执性,就是性相一如之总体大空之境界。众所周知:经文说明白了,但【论师】们一个个全部都是[看不明白],怎么办?到这里,谁是始作俑者?误人子弟于千年之久!
<西蜀●净然>解析 2023-2-8
上一篇:《卡拉玛经中三句话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