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三讲金刚经講稿(2014.03.25)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心经》和《金刚经》是一组,是不可分离的两部经,《金刚经》是万经之父,《心经》是万经之母,佛说一切经皆从此经出。《金刚经》五千言,有二千言以上讲的都是著名的三段论。就是“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 

☀所以咱们讲《金刚经》,大道至简,这四个字很简单,“如是我闻”,我是这样真实听到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这个心,发什么心呢?发无相之心。那三门,我一再说中国寺院的建制,三门,空、无相、无愿。不住色生心。不住色,人类能达到不住色而生心的。六道众生当中,人类能达到这个《金刚经》这个境界的,现在只有七识,六识完不成,八识自己不孤起。七识能满足他的现量,不择,因为七识不住色,七识本身不取不舍,它是鉴,是一个镜子,谁来?他反映谁?任何心来,因为六识你不起心。七识那个根身,根镜上不显。六识起心,是色,是一切色心,不住色而生心,是七识,六识完成不了。八识是心的种子, 八识本身不存在住色和不住色,六七八本身永远都是一合运作的,讲时分开讲,实质不可分,就像法报化三身一样讲时分开讲,实质上不可分。从这个,一个角度来说,若就是假如,若心有所住,你住在这里了。即为非住。你们现在先问问自己,那个心,能住吗?当你打坐的时候,你把自己的心,用意识意念把它住,住的时候,都是暂时的。当生命缘起的那一瞬间,不是我们个体啊,但单细胞走向复杂细胞时候,生命缘起的时候,或湿生、卵生、胎生啊,这里边,佛一开始在《金刚经》就讲了四生九有。当生命产生的时候,佛在大乘经典,反复的说,无始劫以来,无明。那个时候。 无明。能够用我们现在有为。去把它灭掉吗?假如你要灭掉。六识用有为法,听懂啊,这个关键,刚才为什么讲,这个上午我换多种角度的讲,有为跟无为,你用有为法去灭掉六识和七识的时候,你问问自己,那个任务完的成吗?当你打死六七识的时候,本身就是六七识。最后终身,落得一个自欺欺人。但是有作用,这人可能身体非常好,也许能活到一百多岁,有历史上这种人很很多,还不是很少,不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和其他教,都有活得很长,我不反对这个。但他和佛陀说的觉性,没什么关系。他的理论,不应以,人活得长,并不等于他的理论是正确。其实他,也没有打死六七识,他只不过巧妙地利用了六七识。实际他真正能达到的。我个人认为啊,可以批判,因为这个词实在找不着,所以我说到七,他只到七了,他把六,暂时,不是打死,暂时封存了,或者叫冬眠了,我用这两词,你们看看,你们看能不能接受?不是打死,暂时库存了,或者叫冬眠了。暂时不动了,但是“七识的根“还在,八识种子依然还在。否则他那些境界从哪里出啊?一切境界全来源于前世的种子。不住色生心在人类能达到那时候,我认为只能到七识。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什么心呢?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的心。离不开六识。也离不开八识,没有七根的心,是本身不存在,所以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一合运作时就是我们凡夫日常生活中。六祖提倡担水劈柴皆是禅,禅不在另外,禅也不神秘,就是生活当中。但是你通过修行,你在觉性上用功夫,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人担水劈柴?他不是禅,也没修行。有人担水劈柴就是修行。实际,区别就在一个”觉“上。觉是有标准的啊!佛陀对觉有明确定义。明心见性是“觉”的另一个说法。明心在缘起,在六识,在有为。见性在七八识。在无为。见性,不在相染上。性一相异。相,可以无穷恒河沙,性永远是一。此一性就是实相,刚才说的,佛在反复说,实相就是无相。
☀如是布施。怎么布施,往下看,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这是主语啊,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来本身就无相。所以如来说,这个说,是表法的法义。法义无相。但他不是无意义,不断灭。法义无为,皆在八识如来藏里。我们有叫阿赖耶识。 在种子。法义,无为。所以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如来藏里,八识阿赖耶识里。一切种子相,即是非相。没有一个固定的,就无自性之相。但它不是没意义,他随缘起,而产生一个心的当下的。特殊新的意义,这条非常深。缘起法。就在他。缘起运用的当下,产生的那个独特的新的意义。这里边非常难解。我换一角度。龙树菩萨说,佛法本身是因缘法,龙树菩萨解决因缘法的时候。对这个因缘说了。非自生、非他生,自己不生自己,他人也生不了。非共生,但他又不无因生。无因生,断灭,那现在到底怎么生?佛没说,我也不敢说,我也不会。但是我告诉大家伙,在因缘法产生的那一瞬间,他会有一个新的意义,至此义,这个意义还是绝对的是无我的。是真实的,是实相的。是它才符合的。这个就是佛说诸相。八识种子里如来。佛之相, 他非相。这个非相,不是没有幻影之相,是无自性之相。为什么无自性?只在这个时空点这个因缘之中,这点,这个意义存在。又说,再换个说法,这副药只对这个病存在,换一个病人,这副药没用了,我还得换。但也有别的药去对付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病人。每一幅药。都是针对某一个病人,这就是法无定法。所以再好的法,你把它固定下来,拿来比对。不是法不对,是你不对。这点也是非常深,所以读这部经要有大般若空性的底子,广读经书。所以佛法讲因果,有很多人,他为什么大乘经典一读,或者,他的姻缘,像六祖不识字,但他的慧根。全部来源于前世姻缘,这跟迷信没关系啊,没有前世姻缘,你根本读不懂大乘经典。我在京城就有一朋友。小学三年级。你交流时候就知道文化不高。但是读大乘经典,还不是多。大乘经典,他连注解都不看就能读懂。因为我跟他也是朋友交流过。他也是感到跟别人没法交流了。他能抢着你话往前走,但他文化就那么低,这是前世因缘,但是我们不要迷信。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就不要在色上着眼,不应在色相中表法,这是我说的啊,就真正的菩萨他不在色相上过多的着眼,他也不在色相上表法。就是看一看我们自己的心,是不是在相染上布施。所以如果你要发菩提心,你要将来,往菩萨这个方向走的话。菩萨的心,佛明确说了,是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利益一切众生故。菩萨利乐有情,为众生的缘故,入世。应如是布施!怎么布施呢?就像如是,就按以下,大家伙听啊!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点儿又应照,佛陀的讲话,都是就像我们写文章前后照应。佛在开场之后。佛说度众生。我已把众生都度遍。我是实语者,如语者,但是接着就说,实无一众生得度者。这在前面,上午讲了,回过头,你再对应着,佛陀的思想。不但这部经前后不变,终生不变,这就是我要说的那个无形的主线,你要抓住 了。大乘经典,你一读就通。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你不要怀疑?佛说完这句话,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佛陀说完这句话,已经想到后世众生。福报浅,有可能不信,于是佛马上追加一句话,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就是我不打妄语,说的是实话。接着,又叫须菩提,提醒他。须菩提,如来所得法,这点又说得,一定要看啊,佛非常辩证,这叫得,但得什么法呢?得一个无所得法,你听啊,别听我的,你往下说。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典型的中道辩证法。须菩提,无实无虚,没说实也没说虚,别我这一读就溜过去了,这无实无虚。这非常重要,这四个字啊!无实无虚,须菩提,若,如果,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进入黑暗的屋子,即无所见。他也就看不到光明。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又若,如果,菩萨心不住,一个住啊,一个不住,你看看啊,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有眼睛?目光明照。明照,他特意用一照,佛用词非常准确。见种种色。这点这个照,是七识。信不信,你们可以批判?他没在看见,那个见上说。“见”,有相吗?我看见你啦。今天早晨他给你打招呼。见见也有见有相,但是“见”本人不起意,镜子本身不作意。镜子得反像,谁来作义呢,是你作义,你早上洗脸,你在给人化妆,是镜子化呢?还是你画呢?这个问题。都不用回答。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有眼目,目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既为如来以佛智慧。我再加重说一句啊,既为如来。以佛智慧。主语是如来,以什么东西去看呢?什么状态呢?什么境界呢?是佛的智慧。一定要会读啊,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里边。前面反复的说,这点,我提一个问题?如来在相上见吗?不用答。所以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不是我们传统有些,某些大师或者著书立说那种。如来悉知知悉见,能看见,你干什么都能看见?如来看,不关心你干什么去?以智慧,佛的智慧,般若智慧,空性悉知悉见,这里边还是供你们参考啊,供你们批判,你们要愿意加,加一括弧二字,【性鉴】,不是相见。如来反复的告诉说,不要在相上,恒河沙相,不如四句偈。形而上跟形而下,不可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读啊,既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世人悉见世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只有如来有这,这么大的心量,这么大的功德。所有的凡夫也达不到,加起来也达不到,不可比。我这样说,我非常坚决啊,把全人类的凡夫加在一起,不可比,不在相染上。如果你现在还说“我就是佛”,那就很无聊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无量,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呢,复以,一天就三次啊,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是“劫”啊!这词你们就别想了,以身布施。佛实际反复再说,那么大的,就不要去想,那两,二者不可。我反复强调,不可比。如果在这点儿,“不觉”。在这里边,法师们也不讲。有人拒绝,说《金刚经》不可讲。我不知道,佛陀给他打电话了,还是怎么回事?他怎么能知道这句话!《金刚经》不可解,佛陀当年讲他干什么嘛?佛陀要给大家伙一个咒子,一个密义。早就完成了。三藏十二部,几间这样的屋子也装不下。四十九年奔波带弟子,带出那么多,当年开悟的人,都是在大般若空性上开。你去查查历史。包括中国人。中国的开悟者,大部分都在禅宗。禅宗的操作全在《金刚经》,打六祖就只持一部《金刚经》,对于坛经咱们已经学过。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就是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佛开始总结了啊,以要言之就前面讲的话太多了,重复就是怕你不懂,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没边,不可称量,不要在量上去衡量他。无边功德。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没边。如来为发大乘者说,这就做结了啊!这部经,这是佛陀原话啊,不是我的话,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来善付嘱诸菩萨。反复强调了这个。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点,我不知道,还得解释,大家这会儿不讲的话,能不能懂?如来真见这人吗?我告诉你,读《金刚经》的人,必是无我之人!无我,来解释般若空性的时候,这是正解。枉为人说是有条件的?是在正信正见上,所以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如来不在相上见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已经无我空性,他的法义是空性,空性与空性永远是一,在一上悉知悉见。佛在这经里就说,人要慧根不足,都听不懂,更甭说那些动物听懂,说一转法轮要能解决了,佛的智慧,就不会继续二转。二转解决不了佛再三转,佛那个智慧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凡夫,他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因为一转和二转没有完成,所以三转,三转法轮的特点就是辨证思维逻辑,但是这句话,历史上从来没人说过,可以不承认,他的法义全在这里。把三个词并列在一起,因为一个词满足不了我要表达的。第一是辩证。第二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六识,打死六七识不行,这是我主张。第三,认识他是通过逻辑。但是逻辑不是佛法,不是释迦法义的本还,我说得非常清楚,辨证思维逻辑是一个工具,是一个交通工具,没有这个工具,你就走吧,肯定就能走到家,可能得走半个月。就这么简单,也肯定能回家,因为佛说了,即使你念一个名相,你念到什么时候,将来菩萨们来接你。但是走般若路线的话。你掌握了辨证思维逻辑,这个工具,你会很快的。契入大般若经的思想核心。这部经很难读,没有这方法,我讲着也费劲,你们听着就更费劲。实际不是我的发明。经文里原有这个法义。只不过我用,我的这个名相,这个特定的词组就六个字,叫辩证思维逻辑,我用它来展现出来。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常说的荷担如来家业,是有条件的,只有这种人才能荷担。你在这里发愿,在相上,向相上执着。执着于相染,不但不能解脱,反倒束缚,那你荷担这个家业。只是一个愿望。实现这个愿望是需要有条件的。不记住大般若空性。谈荷担如来家业。最终只能自欺欺人。何以故,须菩提。佛接着就说了,为什么?须菩提。若,就如果,乐就喜欢,若乐小法者。著,就是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凡有四相者四见者。皆是著小法。于是,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你不可能,你要勉强的为人家解说,就相上解,是越解越曲解。须菩提,在在处处,就哪里都是,若有此经,什么地方?如果你看到了。所有地方,凡你能看到此经的地方,一切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就是上三道。这不六道众生吗?这是上三道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见经如见塔。皆应恭敬,就像我们有人绕塔,你要恭敬,顶礼也行。围着他绕,绕经也行。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是表示尊敬。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就是在你学习的这部经,遭到他人耻笑,或者误解的情况下。是人先世罪业,我们凡夫都有罪业。就是轻重不同。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这讲得非常厉害啊!他,是人,先世的罪业,还不是一般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你今天学得不精,却遭到他人轻贱污蔑或者耻笑的话。你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消失。佛在前面已经声明了,实语者,如语者,无妄语。所以这句话是真实的。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这又是劫啊,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是劫啊,这就量更大了。于燃灯佛前,得值八万四千万亿那由他,更别想了,那由他,他就很厉害。得值,印度人特别喜欢说超大的词啊。八万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这是前后又一个对比啊,前后对比。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授持读诵此经。还是那句话,就是又是不可比,你前面多大的一个数目啊!八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都供养,没有落过。如果你于后世呢?有人读诵此经,就这部《金刚经》所得功德呀。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其一。千万亿分,佛说话,就是把这个对比无限拉大,就告你不要这么想。不要比。其实在咱们前面讲那个《诸法无行经》那句话更干净。呵斥那谁,直指无须说,不要说不要问,这问题不存在。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就是你想到就没法比,别比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如果有人听闻了。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不相信,狂妄。所以佛也不在功德上,不在相染上,让去说。为什么呀?这里边又有一个。我带“引号“的密义啊,不是真有密义。不用专指,就是直接直线的,认为二者不可比,我一再说不可比,无可比。不可比后面还有东西呢?不是说,直说不可比。“心即狂乱”这四个字画上,发狂,知谁发狂。如果你贪婪于这个福报和名相,贪婪于相染,你就会发狂。佛所以不说。我这点啊,又跟传统不一样。你们可以批,我相信佛陀深含这层意思。真正对比是量上的浅层,还有一个深层。就是我说这个,我如说,你执着了。你会狂乱,我不知听懂没有?再加一句话,再换一个《解深密》,就《六经直解》最后一部《解深密》里边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就这地方不开眼,我不敢讲,佛都不敢,不讲,不是不敢讲,是慈悲,为什么?恐彼执著实为有 。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你执着实为有,谁执著谁发狂。这层意思。没人讲过,我揣摩出来的,供你们批判!也许佛陀没有这意思,你看去,当你走向觉的时候,你往深层讲,你看有没有这意思?佛所以,我于凡愚不开演,我一讲你就执着于实,待会儿你抱住了。你就会发狂,等你醒来时候,你以为是黄金,当你真夢醒时候一看。原来是狗屎。这话比较粗俗,实际我们很多,把佛教当成宗教去学的时候,最后学得的都是宗教狂徒。实际这里边隐含着这层意思。须菩提,当知是经。这里边又讲了’义’,不是没有法义,有,须菩提,为什么刚才前面那句我引深了一下?就是佛经文后面有法义,所以我现在,马上佛说,就说,须菩提注意啊,当知是经,是经义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觉性就完成了,但是当你还不干净,还不卫生的时候,我希望你最好使,为什么?现代是文明社会,我们还得要讲卫生,我是玩笑啊!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就是法义,法义的力量。无边无际。佛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留下的就是法义。与神通毫无关系。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就是开,这个,这部经开始所问的两个问题,现在又提出来了。佛以下就要答了。咱们今天把这段给他讲完啊,这是非常关键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什么如是心呢?往下看,就是当生这样的心,什么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三句话。是一个意思,不要断。如何生心呢?生如下之心,我再念啊,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生这颗心。如果读《金刚经》,这句话读不懂的话,把前面佛陀问得如何应住,如何降伏其心的时候,在相上去解。此经没有读懂。何以故?自问自答,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瞧这点,又归到菩萨,这部经给菩萨讲的。所以如来善嘱付,善付嘱诸菩萨。无四相,凡说菩萨的地方,佛都反复地重复了无四相。所以者何?又问了。菩萨度众生,不在相上度。在性度。也就是,即觉者实性自度。是自度。须菩提。实无有法。他接着就又自问自答,所以者何?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己就说了,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没有一个固定的法。没有一个固法,也就是法,没有一个自性的法。法无自性的反面,另一个角度说,没有一个自性的法,在那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际无上正等正觉的法义皆在缘起法上体现。这句话又换一角度啊,就是真正你要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皆在缘起法上体现。不在固法上,因为缘在变,这法亦在变。再说一遍,佛陀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留给我们的只是法义。真行者。在这里,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没有拣择。凡分别取舍者。皆是有为法。因为佛这点明确讲,实无有法。皆知有得有失有为法。凡有择、有得、有取的皆是有为法。不在佛所说的前提,实无有法的范畴里。这句话我说得非常干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不菩提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马上说,如是如是,就这样就这样,这佛肯定须菩提,就是这样,佛已经承认就这样,肯定了。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再点啊,须菩提,连着叫,提醒他注意,若有,如果有,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恰恰是没得,授记了,有得就无授记了。所以《金刚经》讲第一义谛的时候。根本就不在相讲。整部经都在一谛上。所以才叫《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只有在第一性,般若空性上,你能渡到彼岸,不是在相上。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为什么受记与你,当得作佛呢? 因为你不在相上,你无四相。所以我授记,实际他授记是什么呀?真有一个某某某,名字吗?实际他授记的是法义,因为你要读完了《金刚经》,读懂了就是。佛说释迦,既非释迦,是名释迦。号释迦牟尼,佛终身,包括他的一切诸佛,留给我们人类只是法义,释迦太子发现,是发现,他也没有创造。这点学佛法应该坚定不移。我们学佛法,无神论,不是上帝,不创造。以实无有法,又重复了,恰恰是实无有法,“以实无有法’,划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真有法的话,就不得无上正等正觉,是故,恰恰是这个缘故,燃灯佛与我授记,又再次说了。无法者方为授记也。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法义。如义者,法义也。加一句。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所以这点儿也记住了,辩证,这点儿一定把握,不要落边,不要说,佛说实,或者说虚。于是中,是就这个,这个中里,中就这里,是在无实无虚状态下,就是因为无实无虚的缘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句话常听人说,在岁月里,但是他有前提条件的,是在无实无虚的状态下,或者叫见谛前提下。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有条件的。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是名,这里的法相是名,依然透露着辩证思维逻辑。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菩萨亦如是,佛简称了,佛说菩萨。既非菩萨,是名菩萨。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如果我要真作誓言,作什么誓言呢?底下这是一个引号啊,我当灭度无量众生这样的言,如果你说了这句话,就是啊,就这几个字啊,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这点比较难懂。只要你说,有这想,你就着相了,着四相了,前面不说吗?实无一众生可度,这里边,如果你,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 又要自问自答,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也是有条件的,但是这里说,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又是对照。互补不能单拿出一句话,寺院里经常有人,这么单拿出一句话,不是佛陀的原义。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这样的言,我当庄严佛土。还是这句话啊,这六个字。佛是作这句话的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你有这想法,你有这语言,你就不是,因为你落了相,落了四相了,就因为你说了这句话,所以不是菩萨。所以这里的主语概念一定要清晰,不清晰,你不知道佛在说什么?何以故?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还是著名的三段论,反复强调。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无我法,划上,必须得读《金刚经》,如果在我相上,不能通达无我,你读不懂?解释起来也是曲解。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刚才说,不是菩萨,现在说是名真是菩萨,就是你只有在通达无我的情况下,你才是真正的菩萨。这句话啊,我再说今天就算结束了啊,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如是布施。怎么布施,往下看,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这是主语啊,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来本身就无相。所以如来说,这个说,是表法的法义。法义无相。但他不是无意义,不断灭。法义无为,皆在八识如来藏里。我们有叫阿赖耶识。 在种子。法义,无为。所以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如来藏里,八识阿赖耶识里。一切种子相,即是非相。没有一个固定的,就无自性之相。但它不是没意义,他随缘起,而产生一个心的当下的。特殊新的意义,这条非常深。缘起法。就在他。缘起运用的当下,产生的那个独特的新的意义。这里边非常难解。我换一角度。龙树菩萨说,佛法本身是因缘法,龙树菩萨解决因缘法的时候。对这个因缘说了。非自生、非他生,自己不生自己,他人也生不了。非共生,但他又不无因生。无因生,断灭,那现在到底怎么生?佛没说,我也不敢说,我也不会。但是我告诉大家伙,在因缘法产生的那一瞬间,他会有一个新的意义,至此义,这个意义还是绝对的是无我的。是真实的,是实相的。是它才符合的。这个就是佛说诸相。八识种子里如来。佛之相, 他非相。这个非相,不是没有幻影之相,是无自性之相。为什么无自性?只在这个时空点这个因缘之中,这点,这个意义存在。又说,再换个说法,这副药只对这个病存在,换一个病人,这副药没用了,我还得换。但也有别的药去对付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病人。每一幅药。都是针对某一个病人,这就是法无定法。所以再好的法,你把它固定下来,拿来比对。不是法不对,是你不对。这点也是非常深,所以读这部经要有大般若空性的底子,广读经书。所以佛法讲因果,有很多人,他为什么大乘经典一读,或者,他的姻缘,像六祖不识字,但他的慧根。全部来源于前世姻缘,这跟迷信没关系啊,没有前世姻缘,你根本读不懂大乘经典。我在京城就有一朋友。小学三年级。你交流时候就知道文化不高。但是读大乘经典,还不是多。大乘经典,他连注解都不看就能读懂。因为我跟他也是朋友交流过。他也是感到跟别人没法交流了。他能抢着你话往前走,但他文化就那么低,这是前世因缘,但是我们不要迷信。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就不要在色上着眼,不应在色相中表法,这是我说的啊,就真正的菩萨他不在色相上过多的着眼,他也不在色相上表法。就是看一看我们自己的心,是不是在相染上布施。所以如果你要发菩提心,你要将来,往菩萨这个方向走的话。菩萨的心,佛明确说了,是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利益一切众生故。菩萨利乐有情,为众生的缘故,入世。应如是布施!怎么布施呢?就像如是,就按以下,大家伙听啊!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点儿又应照,佛陀的讲话,都是就像我们写文章前后照应。佛在开场之后。佛说度众生。我已把众生都度遍。我是实语者,如语者,但是接着就说,实无一众生得度者。这在前面,上午讲了,回过头,你再对应着,佛陀的思想。不但这部经前后不变,终生不变,这就是我要说的那个无形的主线,你要抓住 了。大乘经典,你一读就通。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你不要怀疑?佛说完这句话,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佛陀说完这句话,已经想到后世众生。福报浅,有可能不信,于是佛马上追加一句话,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就是我不打妄语,说的是实话。接着,又叫须菩提,提醒他。须菩提,如来所得法,这点又说得,一定要看啊,佛非常辩证,这叫得,但得什么法呢?得一个无所得法,你听啊,别听我的,你往下说。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典型的中道辩证法。须菩提,无实无虚,没说实也没说虚,别我这一读就溜过去了,这无实无虚。这非常重要,这四个字啊!无实无虚,须菩提,若,如果,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进入黑暗的屋子,即无所见。他也就看不到光明。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又若,如果,菩萨心不住,一个住啊,一个不住,你看看啊,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有眼睛?目光明照。明照,他特意用一照,佛用词非常准确。见种种色。这点这个照,是七识。信不信,你们可以批判?他没在看见,那个见上说。“见”,有相吗?我看见你啦。今天早晨他给你打招呼。见见也有见有相,但是“见”本人不起意,镜子本身不作意。镜子得反像,谁来作义呢,是你作义,你早上洗脸,你在给人化妆,是镜子化呢?还是你画呢?这个问题。都不用回答。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有眼目,目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既为如来以佛智慧。我再加重说一句啊,既为如来。以佛智慧。主语是如来,以什么东西去看呢?什么状态呢?什么境界呢?是佛的智慧。一定要会读啊,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里边。前面反复的说,这点,我提一个问题?如来在相上见吗?不用答。所以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不是我们传统有些,某些大师或者著书立说那种。如来悉知知悉见,能看见,你干什么都能看见?如来看,不关心你干什么去?以智慧,佛的智慧,般若智慧,空性悉知悉见,这里边还是供你们参考啊,供你们批判,你们要愿意加,加一括弧二字,【性鉴】,不是相见。如来反复的告诉说,不要在相上,恒河沙相,不如四句偈。形而上跟形而下,不可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读啊,既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世人悉见世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只有如来有这,这么大的心量,这么大的功德。所有的凡夫也达不到,加起来也达不到,不可比。我这样说,我非常坚决啊,把全人类的凡夫加在一起,不可比,不在相染上。如果你现在还说“我就是佛”,那就很无聊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无量,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呢,复以,一天就三次啊,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是“劫”啊!这词你们就别想了,以身布施。佛实际反复再说,那么大的,就不要去想,那两,二者不可。我反复强调,不可比。如果在这点儿,“不觉”。在这里边,法师们也不讲。有人拒绝,说《金刚经》不可讲。我不知道,佛陀给他打电话了,还是怎么回事?他怎么能知道这句话!《金刚经》不可解,佛陀当年讲他干什么嘛?佛陀要给大家伙一个咒子,一个密义。早就完成了。三藏十二部,几间这样的屋子也装不下。四十九年奔波带弟子,带出那么多,当年开悟的人,都是在大般若空性上开。你去查查历史。包括中国人。中国的开悟者,大部分都在禅宗。禅宗的操作全在《金刚经》,打六祖就只持一部《金刚经》,对于坛经咱们已经学过。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就是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佛开始总结了啊,以要言之就前面讲的话太多了,重复就是怕你不懂,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没边,不可称量,不要在量上去衡量他。无边功德。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没边。如来为发大乘者说,这就做结了啊!这部经,这是佛陀原话啊,不是我的话,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来善付嘱诸菩萨。反复强调了这个。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点,我不知道,还得解释,大家这会儿不讲的话,能不能懂?如来真见这人吗?我告诉你,读《金刚经》的人,必是无我之人!无我,来解释般若空性的时候,这是正解。枉为人说是有条件的?是在正信正见上,所以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如来不在相上见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已经无我空性,他的法义是空性,空性与空性永远是一,在一上悉知悉见。佛在这经里就说,人要慧根不足,都听不懂,更甭说那些动物听懂,说一转法轮要能解决了,佛的智慧,就不会继续二转。二转解决不了佛再三转,佛那个智慧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凡夫,他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因为一转和二转没有完成,所以三转,三转法轮的特点就是辨证思维逻辑,但是这句话,历史上从来没人说过,可以不承认,他的法义全在这里。把三个词并列在一起,因为一个词满足不了我要表达的。第一是辩证。第二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六识,打死六七识不行,这是我主张。第三,认识他是通过逻辑。但是逻辑不是佛法,不是释迦法义的本还,我说得非常清楚,辨证思维逻辑是一个工具,是一个交通工具,没有这个工具,你就走吧,肯定就能走到家,可能得走半个月。就这么简单,也肯定能回家,因为佛说了,即使你念一个名相,你念到什么时候,将来菩萨们来接你。但是走般若路线的话。你掌握了辨证思维逻辑,这个工具,你会很快的。契入大般若经的思想核心。这部经很难读,没有这方法,我讲着也费劲,你们听着就更费劲。实际不是我的发明。经文里原有这个法义。只不过我用,我的这个名相,这个特定的词组就六个字,叫辩证思维逻辑,我用它来展现出来。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常说的荷担如来家业,是有条件的,只有这种人才能荷担。你在这里发愿,在相上,向相上执着。执着于相染,不但不能解脱,反倒束缚,那你荷担这个家业。只是一个愿望。实现这个愿望是需要有条件的。不记住大般若空性。谈荷担如来家业。最终只能自欺欺人。何以故,须菩提。佛接着就说了,为什么?须菩提。若,就如果,乐就喜欢,若乐小法者。著,就是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凡有四相者四见者。皆是著小法。于是,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你不可能,你要勉强的为人家解说,就相上解,是越解越曲解。须菩提,在在处处,就哪里都是,若有此经,什么地方?如果你看到了。所有地方,凡你能看到此经的地方,一切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就是上三道。这不六道众生吗?这是上三道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见经如见塔。皆应恭敬,就像我们有人绕塔,你要恭敬,顶礼也行。围着他绕,绕经也行。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是表示尊敬。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就是在你学习的这部经,遭到他人耻笑,或者误解的情况下。是人先世罪业,我们凡夫都有罪业。就是轻重不同。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这讲得非常厉害啊!他,是人,先世的罪业,还不是一般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你今天学得不精,却遭到他人轻贱污蔑或者耻笑的话。你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消失。佛在前面已经声明了,实语者,如语者,无妄语。所以这句话是真实的。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这又是劫啊,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是劫啊,这就量更大了。于燃灯佛前,得值八万四千万亿那由他,更别想了,那由他,他就很厉害。得值,印度人特别喜欢说超大的词啊。八万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这是前后又一个对比啊,前后对比。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授持读诵此经。还是那句话,就是又是不可比,你前面多大的一个数目啊!八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都供养,没有落过。如果你于后世呢?有人读诵此经,就这部《金刚经》所得功德呀。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其一。千万亿分,佛说话,就是把这个对比无限拉大,就告你不要这么想。不要比。其实在咱们前面讲那个《诸法无行经》那句话更干净。呵斥那谁,直指无须说,不要说不要问,这问题不存在。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就是你想到就没法比,别比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如果有人听闻了。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不相信,狂妄。所以佛也不在功德上,不在相染上,让去说。为什么呀?这里边又有一个。我带“引号“的密义啊,不是真有密义。不用专指,就是直接直线的,认为二者不可比,我一再说不可比,无可比。不可比后面还有东西呢?不是说,直说不可比。“心即狂乱”这四个字画上,发狂,知谁发狂。如果你贪婪于这个福报和名相,贪婪于相染,你就会发狂。佛所以不说。我这点啊,又跟传统不一样。你们可以批,我相信佛陀深含这层意思。真正对比是量上的浅层,还有一个深层。就是我说这个,我如说,你执着了。你会狂乱,我不知听懂没有?再加一句话,再换一个《解深密》,就《六经直解》最后一部《解深密》里边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就这地方不开眼,我不敢讲,佛都不敢,不讲,不是不敢讲,是慈悲,为什么?恐彼执著实为有 。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你执着实为有,谁执著谁发狂。这层意思。没人讲过,我揣摩出来的,供你们批判!也许佛陀没有这意思,你看去,当你走向觉的时候,你往深层讲,你看有没有这意思?佛所以,我于凡愚不开演,我一讲你就执着于实,待会儿你抱住了。你就会发狂,等你醒来时候,你以为是黄金,当你真夢醒时候一看。原来是狗屎。这话比较粗俗,实际我们很多,把佛教当成宗教去学的时候,最后学得的都是宗教狂徒。实际这里边隐含着这层意思。须菩提,当知是经。这里边又讲了’义’,不是没有法义,有,须菩提,为什么刚才前面那句我引深了一下?就是佛经文后面有法义,所以我现在,马上佛说,就说,须菩提注意啊,当知是经,是经义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觉性就完成了,但是当你还不干净,还不卫生的时候,我希望你最好使,为什么?现代是文明社会,我们还得要讲卫生,我是玩笑啊!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就是法义,法义的力量。无边无际。佛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留下的就是法义。与神通毫无关系。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就是开,这个,这部经开始所问的两个问题,现在又提出来了。佛以下就要答了。咱们今天把这段给他讲完啊,这是非常关键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什么如是心呢?往下看,就是当生这样的心,什么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三句话。是一个意思,不要断。如何生心呢?生如下之心,我再念啊,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生这颗心。如果读《金刚经》,这句话读不懂的话,把前面佛陀问得如何应住,如何降伏其心的时候,在相上去解。此经没有读懂。何以故?自问自答,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瞧这点,又归到菩萨,这部经给菩萨讲的。所以如来善嘱付,善付嘱诸菩萨。无四相,凡说菩萨的地方,佛都反复地重复了无四相。所以者何?又问了。菩萨度众生,不在相上度。在性度。也就是,即觉者实性自度。是自度。须菩提。实无有法。他接着就又自问自答,所以者何?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己就说了,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没有一个固定的法。没有一个固法,也就是法,没有一个自性的法。法无自性的反面,另一个角度说,没有一个自性的法,在那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际无上正等正觉的法义皆在缘起法上体现。这句话又换一角度啊,就是真正你要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皆在缘起法上体现。不在固法上,因为缘在变,这法亦在变。再说一遍,佛陀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留给我们的只是法义。真行者。在这里,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没有拣择。凡分别取舍者。皆是有为法。因为佛这点明确讲,实无有法。皆知有得有失有为法。凡有择、有得、有取的皆是有为法。不在佛所说的前提,实无有法的范畴里。这句话我说得非常干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不菩提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马上说,如是如是,就这样就这样,这佛肯定须菩提,就是这样,佛已经承认就这样,肯定了。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再点啊,须菩提,连着叫,提醒他注意,若有,如果有,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恰恰是没得,授记了,有得就无授记了。所以《金刚经》讲第一义谛的时候。根本就不在相讲。整部经都在一谛上。所以才叫《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只有在第一性,般若空性上,你能渡到彼岸,不是在相上。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为什么受记与你,当得作佛呢? 因为你不在相上,你无四相。所以我授记,实际他授记是什么呀?真有一个某某某,名字吗?实际他授记的是法义,因为你要读完了《金刚经》,读懂了就是。佛说释迦,既非释迦,是名释迦。号释迦牟尼,佛终身,包括他的一切诸佛,留给我们人类只是法义,释迦太子发现,是发现,他也没有创造。这点学佛法应该坚定不移。我们学佛法,无神论,不是上帝,不创造。以实无有法,又重复了,恰恰是实无有法,“以实无有法’,划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真有法的话,就不得无上正等正觉,是故,恰恰是这个缘故,燃灯佛与我授记,又再次说了。无法者方为授记也。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法义。如义者,法义也。加一句。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所以这点儿也记住了,辩证,这点儿一定把握,不要落边,不要说,佛说实,或者说虚。于是中,是就这个,这个中里,中就这里,是在无实无虚状态下,就是因为无实无虚的缘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句话常听人说,在岁月里,但是他有前提条件的,是在无实无虚的状态下,或者叫见谛前提下。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有条件的。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是名,这里的法相是名,依然透露着辩证思维逻辑。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菩萨亦如是,佛简称了,佛说菩萨。既非菩萨,是名菩萨。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如果我要真作誓言,作什么誓言呢?底下这是一个引号啊,我当灭度无量众生这样的言,如果你说了这句话,就是啊,就这几个字啊,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这点比较难懂。只要你说,有这想,你就着相了,着四相了,前面不说吗?实无一众生可度,这里边,如果你,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 又要自问自答,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也是有条件的,但是这里说,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又是对照。互补不能单拿出一句话,寺院里经常有人,这么单拿出一句话,不是佛陀的原义。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这样的言,我当庄严佛土。还是这句话啊,这六个字。佛是作这句话的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你有这想法,你有这语言,你就不是,因为你落了相,落了四相了,就因为你说了这句话,所以不是菩萨。所以这里的主语概念一定要清晰,不清晰,你不知道佛在说什么?何以故?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还是著名的三段论,反复强调。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无我法,划上,必须得读《金刚经》,如果在我相上,不能通达无我,你读不懂?解释起来也是曲解。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刚才说,不是菩萨,现在说是名真是菩萨,就是你只有在通达无我的情况下,你才是真正的菩萨。这句话啊,我再说今天就算结束了啊,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png)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讲
下一篇:《金刚经》第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