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善知识,此法门中,禅原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 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 却是障道因缘。六祖的确跟其他的门派和禅宗从法义上是大不一样,六祖前和六祖后,同时包括现在,大部分人们所说的禅宗大部分都是禅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坐禅,实际上坐禅和禅,就是六祖之禅,法义是不同的,我现在先解释一下六祖这个经文吧,这句经文,其实很简单,但是他法义跟现在传统的不同,咱们还是依经不依论,咋们先看看这个经文是怎么说的。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原不看心,坐禅但是他却不看心,他这个坐禅有特殊的讲义,咱们读过坛经,六祖主张的是,行,住,坐,卧皆是禅,他的禅的定义,不在坐相上,既不在坐上,也不在相上,行住坐卧,就是我们现在有一种生活禅,但是跟六祖这个不太一样,他的这个生活禅倒是近似于六祖主张的法义,但是现在生活禅已经不是六祖的原本的法义了,)再往下看啊。亦不看净,(如果你心里还有一个,我要看净,我要去,看净,我要去慧,或者叫离去,或者叫抛弃,就是取和舍,取一个净,舍一个慧,就是取舍,如果在取舍上,修禅,与禅不搭界,六祖《坛经》后面也曾经引过一个,叫《净明经》,净明实际上就是《维摩诘》,《维摩诘》里面直接说第九品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里边把开悟,所以这里面的问题,都不争啊,那里面明确开悟,开悟和染净都在二分。善恶,所以在这地方你取你舍,本身与禅不搭界,达摩禅的禅是明心见性,是见性的层次,也叫境界,或者叫见谛,他已达到明心见性,开悟的状态,才是真正的达摩所说的禅,达摩九年面壁,就等一人,结果神光来了。咱们就往下讲了,亦不言动,亦不言不动。很有意思,他的语言极像佛陀的非法,不回来说法,说非非法。你看啊,亦不言动,不言不动,如果这个思维方法寻道的话,大乘经典根本就看不懂,大乘不在有和无上讲,所以他否定有的时候他持一个无,他把无接着也否定,双非,回来,不在两边,有跟无同样都是边见,)若言看心,(就是说假设,如果你看心呢?你看,六祖啊,他说的非常直白,这部经啊,几乎可以,因为翻译这个,我都直翻,根本不用过多的再加话,)若言看心,假如你看心。心元是妄,(心本,我这儿换一词,心本来就是妄,就是妄念,你们妄,妄就是幻化啊,缘故啊,妄如幻故,无所看也。(那你看什么呢?幻中看幻,乱中作乱,哪里得真呢?你就是知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也别看心了,心也是幻,说怎么是觉呢?佛马上后八个字就告诉你了,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像上午那还找师父呢,你就找自己,经书里找,经书里肯定有你自己,等你在经书里找不到自己的时候,融进去了,这一滴水融进去的时候,你基本上就明白了,在没有的时候,你这滴水还就得找,你找你自己,还找不找的时候,我说的非常干脆啊,别误解,我这就拉回来。
☀达摩面壁九年,神光来了,神光不是说我心不安嘛,达摩说:把汝心拿出,我为你安,神光说:觅心了不可得,这时候,达摩说:我为汝安心经,他悟道了,就是这意思,你在经书里去找我,什么时候找不着,佛陀就告诉你了,早就给你心安静了,只不过你不认,所以学佛法学到终身,就是认识自己,明白自己,自渡,佛陀在世也没办法,所以佛法跟其他宗教唯一区别,上次我也讲过,是自渡,其他宗教都是他渡,你不成,接着往下讲,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你的自性,本性,如来本性,人性本静,为妄念故,盖覆真如,(这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的时候说的那个,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有所亏缺,但是你不知道,终生修佛,就是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如来本性,法尔如是,本已具足,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你到别处找什么?于是有人有说,不要向外找,你以为向内找,就对了吗?一内一外,一善一恶,一取一舍,又离佛很远,这么教人,那不误导别人,看看六祖,樵夫没文化,说话都不落边,五祖为什么不传他?不传他历史就没法写了,比他能说的是内谁,神秀,他在北方,辉煌了一二十年,一生做两督,这禅师,给三个皇帝服务,最后真正能代表中国佛教史的,还是惠能这块儿,所谓一花五叶,都在惠能这块儿,神秀呢,也不是没有啊,但他从悟的角度来说,神秀那个是对的,但是没究竟,没完成,他只完成了明心,见性他没完成,但他误认为自己究竟了,这就是泓忍慧眼啊,早看到了,但看到了,这就是佛法的妙处,没办法,因为当年,释迦在的时候阿难服侍他三十多年,最后释迦在的时候也没悟,释迦不能替任何人悟,佛法也不能,所以佛法是自悟,自悟,真你到有一天你悟的时候,《金刚经》那句话就显出来了,佛不打妄语啊,佛已把众生都渡边,在两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证道的一瞬间,众生,释迦都把你渡遍了,没有妄语,实无一众生可渡,只不过需要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你如果把你自己认为是真,就像我们与人谈话,提问题的时候,都把自己站在真的那方面去提问题,那对方就无法回答你的问题,更有些所谓顶级的大师们,教你怎么证真成佛,这些问题都应该值得我们考虑,我不说他对错,看经书怎么说,看看樵夫,还不识字,看看他怎么说。)若言看净,人心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妄念把真如覆盖了,只是覆盖,用词很准确,真如你修不了,也污染不了有人说,染真如,读错了,是覆盖,离妄念,本性净。这就是《楞伽经》那个,知幻即离,离妄念,本来,本性本来就清净的,你把他覆盖的妄念你去掉了,这就是神秀,那时时勤拂拭,拂拭是妄念,不是不对啊,他没完成,但拂拭的不是真如,不是净,他错了,错在哪儿?他以为拂拭净,但是五祖看出来了,所以神秀来了,出了这个偈子,五祖心里明白,他等着惠能出现,师傅验他,我认为他在验师傅,前院不去,我也不听经,我也不拜谢,磕头也不谈,最后这五祖请他去了,有人说半夜,台湾有一大居士,说半夜,五祖交代一密法,他开悟了,无聊至极,法要能教,五祖要那么能传他一法,让他开悟,那六祖到现在,我讲他就多余了,真正的法,那个如来,那个如如不动的,谁也传不了,你也接受不了,你本已具足,五祖无非我们揣摩,不知道五祖当时跟他半夜三更跟他讲了什么,我们现在揣摩,从法义上来说,我想很可能对他讲那个,《三段论》,因为只有那《三段论》透达了,这一切在法义上无障碍了,可是历史上,不管多少名师,在讲这个《金刚经》的时候,到那个三段论的时候,没人在这三段论上直讲,大家,到这角都是躲开,这是自由啊,人家愿意讲,和不讲都是自由,但是我就是说一个问题,我们讲经的人却在这角躲开了,那说明我们对这角认识可能不够周全,自己底气不足,所以没讲,可是这部经呢,《金刚经》五千言,二千多,三分之一讲的是这个,你却不讲,那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你对开悟和明心见性,你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可以不讲吗?可以实话实说,修行人一定要真诚,要实话实说,六祖就直言,他直接告诉,离妄念,本心静,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你那个净,还是妄,干净利落。
☀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念,你看的那是妄念,你看者,能跟所皆妄,都是妄,净无形象,真正的净是无形无相的,却立净相,立了一个干净的相,又是一妄。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在这儿上教人功夫,设立,诗社门派,或者法门,或者讲出山或者什么,这都是障自本性,很干净啊,障碍自己的本性,)却被净缚。结果,这些是因果,最后结果你自己被自己所束缚,若修不动者,于是人们就说,有一个不动,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就是不过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我不知道大家伙怎么读的?历代在这角解释,都是莫说人非,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离开了原文,从文法上我读一下,说一下你们听听,若是如果,修是修正,不动者,不动者是一个固定词,就是修或者坐禅不动,或者自己心里有一个不动,不见一切人过患,你不动了,你在定中是看不到一切人过患,你回来不回来,到社会上来不来,如果释迦当年在两千五百年前看不到九十六种外道的过错,佛法还产生吗?所以不要拿世间法那个对错,昨天讲的,前半部分,这四品大将军追他来了,六祖就说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 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四品大将军悟道了,当然这是后话啊,那么现在我们读这个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六祖说的非常绝,这里边的主语是性,是性不动,他没说缘起不动,性空者乃不动也,性空者,乃不动也,它本身就不动,谁能把性空动一动?千古大师哪位能把性空动一动?缘起,哪位大师又能不让它动?所以缘起必动,为什么性空缘起?一合相不要分开,这世界上没有一个独立的不生不灭,中午有人发短信,问不生不灭,你是懂还是不懂啊?独立一个不生不灭,从哪里来?告诉我从真如来,从如来来,名词造名词,有什么意思啊?你真懂吗?性空当下就缘起,没有一个独立的性空,也没有一个单独的孤立的缘起,龙树菩萨后五百年出现了一个大菩萨,龙树菩萨创建了中观,大家伙都知道,龙树菩萨一句名言,离世俗谛,没有第一谛义。
☀你离开世俗谛,别讲第一谛义,没有,净无形象,却立净相,净本身没有形象,你却立一个相,你告诉这人这就叫净,这就叫净相,自欺欺人,六祖不识字,说的话句句在见谛,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迷人在缘起上患着呢,它自身不动,开口便说人是非,这才是是非,佛陀驳外道,如果你认为是非的话,我也没办法,我希望你读懂了,所以真说人是非的时候,当一个人没有这件事,你说,叫论是非,他评价他叫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六祖的话特别干净,等于总结了,就是你看心和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你自己障自己的道,我为什么说佛法不要与人争?他坚持在这角,我就看,原先我一天坐两小时,现在我要坐八个小时,你就要他坐。为这个争来争去,没意思,你又不会坐,像我这都不会坐,跟人争什么?你坐,坐你的。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你就管觉性,但是坐定或者坐禅,本身并不错,如果说在坐禅当中,他就觉悟了,那是最好的,坐禅本身没有对和错,但是提倡坐禅,你坐禅立宗,外道,你们可以批啊,说:你怎么那么敢说?佛都明确说:自己说的话,“一切法不生”立宗,皆为外道,是对大慧说的,而且这句话是他本身说的,大慧也挺有意思,直接问佛,想当年佛跟大慧是非常民主的,我想,大慧直接问说:世尊,常讲的,一切法不生,这你经常教导我们,和外道有什么区别?佛马上就回答道:说,以一切法不生,后头有两字记住了啊,———立宗,拿它立宗,为外道,非我所说,我说的是前头那句话,没立,所以法无固法,把一个好法,固定了也是错了,但不是那个好法本身错,就像我们厨房,那里边有菜刀,待会儿你脾气暴了,你拿着菜刀,你跟别人打起来,所谓凶器,是因为你动用他,在你使用当中,他成为凶器,菜刀本身没好没坏,菜刀不是凶器,你不可以到商店去跟人说,你不要卖凶器,很无聊,同样,法也是,我这句话说的时候,时空点上是对的,你拿去搁到别处,不对了,是你的不对,再说一个,我们人吃五谷杂粮都会病,你到医院去开药,药是多种,每副药都是有用的,要不然不会出厂,不会经过卫生局的检验认可。他认可了,但是你吃错了,或者吃对了,量不对了,那个结果不能赖药,一个是医师没说清楚,再有一个,你可能自己错误它,看错了,吃的量吃错了,这就是这么简单,所以看心看净,严格来说,六祖是反对,确实障道因缘,很坚定,但是真的你要觉了之后,你看心看净,我看也无碍,因为本身看心看净,没有一个绝对的对和一个绝对的错,但是你从两个小时看到八个小时,完了对别人有要求,见人一面,我就经常被人问这个,你坐吗?你坐几个小时?我说没小时,完了,你还讲什么?你还跟人讲,都是嘴皮子,我说我除了嘴皮子我也没别的,你在哪儿作净,但你把他立宗了,你把它作为一种标准去衡量别人,佛在这角就是这意思,六祖也是这意思,你错了,你障道因缘,但是你自己在家里坐坐,甭说坐八个小时,一天坐十六个小时,绝对是因缘,他善缘,我说的话,是负责啊,绝对是善缘,你就踏实坐,你要是跟邻居讲就不一定是善了。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六祖都自己问自己,就要答了,此法门中一切无碍,你看六祖的思维全在道身上,一切无外,外于一切境界上,这就是谁说的顿超,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大家伙看看这两句话啊,是不是很像一个东西啊!一个名词,念不起为坐,人修到这时候,是不是有点跟七识有点相似啊?就是我们提倡的七识如染,念不起,不作意,我一再地说,就是七,只不过古人没有这个词,见本性不乱为禅,见本性不乱这不就如染吗?驴来驴见,马来马见,但是它只鉴,它不择啊,能达到只鉴不择的,是禅啊,七识如染的境界要能达到,但是他这很深啊,你要真能达到,二六时辰,所谓时时刻刻,这就是禅的境界啊,所以这个禅,六祖没用这个词不要紧,依义不依语,他用哪个语,不要去管他,依这个义,法义是合一的。你看啊,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禅定呢?你看这就因缘法,坐禅和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你看他用词挺有意思,注意看啊,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这句话很关键,本性自净自定,不是你在哪儿坐,他不由你坐,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就是十二缘,这个触,离相,不乱即定,离相不乱,实际换一句话就是《圆觉经》里边说的离幻,离幻即觉,觉即不乱,都是一个道理,就用词不一样,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你看,他换个角度来说,实际,禅定是非常圆润的,你瞧啊,外禅内定故名禅定,外面行禅,你真达到七识如染,只是鉴,当然这很难,我是说的纯理,我也达不到,内定,内也不由你乱,你也乱不到他,故曰禅定,实际达到这个禅定,其实我个人认为啊,跟那明心见性那境界,是一的,应该是同等境界,《维摩经》里边讲: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就是你在这时候,一悟,为什么,是顿悟啊!你悟的时候还得是本心,不是修啊,不是修来的心,“还”,用词非常准确,本心就在,你原先丢了,是你丢了,心没丢,本心没丢,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持什么戒啊?本源自性清净,就是你离开了本源自性清净这个法义的时候,视为,大家听明白了,视为破戒,这就是古语,古语,就是我们现在人读的常读古语的人就知道,我把这解释一下,戒,本源自性清净,“戒”,顿一下,本源自性清净,也就是说守什么戒呢?守,本源自性清净这戒,如果你离,或者从反着说,你离开了自性清净,你就叫破戒,犯戒了,他完全从法义上,不在相上说,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道,自作自成佛道,你瞧,他连用了七八个自,其实就一句话,咱不去计较这个,反复在聊,你自修自证,所谓学佛,和证悟都是自己的事情。
☀再往下看啊,善知识,总须自体,与授无相戒,一时惠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见自身的三身佛,三身本一身,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这几个概念啊,为什么,刚才画了没有啊?底下是他解释的这些概念,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化身佛无量,千百亿,你就记住,无量,他没有,你瞧前面那个,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法身啊,没有七八个法身,法身是一,化身佛就百千亿就无量,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你瞧他用了一个当身,当身就是当下,所以我老说惠能说这个,是挺奇怪的一个人,慧能不识字,用词非常准确,我把它用我的话把他简练一下,法身是一,无二也无三,化身无量无穷,无量亿就是指化身,报身当下跟咱们所说那个是不是吻合,所以为什么千百年人们读完这个给溜过去了,现在一点击,那三身佛,那网上一看,解释跟六祖这不太一样,这稍有不同就决定了后来的分歧。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皆有,为迷不见,人人皆有,众生皆有,为什么不见呢?为迷,你自己迷自己,看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其实所谓的三身都在自身,善知识,听与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于自色身见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在性上生,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维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维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知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静,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你瞧,这角说的也很明白,其实他这是白话,实际在关键的时候,我说一个,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这五个字要注意,云覆盖了日月并不等于日月,与日月无关,日月还是日月,这点明白就行,真如法性,你动摇不了,你左右不了,你思议不了,你也不可以有为,只为云覆盖,有为法只能自障,自障就是覆盖,当你明白了在有为法上,有两种人,一种明白,一种不明白,不明白者叫迷,迷者覆盖,明白者为悟,悟者,不是单悟这一个东西,得到一东西无知亦无得,月亮还是月亮,太阳还是太阳,只不过你悟者,你就等于你的云,你自己把他消散了,我们终生解决的只是云,解决不了太阳和月亮的问题这是一观念啊,因为这角决定了一个人是真悟还是假悟,如果你修,用在法身上用力去修,像有些人就明著书立说,都那么说,实际化身无量,我们修完了修这身呢,把化身,你就在戒门觉知上,在文字般若上,用功夫,你真理透了,你这身不成,将来总有一世,形象的比喻啊,你就是一滴水,你这滴水,如果融入大海的时候,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修行完成,就是究竟。
☀再往下看啊,终极的究竟也就是把你这片云彩,给消散了,你把你这层云彩消散了,那太阳本身就在那儿,就这么简单,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这等于对我刚才那句话,的注脚,很简单,就是注,注明一下子,刚才,你只要慧风啊,一吹,把你这片云吹散了,日月本在,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覆盖,其实所有的妄念,都像浮云一样,那要去浮云,刚才说明白了,那现在加一个概念,你就去掉你的妄念,那回过来,还是《圆觉经》那十六个字,三藏十二部你真要把一部经给吃透了,你就行,这十六个字,还是知幻,这个知幻,现在换一个,换成一个薄云,或者换成一片乌云吧,你把这乌云驱散了,用你的慧风,这慧风是什么?就是经书,佛的正知正见,你把他吹散了,日月常明,根本不由你,乌云在与不在,而明还是不明?佛法不落二边。
☀自性不明者,就是不能明,刚才说明啊,现在反过来,惠能,在这点虽然不懂辩证法,但是他,运用的全是辩证法,你瞧,自性不能明,刚才讲的是明,故遇善知识,你说不明,但你能遇到善知识,(闻/)开真正法,你瞧,他写一个真正法,实际真正法,还是常说的佛的正知正见,吹却迷妄,也就是乌云,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其实人类的自性,体现在唯识宗上所说,八识里边前六识我已经说过,前六识是或然,不是,前五识是或然的,剩下的就是六七八,在六七八识,讲是六七八,但是六七八从来分不开,就像手心手背,分不开,拿茶杯,用手心,但手背也在,泰森的拳击用手背,但是手心依然攥在里,离不开就像《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他都是无法分开的,刚才我也说了,龙树菩萨说。你看法都是通的,你看到没有,大乘法全是通的,龙树菩萨说,说的更干净,他的性格就在这,破,大刀阔斧的破,完了他说:离开世俗谛,没有第一谛,根本就没有,不要在世俗谛以外去找,缘起世俗,缘起幻化,当下就性空,没有说缘起之外,另有一性空,佛法不是本体论,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大梵,也不是冥谛,佛在这块驳九十六种外道,前十个最有名的。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法啊,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叫清净法身,你在执着,在分别的时候,就上午,有一个问题,我忘了第几了,问无为法和有为法,就是在,如果你在有为这儿分别取舍之后,你不是清净法身,你瞧,六祖不懂的辩证法,但是他运用起来全是辩证法,也就是说你在分别取舍,在六识上边,你是幻,你如果离开,就是知幻即离,离了分别取舍,你真亲证七识的时候,这就是真实,佛在不同的地方,又用实际这两个字,你们叫如如,叫什么,都可以,因为人类能和“真如“,或者叫实际,或者叫法身,能契入,这是佛经的原话啊!契入的时候,人类啊,说的非常准确,人类只有在七识上,在其他的识上没法契入,但是我必须得说明白,要不然曲解我,在七识上契入,是强调七识的重要性,讲七识的时候就是手心,手背同在,六八同在,六七八永远不能分开,不能分开,在六上根本觉性不了,必须在七识上觉性。
☀再往下看啊,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覆盖,自性不能明,名为清净法身,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法在自性,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你看多清楚,除就是刨去,离开什么以外,就是你不要不善心,换句话说,你要善心善行,可是这个善心善行,我要加一句解释,因为在前面,四品大将军追他的时候,他说不思善恶,这个善不是善恶分别那个善,他是符合于佛法正知正信那个规律的大善,这个善,本身能达到这个善的标准的时候,是不在分别取舍当中,如果你还在分别取舍当中,本身不在六祖讲的范围之内,所以这点要注意,别认为六祖在提倡某些善恶,六祖肯定也是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物,但他在这个地方,这个语言环境里边讲的不是世俗法的那个层面,它讲的是法义至上。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不思量性,即空寂,空寂不是由我们人类思量出来的,也就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自化啊,包括两个方面,自化本身不分善恶,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所以自化本身,就你思量的是什么?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那现在就是这讲,我们学佛,这个化,你如果要是慈悲的化,那不更好吗?还是菩萨境界,菩萨的行礼,智慧化为上界,所以我提倡智慧,提倡文字般若,其实上回我说,你不会往下走啊,你只会往上走,就来源于这部经,惠能,我相信惠能说的对,惠能说:智慧化为上界,你不会下,你就老老实实的读经,忠实于佛的原著,读不懂,那没关系,那是水平问题,就踏踏实实读,你只会往上走,愚痴化为下方,千万别学愚痴,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年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报身实际法报化,报身是果,是名。
☀再往下看啊,常从念善,名为报身,因果关系,现在学佛,从善你将来的果报,肯定是善因,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 这也是辩证法,一念善,你以前那些恶顿消,一念恶呢,你以前的那些善呢,也消,你说你何必,这都是辩证法,六祖他不识字,他不可能懂得什么叫辩证法,但他运用起来完全都是辩证法,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从法身思量,即为化身,从法身思量,是为化身,一定要记住了般若智慧,乃法身也,法义,第一谛。三般若,第一般若,文字般若,不可小看,如果你文字般若,我说的是真过啊,真过,就是佛的正知正见,你真读懂了大乘经典,必须忠实原著,你从法身思量,本身就是化身,你化身今天忠实于原著,正知正见,你来世果报,绝对没问题。
☀念念善,即是报身,六组说话,挺有意思,前头说完了,后头追加一句,实际他用他的那种不识字,那种白话的语言,更清晰,念念善,即是报身,那你就修这报身多好,别想着,做完恶,还想得报身,没有哪个便宜,就这么简单,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所谓归依,归依某法师,那是在相上,因为三宝在归依,有法师,我们要尊重三宝,但那是相,你心归依不归依啊?心归依得自归依啊,自归依,不是归自己那肉团心,那个心一定要,这个心要跟佛陀的经文,所谓正知正见,吻合了,你就是念念善,就是报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你在色身上归依,我们这追求的色身,我们供养的对方也是色身但是色身必须得代表法啊,色声,刚才我说那个,菜刀一样,本身并不错但你色身完成了什么?归依停留在色身上,未归依,也停留在色身上,你要完成了法义,这是吻合的,这是对的,你要是在法义上分离,执着于名闻利养,对方执着于名闻利养,你呢,执着于自己的攀缘,说白了就是有得,就是有目的吧,不要说什么目的,你自己知道,你为了这目的去学这个,那肯定得来的果报,跟六祖说的果报完全不一样,因为六祖是有条件的,念念善,这个善,我刚才说,不是世间那什么,是大善,符合于佛陀的正法,你念念都在法外,你的果报肯定跟你所期望得不一致,但悟三身,即识大意,就是作结了,你只要,但是只要像刚才我上次讲那个 自归依,就是自悟自己的三身,法报化三身,也就是识佛法大意,换句话说,你要不按上面这行,你要还念念不善那你得不着这果报,因为因果因果,这本身有关系的,这本身就是逻辑,再往下念啊。今既自归三身佛已,就完了,自归完了,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惠能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信自渡,何名自性自渡啊?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个自渡,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色中空永远是辩证的,永远不会孤立的,就像手心手背,他是同在的,当手一伸出来就一个手上和手下当你把手拿开,这上下也就没了,人们常说的就是:药因病生,因为有病才因这副药去治他,病去药亡,就是这道理,既悟正见般若之智,是名真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他这很简单,就一切无上正法,都在法门无边,誓愿学当中,实际上,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法门无边,惠能就用五个字,学无上正法,你一定要在觉性上学,否则,不是无上正法,你一定要在觉性上学,否则,不是无上正法。
☀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行誓愿力,这是解释,这开经偈这四句啊,今既发四弘誓愿,与善知识,无相忏悔,灭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除,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善知识,何名忏悔?忏者,终身不作,你看啊,他挺有意思,忏者,终身不作,其不作业,悔者,知于前非,大意:远离正信,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今天结束在这,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如果稍一偏差,就又把六祖解释成断灭了,六祖一花五叶开,绝不在断灭上生起,所以六祖到底说的什么?我们一定要忠实原著,我交代一句底,六祖,绝不在断灭上。所以有的时候,经书流传的时候,永远记住佛陀的四句话,依法不依人;第二个,依义不依语;第三,就是依智不依识,这个智是般若智慧,离开了般
若智慧读不懂,而且六祖坛经从开始到现在两天了,你看啊,他全是大般若智慧,全部是辩证。第四个,就是依了义经不依了不义经。还有一个,我加一句,水大漫不过桥,必须依佛经为准,这句话坚定不移,今天结束在这儿。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原不看心,坐禅但是他却不看心,他这个坐禅有特殊的讲义,咱们读过坛经,六祖主张的是,行,住,坐,卧皆是禅,他的禅的定义,不在坐相上,既不在坐上,也不在相上,行住坐卧,就是我们现在有一种生活禅,但是跟六祖这个不太一样,他的这个生活禅倒是近似于六祖主张的法义,但是现在生活禅已经不是六祖的原本的法义了,)再往下看啊。亦不看净,(如果你心里还有一个,我要看净,我要去,看净,我要去慧,或者叫离去,或者叫抛弃,就是取和舍,取一个净,舍一个慧,就是取舍,如果在取舍上,修禅,与禅不搭界,六祖《坛经》后面也曾经引过一个,叫《净明经》,净明实际上就是《维摩诘》,《维摩诘》里面直接说第九品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里边把开悟,所以这里面的问题,都不争啊,那里面明确开悟,开悟和染净都在二分。善恶,所以在这地方你取你舍,本身与禅不搭界,达摩禅的禅是明心见性,是见性的层次,也叫境界,或者叫见谛,他已达到明心见性,开悟的状态,才是真正的达摩所说的禅,达摩九年面壁,就等一人,结果神光来了。咱们就往下讲了,亦不言动,亦不言不动。很有意思,他的语言极像佛陀的非法,不回来说法,说非非法。你看啊,亦不言动,不言不动,如果这个思维方法寻道的话,大乘经典根本就看不懂,大乘不在有和无上讲,所以他否定有的时候他持一个无,他把无接着也否定,双非,回来,不在两边,有跟无同样都是边见,)若言看心,(就是说假设,如果你看心呢?你看,六祖啊,他说的非常直白,这部经啊,几乎可以,因为翻译这个,我都直翻,根本不用过多的再加话,)若言看心,假如你看心。心元是妄,(心本,我这儿换一词,心本来就是妄,就是妄念,你们妄,妄就是幻化啊,缘故啊,妄如幻故,无所看也。(那你看什么呢?幻中看幻,乱中作乱,哪里得真呢?你就是知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也别看心了,心也是幻,说怎么是觉呢?佛马上后八个字就告诉你了,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像上午那还找师父呢,你就找自己,经书里找,经书里肯定有你自己,等你在经书里找不到自己的时候,融进去了,这一滴水融进去的时候,你基本上就明白了,在没有的时候,你这滴水还就得找,你找你自己,还找不找的时候,我说的非常干脆啊,别误解,我这就拉回来。

☀达摩面壁九年,神光来了,神光不是说我心不安嘛,达摩说:把汝心拿出,我为你安,神光说:觅心了不可得,这时候,达摩说:我为汝安心经,他悟道了,就是这意思,你在经书里去找我,什么时候找不着,佛陀就告诉你了,早就给你心安静了,只不过你不认,所以学佛法学到终身,就是认识自己,明白自己,自渡,佛陀在世也没办法,所以佛法跟其他宗教唯一区别,上次我也讲过,是自渡,其他宗教都是他渡,你不成,接着往下讲,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你的自性,本性,如来本性,人性本静,为妄念故,盖覆真如,(这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的时候说的那个,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有所亏缺,但是你不知道,终生修佛,就是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如来本性,法尔如是,本已具足,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你到别处找什么?于是有人有说,不要向外找,你以为向内找,就对了吗?一内一外,一善一恶,一取一舍,又离佛很远,这么教人,那不误导别人,看看六祖,樵夫没文化,说话都不落边,五祖为什么不传他?不传他历史就没法写了,比他能说的是内谁,神秀,他在北方,辉煌了一二十年,一生做两督,这禅师,给三个皇帝服务,最后真正能代表中国佛教史的,还是惠能这块儿,所谓一花五叶,都在惠能这块儿,神秀呢,也不是没有啊,但他从悟的角度来说,神秀那个是对的,但是没究竟,没完成,他只完成了明心,见性他没完成,但他误认为自己究竟了,这就是泓忍慧眼啊,早看到了,但看到了,这就是佛法的妙处,没办法,因为当年,释迦在的时候阿难服侍他三十多年,最后释迦在的时候也没悟,释迦不能替任何人悟,佛法也不能,所以佛法是自悟,自悟,真你到有一天你悟的时候,《金刚经》那句话就显出来了,佛不打妄语啊,佛已把众生都渡边,在两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证道的一瞬间,众生,释迦都把你渡遍了,没有妄语,实无一众生可渡,只不过需要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你如果把你自己认为是真,就像我们与人谈话,提问题的时候,都把自己站在真的那方面去提问题,那对方就无法回答你的问题,更有些所谓顶级的大师们,教你怎么证真成佛,这些问题都应该值得我们考虑,我不说他对错,看经书怎么说,看看樵夫,还不识字,看看他怎么说。)若言看净,人心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妄念把真如覆盖了,只是覆盖,用词很准确,真如你修不了,也污染不了有人说,染真如,读错了,是覆盖,离妄念,本性净。这就是《楞伽经》那个,知幻即离,离妄念,本来,本性本来就清净的,你把他覆盖的妄念你去掉了,这就是神秀,那时时勤拂拭,拂拭是妄念,不是不对啊,他没完成,但拂拭的不是真如,不是净,他错了,错在哪儿?他以为拂拭净,但是五祖看出来了,所以神秀来了,出了这个偈子,五祖心里明白,他等着惠能出现,师傅验他,我认为他在验师傅,前院不去,我也不听经,我也不拜谢,磕头也不谈,最后这五祖请他去了,有人说半夜,台湾有一大居士,说半夜,五祖交代一密法,他开悟了,无聊至极,法要能教,五祖要那么能传他一法,让他开悟,那六祖到现在,我讲他就多余了,真正的法,那个如来,那个如如不动的,谁也传不了,你也接受不了,你本已具足,五祖无非我们揣摩,不知道五祖当时跟他半夜三更跟他讲了什么,我们现在揣摩,从法义上来说,我想很可能对他讲那个,《三段论》,因为只有那《三段论》透达了,这一切在法义上无障碍了,可是历史上,不管多少名师,在讲这个《金刚经》的时候,到那个三段论的时候,没人在这三段论上直讲,大家,到这角都是躲开,这是自由啊,人家愿意讲,和不讲都是自由,但是我就是说一个问题,我们讲经的人却在这角躲开了,那说明我们对这角认识可能不够周全,自己底气不足,所以没讲,可是这部经呢,《金刚经》五千言,二千多,三分之一讲的是这个,你却不讲,那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你对开悟和明心见性,你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可以不讲吗?可以实话实说,修行人一定要真诚,要实话实说,六祖就直言,他直接告诉,离妄念,本心静,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你那个净,还是妄,干净利落。

☀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念,你看的那是妄念,你看者,能跟所皆妄,都是妄,净无形象,真正的净是无形无相的,却立净相,立了一个干净的相,又是一妄。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在这儿上教人功夫,设立,诗社门派,或者法门,或者讲出山或者什么,这都是障自本性,很干净啊,障碍自己的本性,)却被净缚。结果,这些是因果,最后结果你自己被自己所束缚,若修不动者,于是人们就说,有一个不动,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就是不过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我不知道大家伙怎么读的?历代在这角解释,都是莫说人非,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离开了原文,从文法上我读一下,说一下你们听听,若是如果,修是修正,不动者,不动者是一个固定词,就是修或者坐禅不动,或者自己心里有一个不动,不见一切人过患,你不动了,你在定中是看不到一切人过患,你回来不回来,到社会上来不来,如果释迦当年在两千五百年前看不到九十六种外道的过错,佛法还产生吗?所以不要拿世间法那个对错,昨天讲的,前半部分,这四品大将军追他来了,六祖就说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 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四品大将军悟道了,当然这是后话啊,那么现在我们读这个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六祖说的非常绝,这里边的主语是性,是性不动,他没说缘起不动,性空者乃不动也,性空者,乃不动也,它本身就不动,谁能把性空动一动?千古大师哪位能把性空动一动?缘起,哪位大师又能不让它动?所以缘起必动,为什么性空缘起?一合相不要分开,这世界上没有一个独立的不生不灭,中午有人发短信,问不生不灭,你是懂还是不懂啊?独立一个不生不灭,从哪里来?告诉我从真如来,从如来来,名词造名词,有什么意思啊?你真懂吗?性空当下就缘起,没有一个独立的性空,也没有一个单独的孤立的缘起,龙树菩萨后五百年出现了一个大菩萨,龙树菩萨创建了中观,大家伙都知道,龙树菩萨一句名言,离世俗谛,没有第一谛义。
☀你离开世俗谛,别讲第一谛义,没有,净无形象,却立净相,净本身没有形象,你却立一个相,你告诉这人这就叫净,这就叫净相,自欺欺人,六祖不识字,说的话句句在见谛,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迷人在缘起上患着呢,它自身不动,开口便说人是非,这才是是非,佛陀驳外道,如果你认为是非的话,我也没办法,我希望你读懂了,所以真说人是非的时候,当一个人没有这件事,你说,叫论是非,他评价他叫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六祖的话特别干净,等于总结了,就是你看心和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你自己障自己的道,我为什么说佛法不要与人争?他坚持在这角,我就看,原先我一天坐两小时,现在我要坐八个小时,你就要他坐。为这个争来争去,没意思,你又不会坐,像我这都不会坐,跟人争什么?你坐,坐你的。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你就管觉性,但是坐定或者坐禅,本身并不错,如果说在坐禅当中,他就觉悟了,那是最好的,坐禅本身没有对和错,但是提倡坐禅,你坐禅立宗,外道,你们可以批啊,说:你怎么那么敢说?佛都明确说:自己说的话,“一切法不生”立宗,皆为外道,是对大慧说的,而且这句话是他本身说的,大慧也挺有意思,直接问佛,想当年佛跟大慧是非常民主的,我想,大慧直接问说:世尊,常讲的,一切法不生,这你经常教导我们,和外道有什么区别?佛马上就回答道:说,以一切法不生,后头有两字记住了啊,———立宗,拿它立宗,为外道,非我所说,我说的是前头那句话,没立,所以法无固法,把一个好法,固定了也是错了,但不是那个好法本身错,就像我们厨房,那里边有菜刀,待会儿你脾气暴了,你拿着菜刀,你跟别人打起来,所谓凶器,是因为你动用他,在你使用当中,他成为凶器,菜刀本身没好没坏,菜刀不是凶器,你不可以到商店去跟人说,你不要卖凶器,很无聊,同样,法也是,我这句话说的时候,时空点上是对的,你拿去搁到别处,不对了,是你的不对,再说一个,我们人吃五谷杂粮都会病,你到医院去开药,药是多种,每副药都是有用的,要不然不会出厂,不会经过卫生局的检验认可。他认可了,但是你吃错了,或者吃对了,量不对了,那个结果不能赖药,一个是医师没说清楚,再有一个,你可能自己错误它,看错了,吃的量吃错了,这就是这么简单,所以看心看净,严格来说,六祖是反对,确实障道因缘,很坚定,但是真的你要觉了之后,你看心看净,我看也无碍,因为本身看心看净,没有一个绝对的对和一个绝对的错,但是你从两个小时看到八个小时,完了对别人有要求,见人一面,我就经常被人问这个,你坐吗?你坐几个小时?我说没小时,完了,你还讲什么?你还跟人讲,都是嘴皮子,我说我除了嘴皮子我也没别的,你在哪儿作净,但你把他立宗了,你把它作为一种标准去衡量别人,佛在这角就是这意思,六祖也是这意思,你错了,你障道因缘,但是你自己在家里坐坐,甭说坐八个小时,一天坐十六个小时,绝对是因缘,他善缘,我说的话,是负责啊,绝对是善缘,你就踏实坐,你要是跟邻居讲就不一定是善了。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六祖都自己问自己,就要答了,此法门中一切无碍,你看六祖的思维全在道身上,一切无外,外于一切境界上,这就是谁说的顿超,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大家伙看看这两句话啊,是不是很像一个东西啊!一个名词,念不起为坐,人修到这时候,是不是有点跟七识有点相似啊?就是我们提倡的七识如染,念不起,不作意,我一再地说,就是七,只不过古人没有这个词,见本性不乱为禅,见本性不乱这不就如染吗?驴来驴见,马来马见,但是它只鉴,它不择啊,能达到只鉴不择的,是禅啊,七识如染的境界要能达到,但是他这很深啊,你要真能达到,二六时辰,所谓时时刻刻,这就是禅的境界啊,所以这个禅,六祖没用这个词不要紧,依义不依语,他用哪个语,不要去管他,依这个义,法义是合一的。你看啊,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禅定呢?你看这就因缘法,坐禅和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你看他用词挺有意思,注意看啊,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这句话很关键,本性自净自定,不是你在哪儿坐,他不由你坐,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就是十二缘,这个触,离相,不乱即定,离相不乱,实际换一句话就是《圆觉经》里边说的离幻,离幻即觉,觉即不乱,都是一个道理,就用词不一样,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你看,他换个角度来说,实际,禅定是非常圆润的,你瞧啊,外禅内定故名禅定,外面行禅,你真达到七识如染,只是鉴,当然这很难,我是说的纯理,我也达不到,内定,内也不由你乱,你也乱不到他,故曰禅定,实际达到这个禅定,其实我个人认为啊,跟那明心见性那境界,是一的,应该是同等境界,《维摩经》里边讲: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就是你在这时候,一悟,为什么,是顿悟啊!你悟的时候还得是本心,不是修啊,不是修来的心,“还”,用词非常准确,本心就在,你原先丢了,是你丢了,心没丢,本心没丢,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持什么戒啊?本源自性清净,就是你离开了本源自性清净这个法义的时候,视为,大家听明白了,视为破戒,这就是古语,古语,就是我们现在人读的常读古语的人就知道,我把这解释一下,戒,本源自性清净,“戒”,顿一下,本源自性清净,也就是说守什么戒呢?守,本源自性清净这戒,如果你离,或者从反着说,你离开了自性清净,你就叫破戒,犯戒了,他完全从法义上,不在相上说,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道,自作自成佛道,你瞧,他连用了七八个自,其实就一句话,咱不去计较这个,反复在聊,你自修自证,所谓学佛,和证悟都是自己的事情。

☀再往下看啊,善知识,总须自体,与授无相戒,一时惠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见自身的三身佛,三身本一身,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这几个概念啊,为什么,刚才画了没有啊?底下是他解释的这些概念,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化身佛无量,千百亿,你就记住,无量,他没有,你瞧前面那个,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法身啊,没有七八个法身,法身是一,化身佛就百千亿就无量,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你瞧他用了一个当身,当身就是当下,所以我老说惠能说这个,是挺奇怪的一个人,慧能不识字,用词非常准确,我把它用我的话把他简练一下,法身是一,无二也无三,化身无量无穷,无量亿就是指化身,报身当下跟咱们所说那个是不是吻合,所以为什么千百年人们读完这个给溜过去了,现在一点击,那三身佛,那网上一看,解释跟六祖这不太一样,这稍有不同就决定了后来的分歧。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皆有,为迷不见,人人皆有,众生皆有,为什么不见呢?为迷,你自己迷自己,看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其实所谓的三身都在自身,善知识,听与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于自色身见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在性上生,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维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维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知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静,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你瞧,这角说的也很明白,其实他这是白话,实际在关键的时候,我说一个,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这五个字要注意,云覆盖了日月并不等于日月,与日月无关,日月还是日月,这点明白就行,真如法性,你动摇不了,你左右不了,你思议不了,你也不可以有为,只为云覆盖,有为法只能自障,自障就是覆盖,当你明白了在有为法上,有两种人,一种明白,一种不明白,不明白者叫迷,迷者覆盖,明白者为悟,悟者,不是单悟这一个东西,得到一东西无知亦无得,月亮还是月亮,太阳还是太阳,只不过你悟者,你就等于你的云,你自己把他消散了,我们终生解决的只是云,解决不了太阳和月亮的问题这是一观念啊,因为这角决定了一个人是真悟还是假悟,如果你修,用在法身上用力去修,像有些人就明著书立说,都那么说,实际化身无量,我们修完了修这身呢,把化身,你就在戒门觉知上,在文字般若上,用功夫,你真理透了,你这身不成,将来总有一世,形象的比喻啊,你就是一滴水,你这滴水,如果融入大海的时候,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修行完成,就是究竟。

☀再往下看啊,终极的究竟也就是把你这片云彩,给消散了,你把你这层云彩消散了,那太阳本身就在那儿,就这么简单,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这等于对我刚才那句话,的注脚,很简单,就是注,注明一下子,刚才,你只要慧风啊,一吹,把你这片云吹散了,日月本在,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覆盖,其实所有的妄念,都像浮云一样,那要去浮云,刚才说明白了,那现在加一个概念,你就去掉你的妄念,那回过来,还是《圆觉经》那十六个字,三藏十二部你真要把一部经给吃透了,你就行,这十六个字,还是知幻,这个知幻,现在换一个,换成一个薄云,或者换成一片乌云吧,你把这乌云驱散了,用你的慧风,这慧风是什么?就是经书,佛的正知正见,你把他吹散了,日月常明,根本不由你,乌云在与不在,而明还是不明?佛法不落二边。

☀自性不明者,就是不能明,刚才说明啊,现在反过来,惠能,在这点虽然不懂辩证法,但是他,运用的全是辩证法,你瞧,自性不能明,刚才讲的是明,故遇善知识,你说不明,但你能遇到善知识,(闻/)开真正法,你瞧,他写一个真正法,实际真正法,还是常说的佛的正知正见,吹却迷妄,也就是乌云,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其实人类的自性,体现在唯识宗上所说,八识里边前六识我已经说过,前六识是或然,不是,前五识是或然的,剩下的就是六七八,在六七八识,讲是六七八,但是六七八从来分不开,就像手心手背,分不开,拿茶杯,用手心,但手背也在,泰森的拳击用手背,但是手心依然攥在里,离不开就像《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他都是无法分开的,刚才我也说了,龙树菩萨说。你看法都是通的,你看到没有,大乘法全是通的,龙树菩萨说,说的更干净,他的性格就在这,破,大刀阔斧的破,完了他说:离开世俗谛,没有第一谛,根本就没有,不要在世俗谛以外去找,缘起世俗,缘起幻化,当下就性空,没有说缘起之外,另有一性空,佛法不是本体论,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大梵,也不是冥谛,佛在这块驳九十六种外道,前十个最有名的。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法啊,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叫清净法身,你在执着,在分别的时候,就上午,有一个问题,我忘了第几了,问无为法和有为法,就是在,如果你在有为这儿分别取舍之后,你不是清净法身,你瞧,六祖不懂的辩证法,但是他运用起来全是辩证法,也就是说你在分别取舍,在六识上边,你是幻,你如果离开,就是知幻即离,离了分别取舍,你真亲证七识的时候,这就是真实,佛在不同的地方,又用实际这两个字,你们叫如如,叫什么,都可以,因为人类能和“真如“,或者叫实际,或者叫法身,能契入,这是佛经的原话啊!契入的时候,人类啊,说的非常准确,人类只有在七识上,在其他的识上没法契入,但是我必须得说明白,要不然曲解我,在七识上契入,是强调七识的重要性,讲七识的时候就是手心,手背同在,六八同在,六七八永远不能分开,不能分开,在六上根本觉性不了,必须在七识上觉性。

☀再往下看啊,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覆盖,自性不能明,名为清净法身,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法在自性,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你看多清楚,除就是刨去,离开什么以外,就是你不要不善心,换句话说,你要善心善行,可是这个善心善行,我要加一句解释,因为在前面,四品大将军追他的时候,他说不思善恶,这个善不是善恶分别那个善,他是符合于佛法正知正信那个规律的大善,这个善,本身能达到这个善的标准的时候,是不在分别取舍当中,如果你还在分别取舍当中,本身不在六祖讲的范围之内,所以这点要注意,别认为六祖在提倡某些善恶,六祖肯定也是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物,但他在这个地方,这个语言环境里边讲的不是世俗法的那个层面,它讲的是法义至上。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不思量性,即空寂,空寂不是由我们人类思量出来的,也就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自化啊,包括两个方面,自化本身不分善恶,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所以自化本身,就你思量的是什么?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那现在就是这讲,我们学佛,这个化,你如果要是慈悲的化,那不更好吗?还是菩萨境界,菩萨的行礼,智慧化为上界,所以我提倡智慧,提倡文字般若,其实上回我说,你不会往下走啊,你只会往上走,就来源于这部经,惠能,我相信惠能说的对,惠能说:智慧化为上界,你不会下,你就老老实实的读经,忠实于佛的原著,读不懂,那没关系,那是水平问题,就踏踏实实读,你只会往上走,愚痴化为下方,千万别学愚痴,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年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报身实际法报化,报身是果,是名。

☀再往下看啊,常从念善,名为报身,因果关系,现在学佛,从善你将来的果报,肯定是善因,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 这也是辩证法,一念善,你以前那些恶顿消,一念恶呢,你以前的那些善呢,也消,你说你何必,这都是辩证法,六祖他不识字,他不可能懂得什么叫辩证法,但他运用起来完全都是辩证法,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从法身思量,即为化身,从法身思量,是为化身,一定要记住了般若智慧,乃法身也,法义,第一谛。三般若,第一般若,文字般若,不可小看,如果你文字般若,我说的是真过啊,真过,就是佛的正知正见,你真读懂了大乘经典,必须忠实原著,你从法身思量,本身就是化身,你化身今天忠实于原著,正知正见,你来世果报,绝对没问题。

☀念念善,即是报身,六组说话,挺有意思,前头说完了,后头追加一句,实际他用他的那种不识字,那种白话的语言,更清晰,念念善,即是报身,那你就修这报身多好,别想着,做完恶,还想得报身,没有哪个便宜,就这么简单,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所谓归依,归依某法师,那是在相上,因为三宝在归依,有法师,我们要尊重三宝,但那是相,你心归依不归依啊?心归依得自归依啊,自归依,不是归自己那肉团心,那个心一定要,这个心要跟佛陀的经文,所谓正知正见,吻合了,你就是念念善,就是报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你在色身上归依,我们这追求的色身,我们供养的对方也是色身但是色身必须得代表法啊,色声,刚才我说那个,菜刀一样,本身并不错但你色身完成了什么?归依停留在色身上,未归依,也停留在色身上,你要完成了法义,这是吻合的,这是对的,你要是在法义上分离,执着于名闻利养,对方执着于名闻利养,你呢,执着于自己的攀缘,说白了就是有得,就是有目的吧,不要说什么目的,你自己知道,你为了这目的去学这个,那肯定得来的果报,跟六祖说的果报完全不一样,因为六祖是有条件的,念念善,这个善,我刚才说,不是世间那什么,是大善,符合于佛陀的正法,你念念都在法外,你的果报肯定跟你所期望得不一致,但悟三身,即识大意,就是作结了,你只要,但是只要像刚才我上次讲那个 自归依,就是自悟自己的三身,法报化三身,也就是识佛法大意,换句话说,你要不按上面这行,你要还念念不善那你得不着这果报,因为因果因果,这本身有关系的,这本身就是逻辑,再往下念啊。今既自归三身佛已,就完了,自归完了,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惠能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信自渡,何名自性自渡啊?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个自渡,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色中空永远是辩证的,永远不会孤立的,就像手心手背,他是同在的,当手一伸出来就一个手上和手下当你把手拿开,这上下也就没了,人们常说的就是:药因病生,因为有病才因这副药去治他,病去药亡,就是这道理,既悟正见般若之智,是名真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他这很简单,就一切无上正法,都在法门无边,誓愿学当中,实际上,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法门无边,惠能就用五个字,学无上正法,你一定要在觉性上学,否则,不是无上正法,你一定要在觉性上学,否则,不是无上正法。

☀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行誓愿力,这是解释,这开经偈这四句啊,今既发四弘誓愿,与善知识,无相忏悔,灭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除,自性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善知识,何名忏悔?忏者,终身不作,你看啊,他挺有意思,忏者,终身不作,其不作业,悔者,知于前非,大意:远离正信,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今天结束在这,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如果稍一偏差,就又把六祖解释成断灭了,六祖一花五叶开,绝不在断灭上生起,所以六祖到底说的什么?我们一定要忠实原著,我交代一句底,六祖,绝不在断灭上。所以有的时候,经书流传的时候,永远记住佛陀的四句话,依法不依人;第二个,依义不依语;第三,就是依智不依识,这个智是般若智慧,离开了般


.png)
上一篇:《六祖坛经》~第二讲
下一篇:《六祖坛经》~第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