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冕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侯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解]法尔如是,【我~清净意根】是如下所闻的。一时,(注:有一个时候。喻意法义升起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里,耆阇崛山中。与其大比丘(菩萨)众一万二千人聚会于此,全部都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不受后有,无复烦恼,获得已有的功德利益,一切结使全部消尽,心得自在,纵横无碍。其中有:阿若侨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毕陵迦旃延,阿冕楼驮,劫宾那,侨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狗罗,摩诃拘稀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喉罗,如是众所大善知识,以及大阿罗汉等。(注:以上序品之模式,时间,地点,人物,全部到齐。正所谓,如是之经,只可能在人类意识的【清净意根】上显现。<经>曰:“心生则法生。”只有清净意根上的如是闻,如是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是我闻]。笔者认为这里的【我】,不是意识分别之我,而恰恰是【如染不择】之我,即[只存法义,不涉世俗]的清净意根之[我]。也就是【镜鉴】之我。即无相之我。缘起之我。这一点,很难懂,读者慢慢的看下去,读到法师功德品时,自会了然于心。)
【经】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錀。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解]其次,有学与无学二千人,(注:有学者,有为精进的路上之人。无学者,已然契入无为轨则的觉者。前者如神秀,后者即慧能。)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其眷属六千人俱此,还有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及其眷属一齐俱此。
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八万人,全部都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从此不再退转,皆是得证陀罗尼(总持)者,乐说法义,辩才无碍,转不退转之法轮。(注:真觉者,永恒的旋。何谈退转耶?)供养无量百千万诸佛,善于契入佛的智慧,通达无量无边之般若大智,从此到达彼岸。(注:真觉者当知,此岸即彼岸。)以上这八万大菩萨们,全部都在被称赞为: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万众生。其中代表者为: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智菩萨,常精进菩萨,(注:仔细观察菩萨之名相,皆是在表法。)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注:法义超越三界,本身就是化身佛。)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注:释迦就是人类的大导师。凡是能够指引人类走向解脱者,都是法义上的导师。换个角度说,也就是化身菩萨。)如此等等,其中大菩萨即有八万人相聚此道场。(注:经文的序幕已然拉开……)
【经】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解]此时,释提桓因(天王之一)与其眷属二万天子齐俱道场中,更有名叫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以及眷属一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及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一万二千天子俱。(注:以上为诸天及其眷属。)
又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及其若干百千眷属俱于道场中。(注:以上为海洋龙宫之意生身。前来闻佛法趣。)
再有四紧那罗王,一者,法紧那罗王。二者,妙法紧那罗王。三者,大法紧那罗王。四者,持法紧那罗王。(注:法,妙法,大法,持法,皆是在表法。)各各与其若干百千眷属俱此道场。又有四种乾闼婆王,一者,乐乾闼婆王。二者,乐音乾闼婆王。三者,美乾闼婆王。四者,美音乾闼婆王,各各与其若干百千眷属俱此道场。(注:乐,乐音,美,美乐。形与色的代表。)又有四阿修罗王,一者,婆稚阿修罗王。二者,佉罗骞驮阿修罗王。三者,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四者,罗睺阿修罗王,各各与其若干百千眷属齐俱此道场。又有四迦楼罗王,一者,大威德迦楼罗王。二者,大身迦楼罗王。三者,大满迦楼罗王。四者,如意迦楼罗王,各各与其若干百千眷属齐俱道场。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注:世王者,世俗当朝之帝王。亦称人间之王者。)也与若干百千眷属齐俱道场,各个顶礼佛足,接下,退坐一边。(注:到场大众,法住法位,净心聆听世尊教诲。笔者认为,此处的聆听,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如是我闻】。此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揭示之。切望有缘之人,同沾法喜。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人类只有在意根【清净】之时,才能够真正的听闻诸佛的法义妙音。)
【经】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解]此时,伟大的世间尊者!见到四众弟子们的围绕,以及供养恭教,尊重赞叹,便开始为诸菩萨们演说大乘了义之经,名无量义,(注:后世单有<无量义经>流传于世。)教导菩萨法义,一切诸佛所护念之。(注:以后缘熟后,单独另译<无量义经>。此经乃大乘了义之经。)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契入于无量义处之三昧中,身心不动。(注:此乃不二法门之境界。非坐定之功,初发意菩萨,在此应当仔细。)这时,天空中雨下曼陀罗华,(注:此乃法义之花,非确指物象之花。)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并散落于佛身之上,以及在场的一切大众身上,一时间,普遍的诸佛世界里,同时生发起六种震动。(注:震,吼,击,动,涌,起,六种震动。)此时,与会之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半人半神乐师,善奏天乐者),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一切小王,转轮圣王,以及所有的一切在场的大众皆得其未曾有之法喜,于是合掌欢喜,一心向佛,观其殊胜之显相。此时,世尊从眉间放射出耀眼之白毫相光,照亮了东方一万八千里世界,没有不周遍的。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注:法义无边际,上可通天,下则彻地。非则,就不圆觉了。读此经,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则难解经中之真谛义。)于此世界里,尽见一万八千世界国土里的六趣众生。(注:此乃表法,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八万四千法皆于一心生。这一点,是此经的难点。)又见到了那些国土里的当下之一切诸佛,以及听闻诸佛所说之经法。(注:这一切皆是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当下完成,毫无间距,若有间距,即是无觉。这一点,先人不讲,我们讲。若以色相和音声求我者,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经>曰:一切智者,当以譬喻而得悟。)并且,于内心深处,即【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见到了那些国土里的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一切修行得道者。(注:一切国土中,凡是得道者,皆是轨则的承载者,由此当知,一切国土当中的修行者,只要符合并契入轨则后,相互之间皆是勾通的。这个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见到了一切菩萨摩诃萨的所有因缘,(注:谁在见?主语是谁?这里千年无人解。笔者在此,大胆解析之。这里的主语是【缘起】。恰恰是缘起之旋,亦即佛,才是真正见一切菩萨之因缘的主语。舍此无它。)复见种种信解,种种相貌之行的菩萨道。更可见一切诸佛般涅槃者。亦可见一切佛般涅槃后,并以佛舍利建起七宝塔。(注:这里的一切,都将在意生身中完成。这一点,是打开此经密义的金钥匙。谁把握了它,谁就可以顺利进入此经之甚深密义。最终契入法师品中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否则,读经千遍亦是不解,而六祖慧能,虽不识字,闻经一遍,即可彻悟本元。这其中的奥密,就是【清净意根】。史称[成佛的法华],密义即此。)
【经】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解]此时,弥勒菩萨心中生发如下之念:今日世尊变现神相,因何种原因,产生出如此殊胜之瑞相呢?现在,世尊正处于三昧状态中,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希有之事,我应该问谁呢?谁可以回答我呢?(注:弥勒菩萨自己在心中嘀咕。)又作如下念:那个文殊师利是法王之子,已经亲近供养过无量诸佛,想必应当见过此等希有之相,我今天问问他。此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全部都作如下念:这就是释迦佛之光明神通之相,你想问谁呢?
此时,弥勒菩萨想要自己决疑时,又观察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注:知其都不能解疑。)于是,问文殊师利言:因为什么因缘,方才产生出如此的祥瑞的神通之相呢?其中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一万八千国土,全部都能够看见那些国土中的庄严景象呢?(注:这里是要点。在什么情况下,人类于此当下,就能够神通广大的“意化身”出一万八千国土之庄严景相呢?笔者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人类【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只要因缘成熟,该显什么景相,轨则就会安排什么景色出现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这就是成佛的<法华>之密义所在。正所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万法唯心所现。)
【经】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趋、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解]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语问曰:文殊师利法王子,今日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眉间白毫大放光芒,普照大地?因何天空中,雨下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栴檀香风,喜悦着众生之心。以此因缘故,大地国土庄严清净,而于此娑婆世界,却是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此时四部洲里的一切众生,咸皆欢喜,身意快然舒畅,得其未曾有之法喜。伟大的世间尊者!眉间光明照耀于万八千国土,皆如金色辉煌。以至于,下从阿鼻地狱,上至有顶的诸世界(三十三天)中,其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注:道种智。)善恶之业缘,受报之好丑,如来法藏于此全部悉知悉见。(注:这里的[主语]是法义之佛,不是任何一尊相染之佛。这一点,初学者,应当仔细,否则,极易南辕北辙。)又照鉴一切诸佛,圣义之主,狮子之吼,演说如是经典,其微妙之法义,世间第一希有。(注:<金刚经>曰:菩萨已然没有四相,诸佛演法,更不在相上。皆是以相示义。读者当知: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
【经】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解]其中声音清净,出柔软音质,教导一切菩萨,亿万无数之多。其梵音深刻奥妙,令人喜乐听闻。并各个于彼世界里,讲说正信之法。其中种种因缘,皆以无量譬喻而明晓。(注:此处眉间白毫,大光普照,就是典型的譬喻之说。读者当于譬喻中觉。不可于相上著光觅华,妄言圣境。)照明之光,就是诸佛之法义之光,目的是开悟众生的。(注:不是拿来,喜乐眼球的。)如果有人遭遇苦难,厌离老病死之患,佛即为他宣说涅槃境界。让其尽诸苦际,走向解脱。如果有人福报得缘,曾经供养过诸佛,并愿意志求大乘胜法,就为其宣说缘觉法趣。如果有佛弟子,修习种种行持,欲求无上智慧,就为其宣说清净之道。(注:即说一乘法。)文殊师利!我今住于此地,见闻到以上这些奇迹瑞相,及其百千万亿之事,如此众多,不能尽说,今只略说如下:
我见那些国土中,住有恒沙数之菩萨,因其种种不同之因缘,而来求证佛道。其中有行持布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大家都是非常欢喜的布施,供养,人人一心回向佛道,全都欲求如此之大乘佛法。(注:大乘佛国净土中,只有一乘,不见二乘行者。)
【经】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解]殊胜啊!三界中乃第一义谛,诸佛所赞叹不已。或有菩萨,驷马宝車,(注:王者之相。)栏楯华盖,轩饰布施。更可见到,有的菩萨们,以已肉身,以及妻子眷属作为布施,欲求无上大道。(注:此乃表法,喻其求法心切。读者切不可于相上领会,否则,南辕北辙。)又可见菩萨,头与眼以及身体,随意布施,欣乐无怨,只为求证佛的智慧。(注:以上言相喻意。如“愚公移山”,不可以相识。)文殊师利!我看见诸王,往诣佛所,询问无上大道。全都舍弃了自家国土,以及宫殿臣妾,(注:放下物质的欲望。)剃除须发,而披上法服。(注:出家穿僧衣。)又或者,见到了一些菩萨,以比丘身份,独处闲静之处,乐诵经典。或者有,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维修证佛道。(注:禅那,净虑,思维修。)又见有的菩萨,远离一切欲望,常处空闲之中。(注:一切不为,头陀苦行。)
【经】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解]其中有,深修禅定者,证得五种神通。又有菩萨,安于禅思,合掌恭敬,以千万偈,胜赞法王世尊。又有菩萨,智慧深遂,意志坚固,能向诸佛请教问题,闻后,全部都能够接受。又见佛之子,定慧双俱足,并以无量法喻,为众生方便而说。此间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王魔兵众多,从而击响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默,静坐入定,无龙恭敬,但却不以为喜。(注:虽有深度境界,但却豪不傲慢。)又见菩萨,处于林间,自放光芒,救济地狱之苦众,令其皆能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昼夜经行于林间,勤求证悟佛道。又见具足戒者,威仪不缺,行为端庄严谨,净如宝珠,以此上求佛道。又见佛子,住于忍辱之大力,若遇增上慢者,恶骂捶打,亦不还手,皆悉能忍之,以此上求亲证佛道。(注:万法皆空,本不实有,逆境本是因缘所至,没什么好挑剃的。菩萨是觉者,已然证到无生法忍。)
【经】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果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解]又见到一切国土之菩萨们,全部都是远离戏论笑闹,只是携带眷属,唯有亲近一切善知识。(注:善知识,代表法义,不是个体之人。)一心清净,除乱震邪,摄念于山林自然之中,亿千万岁而不退,以求佛道。(注:此处是难点。笔者认为,若有一念,必当其灭,若以物质不灭之定律观之,一切轨则,本身就是佛道。)或者,见其菩萨,肴饍饮食,百种汤药,施设佛与僧众。(注:佛法本身就是大药王。)或有名衣美服,价值千万,亦或是无价宝衣,亦施于佛与僧众。或有千万亿种,栴檀木之宝舍,众妙卧具齐陈,一并施与佛及众僧。其中,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全部都施舍诸佛与众僧。如以上种种施设,种种微妙法乐,欢喜无厌,唯求无上大道。(注:古印度人说话,非常细腻,如说左手,就要把左手的五指,一一说遍。接下,再说右手,依然是五指,一一说遍。这与当年,印度人不注重文字,而是口口相传的习惯有关。细致与反复加强了人们意识中的记忆。)或有菩萨,言说寂灭之法,以种种教育诏示,度化无量众生。又有菩萨,观其一切法义之性,无二无别,没有二相,皆是无自性之相,犹如虚空,非有亦非无。有无双遣,不二法门。又见佛子,心无所著,(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并以此【清净意根】之妙慧,寻求无上正道。(注:笔者认为,凡【清净意根】上的如来法义,皆是无上正道。何以故?因其皆是轨则之产物。由此当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经】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花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花开敷。
[解]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于佛灭度后,供养其舍利。(注:舍利,乃佛之遗骨火化之结晶体。象征佛的报身永住于世。)又见佛子,造建塔庙,以其恒沙之无数,严饰国土,庄严佛法。其宝塔高妙,五千由旬,(注:心诚则灵。心生法生。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其纵向广大,四围正等,亦为二千由旬。其中,一一塔庙,各个千幢旙帜,珠交露幔,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以及人非人,香华乐伎,恒常供养。(注:喻意万籁皆是佛法之妙音。)文殊师利!一切佛子等等,皆为其供养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胜妙好,如天国之树王,华开炫丽。(注:天国再好,因心而生。佛法本身就是心法。这一点,极为重要。这一点,透不过去者,难以进入大乘佛法。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此之谓也。)
【经】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尝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解]释迦佛放一白光,我及与会之大众,皆可见此国土疆界之中,种种殊胜妙法之光芒。其中,诸佛神力,智慧希有,世尊放一净光,照亮无量国土。(注:笔者认为此处[净光],就是此经的【清净意根】之光。正所谓:心生则法生。此意根之光芒,清净无比,照亮一切缘起之国土,以及国土之中的无量无边,恒河沙数之劫如来法义之光芒。正所谓:佛说意根,即非意根,是名意根。六道众生中,一切法义之缘生,皆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意化身之佛。<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我等见此,皆得证未曾有之法喜。佛之子,文殊师利啊!你是法王之子,唯愿恳请你为此众生,决择众疑。(注:未来佛弥勒菩萨要求法王之子,文殊师利,决择众疑。此等眉间白光因何而生?这是此经的核心内涵。初发意菩萨,应当了知。)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景仰欢欣,瞻视你与我二人,大众都想知道: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会眉间突放光明呢?佛子文殊,你若此时能答语,并开示大众,决择大众之疑惑,令众欣喜的话,那将是多么饶益众生啊!请为大众演绎开示此种光明。释迦牟尼佛正坐道场中,一切所得的妙法,全部都是为了说此之光明藏,所以,应当为之授记。此等妙法示诸佛土,众宝严净,以及见到一切诸佛,皆不是小缘所能生发出来的。(注:此等现象出现,必有大事因缘。)文殊当知,四众弟子以及天龙八部,神鬼众生,皆在注视着你,看你(文殊)有何等妙演?(注:长偈至此,弥勒菩萨问语毕,接下,文殊细答之……)
【经】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解]此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以及诸大士众曰:善男子们!就象我私下忖度的,今日,佛世尊欲宣说大乘了义之法,雨其一谛之大法雨,吹起摧毁一切外道魔障之法螺,击起荡涤一切五浊恶世之法鼓,演绎出一乘真谛之大法义。在场的诸善男子们!我曾于过去诸佛,见到过此种瑞相,(注:法义之相,非有色有相之光。这一点,是真懂假懂的分水岭。)放斯光毕,接下,就是演说大法。(注:此处皆是表法,切勿物相上着眼。否则,南辕北辙,毫不搭界。)正是由于这个原故,今日,佛之放光,亦复如是,必将宣说一乘了义之大法,欲令众生,全部得闻知晓一切世间之难信之法,所以,显现出如此之瑞相。(注:笔者认为,此种法义之光,只有意根清净者,方才得见。凡私心我慢者,得少为足者,皆不可见。何以故?乌云遮住了太阳。心贼障蔽了清净意根的鉴性之光。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今日,我们揭示之。【清净意根】是此经的密义所在。史称成佛的<法华>,其中关键之处,就是【清净意根】。这在后面的<法师品>中,将有具体的陈述。)
【经】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解]一切善男子们,即如过去无量无边之不可思议阿曾衹劫中,一时间,有佛出世,号曰: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注:皆是释迦牟尼佛之十大名号。)演说正法,于其初善,中善,后善,其中法义深远,语言巧妙,纯一无杂,(注:直示大乘了义之一乘法。)其中具足一切清白梵行之相。(注:笔者认为,此【相】当是驴见马见之如来自相。也就是,人类【清净意根】之如来者,诸法如义也。)然而,世俗中,凡夫为求声闻者,宣说应似四圣谛法。(注:苦,集,灭,道。)度生老病死,追求究竟涅槃。而其中,为求辟支佛者,宣说十二因缘法。(注:无明缘行,行缘名,名缘识……。)但为一切菩萨应说六种波罗蜜。(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令其得证无上正等正觉心,成就一切种智。(注: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乃是佛智。)
【经】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解]其次,另有一佛,名为日月灯明。其他的也名为,日月灯明,如此,二万多佛,齐名一字,皆曰:日月灯明。又同为一姓,姓颇罗堕。(注:此乃表法,只可意会,不可相识。)弥勒菩萨!你应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个【佛】字。既然名为日月灯明,那么,就已然是十个名号,本已俱足。其佛所说之法,也就同时俱足初,中,后之一切善法。(注:法无先后,义非大小。一悟彻悟,法法皆圆。)其中,最后佛出家之时,有八个王子:一者,有意。二者,善意。三者,无量意。四者,宝意。五者,增意。六者,除疑意。(注:减损意。)七者,响意。八者,法意。(注:以上八种法王子之意,包含了一切阿赖耶识缘起之意。)正是这八个法义之王子,呈现出一切威德自在之功德相。各个引领四方天下。这八个王子,闻父出家,得证无上正等正觉后,全部舍弃王位,随父出家,发大乘意愿,常修梵行,不涉俗事,由此皆为法义之师,已然于百千万亿佛所,植诸善本。(注:善本者,即是善根。笔者认为,就是后面<法师品>中的【清净意根】。而此处的,八王子之无量意之法意,本身就在暗喻:八识如来藏之种子。正所谓: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
【经】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解]此时,日月灯明佛宣说大乘了义之经,名为无量义。教授菩萨之法理法趣,并为诸佛所护念。(注:缘起本是佛,见法如见佛。大乘佛法,直达本心。)说是经毕,即于大众之中跏趺而坐,深入于无量义处之三昧,身心不可动摇。(注:喻意法义种子,已然成果,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人类要想消灭无明,改变种子的想法,本身就是痴心妄想,不切实际,不可取,应远离。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此时,天上雨下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摩诃曼殊沙华,漫天的花散落在佛与在场大众者的身上,于是,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注:震,击,吼,动,涌,起。)此时,与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以及诸在场之小王,转轮圣王等等,是诸大众,皆得未曾有之法喜,于是在场大众,全部欢喜合掌,一心向佛。(注:仰视佛陀,准备聆听世尊之教诲。)
【经】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解]此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没有不周遍的,如今,我们所能够看见的,就是现在这个佛土。
弥勒当知!此时的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佛说法。就是因为他们看见了此处光明普照于佛土之上,从而得其未曾有之法喜,都想前来看看此光生发的因缘。
时有菩萨,名为妙光。(注:表法也。奇妙的法义之光菩萨。)有八百弟子。此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中起,因妙光菩萨的因缘,而为其演说大乘了义经,名为妙法莲华,并以此教导菩萨法理法趣,受到诸佛所加持护念。并于六十小劫中,不起于坐。(注:喻意法义坚固,经久不坏。六十小劫,莲华不败。)此时,与会大众,也坐于一边,随其六十小劫,身心不动。专心聆听佛之所说,犹如一顿饭的功夫,此时,会中大众,没有一个人,感觉到身心上有所懈怠疲倦。此时,日月灯明菩萨于六十小劫中,说是妙法莲华经毕,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以及天,人,阿修罗之大众中,而宣说如下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注:无余涅槃者,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不再显现于世俗之相了。<楞伽经>曰:没有涅槃佛,也没有佛涅槃。<金刚经>曰:佛说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真得涅槃者,六道众生中,纵横无碍,方得无余也。这一点,是此经的重点与难点,初发意菩萨理应仔细。)
【经】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解]此时,有菩萨名叫德藏,(注:功德之藏。)日月灯明佛随即授记于他,并告在场大众曰:这个德藏菩萨,将来必当作佛。号为: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完毕。便于中夜时分,入于无余涅槃。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诵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精进无比,乐为他人演说。此时,日月灯明佛之八个王子,(注:暗喻八识种子。)皆以妙光为师。(注:缘起本妙光,随缘起则师佛。)妙光菩萨教化八子,令其坚固无上正等可觉心。这八识法王之子,无量劫中,供养过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由此,八个王子,皆将成就佛之大道。(注:史称成佛的法华,密义在此。八子无著,当下成佛。)其中,最后成佛者,名之为[燃灯]。(注:点亮法义之灯,照亮一切后人。)在其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名曰[求名],贪着名闻利养。(注:喻指后世佛法多此怪胎。)虽然也反复读诵大乘经典,但却不通法义,不明法趣,多学多忘失,久学不通,只是求名份。故曰[求名]二字。但即使是这样的人,也因种种善根因缘,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的加持,其人多精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一切诸佛菩萨。(注:此种人多值善根福报。末后,因缘成熟,将遇善知识提点,转识归根,一悟顿觉,成就法华之道。)
【经】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解]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弥勒当知!此时的妙光菩萨难道与人有什么不同吗?(注:此问是关键,切勿错过了。)我今身就是啊!其【求名】菩萨,也就是你啊!(注:一切缘起,皆为表法。智者当知譬喻之理。)我今天见到此等瑞象与本元妙光菩萨无二无别。是故,私下揣摩到:今日,如来当说大乘了义之经,即名妙法莲华经,教导众生以菩萨之法理法趣,一切诸佛,皆所护念。”(注:以上皆是文殊师利对弥勒菩萨的陈述语。)
此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于其大众中,欲要重复宣示其法理法趣。于是,又以偈语曰:我念过去之世,无量无数之劫中,有佛为人中之世尊,名号为[日月灯明],其世尊者,演说法趣,度无量众生也。其中,有无数百千万亿之菩萨,皆令契入佛的智慧般若之中。此佛未出家时,其所出生之八个王子之【识】,及见大圣之父已然出家后,亦随其后,皆入梵行之轨则大道中。其时,此佛演说大乘了义之经,经名<无量义经>。于其恒河沙数大众之国土中,广为分别演说。(注: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本是佛。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经】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 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 现诸稀有事,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乾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犹如护明珠。
[解]佛说<无量义经>毕,即于法座上,跏趺而坐,进入三昧中,这就是无量义处。(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法义无量,轨则使然。)天空中,雨下曼陀罗华,天鼓随缘而呜响,一切天龙,鬼,神,皆来供养人中之最尊贵者。(注:觉者乃人也。六道之中,只有人类方得觉性。佛法本身亦是人法。在印度,释迦牟尼佛亦称为:释迦文佛。)一切诸佛国土,即时六种震动,释迦文佛眉间发射出耀眼的白毫光,呈现出希有之瑞象,此光普照东方,一万八千佛土,展示于一切众生之生死业报之处,(注:所有众生皆是其法义光芒之化身。)有人见到其佛国土,皆以众宝庄严,并以瑠璃七宝之色,皆受佛光普照,以及见到,其国中一切天人,龙,神,夜叉,乾闼婆,紧那罗,等等,全部供养于佛。又见到一切如来,自然成就佛道,身色犹如金山一样的伟岸,端庄微妙,形象甚佳。犹如净瑠璃当中,内现金身之像,如此,世尊于大众当中,开示教演无上甚深之大乘法理法趣。一切佛土,一一国中,全部声闻之众,无数无量,皆因释迦文佛的光芒,所照之处,全部可见全体众生。(注:一切众生皆于如来的法义光芒之中,悉知悉见。)其中有一些比丘们,他们于山林之中,精进地修持戒律,犹如护持着自己身上的宝珠一样。(注:此处为后面,乞丐不知衣中之宝珠,埋下一个伏笔。严格意义上讲,大乘佛法的戒律,是指【不二法门】,凡是二分说法者,皆是犯戒破律。)
【经】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解]又见到一些菩萨们,在行持忍辱等,其数量如恒河沙一样,全部皆由佛光普照着。又见到一些菩萨们,深入其禅定之中,身心寂然不动,以此求证无上大道。又见一些菩萨们,知晓一切法之寂灭相,于其各自的国土中,宣说佛法大义,努力求证菩提大道。(注:以上皆是有相,有为,有得之修证。)此时,四部大众们,见到日月灯佛,展现出如此神通之力,其心皆大欢喜,各各自相问询,何种因缘出现如此殊胜之景象?(注:一切神通皆源于心力,信则有,不信则无。)天人所奉其为尊者,恰从三昧中起,他们胜赞妙光菩萨:你就是世间人的眼睛。一切信奉与赞叹,皆归结于坚信,(注:信为功德母。)这些菩萨们能够坚信奉持法义之藏,就象我(世尊)所说的法理法趣,只有你能够真正的证知。世尊随既赞叹妙光菩萨,从而令其欢喜信奉。(注:如来法义令妙光欢喜,读者当知,二者是一不是二。这一点,非常重要。)
【经】说是法华经,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解]日月灯佛说此<法华经>,时满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位,其中所说的深奥妙法,恰是妙光法师,全部都能够接受奉持的。日月灯佛说此法华之经,令其大众欢喜非常。寻即于此当日之中,遍告一切天人大众曰:诸法之实相义旨,我已经为你等说毕。我今将于中夜时分,进入实相涅槃境界。你等要一心精进,应当远离放逸,一切诸佛,很难相值,亿劫难得一遇之。世尊的八个王子等,闻佛当入涅槃,各各心中悲痛不已,恼愤而言:佛灭为什么如此快速啊!圣主日月灯佛是法中之王,安慰面前的无量众生曰:我若灭度时,你等不要忧怖恐惧,那个德藏(功德法义之藏)菩萨还在,他已然契入无漏之实相,其心已然通达无碍,(注:如来藏种子无为无碍,通达自在,遍计所执于一切异熟之时。随缘本自化身佛。)其次,当得作佛,号曰:清净意根身佛。本然度化无量众生。(注:一切异熟之种子,皆是当来化身佛。)
【经】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解]日月灯佛于此夜灭度时,如同薪尽火灭,(注:能所双亡。)后人分布其舍利,随缘而起无量无数之塔庙。其中,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河沙,于是,后辈更加精进,欲求无上大道。其中,妙光法师,成就突出,奉持佛之法藏,于八十小劫中,精进广宣法华经。其中,日月灯佛之八个王子(八识种子),皆被妙光(法义之光奇妙无比)法师所开化,(注:化身显现,化身说法。)从而坚固无上之道,时时处处当见无量无数之佛。(注:见缘起如见佛。)八王子供养一切诸佛后,随顺觉性,行持大道。相继法法皆得成佛。(注:成佛的法华,密义在此。见法如见佛。)于是相继转次而得授记。最后,天中之天,王中之王者,号曰:燃灯佛。(注:与<金刚经>中燃灯古佛,同一表法也。)此燃灯古佛乃是诸仙之导师,度脱了无量无边无数之众生。(注: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此之谓也。)
【经】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著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解]这个妙光法师(法义之师),当时,有一个弟子,心中常怀懈怠,不思进取,贪求名利,并且求名利不知满足,多喜游乐于大族种姓之家,舍弃了所学经典,废弃善法,不通利生之道,正是由于这个原故,被人称之为[求名]逐利者。虽亦行于众善之业中,并且,得见无数之佛相,以其供养诸佛之功德,随顺行持于大道之中,具足六种波罗蜜,今日,当见释迦牟尼狮子佛,其后当得作佛,号为:弥勒佛。六度一切众生,其所度者,无量无边无数。那个日月灯佛灭度后,其懈怠者就是你(弥勒菩萨),而那个妙光法义之师者,就是我(文殊师利)啊!
【经】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解]我(文殊)今日,见到了日月灯明佛,本自光瑞如此殊胜,就知今日之佛(释迦牟尼),欲要演说大乘了义<法华经>也。今日之瑞相,就如当日见到的灯明佛之本瑞之相。(注:二者皆一表法也。佛佛平等,法法不二。)这里的一切表相,恰恰是诸佛之方便也。今日,见释迦文佛大放光明,一切皆是为了助发实相之了义也。(注:彰显大乘了义之光芒,无与伦比。)一切人类,今日当知,合掌恭敬,(注:左掌真如不生,右掌缘起不灭,二掌合十,一如不二也。)由此,一心等待,敬候释迦法雨天下,聆听世尊妙法华音,并以此求证无上大道。(注:在场的人天四众,全部一心向佛,承接法雨妙华。)一切求证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之人,如果有疑悔者,(注:不信,或信之不坚定者。)佛当为其除断疑惑之根,令其从此不再疑惑犹豫。(注:序品,至此交待完毕。下面即是缘起之方便了。)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经】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解]此时,释迦世尊从三昧安详中起,告诉舍利弗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无边,其智慧之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为什么会这样呢?佛曾经亲近过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注:缘起本是佛,见缘起即见佛。法法平等,处处亲近。)从而尽力行持诸佛的无量道法。其勇猛精进无比,称名为:普闻。(注:普闻者,法法亲近也。笔者认为,这就是遍计所执性。)由此,成就其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舍利弗!我从成佛已来,即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注:整部法华经里的人物名相,个个皆是隐覆之譬喻。可惜,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广泛地演说一切言教,并以无数无量之方便引导众生,令其远离一切执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来的方便波罗蜜,本已俱足。(注:真觉者,此岸即彼岸。)舍利弗!注意谛听!如来法义之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边,无界无碍,力无所畏,其中禅定与解脱之三昧,深入到无有边际之境地,(注:如来者,无处不解脱,无处不禅定。)由此,成就了一切未曾有法。(注:法法平等,法法皆新。世界在永恒的【旋】中,一切皆新,一切皆是未曾有。<经>曰:一切智者,当以譬喻而得悟。)
【经】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解]舍利弗!如来法义本然能够种种分别方便巧说一切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生之心。(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舍利弗!简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将全部成就。(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如义者,如来悉知悉会也。这就是辩证之关系。)
止语吧!舍利弗!不须要再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佛所成就的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有佛与佛才能够究尽其一切法的实相。(注:一切众生之缘起,皆在有相上。凡有相,即是生灭,即不究竟。)这里所谓的诸法,本身就是如是之相,(注:如是我闻之相。即【清净意根】上的驴见马见。不曾走样之相。)如是之性,如是之体,如是之力,(注:力乃业力。)如是作(缘起),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注:因缘果报,一切如是,就象【我~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是者,如来法尔,本末究竟也。(注:以是清净意根,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维,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解]此时,释迦世尊欲重宣以上之法理法趣,于是,再次用偈语形式陈述之。
世间上的英雄不可称量,一切天人及世俗之人,以及一切众生之类,没有一个是可以知晓佛的真实意境的。(注: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一切佛力,皆是无所畏惧的,解脱存在于一切三昧之中,以及佛法之外的一切法,本身是不存在一个测量者的。(注:佛法无主宰,非定论。)本际从来即是无量无数之恒沙数佛,缘起本身就具足了行持一切道种智,其中的法理法趣,甚深微妙,人类众生难见更难以了知。(注:释迦有[十四不答]之语。可参看。)众生于无量亿劫中,行持在此道(轨则)之中,其中,道场中的成果(异熟果),我已然全部看见。(注:这里是个难点。是如来法义之[见],不是释迦牟尼[眼见]。)如此的广大无边无界之法义果报,包含着一切全部的种种性相之义,(注:凡不二法门皆在此例。)我与十方诸佛,方可了知此等大义之事。(注:何以故?因其,我乃无我,轨则使然。如来与诸法的关系,就是北京与首都的关系。原本是一,有何不见?)这个大法广大无边,是不可能拿来示人的,一切言辞之相在这里,全部呈现出寂灭之相,(注:凡以色相及音声求我者,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其它,人道之外的一切众生之类,更是不可能得到解释的。(注:佛法在六道众生中,只是针对人类讲的。因为,一切法义的行持皆离不开人类的意识认知。离开了人类的意识,本身也就不存在【佛法】二字。)在这种心生法生的佛法大义中,除了菩萨之众是信力坚固者外,其他的一切诸佛弟子们,皆曾供养过无数无量无边之诸佛。(注:缘起即是佛。何人不供养?大乘佛法,只是一个【觉性】罢了。初发意菩萨,在此应加小心。)如来之法义法身,一切漏全部已尽,(注:轨则本身是无漏的。)住世之刹那刹那的现显,本身就是最后身,(注:最初就是最后,刹那,非刹那,是名刹那。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是之理趣,是一切人类的力量,所无法企及的。(注:人类本身就是轨则的产物,他也必将在轨则中行事。否则,必将犯错误。释迦当年是发现了这一点,而不是创造了这一点。所以,佛给弟子们的告诫是:如是我闻。即:如来法趣法尔如是,【我~清净意根】是这样如下所亲闻的……。)
【经】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解]即使全世界都是舍利弗(智慧第一),尽思量,共度量,也是不可能测度佛智的。(注:佛本无智,以缘起为智,何人可以测度耶?)尽管满十方世界里,皆是舍利弗,以及其他弟子,也同样布满了十方刹土,并尽其所有的思量与计度,也是无法知晓如来之佛智的。(注:欲知佛智,本身就是一种妄想。人是不可以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的。释迦当年是发现,不是创造。)辟支佛是利智者,乃是无漏之最后身,也同样是布满十方世界,其数如竹林中的竹子,尽管数量无尽,但其中空之心,即是同一的。如此之心,于百千万亿无量劫中,欲望思量佛之实智,也是知道不了少许的。(注:六道众生,做为分子,永远不可能尽知其分母的。笔者认为,这就是<法华经>之密义所在。)至于,新发意菩萨,即使供养过无数之佛,并了达了一切义趣,又善于演说诸佛法义,并且犹如稻麻竹苇一样,充满了十方刹土,其一心以此为妙智,于恒河沙数之劫中,全部聚集在一起,共同思量,也是不可能遍知佛智的。(注:佛乃无智,纯然轨则也。<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骑驴找驴者,无有是处。)
【经】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 引之令得出。
[解]一切不退转之菩萨们,其数量犹如恒河沙,然其皆为一心所思求,但同样也是不能尽知佛之智的。(注:一句话,佛智不可尽知,何以故?因其本无智。正所谓【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是汝本来面目】者,即是佛智。)世尊于此,又告诉舍利弗(智慧第一),无漏者,就是不思议,(注:思议必有漏。)其中甚深之妙法,恰恰是莲华,我今天已然全部得证,这里的法理法趣,只有我自己方才知晓其中之相貌,(注:我乃无我,万法唯识,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也。)人类真正契入如此【清净意根】之鉴性的话,那么,十方之佛(缘起即佛),也同样是这样的。(注:这就是一切经典之开篇语【如是我闻】。)
舍利弗!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佛,言语皆是没有异议的。你当于佛所说之法中,生发起大的信力来,一切世尊之法久住于后世,你应当奋勇直言其中的真实义理。告诉一切声闻大众,及求证缘觉乘者们,我当令他们全部脱离苦恼与束缚,若是能够证得涅槃者,佛便以方便之力,示现以三乘教法(声闻,缘觉,菩萨),令其众生处处皆可逮着(把手~方便),从而令其全部解脱出缠。(注:先以欲勾牵,后得入佛智。)
【经】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趋。”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解]此时,大众之中有一些声闻漏尽的阿罗汉,以及阿若侨陈如等一千二百人,又及一些生发出声闻,辟支佛之心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各个心生如此之念:今日世尊,因为什么因缘多次赞叹方便法门,而作以上所言呢?一切佛所得法,甚深难解,虽然有所言说,但是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皆所不能及与万分之一。佛所能说之一乘解脱之义,我等皆应得证此法,从而到达涅槃之境界,而今我们还未能领会其中法义之真趣。(注:在场大众心中之念想,皆是表法,众心所向,恭敬聆听世尊讲法。)
此时,舍利弗亦知在场的四众弟子们,心中疑虑,今日到底要开示何等大法呢?竟然生发出如此之瑞相?舍利弗,自己心中也有此想,于是,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何因何缘,您要如此赞叹诸佛所施设的第一方便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甚深微妙而难解的大法呢?我于从前,未曾听佛讲过如是之说,今者,在场的四众弟子们皆有此种疑虑,到底是什么因缘引起的呢?唯愿世尊,慈悲敷演此中原由,伟大的世尊,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故,如此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义呢?(注:舍利弗代大家提问,也是在为世尊的庄严出场做铺垫。接下,又是偈言……)
【经】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
[解]此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再以偈语形式言:
慧日如天的大圣世尊,长久以来都在演说着此法大义,自从演说证得如是大力无畏之三昧后,禅定解脱等等,不可思议法即可随缘生发,其道场中所得法,没有能够发问的人,这都是由于如来之意,难以揣测得之,所以,也就没有能够提出问题者,于是,世尊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之道,其中智慧甚深而微妙,此一切诸佛之所得。其中,无漏阿罗汉,以及追求涅槃者,今日,全部都堕入了疑网之中,世尊为何要如此殷勤赞叹呢?其中,追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以及乾闼婆等等,互相环视心怀犹豫。大家共同瞻仰两足尊之佛陀,(注:大乘佛法始终是辩证的。犹如人类,两足交替,方可行走。由此,两足皆尊,无凡无圣,无贵无贱,无好无坏,无优无劣。)这事到底是为什么呢?唯愿世尊慈悲为我等大众开示解说。在此声闻当中,佛曾说我为第一。但我今天于自己的智慧当中,也是依然疑惑无明,不能了然。(注:大乘佛法难解难信。尤其是了义佛法,非意根清净者,不得闻之。)
【经】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解]为了这个究竟之法,为了这个所行之道。佛口中所生发出来的法义王子,全部合掌瞻仰等待着,愿世尊垂示妙音,当下即为大众如实说法华之妙义,一切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河沙,其中求证佛菩萨等,大数就有八万多人。又包含于万亿国土,其中的转轮圣王来至道场,合掌站立以敬其心,欲闻无上具足之道。(注:第一义谛之大道。)
【经】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解]此时,佛告诫舍利弗:住嘴!住嘴!不要再说了。如果再说此事,一切世间的诸天与人全部都会生发惊恐疑惑的。
舍利弗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只希望您能够陈述之。我们愿意聆听您的教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与会的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过一切佛,其根清净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就能够产生敬信。(注:舍利弗代表众生,向佛表示,只要聆听了您的教导,就会坚信不移。)此时,舍利弗欲重宣以上之大义,又用偈语形式言:法义之王是无上尊贵的,只希望您能开示于大众,不要有什么顾虑。与会的无量众生里,一定会有恭教信仰您的理论者。(注:此经超凡脱俗,很难让众生信受。唯有大根利智的清净意根之人,方可得之。)
【经】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解]世尊再次制止了舍利弗曰:如果要说这个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当惊恐疑惑,其中,增上慢比丘,将坠落于大坑之中。此时,世尊为了重宣此义,又用偈语曰:住嘴!住嘴!不要再说了。我的法义是微妙难以思议的。一切增上慢者,闻之必然会不信的。(注:此法无为,非有为忖度所能了知。笔者认为,此处[增上慢]者,就是后世唯识宗所讲的[增益执],它与减损执,两相对峙。)
此时,舍利弗又白佛言:伟大的世尊!非常希望您能够开示之。今日,此等会中,与我相同的有百千万亿,累世累劫已经尊从佛的教化了。如此的人,与我一样,必然坚信不移,并且能够做到,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注:一句话,只要世尊您能够慈悲开示,就一定会有人相信奉持。)
【经】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解]此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作偈言:
无上法义者,实乃两足之尊也。(注:佛法始终是辩证的。真俗,性相,凡圣皆是一如不二的。)愿意闻说第一法,我今日为佛之长子,只有垂询分别之说,此会中的无量大众们,能够敬信此中之法理法趣。诸佛已曾于世世无量劫中,教化如是等众生。今日大家聚集于此,皆以一心合掌,恭敬聆听佛的教诲。我等一千二百多人,及其他求证佛果者,愿意为此众生故,唯求垂示分别之演说,这些在场大众,若闻此了义大法,则将生发极大的欢喜。(注:舍利弗代表大家,再三请求释迦说法。)
【经】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此时,世尊告诉舍利弗曰:你已然是殷勤三请了。我岂能不说呢。你现在谛听!应当善于思念之,我现在就为你分别演说之。
说此语时,会中所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五千人,随即全部从座位上站起,礼佛而退。为什么会这样呢?此等之人罪根深重,及其增上慢心,未得自称为得,未证自称为证。有如上之缺失,所以不住于此等大乘了义之法。世尊见状,默然而不制止。(注:法义犹然,轨则使之。因缘未聚,留之则祸。)此时,佛告诉舍利弗曰:我今天所说与大众者,不再有枝叶之繁索,纯粹真实无虚者。舍利弗!如此的增上慢人,退去也是好事。(注:省得闻后,再起烦恼。)你们今日要善于听闻,我当为你们演说之。
舍利弗言:正是这样!伟大的世间尊者,愿意欢乐地听您所说。(注:佛法讲缘起。再好的法,缘不足,也是闻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了义之法,意根不清净者,很难听闻得下去。)
【经】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解]佛告诉舍利弗曰:如是甚深之妙法,诸佛如来时时刻刻皆乃说之。(注:如来者,轨则也。法尔如是,无说而说。)犹如优昙钵华,即时一现耳!(注:这是本经的关键处。昙花一现,法法皆如。后世所言的[一念]即是也。又犹如当代之电影:蒙太奇。)舍利弗!注意谛听!你等应当坚信佛之所说,句句法法,言不虚妄。(注:一切轨则无为而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如来者)以无数无量无边之方便,依种种因缘,取譬喻言辞,(注:初发意菩萨,应注意【譬喻】二字。这是解开此经密义的一把金钥匙。历史上,很多人在这里忽略了,错过了。很是可惜。)我以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此法不是思量分别之所理解的,(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有一切佛之间,才能够相互知晓。(注:佛者,轨则之旋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诸佛世尊,皆是以一个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注:这就是【以意识再现真实】,舍此无他。正所谓:唯心主义的终极就是唯物。同理,唯物主义的终极就是唯心。二者一如,不二法门。这一点,历史上,被人们忽略了,很可惜。这一点,有心者,可以回头看看前面的一系列【譬喻】之说:日月灯佛……燃灯古佛……释迦文佛……妙光法师……文殊师利……舍利弗……五千退席……优昙钵花……唯一大事因缘。这一切,恰恰不是仅仅一个【唯心】所能够解释的。这一点,二千五百年前,释迦文佛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可惜,后世人曲解成边见了。)
舍利弗!为什么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之因缘,方才出现于世呢?注意谛听!诸佛世尊,就是要让众生开启佛的知见,(注:佛本无知无见,一切缘起就是佛知佛见。人类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即见佛。此乃一大事因缘也。)使得众生意根清净故,所以,诸佛(缘起之佛)出现于世。正是由于,要示现众生本然己有之佛的知见,(注:缘起之知见,无我之知见,即轨则之知见。法尔如是,如是我闻,就是佛知佛见。)一切缘起之佛,目的只有一个,让众生悟入一切缘起之佛知佛见。(注:佛法本身就是缘起法,缘起就是佛知佛见。没有第二个人为施设的佛知佛见。这一点,释迦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说清楚了,可惜,后人读不懂。悲兮!)一句话,佛以缘起之知见,出现于世。这就是【一大因缘】。诸佛正是为了让众生,全部悟入缘起之佛知佛见,方才出现于世。舍利弗!这个就是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注:善哉!伟大的释迦牟尼文佛,人类真正的大救星!顶礼!伟大的世间尊者!顶礼!再顶礼!)
【经】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解]佛告舍利弗曰:诸佛如来(法理法趣),只有教化菩萨的功德作用,一切有所作为,恒常间,只为一件事,唯以佛(缘起)为知见,开示悟入一切众生。舍利弗!如来法义,只是在以一乘了义之大法,普为众生说法,没有其他另外之法。(注:如此一乘,即是缘起无分别之了义大乘。)没有其他的二乘三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其法也全部如是。(注:如是我闻,此之谓也。)舍利弗!过去的一切佛,以无量无边无数之方便,以及种种因缘,皆以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了义大法,即是一乘法故,无须再做分别取舍,而这里的一切众生,当从这里的一切缘起之佛上闻佛法趣,最终,究竟会全部都得证一切种智。(注:一切种智,即是佛智。见缘起如见佛,真行者,如是我闻即可,岂可头上再安头?)
【经】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解]舍利弗!注意谛听!未来诸佛当不断地出现于世,亦以无量无数之方便,以及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注:世尊在这里反复重申了数次【种种因缘】,以及【譬喻言辞】,初发意菩萨应当仔细,佛法本身就是缘起与譬喻的。一切智者,当从缘起之譬喻中得悟。)所谓的缘起譬喻之法,皆是一佛乘之了义佛法。这里的一切众生,随顺觉性,从佛闻法,最终究竟会得证一切种智之佛的智慧。舍利弗!当下,于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一切佛世尊者,全部都是饶益安乐众生的。这些诸佛,皆以无量无数之方便,以及种种因缘与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一切法理法趣。这些法理皆为一佛乘之了义大法。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注:全部皆得佛之智慧。)舍利弗!一切诸佛,只管教化菩萨,并以佛知佛见开示一切众生,更以佛知佛见悟入一切众生。(注:开,示,悟,入一切佛知佛见。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经】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解]舍利弗!注意谛听!我今日也是如此的,知道一切众生自有种种的欲望,并被自己的深心所执著,于是,只好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以及譬喻言辞之方便力,而为其说法。(注:恒顺众生。)舍利弗!这样做,皆是为了证得一佛乘,即一切种智。舍利弗!十方世界中,没有第二乘,何况有三呢?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即所谓的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正因为如此,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的都是一些不善之根。于是,诸佛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中,权巧分别演说为三。(注:三乘是方便,究竟为一乘。正所谓: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经】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解]舍利弗!如果是我的弟子,自称为阿罗汉,辟支佛者,却不闻也不知道诸佛如来(法义)只是教化菩萨之事,那么,他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阿罗汉,或辟支佛。(注:这里明确喻示,一切佛之弟子,必须知道:如来法义就是来教化一切菩萨的。)其次,舍利弗!注意谛听!一切比丘,比丘尼,自称已然证得阿罗汉,即是最后之身,已得究竟涅槃了,便不再上求精进,不求无上正等正觉了。舍利弗!当知此辈全部都是增上慢之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如果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者,却又不相信我讲的这个一乘大法,无有是处。(注: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一个伪命题。)除非是佛已然灭度后,当下之时,又没有佛存在。(注: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现象是不会存在的。禅宗有言:哪里无佛。)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佛灭度后,如此的大乘了义之经,能够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者,是人难得,极为希有。如果遇上了其他的佛,那么,对于此一乘大法,必然了决。(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舍利弗!你等之人,应当一心向佛,深信其解,受持佛语。你等当知,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注:真语者,实语者,诸佛不是在用意识分别心在讲法。而是诸佛法义存在之轨则,在无为说法。可惜这一点,前人没有讲,释迦在此隐覆之理趣,被后人忽略了。)所以说:没有其他多乘法,只有【不二法门】之大乘了义之一乘法。(注:一乘者,就是不二之乘。)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贞实。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解]此时,世尊为了重宣此义,而以偈语形式言:
在比丘与比丘尼中,有一些增上慢者,更有一些优婆塞我慢无比,优婆夷疑惑不信,如此的四众弟子中,其数有五千之多,他们自己不知自己的过错所在,于其戒律中存有很大的缺漏。但却知少为足,护惜自己的瑕疵,如此世俗小智显露,现众生之中的糟糠,佛的威德却远离了。这些人缺少福德,不堪呈受如此了义之大法。在我们这个道场中,是没有枝叶世俗的,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即真实性。(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舍利弗!注意谛听!一切佛所得之法,皆是以无量方便之力,而众生施设演说之法。众生的心之所念,种种所行之道,若干种欲望之性,以及先世以来的善恶之业,佛(如来法尔)全部悉知悉见。于是,权巧于一切缘起之譬喻,并以言辞话语之方便力,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注:此经屡屡反复在说【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这八个字。笔者认为,这就是此经的关键之初。初发意菩萨,在此应加仔细。)或者言说修多罗(经典文论)伽陀(偈颂)以及本事(前世因缘),从本以来未曾有过,也就是说一切皆是缘起的,没有一个本生之处。(注:佛法不承认第一因,也不主张自性论。佛法是非主宰,无自性的。)佛法主张譬喻而说,喻中得悟,所谓的[本生]故事,是需要读者以【譬喻】理念去认知的,其心态应当平和,不加拣择,正所谓:如染不择也。更有重颂之偈(祗夜),以及优波提舍(论述义理之著)之经文,钝根之人喜乐小乘之法(有形有相之法),贪着于生死福报之相,(注:追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在此无量佛住世的当下,这些人不去修行甚深之妙法大道,却被众生苦恼之福报所缚缠,面对众生如此的脑乱现状,释迦文佛开启了涅槃之说。(注:佛以众生之苦为苦,世尊以众生之烦恼为烦恼。以缘起之相,现身说法。)
【经】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解]我现今施设了这个方便,只是要让众生皆得悟入佛的智慧,并未曾说你们这些人,一定能够成就佛道。之所以没有说过,就是因为因缘未俱。今日不然,因缘已俱,正当其时,所以,我决定宣说此大乘了义之经。让众生人人皆可成就佛道。我这里的九部法,部部皆是随顺众生而言的。今日,以入大乘为根本,由此,才决定宣说此部了义之大乘经典。有的佛子们,内心清净,言语柔软而且心性利根,于无量诸佛之所,而行深妙之道。为了此种大乘根基,我说此大乘经,并且,我授记这些人,来世必成佛道。这些人,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这种人闻得佛法后,大喜充满了整个身体。(注:法喜充满。福报与功德,相得益彰。)佛知道这些众生之心后,所以就为他们而说大乘佛法。其中,声闻乘与菩萨乘,听闻我所说法后,即使是一首偈子,最终也将会成佛的,这一点,肯定无疑。(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类若能把握[清净意根],本然就是佛。)
【经】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解]十方佛土之中,只有一乘大法,没有二,更没有三,除非是佛在方便说。此等方便之说,但以假名,只是为了引导众生罢了。正是为了显现诸佛之智慧,所以,诸佛才得以出世。只有此一出世之方便,才是真正的事实,其它的皆不是真实的。所以我(如来法义)始终不会以小乘(世俗之方便),济度于众生的。(注: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也。)诸佛自住于大乘佛果之中,如其中所得之法,定慧之力,双双庄严。并以此度化众生,自证无上大道。大乘佛法始终都是[平等性智]之法,如果以小乘思想度化之,哪怕是,就是一个人,我都将堕落入悭贪之行列,这等事为坚决不可作的。(注:释迦之本怀就是大乘了义法,此了义大法,就是一乘佛法。所以,释迦终生不讲二法。)
【经】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樱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解]如果有人信仰归依了佛,如来法趣是从来不欺诳的。同时,也没有贪婪嫉妒之意念,如来已断诸法中之过恶。(注:轨则是不犯错误的。)所以,佛于十方世界中,而是唯一的无所畏惧者。我今以庄严之身相,光明照遍世间,(注:如来本身就是光明,就是世间,世间之一切,皆是如来之化身。)如来法义本身就是无量众生之所尊贵者,祂的出现就是为了宣说实相之法印。(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舍利弗!注意谛听!我本立下誓愿,欲令一切众生,如我如来一样,平等无异。(注:等无有异。人类若能亲证【清净意根】,其一切缘起之法理法趣,皆是如来法义。)这就是我昔日之愿望,今日已然得到了满足,我将于【清净意根】处,度化一切众生,全部令其契入佛道之中。(注:佛道者,轨则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经】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 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解]如果我遇上众生,尽力教导其佛道之理,但没有智慧者就会错乱起来,迷惑者当不会受教。我深知,此种众生,未曾修行善本,执着于五欲之中,痴爱之中生发出烦恼。并以诸多之欲望的因缘,坠落于三恶道中,在六道之中轮回不断,备受诸多苦痛毒害。其中,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或者,薄德少福之人,遭受众苦所逼迫,误入邪见稠林,忽有忽无等等,依止于如上这些偏见,具足了六十二种邪见错见与边见。(注:六十二种违返轨则的错误观点。)这些人,深着虚妄法,坚持受享不愿舍弃,我慢恭高,自矜之心,谄曲不实,于千万亿劫中,不能闻到佛的名字,同样,也闻不到正法,如此之人极难度化之。是故,舍利弗!我为其施设方便,演说一切尽除苦道之权巧,并示之以涅槃之相。虽然我在演说涅槃,但也是没有一个真实的灭掉。(注:涅槃不是死掉,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因为,一切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注:法生法灭,寂灭法尔,正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真佛子如此行道完毕,来世当得作佛。(注:<楞伽经>曰:“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此之谓也。)
【经】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
过去无数劫, 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 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 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 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 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解]我有方便之力,向众生开示三乘佛法。(注:声闻,缘觉,菩萨。)一切诸佛世尊,全部都言一乘法。今日,在此的大众,都应当能除心中的疑惑,诸佛其语义是没有分歧的。只有一乘,没有二乘。过去无数劫中,无量的灭度之佛,以及百千万亿种种,其数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在如是的一切世尊当中,种种因缘以及譬喻言辞,其方便之力,无量无数,皆是在演说诸法法相。(注:见缘起如见法,法法皆是佛。)正是这种等等世尊们,全部都在演说一乘大法,度化无量无数之众生,皆令他们契入佛的知见中来。其次,一切大圣主们,知晓一切世间,天,人,群生之类,深心中的欲望,于是,就与以不同的方便手法,助其彰显第一义谛。(注:一谛不可说,当以譬喻之。)
【经】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蜜并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解]如果有众生之类,正值过去诸佛,或者闻其法布施,或者持戒忍辱,或者精进禅定,或者智慧般若,总之,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等,全部都已经成就佛道。当诸佛灭度后,如果人心善软的话,如是之众生,也皆成就佛道。再或有,诸佛灭度后,供养舍利者,起立万亿之塔庙,金银及瑠璃,砗磲与码瑙等等七宝,其道场塔庙,庄严清净,或者,起于石庙,栴檀及沉水,木密及其它珍贵木材等,或于旷野郊外,积土成佛庙,乃至于童子们的游戏,聚沙为佛塔,其功德都是无量的。如是人等等,皆已成就了佛道。(注:凡一心所向者,皆可成佛道。)
【经】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鋀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解]如果有人为了宣扬佛法的原故,建立起诸多佛像,雕刻出来众相供养,此种功德之人,皆已成就佛道。或者,以七宝物资等等,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造,制造成各种佛具供品,凡以此为功德者,随其心愿,皆可成就佛道。再有,彩画,作像,百福庄严等等,自作或者使人作者,以此供养之功德,皆可成就佛道。乃至童子之间的游戏,或笔画,或聚沙,或念唱,凡与供佛功德有关的义举,皆可成就佛道。这一切,只是为了化身为众多菩萨,度脱无量的众生。(注:诸佛以化身度人。人类以法义之身相互交流。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经】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解]如果有人于塔庙之中,以宝像或画像,以华香及旙盖等等,精心供养。或者,用乐器,吹打唱诵,萧笛铜管等等,如是之众多妙音,尽持供养,或者,以欢喜之心,随喜赞叹歌颂之,乃至仅仅出一小声,或心中默赞之,都将全部成就佛道。如果有人心虽散乱,乃至只是以一支花,供养于画像,即可渐渐地悟见无数之佛。或者,有人礼拜,有人合掌,乃至举一举手,或者是低一下头,凡以供养者,即可渐渐地悟见无量之佛,自会成就佛之大道,并且广度无数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犹如燃薪,薪尽火灭。(注:佛法讲缘起,缘生缘灭。无缘则无觉。)如果有人心虽散乱,一进入寺庙中,一念南无佛,就将已经种下了成就佛果的种子。于一切过去诸佛,以及在世,或者灭后,只要是听闻了这个了义大法,就是全部种下了成就佛道之因。(注:因果不爽,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经】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解]在未来的一切世界里,其数有无量无边的如来(法义)等等,亦皆是在方便说法。一切如来的法理法趣,皆是以无量的方便,度脱着一切缘起之众生,使其众生皆入佛之无漏智慧之中,其中,凡是闻此法者,没有一个不成就佛道的。(注:若闻此法,必将成佛。)这就是诸佛的本愿大誓,即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也将同此道。未来世中的一切佛,虽然说百千万亿无数之法门,其实,就是一乘门。诸佛是两足尊,知晓一切法皆无自性,佛的种子从缘起而生,所以说一乘。(注:此一乘大法,就是缘起法。)这里,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行者当在此道场中知道自己的缘生位置,一切导师皆为方便说。(注:是法住法位,缘起方便说。)
【经】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解]一切天人的供养,现在布满了十方诸佛国土中,其数量如恒河沙,此等布施若出现于世间,为了安隐众生的原故,也来说如是一乘大法。由此,知道了第一义之寂灭,但以方便之力故,示现出种种道种智,其实,皆是为了一佛乘大法。知晓了众生的一切行持,皆是深心中所生起之念,即过去的所习业力,即为其欲望之性的精进之力,以及一切众生之根的利钝,缘生出种种因缘,以及其中的譬喻言辞,随应方便之说,我今日也是如此,为了安隐众生故,便以种种法门方便,宣示于一切佛道之中。我以其智慧之力,知晓众生之性欲,于是随顺众生,方便说法,皆令他们得到欢喜。(注:让众生皆得法喜。摆脱我执与法执的束缚。)
【经】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弊,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解]舍利弗!应当知晓,我以佛眼观察,见六道众生,贫穷没有福报智慧。众生皆在生死险恶之道上,相续苦厄不断。深陷于五欲爱恨之中不能自抜。或者,以贪爱自蔽其智,盲瞑无所见,即不求佛道,亦不断苦恼。深入在邪见之中,以苦欲舍其苦,反受其累,苦上加苦,正是为了如此众生,如来法趣,处处生发出无上大悲之心,我亦在始坐道场之时,观察众生因缘于菩提树下,有时也在树下经行,终于在三个七日之中,(注:二十一天中,坐也思,行也思,净虑思维修之。)一直在思考这件众生因果规律之大事情,由此,我所得到的甚深智慧,是世间上最为微妙第一殊胜的。(注:此经陈述之情,略与传统的[坐定]二十一天,夜睹明星而开悟,稍有不同。)
【经】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錀。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解]众生根器钝,执着于喜乐痴贪,如此等类,世尊慈悲依然不肯舍弃。此时,一切梵王,天帝释等等,以及四天王,与大自在天等等,并与其他天众与眷属们,百千万数量之多,全部恭敬合掌为礼,请求我转动法轮。(注:开始讲法。即初轮法轮。)我当时,私下思维:如果是胜赞佛之大乘,一切众生沉没在苦难之中,根本就不可能信受如此大法。如果他们破坏了法,反而不信故,即将坠入三恶道中,这就是我的过失,我宁愿不说此法,赶快进入涅槃状态。为了众生原故,我寻念着过去诸佛,以其所行之方便之力,于我今天所证得的方便之道,也就随缘而说出三乘法。(注:一乘与三乘,本身无二无别,一切源于众生的接受能力而施设。)作此思维时,十方诸佛皆所化现,皆以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佛,你是世间第一导师,已得无上正法,随缘于一切佛土,巧用一切方便之力,我等也一样,全部都是证得了最妙第一法,为了其他众生之类,广泛分别演说三乘教法。众生乃少智乐小法者,不能够自信可以作佛的,由此,当以方便之三乘,分别说其一切果位。虽然演说的是三乘方便法,但其目的唯有教导其归入菩萨之一乘大法。(注:三乘乃权,一乘为实。)
【经】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趋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錀,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 赞是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解]舍利弗!应当知晓,我闻一切圣义之狮子吼,(注:此喻甚深之法义。)皆是深妙清净之音,号称南无诸佛。于是,心中再作是念:我出入于五浊恶世,如同一切诸佛所说,我也是随顺众生之行。(注:缘起本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思维这件事后,我即回到了波罗柰国的鹿野苑,(注:世尊初转法轮时的最初五个比丘的住处。)虽然,一切法的第一义谛寂灭之相,不可以言宣的,(注:说也是说不到的。)所以,我即演绎其方便之力,初为五比丘演说如来之大法。这就是初转法轮。于是,便有了涅槃之音,以及阿罗汉之境界,以及法与僧的差别名相。从远古的久远劫数以来,大都是赞叹开示涅槃之法,灭生死之苦于永尽,我也是随顺众生,常常如此宣说的。(注:因缘法决定,世尊也必须尊守轨则。否则,因果就被破坏了。一句话,世尊本身就是因果的产物。正所谓: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
【经】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解]舍利弗!应当知晓,我见一切佛子们,其中志求佛道者,无量百千万亿数,全部都是以恭敬之心,前来至佛所的。他们皆是从一切佛处所闻的方便说法。我于是,就作是念:如来之所以出世,就是为了演说佛的智慧,今日,恰好是这个因缘成熟了。舍利弗!注意谛听!钝根小智之人,以及着相傲慢者,不能够信奉此法。(注:此法乃大乘了义之法,劣根小器,贡高我慢之人,不得闻。)今日,我已然喜乐大无畏的精神,就应当于一切菩萨当中,以正直之心,并舍弃一切方便权巧,只管畅言无上大道。(注:真正的菩萨行,恰是【清净意根】上的大道直行。正所谓:直心是道场。)当时,在场的一切菩萨们,闻之此法,于各自的【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疑网皆除,当下一千二百多罗汉,全部当作佛道之果。(注:凡亲证清净意根之法者,即是见缘起,见缘起即是见法,见法如见佛。)
【经】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稀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 过于优昙花。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解]犹如三世诸佛一样,说法也讲究仪式,我今天也随顺如来,[如是我闻]只说其无分别之一乘大法。诸佛复兴出世间,是远值难遇之事,如今,正逢出世之时,说这种大乘之法,也是很难得的。在以往无量无数劫中,能闻这种大法,本身就是难得之事,而遇上难够听懂此法的,也就是难上加难了。(注:妙法莲华经难闻,犹其是后面法师品中的【清净意根】,更是难解,难信。非大根利智者,不得闻。)这就犹如遇到了优昙华,一切众生无不爱乐,天人见了也觉得希有,时时所见皆是昙花一现。(注:这里喻意颇深,初发意菩萨,切切不可放过。)能闻此法者,皆当欢喜赞叹,乃至于仅仅是一言一句,那么,也将是已经供养了一切三世诸佛。这个人也是甚为希有者,其功德远远胜过优昙华给人们带来的福德。(注:昙花一现虽快,人类的意识思想更快,更殊胜。更难以捕捉,由此,应当珍惜之。)你等千万不要存有疑惑之心,我做为一切法之王,普告一切大众,唯有以一乘大法,教化一切菩萨,这里没有声闻弟子影响,你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全部都应当知道,如此之妙法,就是一切佛种之秘要。(注:成佛的法华即指此秘要。)
【经】以五浊恶世, 但乐著诸欲, 如是等众生, 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 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解]以其五浊恶世之人,只喜乐一切贪欲之求,如此等等的众生,始终接受不了佛之大道。将来世中之恶人,闻佛所说之一乘,也是迷惑而不肯信受,于是,破坏了佛法,堕落入恶道之中。有的惭愧清净之人,立志求证佛道者,理当为他们如是等人,广赞一乘法之殊胜的功德。舍利弗!你当知晓,一切佛法皆如此,以千万亿之方便,随宜而说法,其遇不曾习学者,即不能了知此法之大义。你等如今,既然已经了知大义,即是诸佛之狮子吼,便应随宜方便,大兴佛事,不要再次疑惑不决。你等理应心生大欢喜,自知未来必当成就佛道之大业。(注:成佛的法华,一开场,世尊就鼓励大家,坚信自己一定成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经】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与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解]此时,舍利弗踊跃欢喜,站立合掌,(注:左手真如不生,右手缘起不灭,双手合十,一如不二。笔者认为,合掌之礼,意在表法。)瞻仰世尊之容颜。舍利弗白佛言:今日,能从伟大的世间尊者口中,亲闻如此法妙之音,心怀喜跃,得其未曾有之感受。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在昔日里,曾经听闻过如是大法,见到过许许多多的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之人却未在其列,于是甚自伤感,从而失去了如来法义的无量无数的知见。(注: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只有在[名相]中,方才被人类所知见。释迦从不反对意识与知见。这一点,初发意菩萨应当仔细。)
世尊!我平时,常常独处山林,坐于树下,若坐若行,心中常作是念:我等同入于法性之中,为什么如来却以小乘之法,济度我们呢?这都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不是世尊的责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我等知晓了所说之因的话,也就了解了,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者,必然是以大乘佛法而得度脱的。(注:舍此无他途。妙高峰顶,只此一径。)然而我等愚痴,当时未解如来之方便随宜所说,初次听闻佛法之方便,遇上了,便生信受之心,急欲思维中取证。(注:有得有证,不是正信佛法。)
【经】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怀大欢喜, 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稀有, 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 闻亦除忧恼。
[解]世尊!我从昔日以来,白天黑夜里,每每都会自责。而今日,再从世尊口中,亲闻佛的教诲,其中闻所未闻之未曾有法,断我以往一切疑悔,身心一下泰然畅通,快乐安隐。今日方知,真正的佛子,当从佛口而出,当从法义中化生,当得佛法中之见分。(注:所谓佛法者,实乃缘起之见分也。见缘起如见佛,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此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以偈语形式言:我闻如是大法音,亦得昔所未曾有,今日心怀大感激,疑网全部皆消除,昔来蒙受佛教育,不失大乘法理趣,今日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烦恼业,我今承佛漏尽通,闻声如是净根行。(注:行者若于[清净意根]之处,闻声观色皆是菩提。笔者认为,这一点,是此经的最大难点与重点,亦是成佛的法华之密义所在。)
【经】我处于山谷, 或在树林下,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 演说无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种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独经行时, 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 广饶益众生。
自惟失此利, 我为自欺诳。
[解]我曾住处于山谷之中,亦曾坐于树林之下,若坐若经行,常常思维,净虑此等一乘佛法之大事,呜呼哀哉!深感自责,为什么我们要自欺呢?我等本身也是诸佛之弟子,同步进入无漏种子之如来藏之法,却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之佛道。(注:未被如来印证者,不得演说如来之法。)金色之身,三十二种相好,以及十种力之解脱,全部共存于一乘大法之中,但我等却不能得证此事。(注:由此深感自责。)再看,八十种妙好之相,十八种不共之法,如是等等功德,而我等已然失去机会。在我独自径行时,曾见到诸佛在大众之中,名闻历满于十方世界,广泛饶益所缘之众生。于是,自己私下自责,今日所失之利,皆源于自欺慢诳的结果。(注:因果不昧,自作自受。)
【经】我常于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问世尊, 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 称赞诸菩萨,
以是于日夜, 筹量此是事。 今闻佛音声, 随宜而说法,
无漏难思议, 令众至道场。 我本著邪见, 为诸梵志师,
世尊知我心, 拔邪说涅槃。 我悉除邪见, 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 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 非是实灭度,
若得作佛时,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众、 龙神等恭敬,
是时乃可谓, 永尽灭无余。 佛于大众中, 说我当作佛,
闻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闻佛所说, 心中大惊疑,
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
[解]我(舍利弗)时常于日夜之间,每每思想这事时,就想问一问世尊:到底是失坏还是不失坏呢?我也常常见到世尊,称赞其他的菩萨,以此我于日夜之中,时刻筹量如是这事。(注:此乃喻指遍计所执性。)今日,闻佛声音,知其随宜而说法,其中功德,无漏难思议。其中无为之轨则令众生皆入于佛道。我(舍利弗)原本执着于邪见之中,曾为其梵志之师,(注:梵志者,婆罗门外道。)世尊知道我的心,拔除邪说导我入涅槃。我当时,全部除掉了邪知邪见,于空性之法中得证小果,于是,在心中自谓道:我已得至于灭度了。只到今天,我才自觉明晓,那不是真正的灭度,如果想作佛的话,应当首先具足三十二相好。并且得到了天人,夜叉,龙神等众生的恭敬。这时,方才可称为:永尽灭无余。今日,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得如是法音,心中的疑悔全部都消除。初闻世尊所说,心中大惊疑惑,怕不是以魔作佛,恼乱我的心吗?(注:初闻佛之授记,不最相信,以为是魔乱其心,心志不清。)
【经】佛以种种缘、 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 我闻疑网断。
佛说过去世、 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 亦皆说是法。
现在未来佛, 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 演说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錀, 亦以方便说。
世尊说实道, 波旬无此事,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堕疑网故, 谓是魔所为,闻佛柔软音, 深远甚微妙,
演畅清净法。 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 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 为天人所敬,转无上法錀, 教化诸菩萨。
[解]佛以种种因缘,譬喻巧言说,(注:此经佛与菩萨的顺序出场之名相,本身就在表法。初发意菩萨应加小心。世尊在这里譬喻巧言【隐履】着一个密义。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辩证关系。这一点,历史上,被人们忽视了。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补上祂。)其中,人类在【清净意根】处,心安如海,如是我闻之,当下疑网断。佛说过去佛,无量灭度佛,(注:法义之种子也。种子就是佛,无有其他佛。)一切种子全部安住于缘起方便之中,同时,也就是说此乃为法义。(注:文殊师利,就是法义之王子的代称。<经>曰: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此经中反反复复出现的【种种因缘,譬喻言辞】八个字,值得每一个初学读者认真的体悟。否则,南辕北辙,与其隐覆之义,失之交臂。)现在,未来之佛,其数无量无边,人类缘起之时,皆是以方便,化身演说如来之法理法趣的。譬如今者,伟大的世尊!从其出生到出家,以及得道后,初转法轮,这就是方便说。(注:一切皆是在表法。象中国式的成语,【愚公移山】,没有一个实有的愚公存在,但这样精神,支持了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从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如今,我们修学佛法,也需要这种【譬喻言辞】的法义与精神,帮助我们战胜心中的【贪,嗔,痴】三座大山。)伟大的世间尊者,出语即是[陈述句],句句皆在实道上,然而波旬之流即无此事,以此我于心中明确知晓,这不是魔在作佛。(注:真佛无我,句句皆在轨则中。)我当时,堕落入疑网之原故,就是认为如此大可思议之大法,非人所为,必是魔说,今日,重闻佛之柔软之音,深知其中密义微妙难思。一切皆是如来在演绎流畅【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诸法如义也。于是,我心中生大欢喜,疑悔之情永断不生,从此安住于真实的般若智慧之中。我今天深信【人人皆可成佛】之理趣,并为天人所恭敬,于是转动了无上法轮,从此教化一切菩萨。(注:一切众生皆为菩萨。)
【经】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
[解]此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日,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等大众中,说如下法:我昔时,曾经于二万亿佛所处,为了无上道故,时常地教化你,(注:如来以法义之化身,无时不刻的不在教化众生。)你也曾于长夜之中,与我受学。我常以方便引导你故。(注:如来之方便,随缘化现。)你所以会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日教你要发心志愿佛道,可惜,你今日,全部都忘了。但却自我妄称:已然得度了。我今天,还是要你忆念起本愿所行之道,为了一切声闻,演说此等大乘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教众生以菩萨法,得佛所护念之。舍利弗!你于未来世,过其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百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注:所谓菩萨之道,就是世法轨则之道。也就是色与空,物与心,一如不二之道。也就是禅师所言:世法本然,如如法尔之径行也。)到时候,你将成就佛果,号曰:华光如来,(注:法尔如来之法义华光也。非有色有相之光也。<金刚经>曰:一切菩萨以[无四相]为存在之轨则。)应供(哪里需要到哪里应供),正遍知(遍计所执之性),明行足(无明缘行,行足缘明),善逝(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世间解(语言,文字,思想,观点,一切治生产业),无上士(意识思想的精英阶层,掌握事物发展的轨则之士),调御丈夫(运用轨则,管理世间的统治者),天人师(能够驾驭天人之道的导师),佛(人类的觉者),世尊(世间尊贵的凯模),其国土之名为:离垢。(注:远离一切污染之幻化无边之国土。笔者认为,此种国土,就是人类仅有的【清净意根】,经曰:心净则国土净,心生则法生。一切如来法义,皆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自编,自导,自演。法尔如如,如如法尔。众生,只是这里面的一个无明的过客罢了。正所谓:一生一死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其中国土平正,清净严饰,(注:镜鉴之物,毫不走样,一切皆是轨则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世孽子们,把佛法讲成[唯心]的,是一种扭曲,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时代不同了,这一点,应当得以澄清之。)其中“众生”之生活安隐丰乐,天人炽盛,(注:法则的衍生品,科学技术,航天,交通,电讯,信息等等。)瑠璃为地(生存透明,法义无碍,人人平等),有八种交通,(注:四通八达。)黄金为绳以界(权衡)其侧,(注:这里[黄金]喻意轨则,一切事物当以【轨则~黄金】来分隔划界,亦即权衡之标准。)其旁边各自栽有七宝行树,(注:七宝者,七种构成【宇宙~生命】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此土(屏幕上)常有华果。(注:驴见马见,如如自现。)在此法义无为之国土中,华光如来者,亦是以世俗之谛中的三乘法,教化众生的。(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法平等,唯论见性。)
【经】“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解]舍利弗!注意谛听!那些佛的出世,(注:种子之显现。)虽非恶世,但却是以本愿的原因,故说三乘之法。其中劫名为:大宝庄严。(注:表法也。如来法义之大宝真珠,庄严无比。)何故名为大宝庄严呢?其国中皆以菩萨为宝,法义之宝,如来之宝,也就是本愿之宝。那些法义之菩萨无量无边亦无数,不可思议也。终极于数数譬喻所不能及。(注:意识无边,菩萨无边,意识无量,法义无量。法义本身就是菩萨的意化身。)这其中,若不是佛的智力,其他者,根本不可知。(注:佛智不可知,不可议,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如果想要行动时,宝华承足。(注:法义之光,托养着你走。)此时,一切菩萨并不是初发意者,皆为久值德本者,并且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常地被一切诸佛所称叹。这些人常修佛的智慧,具足大的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注:般若无限,意根无界,缘起无边,化身无碍。)众生于【清净意根】处,质直无伪(毫不走样),志念坚固(是名世界),如是(我闻)之菩萨,充满了全部国土。(注:众生于[清净意根]处,永远都是【如是我闻】者。)舍利弗!注意谛听!华光之佛,寿命为十二小劫,除了作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命皆为八小劫。(注;表法也。譬喻颇深,十二者,喻意:一千二百功德相。八者,喻意:八百功德相。)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注:华光者,清净意根之鉴性也。华光灿烂,一千二百功德相。真如此,视之为圆觉。)授与其坚强圆满之无上正等正觉心之提记。(注:授与提记,就是印记。)并告知其他比丘:这个坚强圆满的菩萨,接下来,就将成就佛果。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注:华足安行者,解行一如者。世法本然之两足尊也。)其佛的国土之中,亦是这个样子。(注:法法平等,个个解行一如。笔者认为,此种境界,就是人类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舍利弗!注意谛听!这个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三十二小劫。(注:喻意三十二相。正法,像法,平等无二。后世愚痴,妄加分别。不可取,应远离。)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 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 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 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 证于无上道。
过无量劫已, 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 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 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 常有华果实。
彼国诸菩萨, 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 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 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 华光佛所化。
[解]此时,世尊欲重宣此义,即以偈语形式言:舍利弗将于来世中,成就佛果之普通智慧之尊位,号之曰:华光佛。当度无量无边之众生,供养无数之佛,并且足一切之菩萨行,其中当具十力等功德,得证无上之佛道。过无量劫后,劫名为:大宝庄严,其国土世界,名为:离垢。其中请净而没有瑕秽。以瑠璃为地,金绳界分其道路,七宝间杂于树木之中,常有华果之实,那出国土中的菩萨们,志念恒常坚固,皆以神通波罗蜜,六种波罗蜜全部都具足。于无数之佛所,善于修学一切菩萨之道。如此等等国中之大士,皆是华光之佛所教化的。(注:华光之佛,表法也。若以色相或音声求我者,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如來法趣,即是华光之佛也。一切智者,当以譬喻而得悟。)
【经】佛为王子时, 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 出家成佛道。
华光佛住世、 寿十二小劫, 其国人民众, 寿命八小劫。
佛灭度之后,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广度诸众生。
正法灭尽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广流布, 天人普供养。
华光佛所为, 其事皆如是, 其两足圣尊, 最胜无伦匹。
彼即是汝身, 宜应自欣庆。
[解]世尊作为王子之时,拋离了国王之位的继承权,以及一切世间的荣耀光环,于其最后之身,出家修行,最终成就了佛道。华光佛住世时,其寿长达十二小劫,(注:按天时,一小劫一个属性,十二属性一轮回。此乃另类之议,仅供参考。)其国中人民以及众生,寿命为八小劫。(注:喻意一切[众生]之缘起寿命,皆不可大过【天时~轨则】之寿命。轨则者,旋也。)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广度众生,接下来,像法住世,又是三十二小劫,其中,佛之舍利(金刚法语)广为流布,一切天人普遍供养,华光之佛的所作所为(如来藏之种子),其中之事业全部都是如此的,其中两足(辩证一如)恰是圣义之尊。其义谛最为殊胜,无与伦比。那个华光佛就是你的报身,你应当高兴奉持才是。(注:世尊明确的授记了法义华光之佛,就是舍利弗未来之报身。)
【经】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錀,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錀。”
[解]此时,四部大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见到了舍利弗于佛前授无上正等正觉大记,心生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下身上所著上衣,皆以之供养于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其无数天子,皆以天之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满虚空,自相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皆于虚空之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于是大众皆作是言:佛昔日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乃又转其无上妙法之最大法轮。(注:妙法莲华为最上之一乘法轮。)
【经】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 转四谛法錀, 分别说诸法, 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 无上大法錀, 是法甚深奥, 少有能信者。
我等从昔来, 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说是法, 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 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 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 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 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 尽回向佛道。
[解]此时,诸天子们欲重宣此义,而以偈语形式言:昔日在波罗柰城,初转四谛法轮,(注:苦,集,灭,道。)分别演说一切法,即是五种众生之生灭现象。(注:五众者,色,受,想,行,识之五蕴也。)今日,又再转最上乘之一乘妙法轮,此乃无上大法轮,这个法理甚为深奥,少有人能真信之。(注:笔者认为【清净意根】本然如此,但你就是讲破了嘴巴,依然是少有人真信的。无奈,只有等待。)我等从昔日里来,无数次的闻佛所说,也未曾听到过今日,这么深妙干净的无上大法。世尊今日能说此法,我等众生皆大随喜。大智慧的舍利弗,今得世尊之授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注:法法平等,人人平等。若识自性,当下本佛。)即于一切世间,以此最尊无上的一乘大法,实乃不可思议之,诸佛菩萨皆是随缘方便之说,我以全部所有的福报,于今世以及未来之世里,以其所见之佛的功德,全部都回向于佛道中来。(注:缘生即缘灭,缘起本是佛。)
【经】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解]此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天不再疑悔了。亲证于佛前,得受无上正等正觉之授记,这就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一千二百功德相之心自在者。(注:此种授记不在[相]上,而是在[心自在]上,而这种【心】的得大自在,恰恰是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方可完成。注意!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是指在场的一千二百声闻弟子。笔者更倾向于前者,如此隐覆之义趣,备加深刻。这一点,在后面的<法师功德品>中,将予彻底地揭示。孰重孰轻,读者于后,自可验之。)往昔时,我住于修学之地,佛常教化我道:我的法义能够远离生,老,病,死,契入究竟涅槃。这其中,学与无学之人,也同样是各自以远离我见,以及有见与无见等等,才称得上证得涅槃。但是,今天我在世尊的面前,闻之前所未闻之理趣,全部消除了以前的一切疑惑。善哉!太好了!伟大的世间尊者啊!肯请您慈悲,再为众生说一说其中的因缘,令未来之众生,全部都能够远离疑悔。
此时,佛告舍利弗曰:我先不说一切诸佛世尊,他们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现只问:他们难道不皆是为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自在者】吗?正是因为,这一切所说之法皆为缘起化身菩萨的原故,然此,舍利弗!注意谛听!我今天当再次以【譬喻言辞】更加明确此中义趣:一切有智慧的人,皆应当以【譬喻】而得其悟解。(注:整部<法华经>就是一部超级的【譬喻】之说,前面有妙光法师,喻指法义之师,后面有法师功德品,专指【清净意根】之千二百之功德相。笔者认为,这一切就是此经,[成佛]之密义所在。成佛不在相上,恰在意根之清净上。)
【经】“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解]舍利弗!例如是国邑城邦聚落中有德高望重的大长者,其中年老衰迈,财富无量,并多有田宅及诸僮仆者。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聚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多人,止住其中。由于堂阁朽坏,墙壁脱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帀俱时,欻然火起,梵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皆在此时宅中。(注:此经最大特点就是【譬喻】,读者应随其各自之因缘种种,从其文字言辞当中彻悟世尊之本怀。)
长者见其火大,四面同时俱起,即大惊怖,心中念想,我虽然可以从此唯一之门,安隐逃出,但其诸子们,愚痴不昧,于大风中,乐着嬉戏,以为好玩,不觉不知,不惊不怖,根本不懂得害怕,火已然逼身,苦痛切已,心却不知厌患,也没有出逃之意。(注:典型的【譬喻】故事,只为表法明理,如中国的[愚公移山],只是表达一种精神意志罢了。)
【经】“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祴、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校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勿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解]舍利弗!这位长者心中如此思维:我身手有力量,可以借用衣祴或几案,从室内逃出。但又一想:这间屋子只有一门,况复狭小,其他孩子,幼小无知,不懂得识路,况且又贪恋着戏玩,也许会堕落迷失,被火所害。我现在应当给他们讲恐怖的事情,吓唬他们,让他们晓得此舍已然烧损,赶快逃离,否则将有生命危险。长者于是告知诸子:你等速出!父虽慈怜焦虑,善言相诱,无奈诸子乐着嬉戏,不知利害,不肯信受,无有恐惧之心,了无出逃之意,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火?什么是舍?什么是损失?只管东西乱走,戏视老父而已。(注:无知者无畏。死到临头,全无智慧。悲兮!)
【经】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解]此时,长者心中想道:此舍已为大火烧损,我与诸子若不急时逃离,必被所梵。我今当作方便,只要能令诸子出离火海,免为斯害即可。长者知其子,平时贪玩,各各心中所喜好的珍奇异宝,情必乐此,于是权巧告之曰:你们大家平时喜欢的玩具,希有难得,你们今天如果不取的话,后悔就来不及了。平时你们所喜欢的各种羊车,鹿车,牛车,今日到来,皆在大门外,你们现在就可以去游戏玩耍了。你们与我从这火宅中赶快离去,出了大门,各种玩具,随你们所取。
此时,诸子闻父所说各种珍奇玩物,随已所取,心生欢喜,于是相互推挤着,冲向大门,争先逃离了火宅。
是时,长者见诸子全部出离了火宅,于是,皆于街道之中,露地而坐,不再有障碍了。于是其心泰然安隐了。此时,诸子想起了珍贵玩俱,争相问父言:父亲所许我们的玩具,以及羊车,鹿车,牛车在哪里呢?(注:此处喻意颇深,三車本无,只为脱离火宅,权巧施设而已。)
【经】“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解]舍利弗!此时,长者各赐诸子,每人一个同等的大車。其車高广,众宝装饰,周帀栏楯,四面悬铃。并于其上张设宝盖,严然一种皇家气派。其驾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走如疾风。又有多个仆从侍卫之。(注:表法也。古印度人的习惯。高兴起来说话彰显,犹如中国式的评书一样。华丽的语言背后,隐覆着深刻的喻义。)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因为,长者财富无量,(注意!这里只是个【喻意言辞】,不可太认真。否则,必然会问:那么有钱,舍宅为什么如此破败呢?着火时,家丁与仆人呢?就让老爷子一个人着急啊?)种种储藏,悉皆充溢,富得流油。于是,长者作是念:我的财物无极限,想有多少,就有多少,不应该以下劣的小車与诸子,当下诸幼童皆是我子,爱无偏党,一视同仁,我用如是七宝大車,其宝物之数无量,应当以平等之心,各各与之,不宜产生出差别相。为什么会这样呢?以我这些财物,周给一个国家,都不会亏欠,更何况诸子了。此时,诸子们各乘着大車,各得其未曾有之财富,已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注: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希求。)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否?”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解]舍利弗!你是如何想的呢?这个长者与其诸子,以及珍宝大車,难道真的虚妄不实吗?舍利弗言:不是的,伟大的世间尊者!这个长者只管令其诸子免于大火焚烧之难,保全躯命,不是虚妄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保全了身命,便能够得到好玩的車具,况又是方便权巧呢,恰恰是于此方便中,才能够从其火宅中救济而出。世尊!如果此长者事后,不与诸子们牛,鹿,羊車,也不虚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长者心中已作是念:为救诸子逃脱火海,我乃方便言说,令其得出。正是因为有这个因缘,所以没有虚妄之嫌也。更何况,长者自知财力雄厚,珍宝无量,所以,为了饶益诸子,方便权与大車。(注:形式无碍,目的为佳。正所谓: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解]佛告舍利弗:善哉!太好了!就象你所说的。舍利弗!注意谛听!如来也是这样,权巧譬喻,一切缘起之言辞,皆是因为乃是世间之父也。(注:六道众生统为六子,如来法义,乃是其父。笔者亦有一解,私下认为:六子乃六识,其父长者,乃是意根。六子贪玩,意根统摄之。导其出离火宅。)于此世间一切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暗蔽,永尽无余,从而全部成就其无量无边无数之知见,(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知见,皆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业力,无所畏,大神力及智慧力,一切皆俱方便智慧波罗蜜。一切如来法尔如是,大慈大悲,常无么倦,恒求善事。(注:凡清净意根上皆是善事,何以故?轨则使然也。)如此之清净意根之如来法义,利益一切众生,如此出生三界火宅,皆为度脱无量众生,以及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等,以及愚痴,暗蔽,三毒之火,从而教化其一切众生,皆得无上正等正觉。比如来法义者,见一切众生,皆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所缠绕,烧煮。初以五欲财富利益等等,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受现世之众苦,最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如果生在天上或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恨苦,等等如是众苦。一切众生,沉没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不知道害怕,也不懂得离厌,更不求解脱,由此而来,六道众生皆于三界火宅中,东奔西走,驰大苦痛,却不以为患,亦不知出离。舍利弗!佛见于此,便作此念:我今既为众生之父,就应拔其苦难,出其火宅,并给予之无量无边如来法义之喜乐,令其随意游戏之。(注:人类若真能证得大自在,并且随意游戏时,其报身境界,只能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经】“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敝、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解]舍利弗!如来法义复作是念:如果我只管以神通之力以及智慧之力,舍弃于一切权巧之方便的话,只是一味地赞扬如来法义之知见,力量,无所畏惧者等等,那么,一切众生是不可能以此来得度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样样俱全,已然是在三界【火宅】之中,久被焚烧而不知,怎么可能理解诸佛如来之大智慧呢?舍利弗!注意谛听!如同那个长者,虽然自己的身手健康有力量,但却不能用于逃跑之。而是以殷勤之方便,勉励救济诸子全部出离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車。(注:这里暗喻法义大乘之車。)如来的法义亦复如是。虽有力量并且无所畏惧,但是却不自用,唯有以智慧之方便,于其三界火宅中,拔济一切众生出离火宅,由此当说:是为三乘。即声闻,辟支佛,佛乘。同时,而作是言:你等不可以乐住在三界火宅内,切勿贪婪于粗弊的色声香味触也。你等应当勤修精进,出离火宅。如来法义正是以此之方便,诱导一切众生,(注:空拳示儿,黄叶止啼。)如来法尔,复作是念:你等当知,此中之三乘之法,皆是如来圣智所称叹的。(注:缘起本是佛,无缚亦无脱。)如来法义,法义如来,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乃三乘,本是一乘,皆以无漏之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等而自由娱乐,从此,便得无量无边地安隐快乐。(注:缘起于【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三乘齐驱。觉悟于一乘【见性】之中。正所谓: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经】“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解]舍利弗!如果有众生,内有智性,又能从诸佛世尊处闻法并信受,而且能够殷勤精进,想要速出三界,自求涅槃者,这就是【声闻乘】。这就犹如我的诸子中,为了得到羊車,从而跑出了火宅者。再者,如果有众生,从诸佛世尊处,闻法信受之,殷勤精进,寻求自然之智慧,乐于独处,善于寂静,并深知一切法之因缘果报,这就是【辟支佛乘】。犹如我的那些为求取鹿車而出离火宅之子。最后,如果有众生,从诸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追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以及如来知见,力量,无所畏惧,并且能够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一切天人,度脱一切所缘接触之众生,这就是【大菩萨乘】。求证此乘者,名为摩诃萨,如同诸子中,为求牛車而出离火宅者。(注:此处牛車,喻意见性。)
【经】“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解]舍利弗!如那个长者,看见自己的诸子全部安隐地逃出火宅,达到了无所畏惧的境地,(注:整部法华皆是在表法,其中许多的义趣,需要读者自己去细心体会。)长者自知家财无数,宝藏无量,于是按其求索之等量,分别以,羊,鹿,牛等三乘大車赐予诸子。如来的法理法趣也是这样的。身为一切众生之父,如果见到无量亿千众生,皆以佛法之教门,导引其出离三界火宅,远离恶劣之危险之道,证得其涅槃之乐。如来此时,便作是念:我(如来之法义)具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力量,无畏无惧等等诸佛之一切法义之藏。这些众生皆是我子,(注:如来法义之化身。)即全部等同大乘,不能让某些人独立的取得灭度,(注:这里法义颇深,所谓成佛的法华,其中个体是无法成佛的。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试着讲讲看。愿所有众生皆得涅槃。)应当皆以如来之灭度而灭度之。这里的一切众能够脱离三界者,全部与诸佛之禅定解脱等等娱乐之具一样,全部都是一相一种类,皆被圣智之所赞叹,皆能生发出清净之妙法,即第一妙乐。(注:凡是契入涅槃者,于入世逢缘中,如同娱乐之具,吹拉弹唱样样如意。这就是妙法莲华的殊胜之处。)舍利弗!如那个长者,最初以三种車诱引诸子,然后又与之大車,以及宝物庄严,必求安隐第一。即使如此,长者也无虚妄言语之咎。何以故?空拳示儿,黄叶止啼也。如来法义亦复如是,虽言方便,无有虚妄,初说三乘,目的在于引导众生。然后,唯以大乘而度脱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来法义具有无量无边之智慧,力量,以及无所畏惧之一切法藏。能够给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义,唯独永远地不尽能受。(注:海纳百川,能容乃大。)舍利弗!注意谛听!以是因缘,当知诸佛如来,其方便力故,皆于一佛乘中,分别演说为三乘。(注:一乘就是三乘,三乘就是一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之谓也。)
【经】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复顿敝,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栋倾斜, 基陛隤毁,
墙壁圯坼, 泥涂褫落, 覆苫乱坠, 椽梠差脱,
周障屈曲, 杂秽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鸱枭雕鹫、 乌鹊鸠鸽、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守宫百足, 狖狸鼷鼠, 诸恶虫辈, 交横驰走。
屎尿臭处, 不净流溢, 蜣螂诸虫、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践蹋, 哜啮死尸、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竞来搏撮, 饥羸慞惶, 处处求食。
斗诤摣掣, 啀喍嗥吠, 其舍恐怖, 变状如是。
处处皆有, 魑魅魍魉, 夜叉恶鬼, 食啖人肉,
毒虫之属, 诸恶禽兽, 孚乳产生, 各自藏护。
夜叉竞来, 争取食之, 食之既饱, 恶心转炽,
斗诤之声, 甚可怖畏。 鸠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时离地, 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 纵逸嬉戏,
捉狗两足, 扑令失声, 以脚加颈, 怖狗自乐。
复有诸鬼, 其身长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发大恶声, 叫呼求食。 复有诸鬼, 其咽如针。
复有诸鬼, 首如牛头, 或食人肉, 或复啖狗,
头发蓬乱, 残害凶险, 饥渴所逼, 叫唤驰走。
夜叉饿鬼, 诸恶鸟兽, 饥急四向, 窥看窗牖,
如是诸难, 恐畏无量。 是朽故宅, 属于一人。
[解]世尊为了重宣此义,又以偈语形式曰:譬如长者,有一个大宅子,其宅久无人住,朽坏失修,墙壁缺损,梁栋倾科,泥涂阤落,断壁残垣,一派朽败之象,宅内鬼魅魍魉,虫蛇毒蝎,夜叉,恶鬼,应有尽有,总之牛鬼蛇神杂居于此,屎尿尸腐,杂秽充遍,狐狸野干,骨肉狼藉……总之,地狱恶鬼不过如此。……如此大宅,比恐怖大片还要恐怖。世尊无非就是在表法:人心之宅,久没有人气的话,也将如同此宅,地狱恶鬼夜叉魑魅魍魉,全部到齐,发大恶声,相互求食,饥急四向,窥看窗牖。如此可怕之厄难,永无宁日也。然而,这是这个魔鬼昌盛,恐怖非常之朽宅,依然是属于一个人的。(注:此处喻义颇深,人心险恶,如狼似虎,所谓的地狱恶鬼,全在造作者的心里。此处大宅喻指人心。欲识详情,细读原文。由于此处文字狭辟,陈述血腥,剧情恐怖,笔者就不多言了。切望读者见谅。)
【经】其人近出, 未久之间, 于后舍宅, 忽然火起,
四面一时, 其炎俱炽。 栋梁椽柱、 爆声震裂,
摧折堕落, 墙壁崩倒。 诸鬼神等、 扬声大叫。
雕鹫诸鸟, 鸠槃荼等, 周章惶怖, 不能自出。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毗舍阇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
野干之属, 并已前死, 诸大恶兽、 竞来食啖,
臭烟烽烰,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类,
为火所烧, 争走出穴, 鸠槃荼鬼、 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 头上火燃, 饥渴热恼, 周章闷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灾, 众难非一。
是时宅主, 在门外立, 闻有人言, 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 来入此宅, 稚小无知, 欢娱乐著。
[解]这个大宅子的主人最近外出了,未久之间,后院无明的突然起火了,四面一时,墙倒屋塌,鬼神哭嚎,爆声震裂,恶兽毒虫,为火逼迫,相互残害,饮血噉肉,争走出穴,又有恶鬼,头上火燃,……其宅如是,甚为怖畏,毒害与火灾,众难集聚,仿佛未日之来临。此时,大宅之主人,于门外站立,闻有人言:你的儿子们皆在里面游戏呢,……。(注:此经多以譬喻,串通故事,演绎法义。读者需要净虑思维修之。)
【经】长者闻已, 惊入火宅, 方宜救济, 令无烧害。
告喻诸子, 说众患难, 恶鬼毒虫, 灾火蔓延,
众苦次第、 相续不绝。 毒蛇蚖蝮, 及诸夜叉、
鸠槃荼鬼, 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 百足之属,
饥渴恼急, 甚可怖畏, 此苦难处, 况复大火。
诸子无知, 虽闻父诲, 犹故乐著, 嬉戏不已。
是时长者, 而作是念, 诸子如此, 益我愁恼。
今此舍宅, 无一可乐, 而诸子等、 耽湎嬉戏。
[解]长者闻言,惊入火宅,寻找诸子,方宜救护,令无烧害。于是出现了前面经文中的故事:告之众难,恶鬼毒虫等等,众苦次第,……无奈,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然却不知利害,犹贪乐趣,嬉戏不止,长者无奈,权巧言辞,诱以三車,哄其出离火宅。(注:此偈乃重宣前义,法义上并无新的内容,为避免血腥而恐怖,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读者可细看原文。文字浅显,不必再加解释。望读者见谅。)
【经】不受我教, 将为火害。 即便思惟, 设诸方便、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 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 可以游戏。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 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 离诸苦难。
[解]长者见诸子不受我教,将为火害,于是权巧方便,巧言门外有三車,以及种种珍贵玩具,诸子闻言,欢喜相逐,奔跑着出离了火宅。至此,长老心中方得安稳。(注:此喻出离三界火宅之不易,非权巧施设不可。否则,世人与诸子同类,无知者无畏,不知生死,终将被困于火宅,不能脱离。)
【经】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 而自庆言, 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 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 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炎、 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 贪著嬉戏, 我已救之, 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 我今快乐。 尔时诸子、 知父安坐,
皆诣父所、 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 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 诸子出来, 当以三车、 随汝所欲,
今正是时, 惟垂给与。 长者大富, 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 砗磲玛瑙, 以众宝物、 造诸大车。
[解]长者见其诸子,已然脱离火宅,并于十字街头,呈现狮子座,(注:表法也。心中已出三界,住世街头,当行狮子吼。)而自庆兴言:我今日快乐无比,一切法义之子,皆出苦海,得大解脱,回报我生育之艰难也。长者爱子,于是广制豪車,四周严饰,金银瑠璃等等七宝之重彩。(注:一子一大車,法义之珍宝。此乃喻意,切莫相上着眼。)
【经】庄校严饰, 周匝栏楯, 四面悬铃, 金绳交络。
真珠罗网, 张施其上, 金华诸璎, 处处垂下,
众彩杂饰, 周匝围绕, 柔软缯纩, 以为茵蓐。
上妙细叠, 价值千亿, 鲜白净洁,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壮多力, 形体姝好, 以驾宝车。
多诸傧从, 而侍卫之。 以是妙车, 等赐诸子。
诸子是时, 欢喜踊跃, 乘是宝车, 游于四方,
嬉戏快乐, 自在无碍。
[解]庄校严饰,四面悬铃,金华诸璎,处处显露出高雅而华贵,这处皆喻如来藏之种子【高贵典雅】之气派,读者应当净心领会,经文浅显直白,法义是前文之重宣,笔者在此,就不加卖弄了。正所谓:诸子是时,欢喜非常,乘是宝車,游于四方,(注:如来藏种子遍满虚空,无遮无障。)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经】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众圣中尊, 世间之父。 一切众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乐, 无有慧心。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忧患,
如是等火, 炽燃不息。 如来已离, 三界火宅,
寂然闲居, 安处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 多诸患难,
唯我一人, 能为救护。 虽复教诏, 而不信受。
[解]如来世尊告诉舍利弗:我也如同上面所说的道理,众圣中之至尊,世间法义之子的父亲。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他们深着世间之乐欲,没有智慧之心,此等三界本无安隐,犹如火宅,充满了众恶之因,甚为怖畏。其中之人,生老病死,苦难忧患,如同老宅中的恶魔毒火,终日炽燃不息。(注:喻人心噪动,险恶难安。)如来者已然远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山水之间。(注:大自然中,处处皆如来。)今日此等三界之景,皆为我如来所有,其中的一切众生,全部都是我如来法义之子。而今此处,多生患难,只有我一人,方能救护。(注:此处喻意极深极密。只有如来方可救护。)可惜呀!我反反复复的教育诏示,众生就是不能信受。(注:二千五百年过去了。现状依然如此可悲。如来救护,几人得信?)
【经】于诸欲染, 贪著深故。 以是方便, 为说三乘,
令诸众生, 知三界苦, 开示演说、 出世间道。
是诸子等, 若心决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缘觉、 不退菩萨。 汝舍利弗, 我为众生,
以此譬喻、 说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语,
一切皆当,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净第一,
于诸世间、 为无有上, 佛所悦可, 一切众生、
所应称赞、 供养礼拜。 无量亿千、 诸力解脱,
禅定智慧, 及佛余法, 得如是乘。 令诸子等,
日夜劫数、 常得游戏, 与诸菩萨、 及声闻众,
乘此宝乘, 直至道常 以是因缘, 十方谛求,
更无余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则是父。 汝等累劫、 众苦所烧,
我皆济拔, 令出三界。 我虽先说、 汝等灭度,
但尽生死, 而实不灭, 今所应作, 唯佛智慧。
[解]这些无智的诸子们,于其欲染中,贪着甚深,于是,我以方便故,说其为三乘。(注: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只为令一切众生,皆知三界苦因,并开示演绎出离之道。一切诸子,如果内心坚定,具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及其六种神通(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六通),亦有得证缘觉者,不退转菩萨者。因你舍利弗,我为众生,方才以此譬喻,(注:全部火宅之偈语,只是一个譬喻,切莫著于具体的[血腥]细节之相染上。面对如此之【恐怖大片】,若有一执,出离无望也。初学者,理应仔细。)所以,我才说一佛乘之大法。你等如果能够信受我讲的大乘大法,那么,一切皆当,成就佛道。(注:真如此,火宅当下即是佛道。可惜了,此种密趣,千百年来,几人得知?)这种大乘法义之微妙,清净之第一,(注:根乃轨则之产物,禅宗有言:哪个不真?真者,净也。)于一切世间法中,为无有上者。佛说善法,一切众生,皆应赞叹,供养礼拜之。此法能令无数百千万亿诸力,解脱,禅定,智慧,以及佛之其他法。若能得到如是一乘妙法,令一切诸子,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于世间,而无所畏惧与障碍。真行者,当与一切菩萨,以及声闻大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注:直心即道场,人类的【清净意根】就是最最直接的道场。理与事毫无间距。)正是以此为因缘,十方众生全部谛求,更没有其它余乘了。当然,除了佛之方便。(注:即前面火宅中,频频上演恐怖大片,这就是方便。凡是影片,皆为虚幻,只是表法罢了。初学者,莫被虚幻所迷。误以为真实。)佛告舍利弗:你等诸人,皆是我子,我则是父。(注:父为根,子为识。此处暗喻:一切意识所生之子,皆来源于如来藏意根之父处。)你等累劫,众苦烧心宅,大火不断,我今全部济拔,令其出离三界之火宅。我虽然前面先说了,你等灭度,只管断尽生死,那也只是方便说,而实际上,根本无有所灭的,你们今天所要作到的,只有亲近佛的智慧。(注:修行不要在下三道,地狱,恶鬼,畜生上着眼,应在形而上的思想意识上着眼。能以意识再现真实者,就是佛的智慧。)
【经】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 能一心听、 诸佛实法,
诸佛世尊、 虽以方便, 所化众生, 皆是菩萨。
若人小智, 深著爱欲, 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
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
[解]如果有菩萨,于其众中,能够一心清净,听闻佛法之实相,诸佛世尊,虽然施设以方便权巧,但其所化众生,全部都是菩萨。(注: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所现皆是如来法义之化身菩萨。)如果有人小智慧,并且爱欲深执,因其此等境界水平之故,所以,我说苦谛。(注:用血腥的恐怖片吓唬他,迫使他改邪归正。)众生心喜,执幻为有,佛就说苦谛,以假示真。(注:让其心生惧畏。)如果有众生,不知苦本,深看苦因,不能够舍离的话,为了这个原故,方便施设,诸苦之因,贪欲就是其因。如果灭掉贪欲,使其无所依止,如果灭尽了一切苦,也就是第三谛【灭谛】。为了灭谛,修行于道,离开了一切束缚,就名解脱。这种人于什么,得其解脱呢?只管离虚妄,就是名解脱。(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然而,说到底,没有一个实有的解脱在,何以故?因为没有人在缚你。所以,佛说这种以为解脱之人,未实灭度。这种人也没有得到无上佛道。我在【意根】之屏幕上,不是要让其灭度掉,(注:灭度不是我释迦的本怀。)我世尊之所以为法王,当于法中自在,一切皆是为了安隐众生,所以,我如来才出现于世。(注: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就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舍利弗!注意谛听!我此法印,只是为了利益世间,方才权巧而说。若在他处游方之时,勿妄宣传。(注:莫作圣解,切勿定法。以免误导众生。)如果遇到喜闻此法者,因缘顶受,当知这个人,已达阿惟越致(不退转)之菩萨境界。如果有人信受此经中之法义者,这个人就是已经见过无数无量之过去佛,所以,他才能够如此恭敬供养,信奉此法。(注:前世之因,今世之果。)
【经】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
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
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
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
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 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
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耽
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 深著五欲,
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 若人不信, 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 世间佛种。 或复颦蹙, 而怀疑惑,
汝当听说, 此人罪报。 若佛在世, 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 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 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 汝今复听。
[解]如果有人能够信奉你所说的法理法趣,那么,就是见到了我(如来法义),也就是见到了你(法理法趣),以及比丘僧等,也就是见到了菩萨。(注:此处譬喻如来法义,不在相上。)此部法华经,当为深智者说,浅识者闻之,当会迷惑不解。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将于此经之法趣中,力所不能及,如果你舍利弗,能于此经得信而入,更何况是其他的声闻境界呢?(注:此经若能通透,一切声闻,辟支佛境界皆可深入其中,无有障碍。)其他的声闻,皆是信佛之语,随顺此经,但却非已智慧而出。(注:真觉者,依智不依识。)再者,舍利弗!针对傲慢与懈怠者,以及计着我见(贼心)者,不要说此经。(注:此经只适合于【清净意根】者闻。也只有意根清净者,方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如是我闻】。)凡夫愚痴浅识,深执五欲之乐,闻之亦不能解,也不要对他们说。如果有人不信,毁谤此经,则将断弃一切世间之佛种。(注:清净意根之功德相,本身就是[世间现量]之功德。此功德即是佛种。)或者犹豫,或者怀疑,或者恐惧,你应当知晓,此种人的罪报。如果是佛在世时,或者是佛灭度后,其中有诽谤如此经典者,或者见到读诵,书持此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者,其人罪恶之果报,你今天再听我说一遍。
【经】其人命终, 入阿鼻狱, 具足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 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影枯瘦, 黧黮疥癞, 人所触娆,
又复为人, 之所恶贱, 常困饥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断佛种故, 受斯罪报。
若作骆驼, 或生驴中, 身常负重, 加诸杖捶,
但念水草, 余无所知,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有作野干, 来入聚落, 身体疥癞, 又无一目,
为诸童子, 之所打掷, 受诸苦痛, 或时致死。
于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长大, 五百由旬,
聋騃无足, 宛转腹行, 为诸小虫, 之所咂食,
昼夜受苦, 无有休息,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解]这种人命终之后,将入阿鼻地狱,在里面受苦,需要具足一劫之久,方得换个生命的形式,继续轮回。如此展转,以至于无数劫后,方从地狱中出来,再入畜生道,与疯狗野干等为伍,又过无数劫,复为人身,为人所厌恶,常困饥渴,骨肉枯竭。饱受人间苦厄,身常负重,身体疥癞,受诸苦痛,死前亦受,诸虫咂食,昼夜煎熬,无有休息,诽谤此经者,罪过就是如此的。(注:警戒后人,不可轻视,诽谤此种了义之经。)
【经】若得为人, 诸根闇钝, 矬陋挛躄, 盲聋背伛,
有所言说, 人不信受, 口气常臭, 鬼魅所著,
贫穷下贱, 为人所使, 多病痟瘦, 无所依怙,
虽亲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寻复忘失。
若修医道, 顺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复致死。
若自有病, 无人救疗, 设服良药, 而复增剧。
若他反逆、 抄劫窃盗, 如是等罪, 横罹其殃。
[解]或者有人,诸根暗钝,盲聋伛哑,多病痤陋,贫穷下贱,口气常臭,无人救疗,反增劫盗,如是等罪,横羅其殃。(注:欲知前世事,且看今者受。给后人敲响了警钟。)
【经】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 永不闻法。
于无数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聋哑, 诸根不具、
常处地狱, 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驼驴猪狗、 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聋盲喑哑、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著我见, 增益嗔恚,
婬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解]如此之罪人,永远不能见到佛,众圣之王,如来世尊,慈悲说法,譬喻而教化之。此种罪人,常生难处,永不闻法,聋盲瘖痖,水肿干痟,常处地狱,不择禽兽。舍利弗!注意谛听!诽谤此经者,如果再说其罪,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我故告诉你,面对无智之人,不要演说此经。(注:远离一切无慧之人。)
【经】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嗔,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解]如果遇上利根者,智慧明了之人,以及多闻强记,寻求佛道者,如此之人,当可应说。如此之人,当于过去世,曾见过百千万亿之佛。(注:喻意缘起之百千万亿之如来藏种子。)此种人,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其说此妙法莲华经。如果有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者,乃可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者,乃可为说。
舍利弗!如果有人舍弃一切恶知识,亲近善友,乃可为说。如果有佛子,持戒清净,身心如净明之珠,一心求大乘者,乃可为说。如果有人己无嗔恚之心,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此了义大法。(注:法不轻传,当付对机。)
【经】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解]又有佛子,于大众之中,以清净心,(注:清净意根之心,无分别取舍之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注:清净意根上演绎佛法,畅通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果比丘,能为一切智,四处求法,合掌顶受,唯乐大乘经典,其他杂经,一偈也不受的话,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果有人至心求佛之舍利,得之顶受,并且不再求取他经,亦不思念一切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舍利弗!注意谛听!我说的这种世相,其中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如此之人,方能信解奉行,你应当为他们,演说此妙法莲华经。(注:此法妙难闻,密趣在意根,前有日月佛,后有妙光师。)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姚秦鸠摩罗什译
【经】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稀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屈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解]此时,慧命须菩提(智慧第一),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当众授舍利弗无上正等正觉记,(注:授记舍利弗为“华光如来”。)于是众人全部都发出了希有心,欢喜踊跃,随即个个皆从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世尊,而白佛言:我等居位于众僧之首,年龄已然朽迈,自认为已经得证了涅槃境界,无所堪任了,(注:自由自在了。)不再欲求无上正等正觉了。世尊往昔之时,说法已然很久之时,我们时有在座者,身体疲懈,但心中只念空,无相,无作,于诸菩萨法中,游戏神通,纯净佛之国土,成就众生,但是心中并未喜乐。何以故?因为世尊令我等,出离三界,亲得涅槃证。而今我等年迈身朽,于佛教化菩萨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一念好坏之心,我等今日于佛前,闻授声闻无上正等正觉记,心甚欢喜,全部得证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大乘了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法义之珍宝,不求自得。岂不快哉。(注:闻佛法义之授记,欢喜无比。)
【经】“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殁,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解]世尊!我等今日,喜欢言说譬喻,(注:此经从始至终贯穿着【譬喻】二字,一切如来法义甚深难懂,皆以【譬喻】了知。)以此譬喻明其法理法趣。譬如果有人,年幼无知,离开了父亲,逃避很远的外地了。久住在其他国土中,或十年,二十年,以至五十年过去了,年龄老了,也更加的穷困潦倒了,驰骋四方,到处流浪,以求衣食,渐渐地流浪到了本国方向。其父亲先来此地,寻找儿子而未得,于是也就中止在此,渐渐地发达起来,其家是城中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瑠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间仓库盈溢,(注:印象古代不注重文字,经文大都口口相传,为了加深记忆,情节往往是多次重复,内容也极其夸张,然而,这一切皆是为了【譬喻】二字。读者在这里,切莫实有化。否则,心中又添一障。)多有僮仆,臣佐史民,象马車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注:资本利益遍乃周围国家。)其间,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此时,贫穷的游子,流浪于聚落(村庄)间,经历国邑时,也进入了其父所居住的城内。其父每天念子,与子别离五十年之久,但却未曾向他人说起过此事。只是私下独自思维,心怀悔恨,自怨管教不严,如今老朽,虽多有财富,但无子嗣,一旦终殁,财物必然散失,无所寄托,呜呼哀哉!是以每日殷勤,更加忆子。于是心发此念:我若得子,必将委付其一切财物,坦然快乐的度过余年,以此不再忧虑了。(注:喻言,总是有取的,读之要明,尽量领会其实质,方可得解。如中国的【愚公移山】,只管法理法趣,莫管有没有愚公。再譬如【守株待兔】亦然也。)
【经】“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此时,那个流浪在外的穷子,佣赁展转,来到了父亲的舍院,住立门侧良久,远远地望见其父踞狮子大床,宝几承足,诸多婆罗门,刹利,以及居士们恭敬围绕,并以真珍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以上种种的庄严修饰,其威德特别的尊贵。穷子见其父身有如此大之势力,马上心生恐惧,这里岂是我来之地,于是悔来至此,私下作是念:此处或者是大王家,或者是与王同等的权贵之家,不是我这样的人所能够佣力得物之处。我不如至贫里街巷中,那里有我卖力气的地方,其衣食也容易得到。如果我在此久停,一许他们会强迫我作事。反而受欺负。心生此念,马上离去了。(注:子不识父,亦不识已之出身也。)
【经】“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需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值。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
[解]此时,富家长者于狮子座上,见子便识,心大欢喜。于是,心中作是念:我的财富珍宝终于有所托付了。我多年思念此子,无由见到,今日忽然自来,必是因缘所聚,还我愿来。我虽年老,犹故贪惜,于是,马上派人,急去找回浪子。(注:此喻识不知根,根必知识。谁主,谁仆,朗朗分明。)
此时,使者疾走追赶上了穷子,穷子惊愕不已,大叫道:我不曾犯错误,为什么要捉我呢?使者不辨真伪,强捉而归。此时,穷子心想:无罪就被其捉,必死无遗。于是,一路上越想越恐怖,闷绝倒地。其父遥望见之,而对使者言:不需要这人了,不要勉强他。于是,以水洒面,令其醒悟。暂时不要与他说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其父知子,意志下劣,如此豪贵,子难承受。于是审知其子,而以方便,并不告诉他人,这是我的儿子。使者即对穷子言:我今放汝,随意所为。穷子闻言,极为欢喜,得未曾有,于是,从地而起,往至贫里,街巷,以求衣食。
此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派二仆人,装成形色憔悴,没有任何威德者,并告知:你们可前去他处,徐徐语之穷子,这里有他能够劳作的工作,加倍的给他价值。穷子如果认许,就带他回来。如果他问做什么劳作?即可告诉他:雇你来除粪。而且我等二个人,也与你共同劳作。此时,二位使者,听命即去寻求穷子,找到穷子后,具陈上事。(注:缘若不聚,当以方便导之。)
【经】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敝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需、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敝使人、需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耽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解]此时,穷子先取了价钱,然后回来一齐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我儿如今,怎么会这样呢?又于他日中,来到窗户前,遥望其子之身影,羸弱憔悴,粪土满身,污秽不净,于是,脱下璎珞细软之上衣,严饰之具,也换上了垢腻之衣,弄得满身尘土,右手执持除粪之工具,语之其他作工之人,汝等勤劳工作,不要懈怠偷赖,并以此方便之权巧,得以亲近其子。然后,告其子言:喂!男子!你常常这样作,不要到别处去劳作了。我将增加你的工钱。一切日常生活的盒器米面盐醋之类,不要为难,这里应有尽有,亦有年老的仆人,须要的话,可以使唤,在这里,你可好自安意。我就象你的父亲,不要再忧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年龄大了,而你还少壮,你平时劳作,很是诚实忠肯,也不见你有什么恶劣习气,你不象其他之人。从今以后,如我所生之子。当下,长者更与贫子作字据,起名为己儿。
尔时,穷子虽然高兴此次偶遇,犹是顾虑,自称为客作贱人,只是佣工。由此之故,于二十年中,只是除粪。从此以后,心中亦相互体谅信任,入出无碍,进退自由,但终究其所止,犹在本处。(注:此喻种子之习气,一时难改也。小乘之人,难承大乘之果报。)
【经】“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解]世尊!此时,长老有疾,自知将不久于世。于是,语穷子言:我今天多有金银财宝,仓库盈溢,其中有多少,你全知道了。我的心也是这样的,应你取与。为什么会这样呢?今日我与你,即是不二一如的,你应更加用心,不要让其漏失。(注:父与子本是一家,父亲的财产皆是让子使用的。用则无漏,不用尽失。)
此时,穷子即受教勅,领知众物,无量的金银财宝,及诸库藏,但都没有希旱取用之意,依然是依止在本来简陋之处。下劣之心,未能舍掉。(注:烂泥涂不上高墙。)又过了一些日子,父知其子,渐有开窍,意趣志向尚可通达,心亦泰然,为了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注:穷子渐悟,当承富家珍宝。)
长者临终之时,而命其子,并会集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会集于前,当众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儿,我之亲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浪迹艰辛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本某甲,原本一家,因缘二离,昔时在本城怀忧推觅,苦苦寻求,忽一日,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注:二者一如,不二法门。)今日我所有的一切财富(法义种子)皆归子有。先前所应的出纳,是子已然所知。(注:父业子承。)
世尊!这时,穷子闻父之言,即大欢喜,乃得未曾有之福报,于是,心生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注:佛法本身就是缘起法。缘起无我,更无我求。一切皆是自然而至。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一切皆是轨则使然也。)
【经】“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捐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敝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解]世尊!大富长者就是如来,(注:其家财宝就是如来藏种子,其子就是缘起之种子。<经>曰: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我等皆是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注:缘起就是子。)世尊!我等以三苦(行苦,坏苦,苦苦)故,于生死之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执小法。今日,世尊您令我等思维修之,弃除诸法戏论之污粪。我等于中更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值。既得此已,心生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称叹言:自己在修习佛法中,已然所得弘多。(注:得少为足,不悟示悟。向他人彰显己能。)然而,世尊早已预知我等劣习,心藏弊欲,乐施小法,所见纵然全舍,不作分别。(注:顽空。)你等应当具有如来知见,以及宝藏之分辨。(注: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伟大的世间尊者,以其方便之力,演说如来之智慧,我等从佛处得其一日之涅槃(伪涅槃),自以为得证,于此大乘佛法,不再志求之。然而,我等又因为如来智慧,为其他诸菩萨们开示演说,而自己于此大乘了义之一乘法却没有志愿。为什么会这样呢?佛知道我等心中喜乐攀缘一切小法,即以方便之力量,随我等方便而说。而我等却不知自己本然就是真正的佛子。(注:三乘即是一乘,无二无别。)
今日,我等才知道,世尊于佛的智慧中,无所吝惜。(注:一乘与三乘,同源种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等昔来,本然就是佛子,但由于喜乐小法,不求大乘,如果我等要是具有喜乐大乘之法的话,佛将为我等演说大乘之法。(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大乘小乘在己一心。)如来法义于此经中,唯说一乘大法。而那些昔日于诸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了义之法教化之。(注:乐小法者,根性低劣,充耳不闻。)是故我等之人,说本无心有所希求。(注;不求进取,不思大乘。)今日,法王之大宝珠自然而至,如同佛子所应得者,全部都已然得证。(注:如贫子得承富贵家业一样,应有尽有。)
【经】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解]此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注:角色换成大迦叶了。前面须菩提以贫子故事形式譬喻之,后面大迦叶以偈语形式重宣之。前后呼应,加强故事的感染力。笔者认为,为了节省大家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后面的译文,凡是遇到【偈语重宣】的地方,为了避免文字上的重复,皆以【义译】形式解析之。笔者就不再句句直译了。切望读者见谅。)我等今日,闻佛言教,欢喜雀跃,得其未曾有也。佛说声闻之乘,当得作佛,其中无上宝聚之法理法趣,不求自得。(注:法义之聚,实乃轨则之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走,远到他乡,流浪异土。斗转星移,五十余年。其父忧念,四方寻求,久求未见,止于一城,经年累月,积富敌国,然于一日,家中稳坐,偶见其子,佣工至此。父欲认子,子恐其富,豪贵庄严,岂是我住,思维是已,驰走而去。(注:人的生存条件,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格局,这就是辩证。大乘佛法的核心所在。经文法义在前面经文部分已然【直译】圆满,这里的重宣之偈,就不句句重复了。)
【经】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躄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著敝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软语、 若如我子。
[解]长者偶见自己之子,心喜非常,正欲认子,子见此豪华排场,心生恐惧,疾而离去。其父无奈,密使仆人,前去寻归,好言相劝,诱之以利,知其境界低劣,故以除粪佣工之。时日渐久,既益子价,荐席厚暖,饮食充足,又以软语,若如我子。(注:慢慢感化己子,犹如习佛者之渐修。)
【经】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解]长者很有智慧,渐令出入宅院如同自家,经历了二十年的渐渐感化,终于可以执作家事了。于是示其金银财宝,珍贵物品,但其根劣,见识侠劣,不肯自识。于是老父,集聚家族长老,国王大臣,当众宣告:此为我子,逃失多年,今回已久,我自年老,他将继承全部家业。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经】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龋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解]佛也是如此的,知道我乐于小乘世法,所以未曾言说,汝等皆能作佛之事。(注:小根之人,闻之也不敢信。)而是说:我等之人,得诸无漏,成就小乘之声闻弟子。(注:此处佛明言,声闻乘者,也可得其无漏。)佛曾令我等,言说最上乘,并言:修习此大乘者,当得作佛。我承担佛的教导,为大菩萨们,以其种种因缘,譬喻言说,诸多佛子,从我闻法,日夜思维,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只为菩萨,演绎其说。(注:笔者认为,整部法华经之【秘藏之法】,就是后面法师品中的【清净意根】。这一点,此经译完后,读者自知。)而不是为我,小乘之人,说此经之真要的。(注:说之也不会信。)这就犹如贫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知取。我等亦是,虽说佛法宝藏,却不知取。我等只停留在内观诸灭的小乘法上,得少为足,自以为了然大事,更无余事。我等之人,即使听闻净佛国土之一乘教化众生,都不会生发出欣喜快乐的。(注:小根之人,闻不到大乘了义之佛法。)
【经】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著,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竟。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注:这是此经法义之关键。初学者应当把法义的核心抓住,对于那些有关地狱恶鬼的某些细节上的血腥描写的恐怖片,笔者认为,看看可矣,切不可认识。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此种空寂,本身就是虚幻的,无大无小,无漏亦无为。行者若能如此思维,即可不生喜乐。(注:这里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亦是禅宗所言的净虑,思维修。也就是禅那波罗蜜。)我等长夜之中,于佛的智慧之中,无贪无执,亦没有自我志愿。(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全然无我。何言我执耶?)但却于一切法义种子而言,恰是究竞。(注:清净意根处驴见马见,如如自现。是不会犯错误的。这一点,传统观点,扭曲了,搞颠倒了。在这里,我们把它纠正过来。澄清法义,回归释迦之本怀。)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出离三界苦恼之患,住着于最后身,即有余涅槃。(注:二乘之人,有余涅槃。)喜闻诸佛教化,证得其道不虚,于是认为已然证得大道,应报诸佛之恩。我等如今虽为诸佛之子,亦说菩萨之法,以求佛道之大利益。但于是法,永无愿乐,(注:不涉世俗之喜乐悲哀。如此意根清净者,只存法义。)伟大的世间导师,您见到了我之宅舍,即可观察我的心境,所以,因材施教,初不对进,说有实利。(注:苗幼岂可大水浇。)
【经】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佛亦如是、 现稀有事 。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解]如其富贵长者,知子志向低劣,没有任何报负,于是,即以方便之力,柔伏其心,(注:渐修之妙用。)然后,乃可付其大业,给其一切财物家业。如今佛亦如是,显现希有之光彩。皆因凡凡劣志,经过久久之熏习,其中,凡乐小法者,皆以方便之力,慢慢诱导,调伏其心,然后,才付大乘之种子。否则,大水浇幼苗,非死不可。我等今日,得其未曾有之利益。不是心中先有所期望的,而今,恰恰是因缘聚合,自然而得之。犹如穷子,得无量珍宝,伟大的世尊!我等今日,能够得道得果,于无漏法中,亲得清净(意根)之眼,皆是我等长夜持佛净戒,(注:凡二分说法者,皆是破戒。)始得于今日,方得如此殊胜之果报。我等于其法王之法中,久修梵行,今日始得无漏之无上大乘之果。伟大的世间尊者啊!我等今日,乃是真阿罗汉,于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注:听闻奉特法华经典,果报殊胜,不可思量。)
【经】世尊大恩, 以稀有事,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若以顶戴,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诸佛稀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取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于一乘道、 随宜说三。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您的大恩大德!以其希有之事,怜悯教化利益我等众生,于无量百千万亿劫中,谁能报答呢?我等只有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了。一切供养,皆不能报啊!如果以顶戴,两肩负荷的【相】上供养的话,于恒河沙劫,尽心恭敬供养,又以美食,宝衣,卧具等等,以及种种汤药,珍宝,或起塔庙无数,七宝布地,(注:象梁武帝一样。)如斯等事,尽心供养,以至于恒河沙劫中,亦不能报答。(注:佛恩之报,不在相上,在人类的意识中,在意根的清净上。凡能够亲证【清净意根】者,二六时辰中,无不在报佛之恩。)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大功德力,大神通力,(注:化身即神通,担水与劈柴,无不是神通。)无漏者无为,有为者皆幻,诸法之王,能为我等下劣之人,忍于斯事,并为取相之凡夫,随宜说法,诸佛于法,得大自在。(注:人类于清净意根上,法义无碍,处处如来。)知道其众生,喜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注: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以无量无边之譬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或知其因缘成熟,或知其因缘未熟,种种筹量,分别知晓,于是,于其一乘大法中,随宜权巧,分说为三乘。(注: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维,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经】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迦叶当知, 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解]此时,世尊告诉大迦叶以及诸大弟子们:善哉!太好了!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确实就象所言说的,如来更有无量无边无数阿僧祗功德。你等即是于无量亿劫中,也是说不尽的。(注: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尽。)迦叶!汝应当知道:如来是一切法之王,(注:法是如来之子。)若有所说,皆不虚也。(注:人类于清净意根上的【如来法义】,从来都是真实不虚的,亦是先佛,经中所说。)于一切法中,以其智慧方便而演说之,(注:清净意根上的任何缘起,只要是【不走样】,就皆是佛法,无不真实。)其中所说之一切法,皆是全部到达了一切智地。(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如来法义观察知晓(恒审思量)一切诸法的所向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注:清净意根之屏幕,无时不刻地【恒审思量~演绎】着,一切众生的心。)此种深心所行,驴来驴见,马来马见,通达无碍。同时,于一切法究竟明了,显示出一切众生之一切智慧。(注:清净意根本身就是众生皆有的【平等性智】。此智,实乃一大法药也。)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发之卉木丛林以及一切之药草,种类无数,色彩各异,但因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急时雨),其润泽普洽卉木丛林及一切药草,小根小茎,小技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一切树之大小,随其上中下三档,各有所受,(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种因缘,恰恰是在譬喻上中下三乘佛法。即声闻乘,辟支佛乘,以及佛乘。)一云所雨,(注:暗喻一佛一乘之所说。)皆是其种性方可得以生长出华果敷实。虽然都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其草木品种各有差别。(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经】“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解]迦叶!应当知晓,如来法义也是这样的。祂出现于世间,即如大云起,亦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人,天,阿修罗等等,又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注:遍计所执性,无遮无碍。)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注:十大名号,表法功德各有侧重。)未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者令其得解,未安者令其得安,未涅槃者,令其得证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注: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知就是实。)我如来者!就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即知道者,开道者,以及说道者。你等天,人,阿修罗等,皆应来此,听闻如来佛法。(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此时,无数百千万亿种众生,来到佛所而听闻佛法。如来于是,遍观众生之根基利钝,以及精进懈怠之程度,随其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种种方便,皆令欢喜,速得善利。由此,一切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注:前种佛因,后得佛果。)以道轮回而受乐,也可以得闻正法。众生于轮回之中,既然得闻正法,离诸障碍,并于一切法中,任力所能,(注: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渐渐地契入佛道。这就如同大云,雨润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来法忍之种性,本然具足,蒙恩普润,各得生长。(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经】“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汝等迦叶、甚为稀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解]如来所说之法义,一相一味,(注: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不可以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所谓的解脱相,离相,灭相,最后,究竟于一切种智中。其中,如有众生闻如来法义,若持诵读之,并如说修行之,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注:真行者无我,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只有如来,知此众生之种相体性。(注:如来者,悉知悉会也。)即知一切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何,以及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最终是:以何法得何法。(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中,只有如来,方能如实见之。并且明了无碍。(注:如来者,众生本身也。)犹如那些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有什么上中下之三等的分类。(注:分类之性,本身就是意识的产物。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如来是法王,知道任何一相一味之法,所谓的解脱相,离相,灭相,以及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究是要归于空的。佛知道这个道理后,再观察众生的心理欲望,从而护持之。(注:没有欲望,也就没有了解放。)是故,佛不马上为众生演说一切种智。(注: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被人接受。认识本身就是层层深入的。)你等迦叶!甚为希有,能够知晓如来缘起随宜说法,并且能够信解受持。为什么会这样呢?诸佛世尊的随宜说法,难解难知。(注:清净意根上的如来者,诸法如义之【随宜说法】,本身就是圣言量。这一点,历史上,被人们忽视了。)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凉,叆叇垂布、 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如其体相、 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 而各滋茂。
[解]此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破除执着于有的大法王,出现在世间,随其众生之欲念,权巧方便演说种种因缘法。如来法义,世人所尊重,其智慧深远,然却久久沉默其法要,不务速说。(注:因缘不俱,欲速则不达。)有智者如果闻到后,则能够信受解行。无智者疑神疑鬼,则为永失。(注:凡是贼心者,必与清净意根擦肩而过。)是故,迦叶!随其业力而说法,如来以种种不同因缘,即以不同方法,全部令其得到正解。(注:笔者认为,行者若能够站在清净意根立场上缘起诸法,其轨则就已然决定了法法皆为正见。否则,即当不现。这就是全部<法华经>的密趣所在。)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处。(注:大云喻缘起,遍覆喻遍计所执性。)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其缘起之法雨,普被大地,一切山川草木丛林药草,上中下等等,无论南北,莫言大小,根茎技叶,各得生长。其中,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如其体相与性,虽分大小,上中下三等,但其所润之性始终如一。而其大小,因缘种种,各生滋茂。(注:这里译文简洁,却是难点。所谓[性分大小]是指世间自性。即事物的自体之性。也就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自性。而其【所润是一】,则是指法义法理之性,即无自性之性。这一点,初学者,应加小心。)
【经】佛亦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大圣世尊, 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我为如来, 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 得安隐乐、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解]佛也是如此道理的,出现于世,譬如大云,随其缘起,普覆一切万物生灵。既然出入于世,必当利益众生,于是分别演说一切法之实相。(注:实相无相。)伟大的圣人,世间尊者,于一切天人,一切众生之中,而宣说如下之言:我就是如来!两足之尊(平等辩证),出于世间,(注:因就是万法。)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全部令它们离苦,得到安隐之乐。世间一切喜乐,以及涅槃,及诸天人众,全部一心善乐而听,全部到此道场之中,觐无上之尊。(注:法雨普被,万物朝阳,此乃法则规律也。)我就是世间的尊者,没有能够赶得上我的人,我如来法义,为了安隐众生,所以出现于世。(注: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我为众生演说,无为的甘露净法,其法只有一味,解脱涅槃。(注: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注:缘起本是妙音。非人力有为之作也。笔者认为:唯心的终极就是唯物。真正的佛法超越于二边,恰是唯物与唯心之一如不二。)
【经】我观一切, 普皆平等,无有彼此、 爱憎之心。
我无贪著, 亦无限碍,恒为一切、 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常演说法, 曾无他事,
去来坐立、 终不疲厌,充足世间, 如雨普润。
贵贱上下, 持戒毁戒,威仪具足、 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等雨法雨, 而无懈倦。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解]我如来法义观察(恒审思量)一切法,普遍的平等性智,(注:第七识末那根识就是平等性智。)没有彼此分别,以及爱憎之心。(注:分别,爱憎是六识意识的功德,与七识意根不可同日而语。六祖所言的[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是汝本来面目],就是指此清净意根之功德相。)我如来法尔,本无贪着,更无限碍,恒审思量一切,平等性智说法。(注:此处【思量】是性鉴缘起之驴见马见。与第六识意识的分别取舍,风马牛不相及。)譬如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只为一人演法,与给众人演法,本质上是一样。我这个【鉴性~屏幕】上,恒常演绎说法(思量缘起),从来不曾做过其他的事。(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于此【屏幕】上,去来坐立,说念唱打,从不疲厌,如此六道皆有之【清净意根】之屏幕,充足了世间,如雨之普润。(注:清净意根,是一切法义唯识之源点。)凡是分别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俱足以及不俱足者,正见与邪见,利根与钝根,等雨与法雨,全部都是没有懈倦的。一切众生,能闻我法者,随其业力所能及接受者,住在一切种种因缘之地中,(注:如来法义恰于【譬喻言辞】中,广为演说。)或人,或天,或转轮圣王,以及释梵诸王,这些有形有相者,皆是法义上的【小药草】。行者,若能知此无漏法,(注:无为药草。)就能亲得涅槃境界。(注:清净意根上的【如染不择】,就是涅槃。)从此起用六种神通,以及得证三明。如果有人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即可得缘觉之证,这就是【中药草】。行者若能够寻求世尊所在之处,发愿我当作佛,并行精进(动中)之大定,即楞严大定,那么,这就是【上药草】。又譬如一切佛子,专心于佛道,常行慈悲,自知将会作佛,并坚信决定无疑,这就是【小树】。(注:整部<法华经>充满了譬喻与辩证。)
【经】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佛以此喻、 方便开示,
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随其大小, 渐增茂好。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解]安住在神通妙用上,转不退之法轮,度无量百千万亿之众生,如此之菩萨境界,称之为【大树】。
诸佛平等性智说法,如一味法雨,(注:雨无善恶,更无凡圣,美丑。)但随众生之性,所觉受到的却是种种不同。如同大地上的草木,所禀性各异,佛便以譬喻言辞,方便开示,演说一如大法。(注:如此处【大云】说。)这只是于佛的智慧当中,如大海之一滴。我雨法雨,充满了无量世界,(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味之法理法趣,随其众生之业力而显现不同的修行。犹如那些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的法理法趣也是如此,常以一味,(注:无相之关系。)令一切世间,一切众生,普得具足(关系轨则),渐次修行,因缘得进,皆成道果。其中,声闻缘觉者,处于山林中,住著最后身,闻此法得果,如名【药草】,各得增长。(注:遍大地皆是药草,因缘施救众生之疾苦。)
【经】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解]如果一切菩萨智慧坚固的话,必然是了达三界因缘,追求最上乘者,这就是【小树】,而得增长。
又有住于禅那境界中,得神通之力,闻诸法皆空,生大欢喜。放无数光芒,度一切众生,此名为【大树】,而得增长。
如是大迦叶!佛所说之法,犹如【大云】,皆以一味雨。(注:法法平等,一视同仁。)润于人华,各得成实。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这是我的方便,诸佛也是这样的。今日我为汝等,说其最实事之根本。一切声闻众,都不是灭度者。迦叶当知!汝等所行,就是菩萨道,如此渐渐渐地修习,全部都将成就佛道。(注:人类若要成佛,清净意根恰是关键处。一切佛之化身,皆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显见。)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姚秦鸠摩罗什译
【经】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解]此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家,唱如下言:我这个弟子大迦叶,将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教,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当得作佛,名为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注:法法平等,众生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国土名为: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世二十小劫。国土中干净严饰,没有秽恶,瓦砾荆棘等,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等,瑠璃为地,宝树成列,黄金为绳,其国土菩萨无量百千万亿,诸声闻亦复百千万亿,没有魔事,虽然有魔以及魔民,但全部都是佛的护法。(注:光德国土里的如来,皆是未来缘起之种子。正所谓: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虽有魔民,亦是护法功德。)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 我以佛眼, 见是迦叶。 于未来世、
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 而于来世、 供养奉觐,
三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智慧, 净修梵行。
供养最上、 二足尊已, 修习一切、 无上之慧,
于最后身、 得成为佛。 其土清净, 琉璃为地,
多诸宝树、 行列道侧、 金绳界道, 见者欢喜。
常出好香, 散众名华, 种种奇妙、 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 无有丘坑。 诸菩萨众、 不可称计,
其心调柔, 逮大神通, 奉持诸佛、 大乘经典。
诸声闻众、 无漏后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计,
乃以天眼、 不能数知。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解]此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告诉诸位比丘们,我以如来佛眼,见迦叶于未来世里,过无数劫必定作佛。而于未来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并为证得佛之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之二足尊也。修习一切无上之智慧,于最后身,得成作佛。其国清净,瑠璃为地,宝树成行,金绳界道,散众华香。种种奇妙,庄严平正,菩萨众多,其心调柔。皆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一切声闻,无漏后身,其中,法王之子,亦不可计数,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国土光明,世尊庄严,一切事物如是如是。(注:古印度人不重视文字,经文大多口口相传,为了加强记忆,多喜重复演绎,内容相同,前面经文,后面偈语。只为法义重宣也。)
【经】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
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需教食。
[解]此时,大目键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共同一声而说偈语言:伟大雄猛的世间尊者!一切释氏之法王,哀愍众生及我等,而赐佛语及音声。如同深知我心想,所见皆为授记者,(注:如来法义,清净意根,本然授记。)犹如甘露洒下,除去热恼得此清凉。又如同从饥渴国土而来,忽然遇上了大王之膳席,心中不敢相信眼前之事实。心怀疑惧,未敢就食。由此,得到了王者的赐教,然后方敢进食。我等之人,就是如此,平时只是小乘过往,如今不知何等善缘,得佛无上大乘之恩慧。虽然听闻到了佛说的法音【汝等皆作佛】,心中犹豫恐惧,如同不敢进王膳一样。如同能够得到佛的亲口授记,我等必然快乐安隐,心无恐惧了。伟大雄猛的世间尊者!永久地安住于世间,愿赐我等以授记,犹同于饥渴之人,等得大王赐食的命令。(注: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出场,等待世尊之赐教,享受如来法义之王膳。)
【经】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解]此时,世尊深知诸大弟子们的心中所念,便告诉大家:这个须菩提,将于当来世中,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足菩萨之道,于最后身,得证成就为佛。名号为【名相如来】。亦曰: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注: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笔者认为:凡是清净意根上演绎出来的如来法义,皆是名相如来。)劫名为【有宝】。国名为【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注:这就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譬喻言辞]。有宝者,驴见马见,宝生者,如如法尔。平正之玻璃,恰是镜鉴。)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注:此国土中,皆是形而上的法义种子,没有形而下的污秽之物。)宝华覆盖,周遍清净。其中,国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其间,声闻弟子无量无边,(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种子声闻,随缘而起。真觉者当知:意识之当下,本身即真实。)算术譬喻所不能知,一切菩萨之众,无数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中为众生说法,度脱无数无量菩萨以及声闻大众。(注:虚空无限,缘起即是说法。<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此之谓也。)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今告汝等, 皆当一心, 听我所说。
我大弟子、 须菩提者, 当得作佛, 号曰名相。
当供无数、 万亿诸佛, 随佛所行, 渐具大道。
最后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犹如宝山。
其佛国土, 严净第一, 众生见者, 无不爱乐,
佛于其中、 度无量众。 其佛法中, 多诸菩萨,
皆悉利根, 转不退轮。 彼国常以、 菩萨庄严,
诸声闻众、 不可称数,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脱, 有大威德。 其佛说法, 现于无量,
神通变化、 不可思议。 诸天人民, 数如恒沙,
皆共合掌, 听受佛语。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解]此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位比丘众,今日,我告诉你们大家,全都应当一心听我所说,我的大弟子,名叫须菩提,应当作为佛。号曰【名相】如来。(注:法义如来,就是名相如来。释迦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然印记了。可惜,我们今天还不知。悲兮。)当供养无数百千万亿诸佛。随其佛行,渐具大道。其最后身,得证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到了没有不喜爱的。佛于其中,度无量无边之众生,在其佛法中,多诸菩萨所行。此中,皆是利根之人,转其不退法轮,(注:真觉者,法轮不退。所谓[过来人]皆为方便说。)彼国常以菩萨之庄严,以及声闻大众,其数不可称量,皆得三明并且六通,住八解脱,具大威德,其佛所说之法,无量无边无数,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恭敬闻佛受法,其佛寿当为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二十小劫。(注:法义重宣,加强记忆。)
【经】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
“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解]此时,世尊又告诉所有比丘:我今说给你们听,这里的大迦旃延,将于当来世里,以一切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并于诸佛灭后,恭敬尊重,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并以金,银,瑠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等等,等等供养于塔庙。过是已后,又再供养二万亿佛,亦是如以上那样供养。供养如是诸佛后,即具菩萨道,于此,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注:金光如来,譬喻法义如来,犹如金光万丈,利乐一切众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注:法法平等,凡被世尊授记者,皆是平等性智。笔者认为:人类如何承受这种法义之授记呢?这就是亲证【清净意根】之功德相。这也是无量先佛们,经中所说的。)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皆一心听, 如我所说, 真实无异。
是迦栴延, 当以种种, 妙好供具、 供养诸佛。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亦以华香、 供养舍利。
其最后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觉。 国土清净,
度脱无量, 万亿众生, 皆为十方, 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 无能胜者。 其佛号曰, 阎浮金光。
菩萨声闻, 断一切有, 无量无数, 庄严其国。
[解]此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以偈语形式言:一切比丘之众,皆以一心谛听, 如我所言说, 真实无异趣。这里的迦栴延, 未来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一切佛。并于诸佛灭后, 起建七宝塔庙,亦以华香珠宝等等供养舍利。并于其最后身证得佛智慧,成就正等正觉。其国土之清净,能够度脱无量无边无数百千万亿之众生,广为十方之所供养。诸佛之光明, 无能胜此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注:金光如来。)其中,菩萨声闻已断一切有为之执着。无量无数无边之法义菩萨皆在庄严其佛国净土。(注:法义重宣,利乐有情。)
【经】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解]此时,世尊再次告诉大家:我今天说给你们听,这里的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因缘,供养八千诸佛,诸佛灭后,各起塔庙,恭敬尊重。其塔高千由旬,其庙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皆以供养之。过是已后,再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也象如上一样的供养之。将来必将成就佛果,名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曰:【喜满】。国名【意乐】。其国土地平正,玻璃为地,(注:镜鉴如如。)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皆为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无边无界。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注:此经最大特点,从始至终,皆是譬喻。<经>曰: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连, 舍是身已, 得见八千,
二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道故, 供养恭敬。
于诸佛所、 常修梵行, 于无量劫、 奉持佛法。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长表金刹, 华香伎乐,
而以供养, 诸佛塔庙。 渐渐具足, 菩萨道已,
于意乐国、 而得作佛, 号多摩罗、 栴檀之香。
其佛寿命、 二十四劫, 常为天人, 演说佛道。
声闻无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萨无数, 志固精进,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转。
佛灭度后, 正法当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尔。
我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数五百, 皆当授记。
于未来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缘,
吾今当说, 汝等善听。
[解]此时,释迦尊者,欲要重宣此义而用偈语言说:
我这个弟子叫大目犍连。将来舍是身后,将得证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并为了成就佛道之故,殷勤供养恭敬。更于一切佛所之处,常常修习梵行,并于无量劫中,恭敬奉持一切佛法。并于诸佛灭后,起造七宝之塔,长表金刹,以及华香伎乐,皆以供养诸佛塔庙。以至于渐渐具足成就一切佛菩萨之道。于其意乐国土之中,而得成就佛果。号曰:多摩罗【栴檀之香】。观其佛寿命为:二十四劫。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听法者中,声闻无量如恒河沙数,其中三明六通者,皆具有大威德。其中,菩萨亦是无量无数,全部志固精进于佛的智慧,并且皆不退转。其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我的一切弟子们,皆是威德具足,其中数量超于五百,皆当授之以记。这些人将于未来世中,皆得成就佛道。我及汝等皆有宿世之因缘,吾今日当众所说的话汝等应当善闻谛听。(注:世尊把诸多弟子,全部授记了。这其中法义的喻意很深。初发意菩萨到这里,应当仔细。)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姚秦鸠摩罗什译
【经】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解]释迦佛告诉一切比丘们:以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中,那个时候曾经有佛,名之为【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注:诸佛共享之十大名相。)其国土之名为【好城】。其劫名为【大相】。一切比丘们,注意谛听!那里的佛灭度已来,于今甚大久远了。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用来磨以为墨,又过于东方千国之土,乃抛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抛尽地种之墨,于汝等意云何?(注: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如是这些国土之中的算师们,以及算师的弟子们,能够得其边际,知其数吗?众比丘言:不也!伟大的世间尊者。佛曰:一切比丘们,这个人所经历的国土中,若点与不点者,全部尽抹为尘,一尘即是一劫,(注:本无寿者相,这里的一切,皆是在表法。)那是的佛灭度已来,复过其数为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注: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注:如来法义不在相上。即无寿者相,焉能有长短,远近,暂久之分耶?正所谓:此岸即彼岸,昨日即今日。此之谓也。)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解]此时,伟大的世尊欲重宣此义,而以偈语形式言:
我思念过去之世里,无量无边无数之劫中,有佛两足尊,(注:有无,凡圣,色空,二足平等,相对为尊。)名之为【大通智胜】如来佛。譬如有人以力磨石,三千大千国土中,尽此诸地种性之人,他们皆悉以土磨为墨,如此,过于千国之土后,乃拋下一粒尘点,如是展转无数无量无边之【点】,方才尽此一切尘墨。如是诸国之土中,点与不点等同不二,全部复尽抹为微尘之粘,而以一尘为一劫。此等一切微尘数量,而其劫数复过如是,(注:算术譬喻不可计度。)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注:古印度人说话超极无量大,同中国人的话,一句即可完成:性与相,二者不可比。此经多譬喻,初发意菩萨,应当把握好学习方法。有时候,【方法】可以决定成败。)如来无碍智,(注: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知彼佛灭度以及声闻菩萨等等,如同见到的当下之灭度。(注:灭度者,刹那非刹那,是名刹那。)一切比丘当知:佛智清净微妙,无漏无所碍,(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通达无量劫。(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者,是为觉。)
【经】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解]世尊告诉一切比丘们:大通智胜佛如来者,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之中,大破魔军后,垂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智。从而一切佛法不现在前。(注:说我有法可说者,即为谤佛。)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入其禅定),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注:心生法生,心不动法不生。)此时,忉利诸天中,先为彼佛者,则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亲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智。此时,恰恰坐于此座,一时间里,诸梵天王雨众天华,四面百由旬,香风时来,萎华吹去后,更有雨新者,如此不绝新,满十小劫供养于佛前。乃至最终灭度,常雨此华。四大王诸天者,皆为了供养佛,常击天鼓奏天音,其余诸天亦作天伎乐,时满十小劫,乃至于灭度时,亦复如是梵音不绝。(注:极言定境之中,天华妙乐之美好。)
【经】“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常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稀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解]诸位比丘们,注意谛听!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后,一切诸佛之法依然呈现于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注:譬喻各有所长。)闻父得成无上正等正觉后,皆舍所珍爱(偏持)者,往诣佛所。(注:亦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果。)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以及余百千万亿人民,随其后,皆共围绕,随至道常。全部都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注:攀附供养之。)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之。至其佛前,头面礼足,绕佛礼毕,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并且,以偈语颂之曰:
伟大威德的世间尊者!为了度脱众生故,于无量百千万亿劫中,最终,乃得成佛。诸愿全部具足,大善!无上至尊!世间甚稀有, 一坐十小劫。(注:大定禅者。)身体及手足、 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淡泊,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注:定中至极者。)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注:众生业苦,看不到方向。)即不识苦尽道,也不知求解脱。漫漫于长夜增恶之趣中,减损诸天众业于轮回之中不能自拔。从冥入于冥,以盲入盲,永不能闻佛之名。今佛得最上之智,安隐无漏之佛道。我等及天人,为得其最大利益,是故全部稽首礼足,归命于无上之尊。(注:一切眷属随同【大通智胜佛】归依于无上如来之法理法趣。)
【经】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錀,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 百福自庄严, 得无上智慧。 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 及诸众生类, 为分别显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众生亦复然。 世尊知众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 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 当转无上轮。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解]此时,【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王子,全部偈赞佛已,随即劝请世尊转动法錀,于是咸作是言:世尊所说之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一切诸天人民。接下,又重说偈言:
世间大雄无与伦比,缘行百福,自在庄严,已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法之。用以度脱于我等,以及诸众生类。为了分别显示之,皆令彼得是智慧。如果我等能得证佛之大道,众生亦复然。 伟大的世尊深知众生 之深心所念,亦知所行之道,同时,又知其智慧之力,所以,欲乐修其福,以及宿命所行业等等,世尊全部都已知晓,当转无上轮。(注:以上是十六王子的乞请。)
佛告诉诸比丘们:大通智胜佛,已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中,有六种震动,(注:震,吼,击,动,涌,起。)其国中间幽冥之处,即日月威光所不能照处,也全部大放光明了。其中所有一切众生,各各皆得相见,全部都在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里,诸天宫殿内,乃至梵宫之上,六种震动,大放光明,和光普照,遍满所有世界中,远远胜之于诸种天光。(注:无上正等正觉之般若之光,远远地胜于一切有形有色有相之光。)
【经】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缘, 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而此大光明、 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錀。
[解]此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有梵天宫殿,其中光明照曜,倍于平常之明。诸梵天王全部各作是念:今者宫殿之光明者,昔所未曾有之。是什么因缘而显现出此种瑞相呢?此时,诸梵天王皆即各相诣和,共议此事。这时,在大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称为【救一切】,(注:此处表法,拯救一切苦厄者。)为了诸梵大众而说偈言:
我等一切宫殿,光明昔日未有,此是何等因缘,随宜各共求之?是为大德天生?是为佛出世间?而此放大光明,普照遍于十方。这时,有五百万亿国土中的大梵天王,以及一切宫殿全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方。如果推寻是相,当于见【大通智胜如来】,正处于道场的菩提树下,坐师子座,一切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等,全部恭敬围绕,以及见十六个王子叩拜,请求父佛转动法錀。(注:喻指法轮转动之殊胜因缘。)
【经】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稀有, 难可得值遇, 具无量功德, 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 哀愍于世间, 十方诸众生, 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 五百万亿国, 舍深禅定乐, 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宫殿甚严饰, 今以奉世尊, 唯愿哀纳受。
[解]此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佛百千万匝,即以天华而散于佛之身上。其所散华形如须弥山大,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众华供养已毕,又各以宫殿奉上彼佛。同时作是言:只希望伟大的世尊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注:此乃印度人的语言习惯,意在表达恭敬之心。能使佛住宿的宫殿,只有缘起。郑人买履,切莫认真。看此经,非从譬喻中得悟不可。)此时,一切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合掌恭敬,并以偈颂言:
伟大的世间尊者!甚为稀有啊!难得一遇,齐具无量功德,能够救护一切众生,脱离苦厄。此乃天人之大师,方肯哀愍于世间,十方一切众生,普皆蒙受其无量无边无尽之饶益。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土之中,舍弃具深禅定之乐,皆为供养诸佛故。(注:为了亲近诸佛,放弃了禅定之乐,契入了法义供养之流。)我等先世之福报,宫殿甚为严饰华丽,今日皆以奉养于世尊,唯愿哀愍纳受。(注:以物质供养于意识,并以意识之法义,领纳一切物质之显现。这就是佛法之真谛。正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者一如,不二法门。)
【经】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錀,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 惟愿演说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解]此时,诸梵天王皆以偈语形式赞叹诸佛,并且,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錀,度脱众生,开启涅槃大道。一时间,诸梵天王同一心声,而说偈言:
伟大的世雄本是两足平等之尊,惟愿演说一乘之大法,并以大慈大悲之力,度脱一切苦恼之众生。
此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注:如来者,诸法如义,默然示现也。)
【经】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 而现如此相,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未曾见此相, 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 寻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脱苦众生。
[解]其次,一切比丘们,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中,有诸大梵王,其间,各自见其宫殿当中,光明照曜昔所未有。于是,欢喜踊跃生发出稀有之心,即各各相诣之,共议此中大事。这时,在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即为诸梵天大众而说偈言:
这等大事何等因缘呢?而显现出如此辉煌之相?我等一切宫殿之光明,往昔之时,亦未曾有也。此为大德之天生,亦为诸佛出世间所生发,我等未曾见过此种瑞相,愿意当共一心求其向往之。从此过千万亿之国土,寻其光芒共业推崇之,其中有诸多如是之佛出世,皆为度脱一切苦厄之众生。(注:众佛出世,皆是同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度除苦厄。)
【经】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錀。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稀有, 久远乃一现, 一百八十劫、 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 诸天众减少, 今佛出于世, 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趋, 救护于一切, 为众生之父, 哀愍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 今得值世尊。
[解]此时,有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其宫殿齐俱,其间,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向,推寻这个瑞相之出处。于是看到了【大通智胜如来】,正处于道场的菩提树下,坐师子座,一切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皆来恭敬围绕,以及见其十六个王子,皆在此时,乞请父佛转动法錀。(注:读者若能在此以意识再现真实者,自为觉。)
此时,一切诸梵天之王,头面礼佛,顶礼佛足,绕佛百千匝,并以天华而散其佛身上。其间,所散之天华大如须弥山,并以此供养佛菩提之树。如此天华供养后,再各以宫殿奉上彼佛,心中如作是言:惟愿见佛哀愍饶益我等众生,今日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注:诸方供养,皆在表法,今时读者,莫你物想。)此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同一心声,以偈颂之曰:
圣明之主天中之王,迦陵频伽声,就是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日殷勤敬礼之。伟大的世尊甚为稀有,如此的瑞相久远乃能一现之。从前以来,一百八十劫里,空过无有佛现。于是,三种恶道充满于世界,一切诸天大众减少。今日,我佛出现于世,为众生作法眼,一切世间皆所归趋,由此,诸佛救护于一切,并且是为众生之父,从及众生之哀愍饶益者。我等宿业福庆,今得恰值世尊。(注:遇佛住世,亲近世尊,是众生之福报所显,甚为希有,理应供养珍惜之。)
【经】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錀,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錀, 显示诸法相, 度苦恼众生, 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 得道若生天, 诸恶道减少, 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无因缘, 是相宜求之。
过于百千劫, 未曾见是相,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解]此时,诸梵天王以偈语赞颂诸佛,心中各作如是言:唯愿世尊哀愍一切众生,转动起大法錀,度脱一切众生,让众生免除苦难。此时,一切梵天之王,皆以一心同声宣说偈语言:
伟大的圣雄转动法錀,显示出诸法之实相。(注:实相无相。)度脱一切苦恼之众生,令其得证大欢喜。一切众生闻此法语,即得佛道若其生天,其诸恶道必将减少,无生法忍之善者增益之。此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印许之。又有诸比丘众,面向南方五百万亿国土中,与诸大梵王,皆以各自所见之宫殿,其光明之照曜昔所未有,于是,欢喜踊跃,生发出希有之心。随即各自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至使我等之宫殿有此光曜呢?(注:诸天之王,亦生希有之心。喻意法义之光,非色界之光所能堪比。)此时,大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注:法义为妙也。)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一切宫殿之中,光明甚为威曜。此乃不是没有因缘,而是相宜所求之果。过于百千万劫,未曾见过此种瑞相,只为大德天生之福德,只为诸佛出入于世间。(注:一切佛之出世,皆为世间。)
【经】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錀。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 破诸烦恼者, 过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见。
诸饥渴众生, 以法雨充满, 昔所未曾睹、 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华, 今日乃值遇。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愍, 惟愿垂纳受。
[解]此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以及各自的宫殿俱齐,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此光明瑞相。全部见到【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上,一切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全部恭敬围绕,以及见其十六位王子乞请父佛转动法錀。此时,一切诸梵天王,全部头面礼佛,绕百千匝,皆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大如须弥山,并以此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又各以宫殿奉上彼佛,并且内心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注:诸方天王,顺序出场,皆都以相同礼节供养于佛。这是印度人语言中,固有的节奏。)此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皆以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只有破诸烦恼者, 经过一百三十劫,至今乃得一见。诸饥渴众生,皆以法雨充满之。这些都是昔时所未曾睹见过的。无量智慧者犹如优昙钵华一样,极为难见,今日乃值一遇。由此,我等以诸宫殿,蒙其光而严饰,耀耀生辉。今日,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注:诸方相续供养于佛。)
【经】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錀,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 转无上法錀, 击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无量众生。 我等咸归请, 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解]此时,一切梵天王全部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錀,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全部皆能获得安隐,而得其度脱。一时间,诸梵天王,全部都是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錀,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说是偈已,【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西南方乃至上下方,亦复如是。(注:十方世界里,全部都是【大通智圣如来】之法理法趣。这就是妙法莲华经之密义之核心。然而,人类要想亲证此种境界,亦非得亲证【清净意根】不可。否则,将无法与大通圣智如来同步的。)
【经】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 我等诸宫殿、 威德光明曜, 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闻见,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錀。
[解]此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中,有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呈现出光明威曜,此景昔所未曾有过。于是全部欢喜踊跃,生发出希有之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言:因为什么因缘呢?我等宫殿竟然有如此之光明?(注:东南西北,四方上下,一切佛国净土中的众生,皆在生发此问。这就是表法。大通智圣如来之法义之光,殊胜无比,遍满十方三世之一切处。)此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其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日因为什么因缘,我等一切宫殿内,全部都大放威德光明照曜呢?严饰其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过,此乃为大德天生,并为诸佛出现于世间之特有瑞象。此时,有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錀。(注: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四面八方,全部前来供养【大通圣智如来】。)
【经】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 救世之圣尊, 能于三界狱, 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类, 能开甘露门, 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 空过无有佛, 世尊未出时, 十方常暗冥,
三恶道增长, 阿修罗亦盛, 诸天众转减, 死多堕恶道。
不从佛闻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 失乐及乐想, 住于邪见法, 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 常堕于恶道。 佛为世间眼, 久远时乃出,
哀愍诸众生, 故现于世间。 超出成正觉, 我等甚欣庆,
及余一切众, 喜叹未曾有。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纳受。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解]此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佛百千万亿匝,并且以天华散其佛之身上。一切所散之华犹如须弥山样广大,并以供养佛菩提之树。供养众华后,又各各以宫殿楼阁奉上彼佛,接下,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及其宝物,唯愿垂怜纳受。此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齐声同心以偈颂曰:
太殊胜了!唯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中,拔救勉出一切众生。普智于天,人之至尊,可怜哀愍群萌众类,方便能开甘露之门,广度于一切众生之类。亿往昔,于无量劫里,空过没有佛之出世。众生悲苦,世尊未出之时,十方世界恒常暗冥,三种恶道增长漫延,阿修罗猖盛,一切诸天大众逐渐转减,恶死多堕恶道之中。众生无能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之事,色力炙盛及智慧衰弱,斯等般若皆为减少,因其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全部住于邪见之法中,不识善仪轨则。不蒙佛之教化,常堕于三恶道中,诸佛为世间人眼,久远时乃出现于世,为了哀愍一切众生,所以方便现于世间。超越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等亦是甚为欣庆,以及一切众生,皆为欢喜赞叹其未曾有。我等以诸宫殿宝物,承蒙光故严饰其中,今以奉献世尊,惟垂哀怜纳受之。我等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大众,我等愿与众生皆共成就佛之大道。(注:诸天礼赞,供养于佛。)
【经】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錀,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錀, 击甘露法鼓, 度苦恼众生, 开示涅槃道。
惟愿受我请,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无量劫集法。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錀,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解]此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共同偈赞佛后,各各心中白佛言:惟愿世尊转此大乘法錀,多所安隐广大众生,使其众生皆能度脱。即时,诸梵天王齐声而说偈言:
伟大的世尊!愿请转法錀,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惟愿受我请, 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集之法。此时【大通智胜如来】受于十方一切梵天王以及十六王子之乞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錀,(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相……十二因缘。)其中有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以及其它世间所不能转,(注:法轮本转,心执则不转。若心能无住,法法皆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注:四圣道亦不实有,仅此方便说。)以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注:全部十二因缘,皆包容在心法中。若能明心,当下见性。正所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无明与菩提孪生兄弟也。)
【经】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解]大通智圣如来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此大乘法时,有六百万亿那由他人在场,皆以不受一切法的原故,而于一切漏法中,心得解脱,(注:此是难点与重点。佛在世时,长爪梵志曾以【一切法不受】被佛所教育,引导了过来。今日,这里也是[不受一切法],二者前后,各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初发意菩萨至此,切不可忽视而去。在此立【参】,透过者,少走许多弯路。)皆得深妙禅定,以及三明六通,齐具八种解脱。而于第二第三第四说法之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全部是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一切有漏中,心得解脱。从此以后,一切声闻众生,皆处于缘起之中的,无量无边不可称数。此时,十六个王子们,皆以童子之身出家,而为沙弥。这些王子们,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过百千万亿诸佛,以及净修梵行,并且亲证了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果。于是,大家一齐白佛言:伟大的世尊!这里的一切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佛果。伟大的世尊,亦当为我等说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我等闻后,必将皆共修学。伟大的世尊!我等志愿修学如来知见,深心所念的就是诸佛的自证知。(注:此处【自证知】就是清净意根处的[自证分]。)此时,转轮圣王所将大众之中八万亿人,一起见证十六个王子一同出家,于是,大家亦求出家。转轮圣王全部如愿听许。(注:凡是在【清净意根】之道场中,缘起如来之[自证分]者,皆是出家者。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试着讲一讲。澄清法义,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
【经】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稀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解]此时,大通智胜如来佛受其沙弥乞请,过二万劫已,乃至于四众之中,即说是大乘之经,名为<妙法莲华经>,教授菩萨法,诸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其十六个沙弥皆为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果。皆共受持讽诵,通利无碍,遍一切处。说此法华经时,十六个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者,其余众生百千万亿种,皆生疑惑。(注:此佛何种因缘,能起如此殊胜之境界。)大通圣智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中,(注:此处静室,譬喻清净意根之【屏幕】,电影演完了,屏幕安静入禅定了。一但【缘起】,依然是法,亦是佛。)由此入定八万四千劫。此时,十六个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于是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里,于各自的【屏幕上】,为四部众生,广说分别演绎<妙法莲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普令其生发出无上正等正觉心。如是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又从三昧中起,重回屏幕,往诣法座,安详而坐,重启屏幕,再转法轮。普告大众:这里的十六个菩萨沙弥甚为稀有,个个诸根通利,智慧明了透达。已曾供养无量百千万亿数诸佛。并于一切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法理法趣之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是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受这十六个菩萨所说之经法,并受持不毁者,这种人皆当得证无上正等正觉之如来智慧之果报。(注:人类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所能缘起之种子,都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经】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这里的十六个菩萨,全部都是恒常乐说<妙法莲华经>者。此种菩萨们,所教化的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皆与菩萨俱,并且从其闻法,悉皆信解。并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的加持,于今不尽。诸位比丘!我今日告诉大家,大通圣智佛之弟子中,十六沙弥今日皆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位。即于十方国土中,随缘现身说法,并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信奉护持。其中二位沙弥东方作佛,一名曰【阿閦】,住在欢喜国。二名曰【须弥顶】。住于东南方的二位佛,一名【师子音】。二名【狮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为【坏一切世间怖畏】。及第十六位沙弥菩萨,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当于娑婆国土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果。(注:十六位沙弥,皆在表法,即【大通圣智如来】遍满了十方三世。换个角度说:十方三世诸佛,皆是大通圣智如来的[法义种子],或称十六大法王子。)
【经】“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惟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解]释迦文佛继续曰:诸比丘们!我等做沙弥时,各各皆在教化无量无数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即从我闻法,皆为求得无上正等正觉。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心。是诸人等,应以此种大法渐入佛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来法义之智慧难信难解故。此时,所化无量无数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在我灭度后,于未来世中皆做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如果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中,生发灭度之想,即当契入涅槃。(注:此种人直接入涅槃,不再发菩提之心,有如阿罗汉,不受后有,自我了知。)我于其他国里也是作佛,更有其他的名相,那里的人虽生灭度之想,并且入于涅槃,然而于彼土中,却寻求佛之智慧,从而得闻是大乘经典,惟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非是诸佛如来方便说法。(注:此种人入世菩萨行。修学大乘经典。)比丘们!如果是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弟子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可集积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此法华经。诸比丘谛听!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者。惟有一佛乘可得灭度耳。(注:只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比丘当知!如来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众生,故说于涅槃。这种人如果闻之则便信受。(注:只信无觉。绝大多数信徒皆处于这种状态中。)
又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如果有很多众生欲过此道,至其珍宝之处。当中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领导众人欲过此难。可惜的是,所将众人中路懈退,对其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再前进了。前路犹远,还是退还回去吧!其导师悲愍大家,多诸方便而作解释言:你等太可怜了,为什么要舍弃大珍宝而欲退还呢?再向前进,即可得其珍宝无数也。于是善导者作是念后,以其方便之力,于险道中,过其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此时疲极之众,得闻是言,心大欢喜,叹未曾有。于是言: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皆是为了止息耳。(注:若遇贪著之人,当以利诱之。否则,难以教化。这就是譬喻言辞的功德相。)
【经】“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解]诸比丘!注意谛听!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注:一切如来,本身就是大导师。何以故?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是如来在引导众生走向觉悟。)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如果众生能够得闻一佛乘者,却不欲见佛,不想亲近的话,那么,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我今不欲求得了。佛知晓其心怯弱下劣,便以方便之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种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其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自己,其所得之涅槃非真实也。于是,如来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大法中,分别说三。这就犹如那个导师,为了大众的止息故,化作出一个大城。既然知道休息好了,随即告之言:宝处在不远处,此城非实,我化作耳。(注:一切皆是权巧方便之化城,目的就是为了觉悟。)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 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 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 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 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 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 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 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 而请转法錀。 圣师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难值, 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 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 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 寻来至佛所, 散花以供养, 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錀, 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 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 上下亦复尔, 散华奉宫殿, 请佛转法錀,
世尊甚难值, 愿以大慈悲、 广开甘露门, 转无上法錀。
[解]此时,伟大的世间尊者,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如来佛,十劫之久坐道场,佛法依然不现前,不得成就真佛道。(注:真正的佛道是入世菩萨行。释迦文佛不主张自了汉。)诸天神龙王,以及阿修罗众等,恒常普雨于天华,以供养一切诸佛。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注:吐故纳新,冬去春来。)经过十小劫漫长经历,乃得成就真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大通圣智如来佛有十六之子,皆与其眷属前来,百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头面礼佛足,恭敬而立,请转法錀。 圣师子布施法雨,充我及一切众生。今日世尊甚难值,久远之时呈一现,只为了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国土。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注:诸佛出世,犹如昙花一现即了。非大乘【清净意根】之心,不可了知。)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花以供养,并奉上宫殿,请佛转法錀,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注:因缘未聚,大乘法难现。现无人闻,犹如大雨润青苗,泡死无疑。)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錀。世尊甚难值,(注:佛值难遇,悲愿乞请。)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錀。(注:甘露者,法义之门也。)
【经】无量慧世尊, 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 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 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 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 六百万亿垓、 得尽诸苦际, 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 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 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 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 不能得其边。
时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 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 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 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 分别真实法、 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 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 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 八万四千劫。
[解]无量智慧的伟大世尊,受到众人之乞请,为了宣说种种法趣,施设了四谛十二因缘法,即无明至老死,全部都是从生缘而有的。如此众生过患,汝等应当知晓。宣畅是法之时,有六百万亿垓皆得尽诸苦际,并且全部成就阿罗汉果位。(注:以上喻指初转法轮之阿含时期。)
于第二说法时,即有百千万恒沙之众生,于诸法所不能接受,但也得证阿罗汉果。(注:二转时期,虽未究竟,但也是声闻,缘觉之种性。得阿罗汉果位,不受后有。)从此以后得道者,其数无有限量,百千万亿劫,以及算数譬喻所不能得其边际。(注:声闻,缘觉同样可以证到后得智之佛道。此喻圣言量之功德力量。)此时,十六个王子,一同出家作沙弥,全部共同乞请大通智胜佛演说大乘法义。我等及眷属营从皆希望成就佛道,愿得如来世尊之慧眼第一清净本根。(注:此第一净眼,喻指清净意根。只有意根清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慧眼。)父佛知道了童子之心,以其宿世所行的无量因缘,以及种种譬喻,演绎宣说成六波罗蜜,以及诸神通之事业,从而分别真实之法义,成就菩萨所行之道。说此法华经以及如恒河沙数之偈语后,大通智胜如来佛,即入静室深入禅定之中,一心一处,即坐八万四千劫。(注:深入禅定之中,果报殊胜。)
【经】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
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 常与师俱生。
是十六沙弥, 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 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 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 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 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 引汝趋佛慧。
以是本因缘, 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 慎勿怀惊惧。
譬如险恶道, 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 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 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 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 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 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倦、 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 于此欲退还。
[解]在场的一切沙弥等,皆知佛未出禅定,于是为了无量亿之众生,宣说佛之无上慧智,于此各各坐于法座之上,宣说此大乘妙法莲华经。他们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一个个沙弥等,所度无数之众生。于是,有六百万亿恒河沙数等众生,在彼佛灭度后,全是此妙法莲华经的闻法者。在所有的佛土中,恒常与师俱生的是十六个沙弥菩萨,他们具足行持佛之大道的根本。(注:清净意根。)今日现在十方,各得成就正等正觉之圣智。(注:大通圣智。)此时,一切闻法者,全部各在其行之佛所,其中有的住于声闻乘中,渐修教以佛道。我释迦牟尼文佛亦在十六王子数中,也曾为汝说法之。是故以方便之力,引汝等趋向佛慧。以是根本因缘,今日方说法华经,只为令汝入佛道。汝等慎勿怀惊惧。譬如身处险恶之道,迥绝周围多有毒兽出没,又复无水草之食,此乃人所怖畏之处。 无数百千万众生,皆欲过此险道。其中路途旷远而艰辛,需经五百由旬。此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有智慧,明了众心之决定,并且在险之处度济众难。但因众人皆疲倦故,反而对导师言:我等今日太顿乏了,还是于此退还了吧。(注:凡夫愚痴,知难而退,不思进取。)
【经】导师作是念, 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 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 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 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 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 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 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 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 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 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 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 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 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 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 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 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 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 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解]此时,导师心中作如是之念:此辈甚可怜愍,如何想要退还呢?如此,将失去寻求珍宝的机会。如此寻宝,当思方便,当设神通之力,并以化身作大城郭,(注:化身者,表法也。此乃人类之意识的功德相也。并非实有一个【城郭】出现。)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注:一切化城,皆是见者内心如来藏种子的因缘显现。非世俗物质之实有。)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注:纯属海市蜃楼。权且心慰也。)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注:以实话相告。)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注:这只是个钓鱼的诱饵。)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注:空拳示儿,黄叶止啼也。)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我现在也是这样的,为了一切众生,权且演绎导师的角色,见其所有的求道者,如果有中路而懈废者,以及不能度脱生死者,或者是烦恼于险道者,故以方便力,为其息说涅槃之智慧,陈言汝等苦灭之境,及其所作皆已办之境界。既然知道到达涅槃之境时,皆可得证阿罗汉果位。于是聚集大众,为其说此真实大法。诸佛皆以方便之力,分别演说三乘之法。实则唯有一佛乘大法,只是为了稍作休息,故说有二乘。(注:声闻缘觉的目的,不是承认实有,而是权巧方便休息一下,好继续行路。)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注:不是“灭谛”之道。)为了佛的一切智种性,应当发大精进,继续前进。汝所证得的一切智,以及十力等佛法,只有具足三十二相,才是真实灭谛。诸佛之导师皆是为了休息之方便方才言说入涅槃。(注:真正的涅槃就在三十二相中。这就是【辩证】,也就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既然知道只是休息罢了后,也就可以方便引入佛的智慧中了。(注:全部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诸佛最究竟的智慧。
上一篇:《楞严经-义解四》西蜀·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