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授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解析:略论唯识无境的真实意义唯识法相·参考资料:略论唯识无境的真实意义(某法师)略论唯识无境的真实意义编辑:某法师来源:闽南佛学原文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经教和大小乘教法的比较,以及三时判教的论证,显示了唯识学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又以众多的事实理论根据阐述了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道理,重点论证了“无”的真实含义,突出了唯识无境中非有非空的中道妙义,告诉行者只要依此唯识中道观修行,就能除遣诸执、转迷成悟、转凡成圣。不但现在获益无穷,即使当来亦能得证妙果,义利难思,胜用无比。关键词:唯识无境、三性、中道、世界观、人生观、见道、转依。】
解:作者明确的提出【唯识无境的道理,重点论证了“无”的真实含义】,既然如此,我们就看看作者是怎样诠释这个[无]字吧!
原文【前 言唯识无境是唯识佛法的核心理论,所有唯识佛法的大经大论均围绕此一理论而展开。其主要提倡万法唯识,说明宇宙的一切现象皆是有情的八识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精神循环所致。其奥义甚深微妙,殊胜难思。但初学者对此甚深大法生诸疑惑,认为是无稽之谈,是谬解,是诡辩。外面世界分明现前,万物种种亦被我所用,为何是唯识所变?或有人认为唯识名相繁琐,不重修持,学无所用,故弃而不学……凡此种种偏执,皆是不明唯识无境妙义所致。须知,唯识修行,即在日用中的对境观心,善护其心,则见解脱有望;若迷于心,妄生邪执,则沉沦生死。基于此,愚执拙笔,结合现实谈谈对唯识无境的体会以及依此修行的实践妙用,愿此不成之文,对唯识无境之理有所疑惑者,能有所启示。若有不正之处,祈望诸位学长校正为盼!】
解:【唯识无境】是唯识佛法的核心理论,所有唯识佛法的大经大论均围绕此一理论而展开。然而,这个唯识宗理论的旗帜,其中的法理法趣,是否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呢?这个,又当别论了!
作者认为:【初学者对此甚深大法生诸疑惑,认为是无稽之谈,是谬解,是诡辩。外面世界分明现前,万物种种亦被我所用,为何是唯识所变?】
这是一个大问题,若不解决,无异于:爸爸妈妈是没有的,只是因为我心中的想象,才生发出了爸爸与妈妈。
原文【一、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佛法渊源于印度,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佛法虽不是唯心论的思想,但佛法重于心识的探讨。永明大师《宗境录》云:“千经万论悉唯心说。”另外,关于心识的问题,于佛法中诸多经论中都有谈到。如《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解深密经》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显故。”还有唯识所依余经余论及佛典中诸经论都有谈到心识的问题。似此教证不胜枚举。】
解:当有人向你谈道:“小伙子!你爸爸是个男人!”(注:言外之意,好样的!)并不等于告诉你:男人都是你爸爸!永明大师《宗境录》云:“千经万论悉唯心说。”但并不等于说地球,宇宙,银河系等等,都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朋友保持一点基本的智商吧!
原文【佛教虽有大小乘之分,宗派各异,而归宿点无不以心识为主。如早期的大乘佛教虽有真如缘起说、无尽缘起说、六大缘起说等等,都不出于心识的范畴。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在于唯心,却有两大思想分歧,一是以真心为主的真常唯心系思想,一是以妄心为主的虚妄唯识系思想。此两大体系虽然名字各异,思想有别,对心的诠释不同,其共同阐扬的思想都是但有主观心识而没有客观的外境存在。又后期大乘的各个宗派的思想都与心识问题密切相关。如禅宗即专以修定学为主,禅法就是唯识三增上学中的增上心学,心即是定,因为依心而修定的缘故。又此宗最重视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可见该宗修持关键在“心”。又如净土宗讲自性弥陀,极乐国土也不离心。无量寿经说极乐国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造成。此中“愿”即是愿心,由愿所成,即是唯心所造。西方净土亦是众生心所造,故不离心。又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依愿修行而成就西方净土庄严。如此极乐净土即是佛与菩萨之清净八识所变现。念佛求生者必须具信愿行,即必须有与四十八愿相契合的信愿行之心力,方能往生极乐净土。《观无量寿经》以十六观为主,行者须修十六种观想,观想成功,极乐世界现在目前,命终往生。十六观的观想,亦是心识的重要力量,故净土弥陀亦不离心识的作用。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修法都不离心识的范畴。可见,各宗各派的思想都与心识问题息息相关。】
解:世界上所有的【爸爸】皆是男人,这个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不等于,所有的[男人]皆是爸爸!这也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如果一时搞不清楚这句话,最好先不要谈论大乘佛法了。
请看:【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在于唯心,却有两大思想分歧,一是以真心为主的真常唯心系思想,一是以妄心为主的虚妄唯识系思想。】
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种皆为[边见]。真正意义上的大乘佛法,恰恰是以上二者一如的[不二法门]。
原文【大乘佛教思想不离心识,小乘思想亦不例外。小乘思想虽于心外说有诸法的存在,而一论及其存坏,仍旧由于心之造役,从精神上却透露出心为物转的思想。从所周知,业感缘起是小乘佛教思想的核心,说明有情的生命体都是由业所感,而业是由心所造。业感缘起尤其重视十二缘起的识支,说明一切有情从杂染到清净皆以识为主体。缘起的流转门不出惑业苦三事,有情由于无明等烦恼迷惑而造诸业,由造业而感苦果。其中造作的力量主要是思心所的作用。故众生的流转不离心识的作用。又缘起的还灭门,主要在于内心的解脱。如阿含经是大小乘共修的经典,亦呈现出唯心的迹象。如经中云:“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为一切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其它的如“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无一不显示了唯心说的特色。此中心者即是识,如《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意为心也可名识,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故说三界唯心即是三界唯识。由此可知唯心(识)之教通于大小乘,亦可说明心识问题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问题出来了:心从哪里来?识从哪里来?有<经>曰:【根尘识】,怎么讲?
原文【唯心(识)思想虽通大小乘,但唯有大乘佛法明显安立三界唯心之教,于小乘教中不直显安立。何以故?此是因为唯识道理甚深难懂,小乘众生无法了知,反而生起迷执。如《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另外,因二乘人但求自了,断烦恼、得涅槃,谨依四谛等二乘教法即能解脱,无须如此深奥大法以助修持。大乘菩萨则不然,于此甚深大法,堪能接受,能够通达,况且修大乘行的菩萨以发心利益一切众生为前提,以断烦恼、所知二障求大菩提为目的,必须广学多闻,知深广教如《摄大乘论·所知依分》云:“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识,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即是此意。因佛不于小乘中安立此教,唯于大乘中安立,且大乘法是菩萨所行之法,是成佛得究竟解脱的无上法门,在一切乘(五乘)中最为殊胜,可见大乘唯识佛法的重要性。】
解:经是论的主,论是经之仆。二者主仆关系,不可错乱。否则,见性无解。这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原则。
且看:【如《摄大乘论·所知依分》云:“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识,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即是此意。】
众所周知:阿陀那识是前导之因,阿赖耶识是缘起之世间果报,心为集成是总称。譬如:阿陀那识为[食材],阿赖耶识为[面点],心为[厨师]。作者在这里【二分~取舍】,只见面点好吃,忘记了厨师与食材的功德,是典型的【二分说法】者。但却不自知,可悲可叹!
原文【除此从三时判教亦可见此法门的崇高地位。佛陀所说教法,虽历时很长,但归结而言实不出三时教。三时谓:第一时即是于鹿野苑为凡夫小乘等人说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教法,此时为破凡小等我的妄执,故此时称为我空法有教,以显示色心因缘成坏,一切诸法实无有我之理。众生听闻到此法,却又妄起诸法实有之执,故佛于第二时在灵鹫山为回小向大的菩萨说诸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破众生实法之执,显示万法皆空之旨。可是,所化有情不知佛意,却认为诸法实性,实相一切皆无而堕恶趣空见,不得中道正理,故佛在最后说第三时的唯识中道教以显示三性三无性、非有非空的唯识妙理。《解深密经》对此亦有详细的说明。如经云:“世尊初于一时……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乃至)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争论安足处所。”由此可知《解深密经》认为第三时中道教是真实了义之说,最为殊胜。况且,佛灭度后,印度佛教的兴衰,在历史上亦经历过小乘执有、龙树菩萨说空、无著世亲菩萨弘扬非有非空中道教的史实。空有之执,虽随众生根性而有差别,然此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教,却会让众生步入不落空有之邪执而行中道的正轨。由此可知唯识教法在佛教教理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解:譬如:阿陀那识为[食材],阿赖耶识为[面点],心为[厨师]阿陀那识~无为。阿赖耶识~有为。心~有为无为一如不二。这就是典型的【不二是对二说的】。这个简单的逻辑关系,历史上少有人知。可惜了!唯识宗人,从根本上就不懂<解深密>中三时教法,讲的就是【不二是对二说的】。误以为,单有一个第三时,叫唯识,或唯心,是最终了义的。这就是典型的【不懂装懂】!
原文【除此从三时判教亦可见此法门的崇高地位。佛陀所说教法,虽历时很长,但归结而言实不出三时教。三时谓:第一时即是于鹿野苑为凡夫小乘等人说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教法,此时为破凡小等我的妄执,故此时称为我空法有教,以显示色心因缘成坏,一切诸法实无有我之理。众生听闻到此法,却又妄起诸法实有之执,故佛于第二时在灵鹫山为回小向大的菩萨说诸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破众生实法之执,显示万法皆空之旨。可是,所化有情不知佛意,却认为诸法实性,实相一切皆无而堕恶趣空见,不得中道正理,故佛在最后说第三时的唯识中道教以显示三性三无性、非有非空的唯识妙理。《解深密经》对此亦有详细的说明。如经云:“世尊初于一时……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乃至)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争论安足处所。”由此可知《解深密经》认为第三时中道教是真实了义之说,最为殊胜。况且,佛灭度后,印度佛教的兴衰,在历史上亦经历过小乘执有、龙树菩萨说空、无著世亲菩萨弘扬非有非空中道教的史实。空有之执,虽随众生根性而有差别,然此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教,却会让众生步入不落空有之邪执而行中道的正轨。由此可知唯识教法在佛教教理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解:三时教法是一个【陈述句】。本身不涉好坏与优劣,更非凡圣之说。后世唯识宗人,无聊滥言:唯识为第三时之教法,最为究竟。纯属大妄语!不符合释迦本怀,不可取,应远离!
请看:【《解深密经》对此亦有详细的说明。如经云:“世尊初于一时……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乃至)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争论安足处所。”】
这里哪里说到唯识宗是第三时?又哪里讲了只有唯识为最了义?
作者接下说:[由此可知《解深密经》认为第三时中道教是真实了义之说,最为殊胜。]
这里也看不到【第三时唯识宗为最了义】的字样啊!后期的法相唯识宗理论的【卫道士】们,愚痴加无聊,睁着眼睛说瞎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请看作者言:【由此可知唯识教法在佛教教理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远离无慧之人,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原文【二、唯识无境思想概说唯识无境的道理于诸经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此处唯以现实生活引证经论来说明,方便一般的学人能够理解。唯识无境是说宇宙万有一切诸法都是吾人的心识所变现,离识以外,没有实在的外境可得,即“离识非有、在识非无”。是故《唯识三十颂》云:“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此中诸识即指有情能变的八识及相应的心心所;“转变”即指八识心心所的自体能随缘起用转变生起见相二分;“分别”即指能缘的见分(能见外境的作用);“所分别”即指所缘的相分(心识所认识的对象),此即说明心法的作用必具能缘所缘才能完成。井上玄真《唯识三十颂讲记》说:“一切法虽然很多,但不出能缘所缘二种,如眼能见色,耳能听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觉触,意能思法,这都是心缘一一法中有事有理,有假有实,若知缘色声香味触而起思虑假实之法即是能缘,要有能缘,才有所缘,若离能缘,则无所缘。如吾人闭眼不缘色时,则没有色;塞而不闻声时则没有声;乃至熟睡时或闷绝意识不缘事理假实诸法时,则没有诸法。因此,假使吾人的诸识都灭掉不起缘用,则吾人的对象,没有一物存在。以此类例,宇宙广大乃至毫末纤维,一切诸法,唯是能缘之心识所变现,离开心识则无诸法存在。”故说唯识无境。】
解:唯识无境是唯识宗理论独有的招牌,他宗没有。
作者认为:【唯识无境是说宇宙万有一切诸法都是吾人的心识所变现,离识以外,没有实在的外境可得,即“离识非有、在识非无”。】
这种观点,显然是违背了释迦本怀的。众所周知:佛法不坏世间法。世间人皆知道大自然的存在,佛法怎么可以违背了人类常识,而去主观臆断:没有外境呢?!没有外境,山河大地从哪里来?人类未出生前,宇宙,星空,太阳系,银河系。。。在不在?。。。这还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请看:【因此,假使吾人的诸识都灭掉不起缘用,则吾人的对象,没有一物存在。以此类例,宇宙广大乃至毫末纤维,一切诸法,唯是能缘之心识所变现,离开心识则无诸法存在。”故说唯识无境。】
由此可见:所有的【变现】,说到底,就是一个心的[反映]罢了。说白了,也就是众生皆有的,平等性智的【清净意根】上的一种与生俱来的[鉴照之性]。因其没事【鉴~照】,也就没有影像,所以,只是从[鉴性~反映]的角度看,方可权巧言之为【唯识】二字。即便如此,也不可以[无境]。若言无境,识从哪来?识与境不二法门,辩证一如。可惜的是,有关这一点的法理法趣,唯识宗理论者们,根本就不明白。
正可谓:悲莫悲兮生别离!
原文【除此之外,论中否定狱卒、否定五色根、否定他心智、否定身语业等论述均是没有实在外境存在的有力说明。本论第八颂“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亦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主题。颂文意思为:五识的生起,一方面要以自识的种子为所依,同时当识生起时,众缘和合还能变现相似的外境作为自己的所缘。佛为了成立内五处、外五处,为破除众生实我的妄执,故方便权巧说有眼、耳、鼻、舌、身和色、声、香、味、触的十色处。此颂虽然是显示佛说十色处的密意所在,但更是说明没有离识以外的五根五境的实体可得。因五根要被第八识所执受才不会坏失,五境也是第八识的相分境,为第八识所变现,故说十色处亦不离识,没有实在的十色处自体可得,此即显示了唯识无境的真实意趣。】
解:世俗之人,凡是愚痴者,必然是不会承认自己愚痴的。否则,他也就不愚痴了。唯识宗人亦然,所以他们一再强调:唯识是最究竟的!
作者说:【佛为了成立内五处、外五处,为破除众生实我的妄执,故方便权巧说有眼、耳、鼻、舌、身和色、声、香、味、触的十色处。此颂虽然是显示佛说十色处的密意所在,但更是说明没有离识以外的五根五境的实体可得。】
乍一看此语讲得很有道理。但仔细一品,总觉得好象佛陀没有他讲得清楚。世尊在这里没有讲到【识外没有境】,他给补充上了,并明确的声明:[没有离识以外的五根五境的实体可得]。换个角度看:如果在识之内,也就存在五根,五境的存在。这本身就是【缘生法】的常识。<经>曰:“根尘识”!
【故说十色处亦不离识,没有实在的十色处自体可得,此即显示了唯识无境的真实意趣。】
作者愚痴!不知道自语相违了。这里只是【唯识】所现,没有[无境]的道理。然而,细心读者,可以一眼看到:[故说十色处亦不离识]者,恰恰是【有境~有色】!只不过是此种境与色[没有实在的十色处自体可得]罢了!<经>曰: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
原文【又如论中曰:“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此即说明善恶友教的不真实。颂文之意为:有情听闻善恶教之时,由于能教者与受教者互为增上缘,善恶二识而成决定。如能教者以受教者作为增上缘,使自己心识上的法义显现,即成说法。反之,受教者以能教者为增上缘,在受教者自心上变现相似的法义作为亲所缘缘即成闻法。如是能教受教二者诸识展转为增上缘故,能令受教者随其所应正邪二识而成决定。如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受教者以善友所说正法为所缘缘,自识托彼另变相分为亲所缘缘,由此能令听者善识生起;又若亲近恶友,听闻邪法,受教者以恶友所说邪法为所缘缘,自识托彼另变相分为亲所缘缘,由此能令受教者邪识生起。由此可知,受教者正邪二识的生起,非由外在的善恶友教所决定,而是由受教者自己的心识所决定。何以故?《王恩洋疏》云:“因为随诸有情慧根深浅,信愿大小,其所得者各不同故。利根者,闻一以知十;钝根者,闻一以知二。佛以一音深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华严会上诸大声闻如肓如聋,不解一字,是则耳识听闻纵是相似,意识所会各不同矣。”此用一法会之事例亦足以证明之。如众生同处一法会,随各人根性程度各别,所得受益亦各有异。或有者闻后可以逐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超越善知识的功底;或有人则能全部领受师所说义,并依之行持受益良多;或有人则只了知少法少有获益;或法会中有未曾受过佛法熏陶者,则因听此善法而生正信,皈依三宝,生大欢喜;或有人则是随缘而听,随后则忘,终无所得;更有甚者,根本难以接受善知识教导,反生逆反心理,或生毁谤正法之心,致使种下堕恶趣之因,实可悲愍矣!由此可知,众生之所听闻,全由自识变现差别而令有情见解领悟深浅不同。如“正人听邪法,邪法而成正;邪人听正法,正法亦成邪”即是此理。若说友教真实,则应固定不变,众人听闻则不应有深浅、邪正等差别,亦不应各有不同的感受,所接受者应与友教无二无别,可事实不然。可见友教的不真实,正邪二识是由受教者的心识所决定的。故曰唯识无境。】
解:佛法难闻,大乘佛法更难闻。
【由此可知,众生之所听闻,全由自识变现差别而令有情见解领悟深浅不同。如“正人听邪法,邪法而成正;邪人听正法,正法亦成邪”即是此理。】正所谓:
脚正不怕鞋歪!俗语道[正人先正己],此之谓也!然而,这一切,又与唯识无境有什么瓜葛呢?老师课堂上一个人讲课,学生三十人听讲,个个领会与理解的程度都不一样,难道就可以说【唯识无境】了吗?!难道说:没有老师在讲课,只有三十个【唯识】者,在自心的显现吗?!笔者在这里,真想大声的问作者一句:你小时候,脑袋是不是让门框结[挤]着过呢?!
作者接下说:【可见友教的不真实,正邪二识是由受教者的心识所决定的。故曰唯识无境。】
看样子,真的是被[挤]着过!
原文【唯识无境主要说明物随心转的道理,因物无定性,随心转变,心有分别,外境乃起,何以知之?因诸外物若以智慧分析,则知外物实无实性。如白、红、黑等色似乎是固定的,若戴有色镜观之,则所见与本色有诸多差异。“或眼有昏花者,所见灯光,光呈轮彩;或如大便,人狗所闻,其味各异;或如冷热,随身温度有其高下,所触所感即有不同,如一人手温,一人手寒,同触一境,则温手觉冷,冷手觉温。人在病中,与其平时寒苦冷热又有差异,故知色相等都无实性。”又如《唯识二十颂》云:“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此即说明了脓河的不实,乃饿鬼不同业识所变现。因同是一清澈的河水,众多饿鬼见之则是脓河,天人见之则是琉璃,人见是水,鱼儿见之则是水晶宫。由此可见,由于有情所造善恶业不同,所招感的异熟果报亦有差别,所见外境亦各有异。又如经中云:“龙王降下一种雨,他乐天见为音乐,化乐天见为摩尼宝,兜率天见为庄严具,夜摩天见为妙花,忉利天见为香,四天王见为宝衣,龙王见为赤珠,修罗见为乐器,北俱卢洲见为花,吾人则见为是雨。”此一事例,亦是物无定性的更好的说明。若说物是实有,则不应随不同的众生所见而各有异,众人所见、应该等同,可事实不然,可见外境不实,唯识所变。】
解:作者写道:【唯识无境主要说明物随心转的道理,因物无定性,随心转变,心有分别,外境乃起。】
太阳东升西落,随你的心在转吗?!你让它西升东落看看!你回家看看你的爸爸妈妈随你心转吗?
【心有分别,外境乃起。】你睡觉了,不分别了,天上的月亮就没有了吗?!你眼睛看不见,或者没有看见,虽说你心中没有月亮,但不等于你的心外没有月亮这个【外境~色相】的存在!学佛都成你这种样子,还不如不学的好!
再看:【又如经中云:“龙王降下一种雨,他乐天见为音乐,化乐天见为摩尼宝,兜率天见为庄严具,夜摩天见为妙花,忉利天见为香,四天王见为宝衣,龙王见为赤珠,修罗见为乐器,北俱卢洲见为花,吾人则见为是雨。”此一事例,亦是物无定性的更好的说明。】
龙王降雨,众生随业而语,所得不同,恰恰说明[业力]的作用不同。然而,这些不同业力,又恰恰是【同有】一个[外境],这就是[龙王下雨]。若无龙王下雨之外境,何来众生不同业感之心识?!这怎么是【唯识无境】呢?这恰恰是[依境生识]嘛!
原文【不但从经教理论中可以证知唯识无境之理,其实在日常生活只要用心体会也略知一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同为人类,但因心绪不同,则所见亦异。同是送别友人,有人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人却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见落花飘零,林黛玉吟诵出《葬花吟》,凄惨悲凉;薛宝钗却诵出“乘风飘飞”春风得意之心态。心欣乐者,目睹景色“则大地山河皆扬眉带笑;心悲切者,则见风云花鸟似也叹气凝愁;心贤善者,遇物生慈,同为悲愍;心狠毒者,遇物生嗔,悉皆可杀。”心多智慧则能明了真理;心愚痴者则于真理颠倒而起妄执;“肓色难辨于色之红黄,聋者无闻于声之美妙;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奋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风有时清苦;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惊’;陶渊明在傲霜之菊中见出自己的清雅;郑板桥在疏挺之竹中见出自己的劲节;庄子于从容之游鱼中见出自己的欣乐”。可见,物的形相全是人类众生心识的反映,随着众生心念不同,所见的境界则有无量差别。诸如历史上“草木皆兵”的事例,“杯弓蛇影”的传说,“谈虎色变”的典故,“画饼充饥”的故事等无不是说明了这一道理。经中常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正是此类事实的真实写照。《摄大乘论》亦云:“诸瑜珈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此中瑜珈师是已得境智相应的圣者,其于同一物中,或作地胜解,随意成地;或作水胜解,随意成水;乃至或作瓦砾粪秽不净种种胜解,随意即成瓦砾等净不净物。此所见之物,原非实有,而由瑜珈师心意观想而变现,可见一切众生所取之境都非离识而别有实物,均随有情心识变与不变或见清净或不见清净。由此证知,外境非实,唯识所现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解:此作者自我感觉良好!【不但从经教理论中可以证知唯识无境之理,其实在日常生活只要用心体会也略知一二。】
这里纯粹的自说自话,我以为:我才是老大!殊不知,理论上唯识无境根本就是【二分说法】,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
再看:【庄子于从容之游鱼中见出自己的欣乐”。可见,物的形相全是人类众生心识的反映,随着众生心念不同,所见的境界则有无量差别。】
作者在这里张冠李戴了。观察者心态不同,感受与结论即不相同。但不等于被观察者,就是不同的。这是二个根本不同性质的问题。作者连最基础的逻辑常识也不懂。如此滥言佛法大义,实在是无聊至极!
再看:【可见一切众生所取之境都非离识而别有实物,均随有情心识变与不变或见清净或不见清净。由此证知,外境非实,唯识所现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作者以[唯识]偷换概念,诡辩成为了[无境]。一句话:唯识所现,恰恰是因为[有境]。无境不显,哪来的[唯识]?!栖石矗立,颠倒消亡。时间将会证明这一点。一人知,天下知!
原文【三、唯识无境与三性的关系前已略略阐述了唯识无境的道理,现在则要说明唯识无境与三性的关系。讨论此论题旨在显示唯识无境中“无”字的真正涵义。亦即是说明无境之“无”并非一切法皆无,而是只“无”三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没有“无”依他起和圆成实。欲明此理,首先必须对“三性”有所了解和认识。诸法种类无量,可以用三性来总结和归纳,亦即说用三种自性可以统摄一切法。前面讲一切法唯识,故三性诸法也不离识。所谓三性即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何谓遍计所执自性呢?《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意为凡夫因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在虚分别心现起时,就在依他起诸法上生起种种周遍计度,妄执有似我似法的存在,此似义显现的颠倒妄相即是遍计所执相。正如《成唯识论》所说“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即是此意。】
解:众所周知,三性是<解深密经>的主旨,全部大乘佛法的核心,就在这三种自性之中。此三性缺一不可,本身就是辩证的不二法门。严格意义上讲,他与唯识无境毫不搭界!
请看:【前已略略阐述了唯识无境的道理,现在则要说明唯识无境与三性的关系。讨论此论题旨在显示唯识无境中“无”字的真正涵义。】
这是一个典型的[概念关],看看唯识宗人怎样解释这个【无】字的。
且看:【亦即是说明无境之“无”并非一切法皆无,而是只“无”三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没有“无”依他起和圆成实。】
这种典型的[二分说法],岂可拿出来讲解<深密>之【三性】耶?!三种自性,若缺少一性,这世界就不可能是圆满的!<经>曰:“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此之谓也!【诸法种类无量,可以用三性来总结和归纳,亦即说用三种自性可以统摄一切法。】
如果三性中缺少一性,还怎么去统摄一切性呢?!这是一个初中生的逻辑关系练习题,难道作者也不清楚吗?!如此水准,怎么要意思滥言教判三时说法的<解深密>呢?!古语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你在这里说三道四的,是自己亲证的吗?!船子和尚言:东拼西凑,哪一句是你自己的?!
请看:【《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法本无生,何须[有义]?!随缘即幻,似义显现!所谓【唯识】者,只有[似义]也!否则,就成了本体论了。以识为本体者,更加愚痴!可怜的作者,你懂否?!不懂,何不闭嘴!在这里【依文解义】,误导他人,难道不该忏悔吗?!
原文【凡夫因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在虚分别心现起时,就在依他起诸法上生起种种周遍计度,妄执有似我似法的存在,此似义显现的颠倒妄相即是遍计所执相。】
此乃人类共业,轨则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的[灭除]遍计所执性,是不符合释迦本怀的一种【反人类】的愚痴行为,不可取,应远离。
再看:【正如《成唯识论》所说“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即是此意。】
这里明确的告诉读者,有一个[外境]存在,但它到底是什么?只有【缘起~佛】才可能知道,我们凡夫众生,只能见到业力允许我们见到的那一部分。这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若无外境,你转他干什么?[无因论]是大外道!若有外境,方才可【转】!转是有对象的,没有对象,你瞎转个啥?!因为这个外境(对象),你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你的【业力】让你在自己的[内识]中呈现出了一个影像。(注:你所看到的,皆是业力允许你看到的。换句话说:业力之外的你根本见不到。)由此可见:你只能看到【似外境】,看不到真实的外境。所以,才会说:【我法分别熏习力故】,即这一切,皆是业力熏习的结果。一切缘起之阿赖耶识生起之时,一切[外境],全部都是【变似我法】,(注: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方便言:我执。实际上没有一个真实的执者与被执者。一切皆是[似我法],这才是正确的【唯识】之义趣。可惜的是,作者根本就不知道,滥言灭除遍计所执性。可悲可叹!)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正是由于[内识]无实,假借安立出一个[似我法],用以分别其【似外境】之显现。这就是全部【唯识】的密义!此作者不懂装懂,颠倒黑白,滥言内外,取一舍一,败坏他家男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怜兮兮!
原文【众生之所以有种种执著,即是由于能遍计的心识遍计外境而构成。众所周知,组成吾人生命体的诸识之中,尤以第六意识的活动力最强烈,也唯有此第六识能遍计一切。因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只有自性分别,第七识虽有计度但不周遍,唯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唯有第六识具随念、计度、自性三种分别,故唯其能遍计一切。能遍计的意识是如何周遍一切法的呢?《摄大乘论》云:“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意为能遍计的意识以依他起的名言概念为所缘相,而生起种种分别,执取与彼名言相应的相貌。由妄见执取妄相为实有,再以寻伺发动思惟,以见闻觉知的概念为据而为他人解说。最后因言说有据对非有实有的事物则妄认为实有,从而产生种种遍计所执相。故说意识遍计一切。可知一切虚妄的颠倒相,都是虚妄分别的心识周遍计度而产生的妄相,故说遍计所执相不离能缘的心识。】
请看!【众生之所以有种种执著,即是由于能遍计的心识遍计外境而构成。】
这里明言[遍计外境],那里又言【唯识无境】?无境何言遍计耶?!于是唯识宗理论就自编,自导,自演出来:[遍计所执是虚妄的,没有的,内识变现的,似义我的……],无聊至极!从此,他们建立起了【灭除遍计所执】的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广造<论>著,败坏他家男女!
再看:【尤以第六意识的活动力最强烈,也唯有此第六识能遍计一切。】
纯粹的不懂装懂,偷换概念!遍计所执谈的是[七识~意根]之性,恒审思量之功德相,怎么[诡辩]成了第六意识了呢?!此人这等水平,就教学生,能不误人子弟吗?!
再看:【能遍计的意识是如何周遍一切法的呢?《摄大乘论》云:“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众所周知:春天来了,由此大地[增益],即【生发~缘起】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这个[增益~生发]本身就是春天的范畴!亦即是阳春三月的功德相。你总不能春节回家,见到父母惊讶的说:哇塞!原来我是被你俩【增益】出来的呀!(注:以这种智商谈论佛法,有损佛法之尊严!)
请看:【故说意识遍计一切。可知一切虚妄的颠倒相,都是虚妄分别的心识周遍计度而产生的妄相,故说遍计所执相不离能缘的心识。】
这里悄悄的把[末那~意根]诡辩成为了【第六~意识】,从而指责其虚幻性。六识本身就是虚幻的,但不可以得出:七识意根就是染污的,四惑的!这是典型的诡辩论!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以人类的智商,不可以愚痴的惊叫:哇塞!春天【增益】出小草与燕子啦!同理!也不可以惊呼:冬天[减损]了绿叶与花朵啦!男人长出个胡须,他们都能够惊呼道:哇塞!你又【增益】出来了!众生若不【遍计所执】,哪里还存在[众生]呢?!春天若不【增益】,百花齐放,在哪里体现呢?!
三自性与三无性,二者一如不二。这就是辩证中道观。三自性,本身就是无自性,这就是三无性。也就是毕竟空。
空者,幻生幻灭,本无自性。四季轮转,百花齐放。。。。这一切本身就是【空】。。。。何必要灭除[遍计~缘起]呢?!
唯识宗理论,如果把【识】说实有了,这个结果一但实践出来,本身就是【本体论】的变种!
角度决定你的认知。根净决定你的见谛。般若决定你的觉性。
三者缺一不可!
唯识宗理论非常的鲜明,就是【只有识】,然而,对于这个识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概回答:不可说!凡是在理论上说不清楚的,就归结于【识】上。什么是识呢?包罗万象!识从哪里来的呢?不能问!问即谤佛谤法谤僧!再不明白,告诉你:灭除了意根就清楚了!
二十年前,听唯识老师这样讲,我就感到【不妥】!。。。当时,总想问:论师们哪一个在生前【灭掉】过意根。。。但始终也没敢问。当年居士到佛学院旁听是不准提问的。。。没人介绍也听不了。。。我再【另类】,就显得没有礼貌了。。。听了二年半,实在是听不懂了。。。于是,转入参公案了。。。。再往后直接看经文。。。再往后白话译经文。。。再往后确立【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再往后,准备建立中国特色!原文【又圆成实性者即是在依他起法上空去遍计所执相而显现的我法二空真如,是圆满成就的真实理体。《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圆成实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又云:“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此即说明圆成实性,是在依他起法上除去遍计所执所显的无相之相,是依他起法的真实相,是圆满成就永无变异的故名圆成实。又因圆成实性是圣人无漏无分别智所缘的最殊胜的境界,且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胜的。因为一切善法不得超过诸法实相,证得诸法实相之人,即可断除一切惑障,出离生死苦海,证得无上菩提涅槃妙果,故诸法实相是最殊胜的善法,由此胜义故名圆成实。】
解:这个作者是一个不懂装懂的典范!
【又圆成实性者即是在依他起法上空去遍计所执相而显现的我法二空真如,是圆满成就的真实理体。】
首先:圆成实不是【真如】!纯属狗带嚼子瞎勒!唯识宗人从来就分不清楚爸爸与男人的关系,盲目的等同一片,诡辩成习了!
其次,【《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圆成实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这里与遍计所执无二无别,同样的[似义相永无有性],也就是无自性毕竟空!怎么可以【取一舍一】呢?!
再看:【又云:“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这里的[无变异性],不是指有一个【本体】存在,它是不变异的,更不是说大自然四季不变化了,恰恰是【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人为作意改变不了的流动性,才是不变异的,即绝不走样的。正可谓: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所谓的[清净所缘性]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换个角度讲:人类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于依他起性中,当下遍计所执性,随缘即觉,无取无舍,一如不二时,当下就是圆成实。舍此无他实!凡滥言他实者,皆是本体论之变种。
【此圆成实性又叫真如、实际、法界、无相、空等,此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可思议,远离一切分别戏论所显现的真实不虚的真理,它是圣人通过修证所得到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唯识的真实性,故圆成实亦不离识。】
如果我们以【法义三关】来检验唯识宗理论的话,几乎所有的[关键处],他们都是自语相违的。
请看:【此圆成实性又叫真如、实际、法界、无相、空等,此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可思议。】
这是典型的真如法性,不增不减,无须作意,更不必修习,否则,就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了。
众所周知:真如不是梦幻泡影,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看:【它是圣人通过修证所得到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唯识的真实性,故圆成实亦不离识。】
凡夫都知道真如不可[修得],法尔如是。这里的【圣人】却要[通过修证所得到]?如果真的是【有为~修证】得到的,哪还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净不垢的[真如]吗?!
况且,既然是【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纯粹的【意识~心】上的有为(梦幻)啊!怎么可能是【真如】呢?!
由此可见:圆成实,就是有为法,即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的一如不二之[升华],也就是:阿摩罗识。方便言第九识。换个角度看:依他起与遍计执,一如不二之【清净意根】上的境界,当下就是圆成实。在此处,三性一如,缺一不可!一句话:离开了遍计所执性,就没有了圆成实性。仅此一点,唯识宗理论,误人子弟于千年之久。
如今,时代不同了。必须澄清之!
原文【由上可知,三性诸法皆不离识,而三性又概括了一切诸法,故说一切法唯识。此由唯识所显现的一切诸法,没有一个实在的自体可得,故曰无境。但此中“无”并非说三性的自体都无,而是在显示遍计所执无有自性,并非说依他起和圆成实也没有。因三自性不是绝对隔离的三种物体,在一一法上皆可以显现三性的相貌。如一幢房子是由人工、钢筋、水泥、砖等众缘合成,即是依他起。凡夫愚昧,认为这房子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若被他人占有则心生仇恨,痛苦不堪,此即是遍计所执。若证悟诸法空性真理的圣人见此房子,则会了知其幻化不实,亲见此房子的无常、无我等真实相貌,此即是圆成实。此三性法同在一幢房子上显现,只是因为凡圣对依他起相的认识对错与否而假立此三相的名称。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转化凡夫的执见,转错误的认识为正确的认识。故在三性之中,只须要除去因错误的认识所产生的实我实法的遍计所执相,并非把诸法的本身及其本有存在的真实性亦空却。《唯识二十颂》云“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名为入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即是此意。】
解:唯识宗理论的【概念关】,有时显现出来的非常[诡异]。
请看:【此由唯识所显现的一切诸法,没有一个实在的自体可得,故曰无境。】
人类没有一个【个体】是长生不老的,所以称之为:[没有人]。
再看:【因三自性不是绝对隔离的三种物体,在一一法上皆可以显现三性的相貌。】
既然如此,在每一法上都可以显现出[三种自性],那么,无量无数恒河沙数一一法中,你又怎样才能够【灭除】其中的[遍计所执性]呢?!
再看:【《唯识二十颂》云“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名为入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即是此意。】
换句话说:遍计所执自性中,一切无为差别之诸法,全部都是【无自性~非我】的,也就是说:根本上就不存在[我执]二惑的,如是清净意根上的法尔如是,本身就是[法无我]。
再换个角度说:在遍计所执性上,根本就不存在【我执】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我执,是后面产生的【意识】范畴。严格来说,与意根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原文【为什么一定说只空遍计所执性而不空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呢?因为遍计所执性是在依他起法上所生起的妄相,是根本没有的。其所遍计的相貌与依他起法的体相不相符合。关于此,《摄大乘论》用三点理由来说明:“云何得知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此即说明遍计所执自性要依名言而生起,随诸有情于依他起法上施设种种名言概念,并执为实有。如此则成遍计所执自性。在依他起法没有安立名言之前,则不知其为何物。如吾等过去曾见过船,现在一说到船的概念,就想到水中航行的船。如果没有船的影像,就不知道船为何物。故说名与义(法体)不相称。若认为遍计名言就是依他起,则应随缘一法,虽未施设其名言概念,便应觉知其为何物。事实不然。所以说名与义相违,没有绝对的一致性。】
解:唯识宗理论提倡只空遍计所执,不空依他起与圆成实。这种【一取一舍】的作法,本然就是已经把[三自性]实体化了。如无实体,本然自空,何必再空。这就是唯识宗理论的【先天不足】,法理前后,无法自圆其说。可悲可叹!
请看:【因为遍计所执性是在依他起法上所生起的妄相,是根本没有的。其所遍计的相貌与依他起法的体相不相符合。】
众所周知:遍计所执的相貌乃共业轨则使然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怎么可能是与依他起的体相不相符合呢?!
请问:[依他起的体相]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再看:【《摄大乘论》用三点理由来说明:“云何得知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
首先,这里明言[依他起,遍计执]二性皆非称[体]。其次,由于名相多,不决定故,所以,非称为[体]。然而,正是这个【名相多~不决定】的遍计所执性,才是真正意义上【法无自性】的实相无相!
可惜的是,有关这一点,整个唯识宗理论者们,全然无知。实乃千古奇葩!
唯识宗理论的概念庞杂而混乱,正所谓:言多语失。自语相违,已然就是唯识宗理论的[强项]。
原文【总之,由上面三个原因可以知道,依他起自性,不由名前觉其自性,不由多名而成多体,不由名言义不决定而成杂体。所以了知遍计所执自性虽于依他起诸法上显现,但与依他起法体不相符合,故说遍计所执根本无有自性。】
首先,依他起是[自相],必然是[不由名前而觉其自性,亦不由多名而成多体,更不由名言而义不决定,反而成就杂体。]何以故?因其依他起是无为法,本不作意,一切皆是共业之轨则使然。而【遍计所执性】不然,由其[遍计]之性决定他不在相上停留。所以,遍计者必然是不符合依他起之【自相】的。这恰恰证明了[遍计所执自性虽于依他起诸法上显现,但与依他起法体不相符合,故说遍计所执根本无有自性。]这个无自性的,与依他起[法体~自性]不相符合的,遍计所执性,难道不正是如来法趣的【实相无相】的因缘之相吗?!(注:无著菩萨直接称[因相]。)由此可知,遍计所执自性,何罪之有?!
原文【又为何说依他起、圆成实性决定是有呢?因依他起诸法是因缘和合所生,有生必有灭。若说依他起实无自性,就应没有生灭,则不应是依他起性,如此,唯识义理也不能成立。况且依他起是染净因果的纽带,若说依他起法无有自性,则世出世间染净因果、业报差别均不能成立。若无染净因果,为善不能得善报,行恶亦不堕恶途。诸如修行成佛作祖均成笑话。《瑜伽师地论》云:“若无依他起……不由功用,一切杂染皆应非有,此若无者应无清净而可了知。”故不能否定依他起。至于圆成实,乃是诸法圆满成就的真实体相,是诸法的离言法性,亦即在依他法上遣除遍计所执所显现的二空真如,是一切圣人所证得的真实境界,更不能说它是无。如果诸法真实相没有,则出世圣人不能证圣道,凡夫修行亦永远无法解脱。《瑜伽师地论》云:“若无圆成实……一切清净品皆应不可知。”事实不然,无量诸佛、诸大菩萨、众多圣贤,皆从凡夫修道,已经证得诸法的清净,乃至证得无上清净道果,故不能否定圆成实。关于此,《摄大乘论》中也有明文说明:“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性亦无所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即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由此可知,决定不可拔无依他圆成无有。若否定二者则流转还灭因果皆不成立。如此则堕恶趣空成大邪见,过失甚重。《瑜伽师地论》云:“谓有菩萨闻一切法甚深无性,即执一切烦恼烧燃,自性本无,谓已无有生死重病,失坏菩萨。”因有此不如理的横妄计执,听那微妙的无上妙法,不独不得法的殊胜利益,反而增长生死流转,故说是失坏菩萨。所以《解深密经》亦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人不知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住。”《瑜伽师地论·真实义相品》亦云:“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拔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为假,是为真实。由此道理,彼于真实及以虚假故俱谤都无所有,当知是名最极无者。如是无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应共语,不应共住,如是无者能自败坏,亦坏世间随彼见者。”所以世尊依彼密意说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趣空者。何以故?因堕有见者,还能用空见来对治。若起空见,则拔无一切,定堕恶途,受极大苦,诸佛亦难以救拔,实可堪愍矣!可见拔无一切的危害性。】
解: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者皆不可否定。【《瑜伽师地论》云:“若无圆成实……一切清净品皆应不可知。”】
圆成实就是[了知]依他起与遍计执,二者一如,不二法门!这一点,唯识宗人居然不能够明白。实在是有些怪异。
【《解深密经》亦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人不知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住。”】
世尊这里已然明确的指示:相生与胜义谛,全部都是无自性的。这个道理,我已然显示给你们了。如果还是有人不了解此中密义的话,那么,正信法义的失坏,将使正道不能长住。这一切与依他起与圆成实的自性实有毫不搭界。
原文【综上所述,“无境”之“无”,决定是无遍计所执性,不可无依他起和圆成实二性。此中遍计所执性是无,故非有;依他起、圆成实是有,故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而三性诸法都不离心识,故知三性即是唯识中道观的体现。所以,三性诸法与唯识无境相融相涉,关系密切,唯识无境也是唯识中道的有力说明。因唯识说心是有的,故非空,无境说境是无的,故非有,非空非有即是中道。由上三性与唯识无境的关系来看,只有明白缘生的诸法是有,圣人所证的真理非无,凡愚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无有。如是远离空见有见的执著,则是“唯识无境”所表现的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观。也只有依如是观修持,才能不堕邪见而生正见。如此才能趣向解脱而见诸法的本来面目。否则,离此非有非空的中道观而理解唯识无境之理,所谓修行、证果、解脱无有是处。】
解:唯识宗理论认为:【“无境”之“无”,决定是无遍计所执性,不可无依他起和圆成实二性。】
真如此,就是典型的[二分说法]了。
【此中遍计所执性是无,故非有;依他起、圆成实是有,故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
既然一个[非有],一个[非无],恰恰是一空一有,二者一如,不二法门,当下就是圆成实。为什么非要自编,自导,自演出一幕<取一舍一>的二分闹剧呢?!千古奇葩!可怜兮兮!
【西蜀法义研究】2023-02-25
西蜀·净然 ~ 直译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下一篇:《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之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