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辩精华摘要】-02
 







 


西蜀净然:
心量无所有 此住及佛地 
去来及现在 三世诸佛说
心量地第七 无所有第八 
二地名为住 佛地名最胜
自觉智及净 此则是我地 
自在最胜处 清净妙庄严
照曜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 周轮化三有
化现在三有 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 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 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 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 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 无所有何次
 
——《愣伽经》
佛陀关于次第的说法。  
 
仔细看!这里面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密义。。。。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在此【深入体会】。。。。明眼人在此当有收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悟假悟开口便知〕

西蜀净然:
心量无所有 此住及佛地 
(注:心量者,无限非量也!非量者,即无所有而无自性也。此种住地与佛地一起无二无别。)
去来及现在 三世诸佛说
(注:这是三世诸佛所说。)
心量地第七 无所有第八 
(注:以【心量】为标准,划分为:第七识非量,非量就是心量,亦即无限量。而第八识藏识,是种子〔薛定谔的猫〕,若无缘起者,则是无所有。)
二地名为住 佛地名最胜
(注:七地八地,二者皆名为无所有【住】,而其[应无所住]之佛地,才是最为殊胜的。)
自觉智及净 此则是我地 
(注:这里体现出来的自觉圣智,以及净意心,恰恰是【唯我独尊】之地。也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
自在最胜处 清净妙庄严
(注:这种【观自在】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殊胜〔彼岸〕处,恰恰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妙庄严】。)
照曜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 
(注:佛光普照【性鉴】如炬,其光明就是遍计所执性相之镜鉴。)
炽焰不坏目 周轮化三有
(注:此种智慧的光焰不坏世俗之眼目,周而复始〔辩证~回互〕颠倒而【旋】于三界〔欲,色,无色〕中。)
化现在三有 或有先时化 
(注:此等转化之现在〔当下〕之三界,其间隐藏着以前轮回转化的【异熟】种子。)
于彼演说乘 皆是如来地
(注:在那些【异熟种子】中演绎出一切缘起之法乘,全部都是如来之地的法理法趣。一句话:[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本身就是:如来者,诸法如意也。)
十地则为初 初则为八地 
(注:在这里【平等性智】之屏幕上,十地亦是初地,初地也就是八地。地地平等,法尔如是。)
第九则为七 七亦复为八
(注:九地【庵摩罗识】,本身就是七地[清净意根]的升华再造。七地净意根本身就是八地如来藏种子之呈现的果报。)
第二为第三 第四为第五 
(注:二地是三地,四地即五地,前五地皆为现量。本不分别,无二无别。)
第三为第六 无所有何次
(注:任何一个【三地】,即[不二是对二说的],本身就是辩证思维之第六〔意识〕地,行者于此屏幕上,如果做到了【以意识再现真实的话】,一切将是[无所有]之次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所谓:何期自性!)
 
西蜀·净然:
部派佛学一般强调认识的发生必须有境的存在,《俱舍论》:“心不缘无境”;《众贤·显宗论》:“心必有境。”因为,当人们对境认识时,即是将识放到境中去,识便对境具有构成作用,同时也对境起到遮蔽作用。因此,人们也就不可能按境的自在方式来认识境,境也不会把自己清楚地显现给认识行为,它只是在一定的角度上不完整地、孤立地显现某些信息给人们,供人们解读,而其自身则永远幽闭于自身中。人们所认识的只不过是境在刹那间投入意识中的表象而已,而很难真正地、直接地和一个纯粹自然的境打交道。人们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境,识便只能反映境的一部分性质,人们只能认识境的表象,与境只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不能认识境的本身。
 
西蜀·净然:
随着认识的深入,这就使部派佛学认识到认识的发生不一定有境的存在,只要有一个意向内容,就能够被认识、被思维、被意识,而成为了认识对象。如《成实论》认为认识的产生并不一定存在着实有的对象,一些纯从心上生起的现象,便可以不依现前境而存在,这些现象也可以作为认识对象。
 
这就是【唯识无境】的理论源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理论一开始,就处在〔二分〕中。
 
西蜀·净然:
唯心主义的终极就是唯物!
 
西蜀·净然:
而《俱舍论》、《顺正理论》和《显宗论》中也将过去法、未来法等属于“无”的存在也都当作为认识对象。外道也认为心、心所法亦缘无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谓或有执有缘无智,如譬喻者。彼作是说:若缘幻事‘健达缚城’及放火轮、鹿爱等智,皆缘无境。”
 
这就是始作俑者的源头!
 
溪:
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大般若经
 
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自性】在生,全部都是[因缘所生]!。。。所以,佛法称之为因缘法!
-西蜀.净然-
 
溪:
诸比丘,一切皆由因缘而生。
 
-大般若经-
 
此语就是【概念关】!。。。真行者,不可动摇!
-西蜀净然-
 
溪: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楞严经
 
本际非因缘,缘起无自性!
-西蜀.净然-
 
西蜀·净然:
唯识宗也对境是否真实存在产生了怀疑。《唯识二十论》中提出境的存在一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便以为存在着实有的外物,这被称为“应用不无计”。二是人们通过分析而认为极微是真实存在,这被称为“极微计”。但境不是单个的极微,也不是由多个极微组成,也不是由金、木、水、火、土等和合而成。《唯识二十论》:“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这也就是把境归结为不存在。
 
这就是当下网络上有于先生著名的言论:【根本不存在】的理论依据。
 
西蜀·净然:
世亲、无著特别强调识的分别作用及对境的遮蔽,由此否定了认识对象是真正的存在,而是由识分别所生。《世亲·唯识三十颂》中的第十七颂:“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其中,“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指出了认识对象是被识的分别作用所分别了的,“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指出了认识对象除了识之外,不具有真实性存在。
 
哥俩的观点,只是停留在【不二是对二说的】一边中,过分的强调任何一边,严格来说,皆是【边见】。
 
西蜀·净然:
难陀在《摄大乘论》中则反思了八识各自不同的相分,即不同的认识对象。眼识的见分识别色境,耳识的见分识别声境,鼻识的见分识别香境,舌识的见分识别味境,身识的见分识别触境,意识的见分识别五尘和极略色、极迥色、受行引色等各种法尘,末那识的见分识别阿赖耶识的相分,而阿赖耶识的相分有三,一是种子,即其自身所产生的一切外界对象的功能;二是根身,即其自身固执接受的五净色根及根依处;三是器身,即其自身所变现而产生的宇宙自然界。根可以有自己的种子,也可以是第八识的见分所变。器界相当于物质界,但也是第八识所变。第八识的见分以种子为认识对象,所以种子就成为了相分。
这段文字很重要!。。。今晚八点~十点〔法辩〕时间里,我们讨论这个问题。
 
西蜀·净然:
末那识的见分识别阿赖耶识的相分,而阿赖耶识的相分有三,一是种子,即其自身所产生的一切外界对象的功能;二是根身,即其自身固执接受的五净色根及根依处;三是器身,即其自身所变现而产生的宇宙自然界。
 
这里肯定了末那识的【见分】依赖于如来藏〔阿赖耶识种子〕之[相分]。
而其如来藏善不善因之【种子~相分】,又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者,〔自身所产生的一切外界对象的功能;〕由此可见:他们不反对外境的存在!否则,哪里来的外界对象的功能呢?!二者,根身。即一切有情之报化身。〔即其自身固执接受的五净色根及根依处;〕这里明确的肯定了外境存在的可能性。若无外境,哪来的前五净色根以及根依处呢?!所谓的〔根依处〕不就是前五尘吗?!三者,器身。〔即其自身所变现而产生的宇宙自然界〕这里是关键,问题的分歧点,就在这里。到底是太阳产生了光明,光明孕育了生命,生命衍生了人类,还是人类的【意识】产生了光明,光明又产生了太阳,太阳又出生了宇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
 
:
 注意!当人类〔行者〕转识归根之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我~无取~无证~无求】之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清净意根】,即一切有情众生之[原生态]!。。。此状态无修无证,不加造作,所以,清净意根上,根本就不存在[我执]二字!。。。<解深密>曰:如如执著,如是如是!。。。这就是真假开悟的[试金石]!史称:成佛的<法华>,此之谓也!
 
——西蜀.净然
 
西蜀·净然:
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悉皆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
——《大般涅槃经》
 
于有情众生来说,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境界!
 
西蜀·净然:
意及意识并所知法,无有戏论不起分别。以如实见得清净故,而能随念诸法如幻,亦能总持于识所识清净善巧,而能摄取不共世间殊胜福慧。--<大宝积经>
 
这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本来面目】!
 
西蜀·净然: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维摩诘经》-
 
缘起之【深入】者,就是[清净意根]!。。。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在【清净意根】之本来面目处!。。。法本无生,人类觉性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生法忍]!。。。此无生法忍的境界,就是【清净意根】!
 
西蜀·净然: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法华经》
 
成佛的<法华经>,此言不虚也!。。。就在[本来面目]上成就一切佛道!
 
西蜀净然:
不识本心本性,讲的再好,都是相似佛法。

許:
不识本心,学问有何益处?
 
西蜀净然:
@ 許 我与你【一问一答】可否?
 
清:
请其他师兄不要插话打扰
 
許:
可不可,随便。

西蜀净然:
那就随便问一句:
 
西蜀净然:
@許 什么叫【相似法】?
 
許:
一切法相,皆相似。
 
西蜀净然:
不识本心本性,讲的再好,都是相似佛法。
 
那为何是【不识本心】呢?
 
許:
因为失照,从它见闻,所以不识。
 
西蜀净然:
@許 如果【不失照】者,还是[相似法]吗?
 
許:
如若照了顿悟,还存法相,还不失照,是无智慧人。
 
西蜀净然:
@許 【有慧之人】还相似法吗?
 
許灯丰:
亦相似
許:
有慧亦相似,无智亦无得。
 
西蜀净然:
@許 那就是说:悟与不悟,都是【相似法】!。。。是这样吧!
 
許:
悟了,一切法相,相似。
 
許:
亦无似不似
 
西蜀净然:
@許 还是在说:悟者也是【相似法】!。。。对吧?
 
許:
有证有悟,非原本。
 
西蜀净然:
亦无似不似
 
@許 如何理解呢?。。。男女不分吗?
 
西蜀净然:
有证有悟,非原本。
 
@許 不悟如何觉呢?
 
許:
非不分,不辩青黄,乃智极之说,怎可取言说?岂不闻,佛所说法,皆不可取?
 
西蜀净然:
@許 【佛所说法,皆不可取?】。。。那么,你这个【不可取】,还需要〔取〕吗?
 
許:
皆不可取,另有何可取?
 
西蜀净然:
皆不可取,另有何可取?
 
@許 既然皆不可取,也就不存在【相似与不相似】了。。。
 
西蜀净然:
皆不可取,另有何可取?
 
@許 既然皆不可取,也就不存在【相似与不相似】了。。。也就不存在【文字不文字】了。。。
 
許:
取与不取,尽相似。
 
西蜀净然:
我知道你们,都是学舌之辈。
 
@許 也就是不存在【学舌不学舌】了!
 
許:
佛未曾说法,文字为表其本。
 
西蜀净然:
取与不取,尽相似。
 
@許 既然如此,何必再去【责怪】他人〔相似法〕呢?
 
西蜀净然:
佛未曾说法,文字为表其本。
 
@許 哪个佛没有说法?
 
許:
不是责怪,乃是他钻一解,不能通达原本。以其小见,说于众人,则障他人智慧。
 
許:
钻一角
 
西蜀净然:
不是责怪,乃是他钻一解,不能通达原本。以其小见,说于众人,则障他人智慧。
 
@許 所以要【文明法辩】嘛!。。。理越辩越明。
 
許:
是的,不辩不明,辩以明他,非欲胜他之智。
西蜀净然:
此群每晚八点~十点,是专用【法辩时间】!。。。如有题目,事先提出,大家讨论。
 
清:
法辨结束:下面师兄自由畅言。


 

栖石精舍-《西蜀净然》
 2023.09.27

上一篇:【法辩精华摘要】-01

下一篇:【法辩精华摘要】-03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