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經講稿(2014.03.18)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再往下看啊,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看看你读这个。时时勤拂拭,永远的在那擦,你能不能识到自己的本心?六祖已不在,我们无法去跟他核实,我两个观点都给你亮开。我的心我自己识,你们不要问,我也不回答。你们的心,我不关心。你们识你们自己的心,看看。我再告诉你怎么做?永断不做,双非,永远断掉那个不做。不做非不做,读懂了你就知道,六祖为什么在金刚经上开悟了。五祖一见到他,衣钵就是他的。根本就没有师徒之间,很简单,他来了,已经悟了,就这么简单,半夜传法,那是相上的一个,不传衣钵怎么谁都认可你六祖呢那是相上的功夫?实际觉不觉不在半夜三更。舂米八个月之前,来的时候他就已经觉了?在给人挑柴的时候,路过窗口,有福报的人在这读经没悟,他一个穷人悟道了,就这么简单。所以悟不在大小,不在多少,也不在贫穷,觉性无大小。六祖体现得最真,所以六祖和神秀。也无大无小,本已具足,神秀很厉害,是对的啊,神秀是对的,但他到非法时停留了。六祖没停留继续往前走,把非法非掉,非非法。也别执着于非非法。前面这两别丢。佛是辩证的,非法非非法。是名为忏,是名为悔。这是两合起来为忏悔。是名忏悔。忏悔,六祖的定义非常清晰,是两个概念,就是说的主语关,两个主语,现在我用文法来读一下,大家伙看看,因为学文的人,你把主语一挑出来,中间的定语多长没关系。好,我读一下,你们就知道,很干净利落,忏者,不作,此字完成,悔者,知于前非。一个帽号,不作。悔者,永断不作,二者为忏悔,简单明了,六祖说话非常干净,就是永远不做,坏事都不要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神秀,对的,我一直说对的。但是六祖超越于他,四品大将军追他的时候,他说不思善不思恶,如果你在善恶上还分别取舍,那你没到非非法。你只到了非法。非什么法呢?把这些坏的去掉了?停留在去坏的时候。六祖这句话已经定在八地菩萨以上了。觉者不在七地以下,但地,也是方便说,因为总得画一条线,就像运动场上画一条线,谁先冲过去?谁是冠军?但这条线只在比赛时候有用。其他时候就跟马路上任何一条线,没有区别,它的意义在用当中,所以佛法是活的,彼句经拿到此句上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不要曲解佛法,我老提倡忠实于原著。
☀好这一句话耽误了很长时间啊,往下走。今即忏悔已,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皈依戒。本来想讲快,现在讲不快,还得说。授,传授,有为法很微妙,处处是辩证。传授什么呢?没有传授无为。有为。传授的恰恰是为无相戒,无相三皈依,皈依什么呢?微秒极了。所以六祖没有那么高文化,不可能讲到辩证法,但它实际的法义里边充满了辩证法。传授有为法,我要传授你一个知识,可是我传授你这个呢?却是无为法。智商健全的人问自己,不要问我,不用回答我,回答自己。无为法,怎么传授你?!妙不可言!所以六祖来了五祖,根本没传授的东西,但是衣钵给他。实际真正的法。恰恰在此处顿超。顿超,在这里,反而有一个顿超,已经拿来了之后。早已不顿,早已跟顿毫不搭界,这又是辩证法,所以不学辩证法,进入大乘很难。《诸法无行经》还是佛说,一切诸佛皆是邪见,怎么理解,不要错解,佛经在这里。佛是辩证的讲,我提一个问题,你就知道某些大师,我不去牵扯他们的利益,我也不点它们名。他们讲错了,为什么?他们没懂?一切佛说皆是邪见能是佛陀的本意吗?但这点翻译。怎么翻译。我不管,但是佛陀在这里边,邪见这个词,概念。这就是我说的概念关。它是有定义的,不要瞎解释。那我问你一个问题。那魔见在哪呢?一切佛说皆是邪见。那哪里为正见呢?难道一切魔说是正见吗?这么理解不对,至于翻译的,我查了几个版本都是的,就说明这个没错,但是不是这么解释?你们自己想这个问题,因为今天咱们谈的是《坛经》,我就点一下。不是你说的那样,其实我一点,你们就透。对于佛法来说,一切在大乘般若以外皆为外道。佛陀在《楞伽经》里边,甚至于声闻圆觉和外道都并列了,那我们现在说,那后面挂的像,孔夫子和咱们在座的,我一看都是老居士,经过文革,那你马列毛泽东思想皆为外道?佛陀的外道是单有定义的,就是在我的这个佛法般若思想外,其他都是外道,就好比我说这个糖果盘,我说这盘外,就说在他之外皆为。但是本身佛法,他已经跳出了善恶,分别取舍。如果他不跳出去,他不是佛。佛陀不讲二分法,所以你在善恶上,你取舍了,你说佛说。那我就问你,一切佛说皆为邪法,哪个是正法?佛说都是邪法,那我问你。你不要成佛吗?!那现在你已经成了,你刚才说这句话就是邪法,你能听懂吗?这就是逻辑,一切佛说都是邪法,你都是佛了,你这刚才说这句话,一切佛说皆是邪法,也是邪法。逻辑,我都说话比较绕,听懂了吗?!你看,有人听懂了,就好,这个就是非法非非法。一定要他那个法就是邪法,佛没说邪法,不要瞎解释。但这今天不是这个经,我暂时先把这个搁下。拿这么多,就为说明一问题,我允许你们批判,为什么拿这么多不讲啊?我等你的批判之后,我再给你解释,如果大家听懂了就过去了,别耽误时间,还讲这个原经。
☀授无相三皈依,完全是辩证怎么叫受呢?当你明白的时候,你是六祖还不是六祖,你是惠能的时候,樵夫啊,樵夫的时候,五祖不是授你。你已是觉者,授三皈依,本已具足,所以。五祖也就是一个认可。这是六祖一个特例,全世界就这么一个。所以释迦以外唯一的教界公认的经,就是《六祖坛经》叫咱们今天讲的,那现在有一个问题,就说为什么要说授呢?当你不是六祖还没明白的时候,或者你达到顶级也要达到神秀的时候。我要授戒,我要教授你,我要开示你或者叫开导,你们用什么词,没关系哎,你们叫渡化也没关系,就是我要跟你交流交流,我喜欢用交流,我要跟你谈谈法义。或者引导你,善知识引导你,但我不是善知识啊!如果五祖就是善知识,他对神秀只能完成引导。可是他对六祖就不需要传授,只是印证你。你在那舂米八个月我都不跟你搭话,可我不搭话我心里明明了了,这衣钵,我就等着你机缘呢,你得出现,你不出现,全寺院,谁认识认可你啊?你不出现我编剧啊,编故事,我得给你编出来,最后给你捣腾出来。其实惠能呢,惠能又何不是勘验五祖呢?八个月我也不去,我无需再向你求得什么,证得什么了,我心里明明了了,那个本已具足,我不知道的时候我可以找你,这句话马上就到,就是他送,连夜送他的时候说,迷失你度,你可以度我。悟时自度。其实是用一渡船来表达,所以我不需要你度。这八个月不去找你。
☀好,咱们接着讲,授无相三皈依戒,大师言: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读哪,这经只要是大乘经典,读哪都是辩证。想讲快都讲不了。善知识。皈依觉,非常明确,没有皈依相。皈依觉,这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要在相上皈依,找师父那磕头做供养,我不反对啊,我一再说,不反对。你们有钱,你们都供。跟觉没关系。皈依觉两足尊,不是单腿,两足色空。性相,你们都知道,缺一不可,两足尊。佛有十大名相,两足尊和世尊。世尊单指世间而说。两足尊是单表法就是义,就是你不要单占一方面。或者叫心物。或者叫色空,或者叫性相。都不要掰开了说。包括善恶,刚才说邪见和正见,你如果掰开来说,一切诸佛都是邪见,那你读错了,佛后的还有话呢,佛非法完了,还有非非法。如果对非法和非非法五个字,你中间给断了,你单讲两个字。那你本身就是邪见。善知识,皈依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以后。称佛为师,更不皈依余邪迷外道。实际就是,在咱们说,那个佛法有特定,在大般若经以外都是外道。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一定要识本心,要归于觉,实际你在觉以外,皆为外道。包括你现在什么思想什么主意,在佛法上皆为外道,但是佛法这个非常高。一定记住啊,在世法上还要这么学,还要这么行。我不知说清了没有,这点必须得注意,如果这点不注意的话,你讲出的话百分百的是边见,所以佛讲法完全都是辩证,他只问。我一再说没有这个词。辩证法是后一千年,人们总结的,但是印度人不是,在二千年在三千年到五千年的时间,印度人的思维是非常超前的,生活当中就辩证了,但印度人在二千五百年的时候很奇怪。没有历史,这咱们都知道,没有历史,包括佛教史都是咱们中国那谁给传回去,又为续上去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注重口头。口头表达出越来越圆融越弱,所以就靠辩,所以都是辩证法,但他们不去说我这是辩证法。只不过这次他的思维都在辩证。为什么佛教在印度产生,是有它的根源的?有它的物质基础,就咱们说唯物的那一块,所以唯心离不开唯物,就像色离不开空一样。
☀再往下看啊,愿自三宝慈悲证明。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这个自性,就是佛说的无自性为自性,是辩证的,而且六祖,由于他没文化,他直接进入事实,他不对那个理论高层的研究。但他已经觉悟了,他不做高层的研究,为什么呀?他的专项,不在这里,他直接在觉性上,因为觉性即不在研究之内,听准了啊,也不在研究之外。所以佛,佛三藏十二部,研究得非常高层次,但是佛达到了觉。六祖没那么多词汇,但他也达到了觉,所以六祖为什么叫经书啊?他在他的言行,所以跟诸佛世尊等同在觉性上,不在名相上。名相有差别,小学三年级的人和大学教授名相差别,觉性无差别,就跟上回五祖初次见六祖说你葛僚,怎么跑这边来求作佛呀,说佛性哪有南北,人有南北呀,明白这个就知道,为什么惠能一出来就比神仙高,他们俩起点不同,所以这两个偈子都对,但是层次有深有浅。是站在神秀的肩膀上去看待。神秀完成了非法,六祖直接站在非法上完成了非非法,所以六祖完成的是自性三宝。神秀,后来十六年。出入皇宫,谁都知道?三朝两代,出入皇宫,就是咱们讲,用现代法风光一时,可他呢,都是在世间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两点水干净的净,不是断灭啊,不是灭,断灭那静,是干净,没断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那个净心,不是没心,这是有区别的啊,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你要刚才那两足尊。这点来,他在这地方,财色是两足。色空也是两足,性相还是两足,学佛法一定要活,是讲的法义,不是固定某一个名相。我这强调下啊,我一再强调。有人还跟我争这个,说佛法怎么会法义。我告诉你,他不懂。告诉你们佛法讲的就是法义,当然有名相体现,但他讲的不是名相。名相,就是苹果你就知道苹果,我一换茶杯你就不会。法义不是,你懂得这个一加二等于三。苹果换成树还是换成房间。甚至换成你们做的这个汽车,你随便换,你往大了说,换成两个国家都行,就是这么简单。自心皈依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众是多,就是很多,相染当中之尊者,为什么刚才念的我没解释啊,这后头他都解释了。六祖说话都是口语化,所以他都给解释了。你瞧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就从今天到明天,受三皈依戒,这就是世相戒。六祖提倡的是皈依自性三宝。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这叫自问呢?这是世间啊,世间你说皈佛,他就问,佛在何处啊,咱们现在学大乘啊,这起点一定要高。大乘,佛有相吗?所以就指出,佛在哪?所以佛,六祖这个经文起点非常高,他不在世法说,他来皈依三皈依,他是皈依自性,可这个自性啊,刚才我一再强调,我就不再讲了,这个自性,别你们认为有一个固定的本体论那个自性,也不是胜谛有那个自性,这个自性佛明确说,在大乘经典里,在别的经典说。说无自性为自性。别人追问,到底有自性没有。佛说,你非要问自性的话,那我就告诉你,无自性就是自性。
☀你看啊,在往下,凡夫不解,从日至日授三皈依戒,若言昄佛,那我——六祖等于这就同意你了,那我就问你。佛在何处?其实寺院那相,他也是一个表法,若不见佛,即无所归,你真是矛盾啊,这就矛盾了。可是真正佛法不矛盾,你看六祖,往下走,既然无所皈,即无所归,言却是妄,那你说的都是妄。往下看,六祖肯定不妄,怎么不妄呢?善知识,各自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自度啊,莫错用意,你别错误我的用意,别到外头去找,经虽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六祖在一千多年前就给我们点了。我们现在,到现在又过去一千多年,千百年来,大家都在皈依他佛,这六祖明言,经中直言,自皈依佛。怎么大师们都读出皈依他佛。这就是六祖说的不悟言悟,害人不浅,为什么这么说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本身,虽然叫大师,你学法都无益,你还传给别人。哪里去找啊?经中只言,只言这两个字,还用我解释吗?他只说这句话,不说别的话,只言“自皈依佛”哪里言皈他佛?为什么六祖开悟,你们不开悟?为什么神秀,五祖不传神秀啊!就因为神秀,终身辉煌,他在归依他佛他度。自性不皈依,无所依处。这也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没有是处,最后那四个字,你换成无有是处,你就读懂了,就这么简单。他的语言是跌进的啊,刚才讲这道理你都听明白了,今即自皈依三宝,就是你们既然已经是皈依了三宝人,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就是已经完成,大功告成咱们。善知识,虽念不解,惠能与说,各各听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到彼岸。但这里面有一个啊,一定是般若智慧,人间那个世智辩聪,到不了彼岸,那个你越聪明,越障道。但是我的理解,不是某些大师说的知识都是有害的?读佛法不靠知识根本读不进去,没有辩证法,读不进去,不学文法理解不了文字,文字般若第一,所以学文法本身就是辩证。你是不是识本心,识完本心,悟后方修,解门开悟门照开。定慧等持就在这里讲。说解门开给障道了,那是你因缘,你没识本心啊,你不找原因,你找那门干什么?学大乘经典,起点要高一点。说你是佛,也就是妄语,我告诉你一句话,你就知道谁是佛了,佛根本不说话。
现在往下念,此法须行,在行为,在实践。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观点非常明确,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为什么呀?告诉你,法身就是佛。所以,别在相上去找,说话上去找,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此最大,大般若就在这。虚空这个界你怎么去包含,你怎么给它下定义?你说地球大,那怎么跟虚空比啊?说摩诃般若,这谁都知道,有些东西就像般若没法翻译,翻译是智慧。他就局限了,它远远超越于智慧。对这点,就得靠悟性了,佛法这个“大”,我说一句话啊,我从另外一角度,有些东西,你这么解释,解释不通的时候,这就是辩证法,你换一个角度解释,他就通了。其大无外的时候,你换一个角度就是没有边界。
☀再往下看啊,凡有界皆是边皆是幻,所以佛法到第一动力的时候,每次讲课都强调,佛有十四不说,那个问题跟你根本没关系,我也不说,因为我要说就边界,说第一动力。咱们前提啊,六祖觉了,佛更觉了,第一动力,我问你,张三,咱不拿佛做举例,你来回答,你就回答两个答案,一个有,一个没有,没有不要谈,断灭,无因之果。佛对九十六种外道,早就驳斥过,佛不赞成你。你说有,你说是什么?你说出一个一,划出一个杠,那就问你,这个从哪里来?这个,这个杠有来处,他就不是第一动力,就是前头还有动力。没来处,听啊,全是辩证,一定好好听啊,你们脑子非常好,没来处是无因论,是无因之果。所以佛对这问题根本就不答。看,金刚经说,这个世界怎么来的?告诉你,别问,看见这世界,就说这世界,佛说世界只能谈这个说的。前头的事过去心不可得了,《金刚经》后边,你一定能通啊!这个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我们人类有些人想上天,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只能谈到人类了,我们人类只能达到“是名”,佛法只是给人讲的。六道当中,其他道,就是天道比人寿命长点,但天道,用我们现在大白话说,没脑子,无法觉,他没有思维,但是如果觉悟离开了八识,离开了见闻觉知而觉等人。觉不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只在明心层次,只在神秀层次,觉在见性,见性五眼不见,我也没法说,我也没说。见性的层次,惠能就是非法非非法层次,也就是佛说见性,即非见性,是名见性。再往下看啊,犹如虚空,若空心禅,真正的禅,真正的禅不断灭,不是修炼,这个坐禅和这个禅,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逻辑上不要四概念,就是偷换概念的人,叫混沌,这是无意偷换概念,逻辑上叫四概念,这叫混沌,如果有意偷换概念,这人品行很恶劣,这叫诡辩。是有意我要给你捣乱,我要给你弄乱了,让你思想乱了,跟着我走,在那点搅乱,这种诡辩。西方诡辩家非常厉害,而且诡辩家的追随者还成群成片。佛法不是诡辩,是辩证,所以佛法不落断边,不落空也不落有。若如虚空,若空心禅,即落无际空,无记里边没有善没有恶。业力不是有三种吗,善业恶业无忌业,没有第四种。人类世界上,人道里边,善恶无计,百分之九十都是无忌,我们生活上的当中,其实都是无记,真正有善恶的时候,很少,但善恶的时候你在觉性上,你能把握,那就是说,真修行人,开悟了不犯错误,但我们都在犯错误。但是世间法,离不开法治,世间法应先做到无我执,所以神秀很厉害。但是你真觉了,你做那件事不犯错误,如果你错误了,你肯定是伪悟。往下讲,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他都含,不是只含善人不含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这四个字就完了,你就全知道了。后头还有说,你就往上续,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你是人修什么啊,你就要修这性空,空得像虚空一样。虚空包容一切,你为什么不包容啊,为什么说?人家说心胸狭窄,狭隘的人学不了大乘,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这个自性啊,可不是不法的自性,就是我刚才一再说那个。法无自性,无自性为自性,万法尽在自性,没有一个圣地有,也没有一个本体论,本体论实际就变相的依神论,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善法恶法,尽皆不舍。尽皆不舍,不可染浊,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你听啊,看完六祖到底赞成不赞成,在这点别读成赞成,一定要读懂了,把上下文串起来,不就有迷人,空心不思。玩空啊,在这坐定啊,不思啊名之为大,自己称为老大,此亦不是。读经文,千万别给人断句,人这一句话没说完,读完了再看,法义是贯通的。此亦不是,底下又是解释了,什么是大,心量大不行是小,你光心量大,在这发愿,发的特别大,世界我要统一,我要让他们都过好日子。很好,你行动起来,你就知道了,你光唯心不行,你唯物,你让邻居过好日子,你都办不到,若口说,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所以六祖的法,始终是性相一如,解行合一的,也就是定慧等持,不是解门开慧门关,这两不是对立的。解门开了慧门还不跟着,哪儿还有一慧门在关呢,千百年的无聊,如果智慧之门在解门之外,那佛法的文字般若已经是失去作用了,关照也不是你们那么关照。关照,如果在相上怎么觉悟啊?那神秀,五祖早把衣钵传神秀了,神秀时时勤拂拭。服侍了二十多年,伺候他的。古人伺候着,可不像我们现在,那师徒,所以我们,我们现在学,学他这个大乘法,一定要跳出,脑子里要知道两个层面,是两个层面,就是真正互相,就像我说的手心手背。明心时候,可明心见性别掰开啊,我讲必须一句一句讲。明心的时候在缘起在相,见性的时候,一定要离相,就是圆觉经的十六个字,你做不到,你见不了性,但是你也别问我怎么见性?我要告你见性就是瞎掰瞎说打妄语,因为佛在经典中,大乘经典中,我反复发过去,将来还要印出来发出来。经文说:五眼都不见,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不见,是为佛见,有一见不是佛见。佛见在哪儿见啊,我没办法,我没说,我瞎说,你们瞎听。在哪见啊。在悟见,吾心为悟,悟见,用心来悟,六道中只有人,其他道没有悟性。
☀往下啊,何名般若,般若也是不翻译的一个。般若是智慧,你看六祖,因为他没文化啊,他讲,你们要正确理解哎,不是说般若不翻,六祖可说的是智慧,不是。往下看,一定不要断章取义。往下看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看六祖,怎么说这个智慧?一切时中,非常厉害。一切就包括一切,你别上午明白,下午就不明白那不是,不是六祖说的,一切时中念念不愚,你别愚痴,你别分别。凡分别皆是愚痴,愚痴不是骂街啊,我写的这个。这个楞伽经刚完,刚脱稿,这个八百多页,几乎佛对大慧,几乎每一章节都是反复在说愚痴。就是对那些脑子不灵光,咱们先说来说听听吧,因为他那是对八地以上,这部经就在八地上,包括对《诸法无行经》这佛反复的在说,初学菩萨就初学者都叫菩萨,叫初学的菩萨和那什么,闻不得,佛直说。直止勿需说,就不要对他们说,给他们讲,他们听不懂。佛用一个,你看窗外,就要下雨了,佛用一个下雨,当然不是这小雨啊,是大雨,就说大雨这小苗禁不住。你给他讲大法就给他淹了,给他泡了,就这么简单,但这雨本身没对错。你这苗禁不住啊,那棵大树那棵古树,你越浇他越高兴,这我往下说啊,念念不愚,这是前提条件。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你看六祖落点啊,落在行上,光对嘴说那解行分开,解门开慧门就关那不是,解行必须行合一,解行合一时候定慧是等持的。一念愚,就假设了啊,刚才说的道理,我讲你不明白,我现在给你解释,一念愚即般若就断绝了,一念智即般若生,你愚痴他那般若就离开你,不是有两门,是你在那边制造,你要不愚痴,啥门也没有。有一个公案就是那个四门或城门,禅师们还在那问啊,门在哪呢?这觉者就是一句话。无门。凡从门外入者,不是自家珍宝,你还有个门,还有个伴,还有个求,还有师父在传授,其实传授不能说不传授。这真传授的时候,这是辩证,你要得传,真正是没有传的那“传”。我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禅宗的老祖宗就是释迦。那一拈花,迦叶接到,这是智者之真传,但是别觉得有个东西啊,有个茶杯或者有什么宝在传。再说一句,你要明白了,你就知道,但不明白,这些先这么搁着,因为这个语言到底是蹩脚的,灵山法会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禅宗传到二十八祖到达摩,带到中国,现在有多少祖不知道。从释迦那算呢,就二千五百年前的。我说一个说玄也不玄的那个法义,你听懂了就知道,灵山法会传到现在,在相上多少代,你不要这个,别在相上,灵山法会至今犹存,把这句话记住了。灵山法会至今犹存,明白了就知道。什么是传,其他的都是幻化,看你怎么听?你要从觉上听。你明心了,实得本心你学这法有益,你不识本心,你把这传来传去,于法无益,但这很难讲,将来讲公案,咱们再慢慢讲。
☀底下他又说了。世人心中常愚,我们就是愚夫,自言我修般若。大家都说我开悟啦。我修般若,我拜什么名师。那师父可厉害了。一介绍我师父,他们给我介绍,我的师父开悟的时候,凡正我也挑剔,都是开悟的,那么多开悟,这世界早应该好了,可还那么乱,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象,智慧性即是。智慧的本性,在这本性啊,是无自性而性。意思他就是般若,没有第二个。何名波罗蜜,此是西中梵音,唐言到彼岸。就是到彼岸,这个不解释了。解义离生灭。著境,执着于境界啊,生灭起,如水有泼浪,他的关系辩证关系,就是境就是水跟波的波浪的关系,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如水啊永长流啊!水是动的,不是死的,这就是上节课讲到那个桥流水不流,那个禅师说的这个偈子。就证明他的境界已经开悟了,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密。迷人中念,智人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这句,实际这句话解释就是强调行,六祖一直强调行,别忘了行,解很重要,但是解和行一定要一,千万别二,以二分开来说,讲可以这么讲,一句一句讲,但是你在实践当中,如果分开,你把一个门开开。再把一门关上,那是你,那就是刚才咱们讲的愚痴。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是凡,就是凡夫,一念修行,法身等佛,不是我是佛,法身等佛。六祖开悟公认的,全世界公认这部经啊,佛教界的公认,六祖没说我是佛,六祖的大弟子,后来叫马祖赵州他们。以后会讲到,佛之一字我不忍闻,人家开悟了,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人不在那相上说呀。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烦恼当下就是菩提,但是这个当下是有前提的,在六祖这点儿绝对达到了这个境界,当下就菩提了,我举一个例子,五祖为什么不传神秀啊,在神秀那点就不是,嘴上是,就是解行合一了,嘴上是菩提,因为这个偈子还是他先起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即烦恼是菩提,是有前提的,觉者,没有觉,也就是六祖说的,就是你还在不识本心的时候,学法无益的时候,那个状态下你的烦恼不是,别瞎解释。要整个,像我们教界现在有些道场那么解释,那烦恼本身就等同于菩提的话,那我一句话就解决了,你这个道场就多余了,王府井大街上都是菩提呀。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迷就是凡夫,后念悟即佛,你看这两句话紧跟着啊,中间就一逗号,他就在解释,就说你有条件的,你是迷还是悟啊,你觉不觉啊,你没觉你是什么菩提呀?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你看啊,他三个并列都是最高峰最尊贵最上等,是排第一,你看他这称呼,这境界,这境界在哪呢?不再相上你看底下,他接着说的这个境界,因为他真正的悟到了,你看啊,无住无去无来,如果你在相上,还有来有去,有住或者有取有舍的时候,不是六祖的境界,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实际你达到了刚才这无住无去无来,三无,我戏称啊,三无主义,你达到了这个三无主义,你就是彼岸,没有另外一个岸让你达,但是如果你没达到这个,你还不识得本心的时候,那你也就是神秀。神秀也对,那叫资粮。别否定资粮,资粮对,但他与悟,觉悟不可等同。再往下,底下就是,无去无入无来往,是定慧等,后面,等就是等持。定慧等持,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变三毒为戒定慧。这很简单,这个初学的人就知道。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还是般若,坚持从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都从般若生。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这个自性就是世俗,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意无著,悟此法者,其实这个境界,就是人类能达到的境界。只能达到七识如染,只鉴不择的境界,真理在同一个方向,再往前迈进半步就是谬误,所以佛法那个度是恰到好处?不要在这里边,再往前走了,你一定要知道度。其实我们自度,就是你知道你自己的度在哪儿,你修这一生修到定慧等持,怎么表达你这个境界的现象呢?其实人类修到最终,你只能达到七识如染,既不断灭也不执着于幻有。于此,人们说的了了分明就是鉴驴鉴马,但是这个境界我只是嘴皮子上说,我做不到,但理论是通的,在文字般若上是通达的。这个怎样做到呢?如人饮水,自立自度,你度不度是你,但是你理明了你少走弯路,莫起杂妄,即自是真如性,真如性本身。禅宗讲,说似一物即不中,他不是个东西,人们无法去捕捉他,也无法去用肉眼去看到他,但是人类的智慧能够悟见他。你瞧他底下就说,用智慧观照。这个就是刚才咱们说的都是文字般若,此次啊,现在进入了这个就是观照般若,但是关照般若,用什么呢?用智慧关照,其实六祖用的智慧啊,由于它的没文化呀,他的智慧实际就等同于般若智慧,这个智慧必然是在空性上,如果在相上,在那个见来见去,你关照来关照去,那你还是不识本心,本心为妄,最后关照终极,也对,但是只能达到神秀。进入不了惠能阶段,如果谈到这点,你还不明白,我就让你反复的背诵,就是圆觉经,你听这名字圆觉,那十六个字,知幻即离,不做方便,这是佛的原话,释迦不打妄语,什么是觉,问自己,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你没离幻,你再幻上问我,我怎么成佛?我哪知道,我自己都不是佛,我要告诉你,我是佛的时候,已经在幻上打妄语了,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上午就结束在这句上。
☀好这一句话耽误了很长时间啊,往下走。今即忏悔已,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皈依戒。本来想讲快,现在讲不快,还得说。授,传授,有为法很微妙,处处是辩证。传授什么呢?没有传授无为。有为。传授的恰恰是为无相戒,无相三皈依,皈依什么呢?微秒极了。所以六祖没有那么高文化,不可能讲到辩证法,但它实际的法义里边充满了辩证法。传授有为法,我要传授你一个知识,可是我传授你这个呢?却是无为法。智商健全的人问自己,不要问我,不用回答我,回答自己。无为法,怎么传授你?!妙不可言!所以六祖来了五祖,根本没传授的东西,但是衣钵给他。实际真正的法。恰恰在此处顿超。顿超,在这里,反而有一个顿超,已经拿来了之后。早已不顿,早已跟顿毫不搭界,这又是辩证法,所以不学辩证法,进入大乘很难。《诸法无行经》还是佛说,一切诸佛皆是邪见,怎么理解,不要错解,佛经在这里。佛是辩证的讲,我提一个问题,你就知道某些大师,我不去牵扯他们的利益,我也不点它们名。他们讲错了,为什么?他们没懂?一切佛说皆是邪见能是佛陀的本意吗?但这点翻译。怎么翻译。我不管,但是佛陀在这里边,邪见这个词,概念。这就是我说的概念关。它是有定义的,不要瞎解释。那我问你一个问题。那魔见在哪呢?一切佛说皆是邪见。那哪里为正见呢?难道一切魔说是正见吗?这么理解不对,至于翻译的,我查了几个版本都是的,就说明这个没错,但是不是这么解释?你们自己想这个问题,因为今天咱们谈的是《坛经》,我就点一下。不是你说的那样,其实我一点,你们就透。对于佛法来说,一切在大乘般若以外皆为外道。佛陀在《楞伽经》里边,甚至于声闻圆觉和外道都并列了,那我们现在说,那后面挂的像,孔夫子和咱们在座的,我一看都是老居士,经过文革,那你马列毛泽东思想皆为外道?佛陀的外道是单有定义的,就是在我的这个佛法般若思想外,其他都是外道,就好比我说这个糖果盘,我说这盘外,就说在他之外皆为。但是本身佛法,他已经跳出了善恶,分别取舍。如果他不跳出去,他不是佛。佛陀不讲二分法,所以你在善恶上,你取舍了,你说佛说。那我就问你,一切佛说皆为邪法,哪个是正法?佛说都是邪法,那我问你。你不要成佛吗?!那现在你已经成了,你刚才说这句话就是邪法,你能听懂吗?这就是逻辑,一切佛说都是邪法,你都是佛了,你这刚才说这句话,一切佛说皆是邪法,也是邪法。逻辑,我都说话比较绕,听懂了吗?!你看,有人听懂了,就好,这个就是非法非非法。一定要他那个法就是邪法,佛没说邪法,不要瞎解释。但这今天不是这个经,我暂时先把这个搁下。拿这么多,就为说明一问题,我允许你们批判,为什么拿这么多不讲啊?我等你的批判之后,我再给你解释,如果大家听懂了就过去了,别耽误时间,还讲这个原经。
☀授无相三皈依,完全是辩证怎么叫受呢?当你明白的时候,你是六祖还不是六祖,你是惠能的时候,樵夫啊,樵夫的时候,五祖不是授你。你已是觉者,授三皈依,本已具足,所以。五祖也就是一个认可。这是六祖一个特例,全世界就这么一个。所以释迦以外唯一的教界公认的经,就是《六祖坛经》叫咱们今天讲的,那现在有一个问题,就说为什么要说授呢?当你不是六祖还没明白的时候,或者你达到顶级也要达到神秀的时候。我要授戒,我要教授你,我要开示你或者叫开导,你们用什么词,没关系哎,你们叫渡化也没关系,就是我要跟你交流交流,我喜欢用交流,我要跟你谈谈法义。或者引导你,善知识引导你,但我不是善知识啊!如果五祖就是善知识,他对神秀只能完成引导。可是他对六祖就不需要传授,只是印证你。你在那舂米八个月我都不跟你搭话,可我不搭话我心里明明了了,这衣钵,我就等着你机缘呢,你得出现,你不出现,全寺院,谁认识认可你啊?你不出现我编剧啊,编故事,我得给你编出来,最后给你捣腾出来。其实惠能呢,惠能又何不是勘验五祖呢?八个月我也不去,我无需再向你求得什么,证得什么了,我心里明明了了,那个本已具足,我不知道的时候我可以找你,这句话马上就到,就是他送,连夜送他的时候说,迷失你度,你可以度我。悟时自度。其实是用一渡船来表达,所以我不需要你度。这八个月不去找你。
☀好,咱们接着讲,授无相三皈依戒,大师言: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读哪,这经只要是大乘经典,读哪都是辩证。想讲快都讲不了。善知识。皈依觉,非常明确,没有皈依相。皈依觉,这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要在相上皈依,找师父那磕头做供养,我不反对啊,我一再说,不反对。你们有钱,你们都供。跟觉没关系。皈依觉两足尊,不是单腿,两足色空。性相,你们都知道,缺一不可,两足尊。佛有十大名相,两足尊和世尊。世尊单指世间而说。两足尊是单表法就是义,就是你不要单占一方面。或者叫心物。或者叫色空,或者叫性相。都不要掰开了说。包括善恶,刚才说邪见和正见,你如果掰开来说,一切诸佛都是邪见,那你读错了,佛后的还有话呢,佛非法完了,还有非非法。如果对非法和非非法五个字,你中间给断了,你单讲两个字。那你本身就是邪见。善知识,皈依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以后。称佛为师,更不皈依余邪迷外道。实际就是,在咱们说,那个佛法有特定,在大般若经以外都是外道。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一定要识本心,要归于觉,实际你在觉以外,皆为外道。包括你现在什么思想什么主意,在佛法上皆为外道,但是佛法这个非常高。一定记住啊,在世法上还要这么学,还要这么行。我不知说清了没有,这点必须得注意,如果这点不注意的话,你讲出的话百分百的是边见,所以佛讲法完全都是辩证,他只问。我一再说没有这个词。辩证法是后一千年,人们总结的,但是印度人不是,在二千年在三千年到五千年的时间,印度人的思维是非常超前的,生活当中就辩证了,但印度人在二千五百年的时候很奇怪。没有历史,这咱们都知道,没有历史,包括佛教史都是咱们中国那谁给传回去,又为续上去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注重口头。口头表达出越来越圆融越弱,所以就靠辩,所以都是辩证法,但他们不去说我这是辩证法。只不过这次他的思维都在辩证。为什么佛教在印度产生,是有它的根源的?有它的物质基础,就咱们说唯物的那一块,所以唯心离不开唯物,就像色离不开空一样。
☀再往下看啊,愿自三宝慈悲证明。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这个自性,就是佛说的无自性为自性,是辩证的,而且六祖,由于他没文化,他直接进入事实,他不对那个理论高层的研究。但他已经觉悟了,他不做高层的研究,为什么呀?他的专项,不在这里,他直接在觉性上,因为觉性即不在研究之内,听准了啊,也不在研究之外。所以佛,佛三藏十二部,研究得非常高层次,但是佛达到了觉。六祖没那么多词汇,但他也达到了觉,所以六祖为什么叫经书啊?他在他的言行,所以跟诸佛世尊等同在觉性上,不在名相上。名相有差别,小学三年级的人和大学教授名相差别,觉性无差别,就跟上回五祖初次见六祖说你葛僚,怎么跑这边来求作佛呀,说佛性哪有南北,人有南北呀,明白这个就知道,为什么惠能一出来就比神仙高,他们俩起点不同,所以这两个偈子都对,但是层次有深有浅。是站在神秀的肩膀上去看待。神秀完成了非法,六祖直接站在非法上完成了非非法,所以六祖完成的是自性三宝。神秀,后来十六年。出入皇宫,谁都知道?三朝两代,出入皇宫,就是咱们讲,用现代法风光一时,可他呢,都是在世间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两点水干净的净,不是断灭啊,不是灭,断灭那静,是干净,没断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那个净心,不是没心,这是有区别的啊,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你要刚才那两足尊。这点来,他在这地方,财色是两足。色空也是两足,性相还是两足,学佛法一定要活,是讲的法义,不是固定某一个名相。我这强调下啊,我一再强调。有人还跟我争这个,说佛法怎么会法义。我告诉你,他不懂。告诉你们佛法讲的就是法义,当然有名相体现,但他讲的不是名相。名相,就是苹果你就知道苹果,我一换茶杯你就不会。法义不是,你懂得这个一加二等于三。苹果换成树还是换成房间。甚至换成你们做的这个汽车,你随便换,你往大了说,换成两个国家都行,就是这么简单。自心皈依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众是多,就是很多,相染当中之尊者,为什么刚才念的我没解释啊,这后头他都解释了。六祖说话都是口语化,所以他都给解释了。你瞧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就从今天到明天,受三皈依戒,这就是世相戒。六祖提倡的是皈依自性三宝。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这叫自问呢?这是世间啊,世间你说皈佛,他就问,佛在何处啊,咱们现在学大乘啊,这起点一定要高。大乘,佛有相吗?所以就指出,佛在哪?所以佛,六祖这个经文起点非常高,他不在世法说,他来皈依三皈依,他是皈依自性,可这个自性啊,刚才我一再强调,我就不再讲了,这个自性,别你们认为有一个固定的本体论那个自性,也不是胜谛有那个自性,这个自性佛明确说,在大乘经典里,在别的经典说。说无自性为自性。别人追问,到底有自性没有。佛说,你非要问自性的话,那我就告诉你,无自性就是自性。
☀你看啊,在往下,凡夫不解,从日至日授三皈依戒,若言昄佛,那我——六祖等于这就同意你了,那我就问你。佛在何处?其实寺院那相,他也是一个表法,若不见佛,即无所归,你真是矛盾啊,这就矛盾了。可是真正佛法不矛盾,你看六祖,往下走,既然无所皈,即无所归,言却是妄,那你说的都是妄。往下看,六祖肯定不妄,怎么不妄呢?善知识,各自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自度啊,莫错用意,你别错误我的用意,别到外头去找,经虽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六祖在一千多年前就给我们点了。我们现在,到现在又过去一千多年,千百年来,大家都在皈依他佛,这六祖明言,经中直言,自皈依佛。怎么大师们都读出皈依他佛。这就是六祖说的不悟言悟,害人不浅,为什么这么说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本身,虽然叫大师,你学法都无益,你还传给别人。哪里去找啊?经中只言,只言这两个字,还用我解释吗?他只说这句话,不说别的话,只言“自皈依佛”哪里言皈他佛?为什么六祖开悟,你们不开悟?为什么神秀,五祖不传神秀啊!就因为神秀,终身辉煌,他在归依他佛他度。自性不皈依,无所依处。这也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没有是处,最后那四个字,你换成无有是处,你就读懂了,就这么简单。他的语言是跌进的啊,刚才讲这道理你都听明白了,今即自皈依三宝,就是你们既然已经是皈依了三宝人,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就是已经完成,大功告成咱们。善知识,虽念不解,惠能与说,各各听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到彼岸。但这里面有一个啊,一定是般若智慧,人间那个世智辩聪,到不了彼岸,那个你越聪明,越障道。但是我的理解,不是某些大师说的知识都是有害的?读佛法不靠知识根本读不进去,没有辩证法,读不进去,不学文法理解不了文字,文字般若第一,所以学文法本身就是辩证。你是不是识本心,识完本心,悟后方修,解门开悟门照开。定慧等持就在这里讲。说解门开给障道了,那是你因缘,你没识本心啊,你不找原因,你找那门干什么?学大乘经典,起点要高一点。说你是佛,也就是妄语,我告诉你一句话,你就知道谁是佛了,佛根本不说话。
现在往下念,此法须行,在行为,在实践。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观点非常明确,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为什么呀?告诉你,法身就是佛。所以,别在相上去找,说话上去找,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此最大,大般若就在这。虚空这个界你怎么去包含,你怎么给它下定义?你说地球大,那怎么跟虚空比啊?说摩诃般若,这谁都知道,有些东西就像般若没法翻译,翻译是智慧。他就局限了,它远远超越于智慧。对这点,就得靠悟性了,佛法这个“大”,我说一句话啊,我从另外一角度,有些东西,你这么解释,解释不通的时候,这就是辩证法,你换一个角度解释,他就通了。其大无外的时候,你换一个角度就是没有边界。
☀再往下看啊,凡有界皆是边皆是幻,所以佛法到第一动力的时候,每次讲课都强调,佛有十四不说,那个问题跟你根本没关系,我也不说,因为我要说就边界,说第一动力。咱们前提啊,六祖觉了,佛更觉了,第一动力,我问你,张三,咱不拿佛做举例,你来回答,你就回答两个答案,一个有,一个没有,没有不要谈,断灭,无因之果。佛对九十六种外道,早就驳斥过,佛不赞成你。你说有,你说是什么?你说出一个一,划出一个杠,那就问你,这个从哪里来?这个,这个杠有来处,他就不是第一动力,就是前头还有动力。没来处,听啊,全是辩证,一定好好听啊,你们脑子非常好,没来处是无因论,是无因之果。所以佛对这问题根本就不答。看,金刚经说,这个世界怎么来的?告诉你,别问,看见这世界,就说这世界,佛说世界只能谈这个说的。前头的事过去心不可得了,《金刚经》后边,你一定能通啊!这个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我们人类有些人想上天,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只能谈到人类了,我们人类只能达到“是名”,佛法只是给人讲的。六道当中,其他道,就是天道比人寿命长点,但天道,用我们现在大白话说,没脑子,无法觉,他没有思维,但是如果觉悟离开了八识,离开了见闻觉知而觉等人。觉不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只在明心层次,只在神秀层次,觉在见性,见性五眼不见,我也没法说,我也没说。见性的层次,惠能就是非法非非法层次,也就是佛说见性,即非见性,是名见性。再往下看啊,犹如虚空,若空心禅,真正的禅,真正的禅不断灭,不是修炼,这个坐禅和这个禅,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逻辑上不要四概念,就是偷换概念的人,叫混沌,这是无意偷换概念,逻辑上叫四概念,这叫混沌,如果有意偷换概念,这人品行很恶劣,这叫诡辩。是有意我要给你捣乱,我要给你弄乱了,让你思想乱了,跟着我走,在那点搅乱,这种诡辩。西方诡辩家非常厉害,而且诡辩家的追随者还成群成片。佛法不是诡辩,是辩证,所以佛法不落断边,不落空也不落有。若如虚空,若空心禅,即落无际空,无记里边没有善没有恶。业力不是有三种吗,善业恶业无忌业,没有第四种。人类世界上,人道里边,善恶无计,百分之九十都是无忌,我们生活上的当中,其实都是无记,真正有善恶的时候,很少,但善恶的时候你在觉性上,你能把握,那就是说,真修行人,开悟了不犯错误,但我们都在犯错误。但是世间法,离不开法治,世间法应先做到无我执,所以神秀很厉害。但是你真觉了,你做那件事不犯错误,如果你错误了,你肯定是伪悟。往下讲,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他都含,不是只含善人不含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这四个字就完了,你就全知道了。后头还有说,你就往上续,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你是人修什么啊,你就要修这性空,空得像虚空一样。虚空包容一切,你为什么不包容啊,为什么说?人家说心胸狭窄,狭隘的人学不了大乘,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这个自性啊,可不是不法的自性,就是我刚才一再说那个。法无自性,无自性为自性,万法尽在自性,没有一个圣地有,也没有一个本体论,本体论实际就变相的依神论,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善法恶法,尽皆不舍。尽皆不舍,不可染浊,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你听啊,看完六祖到底赞成不赞成,在这点别读成赞成,一定要读懂了,把上下文串起来,不就有迷人,空心不思。玩空啊,在这坐定啊,不思啊名之为大,自己称为老大,此亦不是。读经文,千万别给人断句,人这一句话没说完,读完了再看,法义是贯通的。此亦不是,底下又是解释了,什么是大,心量大不行是小,你光心量大,在这发愿,发的特别大,世界我要统一,我要让他们都过好日子。很好,你行动起来,你就知道了,你光唯心不行,你唯物,你让邻居过好日子,你都办不到,若口说,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所以六祖的法,始终是性相一如,解行合一的,也就是定慧等持,不是解门开慧门关,这两不是对立的。解门开了慧门还不跟着,哪儿还有一慧门在关呢,千百年的无聊,如果智慧之门在解门之外,那佛法的文字般若已经是失去作用了,关照也不是你们那么关照。关照,如果在相上怎么觉悟啊?那神秀,五祖早把衣钵传神秀了,神秀时时勤拂拭。服侍了二十多年,伺候他的。古人伺候着,可不像我们现在,那师徒,所以我们,我们现在学,学他这个大乘法,一定要跳出,脑子里要知道两个层面,是两个层面,就是真正互相,就像我说的手心手背。明心时候,可明心见性别掰开啊,我讲必须一句一句讲。明心的时候在缘起在相,见性的时候,一定要离相,就是圆觉经的十六个字,你做不到,你见不了性,但是你也别问我怎么见性?我要告你见性就是瞎掰瞎说打妄语,因为佛在经典中,大乘经典中,我反复发过去,将来还要印出来发出来。经文说:五眼都不见,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不见,是为佛见,有一见不是佛见。佛见在哪儿见啊,我没办法,我没说,我瞎说,你们瞎听。在哪见啊。在悟见,吾心为悟,悟见,用心来悟,六道中只有人,其他道没有悟性。
☀往下啊,何名般若,般若也是不翻译的一个。般若是智慧,你看六祖,因为他没文化啊,他讲,你们要正确理解哎,不是说般若不翻,六祖可说的是智慧,不是。往下看,一定不要断章取义。往下看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看六祖,怎么说这个智慧?一切时中,非常厉害。一切就包括一切,你别上午明白,下午就不明白那不是,不是六祖说的,一切时中念念不愚,你别愚痴,你别分别。凡分别皆是愚痴,愚痴不是骂街啊,我写的这个。这个楞伽经刚完,刚脱稿,这个八百多页,几乎佛对大慧,几乎每一章节都是反复在说愚痴。就是对那些脑子不灵光,咱们先说来说听听吧,因为他那是对八地以上,这部经就在八地上,包括对《诸法无行经》这佛反复的在说,初学菩萨就初学者都叫菩萨,叫初学的菩萨和那什么,闻不得,佛直说。直止勿需说,就不要对他们说,给他们讲,他们听不懂。佛用一个,你看窗外,就要下雨了,佛用一个下雨,当然不是这小雨啊,是大雨,就说大雨这小苗禁不住。你给他讲大法就给他淹了,给他泡了,就这么简单,但这雨本身没对错。你这苗禁不住啊,那棵大树那棵古树,你越浇他越高兴,这我往下说啊,念念不愚,这是前提条件。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你看六祖落点啊,落在行上,光对嘴说那解行分开,解门开慧门就关那不是,解行必须行合一,解行合一时候定慧是等持的。一念愚,就假设了啊,刚才说的道理,我讲你不明白,我现在给你解释,一念愚即般若就断绝了,一念智即般若生,你愚痴他那般若就离开你,不是有两门,是你在那边制造,你要不愚痴,啥门也没有。有一个公案就是那个四门或城门,禅师们还在那问啊,门在哪呢?这觉者就是一句话。无门。凡从门外入者,不是自家珍宝,你还有个门,还有个伴,还有个求,还有师父在传授,其实传授不能说不传授。这真传授的时候,这是辩证,你要得传,真正是没有传的那“传”。我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禅宗的老祖宗就是释迦。那一拈花,迦叶接到,这是智者之真传,但是别觉得有个东西啊,有个茶杯或者有什么宝在传。再说一句,你要明白了,你就知道,但不明白,这些先这么搁着,因为这个语言到底是蹩脚的,灵山法会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禅宗传到二十八祖到达摩,带到中国,现在有多少祖不知道。从释迦那算呢,就二千五百年前的。我说一个说玄也不玄的那个法义,你听懂了就知道,灵山法会传到现在,在相上多少代,你不要这个,别在相上,灵山法会至今犹存,把这句话记住了。灵山法会至今犹存,明白了就知道。什么是传,其他的都是幻化,看你怎么听?你要从觉上听。你明心了,实得本心你学这法有益,你不识本心,你把这传来传去,于法无益,但这很难讲,将来讲公案,咱们再慢慢讲。
☀底下他又说了。世人心中常愚,我们就是愚夫,自言我修般若。大家都说我开悟啦。我修般若,我拜什么名师。那师父可厉害了。一介绍我师父,他们给我介绍,我的师父开悟的时候,凡正我也挑剔,都是开悟的,那么多开悟,这世界早应该好了,可还那么乱,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象,智慧性即是。智慧的本性,在这本性啊,是无自性而性。意思他就是般若,没有第二个。何名波罗蜜,此是西中梵音,唐言到彼岸。就是到彼岸,这个不解释了。解义离生灭。著境,执着于境界啊,生灭起,如水有泼浪,他的关系辩证关系,就是境就是水跟波的波浪的关系,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如水啊永长流啊!水是动的,不是死的,这就是上节课讲到那个桥流水不流,那个禅师说的这个偈子。就证明他的境界已经开悟了,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密。迷人中念,智人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这句,实际这句话解释就是强调行,六祖一直强调行,别忘了行,解很重要,但是解和行一定要一,千万别二,以二分开来说,讲可以这么讲,一句一句讲,但是你在实践当中,如果分开,你把一个门开开。再把一门关上,那是你,那就是刚才咱们讲的愚痴。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是凡,就是凡夫,一念修行,法身等佛,不是我是佛,法身等佛。六祖开悟公认的,全世界公认这部经啊,佛教界的公认,六祖没说我是佛,六祖的大弟子,后来叫马祖赵州他们。以后会讲到,佛之一字我不忍闻,人家开悟了,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人不在那相上说呀。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烦恼当下就是菩提,但是这个当下是有前提的,在六祖这点儿绝对达到了这个境界,当下就菩提了,我举一个例子,五祖为什么不传神秀啊,在神秀那点就不是,嘴上是,就是解行合一了,嘴上是菩提,因为这个偈子还是他先起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即烦恼是菩提,是有前提的,觉者,没有觉,也就是六祖说的,就是你还在不识本心的时候,学法无益的时候,那个状态下你的烦恼不是,别瞎解释。要整个,像我们教界现在有些道场那么解释,那烦恼本身就等同于菩提的话,那我一句话就解决了,你这个道场就多余了,王府井大街上都是菩提呀。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迷就是凡夫,后念悟即佛,你看这两句话紧跟着啊,中间就一逗号,他就在解释,就说你有条件的,你是迷还是悟啊,你觉不觉啊,你没觉你是什么菩提呀?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你看啊,他三个并列都是最高峰最尊贵最上等,是排第一,你看他这称呼,这境界,这境界在哪呢?不再相上你看底下,他接着说的这个境界,因为他真正的悟到了,你看啊,无住无去无来,如果你在相上,还有来有去,有住或者有取有舍的时候,不是六祖的境界,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实际你达到了刚才这无住无去无来,三无,我戏称啊,三无主义,你达到了这个三无主义,你就是彼岸,没有另外一个岸让你达,但是如果你没达到这个,你还不识得本心的时候,那你也就是神秀。神秀也对,那叫资粮。别否定资粮,资粮对,但他与悟,觉悟不可等同。再往下,底下就是,无去无入无来往,是定慧等,后面,等就是等持。定慧等持,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变三毒为戒定慧。这很简单,这个初学的人就知道。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还是般若,坚持从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都从般若生。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这个自性就是世俗,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意无著,悟此法者,其实这个境界,就是人类能达到的境界。只能达到七识如染,只鉴不择的境界,真理在同一个方向,再往前迈进半步就是谬误,所以佛法那个度是恰到好处?不要在这里边,再往前走了,你一定要知道度。其实我们自度,就是你知道你自己的度在哪儿,你修这一生修到定慧等持,怎么表达你这个境界的现象呢?其实人类修到最终,你只能达到七识如染,既不断灭也不执着于幻有。于此,人们说的了了分明就是鉴驴鉴马,但是这个境界我只是嘴皮子上说,我做不到,但理论是通的,在文字般若上是通达的。这个怎样做到呢?如人饮水,自立自度,你度不度是你,但是你理明了你少走弯路,莫起杂妄,即自是真如性,真如性本身。禅宗讲,说似一物即不中,他不是个东西,人们无法去捕捉他,也无法去用肉眼去看到他,但是人类的智慧能够悟见他。你瞧他底下就说,用智慧观照。这个就是刚才咱们说的都是文字般若,此次啊,现在进入了这个就是观照般若,但是关照般若,用什么呢?用智慧关照,其实六祖用的智慧啊,由于它的没文化呀,他的智慧实际就等同于般若智慧,这个智慧必然是在空性上,如果在相上,在那个见来见去,你关照来关照去,那你还是不识本心,本心为妄,最后关照终极,也对,但是只能达到神秀。进入不了惠能阶段,如果谈到这点,你还不明白,我就让你反复的背诵,就是圆觉经,你听这名字圆觉,那十六个字,知幻即离,不做方便,这是佛的原话,释迦不打妄语,什么是觉,问自己,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你没离幻,你再幻上问我,我怎么成佛?我哪知道,我自己都不是佛,我要告诉你,我是佛的时候,已经在幻上打妄语了,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上午就结束在这句上。

.png)
上一篇:《六祖坛经》~第三讲
下一篇:《六祖坛经》~第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