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法报化是一身,但明确说,法身不可以修,不要去证,你不喜欢他,离不开他,你喜欢他,也得不到,不增不减,《心经》不垢不净,所以我们能修的,只是报身和化身。报身欲知前世事,现在你已经受了,欲知后事你现在做者是。将来就是果报。果报今日的因,是后事的果。化身决定你未来八识的种子,闻经说法这就是一个熏习。这经书里已经明确说,多闻大乘经典,功德不可思议。有人说不可以思议就是非常大,这个我同意,但是我更想讲,另外一个层次,就是告诉,学大乘法要进入无我,最好再进一步进入无法,就是我执也去,法执也去。我执和法执都要去掉的时候,实际这里面大小和你已经不存在了,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未来的福报,你应当自己知道。所以我更愿讲一句话,我不喜欢谈论大小,禅宗有一句话,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如果你问了收获,实际你不懂得辩证关系,越惦记自己收获,我执越重,越收获不了,这个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不是你不能想,但比较难啊,以后再说。当知此人功德无量,就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持一卷,即得明心见性,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不可思议。不得具说,你们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悟,自己去想,如果你要想成,我要怎么怎么想,那你没读懂经。我刚才已经说了,把我执放下,随缘。再往下看啊,六祖终生提倡《金刚经》。这里讲的此经,这里包括《金刚经》也包括《坛经》。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般若智慧是本来具足没有外得,本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这就是中午谈的那个观照般若,自用智慧,但这里边强调智慧啊,智慧是般若智慧。三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观照不在相上,有人说坐禅入定,那个观照可以,那是一方面,真正的观照是用般若空性观照,法义观照,智慧观照,这个六祖直接就说,智慧观照。般若智慧,不假文字。不用进入文字,但是六祖是不识字,不假文字,但是并不是反对用文字,这里边注明啊!。譬如其雨水, 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 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就是有情和无情,六祖已经达到了佛陀的本怀,佛陀本怀就是不走样,让他讲法不落边,不在有为,也不在无为,有为无为他一起讲,不落边见,一切法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萌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
这个就是典型的滴水入海。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就像这样,其实我们每个众生是个体,大海是一个整体,就说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相,体相用。性上,不但人人,众生皆有佛性,但是我们每个,个体并不等于佛,你有佛性,一定要注意概念明确。所以三关,我主张:主语关、概念关和逻辑关。主语不懂,你不知道谈什么,概念不清,混沌,永远达不到清晰,离般若越来越远。在主语和概念之间,你不知道明晰他的逻辑关系的时候,你要觉悟,自认为觉悟,最后必然是伪悟,这一点你信不信,它是自然规律。不是我发明,只是一个总结。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就像刚才讲的一样。小根之人,也就是说,我们说小乘,二乘声闻缘觉,闻说此顿教,这是大乘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自倒,因为你禁不住,所以大乘法,人说慎讲,难讲就在这儿。在不同的经典里都说过,包括今天咱们说那个《诸法无行经》,那里边就明确说。于初学菩萨,就初学的人,不可讲不可闻,他也不懂。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若被大雨一沃,树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就像这草木一样,遇着大水,因为这部大乘经,来世凶猛,他承受不了,可是想要顿超的人,如果拿那个窗外的小雨浇,你永远长不成。这就是辩证法,其实生活让辩证法,佛法本身就是辩证法,《六祖坛经》处处充满了辩证法,为什么,他忠实于原著,忠实于释迦本怀,也证明了六祖是一位真悟者,实悟者。
☀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于日。那个日你只是盖覆,不是日没有,风一吹日就现,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小跟人,什么是呢?这点是一个定义。凡是向外求都是小跟人。禅宗讲,从门入者不是自家珍宝,大乘顿超者必在自家自悟,自就是自己证自己,佛法的度也是自度。闻此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这个正见,解释一下,此处的正见即是般若空性之见,但持《金刚经》,金刚经里没相,菩萨境界离四相。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这里非常重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小大是你分的。小水和大水,水性是一。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大小去掉,能见到那个”一”为性,有大有小,必是相,有净有不净。说这水,黄河的水浑,浑浊,上海的松江的水,可能清,你要有这个念头已经在分别。那只能明心,见性时候,必然是在无分别上见,也就是佛常说的平等智,一切平等,但不是没有差别啊,一切贤圣皆以无法而有差别,《金刚经》这句,这句话一定要背下来。见性是在性上一,并不等于差别也一,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一切邪见烦恼尘劳当时尽悟,犹如大海那入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能修到这个层次的,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著的这个六识,又能通达无碍,八识种子无碍,人类只能达到七识。人类离开了七识,你用八识去衡量,前五识根本不着边,六识不要谈,六识分别取舍,八识种子待缘,没有因缘在,都是一边。只有七识不独立,没有说一根拿出来独立的,不存在,只要有意识,我一说话就是意识,意识说话必然有意根,必然有八识种子,你们听的也一样,所以六七八永远是一合的,就跟法报化永远是一身。但是讲的时候,佛陀也要分开讲,一句一句讲,但是,不是分开,谁也分开不了。谁要问你分开,你让他分开,他能给你分开,你就给他顶礼。六七八一合运作,这句话只是一个陈述句,他只是一个简单陈述,可能是别人暂时没有读到,还没有发现,我提前说出来,但是不等于是我的。因为任何人,你问自己,你六七八识能不能够分开?!
一切经书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是因人置,离开人没有佛法。离开人没有释迦,没有佛陀。佛法创造皆因于人,但是,他的慈悲,他不是只限于人,听明白啊,六道众生。佛法的慈悲,不是我们人间认为的那个小慈小悲。他是无缘大慈,不需要缘,同体大悲,所以整个六道众生都在内。但为什么说是人法呢?因为真正认识佛法和能在佛法中觉悟的只有是人,六道是在轮回皆有佛性,但是觉的时候必在人道,下三道不要说了。人道的上头,天道,寿命长,不回到人道,他不可能觉悟,他根本连觉悟的可能性都没有。觉悟时必须回到人道,因为觉悟,是在意识,是在思想上。“觉悟“本身,佛这个词,两个字就是“觉者’,四个字就是“觉悟的人”,本身就指人。这部经后头就讲,佛在世间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这说话啊,是为了强调这个法义,在这种特定的状态下,我说出了这句话,佛法是人法,人在世间觉。
☀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智慧,这般若智慧,六道众生里,除了人道,其他道不具备般若智慧。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亦不有。没有人,佛法,这二字都没有,都是人类的创造,佛法非常微妙,非常博大,但它需要一个载体出来,这个载体就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太子。释迦太子恰恰是人身,佛法是一种理论,但是他,还是为人。其他道,他觉悟,有觉性,就跟我们说,庄稼长时,必须有阳光,还要有节气,大冬天它就不开花,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六道当中,觉悟这个果实要结的话,因果因果嘛,这个果要来到的话,必须在人道。就像我们的节气,春天,必须在春天里,必须有阳光,说春天来了没有阳光。或者你这种子,本身就是缺陷的种子,是没调子。所以众缘,众缘因缘所生法,佛法本身是因缘法。因缘所生法,是什么?龙树菩萨,说得非常清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名为假名,就是一名,上午说了名相,即是中道义。象大海行船,永远不会停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他都是左右摇摆,但他不倒,有一个中,但你说哪里是中的时候,他已经偏了,但这个中在,谁找它,严格的说,就像世尊呵斥大慧似的愚痴,但人类的智慧能知道有一个中。但你在那找中,找它,已经走了,这就是非常微妙的辩证。故知万法,本从人兴,六祖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非常干净。缘在人中,有愚有智,说这人的聪明和这人智慧都是人给定的,有人说六道中,哪个小动物开悟了,哪个小动物成佛了。我跟你说,那都是人给那个小动物定的,它本身不知道,它即没有开悟的概念,它也没有成佛的愿望。佛陀慈悲,说六道众生皆有。是佛陀的慈悲,我不知道能说清楚没有。大家应该有点基础,因为这是大乘,必须在高层次上,一点基础没有,但是很麻烦的,就是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是我们去看还不说。门外有鱼,刚才中午看了看,说,看鱼游的真欢乐,这是人类,我们看到的,但是鱼真的欢乐吗?
这个鱼到底有没有欢乐和愉快,那我也不知道。将来等人研究,实际就是将来有一天人研究出来,说他有,我告诉你,也是非常可笑的事。为什么呢?也是人认为它有,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说,上面这个,有为法和无为法。我们在这里有为,佛讲的"一切诸佛邪见",《诸法无行经》那句话,一定要正确的,正见理解,所以他在“邪见“这里,是针对”无为法“,一定不要理解错了。所以我们在这里有为的认为鱼如何~认为一只鸟如何~认为猫如何,这是你们认为的。它在那里鸣叫,你说他在诵经,完全可以。因为你认为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想想,我们正在有为当中,你所认为的那个,能不是梦幻泡影吗?!
☀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开。实际目的就是这四字,悟解心开。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这说来说去就是明心见性,如果你明心见性了,任务完成。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这里边很简单,就是佛与众生凡夫的区别,就在迷与不迷,迷与悟之间。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你何必,这是反问,何不在自心上去找呢?你到外面去求,去找。《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说的非常干净,这是第一谛。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识心见性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古人语言,就是表达的用词不同,一样,识心见性,就是明心见性。《净名经》云:《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两个名字,古时候叫净名。维摩诘是以维摩诘的名字为净,两点水那个净,实际它这个《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这个豁然,就有点像咱们公案,达摩初祖,来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何为圣义第一义谛,他说,廓然无圣。那里边没有凡圣区别,如果我还有凡圣的话,等于我是伪悟,但是梁武帝很可惜,他没听明白。
☀再往下看啊。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这个观,就是~般若,一个文字般若,一个观照般若,这个观,就是第二个观照般若,但不是人们坐禅的那个内观,一定我要注解。说你为什么这么说,往后看啊,因为六祖一生,没反对坐禅,但他不提倡坐禅,他是直达本性。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这两句,我再念一遍,连着念。各自观心,干什么呢,令自本性顿悟,跟你的做禅,是一层一层的,在那坐,坐三年五年,根本不是一条路线,不是说那个错啊,我不能替六祖来断言,但是我相信,六祖没有反对你坐,但是六祖要介绍的这个《坛经》,不在坐上,这是两条腿,两个路线,参禅打坐可以,那是另一条路线。和真正的达摩禅没关系。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如果你能够悟,最好,完成任务,如果你不悟的话,这时候,不要浪费因缘,这时候你可以接触大善知识,指示你走向开悟。
☀何名大善知识,什么人称得上大善知识呢?六祖给了明确的定义。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直示正路,就是直达心源,是大因缘,所为化道,令得见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就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时候,需要用他人来引导一下,此引导一定直达第一谛为善知识。如果只教你一个法门,一些知识,那是良师益友,是对的,但用大善知识,不符合。良师益友也是好,但他和觉性,终究有一定距离。所谓大善知识,必须自己已经觉了,他用权巧方便去引导他人觉,为善知识。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你要能自悟,象六祖,完成任务。你不能,需要善知识引导。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识。就无需要再求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如果你希求从善知识那直接得到解脱,不靠自立的话,这只是一厢情愿。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就教你,也救不可得,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就是如果你还没有悟的时候,这时候第二关,你一定要修前头的关,刚才已经说了啊,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完了,接下,观照般若。六祖说话是语言啊,这点儿说般若观照就是观照般若,就是第二关。这是当时,当年的语言的习惯。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什么叫自真正?是自己那个善知识,不要去外面求,实际六祖,又递进了一步,这里边没有交代啊。实际在递进一步,刚开始先说,什么是善知识,这已经又进了一步,就说是自性三皈依,是自性善知识,前面不讲自性三归依嘛,现在这点,我再给你加一个,是自性善知识。不是上大街上去找。一悟即是佛地也,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瞧他一直强调“自“,就自性三皈依,都是自性本心,自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即得解脱。如果你不识本心,你学法,说你无益,是一种说法儿,实际你学不到,这点就跟你讲了。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那换句话说,你不识本心,你怎么解脱呢?这问题就这么简单。即得解脱,递进一步,你即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没有在一个坐定,这说得非常清楚啊!若识本心,我再读一遍啊,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就是般若三昧,没有再有一个。与你的坐不坐,没什么关系。不坐,你要是觉性到,即得般若三昧。你坐,如果觉性不到时,也不得。这就叫区别。区别在哪?是觉性,不在坐与坐的相上。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这又一个概念,六祖的概念,跟其他,别的大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这个就是七识如染。七识如染没断灭,他见一切法六识缘起,但他八识种子源源不断,上演无现量的曲目,但是他不著一切,七识本身不著,七识不作意,六识在作意,没必要三五个人在一起作意,六七八一合运作,八识是种子,本身不作意,需要六识,就是因缘,就像种子需要阳光,土地去召唤他唤醒他,需要缘起来调动八识的种子,这个是六识完成的任务,七识本身不作意,你非要说他作意我不跟你争,能达到如染不择,大般若经达到,只能在七识,在六识上达不到,在八识上你不缘起就断灭,能够同时保证两个条件,即不执著有,又不落入断灭的,只有七识,但我说只有七识就像手心手背,是六八同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我说的非常清楚,我那书上反复在强调这八个字,我在任何地方都是打“引号”给引上,这八词不许断,这八个字是一个整体,是表达一个固定的词组。一个固定的意思,因为里面充满了辩证法。我无法,在历史上也没有这个词,我无法找到一个更能表达他的词,三个“八”,我现在念一遍,<1>七识如染只鉴不择<2>六七八识一合运作<3>滴水入海海咸一味。这时彻底完成,如果这三个环节任何一关扭曲,或者没有做到。不跟你争,但是你读佛经,你看他读得懂读不懂。我那六部经,都是直译,你看哪句话,上面的黑体字,我给译错了,你可以批判。所以千古,有很多人,他没读出来,我想说的,我是负责任的,你可以批。但是你把佛经读懂。我已经译十部大乘经典,这六部你们都拿着呢,《六经直解》直接解,《楞伽经》大前天刚完,800多页。《诸法无行经》原先也写过小册子。《无量义经》,这回,回北京去了一个礼拜写完了。《楞严经》写过两稿,准备下半年再重写。这十部经,十部经直译,以经文为准,来核实自己,蒙也不会这么蒙,我们不要低估了佛陀的智慧。佛早就说了,大家给忽略了,没读出来,我把它读出来,读出来也不是我的,我拿出来白纸黑字,我是供大家的批判。再说《坛经》啊,六祖没文化,不是文化决定一切,是觉性决定一切,他不识文字,但他的觉性在。
☀你看啊,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他可没断灭啊,他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只能在七识上,在六识能吗?你问问自己。在八识上能吗?所以除了在七识上。这个点啊,七识这个点六八同在。其他都不在,不具备这条件。除了有三种条件同在的时候,说其他的识,都是具备一个条件或者两个条件,只有在七识同时具备所有的条件。所以你们自验,遍一切处,七识遍一切处,佛法是人法,刚才六祖也说,只有人,人最高境界七识。七识遍一切处,你说还有一个人,人不在于一切处,可是这个理论就是人造的,所以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佛法也一样,佛法只在人类当中说,你说超人类以后外星都还有生命,那个问题不在释迦讨论范围之内,或者你干脆就拿出一个,你说我不信你的,我信上帝,上帝那个理论,我不评价他,但是不在佛法的范围之内,一定记住啊,所以我们佛教徒在佛法的范围里边谈。尊重佛陀的原著。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六贼,眼耳鼻舌身意,这谁都知道,这是常识。于六尘中不离不染,这就是六八识,六贼就是六识缘起,只不过是用的语言角度不一样,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六祖一说话,用字非常准确。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六祖没有赞成百物不思,所以很多大师在教界嗯。传统流传着一念不生,一念顿断,那都与佛法的释迦本还相去甚远,你看六祖怎么说的啊?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你别自己缚自己,作茧自缚啊,你自己把自己给裹起来了,其实我读他都不用解释。就跟读晚报一样,很简单,若百物不思,如果,假如你要这么觉得,你就那念头都觉得打死六七识,你要一念不生,你还要一念顿断,你们都大师们,在这干嘛呢?你们都是法缚啊!嗯除了释迦以外,一部公认啊,全世界的公认的经,就是这《坛经》。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你就能得到诸佛的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就到佛的境地。所以这里边明确的说,没有一念不生。若百物不思的话,后面还有一个我提前说,就是慧能对,著名的那个偈子,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遇事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句话,这个偈子非常有名。所以慧能是惠能是真悟者,不要再断灭上学佛法。
☀嗯。往下走,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教,终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受。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句话为什么没解释呀,很简单,这就是说,你要遇着那无缘的人呐,这部《坛经》你就别跟他讲了,就这么一句话,我要再一句话,因为大家老菩萨,这是大白话,因为这里面不牵扯法义,他是表态,就我这部经是有因缘的,咱们就是契机说,说对方不契机,你就不要对他讲了,别争。别说我这可好,佛法不是推销员,佛法不需要推销。谁问我都是这俩字?就跟背书一样,随意。不懂也随意,我没有别的办法,大乘法本来不在这上面用心。直透本心。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他从开始就一再地重复着无相。是无相。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其实《灭罪颂》是表法,《无相偈》是他的名字,就说我的作用是什啊,是灭罪的。就跟《净名经》和《维摩诘》,维摩诘是他的名字,实际真正的净名经,是净名,你读懂了维摩诘经,你这些人心净透彻,实际也就跟悟,彻悟一般。底下是他在这个颂啊。很简单,六祖的颂啊,
颂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这不用解释。谓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这点我解释一下,如果你修福的时候,你带有一个欲望。后世得福,你这个罪还在,《无相偈》是不要在相上。从福报发愿,别在相上,所以我不回答人的方向,方向是相,有人问我,我今天如何?我捐了多少钱?我这愿,你给我看看说说,你修得很好,说你还会讲书,说你给我看看,我这愿灵不灵,我不管!我自己都没愿。我这么说不知道能明白没有?六祖说的是《无相颂》,你问我有相的,我不懂,我只谈法义,不谈别的。所以相上什么生活琐事,别跟我谈,不聊不问不答。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今传此顿教,(就记住,这是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里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僚、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
使君礼拜,白言:就说什么呢?“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尝有少疑,有点疑惑,我来说出来。欲问和尚,望意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
你看啊,六祖大师语言非常简练。大师言:“有疑即问,何须再三。” 不必客气,禅师跟您,你在这,你有文化,知识分子啰里哆嗦,反正分析了半天,有问赶紧就说,不须再三。使君问:“( 和尚所说 ) 法,可不是?这是问句啊,难道你不是?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 所谓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吗?
大师言:“是。”六祖简练的没法再简单,不能不回答。“是“。
☀ ( 使君问 ):“弟子见说达磨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磨: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这里才是真正的,上次咱们说一苇渡江,那是后辈的禅师们,心疼自己的老师,美化自己了,实际梁武帝给逐出去的。我是皇帝,你这么对待我?问了两个问题,当众尴尬。第一个问,何为圣义第一谛,我皇帝在问,你告:“廓然无圣”。我很丢脸。第二个,问得更绝,因为朕是皇帝独有的名词,是以上欺下。接着问的对方。问达摩,对朕者谁?那意思,我可是朕。全国只有一个人可以用朕,他没说,对我是谁?你是什么东西啊,你答,不识。“不识“,不是不认识,包括佛法大义你不懂。佛法不识,不入六识。你问的这些东西,你都不懂,根本就不入,但是答完了就走,他也知道梁武帝不可能明白。实际是梁武帝给他逐出去了。
☀ ( 使君问 ):“弟子见说达磨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磨: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根本就不在功德上,你连功德都不知道。武帝惆怅,遂遣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他把这故事端出来。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你还不要疑,不要疑达摩大师。达磨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 达摩大师说对了,梁武帝是著邪道,瞧他说话用词多明确。他是邪道,在这个方面说,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为什么呢?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这就是我说的概念关,一定要读经书,要概念弄清楚,福是福,功德是功德,不可混肴,这在逻辑上就叫偷换概念。我谈的三关就是主语,概念和逻辑。功德在法身,非在福田,梁武帝不懂,在福田上找功德,自法性有功德,见性是功,平直是德,平直就是平等,平等性啊!(内见 ) 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吾我就是我执啊,吾我分别,分别取舍。 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这点儿解释一下啊,他说你自性虚妄,你本有法身,但你没有功德。不是法身无功德啊,你一定要知言语啊!法身根本不由你,你动不了,你给他功德,他也不要,你让他没功德,他也不少,不知能听懂没有,法身遍满虚空一个都不少,就我说,刚才说,那个张艺谋导演那个,他那广告“一个都不少‘‘。念念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所以不是法身有功德和无公德,我不知说清楚没有,法身不在,有功德无功德上,是说,你自性法身不缺,本自具足。但是你却没有功德。功德是后修的。我不知道这能说明白没有,法身你不修他也不缺。功德不行。梁武帝就没功德,我这么一说,你应该明白,他都能当皇帝,当得很好,造寺都是没功德,所以功德缘起法,这点很多人,都在这点,讲的混沌。福与功德别,不一样,梁武帝不识正理,也就是不识功德。非祖大师。祖大师,也就是达摩初祖大师。有过。错,过就是过错,他没有过错,就告诉那谁,告诉使君,达摩没错。
☀使君礼拜。很有礼貌。文人还是文人。又问:“弟子见僧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 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大师言:“使君,听慧能与说。请你好好的听我说。世尊在舍卫城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只缘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是我们人在分,法没有,是跟下根者说远和近。在往下啊。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这是大白话啊,这是六祖说的,我几乎在这点儿就是绕道,我不,我不怎么解释,我念,其实这大白话,你们应当能听懂了。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个佛言在哪呢?我翻的那个六经直解里面有,这句话来源于《维摩诘经》。使君,东方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就是有瑕疵的那意思。迷人愿生东方。两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 念佛往生难到。就说你到不到?看你心,净不净?净则到,不净则不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就像一弹指,那么快。使君,但行十善, 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说的非常明确,我就不再解释了。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也就是弹指,弹指之间。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 如何能到,你自问,这疑问是反问句,不需要答,答案是你不可能到。六祖言:“慧能与使君移西方剎那间,目前便见。使君愿见否?” 你看这问题提的多有意思?你还想见吗?使君礼拜,还有礼拜。(言 ):“若此得见,如果要真能见的话,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你是我的大善知识。而这很有意思,这俩人在玩笑当中就要展现一个非常深刻的法理,看看啊,什么是,什么人是六祖,为什么五祖弘忍一见这个樵夫出现,就把衣钵决定给他了!神秀伺候他二十年,饱读诗书,北方他都是风光了,十六年那谁才出来,但是你看啊!六祖怎么说。我再念啊,使君礼拜,先施礼,完了站起来说,若此得见,如果真能见到西方的话,何须往生呢?愿老和尚您慈悲一下,为我展现一下西方,大善知识。您来吧,给我现一下。很厉害。大师言:“一时见西方,无疑即散。 散了,今天散了。明白了,到这就结束。说不明白,那你只能靠悟性,靠慧根了,如果你读到这点儿,没明白,一个答案出现,你的慧根不足,那就人成佛成,老老实实先做人,先修文字般若,一步一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如果明白了,这句话读到这里。坛经结束。往下走啊,可惜没结束。大众愕然,莫知何是。不知你讲什么?千年可悲呀,现在依然可悲,没办法,是但大禅师确实开悟了,你们往下看。
☀大师曰:“大众大众作意听,就是仔细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眼耳鼻舌身五门,意,是最核心一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很准确。性在王在,性在王在,听清楚啊 性去王无。关键在性。“王”在与不在是动的,性没动,但决定王,在与不在是性,这就是逻辑。读不懂你就会偏,偏者说悟那是伪悟。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身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佛。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 平直即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用词非常准确。 施大智慧光明,照曜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施以心,既不持有,记住了啊,还不可以断灭,这个时候“一”。一时就当下就是西方,也就是净名经,也就是维摩诘,这俩名字是一个经,维摩诘所说的心净则国土净。内外明彻,不异西方。话说回来,我得解释一下啊,就说你是不是西方,觉,觉对于前面这四个字?你内外是不是明彻,内外明彻是西方,内外混沌了。像某些人讲经混沌了,不是,所以别问,别人是不是西方?也别告诉别人,给别人指出哪一个,佛无方所,你这西方从哪开始定的呢?你说以地球。 不作此修, 如何到彼?”是问话。
☀座下闻说,赞声彻天,这都是那个,那什么话,一念就过去了。应是迷人了然便见。使君礼拜,很客气。 赞言:“善哉!善哉!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接着往下看法意。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很干净。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
使君问:“和尚,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 你给我指出一条路。好。大师又说了
大师言:“善知识,慧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又是无相颂。一再的。尽诵取,依修行,常与慧能一处无别。”接着就颂曰:
颂曰:
说通及心通,这是两个法门啊! 如日处虚空。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真出世必顿教。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若学顿法门,愚人不可悉。他只能学部分。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最后你要真见性,必是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只有一个月亮。千江水里那个月都是第二月,我不知道这里边非常深啊,真正的月亮只有一个,在天上,不在江里,在千江有水,有千江月,我们见到的都是第二月。第一月纯法义,五眼不见。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余。当邪跟正。悉不用时,人类能达到的还是七识,六识里边儿分别取舍,争争斗斗。那法门里边都在争斗,那都在六识。他八识种子没这个恶种子,它也不争。所以善终的都在八识种子里,真正能达到,既不争又不断灭,也就是维摩诘经,讲的天女散花,到菩萨身上,不落,不黏不滞,罗汉都不行,罗汉贴着。就是这个境界,人类最高境界只能在七识,但是别我给你讲,都认为七识是个东西啊,你拿出来抓,如果你不证七识的时候,非常辩证,处处都辨证,这句话也辨证,如果你不证七识的时候,你说你开悟了,几乎我不敢说绝对啊,几乎都是伪悟。但你证七识,说七识是个东西,在那抓在这找,那你理解错了。要能找,佛陀早就教给人了,何必四十九年说三藏十二部的。所以现在人学佛不懂辩证的时候,要想找一个方法,找一个什么结论的时候,是非常可笑的,大师们不负责任。指顾名闻利养,你说的一句话,你对着心吗?《心经》这个,无智亦无德,以无所得故,对谁说呢?就对你们这带引号“大菩萨”们说,因为他不可能对凡夫,凡夫他不,凡夫没处开示,立交桥底下睡觉人,他跟谁开示去?万人大会上开示,你负责任吗?经文读懂了吗?忠实原著,所以我就提倡一定要忠实原著。我也没读懂啊,但是我好在哪儿?把我的原话把我的真心亮出来,我供你们批判。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起心就是缘起就是妄,实际跟上午读那个《诸法无行经》那个邪见,在这点,在缘起法这点儿"对",有为法对无为法来说,相对来说是邪,这必须懂得啊。这特殊环境的“邪“,其实我在说话你听着说话,要按这个要求。一谛要求,咱们现在都在邪。这个世界就是有为法,都在邪,一定要记住,那是在特殊环境里说的话,不可以拿到别处。《楞伽经》刚写完,我一再的反复发给你们大家伙就一句话,就是大慧也犯了个错误,问佛陀,说:世尊。我翻译成,伟大的世界尊者,说,您说一切法不生,怎么跟外道一样?佛马上呵斥大慧:愚痴。说我说,一切法不生,由因缘而说的,但是你拿一切法不生,立宗为邪道。
法报化是一身,但明确说,法身不可以修,不要去证,你不喜欢他,离不开他,你喜欢他,也得不到,不增不减,《心经》不垢不净,所以我们能修的,只是报身和化身。报身欲知前世事,现在你已经受了,欲知后事你现在做者是。将来就是果报。果报今日的因,是后事的果。化身决定你未来八识的种子,闻经说法这就是一个熏习。这经书里已经明确说,多闻大乘经典,功德不可思议。有人说不可以思议就是非常大,这个我同意,但是我更想讲,另外一个层次,就是告诉,学大乘法要进入无我,最好再进一步进入无法,就是我执也去,法执也去。我执和法执都要去掉的时候,实际这里面大小和你已经不存在了,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未来的福报,你应当自己知道。所以我更愿讲一句话,我不喜欢谈论大小,禅宗有一句话,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如果你问了收获,实际你不懂得辩证关系,越惦记自己收获,我执越重,越收获不了,这个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不是你不能想,但比较难啊,以后再说。当知此人功德无量,就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持一卷,即得明心见性,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不可思议。不得具说,你们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悟,自己去想,如果你要想成,我要怎么怎么想,那你没读懂经。我刚才已经说了,把我执放下,随缘。再往下看啊,六祖终生提倡《金刚经》。这里讲的此经,这里包括《金刚经》也包括《坛经》。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般若智慧是本来具足没有外得,本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这就是中午谈的那个观照般若,自用智慧,但这里边强调智慧啊,智慧是般若智慧。三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观照不在相上,有人说坐禅入定,那个观照可以,那是一方面,真正的观照是用般若空性观照,法义观照,智慧观照,这个六祖直接就说,智慧观照。般若智慧,不假文字。不用进入文字,但是六祖是不识字,不假文字,但是并不是反对用文字,这里边注明啊!。譬如其雨水, 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 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就是有情和无情,六祖已经达到了佛陀的本怀,佛陀本怀就是不走样,让他讲法不落边,不在有为,也不在无为,有为无为他一起讲,不落边见,一切法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萌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
这个就是典型的滴水入海。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就像这样,其实我们每个众生是个体,大海是一个整体,就说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相,体相用。性上,不但人人,众生皆有佛性,但是我们每个,个体并不等于佛,你有佛性,一定要注意概念明确。所以三关,我主张:主语关、概念关和逻辑关。主语不懂,你不知道谈什么,概念不清,混沌,永远达不到清晰,离般若越来越远。在主语和概念之间,你不知道明晰他的逻辑关系的时候,你要觉悟,自认为觉悟,最后必然是伪悟,这一点你信不信,它是自然规律。不是我发明,只是一个总结。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就像刚才讲的一样。小根之人,也就是说,我们说小乘,二乘声闻缘觉,闻说此顿教,这是大乘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自倒,因为你禁不住,所以大乘法,人说慎讲,难讲就在这儿。在不同的经典里都说过,包括今天咱们说那个《诸法无行经》,那里边就明确说。于初学菩萨,就初学的人,不可讲不可闻,他也不懂。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若被大雨一沃,树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就像这草木一样,遇着大水,因为这部大乘经,来世凶猛,他承受不了,可是想要顿超的人,如果拿那个窗外的小雨浇,你永远长不成。这就是辩证法,其实生活让辩证法,佛法本身就是辩证法,《六祖坛经》处处充满了辩证法,为什么,他忠实于原著,忠实于释迦本怀,也证明了六祖是一位真悟者,实悟者。
☀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于日。那个日你只是盖覆,不是日没有,风一吹日就现,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小跟人,什么是呢?这点是一个定义。凡是向外求都是小跟人。禅宗讲,从门入者不是自家珍宝,大乘顿超者必在自家自悟,自就是自己证自己,佛法的度也是自度。闻此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这个正见,解释一下,此处的正见即是般若空性之见,但持《金刚经》,金刚经里没相,菩萨境界离四相。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这里非常重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小大是你分的。小水和大水,水性是一。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大小去掉,能见到那个”一”为性,有大有小,必是相,有净有不净。说这水,黄河的水浑,浑浊,上海的松江的水,可能清,你要有这个念头已经在分别。那只能明心,见性时候,必然是在无分别上见,也就是佛常说的平等智,一切平等,但不是没有差别啊,一切贤圣皆以无法而有差别,《金刚经》这句,这句话一定要背下来。见性是在性上一,并不等于差别也一,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一切邪见烦恼尘劳当时尽悟,犹如大海那入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能修到这个层次的,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著的这个六识,又能通达无碍,八识种子无碍,人类只能达到七识。人类离开了七识,你用八识去衡量,前五识根本不着边,六识不要谈,六识分别取舍,八识种子待缘,没有因缘在,都是一边。只有七识不独立,没有说一根拿出来独立的,不存在,只要有意识,我一说话就是意识,意识说话必然有意根,必然有八识种子,你们听的也一样,所以六七八永远是一合的,就跟法报化永远是一身。但是讲的时候,佛陀也要分开讲,一句一句讲,但是,不是分开,谁也分开不了。谁要问你分开,你让他分开,他能给你分开,你就给他顶礼。六七八一合运作,这句话只是一个陈述句,他只是一个简单陈述,可能是别人暂时没有读到,还没有发现,我提前说出来,但是不等于是我的。因为任何人,你问自己,你六七八识能不能够分开?!
一切经书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是因人置,离开人没有佛法。离开人没有释迦,没有佛陀。佛法创造皆因于人,但是,他的慈悲,他不是只限于人,听明白啊,六道众生。佛法的慈悲,不是我们人间认为的那个小慈小悲。他是无缘大慈,不需要缘,同体大悲,所以整个六道众生都在内。但为什么说是人法呢?因为真正认识佛法和能在佛法中觉悟的只有是人,六道是在轮回皆有佛性,但是觉的时候必在人道,下三道不要说了。人道的上头,天道,寿命长,不回到人道,他不可能觉悟,他根本连觉悟的可能性都没有。觉悟时必须回到人道,因为觉悟,是在意识,是在思想上。“觉悟“本身,佛这个词,两个字就是“觉者’,四个字就是“觉悟的人”,本身就指人。这部经后头就讲,佛在世间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这说话啊,是为了强调这个法义,在这种特定的状态下,我说出了这句话,佛法是人法,人在世间觉。
☀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智慧,这般若智慧,六道众生里,除了人道,其他道不具备般若智慧。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亦不有。没有人,佛法,这二字都没有,都是人类的创造,佛法非常微妙,非常博大,但它需要一个载体出来,这个载体就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太子。释迦太子恰恰是人身,佛法是一种理论,但是他,还是为人。其他道,他觉悟,有觉性,就跟我们说,庄稼长时,必须有阳光,还要有节气,大冬天它就不开花,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六道当中,觉悟这个果实要结的话,因果因果嘛,这个果要来到的话,必须在人道。就像我们的节气,春天,必须在春天里,必须有阳光,说春天来了没有阳光。或者你这种子,本身就是缺陷的种子,是没调子。所以众缘,众缘因缘所生法,佛法本身是因缘法。因缘所生法,是什么?龙树菩萨,说得非常清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名为假名,就是一名,上午说了名相,即是中道义。象大海行船,永远不会停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他都是左右摇摆,但他不倒,有一个中,但你说哪里是中的时候,他已经偏了,但这个中在,谁找它,严格的说,就像世尊呵斥大慧似的愚痴,但人类的智慧能知道有一个中。但你在那找中,找它,已经走了,这就是非常微妙的辩证。故知万法,本从人兴,六祖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非常干净。缘在人中,有愚有智,说这人的聪明和这人智慧都是人给定的,有人说六道中,哪个小动物开悟了,哪个小动物成佛了。我跟你说,那都是人给那个小动物定的,它本身不知道,它即没有开悟的概念,它也没有成佛的愿望。佛陀慈悲,说六道众生皆有。是佛陀的慈悲,我不知道能说清楚没有。大家应该有点基础,因为这是大乘,必须在高层次上,一点基础没有,但是很麻烦的,就是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是我们去看还不说。门外有鱼,刚才中午看了看,说,看鱼游的真欢乐,这是人类,我们看到的,但是鱼真的欢乐吗?
这个鱼到底有没有欢乐和愉快,那我也不知道。将来等人研究,实际就是将来有一天人研究出来,说他有,我告诉你,也是非常可笑的事。为什么呢?也是人认为它有,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说,上面这个,有为法和无为法。我们在这里有为,佛讲的"一切诸佛邪见",《诸法无行经》那句话,一定要正确的,正见理解,所以他在“邪见“这里,是针对”无为法“,一定不要理解错了。所以我们在这里有为的认为鱼如何~认为一只鸟如何~认为猫如何,这是你们认为的。它在那里鸣叫,你说他在诵经,完全可以。因为你认为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想想,我们正在有为当中,你所认为的那个,能不是梦幻泡影吗?!
☀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开。实际目的就是这四字,悟解心开。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这说来说去就是明心见性,如果你明心见性了,任务完成。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这里边很简单,就是佛与众生凡夫的区别,就在迷与不迷,迷与悟之间。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你何必,这是反问,何不在自心上去找呢?你到外面去求,去找。《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说的非常干净,这是第一谛。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识心见性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古人语言,就是表达的用词不同,一样,识心见性,就是明心见性。《净名经》云:《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两个名字,古时候叫净名。维摩诘是以维摩诘的名字为净,两点水那个净,实际它这个《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这个豁然,就有点像咱们公案,达摩初祖,来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何为圣义第一义谛,他说,廓然无圣。那里边没有凡圣区别,如果我还有凡圣的话,等于我是伪悟,但是梁武帝很可惜,他没听明白。
☀再往下看啊。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这个观,就是~般若,一个文字般若,一个观照般若,这个观,就是第二个观照般若,但不是人们坐禅的那个内观,一定我要注解。说你为什么这么说,往后看啊,因为六祖一生,没反对坐禅,但他不提倡坐禅,他是直达本性。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这两句,我再念一遍,连着念。各自观心,干什么呢,令自本性顿悟,跟你的做禅,是一层一层的,在那坐,坐三年五年,根本不是一条路线,不是说那个错啊,我不能替六祖来断言,但是我相信,六祖没有反对你坐,但是六祖要介绍的这个《坛经》,不在坐上,这是两条腿,两个路线,参禅打坐可以,那是另一条路线。和真正的达摩禅没关系。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如果你能够悟,最好,完成任务,如果你不悟的话,这时候,不要浪费因缘,这时候你可以接触大善知识,指示你走向开悟。
☀何名大善知识,什么人称得上大善知识呢?六祖给了明确的定义。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直示正路,就是直达心源,是大因缘,所为化道,令得见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就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时候,需要用他人来引导一下,此引导一定直达第一谛为善知识。如果只教你一个法门,一些知识,那是良师益友,是对的,但用大善知识,不符合。良师益友也是好,但他和觉性,终究有一定距离。所谓大善知识,必须自己已经觉了,他用权巧方便去引导他人觉,为善知识。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你要能自悟,象六祖,完成任务。你不能,需要善知识引导。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识。就无需要再求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如果你希求从善知识那直接得到解脱,不靠自立的话,这只是一厢情愿。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就教你,也救不可得,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就是如果你还没有悟的时候,这时候第二关,你一定要修前头的关,刚才已经说了啊,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完了,接下,观照般若。六祖说话是语言啊,这点儿说般若观照就是观照般若,就是第二关。这是当时,当年的语言的习惯。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什么叫自真正?是自己那个善知识,不要去外面求,实际六祖,又递进了一步,这里边没有交代啊。实际在递进一步,刚开始先说,什么是善知识,这已经又进了一步,就说是自性三皈依,是自性善知识,前面不讲自性三归依嘛,现在这点,我再给你加一个,是自性善知识。不是上大街上去找。一悟即是佛地也,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瞧他一直强调“自“,就自性三皈依,都是自性本心,自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即得解脱。如果你不识本心,你学法,说你无益,是一种说法儿,实际你学不到,这点就跟你讲了。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那换句话说,你不识本心,你怎么解脱呢?这问题就这么简单。即得解脱,递进一步,你即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没有在一个坐定,这说得非常清楚啊!若识本心,我再读一遍啊,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就是般若三昧,没有再有一个。与你的坐不坐,没什么关系。不坐,你要是觉性到,即得般若三昧。你坐,如果觉性不到时,也不得。这就叫区别。区别在哪?是觉性,不在坐与坐的相上。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这又一个概念,六祖的概念,跟其他,别的大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这个就是七识如染。七识如染没断灭,他见一切法六识缘起,但他八识种子源源不断,上演无现量的曲目,但是他不著一切,七识本身不著,七识不作意,六识在作意,没必要三五个人在一起作意,六七八一合运作,八识是种子,本身不作意,需要六识,就是因缘,就像种子需要阳光,土地去召唤他唤醒他,需要缘起来调动八识的种子,这个是六识完成的任务,七识本身不作意,你非要说他作意我不跟你争,能达到如染不择,大般若经达到,只能在七识,在六识上达不到,在八识上你不缘起就断灭,能够同时保证两个条件,即不执著有,又不落入断灭的,只有七识,但我说只有七识就像手心手背,是六八同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我说的非常清楚,我那书上反复在强调这八个字,我在任何地方都是打“引号”给引上,这八词不许断,这八个字是一个整体,是表达一个固定的词组。一个固定的意思,因为里面充满了辩证法。我无法,在历史上也没有这个词,我无法找到一个更能表达他的词,三个“八”,我现在念一遍,<1>七识如染只鉴不择<2>六七八识一合运作<3>滴水入海海咸一味。这时彻底完成,如果这三个环节任何一关扭曲,或者没有做到。不跟你争,但是你读佛经,你看他读得懂读不懂。我那六部经,都是直译,你看哪句话,上面的黑体字,我给译错了,你可以批判。所以千古,有很多人,他没读出来,我想说的,我是负责任的,你可以批。但是你把佛经读懂。我已经译十部大乘经典,这六部你们都拿着呢,《六经直解》直接解,《楞伽经》大前天刚完,800多页。《诸法无行经》原先也写过小册子。《无量义经》,这回,回北京去了一个礼拜写完了。《楞严经》写过两稿,准备下半年再重写。这十部经,十部经直译,以经文为准,来核实自己,蒙也不会这么蒙,我们不要低估了佛陀的智慧。佛早就说了,大家给忽略了,没读出来,我把它读出来,读出来也不是我的,我拿出来白纸黑字,我是供大家的批判。再说《坛经》啊,六祖没文化,不是文化决定一切,是觉性决定一切,他不识文字,但他的觉性在。
☀你看啊,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他可没断灭啊,他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只能在七识上,在六识能吗?你问问自己。在八识上能吗?所以除了在七识上。这个点啊,七识这个点六八同在。其他都不在,不具备这条件。除了有三种条件同在的时候,说其他的识,都是具备一个条件或者两个条件,只有在七识同时具备所有的条件。所以你们自验,遍一切处,七识遍一切处,佛法是人法,刚才六祖也说,只有人,人最高境界七识。七识遍一切处,你说还有一个人,人不在于一切处,可是这个理论就是人造的,所以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佛法也一样,佛法只在人类当中说,你说超人类以后外星都还有生命,那个问题不在释迦讨论范围之内,或者你干脆就拿出一个,你说我不信你的,我信上帝,上帝那个理论,我不评价他,但是不在佛法的范围之内,一定记住啊,所以我们佛教徒在佛法的范围里边谈。尊重佛陀的原著。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六贼,眼耳鼻舌身意,这谁都知道,这是常识。于六尘中不离不染,这就是六八识,六贼就是六识缘起,只不过是用的语言角度不一样,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六祖一说话,用字非常准确。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六祖没有赞成百物不思,所以很多大师在教界嗯。传统流传着一念不生,一念顿断,那都与佛法的释迦本还相去甚远,你看六祖怎么说的啊?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你别自己缚自己,作茧自缚啊,你自己把自己给裹起来了,其实我读他都不用解释。就跟读晚报一样,很简单,若百物不思,如果,假如你要这么觉得,你就那念头都觉得打死六七识,你要一念不生,你还要一念顿断,你们都大师们,在这干嘛呢?你们都是法缚啊!嗯除了释迦以外,一部公认啊,全世界的公认的经,就是这《坛经》。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你就能得到诸佛的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就到佛的境地。所以这里边明确的说,没有一念不生。若百物不思的话,后面还有一个我提前说,就是慧能对,著名的那个偈子,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遇事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句话,这个偈子非常有名。所以慧能是惠能是真悟者,不要再断灭上学佛法。
☀嗯。往下走,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教,终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受。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句话为什么没解释呀,很简单,这就是说,你要遇着那无缘的人呐,这部《坛经》你就别跟他讲了,就这么一句话,我要再一句话,因为大家老菩萨,这是大白话,因为这里面不牵扯法义,他是表态,就我这部经是有因缘的,咱们就是契机说,说对方不契机,你就不要对他讲了,别争。别说我这可好,佛法不是推销员,佛法不需要推销。谁问我都是这俩字?就跟背书一样,随意。不懂也随意,我没有别的办法,大乘法本来不在这上面用心。直透本心。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他从开始就一再地重复着无相。是无相。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其实《灭罪颂》是表法,《无相偈》是他的名字,就说我的作用是什啊,是灭罪的。就跟《净名经》和《维摩诘》,维摩诘是他的名字,实际真正的净名经,是净名,你读懂了维摩诘经,你这些人心净透彻,实际也就跟悟,彻悟一般。底下是他在这个颂啊。很简单,六祖的颂啊,
颂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这不用解释。谓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这点我解释一下,如果你修福的时候,你带有一个欲望。后世得福,你这个罪还在,《无相偈》是不要在相上。从福报发愿,别在相上,所以我不回答人的方向,方向是相,有人问我,我今天如何?我捐了多少钱?我这愿,你给我看看说说,你修得很好,说你还会讲书,说你给我看看,我这愿灵不灵,我不管!我自己都没愿。我这么说不知道能明白没有?六祖说的是《无相颂》,你问我有相的,我不懂,我只谈法义,不谈别的。所以相上什么生活琐事,别跟我谈,不聊不问不答。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今传此顿教,(就记住,这是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里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僚、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
使君礼拜,白言:就说什么呢?“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尝有少疑,有点疑惑,我来说出来。欲问和尚,望意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
你看啊,六祖大师语言非常简练。大师言:“有疑即问,何须再三。” 不必客气,禅师跟您,你在这,你有文化,知识分子啰里哆嗦,反正分析了半天,有问赶紧就说,不须再三。使君问:“( 和尚所说 ) 法,可不是?这是问句啊,难道你不是?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 所谓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吗?
大师言:“是。”六祖简练的没法再简单,不能不回答。“是“。
☀ ( 使君问 ):“弟子见说达磨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磨: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这里才是真正的,上次咱们说一苇渡江,那是后辈的禅师们,心疼自己的老师,美化自己了,实际梁武帝给逐出去的。我是皇帝,你这么对待我?问了两个问题,当众尴尬。第一个问,何为圣义第一谛,我皇帝在问,你告:“廓然无圣”。我很丢脸。第二个,问得更绝,因为朕是皇帝独有的名词,是以上欺下。接着问的对方。问达摩,对朕者谁?那意思,我可是朕。全国只有一个人可以用朕,他没说,对我是谁?你是什么东西啊,你答,不识。“不识“,不是不认识,包括佛法大义你不懂。佛法不识,不入六识。你问的这些东西,你都不懂,根本就不入,但是答完了就走,他也知道梁武帝不可能明白。实际是梁武帝给他逐出去了。
☀ ( 使君问 ):“弟子见说达磨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磨: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根本就不在功德上,你连功德都不知道。武帝惆怅,遂遣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他把这故事端出来。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你还不要疑,不要疑达摩大师。达磨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 达摩大师说对了,梁武帝是著邪道,瞧他说话用词多明确。他是邪道,在这个方面说,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为什么呢?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这就是我说的概念关,一定要读经书,要概念弄清楚,福是福,功德是功德,不可混肴,这在逻辑上就叫偷换概念。我谈的三关就是主语,概念和逻辑。功德在法身,非在福田,梁武帝不懂,在福田上找功德,自法性有功德,见性是功,平直是德,平直就是平等,平等性啊!(内见 ) 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吾我就是我执啊,吾我分别,分别取舍。 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这点儿解释一下啊,他说你自性虚妄,你本有法身,但你没有功德。不是法身无功德啊,你一定要知言语啊!法身根本不由你,你动不了,你给他功德,他也不要,你让他没功德,他也不少,不知能听懂没有,法身遍满虚空一个都不少,就我说,刚才说,那个张艺谋导演那个,他那广告“一个都不少‘‘。念念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所以不是法身有功德和无公德,我不知说清楚没有,法身不在,有功德无功德上,是说,你自性法身不缺,本自具足。但是你却没有功德。功德是后修的。我不知道这能说明白没有,法身你不修他也不缺。功德不行。梁武帝就没功德,我这么一说,你应该明白,他都能当皇帝,当得很好,造寺都是没功德,所以功德缘起法,这点很多人,都在这点,讲的混沌。福与功德别,不一样,梁武帝不识正理,也就是不识功德。非祖大师。祖大师,也就是达摩初祖大师。有过。错,过就是过错,他没有过错,就告诉那谁,告诉使君,达摩没错。
☀使君礼拜。很有礼貌。文人还是文人。又问:“弟子见僧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 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大师言:“使君,听慧能与说。请你好好的听我说。世尊在舍卫城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只缘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是我们人在分,法没有,是跟下根者说远和近。在往下啊。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这是大白话啊,这是六祖说的,我几乎在这点儿就是绕道,我不,我不怎么解释,我念,其实这大白话,你们应当能听懂了。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个佛言在哪呢?我翻的那个六经直解里面有,这句话来源于《维摩诘经》。使君,东方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就是有瑕疵的那意思。迷人愿生东方。两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 念佛往生难到。就说你到不到?看你心,净不净?净则到,不净则不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就像一弹指,那么快。使君,但行十善, 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说的非常明确,我就不再解释了。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也就是弹指,弹指之间。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 如何能到,你自问,这疑问是反问句,不需要答,答案是你不可能到。六祖言:“慧能与使君移西方剎那间,目前便见。使君愿见否?” 你看这问题提的多有意思?你还想见吗?使君礼拜,还有礼拜。(言 ):“若此得见,如果要真能见的话,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你是我的大善知识。而这很有意思,这俩人在玩笑当中就要展现一个非常深刻的法理,看看啊,什么是,什么人是六祖,为什么五祖弘忍一见这个樵夫出现,就把衣钵决定给他了!神秀伺候他二十年,饱读诗书,北方他都是风光了,十六年那谁才出来,但是你看啊!六祖怎么说。我再念啊,使君礼拜,先施礼,完了站起来说,若此得见,如果真能见到西方的话,何须往生呢?愿老和尚您慈悲一下,为我展现一下西方,大善知识。您来吧,给我现一下。很厉害。大师言:“一时见西方,无疑即散。 散了,今天散了。明白了,到这就结束。说不明白,那你只能靠悟性,靠慧根了,如果你读到这点儿,没明白,一个答案出现,你的慧根不足,那就人成佛成,老老实实先做人,先修文字般若,一步一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如果明白了,这句话读到这里。坛经结束。往下走啊,可惜没结束。大众愕然,莫知何是。不知你讲什么?千年可悲呀,现在依然可悲,没办法,是但大禅师确实开悟了,你们往下看。
☀大师曰:“大众大众作意听,就是仔细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眼耳鼻舌身五门,意,是最核心一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很准确。性在王在,性在王在,听清楚啊 性去王无。关键在性。“王”在与不在是动的,性没动,但决定王,在与不在是性,这就是逻辑。读不懂你就会偏,偏者说悟那是伪悟。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身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佛。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 平直即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用词非常准确。 施大智慧光明,照曜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施以心,既不持有,记住了啊,还不可以断灭,这个时候“一”。一时就当下就是西方,也就是净名经,也就是维摩诘,这俩名字是一个经,维摩诘所说的心净则国土净。内外明彻,不异西方。话说回来,我得解释一下啊,就说你是不是西方,觉,觉对于前面这四个字?你内外是不是明彻,内外明彻是西方,内外混沌了。像某些人讲经混沌了,不是,所以别问,别人是不是西方?也别告诉别人,给别人指出哪一个,佛无方所,你这西方从哪开始定的呢?你说以地球。 不作此修, 如何到彼?”是问话。
☀座下闻说,赞声彻天,这都是那个,那什么话,一念就过去了。应是迷人了然便见。使君礼拜,很客气。 赞言:“善哉!善哉!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接着往下看法意。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很干净。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
使君问:“和尚,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 你给我指出一条路。好。大师又说了
大师言:“善知识,慧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又是无相颂。一再的。尽诵取,依修行,常与慧能一处无别。”接着就颂曰:
颂曰:
说通及心通,这是两个法门啊! 如日处虚空。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真出世必顿教。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若学顿法门,愚人不可悉。他只能学部分。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最后你要真见性,必是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只有一个月亮。千江水里那个月都是第二月,我不知道这里边非常深啊,真正的月亮只有一个,在天上,不在江里,在千江有水,有千江月,我们见到的都是第二月。第一月纯法义,五眼不见。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余。当邪跟正。悉不用时,人类能达到的还是七识,六识里边儿分别取舍,争争斗斗。那法门里边都在争斗,那都在六识。他八识种子没这个恶种子,它也不争。所以善终的都在八识种子里,真正能达到,既不争又不断灭,也就是维摩诘经,讲的天女散花,到菩萨身上,不落,不黏不滞,罗汉都不行,罗汉贴着。就是这个境界,人类最高境界只能在七识,但是别我给你讲,都认为七识是个东西啊,你拿出来抓,如果你不证七识的时候,非常辩证,处处都辨证,这句话也辨证,如果你不证七识的时候,你说你开悟了,几乎我不敢说绝对啊,几乎都是伪悟。但你证七识,说七识是个东西,在那抓在这找,那你理解错了。要能找,佛陀早就教给人了,何必四十九年说三藏十二部的。所以现在人学佛不懂辩证的时候,要想找一个方法,找一个什么结论的时候,是非常可笑的,大师们不负责任。指顾名闻利养,你说的一句话,你对着心吗?《心经》这个,无智亦无德,以无所得故,对谁说呢?就对你们这带引号“大菩萨”们说,因为他不可能对凡夫,凡夫他不,凡夫没处开示,立交桥底下睡觉人,他跟谁开示去?万人大会上开示,你负责任吗?经文读懂了吗?忠实原著,所以我就提倡一定要忠实原著。我也没读懂啊,但是我好在哪儿?把我的原话把我的真心亮出来,我供你们批判。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起心就是缘起就是妄,实际跟上午读那个《诸法无行经》那个邪见,在这点,在缘起法这点儿"对",有为法对无为法来说,相对来说是邪,这必须懂得啊。这特殊环境的“邪“,其实我在说话你听着说话,要按这个要求。一谛要求,咱们现在都在邪。这个世界就是有为法,都在邪,一定要记住,那是在特殊环境里说的话,不可以拿到别处。《楞伽经》刚写完,我一再的反复发给你们大家伙就一句话,就是大慧也犯了个错误,问佛陀,说:世尊。我翻译成,伟大的世界尊者,说,您说一切法不生,怎么跟外道一样?佛马上呵斥大慧:愚痴。说我说,一切法不生,由因缘而说的,但是你拿一切法不生,立宗为邪道。

.png)
上一篇:《六祖坛经》~第四讲
下一篇:《六祖坛经》~第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