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集金刚经講稿(2014.03.25)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心经》和《金刚经》是一组,金刚经是万经之父,心经是万经之母,佛说一切经皆从此经出。上次咱们讲了角度和传统的不太一样,从辨证思维逻辑的角度,着重提出来就是色与空的辨证关系,为什么今天来补充讲金刚经呢?金刚经五千言大家都熟读,有二千言以上讲的都是著名的三段论。就是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今天依然沿着心经的思路,着重谈一些佛法里面本身具有的辨证思维。金刚经比心经内容更加丰富,心经咱们讲了,主要是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身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面咱们强调了主语的转换,当你把主语提炼出来,就读懂了佛陀在说些什么,你往下看就越看越明白,同理,《金刚经》一样,但我说的角度不太一样,大家可以批判,我一直在这里说,我跟大家只是一个交流,因为我的观点比较独特,我在用十部经,印证佛陀的一个七识理论。但佛陀终身没有单独提出七识,只在《楞伽经》最后要结束的部分,反复提出七识,但是七识的角度不是那么鲜明,因为他在回答大慧的问题当中有四个字涉七识。咱们归入正题,请打开经文,从开始我念一句讲一句讲,【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如是我闻。我是这样听说的。就是如实,真实的走禅宗路线,金刚经是六祖,五祖传给六祖,五祖之前是《楞伽经》,从四祖开始就加入《金刚经》,到五祖传六祖就一部《金刚经.,六祖以后禅宗路线都走的金刚经,直见本心,所以咱们讲金刚经,我个人认为大道至简。这四个字很简单。如是我闻,就是这样真实听到的,一时,这个一时就是一个时刻,不要确定某一个,因佛讲法是跨越时空的,就象我们常说的,佛陀的一个定义,两足尊,就是二条腿走路,我们讲这几部经,都是从性上、慧上直讲,但是实际上在修行上,我们也要自己在底下补上那条腿。在这条腿上,人们常说,制心一处,意思就是,无事不办。这制心一处,传统的解释都解释成一个念头了,固定了,为什么加这条我插一句,一时,不是指一固定的时,其实你要真明白了你真懂了,你就不会教人的时候,你说话就会谨慎,就会辨证的教人,制心一处,不是有一个人,某个念头盯着他注,是在你遇事情的时候,实际就是专心。这个往后讲,讲到金刚经后头你就知道了,他不是象我们传统所说的,一念不生。他不是心意识,不离心意识,这句话在大乘的几乎所有经典里头都容含着这法义。所以不辨证的看问题,《金刚经》很多人都早晚课在读,但读不懂。咱们今天试试,我这么讲,你们听一下,如是我闻,就是,我是这样真实听说的,一时,一个时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现在我们说的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聚集在一起,尔时世尊食时,就是吃饭的时刻,著衣持钵,很简单,这部经,没有象其它的经前面有启程,直接就讲佛陀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的实质问题,佛陀如此伟大,自己托钵,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印度人乞食是进村挨户乞,到七家,乞足了,就是钵里自己够用了为止,如果连走七家没有,回来空钵,那就说明,一个是因缘,一个是可能修行不到位。别人不喜欢,自己忍受。七家,要是空钵回来,钵中满也回来,说走二家钵满了回来,只以果腹为准,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不挑不拣,就是你遇到这户可能是恶人也不越过他,依次,次第祇食已,就是说遇到此家主人不是素食的话,随缘。这个不要争,你们愿意批判就批判,查查历史就知道,我一再说讲经人,尊重佛陀的原意,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这才是大乘佛陀的本义本怀,不分别,按次第,依次。还至本处,饭食讫,说完了,所以主语非常简单,根本中间不交流,突出了金刚经和禅宗这种简洁路线,收衣钵,自己收,洗足已,敷坐而坐,这时候,用我们现在的讲,师父要开示了。时长老须菩提,一个年长者,长老有修行的,年龄大的,须菩提于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都是当时印度的一种,最高礼节,对佛的尊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就是世间希有伟大的尊者,这主题了,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进入主题了我开始讲,刚一讲,这句话非常关键,这点要读不懂,主语抓不住,容易误解,如来是主语,如来善护念,护念谁呢?诸菩萨,菩萨的境界,金刚经就是这个,全部给菩萨境界讲的,五乘,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金刚经只给菩萨讲,刚才咱们说这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实际是人天乘,包括声闻乘,但他还不是菩萨,但他是觉者,呆会细讲,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主语如来,我提醒一下,这地注意一下,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这一问?云何降伏其心?两个问?就是你住在什么处?你怎样降伏自己的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就象你所说的,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你认真的听,当为汝说,我现在就要为你说,说以下的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怎么住呢?如是降伏其心。这样大家听我底下讲,这时须菩提答,唯然,是的,世尊,伟大的世尊,愿乐欲闻。我们非常愿意听您的开示,底下就是佛陀怎么解释上面这两个问题。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就是大菩萨们,大乘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怎么样降伏呢?往下看,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怎么降呢?底下听,前面不说谛听吗?你要认真的听,底下来告诉你,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全部进入无余涅槃,我讲跟别人讲不一样啊,我不做概念性解释,象什么无想,我只谈他的之间的辨证思维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金刚经读得懂读不懂,是他,你理解不理解,是他的佛经里面语言后面,法义的逻辑关系,不再于你懂得多少名相,概念,因为概念上电脑一点击,你就能提出来,什么叫有想?什么叫无想?这么要讲能讲三月,我只讲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你要懂了,将来你看别的大乘经典你一样能看懂了。所以一定要把握学习方法,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就是后面所说的无为,接着什么是无余呢?我解释都多余,你看佛马上就回答,所以佛在语言内在逻辑递进式,你学过古文,有点文法底子,往后读,你们自己在金刚经里就能找到,佛陀对这两问的答案。咱往下走,你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把这句话划上,实无,我都不用解释了,我要再解释都在众生上解释,其实你明白了前面就可以,所以我今天提倡的思维方法,我前头给你讲三年,也就是在相上讲,最后这句话划下,你明白了,你就不让我讲了,你自己就明白了,这就是金刚经为什么有人早晚课读了十几年他没明白,他不知道佛在讲什么?他也不愿意听别人去告诉他,所以一定要,我再读一下,怎么样去达到刚才前面的问题呢?如是,如是灭度,是这样,不是啊,就是这样,灭度无数无量,那我还怎么说啊,无数无量,我再说,说三年也说不完,无边众生,所以你为什么不抓住一下主线,不是主线啊,是没办法,实际这主线因为你不明白,实际也是筏喻,比喻,因为你让我形容释迦法义主线是什么?我也没法回答你,就是他的主体精神。如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上,讲到这,他的法义太深了,他底下听课的弟子们没人能提出问题,这部经全是佛陀自己问,因为弟子跟不上,思路跟不上,理解力也跟不上,提不出问题,所以佛,于是问?何以故?就是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你们不提,不提我怎么讲啊?就我自己提?告诉你,我为什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其实我等着你提?你又不提?所以我自己提了?何以故?就自己跟自己提,佛也没办法?他的内含和深度太深了,弟子们无法理解,也提不出问题,所以释迦自己提问题,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要在这点,佛陀又谈出一概念,菩萨,把菩萨二字换上,就是佛陀为什么前面的问题,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呢?接着他回答的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想不想啊,一定要动脑子,读经不是不动脑子,佛为什么最后说,落成菩萨二字呢?这就印证了佛陀前面说的这句话,如来善付嘱诸菩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佛的法义前后照应,在这点我加一句,不牵扯个人,我也不点,有很多大师讲到这点,以为一盘腿一定说:说讲完了,定住了,不懂释迦本义,释迦不是这意思,是如来。后面也是菩萨,如来善付嘱诸菩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就是菩萨达到这个境界,金刚经,你盘不盘腿,跟这个境界没什么关系,觉者六祖,要盘他是,六祖不盘也是,你可能盘也不是,你不盘象我更不是,所以读经要看实质。复次,就是法义没讲完,话还没讲完,接着讲,复次须菩提,提醒,菩萨于法,还是菩萨主语,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要住在一处,不是注心一念,注心一念你要知道,是在某一定处,就象一时,在某一时空点,因缘法门,因缘在变,他在度,法无定法,你只要把法固定了,是你的错,法本身不错,所以应无所住,凡住必错,必有碍,这碍是障碍自己,障碍不了别人,这碍是障碍自己,障碍不了别人。须菩提,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后面就等于补充了,不住于相,我讲话比较简单啊,你只要在相上,都不是菩萨,所以前头,实际佛讲话非常严谨,就是逻辑,他讲完前头,声香味触法,接着他又告诉你,补一句,就不住于相,他又往后数相无量,恒河沙,所以最后结束一句给你一个定论,不住于相,反过来说,住相布施者,皆不是菩萨境界,都是逻辑,讲到这个地方,弟子依然无法答,于是,他还是自问自答,何以故?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不住于相呢?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住相必有界,住相必有界。我为什么加这句话?似乎好像不搭界,我一解释就知道。菩萨,菩萨行。无尽无边。无处不在。他没有束缚。没有量限,我不知道这能懂得吗,因为印度人说话跟咱们的不一样,他要说这个大,不可思议的时候,他就是无限大,恒河沙之恒河沙,就是你不要想了。菩萨无边界,无量限,没人能拿多大的量去框限他。多大的边界,须弥山再大。框不住束缚不住菩萨。菩萨是一种境界。不是一个。不是我们所凡夫认为的,是一个相,一个具相,就是具体的。他应该是一个精神,一个境界,一个观念,他是表法的法义。佛终生讲的都是法义。三藏十二部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也是法义。曾经有人批我说:佛法怎么还讲法义呢?不讲法义讲什么呢?不讲法义讲什么呢?
☀咱们接着往下讲啊,须菩提,于意云何?就是你认为如何呢?佛非常谦虚,对须菩提说,就说你认为你用,咱们说你有什么观点呢?你有什么看法呢?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不也,这是谁答的,是须菩提答的,不也,世尊,须菩提,这个佛陀说的,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就咱们这疑问词,否,不也,又须菩提,不也,世尊,不是这样的,伟大的世间尊者。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须菩提又对佛陀说了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就是他。根本就无法思量,因为他没有边界,你说他是什么?禅宗讲就跟禅宗形容开悟的,说似一物即不中,没法用语言,没法用一个,个体的具相。具体的事物去衡量他。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回答了刚才那个住,把这个住划上。实际这,佛陀已经回答了,我们再讲已经多余了。佛陀讲的非常干净,前面反复的说,就是你能不能读出他的语言之间的内在的那个法义逻辑?每一个词都能讲出来,一个相一个声,他能解出好几页,没有用,因为佛讲的不是这个,佛在这里面,举出四个例子色声香味触法,是再告诉你一个例子,不是在,我要讲色,我要讲声,你在这点无限的扩大,完了自己的东西。那到底是金刚经是你的,还是佛陀的呢?前面问的那个住,这点就是在答这个住。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住?就是这么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是教住,就这样。接着。佛又说了,须菩提,于意云何,还是这句,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呢?于意如何?可以,就是可用,身相见如来不?你在身相上见如来,我们现在很多大师证如来。你看啊,佛陀怎么讲?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伟大的世间尊者。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以身相见如来。斩钉截铁,你别要在相上见,你要见那是你误解了。干净利落,何以故? 这个何以故啊, 是须菩提,一定要抓住主语啊,这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著名的三段论,从这里开始,可是只写了两段,慢慢地佛又补充了一段,这就大体形成。金刚经最著名的三段论,现在啊,还是雏形没完全,但前两段有了,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没有一个固定的身相。如来说身相是整体。就像心经,上次我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色是整体。你小张小李,你一拍胸脯,我这个色就是佛。如来说身相既非身相,不是你凡夫所说的那个身相,如来说的身相是个整体。这三论段还没完全出来,现在我可以提前给你补一下,因为你们都常读了,实际后面再补一句就是,是名身相。我一直主张,忠实原著,佛不补,我们先不补。待会再补?佛告须菩提,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教界最常说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如来不在相上见。如来可以向身相见吗?上次就说过,那禅师那公案,那大禅师把经书,句,逗,给点错了,点错了,开悟了。那个点对的,年年在那成千上万的上亿的人,都点对了,都在那念,没一个开悟的,就他点错了,恰恰是点错,是那法义。佛陀就是那意思。知,立知的无明等。开悟,法悟,你道是。很规矩,但是你结果终身不悟,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悟!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悟!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悟!不在形象的,所以。可以真见如来不,不也,世尊,就这么简单。佛告须菩提,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什么是如来呢?就是诸相非相。诸相。是一切相。所有的相。你见什么相?他非相,我要解释一下。这个相我见到张三见到李四,咱们都互相打招呼,早上起来的时候都互相问候。凡夫相要见,佛说得一定要注意,这都辩证法已经开始了。诸相非相。你听啊,四个字,就是辩证。诸相已经在相上说了。否则就无相,诸相是一切相,一个相不能跟一个相,念’诸”,我喜欢开玩笑啊,早上起来问你。说你干什么去了,我跟我逛大街,我不能跟我,凡是诸就是二以上,那已经在相上说,诸相非相,佛不犯低级错误。不是像我们说是这个东西,就不是这个,不是。非相,没有自性之相,没有固定永恒之相,他是缘起之相。见,相,如空相,如空,如假如名,最后就是诸相非相,不是没有缘起之相,一切相都没有自性之相,一切相都没有自性之相。佛教界习惯于传统的三个字,空,假,名,佛教的核心实际就是三个字。空,假,名,金刚经最后也说,佛说世界,即非世界,空的假的幻的,最后是名,其实读懂的大师们要开悟,都在一个,都是一个愿的。
☀往下走哦!须菩提,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伟大的世间尊者,颇有众生,颇有就是很多。就这个机会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就有很多人都,很多人都会提出如此的问题,就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就刚才,就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就是须菩提在问,他们能够生真实的实际,就真实的相信吗?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在楞伽经里边。直指莫须说就直语,不要这么提。在这点就直接说四个字,莫作是说,不要这么问,你有这么想你已经。是不懂啊!咱们用中性词啊,不能说的他错,你就说你有这个想法,你已经不懂我刚才的开示,你都没听懂。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以什么为实呢?大家伙儿别忘了,金刚经是贯通的。千万别在相,刚才一再的问,有身相不,这不,那不。都不了,以此为实。以什么呢?还是以,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在这呢?不是大师等讲,大师等讲在相上。严格的说是他自己的观点,不是释迦的观点。以此为实。以什么为实呢?以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嘱菩萨,为实,为什么以他为实啊,待会就出现最难讲的一句话,马上,马上就出来。因为。主语是如来。被护念的对象。是菩萨。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无量千万佛的国土里边儿他都种了善根。实际这里就说。印度人说话,当年二千五百年前啊,喜欢说超大的词,没有限量就行了。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净信。这字,不是一念不生,我写这十部经里面,没找到这个一念不生,所有这个意思,佛在一念在这地方,是生,生什么吗?生净信 ,你真是一念生净信的时候,到是那句话,应了无事不办,在这。不是你定在某一个地方,无事不办,你定在那,昨天我跟乔老师就开玩笑,我说你问问对方主语谁?谁定?金刚经的主语是如来。对,像刚才一再的说,我都反复的说,说了好几遍了。善护嘱诸菩萨。不要在凡夫上讲。你盘不盘?与金刚经的法义毫无关系。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主语如来。悉知悉见。如来还在相上见吗?我的老师也这么讲。如来。身见身见不,刚才前已经否定了。你们一定要注意听啊,佛陀都说完了,后来才找,佛陀在前面都给你们否定了,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所以如来在悉知悉见的时候。如来无相,谁见过如来?证如来?大师们证?下次你们就问他说你证到了吗?证到了多少如来?悉知悉见。他在相上见吗?这部经是如来给菩萨讲的,菩萨已经无四相了。不以身相见如来啊,前面都说。那他悉知悉见。他在相上吗?前人都没这么讲,我大胆一下,你们批判啊,你们愿意记就记,咱这画一小括弧。写两字。(性鉴)。性,佛性的性?(性鉴)。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数无量福得。正是因为你在性上见,没在相上见,所以得无量福得,凡相必有量!无量者如来也。又是问了,没人能解决这个问题?没用。问,何以故?是诸众生,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无量无边的那众生。无复我相。全都否你要,佛其实在回答,”不
“。刚才我问那个悉知悉见,佛马上就回答。就是我们金刚经,我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后人都读不懂?无复,就不要再次。有我相,刚才就说无我相你现在不要再次再出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是辩证典型的双非又出来了,你们在旁边注意一下,双非现在开始出现了,这就佛陀的金刚经的核心,佛陀是一点一点出来,三段论就先出两段,慢慢地再出。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双非开始出了,何以故?又问?这经他讲得太深,所以几乎都是自己在问,何以故?是诸众生,就这些众生,若取心相,这就回答了,都在回答,若取心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你又著相,你不是菩萨,菩萨没有这四相。所以如来善付嘱的诸菩萨,你在这四相里,你不是诸菩萨,如来说的不是你,如来这对象不是你。所以大师们在这,全我我我,在这种长篇论。连主语和概念这关都弄不好,我说的三关,这逻辑关,他又不承认,前面两关过不去,第三关不承认,否认,那你就读不懂金刚经了?其实金刚经这么读,我等于什么都没讲,大家伙怎么能不懂呢?我都看脸表情,都能看懂。你看啊,若心取相。即为著,著就执着了,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你在这,因为法执,我相没了啊,接着递进了,法执,我执没了,法执也得要去掉,若去法相。依然是即著,依然执著的我,人,众生,寿者相。佛陀多干净利落,其实我都不用解释,何以故?又问了,因为一步一步递进,但是别人跟不上他,没法答,没法提问,连提问都没有,于是他又自己问自己。何以故?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我上次这么说,底下我还要说,再问,递进,一步一步的递进问,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叫全,一个一个否。很干净,听者读懂的,根本这都不需要解释。若执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正是因为你执著的缘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又双非。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以什么义故呢?你明天把主语又换了啊,今天我讲的都是这关系啊,我不讲这个具体概念。以是义故,这“是义’什么意思?就是这个,这七个八个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九个字不取法,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九个字,以这个法义的缘故,如来常说,常说啊,就是反复的恒长的,在那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就像知我,你们应当这样知道我,我所说的法,我说什么法呢?我其实无法可说,我说的法只是筏喻,因为真实的那个真如,佛陀自己都说不到。大师们。你能证到吗?这不是很可笑吗?汝等比丘,提醒了啊,就你们注意,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只是比喻过河用筏。接着就是最著名的咱们常说的那八个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传统的都是这么解释。说法都可以,正法都可以舍了,那个非法,那个不好的法,邪法歪法,又何况。不舍呢。我提一问题,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把好的法,佛法也能舍,那些坏法,佛能对大菩萨这么说吗?我说一个,你们听听,这在十年前我就这么说。法尚应舍,就是我们想说的,你整体一个法。法外无法应该懂啊,这就是逻辑,要不懂你走不了远,法外无法。就是法都应能舍了,你的非法只是一部分。不管你善法和恶法,善法和恶法都包括在法里,就像我当初的那个白马非马。为什么他们读那个诸法无行经?他们读错,读不出来啊,他们不懂辩证,白马非马,白马只是马里边的一种,如果马全舍了,黑马能舍白马能舍,花马,小马公马母马都能舍。法包括一切非法和不非法。法能舍了,佛已经就明确告诉了。你还抓住你那些所谓知见,你们还抓住他,你们那些都是非法。佛不二分,佛只是说大的整体。都没了,常说一个游泳的人不会游,说他掉河里了,他那有一个身上背着背包,可能里头有钱啊,我假定的有钱,肯定有值钱的东西,他就不舍,人说你,你身子都掉进去,你又不会游泳,你把那个扔了吧?实际就这意思,佛从来不二分。整体要否定了,你就不要再抓局部,所以有些大菩萨说,这我要犯忌啊,说,不点名就说,真妄和合。包括现在台湾有个大居士最典型的关键支撑他的理论,我读了他很多书啊,支撑他的理论就,真妄和合。真妄,本身就是二分,佛说一合相,这部经,佛从来不说,真妄和合,但是这是大菩萨说,我不评价。因为南怀瑾大师有一句在后面他补充了一个依,虽然不是佛经啊,但我赞成!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他后面加了一个,依经不依论,我赞成。但他不是经。虽然不是经,我也赞成,就像某个大师说对了,我就赞成。我们依经不依论,论是菩萨,菩萨是人就是凡夫里边呢,上乘里面觉悟的人,但他觉悟的层次是不是达到释迦的原义不一定?因为他真觉悟了,他应该是释迦统一的,这咱都知道,真见月亮了,那肯定是一个月亮,如果他见的月亮和释迦的月亮不一样的话,我们毫不犹豫。尊重释迦,水大漫不过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我赞成南先生的那个。依经不依论。
.png)
上一篇:《心经》第一讲
下一篇:《金刚经》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