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第一讲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一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稿(2014.03.18)
唐三藏法师玄奘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 今天咱们讲心经,心经是万经之母,总共260个字,很精炼,我把我的心得,跟大家伙就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是讲。心经难讲。就因为太凝练了。读懂它,恰恰是从心经里面蕴含的辩证思维逻辑,此处着手。
,第一个词,动词。观什么呢?观自在菩萨。这观的主语谁呢?是读者!是行者。是我们凡夫。谁读谁观。观什么呢?观自在菩萨。菩萨有十几个名相,最后一个叫最后身,所谓最后身就是佛。 香山有一卧佛寺,中国最大的卧佛,进门横匾上四个大字:【得大自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观它什么状态呢?这是一个状态,行什么什么时,这是一个状态词,大家伙儿要听这里边有主语,概念观,非常严谨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它在什么状态呢,在非常深刻的,内涵非常丰富的。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大智慧,是五不翻的其中一个,她已远远超过我们人间的世智辩聪。菠萝蜜,到彼岸。就是在大般若空性上当你达到彼岸,也就是成就和究竟的时候。是观这个。凡夫怎么观呐?就从这部经,经文上观。凡夫达不到观真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候,这个时刻,实际就是这个境界。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鉴,就是金字底那个鉴,照就是鉴,这个照见是性鉴。性,佛性的性。 照见五蕴皆空,谁照呢?这里有一主语,这是叠进, 整个的一句话,一个句号。三个叠进递进,观是我们凡夫观。观菩萨等同于佛的境界时。谁照的?是大般若空性在照,因为他已经到达彼岸了。再说一遍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已在彼岸。读过大乘般若的人都应该懂。当菩萨到达彼岸的时候,他动了吗?这就是禅宗最典型的千古一案。至今也没人答。讲的就是这个。我说过多遍,不许夜行, 天明即到,就是他。所以,当达到这个时刻,他是等同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你说你是佛,我还勉强可以。但是你达不到,凡夫不要说这句话。照见五蕴皆空是性照。不是你在照,不是凡夫在照,不是相在照,是性。前两天讲过,诸法无行经,这是在性上。佛陀凡讲性的地方,你换成相,全部都错。千古伪悟,就在这里,证的都是相。相与性不是一个。后面讲啊,后面再讲,性相他又不离,很复杂。照见五蕴皆空,主语已经换了。这个照。是般若空性在照,不是你在照?度一切苦厄。谁度呢?空性在度。不是你在度?他不度而度,当在这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后边这些。度一切苦厄。不是你在度。一切苦厄你没有能力,是空性在度,因为空性当中本身没有。是你故作多情,幻来幻去也。幻出一个东西,待会儿你又要除他,除不动你就痛苦,你就烦恼。度一切苦厄。这句话到这结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五蕴皆空的时候。度一切苦厄,如果你没照见,没空的时候,你度不了。在这里加一句。是我自己的。人类能做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唯识宗讲得最彻底,在八识心田里边,你能做到,这里的时候。只能是亲证七识。六识完不成,教界公认。 传统的理论证八识,八识是种子如来藏,如来藏里染净双依。你证哪一部分呢?50%是净。50%是染。人人出世都说自己是佛,都说自己证到那50%净。当你有得有证的时候你早已在染了。但是连这个观点都不承认,都意识不到,也理解不到的话,你不可能证到真相。这就是辩证法。不承认辩证法的时候,你同样也证不到真实,因为除了辨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固定的,法无自性,哪里有一个东西,有一圣谛有等着你呢?千古开始。就已经出现分歧。人们常说差之毫厘,缪之千里。越远,时间越长,离佛陀的本怀越远。
舍利子。色不异空。不异,就是它不在空之外,也就是色不异空,就是不离开空。不是等同空。不要曲解。空不异色。空不在色之外。换一个角度说,就是空不是离开色而独立存在,法不孤起。第三句和第四句难讲解释一下。佛说的,不是你认识的,你所认为的等同。我现在解释一下。 色即是空。当色即是空的时候是指色的整体。空既是色,因为空本身就没有个体。空就像法性,所以它永远是整体的。佛在讲性的时候,绝不讲某一部分,佛三藏十二部,终生不这么讲,所以大家伙不要这么理解。但是讲色的时候。佛,印度人说话,恒河沙之恒河沙多, 就是非常多,我们在座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就是一个色。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年龄、爱好、文化程度,要说能说出无限个都不一样。但是我们的空性是一。我们的色不可以替代。你不可以说你等于我的空,这么证佛法肯定的伪悟。
☀色即是空。是在这种情况下所讲的,色是全部的色,是一切的色,是整体的色,是色这个名相,包括所有的色。是完全抽象出来的色等于空,我说的很费劲。空不异色。同理,人类的智慧发展到这个顶点的时候,在公元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中国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春秋战国,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已经达到了这个顶点。最典型的诸子百家里面《白马非马》讲的就是这个。白马不是马,非马。白马、黑马、之外有老马、有公马、有小马、有斑马、 有许许多多的马。但是马,是整体概念,全世界的马属性只有一个。搞过科学和动物常识的人懂得。属种分类,他不可能有多种,那就乱了。所以在性上是一,在相上是恒河沙无穷。所以某一“个体”白马非马,同理黑马也非马,在同理小马也非马。就是这个道理。
☀ 你要这个不懂,这部经你可以暂时先放下。不要争,争也没用,因为你这关都过不了。你根本不可能懂。所以色即是空,空既
是色的时候。这是在整体上说。好,同理,再加一句话。色能看到。我们能遇到就是六识,就是在缘起。只有在缘起上你能见到色。空如来性种子虽然无色无相,但它依然在,可是谁能调动呢?六道当中人类调动,能理解《心经》这么高层次的智慧,包括三藏法轮,所有的大乘经典。这么高的智慧,除了人,其他道没有一道可以理解。因为它已经进入了超意识的辩证。已经达到辩证思维逻辑了。但很多人不承认,你不承认没关系,它不一定不存在。我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工具。因为你不承认它也存在,但是你在实践当中,如果你试一试,你马上就会知道答案,不用我说。很多经书,你读不懂的时候,你再一读,你就知道。佛陀本身在他的法义内涵里面就充满了辩证逻辑,只不过你没读出来,佛也没说这六个字。就像牛顿没有发现万有引力的时候,万有引力多少亿年都在存在。佛陀同理。佛陀没有创造任何东西。他只是发现。所以终极理论是法尔如是。佛陀不是上帝。也不是有神论,更不是大梵天,也不是冥谛。空是色。这里边有一个色跟空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一个大禅师洞山良介。他在河边洗脸的时候,捧水一照见自己影子,当时顿悟。悟什么呢?历史上禅师拒绝谈这个过程,就是怕误导别人,但是他把境界写出来了。他写了一首诗偈。叫《过水颂》。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哪里都是。底下第三句和第四句最重要。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恰恰是辩证。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这首偈子能证明洞山良介开悟的就是这句话。我不能多说别的。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如来本性,只能在七识上。最酷似最近似。我找不到词,他不等于,人类只能在亲证七识时。最接近于真如本性。你不可能证。《宝积经》里边。有一句话。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这个坚定不移,不商量。这是经文。非肉眼见。为什么呢?以无色故。法身无色你哪里见?你那神通怪异的,有啥意思?你在这边自己跟自己斗咳嗽,你见法身了。非天眼见。你入定在那琢磨,在那寻来寻去有什么意思?但是你认为你得道了,你认为你开天眼了,那你就开。以无妄故。妄想都是你心藏的。心为集成。前些日子我谈过万法唯心造这个问题,因为不是今天的重点。咱们点一下,不是万法是你心造的。心为集成,自己问自己,一定要用思想来学佛法。我的观点非常怪啊,一定要用思想学佛法。非天眼见以无妄故。当你进入了一种境界,进入了一种状态,我不管你用十年二十年,问自己,你是不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不打妄语,是金刚经里面说的这句话也在金刚经里。佛不打妄语,一切有为法,难道不包括你的有为法吗?如果一个人连文字波若都不过的话,他谈证道。很可笑。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所见。以离相故,你不要用你的聪明的智慧在那找来找去。因为本身它没相。这也很高啊,待会再说,这讲一谛啊,像我讲你听啊,只要你们听,觉得没有相我今天怎么跟你说话啊?我怎么说你怎么听啊?一定要听佛在讲什么!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诸法无行就在这里,其实讲诸法无行,你要这句话都不懂的话,你在那同样一部经,你觉得你没走样,其实你都全都给讲扭曲了。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 非佛眼所见。第一次我读这部经时我感到很吃惊。前四个都没吃惊,我说怎么最后连佛眼所见也不是?但他这是佛陀自己说的。已离诸识故。就是八识。所以在这点我强调一个,七识是生灭法不究竟,但是人类。只能达到这。你想在幻中达到一个你所谓的究竟。你都不知道,你这个想法就是幻,这就是辩证逻辑。你拒绝了它,你怎么读懂?那么,马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到底怎么见?佛没停留。一个句号以后。马上就说了。若不做如是见。是名佛见。明心见性就在这,如果见性的跟佛见,是违背的。你那个见性百分百的伪悟。讲到这点儿插一句啊,不插,我就忘了。回来讲咱们的。色即是空,这个色是整体的,是一切,是全部的色,是抽象出来的色,是那个马,不是那个白马也不是那个黑马。白马非马在这种情况下,当你理解了这个辩证逻辑的时候,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同理,也是这样的,我们简洁了,佛的思维非常简洁。
舍利子,佛不同的经典里,他称呼的时候,就是请注意,象《楞伽经》叫大慧。大慧请注意。《金刚经》须菩提,一叫他的时候,一个段落开始。是诸法空相,是,这些,就刚才这些。读过古语,你就知道这个常识。不是,是非的是啊。什么呢?诸法。诸法不是一,一跟一不能说诸,比如说我跟谁?我跟我上大街,是不通的,是语病,所以说你和谁一起上大街,逛街,这至少是两人之上,至于多少,恒河沙。诸法就是一切法。是诸法空相。佛没在相上讲。心经如果在相上讲,那就落了,落边了,但是我没说完,别认为佛在空上讲!待会儿往下看。非常微妙。那就是辩证法,只不过,佛“辩证法”这三个字从来没说过。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著名的心经的六不。但是我提一问题。前辈大德们在这讲,他们是各有千秋,我现在要问的,就是我提出的主语关。在这个地方,你要搞不清主语。是要落麻烦的。我现在谈的,我的主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六不的主语是空相。坚定不移。你拿法,拿马,拿黑马或者白马,说他不生不灭,不是佛陀原义。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是前面已经讲了色归于空,空归于色。我形象地说,这是一条主线,红线贯穿全经,在这里边同理,色不在空的外面,也就是说,色不离开空,空不离开色。任何底下再讲,任何一句话,这两句话都始终是核心,心经离开了他,你肯定要曲解。再读一点啊!舍利子,称呼,请注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由于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是这个缘故,空中无色。空中无色,还得注明,不是没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这还得用,这就是辩证法,空中无色。无自性之色。如不懂。《楞伽经》反复出现,佛告大慧。说什么是空。什么是无生。佛说的很明确的。大慧问他和外道的区别。佛陀就说愚痴。呵斥完了,就说,实际上你不要有这种想法。说无自性就是空,其实这可以当一个概念名词来解释,佛法谈“空”的时候。是有它的定义的,不是没有。空是无自性。但是,不是没有。你们都是老菩萨,常读大乘经典,我这么说,依法不依人啊,我这么说,你们也应该听懂,你们可以批判啊,空是无自性,之空。不是没有。没有就是断灭了。
☀所以是故空中无色,没有固定的,永恒的,不变的那一个色,这就是禅师证道的时候,最著名的千古一偈,桥流水不流。四句我念出来,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有的版本是桥上过,没关系,差字没关系,这是著名的千古绝唱。到现在很多禅宗的公案的书,都把它搁在封皮上,作为一个装饰。但是解释别的公案的时候,至今还没人解释这个。大师们都在说,不可解释,不可思议,要截断众流。要打死七识。读过大般若空性的,读懂心经,把金刚经读懂了。其实我读懂这首偈子,我恰恰不是在这个偈子上去悟到,我就从心经和金刚经这两部经上悟道的。就这么简单。大家伙都认为桥应该不动,千年的桥也得幻。但是恰恰有一个不动的。就是那个水,那个流水不动,永恒不动,这点很难理解,但是不懂这个辩证法的话,你就不知道佛三藏十二部到底在讲什么?!这部心经在讲什么。所以我们传统的那种思维模式,佛认为,众生是颠倒。但是现在人们好像认识到自己的颠倒了。所以就要否定一切意识。那又是一个,高级层次的颠倒。我再加一个经文,这个经文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前头不念了,我就念后头。自性不生,刚才说了。空是无自性。自性不生,佛在这一个侧面又说了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识非心意识,这本身就是辩证。没说不在心意识。在心意识非心意识。性既是空。是 “性”是空,是无自性。是无自性,没有自性,没有固定的。法性是空本身当下即空。性即是空。即是无相。即是无愿,这是三门。
☀非色受想行识就对应了这个心经了。不离色受想行识,马上佛就说。一个逗号,这一句还没完呢,非色受想行识,不离色受想行识。所以我们理解经文的时候,不要在边见上执着于一边去解释佛经,一定要把佛经完整的,就我说的忠实原著,佛怎么说你就直解?不懂可以探讨商量交流,不要曲解。非逆生死,不顺涅盘。这咋一听跟我们寺院法师们开示的恰恰相反。非逆生死,这原话这八个字。不顺涅盘。不在意识。不离心意识。这十字我再重复一遍啊,非常重要,都要讲的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大家要记住就行。接着往下讲呢。是故空中无色。是无固定的自性之色。永恒的,没有永恒的。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都是动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但是在幻象上有。大家伙儿别觉得佛连用几个无就都没有,因为佛的前头有一前提,我刚才已说了十六个字,色不异空,不离开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是整体,空
是色,是在整体上说的,你的眼耳鼻舌身本身就在分别上说的,所以没有他。但是在缘起上,我现在说话就是声音,你们就是在用耳朵听,我在用嘴说,这时候有,没有怎么听啊?怎么交流啊?但是在空性上,你没有。正因为你理解了这个道理,你是在听和嘴和耳之间的逻辑关系,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又调动了六识大脑,所以你才不被束缚。人类终极只是解脱,不是证真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亦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生揭谛,菩提萨婆诃。



 

上一篇:《心经》第二讲

下一篇:《金刚经》第一讲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