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日照)译
直译:西蜀·净然2021.5.1
大乘密严经 卷一
密严会品第一
【经】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出过欲色无色无想于一切法自在无碍神足力通密严之国,非诸外道二乘行处,与诸邻极修观行者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皆超三界心意识境,智意生身转于所依,成就如幻首楞严法云三昧,处离诸有莲花之宫,为无量佛手亲灌顶,其名曰:摧异论菩萨、大慧菩萨、如实见菩萨、持进菩萨、解脱月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神通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金刚藏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解]我是这样(于清净意根上)如实听佛所说的。(注:一切清净意根上的如来法义,即是缘起之世间现量。即世尊所言的皆是圣言量,所以,我如是所闻的,皆是圣言量。)
一时,(注:法义无定指,即缘起之时。)佛陀住在那个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想界,并于一切法中自在无碍,以及俱备神足通的密严之国。此种【密严】之国中,不是外道以及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处。(注:隐覆之意,这个密严国土中,只有大乘一乘了义大法。舍此无他法。)并与一切相邻的极端修习观行者,(注:瑜伽行者。亦即[相应]者。)于十亿佛土之微尘数量的大菩萨们一起相聚。此种大菩萨们,个个皆是超越了三界心意识境界者。其中智慧之【意生身~异熟种子】,全部转于一切缘起之所依。并于此【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中,成就一切如幻如梦之首楞严(动中之定)中的一切法云三味。(注:动中之三昧,烦恼当下即菩提,才是真正意义的首楞严。)此种住处,恰恰是远离一切有为法的莲花之宫。(注:此莲花之宫,只有如来藏之种子,这就是莲花。缘聚即可结果。)此莲花乃无量佛之无数之手所亲自浇灌而成。其中名为:摧毁外道异论之菩萨,广大智慧之菩萨,如实之见菩萨,持戒精进之菩萨,解脱之月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神通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金刚藏菩萨,如是等等大菩萨皆为上首。(注:经文于此,交待了缘起,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并由此隐覆出此种【密严】之处,就是:智意生身。笔者认为,此意生身的关键所在,就是<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因为清净意根上的一切缘起,本身就是【平等性智】。所以说智意生身,转依于清净意根之上。这就是能够做为一切菩萨之上首的本质特征。)
【经】尔时如来、应、正等觉,从自证智境现法乐住神通辩才现众色像三昧而起,出虹电光妙庄严殿,与诸菩萨入于无垢月藏殿中,升密严场师子之座,诸菩萨众亦皆随坐。众坐已定,于时世尊四方周顾,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髻珠庄严,有无量光周匝交映成光明网。是光明网流照之时,一切佛土庄严之相分明显现如一佛土,余诸佛土严饰细妙同于微尘。密严佛土超诸佛国,无有日月及诸星宿,如无为性不同微尘。此密严中诸佛菩萨,并余国土来此会者,皆如涅槃虚空及非择灭。
[解]此时,如来,应供,正遍知(注:佛的三大名相。)即从自证智境界中,(注:清净意根之平等性智就是自证智。即如来法义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自证自知。也就是【第一知】。此知就是智,不需要再人为去证。所以称为:自证智。)并由此屏幕上呈现法乐住,(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法乐住。)神通辩才无碍通达,(注:以意识再现真实也。)显现出众生缘起之色相,从而三昧而起。(注:缘起当下即涅槃。此处三昧不是人为坐定。动中不乱,时时皆在轨则之中者,方为三昧。)此种轨则中时时处处生发出虹电之光般的妙庄严之宫殿。并与一切菩萨们(意化身),契入无垢月藏之宫殿中,升入密严道场(意根屏幕)之狮子座中。由此,一切诸菩萨皆随缘就坐了。(注:经文在此皆是表法,读者切勿执着于【相】上会解。正所谓: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
众坐定后,世尊环顾四周,从眉尖放射出清净光明,名之为:髻珠庄严。其间有无量之光周匝交映,形成了光明之网。在此法义光明的网流照映下,一切佛土的庄严之相,分明显现出如一佛土。而其它的佛土,其严饰细妙,如同于微尘一般。而这个密严佛土(意根之屏幕),远远超过于其它诸佛国土。这里【密严~屏幕】上,没有日月与星辰,就犹如无为之性,不同于有为之微尘。(注:性无处不在,相是有边界的。)此种【密严~屏幕】上,一切诸佛菩萨,(注:缘起就是佛。法义就是化身菩萨。)并与其他国土中,来此【法会~屏幕】者,全部都是缘起当下即涅槃,此种涅槃如三昧之虚空一样,并不是人为择灭的结果。(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经】尔时世尊现诸国土及佛菩萨胜功德已,复以佛眼遍视十方诸菩萨众,谓如实见菩萨言:“如实见!今此国土名为密严。是中菩萨从色无色无想之处,以三昧力生智慧火,焚烧色爱及以无明,转所依止而得智定。意生之身神足力通以为严饰,无窍隙、无骨体,如日月虹电、紫金明珠、颇梨珊瑚、诃利多罗占波迦、孔雀花月镜中之像,住于诸地净有漏因三昧自在,十究竟愿及以回向,获殊妙身而来住此。”
[解]此时,世尊显现出了一切国土,以及诸佛菩萨的殊胜功德后,又以佛眼遍视十方一切菩萨之众,(注:佛眼无识,不在相上。佛眼者,如来法眼也。无障为眼,法尔如如。)于是,对【如实之见】菩萨曰:“如实见者!今日,面前这个国土名称为【密严】。(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也。)此国土中的菩萨们从色,无色,以及无想之处,皆以三昧之力,生发出智慧之火,焚烧掉了一切色爱,以及无明,从而转身依止于清净意根,(注:转识归根。)并从中得证智慧之大定。以及意生之身,(注:意识再现真实。)并以神足通之力作为庄严装饰,其间即无窍隙之陋,亦无骨体之碍,恰如日月虹电,紫金明珠,珊瑚,琥珀,琉璃等等,亦如孔雀花月之时的镜中之像,(注:镜鉴如如。)其住于一切法地,虽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有漏因,然而却不碍其鉴性之中的三昧自在。(注:以是清净意根,虽未得无漏智慧,但一切治生产业,以及文化交流,正常的意识思维,只要符合于轨则,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种人其有所思维,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而这种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功德相,并以十种究竟之愿力的形式,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获得此殊胜妙身(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身),而来缘起之住于此等功德相中。(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经】尔时如实见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有所问,惟愿如来哀许为说。”
佛告之言:“善哉善哉!恣汝所问,当为开演。”
[解]此时,【如实之见】菩萨于大众中,(注:如实之见,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驴见马见之【不走样】之镜鉴。)即从座位上站起,偏袒右肩,右膝看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在当下想有所问,但愿如来世尊您慈悲哀许为我等大众而开示。”
世尊告如实之见菩萨曰:“太好了!太好了!随你所问,我当为你们开示演说。”(注:佛乃觉者,其开示皆为陈述语。其如实之见者,唯有清净意根上的不走样。一个是清净之陈述,一个是如实之镜鉴。二者一如,不二法门。)
【经】时如实见即白佛言:“世尊!唯此佛土出过欲色无色无想众生界耶?”
佛言:“善男子!上方去此过百亿佛国,有梵音佛土、娑罗树王佛土、星宿王佛土。过如是国,复有无量百千国土,广博殊丽种种庄严,彼中诸佛咸为菩萨说现法乐住内证智境离诸分别真如实际大涅槃界究竟之法。是故当知此佛土外,有如是等无量佛国。如实见!非唯汝今于佛国土菩萨众会心生疑怪请问如来。此有菩萨名曰持进,曾于佛所生疑怪心,便以神通升于上方,过百千亿乃至如恒河沙诸佛世界,不能一见如来之顶。心生希有,念佛菩萨不可思议,还娑婆世界舍卫城中,至于我所悔谢己过,叹佛无边犹如虚空,住内证境来密严国。”
[解]此时【如实见】菩萨即向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只有此种国土能够超越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想众生界吗?”
佛曰:“善义之男子啊!向上方,离此过百千万亿佛国之土,(注:法义无量,参看<无量义经>。)有一种梵音佛土,娑罗树佛土,星宿王佛土,(注:三名皆是表法的。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越过了这些国土,另外还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国土,(注:禅宗有言[前三三,后三三],即指此种国外有国,山外有山之状态。正所谓:法义无量亦无边。)其国土广博殊丽,显露出种种庄严。(注:<法华经>曰:“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这其中的所有诸佛全部都是为其菩萨们演说【现法乐住~内证智境】,此境就是清净意根之【鉴境】。其境界远离一切分别取舍,其境【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真实如此之实际[不二法门],恰恰就是大涅槃界之究竟妙法。(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是也。)由此当知晓:此处之佛土外,还有无数无量无边之佛国净土。(注:心生则法生,凡是清净意根处生起的法义国土,皆是净土。<法华经>曰:“以是清净意根,……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维,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如实见!注意谛听!不是只有你今日于此诸佛国土的菩萨众会中,生发出疑怪之思,才能请问如来的,此处更有一菩萨,名为【持进】。此执持于精进之菩萨,早已于佛所生发出了疑怪之心,于是便以神通之力升于上方,越过百千万亿国土,乃至如恒河沙数之诸佛世界,(注:如同我国当下之【天眼】,射电望远镜。)还是见不到如来之头顶。(注:如来要是有个【头顶】,那么,头顶以外就非如来了。这是一个悖论。修学大乘佛法,非辩证思维不可。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人不讲,我们讲。还原释迦原貌,回归释迦本怀。)于是,此【持执精进】之菩萨,心生希有之心,念想诸佛菩萨们之不可思议之功德,并且,返回到了娑婆世界的舍卫城中,来到我的住所前,悔谢自己的过患,慨叹诸佛功德之无量无边,犹如虚空一样广大,于是,回归到【内证~意根】之境中,由此,契入于【清净~密因】之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密严~屏幕】之琉璃大地之国土中。(注:心生则法生,一切法义之众生,皆从此【密严~屏幕】中产生。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到过,我们西蜀道场,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里,正式对外宣讲。人民,只有【人民~众生】,才是创造【世界~业力】的动力。)
【经】尔时会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善能演说诸地之相,微妙决定尽其源底,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于如来、应、正觉所欲问少法,愿佛慈哀为我宣示。”
佛言:“金刚藏!汝于我所欲有所问,如来、应、正等觉当顺汝心为汝开演。”
[解]此时,会中有名叫【金刚藏】的大菩萨,(注:金刚者,不坏也。种子无为,不可损坏。唯待异熟之时,所以,称一切如来藏之种子为:金刚藏。)此菩萨善能演示一切法地之相。(注:种子缘起则为相。一切次第,境界之相,皆是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演绎之功德相。)其中,微妙甚深的一切决定,皆源于轨则取向之源底。(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严格意义上讲[唯识无境],指的就是这个甚深清净意根的【源底】。人类只有在这个源底之【意根~屏幕】上,方才可能真正做到驴见马见之不走样。)由此,金刚藏菩萨即从座位上站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于如来,应供,正觉之处,(注:我站在第一义谛立场上。)要问您一些法义问题,肯求您能慈悲哀愍我等,开示宣说金刚不坏之大义。”
佛曰:“金刚藏!注意谛听!你如果在这里有所要问的话,那么,我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者,就应当随顺汝等大众之心,为你们开示演说。”(注:诸佛皆是以众生之心,方为己心。缘起众生之心,就是佛心。离开了[众生],佛不存在一个单独的[心]。这一点很重要,恰恰是真假悟道的分水岭。)
4、【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蒙佛许已,即白佛言:“世尊!佛菩提者是何句义?所觉是何?请说第一义境示法性佛,除去来今在行地者色相之见及取着外论,行分别境,起微尘、胜性、自在、时方、虚空、我意、根境和合,如是诸见复有计着,无明爱业眼色与明,是时复有触及作意,如是等法而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和合生识虚妄忆度,起有无等种种言论。此法之中复有诸人,于蕴众生堕空性见。为断如是妄分别觉,唯愿世尊说离五种识所知相,能于诸法最自在者佛大菩提所觉知义,令得闻者知其了悟所知五种而成正觉。”
[解]此时,金刚藏(不坏)大菩萨承蒙释迦文佛的许可,于是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诸佛菩萨是什么样的言辞法义呢?他们所觉悟到的又是什么呢?敬请开示一下第一义谛是怎样以【境~相】显示出【法性~佛】的?除了过去,未来,当今这三世,其在行地者,以其色相之见,及其取着的外论,(注:相对于清净意根之内法尘的外色尘之议论言辞。)其中,行起之分别之境,起其微尘(相),胜性(空),自在(轨则),时间方位(状态),虚空(性质),我意(缘起),根境和合(根尘识),以上这些【见~现】,也就是镜鉴出【识】。复有计著于分别取舍之意识,即无明生爱业,眼鉴色与明,并于此时,更有所触以及人为作意,如是之法缘起,形成了【四缘】。即因缘(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以因为缘),等无间缘(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所缘缘(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增上缘(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以此[四缘]和合生【识】,虚妄忆度(注:种子逢缘产生现行。亦称:种子熏现行。)从而生发出有与无等种种的言论学说。(注:如历史上,诸多菩萨们所造之<论>等。)此种法理法趣之中,更有一些人,于其五蕴众生之中,堕入了另一种偏执空性之见中。(注:执有与执空,皆为【边见】,皆不究竟。)为了断除此种妄念分别之谬觉,只有希望世尊您为我等迷失之大众,演说一下[远离五种识]的所觉知相。并使我们能够于一切法中,即最自在之佛菩萨者中,亲证【远离五种识】的所觉知义。由此,令其得所闻者,知其并了悟所知【五种识】,从而成就正觉。(注:五种识,即五蕴也。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产生意识,金刚藏此处在问:如何才能离开【五识~五蕴】,亲证佛菩萨所觉知义?注意!这里隐覆着一个极大的密严之义,即[相]与[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心经>中[色与空]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全部佛法核心问题。所以,此经方称【密严】二字。说到底,就是对<心经>的进一步展开与诠释。)
【经】尔时佛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金刚藏!十地自在超分别境,有大聪慧能欲显示法性佛种最上瑜祇。非惟汝今于佛菩提所觉之义生希有念请问于我,有贤幻等无量菩萨,咸于此义生希有心,种种思惟而求佛体:如来者是何句义?为色是如来耶?异色是如来乎?如是于蕴界处诸行之中内外循求不见如来,皆是所作灭坏法故。以智定意审谛观察,乃至分析至于微尘皆悉不见,蕴粗鄙故、如来者常法身故。善哉佛子!汝能善入甚深法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唯然受教。”
[解]此时,释迦文佛告诉【金刚藏~种子异熟】菩萨曰:“善哉!善哉!金刚藏!注意谛听!十地菩萨之自在无分别之境界,自有大般若之智慧,皆能显示出法性之佛的最上【瑜祗~契入】。这一切并不是只有你今天于其一切[佛菩提所觉]之义理上,生发出的希有之心念。你于今日,请问于我的,所有贤圣之幻等等次第之菩萨,全部都是于此有为次第之理义中,生发出的希有之心。你这是在以种种思维揣摩取舍之分别心,而求【佛体~真如】。譬如你言:如来者是何句义?如来是有色耶?如来是无色耶?(注:此乃伪命题,犹如问石女春天生娃,还是秋天生娃,哪个季节生好呢?)如是,你将于蕴界处诸行之中,内外往返寻求不得如来也。(注:如来者,非有为之寻求也。)你们的这些【往返~循求】,本身就是灭坏之法故。(注:以其人为的灭坏法,岂可证得真如耶?)你们应以般若之智中,三昧中的楞严大定中的【清净意根】之审谛观察,即【如染不择】之恒审思量,并于此之【意根~屏幕】上,以意识之心,分析取舍,至于微尘极细处,亦至全部都是不见有物了,(注:此乃外道极微论者是也。)由于此蕴界处粗鄙的原故,而相对应的如来法趣者,却是恒常之法身的原故。(注:由此当知,二者是辩证的。本身就是一如不二的。读者应知: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太好了!诸佛之子!你今日能够善巧地契入甚深法界,真是太好了!金刚藏之种子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你宣说。”
金刚藏菩萨言:“唯愿如此恭教受教。”
5、【经】佛言:“善男子!金刚三昧藏胜自在者如来,非蕴亦不异蕴、非依蕴非不依蕴、非生非灭、非智非所知、非根非境。何以故?蕴界处诸根境等皆粗鄙故,不应住内、不应住外而见如来。善男子!色无觉知无有思虑,生已必灭,同于草木瓦石之类,微尘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犹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缘所生,如热时焰。譬如盛热地气蒸涌,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诸鸟兽等为渴所逼,远而见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无有体性虚妄不实。分别智者如有性见各别体相名字可得,定者审观犹如兔角石女儿等,但有假名初无实义。如梦中色唯想妄见寤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成于正觉即无所见。譬如芭蕉皮叶既除中无有实,行亦如是,离于身境即无体性。识如幻事虚伪不实,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及诸象马种种形体具足庄严,愚幻贪求非明智者。识亦如是,依余而住而异分别,谓能所取二种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转灭,是故无体同于幻事。
[解]释迦文佛曰:“至善的男子啊!金刚三昧种子之藏,即是胜自在者,亦名【如来】。此如来非是五蕴,但又不异于五蕴,(注:这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辩证】,亦即不二法门。)其非依蕴,但同时,又非不依蕴。(注:蕴与非蕴一如不二。)非生非灭,非智非所知。(注:无智亦无得。)非根亦非境。(注:以无所得故。根与境终归毕竟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蕴界处的一切根与境皆是虚幻不实的和合产物。其存在形式,皆是粗鄙不实故。而这个虚幻的【存在】,即不在内,也不在外,所以,欲见如来的话,不应于心之内外二边上得见。(注:如来法尔,不涉内外。)至善之男子啊!注意谛听!一切色法皆无觉知,亦无思虑,(注:思虑属心法,是意识的范畴。)一切法包括色法与心法,生已必灭。如同草木瓦石之类,犹如微尘集聚而成,又如水中聚沫,皆是受以对峙二法的和合而产生的。又犹如浮泡,瓶衣等等,思想也是二元和合之因缘所生发出来的结果。如热时阳焰,皆是盛热之时,地气蒸涌的结果。照之以日光,即可形成如水波浪一般,迷惑于众生,而其一切鸟兽之类,为渴所逼,远处见之,心生水想,故尔以幻为实也。思想亦是如此,本身无有体性,皆是流动的虚妄不实的。是人类特有的【分别智】者,如其产生的性见,以及各别体相,并以名相可得。(注: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是真入楞严之三昧大定者,于【清净意根】处,审观面前屏幕上的一切驴见马见,皆如兔子之角,以及石女之娃等。(注:虚伪无实。)只是一个假名,起初就是没有实义的。(注:人类只能生活在【名相】中,那个所谓的【真实】,本身就是生灭刹那的。这一点,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涵。)就如同梦中诸色,只是思想意识当中的妄见,醒来时,也就没有了。这就犹如无明于梦中见男女相爱之种种色相,如果是始于正确觉知的话,也就不会生发出这种妄见。(注:所以,日常生活中主张的【戒律】行为,是很有必要的。)又譬如芭蕉,皮与叶尽除之后,中无有实。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亦是,离开了身心与境界,根本就没有一个独立的体性存在。(注:唯识宗人的【唯识无境】在这里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况且,【识】难道可以独立存在吗?)金刚藏谛听!【识】字如幻化之事,虚伪不实,又如幻师以及幻师之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以及一切象马車等等形体物相,全部具足庄严体态,此乃皆是表法而已。岂有真实耶?凡夫愚痴以幻为贪婪之求,以假为实,非明智之人也。一切【唯识】亦复如是,依其余【境~相】而住,(注:<经>曰:“根尘识。”)进而因识而异加分别取舍之。由此,能与所之取,二种同时生起,行者如果能够自我了知的话,当下即是全部转灭,(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故,一切无体皆无自性,同于幻事也。(注:如此幻事,恰是实事。正所谓:桥流水不流也。)
6、【经】“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槃界亦名法界。过现未来诸佛世尊,皆随顺此而宣说故。如来出世、不出世间此性常在,名法住性亦名法尼夜摩性。金刚藏!云何名为尼夜摩?后有诸恶此皆离故。又此三昧能决定除后有诸恶,以如是义名尼夜摩。若有住此三昧之者,于诸众生心无顾恋,证于实际及以涅槃,犹如热铁投清冷水故。诸菩萨舍而不证近住而已,常为众生而作利益,不舍精进大悲诸度、不断佛种、不行外道二乘之径,如大力象,不为三昧淤泥所溺,心不味着识之境界,趣佛法门恒无退转,以究竟慧入佛法身,开显如来广大威德,当成正觉转妙法錀,智境众色而为资用,入如来定游涅槃境,渐次修行超第八地,善巧积习乃至法云,资用如来广大威德,住于诸佛内证之地,与无功用三昧相应,遍游十方不动本处,而恒依止密严佛国转于所依,智定意身力通自在皆得具足。譬如空月影遍众水,佛亦如是,化形普降于诸世间,随众生心所乐不同,皆使蒙益无空见者,复令当诣密严佛国。如其性欲而渐开诱,为说一切欲界天王自在菩萨摩尼宫等诸安乐处,乃至诸地次第十方佛土功德庄严,尽于未来随机应现。如因持咒安缮那药及诸灵仙宫殿之神,与人同止而不可见。如来变化所为事毕,住于真身晦而不现,亦复如是。”
[解]金刚藏!注意谛听!如来者常住恒不变易,(注:桥流水不流也。正所谓: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此之谓也。)这种如来法义之种子缘起修习念佛观行之境界,就称名为:如来藏。(注:此如来藏就是金刚藏。)犹如虚空一样不可坏灭。(注:历史上所谓的【虚空粉碎】,只是觉受范畴内的一种方便说,粉碎不粉碎,依然是虚空。黄叶止啼,莫作圣解。)这种刹那非刹那,生灭非生灭的,粉碎非粉碎的【虚空】,就是涅槃境界,亦名为法界,亦是真如,亦为实际。过去与未来一切诸佛世尊,(注:出世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全部都是随顺此种【觉性~关系】,而为宣说一切缘起之法理法趣的。如来出世与不出世,此种【关系~性】永恒常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此法性无为,是名【法住性】,亦名为法尼夜摩性。金刚(如来)藏啊!注意谛听!什么是【尼夜摩】呢?即所有的人为后有的一切恶习恶业,全部的远离之,这就是尼夜摩性。(注:此种【关系~性】,纯洁干净,法尔如是,非人为作意所得也。)其此,此种非人为作意之三昧大定,(注:楞严大定,动中之定。)能够自然决定清除一切后有人为之诸恶。由此之法理法趣,则名之为【尼夜摩】。(注:此乃摩尼宝珠也。)一切行者当中,若有住此三昧之定者,必当于一切【众生~缘起】之心中,无所顾恋,无所挂碍,无所束缚,当下即可证于实际(真如),以及涅槃(如来)。这种境界,就好象一块热铁投入了冷水之中,热量顿歇,歇即菩提也。一切菩萨(觉者)皆是【舍而不证~无智亦无得】者,只不过是【近住~屏幕】而已。正所谓【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是之为[近住]。此种菩提行者,恒常为【众生~缘起】而作利益。(注:由此当知,菩萨入世,利国,利民,利社会。)所以,菩萨之行,不舍精进,以大悲心度化一切有缘之众生。不让佛种断掉,亦不行持二乘之人的小径小道。犹如雄象之大力,不为三昧(人为坐定)之淤泥所侵溺淹死,心中也不会味于一切【识】之境界。(注:此处境界与[唯识无境],不可同日而语。)如此不著不执不唯不识之境界,趣向于诸佛之法门,永恒不会退转。一切行者,皆应当以此究竟之智慧契入佛之法身。(注: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由此法身中,开显出如来广大之威德。(注:此等威德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功德相。)由此,当成一切正觉,当转一切法轮。一切智慧与境界之缘起众生之色,全部在此[屏幕上]为其资用。从而行者当入如来究竟之智慧,当契诸佛之法身,从而开显一切如来之大威德,从而成就正觉之智,旋转胜妙之法轮,一切智镜之众色(驴见马见),当下即是【不走样】之入于如来大定(动中之定),从此悠游于涅槃之境。从而权巧方便,渐次修行,最终顿超八地,此种善巧积习(量变到质变),乃至于法云之地,其中,资用一切如来之法义缘起,展现于广大威德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由此,住于诸佛(缘起本是佛)内证之地,(注:此种内证专指<法华经>中【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史称成佛的法华,此言不虚也。)行者于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与其无功用三昧相应,遍游十方三世,以及恒河沙数百千万亿劫,而【不动本处~清净意根】也。(注: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由此,一切行者,从而永恒的依止于【密严佛国~清净意根】,并以此为一切缘起之所依处。(注:意根者,乃一切意识生发的依止处。<经>曰:根尘识。)当下的一切智慧全部决定于意根之报身,其中的力量通达与自在,全部都是本自俱足的。这就犹如空中明月,影遍一切缘起之水。凡有水处,即可映月。诸佛法义亦复如是。化形(意生身)普降于一切世间,并随其众生(缘起)之心,所喜所乐个个不同。(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千江有水千江月,皆使众生蒙益,并无空见者。(注:见者即得益。利国,利民,利社会。)其次当令大家都能知晓,诣见【密严佛国~清净意根】。这就犹如性欲一般,需要渐次慢慢地开发诱导之,(注: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由此,为其演说一切欲界,以及天王自在,又及菩萨摩尼之宫等等,一切享受安乐之处。最终演绎出诸佛菩萨之次第,以及十方佛土,功德之庄严,(注:心生则法生,一切皆是清净意根本俱之功德相。)尽其未来之际,随机应缘而显现之。就好象因其持咒安缮那药,(注:仙家之术,勾牵之欲。)以及一切灵仙宫殿之神祇,皆是虚幻不实的,与人同止,而不可见。(注:此乃意化业力之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爽。好自为之。)一切如来之法义,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瞬间即过,其如来变化所为事毕,住于清净意根中的真身,即【关系~性】,则隐覆而不见,一切心法之生起之现象,全部都是这样的过程。(注: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此之谓也。)
7、【经】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根蕴如蛇聚,境界缘所触,痴爱业以生,众习缚难解。
心及诸心法,动虑恒不安,觉观所缠绕,如龙共盘结。
瞋毒从此兴,譬如炎盛火,诸修观行者,为舍众蕴法。
于此常谛观,一心而不懈,譬如虚空中,无树而有影,
风衢与鸟迹,此见悉为难。能造及所造,色与非色法,
于彼见如来,其难亦如是。真如实际等,及诸佛体性,
内证之所行,超诸语言境。涅槃名为佛,佛亦名涅槃,
离诸分别想,云何而可见?碎末于金矿,矿中不见金,
智者巧融炼,真金方乃显。分剖于诸色,乃至为微尘,
及析求诸蕴,若一若异性,佛体不可见,亦非无有佛。
定者观如来,三十二相具,若乐等众事,施作皆明显,
是故不应说,如来定是无。三昧一缘佛,善因善根佛,
一切世胜佛,及正等觉佛,如是五种佛,所余皆变化。
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
[解]此时,世尊又以偈语重宣之:
根蕴犹如蛇聚,境界因缘所触。痴爱依业以生,众习缠缚难解。
心与一切心法,动虑恒变不安。觉观所以缠绕,如龙共聚盘结。
瞋毒从此而兴,譬如炙炎盛火。一切修观行者,为舍众缘蕴法。
于此常作谛观,一心而不懈怠。譬如身处虚空,无树而有影像。
风衢更与鸟迹,此见悉为难详。能造以及所造,色法与非色法。
于彼若见如来,其难亦复如是。真如实际尔等,及诸佛体实性。
内证与之所行,超诸语言境界。涅槃名为佛果,佛亦名为涅槃。
离诸分别念想,云何而言可见?碎末藏于金矿,矿中不见金显。
智者善巧融炼,真金方乃显现。分剖于成诸色,乃至细为微尘。
及析求诸蕴染,若一若异性真。佛体不可眼见,亦非无有佛体。
定者观此如来,三十二相皆具。若乐等等众事,施作皆明显著。
是故不应妄说,如来定是有无。三昧一切缘佛,善因善根缘佛。
一切世智胜佛,及正等正觉佛。如是五种佛圆,所余皆为变化。
三十二种胜相,如来藏里本具。是故佛非有无,定者能观显见。
(注:大乘佛法始终皆是辩证的。)
【经】出过于三界,无量诸佛国,如来微妙刹,净佛子充满。
禅慧互相资,以成坚固性, 游于密严土,思惟佛威德。
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超过刹那坏,恒游三昧中。
世尊有大定,湛然而正受,相好诸功德,内外以庄严。
众谓佛化身,从于兜率降,佛常密严住,像现从其国。
住真而正受,随缘众像生,如月在虚空,影鉴于诸水;
如摩尼众影,色合而明现;如来住正定,现影亦复然。
譬如形与像,非一亦非异,如是胜丈夫,成于诸事业,
非微尘胜性,非时非自在,亦非余缘等,而作于世间。
如来以因性,庄严其果体,随世之所应,种种皆明现,
游戏于三昧,内外无不为。山川及林野,朋友诸眷属,
众星与日月,皎镜而垂象。如是诸世间,身中尽包纳,
复置于掌内,散掷如芥子。佛于定自在,牟尼最胜尊。
[解]若出离于三界,见无量诸佛国。即如来微妙刹,皆净佛子充满。
禅慧互相双资,以成坚固法性。游于密严国土,思惟诸佛威德。
(注:诸佛皆以化身说法,有情当呈善思维之。此处末那即密严,意根即净土。)
密严根中之人,一切本同于佛,
(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缘起即是佛。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超过刹那生灭,恒游三昧定中。
(注:此定乃楞严大定,即动中之定。非人为坐定也。)
世尊密严大定,湛然如来正受。相好一切功德,内外不二庄严。
众生谓佛化身,从于兜率降生。佛常密严无住,像现缘从其国。
无住真本正受,随缘众像化生。如月朗照虚空,影鉴于诸镜水。
(注:这就是典型的【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之鉴性。)
如其摩尼众影,众色合而明现。如来无住正定,现影亦复净然。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就是[西蜀·净然]之法趣。)
譬如形与像染,非一非异双非。如是胜谛丈夫,成于诸事业果。
非微非尘胜性,非时非空自在。亦非余缘俱等,而作缘起世间。
(注:参看龙树菩萨<中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如来以是因性,庄严证其果体,随世之所应化,种种皆明现鉴。
游戏至于三昧,内外无为不为。
(注:世尊的思维逻辑是<金刚经>中的【双非】,即非法非非法。这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涵。)
如山川及林野,亦朋友诸眷属,如众星与日月,亦皎镜而垂象。
(注:清净意根,本身就是镜鉴垂象。)
如是一切世间,身心尽于包纳。复置其于掌内,意化掷如芥子。
佛于定中自在,牟尼最胜世尊。
(注:诸佛于定中,化身讲法。唯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8、【经】无能作世间,唯佛之所化。盲暗无知者,驰流妄分别,
计著于有无,若我及非我,或言一切坏,或言少分灭。
如是诸人等,常自害其身,云何于此中,而生是诸见?
佛是遍三界,观行之大师,观世如干城,所作众事业,
亦如梦中色,渴兽所求水,因于种种业,风绳而进退。
佛于方便中,自在知见者,譬如工巧匠,善守于机发,
亦如海船师,执拖而摇动。如来最微妙,寂静无有边,
超诸有着根,净根之所证。是修行定者,微妙定所依,
一切观行人,明了心中住。佛体最清净,非有亦非无,
远离于限量,及以能所觉。妙智相应心,最上之境界,
知相皆无性,是即见如来。破诸相应心,不著于三昧,
住于无染路,一切皆无染。诸天乾闼婆,阿修紧那罗,
仙人及外道,赞叹而供养。于彼不耽求,而兴世间业,
以住本清净,相应妙理中。天人等见者,变化之所作,
佛非彼此现,而同于日月,住于圆应道,现除诸贡高,
异学各不同,随宜而摄御。种种众智法,王论三毗陀,
悉是诸如来,定力持而说。国王王臣等,乃至山林处,
所有诸仪则,皆从佛出生。十方众宝藏,出生清净宝,
悉是天中天,自在威神故。
[解]人无能作世间,唯佛之所化身。盲暗无知愚者,驰流妄自分别。
计著执于有无,若我若及非我。或言一切好坏,或言少分生灭。
如是诸人等习,常自害其自身。云何于此梦中,而生如是诸见?
诸佛是遍三界,观行犹显大师。若观世如干城,所作众生事业。
亦如梦中诸色,如渴兽所求水。又因于业种种,如风绳而进退。
佛于方便之中,许自在知见者。譬如工巧巨匠,亦善守于机发。
亦如海船舵师,执拖随浪摇动。如来最微妙法,寂静无有边际。
超越诸有着根,净根之所唯证。
(注:人类只有在【清净意根】处,方可证知:唯有内法识,无有外尘境。简称:唯识无境。)
若是修行定者,微妙大定所依。一切观行之人,明了心中无住。
佛体根最清净,非有非无双非。远离一切限量,以及能所之觉。
妙智相应于心,最上无为境界。知相皆无自性,是即镜鉴如来。
破诸相应幻心,不著执于三昧。住于无染之路,一切皆如无染。
诸天与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仙人等及外道,虽赞叹而供养。
但于彼不耽求,而兴世间诸业。以无住本清净,相应于妙理中。
天人等及见者,变化随缘所作。佛非彼此现观,恒久同于日月。
住于圆通应道,现除一切贡高。异学各自不同,随宜总持摄御。
种种众生智法,王论于三毗陀。悉是诸法如来,定力总持而说。
国王及王臣等,乃至山林深处。所有诸仪轨则,皆从佛法出生。
十方众生宝藏,出生清净宝根。悉是天中天曲,自在威神故旧。
(注:行者当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如如法尔,鉴见真实。)
【经】一切三界中,有诸明智者,种种方便业,因佛而成就。
现从兜率降,婇女众围绕,歌舞共欢娱,日夜常游集。
或如坚利智,舍陵波居士,执世之直绳,与夺而招放。
虽于一切处,现为明智者,而在密严中,寂然无动作。
此大牟尼境,凡愚异分别,譬如翳目人,亦犹众渴兽,
如世观于幻,梦中诸所取。天中天境界,佛子见其真,
如是观行人,如从于睡觉。那罗与伊舍,梵天娑旦那,
难陀鸠摩罗,劫比首迦等,处定而思审,于此常迷惑。
去来现在世,一切诸牟尼,习气覆于心,亦所不能见。
善哉金刚藏!普行诸地中,复以佛威神,而居密严土,
是汝之境界,我今为汝说。或有妄分别,胜性与微尘,
如工作诸物,种种诸形相,生唯是法生,灭亦唯法灭。
妄计一切物,细尘能造作,因能了于果,譬如灯照物。
先不得其相,后坏亦复然,非于过去中,有体而可得,
未来亦如是,离缘无有性。一一诸缘内,遍求无有体,
不见性有无,亦无无有见。于蕴瓶衣等,微细而分别,
三百有六十,邪宗坏正道,往来生死中,无有涅槃法。”
[解]
一切三界之中,皆有诸明智者。种种方便意业,因佛缘而成就。
现从兜率降下,婇女众眷围绕。歌舞与共欢娱,日夜恒常游集。
或如坚利智者,如舍陵波居士。执世之衡直绳,与夺净根招放。
虽于一切处隐,但现为明智者。法尔密严根中,寂然无有动作。
此乃大牟尼境,凡愚异为分别。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是清净【意根~密严】之本质特征。)
譬如翳目之人,亦犹众痴渴兽。如世观于幻相,梦中诸皆所取。
天中天之境界,佛子性见其真。如是观诸行人,恰如从于睡觉。
那罗与伊舍等,梵天及娑旦那,难陀鸠摩罗者,劫比首迦等如。
处定而善思审,于此常陷迷惑。去来现在三世,一切法诸牟尼。
习气隐覆真心,亦所不能详见。善哉金刚种藏!普行诸次地中。
复以佛威神现,而居密严土中。此是汝之境界,我今为汝说之。
(注:人类当于【清净意根~密严法尘】处,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或有妄分别者,胜性与其微尘。
(注: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
如工作于诸物,种种因缘形相。
(注:<法华经>曰:【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此之谓也。)
生唯是法而生,灭亦唯心法灭。妄计一切物事,细尘能缘造作。
因能了示于果,譬如灯之照物。
(注:了因即于果,于果即万法。若真行道人,法法皆无法。)
先不得其相实,后坏当亦复然,
(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非于过去现中,而有体实可得。未来亦当如是,离缘皆无有性。
(注:色空不二,空色一如。)
一一诸于缘内,遍求皆无有体。
(注:佛法不承认有一个【实有之体】存在。万事万物,缘生缘灭。所以说:佛法的终极就是缘起法。)
不见性实有无,亦无无有之见。于蕴与瓶衣等,但微细而分别。
于三百有六十,唯邪宗坏正道。独往来生死中,实无有涅槃法。”
(注:<楞伽经>曰: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真觉者,当以意识再现真实也。)
一时佛住出过欲色无色无想于一切法自在无碍神足力通密严之国,非诸外道二乘行处,与诸邻极修观行者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皆超三界心意识境,智意生身转于所依,成就如幻首楞严法云三昧,处离诸有莲花之宫,为无量佛手亲灌顶,其名曰:摧异论菩萨、大慧菩萨、如实见菩萨、持进菩萨、解脱月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神通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金刚藏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解]我是这样(于清净意根上)如实听佛所说的。(注:一切清净意根上的如来法义,即是缘起之世间现量。即世尊所言的皆是圣言量,所以,我如是所闻的,皆是圣言量。)
一时,(注:法义无定指,即缘起之时。)佛陀住在那个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想界,并于一切法中自在无碍,以及俱备神足通的密严之国。此种【密严】之国中,不是外道以及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处。(注:隐覆之意,这个密严国土中,只有大乘一乘了义大法。舍此无他法。)并与一切相邻的极端修习观行者,(注:瑜伽行者。亦即[相应]者。)于十亿佛土之微尘数量的大菩萨们一起相聚。此种大菩萨们,个个皆是超越了三界心意识境界者。其中智慧之【意生身~异熟种子】,全部转于一切缘起之所依。并于此【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中,成就一切如幻如梦之首楞严(动中之定)中的一切法云三味。(注:动中之三昧,烦恼当下即菩提,才是真正意义的首楞严。)此种住处,恰恰是远离一切有为法的莲花之宫。(注:此莲花之宫,只有如来藏之种子,这就是莲花。缘聚即可结果。)此莲花乃无量佛之无数之手所亲自浇灌而成。其中名为:摧毁外道异论之菩萨,广大智慧之菩萨,如实之见菩萨,持戒精进之菩萨,解脱之月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神通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金刚藏菩萨,如是等等大菩萨皆为上首。(注:经文于此,交待了缘起,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并由此隐覆出此种【密严】之处,就是:智意生身。笔者认为,此意生身的关键所在,就是<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因为清净意根上的一切缘起,本身就是【平等性智】。所以说智意生身,转依于清净意根之上。这就是能够做为一切菩萨之上首的本质特征。)
【经】尔时如来、应、正等觉,从自证智境现法乐住神通辩才现众色像三昧而起,出虹电光妙庄严殿,与诸菩萨入于无垢月藏殿中,升密严场师子之座,诸菩萨众亦皆随坐。众坐已定,于时世尊四方周顾,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髻珠庄严,有无量光周匝交映成光明网。是光明网流照之时,一切佛土庄严之相分明显现如一佛土,余诸佛土严饰细妙同于微尘。密严佛土超诸佛国,无有日月及诸星宿,如无为性不同微尘。此密严中诸佛菩萨,并余国土来此会者,皆如涅槃虚空及非择灭。
[解]此时,如来,应供,正遍知(注:佛的三大名相。)即从自证智境界中,(注:清净意根之平等性智就是自证智。即如来法义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自证自知。也就是【第一知】。此知就是智,不需要再人为去证。所以称为:自证智。)并由此屏幕上呈现法乐住,(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法乐住。)神通辩才无碍通达,(注:以意识再现真实也。)显现出众生缘起之色相,从而三昧而起。(注:缘起当下即涅槃。此处三昧不是人为坐定。动中不乱,时时皆在轨则之中者,方为三昧。)此种轨则中时时处处生发出虹电之光般的妙庄严之宫殿。并与一切菩萨们(意化身),契入无垢月藏之宫殿中,升入密严道场(意根屏幕)之狮子座中。由此,一切诸菩萨皆随缘就坐了。(注:经文在此皆是表法,读者切勿执着于【相】上会解。正所谓: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
众坐定后,世尊环顾四周,从眉尖放射出清净光明,名之为:髻珠庄严。其间有无量之光周匝交映,形成了光明之网。在此法义光明的网流照映下,一切佛土的庄严之相,分明显现出如一佛土。而其它的佛土,其严饰细妙,如同于微尘一般。而这个密严佛土(意根之屏幕),远远超过于其它诸佛国土。这里【密严~屏幕】上,没有日月与星辰,就犹如无为之性,不同于有为之微尘。(注:性无处不在,相是有边界的。)此种【密严~屏幕】上,一切诸佛菩萨,(注:缘起就是佛。法义就是化身菩萨。)并与其他国土中,来此【法会~屏幕】者,全部都是缘起当下即涅槃,此种涅槃如三昧之虚空一样,并不是人为择灭的结果。(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经】尔时世尊现诸国土及佛菩萨胜功德已,复以佛眼遍视十方诸菩萨众,谓如实见菩萨言:“如实见!今此国土名为密严。是中菩萨从色无色无想之处,以三昧力生智慧火,焚烧色爱及以无明,转所依止而得智定。意生之身神足力通以为严饰,无窍隙、无骨体,如日月虹电、紫金明珠、颇梨珊瑚、诃利多罗占波迦、孔雀花月镜中之像,住于诸地净有漏因三昧自在,十究竟愿及以回向,获殊妙身而来住此。”
[解]此时,世尊显现出了一切国土,以及诸佛菩萨的殊胜功德后,又以佛眼遍视十方一切菩萨之众,(注:佛眼无识,不在相上。佛眼者,如来法眼也。无障为眼,法尔如如。)于是,对【如实之见】菩萨曰:“如实见者!今日,面前这个国土名称为【密严】。(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也。)此国土中的菩萨们从色,无色,以及无想之处,皆以三昧之力,生发出智慧之火,焚烧掉了一切色爱,以及无明,从而转身依止于清净意根,(注:转识归根。)并从中得证智慧之大定。以及意生之身,(注:意识再现真实。)并以神足通之力作为庄严装饰,其间即无窍隙之陋,亦无骨体之碍,恰如日月虹电,紫金明珠,珊瑚,琥珀,琉璃等等,亦如孔雀花月之时的镜中之像,(注:镜鉴如如。)其住于一切法地,虽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有漏因,然而却不碍其鉴性之中的三昧自在。(注:以是清净意根,虽未得无漏智慧,但一切治生产业,以及文化交流,正常的意识思维,只要符合于轨则,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种人其有所思维,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而这种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功德相,并以十种究竟之愿力的形式,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获得此殊胜妙身(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身),而来缘起之住于此等功德相中。(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经】尔时如实见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有所问,惟愿如来哀许为说。”
佛告之言:“善哉善哉!恣汝所问,当为开演。”
[解]此时,【如实之见】菩萨于大众中,(注:如实之见,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驴见马见之【不走样】之镜鉴。)即从座位上站起,偏袒右肩,右膝看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在当下想有所问,但愿如来世尊您慈悲哀许为我等大众而开示。”
世尊告如实之见菩萨曰:“太好了!太好了!随你所问,我当为你们开示演说。”(注:佛乃觉者,其开示皆为陈述语。其如实之见者,唯有清净意根上的不走样。一个是清净之陈述,一个是如实之镜鉴。二者一如,不二法门。)
【经】时如实见即白佛言:“世尊!唯此佛土出过欲色无色无想众生界耶?”
佛言:“善男子!上方去此过百亿佛国,有梵音佛土、娑罗树王佛土、星宿王佛土。过如是国,复有无量百千国土,广博殊丽种种庄严,彼中诸佛咸为菩萨说现法乐住内证智境离诸分别真如实际大涅槃界究竟之法。是故当知此佛土外,有如是等无量佛国。如实见!非唯汝今于佛国土菩萨众会心生疑怪请问如来。此有菩萨名曰持进,曾于佛所生疑怪心,便以神通升于上方,过百千亿乃至如恒河沙诸佛世界,不能一见如来之顶。心生希有,念佛菩萨不可思议,还娑婆世界舍卫城中,至于我所悔谢己过,叹佛无边犹如虚空,住内证境来密严国。”
[解]此时【如实见】菩萨即向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只有此种国土能够超越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想众生界吗?”
佛曰:“善义之男子啊!向上方,离此过百千万亿佛国之土,(注:法义无量,参看<无量义经>。)有一种梵音佛土,娑罗树佛土,星宿王佛土,(注:三名皆是表法的。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越过了这些国土,另外还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国土,(注:禅宗有言[前三三,后三三],即指此种国外有国,山外有山之状态。正所谓:法义无量亦无边。)其国土广博殊丽,显露出种种庄严。(注:<法华经>曰:“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这其中的所有诸佛全部都是为其菩萨们演说【现法乐住~内证智境】,此境就是清净意根之【鉴境】。其境界远离一切分别取舍,其境【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真实如此之实际[不二法门],恰恰就是大涅槃界之究竟妙法。(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是也。)由此当知晓:此处之佛土外,还有无数无量无边之佛国净土。(注:心生则法生,凡是清净意根处生起的法义国土,皆是净土。<法华经>曰:“以是清净意根,……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维,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如实见!注意谛听!不是只有你今日于此诸佛国土的菩萨众会中,生发出疑怪之思,才能请问如来的,此处更有一菩萨,名为【持进】。此执持于精进之菩萨,早已于佛所生发出了疑怪之心,于是便以神通之力升于上方,越过百千万亿国土,乃至如恒河沙数之诸佛世界,(注:如同我国当下之【天眼】,射电望远镜。)还是见不到如来之头顶。(注:如来要是有个【头顶】,那么,头顶以外就非如来了。这是一个悖论。修学大乘佛法,非辩证思维不可。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人不讲,我们讲。还原释迦原貌,回归释迦本怀。)于是,此【持执精进】之菩萨,心生希有之心,念想诸佛菩萨们之不可思议之功德,并且,返回到了娑婆世界的舍卫城中,来到我的住所前,悔谢自己的过患,慨叹诸佛功德之无量无边,犹如虚空一样广大,于是,回归到【内证~意根】之境中,由此,契入于【清净~密因】之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密严~屏幕】之琉璃大地之国土中。(注:心生则法生,一切法义之众生,皆从此【密严~屏幕】中产生。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到过,我们西蜀道场,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里,正式对外宣讲。人民,只有【人民~众生】,才是创造【世界~业力】的动力。)
【经】尔时会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善能演说诸地之相,微妙决定尽其源底,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于如来、应、正觉所欲问少法,愿佛慈哀为我宣示。”
佛言:“金刚藏!汝于我所欲有所问,如来、应、正等觉当顺汝心为汝开演。”
[解]此时,会中有名叫【金刚藏】的大菩萨,(注:金刚者,不坏也。种子无为,不可损坏。唯待异熟之时,所以,称一切如来藏之种子为:金刚藏。)此菩萨善能演示一切法地之相。(注:种子缘起则为相。一切次第,境界之相,皆是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演绎之功德相。)其中,微妙甚深的一切决定,皆源于轨则取向之源底。(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严格意义上讲[唯识无境],指的就是这个甚深清净意根的【源底】。人类只有在这个源底之【意根~屏幕】上,方才可能真正做到驴见马见之不走样。)由此,金刚藏菩萨即从座位上站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于如来,应供,正觉之处,(注:我站在第一义谛立场上。)要问您一些法义问题,肯求您能慈悲哀愍我等,开示宣说金刚不坏之大义。”
佛曰:“金刚藏!注意谛听!你如果在这里有所要问的话,那么,我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者,就应当随顺汝等大众之心,为你们开示演说。”(注:诸佛皆是以众生之心,方为己心。缘起众生之心,就是佛心。离开了[众生],佛不存在一个单独的[心]。这一点很重要,恰恰是真假悟道的分水岭。)
4、【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蒙佛许已,即白佛言:“世尊!佛菩提者是何句义?所觉是何?请说第一义境示法性佛,除去来今在行地者色相之见及取着外论,行分别境,起微尘、胜性、自在、时方、虚空、我意、根境和合,如是诸见复有计着,无明爱业眼色与明,是时复有触及作意,如是等法而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和合生识虚妄忆度,起有无等种种言论。此法之中复有诸人,于蕴众生堕空性见。为断如是妄分别觉,唯愿世尊说离五种识所知相,能于诸法最自在者佛大菩提所觉知义,令得闻者知其了悟所知五种而成正觉。”
[解]此时,金刚藏(不坏)大菩萨承蒙释迦文佛的许可,于是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诸佛菩萨是什么样的言辞法义呢?他们所觉悟到的又是什么呢?敬请开示一下第一义谛是怎样以【境~相】显示出【法性~佛】的?除了过去,未来,当今这三世,其在行地者,以其色相之见,及其取着的外论,(注:相对于清净意根之内法尘的外色尘之议论言辞。)其中,行起之分别之境,起其微尘(相),胜性(空),自在(轨则),时间方位(状态),虚空(性质),我意(缘起),根境和合(根尘识),以上这些【见~现】,也就是镜鉴出【识】。复有计著于分别取舍之意识,即无明生爱业,眼鉴色与明,并于此时,更有所触以及人为作意,如是之法缘起,形成了【四缘】。即因缘(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以因为缘),等无间缘(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所缘缘(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增上缘(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以此[四缘]和合生【识】,虚妄忆度(注:种子逢缘产生现行。亦称:种子熏现行。)从而生发出有与无等种种的言论学说。(注:如历史上,诸多菩萨们所造之<论>等。)此种法理法趣之中,更有一些人,于其五蕴众生之中,堕入了另一种偏执空性之见中。(注:执有与执空,皆为【边见】,皆不究竟。)为了断除此种妄念分别之谬觉,只有希望世尊您为我等迷失之大众,演说一下[远离五种识]的所觉知相。并使我们能够于一切法中,即最自在之佛菩萨者中,亲证【远离五种识】的所觉知义。由此,令其得所闻者,知其并了悟所知【五种识】,从而成就正觉。(注:五种识,即五蕴也。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产生意识,金刚藏此处在问:如何才能离开【五识~五蕴】,亲证佛菩萨所觉知义?注意!这里隐覆着一个极大的密严之义,即[相]与[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心经>中[色与空]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全部佛法核心问题。所以,此经方称【密严】二字。说到底,就是对<心经>的进一步展开与诠释。)
【经】尔时佛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金刚藏!十地自在超分别境,有大聪慧能欲显示法性佛种最上瑜祇。非惟汝今于佛菩提所觉之义生希有念请问于我,有贤幻等无量菩萨,咸于此义生希有心,种种思惟而求佛体:如来者是何句义?为色是如来耶?异色是如来乎?如是于蕴界处诸行之中内外循求不见如来,皆是所作灭坏法故。以智定意审谛观察,乃至分析至于微尘皆悉不见,蕴粗鄙故、如来者常法身故。善哉佛子!汝能善入甚深法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唯然受教。”
[解]此时,释迦文佛告诉【金刚藏~种子异熟】菩萨曰:“善哉!善哉!金刚藏!注意谛听!十地菩萨之自在无分别之境界,自有大般若之智慧,皆能显示出法性之佛的最上【瑜祗~契入】。这一切并不是只有你今天于其一切[佛菩提所觉]之义理上,生发出的希有之心念。你于今日,请问于我的,所有贤圣之幻等等次第之菩萨,全部都是于此有为次第之理义中,生发出的希有之心。你这是在以种种思维揣摩取舍之分别心,而求【佛体~真如】。譬如你言:如来者是何句义?如来是有色耶?如来是无色耶?(注:此乃伪命题,犹如问石女春天生娃,还是秋天生娃,哪个季节生好呢?)如是,你将于蕴界处诸行之中,内外往返寻求不得如来也。(注:如来者,非有为之寻求也。)你们的这些【往返~循求】,本身就是灭坏之法故。(注:以其人为的灭坏法,岂可证得真如耶?)你们应以般若之智中,三昧中的楞严大定中的【清净意根】之审谛观察,即【如染不择】之恒审思量,并于此之【意根~屏幕】上,以意识之心,分析取舍,至于微尘极细处,亦至全部都是不见有物了,(注:此乃外道极微论者是也。)由于此蕴界处粗鄙的原故,而相对应的如来法趣者,却是恒常之法身的原故。(注:由此当知,二者是辩证的。本身就是一如不二的。读者应知: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太好了!诸佛之子!你今日能够善巧地契入甚深法界,真是太好了!金刚藏之种子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你宣说。”
金刚藏菩萨言:“唯愿如此恭教受教。”
5、【经】佛言:“善男子!金刚三昧藏胜自在者如来,非蕴亦不异蕴、非依蕴非不依蕴、非生非灭、非智非所知、非根非境。何以故?蕴界处诸根境等皆粗鄙故,不应住内、不应住外而见如来。善男子!色无觉知无有思虑,生已必灭,同于草木瓦石之类,微尘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犹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缘所生,如热时焰。譬如盛热地气蒸涌,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诸鸟兽等为渴所逼,远而见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无有体性虚妄不实。分别智者如有性见各别体相名字可得,定者审观犹如兔角石女儿等,但有假名初无实义。如梦中色唯想妄见寤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成于正觉即无所见。譬如芭蕉皮叶既除中无有实,行亦如是,离于身境即无体性。识如幻事虚伪不实,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及诸象马种种形体具足庄严,愚幻贪求非明智者。识亦如是,依余而住而异分别,谓能所取二种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转灭,是故无体同于幻事。
[解]释迦文佛曰:“至善的男子啊!金刚三昧种子之藏,即是胜自在者,亦名【如来】。此如来非是五蕴,但又不异于五蕴,(注:这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辩证】,亦即不二法门。)其非依蕴,但同时,又非不依蕴。(注:蕴与非蕴一如不二。)非生非灭,非智非所知。(注:无智亦无得。)非根亦非境。(注:以无所得故。根与境终归毕竟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蕴界处的一切根与境皆是虚幻不实的和合产物。其存在形式,皆是粗鄙不实故。而这个虚幻的【存在】,即不在内,也不在外,所以,欲见如来的话,不应于心之内外二边上得见。(注:如来法尔,不涉内外。)至善之男子啊!注意谛听!一切色法皆无觉知,亦无思虑,(注:思虑属心法,是意识的范畴。)一切法包括色法与心法,生已必灭。如同草木瓦石之类,犹如微尘集聚而成,又如水中聚沫,皆是受以对峙二法的和合而产生的。又犹如浮泡,瓶衣等等,思想也是二元和合之因缘所生发出来的结果。如热时阳焰,皆是盛热之时,地气蒸涌的结果。照之以日光,即可形成如水波浪一般,迷惑于众生,而其一切鸟兽之类,为渴所逼,远处见之,心生水想,故尔以幻为实也。思想亦是如此,本身无有体性,皆是流动的虚妄不实的。是人类特有的【分别智】者,如其产生的性见,以及各别体相,并以名相可得。(注: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是真入楞严之三昧大定者,于【清净意根】处,审观面前屏幕上的一切驴见马见,皆如兔子之角,以及石女之娃等。(注:虚伪无实。)只是一个假名,起初就是没有实义的。(注:人类只能生活在【名相】中,那个所谓的【真实】,本身就是生灭刹那的。这一点,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涵。)就如同梦中诸色,只是思想意识当中的妄见,醒来时,也就没有了。这就犹如无明于梦中见男女相爱之种种色相,如果是始于正确觉知的话,也就不会生发出这种妄见。(注:所以,日常生活中主张的【戒律】行为,是很有必要的。)又譬如芭蕉,皮与叶尽除之后,中无有实。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亦是,离开了身心与境界,根本就没有一个独立的体性存在。(注:唯识宗人的【唯识无境】在这里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况且,【识】难道可以独立存在吗?)金刚藏谛听!【识】字如幻化之事,虚伪不实,又如幻师以及幻师之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以及一切象马車等等形体物相,全部具足庄严体态,此乃皆是表法而已。岂有真实耶?凡夫愚痴以幻为贪婪之求,以假为实,非明智之人也。一切【唯识】亦复如是,依其余【境~相】而住,(注:<经>曰:“根尘识。”)进而因识而异加分别取舍之。由此,能与所之取,二种同时生起,行者如果能够自我了知的话,当下即是全部转灭,(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故,一切无体皆无自性,同于幻事也。(注:如此幻事,恰是实事。正所谓:桥流水不流也。)
6、【经】“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槃界亦名法界。过现未来诸佛世尊,皆随顺此而宣说故。如来出世、不出世间此性常在,名法住性亦名法尼夜摩性。金刚藏!云何名为尼夜摩?后有诸恶此皆离故。又此三昧能决定除后有诸恶,以如是义名尼夜摩。若有住此三昧之者,于诸众生心无顾恋,证于实际及以涅槃,犹如热铁投清冷水故。诸菩萨舍而不证近住而已,常为众生而作利益,不舍精进大悲诸度、不断佛种、不行外道二乘之径,如大力象,不为三昧淤泥所溺,心不味着识之境界,趣佛法门恒无退转,以究竟慧入佛法身,开显如来广大威德,当成正觉转妙法錀,智境众色而为资用,入如来定游涅槃境,渐次修行超第八地,善巧积习乃至法云,资用如来广大威德,住于诸佛内证之地,与无功用三昧相应,遍游十方不动本处,而恒依止密严佛国转于所依,智定意身力通自在皆得具足。譬如空月影遍众水,佛亦如是,化形普降于诸世间,随众生心所乐不同,皆使蒙益无空见者,复令当诣密严佛国。如其性欲而渐开诱,为说一切欲界天王自在菩萨摩尼宫等诸安乐处,乃至诸地次第十方佛土功德庄严,尽于未来随机应现。如因持咒安缮那药及诸灵仙宫殿之神,与人同止而不可见。如来变化所为事毕,住于真身晦而不现,亦复如是。”
[解]金刚藏!注意谛听!如来者常住恒不变易,(注:桥流水不流也。正所谓: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此之谓也。)这种如来法义之种子缘起修习念佛观行之境界,就称名为:如来藏。(注:此如来藏就是金刚藏。)犹如虚空一样不可坏灭。(注:历史上所谓的【虚空粉碎】,只是觉受范畴内的一种方便说,粉碎不粉碎,依然是虚空。黄叶止啼,莫作圣解。)这种刹那非刹那,生灭非生灭的,粉碎非粉碎的【虚空】,就是涅槃境界,亦名为法界,亦是真如,亦为实际。过去与未来一切诸佛世尊,(注:出世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全部都是随顺此种【觉性~关系】,而为宣说一切缘起之法理法趣的。如来出世与不出世,此种【关系~性】永恒常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此法性无为,是名【法住性】,亦名为法尼夜摩性。金刚(如来)藏啊!注意谛听!什么是【尼夜摩】呢?即所有的人为后有的一切恶习恶业,全部的远离之,这就是尼夜摩性。(注:此种【关系~性】,纯洁干净,法尔如是,非人为作意所得也。)其此,此种非人为作意之三昧大定,(注:楞严大定,动中之定。)能够自然决定清除一切后有人为之诸恶。由此之法理法趣,则名之为【尼夜摩】。(注:此乃摩尼宝珠也。)一切行者当中,若有住此三昧之定者,必当于一切【众生~缘起】之心中,无所顾恋,无所挂碍,无所束缚,当下即可证于实际(真如),以及涅槃(如来)。这种境界,就好象一块热铁投入了冷水之中,热量顿歇,歇即菩提也。一切菩萨(觉者)皆是【舍而不证~无智亦无得】者,只不过是【近住~屏幕】而已。正所谓【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是之为[近住]。此种菩提行者,恒常为【众生~缘起】而作利益。(注:由此当知,菩萨入世,利国,利民,利社会。)所以,菩萨之行,不舍精进,以大悲心度化一切有缘之众生。不让佛种断掉,亦不行持二乘之人的小径小道。犹如雄象之大力,不为三昧(人为坐定)之淤泥所侵溺淹死,心中也不会味于一切【识】之境界。(注:此处境界与[唯识无境],不可同日而语。)如此不著不执不唯不识之境界,趣向于诸佛之法门,永恒不会退转。一切行者,皆应当以此究竟之智慧契入佛之法身。(注: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由此法身中,开显出如来广大之威德。(注:此等威德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功德相。)由此,当成一切正觉,当转一切法轮。一切智慧与境界之缘起众生之色,全部在此[屏幕上]为其资用。从而行者当入如来究竟之智慧,当契诸佛之法身,从而开显一切如来之大威德,从而成就正觉之智,旋转胜妙之法轮,一切智镜之众色(驴见马见),当下即是【不走样】之入于如来大定(动中之定),从此悠游于涅槃之境。从而权巧方便,渐次修行,最终顿超八地,此种善巧积习(量变到质变),乃至于法云之地,其中,资用一切如来之法义缘起,展现于广大威德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由此,住于诸佛(缘起本是佛)内证之地,(注:此种内证专指<法华经>中【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史称成佛的法华,此言不虚也。)行者于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与其无功用三昧相应,遍游十方三世,以及恒河沙数百千万亿劫,而【不动本处~清净意根】也。(注: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由此,一切行者,从而永恒的依止于【密严佛国~清净意根】,并以此为一切缘起之所依处。(注:意根者,乃一切意识生发的依止处。<经>曰:根尘识。)当下的一切智慧全部决定于意根之报身,其中的力量通达与自在,全部都是本自俱足的。这就犹如空中明月,影遍一切缘起之水。凡有水处,即可映月。诸佛法义亦复如是。化形(意生身)普降于一切世间,并随其众生(缘起)之心,所喜所乐个个不同。(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千江有水千江月,皆使众生蒙益,并无空见者。(注:见者即得益。利国,利民,利社会。)其次当令大家都能知晓,诣见【密严佛国~清净意根】。这就犹如性欲一般,需要渐次慢慢地开发诱导之,(注: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由此,为其演说一切欲界,以及天王自在,又及菩萨摩尼之宫等等,一切享受安乐之处。最终演绎出诸佛菩萨之次第,以及十方佛土,功德之庄严,(注:心生则法生,一切皆是清净意根本俱之功德相。)尽其未来之际,随机应缘而显现之。就好象因其持咒安缮那药,(注:仙家之术,勾牵之欲。)以及一切灵仙宫殿之神祇,皆是虚幻不实的,与人同止,而不可见。(注:此乃意化业力之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爽。好自为之。)一切如来之法义,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瞬间即过,其如来变化所为事毕,住于清净意根中的真身,即【关系~性】,则隐覆而不见,一切心法之生起之现象,全部都是这样的过程。(注: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此之谓也。)
7、【经】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根蕴如蛇聚,境界缘所触,痴爱业以生,众习缚难解。
心及诸心法,动虑恒不安,觉观所缠绕,如龙共盘结。
瞋毒从此兴,譬如炎盛火,诸修观行者,为舍众蕴法。
于此常谛观,一心而不懈,譬如虚空中,无树而有影,
风衢与鸟迹,此见悉为难。能造及所造,色与非色法,
于彼见如来,其难亦如是。真如实际等,及诸佛体性,
内证之所行,超诸语言境。涅槃名为佛,佛亦名涅槃,
离诸分别想,云何而可见?碎末于金矿,矿中不见金,
智者巧融炼,真金方乃显。分剖于诸色,乃至为微尘,
及析求诸蕴,若一若异性,佛体不可见,亦非无有佛。
定者观如来,三十二相具,若乐等众事,施作皆明显,
是故不应说,如来定是无。三昧一缘佛,善因善根佛,
一切世胜佛,及正等觉佛,如是五种佛,所余皆变化。
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
[解]此时,世尊又以偈语重宣之:
根蕴犹如蛇聚,境界因缘所触。痴爱依业以生,众习缠缚难解。
心与一切心法,动虑恒变不安。觉观所以缠绕,如龙共聚盘结。
瞋毒从此而兴,譬如炙炎盛火。一切修观行者,为舍众缘蕴法。
于此常作谛观,一心而不懈怠。譬如身处虚空,无树而有影像。
风衢更与鸟迹,此见悉为难详。能造以及所造,色法与非色法。
于彼若见如来,其难亦复如是。真如实际尔等,及诸佛体实性。
内证与之所行,超诸语言境界。涅槃名为佛果,佛亦名为涅槃。
离诸分别念想,云何而言可见?碎末藏于金矿,矿中不见金显。
智者善巧融炼,真金方乃显现。分剖于成诸色,乃至细为微尘。
及析求诸蕴染,若一若异性真。佛体不可眼见,亦非无有佛体。
定者观此如来,三十二相皆具。若乐等等众事,施作皆明显著。
是故不应妄说,如来定是有无。三昧一切缘佛,善因善根缘佛。
一切世智胜佛,及正等正觉佛。如是五种佛圆,所余皆为变化。
三十二种胜相,如来藏里本具。是故佛非有无,定者能观显见。
(注:大乘佛法始终皆是辩证的。)
【经】出过于三界,无量诸佛国,如来微妙刹,净佛子充满。
禅慧互相资,以成坚固性, 游于密严土,思惟佛威德。
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超过刹那坏,恒游三昧中。
世尊有大定,湛然而正受,相好诸功德,内外以庄严。
众谓佛化身,从于兜率降,佛常密严住,像现从其国。
住真而正受,随缘众像生,如月在虚空,影鉴于诸水;
如摩尼众影,色合而明现;如来住正定,现影亦复然。
譬如形与像,非一亦非异,如是胜丈夫,成于诸事业,
非微尘胜性,非时非自在,亦非余缘等,而作于世间。
如来以因性,庄严其果体,随世之所应,种种皆明现,
游戏于三昧,内外无不为。山川及林野,朋友诸眷属,
众星与日月,皎镜而垂象。如是诸世间,身中尽包纳,
复置于掌内,散掷如芥子。佛于定自在,牟尼最胜尊。
[解]若出离于三界,见无量诸佛国。即如来微妙刹,皆净佛子充满。
禅慧互相双资,以成坚固法性。游于密严国土,思惟诸佛威德。
(注:诸佛皆以化身说法,有情当呈善思维之。此处末那即密严,意根即净土。)
密严根中之人,一切本同于佛,
(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缘起即是佛。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超过刹那生灭,恒游三昧定中。
(注:此定乃楞严大定,即动中之定。非人为坐定也。)
世尊密严大定,湛然如来正受。相好一切功德,内外不二庄严。
众生谓佛化身,从于兜率降生。佛常密严无住,像现缘从其国。
无住真本正受,随缘众像化生。如月朗照虚空,影鉴于诸镜水。
(注:这就是典型的【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之鉴性。)
如其摩尼众影,众色合而明现。如来无住正定,现影亦复净然。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就是[西蜀·净然]之法趣。)
譬如形与像染,非一非异双非。如是胜谛丈夫,成于诸事业果。
非微非尘胜性,非时非空自在。亦非余缘俱等,而作缘起世间。
(注:参看龙树菩萨<中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如来以是因性,庄严证其果体,随世之所应化,种种皆明现鉴。
游戏至于三昧,内外无为不为。
(注:世尊的思维逻辑是<金刚经>中的【双非】,即非法非非法。这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涵。)
如山川及林野,亦朋友诸眷属,如众星与日月,亦皎镜而垂象。
(注:清净意根,本身就是镜鉴垂象。)
如是一切世间,身心尽于包纳。复置其于掌内,意化掷如芥子。
佛于定中自在,牟尼最胜世尊。
(注:诸佛于定中,化身讲法。唯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8、【经】无能作世间,唯佛之所化。盲暗无知者,驰流妄分别,
计著于有无,若我及非我,或言一切坏,或言少分灭。
如是诸人等,常自害其身,云何于此中,而生是诸见?
佛是遍三界,观行之大师,观世如干城,所作众事业,
亦如梦中色,渴兽所求水,因于种种业,风绳而进退。
佛于方便中,自在知见者,譬如工巧匠,善守于机发,
亦如海船师,执拖而摇动。如来最微妙,寂静无有边,
超诸有着根,净根之所证。是修行定者,微妙定所依,
一切观行人,明了心中住。佛体最清净,非有亦非无,
远离于限量,及以能所觉。妙智相应心,最上之境界,
知相皆无性,是即见如来。破诸相应心,不著于三昧,
住于无染路,一切皆无染。诸天乾闼婆,阿修紧那罗,
仙人及外道,赞叹而供养。于彼不耽求,而兴世间业,
以住本清净,相应妙理中。天人等见者,变化之所作,
佛非彼此现,而同于日月,住于圆应道,现除诸贡高,
异学各不同,随宜而摄御。种种众智法,王论三毗陀,
悉是诸如来,定力持而说。国王王臣等,乃至山林处,
所有诸仪则,皆从佛出生。十方众宝藏,出生清净宝,
悉是天中天,自在威神故。
[解]人无能作世间,唯佛之所化身。盲暗无知愚者,驰流妄自分别。
计著执于有无,若我若及非我。或言一切好坏,或言少分生灭。
如是诸人等习,常自害其自身。云何于此梦中,而生如是诸见?
诸佛是遍三界,观行犹显大师。若观世如干城,所作众生事业。
亦如梦中诸色,如渴兽所求水。又因于业种种,如风绳而进退。
佛于方便之中,许自在知见者。譬如工巧巨匠,亦善守于机发。
亦如海船舵师,执拖随浪摇动。如来最微妙法,寂静无有边际。
超越诸有着根,净根之所唯证。
(注:人类只有在【清净意根】处,方可证知:唯有内法识,无有外尘境。简称:唯识无境。)
若是修行定者,微妙大定所依。一切观行之人,明了心中无住。
佛体根最清净,非有非无双非。远离一切限量,以及能所之觉。
妙智相应于心,最上无为境界。知相皆无自性,是即镜鉴如来。
破诸相应幻心,不著执于三昧。住于无染之路,一切皆如无染。
诸天与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仙人等及外道,虽赞叹而供养。
但于彼不耽求,而兴世间诸业。以无住本清净,相应于妙理中。
天人等及见者,变化随缘所作。佛非彼此现观,恒久同于日月。
住于圆通应道,现除一切贡高。异学各自不同,随宜总持摄御。
种种众生智法,王论于三毗陀。悉是诸法如来,定力总持而说。
国王及王臣等,乃至山林深处。所有诸仪轨则,皆从佛法出生。
十方众生宝藏,出生清净宝根。悉是天中天曲,自在威神故旧。
(注:行者当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如如法尔,鉴见真实。)
【经】一切三界中,有诸明智者,种种方便业,因佛而成就。
现从兜率降,婇女众围绕,歌舞共欢娱,日夜常游集。
或如坚利智,舍陵波居士,执世之直绳,与夺而招放。
虽于一切处,现为明智者,而在密严中,寂然无动作。
此大牟尼境,凡愚异分别,譬如翳目人,亦犹众渴兽,
如世观于幻,梦中诸所取。天中天境界,佛子见其真,
如是观行人,如从于睡觉。那罗与伊舍,梵天娑旦那,
难陀鸠摩罗,劫比首迦等,处定而思审,于此常迷惑。
去来现在世,一切诸牟尼,习气覆于心,亦所不能见。
善哉金刚藏!普行诸地中,复以佛威神,而居密严土,
是汝之境界,我今为汝说。或有妄分别,胜性与微尘,
如工作诸物,种种诸形相,生唯是法生,灭亦唯法灭。
妄计一切物,细尘能造作,因能了于果,譬如灯照物。
先不得其相,后坏亦复然,非于过去中,有体而可得,
未来亦如是,离缘无有性。一一诸缘内,遍求无有体,
不见性有无,亦无无有见。于蕴瓶衣等,微细而分别,
三百有六十,邪宗坏正道,往来生死中,无有涅槃法。”
[解]
一切三界之中,皆有诸明智者。种种方便意业,因佛缘而成就。
现从兜率降下,婇女众眷围绕。歌舞与共欢娱,日夜恒常游集。
或如坚利智者,如舍陵波居士。执世之衡直绳,与夺净根招放。
虽于一切处隐,但现为明智者。法尔密严根中,寂然无有动作。
此乃大牟尼境,凡愚异为分别。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是清净【意根~密严】之本质特征。)
譬如翳目之人,亦犹众痴渴兽。如世观于幻相,梦中诸皆所取。
天中天之境界,佛子性见其真。如是观诸行人,恰如从于睡觉。
那罗与伊舍等,梵天及娑旦那,难陀鸠摩罗者,劫比首迦等如。
处定而善思审,于此常陷迷惑。去来现在三世,一切法诸牟尼。
习气隐覆真心,亦所不能详见。善哉金刚种藏!普行诸次地中。
复以佛威神现,而居密严土中。此是汝之境界,我今为汝说之。
(注:人类当于【清净意根~密严法尘】处,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或有妄分别者,胜性与其微尘。
(注: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
如工作于诸物,种种因缘形相。
(注:<法华经>曰:【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此之谓也。)
生唯是法而生,灭亦唯心法灭。妄计一切物事,细尘能缘造作。
因能了示于果,譬如灯之照物。
(注:了因即于果,于果即万法。若真行道人,法法皆无法。)
先不得其相实,后坏当亦复然,
(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非于过去现中,而有体实可得。未来亦当如是,离缘皆无有性。
(注:色空不二,空色一如。)
一一诸于缘内,遍求皆无有体。
(注:佛法不承认有一个【实有之体】存在。万事万物,缘生缘灭。所以说:佛法的终极就是缘起法。)
不见性实有无,亦无无有之见。于蕴与瓶衣等,但微细而分别。
于三百有六十,唯邪宗坏正道。独往来生死中,实无有涅槃法。”
(注:<楞伽经>曰: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真觉者,当以意识再现真实也。)
大乘密严经妙身生品第二之一
9、【经】尔时如实见菩萨,有大威力世中自在,其身妙好上服庄严,在于佛前避座而立,曲躬合掌一心恭敬,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尊者善能通达自智之境现法乐住,于三乘世间心得无违,为大定师于定自在,能随顺说诸地之相,常在一切佛国土中,为诸上首演深妙法。是故我今劝请尊者,说诸圣人不随他行,现法乐住内证之境。令我及余诸菩萨众得见斯法,安乐修行趣于佛地,获意生身及言说身,力通自在皆得具足。转所依止不住实际,如众彩摩尼现诸色像,于一切佛国说密严行。”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仁主!能请我说入于密严无我之法。仁主!先应觉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仁主!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我今为汝开示彼法王,应善听。”即说偈言:
[解]此时,【如实见】菩萨,有其超大威力于三世之中自由自在,其身妙好,身上之服饰庄严亮丽。于是,至于释迦文佛面前避座而立,曲躬合掌一心恭敬,并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尊者!善能通达自智之境现法乐住,(注:此处[自智之境]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境界。因其是自心内智法尘之境界。而其[现法乐住],是指其内法尘皆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即行者乐住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现行法乐之中。这一点,是此经的难点与重点。初发心菩萨理应注意。)此类尊者们,于三乘世间(声闻,辟支佛,菩萨)之境界中,心得无违,(注:以是清净意根,缘起于如如法尔,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此种境界之行人,即为楞严大定之师,于其动中之定中,得大自在,并能够随顺演说诸地之相,(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演绎着不同次第之功德相。)常在一切佛国净土中,为诸上首(意根清净者)演绎甚深妙法。(注:此等妙法,驴见马见,毫不走样。)是故,我今劝请尊者,为我等及后世众生,宣说一切圣者,不随他人之行的【现法乐住~清净内证】之境。令我等及其一切菩萨们,皆得见到这种甚深之妙法,并且从此安心乐于修行,不断地趣向于佛土净地。从而获得其[意生身及言说身],(注:意化之身以及言语法义之身。)其大威力通达自在,皆得具足。(注: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法尔如是,本自俱足。正所谓:寂照照寂,切勿用力。成佛作祖,无他密意。)由此,转展所依止于【不住~实有】之实际,犹如众彩摩尼宝珠一样的显现出一切色染幻像,并于一切【佛国~屏幕】中,演说一切【密严~意根】之如染不择之行。”
(注:此经“密严”之行,就在此[如染不择]之屏幕上,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也就是六祖开悟之处,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之谓也。)
金刚藏(种子不坏)菩萨摩诃萨言:“太好了!仁主!汝能请我宣说契入于【密严~无我】之法。(注:此处如染不择,不涉世俗。真行者到此已然[无我],但却可能还有[法执]在。只有从此向上一路者,方能舍弃法执。)仁主!注意谛听!首先应能觉了一切分别之境界,(注:这就是心之显相,即驴见马见之【不走样】。)行者,于此境界中舍离一切分别取舍。(注:只鉴不择也。)仁主!注意谛听!一切世间皆是分别取舍之见,所见世间之体性,也就是:即于所缘而得三昧。(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缘起当下即是佛。正所谓: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我今日为汝等开示彼之法理法趣,即揭示其法中之王。注意!汝应善自谛听。”于是,即说如下偈言:
10、【经】
一切诸世间,譬如热时焰,以诸不实相,无而妄分别。
觉因所觉生,所觉依能现,离一则无二,譬如光共影。
无心亦无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
能知所知法,唯知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
心为法自性,及人之所浊,入于八地中,而彼得清净,
九地行禅定,十地大开觉,法水灌其顶,而成世所尊。
法身无有尽,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虚空,心识亦如是。
无尽亦无坏,众德以庄严,恒住不思议,密严诸佛土。
譬如瓶破已,瓦因而显现,瓦破显于尘,尘析极微显,
如是因有漏,而成无漏法。如火烧尽木,复于余处然,
味于不动智,转依离分别,密严佛国中,如是而常现。
不生众品类,莫住于世间,舍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
断诸相续流,无生亦无坏,尽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
诸患皆已息,寂住不思议,净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
世间种种法,本来无我性,非由击坏无,及喻之所显。
如火焚薪已,自于是中灭,观察于三界,无我智亦然。
是名现法乐,圣人自智境,依此入诸地,净除无始恶。
舍离世所依,出世而安住,其心转清净,恒居密严土。”[解]一切有情世间,譬如热蒸时焰。皆以诸不实相,虽无却妄分别。
缘觉因所觉生,所觉当依能现。若离一则无二,譬如光焰共影。
无心亦无境相,三量及所量事。
(注:现量,比量,圣言量。)
但依唯于一心,如是妄而分别。能知所知诸法,唯有知心妄计。
若真了所知无,即能知即非有。心为诸法自性,及人之所浊清。
入于八地之中,而彼皆得清净。九地唯行禅定,十地大开觉胜。
法水浇灌其顶,而成世之所尊。法身无有尽限,是佛当如其境。
究竟宛若虚空,心识亦当如是。无尽亦无坏朽,众德本以庄严。
恒住不可思议,密严根净佛土。譬如瓶破已果,瓦因真鉴而现。
瓦破犹显于尘,尘析极微性演。如是诸因有漏,而成无漏大法。
(注:以是清净意根,虽未漏尽,但显一切言谈举止,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如火烧尽材木,复于余处亦然,味于不动之智,转依远离分别。
密严佛国净根,如是轨则常现。不生众缘品类,莫住有情世间。
舍于一切境见,归依此根无我。断诸相续流注,无生法忍不坏。
尽于一切镜见,归依此根无我。诸患皆已止息,寂住不可思议。
净于一切镜见,归依此根无我。世间种种法源,本来自无我性。
非由击坏方无,以其喻之所显。如火焚薪已尽,自于是中焰灭。
观察于此三界,无我无智亦然。是名现呈法乐,圣人自智胜境。
(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乃净根之鉴质特色。)
依此入诸次地,净除无始恶习。
(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切莫作意而为之。)
舍离世间所依,出世而得安住。
(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出离。无须头上安头。)
其心辗转清净,恒居密严净土。”
(注:此处【密严】者,即是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之【清净意根】之功德相。这一点,前人未讲,我们讲。还释迦法义于本怀。)
【经】尔时如实见菩萨及诸王众俱作是言:“金刚自在!我等今者咸欲归依,愿示于我归依之处。”于是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佛体非是有,亦非无有佛,蕴树已焚烧,魔军咸退殄,
住于如来地,密严之妙国,所觉净无垢,仁主可归依。
远离诸分别,证于无处所,密严诸定者,仁主可归依。
密严胜净刹,众圣之依处,观行者充满,应归此严土。”
[解]此时,【如实见~净意根】之菩萨及诸王众,全都在心中作是言:“金刚自在菩萨啊!我等今日全部都要施行归依,唯愿尊者开示于我等归依之方便处。”(注:请您明确指示条出路,让我等心中有所归依。)于是,【金刚~种子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佛体非是有无,亦非定无有佛。蕴树已焚烧尽,魔军全部退殄,
住于如来次地,密严根妙净国。所觉净无垢染,仁主尽可归依。
远离一切分别,证于无处所住。密严如是定者,仁主尽可归依。
密严根胜净刹,众圣之所依处。鉴观行者充满,应归此根密严。”
11、【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复告如实见菩萨言:“仁主!已得住地,诸观行者、观一切世间,如缋像中而有高下、如梦所见端正女色、如石女人忽梦己身诞育于子、如乾闼婆城内诸所施为、如旋火成轮、如空中垂发、如幻化所作人马等形树林花果、如浮云之影、如奔电之光,皆是虚伪非真实有,分别所成犹工造器。仁主!世间众生习气覆心生种种戏论,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五法、三性、二种无我恒共相应。譬如瀑流为风所击起诸波浪,浪起相寻而流不息。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仁主!是八种心虽无如是若干体异,而随缘渐起或一时生。心生之时取诸境界,亦有如是渐顿差别。若于屋宅及诸星宿、军众山林枝叶花果如是等处,多是一时或次第取。若在眠梦见昔所更,或想念初生至于老死,及算数众物寻思句义,观异文彩受好饮食,于是境界次第了知,或有一时顿取之者。仁主!心性本净不可思议,是诸如来微妙之藏如金在矿。意从心生,余六亦然,如是多种于世法中而为差别。仁主!阿赖耶识虽与能熏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如来种性应知亦然,定不定别体常清净,如海常住波潮转移。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诸地渐修下中上别,舍诸杂染而得明现。”于是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说偈言:
[解]此时,【金刚藏~如来种子】之法义大菩萨,说是偈毕,接下,又告诉【如实之见~清净意根】之菩提言:“至善之仁者!你已然是得入住地境界了,一切所观行者们,当其观察一切世间万事万物之时,犹如屏幕当中的影像,故然会有高下,大小,远近之分,又犹如梦中所见妙龄女子,又犹如石女之人,忽梦已身有孕,又如乾闼婆城内的一切所作所为,又如旋转的火轮,又如空中的垂发,又如幻化之人所作的幻人幻马,以及树木花果等等,皆如浮云流影,亦如闪电之光,皆是虚伪幻象,无有真实。亦皆是分别所成,犹如工匠之造器。(注:以上之诸地所显之境界,全部都是有为作意之果。<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仁主当知!世间一切众生,皆是习气种子之惯性发挥,即为习气覆心,生发出种种戏论言思。其中七识意根与六识意识,以及其余诸识之间,相续而转,其中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其间的关系是:恒共相应。(注:大乘法义,永远都是辩证的不二法门。)这一切就犹如【瀑流】为风所击,而生发出无限的波浪。其浪的生灭相寻而流浪不息。(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笔者认为:这里世尊所演绎的境界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阿陀那识】,它种子的待生现实的隐覆状态,亦是意识生发的前期状态。所以,佛言:面对凡愚之人,不会开演其趣的。何以故?因为,不管你开演出什,凡夫愚痴,都会把捉为实有者。)同理,阿赖耶识(意识之种子)亦复如是,也是这样的。其中无始习气之种子,犹如瀑流般生起,并为一切境风所转,飘摇不定。从而生发出一切【识浪】之华,恒无断绝。(注:笔者认为,这就是永恒之旋也。正所谓: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仁主!注意谛听!这里所言的八种识心,虽然没有那么多的体性之异。(注:八种识乃是【性一相异】者。只不过是随缘起而呈现出不同的种子罢了。其间或者渐次而生,或者一时生发,此中皆是缘起心生之时,随缘取之于境界,其中亦有渐顿次第等等之差别。如果以屋宅风水,以及是宿吉凶,以及军众山林,枝叶花果,如是等处,其间一切有情众生,多是一时或次第取也。如果是在睡梦之中,见昔所更,或者是于想念之中,初生以至于老死之态,以及算数譬喻之众物,或者寻思句义章辞,辗转机锋,以及猎奇观异文彩,爱好饮食等等,由此,于是境界之中,次第了知一切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之相染,(注: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以及其一时顿取者。仁主!谛听!心性本来清净,意根如染不择,这就是不可思议。(注:一切乃是轨则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切如来法趣的微妙之藏,犹如金性在矿中,意根即是从【心】而生发出来的,其余的六种识亦复如是。一切法皆从心生。(注:正所谓:“心生则法生,生灭则法灭。”)正是由于以上多种识,于此世法当中,而形成差别相。仁主!请注意!世间之阿赖耶识,虽与能熏之种子,以及其一切心法,乃至一切染净之种子,(注:七识如染。)而是同一缘生之止住。(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这其间性恒明洁。(注:性鉴如如。)仁主!如来法义的一切种性,应当知晓,也是这个样子的。虽然定与不定有其差别之相,但其性体常清净。犹如大海之常住,水性不变,但其波浪潮汐转移不定。世间之一切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注:清净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其中,诸地间的渐修,分为上中下之差别,但只要舍弃一切杂染之执着,即而得证其清明之呈现。”于是,【金刚~种子藏】菩萨复说偈言:
12、【经】
善哉如实慧!于斯微妙法,从我已听闻,心净能开了。
十方一切国,诸王众会中,汝当随所应,广为其宣说。
若人闻法已,渐净阿赖耶,或作人中王,转轮四天下,
或复为帝释,兜率须夜摩,乃至自在宫,而为欲天主,
或为色界主,及生无色天,无想众生中,受诸禅定乐。
证真而不住,譬如师子吼,众定皆自在,喜乐以相应,
一心求密严,不染着三界。至于密严已,渐次而开觉,
转依获安乐,寂静常安住。无量诸佛子,围绕以庄严,
为法自在王,众中之最上。非如外道说,坏灭为涅槃,
坏应同有为,死有复生过。十业上中下,三乘以出生,
最上生密严,诸地转增进。得解脱智慧,如来微妙身,
云何说涅槃,是灭坏之法?涅槃若灭坏,众生有终尽,
众生若有终,是亦有初际。应有非生法,而始作众生,
无有非众生,而生众生界。众生界既尽,佛无尔焰法,
是则无能觉,亦无有涅槃。妄计解脱者,而说于解脱,
譬如种已焦,灯灭及薪尽。彼说解脱性,是坏有成无,
于解脱妙乐,远离不能证。遍处及诸禅,无色无想定,
逆顺而入出,力通皆自在,于彼不退还,亦不恒沉没,
审知诸法相,诸地得善巧,如是而庄严,而来密严国。
[解]
善哉如实之慧!于斯微妙法义。自从我已听闻,心净根能开了。
十方一切国土,诸王众会其中。汝当随所应住,广为其缘宣说。
若人闻此法已,渐净阿赖耶识。
(注:行者若真了得【密严~净根】之法趣,即其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如来法义,本然就是清净的阿赖耶识。换个角度讲,清净意根上的一切缘起,皆是意识当中的正知正见。所以,笔者认为:转识归根是修学佛法法义的核心内涵。)
或作人中之王,转轮于四天下。或复为帝释者,及兜率须夜摩。
乃至自在之宫,而为欲界天主。或为色界之主,及生无色天界。
无想众生之中,受诸禅定自乐。证真而不住执,譬如师子大吼。
众定皆为自在,喜乐以是相应。一心寻求密严,如染不着三界。
至于密严根已,渐次末那开觉。转依当获安乐,寂静常住隐忍。
无量诸国佛子,围绕晓以庄严。为法自在之王,众中非量最上。
非如外道所说,坏灭才为涅槃。坏应同之有为,死有复为生过。
十业上中下等,三乘皆以出生。最上缘生密严,诸地辗转增进。
亲得解脱智慧,如来微妙法身。云何言说涅槃,是为灭坏之法?
(注:涅槃不是死去,而是重生。)
涅槃若是灭坏,众生当有终尽。众生若有终尽,是亦当有初际。
若应有非生法,而无始作众生。若无有非众生,而生众生之界。
众生之界既尽,佛亦无尔焰法。是则无能所觉,亦无有其涅槃。
妄计解脱行者,而说若干解脱。譬如焦芽败种,灯灭及薪火尽。
彼说解脱之性,皆是坏有成无。
(注:大乘佛法,不涉有无取舍,真行者,必当亲证不二法门。)
若于解脱妙乐,远离不能证得。遍处一切诸禅,无色无欲想定。
逆顺而为入出,力通皆得自在。于彼不退有还,亦不恒沉寂没。
审知诸法鉴相,诸地次得善巧。如是密而庄严,而来密严之国。
(注:密严者,一切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也。)
【经】若言解脱性,坏有以成无,斯人住诸有,毕竟不能出,
亦坏三和合,因等四种缘。眼色内外缘,和合所生识,
世间内外法,互力以相生,如是等众义,一切皆违反。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
是时攀缘离,寂然心正受,舍于世间中,所取能取见。
转依离粗重,智慧不思议,十种意生身,众妙为严好,
作三界之主,而来密严国。色心及心法,不相应无为,
内外众世间,谛观无别异,如是诸智者,来于密严国。
相名与分别,正智及如如,定者能明照,体性皆平等,
入佛所赞扬,密严之净国。若坏三和合,及以四种缘,
不固于自宗,同诸妄分别。恶习分别者,彼之五种论,
譬喻不成立,诸义皆相违。五种悉成过,惑乱于智眼,
颠倒不颠倒,同异法斯坏。舍离于自宗,依止他宗法,
初际等诸见,皆从灭坏生。大王应当知,众生在诸有,
如轮而运转,初际不可得。如来以悲愿,普应诸有缘,
如净月光明,无处不周遍,各顺其根性,随宜而说法。
涅槃若坏灭,佛有何功德?增上有三种,解脱亦复然,
四谛及神足,念处无碍解,四缘无色住,根力及神通,
觉支诸地等,有为无为法,乃至众圣人,皆依识而有。
[解]若言解脱之性,当坏有以成无。斯人若住诸有,毕竟不能觉出。
此亦坏三和合,皆因等四种缘。眼色内外皆缘,和合所生其识。
世间内外二法,相互以力相生。如是等众缘义,一切皆无违反。
若知唯识所现,离于心之所得。
(注:唯识无境,专指八识种子之显现,此种缘起生灭之轨则,是不由心之意识为转移的。<经>曰:“根尘识”,此之谓也。)
分别识不现前,亦不住其根性。是时攀缘离弃,寂然心识正受。
(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即滴水入海,海咸一味。)
舍于世间道中,所取能取之见。转依远离粗重,智慧入不思议。
十种意化生身,众妙为密严好。
(注:心生则法生。诸佛菩萨皆是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空华水月。)
若作三界之主,而来密严国土。
(注:清净意根就是密严国土。在这个国土里,如来之花,诸法如义也。)
如色心及心法,不亦相应无为。
(注:根尘识者,乃是轨则,亦即有为当下即是无为。虽无为者,但不离有为之认知。否则,有为无为皆是边见。)
内外众生世间,谛观无别差异。如是一切智者,皆来密严国土。
相及名与分别,正智又及如如。
(注:相,名,分别,正智,如如,此五种法义之类,恰恰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内涵与次第。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真定者能明照,唯体性皆平等。入佛所皆赞扬,契密严入净根。
若坏三和合者,及以四种因缘。不应固于自宗,同诸虚妄分别。
恶习分别有者,彼之五种论记。譬喻不能成立,诸法义皆相违。
五种悉成过咎,惑乱障于智眼。颠倒与不颠倒,同异二法斯坏。
舍离本于自宗,依止唯他宗法。初际与等诸见,皆从灭坏生发。
大王应当知晓,众生取在诸有。如轮而生运转,初际不可得之。
如来以其悲愿,普应诸有因缘。犹如净月光明,无处不周遍及。
各顺其净根性,随宜彰显说法。
(注:心生则法生,众生皆随缘起。一切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本身就是:如来者,诸法如法也。)
涅槃若有坏灭,佛又有何功德?增上慢有三种,解脱亦复是然。
四谛及与神足,念处无碍解脱。四缘无色住已,根力广及神通。
觉支及诸地等,有为无为二法。乃至众生圣人,皆依唯识而有。
(注:心生则法生,一切法皆因识而有。何以故?[根尘识]而生法。由此,笔者认为: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13、【经】
苦法苦观智,及苦随生智,集智三亦然,灭道亦如是,
如是十二种,名之为现观。学人数有十,第八七返生,
家家一往来,一间而灭度,中般与生般,有行及无行,
上流于处处,然后般涅槃。如是一切种,诸智之品位,
修行观行者,下中上不同。菩萨增上修,功业最殊胜,
十一与十二,乃至于十六,此诸修定者,复渐灭于心。
所尽非是心,亦非心共住,未来心未至,未至故非有,
心缘不和合,非此非彼生。第四禅无心,有因不能害,
有因谓诸识,意识及五种,妄想不自觉,犹如波浪生。
定者观赖耶,离能所分别,微妙无所有,转依而不坏。
在于密严中,如月恒明显,密严诸智者,与佛常共俱,
恒游定境中,一味无差别。密严定者处,定力生于彼,
是故应修习,相应妙定心。欲界有六天,梵魔十二处,
无色及无想,一切诸地中,若生密严国,于彼为天主。
欲求密严土,当修十种智,法智随生智,世俗知他心,
及苦集灭道,尽智无生智。仁者真实见,舍君罗帝族,
与甘蔗月王,种姓无殊异,当求密严国,勿怀疑退心。
如羊被牵拽,喘惧而前却,意在于身中,似幻兽而住,
亦如幻为树,河中之苇荻,如王戏园苑,运动诸身分。
意及于意识,心心法共俱,譬如空中云,共聚而无实。
种子赖耶识,诸习所缠覆,譬如摩尼宝,随缘现众色,
虽住众生身,体净而无垢,是决定种姓,亦为大涅槃。
[解]苦法苦观之智,及苦随缘生智。集智三者亦然,灭与道亦如是。
(注:<心经>曰:无苦集灭道。四智本无实。正所谓:胜义谛亦无自性。)
如是十二因种,缘名之为现观。学人术数有十,第八七识返生。
家家皆一往来,一间而生灭度。若中般与生般,即有行及无行。
如上流于处处,然后自般涅槃。如是一切种种,诸智显之品位。
修行观察行者,下中上自不同。菩萨增上修德,功业当最殊胜。
十一与之十二,乃至及于十六。如此诸修定者,亦复渐灭于心。
所尽皆非是心,亦非与心共住。
(注: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尽心本是心,心心岂出心?)
未来之心未至,未至心故非有。若心缘不和合,非此非彼缘生。
若第四禅无心,有因心不能害。有因谓之诸识,意与识及五种。
(注:意者,意根。识者,意识。五种者,前五识。)
妄想不自觉生,犹如波及浪生。定者观其赖耶,离能与所分别。
微妙及无所有,辗转依而不坏。在于密严根中,犹如月恒明显。
密严一切智者,缘与佛常共俱。恒游定严境中,一味性无差别。
(注:一切有情于【密严~净根】屏幕中,镜鉴如如,常处于一味性鉴之定中。)
密严大定者处,定力缘生于彼。是故应勤修习,相应微妙定心。
欲界如有六天,梵魔生十二处。无色以及无想,一切诸次地中。
若生密严之国,于彼当为天主。欲求密严净土,当修十种智慧。
法智随缘生智,世俗岂知他心。若及苦集灭道,即尽智无生智。
(注:大乘真智者,无为无智亦无所得。)
仁者当真实见,舍君罗帝族姓。即与甘蔗月王,种姓皆无殊异。
当求密严国土,切勿怀疑退心。如羊被牵拽扯,息喘惧而前却。
意根源于身中,如似幻兽而住。亦如幻为树木,与河中之苇荻。
如王嘻戏园苑,运动一切身分。意根及于意识,心心法共俱缘。
(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即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
譬如空中云幻,共聚而其无实。
(注:佛法的核心本质,就是缘起性空。)
种子显赖耶识,一切习所缠覆。譬如摩尼宝珠,随缘显现众色。
虽住众生身幻,性体净而无垢。如是决定种姓,亦为大般涅槃。
(注:此处涅槃喻指清净意根上的密严之鉴性。)
【经】名因于相生,相从因缘起,以诸形相故,而起于分别。
分别从二因,外相心习气,第七末那识,应知亦复然。
诸根意缘会,发生于五识,心法共相应,如是身中住。
正智常观察,一切诸世间,从于如是因,而生彼诸果。
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而观见。
此即是诸法,究竟真实性,亦为妄所计,一切法不生。
诸法性常空,非无亦非有,如幻及阳焰,干城等众物。
种种诸形相,名句及文身,如是执着生,成于遍计性。
根境意和合,熏习成于种,与心无别异,诸识从此生,
资于互因力,是谓依他起。内证真实智,现前所住法,
是即说圆成,众圣之境界。佛及诸佛子,证此名圣人,
若人证斯法,即见于真际,唱言生已尽,梵行皆已立。
所作莫不成,永离于诸有,解脱一切苦,灭除众怖畏。
生法二无我,善能明了知,普烧诸习气,永断于分别。
从于无始来,戏论而积聚,无量众过恶,一切皆已除。
譬如热铁团,热去铁无损,解脱者亦尔,惑尽而清凉。
入于无漏界,密严之妙土,此土最微妙,非余所能及。
佛与诸菩萨,清净之所居,三昧乐现前,以此而为食。
欲生斯土者,当修真实观,复为诸有缘,如理广宣说。
名生本于相,相起复从缘,种种诸分别,皆因相而有。
根境瓶衣等,蕴法所合成,分别从此生,了知而简异。
若动若非动,一切诸世间,皆因痴暗生,愚冥以为体。
[解]名因于相而生,相从因缘起显。以一切形相故,而起发于分别。分别即从二因,外相与心习气。
(注:根触尘产生识。后期唯识宗人的【唯识无境】,在逻辑上非常可疑。值得商榷。)
第七识末那识,其知性亦复然。
(注:知见立知的第一个【知】,就是指这里的第七识末那识的知性。即指清净意根的知鉴性。)
诸根意根缘会,发生于前五识。心法共识相应,如是身中住持。
正智常审观察,一切缘诸世间。
(注:第七识恒审思量“我”与缘起相随。)
从于如是诸因,而生彼此诸果。真如非异此彼,诸法互相缘生。
与理相应于心,明了而观镜见。此即是诸法起,究竟真实性现。
亦为妄想所计,一切法不自生。诸法性常空寂,非无亦是非有。
犹如幻及阳焰,干城等等众物。种种诸形相起,名句以及文身。
如是执着生死,成于遍计执性。
(注:遍计所执性是一切有情众生本然俱有的【共业~特征】。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果没有了【遍计所执性】,佛法中的[是名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笔者认为【遍计所执】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陈述句。人类对【是名】的遍计所执,本身没有好坏,凡圣,对错,优劣之分。后世唯识宗人对遍计所执的误判,客观上,断掉了人类走向觉悟的慧根。这一点,时代不同了,应当给予澄清了。)
根境意之和合,熏习成于种性。
(注:根与境相触产生出识。这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驴见马见之和合相。)
根与心无别异,诸识从此根生。资于相互因力,是谓依他起性。
(注:缘起本身就是依他起性。)
内证真实意智,现前皆所住法。
(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如义者,即是内证意根之趣。第七识末那意根,本身就是内证分。)
如是即说圆成,众缘圣之境界。佛及诸佛法子,证此是名圣人。
(注:一切人为的所证境界,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名相】罢了。三心不可得之,一切皆是当下之心中的名相罢了。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试着讲。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若人证到斯法,即可见于真际。
(注:清净意根上的诸法如义,本身就是真际。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若唱言生已尽,即梵行皆已立。所作莫不成者,将永离于诸有。
(注:只有性者,才能做到无所不成。相者非也。何以故?法法不相到。昨日之溪,非今日之溪。)
若解脱一切苦,当灭除众怖畏。缘生法二无我,善能清明了知。
普遍烧诸习气,永断一切分别。从于无始以来,戏论随缘积聚。
无量众生过恶,一切皆已除灭。譬如炙热铁团,热去铁无损坏。
解脱者亦如尔,惑尽而证清凉。入于无漏根界,密严之镜妙土。
此土最圣微妙,非余识所能及。
(注:转识归根,是佛法开悟的根本。)
诸佛与诸菩萨,清净意根所居。三昧乐住现前,以此而为食乐。
欲生斯根土者,当修真实净观。复为一切有缘,如理广为宣说。
唯名生本于相,相起亦复从缘。种种一切分别,皆因相而有名。
根境瓶衣等等,蕴法皆所合成。分别从此缘生,了知一切简异。
若动与若非动,一切诸相世间。皆因痴暗相生,愚冥以为是体。
(注:大乘佛法,从始至终皆是辩证者。迷与觉者,皆缘于对其【色空~性相】的认知与见谛。)
14、【经】
长短等诸色,音声与香界,甘苦坚滑等,意识之所缘。
善与不善性,有为无为法,乃至于涅槃,斯为智之境。
念念常迁转,皆依识以生,譬如磁石力,吸铁令回转,
末那于藏识,当知亦复然。如蛇有二头,各别为其业,
染意亦如是,执取阿赖耶。能为我事业,增益于我所,
复与意识俱,为依而转谢。身中暖触生,运动作诸业,
饮食及衣服,随事而受用。腾跃或歌舞,种种自欢娱,
持诸众生身,斯由意功力。于如梦翳等,一切诸境界,
起种种分别,不知唯自心。如人在空中,走索以游戏,
飘危不安固,分别亦如是。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
譬如镜中像,识种种而见,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
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于斯远离处,是即名真实。
持进菩萨等,及圣目乾连,遍观诸亿刹,种种皆严好。
于彼庄严中,此土最殊胜,极乐及现喜,乃至于下方,
无量亿土中,诸佛所称赞,皆言密严国,威德化自然。
无始亦无终,本昔如来地,出过于三有,寂静无所为,
自利及利他,功业悉成满。非不此成佛,欲中施佛事,
要从于密严,化为无量亿。常依于正定,游戏诸神通,
一切国土中,如月无不见,随诸众生类,所应而化益。
十地花严等,大树与神通,胜鬘及余经,皆从此经出,
此经最殊胜,众经莫能比,仁主及诸王,宜应尽尊敬。
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佛已超过彼,而依密严住。
[解]见长短等诸色。及音声与香界。又甘苦坚滑等,意与识之所缘。
或善与不善性,有为及无为法。乃至于般涅槃,斯为智之境鉴。
念念常迁流转,皆依唯识以生。譬如磁石吸力,吸铁令其回转。
末那于其藏识,当知亦复其然。
(注:第七识末那意根与八识如来藏种子之辩证关系,就象磁石吸铁一样。一切有情众生的【清净意根~密严磁力】,吸引着一切缘起之八识如来藏种子。由此产生[根尘识]之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犹如蛇有二头,各别为其主业。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此处第七识末那意根者,犹如【蛇有两头】,一为六识缘起之阿赖耶,一为八识种子之如来藏。正所谓【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也。在这里: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如染意皆如是,鉴执取阿赖耶。
(注:如意与染意双非不二。如意如来藏,染意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恰能为我事业,增益我与我所,亦复与意识俱,为依止而转谢。
(注:意根与意识同时俱备。皆是分别取舍之所依止处。即一切有情众生若无意根,一切法皆无所生。这就是【密严~末那】的核心密义所在。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揭示之。)
身中暖触生,运动作诸业,饮食及衣服,随事而受用。
腾跃或歌舞,种种自欢娱,持诸众生身,斯由意功力。
(注:一切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其屏幕上的一切功德之相,本身就是【密严国土】之显现。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于如梦翳等,一切诸境界,起种种分别,不知唯自心。
如人在空中,走索以游戏,飘危不安固,分别亦如是。
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譬如镜中像,识种种而见,
(注:人类的清净意根就是这种镜鉴之功德相。)
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
(注:心生则法生,缘起根尘识。若知密严趣,正智恰为时。)
于斯远离处,是即名真实。
(注:若见诸相无相,得见如来。)
持进菩萨等,及圣目乾连,遍观诸亿刹,种种皆严好。
(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本身就是【皆严密好】,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密严】之经。)
于彼庄严中,此土最殊胜,极乐及现喜,乃至于下方,
(注:<法华经>中,琉璃地下涌现菩萨。)
无量亿土中,诸佛所称赞,皆言密严国,威德化自然。
无始亦无终,本昔如来地,出过于三有,寂静无所为,
自利及利他,功业悉成满。非不此成佛,欲中施佛事,
要从于密严,化为无量亿。常依于正定,游戏诸神通,
一切国土中,如月无不见,随诸众生类,所应而化益。
十地花严等,大树与神通,胜鬘及余经,皆从此经出,
(注:<胜曼夫人经>乃如来藏之大乘经典也。亦是从此【密严~净根】中生发出来的。这一点法义非常的重要。初发意菩萨,理应注意。)
此经最殊胜,众经莫能比,仁主及诸王,宜应尽尊敬。
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佛已超过彼,而依密严住。
(注:密严者,清净意根也。本身就是一个大住持。)
【经】此土诸宫殿,如莲备众饰,是一切如来,净智之妙相,
佛及诸菩萨,常在于是中。世尊恒住禅,寂静最无上,
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
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诸修观行者,色相皆亦然。
或见天中天,赫奕含众彩,诃利占波色,真金明月光,
孔雀素罗瞿,珊瑚莲电等。或见身羸瘦,弊服寝茅中,
或如千日光,处大莲花上。或见诸菩萨,顶饰龙王髻,
或以帝青宝,庄严为宝冠。或见轮幢文,鱼螺等众相,
或见光丽色,如霓而拖空。或见以须弥,置之于右掌,
或持大海水,其状如牛迹。或见作人王,冕服当轩宇,
辅佐众围绕,共宣于国化。或见诸菩萨,最上修行者,
说于自境界,先佛所知法。或说以智定,速转于所依,
得如幻之身,种种皆无碍。或示了于境,断诸取着业,
诸见皆已除,不受于诸有,譬如膏炷尽,灯灭而涅槃。
或有示修行,一切波罗蜜,衍那之大会,周给无穷尽,
苦行持戒等,种种诸仪则。极乐庄严国,人非胎藏生,
身相如真金,光色常圆满。瑜伽自在者,安乐及光明,
斯人之境界,百分无其一。极乐中之人,自然随念食,
牟尼胜自在,定为甘露味。宝树名如意,游憩于其下,
妙金为碎末,布地以庄严。池莲及众花,敷荣而菡萏,
如是具严饰,不可得为喻。若人有净信,善巧行诸禅,
爱乐佛功德,专精以回向,即于佛胜土,莲花而化生,
众相以庄严,皎镜无尘垢。”
[解]鉴此土诸宫殿,恰如莲备众饰。即是一切如来,净智密严妙相。
佛及一切菩萨,常在密根是中。世尊恒住禅境,寂静为最无上。
依自唯难思定,现于众妙色相。色相无有边际,非余所能见之。
极乐庄严密国,世尊无量寿土。一切修观行者,色相皆自亦然。
或见天中天者,赫奕含其众彩。诃利占波色等,真金明月之光。
孔雀素罗瞿等,珊瑚莲及电等。犹或见身羸瘦,弊服寝茅之中。
又或如千日光,处大莲花之上。或见一切菩萨,顶饰龙王髻华。
或以帝青宝饰,庄严其为宝冠。或见轮幢文等,鱼螺等等众相。
或见光华丽色,如霓虹而拖空。或见以其须弥,闲置之于右掌。
或持四大海水,其状如同牛迹。或见作世人王,冕服当成轩宇。
辅佐一众围绕,共宣密于国化。或见一切菩萨,最上皆修行者。
说于自根境界,先佛所知法趣。
(注:以是清净意根,虽未漏尽,但其思虑言说,以及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或说以智为定,速转归于所依。或得如幻之身,种种皆无障碍。
(注:缘起于心,心生法生,化身无碍。人类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密趣如幻,国土庄严。简称为:密严。)
或示了别于境,断诸所取着业。诸见皆已断除,不受后于诸有。
(注:了因则当无果,无果即是万法。此中辩证密严,密严清净无我。)
譬如膏炷尽燃,灯灭法而涅槃。或有示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
如衍那之大会,周给无穷尽劫。苦行持戒等等,种种诸方仪则。
极乐庄严国土,人与非胎藏生。身相如其真金,光色恒常圆满。
瑜伽自在行者,安乐及其光明。斯人与之境界,百分无其一二。
此极乐中之人,自然随念饮食。牟尼胜自在者,定为甘露一味。
宝树名之如意,游憩于其意下。妙金为之碎末,布地饰以庄严。
池莲以及众花,敷荣且而菡萏。如是具足严饰,不可得为譬喻。
若人有此净信,善巧行诸禅趣。爱乐佛之功德,专精以此回向。
即于佛之胜土,莲花密严化生。众相密以庄严,皎然镜无尘垢。”
(注:凡于【密严~末那】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如来法义,皆是如染不择,不涉世俗的。这就是后世所言的【唯识无境】。即在清净意根这块屏幕上:只有内识,没有外境。)
15、【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偈已,自现其身如一指节,或如芥子乃至毫端百分之一,或现佛身或现独觉身或现声闻身,及余无量种种之形而说于法。或说菩萨入于诸地,了知五法、八识、三性及二无我,得如幻三昧随意受身,自在神通力无所畏,皆不退转净所依止,入于佛地无漏蕴界常无变易。或说菩萨善能游履,如梦如像如水中月,诸观行人所行之道,得首楞严三昧十幻喻身,诸究竟愿莫不成满,逮于正觉坐妙莲花,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或说菩萨以愿力故,现种种形游诸国土历事诸佛,是诸菩萨其身微妙不在有无。譬如天仙乾闼婆众,依须弥住或在虚空,地行众生所不能睹。彼诸菩萨亦复如是,非观行者不能得见。或说菩萨得禅自在三昧力故,于十方国土莲花之宫,示现受生及般涅槃。或说菩萨以三昧力,转于所依而不住实际,于一切有众生处差别现身,其心平等如地如水如日如月。或说菩萨以大悲心,愍诸众生轮转生死孤穷下贱众苦所逼,譬如黑蜂依船而住游于大海,随船飘荡或一由旬乃至百千无量由旬,为说非我生死无常,令知速灭刹那不住。或说诸佛及诸菩萨,见一切众生渴爱迷乱,为分别苦之所逼迫,于无相法中而取于相,虚妄计著有能所取,是能所取缧绁其心,于生死海驰荡不息,贫穷孤露无有所依,如大海中蛛蝥之网。佛及菩萨犹住船人,于诸众生心生怜愍,欲令解脱生死苦难,随其所应而为现身,说布施等种种诸行。
大乘密严经卷上
[解]此时,【金刚~如来藏】种子大菩萨,说以上长偈完毕。于是自现其(种子)之身,如同以下任何一个【指节~化相】。或者是芥子,乃至于毫端的百分之一。或者是大如佛身,无量无边亦无界。或者是现其独觉之身,或者是现其声闻身,或者是等等,等等之身,以及无量无边无数之种种形而上之说于法。或者说菩萨入于一切次地,并了知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即是菩萨能够得证其一切如幻三昧,(注:三昧者,无为也。)并且可以随意受身。(注:这里是难点与重点,修学大乘佛法,非辩证无以得。菩萨随意受身,本身就是【无我】者,此乃法义之受身也。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澄清法义,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此时,一切菩萨的自在神通之力无所畏惧,皆以永不退转之趣向,于一切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呈现出其所依止。并于此【密严~净根】处,入于一切佛地之无漏蕴界,其真常之性,无所变易。或者说菩萨善能游履,(注:菩萨本无四相,法义游履,非色身往来也。)此种游履本身就是如梦如幻,犹如水中之月,似有非真,又如竹影扫阶,虽扫而无有尘动,由此,一切观行之人,所行菩萨之道,皆非色相之身,实乃法义之化身。(注:诸佛菩萨皆以化身说法。)行者若能够证得首楞严三昧(动中之定),即可十种幻化喻身,一切究竟之大愿,没有不能圆满的。(注: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一切皆是法则规律使然也。)直至证得无上正觉者,当坐妙莲花座,(注:即成佛的妙法莲华之【清净意根】也。)由此,一切佛子皆共围绕。这就是【密严~净根】之功德相。或者说菩萨以其愿力,显现出种种形态,游历于一切国土之中,(注:即经历于密严之屏幕上也。)由此,历事一切诸佛。这种菩萨本身的微妙密严之功德,不在有无上。(注:有与无是二边,二者一如辩证不二法门。这是此经密严的核心本质。正所谓: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是汝本来面目。)又譬如天仙乾闼婆众,皆依须弥山得住。或者行在空中,地行的一切众生之类,所不能睹视之。同理,一切诸佛菩萨也是这样的,如果不是真正的修观行者,也是不得看见的。或者说一切菩萨皆得禅自在三昧力故,并于十方国土中,莲花宫内,示现异熟受生,以及契入涅槃重生之境界。或者说,菩萨以三昧之力,流转于所依之处,而不住于实际。(注:如来法义缘起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而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典型的【不住实际】。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于一切有情众生处,差别现身。(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时的行者之意根之心,恰恰是【平等性智】,如琉璃大地一样光鉴,如水性一样透彻,如太阳一样光明,如月亮一样清净。(注:这就是清净意根之标准功德相。)或者说,菩萨以其大悲之心,愍怜一切有情众生,轮转生死,孤穷下贱,被其众苦所逼,犹如黑蜂一样,依靠船来生存,浪游于大海之中,终生随船飘荡,没有安定住所。或一由旬,二由旬,乃至百千万亿无量由旬,为了说明【诸法无我】,生死无常,令其知晓,一切事物皆是速灭的,刹那不住的。或者说,诸佛与诸菩萨,见到一切众生渴爱迷乱,为一切分别之苦所逼迫之,于其无相之法义中,妄取于相染,并且虚妄计著有其能取所取。正是这个能取所取之心,缧绁束缚其心,至使其于生死海中,驰荡不息。并且贫穷孤露无有所依,犹如大海之中,蛛蝥之网。(注:生死不能自主。浪生浪灭,苦不堪言。)然而,一切佛及菩萨犹如住船之人,面对一切众生,心生怜愍,想要为其解脱生死苦难,于是,随其所应而为现身,并为其施设法义之布施,以及一切种种方便之行。(注:一切有情众生之【密严~净根】之屏幕上,缘起的皆是【轨则~菩萨】的种种方便之行。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大乘密严经卷上>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仁主!能请我说入于密严无我之法。仁主!先应觉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仁主!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我今为汝开示彼法王,应善听。”即说偈言:
[解]此时,【如实见】菩萨,有其超大威力于三世之中自由自在,其身妙好,身上之服饰庄严亮丽。于是,至于释迦文佛面前避座而立,曲躬合掌一心恭敬,并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尊者!善能通达自智之境现法乐住,(注:此处[自智之境]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境界。因其是自心内智法尘之境界。而其[现法乐住],是指其内法尘皆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即行者乐住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现行法乐之中。这一点,是此经的难点与重点。初发心菩萨理应注意。)此类尊者们,于三乘世间(声闻,辟支佛,菩萨)之境界中,心得无违,(注:以是清净意根,缘起于如如法尔,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此种境界之行人,即为楞严大定之师,于其动中之定中,得大自在,并能够随顺演说诸地之相,(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演绎着不同次第之功德相。)常在一切佛国净土中,为诸上首(意根清净者)演绎甚深妙法。(注:此等妙法,驴见马见,毫不走样。)是故,我今劝请尊者,为我等及后世众生,宣说一切圣者,不随他人之行的【现法乐住~清净内证】之境。令我等及其一切菩萨们,皆得见到这种甚深之妙法,并且从此安心乐于修行,不断地趣向于佛土净地。从而获得其[意生身及言说身],(注:意化之身以及言语法义之身。)其大威力通达自在,皆得具足。(注: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法尔如是,本自俱足。正所谓:寂照照寂,切勿用力。成佛作祖,无他密意。)由此,转展所依止于【不住~实有】之实际,犹如众彩摩尼宝珠一样的显现出一切色染幻像,并于一切【佛国~屏幕】中,演说一切【密严~意根】之如染不择之行。”
(注:此经“密严”之行,就在此[如染不择]之屏幕上,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也就是六祖开悟之处,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之谓也。)
金刚藏(种子不坏)菩萨摩诃萨言:“太好了!仁主!汝能请我宣说契入于【密严~无我】之法。(注:此处如染不择,不涉世俗。真行者到此已然[无我],但却可能还有[法执]在。只有从此向上一路者,方能舍弃法执。)仁主!注意谛听!首先应能觉了一切分别之境界,(注:这就是心之显相,即驴见马见之【不走样】。)行者,于此境界中舍离一切分别取舍。(注:只鉴不择也。)仁主!注意谛听!一切世间皆是分别取舍之见,所见世间之体性,也就是:即于所缘而得三昧。(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缘起当下即是佛。正所谓: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我今日为汝等开示彼之法理法趣,即揭示其法中之王。注意!汝应善自谛听。”于是,即说如下偈言:
10、【经】
一切诸世间,譬如热时焰,以诸不实相,无而妄分别。
觉因所觉生,所觉依能现,离一则无二,譬如光共影。
无心亦无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
能知所知法,唯知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
心为法自性,及人之所浊,入于八地中,而彼得清净,
九地行禅定,十地大开觉,法水灌其顶,而成世所尊。
法身无有尽,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虚空,心识亦如是。
无尽亦无坏,众德以庄严,恒住不思议,密严诸佛土。
譬如瓶破已,瓦因而显现,瓦破显于尘,尘析极微显,
如是因有漏,而成无漏法。如火烧尽木,复于余处然,
味于不动智,转依离分别,密严佛国中,如是而常现。
不生众品类,莫住于世间,舍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
断诸相续流,无生亦无坏,尽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
诸患皆已息,寂住不思议,净于一切见,归依此无我。
世间种种法,本来无我性,非由击坏无,及喻之所显。
如火焚薪已,自于是中灭,观察于三界,无我智亦然。
是名现法乐,圣人自智境,依此入诸地,净除无始恶。
舍离世所依,出世而安住,其心转清净,恒居密严土。”[解]一切有情世间,譬如热蒸时焰。皆以诸不实相,虽无却妄分别。
缘觉因所觉生,所觉当依能现。若离一则无二,譬如光焰共影。
无心亦无境相,三量及所量事。
(注:现量,比量,圣言量。)
但依唯于一心,如是妄而分别。能知所知诸法,唯有知心妄计。
若真了所知无,即能知即非有。心为诸法自性,及人之所浊清。
入于八地之中,而彼皆得清净。九地唯行禅定,十地大开觉胜。
法水浇灌其顶,而成世之所尊。法身无有尽限,是佛当如其境。
究竟宛若虚空,心识亦当如是。无尽亦无坏朽,众德本以庄严。
恒住不可思议,密严根净佛土。譬如瓶破已果,瓦因真鉴而现。
瓦破犹显于尘,尘析极微性演。如是诸因有漏,而成无漏大法。
(注:以是清净意根,虽未漏尽,但显一切言谈举止,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如火烧尽材木,复于余处亦然,味于不动之智,转依远离分别。
密严佛国净根,如是轨则常现。不生众缘品类,莫住有情世间。
舍于一切境见,归依此根无我。断诸相续流注,无生法忍不坏。
尽于一切镜见,归依此根无我。诸患皆已止息,寂住不可思议。
净于一切镜见,归依此根无我。世间种种法源,本来自无我性。
非由击坏方无,以其喻之所显。如火焚薪已尽,自于是中焰灭。
观察于此三界,无我无智亦然。是名现呈法乐,圣人自智胜境。
(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乃净根之鉴质特色。)
依此入诸次地,净除无始恶习。
(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切莫作意而为之。)
舍离世间所依,出世而得安住。
(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出离。无须头上安头。)
其心辗转清净,恒居密严净土。”
(注:此处【密严】者,即是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之【清净意根】之功德相。这一点,前人未讲,我们讲。还释迦法义于本怀。)
【经】尔时如实见菩萨及诸王众俱作是言:“金刚自在!我等今者咸欲归依,愿示于我归依之处。”于是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佛体非是有,亦非无有佛,蕴树已焚烧,魔军咸退殄,
住于如来地,密严之妙国,所觉净无垢,仁主可归依。
远离诸分别,证于无处所,密严诸定者,仁主可归依。
密严胜净刹,众圣之依处,观行者充满,应归此严土。”
[解]此时,【如实见~净意根】之菩萨及诸王众,全都在心中作是言:“金刚自在菩萨啊!我等今日全部都要施行归依,唯愿尊者开示于我等归依之方便处。”(注:请您明确指示条出路,让我等心中有所归依。)于是,【金刚~种子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佛体非是有无,亦非定无有佛。蕴树已焚烧尽,魔军全部退殄,
住于如来次地,密严根妙净国。所觉净无垢染,仁主尽可归依。
远离一切分别,证于无处所住。密严如是定者,仁主尽可归依。
密严根胜净刹,众圣之所依处。鉴观行者充满,应归此根密严。”
11、【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复告如实见菩萨言:“仁主!已得住地,诸观行者、观一切世间,如缋像中而有高下、如梦所见端正女色、如石女人忽梦己身诞育于子、如乾闼婆城内诸所施为、如旋火成轮、如空中垂发、如幻化所作人马等形树林花果、如浮云之影、如奔电之光,皆是虚伪非真实有,分别所成犹工造器。仁主!世间众生习气覆心生种种戏论,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五法、三性、二种无我恒共相应。譬如瀑流为风所击起诸波浪,浪起相寻而流不息。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仁主!是八种心虽无如是若干体异,而随缘渐起或一时生。心生之时取诸境界,亦有如是渐顿差别。若于屋宅及诸星宿、军众山林枝叶花果如是等处,多是一时或次第取。若在眠梦见昔所更,或想念初生至于老死,及算数众物寻思句义,观异文彩受好饮食,于是境界次第了知,或有一时顿取之者。仁主!心性本净不可思议,是诸如来微妙之藏如金在矿。意从心生,余六亦然,如是多种于世法中而为差别。仁主!阿赖耶识虽与能熏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如来种性应知亦然,定不定别体常清净,如海常住波潮转移。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诸地渐修下中上别,舍诸杂染而得明现。”于是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说偈言:
[解]此时,【金刚藏~如来种子】之法义大菩萨,说是偈毕,接下,又告诉【如实之见~清净意根】之菩提言:“至善之仁者!你已然是得入住地境界了,一切所观行者们,当其观察一切世间万事万物之时,犹如屏幕当中的影像,故然会有高下,大小,远近之分,又犹如梦中所见妙龄女子,又犹如石女之人,忽梦已身有孕,又如乾闼婆城内的一切所作所为,又如旋转的火轮,又如空中的垂发,又如幻化之人所作的幻人幻马,以及树木花果等等,皆如浮云流影,亦如闪电之光,皆是虚伪幻象,无有真实。亦皆是分别所成,犹如工匠之造器。(注:以上之诸地所显之境界,全部都是有为作意之果。<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仁主当知!世间一切众生,皆是习气种子之惯性发挥,即为习气覆心,生发出种种戏论言思。其中七识意根与六识意识,以及其余诸识之间,相续而转,其中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其间的关系是:恒共相应。(注:大乘法义,永远都是辩证的不二法门。)这一切就犹如【瀑流】为风所击,而生发出无限的波浪。其浪的生灭相寻而流浪不息。(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笔者认为:这里世尊所演绎的境界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阿陀那识】,它种子的待生现实的隐覆状态,亦是意识生发的前期状态。所以,佛言:面对凡愚之人,不会开演其趣的。何以故?因为,不管你开演出什,凡夫愚痴,都会把捉为实有者。)同理,阿赖耶识(意识之种子)亦复如是,也是这样的。其中无始习气之种子,犹如瀑流般生起,并为一切境风所转,飘摇不定。从而生发出一切【识浪】之华,恒无断绝。(注:笔者认为,这就是永恒之旋也。正所谓: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仁主!注意谛听!这里所言的八种识心,虽然没有那么多的体性之异。(注:八种识乃是【性一相异】者。只不过是随缘起而呈现出不同的种子罢了。其间或者渐次而生,或者一时生发,此中皆是缘起心生之时,随缘取之于境界,其中亦有渐顿次第等等之差别。如果以屋宅风水,以及是宿吉凶,以及军众山林,枝叶花果,如是等处,其间一切有情众生,多是一时或次第取也。如果是在睡梦之中,见昔所更,或者是于想念之中,初生以至于老死之态,以及算数譬喻之众物,或者寻思句义章辞,辗转机锋,以及猎奇观异文彩,爱好饮食等等,由此,于是境界之中,次第了知一切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之相染,(注: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以及其一时顿取者。仁主!谛听!心性本来清净,意根如染不择,这就是不可思议。(注:一切乃是轨则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切如来法趣的微妙之藏,犹如金性在矿中,意根即是从【心】而生发出来的,其余的六种识亦复如是。一切法皆从心生。(注:正所谓:“心生则法生,生灭则法灭。”)正是由于以上多种识,于此世法当中,而形成差别相。仁主!请注意!世间之阿赖耶识,虽与能熏之种子,以及其一切心法,乃至一切染净之种子,(注:七识如染。)而是同一缘生之止住。(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这其间性恒明洁。(注:性鉴如如。)仁主!如来法义的一切种性,应当知晓,也是这个样子的。虽然定与不定有其差别之相,但其性体常清净。犹如大海之常住,水性不变,但其波浪潮汐转移不定。世间之一切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注:清净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其中,诸地间的渐修,分为上中下之差别,但只要舍弃一切杂染之执着,即而得证其清明之呈现。”于是,【金刚~种子藏】菩萨复说偈言:
12、【经】
善哉如实慧!于斯微妙法,从我已听闻,心净能开了。
十方一切国,诸王众会中,汝当随所应,广为其宣说。
若人闻法已,渐净阿赖耶,或作人中王,转轮四天下,
或复为帝释,兜率须夜摩,乃至自在宫,而为欲天主,
或为色界主,及生无色天,无想众生中,受诸禅定乐。
证真而不住,譬如师子吼,众定皆自在,喜乐以相应,
一心求密严,不染着三界。至于密严已,渐次而开觉,
转依获安乐,寂静常安住。无量诸佛子,围绕以庄严,
为法自在王,众中之最上。非如外道说,坏灭为涅槃,
坏应同有为,死有复生过。十业上中下,三乘以出生,
最上生密严,诸地转增进。得解脱智慧,如来微妙身,
云何说涅槃,是灭坏之法?涅槃若灭坏,众生有终尽,
众生若有终,是亦有初际。应有非生法,而始作众生,
无有非众生,而生众生界。众生界既尽,佛无尔焰法,
是则无能觉,亦无有涅槃。妄计解脱者,而说于解脱,
譬如种已焦,灯灭及薪尽。彼说解脱性,是坏有成无,
于解脱妙乐,远离不能证。遍处及诸禅,无色无想定,
逆顺而入出,力通皆自在,于彼不退还,亦不恒沉没,
审知诸法相,诸地得善巧,如是而庄严,而来密严国。
[解]
善哉如实之慧!于斯微妙法义。自从我已听闻,心净根能开了。
十方一切国土,诸王众会其中。汝当随所应住,广为其缘宣说。
若人闻此法已,渐净阿赖耶识。
(注:行者若真了得【密严~净根】之法趣,即其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如来法义,本然就是清净的阿赖耶识。换个角度讲,清净意根上的一切缘起,皆是意识当中的正知正见。所以,笔者认为:转识归根是修学佛法法义的核心内涵。)
或作人中之王,转轮于四天下。或复为帝释者,及兜率须夜摩。
乃至自在之宫,而为欲界天主。或为色界之主,及生无色天界。
无想众生之中,受诸禅定自乐。证真而不住执,譬如师子大吼。
众定皆为自在,喜乐以是相应。一心寻求密严,如染不着三界。
至于密严根已,渐次末那开觉。转依当获安乐,寂静常住隐忍。
无量诸国佛子,围绕晓以庄严。为法自在之王,众中非量最上。
非如外道所说,坏灭才为涅槃。坏应同之有为,死有复为生过。
十业上中下等,三乘皆以出生。最上缘生密严,诸地辗转增进。
亲得解脱智慧,如来微妙法身。云何言说涅槃,是为灭坏之法?
(注:涅槃不是死去,而是重生。)
涅槃若是灭坏,众生当有终尽。众生若有终尽,是亦当有初际。
若应有非生法,而无始作众生。若无有非众生,而生众生之界。
众生之界既尽,佛亦无尔焰法。是则无能所觉,亦无有其涅槃。
妄计解脱行者,而说若干解脱。譬如焦芽败种,灯灭及薪火尽。
彼说解脱之性,皆是坏有成无。
(注:大乘佛法,不涉有无取舍,真行者,必当亲证不二法门。)
若于解脱妙乐,远离不能证得。遍处一切诸禅,无色无欲想定。
逆顺而为入出,力通皆得自在。于彼不退有还,亦不恒沉寂没。
审知诸法鉴相,诸地次得善巧。如是密而庄严,而来密严之国。
(注:密严者,一切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也。)
【经】若言解脱性,坏有以成无,斯人住诸有,毕竟不能出,
亦坏三和合,因等四种缘。眼色内外缘,和合所生识,
世间内外法,互力以相生,如是等众义,一切皆违反。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
是时攀缘离,寂然心正受,舍于世间中,所取能取见。
转依离粗重,智慧不思议,十种意生身,众妙为严好,
作三界之主,而来密严国。色心及心法,不相应无为,
内外众世间,谛观无别异,如是诸智者,来于密严国。
相名与分别,正智及如如,定者能明照,体性皆平等,
入佛所赞扬,密严之净国。若坏三和合,及以四种缘,
不固于自宗,同诸妄分别。恶习分别者,彼之五种论,
譬喻不成立,诸义皆相违。五种悉成过,惑乱于智眼,
颠倒不颠倒,同异法斯坏。舍离于自宗,依止他宗法,
初际等诸见,皆从灭坏生。大王应当知,众生在诸有,
如轮而运转,初际不可得。如来以悲愿,普应诸有缘,
如净月光明,无处不周遍,各顺其根性,随宜而说法。
涅槃若坏灭,佛有何功德?增上有三种,解脱亦复然,
四谛及神足,念处无碍解,四缘无色住,根力及神通,
觉支诸地等,有为无为法,乃至众圣人,皆依识而有。
[解]若言解脱之性,当坏有以成无。斯人若住诸有,毕竟不能觉出。
此亦坏三和合,皆因等四种缘。眼色内外皆缘,和合所生其识。
世间内外二法,相互以力相生。如是等众缘义,一切皆无违反。
若知唯识所现,离于心之所得。
(注:唯识无境,专指八识种子之显现,此种缘起生灭之轨则,是不由心之意识为转移的。<经>曰:“根尘识”,此之谓也。)
分别识不现前,亦不住其根性。是时攀缘离弃,寂然心识正受。
(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即滴水入海,海咸一味。)
舍于世间道中,所取能取之见。转依远离粗重,智慧入不思议。
十种意化生身,众妙为密严好。
(注:心生则法生。诸佛菩萨皆是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空华水月。)
若作三界之主,而来密严国土。
(注:清净意根就是密严国土。在这个国土里,如来之花,诸法如义也。)
如色心及心法,不亦相应无为。
(注:根尘识者,乃是轨则,亦即有为当下即是无为。虽无为者,但不离有为之认知。否则,有为无为皆是边见。)
内外众生世间,谛观无别差异。如是一切智者,皆来密严国土。
相及名与分别,正智又及如如。
(注:相,名,分别,正智,如如,此五种法义之类,恰恰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内涵与次第。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真定者能明照,唯体性皆平等。入佛所皆赞扬,契密严入净根。
若坏三和合者,及以四种因缘。不应固于自宗,同诸虚妄分别。
恶习分别有者,彼之五种论记。譬喻不能成立,诸法义皆相违。
五种悉成过咎,惑乱障于智眼。颠倒与不颠倒,同异二法斯坏。
舍离本于自宗,依止唯他宗法。初际与等诸见,皆从灭坏生发。
大王应当知晓,众生取在诸有。如轮而生运转,初际不可得之。
如来以其悲愿,普应诸有因缘。犹如净月光明,无处不周遍及。
各顺其净根性,随宜彰显说法。
(注:心生则法生,众生皆随缘起。一切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本身就是:如来者,诸法如法也。)
涅槃若有坏灭,佛又有何功德?增上慢有三种,解脱亦复是然。
四谛及与神足,念处无碍解脱。四缘无色住已,根力广及神通。
觉支及诸地等,有为无为二法。乃至众生圣人,皆依唯识而有。
(注:心生则法生,一切法皆因识而有。何以故?[根尘识]而生法。由此,笔者认为: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13、【经】
苦法苦观智,及苦随生智,集智三亦然,灭道亦如是,
如是十二种,名之为现观。学人数有十,第八七返生,
家家一往来,一间而灭度,中般与生般,有行及无行,
上流于处处,然后般涅槃。如是一切种,诸智之品位,
修行观行者,下中上不同。菩萨增上修,功业最殊胜,
十一与十二,乃至于十六,此诸修定者,复渐灭于心。
所尽非是心,亦非心共住,未来心未至,未至故非有,
心缘不和合,非此非彼生。第四禅无心,有因不能害,
有因谓诸识,意识及五种,妄想不自觉,犹如波浪生。
定者观赖耶,离能所分别,微妙无所有,转依而不坏。
在于密严中,如月恒明显,密严诸智者,与佛常共俱,
恒游定境中,一味无差别。密严定者处,定力生于彼,
是故应修习,相应妙定心。欲界有六天,梵魔十二处,
无色及无想,一切诸地中,若生密严国,于彼为天主。
欲求密严土,当修十种智,法智随生智,世俗知他心,
及苦集灭道,尽智无生智。仁者真实见,舍君罗帝族,
与甘蔗月王,种姓无殊异,当求密严国,勿怀疑退心。
如羊被牵拽,喘惧而前却,意在于身中,似幻兽而住,
亦如幻为树,河中之苇荻,如王戏园苑,运动诸身分。
意及于意识,心心法共俱,譬如空中云,共聚而无实。
种子赖耶识,诸习所缠覆,譬如摩尼宝,随缘现众色,
虽住众生身,体净而无垢,是决定种姓,亦为大涅槃。
[解]苦法苦观之智,及苦随缘生智。集智三者亦然,灭与道亦如是。
(注:<心经>曰:无苦集灭道。四智本无实。正所谓:胜义谛亦无自性。)
如是十二因种,缘名之为现观。学人术数有十,第八七识返生。
家家皆一往来,一间而生灭度。若中般与生般,即有行及无行。
如上流于处处,然后自般涅槃。如是一切种种,诸智显之品位。
修行观察行者,下中上自不同。菩萨增上修德,功业当最殊胜。
十一与之十二,乃至及于十六。如此诸修定者,亦复渐灭于心。
所尽皆非是心,亦非与心共住。
(注: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尽心本是心,心心岂出心?)
未来之心未至,未至心故非有。若心缘不和合,非此非彼缘生。
若第四禅无心,有因心不能害。有因谓之诸识,意与识及五种。
(注:意者,意根。识者,意识。五种者,前五识。)
妄想不自觉生,犹如波及浪生。定者观其赖耶,离能与所分别。
微妙及无所有,辗转依而不坏。在于密严根中,犹如月恒明显。
密严一切智者,缘与佛常共俱。恒游定严境中,一味性无差别。
(注:一切有情于【密严~净根】屏幕中,镜鉴如如,常处于一味性鉴之定中。)
密严大定者处,定力缘生于彼。是故应勤修习,相应微妙定心。
欲界如有六天,梵魔生十二处。无色以及无想,一切诸次地中。
若生密严之国,于彼当为天主。欲求密严净土,当修十种智慧。
法智随缘生智,世俗岂知他心。若及苦集灭道,即尽智无生智。
(注:大乘真智者,无为无智亦无所得。)
仁者当真实见,舍君罗帝族姓。即与甘蔗月王,种姓皆无殊异。
当求密严国土,切勿怀疑退心。如羊被牵拽扯,息喘惧而前却。
意根源于身中,如似幻兽而住。亦如幻为树木,与河中之苇荻。
如王嘻戏园苑,运动一切身分。意根及于意识,心心法共俱缘。
(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即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
譬如空中云幻,共聚而其无实。
(注:佛法的核心本质,就是缘起性空。)
种子显赖耶识,一切习所缠覆。譬如摩尼宝珠,随缘显现众色。
虽住众生身幻,性体净而无垢。如是决定种姓,亦为大般涅槃。
(注:此处涅槃喻指清净意根上的密严之鉴性。)
【经】名因于相生,相从因缘起,以诸形相故,而起于分别。
分别从二因,外相心习气,第七末那识,应知亦复然。
诸根意缘会,发生于五识,心法共相应,如是身中住。
正智常观察,一切诸世间,从于如是因,而生彼诸果。
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而观见。
此即是诸法,究竟真实性,亦为妄所计,一切法不生。
诸法性常空,非无亦非有,如幻及阳焰,干城等众物。
种种诸形相,名句及文身,如是执着生,成于遍计性。
根境意和合,熏习成于种,与心无别异,诸识从此生,
资于互因力,是谓依他起。内证真实智,现前所住法,
是即说圆成,众圣之境界。佛及诸佛子,证此名圣人,
若人证斯法,即见于真际,唱言生已尽,梵行皆已立。
所作莫不成,永离于诸有,解脱一切苦,灭除众怖畏。
生法二无我,善能明了知,普烧诸习气,永断于分别。
从于无始来,戏论而积聚,无量众过恶,一切皆已除。
譬如热铁团,热去铁无损,解脱者亦尔,惑尽而清凉。
入于无漏界,密严之妙土,此土最微妙,非余所能及。
佛与诸菩萨,清净之所居,三昧乐现前,以此而为食。
欲生斯土者,当修真实观,复为诸有缘,如理广宣说。
名生本于相,相起复从缘,种种诸分别,皆因相而有。
根境瓶衣等,蕴法所合成,分别从此生,了知而简异。
若动若非动,一切诸世间,皆因痴暗生,愚冥以为体。
[解]名因于相而生,相从因缘起显。以一切形相故,而起发于分别。分别即从二因,外相与心习气。
(注:根触尘产生识。后期唯识宗人的【唯识无境】,在逻辑上非常可疑。值得商榷。)
第七识末那识,其知性亦复然。
(注:知见立知的第一个【知】,就是指这里的第七识末那识的知性。即指清净意根的知鉴性。)
诸根意根缘会,发生于前五识。心法共识相应,如是身中住持。
正智常审观察,一切缘诸世间。
(注:第七识恒审思量“我”与缘起相随。)
从于如是诸因,而生彼此诸果。真如非异此彼,诸法互相缘生。
与理相应于心,明了而观镜见。此即是诸法起,究竟真实性现。
亦为妄想所计,一切法不自生。诸法性常空寂,非无亦是非有。
犹如幻及阳焰,干城等等众物。种种诸形相起,名句以及文身。
如是执着生死,成于遍计执性。
(注:遍计所执性是一切有情众生本然俱有的【共业~特征】。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果没有了【遍计所执性】,佛法中的[是名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笔者认为【遍计所执】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陈述句。人类对【是名】的遍计所执,本身没有好坏,凡圣,对错,优劣之分。后世唯识宗人对遍计所执的误判,客观上,断掉了人类走向觉悟的慧根。这一点,时代不同了,应当给予澄清了。)
根境意之和合,熏习成于种性。
(注:根与境相触产生出识。这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驴见马见之和合相。)
根与心无别异,诸识从此根生。资于相互因力,是谓依他起性。
(注:缘起本身就是依他起性。)
内证真实意智,现前皆所住法。
(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如义者,即是内证意根之趣。第七识末那意根,本身就是内证分。)
如是即说圆成,众缘圣之境界。佛及诸佛法子,证此是名圣人。
(注:一切人为的所证境界,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名相】罢了。三心不可得之,一切皆是当下之心中的名相罢了。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试着讲。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若人证到斯法,即可见于真际。
(注:清净意根上的诸法如义,本身就是真际。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若唱言生已尽,即梵行皆已立。所作莫不成者,将永离于诸有。
(注:只有性者,才能做到无所不成。相者非也。何以故?法法不相到。昨日之溪,非今日之溪。)
若解脱一切苦,当灭除众怖畏。缘生法二无我,善能清明了知。
普遍烧诸习气,永断一切分别。从于无始以来,戏论随缘积聚。
无量众生过恶,一切皆已除灭。譬如炙热铁团,热去铁无损坏。
解脱者亦如尔,惑尽而证清凉。入于无漏根界,密严之镜妙土。
此土最圣微妙,非余识所能及。
(注:转识归根,是佛法开悟的根本。)
诸佛与诸菩萨,清净意根所居。三昧乐住现前,以此而为食乐。
欲生斯根土者,当修真实净观。复为一切有缘,如理广为宣说。
唯名生本于相,相起亦复从缘。种种一切分别,皆因相而有名。
根境瓶衣等等,蕴法皆所合成。分别从此缘生,了知一切简异。
若动与若非动,一切诸相世间。皆因痴暗相生,愚冥以为是体。
(注:大乘佛法,从始至终皆是辩证者。迷与觉者,皆缘于对其【色空~性相】的认知与见谛。)
14、【经】
长短等诸色,音声与香界,甘苦坚滑等,意识之所缘。
善与不善性,有为无为法,乃至于涅槃,斯为智之境。
念念常迁转,皆依识以生,譬如磁石力,吸铁令回转,
末那于藏识,当知亦复然。如蛇有二头,各别为其业,
染意亦如是,执取阿赖耶。能为我事业,增益于我所,
复与意识俱,为依而转谢。身中暖触生,运动作诸业,
饮食及衣服,随事而受用。腾跃或歌舞,种种自欢娱,
持诸众生身,斯由意功力。于如梦翳等,一切诸境界,
起种种分别,不知唯自心。如人在空中,走索以游戏,
飘危不安固,分别亦如是。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
譬如镜中像,识种种而见,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
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于斯远离处,是即名真实。
持进菩萨等,及圣目乾连,遍观诸亿刹,种种皆严好。
于彼庄严中,此土最殊胜,极乐及现喜,乃至于下方,
无量亿土中,诸佛所称赞,皆言密严国,威德化自然。
无始亦无终,本昔如来地,出过于三有,寂静无所为,
自利及利他,功业悉成满。非不此成佛,欲中施佛事,
要从于密严,化为无量亿。常依于正定,游戏诸神通,
一切国土中,如月无不见,随诸众生类,所应而化益。
十地花严等,大树与神通,胜鬘及余经,皆从此经出,
此经最殊胜,众经莫能比,仁主及诸王,宜应尽尊敬。
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佛已超过彼,而依密严住。
[解]见长短等诸色。及音声与香界。又甘苦坚滑等,意与识之所缘。
或善与不善性,有为及无为法。乃至于般涅槃,斯为智之境鉴。
念念常迁流转,皆依唯识以生。譬如磁石吸力,吸铁令其回转。
末那于其藏识,当知亦复其然。
(注:第七识末那意根与八识如来藏种子之辩证关系,就象磁石吸铁一样。一切有情众生的【清净意根~密严磁力】,吸引着一切缘起之八识如来藏种子。由此产生[根尘识]之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犹如蛇有二头,各别为其主业。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此处第七识末那意根者,犹如【蛇有两头】,一为六识缘起之阿赖耶,一为八识种子之如来藏。正所谓【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也。在这里: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如染意皆如是,鉴执取阿赖耶。
(注:如意与染意双非不二。如意如来藏,染意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恰能为我事业,增益我与我所,亦复与意识俱,为依止而转谢。
(注:意根与意识同时俱备。皆是分别取舍之所依止处。即一切有情众生若无意根,一切法皆无所生。这就是【密严~末那】的核心密义所在。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揭示之。)
身中暖触生,运动作诸业,饮食及衣服,随事而受用。
腾跃或歌舞,种种自欢娱,持诸众生身,斯由意功力。
(注:一切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其屏幕上的一切功德之相,本身就是【密严国土】之显现。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于如梦翳等,一切诸境界,起种种分别,不知唯自心。
如人在空中,走索以游戏,飘危不安固,分别亦如是。
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譬如镜中像,识种种而见,
(注:人类的清净意根就是这种镜鉴之功德相。)
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
(注:心生则法生,缘起根尘识。若知密严趣,正智恰为时。)
于斯远离处,是即名真实。
(注:若见诸相无相,得见如来。)
持进菩萨等,及圣目乾连,遍观诸亿刹,种种皆严好。
(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本身就是【皆严密好】,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密严】之经。)
于彼庄严中,此土最殊胜,极乐及现喜,乃至于下方,
(注:<法华经>中,琉璃地下涌现菩萨。)
无量亿土中,诸佛所称赞,皆言密严国,威德化自然。
无始亦无终,本昔如来地,出过于三有,寂静无所为,
自利及利他,功业悉成满。非不此成佛,欲中施佛事,
要从于密严,化为无量亿。常依于正定,游戏诸神通,
一切国土中,如月无不见,随诸众生类,所应而化益。
十地花严等,大树与神通,胜鬘及余经,皆从此经出,
(注:<胜曼夫人经>乃如来藏之大乘经典也。亦是从此【密严~净根】中生发出来的。这一点法义非常的重要。初发意菩萨,理应注意。)
此经最殊胜,众经莫能比,仁主及诸王,宜应尽尊敬。
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佛已超过彼,而依密严住。
(注:密严者,清净意根也。本身就是一个大住持。)
【经】此土诸宫殿,如莲备众饰,是一切如来,净智之妙相,
佛及诸菩萨,常在于是中。世尊恒住禅,寂静最无上,
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
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诸修观行者,色相皆亦然。
或见天中天,赫奕含众彩,诃利占波色,真金明月光,
孔雀素罗瞿,珊瑚莲电等。或见身羸瘦,弊服寝茅中,
或如千日光,处大莲花上。或见诸菩萨,顶饰龙王髻,
或以帝青宝,庄严为宝冠。或见轮幢文,鱼螺等众相,
或见光丽色,如霓而拖空。或见以须弥,置之于右掌,
或持大海水,其状如牛迹。或见作人王,冕服当轩宇,
辅佐众围绕,共宣于国化。或见诸菩萨,最上修行者,
说于自境界,先佛所知法。或说以智定,速转于所依,
得如幻之身,种种皆无碍。或示了于境,断诸取着业,
诸见皆已除,不受于诸有,譬如膏炷尽,灯灭而涅槃。
或有示修行,一切波罗蜜,衍那之大会,周给无穷尽,
苦行持戒等,种种诸仪则。极乐庄严国,人非胎藏生,
身相如真金,光色常圆满。瑜伽自在者,安乐及光明,
斯人之境界,百分无其一。极乐中之人,自然随念食,
牟尼胜自在,定为甘露味。宝树名如意,游憩于其下,
妙金为碎末,布地以庄严。池莲及众花,敷荣而菡萏,
如是具严饰,不可得为喻。若人有净信,善巧行诸禅,
爱乐佛功德,专精以回向,即于佛胜土,莲花而化生,
众相以庄严,皎镜无尘垢。”
[解]鉴此土诸宫殿,恰如莲备众饰。即是一切如来,净智密严妙相。
佛及一切菩萨,常在密根是中。世尊恒住禅境,寂静为最无上。
依自唯难思定,现于众妙色相。色相无有边际,非余所能见之。
极乐庄严密国,世尊无量寿土。一切修观行者,色相皆自亦然。
或见天中天者,赫奕含其众彩。诃利占波色等,真金明月之光。
孔雀素罗瞿等,珊瑚莲及电等。犹或见身羸瘦,弊服寝茅之中。
又或如千日光,处大莲花之上。或见一切菩萨,顶饰龙王髻华。
或以帝青宝饰,庄严其为宝冠。或见轮幢文等,鱼螺等等众相。
或见光华丽色,如霓虹而拖空。或见以其须弥,闲置之于右掌。
或持四大海水,其状如同牛迹。或见作世人王,冕服当成轩宇。
辅佐一众围绕,共宣密于国化。或见一切菩萨,最上皆修行者。
说于自根境界,先佛所知法趣。
(注:以是清净意根,虽未漏尽,但其思虑言说,以及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或说以智为定,速转归于所依。或得如幻之身,种种皆无障碍。
(注:缘起于心,心生法生,化身无碍。人类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密趣如幻,国土庄严。简称为:密严。)
或示了别于境,断诸所取着业。诸见皆已断除,不受后于诸有。
(注:了因则当无果,无果即是万法。此中辩证密严,密严清净无我。)
譬如膏炷尽燃,灯灭法而涅槃。或有示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
如衍那之大会,周给无穷尽劫。苦行持戒等等,种种诸方仪则。
极乐庄严国土,人与非胎藏生。身相如其真金,光色恒常圆满。
瑜伽自在行者,安乐及其光明。斯人与之境界,百分无其一二。
此极乐中之人,自然随念饮食。牟尼胜自在者,定为甘露一味。
宝树名之如意,游憩于其意下。妙金为之碎末,布地饰以庄严。
池莲以及众花,敷荣且而菡萏。如是具足严饰,不可得为譬喻。
若人有此净信,善巧行诸禅趣。爱乐佛之功德,专精以此回向。
即于佛之胜土,莲花密严化生。众相密以庄严,皎然镜无尘垢。”
(注:凡于【密严~末那】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如来法义,皆是如染不择,不涉世俗的。这就是后世所言的【唯识无境】。即在清净意根这块屏幕上:只有内识,没有外境。)
15、【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偈已,自现其身如一指节,或如芥子乃至毫端百分之一,或现佛身或现独觉身或现声闻身,及余无量种种之形而说于法。或说菩萨入于诸地,了知五法、八识、三性及二无我,得如幻三昧随意受身,自在神通力无所畏,皆不退转净所依止,入于佛地无漏蕴界常无变易。或说菩萨善能游履,如梦如像如水中月,诸观行人所行之道,得首楞严三昧十幻喻身,诸究竟愿莫不成满,逮于正觉坐妙莲花,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或说菩萨以愿力故,现种种形游诸国土历事诸佛,是诸菩萨其身微妙不在有无。譬如天仙乾闼婆众,依须弥住或在虚空,地行众生所不能睹。彼诸菩萨亦复如是,非观行者不能得见。或说菩萨得禅自在三昧力故,于十方国土莲花之宫,示现受生及般涅槃。或说菩萨以三昧力,转于所依而不住实际,于一切有众生处差别现身,其心平等如地如水如日如月。或说菩萨以大悲心,愍诸众生轮转生死孤穷下贱众苦所逼,譬如黑蜂依船而住游于大海,随船飘荡或一由旬乃至百千无量由旬,为说非我生死无常,令知速灭刹那不住。或说诸佛及诸菩萨,见一切众生渴爱迷乱,为分别苦之所逼迫,于无相法中而取于相,虚妄计著有能所取,是能所取缧绁其心,于生死海驰荡不息,贫穷孤露无有所依,如大海中蛛蝥之网。佛及菩萨犹住船人,于诸众生心生怜愍,欲令解脱生死苦难,随其所应而为现身,说布施等种种诸行。
大乘密严经卷上
[解]此时,【金刚~如来藏】种子大菩萨,说以上长偈完毕。于是自现其(种子)之身,如同以下任何一个【指节~化相】。或者是芥子,乃至于毫端的百分之一。或者是大如佛身,无量无边亦无界。或者是现其独觉之身,或者是现其声闻身,或者是等等,等等之身,以及无量无边无数之种种形而上之说于法。或者说菩萨入于一切次地,并了知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即是菩萨能够得证其一切如幻三昧,(注:三昧者,无为也。)并且可以随意受身。(注:这里是难点与重点,修学大乘佛法,非辩证无以得。菩萨随意受身,本身就是【无我】者,此乃法义之受身也。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澄清法义,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此时,一切菩萨的自在神通之力无所畏惧,皆以永不退转之趣向,于一切有情众生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呈现出其所依止。并于此【密严~净根】处,入于一切佛地之无漏蕴界,其真常之性,无所变易。或者说菩萨善能游履,(注:菩萨本无四相,法义游履,非色身往来也。)此种游履本身就是如梦如幻,犹如水中之月,似有非真,又如竹影扫阶,虽扫而无有尘动,由此,一切观行之人,所行菩萨之道,皆非色相之身,实乃法义之化身。(注:诸佛菩萨皆以化身说法。)行者若能够证得首楞严三昧(动中之定),即可十种幻化喻身,一切究竟之大愿,没有不能圆满的。(注: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一切皆是法则规律使然也。)直至证得无上正觉者,当坐妙莲花座,(注:即成佛的妙法莲华之【清净意根】也。)由此,一切佛子皆共围绕。这就是【密严~净根】之功德相。或者说菩萨以其愿力,显现出种种形态,游历于一切国土之中,(注:即经历于密严之屏幕上也。)由此,历事一切诸佛。这种菩萨本身的微妙密严之功德,不在有无上。(注:有与无是二边,二者一如辩证不二法门。这是此经密严的核心本质。正所谓: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是汝本来面目。)又譬如天仙乾闼婆众,皆依须弥山得住。或者行在空中,地行的一切众生之类,所不能睹视之。同理,一切诸佛菩萨也是这样的,如果不是真正的修观行者,也是不得看见的。或者说一切菩萨皆得禅自在三昧力故,并于十方国土中,莲花宫内,示现异熟受生,以及契入涅槃重生之境界。或者说,菩萨以三昧之力,流转于所依之处,而不住于实际。(注:如来法义缘起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而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典型的【不住实际】。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于一切有情众生处,差别现身。(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时的行者之意根之心,恰恰是【平等性智】,如琉璃大地一样光鉴,如水性一样透彻,如太阳一样光明,如月亮一样清净。(注:这就是清净意根之标准功德相。)或者说,菩萨以其大悲之心,愍怜一切有情众生,轮转生死,孤穷下贱,被其众苦所逼,犹如黑蜂一样,依靠船来生存,浪游于大海之中,终生随船飘荡,没有安定住所。或一由旬,二由旬,乃至百千万亿无量由旬,为了说明【诸法无我】,生死无常,令其知晓,一切事物皆是速灭的,刹那不住的。或者说,诸佛与诸菩萨,见到一切众生渴爱迷乱,为一切分别之苦所逼迫之,于其无相之法义中,妄取于相染,并且虚妄计著有其能取所取。正是这个能取所取之心,缧绁束缚其心,至使其于生死海中,驰荡不息。并且贫穷孤露无有所依,犹如大海之中,蛛蝥之网。(注:生死不能自主。浪生浪灭,苦不堪言。)然而,一切佛及菩萨犹如住船之人,面对一切众生,心生怜愍,想要为其解脱生死苦难,于是,随其所应而为现身,并为其施设法义之布施,以及一切种种方便之行。(注:一切有情众生之【密严~净根】之屏幕上,缘起的皆是【轨则~菩萨】的种种方便之行。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大乘密严经卷上>
大乘密严经 卷二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日照)译
妙身生品第二之余
16、【经】尔时普贤众色大光菩萨摩诃萨,与诸同类,持世菩萨、持进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神通王菩萨、得大势菩萨、圣者月菩萨、金刚齐菩萨、大树王菩萨、虚空藏菩萨等,乃至摩尼宝殿无量诸天、密严土中诸佛子众,并余佛国来听法者,闻说密严微妙功德于法尊重,决定转依恒居此土不生余处,然皆愍念未来众生,普欲为其而作利益,遂共同心白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尊者!愿为我说。一切世间若干色像谁之所作?如陶工埏埴而造瓶等世间众像,为如是作、为不然耶?又如伶人击动丝竹匏木之类繁会成音,一切世间岂亦如是?如随一物有三自性,世间众物已成体相、若未成者,此岂咸在一物中乎?为夜摩天、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及以大树紧那罗作?为是善现、色究竟天、螺髻梵王、无色天作?为是一切诸天主等同心戮力而共作耶?为是此方及他方中诸佛菩萨以变化力作是一切世间众像,而于此中起诸迷惑,是迷惑见如阳焰水。譬如瓶处为德所依,一切世间住于处者,非诸德者系属于德,亦非是德依于德者,辗转合故众德集成。如是世间若干色像,为唯惑乱、为有住耶?或有言是大梵天王、那罗延天、自在天作,或谓力沙迦拏提那、劫比罗仙自力而作,或有妄执从于胜性、自然及时、无明爱业而得生起。诸天仙等及余一切修世定人悉怀疑惑,为无有体如幻如梦、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无始分别有能所取,如蛇二首、如起尸行,亦如木人因机动转、空中垂发旋火轮耶?”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解]此时,【普贤~众色大光】菩萨,与其一切同类菩萨:持世菩萨,持进菩萨,文殊师利(法王之子)菩萨,神通自在王菩萨,大势至菩萨,圣者月菩萨,金刚齐王菩萨,大树王菩萨,虚空藏菩萨等等,(注:一切菩萨之名相,仔细读来,皆是在表法。这一点,是大乘佛法之常识,初发意者,理应知晓。)乃至摩尼宝殿中,无量诸天,以及【密严~意根】净土(屏幕上)中,一切【佛子~如来】之藏众(种子)。以及其余之佛国(前五根)净土(现量)中,前来缘起之听法者。(注:一切前五根之功用,最终都必须是经过【意根~总摄】后,方得起用之。)由此,一切行者,闻说【密严~净根】之微妙之功德相后,于其法义之缘起当中,皆应尊重。(注:<金刚经>曰:“如尊重弟子。”真佛弟子,面对成佛的法华中的【清净意根】,也应如此:如尊教弟子。)从而决定其转依缘起之时,永恒地居住在此清净意根之国土中,不生其它比量之处。(注:此处之【非量】,即不是比量,也不是现量,恰恰是【第三量~非量】,意即圣言量。即凡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演绎出来的一切种子,皆是轨则使然之。人类如果正确地认知了祂,那么,其本身就是圣言量。)此时,一切大菩萨们全部愍念未来之众生,并普遍地为其利益着想,于是,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对【金刚藏】菩提言:“尊者!愿您慈悲,能够为我等大众演说:一切世间中若干种色像,到底谁是它们的【作者】呢?犹如陶工制造瓶子等等生活器物,这一切世间众像的产生,谁在如是作?谁又不这样作呢?(注:即作与不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又譬如伶人(戏子)击动丝竹匏木之类,并由此繁会成音(打击乐),一切世间的万象,是否就象这个打击乐的形成一样,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就的呢?再则,如同一物,即有三种自性,(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此三种自性犹如法报化三身是一身,本身就是一如不二的。这一点,是【密严~净根】存在的根本。)世间一切众物已然成就自己的体相了。如果还未成就,又怎么会在一物之中具有以上【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性呢?譬如为夜摩天,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以及大树紧那罗而作呢?还是为了善现,色究竟天,螺髻梵王,无色作天呢?或者是为了一切诸天主等等,同心戮力而共同所作呢?(注:难道是“共生”吗?)或者是为了此方以及他方中之佛菩萨们,以其变化之力,所作出来的一切世间众像吗?并于此世间众像中,生发出一切迷惑之想,或者是如见阳焰之水,妄心惑乱自己。这一切世间现象,就犹如瓶子的制作过程中,为其意识的功德所依止,然而,这一切世间的形成,之所以能够住于此【密严~净根】处者,不是其它功德系属于某一个功德(他生),也不是功德自己依生于自己(自生),亦不是辗转和合中,众德的集成(共生),如是之世间的一切色像,难道是只有惑乱不实吗?还是另有住处呢?而这种所谓的【固定~住处】,有的言为:大梵天王,有的言为:那罗延天,有的言为:大自在天作。或者说:力沙迦拏提那,或说:劫比罗仙自力而作,或有妄执从于胜性,以及自然(外道)等等,这一切皆是无明爱业之生起,所能够引发出来的结果。譬如一切天仙等等,以及一切修习世间有为之定的人,全部对此皆为疑惑,为此无有实体之如幻如梦,如热如焰,如乾闼婆城,无始以来不断分别其能取所取,这种情况,如同蛇有二个头,(注:无所适从。)又如起尸之行,(注:古人的赶尸行为。)亦如木制之人的因其机关动转而行动,还是如空中垂发,以及旋动中的火轮呢?”至此,普贤菩萨及在场的众多菩萨于内心深处共同向【金刚藏菩萨】提出了以上众多问题与疑惑,于是,金刚藏菩萨以偈答言:
17、【经】
世间众色像,不从能作生,非是矩鞞罗,因陀罗等作,
亦非大施会,祠祭之福果。毗陀所说因,互违无定义,
亦复非无有,能持世间因。所谓阿赖耶,第八丈夫识,
运动于一切,如轮转众瓶,如油遍在麻,盐中有咸味,
亦如无常性,普遍于诸色。沉麝等有香,日月光亦尔,
非能作所作,非有亦非无。远离诸外道,一异等众见,
非智所寻求,不可得分别。定心无碍者,内智之所证,
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
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譬如修定者,内定清净心,
神通自在人,所有诸通慧,观行者能见,非余之所了。
藏识亦如是,与转识同行,佛及诸佛子,定者常观见。
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亦如车有轮,随于业风转。
陶师运轮杖,器成随所用,藏识与诸界,共力无不成,
内外诸世间,弥纶悉周遍。譬如众星象,布列在虚空,
风力之所持,运行常不息。如空中鸟迹,求之不可见,
然鸟不离空,颉颃而进退。藏识亦如是,不离自他身,
如海起波涛,如空含万象,藏识亦如是,蕴藏诸习气。
[解]
观世间众色像,不从能作中生。非是矩鞞罗者,及因陀罗等作。
亦非大施会者,祠祭之福果报。毗陀所说之因,皆互违无定义。
亦复非无有者,但能持世间因。所谓阿赖耶识,第八乃丈夫识。
运动于其一切,如轮转众因瓶。亦如油遍在麻,盐中有咸一味。
亦如无常法性,普遍施于诸色。沉麝等皆有香,日月光皆亦尔。
非能作与所作,即非有亦非无。远离一切外道,一异等众俗见。
若非智所寻求,不可得其分别。
(注:五法者,相,名,分别,正智,如如。其中【分别】乃中性词,本身不含褒贬,善恶,好坏,对错。后世愚痴之人错解了释迦本怀。误以为修学佛法,就一定要灭意识,断分别。殊不知:善分别一切法,于第一谛而不动。)
若定心无碍者,当内智之所证。若离于阿赖耶,即无有余它识。
(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譬如海波之浪,与海虽然不异。但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为一。
譬如修定之者,内定清净唯心。虽神通自在人,但所有诸通慧。
及观行者能见,皆非余之所了。唯藏识亦如是,即与转识同行。
(注:皆是业果之报,法法不相到。人不可二次跨过同一条河流。)
佛及诸佛诸子,定者常观觉见。若藏识持于世,犹如线穿贯珠。
(注:人类生活在共业种子之穿珠中。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亦如行车有轮,随于业风轮转。陶师运用轮杖,器成随缘所用。
藏识与诸识界,共力无不圆成。内外一切世间,弥纶悉皆周遍。
(注:色空不二,空色一如。轨则使然,处处周遍。)
譬如众星之象,布列在其虚空。风力之所持之,运行常恒不息。
又如空中鸟迹,求之不可得见。然鸟不离虚空,颉颃而能进退。
藏识亦复如是,不离自他之身。又如海起波涛,又如空含万象。
藏识亦复如是,蕴藏诸界习气。
(注:出世如来藏,入世阿赖耶。如海水与浪,风演不停歇。)
【经】譬如水中月,及以诸莲花,与水不相离,不为水所著,
藏识亦复然,习气莫能染。如目有童子,眼终不自见,
藏识住于身,摄藏诸种子,遍持寿暖识,如云覆世间,
业用曾不停,众生莫能见。世间妄分别,见牛等有角,
不了角非有,因言兔角无,分析至微尘,求角无所有。
要待于有法,而起于无见,有法本自无,无见何所待?
若有若无法,辗转互相因,有无二法中,不应起分别,
若离于所觉,能觉即不生。譬如旋火轮,翳幻等众事,
皆因少所见,而生是诸觉,若离于所因,此觉即无有。
名相互相系,习气无有边,一切诸分别,与意而俱起,
证于真实境,习气心不生。从于无始来,沉迷诸妄境,
戏论而熏习,生于种种心。能取及所取,众生心自性,
瓶衣等诸相,离心无所有。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
能觉所觉性,自然如是转。习气扰浊心,凡愚不能见,
如海风所击,波浪无停止。心为境风动,识浪生亦然,
种种诸分别,自内而执取。如地无分别,庶物依以生,
藏识亦复然,众境之依处。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握身,
亦如象以鼻,取水自沾沐,复似诸婴儿,以口含其指,
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是心之境界,普遍于三有,
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解]譬如水中之月,及以诸等莲花。
皆与水不相离,但不为水所著。
藏识亦复如然,习气莫能污染。
(注:如来藏种子,善不善因。本身是无为的,轨则生发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其缘起又不离意识,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奥妙之处。由此,笔者认为: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如目中有童子,眼终不可自见。
(注:清净意根屏幕上的一切功德相,就似这眼中的童子。眼就同是清净意根,童子就是如来藏种子之显现。)
藏识起住于身,身摄藏诸种子。
(注:大乘佛法始终是辩证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遍持寿暖诸识,亦如云覆世间。
(注:乌云遮挡了太阳,但太阳的光芒,本身毫发无损。)
业用曾不停歇,众生莫能相见。世间妄加分别,见牛兔等有角。
不了兔角非有,因言兔角亦无。分析至极微尘,求角当无所有。
(注:九十六种外道中,有一种极微论,就是以【分析】法,解释空性。此观点,非释迦之本怀。初发意菩萨,到此处,应加仔细方好。)
若要待于有法,而起于无所见。
(注:空是有的无自性。)
有法本自空无,无见空何所待?
(注:离开了辩证,修学不了大乘佛法。)
若有若无有法,辗转互相为因。有无二法当中,不应再起分别,
若是离于所觉,能觉即不可生。譬如旋发火轮,翳幻等等众事。
皆因少所能见,而生如是诸觉。若离能所之因,此觉即无所有。
名相互相系持,习气无有二边。一切诸是分别,与意根而俱起。
(注:意乃意根之鉴性,分别乃意识之拣择。二者本质不同。)
证于真实鉴境,习气心则不生。
(注:行者若能亲证清净意根之【鉴性】,必当契入[无我]之轨则当中。其中自我之习气,必然将渐渐地消失。)
从于无始以来,沉迷于诸妄境。戏论而被熏习,生于种种幻心。
(注:缘起必幻,幻变是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形式,人类恰恰是在[幻变]中,走向觉悟的。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是<密严经>的核心所在。)
鉴能取及所取,皆众生心自性。观瓶衣等诸相,皆离心无所有。
一切唯有觉知,所觉义皆空无。能觉所觉之性,自然如是闻转。
习气扰浊人心,凡愚不能自见。犹如海风所击,波浪永无停止。
心为境风所动,识浪生发亦然。种种诸项分别,自内而外执取。
犹如地无分别,庶物赖依以生。
(注:菩萨亦然,诸地本一,境界不同,二乘无觉,奋勇攀登。后世愚痴,驴橛系缚。著相无觉,误断意根。初学之人,理应警惕。)
藏识亦复如然,众境为之依处。
(注:<经>曰:“根尘识。”唯识宗人的旗帜【唯识无境】,在这里表现得苍白无力,很是可疑。)
犹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握自身。
(注:眼不见眼,佛不再佛。)
亦如象之以鼻,取水而自沾沐。复似诸家婴儿,以口含其手指。
如是自心内外,皆现境还自缘。
(注:根尘识,犹如法报化,缺一不可。)
如是心之境界,普遍溶于三有。
(注:三有者,欲界,色界,无色界。离此【三有】,没有另外一个【实有】者。)
若久修观行者,而能遍善通达。内外诸世间法,一切唯心所现。
(注:所谓的【唯识无境】,只是对此[清净意根]的一个直接的描述罢了。但祂本身并不圆满,还缺向上一路。只有内外消溶,滴水入海,海咸一味后,方才可言<密严>真境。不是[无境],恰恰是有境,不二之境。这一点,是后世唯识宗人未能见到的。可惜了。)
18、【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此语竟,默然而坐,住无处所微妙之禅,游法界门入诸佛境,见有无量佛子当来此国住修行地,便从定起放大光明,其光普照欲色无色无想天宫。是光明中复现无量殊胜佛土,有无量佛相好庄严,随诸世间之所欲乐而为利益,皆使受持密严名号。彼诸佛子互相观察而作是言:“密严佛土能净众福、灭一切罪,诸观行人所住之处,于诸佛国最上无比。我等闻名心咸悦乐,可共俱往。”时诸佛子各从所住而来此国。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宣说以上之偈毕。默然坐下,契住于【无所住】之微妙禅境之中,游荡于法界诸门中,并契入一切【缘起~佛境】之中,见其有无量无边无数之佛子,(注:法义之子。)全部都将来入此【密严~净根】之国土之中,并住持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显现诸地之方便次第。于是【金刚藏~种子】便从定中大放光明。(注:此乃无为之光明,法则之光明,非人为意志所可转移也。)其法义之光普照恒河沙数大千世界,即包含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无想之天宫等等。(注:心生则法生。心外无法,人类修行之目的,就是契入无生法忍。一句话,就是要法忍无生。)在这种无量无限不可思议之光明中,即清净意根之【无量~非量】之功德相中,显现出无量无数之殊胜的法义之【密严~国土】。在此密严之【净根~佛土】中,显现出无量诸佛的相好庄严。(注:这就是【密严~净土】之实质所在。)一切全部随从世间之所欲乐(缘起)而为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密严>名号的法源根据。(注:人类就是在此清净意根上,真正达到【密严~佛土】之境界的。)在清净意根上显现出来的一切【佛子~法义】间,相互观察“恒审思量”间,即【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关系中,逢缘而作如下之言:“一切密严佛土,皆能够清净如来法义缘起之众福,同时,亦可能灭却一切罪恶种子之缘起,如此意根清净之时,一切观行之人(行者),所住之处,皆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最高佛国的殊胜无比之境界。(注:这就是向上一路。)至此,我等听闻此名<密严>者,全部都是心中喜悦快乐的,并一至表示,愿意一同前往。”言说之时,一切佛国之法子们,皆从各自的所住之地,前来此种【清净~密严】之佛国净土中。(注:心生则法生,一切法义之种子,全部都是来源于【清净意根】这一屏幕上的,这就是后世[唯识无境]的产生根源。但人类之行者,于此并未究竟,还须向上一路。这才是此部<密严经>的全部内涵。)
【经】尔时净居诸天与阿迦尼吒螺髻梵王同会一处,咸于此土佛及菩萨生希有心,请梵王言:“天主!我等今者咸兴是念:‘何时当得陪侍天王诣密严土?’”尔时梵王闻是语已,与诸天众遽即同行,中路迟回罔知所适。梵王先悟作是思惟:“密严佛国观行之境,若非其人何阶可至?非是欲色无色诸天及外道神通所能往诣,我今云何而来至此?”复自念言:“或天中天假吾威力而能亟往。”作是念已发声归命,即时见有无量诸佛在于道中威光照曜。时螺髻梵王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当何所作,而能速诣密严佛土?”佛告之言:“汝可退还。所以者何?密严佛国观行之境,得正定人之所住处,于诸佛刹最胜无比,非有色者所能往诣。”时螺髻梵王闻佛语已,与诸天众寻还天宫。尔时净居诸天共相议言:“螺髻梵王有大威力而不能往,当知此土最为殊胜,但是得如幻三昧诸观行人所行之境。”如是称扬密严功德,其声辗转靡不传闻。
[解]此时,净居诸天与阿迦尼吒螺髻梵王共同聚会在一处,全都于此土中的佛及菩萨们,心中生发希有之念,于是,请求梵王言:“天宫之主!我等今日全都心中生起如是之念:“什么时候能够陪侍天王您一起拜诣密严国土呢?”此时,梵王闻是语已,即与诸天大众,一同前去,然而,途中却又返回,罔顾不知所适。(注:何以故?【密严~净根】无色无形亦无方所,你往哪里行呢?石女生娃,龟毛免角,伪命题啊!)梵王于途中,首先悟道,心中私作思维:“这个密严佛国清净意根,实乃观行之境界也。如果不是觉悟者,又有什么阶梯次第可行呢?(注:彼岸本无相,何路可通达?正所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何劳身体之行耶?)况且,此种【密严~净根】,本身就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以及外道神通者,所能够通达往诣的。(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我等今日,又如何能够以身体之形前往呢?”思至此,所以返回了,接下,又自念言:“也许天中天者,假借我的威神之力而能前往。”心中作是念后,于是发声归命,指使众天王以己加持之力前往,(注:愿力种子的神作用。笔者认为:所谓的愿力加持,乃是【轨则】使然也。)即时,可见有无量无边无数诸佛菩萨在于道中,威光照曜,(注:清净意根之屏光上滢光闪闪,阿陀那识瀑流宣泻。)此时,螺髻梵王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等今日应当如何作为,方才能够快速地前往密严(意根)之佛土呢?”(注:如何才能迅速地到达彼岸呢?)佛告诉梵王曰:“你可以退回去(转识归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密严(净根)佛国中,一切观行之境界,只有得到正定(动中之定)的人,方才可以得证住持。(注:寺庙中的方丈,住持之名相,就源于此种法理法趣。)这种清净意根上的密严佛土,于诸佛刹中,最为殊胜无比。(注:以是清净意根上的驴见马见,皆与如来法义之实相无违,这就是先佛经中所说。参看<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即可知晓。)不是一切有色之身相,能够前往的。”(注:世尊这里隐覆着一大密趣,这就是<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有关这一点,前人未讲,我们讲。时代不同了,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势在必行。当今之世,庵摩罗识种子已然成熟。)此时,螺髻梵王闻佛所言,即与一切天王大众退还天宫。(注:此处天宫喻意人类之【大脑~方寸】也。今日,寺庙中之【方丈】二字,即是源于此种法理法趣。)尔时,净居诸天,(注:清净意根中,只有内法尘之净居诸天,即法义之人。没有外色尘之身相介质。这才是【唯识无境】的真正义趣。)于是,共同相议言:“螺髻梵王有大威力,依然是不能前往,当知此土必然是殊胜无比之地。也只有深得如幻三昧(动中之定)的观行人(净根之鉴者),方才可以契入此种密严之境界。”于是大众全部都是口称【密严~净根】之功德相,其声辗转不息,种子漫布虚空,没有得不到传闻的地方。(注:正所谓【一人知,天下知。】庵摩罗识种子,只待缘熟了。善哉!伟大的清净意根!)
19、【经】尔时诸佛子众来此会者,闻是语已益加欣敬,白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我等于法深怀渴慕,惟愿大明为我宣说。”
金刚藏言:“佛所说法谁能具演?唯除如来之所护念。夫如来者于观行中最胜自在,所有境界不可思议,云何可为非观行人开示演说?”
时持进菩萨及须夜摩诸佛子等复共同声请言速说。尔时神通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慈氏菩萨、紧那罗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众,复作是言:“善哉仁者!愿速为说。”是时复有无量诸天,于虚空中作天妓乐同心劝请。
[解]此时,诸佛子众来到此会场者,听闻以上之语后,更加深了恭敬之心,于是,对【金刚藏】菩萨言:“我等之人,对甚深之佛法大义渴慕已久,只希望你能够大明正义,为我等方便宣说。”金刚藏言:“诸佛所宣说的正法,谁又能够全部演说呢?除非是如来之所护念的结果罢了。注意谛听!如来者于一切观行中,(注:笔者认为只种观行只存在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其所有的境界,皆是不可思议的。(注:何以故?只鉴不择,皆是轨则使之然也。)怎样才能够为那些不作观行的人,开示演说呢?”
此时,有叫【持进菩萨】的,以及须夜摩诸佛子等,再一次共同邀请金刚藏菩萨速说法义。这时,又有神通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慈氏菩萨,紧那罗菩萨,以及其他无量无边无数之菩萨,全部作是言:“善哉!仁者!希望您马上为我们开示正法吧!”此时,又有无量诸天,于其虚空中,作其天妓之乐,同心劝请。(注:众心所向,乐闻正法。)
【经】当尔之时,螺髻梵王承佛威力而来此会,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今此诸大会,严饰未曾有,悉是尊弟子,聪慧无等伦,
皆于尊者处,渴仰而求法。我今犹未知,所问为何等,
为问憍罗婆,胜堕及顶生,乃至盛年马,转轮王所作?
为问甘蔗种,千弓持国王?欲色无色中,人天等之法?
为问菩萨行,独觉及声闻,乃至阿修罗,星象等众论?
惟愿如其事,次第而演说,我等及天人,一心咸听受。”
[解]就在此时,【螺髻梵王】承蒙佛的威神之力而来到此会,向[金刚藏菩萨]而说偈言:
今至此诸大会,观严饰未曾有。悉是世尊弟子,聪慧无与伦比。
皆于尊者处下,渴仰而求法智。我今犹自未知,能所问为何等。为问憍罗婆者,胜堕及与顶生。乃至盛年驴马,转轮王所为作。
为问甘蔗种等,千弓持国王否。若欲色无色中,人与天等之法。
为问菩萨行履,独觉以及声闻。乃至阿修罗等,星象等等众论。
惟愿如其所事,次第而为演说。我等及天与人,一心咸听受持。
(注:螺髻梵王在向金刚藏菩萨表示敬仰之心。此处在表法:世王在向【法王~菩萨】请法。)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诸大众:“汝岂不闻螺髻梵王、净居天众及诸佛子勤心请法?”
尔时解脱月菩萨、无尽慧菩萨、虚空王菩萨、持世菩萨、得大势菩萨、观自在菩萨、陀罗尼自在菩萨、宝髻菩萨、天冠菩萨、金刚手菩萨、寂静慧菩萨、宝手菩萨,及余无量诸亿土中俱来佛子,咸共瞻仰金刚藏尊,而说偈言:
“过去及未来,如来清净智,尊于佛亲受,明了心不疑。
此众皆乐闻,愿尊时演说。”
[解]此时,金刚藏大菩萨告诉在场之大众曰:“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螺髻梵王】,以及净居天众,又及诸佛法子们勤心请法吗?”
此时,一会中有:解脱月菩萨,无尽慧菩萨,虚空王菩萨,持世菩萨,得大势菩萨,观自在菩萨,陀罗尼自在菩萨,宝髻菩萨,天冠菩萨,金刚手菩萨,寂静慧菩萨,宝手菩萨,以及其余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国土中俱来之佛子,全部共同瞻仰【金刚藏】尊者,而说偈言:
“观过去及未来,如来清净根智。
世尊于佛亲受,明了心皆不疑。
愿此众皆乐闻,愿尊时时演说。”
【经】尔时金刚藏三昧王普观大众,以偈答曰:
“如来所说法,非我具能演,唯除佛菩萨,威神之所护。
我今至心礼,自在清净宫,摩尼宝藏殿,佛及诸佛子。
我以敬心说,如来清净智,绍隆佛种姓,汝等应听受。
非说过去等,最胜诸王法,但示于密严,如来之种姓。
佛智甚微妙,牟尼胜功德,正观之所行,离诸心妄计。
是故非我力,能演此甚深,但以佛威神,从佛而听受。
此智最微妙,是诸三昧花,佛在密严中,正受而开演。
远离诸言说,及以一切见,若有若无等,如是四种边,
是名最清净,中道之妙理。密严诸定者,于此能观察,
离着而转依,速入如来地。”
尔时会中诸佛子众,闻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稽首恭敬而白之言:“我等于法深生爱乐,如渴思浆、如蜂念蜜。今此会中诸佛子众,于深定智皆得自在、有大神力王诸世界,愿闻如来所说之法。唯愿尊者以梵音声、因陀罗声及以如来众所悦可深远之音,演殊胜义令得显了。”
[解]此时,【金刚藏三昧王】普观在场之大众,以偈答曰:
如来所说法义,非我具能演说。唯有佛与菩萨,威神为之所护。
我今至心礼赞,自在清净天宫。摩尼宝藏圣殿,现佛及诸佛子。
我以敬仰心说,如来清净圣智。绍隆佛之种姓,汝等应共听受。
非说过去等等,最胜诸王法趣。但示当下密严,如来净根种姓。
佛智甚为微妙,牟尼殊胜功德。正观缘起所行,离诸心之妄计。
是故非我作力,能演如此深密。但以佛德威神,从佛而为听受。
此智最胜微妙,是诸三昧之花。佛在密严根中,正受而开演绎。
远离一切言说,及以一切相见。若有若无尔等,如是四种边畔。
是名最清净处,鉴性中道妙理。密严与诸定者,于此恒审观察。
离着而转依止,速入如来胜地。”
此时,与会之中诸佛子众,听闻【金刚藏菩萨】说是语后,全部稽首恭敬而白之言:“我等于此法深密之处,频生爱乐,如渴思浆,如蜂念蜜。恰逢今日此会之中诸佛子众,于其甚深定智中,皆得自在,亦有[大神力王]诸世界,全都愿意听闻如来所说之法。唯愿尊者能够以梵音之声,举因陀罗声,及以如来之众所悦,一切可深远之音,演绎释迦殊胜之法义,并且令其显了于大众。”
(注:诸佛子众,再度乞请。)
20、【经】金刚藏菩萨言:“如来所说语义真实希有难见。譬如空中无树等物而见其影甚为希有,如来所说希有亦然。如空中风及以鸟迹无能见者,牟尼所说种种义趣难可得见亦复如是。世间之法有智慧者,能以譬喻分明显说。佛口所宣过诸譬喻非言所及。我之所见譬如梦境乾闼婆城,今此会中诸观行者有大智慧,于真实义已得明了。我今云何能为是人说不思议诸佛境界?虽然,当承如来威神之力为众宣述。汝诸佛子咸应谛听。如来所说文义相应,出过心意非喻所及。譬如妙花众蜂竞采,先至之者取其精粹,后来至者但味其余。如是如来得法精粹,我味其余,为众说耳。”即说偈言:
[解]金刚藏菩萨言:“如来所言说的法义,即真实又希有,十分的难见。(注:如来法义,缘起本是,但世人愚痴,总以为另有一个,所以才视而不见。悲兮!)譬如空中,原本没有树木及其它物,但是世人却要从中看到其影像,这实在是非常希有。注意!如来所说的希有,也是这个样子的。(注:根本上就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希有。一切皆是空中之花树,无根无源。<经>曰:说我有法可说着,即为谤佛。)这就犹如空中的风,以及空中的鸟迹,你是没有办法见到的。释迦牟尼觉者所说的种种义趣,也是如此,无影无踪,很难见到的。至于世间之法,若遇到有智慧的,当能够以[譬喻言辞]分明显说之。(注:真正的觉者,都是直心道场中的【陈述句】。)佛在不同的场合中,所宣说过的一切譬喻言辞,其中法义之实质,皆非仅限于语言所能够触及到的。我之所以见其譬喻皆如梦境乾闼婆城,就是因为知晓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非实有者。(注:若言世界实有者,就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今日,此会场中,绝大部分观行者(注:清净意根的亲证者。)皆是有大智慧的,他们皆于真实义中,已然亲证明了。我今天又有什么资格为这些人,言论此等不可思议之诸佛境界呢?(注:金刚藏菩萨很谦虚,申说自己没有资格开示如此甚深密严之法义。)虽然如此,但是承蒙如来威神之力的加持,我应该为大众而宣说。你们这些诸佛的法义之子们,全部都应当认真的谛听!如来所说的一切法理法趣,其中文与义皆是相应的。(注:一切言语与法义皆是一如不二的。)而那些个出过于心与意根之范畴的【一合相】,也不是譬喻言辞所能够所及的。(注:一合相不可说。心与意根之屏幕,属于缘起之一如不二者,恰恰是可以言说的。这一点,是此经的难点与重点。)这就好比屏幕如同妙花,引来众蜂竞相采蜜。清净意根与缘起诸像亦然。先至者取其精粹(觉悟),后来者只能吃到其中余味(知识)。由此,如来所吃的是法义之【精粹~觉悟】,而我得到的只是[余味~知识]。如今,我能够为大家宣说分享的,也只能是知识。”于是,金刚藏菩萨以偈言:
21、【经】“天中天境界,增悦诸明智,非心口所能,度量分别说。
为欲普降伏,世间憍慢心,示同人之形,佛相为严饰。
圆光及足轮,种种皆成就,游处诸宫殿,人天具所瞻。
如来四时中,常依密严住,而于诸世界,现生及涅槃。
淳善少减时,恶生及浊乱,随诸众生类,所应而利益。
业用无暂停,密严恒不动,密严无垢处,观行者所依。
恶生浊乱时,显示如来相,譬如净满月,影遍于众水。
如是诸色像,普现于世间,如来净智境,智者所观见。
以诸众生类,所乐各不同,佛以种种身,随宜而应化。
或见大自在,或见毗纽天,或见迦毗罗,住空而说法,
或见毗陀者,或复见常行,或见娑旦那,鸠摩及尸弃,
罗睺熟部等,乃至紧那罗,甘蔗月种王,一切所瞻奉。
金刚等众宝,乃至于铅锡,皆由佛威力,随应而出生。
天女及龙女,乾闼婆之女,治容而进趣,不能惑其心。
欲界中诸境,如来已降伏,色无色亦然,无有能迷动。
无想诸定者,未离于惑缠,非安非清净,退堕而流转。
有身者所生,非如密严国,密严微妙土,清净福为严。
解脱知见人,最胜之依处,十种大自在,力通三昧法,
如佛而严饰,意生之妙身。修行于十地,施等波罗蜜,
众相以庄严,其身甚清净。远离于分别,亦非无觉了,
无有我意根,慧根常悦乐。施等诸功德,净业悉圆满,
得佛胜所依,密严之净国。此土最微妙,不以日为明,
诸佛及菩萨,舒光而普照。其光甚威曜,逾于百千日,
无有昼夜时,亦无老死患,密严最胜处,诸天所希仰。
最上修行者,地地而进修,了知一切法,皆以心为性。
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
[解]
观天中天境界,增悦诸明智慧。非心口意所能,度量分别演说。
为欲普遍降伏,世间憍慢之心。示同人之形寿,佛相为其严饰。
圆光及与足轮,种种皆为成就。游处一切宫殿,人天具所瞻仰。
如来四时之中,常依密严净住。而于一切世界,现生死及涅槃。
淳善少减之时,恶生及其浊乱。随诸众生之类,所应而为利益。
业用无可暂停,密严恒常不动。密严无垢根处,观行者所依止。
恶生浊乱之时,显示如来诸相。
(注:清净意根上,如来者,诸法如意也。)
譬如净鉴满月,影遍映于众水。如是诸等色像,普现遍于世间。
如来净鉴智境,智者所观镜见。以诸众生之类,所乐各各不同。
佛以种种化身,随宜而应化现。或见得大自在,或见毗纽天王。
或见迦毗罗等,住空而为说法。或见毗陀者等,或复见诸常行。
或见娑旦那者,鸠摩与及尸弃。罗睺熟部等等,乃至紧那罗等。
甘蔗月种王等,一切皆所瞻奉。金刚等众珠宝,乃至广于铅锡。
皆由佛之威力,随应众而出生。天女以及龙女,乾闼婆之娇女。
治容而进诸趣,不能惑乱其心。欲界之中诸境,如来皆已降伏。
色与无色亦然,无有能为迷动。无想诸定修者,未离于惑缠缚。
非安与非清净,退堕而为流转。有身之者所生,非如密严净国。
密严微妙国土,清净福为密严。解脱知见之人,最胜当之依处。
十种得大自在,力通三昧诸法。如佛而密严饰,意生化之妙身。
(注:诸佛皆以化身说法。)
修行至于十地,施等波罗蜜多。众相以庄密严,其身甚为清净。
(注:密严者,轨则也。)
远离于诸分别,亦非无觉无了。
(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虽无分别,但却了了分明。正所谓:如染不择也。)
无有我之意根,慧根常悦喜乐。施等一切功德,根净业悉圆满。
若得佛胜所依,密严根净国土。此土最为微妙,不以日月为明。
诸佛以及菩萨,皆舒光而普照。
(注:清净意根上皆是法义之光。)
其光甚深威曜,逾于百千日月。无有昼夜之时,亦无老死病患。
(注:轨则者,无患。)
密严最胜之处,诸天所希敬仰。最上修行者等,地地而进修证。
了知一切法理,皆以根心为性。善说阿赖耶识,三性法里无我。
(注:遍计,依他,圆成,三性如一,不二法门。)
其身转染清净,而来生如此国。
(注:正所谓【清净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此之谓也。)
大乘密严经胎生品第三
22、【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螺髻梵天王言:“天主当知,众生之身九物为性,有为众相恒共迁动,大种诸色微尘之聚,以诸不净精血合成,为无量业常所缠覆。譬如毒树扶疏蓊郁,贪恚及痴而共增长,经于九月或十月余,业力驱驰生机运动,从于产门倒首而出,烦冤逼迫受无量苦。天主!此诸众生或从人中、或从畜生饿鬼罗刹阿修罗等而来生此,或有曾作转轮之王乃至天中威力自在、或是持咒外道仙人并其眷属、或修禅者退失禅定,从如是等处而生此中。既生之已诸根长大,随所亲近宿习因缘而造诸业,复因此业轮回诸趣。若有智者遇善知识,闻法思惟而得解悟,不著文字离诸分别,入三脱门见法真理,最上清净最上上清净,而来住此密严佛国,于无量亿诸佛土中随宜应现。天主!如是生者永得解脱生死险趣,名为丈夫、名为智者,亦复说名天中之天,诸佛子众所共围绕。天主!胎藏之身虚伪不实,非自性生亦非无明爱业所生。何以故?无明爱业因相而有,若能了达悉灭无余,亦无名字及以分别,斯人即生密严佛土。天主!若诸定者住于三昧,心有攀缘即为色声之所诳惑,而生取着不能坚固,此即名为散动之道。是三昧力生于欲界及色无色乃至无想众生之处,是人即为三昧所缚。若住三昧善调其心离能所取,离二取已心即不生,是名真实观行之者。若欲生于密严佛国,常当住此真实三昧。”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螺髻梵天王言:天主当知!一切众生之身中,有九种物相当为性。一者,为众相恒共迁动。二者,大种诸色(七大)微尘之聚。三者,以诸不净之父精母血合成。四者,为无量业染,常恒所缠覆之。五者,譬如毒树扶疏蓊郁。六者,贪欲,嗔恚,及愚痴共同增长。七者,经历于九月或十月怀胎之难。八者,一切业力驱驰其生机运动。九者,从产门倒首而出,即胎儿生产也。以上之九种物相皆为烦冤逼迫之,从而受苦无量。然而这就是众生缘起之性。天主!注意谛听!以上诸种众生(缘起之性),或从人类当中,或从畜牲,饿鬼,罗刹,阿修罗等处,而来生此。或有曾作转轮之王,乃至天中威力自在王,或为持咒外道,仙人等,以及其属,或是修行禅行者,退失了禅定,由此,从以上九种物相等处,而生此中。既然生之,随之诸根长大,随其所各自亲近的宿习因缘,而开始建造各自不同的新业。复而各因其不同的业缘,从新轮回于诸趣之中。如果有智慧者遇到了善知识,即可闻其正法而得解悟,从而不著文字,离诸分别取舍,契入三解脱之门,而见一切法之真谛。最终亲证清净中最上等清净,而来住此密严佛国,(注:笔者认为,此处密严国土,就是众生皆有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也。正所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外无法,根外无佛。禅宗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皆之谓也。)此种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心行~以无位本立一切法】,于无量亿诸佛国土中,随宜应现。(注:化身说法。)天主啊!注意谛听!能够如此而生者,即可永得解脱,出离生死险趣,即名为大丈夫,亦名为智者,同吋,也可名为天中之天,一切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注:人类于清净意根处,就是伟丈夫,就是般若智,就是天中天。)天主!一切胎藏之身,皆是虚伪不实的,即非自性而生,亦非无明爱业所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一切无明爱业皆是因相而有,如果能够了达一切相染,全部将会坏灭无一例外的话,也就不再有其名相与分别了。那么,这等人物,即可生于密严佛土中了。(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实乃平等性智。一切【是名】皆乃共业所有。)天主!注意谛听!如果一切定者,能够住于三昧之中,(注:即清净意根中的动中之定。)心中若还存留攀缘之想的话,那么,就必将被其声色之相染所诳惑,从而生发出取着拣择之想,由此不能够坚固自己的正信正念,亦即名力:散动之道。正因为这种三昧(动中之定)力,生于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乃至于无想众生之处,但这种【攀缘~散动】之人,为其三昧之定力所缚,(注:三昧者,乃无为之动中之定。人为的坐定,即是为其所缚者。)如果真能够住于动中而定的三昧力中,即可善调其心,离其能取所取。行者若能离此二取后,心即不再生发出执著了,如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是名真实的观行者。(注:凡清净意根上,保持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皆是真正的观行者。)由此当知:如果想生于密严佛国,即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者,就应当恒常地住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真实的动中之定的无为的不再作意之三昧中。(注:真正意义的三昧,不属于有为作意的范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大乘密严经显示自作品第四
23、【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螺髻梵天王言:“天主!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天主!世间因缘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生刹那坏灭,从于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缘起,唯有如来离诸因缘。天主!内外世间动不动法,皆如瓶等坏灭为性。天主!诸识微细迁流速疾,是佛境界非诸世间仙人外道所能知见。众仙外道为爱所缠,不能了知心相差别。天主!假使有人勉意勤行,歌赞祠祀毗陀之法而祭于天,经于一月或满四月,如是一岁至于千岁,生于梵境终亦退还。天主!汝不知耶?三毗陀行所得之果,譬如芭蕉性不坚固。天主,密严佛土是诸如来解脱之处,从智定得,若乐解脱应善修行。天主!密严中人无有眷属生死之患,其心不为诸业习气之所染着,如莲花出水、如虚空无尘、如日月高升净无云翳,一切诸佛恒共摄受,沐净戒流饮智慧液,得真实解度生死岸。天主!众生身中诸界五蕴识等众法皆无所有,眼色为缘而生于识,譬如因木火得炽然。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螺髻梵天王言:天主!众生之心有八种,或者称之九种。它们与无明一齐成为世间一切法的建立之【因】。世间的一切皆是心心法的显现。正是这个【心心法】,以及诸【根】的一如不二,才能够产生出生灭之流转,以及为无明等之所变幻异熟。究其根本之心,坚固不动。(注:此处之根本心,就是缘起之心。见缘起如见佛,此心不变。若认为有个实有的,缘起之外,固有的心,那将是本体论之变种,不可取,应远离。)天主!注意谛听!世间的因缘,归纳起来有十二分种。或者是[根],或者是[境],能生与所生,刹那坏灭,生死相续,从其梵世到其非非想天,全部都是因缘而起,(注:佛法本身就是缘起法。)这里注意!只有【如来】是离弃一切因缘的。(注:何以故?如来本身就是【因缘】,即眼不见眼,佛不再佛。缘起无须再缘起。缘起本身就是佛,就是如来。)天主!内外世间,动与不动之法,皆如瓶器等等,终将以其坏灭生死为其性。(注:性者,变幻之关系也。)天主!诸识微细迁流,变幻速疾。这就是佛的境界,这个法理法趣不是世间仙人以及外道所能够知见的。众仙外道皆被爱欲所缠,并不能了解与深知心相之间的差别。(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天主!假使有人勉强执意勤行苦修,以其歌颂赞叹祠祀毗陀之法而祭于天,历经一月或满四月,如此下去,从一岁而至于千岁,生活于梵天之境,快乐无比,终不退还。(注:阿罗汉果位。)天主!你难道不晓得吗?三毗陀行所得之果,(注:三毗陀行者,即等觉,正觉也。笔者认为:缘起本觉,平等性智觉,正信无染觉。)这一切缘起之果,就犹如芭蕉一样,其无自性之性,本身并不坚固。(注:实性者,无果。一切法果,皆源于缘起法性。正所谓: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天主!密严佛土,(注:即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是一切如来解脱之处。(注:如来者,诸法如意也。此等清净意根之智慧。)皆以智慧之定,即动中之定来,非有为作意之定,如果你是乐于解脱者,那么,就请依此动中之楞严大定而修行之。天主!一切【密严~净根】中人,皆无眷属生死之患,其中【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心,不为一切业习之气所染着,(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其存在之状态,犹如莲花出水,亦如虚空无尘,(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日月高升,净无云翳。此种清净意根之境界,是一切诸佛所永远共同摄受的。其中沐浴着清净的【不二法门】之戒流,(注:凡二分者,皆为犯戒。)常饮智慧之乳液。证得真实之解脱,度得生死之彼岸。天主!众生之身中,一切五蕴之识等等,其众法皆无所有,毕竟其空,犹如眼睛之色,因其缘起,产生于识。又譬如:因其木燃,其火得炽。(注:一切皆为缘起。缘起法甚深甚深,见缘起如见佛。)
24、【经】天主!一切境界随妄识转,如铁动移逐于磁石,又如阳焰乾闼婆城,是诸渴鹿愚幻所取。此中无有能造等物,但是凡夫心之变异。天主!如干城之中人众往来驰骛所作见而非实,众生之身进止云为亦复如是,如梦中所见寤即非有。世间之人见蕴等法,觉心明照本来寂静。天主!地等和合微尘之聚,若离于心即无所得。世间诸物可持举等,孰非大种之所合成?譬如风痰病缘惑乱见种种物,又如起尸无能作者,世间诸法悉亦如是。汝诸佛子应勤观察。天主!一切世间动植之物,譬如水沫共聚成形,瓶衣等想同于阳焰,苦乐诸受犹如浮泡,行如芭蕉中无有坚,识如幻事虚伪不实。天主!三界之中动不动法,同于梦境迷心所现,亦如幻事乾闼婆城但诳愚夫。若诸佛子于如是法,能正觉知心无所畏,以智慧火焚烧一切诸患因缘,即生妙乐密严之土。天主!一切世间皆无有相,相为系缚、无相即解。相是心境,心境不实。真实之法是智境界,远离众相非心所行。天主!一切诸相是三界法,色声等法名之为相。诸根境界一切众生系缚之因,若能于相而不贪着,众缚悉除安乐自在。”
[解]天主!一切有情之境界,皆是随其妄识而转的结果,如同铁随磁石而动一样,又如阳焰及乾闼婆城,皆是渴鹿愚幻之所取。其中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造物之主,皆是凡夫之心变异分别的结果。天主!犹如城市中,人众往来,一切驰鹜所作,皆是见而非实。众生之身,其中进止行为,也就是如此的。犹如梦中所见,寢即非有。(注:梦本不实,梦中之物,更是无实可言。)世间之凡夫,见到五蕴等法,觉心明照之时,知晓其本来寂静。不假修持。天主!大地乃是微尘和合之聚而成。一切世法,如果离开了心,即无所得。正所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一切世间之物,凡是可以持举的,哪个不是七大种性和合之产物。犹如风痰之病,缘其惑乱见种种物幻,又如起尸者,没有一个能为的作者,皆是诸多因缘和合而成。世间的一切法,皆是如此这般的形成的。你们这些佛之弟子们,应当殷勤观察之。天主!一切世间的动植之物,皆都犹如水沫一共聚成形一样,其中,衣瓶等想,同于阳焰,本然无实。一切苦乐诸受,犹如浮泡一样,皆无实相。一切世间之行,如同芭蕉一样,中无实坚。如此之识蕴,亦如幻事,虚伪无实。天主!三界之中,一切动与不动之法,同于梦境,皆是迷心所现。亦如幻事,乾闼婆城一样,唯有欺骗愚痴凡夫的。如果诸佛弟子,能够做到于如是法趣中,得证觉知,心无所畏的话,那么,当以智慧之火,焚烧一切诸患因缘,即可生往密严净根之妙乐国土。(注:此等国土,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天主!一切世间皆没有实有之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为系缚,若能无相,即是解脱。(注:若见实相无相,即见如来,即是解脱。)相是心境,心境无实,幻生幻灭,无有住处。真实之法,本不在相,实乃智慧般若之界。远离一切相染,亦非心之所行。(注:所谓真实者,实乃轨则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行者,若能以意识再现出【真实~轨则】者,是为觉。)天主!一切诸相,皆是三界之法。其中色声等法,名之为相。(注: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诸根缘起之境界,就是一切众生之境界,也就是系缚的原因【起点~源头】,行者若能于相染之中,而不贪着,其众缚就会全部解除,赢得安乐自在。
25、【经】尔时宝髻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坐殊妙座,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尊者于诸亿佛国菩萨众中最为上首,成最上智了所知法,无量悉檀皆已明见,在瑜祇众能净彼疑。善知众生身之本起,能于一劫或一劫余以妙音词演而不倦。何故不为诸仁等说离诸逆顺似非似因真实之法,令诸智者心净无疑,舍蕴因缘疾得解脱。法与非法是蕴因缘,生于此身及后身故。智能脱苦、爱为坚缚。尊者!众生之心因色与明、作意等缘驰散于境,其心速疾难可觉知,无明爱业以之浊乱。尊者!众生身中种种诸法,意为先导、意最速疾、意为殊胜,随所有法与意相应,彼法皆以意为其性,如摩尼珠显现众彩。如是之义仁何不说?又如众色摩尼之宝,随所相应种种明现。仁亦如是,具如来像住自在宫,诸佛子众所共围绕,亦应如是随宜说法。”
[解]此时,【宝髻】菩萨在大众中,坐于殊妙宝座上,面向金刚藏菩萨言:“尊者!于此亿万佛国之菩萨大众中,最为上首,最为上智的了所知法,其中无量【悉檀~法布施】即法义皆己明见,而且在瑜袛大众中,能够净其所疑。此种殊胜的法理法趣(悉檀),善知众生身之本起,(注:缘起本是悉檀。)能够于一劫或一劫余,以其妙音词演【法义~悉檀】而不知疲倦。金刚藏大菩萨啊!无什么不为在场的众多仁者们演说其:离诸逆顺,似非似因的辩证不二的真实之法理法趣呢?以便令其所有的智者,全部都能心净无疑,舍离五蕴因缘,疾得解脱呢?注意!法与非法,皆是蕴处因缘。(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种蕴处,恰恰是生于此身,以及后身,至使轮回之因。只有般若智慧可以脱离苦厄。其中蕴处中的【愛】缘最为坚缚。尊者!众生之心,因其色与明,以及人为作意等缘,方可驰散了境界中,其心之速疾,难以觉知。(注:如今科学已然揭示了大脑与意识的运行机制。但这在二千五百年前,只能靠觉知。)然而,这里的一切运行之机制,一切有情众生的无明与爱业使其浊乱不堪。尊者!一切有情众生的身中,种种诸法,意识最为先导,意识最为速疾,意识最为殊胜,随所有法,皆与意识相应。(注: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一切法皆以意识为其本性。犹如摩尼宝珠一样,意(根)识在显现众彩。(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春意盎然也。)如此殊胜之义趣,仁者啊!何不演说其详呢?又如能够显示众色之摩尼宝珠,(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亦然。)随其缘起之所应,现示出种种色相。(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仁者亦复如是,具如来法义之【鉴~像】,住自在之【宫~屏幕】里,一切诸佛法义之子,共同围绕之,仁者!您应当象众星捧月一样,随宜说法啊!”
26、【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密严佛土是最寂静、是大涅槃、是妙解脱、是净法界,亦是智慧及以神通诸观行者所止之处,本来常住不坏不灭,水不能濡、风不能燥,非如瓶等勤力所成寻复破坏,非诸似因及不似因之所成立。何以故?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宗及因各差别故。密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密严佛土是如来处,无始无终,非微尘生、非自性生、非乐欲生,不从摩醯首罗而生,亦非无明爱业所生,但是无功用智之所生起,出过欲界及色无色无想天中闇冥之网。密严佛土阿若悉檀,非因明者所量境界,亦非胜性、自在、声论、毗陀如是等宗之所显示,乃至于资粮位智慧之力不能照了,唯是如来十地所修清净智境。诸仁者!一切凡夫迷于世间为业非业,我今当说业非业义,令诸定者获于安乐。”即说偈言: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言:“密严佛土(净意根之屏幕)是最寂静,是大涅槃,是妙解脱,(注:凡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如来法义,没有不解脱的,诸法如义,皆是轨则上的得大自在。)亦是清净法界。同时,也是智慧以及神通等,一切观行者们所依止之处。(注:清净意根之屏幕,恰是一切化身菩萨们的依止之处。)本来常住,不坏不灭,水不能濡,风不能燥,也不是象瓶子等器物那样,精进之力即可成就,寻复亦可人为之破坏。同时,这种本来不坏不灭的常住鉴性,也不是一切似因及不似因之所能够成立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宗门及一切分别之教门,皆是不定法,(注:没有一个定法,叫作宗门。)其中,一切宗门及其成因,各各差别故。而这里的密严佛土(净意根之屏幕)是转依识(转识归根),超越一切分别心的。(注:只留下意识分别中的正知正见。)别不是意识分别中的,一切妄想之情结所能够行施的境界。注意!这里是密严佛土(清净意根)所行之如来法义之处。其中之法义,无始无终,非微尘所生,亦非自性所生,亦非乐欲所生。即不从摩醯首罗而生,亦非无明爱业所生,唯独是其[无功用智]之所生起。其出离超越了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与无想界天中之闇冥之网。(注:此乃非人力所为之轨则使然也。)密严佛土中的阿若悉檀,(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法理法趣。)决不是因明学者们,所能够计量规划的境界。同时,也不是胜义性,自在,以及声论,毗陀如是等宗,之所以显示的。乃至于到了资粮位智慧之力者,也是不能够照了的。这种密严净土之法理法趣,只有般若如来之十地菩萨所修证之清净的平等性智境界。诸位仁者!一切凡夫皆迷乱于世间,为其业与非业所迷惑,我今日,当为你们演说此业与非义之理义,令其一切得定者,最终皆以获得安乐之趣。”
于是,金刚藏菩萨即说偈言:
27、【经】
内外一切物,所见唯自心,众生心二性,能取及所取。
心体有二门,即心见众物,凡夫性迷惑,于自不能了。
所见众境界,皆是自所为,瓶等相现前,求之悉无体。
诸仙智微劣,不能明了知,舍于真实理,而行分别路。
是心有二性,如镜含众像,亦如水现月,翳者见毛轮。
毛轮璎珞珠,此皆无所有,但从病翳眼,若斯而显现。
瓶衣皆自识,众生亦复然,虚妄计着人,不知恒执取。
众生及瓶等,种种诸形相,内外虽不同,一切从心起。
此密严妙定,非余之所有,若有能修行,生于众福地。
或生欲自在,及以色界天,乃至无想宫,阿迦尼吒处,
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如是诸地中,渐次除贪欲。
住彼非究竟,寻来生密严,佛子众围绕,自在而游戏。
汝应修此定,何为着亲属,眷属相羁缚,轮回生死因。
男女相耽爱,精血共和合,如虫生臭泥,此中生亦尔。
九月或十月,诸根渐成就,时至出母胎,譬如虫蠕动。
从此而长大,乃至心了知,我观诸众生,生生悉如此,
父母无有数,妻子亦复然,一切诸世间,无处不周遍。
[解]观内外一切物,所见唯是自心。众生心生二性,立能取及所取。心体非有二门,即心能见众物。
(注:能所一如,方便为二。)
凡夫性自迷惑,于自不能了知。所见众生境界,皆是自心所为。
瓶等诸相现前,求之悉皆无体。诸仙智慧微劣,不能明了晓知。
舍于真实义理,而行分别路歧。是心无有二性,如镜含摄众像。
(注!心生则法生。人类【清净意根】上,皆是如来鉴性之显现。此种鉴性之显现,没有不真实的。若不真实,也就不会显现。)
亦如水中现月,翳者眼见毛轮。毛轮璎珞之珠,此皆无所实有。
但从病翳眼见,若斯而能显现。瓶衣皆是自识,众生亦复如然。
虚妄计着之人,不知恒常执取。众生以及瓶等,种种诸形与相。
内外虽然不同,一切皆从心起。此乃密严妙定,非余之所有无。
若有能所修行,生于众福次地。或生欲自在天,及以色界诸天。
乃至无想天宫,阿迦尼吒处等。空识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边。
如是诸多地中,渐次消除贪欲。住彼虽非究竟,寻来生出密严。
(注:根尘识。万法不离其宗。心生则法生。)
佛子众皆围绕,自在而游嘻戏。汝应修此大定,何为染着亲属。
眷属相互羁缚,轮回生与死因。男女相耽爱欲,精血相共和合。
如虫生于臭泥,此中生如亦尔。九月或及十月,诸根逐渐成就。
时至当出母胎,譬如成虫蠕动。从此渐而长大,乃至心生了知。
我观一切众生,生生皆悉如此。父母无有复数,妻子亦复如然。
一切诸方世间,无处无不周遍。
(注:法法皆如,净根缘起自鉴自相分矣。)
【经】譬如石女人,梦己忽生子,捧对方欢乐,寻又见其亡。
悲哀不自胜,忽然从睡觉,不见有其子,初生及后终。
又梦山川中,田野村城邑,人众悉充满,共营诸业务,
彼此互相见,犹如世所为,及从于睡觉,一切皆非有。
复有多欲人,梦瞻于女色,姿容极姝丽,服玩皆珍绮,
在梦极欢娱,觉已即无见,一切世间事,当知悉如是。
王位及军旅,父母等宗亲,但诳于凡夫,体性皆非实。
汝于如是定,何故不勤修?无量诸声闻,独觉及菩萨,
在于空闲处,山林恒寂静,或住于乳海,及以摩罗延,
须弥与膑陀,摩醯因陀罗,鸡罗婆利师,乃至雪山等,
或在劫波树,波利耶多罗,拘鞞罗树下,半柱婆罗上,
食阎浮果味,及诸不死食,具足诸神通,而常修此观。
过去未来世,常坐于莲花,结跏身不动,正定恒观察。
[解]譬如石女之人,梦己忽生一子。捧与对方欢乐,寻又见其亡有。
悲哀不能自胜,忽然从睡觉醒。虽不见有其子,无初生及后终。
又梦山川之中,田野村落城邑。人众悉皆充满,共营诸自业务。
彼此互相招见,犹如住世所为。及从睡觉中醒,一切皆非实有。
复有多所欲人,梦瞻多于女色。姿容极佳姝丽,服玩皆具珍绮。
若在梦极欢娱,觉已即无实见。一切世间俗事,当知悉皆如是。
王位以及军旅,父母及等宗亲。但诳于等凡夫,体性皆非实有。
汝于如是禅定,何故不勤修持。
(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修行是一个骗局。黄叶止啼,空拳示儿也。迷者得利,觉者无益。)
无量诸般声闻,独觉以及菩萨。若在于空闲处,山林常恒寂静。
兼或住于乳海,及以摩罗延等。须弥与之膑陀,摩醯因陀罗等。
又鸡罗婆利师,乃至雪山诸等。或在劫波树下,戓波利耶多罗。
或拘鞞罗树下,戓半柱婆罗上。或食阎浮果味,或及诸不死食。
或具足诸神通,或而常修此观。或过去未来世,或常坐于莲花。
或结跏身不动,或正定恒观察。
28、【经】诸根善调摄,不散于众境,譬如象得钩,离欲而三昧。
世间若出世,一切诸定中,佛定净无垢,贪爱皆除遣,
遍处无色定,无想等禅中。见日月莲花,水火虚空相,
若离是分别,其心不动摇,即于三昧中,见无量诸佛,
一时共舒手,以水灌其顶。如是入佛地,一切皆明觉,
具足众色身,随宜而普现,力通诸自在,三昧陀罗尼,
如是等功德,莫不皆成就。分析于诸色,乃至观微尘,
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角,无分无分者,蕴有蕴亦然,
同于幻所作,一切皆如是。此中无业果,亦无作业人,
无能作世间,设有非能作。能作待于作,何名能作人?
此言成过失,说者非清净。若谓云何有,水轮与地轮,
及众生世间,次第而安布,诸趣各差别,彼此互往来?
谁复作诸根,随情取于境?此等皆分别,辗转而变异,
同于乳酪酥,如是生住灭。若业若非业,于斯生妄计,
定者常观此,如梦与干城。众生无始来,戏论所熏习,
生起于分别,种种众过咎。
[解]
观诸根善调摄,鉴不散于众境。譬如巨象得钩,离欲而得三昧。
观世间若出世,一切皆在定中。佛定清净无垢,贪爱皆除俱遣。
遍处无色之定,无想等等禅中。若见日月莲花,水火虚空诸相。
若离如是分别,其心即不动摇。即于三昧定中,得见无量诸佛。
一时与共舒手,以水灌其头顶。如是入诸佛地,一切皆为明觉。具足众色之身,随宜而普现真。力通诸方自在,三昧陀罗尼者。
如是等等功德,莫不皆为成就。分析于诸色染,乃至细观微尘。
自性无所有者,譬如彪兔角者。本无分无分者,及蕴有蕴亦然。
观同于幻所作,一切鉴皆如是。此中无有业果,亦无作业之人。
(注: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
无能作与世间,及设有非能作。能作待于作者,何名能作之人?
此言成就过失,说者即非清净。若谓云何有无,水轮自与地轮。
若及众生世间,次第而安布施。诸趣各为差别,彼此互通往来。
谁复作诸净根,随情取于诸境。此等皆是分别,辗转而为变异。
视同于乳酪酥,如是生住异灭。若视业若非业,于斯生如妄计。
定者平常观此,如梦中与干城。众生无始以来,戏论所与熏习。
生缘起于分别,种种众矢过咎。
【经】诸根犹如幻,境界同于梦,能作作及业,定者不分别。
智慧微劣者,妄生诸恶见,计有于能作,作一切世间。
或谓摩尼珠,金银等众矿,鸟兽色差别,刺端纤以利,
此等谁所为?当知无作者。世间非胜性,微尘等缘作,
亦非无有因,自然而得有。惑心妄计者,不知其体性,
为业为非业,如是而分别。如毒入于乳,随变与相应,
诸法亦复然,分别常俱起。法性非是生,亦非是灭坏,
惑者不能了,种种异分别。定者应观察,世间唯积聚,
若业若非业,于此勿思惟。诸趣互来往,譬如于日月,
在空无所依,随风而运转。业性甚微隐,密严者能见,
修行观行人,不为其所缚。譬如火烧木,须臾作灰烬,
智火焚业薪,当知亦如是。又如灯破闇,一念尽无余,
诸业之闇冥,多劫所熏聚,牟尼智灯照,刹那悉除灭。”
[解]诸根皆犹如幻,境界亦同于梦。
(注:[根尘识]如幻如梦,皆无自性。)
若能作作及业,定者当不分别。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
智慧微及劣者,妄生诸恶邪见。计有能作所作,作作一切世间。
或谓摩尼宝珠,金银铜等众矿。鸟兽类色差别,刺端纤毫以利。
此等谁堪所为?当知本无作者。世间非自胜性,微尘诸等缘作。
亦非无有因缘,自然妄而得有。
(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惑心幻妄计者,不知其自体性。为业与为非业,如是妄而分别。
如毒入于乳酪,即随变与相应。诸法亦复如然,分别恒常俱起。
法性非是其生,亦非是其灭坏。惑者不能了知,种种异幻分别。
定者应当观察,世间唯缘积聚。若业与若非业,于此勿择思惟。
诸趣相互来往,譬如交于日月。在空无所依者,随风而起运转。
业性甚微隐忍,密严根者能见。修行观照行人,不为其所束缚。
譬如火烧木终,须臾化作灰烬。智火焚烧业薪,当知亦复如是。
又如灯破闇覆,一念即尽无余。诸业行之闇冥,多劫所熏和聚。
牟尼圣智灯照,刹那顿悉除灭。”
.png)
上一篇:《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下一篇:《碧岩录》西蜀·净然~白话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