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兼授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今天咱们讲的这部《坛经》啊,取得是敦煌的版本,学古人的经典,就是年代越久远,越靠前的越真,选择他这版本,更能忠实于六祖惠能的本意,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原文。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 原文: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开堂讲法,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授无相戒,授是一个动词,授,干什么呢?“无相戒”这三个字,这是六祖传法,区别于其他法师的特点,他传法,传的是无相戒,他讲这法,你根据这字就能理解到,实际上真正的禅宗行法是无相法,六祖之所以为六祖,当年五祖见一樵夫,却传了衣钵,没传大弟子~神秀呢,神秀传法是有相戒,有相法,六祖传是无相戒无相法,弘忍很了不起,一个樵夫,连皈依都没皈依,这衣钵就给他了。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璩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因为当是儒道佛啊,就是在中国很普遍。儒士三十余,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就把他集结起来和记录下来,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以此为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就是以他为范本。以为禀承,说此《坛经》。这就正式开始了。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实际他在开示第一句话,请大家伙,静。就跟现在,现在的那个禅堂似的,说大家伙先静五分钟,调整一下呼吸,惠能先做,领着入静。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就是先让大家伙放松,静下来。善知识,静听!大家伙听好。惠能慈父,本贯范阳,左降迁流岭南,这就是朝廷有变,他父亲受牵连,完了被贬到岭南。作新州百姓,就革职为民。惠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海南,就是非常穷困了。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惠能至于官店。就是客店,客将柴去,把柴拿去。惠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就是往回,就是走出门,要回来。忽见一客读《金刚经》。这就是因缘来了,惠能一闻,心明便悟。就明白了,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用现在话,就是您从哪里来?得到的这部宝典啊?或是经书呢?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最后一句话非常关键,《金刚经》是大乘经典,你要是只持《金刚经》一卷,你要是能明了的话,你就能见性成佛,这也是禅宗后来,于心见性,就是顿悟啊,顿悟法门的精髓所在。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实际上辞亲,就是告别了母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很简练,就是他来拜访,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开门见山直接问,远道而来求什么呢?没问他求什么法,问他求何物,实际这里面有个机锋在等待。”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这里面有一个词,我提出来你们思考一下,他来了,初次见面,弘忍问他求何物,没问他求什么法,但他直称弟子,也许有人读完这句就忽略了,但是我个人呢,对这个弟子应该有含义,你看他后面机锋对唱就知道,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作佛法,是古语的一个说法,这换一个词,就是来求佛法,学佛法的,作,因为古人,他这古语,他有他的习惯,其实他就是,我们现在依义不依语,说你把这个法义啊,理解明确了就行。大师遂责,责就是责难啊!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獦獠就是有点贬义,就是轻视啊,大师责难惠能说呢,汝是岭南人,其实说是责难,都带有机锋,就是勘验的意思,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做佛!怎么能做佛呢?换句话说,你有什么资格做佛呢?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你看一个樵夫就能说出这句的话来。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大师身与獦獠不同,就是咱色相和身份上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等于一个樵夫反问禅师,实际上,里面隐藏的机锋更厉害,你作为一个禅师,我樵夫,是跟你,是你穿的干干净净,你坐那儿,咱俩身份不一样,但咱俩的佛性,难道你不懂吗?你坐在这位置上,实际上这很有,这话中含着东西呢!你看啊,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旁边,旁边还有人,这就应证了前面那句话,实际樵夫一出现,五祖就知道他是谁了,勘验呢!但是这句话,身边有人,还不能当着别人说,因为禅宗有些机锋是不能直点的。可有些机锋呢,不像咱们这么讲,就是还不能公开讲,当然这都是历史啊,现在咱们不去管他,这就应证。我说的什么呢?五祖不需要什么神通,实际一个樵夫一出现,他实际已经知道他,我不知道,现在很多大师,在这点卡着,他就没明白。你听好,听我怎么解释,我不说他们个人,我只认法义啊,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有的版本就是说佛性焉能南北?就是变成反问了,怎么会有南北啊?你看法义通的时候。你看一个没有文化的樵夫,慧根要在的话,实际上,这是很平常的两句话,把这佛法的核心就说出来了,作佛啊,若为堪作佛,这个是古语,读起来好像,不像我们这么顺,但是解释起来,就说,你怎么才有资格做佛呢?实际五祖啊,不是无礼,实际你往后看,在勘验他,你就知道此人远道而来啊,但是这里,我要讲的呢,其实见到他是一个很genli的人,这我讲的时候,大家不要神秘,五祖这是看出来。不是神通,这里面没有交代,其实五祖一见惠能来,他实际已经认得他,但是,别做神秘想,我不知道,这么说明白没有,因为我不交代,好像也不合适,我要是交代特明白,你们又想,是不是神通啊?他一来,不是,这里面没有,禅师不走这条路,不需要,没成佛的时候,六道众生,有六道。各种众生还不一样,你见性以后,那性无南北,那我再问一,问题,那性有六道吗? 大师欲更(再次)共(共同)议(商议)但见左右旁边,你看,你听啊,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旁边,大师更便不言。大师就是没有言语。遂发遣惠能令随众作务。就跟咱们说做家务,实际上在庙里打扫,就是打杂。再往下看啊,时有一行者,遂差惠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他的语言,那么简单,实际上就是说,他跟五祖弘忍呢,只对了两句话,弘忍就知道,他的见地了。让他到后院,实际上就是谷粟舂米啊,用脚踩,实际就是人身体不够,在腰上还绑上一个大石头,那个非常苦,那是寺院里最苦的苦差事,他不像南方,你看咱们这,不是有嘛,有水的地方拿水舂着剐那省力,没水的地方,是放在腰上,就是为了加重分量,放一石头,那是非常苦的一个差事,舂米八个月。
☀五祖,忽于一日,忽然有一天,唤门人进来,就是把弟子们全部都召集来,门人集已,召集完毕,五祖曰,吾向汝说,就是向你们交代一下,说一说,世人呢,生死事大,汝等门人,你们这些人,终日供养,跟着我的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就是虽然你们跟着我有十几年,但学呢,你们学的都是福报,没在觉性上有所突出,不在觉性上突出,这里面含着一个,为什么未出离生死呢?出离生死必在觉性上,如果离开了觉性是出离不了生死的。这点隐含,这么一个用意啊,这是一个法义,这非常深刻。所以很多人,都是在福报上求,我是在这方面不会去反对的,但我要说明一句,光在福报上求的话,和觉悟,和在这里面说的出离生死,起码他,不可以等同,我告诉你,求福报,和求解脱,不可等同,不可同日而语。汝等自性迷,你们没见自性,还特别的迷茫呢。福田何可求?你求的福报也是假的,也是幻的,都是暂时的,有的人求这一辈子,连暂时的都没有。再往下看啊,汝等总且归房自看实际上,这翻译呢,他召集大家伙,召集大家伙干什么?就一句,就讲这个,说你们直接回房,回房干嘛?底下这句话,有智慧者,这有一前提,有智慧者,没有智慧的还写不了。自取本性般若之智,这句话非常关键啊!我再重复一遍,自取,取什么呢?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就是做一首诗,偈子,表达一下你的见谛,完了,给我交上来,就跟老师要收那个考卷似的,你们都答一个题,完了给我呈上来!吾看汝偈,我看了你的答卷,若悟大意者,就是如果悟大意者,对这佛法大意,如果你真悟到了佛法大意者,付汝衣法,衣钵,这很厉害了,禀为六代。直接告诉你,你就是第六代,六祖了,最后还加一个,火急作!”为什么火急作啊?这里面含着禅机呢,就是你要是慢慢做啊,你这是瞎做,懂就是懂,不懂再慢慢啊,师父说火急作,就是看你懂不懂。
☀其实真懂得人根本就不转身,都不回房,当下答一句,师父,这衣钵就给他了,你再回家一琢磨,琢磨半天。往底下看,神秀就是琢磨出来的,可六祖还在那儿舂米呢,他没琢磨。门人得处分,就是门人得到吩咐,却来各至自房,到这,各回各的宿舍,递相谓言,就互相你给我说,我跟你说,就咱们常说,互相耳语。我等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作这偈子费心啊,我们这种水平的人在那儿劳心,白费力气,他有自知之明,我们不够资格,我等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再费心,差的很远,因为神秀大师呢,当时在寺院,是大弟子,他饱读诗书。神秀上座,是教授师,是平常传授我们,教授我们的老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旨,就是说神秀,如果惠能不出现的话, 神秀是,就可以说,法定的接班人,因为他本身是教授师,所以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旨,我们就省力了。偈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不必再作了,我们依旨他就行了。因为我们这些知识,他是教授师啊,我们这些知识,都是他传授的,我们也不可能超过他,大家伙就等,既然这么一个事实,明白人,弟子都明白,大家,读这个的时候,我提一个问题,你们看,你们想了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事实,五祖弘忍难道不懂吗?他为什么要演出这么一起,一个剧目,让大家回房去写呢?他这是禅机啊,他在等后院的那个,那不被人知的那么一个人啊,很有意思,这部经里面有东西。弟子们,都不敢跟神秀争,神秀的老师,五祖弘忍怎么能不懂这个呢?还让大家写什么啊?写也白写,实际就是告诉你,神秀,你先把你的偈子呈上来,看看他怎么对付你?惠能还不识字,在后头舂米呢,后头故事就出来了。
☀再往下看啊,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就是请画师画,楞伽变相,楞伽变相恰恰就是《楞伽经》的,用咱们现在的说啊,就是用画,就是连环画。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的那么一幅五祖的相,完了。为的是什么?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珍,看壁了。明日下手。这是一画师,这时候呢,你瞧,弘忍在这时候,实际他,弘忍真是一个出色大导演。他在这点,安排剧目,剧情呢!上座神秀呢,其他人,他不敢讲了,就上座神秀呢,就思维,诸人,就所有人呢,不呈心偈,都不敢,缘我为教授师,我教给他们的弟子,他们怎么能,就再呈也不能超过我了,这是他心里在这么想,他说,我若不呈心偈,就说神秀的心里和惠能现在的心里是什么样的,大家伙一会就知道禅师体现在什么地方,禅师没那么多脏心眼子。禅师,真正的禅师,根本就不知,现在还在后面舂米呢,为全寺院人劳动,不争。八个月啊,他居然不认得路,没到前头给师父磕一个头,礼拜,没听过一次经。我就不说了,他没认得路,他根本就没出过屋,没出过前院,路都不认识,你想想,我就不说了啊,。你看看神秀,神秀很有意思,有文化的人思维就多,就跟我这,话就多。上座神秀,思维,诸人,就所有人,都不成心偈,缘我为教授师,因为我压着他们呢,他们是我的学生。我若不呈心偈,如果我要再不呈心偈呢?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的见解深浅啊?就是我的见谛,我的师父怎么能懂的呢?他心里在自己和自己盘算,我若不呈心偈,五祖不认识我,不认识我,潜台词呢,这衣钵给谁啊?我将心偈呈上五祖,呈意虽善,我给五祖呈上这心偈了,我这呈意虽善,非常美好,求法觅祖,却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你看他也懂得,传不在求与不求,神秀啊,作为他这个人这个角色,这个性格决定了他,遇到禅宗,就是传承法脉的时候,他是很想得,但是他呢,心态呢,就决定了他呢,就是说,我不呈,师父不知,不知肯定,结果是不传,我不甘心,但是我呈呢,我又怕落得一个为法脉而争夺圣名,名闻利养,他在思考的是这个问题,和六祖不在一个层面上。再看看啊,他采取的方法更有意思,还很有戏剧性,若不呈心偈,终不得法,这句话非常关键,我为法而来,我不呈心偈我怎么办呢?法又不传我,我呈心偈又落得一个为法而夺圣位,两难啊。于是,良久思惟,你看他思惟良久,甚难甚难,非常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就是让人看不见的时候,其他人都睡觉的时候,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那不三间嘛,他向中间的那个壁上,题作呈心偈。把他这个偈子用毛笔,古时候用毛笔,就蘸墨写在白墙上,明天就要作楞伽变相的那个墙上,这就是,我写这个墙,五祖不可能看不见,我要写一个偏僻的地方,他看不见,这个明天就要作楞伽变相了,不但五祖能看见,谁都能看见,他选择了一个,这么一个很有戏剧性的动作,呈现他这个偈子。欲求衣法,其实目的,还是落到欲求衣法。其实这个用我们现在人说,就是有点虚了,不如你就直接写一个偈子跟五祖一念,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这神秀挺有意思,文人啊。若五祖见偈,你看,他还没想完呢,他还想呢,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你瞧啊,他还在思,如果五祖见这偈,说这谁作的呢?若访觅我,来访问,来询问我的时候呢,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是我神秀作的,这是自己跟自己想呢,自己编剧呢!五祖见偈呢,有两种可能,还有一种呢?若言不堪,不行,说这偈子不到位,自是我迷,那就是我还在迷中,所以呢,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那我就死了心了,也就不得这法了。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谁都不知,在半夜。偈曰:就那著名的那个偈子,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实际他在开示第一句话,请大家伙,静。就跟现在,现在的那个禅堂似的,说大家伙先静五分钟,调整一下呼吸,惠能先做,领着入静。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就是先让大家伙放松,静下来。善知识,静听!大家伙听好。惠能慈父,本贯范阳,左降迁流岭南,这就是朝廷有变,他父亲受牵连,完了被贬到岭南。作新州百姓,就革职为民。惠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海南,就是非常穷困了。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惠能至于官店。就是客店,客将柴去,把柴拿去。惠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就是往回,就是走出门,要回来。忽见一客读《金刚经》。这就是因缘来了,惠能一闻,心明便悟。就明白了,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用现在话,就是您从哪里来?得到的这部宝典啊?或是经书呢?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最后一句话非常关键,《金刚经》是大乘经典,你要是只持《金刚经》一卷,你要是能明了的话,你就能见性成佛,这也是禅宗后来,于心见性,就是顿悟啊,顿悟法门的精髓所在。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实际上辞亲,就是告别了母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很简练,就是他来拜访,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开门见山直接问,远道而来求什么呢?没问他求什么法,问他求何物,实际这里面有个机锋在等待。”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这里面有一个词,我提出来你们思考一下,他来了,初次见面,弘忍问他求何物,没问他求什么法,但他直称弟子,也许有人读完这句就忽略了,但是我个人呢,对这个弟子应该有含义,你看他后面机锋对唱就知道,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作佛法,是古语的一个说法,这换一个词,就是来求佛法,学佛法的,作,因为古人,他这古语,他有他的习惯,其实他就是,我们现在依义不依语,说你把这个法义啊,理解明确了就行。大师遂责,责就是责难啊!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獦獠就是有点贬义,就是轻视啊,大师责难惠能说呢,汝是岭南人,其实说是责难,都带有机锋,就是勘验的意思,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做佛!怎么能做佛呢?换句话说,你有什么资格做佛呢?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你看一个樵夫就能说出这句的话来。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大师身与獦獠不同,就是咱色相和身份上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等于一个樵夫反问禅师,实际上,里面隐藏的机锋更厉害,你作为一个禅师,我樵夫,是跟你,是你穿的干干净净,你坐那儿,咱俩身份不一样,但咱俩的佛性,难道你不懂吗?你坐在这位置上,实际上这很有,这话中含着东西呢!你看啊,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旁边,旁边还有人,这就应证了前面那句话,实际樵夫一出现,五祖就知道他是谁了,勘验呢!但是这句话,身边有人,还不能当着别人说,因为禅宗有些机锋是不能直点的。可有些机锋呢,不像咱们这么讲,就是还不能公开讲,当然这都是历史啊,现在咱们不去管他,这就应证。我说的什么呢?五祖不需要什么神通,实际一个樵夫一出现,他实际已经知道他,我不知道,现在很多大师,在这点卡着,他就没明白。你听好,听我怎么解释,我不说他们个人,我只认法义啊,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有的版本就是说佛性焉能南北?就是变成反问了,怎么会有南北啊?你看法义通的时候。你看一个没有文化的樵夫,慧根要在的话,实际上,这是很平常的两句话,把这佛法的核心就说出来了,作佛啊,若为堪作佛,这个是古语,读起来好像,不像我们这么顺,但是解释起来,就说,你怎么才有资格做佛呢?实际五祖啊,不是无礼,实际你往后看,在勘验他,你就知道此人远道而来啊,但是这里,我要讲的呢,其实见到他是一个很genli的人,这我讲的时候,大家不要神秘,五祖这是看出来。不是神通,这里面没有交代,其实五祖一见惠能来,他实际已经认得他,但是,别做神秘想,我不知道,这么说明白没有,因为我不交代,好像也不合适,我要是交代特明白,你们又想,是不是神通啊?他一来,不是,这里面没有,禅师不走这条路,不需要,没成佛的时候,六道众生,有六道。各种众生还不一样,你见性以后,那性无南北,那我再问一,问题,那性有六道吗? 大师欲更(再次)共(共同)议(商议)但见左右旁边,你看,你听啊,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旁边,大师更便不言。大师就是没有言语。遂发遣惠能令随众作务。就跟咱们说做家务,实际上在庙里打扫,就是打杂。再往下看啊,时有一行者,遂差惠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他的语言,那么简单,实际上就是说,他跟五祖弘忍呢,只对了两句话,弘忍就知道,他的见地了。让他到后院,实际上就是谷粟舂米啊,用脚踩,实际就是人身体不够,在腰上还绑上一个大石头,那个非常苦,那是寺院里最苦的苦差事,他不像南方,你看咱们这,不是有嘛,有水的地方拿水舂着剐那省力,没水的地方,是放在腰上,就是为了加重分量,放一石头,那是非常苦的一个差事,舂米八个月。

☀五祖,忽于一日,忽然有一天,唤门人进来,就是把弟子们全部都召集来,门人集已,召集完毕,五祖曰,吾向汝说,就是向你们交代一下,说一说,世人呢,生死事大,汝等门人,你们这些人,终日供养,跟着我的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就是虽然你们跟着我有十几年,但学呢,你们学的都是福报,没在觉性上有所突出,不在觉性上突出,这里面含着一个,为什么未出离生死呢?出离生死必在觉性上,如果离开了觉性是出离不了生死的。这点隐含,这么一个用意啊,这是一个法义,这非常深刻。所以很多人,都是在福报上求,我是在这方面不会去反对的,但我要说明一句,光在福报上求的话,和觉悟,和在这里面说的出离生死,起码他,不可以等同,我告诉你,求福报,和求解脱,不可等同,不可同日而语。汝等自性迷,你们没见自性,还特别的迷茫呢。福田何可求?你求的福报也是假的,也是幻的,都是暂时的,有的人求这一辈子,连暂时的都没有。再往下看啊,汝等总且归房自看实际上,这翻译呢,他召集大家伙,召集大家伙干什么?就一句,就讲这个,说你们直接回房,回房干嘛?底下这句话,有智慧者,这有一前提,有智慧者,没有智慧的还写不了。自取本性般若之智,这句话非常关键啊!我再重复一遍,自取,取什么呢?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就是做一首诗,偈子,表达一下你的见谛,完了,给我交上来,就跟老师要收那个考卷似的,你们都答一个题,完了给我呈上来!吾看汝偈,我看了你的答卷,若悟大意者,就是如果悟大意者,对这佛法大意,如果你真悟到了佛法大意者,付汝衣法,衣钵,这很厉害了,禀为六代。直接告诉你,你就是第六代,六祖了,最后还加一个,火急作!”为什么火急作啊?这里面含着禅机呢,就是你要是慢慢做啊,你这是瞎做,懂就是懂,不懂再慢慢啊,师父说火急作,就是看你懂不懂。
☀其实真懂得人根本就不转身,都不回房,当下答一句,师父,这衣钵就给他了,你再回家一琢磨,琢磨半天。往底下看,神秀就是琢磨出来的,可六祖还在那儿舂米呢,他没琢磨。门人得处分,就是门人得到吩咐,却来各至自房,到这,各回各的宿舍,递相谓言,就互相你给我说,我跟你说,就咱们常说,互相耳语。我等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作这偈子费心啊,我们这种水平的人在那儿劳心,白费力气,他有自知之明,我们不够资格,我等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再费心,差的很远,因为神秀大师呢,当时在寺院,是大弟子,他饱读诗书。神秀上座,是教授师,是平常传授我们,教授我们的老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旨,就是说神秀,如果惠能不出现的话, 神秀是,就可以说,法定的接班人,因为他本身是教授师,所以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旨,我们就省力了。偈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不必再作了,我们依旨他就行了。因为我们这些知识,他是教授师啊,我们这些知识,都是他传授的,我们也不可能超过他,大家伙就等,既然这么一个事实,明白人,弟子都明白,大家,读这个的时候,我提一个问题,你们看,你们想了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事实,五祖弘忍难道不懂吗?他为什么要演出这么一起,一个剧目,让大家回房去写呢?他这是禅机啊,他在等后院的那个,那不被人知的那么一个人啊,很有意思,这部经里面有东西。弟子们,都不敢跟神秀争,神秀的老师,五祖弘忍怎么能不懂这个呢?还让大家写什么啊?写也白写,实际就是告诉你,神秀,你先把你的偈子呈上来,看看他怎么对付你?惠能还不识字,在后头舂米呢,后头故事就出来了。
☀再往下看啊,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就是请画师画,楞伽变相,楞伽变相恰恰就是《楞伽经》的,用咱们现在的说啊,就是用画,就是连环画。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的那么一幅五祖的相,完了。为的是什么?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珍,看壁了。明日下手。这是一画师,这时候呢,你瞧,弘忍在这时候,实际他,弘忍真是一个出色大导演。他在这点,安排剧目,剧情呢!上座神秀呢,其他人,他不敢讲了,就上座神秀呢,就思维,诸人,就所有人呢,不呈心偈,都不敢,缘我为教授师,我教给他们的弟子,他们怎么能,就再呈也不能超过我了,这是他心里在这么想,他说,我若不呈心偈,就说神秀的心里和惠能现在的心里是什么样的,大家伙一会就知道禅师体现在什么地方,禅师没那么多脏心眼子。禅师,真正的禅师,根本就不知,现在还在后面舂米呢,为全寺院人劳动,不争。八个月啊,他居然不认得路,没到前头给师父磕一个头,礼拜,没听过一次经。我就不说了,他没认得路,他根本就没出过屋,没出过前院,路都不认识,你想想,我就不说了啊,。你看看神秀,神秀很有意思,有文化的人思维就多,就跟我这,话就多。上座神秀,思维,诸人,就所有人,都不成心偈,缘我为教授师,因为我压着他们呢,他们是我的学生。我若不呈心偈,如果我要再不呈心偈呢?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的见解深浅啊?就是我的见谛,我的师父怎么能懂的呢?他心里在自己和自己盘算,我若不呈心偈,五祖不认识我,不认识我,潜台词呢,这衣钵给谁啊?我将心偈呈上五祖,呈意虽善,我给五祖呈上这心偈了,我这呈意虽善,非常美好,求法觅祖,却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你看他也懂得,传不在求与不求,神秀啊,作为他这个人这个角色,这个性格决定了他,遇到禅宗,就是传承法脉的时候,他是很想得,但是他呢,心态呢,就决定了他呢,就是说,我不呈,师父不知,不知肯定,结果是不传,我不甘心,但是我呈呢,我又怕落得一个为法脉而争夺圣名,名闻利养,他在思考的是这个问题,和六祖不在一个层面上。再看看啊,他采取的方法更有意思,还很有戏剧性,若不呈心偈,终不得法,这句话非常关键,我为法而来,我不呈心偈我怎么办呢?法又不传我,我呈心偈又落得一个为法而夺圣位,两难啊。于是,良久思惟,你看他思惟良久,甚难甚难,非常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就是让人看不见的时候,其他人都睡觉的时候,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那不三间嘛,他向中间的那个壁上,题作呈心偈。把他这个偈子用毛笔,古时候用毛笔,就蘸墨写在白墙上,明天就要作楞伽变相的那个墙上,这就是,我写这个墙,五祖不可能看不见,我要写一个偏僻的地方,他看不见,这个明天就要作楞伽变相了,不但五祖能看见,谁都能看见,他选择了一个,这么一个很有戏剧性的动作,呈现他这个偈子。欲求衣法,其实目的,还是落到欲求衣法。其实这个用我们现在人说,就是有点虚了,不如你就直接写一个偈子跟五祖一念,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这神秀挺有意思,文人啊。若五祖见偈,你看,他还没想完呢,他还想呢,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你瞧啊,他还在思,如果五祖见这偈,说这谁作的呢?若访觅我,来访问,来询问我的时候呢,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是我神秀作的,这是自己跟自己想呢,自己编剧呢!五祖见偈呢,有两种可能,还有一种呢?若言不堪,不行,说这偈子不到位,自是我迷,那就是我还在迷中,所以呢,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那我就死了心了,也就不得这法了。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谁都不知,在半夜。偈曰:就那著名的那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加一句啊,虽然《坛经》是六祖的,但神秀很厉害了,就是咱们 用咱们那句话,他遇上惠能了,要是惠能不出现,神秀绝对的是六祖,这历史将重演,神秀不是一个无能鼠辈,但是惠能太厉害了,这没办法,所以为什么我讲到这我想停一下,因为,我想问一问大家,我们现在要找一个像神秀这样的,都不多了,我不是想反对啊,他不究竟,只不过惠能太厉害了,惠能究竟了,而且五祖弘忍看出来了,惠能六祖,不是五祖培养的,你们应该知道,真正的觉者,谁来培养?真正的觉者,谁来培养?真正的觉者,谁来培养?这里我只提问题,不作回答,---真正的觉者,谁能培养?六祖来的时候,他不叫六祖,他叫惠能,他已经觉了,两句话一对,舂米八个月,这个戏就是给他演的,让神秀先写,其他弟子根本就没资格,五祖看在眼里,清清楚楚,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在世俗当中,他还得过,这个传承关,怎么能直接把这传承,到这后院直接找一樵夫就给他了呢?谁服呢?总得有一个引子,其实都没出五祖的导演当中,神秀实际讲的,严格地说,是明心,对没错,是明心,身是菩提树,我们的报身,就是菩提树,有些人连菩提还不沾呢,修一辈子,修一菩提心,我们的心,妄心六识,接上回说的, 六识,这个心不是八识啊,这角不是,这的心是六识心,心如明镜台,托着那明镜的那个台子,时时勤拂拭,他勤拂拭,他拂什么呢?这个镜子,落灰了,擦一擦,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明心,一点没错,神秀讲的是缘起,是二谛,是明心,没到见性呢!所以我们拿见性,去要求他,过于苛刻。就说在明心,他是对的。咱们再往下看啊,我先插一句,跳跃一下,这样啊,五祖为什么把衣钵传给惠能,没传给神秀呢?因为两个偈子一出的时候,神秀是在明心的阶段,惠能是在见性的阶段。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就完了,却归房卧,睡觉,并无人见,他这个节目,演完了,没让人看见。没文化这樵夫,根本对衣钵淡漠的就连心都不起,历史就这么幽默,五祖弘忍,辛辛苦苦就找那传承人呢!结果,辛辛苦苦伺候人二十来年,古时候师徒啊,是洗脸水、洗脚水全管,伺候他,结果他没传。他传给一个之前都未曾谋面的一个樵夫,实际当年樵夫,连皈依都没皈依。惠能在后院八个月,勘验五祖,惠能啊,樵夫,不是你培养的,他来了,勘验你的,最后,为后人留下一部《坛经》。八个月,根本就不上前院,也不起念,也不拜礼,也不听经,后头也不,也别问我了,他连去都没去。但是你传法了,我也不著,很有意思。底下就来了,因缘到,这里面五祖用心良苦。
☀往下念吧,我一讲就脱离开了,其实五祖为什么用心良苦?我先交代一下,五祖知道他在后头舂米,他就不来,五祖给神秀,搭了一个台子,就是要引出后面这樵夫,舂米的苦力,为什么呢?你看他知道,他不到前头来,前头人也不可能看得起他,去征求他的意见,他的弟子,都不敢呈诗,他又一没文化的,你怎么让他。这些事情,五祖心里都非常清楚,但是五祖有办法,他让全院的人,学,明明知道这个神秀这个没见性,他让全院的人,背他,就你们就背吧,天天背,就跟背《三字经》一样,你们不把后院那个人背出来,我就不传这衣钵,他等着你背,你瞧啊,我这讲故事,你们往下听。五祖平旦,第二天,遂唤卢供奉,就是那画师,前来南廊下画,楞伽变,楞伽变就是楞伽变相。古人有,有用语。五祖忽见此偈,你说昨天晚上他题这个地方,能不看见吗?他这用意很,很那什么,五祖忽见此偈,请记,就是记录下来,乃谓供奉曰:就是画师啊,说弘忍与供奉,你既然来了,给你钱三十千,我也不知道多少钱,给你钱了,不让你白来,但我也不让你画,不用你画。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不画变相,《金刚经》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坠三恶道,他没说觉悟啊,我不知,大家伙,不是我较真啊,一定,很准确,依此明心,不再落入三恶道,其实我们给自己定,就是先做好“人”,明心见性,不见性,成佛,不成佛。将来,你将来,你都明白了,你就自然知道了,依此修行,不会堕入三恶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你这是善事,往上走,肯定在往上走,你为何,非要立一目标要成佛呢?成佛你都不知道佛是什么,你越有成,越有一个求,反倒离佛越远,五祖认可,神秀这首偈子的时候,他的用词是非常准确的,他说:依此修行,不坠三恶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就是我再念一下啊,这四句并不是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再往下看啊。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很隆重啊,冲着这首偈子,焚香偈前,就等于认可了。众人见已,皆生敬心,大师曰:“汝等尽(全部)诵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这是五祖啊,给这首偈子最高的评价。五祖,这时候又唤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唤到堂内问,说:是汝作偈否?这个是你做的吗?若是汝作,应得吾法。五祖很有意思啊,很巧妙,对伺候自己一二十年的大弟子,这有点戏言了。是你作的吗?你要作,我就要传你法,等于让他把真话说出来,因为他那个技巧啊,半夜挑灯,上墙上作,这按说违反寺规,因为明天要做变相的,楞伽经变相,你把你的偈子,搁在上头,五祖难道不了解弟子吗?一开悟的!秀上座言:罪过,还很谦虚,罪过啊罪过,实是神秀作,确实是我做的,不敢求祖位,不敢求,其实多此一举,你不求你作它干嘛?不敢求祖位,但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多少智慧,识得大意否?就我到底见没见性,这大意是见性。五祖曰:很干净,汝作此偈见解,只到门前。刚才还说要传你法,现在才告诉我,你才门前,你到门前我怎么传你法啊?接着还没完呢,尚未得入,没有见性,但并不等于你没有明心,你那四句偈,只在明心阶段。凡夫依此偈修行,你看,很准确啊,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大菩提,即不可得,别想了,跟见性不搭接,五祖说的非常干净。要入的门,如果你要真想见性,要入得门,见自本性,汝且去,回去,暂且回去,一两日思维,一两日再啊 ,你再想想,你再回去想两天,更作,就是再做,你再给我做一偈子来呈吾。就是说你做了一偈,来让我看看,要入得门,这有先决条件啊,刚才说,传法于你,有一先决条件,若你现在这个偈,刚才已经说了,不得悟,只在门外,回去再有两天,再作一偈,若悟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就是衣钵。秀上座去数日,作偈不得。作不出来,见谛就是见谛,刚才说啊,速答,其实你当下啊,你要是不答,你再琢磨三个月,也没用,实际上见性,就是这么厉害,就是顿见,不是在那个渐渐地,那个琢磨,琢磨出来,琢磨也不出来。其实五祖也知道,五祖就等,三日作不出来,我等五日,五日作不出来,我等一个礼拜,一个礼拜作不出来,我等十天,十天作不出来,我等半个月,我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五祖不是在等神秀,神秀他教出来的弟子,就是再等三月,半年,也无济于事。五祖真是用心良苦,在等一个后院,曾经在勘验他的人出来,就五祖导演的节目又来了。
☀有一童子,就寺院里,于碓坊过,就是碾米的地方,他碾米的碓坊边走过,他唱,因为五祖先前是让各各都诵,诵就是唱,因为作完了。诵此偈,惠能及一闻,就是一接触,一接触他就知道,这个悟没悟,根本不去瞎琢磨,惠能及一闻,知未见性,就是知道他没见性,即识大意。大意知道了,惠能问啊,问这童子,适来,就是刚在,诵者是何偈啊?是那里听到的?于是,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有言啊,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钵,禀为六代祖。这个小童呢,对惠能说,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上画无相偈一首,解释一下,实际上,神秀这个是有相偈,但是弘忍用心良苦,告诉大家,他已经见性,大家要学他,就要引出真正的无相偈,小童不知道,没有这水平,所以师父交代了,他就念,以为这是已经开悟的了,他在学习,小童,童言无忌啊,非常诚实,所以他跟六祖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也把它称为无相偈。五祖令诸门人尽诵,就是诵这个,小童说的,那肯定就是无相偈啊,所以这无相偈是小童认为的。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你看小童都已经认为了,就悟道这个,神秀这个,已经见性了,这是小童说的,不是实际情况。悟此偈者即是见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都对,但它不是无相偈,是有相偈。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我此踏碓啊,就在这舂米,八个月,未至堂前,就是没去过,望上人,很客气啊,对小童说: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就是对它礼拜。既然师父都说读此偈,即是明心见性啊,就是见性啊,就要付衣钵了,付衣法,所以我,你领我到前面,我要对它顶礼,亦愿诵取,我也要把它拿来,我也要咏,就是咏唱啊,天天念诵,因为师父都说,这已经见性了,我来就是为见性啊,那我就要以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引惠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其实他不识字,我先礼拜,作为行者啊,不失礼,能明心,已经很不容易了,现世里。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因为不识字,请一人读,请一个读书的识字的人给读一读,惠能闻已,你读的时候我就听,已经听完了,瞧,人家的见谛,马上就出来,因为没文化的人,还不识字,还让别人读,自己闻,即识大意,惠能即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这是另外一人啊,刚才那什么,这又找一个,还得会写字,刚才那读,可能字写得不好,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请一人,会书者,于西廊壁上,就在他旁边,题著。再给题一个,呈自本心,把自己的见谛给呈现出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就来源于这,非常厉害,就是你,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怎么偈曰呢?看底下,但你说出来,我就知道你那里没悟,我只管悟,只管觉,我就把你那没悟的改成悟,最后形成了他一个独特风格的偈子,实际是,不是创造,是改,他是这么改的。菩提本无树,人家的第一句呢,是身是菩提树,六祖不谈身,不在相上,你瞧六祖起点,你就知道他的觉性,他谈菩提,他直接说,菩提本无树,这个前后两句子,两个主语不同,表示的自己的见谛,身是菩提树,是在明心上,在相上说,菩提无相,菩提本无树,是在性上,一个明心,一个见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明镜亦非台,真正的那个镜,就是那个鉴,那里边无形无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再往下看啊,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非常奇怪,惠能即入碓坊。又回后院了,舂米,对前院发生这个,并不在意,观点亮出来了,衣钵的问题我根本不聊,我也没这想法,只把见谛呈上来。
☀这么讲行吗?那抓紧时间,把这底下再给讲完,讲到一个关键点,就是《坛经》最主要的第一谛义,五祖忽然廊下,见惠能偈,即知识大意。就是知道,就是知道惠能这个偈子已经见性,识得大意,但是五祖也有挂碍,这说明,我们学佛法也不能抛开唯物,历史的条件局限,即使在寺院里,在出家师里边,过早的显现,也遭不测,我就说不测。恐众人知,见性是好事,你用大喇叭广播啊?为什么恐众人知?五祖乃谓(等于打了一个拳脚的妄语)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没见性,实际心里明明了了,此人见性。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给他讲《金刚经》,因为五祖知,六祖没文化,不可能讲那四卷本的《楞伽经》,也没有时间,给他讲《金刚经》直指“一”。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实他在当樵夫的时候,路过窗口听的时候,他已经悟了,这个不争议啊,别人说,他不同意,就随去。他不同意,你就悟你的行了。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授法,当下就传他衣钵了。你看多厉害!他俩以前根本没见过面,见面就对了两句话,八个月,什么传法交流,都没有。人尽不知,传法却不能让人知,学佛艰难啊!便传顿教及衣,以为六代祖。顿教,其实几句话,就传了,就叫顿教,讲课讲半天,那是渐修,可是顿教,怎么传呢?
☀往下念吧,我一讲就脱离开了,其实五祖为什么用心良苦?我先交代一下,五祖知道他在后头舂米,他就不来,五祖给神秀,搭了一个台子,就是要引出后面这樵夫,舂米的苦力,为什么呢?你看他知道,他不到前头来,前头人也不可能看得起他,去征求他的意见,他的弟子,都不敢呈诗,他又一没文化的,你怎么让他。这些事情,五祖心里都非常清楚,但是五祖有办法,他让全院的人,学,明明知道这个神秀这个没见性,他让全院的人,背他,就你们就背吧,天天背,就跟背《三字经》一样,你们不把后院那个人背出来,我就不传这衣钵,他等着你背,你瞧啊,我这讲故事,你们往下听。五祖平旦,第二天,遂唤卢供奉,就是那画师,前来南廊下画,楞伽变,楞伽变就是楞伽变相。古人有,有用语。五祖忽见此偈,你说昨天晚上他题这个地方,能不看见吗?他这用意很,很那什么,五祖忽见此偈,请记,就是记录下来,乃谓供奉曰:就是画师啊,说弘忍与供奉,你既然来了,给你钱三十千,我也不知道多少钱,给你钱了,不让你白来,但我也不让你画,不用你画。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不画变相,《金刚经》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坠三恶道,他没说觉悟啊,我不知,大家伙,不是我较真啊,一定,很准确,依此明心,不再落入三恶道,其实我们给自己定,就是先做好“人”,明心见性,不见性,成佛,不成佛。将来,你将来,你都明白了,你就自然知道了,依此修行,不会堕入三恶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你这是善事,往上走,肯定在往上走,你为何,非要立一目标要成佛呢?成佛你都不知道佛是什么,你越有成,越有一个求,反倒离佛越远,五祖认可,神秀这首偈子的时候,他的用词是非常准确的,他说:依此修行,不坠三恶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就是我再念一下啊,这四句并不是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再往下看啊。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很隆重啊,冲着这首偈子,焚香偈前,就等于认可了。众人见已,皆生敬心,大师曰:“汝等尽(全部)诵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这是五祖啊,给这首偈子最高的评价。五祖,这时候又唤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唤到堂内问,说:是汝作偈否?这个是你做的吗?若是汝作,应得吾法。五祖很有意思啊,很巧妙,对伺候自己一二十年的大弟子,这有点戏言了。是你作的吗?你要作,我就要传你法,等于让他把真话说出来,因为他那个技巧啊,半夜挑灯,上墙上作,这按说违反寺规,因为明天要做变相的,楞伽经变相,你把你的偈子,搁在上头,五祖难道不了解弟子吗?一开悟的!秀上座言:罪过,还很谦虚,罪过啊罪过,实是神秀作,确实是我做的,不敢求祖位,不敢求,其实多此一举,你不求你作它干嘛?不敢求祖位,但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多少智慧,识得大意否?就我到底见没见性,这大意是见性。五祖曰:很干净,汝作此偈见解,只到门前。刚才还说要传你法,现在才告诉我,你才门前,你到门前我怎么传你法啊?接着还没完呢,尚未得入,没有见性,但并不等于你没有明心,你那四句偈,只在明心阶段。凡夫依此偈修行,你看,很准确啊,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大菩提,即不可得,别想了,跟见性不搭接,五祖说的非常干净。要入的门,如果你要真想见性,要入得门,见自本性,汝且去,回去,暂且回去,一两日思维,一两日再啊 ,你再想想,你再回去想两天,更作,就是再做,你再给我做一偈子来呈吾。就是说你做了一偈,来让我看看,要入得门,这有先决条件啊,刚才说,传法于你,有一先决条件,若你现在这个偈,刚才已经说了,不得悟,只在门外,回去再有两天,再作一偈,若悟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就是衣钵。秀上座去数日,作偈不得。作不出来,见谛就是见谛,刚才说啊,速答,其实你当下啊,你要是不答,你再琢磨三个月,也没用,实际上见性,就是这么厉害,就是顿见,不是在那个渐渐地,那个琢磨,琢磨出来,琢磨也不出来。其实五祖也知道,五祖就等,三日作不出来,我等五日,五日作不出来,我等一个礼拜,一个礼拜作不出来,我等十天,十天作不出来,我等半个月,我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五祖不是在等神秀,神秀他教出来的弟子,就是再等三月,半年,也无济于事。五祖真是用心良苦,在等一个后院,曾经在勘验他的人出来,就五祖导演的节目又来了。
☀有一童子,就寺院里,于碓坊过,就是碾米的地方,他碾米的碓坊边走过,他唱,因为五祖先前是让各各都诵,诵就是唱,因为作完了。诵此偈,惠能及一闻,就是一接触,一接触他就知道,这个悟没悟,根本不去瞎琢磨,惠能及一闻,知未见性,就是知道他没见性,即识大意。大意知道了,惠能问啊,问这童子,适来,就是刚在,诵者是何偈啊?是那里听到的?于是,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有言啊,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钵,禀为六代祖。这个小童呢,对惠能说,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上画无相偈一首,解释一下,实际上,神秀这个是有相偈,但是弘忍用心良苦,告诉大家,他已经见性,大家要学他,就要引出真正的无相偈,小童不知道,没有这水平,所以师父交代了,他就念,以为这是已经开悟的了,他在学习,小童,童言无忌啊,非常诚实,所以他跟六祖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也把它称为无相偈。五祖令诸门人尽诵,就是诵这个,小童说的,那肯定就是无相偈啊,所以这无相偈是小童认为的。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你看小童都已经认为了,就悟道这个,神秀这个,已经见性了,这是小童说的,不是实际情况。悟此偈者即是见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都对,但它不是无相偈,是有相偈。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我此踏碓啊,就在这舂米,八个月,未至堂前,就是没去过,望上人,很客气啊,对小童说: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就是对它礼拜。既然师父都说读此偈,即是明心见性啊,就是见性啊,就要付衣钵了,付衣法,所以我,你领我到前面,我要对它顶礼,亦愿诵取,我也要把它拿来,我也要咏,就是咏唱啊,天天念诵,因为师父都说,这已经见性了,我来就是为见性啊,那我就要以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引惠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其实他不识字,我先礼拜,作为行者啊,不失礼,能明心,已经很不容易了,现世里。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因为不识字,请一人读,请一个读书的识字的人给读一读,惠能闻已,你读的时候我就听,已经听完了,瞧,人家的见谛,马上就出来,因为没文化的人,还不识字,还让别人读,自己闻,即识大意,惠能即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这是另外一人啊,刚才那什么,这又找一个,还得会写字,刚才那读,可能字写得不好,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请一人,会书者,于西廊壁上,就在他旁边,题著。再给题一个,呈自本心,把自己的见谛给呈现出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就来源于这,非常厉害,就是你,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怎么偈曰呢?看底下,但你说出来,我就知道你那里没悟,我只管悟,只管觉,我就把你那没悟的改成悟,最后形成了他一个独特风格的偈子,实际是,不是创造,是改,他是这么改的。菩提本无树,人家的第一句呢,是身是菩提树,六祖不谈身,不在相上,你瞧六祖起点,你就知道他的觉性,他谈菩提,他直接说,菩提本无树,这个前后两句子,两个主语不同,表示的自己的见谛,身是菩提树,是在明心上,在相上说,菩提无相,菩提本无树,是在性上,一个明心,一个见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明镜亦非台,真正的那个镜,就是那个鉴,那里边无形无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再往下看啊,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非常奇怪,惠能即入碓坊。又回后院了,舂米,对前院发生这个,并不在意,观点亮出来了,衣钵的问题我根本不聊,我也没这想法,只把见谛呈上来。

☀这么讲行吗?那抓紧时间,把这底下再给讲完,讲到一个关键点,就是《坛经》最主要的第一谛义,五祖忽然廊下,见惠能偈,即知识大意。就是知道,就是知道惠能这个偈子已经见性,识得大意,但是五祖也有挂碍,这说明,我们学佛法也不能抛开唯物,历史的条件局限,即使在寺院里,在出家师里边,过早的显现,也遭不测,我就说不测。恐众人知,见性是好事,你用大喇叭广播啊?为什么恐众人知?五祖乃谓(等于打了一个拳脚的妄语)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没见性,实际心里明明了了,此人见性。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给他讲《金刚经》,因为五祖知,六祖没文化,不可能讲那四卷本的《楞伽经》,也没有时间,给他讲《金刚经》直指“一”。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实他在当樵夫的时候,路过窗口听的时候,他已经悟了,这个不争议啊,别人说,他不同意,就随去。他不同意,你就悟你的行了。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授法,当下就传他衣钵了。你看多厉害!他俩以前根本没见过面,见面就对了两句话,八个月,什么传法交流,都没有。人尽不知,传法却不能让人知,学佛艰难啊!便传顿教及衣,以为六代祖。顿教,其实几句话,就传了,就叫顿教,讲课讲半天,那是渐修,可是顿教,怎么传呢?

.png)
上一篇:《金刚经》第五讲
下一篇:《六祖坛经》~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