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自性与三宝】之轨则
 







 
  

宇宙的实相-生命的真相-意识的本源


《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言: 
    当标题写出的一刹那,意识心流
翻江倒海,碧浪滔天...十方三世,三界六道,缘起性空,因果轮回,宗门教下 ... ...

自性之定义:

  有维度即有属性,有属性亦可定义。色·有多维,故可定义,因此而说有自性。空·无维度,却尽虚空、遍法界,相对色之属性,无有借鉴之处。故说无自性。鉴于色空本是一,故说空有体,因其能用。

自性与三宝的轨则关系
行者三宝(佛﹑法﹑僧);自性三宝(觉、正、净)
依佛宝·觉而不迷、依法·正而不邪、依僧·净而不染。
 

 
  佛乃觉者,亦指觉悟后的众生(至此就无需执迷或错会庙宇殿堂表法的诸佛菩萨了)
  法是修学佛法的圣典教义(至此就不再去渴求放光与神通等超自然现象了)
  僧是指修行团体,亦指佛法的传承机构。
  如此揭示三宝的真实义,少许行者,多有不适,莫怪!(明者赞许,迷者嗔恨)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义为归纳,若言无差别,是名无差别。无论以特征进行归纳,或以具象进行演绎,都是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相互推理的论证。结果都在指向一个更大更全的概念~~[自性]无差别。
 
三宝之自性 
佛~以正见为前提
自性依虚空为轨则

法~以宇宙为前提
自性依时空为法则

僧~以生命为前提
自性依自然为规则
 
  假使你已经犯迷糊了,说明你还处在逻辑的法相之中,而不能离相契入到自性的轨则上来。
  一个从没有经过反闻自性,不曾观照自心的心意识集合,是不能完全明白《心意识》的超然法属的,它不光是法相与逻辑,还有一层概念,既超越又包含于法相与逻辑的轨则关系。它就是自性,自性无性,本无自性,无自性空。
 
  今日篇,就谈自性之轨则关系,最后一定会明白,什么是三宝的自性。自性即轨则,轨则即关系。不犹豫,此为决定义。
 
逻辑即思辨~演绎事理的本质
关系即辩证~归纳事理的方法
 
  自性之轨则是高级思维活动,它的概念建立在([形而上]~即从事态,事物,事相上剥离,以抽象出来的概念内涵延伸到概念之外延)。
  <西蜀·净然>从事译经工作数十年,其中所提出的(主语·概念·逻辑)之
《法义三关》理论,可充分地解析经典的辞条与法相名词。

  哲学中的【直言三段论】
  1、<充分的前提>(论点)
  2、<必要的条件>(论据)
  3、<正确的结果>(见谛)

  金刚经:三段论~双非句
(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学习经典,依《法义三关》、【直言三段论】、《金刚经·双非句》。全面掌握此逻辑-关系,于意识中思辨。此思维的过程,不离三则(规则·法则·轨则)。
 
  经云:【如来者,诸法如义】。此篇不涉名相、法相,只论轨则与自性。三宝之法义~法属性义。
 
  轨则恒常存在,自性不生不灭,此二义无须认证与辩证,如强须证明,我则以概念与逻辑之关系。示例一则,如下:
 
问:一加二,为什么是等于三,而不是三以外的其它数。
答:因为它只可以等于三,才是对的。为什么?
 
析解开始: 
  在意识里,数字在相加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果,它就是“和"。
这个"和",它只表现在数的合计“和”上。这个合计就是法则下的准许,准许什么?{如此}的关系,而不以非{如此}的关系。在这个求和的关系中,存不存在一种轨则呢? 存在,这种轨则便是关系式,这个关系式,也叫关系性。
 
  如果此时的你,能在这种关系式中,看到一个相,或者看到一个等式,那么你还处在概念与逻辑中。假如是微分,积分,导数,函数的关系式,你既看不到的等式,也不能推出结果。但是,我们却能推理~演算。心意识中的能见是众生所依的觉性(此时还处于妙觉)。
 
  我们能推理,能演算,是依什么呢?是不是依关系,依法则,依关系的自性呢?如果你回答不是,那就没必要继续读下去。缘于此已断......
 
  轨则、自性、关系式。它是纯粹的、中道的、不偏不倚的、类似于中观的”八不“关系、而能辩证出来的
属性恰是广阔无边的外延、貌似结果。
 
  列车
运行在轨道,故名为是列车,当我们说列车时,就已经包含了轨道之法义。我们能思维,则是依大脑结构之法则,此法则又依止法界轨则,仅此而以。此篇中,笔者也不想举例说明,一切就随缘吧,看不懂,多说也无益。
  
  依自省机制而达成内观之能力,最终契入到佛法之辩证(云门),近两年,随导师“云门子”修习不二法门,终于证悟到《自性即三宝》的逻辑辩证关系。
 
  虽说我不再修定,但我还是感激那些修定的岁月带给我长征般的历程。虽说我已断粗重烦恼,但就一句生活即佛法,非大智者不能领其<言简意赅>之意。回首过往岁月,似在梦里,无惜无叹,心平绪淡。
 
  
法休止日,黄河水倒流。但凡真心劝行人,宣导无我核心义。追求应向清净心 ... 世昔往来看,诸多法义缘何人,处处苍海又桑田,[菩萨]当度有缘(情)人。忆起经中有道是:四事难为佛陀说”,吾辈已欣慰。
 
  纵然是极其精准之辅导,也无建树,只能依《
云门子》导师之言“无奈,只有等待”而宽慰之。此无奈,非无奈,只是今生无缘见,或许诸君早醒来。
 
  但言佛法不能用,皆因能所未互通,一切了断一切无,无处了断见无处。无处即处,无处是处,处即性,性即情,情即心。证得一点断见,误了一生机缘。 
山上多言无影事
山下皆说欢喜事
莫以山下度山上
真寂山上乃实相
不知寂灭是法音
吾即三宝作庄严
 
山上亦山下,世尊金刚言
无上亦无下,三藏如是说
释迦真实义,不二是法门
析解千万偈,公案踪无门

 


 
【千经万论无涯 · 键盘代码雪花】
【两件难事占全 · 不图啥】
栖石精舍-《栖潭·君》 2022.02.08
【原创作品,版权保护中】
 

上一篇:★ 第七篇【虚空与时空】之轨则

下一篇:★ 第十篇【思想与自由】之轨则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