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講稿(2014.03.25)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四讲金刚经講稿(2014.03.25)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心经》和《金刚经》是一组,是不可分离的两部经,《金刚经》是万经之父,《心经》是万经之母,佛说一切经皆从此经出,《金刚经》五千言,有二千言以上讲的都是著名的三段论。就是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所以咱们讲《金刚经》,大道至简,这四个字很简单,如是我闻,我是这样真实听到的。
☀上次讲到了,通达无我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必须有一前提条件,通达无我。我执、法执都具备的时候,不名真菩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世尊又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意如何呢?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又问。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于意云何?你意如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这中间有一过渡啊,如是世尊都是须菩提答。问都是如来,因为古语,就是没有交代,但当时的人,人一读就懂,所以咱们这点儿,读的时候给他补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这就是咱们著名的五眼。如来者五眼俱足。读经时,重视原著,佛怎么说的,咱们就原原本本的去认知他,读懂他。这里边,如来五眼俱足。跟昨天咱们读大般若经讲,是有角度不同,那个是五眼不见,那是指佛见。所以语言环境换了。佛所表达的法义也在变动,我们读经的时候,还是反复强调的那句话,忠实原著。如来不见。五眼不见者为佛见,这是大般若经昨天已经读过。这里是五眼俱足,这本身就是一对辩证,离开了辨证思维,你就会容易弄混。再往下。对,经文在后半部,现在后三分之一,快结束的,反反复复的法义里面都是辩证。一进入【一合相】就更是辩证,我现在先提到前面,就是提醒大家为依据。如果你不在辩证上去读经。你就会出现传统的内容。自己认为读懂了,实际,没有正确理解佛陀的本意。是不是这样?!咱往下读。
☀咱们看,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又问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又是无限大的一个数,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更加大,就是不要去想了,就无限大。如是就像刚才所说的,如是,无限大的,宁为多不?这是反问句,难道不多吗?奇大无比。须菩提说:甚多,世尊。非常的多,伟大的世间尊者。佛告须菩提。而所国土中,所有众生,就在那无限大的国土里边,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来悉知。“如来“主语划上,是如来悉知。不是我们,不是个体。是性不是相。如来悉知,悉知什么?悉知恒河沙数相。这里边有一主语啊,是如来。悉知的对象,是恒河沙数相。性一相异。性知一切相,这里边都是辩证啊!相不可以反过来说是性,所以我就是佛。包括蚂蚁是佛。诸如此类。是不解。是误读。大家伙思考。何以故?这问题太难了,还是这部经,几乎都是佛陀自问自答,因为别人。他的弟子们已经提不出问题了。所以他就自问,何以故?如来所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如来所说的一切心。皆为。没有一个自性之心。没有一个固定的心,就是达摩验证二祖慧可,当时叫神光,觅心了不可得之心。达摩印证的,我为汝安心竟。安的就是这个这颗心。非心,有一个固定的,有自性的心,你就偏离了佛法。法无定法。心为集成这都是常识。但是要会用,有人交流起来。非常差。各种名相法相名词非常流利,但是一用就跟下棋一样,車马炮都知道怎么走。但一使用不起来,一实践当中就犯错误。这是我们常犯的啊!所以这点忠实原著,如来所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名。只是名相。缘起之心。这就是,是著名的三段论。其实明白一个,你就后头都明白,就是一个著名的。佛,最打头的一个”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是名知道,后头就不用再说了。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换这个思维方法,是《金刚经》贯穿始终。所以这个心,也是如来所说诸心,即为非心,是名为心。恰恰在名相上知,名相乃法义也,我们就是在法义上自知。而且要不离见闻觉知,不离心意识。这个经,昨天也反复读过。离心意识是断灭,不要误解啊,因为佛讲法在某一个场合讲,一句一句讲。在这句讲,不离心意识。《金刚经》和《心经》合起来看。凡讲到色和空的时候,这部经,几乎讲空的地方,前半部,接着就是讲,要讲一合相了,但是讲空的时候,我一再说跟《心经》合起来看。凡讲空的时候,你要是个觉着,你脑子里当下就出,实际连出都没有,就是你要。自己。就是平时多训练这个。训练是必要的,我昨天说,”两条腿“走路,方法还是必要的,但觉性是第一的,训练还是必要的。就是佛在这里边,一说空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心经》那十六个字就要出来。其实我说出来的多余就你明白就行了,真明白了,他都不用出来,他自然就。这叫法脉流程,他就自然造成这。但这个没法说,你们将来去实践,所以我一直说,七识要亲证。亲证的问题没法谈,没法再,再这点用嘴皮子,在这课堂上谈,但你去实践就知道。等到什么时候!就像下棋,你下得非常熟,熟练的时候,你一看,当时你就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在烦恼当下即知菩提。不是烦恼之外,另有菩提。 这就是我们。解跟行分开了,所以我一再,提倡’解行合一“。但是你们要知道讲空的时候色在,我一再说。但是你,是不是觉,说手心得你就知道手背当下就在,不用说。这部经在讲,但是讲空的时候色就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何以故?自己问,如来悉知,不在相上。斩钉截铁的说。如来悉知,不在相上。你要再,再争论,你就静静地读经,把经读懂了,你就不必问我了。在大乘,在二乘上可能是一个难题。在大乘来说是一个常识。就像四则运算,在小学,小学生那点是个非常难的,没有智商更不行。但是在大学课程上,四则运算根本就不再讲了。所以如来悉知,不在相上。在相上说的近似于法盲。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非,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还是自问,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这是著名的三心不可得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读大乘经典处处,要知道,辩证思维逻辑。这就是我提的六个字。你看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得,三心不可得是著名的,但是要辩证地看,不可玩空,不要说,佛说了什么都没有。三心不可得的时候,是不可得,你要抓,他就是《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但是我们现在都在,都有心,我没心说不了话,你们没心,听不到声音。法义无法去理解。我们人类交流都通过心,古人心和脑是通的。心,意,识,是不可分的。所以佛一再说,“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这本身又是辨证。你不辩证,你根本就读不懂,他不在心意识,但是你马上就反映说没有,不是,他不离心意识。实际,他也在,再换一角度就是‘非心意识。非非心意识‘,这就是著名的《金刚经》的双非。由于时间关系,大家多换几个角度啊!每一个地一句重点,就像我昨天说那个。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如果要细讲的话,能有七八个角度去,去阐述的。我曾经就是这么练出来的,佛法的力量非常伟大,它是一种圆融的,不要学完了辨证走向诡辩,走向诡辩,那叫自毁。咱们讲自毁前程,你自己毁自己,那别人也没办法,所以佛一再讲大乘经典。受众是有对象。讲大乘要甚之又甚!
☀接着往下走。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以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就以这个因缘,得福得多不?。其实我们要常读这个,读到这里都不用读下文,我们自己心里。你就知道答案。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须菩提只会在相上答。可是佛一直是在性上说。往下走,这里边很有东西,佛为什么是佛,须菩提为什么是须菩提。当然,他们俩是两个演员的角色啊,在给我们在演文明戏。可是我们现在还是不懂。须菩提,若福德有实,把“实“划上。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一实一多,在里边本身就已经典型的反应辩证思维逻辑。可是居然就可以说,没有人承认和认识,这是一个悲哀!我在说啊,为什么?须菩提,提醒他,请注意!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实是什么呀?实相无相。只有指天指地就是一,凡是多,都是恒河沙,都是相。所以佛一直说的是一。须菩提答的一直是多。我们这个角度能明白吗?我这么讲,就是让你们扩大思维,你们可以不同意我啊,你们在脑子里,有你们的。还是那句话,你们觉悟,觉悟是最重要的。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多。如来的智慧,不会把指天指地,唯我独尊,说成恒河沙说成多。实,永远处处在在皆是一。相,多,无限量,恒河沙之恒河沙。恒河沙有七宝,有七宝的佛国,你说你还怎么,怎么去思考它?无限大无限多。所以凡是多地方。皆是相。凡是一地方皆是性,所以性一相异。还是这句四个字。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正是因为福德,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原始的自性。所以福德,佛才说福德多,为什么呢?无量因缘,无法计算,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里的佛国。我再换一角度,就是当你认识性的时候,他只是一,当你认识相的时候,他是多,就这么简单。所以佛说多的时候就是相,说一的时候就是性,须菩提不知道,所以佛告诉,如果福德有实的话,我就不会说多,因为实是一,就是你糊涂,我没糊涂。大乘经。离开的辩证思维逻辑,你根本就无法理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以色身,以具足的色身见不?不也,世尊,这须菩提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你看佛辨证不辩证,但我翻过页,佛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具足上讲说。一定要忠实原著。看佛陀到底说的什么?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来与色身本身就是一对,这个逻辑关系本身就是辩证。也就是性空和缘起的关系。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所以者何?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不要称呼,这样称呼,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须菩提,就叫须菩提,如,就你,你不要这样认为,称,就认为,如来作是念,作什么是念?做这样的是念,往下来啊,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如是念。作这样的念,什么念呢?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是提醒,须菩提,不要这么作。何以故?又问,自问自答了。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如来不说话。所以读这部经,你非得有辩证,不辩证的话,你会认为佛陀好像说话。在说完这边,说那边,不是。两边都说两边不落,这是佛,三藏十二部,四十九年终身的一贯就是,我所说的看不见,但我形容他一条主线,都在这《金刚经》里找着了。《金刚经》的主线,你就找着了,三藏十二部,佛一生的主线。不能解我所说故,为什么他有这种想法呢?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这种观点,这个人,他不能解我所说的缘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我恰恰是在这,这上说法,说,如来说了没有?说了。如来说法者说什么呢?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者。化身说法。化身本无自性。化者,变化无穷,无量义。化之影。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固定的,有自性的,站那不动的法,法无定法,所以没有一个真实固定的法。需要你可说。只有因缘之法,缘起之法。
☀上次讲到了,通达无我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必须有一前提条件,通达无我。我执、法执都具备的时候,不名真菩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世尊又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意如何呢?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又问。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于意云何?你意如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这中间有一过渡啊,如是世尊都是须菩提答。问都是如来,因为古语,就是没有交代,但当时的人,人一读就懂,所以咱们这点儿,读的时候给他补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这就是咱们著名的五眼。如来者五眼俱足。读经时,重视原著,佛怎么说的,咱们就原原本本的去认知他,读懂他。这里边,如来五眼俱足。跟昨天咱们读大般若经讲,是有角度不同,那个是五眼不见,那是指佛见。所以语言环境换了。佛所表达的法义也在变动,我们读经的时候,还是反复强调的那句话,忠实原著。如来不见。五眼不见者为佛见,这是大般若经昨天已经读过。这里是五眼俱足,这本身就是一对辩证,离开了辨证思维,你就会容易弄混。再往下。对,经文在后半部,现在后三分之一,快结束的,反反复复的法义里面都是辩证。一进入【一合相】就更是辩证,我现在先提到前面,就是提醒大家为依据。如果你不在辩证上去读经。你就会出现传统的内容。自己认为读懂了,实际,没有正确理解佛陀的本意。是不是这样?!咱往下读。
☀咱们看,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又问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又是无限大的一个数,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更加大,就是不要去想了,就无限大。如是就像刚才所说的,如是,无限大的,宁为多不?这是反问句,难道不多吗?奇大无比。须菩提说:甚多,世尊。非常的多,伟大的世间尊者。佛告须菩提。而所国土中,所有众生,就在那无限大的国土里边,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来悉知。“如来“主语划上,是如来悉知。不是我们,不是个体。是性不是相。如来悉知,悉知什么?悉知恒河沙数相。这里边有一主语啊,是如来。悉知的对象,是恒河沙数相。性一相异。性知一切相,这里边都是辩证啊!相不可以反过来说是性,所以我就是佛。包括蚂蚁是佛。诸如此类。是不解。是误读。大家伙思考。何以故?这问题太难了,还是这部经,几乎都是佛陀自问自答,因为别人。他的弟子们已经提不出问题了。所以他就自问,何以故?如来所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如来所说的一切心。皆为。没有一个自性之心。没有一个固定的心,就是达摩验证二祖慧可,当时叫神光,觅心了不可得之心。达摩印证的,我为汝安心竟。安的就是这个这颗心。非心,有一个固定的,有自性的心,你就偏离了佛法。法无定法。心为集成这都是常识。但是要会用,有人交流起来。非常差。各种名相法相名词非常流利,但是一用就跟下棋一样,車马炮都知道怎么走。但一使用不起来,一实践当中就犯错误。这是我们常犯的啊!所以这点忠实原著,如来所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名。只是名相。缘起之心。这就是,是著名的三段论。其实明白一个,你就后头都明白,就是一个著名的。佛,最打头的一个”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是名知道,后头就不用再说了。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换这个思维方法,是《金刚经》贯穿始终。所以这个心,也是如来所说诸心,即为非心,是名为心。恰恰在名相上知,名相乃法义也,我们就是在法义上自知。而且要不离见闻觉知,不离心意识。这个经,昨天也反复读过。离心意识是断灭,不要误解啊,因为佛讲法在某一个场合讲,一句一句讲。在这句讲,不离心意识。《金刚经》和《心经》合起来看。凡讲到色和空的时候,这部经,几乎讲空的地方,前半部,接着就是讲,要讲一合相了,但是讲空的时候,我一再说跟《心经》合起来看。凡讲空的时候,你要是个觉着,你脑子里当下就出,实际连出都没有,就是你要。自己。就是平时多训练这个。训练是必要的,我昨天说,”两条腿“走路,方法还是必要的,但觉性是第一的,训练还是必要的。就是佛在这里边,一说空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心经》那十六个字就要出来。其实我说出来的多余就你明白就行了,真明白了,他都不用出来,他自然就。这叫法脉流程,他就自然造成这。但这个没法说,你们将来去实践,所以我一直说,七识要亲证。亲证的问题没法谈,没法再,再这点用嘴皮子,在这课堂上谈,但你去实践就知道。等到什么时候!就像下棋,你下得非常熟,熟练的时候,你一看,当时你就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在烦恼当下即知菩提。不是烦恼之外,另有菩提。 这就是我们。解跟行分开了,所以我一再,提倡’解行合一“。但是你们要知道讲空的时候色在,我一再说。但是你,是不是觉,说手心得你就知道手背当下就在,不用说。这部经在讲,但是讲空的时候色就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何以故?自己问,如来悉知,不在相上。斩钉截铁的说。如来悉知,不在相上。你要再,再争论,你就静静地读经,把经读懂了,你就不必问我了。在大乘,在二乘上可能是一个难题。在大乘来说是一个常识。就像四则运算,在小学,小学生那点是个非常难的,没有智商更不行。但是在大学课程上,四则运算根本就不再讲了。所以如来悉知,不在相上。在相上说的近似于法盲。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非,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还是自问,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这是著名的三心不可得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读大乘经典处处,要知道,辩证思维逻辑。这就是我提的六个字。你看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得,三心不可得是著名的,但是要辩证地看,不可玩空,不要说,佛说了什么都没有。三心不可得的时候,是不可得,你要抓,他就是《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但是我们现在都在,都有心,我没心说不了话,你们没心,听不到声音。法义无法去理解。我们人类交流都通过心,古人心和脑是通的。心,意,识,是不可分的。所以佛一再说,“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这本身又是辨证。你不辩证,你根本就读不懂,他不在心意识,但是你马上就反映说没有,不是,他不离心意识。实际,他也在,再换一角度就是‘非心意识。非非心意识‘,这就是著名的《金刚经》的双非。由于时间关系,大家多换几个角度啊!每一个地一句重点,就像我昨天说那个。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如果要细讲的话,能有七八个角度去,去阐述的。我曾经就是这么练出来的,佛法的力量非常伟大,它是一种圆融的,不要学完了辨证走向诡辩,走向诡辩,那叫自毁。咱们讲自毁前程,你自己毁自己,那别人也没办法,所以佛一再讲大乘经典。受众是有对象。讲大乘要甚之又甚!
☀接着往下走。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以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就以这个因缘,得福得多不?。其实我们要常读这个,读到这里都不用读下文,我们自己心里。你就知道答案。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须菩提只会在相上答。可是佛一直是在性上说。往下走,这里边很有东西,佛为什么是佛,须菩提为什么是须菩提。当然,他们俩是两个演员的角色啊,在给我们在演文明戏。可是我们现在还是不懂。须菩提,若福德有实,把“实“划上。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一实一多,在里边本身就已经典型的反应辩证思维逻辑。可是居然就可以说,没有人承认和认识,这是一个悲哀!我在说啊,为什么?须菩提,提醒他,请注意!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实是什么呀?实相无相。只有指天指地就是一,凡是多,都是恒河沙,都是相。所以佛一直说的是一。须菩提答的一直是多。我们这个角度能明白吗?我这么讲,就是让你们扩大思维,你们可以不同意我啊,你们在脑子里,有你们的。还是那句话,你们觉悟,觉悟是最重要的。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多。如来的智慧,不会把指天指地,唯我独尊,说成恒河沙说成多。实,永远处处在在皆是一。相,多,无限量,恒河沙之恒河沙。恒河沙有七宝,有七宝的佛国,你说你还怎么,怎么去思考它?无限大无限多。所以凡是多地方。皆是相。凡是一地方皆是性,所以性一相异。还是这句四个字。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正是因为福德,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原始的自性。所以福德,佛才说福德多,为什么呢?无量因缘,无法计算,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里的佛国。我再换一角度,就是当你认识性的时候,他只是一,当你认识相的时候,他是多,就这么简单。所以佛说多的时候就是相,说一的时候就是性,须菩提不知道,所以佛告诉,如果福德有实的话,我就不会说多,因为实是一,就是你糊涂,我没糊涂。大乘经。离开的辩证思维逻辑,你根本就无法理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以色身,以具足的色身见不?不也,世尊,这须菩提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你看佛辨证不辩证,但我翻过页,佛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具足上讲说。一定要忠实原著。看佛陀到底说的什么?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来与色身本身就是一对,这个逻辑关系本身就是辩证。也就是性空和缘起的关系。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所以者何?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不要称呼,这样称呼,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须菩提,就叫须菩提,如,就你,你不要这样认为,称,就认为,如来作是念,作什么是念?做这样的是念,往下来啊,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如是念。作这样的念,什么念呢?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是提醒,须菩提,不要这么作。何以故?又问,自问自答了。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如来不说话。所以读这部经,你非得有辩证,不辩证的话,你会认为佛陀好像说话。在说完这边,说那边,不是。两边都说两边不落,这是佛,三藏十二部,四十九年终身的一贯就是,我所说的看不见,但我形容他一条主线,都在这《金刚经》里找着了。《金刚经》的主线,你就找着了,三藏十二部,佛一生的主线。不能解我所说故,为什么他有这种想法呢?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这种观点,这个人,他不能解我所说的缘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我恰恰是在这,这上说法,说,如来说了没有?说了。如来说法者说什么呢?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者。化身说法。化身本无自性。化者,变化无穷,无量义。化之影。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固定的,有自性的,站那不动的法,法无定法,所以没有一个真实固定的法。需要你可说。只有因缘之法,缘起之法。
.png)
上一篇:《金刚经》第三讲
下一篇:《金刚经》第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