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辩精华摘要】-05
 







 
西蜀·净然: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楞伽经>
 
[解]:复次大慧!〔大慧!谛听!〕善语义菩萨摩诃萨,〔善于以【语义】示现佛法的菩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察其【语言与法义】是不二一如的。佛法根本不在[非与是]的对立上讲。〕观义与语,亦复如是。〔同样,反观【法义与语言】也是一如不二的。〕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如果是语言与法义不统一的话,那么,就不可能依其【语言】而能够正确的分辨其真实义趣的。只有依照正所谓【语言】,并且能够从其语言中,契入法理法趣者,方才能够做到:象灯光照色像一样。从法义中显现语言的光明。或者是从语言中显现法义的光明。二者一如,不二法门。〕
 
西蜀·净然:
【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
 
【解】修行者,观察语言与法义,二者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的辩证递进之〔旋〕!
 
西蜀·净然: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解深密经》
 
【解】三自性即三无性!
 
西蜀·净然: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解深密经》
 
[解]:胜义生,〔胜义缘生之菩萨!谛听!谛听!〕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我是依其三种自性,密言:一切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这就是:相〔依他起〕无自性之性。生〔遍计执〕无自性之性。胜义〔圆成实〕无自性之性。〕
 
西蜀·净然: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解深密经》
 
[解]:胜义生,〔胜义缘生之菩萨!谛听!谛听!〕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我是依其三种自性,密言:一切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这就是:相〈依他起〉无自性之性。生〈遍计执〉无自性之性。胜义〈圆成实〉无自性之性。〕
 
注意!这里的【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也就是[分别性]。
 
一句话:在所有的释迦经文中,都找不到【遍计所执性】,是错谬的,颠倒的,恶慧的语义。
 
后期唯识宗人提倡【灭除末那识】的观点,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举动。
 
西蜀·净然: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陏决了。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谝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无有退转。
——《解深密经》
 
西蜀·净然: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
 
解】世尊这里明言:【三自性】可了一切诸经法趣。〔包括不了义经〕
 
西蜀·净然: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陏决了。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谝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无有退转。
——《解深密经》
  
[解]: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三种自性,能够解释清楚一切不了义之经。由此可见:三种自性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陏决了。〔一切如来法义缘起的法理法趣,皆由【三种自性】,来决定其存在的价值了义不了义。〕
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怎样才能建立无生法忍?〕
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三种自性就是建立无生法忍的依据。〕
谓由谝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遍计所执自性,恰恰是建立【本性】无生忍的依据。众所周知:建立[无生忍]的依据,本身就是如来佛性啊!〕
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依他起性,是自然〈如来种子〉的无生忍。〕
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无有退转。〔圆成实性,立一切烦恼苦垢之无生法忍。此种【法忍】者,不会退转。本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如来法义之境界。〕
 
西蜀·净然:
于一切法非合离性。妄见合离谓为实有。

【解】这应当是【意识】范畴。
 
西蜀·净然:
《摄论》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
 
[解]:《摄论》薄伽梵说法有三种。〔诸佛说法归纳总结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一者,缘起清净分。依他起性。二者,染污分,遍计所执性。三者,彼【染净】二分,不二一如者,即圆成实性。〕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为什么会这样【秘密意根】而说呢?〕
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于依他起〈净〉自性中,遍计所执〈染〉自性是杂染分。〕
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圆成实是清净分〕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他起是【净染】二分同时存在。〕

西蜀·净然:
瑜伽师地论。
云何遍计杂染自性?谓遍计此色、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又复遍计此受此想此行此识、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
 
[解]:瑜伽师地论。
云何遍计杂染自性?〔为什么:遍计所执性是杂染的呢?】
谓:遍计此色、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此等内涵,细看一下,当属【意识】范畴。〕又复遍计此受此想此行此识、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这已经是典型的【意识】范畴了。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西蜀·净然:
《摄论》
诸佛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  不舍而善寂
 
[解]:《摄论》
诸佛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一切佛菩萨入世之后,凡是【缘起~诸蕴】后,必然安住于[诸蕴~世俗]之中。〕
与彼非一异  不舍而善寂~~〔圣与凡,佛与俗蕴,犹如【色空之关系】,本身就是非一非异的。真正意义上的[觉者]是不舍世法,而善佛法之【寂静涅槃】的。〕
 
西蜀·净然:
大涅槃经。
【比丘!一切眾生,色不是我、我中無色、色中無我,乃至識亦如是。比丘!諸外道輩雖說有我,終不離陰,若說離陰別有我者,無有是處。】
 
【解】注意!在第七识【清净意根】的屏幕上,虽然缘起〔诸蕴〕,但色不是我,识亦不是我。。。。真正的【我】是在第六意识的范畴里,我执为我。〔执识为我者,恰恰是意识。〕
 
西蜀·净然:
维摩诘经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解】注意!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如来〕本身就是【不二一如】的。。。。笔者称之为:[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西蜀·净然:
佛言。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

【解】心住根,理为佛,本具本觉,缘起染尘,名为三世,〔欲,色,无色〕染污起于【意识】范畴。
 
 
 







 
栖石精舍-《西蜀净然》
 2023.10.06

上一篇:【法辩精华摘要】-04

下一篇:【法辩精华摘要】-06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