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六祖坛經講稿(2014.05.18)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譯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經文翻譯 解釋 西蜀·净然
☀接着往下看法义啊,净性于妄中,但正除三障。 障碍啊,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在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过,离道别觅道,不要在,觅道呢?不见道,到头还自懊,自己啊烦恼自己你说你在这瞎,中国人讲话更干净,骑驴找驴,你在哪儿瞎找什么啊?你本身就在,本已具足,你不读点经,不先修文字般若,把文字般若全通了,你就知道上哪儿去找了,你就不上外面去找了,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你就别找了,你行得正,就是真道,若自无正心,,你心不正暗行不见道。你看不到道,因为你资粮不够,心邪啊,心邪道不正,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过,这角要解释,不见世间过,因为过,这是缘起法,万物缘起,不见世间过错,任何世间的存在啊,西方有一句话啊,存在即合理的任何存在都是缘起法,在缘起法的角度是来说,这法啊都没过错,但是我们在缘起的时候,佛法不离世间法,在任何一个世间法上,不要把那个,法,一切法不生立宗,同样也不要把这些话,莫说是非立宗,我举一个例子就破,当年佛陀产生佛法的时候,是驳倒了九十六种外道,这个事实,大家伙不要讨论,他是事实,对于事实就不要讨论了,如果当年佛陀,要是像我们现在论是非这样,莫说是非的时候,佛法本身现在就不存在的,九十六种外道,在佛法里边都是非,给非掉了,佛法才产生的,在缘起法上,他是“一”,这很深啊,慢慢将来讲别的,不要错解,那莫说人非,其实当有一个人,就是前两天在网上,群里啊,就指责我说:你怎么老说人是非,后来我说:师兄你想想你这句话,发我这句短信,是不是已在说是非?他很,这人我不认识啊,因为我向来英雄不问出处,不问人对方是谁,结果他很厉,我相信他很厉,他马上跟我一短信来核实,赞叹着,他明白了,你就在说我非啊,什么叫是非啊?你不要说人家没有的那是非,人家没偷东西,你说人家偷,那叫污蔑,说在公共场合,尤其外地人都知道,每年春运高峰,那扒手成群,你问那警察,你说你怎么眼睛专盯人非啊?那他干那工作,他不盯人非,怎么办啊?那些都不说啊,完了你是一个佛教徒,人家说那行凶呢!好,人家喊他,结果他从你身边说,你怎么不管啊?你也是公民啊,这他是,你说:我没看见非啊!因为为什么你没看见非啊?因为我是佛教徒我修得好啊,我们没有对错了,要这么修佛,不如不修。是非,本事就是事物存在的一个,在这缘起法当中,他有它的规律,有他的逻辑,你不要生出是非,他没有的东西,别说,为非,说他是杀人犯,你把他扭送到公安局那是对的,那不是非,那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学完佛越学越不懂?很无聊。
☀六祖的弟子接下来就产生,六祖走后,这部《坛经》,知道怎么产生的吗?就是六祖的弟子护法才有的,他恰恰是跟北宗,神秀的弟子,争是非,争出来的这部《坛经》,大家伙看,要不然我现在都没法讲,你们听什么?不是是非,他要不争,我们这佛法都没有,缘起法啊,缘起法为师,争在觉性上,也是不在“争与不争’上,在觉性上,但我不提倡争啊!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罪,我非自有罪,谁造的业,谁承受,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若欲化愚人,事须有方便,你看见没有,这句话就解释我刚才上文,如果你要化愚痴之人的时候,事须有方便,刚才你愚痴什么人呢?不但愚痴还恶人,刚才我说的那偷盗的那人,他跑,从你身边跑,警察在那儿追,你看见了一把薅住他了,这叫方便,这是对,这是是,这不是非,说你不管,现在国家新就一法啊,公民,你见到这个,你能帮,不是说你不能帮,你就不管你就走开,可以有人指责你,你是犯罪,因为中国这么大,如果,现在改革开放,人都越来越变了,凡事都不管,街上躺着一个人,没人敢扶,若欲化愚人,事须有方便,从你身边跑过去,是犯罪的,你就抓住就完了,你说不敢抓,也没人怪你,你就别说你学佛了,完了。勿令彼有疑,即是菩提现,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这就是辩证,典型的辩证,出世和不出世都在世间,不是说出三界是离开世俗,另有一个三界让你出。
(实际就是觉性,觉者为出,不觉者,为迷,迷者,都在六道三界之中。实际就是觉性,觉者为出,不觉者,为迷,迷者,都在六道三界之中。实际就是觉性,觉者为出,不觉者,为迷,迷者,都在六道三界之中。)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不要在世间外啊,你瞧,这明确说,六祖说话,忒,非常干净,不要在世间外,外求出世间,也就别头上安头了。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也就是邪跟正,也就是悟与迷,迷了就在世间,悟了,就出世间,就这么简单,没有一个离开世间的出世间,如果真有那个,这个法就不对了,二分,六祖除了不识字,这觉性tjh 透了,)邪正悉打却,全部。菩提性宛然。一个都不少,此但是顿教,刚才这个说的就叫顿教,老说顿教,顿教,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刚才这说的是大乘法。迷来经累劫,悟则剎那间。顿教都是刹那之间,不顿就不对,就跟我说那个举例,奥运会田径比赛,得冠军的就是冲过终点的那一瞬间,你不可能说,我得了一点点冠军,不存在这个问题。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此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边。依此不修, 面千里远。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慧能归曹溪山。众生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昨天念的是这地方,今天呢,咱们,从这个,继续往下走啊。
☀合座官僚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 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知。”一时尽散。这就是一陈述句,因为《六祖坛经》呢,这部经大家伙都是老菩萨,读的次数也多,前两天也说了,大家伙也都预习了,我现在只在法义上,就是有重点的地方,我着重讲一讲,一读,就是明白的处,我就一带而过,大师住曹溪山,韶、广二州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约有三五千人,说不可尽。若论宗旨,专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实际这部经啊,是后人集成的,但是他在语气上,这么列下来的,实际当时,这是一个陈述句,这,当时这件事情,还在进行当中,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不会说,自己说自己明天该发生的话,或者今天,这个大家伙注意,这个,这不影响法义,我就念一下就带过去了,这是,门人最后结集这部经的时候,这是一个陈述句,包括俗,礼拜那些都是一个陈述,因为交代,法义咱们往下走啊,须知去处、年月日、姓 名,递相付嘱。完了,无《坛经》禀承, 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勤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佛道违背。这个法义是六祖的本意,但是这句话,你从语气上陈述来说,这是后人弟子们加的,这就是一个陈述,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蓟州)当阳县 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迟则渐,见疾则顿。就是一快慢。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这点解释一个就是在法义上,本身他是无为的,法义上,当他形成的时候,有为。当他已经成立的时候,已经处在一个无为状态,法起于无为时,没有顿见,没有善恶,也没有好坏,人有顿见,人理解法义,有快有慢,由此而分出,顿和渐,两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后人把它叫作顿门和渐门,这个问题大家理解就好,我个人主张不要争,因为否定他是愚痴,它存在,为它而争,说只有顿好,或者只有渐好,意义不大,因为什么?在渐当中你觉了,为好,说在顿上,你要是一下子顿超,说像六祖那就更好,为什么说更好啊?因为我期待它好,但是历史上像六祖这样的人,就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但他并不等于人类达不到,六祖达到了,就等于人类达到了,存在,可以,有可能性,但是我们由于心的不净,两点水那个净啊,不干净,不是打坐那净,真正的觉,在净,在两点水那个净,在动中依然觉,不在动与不动,在觉与不觉,在觉性上,往下走啊。
☀神秀师常见人说慧能法疾,就是非常快速,直指见路也就是直指人心。秀师,唤来门人啊,唤门人僧志诚,他的弟子叫志诚的。曰:汝聪明,他是非常聪明多智的,汝与吾至曹溪山到慧能所,惠能的住所。礼拜但听,就是只管听,不要干别的,实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打探,打探消息,你去到惠能所去听惠能讲法义,看他怎么讲,人都说他那儿非常快速,直达本心,他有什么方法?你听来了,回来汇报,莫言吾使汝来。不要说,把我露出来,说我神秀,派你去的,神秀实际当年写偈子的时候,颠来倒去,好琢磨范儿,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是渐修人几乎都有这个共病,但不见得不好啊,莫言吾使汝来。所听得意旨,记取却来与吾说,你带回来,把它记下来,带回来给我看,看慧能见解,与吾谁疾迟。他看样子他提出这话,他还不认为自己是迟,我要跟惠能比一比,但是呢,我去比呢,很失身份,所以派一个弟子去打探,后面内谁,惠能就有了,有节目就开始了,实际上就是细探,看惠能,欸,与我的见解谁的更快?谁是快慢?汝第一早来,勿令吾怪。就是你啊,听完了第一时间,马上给我赶回来,别让我责怪你,我这是担心他,你瞧他的语言都已经让,神秀是对事物非常挂碍,我不能说他错对啊,修禅的人挂碍来挂碍去,这是障道,为什么五祖一眼见惠能就决定把衣钵传给他,其实原因就在这,五祖弘忍的眼睛,用咱们讲话,现在的话叫非常毒,非常亮丽,就是一眼就看穿你,好,志诚去了。志诚奉使欢喜,他也非常欢喜,他借着机会能去闻闻法。遂行。半月中间,古人不像现在,咱们坐车几个小时就到,走就得走半个月。即至曹溪山。见慧能和尚,礼拜即听,没言语,就跟一行僧一样,别人也不知道,欸,他就来,你讲课我就听,你开示我就记录。不言来处。不言我是从那里来,不漏,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就是说明六祖的法,就是不虚,你的弟子,我给我弟子,你可能说自己弟子,欸,比较倾向于,我现在不是给我的弟子,我是在给你的弟子来讲法,你的弟子在你那儿常年不开悟,到我这当下开悟,怎么办?这个立顿,这个疾迟,还用辩吗?还用带回去吗?当下,就印证了,往下看啊,实际志诚后来,也留下了,再往下看,不言来处。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就是昨天说那个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他当下,在神秀那点,学了几年就应证了不识本心,因为那时候他不识本心,所以学法等于无益,到了这儿角,识了本心,当下契入,起立即礼拜,很有礼貌,完了,古人啊非常实诚,你看他说话,本身是为自己的主人来打探消息的,但是闻,他把法义看的比生命更珍贵,师徒关系该尊重还尊重,但是法义至上,起立便礼拜。白曰:“和尚,弟子从玉泉寺来。这就亮牌了,我是从神秀哪里来,秀师处不得契悟,在他那角待着没有开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契入了,就这么简单,你听听,这就是顿超。和尚慈悲,愿当教示。请您开示。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啊)。就是咱们常说的打探的奸细啊,当然,六祖啊,心胸非常开阔,这是一个戏谈,就跟咱们说是一个幽默,实际六祖在勘验他,往下看,两个人都很利。我说勘验,你生来就好讲故事,所以啊,你可能就是习惯了,你往下看,看我是不是在讲故事,还是,我们多少年在读这部经在这点忽略了,没读懂,你看他用语,很简练,处处不离所谓的阿纳多,这本身是机锋,志诚曰:“不是。”俩字,我不是,也不解释,他知道他在问什么,六祖说:六祖不是说你就是,在引他,“何以不是?”这是在问他,你再讲讲,你为什么不是啊?你瞧,机锋就起来了,你们要会读啊,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这句话很厉害啊,说的就是,我们要见到的这个明心见性的后面的这俩字,我不能点,你们自己闻,因为这两天,讲的时候,这个思维规律,你们应该都抓住了,明心见性四个字后面那俩字,就说的这个,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就是昨天咱结束的时候,开玩笑说的那个,那也不是我的啊,那是著名的一则公案,不许夜行,天明即道。
☀就是这意思,但懂不懂先搁下啊,因为禅宗公案是不可以明点的,六祖言:“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烦恼和菩提的逻辑关系就是这样。就是你看,刚才,我等于认可你了。因为我的中心核心思想就是烦恼即菩提,神秀跟我的区别就在这里,神秀是烦恼还要勤拂拭,妙就妙在,这俩人答话都在藏着机锋呢,两个明白人啊,但是你怎么读是你的事啊,我这么讲我这本身就是戏论,大家伙就戏听啊,因为我讲不了真如,我上次就一再重复,我这儿讲不了,也给不了大家伙真如,我只能谈戏论,你们也在戏论听,你们说听真如,那你们是你们的事,如果在戏论当中,你能觉了,那ok,因为佛不在佛,我再说一句啊,眼不见眼,如果你已经是佛了,你就不用听了,你不需要成佛了需要成佛的,是觉者,记住,凡觉者,他所面对的对象,所说的对象都是凡夫,佛不需要再觉,头上不需要再安上另外一个头这很简单,再说一遍啊,这个,再,还读,很有意思,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这开始挑起机锋了,志诚说:“不是,我不是。六祖曰:“何以不是?”你看他没有责怪他,实际在等他,第三话,你为什么不是啊?你该答了,他说: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你说:他答得是细作吗?他答得恰恰是禅宗最说的,最不能直说的那个阿纳多,六祖马上给他认可了,六祖也没直言,似乎这两句答得不搭界,你再看看,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就像你刚才说的这句话,就像什么?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就是这样,亦复如是,就像你刚才说的,这里面都是机锋,禅师们,互相谈话之间,因为禅师是直达本心的他不绕弯子,但是历史留下来这么一个习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这是事实,自己悟到东西的时候,不可以直说,也不可以和旁人说,师父都是这样要求的,所以弟子们都啊,但是又必须让师父知道,所以就用偈子来呈,实际当年五祖,寻找衣钵继承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全寺没人敢,作偈,神秀又心里嘀咕来嘀咕去,半夜挑灯,作了那么一个偈,神秀派志诚去打探消息的时候,他的心里依然嘀咕来嘀咕去,禅者的心,如果遇事都嘀咕,没说对错啊,遇事都嘀咕的话,拿不准的话,这个禅师绝对跟悟,没有关系,别人说悟,也是伪悟,好,咱们接着往下走啊。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 定慧如何?是怎么教的?当为吾说。你跟我说说你师父是怎么教人戒定慧的?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慧:即诸恶不作。就咋们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 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慧。彼作如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我师父是这样戒定慧的,不知您和尚有何见解?惠能没有反对,神秀是对的,只是他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没完成,现在你看啊,惠能回答是,怎么回答的?。慧能和尚答曰:“此说不可思议。你师父讲这戒定慧,太深了,不可思议,慧能所见又别。跟你这不一样,没说你这对错,但我跟你这有区别,咱们且听下文。志诚问:“何以别?有什么区别呢?您讲讲,慧能答曰:“见有迟疾。“马上就亮牌了,你师父内,到底是快还是慢啊?你自己应该知道了,你刚来我这角来听一堂课,你就明白了,你师父教你那么多年,见有迟疾,你自己就有答案了,还何必问我呢?志诚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慧。大师言:“汝听吾说,你静静地听我给你道来,看吾所见处:你看我的见处,诶,对不对,心地无非自性戒;这法义一出见谛其实就明了了,心地无非自性戒,根本不用,你在那儿做来做去,你那作意干什么啊?心地无乱自性定惠能那个自性三归依;心地无痴自性慧。语语不离真谛, 大师言:“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这就下结论了,吾戒定慧劝上智人,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真明,戒定慧是给迷者,走向悟,从迷到悟这个路途当中,必须有戒定慧,神秀是对的,但他的对,同时也说明了他没达到终点,所以神秀在明心见性这个概念上,他只完成了明心,他没有达到见性,六祖直见本心,在见性的境界里,戒定慧,也当下,也空,这个咱们学过《诸法无形经》的那个,这角很多老菩萨都听不懂,将来有机会再说。
☀志诚言:“请大师说不立如何?这就勘验,说不立如何?大师言:“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般若观照还是昨天说的那个,第二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般若观照就是观照般若,常离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他没有,他不在顿悟,他也不立,他是不反对,就是只在觉上,如果你顿觉,也行,渐觉,也行,只要觉,目的就是觉,你在顿和渐上争来争去,无意义,你干脆给人修行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也不争直接就觉,这是最好的,志诚礼拜,便不离曹溪山,即为门人,皈依了,自己师父那儿 也不回去了,你说多快,这就是顿见,已经立见了,答案就已经出来了,不离大师左右。(这是一段故事啊,这接下一段又是一故事,又是一个人出现了。
☀又有一个僧人,又有一僧名法达,非常有名啊)常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他念了七年,他却不知《妙法莲花经》这部经啊,讲的那个正,就是佛陀那个核心,主旨是什么,于是,他听说漕溪,就来到,来至漕溪山,礼拜六祖惠能,问大师言:“弟子尝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疑。大师智慧广大,愿为除疑。”希望您能给我破破这,这个心中之迷,大师言:“法达,法即。就是用他的名字,实际这是一调侃,但是表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法,说你名字就叫法达,就称呼他法达,法即甚达,非常通达了,甚达,你怎么却汝心不达,呢?当然这是玩笑啊,这都非常幽默,就表现出六祖啊,非常平易近人,这没有恶意啊,这话没有恶意,经上无疑,汝心自疑,这点题了,经,佛陀的经文不可能有疑问,有疑点,也不可能有漏洞,是你的心自疑,汝心自邪,你的心不正,而求正法。你以邪心求正法,一无是处,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这是说,惠能自己说啊,我一生以来,不识文字。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读来,就你把《法华经》给我读,念一遍给我听,因为我不识字,对吾读一遍, 吾闻即知。”这不是高傲啊,这跟傲慢没关系,因为我不识字,你来问问题,你把你的问题亮出来,那段经文你不懂?你读,读完了,我听懂了,给你讲,跟傲慢没关系,因为他圆了,他已经开悟了,开悟,所有,三藏十二部,讲的都是一个意思,你要悟了,你就真知道他那一段在讲什么,直指第一谛就是我说的,昨天说的推窗即见月,只为见月,在哪个窗口都能见月。
☀法达取经,对大师读一遍。读了一遍,六祖闻已,就是听完了以后,即识佛意,这就是觉者的便与法达说 《法华经》。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没有很多,这书很厚,语言很多,文字很多,但是他表达的法义,没有过多的意思,但他表达的法义没有过多,七卷尽是譬喻因缘。都是讲因缘法,但因缘法很难讲,没法直讲,都用譬喻,就像《金刚经》,都是法语,佛讲也没法讲,都是法语,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你要不钝的话,我一乘,早结束了,因为你不明白,我再接着讲二乘,你还不明白,我讲三乘,三乘,还讲不明白,那因缘不具,佛在世的因缘,缘起法嘛,佛也是缘起法,所以他在世的因缘,到双林树下,因缘法,缘起就有缘灭,佛本身也不能脱离开因缘法,一定注意啊,没有一个胜地有,没有一个本体论,没有一个独立的究竟,二谛一如,一谛不离,就是一谛不离二谛,如果离开了二谛,独立出一个一谛,是我们在二谛人的分别心,你本身就是二分法,这非常辩证,龙树菩萨直接就说了,离开了二谛,没有第一谛,非常坚决地,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余乘,唯有一佛乘。所谓一乘法,就是《法华经》的主旨。
☀ 大师 ( 言 ):“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没有二佛三佛,迷却汝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两问啊!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佛出世,就为这一大事因缘,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这是六祖,由于它的文化啊,文字的表达,呃,的语言,我把这解释一个,大家伙就知道,经常说的,就是《圆觉经》那句话,十六个字,就这么一大事因缘,知幻,就是为众生,为凡夫,凡夫只能达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佛出世,就是让人们知道,本身是幻,别以为是真,因为众生自以为是真,佛出世,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包括这个世界,都是幻的,不真的,但怎么是觉呢?离幻即是觉,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也就是幻见,就是用词不一样,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两边都要,空和有,十二边,离有,人们常讲,容易偏空,空也要离,不持两边,外迷着相,内迷着空,所以有人老说,不向外求,误以为向内求,内求也不行,向内求,也是一个求,容易着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你瞧,他自问自答,心开何物?下面这个就是对佛的定义,佛犹觉也,佛就是觉者,实际也就是觉悟的人,所以他著名的观点就是,佛在世间觉,离世觅菩提,就像我们在兔子头上长角一样。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实际单拿出来就是开,示,悟,入四个字。开、示、 悟、入,从一处入,即觉知见,这个四门啊,从任何一门,你要是入了,实际都达觉性,只是方法,法门不同。见自本性,即得出世。昨天也讲了,出世和入世,没有一个离开世间的,单独的另有一个东西叫出世,真出世就是觉,觉者为出世,不是单有一个出世,见自本性,即得出世,这个说的非常明确,就是你觉悟了,觉悟了本性,自然就出世了。大师言:“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出世。还是在出世,在见谛上。大师言:“法达,此是《法华经》一乘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实际《法华经》这里明确,《法华经》就是一乘法,但是如果他迷人,他不懂,还得讲,讲缘起的时候,分三,不是因为他有三,是因为迷,佛也得权巧方便,面对众生,不同的众生,而讲三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如果你是智人,就是一乘,汝但依一佛乘。因为《坛经》是大乘学大乘者,直达一乘,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这就是一个,还是一个辩证,你只要心正,你就会,转《法华》,如果要心不正,不净,就会被《法华》这个文字语言所转动,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这都是辩证。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实际,什么是转经呢?你就努力的行,解行合一,先学文字般若,完了落实到行动,在实践当中,别离开这实践,在生活当中,在实践当中,把他融化了,就是转经,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就是我七年了,都被这《法华》给转了,今天一闻,开始转《法华》。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还是见谛,禅宗就讲直达本心,实际就是解决的见谛问题,所以我还是提倡大家伙,别轻视,文字般若,看经,读经看经,闻经,和别人交流,别交流世俗,就是在法义上与人交流,把经文弄懂了,把文字般若这关,文字般若是个基础,先把这个基础打好了,将来即使是修行,也少走弯路,大师言:“即佛行是佛。其时听人无不悟者。时有一僧名智常,这又是一个故事啊!来曹溪山礼拜和尚,问四乘法义。智常问和尚曰:“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教示。”就是教示啊,就是请你开示,慧能大师曰:“汝自身心见,莫着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量四等,由于人迷,不觉,法无等啊,四等,是人心量分成四等,法有四乘,所以法才分有四乘,这里有一原因啊,因果关系,因你迷,而分三乘,有时候分三乘,有时候分四乘,如果觉得话,直达本心上讲,佛法本身就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点反复说啊,一定记住,别说佛法这一说,那是不是已经四等了?不是,见闻读诵,你只停留在见闻读诵阶段。是小乘,悟法解义,就是你已经闻经,已经悟到里面的法,你已经明白这法义的时候,悟法解义就是中乘。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这点里面讲的还是,解行要合一,你明白了你还要行,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离,但离法相,法相要离啊,这又是辩证,前面不离,但还有离,但就是只要,但离法相,作无所得,就是《心经》的无知亦无得,是最上乘。如果你还有得有求,你还可能是中乘,或是下乘,不是最上乘,最上乘应无所得,最上乘是最上行义,是在行动上啊,法义,最上行义,不在口诤。不要在口上跟人争来争去,汝须自修,莫问吾(我)也。你问我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你应该自修,最后这个见性,见谛,不由他得,禅宗有言,从门入者,不是自家珍宝,你老从师父这角,行脚,左边摘一点,右面摘一点,以为都有一个东西在那儿得,那么你得不到,你本身自家珍宝,本已具足。
☀又有一僧名神会,南阳人也。至曹溪山礼拜,问曰:“和尚坐禅,见不见?”这个更厉害,这个是个机锋,就是和尚你坐禅,你看六祖怎么说?六祖大师很幽默,没回答他,拿那个大师起,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疼是不疼啊?神会非常机灵神会是他身边最,就是机灵的一个,这部《坛经》能够在南北宗,就是对峙的情况下啊,把禅宗立起来的,神会在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就是往后来说啊,咱们现在往后头看,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这是禅机,机锋,你要不明白了,这是拾人牙慧,因为古人常说这个,这叫打妄语,所以你是不是妄语,你还是真会呢?不一定,你看,六祖勘验,六祖言曰:。我也是。“吾亦见亦不见。”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这就是盯出去,你光说不行,你在哪里见?在那里不见?你瞧,大师言:大师言:“吾亦见 ( 者 ),这就答了,我所见者,常见自过患,常见自己的过患,自己的过错。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患(罪)。天地人一切皆为缘起,缘起法无对无错,我不见他过错,这里要明确,不是见坏人偷东西,他没见错,他放他跑,不是那个,它讲的是法义,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就是你刚才我回答完你了,你那个亦疼亦不疼,你是在哪里疼呢?又在哪里不疼呢?你也得说说,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如果我要说不疼,那是瞎话,内是无情木,石头跟树木,他们不知道疼,他们,因为他们什么?他们没有觉受,没有觉受,哪儿来的疼啊?疼这个概念,是在觉受上,是我们的六识,觉受上体现出来的,若痛,即同凡夫,他答得很妙,他把两边都答了,即起于恨。”我要是知道疼,我就有嗔恨心了,可是我没有,实际他在答他,一谛不择,不起意,不作意,就像我们说的七识,人能做到顶端,就是七识,在七识时候,修到这个时候,你亲证的时候,他是没有疼和不疼的,但他没断灭,这件事物显现,明明了了,但他不分别取舍,不取舍那里是疼哪里是不疼,也不取舍,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六祖在前面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实际,也是指的这个境界,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见和不见都是边见,痛不痛亦是生灭。如果有疼和不疼,都在生灭当中。汝自性且不见,就你的自性你都没看见,敢来弄人!”实际惠能在这里没有肯他,因为当时在这种状态下,像他这么所谓的辩证,两边答啊,禅师行脚几年,都成惯语,就是口头禅,谁都会说,问题是你的见谛,到没到?他没答出更多新鲜的东西,如果只会左边答完了,右边也答,如果你通达了,那叫辩证,你要不通达了,你在这里偷换概念,那就叫诡辩,可是在辩证和诡辩当中,从形式上,几乎无法区别,只能在运用法义上,能够勘验出来,咱往下看啊,神会礼拜,更不敢言。他已经知道,知道自己在这角,因为师父已经点到他的要害之处了,就你觉与不觉,你不在觉上啊,你跑来就糊弄人,用现在咱们的话,你来糊弄人,你跑来,勘验我,大师言:“汝心迷不见,就点题了,你现在还在迷中,你没有悟,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如果你真见了,你应该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慧能见否?你自己还不明吗?你跑这儿,问来问去,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 岂 ) 代得我迷?这是问啊,疑问,何不自修,乃问吾见否?”你自己不修,你跑来问我,修与不修,其实,惠能没答,答也没用,因为我悟没悟,和你修不修,你悟不悟,没有关系,你要悟,只能通过你自己的修,自悟啊,我悟,与你无关,你悟了,其实,与我也无关,你不能替代我,同样,我也不能替代你,昨天讲了,世尊,阿难,服侍他三十多年,在他身边,那他没觉,世尊也没有办法,世尊没办法给他一个觉,觉悟是因缘法,缘不到,就是你的福报,你的修证都没到,那个契会点,没有成熟,那你觉不了这个别人不能替代,说佛陀开悟了 ,开悟者也不能替代一个没开悟者,去改变因果,佛法讲的就是因果法,缘起法,在缘起法上,是平等的,但缘起本身那个因果,别人是不可替代的,这里边还是一个辨证啊,神会作礼,便为门人,神会就是也留下了,六祖的厉害就在这儿,来一个人,不是走一个人,来一个人,留下一个人,不离曹溪山中,常在左右。这又是一个故事,今天结束在这。
☀六祖的弟子接下来就产生,六祖走后,这部《坛经》,知道怎么产生的吗?就是六祖的弟子护法才有的,他恰恰是跟北宗,神秀的弟子,争是非,争出来的这部《坛经》,大家伙看,要不然我现在都没法讲,你们听什么?不是是非,他要不争,我们这佛法都没有,缘起法啊,缘起法为师,争在觉性上,也是不在“争与不争’上,在觉性上,但我不提倡争啊!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罪,我非自有罪,谁造的业,谁承受,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若欲化愚人,事须有方便,你看见没有,这句话就解释我刚才上文,如果你要化愚痴之人的时候,事须有方便,刚才你愚痴什么人呢?不但愚痴还恶人,刚才我说的那偷盗的那人,他跑,从你身边跑,警察在那儿追,你看见了一把薅住他了,这叫方便,这是对,这是是,这不是非,说你不管,现在国家新就一法啊,公民,你见到这个,你能帮,不是说你不能帮,你就不管你就走开,可以有人指责你,你是犯罪,因为中国这么大,如果,现在改革开放,人都越来越变了,凡事都不管,街上躺着一个人,没人敢扶,若欲化愚人,事须有方便,从你身边跑过去,是犯罪的,你就抓住就完了,你说不敢抓,也没人怪你,你就别说你学佛了,完了。勿令彼有疑,即是菩提现,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这就是辩证,典型的辩证,出世和不出世都在世间,不是说出三界是离开世俗,另有一个三界让你出。
(实际就是觉性,觉者为出,不觉者,为迷,迷者,都在六道三界之中。实际就是觉性,觉者为出,不觉者,为迷,迷者,都在六道三界之中。实际就是觉性,觉者为出,不觉者,为迷,迷者,都在六道三界之中。)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不要在世间外啊,你瞧,这明确说,六祖说话,忒,非常干净,不要在世间外,外求出世间,也就别头上安头了。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也就是邪跟正,也就是悟与迷,迷了就在世间,悟了,就出世间,就这么简单,没有一个离开世间的出世间,如果真有那个,这个法就不对了,二分,六祖除了不识字,这觉性tjh 透了,)邪正悉打却,全部。菩提性宛然。一个都不少,此但是顿教,刚才这个说的就叫顿教,老说顿教,顿教,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刚才这说的是大乘法。迷来经累劫,悟则剎那间。顿教都是刹那之间,不顿就不对,就跟我说那个举例,奥运会田径比赛,得冠军的就是冲过终点的那一瞬间,你不可能说,我得了一点点冠军,不存在这个问题。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此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边。依此不修, 面千里远。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慧能归曹溪山。众生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昨天念的是这地方,今天呢,咱们,从这个,继续往下走啊。
☀合座官僚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 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知。”一时尽散。这就是一陈述句,因为《六祖坛经》呢,这部经大家伙都是老菩萨,读的次数也多,前两天也说了,大家伙也都预习了,我现在只在法义上,就是有重点的地方,我着重讲一讲,一读,就是明白的处,我就一带而过,大师住曹溪山,韶、广二州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约有三五千人,说不可尽。若论宗旨,专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实际这部经啊,是后人集成的,但是他在语气上,这么列下来的,实际当时,这是一个陈述句,这,当时这件事情,还在进行当中,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不会说,自己说自己明天该发生的话,或者今天,这个大家伙注意,这个,这不影响法义,我就念一下就带过去了,这是,门人最后结集这部经的时候,这是一个陈述句,包括俗,礼拜那些都是一个陈述,因为交代,法义咱们往下走啊,须知去处、年月日、姓 名,递相付嘱。完了,无《坛经》禀承, 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勤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佛道违背。这个法义是六祖的本意,但是这句话,你从语气上陈述来说,这是后人弟子们加的,这就是一个陈述,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蓟州)当阳县 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迟则渐,见疾则顿。就是一快慢。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这点解释一个就是在法义上,本身他是无为的,法义上,当他形成的时候,有为。当他已经成立的时候,已经处在一个无为状态,法起于无为时,没有顿见,没有善恶,也没有好坏,人有顿见,人理解法义,有快有慢,由此而分出,顿和渐,两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后人把它叫作顿门和渐门,这个问题大家理解就好,我个人主张不要争,因为否定他是愚痴,它存在,为它而争,说只有顿好,或者只有渐好,意义不大,因为什么?在渐当中你觉了,为好,说在顿上,你要是一下子顿超,说像六祖那就更好,为什么说更好啊?因为我期待它好,但是历史上像六祖这样的人,就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但他并不等于人类达不到,六祖达到了,就等于人类达到了,存在,可以,有可能性,但是我们由于心的不净,两点水那个净啊,不干净,不是打坐那净,真正的觉,在净,在两点水那个净,在动中依然觉,不在动与不动,在觉与不觉,在觉性上,往下走啊。
☀神秀师常见人说慧能法疾,就是非常快速,直指见路也就是直指人心。秀师,唤来门人啊,唤门人僧志诚,他的弟子叫志诚的。曰:汝聪明,他是非常聪明多智的,汝与吾至曹溪山到慧能所,惠能的住所。礼拜但听,就是只管听,不要干别的,实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打探,打探消息,你去到惠能所去听惠能讲法义,看他怎么讲,人都说他那儿非常快速,直达本心,他有什么方法?你听来了,回来汇报,莫言吾使汝来。不要说,把我露出来,说我神秀,派你去的,神秀实际当年写偈子的时候,颠来倒去,好琢磨范儿,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是渐修人几乎都有这个共病,但不见得不好啊,莫言吾使汝来。所听得意旨,记取却来与吾说,你带回来,把它记下来,带回来给我看,看慧能见解,与吾谁疾迟。他看样子他提出这话,他还不认为自己是迟,我要跟惠能比一比,但是呢,我去比呢,很失身份,所以派一个弟子去打探,后面内谁,惠能就有了,有节目就开始了,实际上就是细探,看惠能,欸,与我的见解谁的更快?谁是快慢?汝第一早来,勿令吾怪。就是你啊,听完了第一时间,马上给我赶回来,别让我责怪你,我这是担心他,你瞧他的语言都已经让,神秀是对事物非常挂碍,我不能说他错对啊,修禅的人挂碍来挂碍去,这是障道,为什么五祖一眼见惠能就决定把衣钵传给他,其实原因就在这,五祖弘忍的眼睛,用咱们讲话,现在的话叫非常毒,非常亮丽,就是一眼就看穿你,好,志诚去了。志诚奉使欢喜,他也非常欢喜,他借着机会能去闻闻法。遂行。半月中间,古人不像现在,咱们坐车几个小时就到,走就得走半个月。即至曹溪山。见慧能和尚,礼拜即听,没言语,就跟一行僧一样,别人也不知道,欸,他就来,你讲课我就听,你开示我就记录。不言来处。不言我是从那里来,不漏,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就是说明六祖的法,就是不虚,你的弟子,我给我弟子,你可能说自己弟子,欸,比较倾向于,我现在不是给我的弟子,我是在给你的弟子来讲法,你的弟子在你那儿常年不开悟,到我这当下开悟,怎么办?这个立顿,这个疾迟,还用辩吗?还用带回去吗?当下,就印证了,往下看啊,实际志诚后来,也留下了,再往下看,不言来处。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就是昨天说那个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他当下,在神秀那点,学了几年就应证了不识本心,因为那时候他不识本心,所以学法等于无益,到了这儿角,识了本心,当下契入,起立即礼拜,很有礼貌,完了,古人啊非常实诚,你看他说话,本身是为自己的主人来打探消息的,但是闻,他把法义看的比生命更珍贵,师徒关系该尊重还尊重,但是法义至上,起立便礼拜。白曰:“和尚,弟子从玉泉寺来。这就亮牌了,我是从神秀哪里来,秀师处不得契悟,在他那角待着没有开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契入了,就这么简单,你听听,这就是顿超。和尚慈悲,愿当教示。请您开示。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啊)。就是咱们常说的打探的奸细啊,当然,六祖啊,心胸非常开阔,这是一个戏谈,就跟咱们说是一个幽默,实际六祖在勘验他,往下看,两个人都很利。我说勘验,你生来就好讲故事,所以啊,你可能就是习惯了,你往下看,看我是不是在讲故事,还是,我们多少年在读这部经在这点忽略了,没读懂,你看他用语,很简练,处处不离所谓的阿纳多,这本身是机锋,志诚曰:“不是。”俩字,我不是,也不解释,他知道他在问什么,六祖说:六祖不是说你就是,在引他,“何以不是?”这是在问他,你再讲讲,你为什么不是啊?你瞧,机锋就起来了,你们要会读啊,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这句话很厉害啊,说的就是,我们要见到的这个明心见性的后面的这俩字,我不能点,你们自己闻,因为这两天,讲的时候,这个思维规律,你们应该都抓住了,明心见性四个字后面那俩字,就说的这个,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就是昨天咱结束的时候,开玩笑说的那个,那也不是我的啊,那是著名的一则公案,不许夜行,天明即道。
☀就是这意思,但懂不懂先搁下啊,因为禅宗公案是不可以明点的,六祖言:“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烦恼和菩提的逻辑关系就是这样。就是你看,刚才,我等于认可你了。因为我的中心核心思想就是烦恼即菩提,神秀跟我的区别就在这里,神秀是烦恼还要勤拂拭,妙就妙在,这俩人答话都在藏着机锋呢,两个明白人啊,但是你怎么读是你的事啊,我这么讲我这本身就是戏论,大家伙就戏听啊,因为我讲不了真如,我上次就一再重复,我这儿讲不了,也给不了大家伙真如,我只能谈戏论,你们也在戏论听,你们说听真如,那你们是你们的事,如果在戏论当中,你能觉了,那ok,因为佛不在佛,我再说一句啊,眼不见眼,如果你已经是佛了,你就不用听了,你不需要成佛了需要成佛的,是觉者,记住,凡觉者,他所面对的对象,所说的对象都是凡夫,佛不需要再觉,头上不需要再安上另外一个头这很简单,再说一遍啊,这个,再,还读,很有意思,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这开始挑起机锋了,志诚说:“不是,我不是。六祖曰:“何以不是?”你看他没有责怪他,实际在等他,第三话,你为什么不是啊?你该答了,他说: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你说:他答得是细作吗?他答得恰恰是禅宗最说的,最不能直说的那个阿纳多,六祖马上给他认可了,六祖也没直言,似乎这两句答得不搭界,你再看看,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就像你刚才说的这句话,就像什么?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就是这样,亦复如是,就像你刚才说的,这里面都是机锋,禅师们,互相谈话之间,因为禅师是直达本心的他不绕弯子,但是历史留下来这么一个习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这是事实,自己悟到东西的时候,不可以直说,也不可以和旁人说,师父都是这样要求的,所以弟子们都啊,但是又必须让师父知道,所以就用偈子来呈,实际当年五祖,寻找衣钵继承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全寺没人敢,作偈,神秀又心里嘀咕来嘀咕去,半夜挑灯,作了那么一个偈,神秀派志诚去打探消息的时候,他的心里依然嘀咕来嘀咕去,禅者的心,如果遇事都嘀咕,没说对错啊,遇事都嘀咕的话,拿不准的话,这个禅师绝对跟悟,没有关系,别人说悟,也是伪悟,好,咱们接着往下走啊。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 定慧如何?是怎么教的?当为吾说。你跟我说说你师父是怎么教人戒定慧的?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慧:即诸恶不作。就咋们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 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慧。彼作如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我师父是这样戒定慧的,不知您和尚有何见解?惠能没有反对,神秀是对的,只是他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没完成,现在你看啊,惠能回答是,怎么回答的?。慧能和尚答曰:“此说不可思议。你师父讲这戒定慧,太深了,不可思议,慧能所见又别。跟你这不一样,没说你这对错,但我跟你这有区别,咱们且听下文。志诚问:“何以别?有什么区别呢?您讲讲,慧能答曰:“见有迟疾。“马上就亮牌了,你师父内,到底是快还是慢啊?你自己应该知道了,你刚来我这角来听一堂课,你就明白了,你师父教你那么多年,见有迟疾,你自己就有答案了,还何必问我呢?志诚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慧。大师言:“汝听吾说,你静静地听我给你道来,看吾所见处:你看我的见处,诶,对不对,心地无非自性戒;这法义一出见谛其实就明了了,心地无非自性戒,根本不用,你在那儿做来做去,你那作意干什么啊?心地无乱自性定惠能那个自性三归依;心地无痴自性慧。语语不离真谛, 大师言:“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这就下结论了,吾戒定慧劝上智人,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真明,戒定慧是给迷者,走向悟,从迷到悟这个路途当中,必须有戒定慧,神秀是对的,但他的对,同时也说明了他没达到终点,所以神秀在明心见性这个概念上,他只完成了明心,他没有达到见性,六祖直见本心,在见性的境界里,戒定慧,也当下,也空,这个咱们学过《诸法无形经》的那个,这角很多老菩萨都听不懂,将来有机会再说。
☀志诚言:“请大师说不立如何?这就勘验,说不立如何?大师言:“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般若观照还是昨天说的那个,第二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般若观照就是观照般若,常离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他没有,他不在顿悟,他也不立,他是不反对,就是只在觉上,如果你顿觉,也行,渐觉,也行,只要觉,目的就是觉,你在顿和渐上争来争去,无意义,你干脆给人修行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也不争直接就觉,这是最好的,志诚礼拜,便不离曹溪山,即为门人,皈依了,自己师父那儿 也不回去了,你说多快,这就是顿见,已经立见了,答案就已经出来了,不离大师左右。(这是一段故事啊,这接下一段又是一故事,又是一个人出现了。
☀又有一个僧人,又有一僧名法达,非常有名啊)常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他念了七年,他却不知《妙法莲花经》这部经啊,讲的那个正,就是佛陀那个核心,主旨是什么,于是,他听说漕溪,就来到,来至漕溪山,礼拜六祖惠能,问大师言:“弟子尝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疑。大师智慧广大,愿为除疑。”希望您能给我破破这,这个心中之迷,大师言:“法达,法即。就是用他的名字,实际这是一调侃,但是表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法,说你名字就叫法达,就称呼他法达,法即甚达,非常通达了,甚达,你怎么却汝心不达,呢?当然这是玩笑啊,这都非常幽默,就表现出六祖啊,非常平易近人,这没有恶意啊,这话没有恶意,经上无疑,汝心自疑,这点题了,经,佛陀的经文不可能有疑问,有疑点,也不可能有漏洞,是你的心自疑,汝心自邪,你的心不正,而求正法。你以邪心求正法,一无是处,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这是说,惠能自己说啊,我一生以来,不识文字。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读来,就你把《法华经》给我读,念一遍给我听,因为我不识字,对吾读一遍, 吾闻即知。”这不是高傲啊,这跟傲慢没关系,因为我不识字,你来问问题,你把你的问题亮出来,那段经文你不懂?你读,读完了,我听懂了,给你讲,跟傲慢没关系,因为他圆了,他已经开悟了,开悟,所有,三藏十二部,讲的都是一个意思,你要悟了,你就真知道他那一段在讲什么,直指第一谛就是我说的,昨天说的推窗即见月,只为见月,在哪个窗口都能见月。
☀法达取经,对大师读一遍。读了一遍,六祖闻已,就是听完了以后,即识佛意,这就是觉者的便与法达说 《法华经》。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没有很多,这书很厚,语言很多,文字很多,但是他表达的法义,没有过多的意思,但他表达的法义没有过多,七卷尽是譬喻因缘。都是讲因缘法,但因缘法很难讲,没法直讲,都用譬喻,就像《金刚经》,都是法语,佛讲也没法讲,都是法语,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你要不钝的话,我一乘,早结束了,因为你不明白,我再接着讲二乘,你还不明白,我讲三乘,三乘,还讲不明白,那因缘不具,佛在世的因缘,缘起法嘛,佛也是缘起法,所以他在世的因缘,到双林树下,因缘法,缘起就有缘灭,佛本身也不能脱离开因缘法,一定注意啊,没有一个胜地有,没有一个本体论,没有一个独立的究竟,二谛一如,一谛不离,就是一谛不离二谛,如果离开了二谛,独立出一个一谛,是我们在二谛人的分别心,你本身就是二分法,这非常辩证,龙树菩萨直接就说了,离开了二谛,没有第一谛,非常坚决地,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余乘,唯有一佛乘。所谓一乘法,就是《法华经》的主旨。
☀ 大师 ( 言 ):“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没有二佛三佛,迷却汝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两问啊!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佛出世,就为这一大事因缘,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这是六祖,由于它的文化啊,文字的表达,呃,的语言,我把这解释一个,大家伙就知道,经常说的,就是《圆觉经》那句话,十六个字,就这么一大事因缘,知幻,就是为众生,为凡夫,凡夫只能达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佛出世,就是让人们知道,本身是幻,别以为是真,因为众生自以为是真,佛出世,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包括这个世界,都是幻的,不真的,但怎么是觉呢?离幻即是觉,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也就是幻见,就是用词不一样,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两边都要,空和有,十二边,离有,人们常讲,容易偏空,空也要离,不持两边,外迷着相,内迷着空,所以有人老说,不向外求,误以为向内求,内求也不行,向内求,也是一个求,容易着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你瞧,他自问自答,心开何物?下面这个就是对佛的定义,佛犹觉也,佛就是觉者,实际也就是觉悟的人,所以他著名的观点就是,佛在世间觉,离世觅菩提,就像我们在兔子头上长角一样。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实际单拿出来就是开,示,悟,入四个字。开、示、 悟、入,从一处入,即觉知见,这个四门啊,从任何一门,你要是入了,实际都达觉性,只是方法,法门不同。见自本性,即得出世。昨天也讲了,出世和入世,没有一个离开世间的,单独的另有一个东西叫出世,真出世就是觉,觉者为出世,不是单有一个出世,见自本性,即得出世,这个说的非常明确,就是你觉悟了,觉悟了本性,自然就出世了。大师言:“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出世。还是在出世,在见谛上。大师言:“法达,此是《法华经》一乘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实际《法华经》这里明确,《法华经》就是一乘法,但是如果他迷人,他不懂,还得讲,讲缘起的时候,分三,不是因为他有三,是因为迷,佛也得权巧方便,面对众生,不同的众生,而讲三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如果你是智人,就是一乘,汝但依一佛乘。因为《坛经》是大乘学大乘者,直达一乘,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这就是一个,还是一个辩证,你只要心正,你就会,转《法华》,如果要心不正,不净,就会被《法华》这个文字语言所转动,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这都是辩证。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实际,什么是转经呢?你就努力的行,解行合一,先学文字般若,完了落实到行动,在实践当中,别离开这实践,在生活当中,在实践当中,把他融化了,就是转经,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就是我七年了,都被这《法华》给转了,今天一闻,开始转《法华》。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还是见谛,禅宗就讲直达本心,实际就是解决的见谛问题,所以我还是提倡大家伙,别轻视,文字般若,看经,读经看经,闻经,和别人交流,别交流世俗,就是在法义上与人交流,把经文弄懂了,把文字般若这关,文字般若是个基础,先把这个基础打好了,将来即使是修行,也少走弯路,大师言:“即佛行是佛。其时听人无不悟者。时有一僧名智常,这又是一个故事啊!来曹溪山礼拜和尚,问四乘法义。智常问和尚曰:“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教示。”就是教示啊,就是请你开示,慧能大师曰:“汝自身心见,莫着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量四等,由于人迷,不觉,法无等啊,四等,是人心量分成四等,法有四乘,所以法才分有四乘,这里有一原因啊,因果关系,因你迷,而分三乘,有时候分三乘,有时候分四乘,如果觉得话,直达本心上讲,佛法本身就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点反复说啊,一定记住,别说佛法这一说,那是不是已经四等了?不是,见闻读诵,你只停留在见闻读诵阶段。是小乘,悟法解义,就是你已经闻经,已经悟到里面的法,你已经明白这法义的时候,悟法解义就是中乘。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这点里面讲的还是,解行要合一,你明白了你还要行,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离,但离法相,法相要离啊,这又是辩证,前面不离,但还有离,但就是只要,但离法相,作无所得,就是《心经》的无知亦无得,是最上乘。如果你还有得有求,你还可能是中乘,或是下乘,不是最上乘,最上乘应无所得,最上乘是最上行义,是在行动上啊,法义,最上行义,不在口诤。不要在口上跟人争来争去,汝须自修,莫问吾(我)也。你问我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你应该自修,最后这个见性,见谛,不由他得,禅宗有言,从门入者,不是自家珍宝,你老从师父这角,行脚,左边摘一点,右面摘一点,以为都有一个东西在那儿得,那么你得不到,你本身自家珍宝,本已具足。
☀又有一僧名神会,南阳人也。至曹溪山礼拜,问曰:“和尚坐禅,见不见?”这个更厉害,这个是个机锋,就是和尚你坐禅,你看六祖怎么说?六祖大师很幽默,没回答他,拿那个大师起,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疼是不疼啊?神会非常机灵神会是他身边最,就是机灵的一个,这部《坛经》能够在南北宗,就是对峙的情况下啊,把禅宗立起来的,神会在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就是往后来说啊,咱们现在往后头看,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这是禅机,机锋,你要不明白了,这是拾人牙慧,因为古人常说这个,这叫打妄语,所以你是不是妄语,你还是真会呢?不一定,你看,六祖勘验,六祖言曰:。我也是。“吾亦见亦不见。”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这就是盯出去,你光说不行,你在哪里见?在那里不见?你瞧,大师言:大师言:“吾亦见 ( 者 ),这就答了,我所见者,常见自过患,常见自己的过患,自己的过错。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患(罪)。天地人一切皆为缘起,缘起法无对无错,我不见他过错,这里要明确,不是见坏人偷东西,他没见错,他放他跑,不是那个,它讲的是法义,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就是你刚才我回答完你了,你那个亦疼亦不疼,你是在哪里疼呢?又在哪里不疼呢?你也得说说,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如果我要说不疼,那是瞎话,内是无情木,石头跟树木,他们不知道疼,他们,因为他们什么?他们没有觉受,没有觉受,哪儿来的疼啊?疼这个概念,是在觉受上,是我们的六识,觉受上体现出来的,若痛,即同凡夫,他答得很妙,他把两边都答了,即起于恨。”我要是知道疼,我就有嗔恨心了,可是我没有,实际他在答他,一谛不择,不起意,不作意,就像我们说的七识,人能做到顶端,就是七识,在七识时候,修到这个时候,你亲证的时候,他是没有疼和不疼的,但他没断灭,这件事物显现,明明了了,但他不分别取舍,不取舍那里是疼哪里是不疼,也不取舍,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六祖在前面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实际,也是指的这个境界,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见和不见都是边见,痛不痛亦是生灭。如果有疼和不疼,都在生灭当中。汝自性且不见,就你的自性你都没看见,敢来弄人!”实际惠能在这里没有肯他,因为当时在这种状态下,像他这么所谓的辩证,两边答啊,禅师行脚几年,都成惯语,就是口头禅,谁都会说,问题是你的见谛,到没到?他没答出更多新鲜的东西,如果只会左边答完了,右边也答,如果你通达了,那叫辩证,你要不通达了,你在这里偷换概念,那就叫诡辩,可是在辩证和诡辩当中,从形式上,几乎无法区别,只能在运用法义上,能够勘验出来,咱往下看啊,神会礼拜,更不敢言。他已经知道,知道自己在这角,因为师父已经点到他的要害之处了,就你觉与不觉,你不在觉上啊,你跑来就糊弄人,用现在咱们的话,你来糊弄人,你跑来,勘验我,大师言:“汝心迷不见,就点题了,你现在还在迷中,你没有悟,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如果你真见了,你应该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慧能见否?你自己还不明吗?你跑这儿,问来问去,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 岂 ) 代得我迷?这是问啊,疑问,何不自修,乃问吾见否?”你自己不修,你跑来问我,修与不修,其实,惠能没答,答也没用,因为我悟没悟,和你修不修,你悟不悟,没有关系,你要悟,只能通过你自己的修,自悟啊,我悟,与你无关,你悟了,其实,与我也无关,你不能替代我,同样,我也不能替代你,昨天讲了,世尊,阿难,服侍他三十多年,在他身边,那他没觉,世尊也没有办法,世尊没办法给他一个觉,觉悟是因缘法,缘不到,就是你的福报,你的修证都没到,那个契会点,没有成熟,那你觉不了这个别人不能替代,说佛陀开悟了 ,开悟者也不能替代一个没开悟者,去改变因果,佛法讲的就是因果法,缘起法,在缘起法上,是平等的,但缘起本身那个因果,别人是不可替代的,这里边还是一个辨证啊,神会作礼,便为门人,神会就是也留下了,六祖的厉害就在这儿,来一个人,不是走一个人,来一个人,留下一个人,不离曹溪山中,常在左右。这又是一个故事,今天结束在这。

.png)
上一篇:《六祖坛经》~第五讲
下一篇:《六祖坛经》~第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