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之剖析
《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授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佛学大辞典【三识】原文 
  【(一)类别八识为三种,是为三识。此系四卷楞伽经卷一所说。(一)真识,指自性清净真净之识,即净分之第八阿赖耶识;此识能了别真实之自体。(二)现识,指所藏之种子变现根身与世界之识,即染分之第八阿赖耶识;然亦有以第七末那识能了别妄相,而别为妄识者。(三)分别事识,指起六尘等诸境分别之识,即六、七二识;然亦有以前六识能了别事相,而别为分别事识者。此外,十卷楞伽经卷二亦举出转相识、业相识、智相识等三识之说。
    (二)指天台宗所立九识之后三识,即第九清净识之阿摩罗识、第八无没识之阿赖耶识与第七分别识之末那识。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三九·四上):‘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中略)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又法华玄义卷五下以此三识类通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且广亘十种三法,亦即三识、三轨乃至三道,皆同体异名,同为三千三谛圆具之妙法,是故法法圆通融即。】
 
  [解]:天台宗所立的第九识〔庵摩罗识〕,其后面之三识,也就是:
一者,第九清净识之阿摩罗识。
二者,第八无没识之阿赖耶识。
三者,第七分别识之末那识。

  (注:智者把末那识定义为【分别】,这就是〔失策〕的开始。笔者认为:第七末那识是不作意的。其特性体现为:只鉴不择!)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三九·四上):‘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这里强调智慧〕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缘起即佛〕。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这里强调菩萨识〕...(中略)... 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著实为有。笔者认为,这时还来不及〔分别〕呢!)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注:这里明显的是指后面才出现的〔意识〕范畴。智者大师混淆了,把后面的意识内含,拿过来,生硬的强加在意根〔末那识〕身上了。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又法华玄义卷五下以此三识类通【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注:这里的[观照],就是指清净意根之【鉴性】。即第七末那识之[只鉴不择]之特性。)并且广亘十种三法,亦即三识、三轨乃至三道,皆同体异名,同为三千三谛圆具之妙法,是故法法圆通融即。

  (注:这就是<法华经>之【清净意根】之殊胜的功德相。可惜的是,当年智者大师,不知何种因缘,竟与清净意根擦肩而过了。)

 

【西蜀法义研究】2023-02-26 
西蜀
·净然 ~ 直解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上一篇:《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之析解

下一篇:● 从容录·第二则《达磨廓然》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