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密严经》: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终始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现法乐圣人证自觉智境功德转增胜自共无能说现法诸定者了达境唯心得于第七地悉皆而转灭。
西蜀净然:【第九心,而在中国被真谛三藏等进一步释为阿摩罗识。】~这里第九心,就是阿摩罗识,第九识。本身并不独立为【心】。更不涉【本体】二字。第九者,只是一个方便排序列号,即第七识清净意根上的八识种子,<经>中讲:阿陀那识。唯识宗讲阿摩罗识。用以区别阿赖耶识。笔者认为:意识前者为阿摩罗识。意识后者,为阿赖耶识。换个角度说:在【清净意根】上显现的八识种子,皆是阿摩罗识。方便称为:第九识。亦为真心,或称:真如。此处真谛译为【阿摩罗识】,就是<密严经>中的[阿陀那识],俗称:真心。这里不含有【本体论】的意思在。【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金与指环的关系,也就是如来藏与阿赖耶的关系。
在此关系中产生的【阿陀那识】,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如来法趣...如果在[依他起~无为]层面上的就叫【阿陀那识】...如果在[遍计执~有为]层面上的,就叫作【阿赖耶识】。人类于依他起与遍计执一如不二的状态下,如能契入轨则之中,当下即是圆成实。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只是【宣示】,不是征求意见,不管他人同意不同意,清净意根将会作为一面旗帜,指引着世人走向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的道路上。原文:【《大乘密严经》属于大乘瑜伽系的经典之一,此经论述独具特色,尤其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做出了十分个性的阐述,在唯识学说中别局一格。《大乘密严经》的地婆译本共分为十卷八品(不空译本品名与之大致相同),本文依照《大乘密严经》中各品的论述,特别对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观点做一番梳理和分析,旨在能浅显勾勒出《大乘密严经》中“阿赖耶识”说的思想特性,以冀方家指正。】【2、妙身生品(入密严微妙身生品)中的“阿赖耶识性恒明洁”此品以如来藏菩萨与诸菩萨讨论如何获得密严妙身境界为主要内容。如来藏菩萨为此修行提出了三个步骤,即:“先应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在此以“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来“舍诸分别”,从而“见世间体”,那么如何 “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是一个必然要阐明的问题。此中逐步提出了阿赖耶识的概念和体性。】
【本品在谈到“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此处是全经首次提出“阿赖耶识”,似乎是作为一常用概念来应用,此旨在说明阿赖耶识与诸识都是“恒无断绝”的,并与习气、境界相关连,以瀑流、浪、风来比喻习气、境界、诸识间的微妙关系。】【接下来本品进一步论证十分重要的阿赖耶识的体性思想,提出“阿赖耶识虽与能熏(指末那识),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说阿赖耶识性恒明洁,为何呢?接下来就说:“如来种姓,应知亦然。定不定别,体常清净”,是由于如来体常清净。并比喻为“如海常住,波潮转移”,因此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最后总结为“诸地渐修,下中上别,舍诸杂染,而得明现”。此处用印度传统非常严谨的宗、因、喻、合、结五作支因明法来论证阿赖耶识的体性——性恒明洁,点出了阿赖耶识和如来常性的关系,做了巧妙的结合和论证,成为本经十分鲜明突出的阿赖耶识清净的思想观点。】【6、阿赖耶建立品(趣入阿赖耶品)中的“染净依”本品从密严佛土中所修成的殊胜身中来探求诸佛的体性,从而得出“诸仁者,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的中心命题。又进一步强调阿赖耶识的清净体性,说“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而这种清净性犹如明月,现众国土,不增不减。并用藏识的名称来论述其性恒明洁而周遍于国,因为藏识与诸识习气,虽常而俱,不为所杂。最后进一步提出“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是依”。阿赖耶识成为染净法的依止之处,此说为后来的唯识学派所广泛发扬。本品还提出“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的说法,认为阿赖耶识成为众生万物之本所在。此种说法为中观派所极力反对,认为如此会堕入我见之中。】
【本品在谈到“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此处是全经首次提出“阿赖耶识”,似乎是作为一常用概念来应用,此旨在说明阿赖耶识与诸识都是“恒无断绝”的,并与习气、境界相关连,以瀑流、浪、风来比喻习气、境界、诸识间的微妙关系。】【接下来本品进一步论证十分重要的阿赖耶识的体性思想,提出“阿赖耶识虽与能熏(指末那识),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说阿赖耶识性恒明洁,为何呢?接下来就说:“如来种姓,应知亦然。定不定别,体常清净”,是由于如来体常清净。并比喻为“如海常住,波潮转移”,因此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最后总结为“诸地渐修,下中上别,舍诸杂染,而得明现”。此处用印度传统非常严谨的宗、因、喻、合、结五作支因明法来论证阿赖耶识的体性——性恒明洁,点出了阿赖耶识和如来常性的关系,做了巧妙的结合和论证,成为本经十分鲜明突出的阿赖耶识清净的思想观点。】【6、阿赖耶建立品(趣入阿赖耶品)中的“染净依”本品从密严佛土中所修成的殊胜身中来探求诸佛的体性,从而得出“诸仁者,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的中心命题。又进一步强调阿赖耶识的清净体性,说“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而这种清净性犹如明月,现众国土,不增不减。并用藏识的名称来论述其性恒明洁而周遍于国,因为藏识与诸识习气,虽常而俱,不为所杂。最后进一步提出“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是依”。阿赖耶识成为染净法的依止之处,此说为后来的唯识学派所广泛发扬。本品还提出“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的说法,认为阿赖耶识成为众生万物之本所在。此种说法为中观派所极力反对,认为如此会堕入我见之中。】
西蜀净然:【二取相性:如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有能取和所取两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住”。说阿赖耶识同时具有此二种相状的特性,便能够既变现万物,又为诸境所取。】此种阿赖耶识的【特征】,为它识所不具,应加小心,了别清淅,否则,易落边见之中。
原文:【变显万物性:如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阿赖耶识为何能变现万物呢?原因在于“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生周于世间”。同样也是因为阿赖耶识具有体性清净的特性,从而能够随习气相应,变现众物。但是,阿赖耶识实际上仅仅是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即“体性非色,而似色显,分别之人,妄生取着”。对这种阿赖耶识“变现万物,而非其体”的思辨论述,构成了本经有关阿赖耶识的独特说法。】
西蜀净然:【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之中,似义而现”。更具体的谈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在此明确讲述了六识等缘境而现,意(末那识)助导于六识和阿赖耶识之间,而阿赖耶识是恒在诸蕴中的。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阿赖耶识
的住所及增长:在谈到阿赖耶识的住所时,经中提道“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阿赖耶识与三和合同住,是关系到阿赖耶识的能动变化性。如在下文中进一步谈到“诸仁者,心意及识,住于诸蕴,为业所牵,流转不息,……心及心法,生于诸趣,复更积集稠林之蕴”。阿赖耶识与诸蕴同住,循环往复,流转不息。因此,阿赖耶识的增长也是如此,如所讲“诸仁者,阿赖耶识,为爱所熏,而得增长。自增长已,复增长余识,如轮不绝”。】
原文:【其四,“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在其他唯识经典中也有讲述,如《入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中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5,是说阿赖耶识是对与无明七识一起存在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的称呼。但本经摆明“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以“密严佛土”为平台,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如在序品偈言中说“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明确表示密严中人具有如来藏性,等同于佛。而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此品以如来藏菩萨与诸菩萨讨论如何获得密严妙身境界为主要内容。如来藏菩萨为此修行提出了三个步骤,即:“先应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在此以“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来“舍诸分别”,从而“见世间体”,那么如何 “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是一个必然要阐明的问题。此中逐步提出了阿赖耶识的概念和体性。】
注意!这里【隐覆】着<解深密>中的【三性】。笔者认为:<密严>与<深密>二经犹如姊妹篇。相互照映。【如来藏菩萨为此修行提出了三个步骤,即:“先应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第一步骤:【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这就是依他起之[是名世界]。第二步骤:【于境界中,舍诸分别;】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有为无我,缘起于清净意根之[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五蕴十八界,全部无我,只有遍计所执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三步骤:【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这就是依他起之名相与遍计执之无我性体,二者一如不二之圆成实性,亦即是【三昧耶】。【本品在谈到“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此处是全经首次提出“阿赖耶识”,似乎是作为一常用概念来应用,此旨在说明阿赖耶识与诸识都是“恒无断绝”的,并与习气、境界相关连,以瀑流、浪、风来比喻习气、境界、诸识间的微妙关系。】~这里明显的把【阿陀那识……如瀑流】与[阿赖耶识于世间]等同如一了。注意!这就象【北京~首都】,原本是一,但在表法的范畴中,由于缘起的侧重点不同,所强调的侧面不同罢了。 清净意根再现时,必然【如是】的...我讲了十多年,无人认可...当你以意根之【清净】
注意!这里【隐覆】着<解深密>中的【三性】。笔者认为:<密严>与<深密>二经犹如姊妹篇。相互照映。【如来藏菩萨为此修行提出了三个步骤,即:“先应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第一步骤:【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这就是依他起之[是名世界]。第二步骤:【于境界中,舍诸分别;】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有为无我,缘起于清净意根之[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五蕴十八界,全部无我,只有遍计所执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三步骤:【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这就是依他起之名相与遍计执之无我性体,二者一如不二之圆成实性,亦即是【三昧耶】。【本品在谈到“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此处是全经首次提出“阿赖耶识”,似乎是作为一常用概念来应用,此旨在说明阿赖耶识与诸识都是“恒无断绝”的,并与习气、境界相关连,以瀑流、浪、风来比喻习气、境界、诸识间的微妙关系。】~这里明显的把【阿陀那识……如瀑流】与[阿赖耶识于世间]等同如一了。注意!这就象【北京~首都】,原本是一,但在表法的范畴中,由于缘起的侧重点不同,所强调的侧面不同罢了。 清净意根再现时,必然【如是】的...我讲了十多年,无人认可...当你以意根之【清净】
界译经时,...眼观经文(依他起)...意根清净(遍计执)...笔下如来(圆成实)...一气呵成,决不走样!把心净下来,集中精力于【意根】上,直心起用[三自性]...字字皆在如来轨则上。【二取相性:如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有能取和所取两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住”。说阿赖耶识同时具有此二种相状的特性,便能够既变现万物,又为诸境所取。】~此种阿赖耶识的【特征】,为它识所不具,应加小心,了别清淅,否则,易落边见之中。
【二取相性:如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有能取和所取两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住”。说阿赖耶识同时具有此二种相状的特性,便能够既变现万物,又为诸境所取。】能取(遍计所执性)有为。所取(依他起性)无为。
有为与无为,一如不二者,当下圆成实。即如来者,诸法如义也!【“阿赖耶识有能取和所取两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住”。】能取(遍计所执性)有为。所取(依他起性)无为。有为与无为,一如不二者,当下圆成实
。即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说阿赖耶识同时具有此二种相状的特性,便能够既变现万物,又为诸境所取。】阿赖耶识就是:依他起与遍计执一如不二的[圆成实性]。
原文:【变显万物性:如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阿赖耶识为何能变现万物呢?原因在于“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生周于世间”。同样也是因为阿赖耶识具有体性清净的特性,从而能够随习气相应,变现众物。但是,阿赖耶识实际上仅仅是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即“体性非色,而似色显,分别之人,妄生取着”。对这种阿赖耶识“变现万物,而非其体”的思辨论述,构成了本经有关阿赖耶识的独特说法。】【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这就是典型的[遍计所执性]。
【原因在于“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生周于世间”。】~这就是典型的【圆成实性】...[诸如来清净之藏]...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轮无差别。
【阿赖耶识实际上仅仅是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即“体性非色,而似色显,分别之人,妄生取着”。】~分别之人,妄生取着...这里明言:意识,分别,有为,执着...与【清净意根】何罪之有?!
【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之中,似义而现”。更具体的谈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在此明确讲述了六识等缘境而现,意(末那识)助导于六识和阿赖耶识之间,而阿赖耶识是恒在诸蕴中的。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阿赖耶识的住所及增长:在谈到阿赖耶识的住所时,经中提道“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阿赖耶识与三和合同住,是关系到阿赖耶识的能动变化性。如在下文中进一步谈到“诸仁者,心意及识,住于诸蕴,为业所牵,流转不息,……心及心法,生于诸趣,复更积集稠林之蕴”。阿赖耶识与诸蕴同住,循环往复,流转不息。因此,阿赖耶识的增长也是如此,如所讲“诸仁者,阿赖耶识,为爱所熏,而得增长。自增长已,复增长余识,如轮不绝”。】
大家注意!此段文字非常重要!【具体的谈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这里明确的指示:【意为先导】...[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清净意根】上的圆成实性,全部皆在阿赖耶识的范畴中。由此可见:阿赖耶识是【果】。笔者认为:阿陀那识(末那)是根,是[因]。请问:何罪之有?!【在此明确讲述了六识等缘境而现,意(末那识)助导于六识和阿赖耶识之间,而阿赖耶识是恒在诸蕴中的。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这里明确的指出:末那识在阿赖耶识与意识之间。笔者认为:这种阿赖耶识本身就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产物。【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既然已经[所缘无间而起],那么,【末那~阿陀那识】,怎么可以教判成[错谬的,恶慧的,不能正知的]呢?!【在谈到阿赖耶识的住所时,经中提道“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阿赖耶识与三和合同住,是关系到阿赖耶识的能动变化性。】
这里关键是【“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注意!阿赖耶识与寿命暖住。由此可见:世间阿赖耶识是【果】。再看:[意根住于此处,意识复住于意根之处。]最后,其它五识皆住在自己【根】上。众所周知:前五根皆为【现量】...不可能犯错误的!由此可见:第七识末那意根识,根本就没有机会【犯错误】,怎么可能是:颠倒的,恶慧的,事理皆违的,错谬的呢?!【其四,“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在其他唯识经典中也有讲述,如《入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中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5,是说阿赖耶识是对与无明七识一起存在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的称呼。但本经摆明“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以“密严佛土”为平台,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如在序品偈言中说“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明确表示密严中人具有如来藏性,等同于佛。而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之中,似义而现”。更具体的谈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在此明确讲述了六识等缘境而现,意(末那识)助导于六识和阿赖耶识之间,而阿赖耶识是恒在诸蕴中的。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阿赖耶识的住所及增长:在谈到阿赖耶识的住所时,经中提道“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阿赖耶识与三和合同住,是关系到阿赖耶识的能动变化性。如在下文中进一步谈到“诸仁者,心意及识,住于诸蕴,为业所牵,流转不息,……心及心法,生于诸趣,复更积集稠林之蕴”。阿赖耶识与诸蕴同住,循环往复,流转不息。因此,阿赖耶识的增长也是如此,如所讲“诸仁者,阿赖耶识,为爱所熏,而得增长。自增长已,复增长余识,如轮不绝”。】
大家注意!此段文字非常重要!【具体的谈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这里明确的指示:【意为先导】...[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清净意根】上的圆成实性,全部皆在阿赖耶识的范畴中。由此可见:阿赖耶识是【果】。笔者认为:阿陀那识(末那)是根,是[因]。请问:何罪之有?!【在此明确讲述了六识等缘境而现,意(末那识)助导于六识和阿赖耶识之间,而阿赖耶识是恒在诸蕴中的。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这里明确的指出:末那识在阿赖耶识与意识之间。笔者认为:这种阿赖耶识本身就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产物。【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既然已经[所缘无间而起],那么,【末那~阿陀那识】,怎么可以教判成[错谬的,恶慧的,不能正知的]呢?!【在谈到阿赖耶识的住所时,经中提道“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阿赖耶识与三和合同住,是关系到阿赖耶识的能动变化性。】
这里关键是【“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注意!阿赖耶识与寿命暖住。由此可见:世间阿赖耶识是【果】。再看:[意根住于此处,意识复住于意根之处。]最后,其它五识皆住在自己【根】上。众所周知:前五根皆为【现量】...不可能犯错误的!由此可见:第七识末那意根识,根本就没有机会【犯错误】,怎么可能是:颠倒的,恶慧的,事理皆违的,错谬的呢?!【其四,“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在其他唯识经典中也有讲述,如《入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中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5,是说阿赖耶识是对与无明七识一起存在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的称呼。但本经摆明“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以“密严佛土”为平台,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如在序品偈言中说“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明确表示密严中人具有如来藏性,等同于佛。而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注意!这里明确的讲:【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论述…】,由此可见:阿赖耶识不可等同如来藏。笔者认为:如来藏是种子。阿赖耶识是缘起之果。即【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产物。
【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这里明确的指示:【“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笔者认为:[三性法无我]就是指【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中,根本就不存在【我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方才可能[其身转清净],即六识转染归净根,真如此,这个殊胜的境界,就叫作【密严】国土!<密严经>我们也[白话直解]过,所以,我们有资格,也有权力说:传统唯识宗理论,错判了【第七末那根识】。栖石矗立,传统消亡!这不是信口开河!这是一句负责任的话!
西蜀·净然解析
202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