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讲金刚经講稿(2014.03.25)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心经》和《金刚经》是一组,《金刚经》是万经之父,《心经》是万经之母,佛说一切经皆从此经出。
☀上次咱们讲了,角度和传统的不太一样,主要从辨证思维逻辑的角度,着重提出来,就是色与空的辨证关系,为什么今天来补充讲金刚经呢?金刚经五千言,大家都熟读。有二千言以上,讲的都是著名的三段论。就是“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今天依然延续<心经>的思路,着重谈一些,佛法里面本身具有的辨证思维。今天马上到最难的了,没想到这么快 。须菩提,于意云何?还是很谦虚的,跟须菩提说。您有什么想法呢,就跟咱们能征求意见时,您有什么观点看看。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就得无上正等的觉。耶,也是问词,就咱们能得什么吗?如来有所说法耶?两个问号,两个问。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我加一句话,咱们世俗,眼不见眼。佛法,佛不见佛,佛不再佛,他不需要再觉悟。所以,真正的觉悟。真正的彼岸和解和度,是对凡夫说的。所以有些人又跳到,从一个极端又跳到另一极端,说,这个大乘经不是给谁谁谁凡夫的。不是,你没读懂。所有的三藏十二部就是给凡夫说的!佛不需要觉。眼不见眼。但你凡夫觉不觉?佛才有次地,为什么有诸多经?就每一部经,对一个次地,一部分人要去讲。如来有所说法耶?到底说了吗?只是问,底下马上就答,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你看须菩提,现在就用词已经不一样了啊,不是我学文就较劲,如我,他已经谦虚了,就像我听您所说的那个意思,你看啊,如我解,理解佛所说义。我理解,不一样了。无有定法,把“定法”划上,不是无有法,一定要忠实原著啊,我人比较较劲,每一个字我都盯着他念。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上法。这就是后面要讲缘起之法,也就是辩证之法,你们作为参考,对你们有没有利,就是那六字,’辩证思维逻辑”,始终存在!它存在,信不信?你们读,看佛经怎么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还是定法,佛非常准确说,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陀四十九年依然在说,有人说,佛陀没说。你不解,佛陀真义。所以这本身,理解这“说与不说”就是辩证,你离开辩证,你根本就读不懂。他拒绝辩证,别人说又不接受。我再重复刚才那一句啊,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定法。何以故?还是自己问。如来所说法,这是最难的,那啥,就是三天,我在这里用了三天。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双非正式出现。所以者何?又问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读《金刚经》的人常问这句话,我记得在咱们这,有几次问,我忘了是谁问了,实际能想到这问题的吧!这问题要解决了,今天咱们上午能把这解决。就是很大的收获,我光写这个。我就谈数量,这两天啊,写了十几页,角度四五个,越讲可能给大家越讲乱了,现在我试着。就这一句话,这才三行,其实真正重要的就后面那个十来个字,“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先直念一遍啊!如来所说法,是如来。法性之说。为什么我加一法性之说?不在言说上。是法性。如来所说法,根本就不再相上,前面你们都读了,所以法性之说,严格说,但他懂不懂?单是一个问题,就是无说之说。可是,如果像某些人在相上这么讲,说,是他没读懂,嘴上说,无说之说,实际在相上说,是完全不懂。如来所说法是真正的无说之说。实际我再加一个我的话,法义之说,三藏十二部都在说。就像《诸法无行经》恰恰是狮子游步。他在狮子在游步当中,表演了,也叫诠释了一个法义,无形无相的法义叫诸法无行。形成了这部经,不是不动。同理,如来所说法。皆不可以相取。加一个字,相取。不可以言说。不需要用语言,他是法义。他法义,必须借助于语言做载体,这就是上节课反复讲的。佛陀的这句话,“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非法非非法。面对一个法。如来所说的这个法,是无寿相,是法义,空性之法。非世俗之法。很难啊,非世俗之法。有人说,你为什么这么加,你可以批判,我是允许批判,要你问,读懂了,你开悟是最好,你别你批判我,其实你批判和不批判都无关紧要,因为修行人不会因为你批判而憎恨,你批判我,你要是明白了就好,你批判完了你卸了气,你不明白无用。所以我现在谈谈心得体会,你们听听,如来所说的法,’非世俗法,非不是世俗法’。也就是。经文所说的,”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你在任何一边执着,都是错解佛经,是你没读懂,佛说全了,你没读懂。这五个字就是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核心,”非法,非非法“。三藏十二部讲没讲法?你要说讲了,佛说:说我有法可说者,即为谤佛。你没读懂。说三藏十二部四十九年讲的什么呢?讲的是法。你要学会非法,你执着于非法,又不对,还得把非法也非掉就是非非法,著名的双非,这里边,不是辩证逻辑是什么呀?你离开了辩证逻辑,你怎么说读?这里没有思维行吗?所以我说辩证思维逻辑。你同意不同意?这与你同意和不同意有什么关系呢?我表达了法意,表达清楚了,你通过我表达的法义你觉悟了。用你们讲话就OK,完了。你跟我争什么呀,有什么,争完了,你胜利了,冠军都给你了,金腰带也给你了。你有什么意思?我也没失去什么。你将要得到什么呀!你得到一糊涂。有什么意思?

☀非法非非法,双非。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佛没办法还得自问?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又换主语了,我学文不是较劲,一切贤圣,刚才在讲经之前,我谈了两足尊的时候就两条腿走路,要解行一致,反复说不要偏,因为我老讲大乘,他们觉得可能你就空,不是,要行。自己要。下月就结夏,大家伙,结夏期间要学打坐。大家也要打坐,能打坐的,身体不好的单说,能打坐打坐,我提倡啊,打坐。一切贤圣又换主语了。前面是菩萨,不是我换,是释迦再换,贤圣五乘,五乘法,人,天,声闻,圆觉,菩萨。人天乘,没出三道是我们。声闻,圆觉,菩萨出三界,但是佛只主张菩萨境界。佛对声闻,圆觉。不是很满意,因为在我刚写完的这部《楞伽经》里边,佛把声闻圆觉直接跟外道划一等。所以在这部经内特殊啊,一定有语言环境啊,佛的标准非常高,就只要求菩萨。你们看啊!一切贤圣。就是我们儒家所讲的圣人和贤者。实际有修养,有德行的人,这是人天,如果你觉得这么讲,是不是太局限了?没关系,你再加声闻缘觉就行,四个也行,两个也行。你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啊,因为我讲我不是标准答案,供你们参考,记住。这贤圣是觉者,听啊,两个概念,贤圣是觉者,但它不等同于菩萨,金刚经是给菩萨讲的,所以在这里要讲,一切贤圣,这后头有很多东西,所以我为什么这么多天在这!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不知我这么讲能懂嘛。我知道很难。我再点啊,多点几个。佛这个,说的是无为法。是不是佛排斥了有为法?这点我先提出来,先不讲。因这点真的很复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上而有差别。但是他讲了一半。有为法,就像我们说手心手背,我跟你握手时候,我没有必要说,手背在。佛陀,我个人认为,佛陀没丢掉有为法。但这怎么讲,很难讲,这句话我写了很长!先让那心圆给念一下,注意听一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一个角度啊!贤圣者是一个觉者,觉也,觉者乃明心见性也。明心者是有为缘起,见性者是无为性空。性空者不是没有,亦非玩空与断灭,恰是八识的种子无限差别。佛在此处着重,指如来的境界及第一谛,无为现量之“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此处的如染不择,就是在七识不作意,无为的境界中的驴见马见之差别相上。然而,这只是凡夫修炼的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即禅宗讲的第二关,并未究竟,还缺转身,还需要向上一路。见性之后,还需悟后方修,还需要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一合相】。此【一合相】就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亦即一个都不能少。佛在此,虽然只讲到无为法,但法不孤起,无为法是针对有为的,就如同中国人的礼节握手,握手是不必言说我的手背带来了,手背自在,否则没有手心,这就是后面我们要继续要讲的【一合相】,也就是典型的辩证思维逻辑。龙树菩萨又语:离开世俗谛,没有第一义谛,没有第一义谛,就不能涅磐,这是一个角度。我是想的那么多,实际为什么又没把它搁在这里边讲,但我就是想,读一下让大家伙扩大一下思路,其实讲的时候。如果你真明白之后。你应该坚决的,一两句话就给他完成。如果你完不成,像这个啰里啰嗦。可我自己讲,我得把这展现给你们,我三天就费这功夫,啰里啰嗦讲完了。我又换一角度,又讲了,正因为多种角度,我二十年实际就在干这工作,多种角度非常累心的,我现在才敢,就说拿出来最后结尾的时候,用一两句话给他定局。这是一个角度,其实就是这一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里面内含的很多。因为佛陀。只讲了无为法,很多人在这边曲解佛经,就认为打死六七识,就认为一念不生,用无为一念不生,其实他们讲到终极也只到七识。但这又一个角度。我点下,明心是在六识,见性是在现量,现量必有七识,现量不可能的,所以就在七八,可是我提问题。为什么我说他们曲解佛经啊?佛可是一个觉者,可以在七跟八上单立嘛!我再举一例子法报化能够单拿出两个,两身来说吗?法报化三身,任何时候,讲的时候分开讲,但任何时候它都是不可分的,不是你要分和我不分,是不可以分的的,你分不了。语言是别脚的,所以交代的时候,跟达意的时候,我一个角度一个角度说,就跟你买一个家具,你里边看外边看。他这还有一个,其实有四五个,写了有十几页,但是我都觉得话没谈透。就佛陀这句话是证悟,佛陀肯定是亲证来的,但它太简练了。这一句话,再念一下。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直译:如来法性所演说出来的法义,即是不可相取的,亦不可以言说的。因其无相。所以不可取,离意识,所以不可说,其法义不是世俗之法义。亦不是非世俗之外另有一个法义。此间充满了辩证逻辑思维的演绎过程。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一切贤圣的觉悟者,皆是在无为法的八识种子当中发现与提炼无量法义之差别相。而其人类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其日常生活中,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当下。亲证与把握,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利用这把钥匙打开,无量因缘无量法义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这把锁,从而发现本已存在的无为种子的种种差别相,并由此进入亲证思维逻辑的一合性相中,滴水入海与真如法性圆满的融为一体,达到海咸一味的真实境界。注意!人类只有站在有为法的立场上才可以认知”无为法“。这个认知的过程本身就是辩证思维逻辑的真实体验,离开了有为法,不存在孤立的无为法。龙树菩萨言:“离开世俗谛,没有第一谛。”这是一个又换了一个角度啊!这个角度,就是我特意强调,这个无为法,因为佛只说了无为法,我没有资格去加入一个有为法,但是这里面,佛的智慧是因为这个语言条件,就像我们握手时不必去声张再去声明,说我把手背带来,因为佛不在边见上说法。而且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他必须得进入七识证到八识,八识也是无为,八识的种子无量,但七识本身不含种子。七识不动不生。但七识本身又是生灭法,非常难讲,但这个,就这么讲,这十来个字还是不全。你们再听啊,我看能听,再听一个角度,你就知道思考佛陀的这个非常难。再念一下: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法性所显示的法义皆是不可以相取,不可以言说的,其法理法义的存在,不在世俗法的心意识上,亦非不在世俗法的心意识上。其经日: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一切的觉悟者,全都是在无为的现量,及八识种子中提取和发现差别相的。注意!种子无为,本具差别相。六识分别取舍,即是有为作意知已。人类只有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的境界中认知差别之相,即在如染不择的无为状态下驴见马见差别之现象,差别之相性,觉者贤圣见性的境界一定是在现量无为中显示出应有的差别相。也就是说,一切觉悟者全都是因为无为之现量的缘起法义而显现出不同的差别之相。比较绕嘴,所以写出来非常难,就这个角度,现在是三个角度,其实我已经有五六个角度都不同,今天我一定要给他讲明白,就这几个字我现在,我直答。直答不讲那么多了,更简单,刚才如来所说法不可取,绝不可取,我不说了。我就说最后这一句,这一句还得讲,不讲不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差别,咱们嘴一溜就都出来了,就这句话咱还得重讲。刚才那三个是铺垫啊,这个结尾。我个人认为啊,就结局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差别。我翻译啊。一切人天道,包括声闻,圆觉乘中的贤者圣人,在他们觉悟的状态下,全都是以无为法,(亲证八识种子)如染不择的当下,就这时刻,而显现出有不同的差别种相。非常棒,非常。这都是前日的有为,后日的无为。今天我们今天在听课已经当下栽下的了种子是无为。你要今年再做改变,是改变下面的,前面的种子不可改变,有人读佛经,居然读出要改变前头的。我不知道怎么读,大师们也这么讲,有很多东西现在教界。你在找,起点都在大师的那语录和著作当中。你能找出。就是人说,所以我提倡讲经一定要忠实原著,而且你讲经,你不是圣人。一定要允许别人批评。我是随时都允许,我每节课都要重复几次,你们随便批评。你们看,就这一句话我反复的讲。此种差别之相,你瞧佛说的就是最后落得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种差别之相,体现在道种智及后得智,这个,因为这个更难,问你什么后得智?这是唯识宗的,实际就是禅宗讲的悟后方修才能达,悟不是终点。现在我们连悟都没悟。就很难听懂。佛讲的这个《金刚经》是给八地菩萨以上,这大菩萨,直接是圆满的一个境界。它包含后得智。一合相里你要没有后得智。你要那么认知一合相,你是不解如来真义,一合相无所不包。以及禅宗所言的悟后方修。现在用禅宗的这个概念,我带进一个,换一角度【明心见性】这四个字,明心有为,是有为法。其实有为跟无为,我现在这个角度就讲,他根本不可分开,像这样,所以佛在这,你们千万别说,佛在主张无为。明心,明有为之心,见性,见无为之性。有为无为是【一合相】,马上后头就,金刚经的【一合相】就要出现了。有为无为是【一合相】恰如六七八识一合运作,必然要在担水劈柴当中。就是六祖说的,如果你在生活之外,单证一个菩萨境界,你是曲解佛经。菩萨的境界就在生活当中,担水劈柴当中。再换一角度啊!就像我们常说的法报化三身。讲时分开讲,但是永远不可分。你不管同意我和不同意我,别这么想,你们换一角度想,你给我分开一个试试看,当你分不开,你就别跟我争了。我们讲的时候是方便分支,也叫分三,实质是无法分开的,凡分开讲者皆是伪悟。这一点坚定不移。不管你愿意听和不愿意听,伪悟不是坏词啊,就是你悟得不真,但是你悟得不真,我也不能说你真。你要真了,你应该上下贯通,凡不贯通者在有为和无为边见上,来讲解这部《金刚经》的话。你肯定是伪悟。这点我们谈一个。对于佛教当中贡献非常大的人物,我一说都知道。玄奘法师。贡献一生。千辛万苦取回经,终身译经,而且贡献在唯识和教界,千古第一人,贡献应该是没人可比的。他,我个人认为就是咱们常说的过来人就是悟道了,我个人认为啊!你们怎么看?你们有你们的。我现在想讲的,一个对六七八识的真实面目的,他的一个解释。玄奘说过,六识审而不恒,六识跟八识互补。恰恰是,为什么六八不可分。八识恰恰是恒而不审,我再说一遍,你们听啊,六识是审而不恒,八识是恒而不审,这两,六和八这个互补。六识起来,缘起时候没有八识的种子,你根本起不来。说今天让你到心圆精舍,你连什么叫精舍,什么叫房屋,什么叫汽车,你都不懂。这是我们人类共业的一种,种子,这是常识,所以六识他的特点。是审,就分别取舍不断,烦恼不断,妄念都来源于六识,他不恒,他永远刹那刹那变迁流动着。八识呢?是恒而不审,八识已经种子了,无为。刚才我说,他在这边恒着,在这等着你去提取他,你提取它。并不等于他审,就象仓库里的种子,你说春天来了,你要种什么?你到仓库里去提,提取的时候是你。他本身不会审你。这就是种子。所以他们两互补,但是这两,两者缺一不可。实际跟法报化一个道理,你给他分开不可能,实际还有一个我没讲呢,这正要讲的七识,等你意识起来时根不在。怎么起呀?不自欺欺人嘛,所以不用说?当你说意识时候,那根必然在,承认不承认他也在,就像我们现在交流,我有必要说,我们都在空气当中吗?这很无聊的一个问题。谁又不在空气里呢?所以这个问题不存在,但是七识必在,空气必在,如果我们真都没有空气了,封在一个桶里,待会儿我们就全完蛋了。再讲七识,七识是恒审思量。恒审什么呢?恰恰得注明了,这就是我说的,强调七识重要性,恰恰他是悟道,所谓见性之关键。七识恒审。驴来驴见马来马见,谁来审谁?谁来他不管,他决定不了,它本身不择,这是我说的啊?可以批判啊,七识本身不择,但他审,谁来他见,他不是不作,他不分别,但是谁来他照见,他知道驴来,知道马来,它不会把驴,这条非常关键啊,他不会把驴看成马,他也不会把马看成驴,但他不分别驴跟马谁好谁坏。这恰恰是六识。七识是意根,意根是现量,必见。见了马不会说驴,因为他根本意识不起。我们知道,这点比较难啊!他还没有分别,他也不需要分别。所以佛这部经,刚才这句话,一切贤圣,就人间道里边的觉者,他觉悟在哪儿?他以无为法,恰恰是在七八。他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可是这里边有一隐语,就我说的。当你遇到差别的时候。是谁知的?是六。其实我讲说是六七,因为佛只讲了无为法,我必须忠实原著。佛是觉者,我们要觉也记住了,你无法把六识去抛弃,单拿一个七识跟八识说话。如果你那么讲。我只能无言。所以传统的。打死六七识,独立于八识。那请问谁来觉呢?我不知道,大家伙思维不思维。八识这点已经明确说了,八识是种子无为。谁来觉?眼不见眼。佛不再佛。 门外的一棵树,还有一把遮阳伞。无为。它不需要觉。觉者,人也。觉者,人也,觉者,人也。人离开了意识无法生存,如果说学佛是把意识去掉。那等于,就是我们政府所反对那个,那是李洪志,反人类又反社会。佛陀不会有打死六七识的原义。所以我说,回归还原释迦本怀,就这意思。因为佛的经,刚才也读了,那就再读一遍。这两天竟读这个了。《涅槃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边。我就挑最重要的啊!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识,非心意识,这就是辨证。性即是空、无相、无愿,就是三门,你看都不离。非色受想行识,’非“,马上还没完呢,不离色受想行识,你要再,再听啊,非逆生死。逆是行舟的,非逆就不计生死,读大乘经典,这不需要解释吧。不顺涅槃,这八个字再说啊,非逆生死,不顺涅槃。接着还要更明确,就是我常说的十个字,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这大乘经典。反复再说,所以佛从来不在边见上,我们不要落,落边。所以,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看这句话我读,读多半天我还在重复他,一切贤圣是人天。人天道,即使你加上声闻和缘觉,你要到菩萨还得往上走,你到菩萨往上走的时候,必须不要丢掉第六识,不要丢掉有为。这是我说的,你们随便批判。因为佛只讲了前头。我这一个礼拜就在犹豫讲不讲,今天我这句话,实际现在就落在,就这一句话我觉得应当补上”有为’。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啊,他乘愿再来,利乐有情,他入世,入世离开了六识,怎么入世?必然是不着两边的!怎么不著两边?既不著有为,也不著无为。既不落在六识,也不落在八识,而恰恰是在七识的恒审思量的当下,恒审思量的当下就是六七八一个不少,一合运作,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龙树菩萨说了。离开了世俗谛,没有第一义谛。法不孤起。应该讲。这十几个字,应该讲明白了。实际再说一个。说龙树是菩萨,刚才你不说依经不依论吗?再给你补一《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指的就他,你如果离开了色说空,你离开了空说色,佛也得’一句话,一句话的说。佛的三段论,刚才也出了两段,你等着你别着急,后面还说第三段呢,所以佛说这句话不要断章取义,就觉得佛在主张无为,就要打死六七识,你怎么打呀?你怎么打呀?你打死六七识,你那是什么呀?永嘉大师说的,四禅八定了,最后以后,他的一句话,我就醒了。他说这句话时我一下从凳子上就站起来了,你在作意啊!跟菩萨境界,跟觉性,我要是看见他,我肯定给他鼓掌给他顶礼。他说这跟觉性,不可等同!实际我们。两条腿。解和行同进行,有些人的因缘和慧根决定他,有些人是解在前,我就是这种人,有些人是行在前。记住了!没对,没错,没有对没有错,你适合于哪?最后你都要达到,就昨天我说最后那十多分钟,一刻钟。他讲的实际就是坛经六祖说的’定慧等持”。那这个,这句话就算了,到这了。实际大家伙儿明白,在这一定要辩证的看。就是我们说的,我跟你握手的时候,我虽然没说手背我带来了,你一定要记住我手背就在当下。所以当讲无为的时候。有为必在。当知无为的时候恰恰是有为。

☀好,那咱继续往下。须菩提,还是,佛非常谦虚,须菩提,于意云何?你有什么想法吗?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你瞧,印度人说话就是无量,所以这点儿我翻,你们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哪找去?就告诉你无量,别想了。实际往下讲,我用一句话就解决,用以布施,是人所得的福德,宁为多不?这反问?那难道?实际他反问,实际在肯定,难道不多吗?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伟大的世间尊者,何以故?你瞧他也学会了。怎么原故呢?是福德。这地啊有东西啊,是福德既非福德性。在性上,是福德,但他不是福德性。是故。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如来说福德多。其实这,这么大白话,我解释,解释我都觉得累,你看啊,我用一句话括弧,你们看啊,就是:【性一相多】,原先我爱说用一,这地方是多少我就用多。性是一。相是多。就这么简单。说何以故呢?为什么呢?自问自答,就因为说福德,福德是相,是很多恒河沙,非福德性,非,是说的一,所以佛说:如来得福德多。能听明白吧!性,永远是一个。他没有第二。福德呢?恒河沙。只要你还想说,你就说,就永远无止境,没人能把福德,说在一个范畴里,就算了结,因为你框建的范畴,只要你有边界,边界外都是什么?这就是佛陀十四不答。你这个边界没有,所以印度人,当时思维方法就辨证了,谈到类似这种问题,他们最爱用的就是恒河沙数恒河沙,严格说就是你不要想啦,那太多了。你何必那么累呢?不要打妄想了。是福德,非福德性。凡在福德上都是多跟少,与生和死。福德性是一,是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他都不增,他也不减,他哪有多少啊?所以佛。为什么我说金刚经,读《金刚经》跟《心经》要对照。“六不”在这里边就体现了。以无所得故。无智亦无德。指的就是性一,你不想得的,它也不离开你,想得它也不增。可是相呢?福德不一样。福德恒河沙。若复有人,就是还有其他人。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你看,他说四偈。就像咱们在这点念经和在这点学习讨论、交流。就胜那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实际这问题在这边我又用一句话,你要真读懂辩证看,就一句话。二者不可比。哪个二者不可比呢?就是形而上,我还得用逻辑辩证和哲学词。形而上与形而下,不在一个档次上,你就别比了,没法比!就像两个拳手,一个重量级,一个轻量级,没有办法在一个台上。比不了。佛其实就说这么一个意思。《金刚经》常年,那么多年,为什么人读不懂?就是他们拒绝辩证思维。其实你真的动动脑筋,这都是很简单。佛也没用辩证思维,也没有形而上这句话,也没有形而下,因为当时二千五百年前,没有这概念,实际上思想已经有这义,法义已经有了,现在咱们用两句话就可以说,形而上和形而下,你不要比了。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就刚才说,一个性跟一个福德,你怎么比呀?福德多,多到哪儿啊?没法说,恒河沙还恒河沙,可是性。永远是一。你不喜欢他,也是一,你说我喜欢多,多要点儿也没用。那你说她们怎么比呀?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你看,佛也说了很多话,很费劲,其实就这么一个意思。你要再往下看,他要自己问?佛这部经啊,几乎都是自己问,因为别人没法,他的思维,别人跟不上。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个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换句话说。就是皆从此,【形而上出】。别说我错解啊,我的括弧加一个’大般若空性”。因为我换了一个词,换了一个哲学词,就是【形而上】他不可比,而且一切诸佛, 佛说得非常厉害,非常准确,皆从此经出。把这皆从此经出,都从大般若空性当中出。就,我再换一句话啊,就一切的多,把那‘多“引上啊,一切的多皆从性中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你看见没有,这三段论又刚出来,所以别着急,佛不是没说,下面还说,所谓佛法者。就是我所说的佛法。其实都是在相上,在多上说?真正的我说,说我有法可说者即为谤佛,那是语言,主语在换行,那是在性上。性上无法说,无法言语,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是在多上说,你看啊,这性是在一上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这是在性,在一上说,非法非非法。这你们一定要穿透就读懂了,佛在这地方没说,你都不懂别着急,你往后走,你往后走,后走读懂了,回去再一读,一串,她是通达的。如果没通达是你没读懂。佛的智慧绝对通达。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能作这样的念头吗?说,我得须陀洹果不?有这样的念头吗?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呢?其实这都不用解释,这都是大白话,可以不?为什么呢?须坨洹名为入流,在“入流”这划一下啊。而无所入,又是辩证。他名字叫入流。但他呢,却无所入。这句话明确说,佛不打妄语,佛是如语者,实语者。那么入流,为什么无所入呢?入是筏喻,入什么呀?入无相,无色之流。底下往下看,马上就回答你了。不入色身香味触法,凡有色相的他都不入。但他又入,入哪儿呢?入大般若空性。实际在这点儿,我形象比喻就是滴水入海。其实滴水不需要入海本身就是,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你没办法,你就得说滴水入海。这也是一筏喻,所以入流,入无色相。或者你括弧,【空性之入】。佛没说,佛是用否定的形式来说,说无所入,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坨洹,也就是说,在我们要学会辩证的换角度啊,就说你在色生香味触法上,去入流的话,你就不是须坨洹。就这么简单。
这个也不需要多的解释。于是,须菩提,又问第二个,第二个四果,现在就问第二个。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刚才问的是须坨洹,现在是斯陀含?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一样。不也,世尊。何以故?为什么呢?你要答案还是一样。斯陀含名一往来,就一次往来已很厉害了,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他要有往来,有实往来,那就生灭了。但是在他没明缘起状态下。他还有一往来,这点确实比较难啊!就是你要学过辩证,你就承认辩证思维逻辑时候,这个都不用说,一念就通了,可你要不明的时候,这点讲得挺费劲,因为你脑子转不过来。也就是名为一往来,实无往来。实际前面佛也说的。菩萨度众生实无一众生度,你瞧反复,佛强调这个辩证思维。他说,他说度众生,确实说真实的度,是实无一众生可度。这点说斯陀含一往来却说又没有往来。那个说入流就又说不入流,你看啊,他的思维都是一样,都是辩证。你再看啊,往下看。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至尊。何以故?他的语言格式都一样。阿那含名为不来,他都不来了。而实无不来。因为有一个来往,来去。还是生灭。是故名阿那含。这里边出现的是名,实际在这个地方啊,我说一句,三段论已经成熟了。是名出现了。这佛说话啊,也是一步一步递进的。实际。在因缘的当下,实际这无量义啊,无量义因缘。无我,诸佛,一个行者达到了无我和无执,就无我执。他就无需,他无我执时,他无需再来。同时,再换一角度啊。“来”,三个概念啊,来与不来和无不来,这三个概念啊!皆是缘。皆是无量因缘,也皆是缘起法。所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这点挺难转的,实际严格说,一切都是因缘。是因缘在。所以在简练的一句话,整个佛法就是因缘法。所以讲大乘,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你爬去吧!但是你真明白他的意义,易,易,易,就像春天的百草。哪个草枝头不是春天?百草枝头皆春意,就这么简单。
这个也不需要多的解释。于是,须菩提,又问第二个,第二个四果,现在就问第二个。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刚才问的是须坨洹,现在是斯陀含?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一样。不也,世尊。何以故?为什么呢?你要答案还是一样。斯陀含名一往来,就一次往来已很厉害了,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他要有往来,有实往来,那就生灭了。但是在他没明缘起状态下。他还有一往来,这点确实比较难啊!就是你要学过辩证,你就承认辩证思维逻辑时候,这个都不用说,一念就通了,可你要不明的时候,这点讲得挺费劲,因为你脑子转不过来。也就是名为一往来,实无往来。实际前面佛也说的。菩萨度众生实无一众生度,你瞧反复,佛强调这个辩证思维。他说,他说度众生,确实说真实的度,是实无一众生可度。这点说斯陀含一往来却说又没有往来。那个说入流就又说不入流,你看啊,他的思维都是一样,都是辩证。你再看啊,往下看。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至尊。何以故?他的语言格式都一样。阿那含名为不来,他都不来了。而实无不来。因为有一个来往,来去。还是生灭。是故名阿那含。这里边出现的是名,实际在这个地方啊,我说一句,三段论已经成熟了。是名出现了。这佛说话啊,也是一步一步递进的。实际。在因缘的当下,实际这无量义啊,无量义因缘。无我,诸佛,一个行者达到了无我和无执,就无我执。他就无需,他无我执时,他无需再来。同时,再换一角度啊。“来”,三个概念啊,来与不来和无不来,这三个概念啊!皆是缘。皆是无量因缘,也皆是缘起法。所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这点挺难转的,实际严格说,一切都是因缘。是因缘在。所以在简练的一句话,整个佛法就是因缘法。所以讲大乘,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你爬去吧!但是你真明白他的意义,易,易,易,就像春天的百草。哪个草枝头不是春天?百草枝头皆春意,就这么简单。
.png)
上一篇:《金刚经》第一讲
下一篇:《金刚经》第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