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顿教怎么传呢?这点儿先解释一下,顿教只是一个名相。如果还有一个顿教,我这儿说明白没有?如果还有一个顿教需要五祖弘忍传给六祖,在夜间半夜三更传的时候,这个法你就没读懂。实际就是一个印证、认可。六祖没到三更的时候,黄昏的时候,我开句玩笑哈,就早已开悟了。实际更严格说他在起步到五祖的时候,在路上就早已开悟。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衣钵传了。以为六代祖,确定。将衣为信禀,因为不穿衣是怕别人不信,只是权巧方便。代代相传。以衣为信物。法即以心传心。当令自悟。非常关键,当令自悟,以心传心,心法再传,自己不悟他人也没办法。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为什么半夜传呢?为什么不让他人知?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在此间,你不能停留啊!有人害汝,有人害你。汝即须速去。马上离开。
☀能得依法,三更发去。出发了。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驿,这是一码头。登时便别。你瞧这点就没有描述和夸张,非常简洁,只表法义。五祖处分:在这里吩咐。“汝去努力,继续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这里加一句话,五祖把衣钵传六祖,六祖去猎人队里十六年。这时候神秀两代三朝,辉煌无限。六祖一直忍,这就是弘忍传的真正大忍,对于法,神秀虽然没见性,但他在事法上,他的明心和他对教界的公认,是不可磨灭的,不可否认,否认者不是真修行者。但他没究竟,究竟的任务是十六年以后从猎人对里又走出来的慧能。这时候已经是六祖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曾经跟人交流过,但我在这方面不是研究者,大家伙慢慢的把五祖就给忘了。因为由于衣钵没传给神秀,神秀对自己的师父是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五祖没传,其实也是无奈,最后就隐居了,所以它的历史就没有,但是他没走。有一种说法,我看到是十六年他才去世,恰恰在他去世的时候六祖出现。还有一种版本不一样,大家伙就当故事听。为什么说三年以后呢?他又活了三年,我更相信十六年。没根据啊,我猜的。咱们在交流法义,我就认为,我不去考证。实际就是说有一个问题,大家忽略了,弘忍当时还健在,由于特殊的原因,衣钵没传神秀,传了一个樵夫,别人都不认识,还连夜跑了,他是为法而生啊,但他也没法去解释。这种现象,我估计现在人要遇着,也就隐居了,但他还在。假如是十六年,我看见的版本的话,那就是因缘所在。慧能正在猎人队里十六年。那谁(神秀)辉煌了十六年。但他没有完成任务,最后还得慧能出来。你只完成了明心,你没有见性,佛法的目的,真正目的在见性。好,接着往下,这插话啊,也没有根据,你们就听我白话。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别招事。难起以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与悟无别”。迷人如果听了这部经只要心开见性,与悟无别。其实佛法目的就一个,不管方法多变就是见性。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所以南顿北渐,后来就这么出来的。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就是由于他把衣钵带走了,数百人都想不通。这个我们不去评,现在人可能以数千人都想不通,数百人去追他。欲拟捉慧能,夺(其)衣法。实际就是衣钵就是传承。来至半路,这些人呢,就渐渐都走了。尽总却回,就是累了,追不到了就失望了,失去信心,没有耐性了,各种原因都走了。唯独有一个大将军,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非常粗恶,直至岭上,别人都追不到,追累了回去了,他直接追来。来趁把著,就是捉住,慧能即还法衣把衣钵还给它,实际就是送给他。但是他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以前厉不厉害我不知道,估计在追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边儿,肯定有所想,有所悟。追着他干什么?拿那衣服我也还不是,也没人听我的。听神秀的,也不可能听我的,我拿那衣钵为什么?当时做偈子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做,包括这大将军也是其中一员,这时候呢,他又不肯取,言:这时候他应该有所悟,有所明白。说:「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说出这句话,已经趋向于明了吧?就是我追你。别人追,可能是为衣钵了!我追,知道别人都回去,追不着衣钵就回去了,我直接追你,实际追的不是衣钵,我相信五祖的眼光,他能把衣钵不给神秀,给你连夜跑,我追你。你肯定得法了,我追你是为法。但是他也有一得,《心经》说无智亦无得。那些人得的是我执,他得的是法执。但是能得法执的人,反正我要见了,我肯定赞叹他。因为我们现在连我执放下都难找,你要找了一个得法执的一心为法,其实这应当对他顶礼。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岭上,便传其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这点我也解释一下,心开呀。没说见性。达到明心。用词非常准确,如果这么讲两句,给讲见性了。那就是现在的禅师,在开课时候你听我两个小时,我保证你不但见性,成佛。这样的话,我听过好几次。很无聊。就追了两个月,在五祖门下学了多长时间,这没有交代。这两个月,他想了多少我不知道,他肯定会动脑子,最后追到慧能时候,他居然不要衣要法,这人就很了不得。所以。《坛经》六祖留下的话,也是言下心开,没说见性。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你见不见性,就像五祖对神秀那个偈子说,照此修行能不再堕落三恶道。度化人嘛,让人向善。当然见性没法教,你的见地不到。弘忍当时对神秀怎样?那我慧能对你这三品大将军我也没办法,你追我,我就叫你见性啊?实际恰恰说明慧能当时真的见性。他要说我教你一个见性,这部经,我就不去对大家伙推荐。
☀慧能来於此地,与诸官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这有一跳跃啊,我介绍一下。六祖讲这部《坛经》,这部经的时候,弟子们不记录下来,这部经嘛!但是记录时候,他分析层次到三品将军这,到一段落,这点穿插的,又交代了,一个六祖和当地官僚这个现场的情况。
慧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这就是慧能跟神秀的区别,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所以三品大将军,你追来了我也没法给你,你本自具足。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你迷了,你所以悟不到。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 当你迷的时候,需要大善知识给你指引。
☀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这是六祖的独特。凡在性上都是一。在世俗法上,在二谛上你比我聪明,我比你弱。在性上啊,智商高跟智商低,在性上都是一。只缘迷悟。迷即为愚,什么叫愚呢?你迷的时候就愚,悟即成智。所以智迷由你自己决定,别问别人。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这是解释刚才我说那四个字啊,他马上就言定慧别的定慧体。定慧体不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就是体用。体用不要分开,是讲的时候分开讲,就像手心手背,他永远不能分开,就像色跟空,没有离开色的空,也没有离开空的色。也是辩证法。真正的佛法都是辩证法。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你看到没有,他互相之间都没离开。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就是等持的意思。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你看咱们现在都是定能生慧,先定先坐禅,就你要不定,你就没有。甚至于判断一个人,教判一个人也是先问人家坐禅不坐禅。莫言先定发慧。实际上是双问,就是莫言先定发慧,同时也莫言先慧发定,这能懂吧,这是两个啊!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是二分法,你如果在定上去著和在慧上去著,这点儿我再解释一下,别听错了,就在定上你执着了和在慧上你单独执着了,都二分。慧能主张定慧等持。如果你在定上执着了,或者在慧上执着了,单在任何一边,我说任何一边啊!都是边见都是错的,一定要定慧等持。作此见者,法有二相,二相就二分了。口说善,心不善,等于解行不一,我用我的话,就好说了。你瞧定慧不等,他提倡定慧等持,所以你嘴解行不一时候,定慧不等了,明白这意思吧,实际讲就是不一了。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就是一,定慧即等,也就是定慧等持。自悟修行不在口诤,不跟你诤,自悟修行,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你诤也没用。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法我,我执跟法执都有,不离四相。就是《金刚经》,为什么是传承《金刚经》呢?要离四相,你要觉,必然是除此行。菩萨离四相,结果你四相都在,你觉什么呢?你觉“我“,我就是什么,你听啊,我就是什么呀,这绝对没觉,因为有我。有我执,四相全在。
☀于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这就是,直心是道场,就这么来的。慧能提倡的这个,一行三昧,不是坐禅,是在行住坐卧中都有,这句话非常重要啊,不行,划下来也行。你瞧啊,一行三昧者,是什么呀?慧能下的定义跟传统的不一样。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净名经》啊,就是《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有两个名字。维摩诘是他这个居士的名字,他的法义是净名就是两点水的净,纯净的净。这句话来源于哪呢?来源于《净名经》,就来源于维摩诘,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个看看《六经直解》那里面就有。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就说你嘴上说,你行不到,你不是佛祖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于一切,不是于恶的上边,我不执着,在善的上边,我又执着了,一切法是包括善法和恶法。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 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把这一行三昧又当一法相执着也不对。凡执著皆不得悟,凡执著皆不得悟,凡执著皆不得悟。执着左不得,执着右也不得。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就是滞碍停止堵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你只有这心,在法上不住的时候,你的道,所谓佛法大意啊,才通顺。心不住法,恰恰是慧能闻《金刚经》那八个字的解释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没心,是生无所住之心。住即被缚,你只要住,就被束缚了。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就是不赞同,不认可舍利弗。这在《维摩诘经》这里面都能看,十弟子那。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现在大部分都是这个方法,就是坐定内观啊!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至功,迷人不悟。便执着成为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就数百量啊,很大,你就说是很大的数目,故知大错。其实到现在岂止数百呀,应该数千数万。你看一千多年前,我们慧能大师,就说的是。现在我们一千多年后,从数百增到数千,现在我估计数万。上海有没有那么多不知道,全国数万应该是绝对不少。教人看坐。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什么呀,如灯光,定慧,所以定慧是等持。你看这灯多大的度,你看那光发的,说买一个十五瓦的灯,我省钱,结果我一开灯,发出去是一百瓦的。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多大的灯就发多大的光,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个。还一个,从灯光的出现,还有个角度。只要有灯,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再叫你把灯一拉一灭,光就没了,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没法分,定慧等持啊,一定要等持,教人家不等持的。先做灯弄十五度的灯,完了,经过坐,坐三年,发一百度的光。这个理论我不知道谁建立的!名即有二,你看名有二啊,体无二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没有二般,就这四个字,定慧等持。你凡不等持的话,你就错了。那定慧本身是等持的,只要你不等持,你就悟不到,是边见。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不是法在顿渐,是人在利钝。迷,为什么有钝渐呢,你看都有前提,这也是上午讲的,辩证法逻辑。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先明心,必须先明心,心为幻。都不知道心,你都不了解的话,你会怎么见性啊?见性又不在五眼中见,所以你心不明的话,你怎么悟?这有一个因果关系啊!有一逻辑辩证。没明心的时候,在幻心上,在六识上。你怎么见性啊!性五眼不见。可是还有一个,这必须讲究,辩证法啊!见性也不是在意识之外,这点非常难讲,就得自己悟,真见着一说就知,说见性在见闻觉知外,单有一个见性。佛在二千一百年前,就对这种邪见,就明确的指出,凡在断见上立宗立派的皆为邪见。这一句,《楞伽经》佛对大慧明确说。因为这句话,别人引的时候,是佛法。说一切法不生,这是佛法,法无自性,一切法不生。大慧问世尊,说这跟外道有什么区别?佛回答的一句话,这句话,大家都已经记住了,“以一切法不生立宗者,是为外道“。一切法不生是佛法。佛法大义,但你拿他固法一立宗,你觉得一切法都没生的时候,这是外道。因为佛是智者,提一个问题,大家就知道。当你说一切法不生的时候,我就问你一句话,你就把我当外道,你看你要战胜不了外道,你就不会是正道。我问你,就像演员一样,给我一角色,就是一大外道,大波旬。来了说:你”一切法不生“这句,这句话生不生,此法生不生?所以,佛是觉者。佛说非法,不是回去说是法。是”非非法“,把你这句也非了。如果学不懂这个大乘。大乘经读不懂,说自己开悟的,无有是处。就像公案,看不懂公案,说自己开悟的很可怜,为什么?公案,什么叫公案,公案是觉者的谈话,也叫机锋对唱,也叫谈话,就是谈话语录的记录,觉者的语录在这,两个觉者在这对话,你却听得懂,你告诉开悟了。谁能信啊?你看一个樵夫来说两句话,五祖是觉者就听懂了。传了衣钵连夜走了。咱们这《坛经》讲了,神秀天天伺候他,天天得谈多少话啊,没通。所以觉者之间谈话,你又看不懂,那你没觉,所以。神秀没觉,跟五祖跟前一天可能谈,不知道多少话,没用。五祖没有传他。传了六祖连夜。连夜不能说逃跑,南下。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六祖说话,非常的严重,按现在来说,很狠这话,要不悟即长劫轮回,实际就在悟迷当中,所以说人身难得,我们为什么,不在文字般若上,早下点功夫!你用十年二十年在那坐,坐的功夫,一座就五六个小时,我不反对啊,一定听我不反对。你不如?先把文字关,把经书读懂了,你知道悟在哪?少走很多弯路,尤其年龄大的人。这么说,我明年退休,像我这样的,这辈子坐不出来了,骨头什么的早硬了。我自知之明,我从五十岁以后,我就决定,知天命以后就做文字。
☀再往下啊,很快啊。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个最好背下来。那谁反复说,慧能在这部经里面,把这个反复的说,这个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助为本。何名为无相, 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 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他不主张一念顿断。上午咱们说那《楞伽经》,我们不提名啊,就是说,那个大师,那个咱们用的版本,你听啊,那个大师的著名观点,他教人一念顿断,那我现在提一个问题,你自己思考,我不做结论啊,你说,是慧能说对了呢?还是大师说的对?慧能说,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能离吗?谁法身离过色身啊?一念顿断,那你法身哪去了。你都断了吗?一念顿断,在佛经里也找不到答案,还有某些大师直接说一念不生,跟一念顿断近似,这是咱们的评价啊,我就举一个例子,就是你看六祖说对了,还是大师们说对了。我个人啊,倾向六祖,六祖是真觉者,大师是自封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束缚。自缚,所以把自己作茧自缚啊!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他没说断念啊,不是灭念,念念无不住。即无缚也。你看,一个没文化的人讲法,讲得那么到位。再往下看啊,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大家想一想啊,这是不是特像,咱们上午讲的那个七识啊?我不要求你们同意啊,你们想想在这划一下。再念一下啊!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能修到这个,能够亲证,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时候,已经是《坛经》的境界了。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莫百物不思,莫啊,是不要,听六祖可不是肯定啊,有人把这理解成六祖赞成百物不思。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就不要念尽除却,能明白吧。这是双非。一念断即死,刚才还有一念顿断,他把那个一念断,中间加一个顿,一念顿断。那跟六祖这个完全相反。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还轮回。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还可以,自错还可以。更劝他人迷。严格说,这是造业了。不自见迷,又谤经法。看不见自己迷,还谤别人的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就在念上又起念,幻上加幻更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所谓的这些邪念啊,妄念全都是在这攀援过程中,就是幻上又生幻,这么起来的。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就是指立上边这个病的无念为宗,就相当于慧能给世人开出的一副药。世人离境,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你看啊,慧能对自己的无什么和念什么有定义,你瞧啊,无者离二相诸尘劳,诸就是一切,一切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他这有定义的。所以说,读经一定要读原文,读准。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实际这翻译过来就是凡圣一如,凡离不开圣,圣离不开凡。凡~缘起是圣之用,圣是缘之体,也是相也是性也是体。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这句话啊,六祖很多话跟其他传统和其他门派都不一样。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这也是上午讲的七识,境界里边,但是,六七八识同时存在,这就是辩证法。我不要求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啊,你们先把这注意下,达到这境界已经达到《坛经》的境界了,好,最后一句最关键的,咱们就结束,这是六祖引用的《维摩经》的经。实际就是刚才的《净名经》。维摩诘说: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一切。维摩诘可没说不分别啊,要善于。非常拳脚,而且善于是什么?是合理全法的分别不是妄想啊,这个分别是在世俗法所允许的。是共业人群的,就是大众公认的这个范围,也就现在我们说的逻辑思维辩证。外能善分别诸法相,诸是一切,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本身这两句又是辩证法,不动的是第一义谛,分别缘起的是二谛。一谛为性空,二谛为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是佛法的核心。《坛经》开篇就讲的这个,今天把这个归到佛法的最核心。今天咱们就此告一段落。
☀能得依法,三更发去。出发了。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驿,这是一码头。登时便别。你瞧这点就没有描述和夸张,非常简洁,只表法义。五祖处分:在这里吩咐。“汝去努力,继续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这里加一句话,五祖把衣钵传六祖,六祖去猎人队里十六年。这时候神秀两代三朝,辉煌无限。六祖一直忍,这就是弘忍传的真正大忍,对于法,神秀虽然没见性,但他在事法上,他的明心和他对教界的公认,是不可磨灭的,不可否认,否认者不是真修行者。但他没究竟,究竟的任务是十六年以后从猎人对里又走出来的慧能。这时候已经是六祖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曾经跟人交流过,但我在这方面不是研究者,大家伙慢慢的把五祖就给忘了。因为由于衣钵没传给神秀,神秀对自己的师父是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五祖没传,其实也是无奈,最后就隐居了,所以它的历史就没有,但是他没走。有一种说法,我看到是十六年他才去世,恰恰在他去世的时候六祖出现。还有一种版本不一样,大家伙就当故事听。为什么说三年以后呢?他又活了三年,我更相信十六年。没根据啊,我猜的。咱们在交流法义,我就认为,我不去考证。实际就是说有一个问题,大家忽略了,弘忍当时还健在,由于特殊的原因,衣钵没传神秀,传了一个樵夫,别人都不认识,还连夜跑了,他是为法而生啊,但他也没法去解释。这种现象,我估计现在人要遇着,也就隐居了,但他还在。假如是十六年,我看见的版本的话,那就是因缘所在。慧能正在猎人队里十六年。那谁(神秀)辉煌了十六年。但他没有完成任务,最后还得慧能出来。你只完成了明心,你没有见性,佛法的目的,真正目的在见性。好,接着往下,这插话啊,也没有根据,你们就听我白话。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别招事。难起以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与悟无别”。迷人如果听了这部经只要心开见性,与悟无别。其实佛法目的就一个,不管方法多变就是见性。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所以南顿北渐,后来就这么出来的。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就是由于他把衣钵带走了,数百人都想不通。这个我们不去评,现在人可能以数千人都想不通,数百人去追他。欲拟捉慧能,夺(其)衣法。实际就是衣钵就是传承。来至半路,这些人呢,就渐渐都走了。尽总却回,就是累了,追不到了就失望了,失去信心,没有耐性了,各种原因都走了。唯独有一个大将军,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非常粗恶,直至岭上,别人都追不到,追累了回去了,他直接追来。来趁把著,就是捉住,慧能即还法衣把衣钵还给它,实际就是送给他。但是他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以前厉不厉害我不知道,估计在追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边儿,肯定有所想,有所悟。追着他干什么?拿那衣服我也还不是,也没人听我的。听神秀的,也不可能听我的,我拿那衣钵为什么?当时做偈子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做,包括这大将军也是其中一员,这时候呢,他又不肯取,言:这时候他应该有所悟,有所明白。说:「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说出这句话,已经趋向于明了吧?就是我追你。别人追,可能是为衣钵了!我追,知道别人都回去,追不着衣钵就回去了,我直接追你,实际追的不是衣钵,我相信五祖的眼光,他能把衣钵不给神秀,给你连夜跑,我追你。你肯定得法了,我追你是为法。但是他也有一得,《心经》说无智亦无得。那些人得的是我执,他得的是法执。但是能得法执的人,反正我要见了,我肯定赞叹他。因为我们现在连我执放下都难找,你要找了一个得法执的一心为法,其实这应当对他顶礼。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岭上,便传其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这点我也解释一下,心开呀。没说见性。达到明心。用词非常准确,如果这么讲两句,给讲见性了。那就是现在的禅师,在开课时候你听我两个小时,我保证你不但见性,成佛。这样的话,我听过好几次。很无聊。就追了两个月,在五祖门下学了多长时间,这没有交代。这两个月,他想了多少我不知道,他肯定会动脑子,最后追到慧能时候,他居然不要衣要法,这人就很了不得。所以。《坛经》六祖留下的话,也是言下心开,没说见性。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你见不见性,就像五祖对神秀那个偈子说,照此修行能不再堕落三恶道。度化人嘛,让人向善。当然见性没法教,你的见地不到。弘忍当时对神秀怎样?那我慧能对你这三品大将军我也没办法,你追我,我就叫你见性啊?实际恰恰说明慧能当时真的见性。他要说我教你一个见性,这部经,我就不去对大家伙推荐。
☀慧能来於此地,与诸官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这有一跳跃啊,我介绍一下。六祖讲这部《坛经》,这部经的时候,弟子们不记录下来,这部经嘛!但是记录时候,他分析层次到三品将军这,到一段落,这点穿插的,又交代了,一个六祖和当地官僚这个现场的情况。
慧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这就是慧能跟神秀的区别,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所以三品大将军,你追来了我也没法给你,你本自具足。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你迷了,你所以悟不到。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 当你迷的时候,需要大善知识给你指引。
☀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这是六祖的独特。凡在性上都是一。在世俗法上,在二谛上你比我聪明,我比你弱。在性上啊,智商高跟智商低,在性上都是一。只缘迷悟。迷即为愚,什么叫愚呢?你迷的时候就愚,悟即成智。所以智迷由你自己决定,别问别人。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这是解释刚才我说那四个字啊,他马上就言定慧别的定慧体。定慧体不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就是体用。体用不要分开,是讲的时候分开讲,就像手心手背,他永远不能分开,就像色跟空,没有离开色的空,也没有离开空的色。也是辩证法。真正的佛法都是辩证法。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你看到没有,他互相之间都没离开。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就是等持的意思。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你看咱们现在都是定能生慧,先定先坐禅,就你要不定,你就没有。甚至于判断一个人,教判一个人也是先问人家坐禅不坐禅。莫言先定发慧。实际上是双问,就是莫言先定发慧,同时也莫言先慧发定,这能懂吧,这是两个啊!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是二分法,你如果在定上去著和在慧上去著,这点儿我再解释一下,别听错了,就在定上你执着了和在慧上你单独执着了,都二分。慧能主张定慧等持。如果你在定上执着了,或者在慧上执着了,单在任何一边,我说任何一边啊!都是边见都是错的,一定要定慧等持。作此见者,法有二相,二相就二分了。口说善,心不善,等于解行不一,我用我的话,就好说了。你瞧定慧不等,他提倡定慧等持,所以你嘴解行不一时候,定慧不等了,明白这意思吧,实际讲就是不一了。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就是一,定慧即等,也就是定慧等持。自悟修行不在口诤,不跟你诤,自悟修行,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你诤也没用。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法我,我执跟法执都有,不离四相。就是《金刚经》,为什么是传承《金刚经》呢?要离四相,你要觉,必然是除此行。菩萨离四相,结果你四相都在,你觉什么呢?你觉“我“,我就是什么,你听啊,我就是什么呀,这绝对没觉,因为有我。有我执,四相全在。
☀于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这就是,直心是道场,就这么来的。慧能提倡的这个,一行三昧,不是坐禅,是在行住坐卧中都有,这句话非常重要啊,不行,划下来也行。你瞧啊,一行三昧者,是什么呀?慧能下的定义跟传统的不一样。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净名经》啊,就是《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有两个名字。维摩诘是他这个居士的名字,他的法义是净名就是两点水的净,纯净的净。这句话来源于哪呢?来源于《净名经》,就来源于维摩诘,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个看看《六经直解》那里面就有。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就说你嘴上说,你行不到,你不是佛祖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于一切,不是于恶的上边,我不执着,在善的上边,我又执着了,一切法是包括善法和恶法。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 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把这一行三昧又当一法相执着也不对。凡执著皆不得悟,凡执著皆不得悟,凡执著皆不得悟。执着左不得,执着右也不得。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就是滞碍停止堵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你只有这心,在法上不住的时候,你的道,所谓佛法大意啊,才通顺。心不住法,恰恰是慧能闻《金刚经》那八个字的解释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没心,是生无所住之心。住即被缚,你只要住,就被束缚了。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就是不赞同,不认可舍利弗。这在《维摩诘经》这里面都能看,十弟子那。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现在大部分都是这个方法,就是坐定内观啊!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至功,迷人不悟。便执着成为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就数百量啊,很大,你就说是很大的数目,故知大错。其实到现在岂止数百呀,应该数千数万。你看一千多年前,我们慧能大师,就说的是。现在我们一千多年后,从数百增到数千,现在我估计数万。上海有没有那么多不知道,全国数万应该是绝对不少。教人看坐。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什么呀,如灯光,定慧,所以定慧是等持。你看这灯多大的度,你看那光发的,说买一个十五瓦的灯,我省钱,结果我一开灯,发出去是一百瓦的。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多大的灯就发多大的光,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个。还一个,从灯光的出现,还有个角度。只要有灯,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再叫你把灯一拉一灭,光就没了,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没法分,定慧等持啊,一定要等持,教人家不等持的。先做灯弄十五度的灯,完了,经过坐,坐三年,发一百度的光。这个理论我不知道谁建立的!名即有二,你看名有二啊,体无二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没有二般,就这四个字,定慧等持。你凡不等持的话,你就错了。那定慧本身是等持的,只要你不等持,你就悟不到,是边见。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不是法在顿渐,是人在利钝。迷,为什么有钝渐呢,你看都有前提,这也是上午讲的,辩证法逻辑。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先明心,必须先明心,心为幻。都不知道心,你都不了解的话,你会怎么见性啊?见性又不在五眼中见,所以你心不明的话,你怎么悟?这有一个因果关系啊!有一逻辑辩证。没明心的时候,在幻心上,在六识上。你怎么见性啊!性五眼不见。可是还有一个,这必须讲究,辩证法啊!见性也不是在意识之外,这点非常难讲,就得自己悟,真见着一说就知,说见性在见闻觉知外,单有一个见性。佛在二千一百年前,就对这种邪见,就明确的指出,凡在断见上立宗立派的皆为邪见。这一句,《楞伽经》佛对大慧明确说。因为这句话,别人引的时候,是佛法。说一切法不生,这是佛法,法无自性,一切法不生。大慧问世尊,说这跟外道有什么区别?佛回答的一句话,这句话,大家都已经记住了,“以一切法不生立宗者,是为外道“。一切法不生是佛法。佛法大义,但你拿他固法一立宗,你觉得一切法都没生的时候,这是外道。因为佛是智者,提一个问题,大家就知道。当你说一切法不生的时候,我就问你一句话,你就把我当外道,你看你要战胜不了外道,你就不会是正道。我问你,就像演员一样,给我一角色,就是一大外道,大波旬。来了说:你”一切法不生“这句,这句话生不生,此法生不生?所以,佛是觉者。佛说非法,不是回去说是法。是”非非法“,把你这句也非了。如果学不懂这个大乘。大乘经读不懂,说自己开悟的,无有是处。就像公案,看不懂公案,说自己开悟的很可怜,为什么?公案,什么叫公案,公案是觉者的谈话,也叫机锋对唱,也叫谈话,就是谈话语录的记录,觉者的语录在这,两个觉者在这对话,你却听得懂,你告诉开悟了。谁能信啊?你看一个樵夫来说两句话,五祖是觉者就听懂了。传了衣钵连夜走了。咱们这《坛经》讲了,神秀天天伺候他,天天得谈多少话啊,没通。所以觉者之间谈话,你又看不懂,那你没觉,所以。神秀没觉,跟五祖跟前一天可能谈,不知道多少话,没用。五祖没有传他。传了六祖连夜。连夜不能说逃跑,南下。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六祖说话,非常的严重,按现在来说,很狠这话,要不悟即长劫轮回,实际就在悟迷当中,所以说人身难得,我们为什么,不在文字般若上,早下点功夫!你用十年二十年在那坐,坐的功夫,一座就五六个小时,我不反对啊,一定听我不反对。你不如?先把文字关,把经书读懂了,你知道悟在哪?少走很多弯路,尤其年龄大的人。这么说,我明年退休,像我这样的,这辈子坐不出来了,骨头什么的早硬了。我自知之明,我从五十岁以后,我就决定,知天命以后就做文字。
☀再往下啊,很快啊。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个最好背下来。那谁反复说,慧能在这部经里面,把这个反复的说,这个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助为本。何名为无相, 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 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他不主张一念顿断。上午咱们说那《楞伽经》,我们不提名啊,就是说,那个大师,那个咱们用的版本,你听啊,那个大师的著名观点,他教人一念顿断,那我现在提一个问题,你自己思考,我不做结论啊,你说,是慧能说对了呢?还是大师说的对?慧能说,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能离吗?谁法身离过色身啊?一念顿断,那你法身哪去了。你都断了吗?一念顿断,在佛经里也找不到答案,还有某些大师直接说一念不生,跟一念顿断近似,这是咱们的评价啊,我就举一个例子,就是你看六祖说对了,还是大师们说对了。我个人啊,倾向六祖,六祖是真觉者,大师是自封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束缚。自缚,所以把自己作茧自缚啊!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他没说断念啊,不是灭念,念念无不住。即无缚也。你看,一个没文化的人讲法,讲得那么到位。再往下看啊,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大家想一想啊,这是不是特像,咱们上午讲的那个七识啊?我不要求你们同意啊,你们想想在这划一下。再念一下啊!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能修到这个,能够亲证,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时候,已经是《坛经》的境界了。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莫百物不思,莫啊,是不要,听六祖可不是肯定啊,有人把这理解成六祖赞成百物不思。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就不要念尽除却,能明白吧。这是双非。一念断即死,刚才还有一念顿断,他把那个一念断,中间加一个顿,一念顿断。那跟六祖这个完全相反。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还轮回。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还可以,自错还可以。更劝他人迷。严格说,这是造业了。不自见迷,又谤经法。看不见自己迷,还谤别人的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就在念上又起念,幻上加幻更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所谓的这些邪念啊,妄念全都是在这攀援过程中,就是幻上又生幻,这么起来的。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就是指立上边这个病的无念为宗,就相当于慧能给世人开出的一副药。世人离境,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你看啊,慧能对自己的无什么和念什么有定义,你瞧啊,无者离二相诸尘劳,诸就是一切,一切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他这有定义的。所以说,读经一定要读原文,读准。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实际这翻译过来就是凡圣一如,凡离不开圣,圣离不开凡。凡~缘起是圣之用,圣是缘之体,也是相也是性也是体。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这句话啊,六祖很多话跟其他传统和其他门派都不一样。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这也是上午讲的七识,境界里边,但是,六七八识同时存在,这就是辩证法。我不要求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啊,你们先把这注意下,达到这境界已经达到《坛经》的境界了,好,最后一句最关键的,咱们就结束,这是六祖引用的《维摩经》的经。实际就是刚才的《净名经》。维摩诘说: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一切。维摩诘可没说不分别啊,要善于。非常拳脚,而且善于是什么?是合理全法的分别不是妄想啊,这个分别是在世俗法所允许的。是共业人群的,就是大众公认的这个范围,也就现在我们说的逻辑思维辩证。外能善分别诸法相,诸是一切,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本身这两句又是辩证法,不动的是第一义谛,分别缘起的是二谛。一谛为性空,二谛为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是佛法的核心。《坛经》开篇就讲的这个,今天把这个归到佛法的最核心。今天咱们就此告一段落。

.png)
上一篇:《六祖坛经》~第一讲
下一篇:《六祖坛经》~第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