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八识(阿赖耶识)与第九识(如来藏)关系】
 
    原文:【阿摩罗识是真谛学说之根基。阿摩罗识即真实世界的本体。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则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在整个世界中,真实世界清净,现实世界染污;清净世界本有,清净世界被染污,遂有染污世界。染污必须加以清除,染污必须还原为清净,现实必须走向真实。因此,清净世界不仅是整个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唯一目的。阿摩罗识也便成为真谛学说的根基。】


   西蜀净然:【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这里怎么出现了三个概念?我们分别看下阿摩罗识词条与阿陀那识词条。这里概念必须要清楚!(阿摩罗识词条见附1)
注意!【阿摩罗识】不是经文原有,乃是真谛论师一系摄论者们所[创立]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这就是阿摩罗识的本质特色,细心之人,应当领会得到: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据三无性论卷上载,唯阿摩罗识无颠倒、变异,故谓之如如。转识论则谓,实性即阿摩罗识。又据十八空论载,阿摩罗识乃自性清净心,然为客尘所染,而谓之不净。】

   西蜀净然:这就是典型的【有覆无记】。本身是清净的,客尘染污了,擦拭一下就可以了。乌云遮住了太阳,无碍太阳的本质。清净意根,本然如此。 

【真谛三藏以真如与真如智为阿摩罗识之体性。然唐代福成寺之道基于摄论章,驳斥真谛之主张,谓阿摩罗识仅以如如之理法为体性。】

   西蜀净然:真谛强调性鉴(真如)与镜鉴(真如智)的一如性。道基只强调如如(性鉴)之体性。二者角度不同,结论有异。然不碍证明:阿摩罗识,就是清净意根。
 【又宋译楞伽经卷一所说之真识,即第九识。】

   西蜀净然:如果是在【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容易歧义出[本体论]来。行者至此,不可不察。 
【而于天台宗、华严宗是立识有九种,以第九识为心王。相对于第八识的存有染净二法,第九识则是不变不改、清净无染的根本识。亦即,第九的阿摩罗识,是舍去第八阿赖耶识的染法,谓究极绝对清净真如所归之处。亦称自性清净心、本觉、佛识。此心王是真如之体,但于识的对境异同,并不具了别之义,而是基于其与前八识的关系,所以姑且添加“识”字。】

   西蜀净然:这样的,于【八识】之外,巧立第九识的结果,极易歧义出本体论来。
阿摩罗识,方便排序列号而言:第九识。不是真有一个【识】,它是独立存在的,不生不灭的,名叫阿摩罗识。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是对称的。一个在【意识】前。一个在【意识】后。前者,阿摩罗识,就是意识之根,即【清净意根】。后者,阿赖耶识,即意识之果,即【世间阿赖耶】。二者关系,一因一果。阿摩罗识为【因】。阿赖耶识为【果】。二者相同之处,皆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成果。这就是缘起法!
 再看看【阿陀那识】的词条(见附2)。


   西蜀净然:注意!【故地论宗、摄论宗、天台宗之旧译家以阿陀那识系执持阿赖耶识为自我之第七末那识之别名。】第七末那识之【别名】!

 【真谛三藏以真如与真如智为阿摩罗识之体性。然唐代福成寺之道基于摄论章(华严孔目章发悟记卷十五之引文)驳斥真谛之主张,谓阿摩罗识仅以如如之理法为体性。】
【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 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解深密经】


    原文:解深密经 唐 玄奘译
【「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
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
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
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
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
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
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
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
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
九者、苦俱行识生,谓地狱识;
十者、杂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
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
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
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
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
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
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


   西蜀净然:阿陀那识有<密严经>出处。阿摩罗识的出处在哪里?我们要搞清楚,修学佛法不可含糊其辞!必须清清楚楚!

 【梵语amala-vijn~a^na。即第九识。又作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系之摄论宗所立。】

   西蜀净然:阿摩罗识为真谛系之摄论宗所立。(注:没有经文依据。) 

【“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以及“如来藏”的区分及关系】
【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的总名,而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阿陀那识的细分之名,也就是说阿赖耶识、阿摩罗识包含在阿陀那识之中,阿陀那识涵盖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所包含的内容。当今普遍认为“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另外的译法”,“阿陀那识是人们常说的第八识,阿摩罗识是第九识”等等。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搜索以上概念得到的基本都是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佛法定义?确切的说是否符合法相唯识学的定义?我们只能从法相唯识学寻找其中的答案。阿陀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出自于大乘佛教法相唯识宗,是法相唯识宗“八识”义理的基本概念。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概念,才能够理清“八识”义理的基本思绪,否则就会懵懵懂懂不知所依。近日读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的《法相唯识学》,书中“阿陀那识论”一文对上述概念作了这样的分别性描述:“阿陀那识随义施设有种种名,此诸名义,今会释之。阿陀那识摄藏诸法杂染种子故名阿赖耶识...阿陀那识舍杂染,转成清净无垢,是名阿摩罗识...又阿陀那识为识类中的第八数,故名第八识...又如来无垢识为无明染法所覆藏,故阿陀那识乃名如来藏。以种种不同故有种种异名也。”】


    西蜀净然:【解深密经 唐 玄奘译「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大家注意!读懂这句话:【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这个状态就叫作[阿陀那识]。也就是[第七~末那识]。<法华经>曰:清净意根!笔者认为:亦是<金刚经>中的【是名世界】。换个角度看:【第七~阿陀那识】就是十六行心生起的[差别者]之一。正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提示:无为法~~不可觉知。

 
【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的总名,而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阿陀那识的细分之名,也就是说阿赖耶识、阿摩罗识包含在阿陀那识之中,阿陀那识涵盖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所包含的内容。】


善哉!无比殊胜!看得我热泪盈眶!...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知道这个作者是谁?他是听说的?还是自悟的?我的悟处,就是这样!

【阿陀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出自于大乘佛教法相唯识宗,是法相唯识宗“八识”义理的基本概念。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概念,才能够理清“八识”义理的基本思绪,否则就会懵懵懂懂不知所依。】

   西蜀净然: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经>文中都出现过,唯独阿摩罗识,还不知<经>文中是否出现过?
 
【太虚大师的《法相唯识学》,书中“阿陀那识论”一文对上述概念作了这样的分别性描述:“阿陀那识随义施设有种种名,此诸名义,今会释之。阿陀那识摄藏诸法杂染种子故名阿赖耶识...阿陀那识舍杂染,转成清净无垢,是名阿摩罗识...又阿陀那识为识类中的第八数,故名第八识...又如来无垢识为无明染法所覆藏,故阿陀那识乃名如来藏。以种种不同故有种种异名也。”】


    西蜀净然:怪哉!太虚这里明显是【真如~本体】之变种...[故阿陀那识乃名如来藏。以种种不同故有种种异名也。]...这明显是【真心~实体】之变种。同一件事物,观察者的角度不同,结论迥异!
我不知【“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以及“如来藏”的区分及关系。】此文作者悟没悟... 但他能够写出:【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的总名,而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阿陀那识的细分之名,也就是说阿赖耶识、阿摩罗识包含在阿陀那识之中,阿陀那识涵盖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所包含的内容。】这就已然是很了不得了!倘若只是偶然得之,但自己却未觉知到它的深刻内涵...那样的话就很可惜了!
 

    原文:【阿摩罗识是真谛学说之根基。阿摩罗识即真实世界的本体。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则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在整个世界中,真实世界清净,现实世界染污;清净世界本有,清净世界被染污,遂有染污世界。染污必须加以清除,染污必须还原为清净,现实必须走向真实。因此,清净世界不仅是整个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唯一目的。阿摩罗识也便成为真谛学说的根基。】

   西蜀净然:【阿摩罗识是真谛学说之根基】,我们看一看,真谛为什么要【安立】出一个阿摩罗识。【阿摩罗识即真实世界的本体。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则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这句话殊胜无比!真懂了这句话的【深刻法趣】,全部佛法你也就了然于心了!真谛应当是一个【证悟】之人。所以,我称他为:传播佛法的【白求恩】。其贡献与达摩祖师比肩而立!可惜的是:历史上少有人真知!大家注意!这里到底是在讲些什么?...一千多年了,一个伟大的思想被世人的愚痴【埋没】了!...今日读来,热泪盈眶!这篇文章的【原创者】,是我看到的最接近【三性】原著的文字!谁读懂了这句话,谁才有资格说看懂了<解深密经>。

问:共业,别业,(种子有为法依他起,遍计执),本体(本俱无为法圆成实),相各有不同,空性则不二,可以这样理解吗?

   西蜀净然:善哉!思路正确!【阿摩罗识即真实世界的本体。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则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此段文字【三性】具在,完整、辩证的阐述了<解深密经>中的[三种自性]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联系。简述如下:
阿陀那识~~依他起性~~瀑流之相~~佛说世界。
阿赖耶识~~遍计所集性~~集合之性~~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果~~即非世界。
阿摩罗识~~圆成实性~~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性相一如~~依他起与遍计执不二~~是名世界。
这里很难理解,你就是把它讲给别人,也未必有人认可...但是...明眼人,一眼即知真假!你的【着眼点】,就知道你到底到没到过天安门。凡去过天安门的,必然是知道主席像挂在什么位置的!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真谛建立【阿摩罗识】,不是创造,是对[圆成实性]的一个【本质体性】方面的定位。这个定位,我认为非常准确:【阿摩罗识即真实世界的本体。(注:圆成实。)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则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注:遍计执与依他起。)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注:三者合一,恰恰是完整的【三性】一如不二境界。)】再看语言,非常准确: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之本体。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是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现实与真实一如不二。依他起,遍计执与圆成实,三性乃是同一事物本俱之本体。【阿摩罗识即真实世界的本体。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则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此语简洁,逻辑清淅,概念准确,表述到位,应是一位老参所为。
换一个角度看:
阿陀那识~~手背
阿赖耶识~~手心
阿摩罗识~~手
再换一个角度看:
阿陀那识~~意识之前
阿赖耶识~~意识之后
阿摩罗识~~意识当中
符合轨则的~~正知正见。
注意!这里恰恰是【辩证~三】。黑格尔的【正~反~合】正所谓:不二是对二说的!很难懂!但必须懂!我当年,就是这样的【突破】的!没有别的出路,只能自悟!谁缘聚足,谁得之!二十年来,就【悟】到了这么一[点]。舍此无它!作为中国人,是很有福报的...五千年文化古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以及思维模式...佛教入中土,必须中国化...这一点,在真谛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不像后面的【糅译】者,捡来的都是一些[转基因食品]...
请看:昨日所言的【三种识】与[三性],以及禅宗所言的【三关】...佛法入中土,真谛系在前,识论系次之,玄奘系在后...玄奘法师当年因为搞不懂真谛与摄论系,以及识论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发心西天取经,一定要弄个明白...然而后来他所翻译的大部分皆是他所学(十大论师之一)的师承,即有为法缘依的那一部分...如此产生了极大的局限性。又由于其论述庞杂...不符合中国人简洁逻辑思维之习惯...由此三代而亡了...很是可惜。然而就在此时,达摩至六祖慧能的禅宗产生...中土原创性的【法华宗】出世...以至著名的禅宗三关【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思维模式诞生了...这一切都与<解深密>,<法华>,瑜伽行派,无著,世亲,以及真谛一路传承演变的【三性,三系,三识,三关】等等,有关联...仅以<解深密经>为源头,以【三性~三识~三关】的法义传承与演变,看【糅译】新唯识宗理论[三代而亡]的必然性...转基因食品不适合中国特色!中华民族思维习惯,喜欢原创性的中国特色,这一点,在真谛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请看真谛【三识】与禅宗[三关]的法义传承,以及内在法理思维的逻辑性...二者同源于<解深密经>中的【三性】,决不走样...不似后世【糅译】之转基因食品...只能果腹,不保健康。从唯识宗理论的传承上看:源头是<解深密经>中的【三种自性】,即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再到无著菩萨的【自相~因相~果相】,以及世亲菩萨的[依他性相~分别性相~真实性相],最终真谛的【依他性~分别性~真实性】...以上是印度历史上<解深密>之传承在瑜伽行派中的有关【三性】的法义传承之简述。
 
下面重点谈一谈真谛进入中土后,生发出来的【中国特色】的[三识]以及三识与三性的法脉演变之过程。(注:我们不谈人脉传承,只关心【法义】传承。)真谛三识,即阿摩罗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由于世尊<经>中只讲了【三种自性】,以及阿陀那识甚深细与世间阿赖耶识,所以,真谛译师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思维模式。)引申出一个【第九识~方便说】,即阿摩罗识,清净意根上的无垢识,(注:此时达摩早真谛二十多年已来中土。<法华经>已在中土盛行,智者大师与真谛同一时期,不久智者即创建了【法华宗】,即现在的天台宗。这段历史非常重要。)由此特殊的历史事实中,创造出了顺序排列的【第九识~阿摩罗识】。即清净意根上的[正智~如如]。(注:此时达摩早已把<楞伽经>传给二祖慧可了。这段历史应是二祖与三祖相传时期,<信心铭>产生于此时。总之,在此前后,恰是一个佛学思想极其活跃的时期。由此真谛产生了【中国特色】的阿摩罗识,第九无垢识,不足为怪。
需要申明的是:阿摩罗识不是如来藏,更不是本体论。后世愚痴的新唯识宗人曲解诬陷了真谛译师。这一点,必须忏悔!在【中国特色】里,从来不存在[本体论]。中国人讲【三生万物】。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哪来的本体论?!到这里,恰恰是【圆成实性】的阿摩罗识!)这一点法理法趣,恰恰在禅宗发展史体现得尤其突出,这就是著名的【禅宗三关】,即青原行思(六祖直系)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笔者认为:青原行思的【三关】,与真谛译师的[三识],以及<解深密>中的【三性】,本是一脉天成。且看!三性、三识、三关:
依他起~~阿陀那识~~见山是山~~佛说世界。
遍计执~~阿赖耶识~~见山不是山~~即非世界。
圆成实~~阿摩罗识~~见山还是山~~是名世界。
栖石矗立,颠倒消亡!此言不虚也!【清净意根】就是中国特色!全部世界就在这个【三】中!【三】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的数字!
历史上新唯识宗人,对真谛一系的古唯识宗理论扭曲与诬陷,很不负责任,也显得极【不厚道】...我们有责任澄清这段历史...我个人认为他们应当集体忏悔!...若不三代而亡,中国人的慧根,就让他们断掉了...苍天有眼!不负中华!
严格来说:阿摩罗识(圆成实性)就是原创性:沧海一声笑! 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的【是名世界】! 禅宗从四祖开始传承增加了<金刚经>是有原由的...中国特色...喜欢简洁! 三性与三段论在法义上是一脉相承的!
整个佛法就是【八个识】。
前五识~~或然。可有可无。
第六识~~了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七识~~意根。不作意。~~只鉴不择。
第八识~~种子。现量无为~~无分别智。
五,六,八识皆无争议,大家共许之。唯独第七识,世尊说【清净意根】,但他们要灭除之。我不知道【论师】们哪里来的胆量?!胆大不一定觉性!

 
    原文:【在整个世界中,真实世界清净,现实世界染污;清净世界本有,清净世界被染污,遂有染污世界。染污必须加以清除,染污必须还原为清净,现实必须走向真实。因此,清净世界不仅是整个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唯一目的。阿摩罗识也便成为真谛学说的根基。】

   西蜀净然:佛法是对【宇宙~生命】认知的学问,释迦牟尼又被称之为【文佛】。文化之佛、文明之佛。同理,[阿摩罗识也便成为真谛学说的根基]。笔者认为:真实世界是清净的,现实世界虚幻的(包含了染污的一面),真谛施设的第九识阿摩罗识,已然就是【缘起~果实】,所以,他必然是阿陀那识(色质)与阿赖耶识(精神)的性相一如之成果。
这个成果,超脱于色质与精神,但又不离开色质与精神,它是二者的【不二法门】。笔者认为:它是人类【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中的专业成果。此时的真实圆满的世界,也就是【以意识再现真实】的觉醒世界。阿摩罗识,就是证悟后的圆成实性。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言的【是名世界】。也就是证悟禅师们所言的[见山还是山]。真谛受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逻辑的影响,整合了印度当时盛行的二大对立派别的思想。一者是中观派。二者是瑜伽行派。把二者融入【不二法门】,是真谛安立中国特色的一大贡献。这个贡献就是建设(安立)第九识阿摩罗识。我一直认为:真谛是中国佛法传播中的【白求恩】。可惜,不被他人认可。无奈!只有等待! 当下佛学院的教科书上,真谛是反面教员。衬托着玄奘法师的伟大功迹!未来佛法复兴的道路上,【清净意根】将是一面旗帜!谁活着,谁就看得见!达摩,真谛,智者,<解深密>,<法华经>,<金刚经>...禅宗一祖到六祖...皆在这个时空点上,在中土【开花结果】...这不是一件偶然的现象...它预示着佛法的内在的必然性...同理,如今这个好时代...本身就预示着佛法复兴的必然性!该来的终究是要来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原文:【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在真谛看来,一切诸法不出三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现实世界由分别性依他性贯穿,真实世界则拥有绝对真实性。阿摩罗识拒绝名义二相,境智无别,构成对分别性和依他性的消解,具备绝对真实性,因此是真实世界的真实圣谛。现实世界乃似尘乱识颠倒变异,众生身处于这个被染污的虚幻世界里无慧无觉。阿摩罗识无颠倒无变异,它对治且能够对治此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消解,去除染污回归清净。真谛已将世界划分为两极,染污世界混沌迷妄,清净世界真实朗照。他的学说中无处不寄托着对染污世界的批判与超越,对清净世界的向往和膜拜。阿摩罗识即自性清净心,人们将对这样一颗心皈依和信仰。与之相应,阿赖耶识及阿陀那识则为现实世界的本体。首先,阿赖耶识是现实世界因果的依止。现实世界由分别性和依他性贯穿,由阿赖耶识变现。阿赖耶识即现实世界之自性。所以,阿赖耶识“造就”了现实世界。此染污世界乃阿赖耶识变现,一切三界六道四生皆由阿赖耶识所摄取。其次,阿陀那识是对现实世界能所的执持。由始至终,阿陀那识执着于对阿赖耶识的把持。阿陀那识即七识,相当于玄奘系统中末那识。阿陀那识的职能是执持阿赖耶识,看似与末那识相同,实则不同。阿陀那识并非末那识,而仅仅相当于奘系中阿赖耶识的执藏。因此阿陀那识才会与阿赖耶识共同成为现实世界的本体,染污的根源所在。】

   西蜀净然:【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在真谛看来,一切诸法不出三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现实世界由分别性依他性贯穿,真实世界则拥有绝对真实性。】阿摩罗识(圆成识)是真实世界存在的本质性法体,也就是性相一如之【不二法门】。只有不二法门才是佛法认为的一切世界的真实本质。这一点,在真谛译师看来,归纳出来不过就是简单的【三自性】原理。而此三种自性源头就是<解深密经>。真谛译文为:【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真谛认为:现实世界是由[分别性与依他性]所组织与贯穿的。真谛这里的【分别性】就是后世唯识宗理论的[遍计所执性]。顺便说一句:在真谛这里【分别性~遍计所执性】,根本就不存在『我执』二字!而真谛的真实的世界里,拥有绝对的圆成实性。即纯粹的【不二法门】。
在这里,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 其实,我的【三关】与[三性]是可以相应一致的。
依他起~~主语~~无为
遍计执~~概念~~有为
圆成实~~逻辑~~辩证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法义三关】本含其中。【法义三关】大家也一直在用着,自然、社会、哲学都在用。佛教也一直在用,但就是不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用!更不知道用【法义三关】来堪验!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就是不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用!更不知道用【法义三关】来堪验!释迦当年也就是【发现】,没有任何的创造...唯识宗理论者们...个个皆是在造<论>...可悲可叹!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早就与佛法一如了...后世孽种们,【糅译】成了[二分说法]...险些断掉了中国人的慧根!...我们必须澄清它!幸好六祖慧能出现了...五祖慧眼识珠...不循私情,三更传衣钵,五更渡江...隐形于山林之中十六年之久...给神秀表演提供了方便...这就是辩证,也就是轨则!
 
    原文:【阿摩罗识拒绝名义二相,境智无别,构成对分别性和依他性的消解,具备绝对真实性,因此是真实世界的真实圣谛。】

   西蜀净然:阿摩罗识乃不二法门之圆成实性,其本身拒绝一切【名与义分开二相】的二分说法,提倡境智圆融的无二无别的【不二法门】。由此构成了世俗法中分别性(遍计所执性)与依他性的【二相~对立】的消解。(注:换个角度看,就是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的不二法门。)从而具备了世俗世界里的绝对的真实理趣。也就是真实世界的圣义谛。一句话:凡是【三性】具足的,就是圣言量!
 
【现实世界乃似尘乱识颠倒变异,众生身处于这个被染污的虚幻世界里无慧无觉。阿摩罗识无颠倒无变异,它对治且能够对治此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消解,去除染污回归清净。】


   西蜀净然:世俗世界,乱识颠倒,似尘变异,一切皆在幻化之中,众生无知,随意执着,但是只要把握了【阿摩罗识】,人类就不会再行颠倒。(注:阿摩罗识不是有一个本体在,而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人类掌握了它,就可以直接走向觉悟。)由此可见:阿摩罗识消解,融化了世俗世界中的一切【对立~二相】,彻底实现了对真实世界的回归。(注:转识归根,亲证清净意根之实相者,就是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也就是回归真实。)
 
    原文:【真谛已将世界划分为两极,染污世界混沌迷妄,清净世界真实朗照。他的学说中无处不寄托着对染污世界的批判与超越,对清净世界的向往和膜拜。阿摩罗识即自性清净心,人们将对这样一颗心皈依和信仰。与之相应,阿赖耶识及阿陀那识则为现实世界的本体。】

   西蜀净然:真谛的思想受古印度中观思想的影响,具有深刻地辩证思维逻辑的理念,他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是【三性~三维】的。即依他起与遍计执二维对立的世俗颠倒尘变,必须与真实理义世界组合成[三维]圆成实性的真实世界。这个思维模式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亦与<解深密经>中的【三种自性】相吻合。真谛这个[阿摩罗识]概念安立与施设,恰恰解决了当年印度佛法传承中二大派系(中观与瑜伽)的二元对立。从此大乘佛法,在中土大地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即【不二法门】。这就是后来禅宗发展出来的[一花五叶]局面。其中,最著名的是六祖慧能【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的境界,本身就是[阿摩罗识]思想在现实世界中的显现与实践。
 
【首先,阿赖耶识是现实世界因果的依止。现实世界由分别性和依他性贯穿,由阿赖耶识变现。阿赖耶识即现实世界之自性。所以,阿赖耶识“造就”了现实世界。此染污世界乃阿赖耶识变现,一切三界六道四生皆由阿赖耶识所摄取。】


   西蜀净然:首先看看【阿赖耶识】的本质特征。阿赖耶识是一切世俗世界的【因与果】的双重依止。现实世界由分别性与依他起性所贯穿与组成,所以,阿赖耶识本身就是【遍计所执性】所组织与成就。换句话说:阿赖耶识就是现实(世俗)世界之自性。也就是说:阿赖耶识造就了世俗世界。同理,所谓的染污世界本身就是阿赖耶识的【显现】。阿赖耶识是[染净]双依。补充一下:所谓的【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指的就是阿赖耶识。注意!阿赖耶识是一个永恒的动态之旋。阿赖耶识本身就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所以,阿赖耶识不是本体论。

【其次,阿陀那识是对现实世界能所的执持。由始至终,阿陀那识执着于对阿赖耶识的把持。阿陀那识即七识,相当于玄奘系统中末那识。阿陀那识的职能是执持阿赖耶识,看似与末那识相同,实则不同。阿陀那识并非末那识,而仅仅相当于奘系中阿赖耶识的执藏。因此阿陀那识才会与阿赖耶识共同成为现实世界的本体,染污的根源所在。】

   西蜀净然:接下来再看【阿陀那识】对现实世界[能与所]的执持。(注:此处所谓的【执持】,笔者认为就是[鉴照之性]。本身我执之意识并不存在。严格说产生【我执】的意识还未成熟。)在众生的一期生命当中,阿陀那识从始至终的执持【种现互熏】的阿赖耶识,这里看似与玄奘法师系统中的[末那识]相同,实则不同。(注:此处的阿陀那识,无为,不作意。而玄奘法师的末那识有为,拣择。)所以,阿陀那识不可等同玄奘法师的末那识。而仅仅是相当于玄奘法师系中的【阿赖耶识的执藏】。也就是只相当于全部阿赖耶识当中的能够把持到的那一部分,叫作[执藏]。换个角度看:阿陀那识只是【鉴~照】显现出来的那一部分[执藏]。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驴见马见】。由此可见:阿陀那识(依他起)与阿赖耶识(遍计执)共同成就了世俗世界的本体特征。即染污与清净一如不二。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本质特征:不二法门。
 
【阿赖耶识是玄奘学说之根基。阿赖耶识即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在奘系中,不存在严格的本体论思路,不承认本体与现象的划界,更不接受此岸与彼岸的区别。所以阿赖耶识是世界本源,却绝非世界本体。在玄奘看来,这个世界既是清净世界又是染污世界。染污必须被涤荡,染污世界必须再度提升为清净世界。去除染污不仅仅如“息见”之简捷,玄奘严承瑜伽行派思维逻辑,并不预设一个自性清净心去对治身在的染污世界,而选择无穷消解——用消解行为本身去消解,非利用一种已然实体化的概念去替代和遣除,此乃他与真谛的根本区别。所以,玄奘将内心的企划诉诸于“转识成智”,转有漏为无漏,转染污为清净。转是无穷转依,阿赖耶识正是转依“核心”。因此阿赖耶识便成为玄奘学说的根基。】


西蜀净然:【阿赖耶识是玄奘学说之根基。阿赖耶识即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在奘系中,不存在严格的本体论思路,不承认本体与现象的划界,更不接受此岸与彼岸的区别。所以阿赖耶识是世界本源,却绝非世界本体。】阿赖耶识是玄奘法师系根基与本源。整个玄奘法师的体系就建立在阿赖耶识理论上。阿赖耶识不是本体论,(注:真谛也不是本体论。真谛是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一如不二之【阿摩罗识】为本质体性论。确切说真谛以【不二法门】为其本体。)所以,玄奘法师认为阿赖耶识是【本源】,不是[本体]。在玄奘法师看来:【这个世界既是清净世界又是染污世界。染污必须被涤荡,染污世界必须再度提升为清净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必须要被改造,否则,染污不堪。
而且【去除染污不仅仅如“息见”之简捷,玄奘严承瑜伽行派思维逻辑,并不预设一个自性清净心去对治身在的染污世界,而选择无穷消解——用消解行为本身去消解,】换个角度看:玄奘法师不认为有一个【清净意根~心】,所以,他不会预设清净之本元。而是认为世界是[染污的],所以,必须【选择无穷消解——用消解行为本身去消解。】所以他极力提倡转识成智。即[转有漏为无漏,转染污为清净],并且这个转,还是【无穷转】。这也正是他与真谛的根本区别。(注:真谛是【唯论见性】。玄奘法师是[无穷转依]。二者本质不同。岂可同日而语!)因此,[阿赖耶识便成为玄奘学说的根基]。而真谛的理论基础是阿摩罗识。由此可见:玄奘法师只到第二关【见山不是山】的阿赖耶识境界,即[即非世界],所以,他要【无穷转依】。而真谛译师所揭示出来的,已然是向上一路的【见山还是山】的[是名世界]。这个是名世界,已然就是圆成实性的阿摩罗识了。人类的修行,到此已毕,不二法门!根本不需要[无穷转依]。笔者认为:真谛译师与玄奘法师是二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不对头,空忙到白头。中华民族不应当拜倒在【转基因】的面前,有五千年文化根基的民族,应当有自己【原创】作品!智者的自由度,清净意根的湛然性... ...天佑中华!
 
    原文:【阿赖耶识是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阿赖耶识是一涵摄多义的概念。首先,阿赖耶识是整个世界的能藏、所藏和执藏。阿赖耶识意译即“藏”。能藏与所藏对立:一方面,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故又称为种子识,种子是所藏,阿赖耶识是能藏;另一方面,一切有漏又在阿赖耶识中熏习种子,阿赖耶识是有漏事物的“所熏”、“所依”,有漏事物为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不仅如此,阿赖耶识又是执藏。七识将阿赖耶识执为自我,是为执藏。阿赖耶识是世界的能藏、所藏和执藏,所以是一切事物得以保持的自性和本源。其次,阿赖耶识不仅含藏有漏种子,亦含藏无漏种子。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同在阿赖耶识中。有漏事物熏习有漏种子,听闻正法熏习无漏种子。而且,熏习无漏又可细分为熏习本有无漏种子和有漏善性种子,本有无漏种子实质上即相当于阿摩罗识,但仅仅是相当,并不相同。这样一来,阿赖耶识概念也就同时涵摄了阿摩罗识的含义。真谛将阿赖耶识原初的丰富性拆解,分出另一概念:阿摩罗识,并将之实体化,使八识变为九识,在唯识立论处预设一新的“增长点”。而玄奘则对此作出修正,恢复阿赖耶识本身所应具有的复杂性,多重含义被重新统摄。阿赖耶识自然再度成为该派学说的根基。】

   西蜀净然:【阿赖耶识是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阿赖耶识是一涵摄多义的概念。】正所谓:阿赖耶识是个筐,有啥没啥往里装。天南地北独一物,不是大梵似帝王。总之,阿赖耶识是一个不是上帝的上帝,虽然说不清楚,又要说清楚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概念】。犹如世间俗语[滚刀肉],看你拿我怎么办?!
 
【首先,阿赖耶识是整个世界的能藏、所藏和执藏。阿赖耶识意译即“藏”。能藏与所藏对立:一方面,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故又称为种子识,种子是所藏,阿赖耶识是能藏;另一方面,一切有漏又在阿赖耶识中熏习种子,阿赖耶识是有漏事物的“所熏”、“所依”,有漏事物为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不仅如此,阿赖耶识又是执藏。七识将阿赖耶识执为自我,是为执藏。阿赖耶识是世界的能藏、所藏和执藏,所以是一切事物得以保持的自性和本源。】

 
 
西蜀净然:阿赖耶识是【三藏】,能藏,所藏,执藏,玄奘法师亦叫[三藏法师],意即能藏,所藏与执藏,天地万物无所不包。由此可见:当是善恶同源,无二无别了。这其中,【七识将阿赖耶识执为自我,是为执藏】,由此可见,第七识末那识没有什么不好的,就像人活着就要吃饭,说不上【贪与不贪】的问题。否则,三藏法师将是世间上最大的【贪】了。再看【阿赖耶识是世界的能藏,所藏,与执藏,所以是一切事物得以保持的自性和本源。】一句话:阿赖耶识就是空气。六道众生皆生活在其中,好人坏人,雷锋与流氓皆在此【空气】之中。(注:唯识宗的论师们千辛万苦地发现了这一点,真是了不起!)
 
【其次,阿赖耶识不仅含藏有漏种子,亦含藏无漏种子。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同在阿赖耶识中。有漏事物熏习有漏种子,听闻正法熏习无漏种子。而且,熏习无漏又可细分为熏习本有无漏种子和有漏善性种子,本有无漏种子实质上即相当于阿摩罗识,但仅仅是相当,并不相同。这样一来,阿赖耶识概念也就同时涵摄了阿摩罗识的含义。】
西蜀净然:阿赖耶识有漏无漏,善业恶业,包括无计业,统统全包,十足的一个【全能上帝】。这其中[本有无漏种子实质上即相当于阿摩罗识,但仅仅是相当,并不相同。这样一来,阿赖耶识概念也就同时涵摄了阿摩罗识的含义。]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包含(但不等同)本有无漏的阿摩罗识,由此可见,阿赖耶识[小于]阿摩罗识,因为阿摩罗识,还有一部分有漏的,他未包含。也就是说:阿摩罗识【大于】阿赖耶识。笔者认为:这一点必须明确的指示出来。否则,后世唯识宗人很容易陷入偷换概念(诡辩)当中。
 
【真谛将阿赖耶识原初的丰富性拆解,分出另一概念:阿摩罗识,并将之实体化,使八识变为九识,在唯识立论处预设一新的“增长点”。而玄奘则对此作出修正,恢复阿赖耶识本身所应具有的复杂性,多重含义被重新统摄。阿赖耶识自然再度成为该派学说的根基。】


   西蜀净然:笔者认为,真谛没有【拆解】阿赖耶识的[全能功能],而是指示出这种所谓的【全能】离开现实的[依他起~阿陀那识]将一无是处,只是一个虚幻的人为的[安立]出来的名相罢了。离开了人类的【意识】范畴,它将什么也不是。严格意义上讲:极似大梵上帝思想的变种。你立出一个无所不包的【虚空】,又让人们去学习与修证这个虚空,殊不知这种思想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无知吗?!
细思极恐:仿佛我牵着我的手,我跟我逛大街一样。即无聊又可笑!且看:【玄奘则对此作出修正,恢复阿赖耶识本身所应具有的复杂性,多重含义被重新统摄。】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包的【虚~空】,还有必要[修正]吗?!你自己已然就是【虚~无】了,那么,谁还能够[破坏]你呢?!如果无人破坏,你又在【修正~恢复】些什么呢?!人要是【愚痴】,上帝来了也没有办法!世尊曰: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此种【没有上帝的上帝】论者,即落有,又落无,二边皆落了。只不过自我感觉良好,未能自知罢了。<经>曰: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依经不依论,是当下学佛之人最明智的选择!

 
    原文:【唯“心”与唯识从八识到九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正悄然酝酿,这究竟会出现什么后果?玄奘又为什么对此感到不满而要竭力修正?我们认为,阿摩罗识的实体化瓦解了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首先,阿摩罗识拆分了八识系统的整一性。阿赖耶识与前七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间存在良性的有机循环。在此循环中,无需设立一起点和终点,非断非常非一非异,无始无终而永世无歇,但阿摩罗识的实体化打破了此循环。如前所述,阿摩罗识是阿赖耶识中无漏的转依,阿摩罗识在阿赖耶识机体内将自身分化出来而成为终极。世界原本是一整体,含藏于阿赖耶识,但由于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的两立,世界分为有漏世界和无漏世界。有漏世界与无漏世界究竟为何关系?在有漏识与无垢识之间,确存一怎样的关联?显然,真谛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改造只是初步变革,吸纳了如来藏一系的思路,而唯识学仍是他的立基。承认唯识学就必须承认本有与新熏的双向互动。无漏种子分为无为无漏种子和有为无漏种子,无为无漏种子本有,而有为无漏种子却需有漏了闻熏习,但有漏未尽净时,有为无漏种子如何熏习?在奘系中,有漏无漏同摄一识,转依成为可能,有漏无为可依止有漏有为,一旦有漏无漏分离,各有存在依据。即在染净之间,玄奘用识来统摄,转识成智浑然一体;真谛用实体之心来超越,“一心开二门”,八识系统的整一性也随即被拆解。其次,阿摩罗识瓦解了八识系统的紧凑性。奘系中八识与前七识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彼此相互见相;在九识系统中,此紧张被瓦解。九识系统中,阿摩罗识处于核心地位,其余各识含义皆因之而有所偏离。如阿陀那识。七识在八识系统中为末那识,末那与阿赖耶互为所依。七八识又共同成为前五识与第六识所依,八识系统单元间关联紧密。更何况七识被称为转识,还是从有漏转向无漏的中介。一方面,末那识认取阿赖耶识见分,执为实我,恒审思量,故有烦恼随烦恼与之相伴;另一方面,末那识又可成就平等性智,当染污被伏断,净识自然凸现。末那识不仅可以支撑阿赖耶识与前六识的桥梁,更可以是由识向智转依的有效中介。这就给八识系统带来一种内在紧张。然阿陀那识为本染污根,无法承担转依责任;执本识为我境,却未与本识建立互动关联。说到底,真谛系统正是因为要维护阿摩罗识之无上,余识成为附属,转依色彩均被彻底抹煞。八识系统由紧张而松弛,也便是此举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阿摩罗识即萌芽状态之如来藏。九识系统已为如来藏系统的成熟奠定了丰厚基础。】

   西蜀净然:【从八识到九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正悄然酝酿,这究竟会出现什么后果?玄奘又为什么对此感到不满而要竭力修正?我们认为,阿摩罗识的实体化瓦解了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真谛是否真的在提倡唯识宗理论【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呢?还是[转基因食品]的爱好者们,根本就读不懂真谛译师的【原创】作品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注意!如果假设出一种可能:如果爸爸是女人,那么,他就一定会生孩子!)
 
    原文:【首先,阿摩罗识拆分了八识系统的整一性。阿赖耶识与前七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间存在良性的有机循环。在此循环中,无需设立一起点和终点,非断非常非一非异,无始无终而永世无歇,但阿摩罗识的实体化打破了此循环。如前所述,阿摩罗识是阿赖耶识中无漏的转依,阿摩罗识在阿赖耶识机体内将自身分化出来而成为终极。世界原本是一整体,含藏于阿赖耶识,但由于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的两立,世界分为有漏世界和无漏世界。有漏世界与无漏世界究竟为何关系?在有漏识与无垢识之间,确存一怎样的关联?显然,真谛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改造只是初步变革,吸纳了如来藏一系的思路,而唯识学仍是他的立基。承认唯识学就必须承认本有与新熏的双向互动。无漏种子分为无为无漏种子和有为无漏种子,无为无漏种子本有,而有为无漏种子却需有漏了闻熏习,但有漏未尽净时,有为无漏种子如何熏习?在奘系中,有漏无漏同摄一识,转依成为可能,有漏无为可依止有漏有为,一旦有漏无漏分离,各有存在依据。即在染净之间,玄奘用识来统摄,转识成智浑然一体;真谛用实体之心来超越,“一心开二门”,八识系统的整一性也随即被拆解。】

   西蜀净然:【首先,阿摩罗识拆分了八识系统的整一性。阿赖耶识与前七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间存在良性的有机循环。在此循环中,无需设立一起点和终点,非断非常非一非异,无始无终而永世无歇,但阿摩罗识的实体化打破了此循环。】既然【阿赖耶识与前七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间存在良性的有机循环。】那么,后进玄系弟子们为什么又把第七末那识教判成[错谬的,颠倒的,不能正知的,事理皆违的,恶慧的]呢?!并且提倡[灭除]遍计所执性呢?!难道【良性循环】就是这种二分式的取舍与斗争吗?!这到底是谁在【拆解】释迦的[不二法门]呢?!笔者认为:真谛的阿摩罗识(圆成实)恰恰是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的一如不二。
换个角度说,就是:依他起与遍计执,当下一如不二,本身就是【圆成实】,也就是[阿摩罗识]。这一点,新唯识宗人,曲解了真谛译师的【原创】法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聊之人,古已有之!可悲可叹!

 
【如前所述,阿摩罗识是阿赖耶识中无漏的转依,阿摩罗识在阿赖耶识机体内将自身分化出来而成为终极。世界原本是一整体,含藏于阿赖耶识,但由于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的两立,世界分为有漏世界和无漏世界。】


西蜀净然:阿摩罗识是阿赖耶识中【无漏的转依】,即纯粹的[正知正见]。(注:爸爸是一个刚爷们!)阿摩罗识就是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的【一如~本体】。本身就是包容的[滴水入海~海咸一味]的逻辑关系。哪里存在什么【分离与对立】呢?!【由于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的两立,世界分为有漏世界和无漏世界。】这是典型的诡辩!谁告诉你:阿摩罗识了与阿赖耶识是[势不两立]的斗争关系呢?!世尊是这样教导你们的吗?!
 

    原文:【有漏世界与无漏世界究竟为何关系?在有漏识与无垢识之间,确存一怎样的关联?显然,真谛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改造只是初步变革,吸纳了如来藏一系的思路,而唯识学仍是他的立基。】

   西蜀净然:有漏与无漏是【一】。不二法门。不是有[两个世界]。释迦说: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就是怕后人执着【二个世界】。真谛的阿摩罗识,只是一个【圆成实性】的世界。无二无别。【糅译】弟子们读不懂真谛之[原创],妄加教叛,诬陷真谛有两个世界,并责怪他:【在有漏识与无垢识之间,确存一怎样的关联?显然,真谛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二者一如的[阿摩罗识]就是答案,可惜,眼盲人看不出来罢了。(注:人家的爸爸是个刚爷们!怎么会回答你有关生孩子的愚蠢问题呢?!)【唯识学仍是他的立基】这话听起来有些怪异!人是雷锋的立基。(注:想表达什么思想呢?)难道说:人不也是流氓诬赖的立基吗?况且,谁又是唯识宗的立基呢?!远离无慧之人,实乃至理名言!
 
【承认唯识学就必须承认本有与新熏的双向互动。无漏种子分为无为无漏种子和有为无漏种子,无为无漏种子本有,而有为无漏种子却需有漏了闻熏习,但有漏未尽净时,有为无漏种子如何熏习?在奘系中,有漏无漏同摄一识,转依成为可能,有漏无为可依止有漏有为,一旦有漏无漏分离,各有存在依据。】


西蜀净然:此段文字费解!【承认唯识学就必须承认本有与新熏的双向互动】,也就是说:真谛既然是唯识学人,那么,他就必须[承认本有与新熏的双向互动]。事实证明:真谛没有这样认为,所以遭到了玄奘法师一系的猛烈批判!但是,问题出现了,什么是【本有】呢?既然本有了,还用熏修吗?如果需要【新熏】的话,那么,他还是[本有]吗?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真谛已然给出了答案,就是阿摩罗识,可惜的是,玄奘法师一系之人,看不懂。但玄奘法师一系的【本有与新熏双向互动】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再看:【在奘系中,有漏无漏同摄一识,转依成为可能】,阿赖耶识既然已经是[万能]的了,它无所不包,能藏,所藏,执藏,三藏本具,那还用【转依】吗?!自己转自己?!【有漏无为可依止有漏有为】,此语费解!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是想说:无为依止有为,二者皆是有漏的。既然【无为】何言有漏?既然无为,本不作意,又如何[依止]有为作意呢?唯识宗理论总是显得怪异而奇葩。
【一旦有漏无漏分离,各有存在依据。即在染净之间,玄奘用识来统摄,转识成智浑然一体。】玄奘法师一系,用阿赖耶识(万能者)包容正反两面,统摄于一【识】之中。【真谛用实体之心来超越,“一心开二门”,八识系统的整一性也随即被拆解。】真谛不然,用阿摩罗识(圆成实性),亦即[清净意根~心],或曰:直心道场,亦即【实体~真心】,并以此超越一切分别之心,用同一个圆成实之【心】,开发出:依他起与遍计执之二门。而这个[一心二门]的方便说,本身就是一如不二【三种自性】说。大乘佛法始终都是辩证的,离开了辩证无以谈。

 
    原文:【其次,阿摩罗识瓦解了八识系统的紧凑性。奘系中八识与前七识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彼此相互见相;在九识系统中,此紧张被瓦解。九识系统中,阿摩罗识处于核心地位,其余各识含义皆因之而有所偏离。如阿陀那识。七识在八识系统中为末那识,末那与阿赖耶互为所依。七八识又共同成为前五识与第六识所依,八识系统单元间关联紧密。更何况七识被称为转识,还是从有漏转向无漏的中介。一方面,末那识认取阿赖耶识见分,执为实我,恒审思量,故有烦恼随烦恼与之相伴;另一方面,末那识又可成就平等性智,当染污被伏断,净识自然凸现。末那识不仅可以支撑阿赖耶识与前六识的桥梁,更可以是由识向智转依的有效中介。这就给八识系统带来一种内在紧张。然阿陀那识为本染污根,无法承担转依责任;执本识为我境,却未与本识建立互动关联。说到底,真谛系统正是因为要维护阿摩罗识之无上,余识成为附属,转依色彩均被彻底抹煞。八识系统由紧张而松弛,也便是此举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阿摩罗识即萌芽状态之如来藏。九识系统已为如来藏系统的成熟奠定了丰厚基础。】

   西蜀净然:【阿摩罗识瓦解了八识系统的紧凑性。奘系中八识与前七识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彼此相互见相;在九识系统中,此紧张被瓦解。】真谛的【阿摩罗识】破坏与瓦解了唯识宗理论的八识系统的[紧凑性]。也就是说:没有阿摩罗识时,八识之间团结一致,相处平和。八个人抱成一团,紧凑无比,就像一个人似。
再看:【玄奘法师系的第八识与前七识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彼此相互见相。】这话听起来很费解!彼此相见紧张个啥?再说:如果紧张了,前面为什么声明【紧凑性】呢?有人诡辩说:前面的【八识】,只指第八识,不是指[八个识]。既然是专指【第八识】,那么,它自己一个[识],谈什么【紧凑性】呢?!作者在这一句话里:语言逻辑就很混乱。一会儿紧凑性,一会儿紧张,一会彼此相见。(注:这样的混乱状态瓦解了,不是更好吗?!)接下来,责怪真谛的第九识阿摩罗识系统中:【此紧张被瓦解】了。看起来作者显得很悲伤,他好像很怀念【奘系中八识与前七识之间存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九识系统中,阿摩罗识处于核心地位,其余各识含义皆因之而有所偏离。如阿陀那识。七识在八识系统中为末那识,末那与阿赖耶互为所依。七八识又共同成为前五识与第六识所依,八识系统单元间关联紧密。】

   西蜀净然:真谛的九识系很霸道,不讲道理,他们欺负第七识【阿陀那识】。迫使阿陀那识[偏离]了主航线。可恶至极!再看!第七识在玄奘法师系里的优厚待遇!在这里,它叫【末那识】,一个辉煌的名字。其中的待遇是:[末那与阿赖耶互为所依。七八识又共同成为前五识与第六识所依,八识系统单元间关联紧密。]仔细看看!第七识末那识,在这里就是一个【香饽饽】。怎么后世新唯识宗理论的孽子们,却说第七识末那识是[恶慧的,颠倒的,不能正知的,错谬的,事理皆违的]呢?!
 
【更何况七识被称为转识,还是从有漏转向无漏的中介。一方面,末那识认取阿赖耶识见分,执为实我,恒审思量,故有烦恼随烦恼与之相伴;另一方面,末那识又可成就平等性智,当染污被伏断,净识自然凸现。】


   西蜀净然:末那识就是一个【中转站】,本身并不生产东西,也不存取东西,唯一有的就是【恒审思量】的[遍计所执性]。也就是说第七末那识【是从有漏转向无漏的中介】。既然能够让有漏的坏东西转变成为无漏的好东西,那么,这个【中介】就一定是个合格的[无记]者,即不分别,更不拣择。即此种中介将是一个纯粹的【不增不减】的没有我执作意的,驴见马见决不走样的【镜鉴】之功能。到这里,笔者认为:非【清净意根】莫属了!
请看:【末那识认取阿赖耶识见分,执为实我,恒审思量,故有烦恼随烦恼与之相伴;】末那识执取?这只是一个方便说。拟人化譬喻也!镜子照鉴美女与八戒,无二无别,无记之显现。即不贪爱美女,也不嫌弃八戒。照见出影像,本身就是【不走样】。如果把这个不走样的[照~鉴]之性,也生硬的教判成【我执~我取】的话,那么,这个我执本身就是【合理的】,符合释迦法理法趣的。真如此,新唯识宗理论的孽子们,为什么要教判第七末那识为:[恶慧的,颠倒的,不能正知的,错谬的,事理皆违的]呢?!这是一个千古奇怨! 
【末那识不仅可以支撑阿赖耶识与前六识的桥梁,更可以是由识向智转依的有效中介。这就给八识系统带来一种内在紧张。然阿陀那识为本染污根,无法承担转依责任;执本识为我境,却未与本识建立互动关联。】


   西蜀净然:伟大的【末那识】即是桥梁,又是中介,亦是中转站。其中心领导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这就给八识系统带来一种内在紧张】,也就是说:没有第七末那识参与时,八识关系很融洽和谐,由于有了末那识这个【颠倒~恶慧】,八识内部紧张了,不团结了,人与人之间开始勾心斗角了。【然阿陀那识为本染污根,无法承担转依责任;执本识为我境,却未与本识建立互动关联。】看来这里[阿陀那识]真不是个东西,既不承担【责任】,又不与本识搞好关系,即[未与本识建立互动关联],你看看!这男女二人不互动,这恋爱的关系如何确立呢?!呜呼哀哉!新唯识宗理论一着急,都慈悲成了婚姻中介所了。然而,不解的是:<经>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这里面,看不出来释迦有说[阿陀那识为本染污根]的意思啊!奘系一派的伟大贡献,就在于:释迦牟尼说不出来的意思,他们说出来了!【说到底,真谛系统正是因为要维护阿摩罗识之无上,余识成为附属,转依色彩均被彻底抹煞。八识系统由紧张而松弛,也便是此举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阿摩罗识即萌芽状态之如来藏。九识系统已为如来藏系统的成熟奠定了丰厚基础。】真谛译师很自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惜把其它的几个识都当成了附属品,融纳在自己的圆成实性的【阿摩罗识】旗帜下。粗暴的强硬迫使其它诸【识】,再也发挥不出他们自己的[作用~我执]了。真谛这个【原创】的阿摩罗识,实在是不象话,它把其他诸识的【转依色彩均被彻底抹煞。】,从此以后,[八识系统由紧张而松弛],再也没有了【紧凑性】,由此可见:真谛彻底【瓦解】了奘系的八识系统。然而客观上讲,这种局面,本身【也便是此举必须付出的代价】。事实证明:真谛在前,并受龙树菩萨中观辩证思维的影响,虽然安立出了一个【阿摩罗识】的名相,但观其法义之实质,恰恰是否定了一切【本体】的存在。所谓阿摩罗识,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依他起与遍计执的不二法门。换个角度看: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的一如,就是阿摩罗识之不二法门。从此【八识系统由紧张而松驰】,这难道不是一个好兆头吗?!【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纯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聊至极!不值一驳!【阿摩罗识】不是实体,亦不离所有的八识,哪里来的[转变]二字?!纯属不懂装懂!【我于凡愚不开演】,指得就是这种人!【阿摩罗识即萌芽状态之如来藏。九识系统已为如来藏系统的成熟奠定了丰厚基础。】如来藏思想早已有之,在其他大乘经典中,都有论述,<楞伽经>,<胜曼经>等等,大家自看即可。或网络上查一下便知。严格来说:阿摩罗识与如来藏思想,风马牛不相及!<经>曰: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原文:【唯识学的最终目标为清净。清净本身是一个复杂概念,或性或心,遂求舍染趣净。摄论树立阿摩罗识,亦追求自性清净。但两种清净却有别:一为性,世界本具净性;一为心,世界存在净心。清净本为性,圆成实乃本有之性而不离心。圆成实,染,净,三性皆为性,心之性也。真谛以阿摩罗识为心,为自性清净心,有心必有界,有无上清净法界。真谛清净由性而实体化为心,继而为界,实乃重大理论转捩和思路革命,使唯识学走向唯心论。唯识学和唯心论同是般若学之后建立的佛学理论。清净为性为心,出现于不同语境。事实上,清净即般若学“真谛”——性空的真实存在。般若与唯识,空有性相分为大乘两轮,貌似抵触,实则内贯。般若学关注有无。世有二谛,真谛有而俗谛无。性空的中道观:缘起性空,我空法空,非空非不空,空空如也。性空破除常我,破除此执障世界。真谛不可说,一旦被名言表述,有即为无有,不可说乃真谛存在之必要条件。然般若学究竟非“恶取空”,实以批判姿态又维护了真谛实有。唯识学关注净染。真幻净染乃其特别意指。在唯识学看来,不需要再怀疑真俗孰有孰无问题,真有已是立论基点。问题是真谛有,但真谛被染污,成为幻有。唯识无境,一切皆虚妄分别。与般若学直接唤醒众生说此世界不存在不同,唯识学推演出一套复杂的法相系统,来告白梦中众生,此世界究竟是如何变现。继而舍染趣净,无穷消解。真常唯心论则更有不同,尤重能否。唯心论对世界的把握全赖心,自信心能为一切。心在神人有无真幻净染之间自由摆渡。“一念迷,佛即众生;一念觉,众生即佛。”不再孜孜以求是真或净,而关注自身是否有一至真至净心,甚至扩大到是否于天地间能有一至有至在的我。真谛所为正是在从唯识论向唯心论漂移,虽其尚未全入唯心论“陷阱”。真谛消解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特拈出一阿摩罗识,看似已将完整世界打破,实则破中有立,是要用心来承托世界。当清净被实体化为九识中一识,为自性清净心,此心也便暗脱印度佛学源流,明变为中国化的足以摄真幻染净的心能。故阿摩罗识虽隶属法相唯识一系,但几乎无异于如来藏。与玄奘迥异,无论真谛初衷怎样,业已造成了一次唯识学中国化的革命。】

   西蜀净然:【唯识学的最终目标为清净。清净本身是一个复杂概念,或性或心,遂求舍染趣净。摄论树立阿摩罗识,亦追求自性清净。但两种清净却有别:一为性,世界本具净性;一为心,世界存在净心。清净本为性,圆成实乃本有之性而不离心。圆成实,染,净,三性皆为性,心之性也。真谛以阿摩罗识为心,为自性清净心,有心必有界,有无上清净法界。真谛清净由性而实体化为心,继而为界,实乃重大理论转捩和思路革命,使唯识学走向唯心论。】唯识学的最终极目标为清净,而【清净意根】本身就是[清净]。可惜这一点,唯识宗人并不知道。
请看:【摄论树立阿摩罗识,亦追求自性清净。但两种清净却有别:一为性,世界本具净性;一为心,世界存在净心。清净本为性,圆成实乃本有之性而不离心。圆成实,染,净,三性皆为性,心之性也。】真谛安立阿摩罗识,就是为了解决【三性】分离的现状态,欲使人类觉悟到本自圆融的【不二法门】境界。
再看!作者认为:【真谛以阿摩罗识为心,为自性清净心,有心必有界,有无上清净法界。真谛清净由性而实体化为心,继而为界,实乃重大理论转捩和思路革命,使唯识学走向唯心论。】这话听起来有点驴头对马嘴,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典型的不懂装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只有[二],但不二恰恰是对二说的。这一点,辩证之关系,历史上,也少有人真懂。释迦当年只说了【不二】。即不说一,也不说二。当年直译经文时,偶然悟到,...深深叩拜!...这样的智慧非释迦莫属!

 
【唯识学和唯心论同是般若学之后建立的佛学理论。清净为性为心,出现于不同语境。事实上,清净即般若学“真谛”——性空的真实存在。般若与唯识,空有性相分为大乘两轮,貌似抵触,实则内贯。般若学关注有无。世有二谛,真谛有而俗谛无。性空的中道观:缘起性空,我空法空,非空非不空,空空如也。性空破除常我,破除此执障世界。真谛不可说,一旦被名言表述,有即为无有,不可说乃真谛存在之必要条件。然般若学究竟非“恶取空”,实以批判姿态又维护了真谛实有。唯识学关注净染。真幻净染乃其特别意指。在唯识学看来,不需要再怀疑真俗孰有孰无问题,真有已是立论基点。问题是真谛有,但真谛被染污,成为幻有。唯识无境,一切皆虚妄分别。与般若学直接唤醒众生说此世界不存在不同,唯识学推演出一套复杂的法相系统,来告白梦中众生,此世界究竟是如何变现。继而舍染趣净,无穷消解。真常唯心论则更有不同,尤重能否。唯心论对世界的把握全赖心,自信心能为一切。心在神人有无真幻净染之间自由摆渡。“一念迷,佛即众生;一念觉,众生即佛。”不再孜孜以求是真或净,而关注自身是否有一至真至净心,甚至扩大到是否于天地间能有一至有至在的我。】

   
西蜀净然:唯识学,在般若学之后,真谛思想中含有般若的影响。【般若与唯识,空有性相分为大乘两轮,貌似抵触,实则内贯。】真谛安立阿摩罗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般若与唯识对立的矛盾。(注:作者在这里好像根本就不懂似的。不懂还要装懂,说三道四的大作文章。这就是唯识宗人的恶习。)【唯识学推演出一套复杂的法相系统,来告白梦中众生,此世界究竟是如何变现。继而舍染趣净,无穷消解。】这就是与般若性空学,完全不同的两种认知,以及二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谋。一个认为上帝存在。一个认为上帝不存在。聊个什么?徒增烦恼!【真常唯心论则更有不同,尤重能否。唯心论对世界的把握全赖心,自信心能为一切。心在神人有无真幻净染之间自由摆渡。】真谛看到了这些矛盾与不同,以及对立面,所以,【安立】施设出一个[阿摩罗识],以求圆融统一各【识】的分歧与片面。注意!阿摩罗识的本质,不是本体论,而是不二法门。这一点,必须清醒的提出来!
 

    原文:【真谛所为正是在从唯识论向唯心论漂移,虽其尚未全入唯心论“陷阱”。真谛消解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特拈出一阿摩罗识,看似已将完整世界打破,实则破中有立,是要用心来承托世界。当清净被实体化为九识中一识,为自性清净心,此心也便暗脱印度佛学源流,明变为中国化的足以摄真幻染净的心能。故阿摩罗识虽隶属法相唯识一系,但几乎无异于如来藏。与玄奘迥异,无论真谛初衷怎样,业已造成了一次唯识学中国化的革命。】

   西蜀净然:【真谛所为正是在从唯识论向唯心论漂移,】唯识有界,唯心无相。恰恰是突破了【法相唯识】的束缚。由识转心,是向释迦本怀的【回归】。禅宗讲:直心道场。不讲:唯识道场。
【真谛消解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特拈出一阿摩罗识,看似已将完整世界打破,实则破中有立,是要用心来承托世界。当清净被实体化为九识中一识,为自性清净心,此心也便暗脱印度佛学源流,明变为中国化的足以摄真幻染净的心能。】真谛乃是【中国特色】的[阿摩罗识~不二法门],亦即回归于<解深密经>之【圆成实性】。
请看:【阿摩罗识,看似已将完整世界打破,实则破中有立,是要用心来承托世界。】真谛是站在中土思维模式的立场上,以禅宗特有的[直心道场]来消融唯识宗理论的边界独立性,还释迦法义于不二圆融性。当真谛译师完成了【阿摩罗识~不二法门】的确立后,此种直心道场:[也便暗脱印度佛学源流,明变为中国化的足以摄真幻染净的心能。]这里明确的指出:【摄真幻染净之心能】,笔者认为:这种不二法门式的[阿摩罗识]境界,本身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由此可见:【阿摩罗识虽隶属法相唯识一系,但几乎无异于如来藏(注:清净如来藏不是本体论!),与玄奘迥异,无论真谛初衷怎样,业已造成了一次唯识学中国化的革命。】笔者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不二法门!

 
本文的重点是:
1. 阿摩罗识不是经文原有,乃是真谛论师一系摄论者所创立的。他们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谜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
这实际就是覆无记的清净意根的功德相。
阿摩罗识只是方便排列序号而言第九识,不是真有一个(识)独立存在的,不生不灭的叫阿摩罗识。
2. 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是对称的。
前者:阿摩罗识就是意识之根,即(清净意根)。
后者:阿赖耶识即意识之果(世间阿赖耶)。
3. 阿陀那识系执持阿赖耶识为自我之第七末那识之别名。
4. 【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的总名,而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阿陀那识的细分之名,也就是说阿赖耶识、阿摩罗识包含在阿陀那识之中,阿陀那识涵盖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所包含的内容。】
5. 【阿摩罗识即真实世界的本体。阿赖耶识与阿陀那识则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
6. 阿陀那识~~依他起性~~瀑流之相~~佛说世界。
阿赖耶识~~遍计所集性~~集合之性~~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果~~即非世界。
阿摩罗识~~圆成实性~~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性相一如~~依他起与遍计执不二~~是名世界。

 
附1:词条【阿摩罗识】
1.【阿摩罗识】【出自:《佛学大词典 》【梵语amala-vijn~a^na。即第九识。又作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系之摄论宗所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据三无性论卷上载,唯阿摩罗识无颠倒、变异,故谓之如如。转识论则谓,实性即阿摩罗识。又据十八空论载,阿摩罗识乃自性清净心,然为客尘所染,而谓之不净。据金刚三昧经载,众生一切之情识皆转入庵摩罗。至于阿摩罗识之体性,据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三及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本等所说,真谛三藏以真如与真如智为阿摩罗识之体性。然唐代福成寺之道基于摄论章(华严孔目章发悟记卷十五之引文)驳斥真谛之主张,谓阿摩罗识仅以如如之理法为体性。在唯识学中,六识之外尚有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并称八识;摄论宗又在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采此说者。而玄奘系统则认为第八识即已包括清净之一面,故不另立第九识。又宋译楞伽经卷一所说之真识,即第九识。[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入楞伽经卷二、大乘玄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卷中、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法华经玄义卷五下](参阅‘九识义’160)】
2.【阿摩罗识】【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梵语amala-vijnana的译名。又写做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译为无垢识、清净识、真如识等。即第九识。于唯识的法相宗是将心识设为八种,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再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而于天台宗、华严宗是立识有九种,以第九识为心王。相对于第八识的存有染净二法,第九识则是不变不改、清净无染的根本识。亦即,第九的阿摩罗识,是舍去第八阿赖耶识的染法,谓究极绝对清净真如所归之处。亦称自性清净心、本觉、佛识。此心王是真如之体,但于识的对境异同,并不具了别之义,而是基于其与前八识的关系,所以姑且添加“识”字。】
3.【阿摩罗识】出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又作阿末罗,或庵摩罗,华译为无垢,即清净无垢之识,也是九识中的第九识。】
4.【阿摩罗识】出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阿摩罗者,梵名Amala,或作阿末罗庵摩罗。译言无垢。阿摩罗识者,即清净无垢之识也。九识中之第九识。见庵摩罗识条。梵语amala-vijn~a^na。即第九识。又作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系之摄论宗所立。】

 
附2:词条【阿陀那识】
1.【阿陀那识】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阿赖耶识的别名,义为执持,言此识之力,能执取维持善恶业因,及有情身体,使不破坏。】
2.【阿陀那识】法相辞典★瑜伽七十六卷一页云: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二解 摄论一卷三页云: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三解 成唯识论三卷九页云:此第八识、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四解 成唯识论三卷十二页云: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五解 成唯识论七卷十八页云:阿陀那识、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无间缘。下上死生、相开等故。有漏无间,有无漏生;无漏、定无生有漏者。镜智起已;必无断故。善与无记,相望亦然。此何界后引生无漏?或从色界,或欲界后。谓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彼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菩提故。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后引生无漏。回趣留身,唯欲界故。彼虽必往大自在宫方得成佛;而本愿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有义、色界亦有声闻回趣大乘愿留身者。既与教理、俱不相违;是故声闻第八无漏、色界心后、亦得现前。然五净居无回趣者。经不说彼发大心故。
3.【阿陀那识】佛光大辞典【又作陀那识。阿陀那,梵语ādāna,新译家将之意译作执、执持、执我,并以之为第八识之别名;旧译家译作无解,而以之为第七识之别名。(一)为第八识之别名。因阿陀那识为执持感官、身体,令不坏之根本识;且执持诸法之种子,令不失;复因其执持自身,令结生相续,故称执持识。玄奘、窥基等法相宗新译家,认为阿陀那识执持善恶业之势力及有情之身体,令之不坏,故以其为第八阿赖耶识之别名。(二)为第七末那识之别名。因阿陀那识执持种子及有情之身体;而末那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并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二者所代表之意义实系相同,故地论宗、摄论宗、天台宗之旧译家以阿陀那识系执持阿赖耶识为自我之第七末那识之别名。又有将此识译作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烦恼识、染污识等。﹝解深密经卷一心意识相品、摄大乘论本卷上、成唯识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三、法华玄义卷五﹞】

 
<西蜀●净然>解析
2023-2-13
 

上一篇:《大乘密严经》中“阿赖耶识”之析解

下一篇:《略论唯识无境的真实意义》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