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在汉地有三个译本:
一、北魏菩提流支译,曰《唯识论》;
二、陈真谛译,曰《大乘唯识论》;
三、唐玄奘译,曰《唯识二十论》。
三个译本不论在内容或颂文数量上,都有一定出入:魏本二十三颂,陈本二十四颂,唐本二十一颂。魏译、陈译有标宗颂,唐译则无。最后一颂是结赞颂,三本都有。唐本二十一颂,最后一颂是造论者自谦兼赞颂佛德,非关论旨,显示唯识宗旨的只有二十颂,故仍用原论名为《唯识二十论》。魏本在原本二十二颂外,在第二十颂之后,又增添“诸法心为本,诸法心为胜,离心无诸法,唯心身口名”,共二十三颂。陈本除原有二十二颂,在前面增加两个礼赞颂,成二十四颂。
唯识二十论颂(原文)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
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
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如天上傍生,地狱中不尔,
所执傍生鬼,不受彼苦故。
若许由业力,有异大种生,
起如是转变;于识何不许?
业熏习余处,执余处有果,
所熏识有果,不许有何因?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
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
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
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
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
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
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
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
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
未觉不能知,梦于见非有。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由他识转变,有害杀事业。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弹咤迦林空,云何由仙忿?
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
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
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唯识二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西蜀·净然直译
(注:此<唯识二十颂>是唯识宗理论的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古唯识理论的范畴。相对于后期的法相〈新〉唯识宗理论,更加接近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
〔如果说阿赖耶识是没有实际之色境的话,那么,祂所产生【缘起】之境界〈现象〉,本身就是【产生】之处所,以及产生之时间之当下的产物。一句话:【识】只存在于产生它的当下的时空点中。这就是<法华经>所言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
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如果当下时空点中【刹那刹那相续】不能决定的话,一切[缘起]之作用,也就无法产生与运行了。〕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
〔当下之处所与时间【时空定位】,变幻如梦,[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而其色身变化不定,犹如鬼影一般。似有非有,无质亦现。〕
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这种不定现象的产生,皆由业力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犹如鬼见如脓血,人见是河流。如梦如幻,有无,增损于一切作用之中。〕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
〔面对的一切犹如地狱一般,一切有为皆苦如梦幻,不得实有,不可把捉,【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正所谓:求不得为苦。犹如在地狱中见到了狱卒等等。苦不堪言。〕
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虽然在能所之行为当中,成就了逼害【压迫困苦】之事,但其过程之中的四种义理[处,时,相续,作用]之决定已然〈异熟〉生成。〕
如天上傍生,地狱中不尔,
〔六道众生,各随其业力,划分成不同的类属,与区域。天上有天道众生以及其相应的傍生,地狱有地狱的众生。道道不同,各不相碍。强行比拼,就是异类比。不可取,应远离。〕
所执傍生鬼,不受彼苦故。
〔有情众生,各自所执着的【傍生鬼】,皆是人为业力所显,本身并不可等同于那个〈被傍生〉者。其苦非一非异,事在人为。〕
若许由业力,有异大种生,
〔如果共许一切皆由业力所显的话,那么,一切【个业】必将不同于[大种~共业]所生发。这就是典型的〈白马非马〉的辩证思维。〕
起如是转变;于识何不许?
〔如果【缘起】本身就是如此转变生发的,那么,在世间阿赖耶识中,为什么不可以真实的呈现呢?!〕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
〔极微种子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契合而成[阿陀那识甚深细]之境界,也就是【一合相~如瀑流】应缘而形成为六分[色声香味触法]。二者一如,就是六分〔入〕十二处。〕
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如果简单的与【六入】同生一处的话,其中所能够〈积聚〉的也就是如同[极微]一样了。极微缺乏生命的活力,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
〔如果是简单的极微【境界】状态,也就是没有契合之生命活力了。〈近似于唯物论〉那么,产生生命活力的[聚有和者]又是谁呢?换个角度看:谁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呢?〕
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这其间,或许是【相合不成】的,因其〈不和合生〉,何以故?只因其〈不由无方分〉。换个角度看:万事万物皆由方所而成就。离开了方所〈时~空〉,也就没有了万事万物的显现。这就是十八界中的界。〕
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
〔由于一切极微者,皆是有方分【方所~时空】的,所以,从理〈第一义谛〉的角度看,是不可能成就[一]者的。也就是说:缘起之极微,不可能成就第一义谛。同理,人类如果只在相上〈功夫境界上〉,一味的求解的话,是不可能开悟见性的。〕
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没有相应【关系】的话,其屏幕上的影像之障碍也就是〈没有〉的。其中聚与不异〈本一〉是无二无别的。〕
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
〔第一义谛所相应的【开悟境界】,本身就是没有次第的熏行。同时,同处,同理,同界,亦同具,正所谓[一念六具义],至与未至,俱时俱处,无二无别。正所谓:开悟[觉性]是在每一个点上,皆是无二无别的。〕
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
〔以及无数无量的【世间阿赖耶】之事,凡是缘起之法相,皆是难见其细物的。一句话:佛法本身就不在〈相染〉上纠缠。<经>曰: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与法相,不二一如。〕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
〔当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自心现量[觉~照]如梦如幻者,已然就是缘起之【现量~觉鉴】之时,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如染不择也。〕
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此种【鉴~照】之见性,触及尘境之当下,刹那刹那生灭已去,当下涅槃,那里还允许你再去持有一个现量呢?!这就是<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境界中的不共殊胜之本质。亦称:本来面目。〕
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
〔正如唯识宗人所言的【似境识~内法尘】之境界。人类恰恰是从此〈内法尘~种子〉中,方才能够生发出忆念【前尘影事】之念想。〕
未觉不能知,梦于见非有。
〔没有觉悟者,是不可能知晓这个道理的,犹如梦中所见之景象,皆非是实有的。〕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世间阿赖耶识,展转增上【指环,吊坠,挂像等等】,其中〔内~外〕二识是成就[决定]一切事物显现的根本。所谓的内识,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内法尘。所谓的外识,就是指:外境色尘的[眼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
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人类的心灵【以意识再现真实者】皆由睡眠而被破坏了。梦境与觉性,二者的果报是不同的。〕
由他识转变,有害杀事业。
〔人类的【觉性~净意根】,如果是由他识〈眼耳鼻舌身〉转来的,那么,必然就产生了[害杀事业]。答案是否定的。觉者是没有害杀事业的。于是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清净意根,法尔如是,本自具足。在人类的一期生命中,它是与生俱来的。其中【俱生我执性】,恰恰是其生命的本质特征。〕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鬼~畜】等有情〈意根〉之鉴照力度,皆令他类之有情失却应有的忆念〈种子〉之能力等。由此可见:人类要远离一切鬼怪畜牲之类物。免遭【失智】之灾。〕
弹咤迦林空,云何由仙忿?
〔弹咤迦〈繁华都市〉演变成了荒芜山林,为什么皆是由于人为的【心灵~仙忿】的战争,掠夺,杀害,而生成呢?〕
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人类【意根】上缘起杀罚,掠夺,残害生灵的意识之心,方为最大的邪恶之罪,然而这一切【灾难】,又都是因何而形成的呢?答案就是一个字:贪。〕
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
〔其他类的心智又是如何的呢?皆是【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智慧〈境界〉,不能够如实的[鉴~照]与反映。一句话:意根缺失,哈哈镜了。〕
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犹如只知道自己的【心智~世智辩聪】,但却不知道如来佛祖的境界。殊不知:缘起法,本身就是佛法。〕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
〔我今天已然是随顺自心的功德能力,大略的演说【成就了】唯识之法义。〕
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在此【唯识】之一切种相中,终将难以思尽诸佛菩萨的所行义趣。行者当知:一句话【唯识本身也是方便说,不究竟的,祂并不能够代表佛法的全部。】由此可见:后世法相宗理论演变出来的〈唯识无境〉说,本身并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不可取,应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