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辩精华摘要】-04
 







 
西蜀·净然:
【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
——《解深密经》

西蜀·净然:
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自性,即是尘识分,依他起者,谓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分别性以无体相故无所有,依他性以无生故为无所有,此一无所有,皆无变异,故言如如。

一一《三无性论》 陈 . 真谛 译

西蜀·净然:
大家上下二段经文,贯通起来读,可以明确的知晓释迦在这里说些什么了。

西蜀·净然:
只要不着文字相,这段经文就是如此简单。
性空之理,名圆成实。
缘起之事,名依他起。

于本无我而妄想有我,名 遍计所执。
 
西蜀·净然:
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西蜀·净然:
有人认为袁先生讲得也很好。我为什么说:不懂装懂呢?
 
下面,我们解析一下:

西蜀·净然:
【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
——《解深密经》

袁先生认为:只要不着文字相,这段经文就是如此简单。
性空之理,名圆成实。
缘起之事,名依他起。
 
于本无我而妄想有我,名 遍计所执。

西蜀·净然:
世尊明言:【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也就是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读不出一点【否定遍计所执自性的痕迹】,也就是说:释迦在这里是直接[陈述]三种自性的。并且明言:[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如果读者连这样如此直白的译文也看不懂的话。那他的智商是不适合修学大乘佛法的。
 
西蜀·净然:
下面分析一下袁先生的译文:
 
【只要不着文字相,这段经文就是如此简单。
性空之理,名圆成实。
缘起之事,名依他起。
 
于本无我而妄想有我,名 遍计所执。】
 
袁先生认为:〔这段经文就是如此简单。〕。。。于本无我而妄想有我,名 遍计所执。
 
读后,笔者不明白【妄想有我】,是怎么读出来的?!。。。经文明言,遍计所执性是:圆成实与依他起的不二一如的产物。。。也就是袁先生这里所说的:【性空之理与缘起之事】的理事不二,空色一如!。。。如此看来,【于本无我而妄想有我,名 遍计所执。】就象是一句睡梦中的臆语。

清:
关键处,错会了

心:
@西蜀·净然 师父您如何理解“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西蜀·净然:
不懂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而且,还屡屡恶语指责别人。
 
西蜀·净然:
@西蜀·净然 师父您如何理解“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法尔如是!就象【清净意根】一样[鉴照如如],俗语道:不走样!。。。。驴来驴见,马来马见!

心:
对,鉴照如如,镜子里的像还不是虚妄的吗
 
西蜀·净然:
世界本身就是【虚妄】的。
 
心:
是了,这没看出和九级有矛盾处
 
西蜀·净然:
@心 你说说你的理解?
 
心:
我觉得就如镜子里的像是一样的,虚妄不实

西蜀·净然:
@心 他的话正确在什么地方?

西蜀·净然:
于本无我而妄想有我,名 遍计所执

心:
我看见也是说虚妄的意思

西蜀·净然:
@心 那是谁在【妄想】呢?!
 
心:
妄心
 
西蜀·净然:
【遍计所执自性】,妄心还没有生起呢!

心:
没生起妄心,就没有遍计所执,没执着了
 
西蜀·净然:
@心 【如如执著】,不是〔妄心〕,传统大师们,就是在这里[曲解]了释迦本怀!

心:
我的理解是,执著了也是如如,本来没动,镜像而已

西蜀·净然:
@心  你可以这样理解,那是你的权力。。。但释迦<经>文原义,白纸黑字,没有这个意思。
 
心:
您是如何理解的
 
西蜀·净然:
世尊明言:【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也就是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读不出一点【否定遍计所执自性的痕迹】,也就是说:释迦在这里是直接[陈述]三种自性的。并且明言:[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如果读者连这样如此直白的译文也看不懂的话。那他的智商是不适合修学大乘佛法的。
 
心:
您理解的世界也是虚妄的,这应该就没有矛盾吧,我糊涂了
 
西蜀·净然:
@心 世界不实有是世尊讲的。我是佛弟子,无条件服从。
 
西蜀·净然:
@心 什么都不懂!退下吧!
西蜀·净然:
瑜伽师地论。
萨迦耶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等随观执五种取蕴。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慧为体。
 
【解】瑜伽师与佛法的根本不同是,瑜伽师在形而下【相】上训练功夫境界,而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是形而上的[性],即形而下之相与相之【关系~性】。
二者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岂可以下代上呢?!
所以,笔者主张:依经不依论。<经>是主,论是仆。以仆篡主,犯上作乱。
 
西蜀·净然:
瑜伽师地论
【舍利弗,诸佛何故说诸语言皆名为邪?不能通达一切法者,是则皆为言说所覆,是故如来知诸语言皆为是邪,乃至少有言语不得其实。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

【解】这就是典型的〔曲解圣义〕!。。。。二分说法就来源于这些【大师】们的不负责任的〔文字〕之中!。。。言语道断了,还瞎编写什〔论〕著呢?!。。。误人子弟于千年之久!
 
西蜀·净然:
明眼人,看一下<八识规矩颂>的第一句,【大师】们的解释就知道其偏离开了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有多么的严重了。
 
西蜀·净然:
【若有言说即堕常见,若无言说即堕断见。】
 
【解】这就是【辩证】!离开了辩证思维逻辑,学不了大乘佛法。
 
西蜀·净然:
《瑜伽师地论》:"问:若如是者,何因缘故于一切法离言自性而起言说。答: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他亦不能闻如是义,若无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自性,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自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三藏十二部【都是言说】!。。。三藏十二部[都是佛法]!。。。三藏十二部〔都是遍计所执性〕!
 
远离无慧之人!
 
西蜀·净然:
言说就是佛法,就是遍计所执性!
 
西蜀·净然:
持智菩萨白佛言:“不也,婆伽婆。
 
若有言说即堕常见,若无言说即堕断见。
 
乃至中道亦不可得,非有非无,不取不著,不生不坏,
 
过阿僧只不可量不可数,无闇无明,若如是观乃得菩提。

【解】这就是标准的【不二是对二说的】!。。。历史上,中国人中,真正的透脱此关的,当属六祖慧能大师。。。我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西蜀·净然:
时楞伽王得开许已。白佛言。世尊。众生众生者世尊。以何义故名为众生。佛言。楞伽王。众生众生者。众缘和合名曰众生。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六入因缘生。又众生者。犹如束竹缘业故报缘业得果。我人众生寿命畜养众数。知者见者作者触者受者。是名众生。《大乘同性经》

【解】此时只讲了【六大】,只有在开悟的<楞严经>中,释迦才揭示出【七大】,即首先明确的提出来【见大】的概念!

西蜀·净然:
善男子,无明即是一切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众生无明因缘,于阴、入、界忆想作相,名为众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以是因缘生一切漏。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无明者,即是贪因、瞋因、痴因。”
一一大般涅槃经

【解】无明缘行,【无明】是中性词,陈述句!。。。不涉对错,好坏,凡圣之分别。

西蜀·净然:
如果圣人没有遍计那么佛为何说一切法都有三自性?
 
【解】一念六俱义!
 
西蜀·净然:
一切法悉从缘生,于缘生法中无有少法而实积聚。何以故?以彼诸缘皆不实故,是中云何有法可生?若法缘生,即是無生,是故一切法皆悉无生。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

【解】缘生就是【无生】!。。。遍计所执性,就是缘生!。。。就是无生法忍!
 
西蜀·净然:
我们通过修行回归佛性,成佛,才能三无差别,不能认为佛也有遍计所执和众生三无差别,
 
【解】【清净意根】这条唯一的出路!
 
西蜀·净然:
诸仁者。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为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识。

——大乘密严经

【解】这里世尊明言:【意为导】!
 
西蜀·净然:
诸仁者。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为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识。
 
——大乘密严经

【解】这里世尊明言:【意为导】!。。。末那意根识,是一切意识之所依!〔经文中早已经明确的指示出来了〕
 
西蜀·净然:
意是识之所依缘!
 
西蜀·净然:
建议大家读唯识宗理论,多看【古唯识】的。。。。相对来说,更加接近释迦原义。
 
西蜀·净然:
注意!意根〔寂静〕不动乱,恰恰是意识在动乱!。。。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人不讲,我们讲。〕
 
西蜀·净然:
【经】诸仁者。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
 
 
【解】注意!诸根总摄【意根】之下!前五根〔现量〕是或然的,〔可有可无〕,唯意根不可或缺。。。。意根灭,人则亡。。。。意根出识,即阿陀那识〔世间阿赖耶〕也。。。。意是识之所依缘。〔识复住于意〕
 
这里是难点,十大论师,在这里争论不休!。。。我们以释迦原典为本怀!〔依经不依论〕

从意生形~根触尘生识。意识方生。意根在前。
意识在后。
清净意根上本来无一物。只能《以心印心》。
 
禅宗历史上【单传直指】的本质,就是[以心印心]!。。。直达本来面目!
 
西蜀·净然:
从意生形~根触尘生识。意识方生。意根在前。
意识在后。
清净意根上本来无一物。只能《以心印心》。
 
禅宗历史上【单传直指】的本质,就是[以心印心]!。。。直达本来面目!
 
读懂了【清净意根】,也就知道[拈花微笑]是什么意思了!。。。这就是〔教外别传〕!
 
可惜,千古少人知!
 
西蜀·净然:
彻透清净意根本来无一物。就不会被言语文字系缚。
无论对方怎么说。都明白她是不是正确的。这点是佛学必经之路。也是整个佛学的本质。
 
注意!时时处处要【辩证】!要不二法门!。。。这一点,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只有释迦与六祖慧能做到了

这就是向上一路!。。。【清净意根】只是第二关,还缺向上一路。〔入世菩提〕
 
西蜀·净然:
佛说法即是遍计所执性,也是依他起性,还是圆成实性。不同角度不同理解。解深密经中说到了诸行相与胜义谛离一异。
 
【解】 三种自性不可或缺!。。。犹如法报化,讲时分开讲,实则永恒是一体的。。。。所以,我说:【六七八识一合运作】。
 
西蜀·净然:
一切经皆是了义,也是不了义。
 
【解】 意根上皆为【了义】。。。意识上[了与不了参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类修行在【意识】上,转识归根,也就是[正智~如如]。
 
西蜀·净然:
圣者非遍计非离遍计
 
【解】 这就是【向上一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属于悟后方修范畴〕。。。我们讲得太超前了,未悟之人不理解,于是就争论,就抵毁,就恐惧。。。就诡辩!
 
西蜀·净然:
凡交流时,急急忙忙的【抢话】者,皆是不笃定。。。内心发虚者!。。。觉者,不会心慌的,何惧心平气和的【以理服人】呢?!
 
西蜀·净然:
大论师争论不休,至今其弟子们互相攻击。。。。我们不走那条路。。。。我们直达【圣言量】,一步到位,以释迦牟尼法义为本怀,一语定音!不涉世俗及其他!
 
西蜀·净然:
【问】昨天晚上与您讨论到诸法无自性的话题,其实归根结底执着有自性,执着无自性,执着三自性,执着三无性皆当应舍。
 
【答】 严格来说:根本就没有人在【执着】!。。。总是在言说:断掉执着者,才是真正的【执着】者!。。。但他们全都〔不自知〕!。。。所以,禅宗讲:开口即知真与假

西蜀·净然:
许多人,不读经,就在那里【想当然】。。。我以为。。。
 
此群起点就高。。。趋向于【研究】范畴,如果不读经,别人谈什么你也不知道。。。。
 
西蜀·净然:
仁主。是诸我执,于何而住?不住于余,但住自识。计我之人,言我与意,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识生。本无有我。如衣与花,和合而有。香气未和,合时无香。可得是故。当知:但唯有识,心及心法。无别有我。如盘中果,如笼中灯。如伊尸迦文阇之草。而可得者,但以因缘,心心法生。此中无我,亦无有生。微妙一相,本来寂静。是诸佛菩萨,观行之人,内证境界。
 
一一大乘密严经
  
【解】注意!凡是把<经>文瞎标点〔句逗〕者,皆是伪悟赝品。。。网络上这样的【误人子弟】的现象很普遍!〔初学者应当警惕〕
 
西蜀·净然:
【一切外道。于阿赖耶所生我见。亦复如是。】
 
【解】仅此一句话!。。。就是【圣言量】之定音!
 
西蜀·净然:
【〈然〉我与意,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识生,本无有我。】
 
【解】这里讲得非常明确:我〈执〉与意根之关系,恰恰是:根境和合之关系。【意根】与其他识〔等~前五识〕和合后,方才有意识产生。这里根本就没有【我】,哪来的我执呢?!
 
西蜀·净然:
【仁主。是诸我执,于何而住。不住于余,但住自识。计我之人,言我与意,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识生,本无有我。】

【解】这里白纸黑字,释迦讲得很明白了!。。。如果你还不懂,应当检查一下自己的个人业力了!。。。为什么如此的障道呢?!
 
 
 







 
栖石精舍-《西蜀净然》
 2023.10.05.

上一篇:【法辩精华摘要】-03

下一篇:【法辩精华摘要】-05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