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西蜀·净然直译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注:2020.10.19 重译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经】如是我闻。
(解)我是这样如实听闻佛所说的。
【经】一时薄伽梵。
(解)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伟大的释迦本师。
(注:经文一开篇,时间,地点,人物全出场了。一时者,譬喻任何时,任何地点,释迦本师之“法义”都将大放异彩。)
【经】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
(解)释迦法义殊胜无比,住于最胜光曜之处,周围有七宝庄严着,从而大放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之世界。(注:法义无边,法义之光普照亦无边。)其中,无量方所之妙饰间列之,其中光芒周圆没有边界,其量无限,难以测量。远远超过了三界的束缚。
经】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解)此种释迦法义的所行之处,(注:法义缘起之当下。)远远超出了世间人一切善根所起之义趣,以最为极端自在之净识为相。(注:此处“净识”,就是【清净意根】之识,即“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俗称【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之不走样也。)在此如来法义之都市中,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经】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灭诸烦恼灾横缠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是薄伽梵最清净觉。不二现行
(解)其中,无量的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那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等,经常的在周围翼飞随从着,其中,广大的法义之味,时时熏习,喜乐所持,现作利益一切众生之功德相。消除一切烦恼与纠缠之垢患,远离众魔侵扰,超越一切庄严如来藏之所依赖之处,以大心思念之慧行,为其悠游之路,并以大止之妙观,做为所乘之方便交通工具。并以大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为其入门。其中,无量之功德相,皆由众所庄严而起,大宝华之王冠,众所建立。于其大宫殿中,薄伽梵(本师释迦文佛)现最清净意根之【鉴觉】,即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之现行。
经】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成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皆是佛子。
(解)一切法趣于无相之法,方可住于佛住之地。由此方能逮得一切佛之平等性智。(注:人类于“清净意根"处,本然即是平等性智。)此时意根清净,行无所障,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此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所安立出的一切名相,皆是不可思议之无为法。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此等名相(种子),游于三世之平等法性之中。其身(名相)流佈于一切世界,于一切法相之中,智无疑滞。驴见马见,如如自现。于一切行处,成就大觉。于诸法智中,没有疑惑。凡是清净意根中所显现出来的法相,不可以再加分别(立知)。这就是一切菩萨的正确的所求之智。得与佛境不二,于住胜之地,以及彼岸,(注:即清净意根上的正知正见。)不相间杂,即了了分明。一切如来的解脱,本身就是妙智究竟的。真正实证无中边之分别的佛地平等性智。极尽于法界诸相,全部都是虚空之法性。穷尽其未来际,与其无量多的大声闻们众聚一起,一切皆是为了调伏其心,一切皆是佛之娇子。
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戒善清净趣求法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决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就无减。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解)在场的所有大众,心已然是善于解脱者,智慧也是善于解脱者,同理,戒律也是善于解脱者,并于一切有情趣道中追求法乐,于多闻,闻持(解行一如)中,集累一切闻思修之功德资粮。善于思与所思,善于说与所说,(注:言语文字皆是善法。)善于作与所作,皆归菩提,其中捷慧,速慧,利慧,出慧,以及胜决择慧,(注: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大慧,广慧,及无等等慧。全部都已慧实成就。具足三明,(注:宿住随念,智证道明,生死智证道明,漏尽智证道明。)赢得一切现法乐住。并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注:法尘无喧,心净了然。)其中,如来法义,无不圆满。行者至此,若能大忍柔和,(注:成就无生法忍。当知法本无生,唯存缘聚缘散之法义也。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也。)此中之一切法义无增无减,全部都是早已奉行(契入)如来法义之圣教。(注:以是清净意根……亦是先佛,经中所说。)于是,又有无量大乘菩萨们,从不同的国土而来,全部集中于【清净意根】之道场中来,正所谓【心生则法生】。这些人全部都是大乘种性,住大乘(无住)之地,遊戏大乘之法,于一切众生心中皆其平等,(注:众生皆有之清净意根,本身就是平等性智。)远离一切分別与不分别之种种分别。(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如来者,法尔如是,何言分别再立知耶?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也。)真如此,当下即可摧伏一切众魔怨敌,并且远离一切声闻,独觉之所有作意(有为),令其广大无量之法理法趣(法味),全部喜乐所持,贡敬奉行。顿超五种怖畏(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怯众畏),一直趋入不退转地。(注:凡证悟清净意根之鉴性者,是不会退转的。)此处清净,息灭一切众生之外色尘相,同时,息灭一切灾横之祸,不使其现前生发实有感。这一切,就名之为:能够解析一切甚深之密意大菩萨。其名如下:如理请问大菩萨,(注:菩萨无四相。皆是表法义。闻其名称,即可知晓其大义。请看:如理如法的请问之菩萨。)法涌大菩萨,善清净慧大菩萨,广慧大菩萨,德本大菩萨,胜义生大菩萨,观自在大菩萨,慈氏大菩萨,曼殊室利(文殊师利)大菩萨等等,皆为上首。(注:凡此种种,一切法义之宣流,皆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舍此无他。初学者,切莫于相染之色尘上,寻求大菩萨。)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经】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解)此时,如理请问大菩萨,就在世尊的面前,问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言:“最殊胜的佛子!都说一切法无二,什么是一切法呢?又何等为二呢?”解甚深义密义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言:“善男子!所谓一切法者,共有二大类。即所谓的有为与无为。其中,有为者,就是非有为,非无为。无为者,亦非无为,非有为。”(注:此经一开篇就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不懂辩证者,看不懂此经之【密义】。这就是真正意义的<解深密>。)如理请问菩萨又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殊胜的佛子!如何才是: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呢?”
经】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
(解)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所谓有为者,乃是本师(世尊)假施设句,(注:此处【假施设】乃是喻指一切缘起之方便名相也。人类只能在缘起之假施设中生存思维与交流。一切有情的存在,本身就是假施设。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假施设】。妄想摆脱世界,寻觅真如的想法,本身就是“掐目见华”的欺人之谈。这一点,世尊于开篇之时,就己然昭示无遗了。可惜,千百年中,论师们错解误判了释迦法义之本怀。后世愚痴凡夫,更是以论篡经,歧路亡羊了。)如果是本师(释迦)假施设句,那么,这就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注:遍计所集是“陈述句”。属中性词,非善非恶。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即是也。)如果释迦的法理法趣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的话,那么,这将是究竟意义(圆满无缺)的,一切种种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由于其不成实有的缘故,所以,不是有为。(注:遍计所集者,本身是无为法。这一点,历史上,被人们忽略了。后世凡愚,人为作意之造论,更加曲解了。以至于误人子弟于千年之久。可惜了!)善男子!注意谛听!言说无为者,亦堕落言辞(有为)之中,施设远离有为无为,仅管是少有所说,但其相染(有为)也是如此。但是,也不是无事生非,而有所说的。(注:万事皆因缘,缘起本是佛。)什么叫做【缘起~事】呢?这就是一切圣者(觉悟的人),皆以圣智,圣见,(注:佛知佛见!)离开了名言束缚的原故,示现出一切正等正觉。(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即于如此的离开言辞束缚后的法性中,为了欲令他人(众生),示现出同等觉悟故,假立一切名相,这就叫作有为。”(注:三藏十二部皆是有为法。真觉者,有为当下即无为。)
经】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无为。
(解)同理,善男子!言说无为者,也同样是本师(释迦)假以施设的言句。如果是本师释迦假以施设的言句,也就是遍计所集(聚合)之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之因缘聚合之言辞所说,也就是究竟法义之种种遍计所集之因缘和合之言辞所说。(注:这里是一个完整的递进句式。也就是说一切遍计所集之言辞所说,都是究竟之法尔如是之说。何以故?因其如染不择,只存法义。法义者,诸法如义也。)由于这个【遍计所集】,本身并不成为实有的原故,所以,它不是无为。(注:非无为!非非无为!<金刚经>曰:若说世界实有者,就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修学大乘佛法之<解深密>者,若不懂【辩证】二字,将无以学。初学者,至此应加谨慎。)善男子!注意谛听!言说有为者,同样,也是要堕落言辞之中。(注:有言无言,同源种性。佛法不在“有无"上讲。)设使远离无为,有为的话,即使少有所说,其中缘起聚集之相,依然是同样的。但是,并不等于无事生非,而恰恰是因缘所说(法)。什么是【事】呢?这就是指:一切圣者(觉悟之人),以其圣智,圣见,离开了名言束缚的原故,示现出来的正等正觉。也就是如在以上所说的离言之【法性】上,为了叫其他有情众生,也同样示现正等正觉(佛知佛见)原故,世尊假名施设出所谓的【无为】二字。”(注:此处法理颇深,世尊在这里暗喻的是:法无定法。同源种性。有为当下就无为。无为之显现以及被认知,就是有为。二者的关系就是【性】。这个性的存在形式,就是永恒不变的【旋】。笔者认为,全部的<深密>之义趣,就在这里。)
经】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或谓有为或谓无为。
 
(解)此时,如理请问菩萨又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最殊胜无比的佛之子|如何才是以上所说的那些圣者以圣见离其名言的原故,才能显现出正等正觉呢?亦即如何才是离言法性为其有情众生实现佛知佛见呢?又为什么世尊要假立施设之名相,或为有为?或为无为呢?(注:此经名为<解深密>,观其条理,法义清淅,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犹如剥洋葱,一层一层,了了分明。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也。)
经】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如善幻师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积集瓦砾草叶木等。现作种种幻化事业。所谓象身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晓知。于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实有象身。实有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种类有所晓知。于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无实象身。无实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然有幻状迷惑眼事。于中发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别之想。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或彼种类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爲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随起言说:彼於後时不须觀察。
(解)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言:“善男子!注意谛听!犹如善幻之魔术师,以及其弟子们,停留在十字街头,积集草叶木技,以及瓦砾泥巴等等,示现制作种种幻化之事业,其中,所谓的象马車步等身型,以及末尼,真珠,瑠璃,螺贝,璧玉,珊瑚,等等,诸多财宝,谷物,库藏之类。(注:游戏娱乐于人。)如果有一些愚痴之人,误以为是真实的,见此幻化之等等,皆以为实有的话,并认为一切所见,一切所闻,皆是真实,并坚固执著为有,并随其幻化而言说:只有这个才是谛实的,其它皆是愚痴妄想的。(注:这是一幅多么讽刺性的漫画呀!看看当下唯识宗的行人们吧!就是这样愚痴而无智者。他们误以为【识~幻化之身】就是实有的【谛实】。殊不知圣义谛也无自性。妾言【唯识无境】,取一舍一,二分说法。不可取,应远离。)面对这些幻化之象,应当在以后多加观察。如果有众生并不愚痴,呆钝,并且善于智慧分辨种种幻象,并对其类有所知晓明辨的话,但对其幻化之形象,生发出相应的【名相】之想,并以其想象之【名相~影相】为实,随起言说:只有如此心中之【识~种子】才是真实谛实的,其余皆是愚痴妄想。"(注:佛法讲缘起法,真俗二谛,皆为缘起。只有这个【缘起】本身不再缘起。这就是<楞严经>中【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之法理法趣。)为了表达以上之见谛,也就随其种子学说的认知,生发如下言说:从此以后,不须要再观察了。(注:所谓的【唯识无境】,本身并不究竟。殊不知,佛法始终是辩证的。凡取一舍一者,皆不是释迦法义之本怀。这一点,必须澄清之。)
经】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解)如果有众生还是处在愚夫之类,或异生类,以及未得圣者的出世间智慧,即于一切法的离言法性中,还未能了解深知,(注:这里主语是“法性”。)这些“未了之人”,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出以下念想:此所得者,决定实有之。一切有为无为,如其所看见的,如其所闻说的一模一样。从此,对其闻见之事物,坚固执著,不肯放下。从而,随起言说:只有我所见闻的才是谛实的,其它我未见闻的皆是疑妄。于是这些人,于其将来之时,会更为观察之。(注:这些人,只相信自己眼见耳闻的。误以为:眼见为实。殊不知,一切幻术,皆是眼见的。但其并不真实。)再其次,如果有众生,并不属于愚夫之类,同时,已然见到圣义谛,并且已得诸圣者的出世间的智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能够如实的了知分明。并且于有为无为,见已闻已,能够作出如是之念想:此处所得者,决定无实。(注:此种人已然达到理通。)有为与无为,还是有分别的所缘起之行相。这就犹如幻化之事象,最终迷惑了觉悟智慧。并于其中生发起:有为与无为之想。或是有为,无为之差别想。都是不如所见与所闻的。(注:这里与前面恰恰是相反的角度。经文在这里,从两个角度,不同的阐述同一个道理:有为无为,一如不二。)于是坚固执著于所见所闻为实相,随起言说:只有此是谛实的,其余皆是疑惑与妄想。为了表现出如是的义理,也于此中,随起言说:那些于后面,不用再观察了。"(注:前面是【应更观察】,这里是【不须观察】,二者皆为边见。)正因为如此,善男子!那些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一切名相的原故,示现出正等正觉。并且以此离言法性中,为了欲令其他有情,示现出等觉因缘故,假立一切名相,称之为“有为”,称之为“无为"。(注:有为,无为皆是方便说。没有一个实有的有为,也没有一个实有的无为。)
经】爾时,解深義密意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義,而说颂曰:
佛说离言无二义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痴所惑    乐着二依言戏论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转极长生死苦
复违如是正智论    当生牛羊等类中
尔时法涌菩萨白佛言。世尊。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寻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䂎更相䂎刺恼坏即已。各各离散。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
(解)这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为了重宣以上之义,而作偈颂如下:
佛说离言没有第二种意义,
甚深法义不是愚痴之人所能够行持的。
愚痴凡夫于此法理法趣中疑惑执迷,
乐于执著于二边依语戏论不停。
那些个不定者或是邪定者,
流转轮回于生死之苦受中。
又违背如理如法的正智论,
必当投生于牛马羊等类中。
此时,名叫法涌(法义泉涌)菩萨对世尊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从此向东方,远过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注:很远很远。切莫丈量。)有个世界,名字叫【具大】名称,有个如来叫【广大】名称,(注:皆是表法也。莫相看。)我于从前,从那个国土中,出发来至此地。我当时,在那个国土中,曾见过一处地方,住有七万七千外道,以及他们的首领。他们同在一【会聚】中,就是为了思虑诸法之胜义谛相。会中,他们相互共同思议,称量,观察,遍寻计求时,(注:遍计所求。)于一切法之【胜义谛相】,竟然不可得知。会聚中,他们除了种种意解,即别异意解,变异意解外,就是相互违背,共与诤论,出语矛盾,以至于互相盾刺不已,恼坏俱伤,方则罢手,于是各各散离,好不理智啊!(注:呜呼哀哉!当下网群中,不正是这种情况的重演嘛!)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于当时,私下里默默地自作念想:如来出世,真是太伟大,太奇特了!希有啊伟大的世尊!由于如来出世的原故,乃能于如是法理法趣中,超然越过一切寻思(意识分别取舍)之所行,令彼其中【胜义谛相】,有了通达圆融(遍计所集)的可能性。况且,也只有【如来】,才有资格作证其可得。”(注:伟大的法义泉涌菩萨啊!你就是【遍计所集】的化身。善哉!顶礼法涌大菩萨!笔者译行至此,热泪盈眶!感恩!感恩一切大菩萨!)
经】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法涌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谛相现等正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何以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说勝義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
(解)法涌菩萨说是语已。这时,世尊告诉法涌菩萨言:“善男子!正是这!正是你所说的!就象你所说:我于超越一切寻思,取舍,对峙之法,以及胜义谛相,示现正等正觉。现正等觉已,即为他人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注:此境界超越了有为无为之对峙。一切只在缘起之当下【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宣说,开解,显现,施设【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我说圣义,是指一切圣者内自所证。(注:即清净意根之如来法趣。只有内法尘,不涉外色尘。)至于寻思分别取舍之所行,是一切异生展转所证。(注:异生者,比量生歧。歧路亡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故,法涌!注意谛听!由以上这些道理,应当懂得胜义谛超越一切意识中的寻思取舍之相。(注:清净意根之鉴性,只鉴不择。)其次,法涌!我所说的胜义是无相所行,寻思是但行有相境界。(注:法义无行无相,但现无碍,当下得之,缘起即是。可参看<诸法无行经>。)
经】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着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解)正是如此,法涌!由以上道理,应当知晓胜义谛,超过了一切意识寻思取舍的境界。其次,法涌!我说的胜义谛,杜绝一切表示。而寻思只是在行表示的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越一切寻思境相。其次,法涌!我说的胜义,杜绝一切诤论。寻思者,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注:这里反复说的就是一个【主题】,胜义谛本身不作意。所以,即不表示什么,也不作意什么。一切寻思取舍,皆是后面意识的范畴。与清净意根上的胜义谛没有关系。清净意根,只鉴不择。)法涌!当知以下道理: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其蜜以及石蜜等上妙的美味,是不能够寻思的,也不可能比度,更不能信解。(注:没有这个因缘种子。)或者是于其长夜之中,由于欲贪胜义谛之一切欲念。(注:攀缘胜义谛。)其贪欲的炽火所燃烧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等等相妙,远离乐受,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受。或者于长夜之中,由言说胜解中,乐著世间绮语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之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再或者,于长夜中,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著世间一切表示故。并于永除断灭一切表示,萨迦耶(我)灭,契入究竟涅槃,从此,不能再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经】法涌当知。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着世间诸诤论故。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解)法涌!你应当知晓:譬如有人于其长夜之中,由于有了种种我所摄受(我见),诤论,胜解(萨迦耶见),乐著世间一切诤论故。于其北拘盧洲,(注:在须弥山以北,人民生活,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于是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正是如此,法涌!一切寻思者,于超越一切寻思所行之胜义谛相中,不能再寻思,不能再比度,不能再信解。”(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我有法可说者,即为谤佛。真觉者,当证无生法忍。)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内证无相之所行    不可言说绝表示
息诸诤论胜义谛    超过一切寻思相
尔时善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
(解)这时,世尊欲重新宣说此种法义,而以偈颂形式曰:
内证法尘乃无相之意之所行持,
是不可言说的,杜绝一切有相之表示的。
内心息灭一切诤讼议论,剩下的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所显现出来的胜义谛。(注: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即见佛。)
这种【只鉴不择】的如来境界,超越于一切寻思拣择之相染。
此时,善清净智慧大菩萨(善于演绎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大菩萨),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太神奇了!以至于世尊善于演说此种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于是,对世尊言:"胜义谛之功德相,微细甚深,超过了一切法的一异性相之二分取舍。是凡夫很难得以通达无碍的。”伟大的世间尊者!我曾经就在某一处见过如下情况:有一大众菩萨们,正在修行等正觉胜义地行,他们共同于一会中坐,(注:共修。)全部都在思议胜义谛之相与其一切普通之行相,是一是异,是性是相。于此会中,分成几派: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普通行相,全都没有区别。”另一类菩萨作如是言:“不是胜义谛相与普通行相,都无有异。事实上:胜义谛相异于普通行相。”这时,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再次作如下言:“这里的诸菩萨们,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者,有人唱说是言:“胜义谛相与普通行相都没有区别。”或有人唱言:“胜义谛相不同于普通行相。”伟大的世间尊者!我见到这种情况,私下悄悄的作念想:“这些大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理,不善辨,不知如理而行。于其胜义谛微细甚深之真如,早己是超越了一切一与异,性与相的分别取舍了,可惜,他们皆不了知。”(注:第一义谛为实有。若言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经】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何以故。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亦非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解)说这话后。此时,世尊告诉善清净慧菩萨言:“善男子!正是!正是!如你刚刚所说的。此中那些聚会的善男子们,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也不如理所行。他们于胜义谛微细甚深(如来藏种子),已然超越了一切世俗之行的一与异,性与相的分别取舍。他们对胜义谛如来藏,一如不二的法理法趣,一无所知,不甚了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善清净慧!注意谛听!不是在一切世法普通行持时,就名叫能够通达胜义谛相,也不是于胜义谛(真如)上,而能作证。(注;胜义不是物件,无须有为得【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善清净慧菩萨!注意谛听!如果胜义谛相,与世俗行相,都没有区别的话,那么,应当于现在一切异生之类,皆已见谛(见性)。又如果,一切异生之类也应全部已得无上方便安隐之涅槃了。(注: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或者这些异生早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注:事实上,也不是这样的。)接下再看,如果胜义谛与世俗谛,一相不同的话,那么,已见谛(开悟)者,于一切世俗间行相(喝酒吃肉),应该不除遣。(注:事实也不是这样。)如果不除遣世俗行相(杀盗淫),应于世相之缚中,不得解脱。这就是因为执有此种不正确的见谛之人,于世俗法相中不得解脱的原因。如果连这种粗重束缚(喝酒吃肉),都不能放下,解脱的话,那么,于二种束缚(理事二惑)中,也就无法解脱。这样,即使已然见谛(开悟)者,也应得不到无上方便安隐之涅槃境界。亦或不可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善清净慧!注意谛听!由于现在,不是一切异生皆已见谛(见性),也不是一切异生皆已证得无上方便而安隐于涅槃。也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境界。由此当知:胜义谛与世俗谛都没有区别,这个观点是不符合法理法趣的。如果再于此会中,作如下言:“胜义谛与世俗谛全部无区别",由于以上观点,当知这些人一切见谛与行持,皆是不如理行,不如理知。”(注:大乘佛法本身就是辩证的。所谓"解深密",就是解这个【辩证】之密义。古印度没有【辩证】这个词语,二千五百年前,文字亦不发达。经文传承,口口相传。所以,一个道理,要翻来复去,反反复复的讲。否则,难以明白。当下的大学生,学习过逻辑与辩证的,再读这些,就简单多了。)
经】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非见谛者。于粗重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以于二障能解脱故。亦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解)善清净慧!由于当下,没有见谛的人,对于一切有相之色染还不能自觉把握与除遣。(注:见诸相无相,即见如来。)即使能够人为地除遣的话,但没有见谛的人,依然于诸相的缠缚中,得不到解脱。换个角度看,即使能够解脱了,但没有见谛者,也于粗重之缚不能解脱。如果能够解脱的话,那么,以于二障能解脱的原故,也就能够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者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正是这个道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世俗谛),一向异相,不符合道理(轨则)。如果从此中,作出如下言说:胜义谛与世俗谛从来就是分开的。(注:典型的二分说法。)那么,当知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是不如理行的不如正理之人。"
【经】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
(解)其次,善清净慧!注意谛听!如果胜义谛相与世俗谛相,都无异者,(注:又落另一边见。)如一切行相皆堕杂染相,那么,此胜义谛相,也应当堕入杂染相。善清净慧!如果胜义谛相与世俗谛相,一向不同的话,(注:相反的边见。)那么,也就没有一切行相之【共相~共性】名叫胜义谛相了。(注: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也就是不二法门之观点。)善清净慧!由于今日胜义谛之相,没有堕落杂染相中,所以,一切相之【共相~共性】,名为胜义谛相。正是由于这个法理法趣,胜义谛与世俗谛,都无异相,不符合道理(轨则)。并且,胜义谛与世俗谛,一向没有区别的话,也是没有道理的。(注:二者皆不符合于法则规律。)如果,于此中作如下言论:胜义谛与世俗谛,都无有异,或者,胜义谛与世俗谛,从来就二分的话,那么,以上两种观点(皆是边见),当知一切执此观点者,皆不是如理之行,也不如正理之法则。(注:世尊在反复地否定二种边见。)其次,善清净慧!如果胜义谛与世俗谛,都无异者,即胜义谛与世俗谛,没有区别。那么,一切缘起之行相者,也应该如此之理,没有差别才好。(注: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真如此,修观行者,于其一切行为中,如其所见之,如其所闻之,如其所觉之,如其所知之,就不应该于后时,再去寻求胜义谛了。(注:前提已言:胜义谛与世俗谛没有差别。既然没有差别,还寻求什么呢?)如果,胜义谛与世俗谛,一向不同(二分)的话,那么,这状态将不是“一切行为只有无我性,只有无自性”之所显现了。那么,又应当于一切时,别相成立(二分),即称之为:杂染相与清净相了。(注:真如此,将是二分说法。不可取,应远离。)
经】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如黑沈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沈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涩性亦复如是。如蠹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蠹罗绵一相异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嗔痴上当知亦尔。如是善清净慧。胜义谛相。不可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善清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过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
(解)善清净慧!注意谛听!由于今时一切行为之相,皆是有所差别的,而不是没有差别的。(注:法法不相到。)修行止观者,于其所行之中,如其所见到的,如其所闻到的,如其所觉所知者,并且于其接下来后,要追求其胜谛之法理法趣。又于此一切所行中,只有无我性,(注:弃除一切我执。)只有其无自性之显现。(注:缘起即无自性。)这才称其为:胜义谛之相。其次,不是同时,染净二相,分别成立,由此不分别成立的原故,胜义谛相与世俗谛相,都没有不同的观点,以及一向本然二分的观点,皆是不符合于法则规律的。(注:以上二种边见,皆不可取,应远离。)如果,再从此中做出如下言论:胜义谛相与世俗谛相,都没有不同,以及一向二分说者,(注:二种对峙观。)由此以上这道理,应当知晓一切二分执边之说,即不如理行,亦不如理知。(注:知行皆是错误的。)善清净慧!如同螺贝上鲜白色之性,不好区别施设与其螺贝之是一相,还是异相。如此螺贝上的鲜白之色性,以及金子身上的黄色,全都是这个道理。(注: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再如箜篌声中的美吵乐曲之性,不可以分别施设出与其箜篌音声的一相或异相。其次,再如黑沈上的炒香之性,不可以分别施设出与黑沈的一相与异相。再如胡椒上的辛猛刺激之利性,不可以施设与其胡椒的一相或异相。这就犹如胡椒上的辛猛利性,诃犁涩性(诃犁者,一种植物,俱有涩性)也就是这样。又如蠧羅锦上有柔软性。不可以简单施设与其蠹羅锦的一相或异相。又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可以简单施设认为与熟酥的一相或异相。(注:非一非异,即一即异。)又如一切行为者,皆是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皆是苦性。一切法上,補特伽罗(我~趣)之无我性。不可以简单认为施设与其所有行为之等同于一相或异相。(注:不可绝对化看待補特伽罗。)又如贪欲攀缘之不寂静之相,以及杂染之相,不易于施设与其贪欲之间的一相或异相。这就如同,于贪欲上,于瞋恨上,于愚痴上,当知也是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善清净慧!胜义谛之相,不可以施设与其一切行相(包括世俗相)之间的一相或异相。(注:这里反复强调的就是一个【辩证】之关系。)善清净(意根)之慧菩萨!注意谛听!我于如此之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越了一切法之一异,性与相之对立,由此,胜义谛之相,显现出佛国净土之正知正见,即无上正等正觉。现等正觉完毕后,亦为其他众生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鉴性)。”(注:清净意根之鉴性上,显现一切:相非相,法非法,刹那非刹那。正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著实为有。)
【经】爾时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说颂曰:
行界胜义相  离一异性相  若分别一异  彼非如理行
众生为相缚  及彼粗重缚  要勤修止观  尔乃得解脱
尔时世尊告长老善现曰。善现。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长老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时有众多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如此一类由得蕴故。复有一类由得处故。复有一类得缘起故。当知亦尔。
(解)这时世尊,为了重复宣说这个法理法趣,而作颂偈曰:
诸行法界之胜义相,即是远离一与异二边取舍的性相一如者。
如果分别出来一与异之取舍的话,那么,就已然不是如理如法之行持了。
凡夫众生被相染所缚,以及为粗重所缚。
应当勤修止观,方才可以得到解脱。
这时,世尊告诉长老善现曰:“善现!(注:此处表法,意喻法义之善于显现之义。)你在有情众生中,知道有几种有情怀有增上慢者,并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取另外别有所理解呢?同时,你又于有情界中,知道有几种有情离开了增上慢,记取另外别解的吗?”尔时,长老善现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知道有情众生界里,有少分有情离开了增上慢的记别所解。同时,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也知道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之有情,怀有增上慢,并为增上慢所执持故,生发出记别所解。伟大的世间尊者!我曾经于一个时间里,住在阿练若大村林中,当时,有很多的比丘们,也住在此林中,就在我的身旁。我看见那些比丘们,于日后分,展转聚集在一起,依据个人所得之现观,各自言说自己所得的种种相法。相互记取各自区别不同的所得所解。其中,有一类,由得证五蕴境界的原故。并且由此证得蕴处相故,从而得证蕴处起故,以及得证蕴处尽故,蕴处灭故。并由此得证蕴处灭而作证故,(注:五蕴的生住异灭。)从而记取区别不同之所得所解。由此可知,一类由证得五蕴故(六入),还有一类得处故(十二处),还有一类得缘起(十八界)故,这一切,你都应当了解知晓。”(注:这都是从“相"上讲的,有得有证的世俗有为法。)
【经】复有一类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尽故得食灭故。得食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谛故。得谛相故得谛遍知故。得谛永断故得谛作证故。得谛修习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种种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灭故。得界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记别所解。
(解)其次,另有一类人,由于得其食的原故,并从其得到食相的原故,以及得其食缘起的原故,再及其食尽,食灭的原故,并由其得食灭处,作证出境界,记取差别所取为圣解。更有一类人,由其得见谛之原故,从其得谛相故,到其得谛遍知故,以及得谛永断(断灭)故,得谛作印证故,得谛修习(有为)故,纷纷记取差别所取之圣解。更有一类人,由此得入法界故。他们从先得界相,契入界相之种种自性之中,从而得出法界不是一性的结论。从而得出法界成灭故,并且得其法界坏灭的证量理据,这些人纷纷记取差别所得之圣解。更有一类人,由得念住的原故,(注:参看四念住。)得到了一些念住之相(境界),其得念住之境界后,其中生发出来的能治所治之功能,(注:有利于身心安定,以及智慧的开发。)从而得到念住之修的利益。从而于得念住中,未生发的功德智慧,令其生发出来。并且,于得住境界之功德相生起后,坚持其住境,努力使其不能忘怀。从而加倍地增修广慧,正是于此原故中,这些人,纷纷记取差别所得之圣解。(注:这些都是有相,有为,有作,有得,有证之境界相。与真正意义的觉性,不可同日而语。)
经】如有一类得念住故。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当知亦尔。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得八支圣道相故。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圣道修故。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世尊。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当知彼诸长老。一切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是故世尊甚奇。
(解)如此,有一类得念住者,又有一类得正断者,以及得神足者,得一切根身者,得一切力者,以及得缘觉辟支佛者,当知全部都是如此有得有证者。(注:<心经>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更复有一类人,得其八支圣道的境界,从而证得八支圣道之相者,得其八支圣道,能治所治者,得其八支圣道之修习者,以及得其八支圣道之未生令生者,这些人,证得八支圣道,生起后坚住于不忘之境界,并由此,倍修增广者,从而记取差别所得之圣解。伟大的世间尊者!我见他们后,也生发出此种念头:这些长老们皆依【有所得】而显现观照之功夫。各说种种境界之相法,纷纷记取差别所得之圣解。当知这些长老们,一切皆是处在心怀增上慢之境界中,并为其增上慢所执持束缚了,于其胜义谛,即遍一切处一味相之无相胜义境界,不能了知。针对眼前的这种现象。伟大的世间尊者!真是太奇怪了!”(注:此经<解深密>,不入任何二谛声闻缘觉之世俗。)
 【经】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世尊。此圣教中修行苾刍。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尚难通达况诸外道。尔时世尊告长老善现曰。如是如是。善现。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何以故。善现。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我已显示于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如于蕴中。如是于一切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复次善现。修观行苾刍。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各别余蕴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唯即随此真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审察趣证。
(解)最终乃至伟大的世间尊者所善巧言说的!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之最难通达。遍一切之一味相。”(注:缘起即胜义之谛相。)伟大的世间尊者!此等圣教中修行比丘,于胜义谛遍一切之一味相,尚难通达,更何况外道们,岂可通达呢?这时,世尊告诉长老善现曰:“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善于显现之长者,注意谛听!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处,即遍一切一味相之胜义谛处,显现出正等正觉。现正等正觉后,即为他人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注:镜鉴。)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已然显示出,于一切蕴趣之中,清净所缘,(注:清净意根之鉴性。)就是胜义谛。(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我已然显示出,于一切处,(注:清净意根无处不在。正所谓:心生则法生。法在意根在。)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一切清净所缘,(注:净意根只有法尘。)皆是胜义谛。此等清净所缘(意根镜鉴),于一切蕴趣之中,皆是一味相(法义之相),没有其它之色相。如此,于一蕴趣之中,并如此于一切蕴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皆是一味相,没有其他的差别异相。(注:如<法华经>曰:“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人有所思维,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正是这个原故,善现!由以上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之处的。(注:其相就是【已遍计】,亦云:遍计所集。正所谓: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此之谓也。)再其次,善现!那些修观行的比丘们,在通达一蕴趣真如胜义法无我之性后,更不再寻求其他各别余蕴之趣了。并于其他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等等之中,唯有随顺其真如胜义无二智(谛)为依止故。(注:无二智,即不二法门。)于此,于其遍一切一味胜义谛(理义)处,审察趣证。(注:恒审思量也!)
经】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复次善现。如彼诸蕴展转异相。如彼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展转异相。若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异相者。是则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从因所生。若从因生应是有为。若是有为应非胜义。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善现。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善现。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虚空无相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相。如是异性异相一切法中。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当知亦然。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此遍一切一味相    胜义诸佛说无异
若有于中异分别    彼定愚痴依上慢
(解)正是这样!善现!注意谛听!由于以上之法理法趣,应当知晓,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的。(注:遍计所执,无所不在。)其次,善现!如彼诸蕴(色,受,想,行,识),展转异相(金与指环),如彼十二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展转异相,变幻往来,犹如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同时,也不同相现者。如此,则真如胜义之法无我性,也应该有因缘,即从因所生发。如果是从因生发,应当是有为法。但如果是有为的话,也就应当不是胜义谛。如果不是圣义谛,那么,应该另外寻求其他胜义谛。善现!注意谛听!由此当知,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称之为【有因】,非因所生,也不是有为法。(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所谓的胜义谛,得此胜义后,更不需要寻求其他胜义谛了。(注:胜义谛也无自性。此无自性之性,本然究竟,无须任何的主宰者。禅师有言:桥流水不流也。)只有常常时,恒恒时,即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注:清净意根上缘起不缘起。)诸佛之法性(鉴性之屏幕)依然安立着。无始劫来,法尔如是,法界本然,寂寂安住。是故,善现!由此法理法趣中,汝等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的。(注:已遍记,即遍计所集,或拟人化称之:遍计所执。)善现!譬如种种不属于同一类品种之不同的色相当中,此等遍计所执性鉴之功能,犹如虚空中无相一样,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虚空)之相。如此之下,一切异性,异相,以及一切法相中,胜义谛遍满虚空,即遍一切一味相,汝等当知,一切法义本然如此。”
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等法理法趣遍布于一切一味之虚空法相中。
此等胜义谛是一切诸佛所说的,没有异议。
如果有从其中产生出歧异分别者。
这种人一定是愚痴而增上慢者。
(注:此等愚痴之人,不可取,应远离。)
 

心意识相品第三

 
【经】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广慧。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
(解)此时,广大无量智慧之大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您所说:诸佛如来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亦于心意识秘密善巧。所谓菩萨者,与何等名相,称之为心意识秘密善巧呢?进一步说,如来与何等名相施设,称之为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呢?”(注:诸佛菩萨同一善巧秘密,这就是【心,意,意识】之缘起轨则。所谓解深密义,就是在开示诸佛菩萨之【心,意,意识】之运作轨迹。正所谓: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也。)
说是语毕。这时,世尊告诉广慧(广大智慧)菩萨言:“正是这样!正是这样!广慧谛听!你今日乃能请问如来法义之如此的深趣之义,也就是你今天已为欲利益安乐无量的众生,也就是你在哀愍世间,以及诸天,人,阿素洛等等。为其令获得到安乐义利,所以才发此问。(注:此问一生,功德无量。)你现在应当仔细谛听!我这就为你解说开示心意识秘密之义趣。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之中,彼彼有情,堕落彼彼有情之众生中。(注:众生众生者,此乃缘生也。)或于卵生,或于胎生,或于湿生,或于化生,皆以各自身份之相生起。而于其中,最初一切种子,来源于心识的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之发生与发展。(注:一切皆是缘生。)
经】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解)这里所言的【心识成熟】,是依赖二种执受而生发的。一者,有色的诸根,以及所依赖之执受。(注:色根之能所。)二者,名相,分别,言说,戏论,习气等等之执受。(注:法义法趣之种子执受。)同理,在有色界中,备具以上二种执受。于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注:无色界中,没有报身诸根。)广慧谛听!此中之识,亦称阿陀那识。(注:微细种子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有情正是由此种识于其身中,随遂缘起而执受的原故。同时,也称之为阿赖耶识。(注:世间阿赖耶。比阿陀那略微粗重些。阿陀那贯通世间与出世间。阿赖耶识只在世间。)为什么这样说呢?由于此识(阿赖耶)于身摄受,藏隐,同于安危取舍之义。所以,又名为【心】。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阿赖耶识是由色声香味触等等,积集滋长的原故。(注:遍计所集的结果。【集】乃无为法,轨则使然,不加取舍之作意。)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的原因,(注:阿赖耶识是结果。二者属性不同。)其中,六识身的转变迁移,称之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当中有一个叫做【识】的。眼及色为缘,生发出眼识。而与此种眼识一起随行,同步,即同时,同境的是有分别取舍的意识转动。所谓的有【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以及色声香味触做为缘起,生发出眼耳鼻舌身识来,并且这个【识】,是与眼耳鼻舌身识一起随行同步,即同时,同境,产生出一切分别意识之转动。(注:这就是旋。永恒的辩证。)
经】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    我于凡愚不开演
一切种子如瀑流    恐彼分别执为我。
(解)广慧!如果于此时,产生出一眼识之运转,也就是于此时,唯有一眼识的分别意识。而这一眼识的【分别意识】,与其眼识,同步行动与运转。如果于此时,产生出二,三,四,五等等,诸多其它识身之运转,也就是于此时,只有一分别意识,与其五识之身,同时同步运转。(注:不管他识有几种,意识只有一种。)广慧!就比如大瀑水流,如果有一浪花的生缘现前,也就是唯一浪花在运转。如果二个,或多个浪花生缘现前,就有相应的多个浪花运转,(注:这在当前,现代社会中已然是常识了。但古印度不然,世尊慢慢地讲。)然而,此种瀑流之水,自类恒流之态,无断无尽。(注:事物动态之关系,就是性。)又譬如净洁的镜面,如果有一影之生缘现前,也只有一影之生起,若二影,或多影生缘现前,即有二影,或多影缘起现前。这不是此种镜面转变为影相,更不是无受用灭尽方可得到其影。(注:前者执有,后者执空,二者皆非。)正因为如此,广慧!由此法义当知,人类应以酷似瀑流的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之基础。如果,于此时,有一眼识的生缘现前,即于此时,相应的生发出一眼识的运转之功德。如果于此时,有五种识的身缘生起,就于此时,相应的随缘显现出五识之身的运转。(注:人类前五识与第六意识是同时运作的。前五识可以或缺,唯意识不可缺少。)广慧!如此来看,菩萨虽然以【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之原故,于心意识(六七八识)上秘密善巧之运转,但诸如来(法义)并不等同于此种善巧方便,那些只是心意识之一切秘密善巧之菩萨。(注:菩萨与如来还是有区别的。菩萨表入世有为,如来表出世无为。)广慧!注意谛听!如果一切菩萨,于内法尘中的各各差别之中,(注:第七识末那识之镜面上。正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而有差别。)如实地不见,阿陀那,亦不见阿陀那识。(注:阿陀那无相,何以见?)同理,即不见阿赖耶,也不见阿赖耶识。更不见【积集】,也不见【心】。以至于: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香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根之法尘以及意识。只有这样,才称得上【胜义善巧】菩萨。广慧!等同于此境界者,方才名为:于心意识处,一切秘密善巧菩萨。一切如来(法义)等同于此施设。彼方可称之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注: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一切如来之法理法趣,皆于此【清净意根】之镜面上秘密善巧之运转之。)
此时,伟大的世间尊者,欲重宣此义,而作颂偈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只有运转之功德,不见运转之物相。)
一切缘起之种子,流转不停,犹如瀑流一样,(分不清楚彼此之【如实】之缘的,一切事物本然于其【轨则】之中运转着。这就是不可思议之旋。)
我对于凡夫愚痴之人是没有办法开示演说的。(如此无形无相之理义,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凡夫之人,只承认眼见身触的色尘觉受。对旋动之中的形而上之意识,是难以领悟的。)
只恐怕面对意识层面的分别,凡夫愚痴,取舍执著为实我了。(把遍计所执的意识,误认为补特伽罗实我。)
 

解深密经卷第二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一切法相品第四

 
经】尔时德本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诸法相善巧菩萨。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德本菩萨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诸法相
(解)此时,一切功德之根本大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您所说‘于一切法相上施设善巧菩萨’,以及于一切法相上的善巧菩萨者,(注:此【者】字,即是【清净意根】镜面上的,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为什么祂们要齐名于一切法相之善巧菩萨呢?(注:答案就是,清净意根上,一切法相,本然如义。)如来法趣,又为什么要【齐名】施设(屏幕上)那一切所能显现之一切法相之【善巧~镜面】菩萨呢?”此话说完,静立一旁。
此时,世尊告诉德本菩萨曰:“善哉!德本!你今天能够请问如此深刻之如来法义,并能够为安乐利益无量众生,以及哀愍世间一切有情,以及诸天人,阿素洛等等众生,并为了使他们全部获得如来法义之义利安乐。由此发问,善哉!善哉!汝今谛听!我现在就为你等演说开示一切法义之相。”(注:德本请法,世尊开示。下面就是<解深密>之核心内涵:三性。)
经】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习。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解)所谓的一切法相,大略归纳为三种。哪三种呢?一者,遍计所执法理法趣之相。二者,依他起法理法趣之相。三者,圆成实法理法趣之相。什么是一切法遍计所执之法理法趣呢?这就是说:一切法全都是假名安立出一个【自性~名相】之差别相,(注:差别者,乃无为也。)以至于为了方便随其缘起而演说开示之言说文字。(注:文字语言属分别取舍之有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无为性相一如之不二法门。注意!凡所【遍计】,本身就是合理的,符合于法则规律之【轨则】的。严格讲,凡遍计的就是法尔如是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什么是依他起之法理法趣之相呢?这就是说:一切法皆是缘起生发于【自性~名相】之中的。也就是说,一切法皆是相互依存的,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的无明缘行,(注:没有行也就没有无明。同理,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大乘佛法始终都是辩证的。)乃至于随缘起之处,招集于纯粹的诸大苦蕴。(注:凡存在皆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什么是一切法的圆成实之法理法趣之相呢?这就是指,一切法的平等性智之真如实相。(注:人类于【清净意根】处,本然就是平等性智。)于此真如实相之平等性智之清净意根之屏幕(镜面)上,一切菩萨(如来法义)皆都勇猛精进,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皆乃因缘不同故,于是菩萨们,如理作意,如理思量,皆无颠倒之念想思维,此为因缘法使然故。并由此因缘法乃能通达无碍。一切行者,于此通达之【清净意根】处,性鉴与镜鉴一如,渐渐地修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平等性智,乃至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方可证得圆满之菩提果报。(注:此境界恰是成佛之<法华经>中之【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也。)
经】善男子。如眩瞖人眼中所有眩瞖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瞖人眩瞖众相。或发毛轮蜂蝇苣蕂。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人远离眼中眩瞖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善男子。譬如清净颇胝迦宝。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赤染色合。则似琥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绿染色合。则似末罗羯多末尼宝像。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黄染色合。则似金像。由邪执取真金像故惑乱有情。
(解)善男子啊!注意谛听!犹如眩翳(眼疾)者,其眼中所见之物皆是变形扭曲的。遍计所执之相,就相当眼疾之人所见之物。(注:凡有情所见的皆是“第二月”,第一月,不可见。凡夫之人妄言其事。正所谓:一切智者皆以譬而得悟。敢问:世俗之眼,哪个不翳?)又如眩翳之人眩翳众相,如发毛,如轮,蜂,绳,苣,蕂,又如青,黄,赤,白,等等差别之相现于眼前,(注:凡相皆幻。)所谓的依他起相,就应当是指这些。再如净眼之人,(注:清净意根之人。)远高于一切眼中之眩翳过患,(注:凡眼无病者,即是清净意根之人。此种人,没有眼疾。虽见二月,得悟一月。此乃为觉者。)这种境界之人,其净根之眼,其本性所行之一切法,皆是无乱境界。(注:驴见马见,毫不走样。)此乃圆成实相,即是如此。善男子!譬如清净的颇眡迦宝,本身无有任何颜色,如果与青染色和成的话,则可以似是帝青色,大青色,末尼宝像等等。世俗之人由此,邪执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人心,忽悠有情。如果是与绿染色合成后,则似末罗羯多末尼宝像,由此,凡愚之人,邪执末罗羯多末尼宝的原故,惑乱人心,忽悠有情。再或与黄染色合成后,则似金像。凡夫由此邪执,以为是真金像故,从而惑乱人心,忽悠有情之众生。(注:由此当知,世间之一切,皆是缘起和合而生成的,执著为实有,就是邪见。)
经】如是德本。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等邪执。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解)正是如此!一切功德之本菩萨!注意谛听!就如同那个清净的颇胝迦上,所有的染色与之相应,即可发生变化,这就是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说习气等等,行者应当知晓:现实的存在就是这样的。现实社会就犹如那个清净的颇胝迦上,(注:状如水晶的宝石。此喻指"清净意根"。)所有的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色等等邪执,皆是于依他起相上,产生出遍计所执之相执的结果。这一点,你要清楚明确。(注:关键是【执】字,若无执著,能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者,即是圆成实者。)犹如那个清净的颇胝迦(水晶状物体),一切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又犹如于那个清净的颇胝迦(水晶)上,所有的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皆于常常时,恒恒时,皆是没有一个真实自性的。何以故?因其无自性就是自性。也就是于依他起相上,再由遍计所执相,缘起于一切常常时,恒恒时,全部无有真实。这就是无自性之性,也就是所谓的圆成实相。这个法理法趣,你们应当明确知晓。(注:这个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无自性之性。舍此无它性。)
经】复次德本。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解)其次,德本!相与名相应,以为缘故,如此遍计所执之相,可以了知的。在依他起相上,生发出遍计所执相,并执以为缘故,那么,依他起相,是可以了知的。如果,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以【无执】以为缘的话,圆成实相,也就可以了知了。(注:关键在一个【执】字上。有执无执,性质迥异。)善男子!如果一切菩萨根性者,能够于诸法的依他起相上,如实的了知遍计所执相,(注: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以无住本立一切法,驴见马见,如来法尔。)也就能够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义。(注:清净意根处,皆是内法尘。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如果诸菩萨,如实的了知依他起相,也就能够如实的了知一切杂染之相法了。(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如果诸菩萨如实不走样的了知圆成实相,(注:即不走样的依他起而遍计执。正所谓:驴见马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能够如实了知一切清净意根之鉴性上的清净相法。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注:如如法尔。)善男子!如果诸菩萨能够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注:唯内识无外境。)即可断除杂染之相法。若能断灭杂染之外色尘之相法,也就能够证得清净内法尘之相法。(注:笔者认为,遍计所执是欲界,依他起相是色界,清净意根上的圆成实是无色界。正所谓: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
经】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故。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了知无相法    杂染相法不能断
不能杂染相法故    坏证微妙净相法
不观诸行众过失    放逸过失害众生
懈怠住法动法中    无有失坏可怜愍
(解)正是这样!德本!注意谛听!由一切菩萨之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以及依他起相与圆成实相的原故,以此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内法尘),杂染之相法(外色尘),以及清净相法(性相一如之圆成实)。行者若能够如实了知无相法(内法尘)的话,那么,就可以断除一切杂染之相法(外色尘),如果断灭了一切杂染相法(外色尘)的话,那么,也就能够证得一切的清净相法。(注:即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的圆成实相。)凡能够齐于此种名称的,即可为:一切法相之善巧菩萨。如来法义,全部齐于此种法理法趣之施设名相。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这就是称名为:一切法相之善巧菩萨。”
此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作偈颂曰:
如果不了知无相法(内法尘)的话,杂染相法(外色尘)是不能断的。
如果不断除外色尘之杂染相法的话,那么,就可能败坏亲证微妙甚深之净相法。
如果不仔细观察一切所行之众生的过失的话,那么,放逸这些过失后,将会损害其他众生。
如果懈怠于有住法或动法之二边中的话,那么,无与有的二边失坏,都将是可怜愍的人。
(注:大乘佛法始终都是辩证的不二法门。)
 

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第五

 
经】尔时胜义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曾独在静处。心生如是寻思。世尊以无量门。曾说诸蕴所有自相生相灭相永断遍知。如说诸蕴诸处缘起诸食亦尔。以无量门曾说诸谛。所有自相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以无量门曾说诸界。所有自相种种界性。非一界性永断遍知。以无量门曾说念住。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如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亦复如是。以无量门曾说八支圣道。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
(解)此时,胜义谛生发之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曾经独处于静处,心中生起了如下的寻思念想:伟大的世间尊者!您能够以无量无边之法门,述说着一切蕴趣中所有之自相,生相,灭相,永断,遍知,等等。譬如说:诸蕴,诸处,缘起,诸食等等,皆是如此。并以无量无边之法门,曾经言说过:诸谛,以及所有之自相,遍知,永断,作证,修习,等等。并以无量无边之法门述说诸界之所有自相,以及种种界性,以及非一界性,永断,遍知等等。又以无量无边之法门述说念住,以及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之中,未生发出来的,令其生发,已生发的,令其坚住,不忘,一至倍修增长,广大。譬如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等等,亦复如是。以上所说,皆是以无量无边之法门,述说的八支圣道,以及所有自相,能治,所治,以及修习其未生发的,令其生发,已生发的,令其坚住,不忘,以至倍修增长与广大之。(注:法门无量誓愿学,此之谓也。)
经】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未审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我今请问如来斯义。惟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胜义生。汝所寻思甚为如理。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再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注:名相自性本身就是无为涅槃的。)但不清楚,伟大的世间尊者!您是依据什么密意作出了如此结论的呢?您曾说过:“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我今天请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只希望如来您能够哀愍我们,详细地解释一下这句【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所有的密意。
此时,世尊告诉胜义谛之生发菩萨曰:“善哉!善哉!胜义生!注意谛听!你所寻思的,甚为如理如法。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今天乃能够请问如来法义之如此深趣,是你今天为了欲利益安乐无量无边之众生,哀愍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等,为了令他们都能获得义利安乐,所以才发出此问。(注:胜义生菩萨已然觉悟,他是在为众生而发问。目的是要引发出世尊如下之开示。从而由此圣言量,利益无量无边之后世众生。悲心切切,法义昭昭。)你应当谛听!我现在就为你解释演说【所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所有密意。”
胜义生!应当知晓:我依三种无自性之性,密意说言“一切法皆无自性。”这就是所谓的:一切相无自性之性,一切生无自性之性,一切胜义也无自性之性。(注:相是依他起性,生是遍计所执性,胜义是圆成实性。笔者认为:递进一步,就是法报化三身,即法身圆成实,报身依他起,化身遍计执。)
经】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解)善男子!什么是诸法无自性之性呢?这就叫作一切法遍计所执相。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是因为:由于假名安立为相,而不是由自相安立为相。(注:凡安立假名者,皆是内法尘之名相也。而自相安立者,乃是外色尘之具体个案。)所以,如来法义才说:名相者,无自性之性也。为什么一切法的生发皆是无自性之性呢?这就是因为,一切法皆是依他起相。为什么这样说呢?此乃是因为依他起之因缘本俱之业力使然也。此种有,不是自然外道认为的有。(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由此,称之为:一切缘生皆是无自性之性。为什么说,一切法中,胜义也无自性性呢?这就是说:由于生无自性性的原故,所以,称名为:无自性性。也就是说:一切缘生之法,也就是称名为;胜义无自性之性。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于一切法中,如果是清净的所缘境界,(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那么,由此就可以说,是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其次,更有一切法的圆成实相,也同样名为“胜义无自性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之为【胜义】。同时,也就是【无自性性】。正因为,是一切法之胜义谛的原故,即“无自性性”之所显现的原故,由此因缘,诸佛如来,称其为:胜义无自性之性。(注:一切法,本身就是无自性的。所以,所谓的“三性”,即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皆是无自性之性。这一点,就是本经的【深密】所在。可惜,历史上,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经】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善男子。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无为。一切杂染不相应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由无为故无生无灭。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解)善男子!譬如虚空之华,相性就是无自性。应当知晓这个道理。再譬如幻化之像,生发之性,也是无自性的。你们应当知晓这个道理。即一分之胜义,也是无自性之性的。当知亦尔。譬如虚空,唯有众色之变幻,没有自性之显现。(注:若有自性,虚空就无变化了。这里充满了辩证中道观。)人类行者,遍一切处,即使是一分胜义,也是无自性之性的。这个道理应当知晓。正因为,一切法皆无我性之所显现的原故,所以,一切法之胜义遍一切处。(注:所谓的遍计所执,是指法性,即如来者,已然遍计一切处。)善男子!我(如来法义)依赖如此之三种无自性之性,密意方曰:“一切法皆无自性”。(注:这句陈述语,是全部佛的核心内涵之密义。)胜义生发之菩萨!注意谛听!你应当知晓:我依赖于相无自性之性,密意言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法自相都无所有的话,那么,则不会有生发的。如果无有生发,也就没有了灭。如果没有了生灭,那么,本来即是寂静。如果本来寂静的话,那么,则自性就是涅槃。于此中都不会产生出少分的所有,更何况能够令其进入涅槃之境界呢?(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入是有为法。)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依赖于相无自性之性的原故,密意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注:可参看<诸法无行经>,修行者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善男子!我亦依赖一切法皆无我性,所显现出来的胜义无自性之性,密意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法皆无我性,所能够显现出来的胜义无自性之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一切法的法性,全部安住于无为。同理,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注:法法不相到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一切法之法性,亦全部安住于无为。由此无为故,所以称为:不生不灭。(注:这是不生不灭,喻指法性。)由于一切杂染不相应的原故,即法法不相到的原故,一切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注: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一法,在缘起之当下,都是本然寂静,自性涅槃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如来法义)依赖于无我之性,所能显现出来的胜义无自性之性,密意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注:这里是此<经>的难点与重点,没有辩证思维的人,以及意根不清净者,是很难从此契入的。后世唯识宗也是从这里演绎发展开来的。)
经】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
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
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
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
(解)其次,胜义生!注意谛听!不是由有情界中之一切有情之类,另外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其自性故,同理,也不是那些有情众生中,另外别观依他起自性,以及圆成实自性,为其自性故,注意谛听!我立三种无自性之性,然而由此一切有情于依他起自性以及圆成实自性上,又行增益遍计所执自性的原故,所以,我才权巧方便而立出三种无自性之性。(注:遍计所执是在依他起与圆成实的基础上,“增益"出来的。笔者认为,此种“增益”本身,就是<金刚经>中的"是名"。增益本身不涉世俗之好坏,优劣以及凡圣之分别。)由于以上原因,遍计所执之自性显现出“增益”之相,于是,一切有情众生,皆于依他起自性,以及圆成实自性中,随其缘起而言说一切诸法之法相。这就是【正智~如如】者,随其缘起而言说诸法,一切皆是如是如是。(注:清净意根上的“不走样"。)由此言说以及文字之熏习心故,同时,亦由言说文字随其觉性故。以及由此言说文字随眠故,由此,一切有情皆于依他起自性中,以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缘起之遍计所执之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注:本然如此,法尔如是。遍计所执,何罪之有?)一切众生皆于依他起自性与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正是由于以上因缘,一切众生才能够生当来世之中的依他起自性中。(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此种三性,犹如法报化三身一样,是不可分隔的。这就是大乘佛法中的辩证统一中道观。)由于以上因缘,或者为烦恼杂染所侵染,或者为业力杂染所侵染,或者为生缘杂染所侵染,于其生死之中,长期地驰骋,长期的流转,没有一个休息时。或者在那洛迦(地狱),或者在旁生,或者在饿鬼,或者在天上,或者在阿素洛,或者在人中受一切苦恼。(注:六道轮回众生,皆因遍计所执之业力使然。然此【遍计】本身并无好坏,优劣,凡圣之分别。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类只要能够转识归根,牢牢把握住【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一切遍计所执,都将是人类走向【觉悟】的增上缘。)
经】复次胜义生。若诸有情从本已来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彼虽如是种诸善根。乃至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然于生无自性性中。未能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一切行未能正厌。未正离欲未正解脱。未遍解脱烦恼杂染。未遍解脱诸业杂染。未遍解脱诸生杂染。如来为彼更说法要。谓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
(解)其次,胜义生!如果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种过善根的话,那么,未清净之障碍,以及未成熟之相续,并且也不多多修习胜义之解,从而未能积集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注:佛教讲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为这些凡夫之人,依生无自性之性,而宣说一切法。他们听闻我讲的法义后,能够于一切缘生之行中,随其缘分,当下解了无常,无恒,这本身就是不安隐之变幻无常的法理法趣。于是,这些人于自己的心中,面对一切行为,皆生起了怖畏之情绪,对世事,深起厌患之感。并且,于生活中,忌恶如仇,遮止一切恶患,于一切恶法上不起造作之心。但于一切善法上,能够自觉地精进修习。正是这种,修习善因种子的原故,未种善根者,得以种植善根。未清净障的,得以清净。未成熟相续的,令其成熟相续。(注:相续是生命存在的本质特征。不可以断灭之。)正是由此因缘,多修胜义之解,同时,亦多积集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注:资粮是因,功德是果。)以上之人,他们虽然如是在种一切善根,乃至于积集福德智慧之资粮,然而,却于生无自性性中,不能够做到如实地了知相无自性性,以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是,他们面对一切行为时,未能做到正确的厌离,也未能做到正确的离欲,即未能正确地解脱,亦未能做到遍计解脱一切烦恼杂染。更未能遍计解脱诸业杂染。亦未遍计解脱一切生杂染。胜义生!注意谛听!如来法义为了他们进一步再说法要。这就是“相无自性性,以及胜义无自性性”。(注:三种无自性,是一层层递进的。生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经】为欲令其于一切行能正厌故。正离欲故正解脱故。超过一切烦恼杂染故。超过一切业杂染故。超过一切生杂染故。彼闻如是所说法已。于生无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简择思惟如实通达。于依他起自性中。能不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由言说不熏习智故。由言说不随觉智故。由言说离随眠智故。能灭依他起相。于现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断灭当来世因。由此因缘于一切行能正厌患。能正离欲能正解脱。能遍解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解)为了要让其一切行为都能够正确地厌离故,以及正确地远离欲望故,正解脱故,超过一切烦恼杂染故,超过一切业杂染故,以及超越了一切生杂染故,那么,当他们闻晓了如是所言的法要之后,将会于“生无自性性”中,正确地理解“相无自性性”以及“胜义无自性性”。并且以此来拣择思维,(注:第六意识。)如实通达于一切事物之“轨则",并能够于依他起自性中,完全可以不执著遍计所执自性之相,(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只存法义,不涉世俗。)由此言说,不须经过有为熏习智种的缘故,由此言说,不须随顺觉智的原故,由此言说,远离随眠之智的原故,由此,能够灭除依他起相,并于当下现法缘起之时,以其本有的智力所持,就能够永远断灭当来世因。(注:不再受后有。)由此之因缘,听闻我法者,当于一切时,皆能正确地行使厌离祸患的权力。并能够正确地出离欲望之束缚。从而得到正确的解脱。亦能全面遍计无余地达到解脱烦恼,业染,生缘三种杂染之相的束缚。(注:人类于此【清净意根】之境界上,一切遍计所执性,皆为【已遍计】之正知正见。也就是“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之【遍计所集】相。此相乃遍计之【集】,非关好坏,美丑,优劣,凡圣之分别。一但分别,即为意识取舍之责也。这一点,历史上,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经】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说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其次,胜义生!一切声闻乘种姓之有情,也是由以上所言之道,以及所言之行迹的原故,证得的无上安隐之涅槃。一切独觉乘种姓之有情,以及一切如来乘种姓之有情,皆由此道此行迹的原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注:皆是由“三性”,即【六七八识一合运作】而所成就。)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同一妙清净之道。(注:清净意根屏幕之性鉴之道。)六道众生,一切有情,皆是同此共一的究竟清净(意根)之道。更没有其它第二了。(注:笔者认为,清净意根是有情众生,唯一成佛的大道。史称成佛的<法华>,其密义,就是指【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因此,我依以上之法理法趣之原故,密意言说:唯有一乘。(注:只论见性。)但不是于一切有情界中,没有其他种种有情之种姓,其中,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等等有情之差别相。(注:性一相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善男子!如果一向地执著趣寂声闻种姓之補特伽罗(数取趣)为我者,虽然蒙受诸佛施设的种种勇猛的加行方便之化导,(注;诸佛菩萨的加持力量。)最终,也不能令其当坐道场时,亲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注:真正成佛之觉悟者,当于清净意根处,以依他起为根本,于遍计执中无我,无補特伽罗,当下圆成实。即契入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的佛之正见。)
经】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
(解)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本来是只有下劣种姓的原故,并且一向慈悲薄弱的原故,一向恐怖害怕众多苦难的原故。如此以来,正是由于一向的慈悲薄弱,所以也就一向背弃一切利益众生之事业。又由于一向怖畏众苦的原因,由此引发出一向背弃一切缘起诸行之所作。(注:由于恐惧苦难,就想逃避现实。厌离世间。仇恨语言文字,以及意识。并以世俗为敌。否定科学与发展。)我从来不会说出,否定以及背弃利益一切世俗众生的事的。(注:佛法不离世间法。)我也从来不会说,背弃发起一切缘起诸行的所作者。(注:依他起就是一切缘起之作者。)正是因为这些依他起及遍计执者,当作道场,并且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境界。是故,我才说:他们是一向趣寂声闻的一类。如果能够回向菩提的话,这种声闻种姓的補特伽罗(数取趣),我也会以不同的方便法门演说其为菩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彼既然已经解脱了,烦恼障也消了。那么,如果承蒙诸佛菩萨等觉悟道时,于其所知障中,其心亦可当得解脱。(注:所知者,不一定必障。入佛知佛见,即是非障。)由于这些人最初为了自己个人利益,修行加行是为了摆脱烦恼,是故,如来法义施设他们为声闻种性。(注:声闻属二乘,还有我在,法执依旧。)
经】复次胜义生。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
(解)其次,胜义生!如同我以上所说的,于我平日善说善制法毘奈耶(三藏之一,律藏),最极清净。意乐所说的善款法中,一切有情之类,从意识解说之种种差别中即可得到。(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善男子!注意谛听丨如来法义只是依赖于以上三种无自性性,(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并由此甚深之密意,于其所宣说的不了义之经中,以【隐覆】之密相,宣说一切法要之核心内涵。称之为:【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注:法本无生,缘起方显。)于此密意之经中,如果诸有情众生中,已然有种上品善根之人的话,那么,在清净意根上,已经解除了一切【有覆】之障碍,自由意相,已然是成熟相续,(注: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已经完成了多世修行之胜义之解,已然能够积集上品善根之福德智慧之资粮。(注:前世因缘,业已成熟。)
经】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依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為彼種種勝解有情,轉正法教。诸佛如来无邊智见,我等智见猶牛跡。
(解)那些人如果听闻了以上的如是法理法趣后,于我所宣说的甚深理趣之密意言说中,如实解了,并能够从此如是法理之中,深刻生发出坚定的信解,那么,此人必将于以上之甚深密意言说中,以不颠倒之智慧,如实通达无碍的。(注:若不通达者,即说明还未如实解了其甚深密意之言说。笔者认为,此其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者一如之关系,即是此<经>密意言说之所在。)因为,于此通达并善于修习【三性一体】之密趣,所以,这些人,能够最快之速度,速疾(当下)即能亲证最终极的究竟。(注:笔者认为,此<经>之密意,就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三性”中。这其中对[遍计所集]之清净意根之【染净双依】的正确认知与理解,尤为关键。)同时,对我所讲的以上这密意深信不疑,生发出净信之心,从而知晓其如是善妙之如来应供之正等正觉,并能于此[清净意根之密意]处,于一切法上显现出无上正等正觉心。(注:以无位本立一切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汝等当知!如果一切有情,已然种植了上品善根,于此[清净意根]上,已然清净了一切障碍,(注:以无住在,立一切法。本无障碍。)已然成熟了一切相续,(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成熟相续。)也就是已然多生累劫的修习胜义之解的结果。(注:闻思修是必要的。人类在走向[觉悟]的道路上,意识扮演一个决定的[角色],俗语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之谓也。)如果未能积集上品福德与智慧之资粮。但其性质直。(注:意根清净。)真对这种质直之类的净意根人,虽然他们一时还无力正确的判断,以及思择废立,但却已然不安于执住在自见取舍之中了。(注:这是意识在[转识归根]的前期准备阶段的正常反应。)他们如果在听闻以上之法理法义后,于我所言说的甚深秘密言说,(注:即<法华经>中之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上。)虽然暂时还无力能够全部的如实了知,然而,于此法中能够生发出胜义之解,并且深发清净意根之信念,信此经典所言之[三性一如]的法理法趣,皆是如来法义所说,(注:清净意根上,皆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舍此无他。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正所谓:法义昭昭,觉者当知。)其中如来之法义,甚深,极甚深,(注: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法甚深甚深。)由此甚深缘起,本身就是空性之相应。此处(净意根)难见难悟,不可以寻思作意而求之,亦不是其寻思作意之境界。(注:清净意根是鉴性,本不作意。)如果有微细详审之人,以其世智辩聪之世解,于此经中,面对我所宣说的甚深密意,自己轻视自己,不求进步,反而住在自卑的情感当中,妄作如下之感言:诸佛菩萨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只有佛与如来方能了知通达,不是我等之辈所能够了知的。一切佛之如来,为一切种种胜义胜类之有情,转正法轮之言教。诸佛如来之无边智见甚深甚深,我等凡愚之智见相比之下,犹如牛的足跡一样狭小。(注:人类的意识与如来之法义,二者不可比。一个有为,一个无为,有为永远无法超越于无为。)
经】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书写护持披阅流布。殷重供养受诵温习。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辞不能通达。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彼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若诸有情广说乃至。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
(解)这些人,于此经典中,虽然能够恭教,并为他人宣说,以及书写护持,披阅,流布,并且殷勤庄重地供养,受诵温习,然而即未能以其修习之相发起加行之利益。由此,于我甚深密意之所宣说,不能通达其言词理趣。但由于以上闻思之因缘,那些闻法之有情众生,也能够通过闻法之熏习,增长其福德与智慧之二种资粮。即使是那些相续未成熟者,通过意识上的不断熏习,也将能够不断地成熟起来。但如果有一类人,虽然是能够广说,但未能积集上品之福德智慧资粮,其性非质直。(注:不能做到“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这种非质直类人,(注:没有证到清净意根之人。)虽然有能力思择废立,但还是安住在自己的成见取舍之中。(注:思择不思择,皆为边见。)那些人,如果听闻了以上所说的法理法趣,于我的甚深密意之言说中,不能如实的了解,(注:即不能亲证清净意根之存在。)那么,他们即使于我所说的如是法上,生起了信解,但是却于其法义随言执著,(注:依文解义,说什么,就执著什么为实有的。)于是言:一切法决定地没有了自性,亦决定是不生不灭的,以及决定是本来寂静的,决定是自性涅槃的。并由此因缘,(错误的认为)于一切法上获得无所见,以及无相之见,并由此得到到一个[无见无相]之见故,拨一切相皆无相之过,(注:恶取空。)并且,诽谤拨弄一切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以及圆成实相。(注:妄图消灭遍计所执相与依他起相。诽谤遍计所执是万恶之根源,必欲除之而后快。)
经】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是故说彼诽拨三相。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而非义中起于义想。由于我法起法想故。及非义中起义想故。于是法中持为是法。于非义中持为是义。彼虽于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长。然于非义起执着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广大无量善法。复有有情从他听闻。谓法为法非义为义。若随其见彼即于法起于法想。于非义中起于义想。执法为法非义为义。由此因缘当知同彼退失善法。
(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由于有依他起相,以及圆成实相的原故,遍计所执相方才可能施设出来。(注:依他起与圆成实,本是[遍计所执]的亲生父母。如果杀死了儿子,父母也就绝了后。此乃外道之断灭者。不可取,应远离。)如果于依他起相,以及圆成实相中,见为无相,(注:恶取空。)那就是在诽谤拨弄遍计所执相。(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性缺一不可。)以上之说,也就是在诽谤拨弄三相。这些诽谤三性者,虽然于我所说的法上,起于了法义之想,但却未能于真实义中,起于义想。(注: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这些人只知于我法中,起于法想(文字)想,但其不是于其义中起于义想的原故,于是,这些(诽拨者)在其法相中,执著这个法相,又于非义之中持之为是[义]。(注: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不明[法与义]的颠倒见。初学者,极易混淆。)这些人,虽然于法相上生起了信解,并增长了福德果报,然于[非义]中,却起了执著之心,退失了般若智慧。(注:见法不见义。)这种人由于智慧的退失,从而也退失了广大无量无边的善法。(注:凡是[已遍计]的,就是如来法尔,本然如此的。)其次,另有一些有情众生,从其他处听闻了外道之法,误以为是我说的佛法,并以[非义]为义,如果随其见解的话,那么,他们就必然是于法相当中,生起一切实有之法想。并于[非义]中,生起于真实义想。(注:以假为真,以幻为实。)并且,执著于法相就是实法,[非义]就是真义。(注:误入颠倒想中,不能自拔。)由于以上因缘,应当知晓:这种状态,就犹如那些退失善法的邪见之人。(注:法义见谛决定了一个人的修行境界。)
经】若有有情不随其见,从彼欻闻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便生恐怖。生恐怖已作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由此因缘获大衰损触大业障。由是缘故我说若有于一切相起无相见。于非义中宣说为义。是起广大业障方便。由彼陷坠无量众生。令其获得大业障故。
(解)如若有一种有情,不随其见相流转,从其缘起中,忽然间彻闻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便生发出了极大的恐怖。(注:害怕虚无。希望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在。)生发起恐惧之心后,私下作如是言:这不是佛的语言,一定是邪魔所说。(注:这种人不能够接受这个世界是虚幻空性的结果。)这种恐惧之人,心中作此解后,面对这种宣传大乘般若空性的经典,进行诽谤毁骂。(注:诅咒不能接受的事实。)由于此种因缘,获得极大的福德衰损,触范了诸大业障。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说如果有于一切相上起无相见者,于非义中宣说为义,是在起发广大之业障与方便。由此,将会堕落陷无量无边之众生,令其获得极大之业障,使其不得解脱。(注:妄言一切相皆无相见者,有大业障之果报。初学者,不得不慎。)
经】善男子。若诸有情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熟相续无多胜解。未集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常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不能如实解我甚深密意言说。亦于此法不生信解。于是法中起非法想。于是义中起非义想。于是法中执为非法。于是义中执为非义。唱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拨为虚伪。以无量门毁灭摧伏如是经典。于诸信解此经典者起怨家想。彼先为诸业障所障。由此因缘复为如是业障所障。如是业障初易施设。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无有出期。善男子。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有如是等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
(解)善男子!如果一切有情众生,没有种得善根福德,未能清净所障,未能成熟相续,又没有多少圣义之解。(注:少闻经典之熏习。)也就不能够积集福德与智慧之资粮。其性非质直,亦非质直之类种。如此之人,虽然有能力思择废立,世智辩聪,但却时常安立在自己的知见取舍之中。(注:此种人障重难觉。自作聪明。)这些人,如果听闻了我所讲的法义后,不能如实理解我的甚深之密意,以及我密意言说中的隐覆意趣,并对此法生起了疑虑之心,不生信解,并于此法中,生起非法之想,于我是义中,生出非义之想,并于是法中,执著于非法,于是义中,执著于非义,宣唱如下之言:此不是佛说,乃是魔说。并且,作此错误的理解与判断后,面对此经典文字,诽谤毁骂,拨责为虚伪,以无量法门,毁灭摧伏如是之经典。(注:愚痴恼怒之人,没有理智,很难觉悟。)对于其他信受理解此经典者,生发出怨家仇恨之想。(注:自己无智,还怨恨他人走向觉悟。此种人,业障深重。)这种人,先为诸业缠身,障碍了智慧的发展。并由此因缘,再为如是的业障所缚,不能自拔。面对此种业障,初始者,还有希望,易于施设权巧方便,如果思想意识已然固化了的话,那么,意根[有覆]厚重的话,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也是无有出期的。(注:由此可见,思想意识的坚固性与可怕性。笔者认为,修行就在意识的思维模式之转变。观念若变,劫障顿除。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善男子!注意谛听!如以上所说,于我所善说,善制法,毘奈耶(戒律),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有如是等一切有情之类,能够意解领会种种差别可以得到。(注:于依他起与圆成实中,遍计所执是人类走向觉悟的希望。这一点,历史上少有人真正看到。可惜了。)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诸法皆无性    无生无灭本来寂
诸法自性恒涅槃    谁有智言无密意
相生胜义无自性    如是我皆已显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坏正道不能往
依诸净道清净者    惟依此一无第二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无差别
众生界中无量生    惟度一身趣寂灭
大悲勇猛证涅槃    不舍众生甚难得
微妙难思无漏界    于中解脱等无差
一切义成离惑苦    二种异说谓常乐
(解)此时,世尊欲重宣此种法理法趣,于是,作偈语颂曰:
一切全部的法(轨持)皆是无自性的。它们是无生亦无灭本来寂静的。
一切法本来自性恒常处于涅槃状态,谁又能有智慧言说它没有密意呢?
在这里相生与胜义皆无自性,这个道理我全部显示了出来。
如果不能够知晓佛的此种密意的话,那么,将会失去坏掉正确的道理,使人无法前往正知正见。
如果是依赖于清净意根之清净道者的话,那么,只有依此(净意根)一路,而没有第二种道路。
所以我于其中建立了一乘之法,但并不是说一切有情的自性之相是没有差别。
众生界中有无量的生命现象,只有度化当下之一世报身之趣归于寂灭。
行者们大悲勇猛地去证涅槃,但能不舍弃群生的话,那将
是甚为希有难得的。
如此微妙难思的无漏境界,众生之平等性智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于其等无差别中方得真正意义之解脱。
一切大乘法义皆成熟于远离困惑与苦恼,这其中,二种不同的言说(对峙)观点本身就称之为常乐我净的。(注:大乘佛法本身就是辩证的。)
 
【经】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密意语言甚奇希有。乃至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
(解)此时,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一切如来法义的密意言语非常的奇妙而希有。乃至于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以至于难通达最难通达。(注:大道至简,说出来也没有人信。于是最普通的反而被众生之无明[遮覆]成深密了。这就是后世所言成佛的<法华>中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如以上所示,我(胜义生发菩萨)今天领受了伟大世尊所教导的义理。当于分别所行的遍计所执相以及所行相中,假名安立,以其为色蕴,或者为自性相,(注:自性相是指世俗之差别名相之属性。)以及个体之差别相。假名安立,色蕴生,色蕴灭,以及色蕴永断,遍知,或其自性相,或其差别相。这一切就是[遍计所执相]。
经】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依此假安立,施设出了一切法,皆是生无自性之性的。如果即使分别所行的遍计所执相,以及所依行相,就叫作[依他起相]。伟大的世间尊者。依此以上法理法趣施设的一切法,皆是生无自性性,以及一分胜义解之无自性之性。如是,我今天领受理解伟大的世尊所说之法理法趣。如果能于此分别所行的遍计所执相,以及所依他而起之行相中,由其遍计所执相的原因,不能够成为圆成实的话,那么,这种自性(遍计执性)本身就是无自性之性。一切法无我,真实如此的清净所缘,这就是圆成实相。(注:笔者认为,此处的圆成实,就是人类在缘起之时,依他而起的遍计所执之性,于清净意根上的真实不走样的[如来者,诸法如义]。此种圆成实,换个角度就是:性相一如之不二法门。)
 
【经】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色蕴。如是于余蕴皆应广说。如于诸蕴如是于十二处。一一处中皆应广说。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应广说。于四种食一一食中皆应广说。于六界十八界。一一界中皆应广说。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依照以上所言,施设出一分胜义无自性之性。如同于色蕴中如是施设,就应当于其它蕴处皆应广泛宣说。如果于如蕴中如是施设,那么,就应于十二处,一一处中全部都应广为宣说。并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全部都应广泛宣说。即于四种食,一一食中全部的广为宣说。亦于六界,十八界,一一界中,广泛宣说。正是因为以上之原因,我今领受理解世尊您所宣说之法理法义者,如果于分别所行之遍计所执相,以及依他起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此种苦谛已然是遍知型的,或者自性相,或者差别相,这就是遍计所执相。(注:遍计所执,本身不具好坏,优劣,凡圣之分别取舍之性能。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遍计所执喻指是名世界。人类共业,见苹果就叫苹果,见桌子就叫桌子,这就是典型的遍计所执。无善无恶。清净意根上的驴见马见,就是遍计所执。)世尊!依此道理,施设一切法,其相皆无自性之性。如果即此分别所行之遍计所执相,以及依他起相,这就叫作依他起相。(注:一切法之缘起皆是依他而起的。即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世尊!依此理趣,施设一切法皆为生无自性之性,以及胜义无自性之性。如此,我今天领受理解世尊所说法义者,如同,即于此分别缘起所行之遍计所执相,以及所依从之行相中,由于遍计所执相不等同圆成实的原故,即此种自性就是无自性之性。这就是一切法无我,真如清净(意根)所缘,是名为:圆成实相。(注:圆成实,就是于缘起之依他起中,遍计所执之不走样,即驴见马见,如如显现,行者于此,能够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当下便是圆成实者。)
经】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苦谛如是于余谛皆应广说。如于圣谛如是于诸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一一皆应广说。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正定及为正定能治所治。若正修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依此法理法趣,施设出一分胜义无自性之性。譬如于苦谛即如此,于其他余谛,也是这样广为宣说的。再如圣义谛也是如此,于诸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一一全部都应广为宣说。如此,我今天领受理解世尊所说的法义一样,如果于分别所行之遍计所执相,以及所依他起行相中,假名安立之,以为正定,以及为正定之能治所治。如果是正确修的话,未生起信心的令其生起信心,已经生发的令其坚住不忘。由此而倍修,增长广大,或是自性相,或是差别相,这就是名为:遍计所执相。(注:所谓的遍计所执相,就是自性相与差别相之缘起名相。)伟大的世间尊者!依此施设一切法相之无自性之性,如果是分别所行之遍计所执相之所依赖之行相,是名为:依他起相。(注:凡是遍计所执所依赖的一切缘起之行相,皆称之为依他起相。)世尊!依赖此种施设一切法,皆是生无自性之性,以及一分胜义无自性之性。如是,我今领受理解世尊所说之法理法趣者如下:如果于此分别取舍时,一切所行的遍计所执相,及所依之缘起行相中,由于遍计所执相而不能成就实相故,这就是自性,本身就是无自性之性。其中,法无我之真如清净所缘,就是名为:圆成实相。伟大的世间尊者!依于此种法理法趣,施设出诸法一分胜义的无自性之性。(注:胜义也无自性。换句话说,无自性之性,就是自性。)
经】世尊。譬如毗湿缚药一切散药仙药方中皆应安处。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应安处。世尊。如彩画地遍于一切。彩画事业皆同一味。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复能显发彩画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复能显发彼诸经中所不了义。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譬如毘湿缚药,于一切散药,仙药方中,皆有其成份。如此道理,伟大的世间尊者!依此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注:无自性喻指毘湿缚药。遍一切处,入一切药。)无自性之性这种了义言教(毘湿缚药),遍于一切不了义之经内,皆应安处其中。(注:一切法不管了义不了义,皆无自性。)伟大的世间尊者!犹如彩画之地,遍于一切彩画事业之中,而且皆同一味功效,或者青,或者黄,或者赤,或者白,复能显发出一切彩画之事业以及艺术。世尊!行者若能依此诸法皆无自性,(注:如毘湿缚之药引。)广说乃至于自性涅槃,无自性之性,以及一切了义之言教,(注:譬如其他药类中。)使其遍入于一切不了义之经中,(注:以此药引,广入一切药。)使其皆同一味,(注:同一治疗之功效。)同时也能显发出其他一切经中的不了义处。(注:使其显发出自身的药力。)
经】世尊。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诸饼果内。投之熟酥更生胜味。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置于一切不了义经生胜欢喜。世尊。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众所修事业。说是语已
尔时世尊叹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来所说甚深密意言义。复于此义善作譬喻。所谓世间毗湿缚药杂彩画地熟酥虚空。胜义生。如是如是更无有异。如是如是汝应受持。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譬如一切成熟的珍馐以及一切果饼之类,再加入熟酥,更能生发出殊胜味道。正因为如此,伟大的世间尊者!依此诸法皆无自性之质,广说乃至自性涅槃,即无自性之性,了义之言教,并认此了义言教,契入一切不了义之经中,如药引子入药,生发出胜义之欢喜。(注:无自性之了义,是一切不了义之根。所以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世尊!譬如虚空无边无界,遍一切处,但却皆同一味之空性,不会障碍一切所作之事业。如此,世尊!依此一切法皆无自性。广泛之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之自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中,皆同一味之空性,不会障碍一切声闻独觉以及一切大众之所修事业。(注:一切不了义经中,本身就包有了义之本质。关键是读者,应于其中,自觉地发现之。)说是语毕。静立一旁。此时,世尊对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天能善巧的理解如来所说的甚深密意之言教,并且能够于此密义之中善作譬喻,即所谓的世间毘湿缚药,以及杂色的彩画之地,熟酥,虚空等等,胜义生发之菩萨!注意谛听!正正如此,正是如你所说。更不再有其他的意趣了。如是!如是!你应当受持之!(注:释迦于此,一连数次肯定!一切不了义之自性,皆包含在了义之无自性之中。这就是<解深密经>之甚深之密义。而其遍计所执就是世俗中不了义事业之彰显。)
经】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此时,胜义生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回想起当初,在一个时间段里,我在婆罗尼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只为发趣于声闻乘的弟子们,以四圣谛相转正法轮,虽然是甚奇,甚为希有,但是,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开始也是没有能够如法之转者。而在那个时间段里,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注:有上下,凡圣,容量,边界所缚。)恰是一切诤讼之安足的处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在昔时,第二转时,只为发趣于修大乘者说法。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并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然是更加奇特,更加希有,但依然是于那个时候所转法轮,还是有上,有所容受的,(注:有所得之。)依然是不了义者,还是诸诤讼驳论的安是处所。)伟大的世间尊者!于今第三时中,普遍于为发一切趣之圆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之性,以显示了义之相,转正法轮。这就是第一甚为奇特,甚为希有之法理法趣。如今伟大的世间尊者,您所转法轮,无上无容,已无边界所限,正是真正意义的了义大法,已然不再是一切诤论的安足之处所了。(注:圆满觉悟之了义,就是圆成实性。这里显示了三轮法轮之内涵。一时,声闻独觉。二时,大乘有上有容。三时,圆乘无上无容。唯有了义之陈述语,不再诤讼。)
经】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受诵修习如理思惟。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说是语已。
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数算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等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当下,并于如来所说甚深了义之言教中,闻之信解,坚定不移,并且书写,护持,供养,流佈,受诵,温习,以及如理思维,以其修持之相发起加行,能生多大的福报啊!(注:无生无灭,本来寂静与所说甚深,了义言教,恰恰是性相一如之不二法门。)说是语已,静立一旁。此时,世尊告诉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注意谛听!以上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其所生发出来的福德,无量无边无数,难可喻知,我今天为你略说少分,就犹如动物瓜子上的土,比之整个大地上的土,其百分还未能及其中一分。以至千分不及一分,甚至于百千万分不及其一,最终是算数计喻邬波尼沙云分不及其一。(注:犹如<金刚经>之言,二者之间不可比。)更犹如牛跡中的水,以之比较四大海水之量,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乌波尼沙云分亦不及其一。如此之道理,行者于一切不了义经中,闻后信解其中之法理法趣,并能广说乃至于以其所修证行相之功夫境界,发起加行所获之功德,比之于行者在听闻所说的了义经教,信解不疑,如法行持之所集功德,乃至以其修证之行相所发起之加行中所集功德,百分不及其一,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广说乃至乌波尼沙云分不及其一。(注: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之经与了义之经,二者不可比。大乘行者当修一切了义之经。)
经】说是语已。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胜义生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胜义了义之教。于此胜义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胜义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解)世尊开示完毕。这时,胜义生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们弟子们面对如是甚深密意之法门,应当如何称名此种教言呢?我们当如何奉持呢?”佛告胜义生菩萨曰:“善男子!此经名为胜义了义之教言。(注:圆满的三时之教。)面对此胜义了义之教,你们应当信心奉持。”世尊在宣说此种胜义了义之教言时,于其大会中,当下即有六百千之众生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心。三百千声闻远离尘垢,于一切法中皆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之心,得到彻底的解脱。七十五千菩萨得其无生法忍。(注:行者若能于无生之处,法忍一切如来之趣者,当是佛法修行的理想之佳境。)
 

解深密经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分别瑜伽品第六

【经】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解)此时,慈氏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菩萨们依赖什么?住于什么状态下?才能于大乘中修持奢摩他,毘钵舍那呢?”佛告诉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注意谛听!应当知晓:一切菩萨皆是于缘生法中假安立相应之业果名相,并于此业果名相之当下,不舍一切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注:大乘佛法从始至终皆是辩证的。非辩证无以明大乘。)一切菩萨皆以此(辩证之关系)愿为所依,愿为所住。(注:菩萨无相,只住于[关系]之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之谓也。)菩萨正是以这种无相之关系,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方才能够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止),与毘钵舍那(观)。”(注:止是六识有为法。观是七识末那根之鉴性。性属非量,即有为当下亦无为之遍计之显现。即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笔者认为:行者若能以此向上一路的话,即可契入禅那之境界。)慈氏菩萨再次对佛说:“如同伟大的世间尊者所说之四种所缘之境界之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起之境界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起之境界事。三者,事物之边际所缘起之境界事。四者,所作成办之必要条件之所缘起之境界事。修行者,于此四种境界事中,哪些是奢摩他(止)所缘之境事呢?哪些是毘钵舍那(观)所缘之境事呢?哪些是俱所缘之境事呢?(注:止观同时,依他起与遍计执同时缘起,若能当下契入禅那之境界,就是圆成实。这一点,历史上没有人讲,可惜了。)
经】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解)佛告诉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者是奢摩他所缘境事,此谓:无分别影像。(注:依他起。)一者是毘钵舍那所缘之境事,此谓:有分别影像。(注:遍计执。)二者是俱所缘之境事,此谓:一切事之边际,皆是所作成办的。(注:圆成实。)慈氏菩萨再次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菩萨依以上四种奢摩他,毘钵舍那所缘之境,能求止奢摩他,亦能够善观毘钵舍那呢?”佛告诉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同我与诸菩萨所说法,皆为假安立之名相法。(注: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的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注:此皆[是名]境相之事。)一切菩萨于此处,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注:全部是依他起之遍计执。一切佛法皆在【轨则】中安立名相。)这就是于如是之善巧思维之法理法趣中,行者能够独处空闲中,作意之思维。(注:净虑,思维修。)其次,于此种境界中能够以此种思维之心,于内心净虑相续,作意思维之。(注:这就是禅那。)行者若能如是正行,多安住于此种境界之中,起身便得轻安之感,以及内心的轻安舒适,这就叫作:奢摩他。(注:止的境界。)
经】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
(解)象以上那样,菩萨们就能够求证到奢摩他,并由此获得身心轻安而为其所依的原故,也就是于如此的三摩地(镜鉴)之影像所知义趣中,能够正确的思维,以及最极(清净)思择,周遍地寻思(净思维),周遍的伺察(恒审思量),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这就叫作:毘钵舍那。真如此的菩萨,就是善于毘钵舍那。”(注:终极不走样的观察思考。)慈氏菩萨又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果诸菩萨以心之缘起为境,内思法尘之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之时,有所作意的话,那么,应当如何对待?”佛告诉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不是[止~镜鉴]在作意,恰恰是随顺奢摩他之止(镜鉴~屏幕上)之胜义之解(如来诸法如义),在相应着逢缘作意。”(注:以不住本,立一切法。)慈氏菩萨又问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果菩萨以及未得身心轻安者,于如上所言的思维之观照中,所有的诸法,内法尘于三摩地定境(镜鉴)之中,于一切所缘的影像(驴见马见)之中,如实不走样的作意思维,如实如是不走样的作意,应当如何对待呢?”(注:此经一步步递进着深入法理法趣。接下,就是于清净意根之鉴性中,逢缘所作的如义之观了。)
经】善男子。非毗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何故非有异。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解)世尊曰:“善男子!不是毘钵舍那[镜鉴之观]在作意,是那个随顺毘钵舍那[鉴~照]的胜解,在逢缘起而相应之作意。”(注:真正作意的是六识之胜解,不只是七识之鉴照。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慈氏菩萨再次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奢摩他(止)之道,与毘钵舍那(观)之道,二者当言有不同?还是当言没有不同?”佛告诉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应当说:即非有异,又非无异。什么是非有异呢?就是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二者,皆是以毘钵舍那(观),所缘境之心内法尘,为其所缘依的原故。又为什么说非无异呢?因其所产生出的分别影像,并不是所缘(不走样)的原故。”(注:分别属于第六意识。不是第七末那识根之不作意之鉴性。)慈氏菩萨又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一切毘钵舍那(观)与三摩地(定)所行之影像,那些观与定之境与此现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呢?”(注:大乘佛法始终都是辩证的。)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应当言没有异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由于,一切所生的影像,全部的只有[识]的原故。(注:此处[唯识]的源头。然而,这个[识],恰恰是缘起于根与尘。所以说,这里的[识],没有外境,即没有外色尘。但,不等于佛说:外面的色尘是没有的。这一点,非常深刻。是此<解深密经>的难点与重点。)善男子!注意谛听!我所说的识所缘之法,只有指一切皆是[识]之所显现故。”(注:世尊这里,并没有否定外色尘的存在。恰恰是强调了,一切外色之尘,皆应在[识]上,才能够得以显现。)慈氏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果那些所显现出来的影像,既然与此心没有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此心还能够见到此心呢?”(注:眼不见眼,佛不再佛。慈氏菩萨在这里犯了[二文殊]的毛病。但他自己却未知。)
经】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毗钵舍那。
(解)佛曰:“善男子!注意谛听!这里面,没有少法能够见到少法。然而,就在此心如是(不走样)之生发出一切,即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显现出如是之影像。(注:行者于清净意根上的如是见,是明心见性之关键。)善男子!这就如同依赖于理想善美的清净镜面一样,以其无为本质之鉴性为其缘生之根本,于此回头(转身)所见到的还是本质,即本来面目。(注:心与鉴性一如不二。)虽然称作:我今见于影像,如果认为:离开了鉴性之质,另有所行之影像显现。如果是这样的心思生发时,即是:相似有异。这种三摩地所显现的影像,皆是相似有异的。”(注:即不真实的。也就是说,恰恰是[走样]了。事实是,缘起于清净意根之当下,本身就是真实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慈氏菩萨又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果一切有情,以自性而持住,缘于色法之心,所生发出来的影像,它们与心难道也没有不同吗?”佛曰:“善男子!也没有不同的。而是那些愚痴凡夫们,由于颠倒觉性,于其一切[意根~屏幕]之影像上,不能够如实知晓,其中只有[识],于是产生了颠倒解释。”(注:事实上,六七八识,永远是一合运作的。心与鉴性永远是一如不二的。)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要说:菩萨一贯地要修习毘钵舍那之观呢?”(注:此处法义在慈氏菩萨的询问下,一步步走向了深密的义趣。)
经】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毗钵舍那和合俱转。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所缘。世尊。云何无间心。善男子。谓缘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缘。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
(解)世尊告诉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果是相续作意的话,那么,将只有思维心相。”(注:善思维,思维修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舍此无觉。后世滥言[打死六七识],以及灭意识的观点,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慈氏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要言说:菩萨一贯地要修习奢摩他呢?”佛曰:“善男子!如果是相续作意,就只有思维之无间之心了。”(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慈氏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为什么当言菩萨们的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和合一起转变呢?”佛曰:“善男子!如果是正确思维的话,那么,心永远都是一如境性的。”(注: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人类只有转识归根时,于清净意根之处,方可亲证觉性。)慈氏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何是心之相?”佛曰:“善男子!这就是于三摩地(正定中)所行持的一切有分别之影像。(注:心乃活物。动态的。觅之了不可得。)这就是毘钵舍那(观)之所缘。”(注:一切闻思修的如来藏之种子,即是三摩地之清净意根上的毘钵舍那之影像。这一点,历史上,往往被人们忽略了。)慈氏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什么是无间之心呢?”佛曰:“善男子!这就是缘起之一切影像之心,皆是奢摩他[止~镜鉴]所缘。”(注:无间心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慈氏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什么是心一境性呢?”佛曰:“善男子!这就是通达于三摩地[定境~屏幕]上所有的影像,(注:驴见马见,如如一现。)只不过皆此一[识],如果行者真能通达于此的话,那么,所有的思维皆是如理如法,如如一性的。”(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正所谓,于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唯识无境,法义如如。可惜的是,后世唯识宗人,错把清净意根归入了[恶慧]范畴。)
经】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毗钵舍那凡有几种。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有相毗钵舍那。二者寻求毗钵舍那。三者伺察毗钵舍那。云何有相毗钵舍那。谓纯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云何寻求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云何伺察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几种。
(解)慈氏菩萨又对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毘钵舍那有几种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大略起来有三种:一者,有相毘钵舍那。二者,寻求毘钵舍那。三者,伺察毘钵舍那。什么是有相毘钵舍那呢?这就是指:纯思维三摩地所行中,具有分别影像的毘钵舍那。什么是寻求毘钵舍那呢?这就是由其智慧的原故,于遍布于彼彼之处,(注:遍计执。)但于未善解了之一切法中,为其善了故。(注:清净意根屏幕上的正知正见。)由此,作意思维毘钵舍那。(注:由正知见中直接契入一切缘起之观行。)什么是伺察毘钵舍那呢?这就是,由智慧解脱之原故,遍计于彼彼之关系之中,(注:关系就是性。)于其已然善巧解了一切法中,为了纯善正确地证得终极解脱的原故,由此作意思维毘钵舍那。”(注:三种[观],皆是有为法。一者,定中纯思维。二者,由智慧于动中遍计执。但未全然正知正见。笔者认为,此乃第六意识思维范畴。三者,纯然遍计的正知正见。笔者认为,此乃清净意根之境界。)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奢摩他总共具有几种呢?”
经】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即由随彼无间心故。当知此中亦有三种复有八种。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各有一种奢摩他故。复有四种。谓慈悲喜舍四无量中。各有一种奢摩他故。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先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诸菩萨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于他教诫教授。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槃毕竟寂静。如是等类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
(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即便是由此,随其缘起之无间心的原故,也应当清楚这其中,依然是有三种类型,或者八种类型之区别的。其中,所谓的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都是各有一种奢摩他的境界在。又有四种分别的,称之为:慈,悲,喜,舍四种无量之心。其中,也是各有一种奢摩他的原故。”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其所说,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后面又说不依法之奢摩他,毘钵舍那。那么,什么是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呢?为什么又说不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呢?”佛告诉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果一切菩萨皆是随其前面经历过的所受所思所想之法相,(注:前世如来藏之种子。)而从其种子之法义当中得到其奢摩他,毘钵舍那的话,那么,这种世俗中的现量认知,就叫作依法(依赖种子之法义)奢摩他,毘钵舍那。(注:笔者认为,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如果有些菩萨们,不是持待所受所思之法相,只是依赖于其它的教诫教授,而于其法义当中,得到了奢摩他,毘钵舍那,如其中的观青瘀及脓烂之疮等等,(注:白骨观等等。)或于一切行为皆认为是无常的,(注:失去了积极生活的兴趣。)或认为一切行为皆是苦的,或认为一切法中皆无有我,(注:悲观厌世。)或认为涅槃境界,毕竟空寂。(注:什么都没有了。)如此等等,杂类观点的奢摩他,毘钵舍那,就叫作:不依法义行持的奢摩他,毘钵舍那。(注:这里都是人为作意的奢摩他,毘钵舍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由此当知,一切依止于法义种之理趣,证得的奢摩他,毘钵舍那,我皆施设为:随法行菩萨,这些人属于利根之性。(注:此种人逢缘即可于清净意根处,当下亲证如来法义之种子。六祖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证道,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中,由于不能依法义之种子,直接得奢摩他,毘钵舍那的人,我将施设他们为:随信行菩萨,这些皆是钝根性之人。”(注:利根者,随[法]行。钝根者,随[信]行。真觉者,必随法义而行。由此,六祖曰: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不禅定解脱。)
经】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为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缘于各别契经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又说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义。为一团等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缘乃至所受所思契经等法。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各别。当知是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缘无量如来法教。无量法句文字。无量后后慧所照了。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乃至所受所思。当知是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解)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您所说,缘起于别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后又再说,缘起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什么是为缘别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什么又是缘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果一切菩萨,缘起于各别的契经等法,于如所受,如所思维法,修习奢摩他,毘钵舍那者,这就叫作:缘别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如果一切菩萨,全部缘于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维的话,那么,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即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以及趣向那里。如果临入那里的话,此等言说的一切法,必将宣说无量无边无数之善法。行者们,如果能够如是思维修行奢摩他,毘钵舍那的话,这就是名为:缘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注:缘别法,就是指缘起于各别经法。缘总法,就是指缘起于佛法的核心总则之精神,也就是全部的佛法。前者个别,后者总体。)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您所说,缘起于小范围的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后又说缘起于大范围的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后又说了,缘起于无量无边之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为什么叫缘小总片奢摩他,毘钵舍那呢?又为什么叫缘大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呢?为什么又有的叫作:缘无量无边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果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议。为一团等,作意思维时,当知,这就是缘起于小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注:古代印度人文字不发达,口口相传,说话很细致,每一句话中,主语都会重复出现。)如果缘起于乃至所受所思之契经等法,为一团等,作意思维,(注:这里明言意识范畴。)并不是缘起于个别案例,当知,这就是名为:缘大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如果是缘起于无量无边之如来法义之教理,以及无量法句文字之意趣,那么,则有无量后后之慧照所了,(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驴见马见。)为一团等,作意思维,以至于没有缘起乃至所受所思,(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经>曰: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当知此种境界,名之为:缘无量无边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注:笔者认为,这就是圆成实之无生法忍境界。)
经】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齐何名得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缘故。当知名得。一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后转胜妙因。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从何名为通达。从何名得。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为得。善男子。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解)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菩萨因为什么,即得缘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其五种缘,所以应当知道其名称。一者,于思维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之无量法义之光。四者,所作之事成就圆满相应净分之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者,为了令法身得成就圆满故,摄受后后转圣妙因。”(注:以上五种缘,皆是法义妙种之因。笔者认为,行者若能亲证[清净意根],以上五种缘,一时俱显。)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此种缘起之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应当从什么境界中,可以称之为通达呢?又从什么状态下证得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从最初的极喜地,即可名之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可名之为证得。善男子!初业菩萨也于此中,随学作意,虽然未能尽兴,但却不应懈怠废弃。”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这种奢摩他,毘钵舍那,为什么称之为:有寻有伺之三摩地呢?为什么称之为:无寻唯伺三摩地呢?又为什么名之为:无寻无伺三摩地呢?”(注:一者,有寻有伺。二者,无寻唯伺。三者,无寻无伺。)
【经】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解)佛告诉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果于所取的寻伺法相中,还存在粗显的领受,观察等等奢摩他,毘钵舍那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就是:有寻有伺三摩地。(注:有寻伺法相。)如果于彼缘起之相中,虽然没有了粗重的显现领受观察,但却有微细的光明之念,并且以此光明的念头,领受观察一切奢摩他,毘钵舍那,这就是:无寻唯伺三摩地。(注:只有
,没有。)如果于此一切法相之中,都没有作意领受观察等等,这样的奢摩他,毘钵舍那,就是:无寻亦无伺之三摩地。(注:无寻无伺。)其次,善男子!如果有寻求奢摩他,毘钵舍那境界的人,那么,他就是有寻有伺的三摩地。如果有伺察奢摩他,毘钵舍那的人,他就是:没有寻,只有伺的三摩地。如果是缘起于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者,这就是:无寻亦无伺三摩地。”(注:古代印度不重视文字,一个法义,需要反反复复地宣说,目的是加强记忆。)
经】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举相。云何舍相。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心掉举。或恐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间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沉没。或恐沉没时。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观道。或于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解)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什么是止相呢?什么是举相呢?什么是舍相呢?”佛告慈氏曰:“善男子!如果心在掉举,或者是恐怕掉举的时候,一切可以厌离法的作意以及其无间心作意,就是名为止相。(注:无间心作意,本身就是止。)如果是心沈没,或者恐怕沈没时,一切可以高兴欣喜的法之作意,以及其心相作意,这就是举相。如果于一向的止道,或一向的观道上,或者于其双运转中,被二随烦恼所染污之时,一切无功用的作意,以及心的任运转幻之中,所有的作意,这就是舍相。(注:笔者认为,遍计所执,皆是舍相。<经>曰:“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之一切任运之作意,皆是舍相。行者当知:法者,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正所谓:法无定法。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之谓也。)
经】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知法。云何知义。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彼诸菩萨。由五种相了知于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别。五者知总。云何为名。谓于一切染净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设。云何为句。谓即于彼名聚集中。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云何为文。谓即彼二所依止字。云何于彼各别了知。谓由各别所缘作意。云何于彼总合了知。谓由总合所缘作意。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为知法。如是名为菩萨知法。善男子。彼诸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一者知尽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义。四者知所取义。五者知建立义。六者知受用义。七者知颠倒义。八者知无倒义。九者知杂染义。十者知清净义。
(解)慈氏菩萨再问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钵舍那的一切菩萨之众,皆都知法知义。什么是知法?什么是知义?”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那些菩萨们,由五种相上,了知于法。(注:法者,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一者,知其名。二者,知其句。三者,知其文。四者,知其别(个体)。五者,知其总(整体共性)。什么是名呢?这就是于一切缘起之中的染净法中,所立自性之想的假称施设。什么是句呢?这就是,于那些个名相聚集之中,能够随缘宣说一切染净之义,并依持建立意句。什么是文呢?这就是即以上名与句二者所依止的文字。什么是那些个别的个体了知呢?这就是由于个别的个体所缘的作意。什么是于彼总和的了知呢?这就是由总合之缘所生发出来的作意。如以上所言,一切总略为一,名称为:知法。(注:即知道“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之法理法趣。)这就叫作:菩萨知法。善男子!一切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法义。一者,知尽所有性。二者,知道其如何成就其所有性。三者,知能取义。四者,知所取义。五者,知建立义。六者,知受用义。七者,知颠倒义。八者,知无颠倒义。九者,知杂染义。十者,知清净义。(注:清净意根上的[诸法如义],就是清净义。凡意识分别取舍后的,皆不是清净义。)
经】善男子。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尽所有性。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复七种。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唯是识性。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平等平等。由清净真如故。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听闻正法缘总境界。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
(解)善男子!尽所有性者,就是于一切杂染与清净法中,以及所有的一切品种别列之边际,这就是此中名为:尽所有性。如其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处处,(注:共十二处。)如此之一切。再看,如所有性者,即是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就是此中的如所有性。(注:换个角度讲,如所有性,就是真如佛性。正所谓: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此种如所有性,又分为七种。一者,流转真如。称之为一切行无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補特伽罗(数取趣)无我性,以及一切法亦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持,只有识性。(注:诸法无行,唯识显现。清净意根之屏幕也。)四者,安立真如。谓之我所说的一切皆苦之圣谛。(注:此种圣谛亦无自性。纯属安立之名相。不可执著为实有。)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的一切集积之圣谛。(注:法本无生,此集为假有。正所谓:邪行与真如不二法门。)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之灭圣谛。(注: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无为者,本然清净。)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之道圣谛。(注:正行者,轨则也。凡符合事物的法则规律者,即为道也。)注意!应当知晓: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的原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注:邪行与真如平等无二。)其中,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同样平等平等。(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由其清净真如故,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全部都平等平等。由其正行真如故,听闻正法,缘其总境界之胜奢摩他,毘钵舍那所摄受之慧,平等平等。(注:总之一句话,法法平等。)
经】能取义者。谓内五色处。若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又能取义亦所取义。建立义者。谓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谓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边际。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赡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无数此百无数此千无数此百千无数。或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百千微尘量等。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
(解)能够取其义者,称之为:内五色处,如心,意,识,以及诸心法。(注:一切法义,皆源于清净意根上的内法尘。在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唯有识,没有外境。)其次,所取义者,一切外六处,即能取义,又是所取义。(注:此处外六处,兼顾能与所二义。)再看,建立义者,谓在器世界中,可以建立出一切有情世界。这就是:或者一村田,或者百村田,或者千村田,或者百千村田。再或者,一大地以至海边际,此百,此千,或者此百千,或一赡部州。此百,此千,或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或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或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或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或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无数,此百无数,此千无数,此百千无数。或三千大千世界无数,以及百千微尘量等等。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注:古印度人说话极为细致而全面,不象今人说话简洁。这里一句话:能取义者,包涵了所有器世界,以及一切有情众生。)
经】受用义者。谓我所说诸有情类。为受用故摄受资具。颠倒义者。谓即于彼能取等义。无常计常。想倒心倒见倒。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想倒心倒见倒。无倒义者。与上相违能对治彼。应知其相。杂染义者。谓三界中三种杂染。一者烦恼杂染。二者业杂染。三者生杂染。清净义者。谓即如是三种杂染。所有离系菩提分法。善男子。如是十种。当知普摄一切诸义。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五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五义。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义。三者遍知因。四者得遍知果。五者于此觉了。
(解)受用之法义者,就是我所说的一切有情类。(注:心生则法生。一切法义只对有情者有益义。法者,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也。)因其有受用的原故,所以摄受资具。其次,颠倒义者,就是指:于其能取等义中,无常的计取为常。其中想颠倒,心颠倒,见解颠倒。把苦计取为乐,不净的计取为净。无我的计取为我。从而形成:想颠倒,心颠倒,见解颠倒。什么是无颠倒义呢?与以上所言之相违者。(注:与上面颠倒者相反者。)并能对治他们的,行者应当了知其相。再次,杂染义者,这就是三界之中,三种杂染。一者,烦恼杂染。二者,业杂染。三者,生杂染。(注:缘起即杂染,生,业,烦恼。这就是生活。)清净义者,是指以上三种杂染,全部都离系后的菩提分法。(注:严格意义的[清净],应是无为法。即远离烦恼,业,以及生的系缚。但这里隐覆着一层[深密],这就是:烦恼与菩提一如不二之分法。这一点,历史上,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善男子!如是十种,当知已然普摄一切法义了。其次,善男子!那些所有的菩萨们,由于已然了知五种法义的原故,所以,名为知义。(注:知晓甚深之法义。)什么是五义呢?一者,遍知事。(注:遍知乃遍计也。笔者认为[遍计]是陈述句。本身并不包含拣择与褒贬色彩。)二者,遍知义。三者,遍知因。四者,遍知果。五者,于此觉悟之。”(注:此五者,二组对峙,事与义,因与果,终归[觉了]二字。正所谓: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也。)
经】善男子。此中遍知事者。当知即是一切所知。谓或诸蕴。或诸内处或诸外处。如是一切遍知义者。乃至所有品类差别所应知境。谓世俗故或胜义故。或功德故或过失故。缘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坏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实际法界等故。或广略故。或一向记故或分别记故。或反问记故或置记故。或隐密故或显了故。如是等类。当知一切名遍知义。言遍知因者。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所谓念住或正断等。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永断。毗奈耶及贪恚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及我所说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于彼作证于此觉了者。谓即于此作证法中诸解脱智。广为他说宣扬开示。
(解)善男子!这其中,遍知事者,应当知晓,就是指行者的一切所知。这里称为诸蕴,(注:五蕴。)或者诸内处,或者诸外处。如是的一切处。(注:十二处。)遍知义者,就是指:所有品类之差别,以及其所应知之境界。或称之为世俗故,或称之为胜义故。或称之为功德故,或称之为过失故。以及缘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坏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或实际,法界等故,或广略故,或一向记故,或分别记故,或反问记故,或置记故,或隐密故,或显了故,如是等类,当知一切名遍知义。(注:印度当时文字不发达。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是口耳相传。为了便于记忆理解,一件事,反复地,不厌其烦的左说右说,上说下说,其实就是一句话: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遍计所执的遍知义之名相的世界。)其次,遍知因者,当知就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注:离与系二种菩提分法。)也就是所谓的念住与正断等。(注:念住是系,正断为离。<经>曰:离幻即觉。觉者,断惑也。)其次,得遍知果者,这就是:贪,恚,痴,永断。昆奈耶(调伏身语业,断除恶习),及贪
痴一切永断。这就是一切沙门之果报,以及我所说的声闻。如来法义若共,若不共,若出世,若不出世,其中所有的功德,皆由以上诸成果中得以作证。(注:毘奈耶,调伏身语业,以戒律形式,断除世俗之恶习。)行者,若能够于此觉了的,也就是能于此作证法中,获得一切解脱智慧,并且可以广为他人演说,以及宣扬法义,开示教理。(注:行者于此正知正见中,即于其实践当中,所能够得到的,必将是与其相应的功德果报。)
经】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四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四义。一者心执受义。二者领纳义。三者了别义。四者杂染清净义。善男子。如是四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三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三义。一者文义。二者义义。三者界义。善男子。言文义者。谓名身等。义义当知复有十种。一者真实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断相。四者作证相。五者修习相。六者即彼真实相等品差别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属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九者即彼随顺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
(解)善男子!以上五种法义,应当知道其已然普摄一切法义了。其次,善男子!那些菩萨,由于能够了知四种义故,所以称之为:知义。哪四种义呢?一者,心执受义。二者,领纳义。三者,了别义。四者,杂染与清净义。善男子!以上四种义,当知普摄一切法义。(注:执受,领纳,了别,染净之四种义,包含了一切法义。)其次,善男子!那些菩萨们,由于了知三种义的原故,称之为:知义。哪三种呢?一者,文义。二者,义义。三者,界义。善男子!言说文义者,称之为身等。义义者,应当知道其有十种。一者,真实相。二者,遍知相。(注:遍计所执相。)三者,永断相。四者,作证相。五者,修习相。六者,即那些真实相中的等等品类差别之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属相。八者,即遍计所知等等障碍法相。九者,即那些能够随顺之法相。十者,即是不遍知与遍知等等的过患与功德之相。(注:总之,义义之相,包括一切法义之相。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经】言界义者。谓五种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义。此何差别。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若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善男子。是名三种知义差别。
(解)言界义者,就是指五种界义。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调伏界。五者,能调伏方便界。善男子!如以上五义,当知摄受一切义。(注:世尊在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不厌其烦地演说与概括一切义。)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世尊!如果是闻所成慧,了知其中之法义。或者,如思所成慧,了知其中法义。又或者,如奢摩他,毘钵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义,即闻思修三者,所成慧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字语言,但只管如其所说,未能善解其意趣。同时,也不能于缘起之现在时,随顺解脱。所以,还未能够领受其成解脱之义趣。其次,思所成慧,也是依于文字言说,但不只是言说,却能从言说中善思意趣。虽未能够于现前之缘起中,转顺解脱,也未能领受成解脱之义。再看,如果诸菩萨修所成慧,也同样是依于文字语言,但却不被文字语言所束缚,亦如其说,亦不如其说,总之,皆能善巧领会实践其中之意趣。其所知之事皆为同分。(注:相分,见分皆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毫不走样。如如法尔,天然本色。)此时,于三摩地(末那根上)所行之影像之事,随缘显现,当下即极顺解脱,正所谓[随缘觉性]也。这就是:已然领受了成解脱之法理法趣。善男子!以上就是三种知义的差别相。”(注:三层智慧,皆是在意识范畴的层层递进。由此,笔者认为: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经】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为智。云何为见。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今当为汝略说其相。若缘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智。若缘别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见。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与义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乃至于界及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解)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诸菩萨众,已然是知法知义了,那什么是智呢?什么是见吧?”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我于无量法门宣说智慧与见谛二种之差别。今日应当为汝大略讲一讲其中之相现。如果是缘于总法则起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所有之妙慧的话,这就是名为智慧。如果缘起于别法所修的奢摩他,毘钵舍那所有妙慧的话,那就是名为见谛。”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云何除遣诸相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真如缘起,除遣法相以及义相。如果于其名相,以及名相自性中,无有所得时,也不用去观察那些所依之相,只是如是的除遣。(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同于其中之名相,于句式,于文字,于一切等等义,当知本然法尔如是。乃至于界与界自性,皆无所得时,也不去观察那些所依之相,只管如是如理地除遣罢了。(注:行者真正的智慧与见谛,就是如理如法地,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经】世尊。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善男子。我说了知真如义时。能伏一切法义之相。非此了达余所能伏。世尊。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与上相违。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则不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观察。此说何等能观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说。善男子。此说三种能观察心。谓闻所成能观察心。若思所成能观察心。若修所成能观察心。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
(解)世尊!行者有关于一切所能够了知的真如义相,那么,这个真如义相还可以除遣否?”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于其所了知的一切真如义中,都是没有外尘之相的,(注:纯法义内尘。)也没有一个所能够得到的,(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法法无住,亦无得。有住者,则幻。幻之即灭。)当何所遣耶?善男子!我所说的了知真如义趣之时,皆为能够降伏一切法义之外色相,并不是这种了达内法尘本身,需要能够被降伏。(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无所住之心],没有必要再去降伏。若有降伏,即是增益执病。)慈氏菩萨问佛言:“世尊!如您所说之浊水器之譬喻,不净镜之譬喻,挠泉池之喻,皆是不能胜任正确的观察自己面貌之影相。如果能够象清净意根之鉴性那样,即可以胜任观察自面影像,这样,也就是与上面所说的不净镜喻正好相反。(注:世尊这里,明确主张堪任清净的镜鉴影像,否定不能胜任的不净镜喻之影像。)如同以上所说,如果有不善于修心者,(注:其镜面上有污跡灰尘,即有覆无记之。这时,就要去掉六识灰尘,即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种之人,则是不能够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的人。(注:神秀之类人是对的,但其还在路上,暂时不能够堪任如来净意根之大业,所以,五祖宏忍大师未能选择他。)如果是一个善于修心之人,(注:如六祖慧能闻一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了然者。)就可以堪任观察。那么,什么才是能够堪任观察的心呢?您又是依据哪一种真如而作出这样的解说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种言说中,有三种能够观察的心,一者,闻所成能观察心。二者,思所成能观察心。三者,修所成能观察心。(注:闻思修三种观察心。)当依其了别之真如体性而作如是之说。(注:人类的了别,当下就是真如体性的显现。而清净意根之功德相,本然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之影像。正所谓:驴见马见,如如自现。这一点,可参看<法华经>中,有观[清净意根]之论述。)
经】世尊。如是了知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善男子。有十种相空能除遣。何等为十。一者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除遣。三者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此由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寂静解脱相。此由有为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此由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净真如义故。有无为相无变异相。此由无为空无变异空能正除遣。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解)世尊!如以上了知一切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奋修习加行能力,能够有几种相染难以除遣呢?况且,谁能够除遣呢?(注:了义菩萨需遣诸相之执著与实有。但不是要消灭幻有。这一点,历史上屡屡被人们混淆了。)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有十种相,空能够除遣。(注:空不是没有,是指有的无自性为空。)何等为十呢?一者,了知法义故,因有种种文字相。(注:言语道断是指性,不是指法义。言语文字本身就是法义。)这就是由于一切法义本身就是空无自性的,所以,才能够正确地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之义故,所有生,灭,住,异性,其相续随转之相,此乃由于相之空无自性,以及没有先与后的空性,能够正确地除遣。三者,了知能取之义故,凡有顾恋自己的身相,以及我慢相者。皆可由内空,以及无所得之空,能够正确地除遣。四者,了知所取义故,凡有顾恋财富之相者,此由外空,能够正确地除遣。(注:能取者,由内空遣。所取者,由外空遣。)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其中具有内安乐之相,外净妙之相。此皆由于内外双空,以及本性空,方能正确的除遣。六者,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的相,此乃可由大空彻空,方能正确的除遣。七者,了知无色故,因有内法尘之寂静解脱相,(注:此乃清净意根之没有外色尘只有内法尘也。有为的生灭灭已,无为的寂灭为乐,当下现前。)此由有为的空无自性,方能正确的除遣。(注:此时,无为寂灭现前,一切本然,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如法尔。)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其中有补特伽罗(数取趣)无我相,以及法无我相,或者是唯识相以及胜义相。此乃由于其毕竟空,以及无性空,无性自性空,胜义无自性空。能够正确的除遣。九者,由于了知清净真如义故,产生了有无为相,无变异之相。此乃皆是由于无为本空,无变异亦空的法理法趣,方才能够正确的除遣。十者,即于其中相对治之空性,并以其作意思维的原故,所以产生了空性之相。此乃是空相亦空,方才能够正确的除遣。(注:以上十种除遣,层层递进,直到作意思维,对治亦空,由此空空,方得正解。应当注意是,这里并不否定思维意识的功德相。)
经】世尊。除遣如是十种相时。除遣何等从何等相而得解脱。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善男子。当知就胜说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就胜但说能生于行。由是诸行亲近缘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除遣以上十种相时,除遣到什么程度?又是从什么等持之相中而得到解脱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之影像中的一切相染。从杂染之缚相中,而得解脱。最终,连这个解脱之相,也要除遣。善男子!当知这就是胜义之说的,如是空对治如是相,不是不去一一的对治一切相。(注:性一相异。一性对治一切相。)这就象是无明,不是不能生发,以至于老死之一切杂染之法,而是就胜义谛来说,只是说能够生发于行,并由此诸行之亲近缘的原故,从而生发出世间一切诸趣。这个道理,你们应当知晓。(注:法者,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万事万物皆是在法则规律当中运行的。这就是轨则。)
经】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于空性相离增上慢。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解)此时,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世尊!此间什么样的空,才算是总空性相呢?如果诸菩萨了知这些后,也就不会再有失坏于空性相的了。同时,也会远离增上慢的。”世尊对慈氏菩萨曰:“太好了!太好!善男子!你今天能够请问如来法义的如此深密之义,并令一切菩萨于空性相上,没有失坏之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善男子!如果一切菩萨能够于空性相上,有所失坏的话,将会失坏一切大乘佛法。是故,汝应谛听!认真谛听!我当为汝细说总空性相。善男子!如果能从依他起相,以及圆成实相中,认识到:一切品类杂染即清净,遍计所执相与毕竟远离性,以及于此中都无所得,(注:法法皆无自性。三性本身亦不可得。)真能作到如此的,就是于大乘法中,总空性相。”(注:所谓总空性相,就是指一切皆是毕竟空的。亦指全部总体皆为无自性,不可得的。即胜义谛也无自性,也不可得。由此当知: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本身亦无自性,毕竟空,不可得。)
经】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摄几种胜三摩地。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善男子。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果。善男子。善清净心善清净慧以为其果。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解)慈氏菩萨又问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毘钵舍那,能摄几种胜三摩地?”(注:三摩地,定的境界。)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所说的,无量的声闻,菩萨,如来,皆有无量种的胜义三摩地境界。所以故?应当知道一切三摩地之境界,皆是以上诸佛菩萨,以及声闻觉圆之所摄。”(注:行者若能无我,并于[清净意根]处,如理如法地契入轨则者,皆是所摄之三摩地境界。)慈氏菩萨言:“世尊!此奢摩他,毘钵舍那,以什么为因?”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清净尸罗(行为准则,戒律),清净闻思修所建立之正见,以之为因。”慈氏菩萨又问言:“世尊!此奢摩他,毘钵舍那,以什么为果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善清净之心,善清净之慧,以此为果。其次,善男子!一切声闻以及如来等,所有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种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实。(注:凡是符合于法则规律的善法,皆是奢摩他与毘钵舍那之果。否则,将不符合事物存在之轨则了。所以,笔者认为,事物存在之轨则,才是检验一切善法的试金石。)
经】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作何业。善男子。此能解脱二缚为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世尊。如佛所说五种系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善男子。顾恋身财是奢摩他障。于诸圣教不得随欲。是毗钵舍那障。乐相杂住于少喜足。当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世尊。于五盖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嗔恚当知俱障。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世尊。齐何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解)“世尊!此种奢摩他,毘钵舍那,能够生发出何种业力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处能够解脱二种束缚为其业力的功德。即所谓的相缚以及粗重之缚。”慈氏问:“世尊!如您所说五种系缚中,几种是奢摩他障碍?几种是毘钵舍那障碍?几种是奢摩他与毘钵舍那一俱障碍?”佛告曰:“善男子!顾恋身财,以及一切物欲,是奢摩他之障碍。(注:止在了不该止的地方。即挂碍多多。)如果是,于一切圣教之言,不得随欲,这就是毘钵舍那之障碍。(注:圣现无住,任持轨解。法无定法。)乐相杂染而住著,于其中得少知足者,应当知道,这就是奢摩他与毘钵舍那一俱障碍了。行者由于第一种顾恋身财之障,不能够造就修证无上菩提。由第二种圣教不得随欲通达,其所修加行,必然也就不可能究竟。”(注:法理不通的盲目修行,只能增加相上的功夫境界,与觉性不可同日而语。)“世尊!于其五盖中(昏沈,睡眠,疑,贪欲,瞋恚),几种是奢摩他障碍?几种是毘钵舍那障碍?几种是俱障碍?”佛告曰:“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碍。昏沈,睡眠,疑是毘钵舍那障碍,贪欲,瞋恚,当知是二俱障碍。”慈氏又问:“世尊!依什么因缘称之为得证奢摩他(止)之圆满清净呢?”佛告曰:“善男子!以至于所有的昏沈,睡眠,已然正确妥善地除遣后,才可以称之为得证奢摩他道圆满清净了。”(注:此的目的,就是清晰自然符合于事物发展之轨则了。不是专指坐定。亦与功夫境界不可同日而语。)“世尊!因什么条件得证毘钵舍那道之圆满清净呢?”(注:止不属于作意之死定。那么,观呢?)
经】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世尊。若诸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现在前时。应知几种心散动法。善男子。应知五种。一者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五者粗重散动。善男子。若诸菩萨舍于大乘相应作意。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当知是名作意散动。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于其外所缘境中纵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散动。若由惛沈及以睡眠。或由沉没或由爱味三摩钵底。或由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当知是名内心散动。若依外相。于内等持所行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动。若内作意。为缘生起所有诸受。由粗重身计我起慢。当知是名粗重散动。
(解)“善男子!乃至于所有的掉举,恶作之习气,能够正确的妥善除遣后,即可齐名称为证得了毘钵舍那道之圆满清净。”慈氏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切菩萨们,于奢摩他,毘钵舍那现在前时,应当知晓有几种心的散动之法呢?”佛告曰:“善男子!应该知道有五种。一者,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五者,粗重散动。(注:五种:作意,内,外,相,粗重。)善男子!如果一切菩萨舍于大乘之相应作意,堕落入了声闻,独觉之相应的一切作意之中,当知这就是作意之散动。(注:舍无为之相应,堕有为之作意。)如果是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以及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于其外所缘之境中,纵心流散,当知这就是:外心散动。如果是由于昏沈及睡眠,或者是沈没,或者是爱味三摩钵底,或者是随一三摩钵底,其中,一切烦恼之所染污,当知这就是:内心散动。(注:包涵一切功夫境界中,产生出来的烦恼。)如果是依其外相,于内心等持中,所行诸相,作意思维者,名为:相散动。如果以内作意为缘,生发出来的所有诸受,由粗重的身体计著我相,增加我慢,当知,这就是:粗重散动。”(注:人类生活在[散动]中。而不是生活在[寂灭]中。佛法不坏世间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经】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从初菩萨地乃至如来地。能对治何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第二地中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第三地中对治欲贪障。第四地中对治定爱及法爱障。第五地中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对治相多现行障。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障。第八地中对治于无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对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勤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伟大的世间尊者!此种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与观,从最初的菩萨之地以至于如来地之间,都存在哪些可以解决的对治障碍呢?世尊曰:善男子!此种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在初地菩萨处,对治的是一切恶趣的烦恼业力所生发出来的杂染障碍。第二地中,对治的是微细的误犯现行障碍。第三地中,对治的是贪欲的障碍。第四地中,对治的是定境中喜爱,以及对法的固执恋爱之障。第五地中,对治的是生死与涅槃一向背离趣向的二分障碍。第六地中,对治的是诸多相同时现行的障碍。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的障碍。第八地中,对治的是无相作功用之障碍,以及有相却不得自在的障碍。第九地中,对治的是,于一切种性中,善巧言行,不得自在抒发之障碍。第十地中,对治的是,不能够亲证圆满法身之障碍。善男子!注意谛听!此种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之地,对治的是极细微最极细微的烦恼障与所知障。由于,能够永远的除去掉如是以上的十种障碍,最终,证得究竟的无著无碍的一切智慧之见,并依于所作之成就圆满之所缘起之故,建立起最极清净之法身。此时,慈氏菩萨又对佛说:伟大的世间尊者!怎样才能使菩萨们,依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即依赖于止观,勤奋修行的原故,证到究竟的无上正等正觉呢?
经】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毗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彼于真如正思惟故。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何况粗相。善男子。言细相者。谓心所执受相。或领纳相或了别相或杂染清净相。或内相或外相或内外相。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灭道相。或有为相或无为相。或有常相或无常相。或苦有变异性相。或苦无变异性相。或有为异相相。或有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于彼现行心能弃舍。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
(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果菩萨们已然证得了奢摩他,毗钵舍那后,依赖七种真如之性,于其所闻所思法中,由其殊胜的定中之心境,(注:此心乃楞严大定之心,即七种真如之心。非专一之座定之心。)于其动中之定中,善于審定,善于思量,善于安立在一切真如性中,内正思维。(注:这就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境界。<法华经>曰:“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人有所思维,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注意!净意根之定,乃是如来法理法趣之楞严大定。人类修行于此处而觉。此中无我,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这就是[内正思维]。此种内法尘之正确的思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年,六祖慧能就是于此开悟的。)那些证悟的菩萨们,正是于真如性中正确思维的原故,其内心于一切细微之相染的现行缘起中,尚且能够舍弃,更何况其粗重之相染呢?(注:这里是重点,也是难点。传统观点,在这里扭曲了佛之圣义。确切讲,是在[应无所住]之内正思维中,即不执著于任何一点细微之相,更何况,要去执着于世俗相染之粗重之相呢?但不是灭掉六七识。这一点,是真假开悟的分水岭。)善男子!所言细相者,就是指心所执受之相,或心所领纳之相,亦或了别之相。(注:以上是八识,七识,六识,三种之相。然此[六七八识]始终是一合运作的。如同法报化三身,不可分开。)或者是杂染与清净之相,或者内相,或者外相,或者内外相一如。或者谓:我应当修行一切有利于众生有情之相,或者是正智相,或者是真如相。(注:此处参看<楞伽经>之[名,相,分别,正智,如如]。)或者是苦,集,灭,道相。或者是有为相,或者是无为相。或者是有常相,或者是无常相。或者是苦有变异性相,或者是苦无变异性相。或者是有为异相之相,或者是有为同相之相。或者是知一切即是一切已有一切之相,或者是補特伽罗(数趣取)无我之相。或者是一切法无我相。以上所言的菩萨们,于以上处之所行中,心中能够舍弃一切大小,粗细之相染的执着,也就是已然能够住于如是之菩萨的各种次第之中了。并于其中,(注:一切缘起之次第中。)于一切时间之中,在其任何一个层次阶梯之境界中,即一切缘起之相染的系盖束缚中,以及一切散乱幻动之中,全都是善于修正自己的心。正所谓:[推窗即见月,何必登高楼],此之谓也。
经】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胜德。彼于先时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已得二种所缘。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彼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证得事边际所缘。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修修道。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细楔出于粗楔。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粗重亦遣。永害一切相粗重故。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满所缘。
(解)从这种状况显示出来以后,诸菩萨们于七种真如的境界之中,显现出有相应的七种各别不同的自内所证的通达智生,(注:这就是典型的【自证分】,即第七识大末那我之识证分。这一点,先人不讲,我们讲。还原释迦法义之本怀。)这种现状,就名称为[见道]者。一切菩萨们,正是由于得此【自证分~见道】的原故,方才名之为:契入菩萨正性离生,即生于如来之家。(注:即如来者,诸法如义也。此乃净意根之本质特色也。)从而证得初地菩萨之境地。而且,能够受用此地之胜德。(注: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亦是先佛,经中所说。)即乃彼于先时,过去之时,得到过奢摩他,毗钵舍那的原故,即已然证得了二种所缘。即所谓的:有分别影像所缘,以及无分别影像所缘。(注:有无对峙,辩证,二者一如。即:正,反,合,三位一体。)那些菩萨们,于今日得证见道故,由此,更亲证了一切事是之边际所缘。(注:所有事是,皆是正,反,合,三位一体的缘生显现。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其次,于后面的一切次地中,递进修道,皆是在如此事是中的三种所缘生中,产生出来一切作意之思维。就象是有人,以其细楔,冲顶出先前的粗楔一样。由此原理,一切菩萨们,皆是以细惑解决先前的粗惑,这样如此递进,一楔出楔地,渐渐遣除内法尘之相的。而且,一切随缘顺从之杂染分别之相,全部都须除遣,不流痕迹。由于一切相染全部都须除遣的原故,粗重之相,也将除遣。并且,由于永远的破害掉一切粗重之相的原故,渐渐地于那些后面递出的次地中,就犹如炼金之方法一样,一步步,一层层地深入陶炼其心性。乃至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从而得到所作成就圆满之所缘境界。(注:这里是修心之境界。人类[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缘起之时,只有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意识],亦即转识归根时,全部呈现的全是[毫不走样]的正知正见。即一切缘起后之方便,皆在[轨则]之中行事。凡是符合于轨则者,即是佛知佛见。)
经】善男子。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
(解)善男子!如同以上之菩萨们于内证分之止观正修行中,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慈氏菩萨又对佛说:“伟大的世间尊者!怎样修行才能引发出菩萨的广大威德呢?”世尊曰:“善男子!如果一切菩萨们,善于知晓六处的话,便可以引发出菩萨所拥有的一切广大的威德之相。(注:离开了人类之[意识],没有另外一种生命叫做菩萨。菩萨只是个名相,在于表法。确指人类无我无私无相的法义精神。可参看<金刚经>之无四相之菩萨。)何者为六耶?一者,善于知晓心的生起。二者,善于知晓心的住处。三者,善于知晓心的出离。四者,善于知晓心的增益。五者,善于知晓心的减损。六者,善于知晓心的方便。(注:菩萨于人类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处,皆可拥有广大之威德。)
经】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九者苦俱行识生。谓地狱识。十者杂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
(解)怎样才能善于知晓心的生起呢?这就是如实的知晓十六种心行的生起之差别,这才称得上善于知晓心的生发过程。什么是十六种心的生发差别呢?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称之为阿陀那识。(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二者,种种行相间,相互所缘识生。亦称之为:顿取一切色等境界,以及其分别意识。(注:此乃种子生现形,见驴见马。)以及顿取内外境界之觉受,或者顿生于一念瞬息,须臾间现入多种定境,见到多国之佛土,以及见到诸多之如来,即分别意识。(注:种子生发出的分别意识。)三者,小相范畴所缘生的意识,称之为欲界中的系识。四者,大相范畴所缘生之识,称之为色界系识。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称之为空识,无边处系识。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称之为:无所有处系识。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称之为:非想非非想处系识。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九者,苦俱行识生,称之为:地狱识。十者,杂受俱行识生,称之为:欲行识。十一者,喜俱行识生,称之为:初地,二地之静虑识。十二者,乐俱行识生,称之为:第三地静虑识。十三者,不苦不乐俱行识生,称之为:第四地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十四者,染污俱行识生,称之为:诸烦恼及其随烦恼相应识。十五者,善俱行识生,谓之信等相应识。十六者,无记俱行识生,称之为:彼俱不相应识。(注:以上十六种心行的生起,如果行者全部都能够了了分明的话,那么,就可以称此人为:善知心生。)
经】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云何善知心减。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粗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损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云何善知方便。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何等诸受于此永灭。
(解)怎样才能善于知晓心的住处呢?这就是要如实的了别知晓真如的现状。(注: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了知七种真如随缘而生,是名法身。)怎样才能够善于知晓心的出离呢?这就是如实的知晓出离二种束缚。一者,相缚。二者,粗重缚。此种善知之因果,应该令其心从以上二种相缚中出离。什么是善知之心的增益呢?这就是如实能知的心,能够治服相缚,以及粗重之缚,彼心增长时,彼积集时,也随之得其增长,也随之得其积集,这就名为善知增益。什么是善知心减损呢?这就是如实知道彼所对治相,以及粗重所杂染的心,彼在衰退时,彼在损减时,此也随之衰退,此也随之减损。这就是善知减损。什么是善知方便呢?这就是如实的解脱,胜处,以及遍处,这其中,或修,或遣。随缘方便也。善男子!注意谛听!如以上之菩萨们的广大威德,或者已然引发了出来,或者应当引发出来。或者当下正在引发中。”慈氏菩萨又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同世尊所说:[于无余依涅槃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什么样的诸受于此永灭呢?”(注:这里主语是“无余依涅槃"。即第一义谛中,诸受永灭。但人类的生活,当属第二义俗谛,无法永灭诸受。诸受若灭,生命亦灭。生命若灭,当无觉性之生发。这一点,本身就是辩证。)
经】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种受无余永灭。何等为二。一者所依粗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粗重受当知有四种。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满粗重受。四者果未成满粗重受。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果未成满受者。谓未来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领彼对治。明触生受领受共有。或复彼果已成满受。又二种受一切已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此亦永灭。是故说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
(解)善男子!以主要内容来言之,有二种受,是无余永灭的。哪两种呢?一者,所依的粗重之受。二者,那些果报之境界受。其中,所依粗重中,又分四种。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报已成,满粗重受。四者,果报未成,满粗重受。这当中,果报已成就满受者,就叫作现在受。果报未成满之受者,叫作未来因受彼果报之境界。此中,受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于其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报未成满受时,一切已灭。领导彼对治那些明触所生之受,并领受共同拥有者。或者,又是彼之果报已满之受。再为二种受,一切皆灭。只有显现其领受,即明晓触生之受。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此亦永灭。由此可以言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注:古印度人不重视文字,经文大都口口相传。反复细致而说。条系清楚,犹如我国的中药铺。实际上,就是二种受,无余永灭。一者粗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粗重者,有形有相,彼果境界者,就是异熟果受。)
经】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告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请问如来。汝于瑜伽已得决定最极善巧。吾已为汝宣说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所有一切过去未来正等觉者。已说当说皆亦如是。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应依此勇猛精进当正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解)此时,世尊说完了以上的话。又告诉慈氏菩萨曰:“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今天善于依止圆满的最极清净之妙瑜伽之道,并能够以此请问于如来。你当下,于瑜伽已然得到了决定是最终极的善巧方便。我也已经为汝宣说了圆满的最终极的清净妙瑜伽之道。所有的一切过去,未来,正等觉者,已经说过的,应当说到的,全部都是如此状况。一切善男子以及善女人们,全部都应当依此勇猛精进,并以此为正确的修学。”此时,世尊为了重宣此种法义,再次以偈领形式曰:
经】于法假立瑜伽中    若行放逸失大义
依止此法及瑜伽    若正修行得大觉
见有所得求免离    若谓此见为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远    譬如大地与虚空
利生坚固而不作    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穷劫量    便得最上离染喜
若人为欲而说法    彼名舍欲还取欲
愚痴得法无价宝    反更游行而乞丐
于诤諠杂戏论著    应舍发起上精进
为度诸天及世间    于此瑜伽汝当学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瑜伽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诸漏永尽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获得广大瑜伽作意。
(解)在法理假立的瑜伽(相应)当中。如果行为太放逸了,就会失去了法义之大义。
如果依止于此种法义与其瑜伽相应的理趣,如果能够正确的修习后,就会得到大彻大悟。
如果是见有所得,并寻求免除灾难的话,并以此相应之功夫之境界,为其得法得证的话,那么,慈氏彼去的瑜伽相应也就是太远了。
这就好比是大地与天空的距离。
一切利生但坚固不化的执着行为是不应该作为的,但悟后方修的勤奋努力皆是为了利乐有情。
有智慧的人作此善事,功德穷劫无量。即可以得到最上乘的远离杂染之喜乐。
如果你是为了欲望(名闻利养)而说法,那么,你将是本为舍欲,结果反而取得了欲望。
愚痴之人得此法本为无价之宝,反而却远游行驰而到处去乞丐。
于此诤喧杂闹之戏论者,应该舍掉其恶劣之习气,发起增上之精进。
为了度化诸天与世间,在此种瑜伽相应上,你们应当努力修学。”
此时,慈氏菩萨又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于此解深密之法门中,应当如何称名此种教育呢?我又当如何奉持呢?”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为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你们应当认真奉持。”
说此瑜伽了义教时,在此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皆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还有三百千声闻,远离尘垢,于一切法当中,得到了法眼净。更有一百五十千声闻,一切漏皆为永尽。得无生忍,心得解脱。更有七十五千菩萨,获得广大瑜伽相应之作意。
 

解深密经卷第四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经】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解)此时,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您所说:菩萨有十种次地。这就是所谓的: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又增一说为佛地,共为十一次地。如是以上诸地,几种是清净的?几分是能所摄受的?”
此时,世尊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你应当晓得在诸地中,有四种是清净的,十一种皆为能所分摄。什么是四种清净的能摄诸地呢?一者,增上意乐清净,此种摄于初地。二者,增上戒清净之摄,此种第二地。三者,增上心清净摄,此种第三地。四者,增上慧清净摄,此种于后后地转启胜妙的原故,当知其能摄,此种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全部都可摄。善男子啊!注意谛听!应当知晓:如此四种清净实际上,已然普摄一切诸地。(注:世尊此处明确说明,全部十一地中,皆为意,戒,心,慧之四种清净所摄。笔者大胆的认为:此处之【意乐】就是指第七末那识意根之清净喜乐之功德相。这一点,前人忽略了,我们在此警示之。意者,就是清净意根。戒者,就是不二法门之至戒。心者,就是缘生之一切法。正所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此之谓也。慧者,乃觉性也。贯穿于全部十一种次地。这就是“深密"之隐覆之趣。)
【经】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解)什么是十一种之相分能摄于一切地呢?这就是说:一切菩萨应该先于胜解行地,(注:这里明确指示,要思维理解,即殊胜之解释。)并依此理解之十种法行,以终极善巧之方便,修习其胜解之法忍故。并超越于其它次地,证入菩萨之正性离生,(注:正性离生,就是无生法忍。)其他一切菩萨们皆是由于此种因缘,于此分圆满的。(注:此分者,当下也。处处也。)而那些未能于细微毁犯之误现之行中,正确的知晓而行者,由于未能明晓之因缘,于此相分中,表现出犹未圆满。为了令此种相分也能够得到圆满故,人类经过精勤的修习,能够得到证悟之果。一切其它的菩萨,由于这个因缘,此分也将是圆满的。而那种未能得到世间圆满者,其等持等至,以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等等,并由此闻持之因缘,于此种相分中,犹未圆满。人类为了于此分中,得其圆满故,经过精勤修习,便可以证得。那些经过精勤修习的菩萨们,由于其修习之因缘,其自身之此种相分之次地,得到圆满。而那些未能令其随缘所获者,得其菩萨之相分佛法,多因修习于住相之中,心未能解脱,亦未能舍弃一切至爱,以及法爱。正是由此原故,于此等次地之相分中,犹未圆满。为了令此分之行人,能够得到圆满,应当精勤修习,便能够证得圆满。彼诸菩萨,将会由此精勤之原故,得到此分圆满。而那些未能够做到,于一切次地之谛中,令其如实观察其道理,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当中,舍弃一切背离法则规律之作意,同时,也不能作到修习一切方便,以及菩萨所摄之权巧相分法。由于以上不符合轨则之因缘,于此种相分当中,犹未圆满。为了令此分能够得到圆满,就必须精勤修习各种方便次地之权巧相分,真如此,便可证得相应次地之圆满。(注:古印度佛法,由于是口传心授,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往往是返复多遍,层层递进,非常细腻地在表达一个理趣。这就是,十一种次地,懂者,利根,当下顿超。未懂者,钝根,还须层层递进,耐心修习。)
【经】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
(解)那些菩萨们,正是由于以上之因缘,得到此分之圆满。而那些未能于生死流转中如实观察者,又由于其多生之厌故,没有能够保证自己更多的住留在无相作意之中,(注:此处无相作意就是[清净意根]上的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流动之住。也就是禅师所言的:桥流水不流。)由此原故,这些人于此相分次地之中,犹未圆满。为了让此种境界之人,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当是非常必要的。那些菩萨们,正是由于这个精进修习的原故,个个此分圆满。而那些未能做到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之住的,由于以上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了让此相分能够得到圆满故,精进修习,即可得到亲证。那些菩萨们由于这种精进的原故,便可证得此分圆满。而那些未能够于无相之住中,(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舍离取舍有为之功用,同时,又未能得到其自在(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于这些因缘的障碍,于此种相分之中,犹未圆满。如果要令此分得证圆满,也就是必须精勤修习,便能够证得。彼之菩萨由于以因缘,证得此分圆满。而那些未能于不同的众生相分,以及训词的差别,以及一切法的品类宣说中,得大自在。(注:此段经文,细腻非常,初学者,要修习次地演进。)
【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解)由于以上因缘,于此分中,还是未能真正的圆满。为了让此分之行人,能够证得圆满,所以,精进的修习,还是很有必要的。而那些菩萨们,恰恰是通过精进的修习,方能得证此分之圆满。而那些还未证得圆满法身者,也能现前证受。由于未证法身,所以,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了令此分得证圆满故,精勤修习,便可证得。一切菩萨,由是因缘,皆得此分圆满。而那些未能得证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注:即遍计所执性也。)由于未能证得遍计所执性的因缘,于是,于此缘起之相分中,不能做到圆满无缺。为了使此种相分能够得到圆满无缺,(注:即不走样之法尔如是。)人类的精勤修习是很有必要的。正是有了精进修习,以及实践中的亲自证得,此种相分,方才可以圆满无缺。正是由于此分的圆满,方才于一切相分(遍计所执性)中,皆得圆满。善男子!你应当知晓:如是十一种相分普摄一切次地。”(注:笔者认为,这恰恰是[遍计所执性]的功德相。由此当知:释迦本怀,并不存在弃除或消灭遍计执的倾向。)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
(解)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说:“伟大的世间尊者!什么是最初名的极喜地呢?乃至因什么因缘才言之佛地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佛法之大义,得到其未曾得过的出世间之心,(注:无我之心。即在世出世之无我。)生出大欢喜,这就是最初极喜地之菩萨境界。其次,远离一切细微之犯戒,(注:凡二分说法,即为犯戒。)是故名:第二离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并能为无量智光所依止。是故名为: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其菩提分法,烧毁一切烦恼,其智慧之光如同火燄,是故第四名燄慧地。(注:一切名相皆为表法。大乘佛法及其功德之相,本然就具备以下这些:极喜,离垢,发光,燄慧……等等法相。这就象一个真正释迦法脉的传承人,必须具备:无我,见性,文明,有见谛,看得懂经文,参得起公案,懂得中观,了解唯识,熟悉禅宗………等等。没有什么怪异,以及不可思议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与世法一如,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碍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解)由于那些菩提分法呈现,方便修习其最极艰难,方才能够证得自在。是故,第五地名为:极难胜地。行者若能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能于无相之中,多修作意,方现在前,由此原故,第六地名为:现前地。(注:境界现前之地。仔细观察这个境界,就是[清净意根]之驴见马见之境界。诸行流转,无相多修,作事现前。恰恰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功德相。)行者若能够于远离相染之处,当下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以及其它清净之地,共相邻接的话,那么,这种境界就称其为:第七地远行地。(注: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不管远行到哪里,其四周的邻居,也将因你而清净。这就是清净意根的殊胜性。)由于人类的无我无相,得到其无功用之功德相。并于一切缘生之相中,不再为现行的烦恼所牵动,所以,这第八地,就名之为:不动地。(注:笔者认为[不动地],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这里的[无住]本身就是[不动]的。这就是辩证。同时,也暗喻清净意根之屏幕,就是不动地。正所谓:桥流水不流也。)诸菩萨于一切种地上,说法自在,并获得无碍之广大智慧,是故菩萨之第九地,名之为:善巧智慧之地。菩萨的粗重之身,广大如虚空一样,其法身圆满,正所谓: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这就象是大云,一切皆都遍覆盖住了。是故,第十地,名之为:法云地。如果永断了最极细微的烦恼,以及所知障的话,那么,无著无碍,于一切种地所知境界,呈现出无上正等正觉的话。那么,这就是第十一地,佛地。”(注:纵观全部十一种次地,皆是表法之理趣。行者切不可于相上做实有观。否则,自误误人。)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重。为所对治。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着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解)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说:“在此种次地中,有几种愚痴,有几种粗重需要对治呢?”佛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在此十一种次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需要对治。这就是:初地中,有二种愚痴。一者,执着于补特伽罗(我执),以及法执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注:邪知邪见。)以及那些粗重的恶劣之习气,皆需要对治。于第二地,也有二种愚痴。一者,微细中误犯的愚痴。(注:不知道[清净意根]中,根本无我。却妄断为:我执恶慧的。)二者,种种业趣愚痴。(注:譬如狗子逐块,心随物转,却不知人类意识当中,还有[辩证]之光辉。虽为人身,业区畜类。这种人大都充当卫道士的角色。对不同意见之人,咬牙切齿,必欲打翻在地,再踏上亿万只脚,方为开心。)以及相应的粗重对治。(注:此种下劣的卫道士们,根本上就理解不了[只存法义,不涉世俗]的法理法趣。凡见不同观点与意见,必欲诅咒,谩骂与恐吓,动不动就要送他人下地狱。以断章取义之经文,做大棒,到处打人。把佛法做为宗教迷信大力推广,误人子弟,败坏他家男女。此种人愚痴至极。)第三地中,亦有两种愚痴。一者,贪婪的愚痴。见什么都要占有。二者,自以为圆满闻持了陀罗尼(密咒)的愚痴。(注:认为几个大师,活佛们,嘴巴里念出几句咒语,密偈,就可以战胜[非典],消灭[新冠]了。欺世盗名,业障重重。)以及其相关的粗重对治。(注:针对这种不悟言悟的普遍性愚痴,唯有让人类真正的了解[清净意根]之实相后,就犹如乞丐身上的宝珠一样,再也不会有人到他家去要饭了。这就是释迦出世的[一大因缘]。救度众生,实无众生得救度者。人类终究之觉悟:就是一个明白。)
经】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解)在第四地中,亦有二种愚痴。一者,相等至爱愚痴。(注:法法不相到。相与相差别本是平等。不必再求相上的等至。大锅饭,绝对平均主义,就是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法执之愚痴。以及二者的粗重对治方法。第五地中,二种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寻求拋弃与背离生死的愚痴。(注:人在生死之中方才具备活力。凡主张[打死六七识]者,皆是不懂装懂者。不可取,应远离。)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之愚痴。(注: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佛者,岂可作意耶?)以及二种粗重的对治方法。第六地中,二种愚痴。一者,现前观察一切行为流转之愚痴。(注:缘生是法则规律,不必个个现前观察。举一反三,是人类意识智慧的显现。)二者,相上众多显现的愚痴。(注:人类的智慧,在于[以意识再现真实],而不是相上的面面俱到。)以及他们间粗重的对治方法。在第七地中,二种愚痴。一者,细微之相,现行为实有的愚痴。(注:外道极微论者。或把空解释成物质的无限分隔,等等。)二者,一向无相作意之方便愚痴。(注:离开了名相自性的妄想。龟毛兔角。)以及二种粗重的对治方法。第八地中,二种愚痴。一者,于无相中作功用之愚痴。(注: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内不舍一法。佛法不离世间法。相上功用不可缺。)二者,于相上的自然自在之愚痴。(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缘起法,本在当下。一切显相,皆为刹那非刹那。这就是辩证。)以及彼粗重的为所对治。在第九地中,有二种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当中,于无量的法句文字之后的后面,再进一步慧解辩说陀罗尼自在之愚痴。(注: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表情达意的,若在文字之后的后面,再去寻找,以及挖掘出所谓的陀罗尼大自在,这个挖掘,本身就是头上安头,多此一举了。)二者,行者自满于自己的辩才自在的愚痴。(注:许多人把诡辩当成了辩才无碍。很是无聊。)以及粗重的为所对治。在第十地中,有二种愚痴。一者,以为得大神通之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之境界愚痴。(注:梦见菩萨,弥勒,以及指示伏藏,诗偈……等等。)以及对待二者的粗重的对治方法。(注: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凡有所得者,皆不为实者。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自在。)
【经】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二者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最后,于如来地,也有二种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上,仍有极细微的执着之愚痴。(注: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才是你的天地。)二者,极细微之障碍愚痴。(注:法本无生,缘生即散。若有一丝挂碍,终将不得解脱。)以及那些粗重的对治方法。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以及十一种粗重的原故,方才安立出了种种次地。(注:愚痴是因,次地是果。若无愚痴,何言次地。)而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者,远离一切愚痴与次地的系缚。”(注:世尊在这里明确昭示:次地与愚痴,同样皆不实有。本为幻相,何须圣解。)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说:“伟大的世间尊者!无上正等正觉者,甚为稀有。乃至成就了大利大果者,方才能令一切菩萨破除如上所说之大愚痴罗网,并且超越如是大的粗重稠林。从而能够做到于缘起之当下,亲证无上正等正觉。”(注: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张显【以意识再现真实】的重要性。可惜,千百年被人们忽略了。)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八种。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熟有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清净。善男子。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后后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当知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于佛地除生清净。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诸地平等皆有。当知自地功德殊胜。一切菩萨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当知无上。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生于诸有生最为殊胜。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择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济度诸众生故。四者自能无染除他染故。
(解)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如以上诸种次地,有几种殊胜的安立之所在?”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大略分为八种。一者,增上意乐清净。(注:这与此品开篇的“四种清净”中的初地[增上意乐清净],同一质趣。)二者,心清净。(注:同上第三地。)三者,悲清净。四者,至彼岸清净。(注:真觉者,此岸即彼岸,当下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注:缘起即佛。只鉴不择。法尔承事,如如清净。)六者,成熟有情清净。(注:驴见马见,个个不走样,处处皆清净。)七者,生清净。(注:世尊曰:我从不杀生。难产妇人,闻佛语,顺产也。)八者,威德清净。(注:此处八种清净,可以对照前面的四种清净,角度不同,择取亦不同。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世尊讲法,即是口语化,随机而言。不可著于名相上。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善男子!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于最终之威德清净,后后诸地的层层递进,乃至到佛地,其中所有的增上意乐之清净,(注:清净意根之诸法如义之本净。)乃至最终之威德清净,(注:佛地之净,缘起之净。)当知那些所有的层层递进的[后后清净],展转增胜。只有在佛地大威德中,除去了生之清净。(注:何以故?佛本无生亦无灭。正所谓:无生法忍者是也。)其次,于初地中所有功德相显,在以上诸种次地中,平等皆有。(注:清净意根乃是[平等性智],如来者,诸法如义。无一法不是平等的。所以,笔者方言【如染不择】也。正所谓:驴见马见,如如自现。)由此,当知自地(任何一地)全部功德殊胜。(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法住法位。推窗即见月,何必登高楼。)由此当知:一切菩萨十地功德之相,皆是有容有上。后后递进的。只有佛地之功德是无容无上的。”(注:一切诸佛之真正的功德,皆是法义,而没有世俗相染的。这一点,往往被人忽略了。所以笔者方言:[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这是对<法华经>中[清净意根]的一句陈述语。)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因为什么因缘,方才言说菩萨生于一切[有生]最为殊胜呢?”佛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四种因缘故。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注: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二者,意根之思择力之所取故。(注:意根之[恒审思量]之抉择力之所取也。笔者认为,此处之[择],就是见驴见马之镜鉴之择。而其[取]意,恰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中的无为之取。也就是[不走样]之法尔如是之鉴取。这一点,历史上无人明释过,可惜了。)三者,悲愍济度一切众生故。(注:佛法的终极,就是慈,悲,喜,舍。)四者,自己本身无染,才能够解除其他之染源。(注:一切染源在六识中,人类只有【转识归根】,方能真正达到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的目的。)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谓诸菩萨能善了知涅槃乐住。堪能速证而复弃舍。速证乐住无缘无待发大愿心。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处多种种长时大苦。是故我说彼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
(解)观自在菩萨又白佛说:“世尊!什么因缘故,言说一切菩萨行持于广大愿,妙愿,胜义愿?”佛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因其有四种因缘故。一者,一切菩萨能够善于了知涅槃乐住,并且堪能速证。二者,能够弃舍掉速证乐证。三者,无缘无待发大愿心。四者,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故,深处多种长时大苦中,正是由于以上因缘,我才说那些个菩萨是在真心发出最广大之愿力,以及妙愿力与殊胜愿力。(注:这一切,随之缘起,就是利国,利民,利社会。)观自在菩萨又白佛言:“世尊!这里所说的菩萨们,能有几种所应当学习的事情?”佛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修学之事,略有六种。这就是所谓的六种般罗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方能够到达彼岸。(注:真到彼岸者,当知:此岸即彼岸。如如涅槃现。缘起若真知。圣凡无二愿。)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增上戒学所摄。几是增上心学所摄。几是增上慧学所摄。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福德资粮所摄。几是智慧资粮所摄。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上所言,六种所应学之事,几种是增上戒学所摄呢?几种是增上心学所摄呢?几种是增上慧学所摄呢?”(注:四种清净,前面讲了[意乐],这里讲[戒,心,慧]三种增上之清净。再换一个角度看,戒定慧,这里少了一个[定]。只有戒与慧,但增加了意乐与心。)佛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应当知晓,初三(布施,持戒,忍辱),只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之一种(禅),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最后,我说的精进般罗密,贯通于一切。(注:即遍计所执于一切处。无遍计,也就无以言精进二字。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试着讲。)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当修学之事,几种是福德资粮所摄?几种是智慧资粮所摄?”佛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果是增上戒学所摄者,(注:布施,持戒,忍辱。)就是福德资粮所摄。(注:这里世尊明确指示,一切戒学,只学福德资粮。)如果是增上慧学所摄者,(注:只有[以意识再现真实],才是真正的慧学。)我才言:是名智慧资粮所摄。其次,我说精进与静虑,二种般罗密,遍计贯通一切处。(注:一切精进与静虑,都离不开[遍计所执性]。若无遍计,其性不彰,更无精进与禅思。这一点,被传统观点忽略了。很是可惜。)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此六种所学事中。菩萨云何应当修学。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次于十种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三者随护菩提之心。四者亲近真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学事。但有六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因缘故。一者饶益诸有情故。二者对治诸烦恼故。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后三对治一切烦恼。前三饶益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后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
(解)观自在菩萨又白佛言:“世尊!于此六种般若密所学事中,菩萨为什么应当修学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此五种相显,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密多,其相应的微妙正确的法理教义当中,能够猛利信解。(注:信为功德母。要深信自己相应的法义。)二者,依次于十种法行中,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注:闻,思,修,缺一不可。)三者,随护菩萨之心。(注:心中生起菩萨行。)四者,亲近真善知识。(注:真善知识,必是觉者。当以至善示人。而不是以小善,诱人以福报。真善知识,当以功德相示人。)五者,无有间断地勤修善品。”(注:不二法门为善品。)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言:“世尊!什么因缘,让施设如此所应学之事,只有这六种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种因缘故。一者,饶益一切有情众生。二者,对治一切烦恼。注意!谛听!前三种(布施,持戒,忍辱)饶益有情众生。后三种(精进,静虑,般若。)对治一切烦恼。前面三种饶益一切有情众生。其一切菩萨,由布施的原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的原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等等恶习,饶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之中,堪能忍受,并由此饶益有情。后三种对治一切烦恼者。即诸菩萨们,由精进故,虽然还未能永伏一切烦恼,同时,也没有做到永远消除一切随眠,但却能够勇猛精进勤修一切善品。而让那些烦恼出现时,不能够动摇善品的加行。由静虑故,能够永伏烦恼。(注:这里明确[静虑]波罗蜜的特殊功德。笔者认为,禅那深刻的,可以当下见性。六祖就是一个光辉的榜样。)由般若故,永远的消除随眠烦恼。(注:净虑是手段,般若是目的。般若本身就是见性。)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所余波罗蜜多。但有四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前六种波罗蜜多为助伴故。谓诸菩萨于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修无间无有堪能。羸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于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为未来世烦恼轻微心生正愿。如是名愿波罗蜜多。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胜解。如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若诸菩萨于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解)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因为何种因缘,所施设的其余波罗蜜多,只有四数呢?”佛告诉观自在菩萨:“善男子!由于前面六种波罗蜜多皆为伴缘故,所以言一切菩萨,于前三种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所摄的皆是有情。以其诸所摄事,能够方便善巧的摄受之,并且安置一切善品。由此,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之缘。如果一切菩萨于现法之中,烦恼重重的话,也就于修无间,无有,堪能,羸劣,意乐的话,以及下界胜解的话,那么,就于其内心中,住无有,堪能,以及菩萨藏中,不能够得证声闻缘觉等善缘修习,其中,所有的静虑也不能生发起出世间之智慧。这些人也只能够方便摄受少部分狭劣的福德资粮而已。只能赢得未来世中,其烦恼减轻罢了。(注:但与觉性不可同日而语。真行者,理当慎重。)心中生发出正愿,如此,方可称之为愿波罗蜜多。正是由于此种愿力的原故,烦恼转为轻微薄弱了,从此能修习精进。由此,我方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互为助伴。如果一切菩萨们,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注:转识归根为如理作意。)并以此为因缘故,就可以转恶劣的意乐为胜善之意乐,(注:此时[清净意根]上,只有转识归根后的胜善意乐,即正知正见,也就是佛知佛见。)从而可以获得上界(人,天,菩萨)之胜义法解。如此,当名之为:力波罗蜜多。人类行者,于此力波罗蜜多故,于内心而住于有所堪能之中,(注:人为的[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正知正见。亦即[清净意根]上的不走样。)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注:恰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如果诸菩萨们,于菩萨藏中,已然能够做到声闻缘觉善巧修习故,那么,就能够发生静虑,(注:禅那,净虑思维修。)如果称之为:智慧波罗蜜多。由此智慧的原故,就能够引发起出世间之智慧。正是由于能不能引发出世慧的原故,我才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二者一如不二,互为助伴。(注:佛法甚深密义,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这就是正知正见。)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解)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因为什么原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来次第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来世人,引发出所依他起故。(注:这里的引发依,就是三性中的[依他起性]。没有了依他起性,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所谓的诸菩萨,如果于身财无所顾悋,便能够受持清净(意根)之禁戒。(注:清净意根处,不存在破戒者。)为了护持禁戒,便可以修习忍辱,(注:修习乃有为之意识也。)修习忍辱已,即能发起精进波罗蜜多,精进发起已,便能够辦行静虑之功德。静虑俱善已,便可以获得出世间之智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注:这里明确指示出:依具净虑思维修,即可以出离三界,得其佛法智慧。)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戒三种者。一者转舍不善戒。二者转生善戒。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精进三种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静虑三种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
(解)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以上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之间的差别呢?”佛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各有三种。布施三种:一者,法布施。二者,财布施。三者,无畏施。(注:无畏布施是大乘佛心的核心。真无我者,何惧之有?)持戒三种:一者,转舍不善戒。(注:取舍不符合法则规律。)二者,转生善戒。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忍辱三种: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精进三种: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静虑三种: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智慧三种:一者,缘于世俗谛智慧。二者,缘于胜义谛智慧。三者,缘于饶益有情智慧。(注:这里的净虑与智慧是一如不二的。初学者,应加仔细。)
【经】观自在菩萨復白佛曰:世尊。何因缘故。波罗蜜多说名波罗蜜多。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无染着故。二者无顾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回向故。无染著者。谓不染着波罗蜜多诸相违事。无顾恋者。谓于一切波罗蜜多诸果异熟及报恩中心无系缚。无罪过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无间杂染法离非方便行。无分别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不如言词执着自相。正回向者。谓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罗蜜多。回求无上大菩提果。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解)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因何原故,波罗蜜多说其名称为:波罗蜜多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种因缘故。一者,无染著故。二者,无愿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回向故。所谓无染著者,就是不染著波
罗蜜多的一切相违之事。无愿恋者,即是于一切波罗蜜多诸果异熟以及报恩之时,心无系缚,更无挂碍。无罪过者,是指如是波罗蜜多无间杂染法中,远离非方便之行。(注:于方便之中,方能智慧到达彼岸。)无分别者,于如是波罗蜜多中,不能象言词所说的那个样子,执着有一个自相是实有的。(注:不被言词所束缚与障道。)正回向者,指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罗蜜多,回求无上大菩提果。”观自在菩萨言:“世尊!什么是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经】善男子。当知此事略有六种。一者于喜乐欲财富自在。诸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二者于随所乐纵身语意。而现行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三者于他轻蔑不堪忍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四者于不勤修着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五者于处愦阑世杂乱行。深见功德及与胜利。六者于见闻觉知言说戏论。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解)善男子!当知此事略有六种。一者,于喜乐,欲求财富,以不自在等,诸欲乐中,能够深层次地见到其中的功德显现与其胜利之相。(注:这里演说的是一种[辩证]。相违事与波罗蜜之间的内在[关系~性],恰恰是需要我们修行者,自证自悟的。)二者,于随所乐纵中,即身,语,意之现行中,深刻卓见其甚深之功德,以及胜利相。三者,于他轻蔑不堪忍中,深见其功德与胜利。四者,于不勤修习,执著欲乐当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五者,于处于闹市之世杂乱行之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六者,于其见,闻,觉,知等言说戏论中,深刻的见谛功德,以及不败之胜利相。(注:以上六种波罗蜜多相违事。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这一点,初学者,理应慎重之。)
经】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果异熟。善男子。当知此亦略有六种。一者得大财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四者为众生主。五者身无恼害。六者有大宗叶。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间杂染法。善男子。当知略由四种加行。一者无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谓修行余波罗蜜多时。于余波罗蜜多远离失坏。
(解)观自在菩萨言:“世尊!以上所言的一切波罗蜜多,因其什么果而异熟呢?”佛曰:“善男子!当知此亦略有六种。一者,得大财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四者,为众生主。五者,身无恼害。六者,有大宗业。”观自在菩萨言:“世尊!什么是名为波罗蜜多间杂染法呢?”佛曰:“善男子!当知略有四种加行为波罗蜜间杂染法。一者,无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注:不慈悲,不如理,不常精进,不殷勤尊重等等,皆是间杂染法。不可取,应远离。)且看:不如理加行者,在修行其他波罗蜜多时,于其他波罗蜜多处,远离失坏。”(注:世间行者的一切修习,严格讲,全是[加行],亦为佛力之加持。凡不如理,即不符合法则规律的,就是邪加行,就得不到佛力之加持。这一点,初学者理应慎重。)
经】世尊。何等名为非方便行。善男子。若诸菩萨以波罗蜜多饶益众生时。但摄财物饶益众生便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如是名为非方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于众生唯作此事名实饶益。譬如粪秽若多若少。终无有能令成香洁。如是众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无有方便。但以财物暂相饶益可令成乐。唯有安处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饶益。
(解)观自在菩萨言:“世尊!什么是非方便行?”佛曰:“善男子!如果诸菩萨以波罗蜜多饶益一切众生之时,但却以摄受财物饶益众生,便为喜足,而不是令其出离不善恶业处,即不是令其安置善处。如此之行为,就是名为非方便行。为什么这么说呢?善男子!不是于众生只作此事,名叫实际饶益。比如粪秽若多若少,终究不能令其成为香洁之物。正是因为如此,众生才由于行苦的原故,其性也自然是苦,不得拥有方便。只是以财物暂时的饶益,可令成乐,只有安处于妙喜之法中,方才可以称之为:第一饶益。”(注:佛法的真正饶益,不在物质与富报上,恰是在精神与功德上。<经>曰:恒河沙数七宝,不如四句偈。)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有几清净。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我终不说波罗蜜多除上五相有余清净。然我即依如是诸事总别。当说波罗蜜多清净之相。总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当知七种。何等为七。一者菩萨于此诸法不求他知。二者于此诸法见已不生执着。三者即于如是诸法不生疑惑。谓为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终不自赞毁他有所轻蔑。五者终不憍傲放逸。六者终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终不由此诸法于他发起嫉妒悭吝。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以上所言的一切波罗蜜多中,有几清净?”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我从来不说波罗蜜多,除了以上五种因缘相外,还有其他的清净。(注:五种分别为: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然而我即依如是的诸事之总与别,当说波罗蜜多清净之相。(注:这里世尊明言,没有一个东西叫作[清净],所谓的清净恰恰是存在于以上五种不圆满当中。正如莲花生长在污泥之中。大乘佛法,处处皆是辩证的。)善男子!谛听!总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当知有七种。何等为七呢?一者,菩萨于此诸法外,不求他知。(注:缘起于[清净意根]处的[如来者,诸法如义],就是佛法,就是清净如义。笔者认为:此法即是佛。缘起无二法。)二者,于此诸法见后,不再生发执着。(注:此清净意根处,恰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法法平等,无有住处。)三者,即于如是诸法中,不生疑惑,也不会产生疑问:能够得到大菩提吗?(注:清净意根上【只鉴不择】,不会生发出疑问的。)四者,终不会自赞毁他,生发轻慢蔑视之感情色彩。(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轻蔑毁赞皆是意识的分别取舍。在[清净意根]处,没有这些闲家俱。)五者,终不娇傲放逸。(注:真转识归根之人,早已没有了这种毛病。)六者,终究不会少有所得,便生喜足感。(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里还会执着于喜乐哀忧,得少为足呢?)七者,终不由此诸法中,于其他情况下生发出嫉妒悭吝来。”(注:行者若能转识归根,必然已是[无我]之人,此时的清净意根上[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哪里还有嫉妒悭吝的立脚点呢?所以说【七识如染~只鉴不才择】,将是未来佛法复兴的一面旗帜。笔者二十年来,已然用了十部大乘经典的【直译】验证了这一点。[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字字万金。)
经】别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亦有七种。何等为七。谓诸菩萨如我所说。七种布施清净之相。随顺修行。一者由施物清净行清净施。二者由戒清净行清净施。三者由见清净行清净施。四者由心清净行清净施。五者由语清净行清净施。六者由智清净行清净施。七者由垢清净行清净施。是名七种施清净相。
(解)另外所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也是有七种现状。何等为七呢?这就是:一切菩萨如我所说的七种布施之清净相中,随顺修行。一者,由其布施物财清净。二者,由其持戒清净行其清净。三者,由见清净行其清净施。四者,由心清净行其清净施。五者,由语清净行其清净施。(注:佛法的布施,离不开语言,文字之清净布施。笔者一贯主张【以意识再现真实】。真如此,方为觉。)六者,由其智慧清净行使其清净布施。七者,由其垢清净行使其清净布施。(注:以上七种[物,戒,行,心,语,智,垢]皆是清净布施。人类若能够于意识之当下,亲证真实者,当下即是清净。更何况转识归根耶?意根者,本然清净。初学者,理应正知之。)如此当知,以上就是七种布施之清净相。
经】又诸菩萨能善了知制立律仪一切学处。能善了知出离所犯。具常尸罗坚固尸罗常作尸罗常转尸罗。受学一切所有学处是名七种戒清净相。若诸菩萨于自所有业果异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饶益事现在前时。不生愤发亦不反骂。不嗔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种种不饶益事反相加害。不怀怨结。若谏诲时不令恚恼。亦复不待他来谏诲。不由恐怖有染爱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舍。是名七种忍清净相。
(解)再则,一切菩萨们若能够善于了知制立律仪,以及一切学处,并能够善于了知出离其所犯,具常尸罗(戒),坚固尸罗,常作尸罗,常转尸罗,即受学一切所有之学处。以上,就是七种戒清净相。(注:尸罗就是戒。)如果诸菩萨于自所有之业果异熟中,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饶益之事,显现当前时,能够不生愤怒发泻,亦不反唇相骂,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种种不饶益事反相加害。不怀怨结。如果谏诲之时,不令其恚恼。同时,也不待他来谏诲。不因恐怖有可能染污了爱心,而行忍辱。(注:忍辱不是刻意,有目的之强忍。而是自发的心生悲忍。)不可以作恩施舍而为放舍。(注:一切施舍,皆不可有目的性。)这就是名为:七种忍清净相。”(注:一切大乘佛法的修习,皆是不可以有【目的性】的。否则,无法达到[无我]。凡有我之修习,皆是不究竟的,也不可能证到真正意义上的觉悟。)
经】若诸菩萨通达精进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进故。自举陵他具大势力。具大精进有所堪能坚固勇猛。于诸善法终不舍轭。如是名为七种精进清净之相。若诸菩萨有善通达相三摩地静虑。有圆满三摩地静虑。有俱分三摩地静虑。有运转三摩地静虑。有无所依三摩地静虑。有善修治三摩地静虑。有于菩萨藏闻缘修习无量三摩地静虑。如是名为七种静虑清净之相。
(经)如果一切菩萨们皆能通达精进平等之性,(注:笔者认为,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就不会由于自己勇猛精进的原故,就表现出自举凌他的傲慢偏见相。从而具有了大势力(法则之力),大精进(只鉴不择),有所堪能。(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从而坚固勇猛,于一切善法始终不舍弃。如此,这就是名为:七种精进之相。如果诸菩萨中,有善于通达相上三摩地之净虑。有善于圆满三摩地之净虑。有俱分三摩地之净虑。有运转三摩地之净虑。有无所依之三摩地之净虑。有喜欢修治三摩地之净虑。有于菩萨藏,声闻,缘觉之修习无量三摩地之净虑。(注:总之一切三摩地之净虑,皆是禅那思维修之功德相。)这就是七种净虑思维修之清净功德相。
经】若诸菩萨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是名为慧。由此慧故如实了知解脱门义。谓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如实了知有自性义。谓遍计所执若依他起若圆成实三种自性。如实了知无自性义。谓相生胜义三种无自性性。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谓于七真如又无分别。离诸戏论纯一理趣。多所住故。无量总法为所缘故。及毗钵舍那故。能善成办法随法行。是名七种慧清净相。
(解)如果诸菩萨们,远离增益与减损二边之行,而行于中道者,就名之为慧。(注:真正的中道就是辩证之智慧。)正是由此智慧的原故,方能如实的了知一切解脱之门义。称之为:空无愿,无相之三解脱门。从而如实了知所有自性之义。(注:世俗名相之义。)这就叫作【遍计所执】。以及依他起,以及圆成实。此乃三种自性。(注:此三种自性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犹如法报化三身,本是一身。传统声言[弃除遍计所执]的观点,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不可取,应远离。)真行者,应当如实了知无自性之真正义趣。这就是所谓的名相,缘生,胜义这三种无自性之性。(注:要说自性,那么,无自性就是自性。这就是[无自性性]。这一点,是概念关,非常重要。)并且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这就是指五明处。又如实的了知圣义谛,这就是七种真如。同时,又要没有分别取舍,远离一切戏论,纯一理趣。(注:全部大乘佛法的特性,就是[纯一理趣]。如<金刚经>所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之七宝,不如四句偈。)由于多所住故,无量的总法皆为所缘生故,以及毘钵舍那故,(注:清净意根上[不走样]之观照。)就可以善成辩证之法,即法住法位,法随法行。综合以上,这就是七种智慧之清净功德相。(注:行者若要在此生完成这一切,就必须亲证[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有何业。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彼相有五种业。谓诸菩萨无染着故。于现法中于所修习波罗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无有放逸。无顾恋故摄受当来不放逸因。无罪过故能正修习极善圆满极善清净极善鲜白波罗蜜多。无分别故方便善巧波罗蜜多速得圆满。正回向故一切生处波罗蜜多。及彼可爱诸果异熟皆得无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如是五种相各有何种业力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那些相应有五种业力。因为诸菩萨无有染著的原故,所以,于现法之中,于所修习波罗蜜多时,恒常殷重勤修加行,无有放逸。由于,无愿恋故,摄受当来不放逸因。由于,无罪过故,能够正确修习极善圆满,极善清净,极善鲜白明确的波罗蜜多。由于,无分别故,方便权巧波罗蜜多,速得圆满。由于,正回向故,一切缘生之处波罗蜜多,以及彼等可爱的诸果异熟,(注:此等异熟果种子,就是遍计所执。也就是<金刚经>中的[是名]之名相。此种名相,需依他起而唤醒之,若于清净意根处,当下就是圆成实。)皆得无尽无数,乃至无量义之无上正等正觉菩萨。(注:无染相,无顾恋相,无罪过相,无分别相,正回向相,共为五相,相应的造就五种业。)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波罗蜜多。何者最广大。何者无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动。何者最清净。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着性无顾恋性正回向性。最为广大。无罪过性无分别性无有染污。思择所作最为明盛。已入无退转法地者。名不可动。若十地摄佛地摄者。名最清净。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如是所说波罗蜜多,什么是最广大者?什么是最明盛者?什么是不可动者?什么是最清净者?”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著性,无顾恋性,正回向性,最为广大。(注:此乃无量义者,广大无边际。)无罪过性,无分别性,无有染污,思择所作,最为明盛。(注:此处没有染污的思择,就是七识大末那之[恒审思量]也。此种【清净意根】上的思择结果,就是[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之镜鉴之功德相。此种思择所作的功德相,最为明盛。何以故?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已然进入不退转法地者,名之为:不可动。(注:这里明言[不动]者,就是指不退转。初学者,理应慎重。)如果是十地所摄,或佛地所摄者,最为清净。(注:佛者,乃缘起也。见缘起如见佛。[清净意根]上的一切缘起都是清净的,法尔如是的。也就是符合轨则的。何以故?若不符合轨则,清净意根上,就不会缘起。所以言:“缘起即是佛”,此之谓也。)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所得波罗蜜多。诸可爱果及诸异熟常无有尽。波罗蜜多亦无有尽。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展转相依生起修习无间断故。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什么因缘故,菩萨所得波罗蜜多诸可爱果以及诸异熟果恒常无有尽呢?什么因缘,波罗蜜多也是无有尽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展转相依生起,修习无间断故。”(注:异熟果,即如来藏之种子,无量无数亦无尽,由此,波罗蜜多也无尽。这一切皆是因为缘起相生展转之业力所为。人类修习无间断,异熟与波罗蜜多也就没有间断。这就是大乘佛法的辩证观。)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诸菩萨深信爱乐波罗蜜多。非于如是波罗蜜多所得可爱诸果异熟。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波罗蜜多是最增上喜乐因故。二者波罗蜜多是其究竟饶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罗蜜多是当来世彼可爱果异熟因故。四者波罗蜜多非诸杂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罗蜜多非是毕竟变坏法故。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几种最胜威德。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一者于此波罗蜜多正修行时。能舍悭吝犯戒心愤。懈怠散乱见趣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四者于此正修行时。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因什么因缘故,这些菩萨们深信爱乐波罗蜜多,并且,不是如同波罗蜜多所得到的可爱的诸果异熟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其五种因缘故。一者,波罗蜜多是最增上喜乐之因故。二者,波罗蜜多是其究竟饶益一切自他之因故。三者,波罗蜜多是当来之世中,彼可爱之果的异熟因故。(注:一切未来的可爱之果报种子,皆是以当下波罗蜜多作其因的。正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四者。波罗蜜多不是一切杂染所依之事故。五者,波罗蜜多也不是毕竟变坏法故。”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一切波罗蜜多,各自拥有几种最殊胜的威德?”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一切波罗蜜多,各自拥有四种最殊胜之威德。一者,于此波罗蜜多正确修行时,能够舍离一切悭吝,犯戒,心愤,懈怠,散乱,其中见谛之趣味因其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够为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供养真实资粮。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够自觉摄受饶益一切有情众生。四者,于此正修行时,于未来世中,能够得到广大无量无尽之可爱异熟果报之种子。(注: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一切当下所作之行为,都将是后事无量无边之广大异熟种子之果报。至此,读者可参看<无量义经>。)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因何果有何义利。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圆满无上广大菩提。为大义利。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大悲。何缘世间现有众生贫穷可得。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是诸众生自业过失。若不尔者。菩萨常怀饶益他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若诸众生无自恶业能为障碍。何有世间贫穷可得。譬如饿鬼为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过是诸饿鬼自业过耳。如是菩萨所施财宝。犹如大海无有过失。是诸众生自业过耳。犹如饿鬼自恶业力有果。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以上所言的,一切波罗蜜多,什么因?什么果?有什么义利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以大悲为因,以微妙可爱的所有异熟之种子,饶益一切有情为其如来藏之果。其圆满无上广大菩提,是为大义利。”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如果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其大悲之心,以什么因缘于世间现有众生之贫穷中亦可得耶?”佛告诉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其贫穷是众生中,自业的过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菩萨也不会常怀饶益他人之心了。同时,菩萨时常俱足无尽无量之财宝,用以救济他们。如果那些众生没有自己的恶业能够形成障碍的话,怎么会有当下世间贫穷现状的可得果报呢?譬如说,例如恶鬼们将被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到的大海之水,因它到来,也将全部涸竭。这些并非是大海之过,恰是诸恶鬼自业之过耳。如此看来,一切菩萨所施设的财宝,犹如大海一样,本然无有过失。如果得不到海水之润泽者,皆是自己往昔业力的过失所造成。这就犹如饿鬼的自恶业力一样,至使其没有果。(注:恶业所现,见水亦无水的效果,即口喝不到。刚一想喝,水便干涸了。此间因果不爽也。)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以何等波罗蜜多。取一切法无自性性。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世尊。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善男子。我终不说以无自性性取无自性性。然无自性性离诸文字。自内所证不可舍于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是故我说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云何波罗蜜多。云何近波罗蜜多。云何大波罗蜜多。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经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于胜解行地软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谓从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罗蜜多。复于无量时修行布施等。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谓从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罗蜜多。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菩萨以何等波罗蜜多,方能取得一切法无自性之性?”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以其波罗蜜多,当下就能够取得一切法皆无自性之性。”观自在菩萨言:“世尊!如果波罗蜜多,能够取得一切法皆无自性之性。那么,何不也取得有自性之性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我从来不会说:以无自性之性取得无自性之性。(注:自己不会取得自己。)然而无自性之性,离开了一切文字之外相,自内所证。(注:这个无自性之性,恰恰是自己的内在关系所亲证的。俗称:关系性。)同时,它不可能舍离开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正是由此原故,我说般若波罗蜜多,(注:智慧到彼岸。)能够取得一切法之无自性之性。”观自在菩萨言:“世尊!如您所说,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请开示:什么是波罗蜜多?什么是近波罗蜜多?什么是大波罗蜜多?”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果诸菩萨经历无量时间,修行布施等成就善法,而其所有的烦恼犹然是,依照往常一样的现行于前,不但未能制伏,反而被彼所伏,这种状态,就是于胜解行地,软语中胜解转时,称之为:波罗蜜多。再于无量时,修行布施等,渐渐地恢复增上加持力量,从而成就善法,其中诸烦恼犹然现行,但却能够制伏烦恼,而不是被烦恼所制伏。这就是从初地已上,皆称之为:近波罗蜜多。再则,于其无量时,修行布施等,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从而一切烦恼皆不再现行,即从八地以上,是名为:大波罗蜜多。”(注:简言之,烦恼未伏,反被烦恼所缚者,名为波罗蜜多。烦恼已伏时,名为近波罗蜜多。烦恼已灭,八地以上,名为大波罗蜜多。三者次地分明,皆以降伏烦恼为准则。)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二者羸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大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为什么这样讲呢?善男子!一切不俱备生发现行的烦恼,当是俱生烦恼的现行助伴,(注:即潜在之因。)那些于尔时,永不复有,即不会再生发出来的,就称之为:害伴随眠。(注:即破坏它的生长发育的条件,使其不再可能生发出来。)二者,羸弱劣坏之随眠。即于第六地,第七地中,生发出的微细现行。就如同修习所伏之现行。(注:让其细微烦恼也不再生发。)三者,微细之随眠。即于第八地以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再现行。此时,只有所知障为其依止的原故。(注:一切所知皆是有边界的。否则,不得为知。由此,凡[所知]者,必有障,这就是[遍计所执],但其【性】恰恰是平等无住的。因其无住,所以,方可[依止]。这一点是此经的难点,亦是重点。初学者,理应慎重。)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随眠几种粗重断所显示。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但由二种。谓由在皮粗重断故显彼初二。复由在肤粗重断故显彼第三。若在于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此处这些随眠,几种是粗重的断所显示?”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但由二种。一者,谓由在皮粗重断故,显示彼为初地与二地。其次在膚(肤)粗重断故,显示出第三地。(注:相传达摩西去回天竺时,传弟子所得[皮,肉,骨,髓]者,即源于此经内含的衍生。)如果是在于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注:缘起即法,见法如见佛。笔者认为:缘起本是佛。佛法就是缘起法,舍此无他。所谓佛地,就是“缘起观”深入骨髓之境界。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经几不可数劫能断如是粗重。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经于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数故。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污相。何以故。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甚奇世尊。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诸菩萨生起烦恼。尚胜一切有情声闻独觉善根。何况其余无量功德。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需要经历多少不可数之劫数,才能够彻底地断除这些粗重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须经历三大不可数之劫数,或者无量劫,即所谓的年,月,半月,日,昼夜,一时,半時,须臾,瞬息,刹那,之量劫,依然不可数也。”(注:一句大白话【死了这条心】吧!缘起之粗重根本就不可断。读者注意!此乃笔者之“另类”之语。能看则看,不能看敬请放下。不必妄加评判。)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这里的诸菩萨们,于此诸地当中,所生烦恼,应当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损失?又有什么功德?”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根本不存在染污之事。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一切菩萨于初地极喜地中之定力,即于一切诸法之法界里皆已善巧通达了。(注: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由此因缘,一切菩萨都应当知晓:方起烦恼时,不是不知,所以才称其为[无染污相]。(注:烦恼即菩提。此之谓也。)真行者,于自身中,不能生发出苦相来。所以,没有过失的菩萨们,在生起如是之烦恼时,即于有情界中,能够断掉苦因。由此当说:他们有无量的功德。”(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次第。)观自在菩萨对佛言:“太神奇了!伟大的世间尊者!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之利益。令一切菩萨生起烦恼时,尚且优胜于一切有情,声闻,独觉等等善根,更何况其余无量功德耶?”(注:笔者认为,此处之【善根】,就是<法华经>中之[清净意根]。史称成佛的法华,其[密义]即在此。)
经】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如是名为此中密意。
(解)观自在菩萨对佛言:“世尊!如您所说:若是声闻乘,若是大乘,全都唯有一乘,这当中有什么密意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同我于那些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之自性,即所谓的五蕴,或者内六处,或者外六处,如此等类者,但于大乘中,我只说一切法同一法界,同一法趣故。(注:法界,法趣,就是法性。舍此无他性。)我从来不曾说:乘有差别性。于其中时,或有如言于义中,依文解意,妄起分别者,皆属于一类增益,一类损减。(注:增益与减损,皆属意识分别取舍之范畴。行者若能[转识归根],亲证清净意根后,当下即是[不走样]之驴见马见。何来减损与增益耶?由此,笔者认为,亲证[清净意根],是正确理解释迦本怀,以及此<深密>之经的一把金钥匙。)况且,我从来不曾说:于诸乘中,存在差别的道理,令其相互之间违背彼此,并如此互违的展转递兴与诤论不休。(注:这恰恰是我所反对的。)如是,方可名之为:此中密意。”(注:一句话,性一相异之辩证,就是最大的密意。)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诸地摄想所对治    殊胜生愿及诸学
由依佛说是大乘    于此善修成大觉
宣说诸法种种性    复说皆同一理趣
谓于下乘或上乘    故我说乘无异性
如言于义妄分别    或有增益或损减
谓此二种互相违    愚痴意解成乖诤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于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皆得菩萨大乘光明三摩地。
(解)此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一切次地的摄受,思想,所对治,就是殊胜的,缘生以及愿力等等诸学。由此依佛所说皆为大乘法。行者于此中善于修学精进中,即可成就大觉者。世尊宣说一切法之种种自性,接下,又说了所有自性皆是同一理趣,同属一乘,亦即皆为一性。称名为下乘或上乘,只是随顺世俗之缘起,方便而说。所以,我最终总结而说:一切乘皆无异性。也就是说,唯有无自性之性。此乃唯一之大乘。如同言语中,义与妄虽属分别,或增益,或减损。即此二种相互间,对峙违背,于是愚痴之人,不懂得这本身就是辩证一如不二的,于是妄言臆解成对立之诤讼。(注:偈语重复加深了一下,经文中的核心内容。)这时,观自在菩萨又对佛言:“世尊!在这个解深密的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应当如何奉持呢?”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经名为:一切地波罗蜜多之了义之教。行者当于此诸地(十一种地),波罗蜜多(到彼岸)之了义教(圣言量)中,你应当认真奉行。”说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于其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皆得菩萨大乘之光明三摩地。(注:真觉者,闻言当下解脱。契入大光明之境界。)
 

解深密经卷第五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经】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请问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无戏论故。无所为故。而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
(解)此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注:文殊师利智慧大菩萨最后出场了。剧情中,压台的都是好演员。世尊安排的,此处以[智慧]为收场的主角。)对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您所说:如来法身,请问如来法身到底有什么形相呢?”(注:智慧的文殊觉者,上来就问第一义谛法身。)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果于一切次地中的波罗蜜多中,善于权巧地修习出离的话,那么,转依成满,(注:滴水入海。转识成智。也就是说转依他起,当下契入圆成实。法法皆如,圆满无亏。)这就是如来法身之相。(注: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法身者,二者一如不二也。真如与诸法,不一不二,即是法身。)应当知晓此种法身之相,由二种因缘故,所以是不可思议的。(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者,无戏论故。二者,无所为故。可惜,一切有情众生皆是计著戏论,贪求有所为,寻求有所得故。”(注:世人愚痴,于意识上求法身,证真如。殊不知,反观内心,转识归根之当下,于[清净意根]上,法法皆如,何处不是法身耶?何必嘴上戏论呢?)
经】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当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解)世尊!声闻,独觉,所证得的转依,可以称为法身不?”佛告文殊菩萨曰:“不可以称作法身。”文殊言:“世尊!当称什么身?”佛曰:“善男子!可名解脱身。由于是解脱身的原故,方说一切声闻,独觉,与一切如来法义之平等平等。(注:一般无二。法身无相,声闻,缘觉有相。)正是由于法身的原故,方才说是有差别。(注:差别即平等。)正是由于,如来法身有差别的原故,其中无量的功德之相,最胜义差别平等,其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注:法法不相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经】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当云何应知如来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推许增上王家。或众推许大福田家。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觉次第示现。是名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凡有几种一切如来。身所住持言音差别。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缘此为境速得解脱。
(解)曼殊室利对佛言:“世尊!我应当如何知晓如来生起之相呢?”佛告曼殊室利曰:“善男子!一切如来皆是化身作业,(注:化身讲法。)如同世界上所起的一切种类。皆是如来功德相之庄严所起的化现,一切众生(缘生)住持为相。当知化身之相,即有生起,而法身之相无有生起。”(注:这是此经的难点与重点所在处,初学者,应加小心。法身无相无住,只是法义与关系。注意!法身永远是一如不二的。)曼殊室利对佛言:“世尊!怎样才能够知道示现化身之方便善巧呢?”佛告曼殊室利曰:“善男子!遍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人推许的增上王家,或众人推许的大福田家,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直至舍苦行后,成等正觉,次第示现……这就是如来示现的化身方便善巧。”(注:一句话,这个世界里,没有一处,一时,一土,一叶,不是如来所化身显现的。笔者认为,如来,就是世尊对这个世界存在的一个终极式的陈述。)曼殊室利对佛言:“世尊!凡夫境界中有几种,一切如来之身所能够住持的言音差别呢?由此言音差别中所化的有情,如果还未成熟的,就令其成熟。已然成熟的,就令其缘此境界,迅速地得证解脱。这样的情况,归纳一下,能有几种呢?”(注:这个长问句,译文一气下来,有点联贯不畅。初学者,当注意上下贯通着读,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世尊。云何契经。云何调伏。云何本母。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依摄事显示诸法。是名契经。谓依四事或依九事。或复依于二十九事。云何四事。一者听闻事。二者归趣事。三者修学事。四者菩提事。云何九事。一者施设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净事。六者彼差别事。七者能宣说事。八者所宣说事。九者诸众会事。
(解)佛告曼殊室利曰:“善男子!如来之言音大略有三种情况: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曼殊室利请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什么是契经?什么是调伏?什么是本母?”佛曰:“曼殊师利!如果是在此处,我将依照摄事,显示出一切法。这就是契经。称之为依四事,或依九事,或复依二十九事。什么是四事呢?一者,听闻事。二者,归趣事。三者,修学事。四者,菩提事。什么是九事呢?一者,施设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净事。六者,彼差别事。七者,能宣说事。八者,所宣说事。九者,诸众会事。”(注:古印度人讲话细腻。口口相传,不注重文字。流传下来,颇似中国的药铺中的分类。层层叠叠的,虽然是清楚,但很繁索。一句话[我依摄事显示诸法,是名契经。]已然清晰明白了。初学者,不必被细碎的分类名相所束缚,要学会一以贯之。紧抓主语之红线。)
经】云何名为二十九事。谓依杂染品有摄诸行事。彼次第随转事。即于是中作补特伽罗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作是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依清净品有系念于所缘事。即于是中勤精进事。心安住事。现法乐住事。超一切苦缘方便事。彼遍知事。此复三种。颠倒遍知所依处故。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处故。内离增上慢遍知所依处故。修依处事。作证事。修习事。令彼坚固事。彼行相事。彼所缘事。已断未断观察善巧事。彼散乱事。彼不散乱事。不散乱依处事。
(解)什么是二十九事呢?这就是依[杂染品],有摄诸行事,彼次第随转事,也就是于此中作補特伽罗想后,(注:補特伽罗,即数取趣。简称:轮回想。)即于当来之世中,流转因事,作法想后,即于当来世,流转因事。接下,依[清净品]故,有系念于所缘事,即是于其中,勤精进事,心安住事,现法乐住事,超越一切苦缘方便事,彼遍知事,此处又分三种:一者,颠倒遍知所依处故,(注:如冥谛,大梵,上帝等。)二者,依有情想外有情中,(注:有情之外不再有情。)其邪行遍知所依处故。(注:世界因有情而有,有情之外,没有另外的有情。笔者揣摩:这也许就是后世【唯识无境】的源头吧。)三者,内离增上慢遍知所依处故。(注:传统由此而误判[遍计所执]为:颠倒的,不能正知的,事理皆违的,错谬的,恶慧的。皆是不懂【清净意根】上的遍计所执,本身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这里的言的增上慢,关键在【增】字上,凡有增有减者,皆是意识的范畴。第七识末那根,本不作意,亦不取舍。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还释迦法义于本怀。【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此之谓也。)其次,修行依处事,作证事,修习事,令彼坚固事,彼行相事,彼所缘事,已断及未断观察善巧事,彼散乱事,彼不散乱事,不散乱依处事。(注:初学者当知[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即可,若细细言【事】,岂止二十九,二百九十亦无止。大道至简,唯嫌拣择,真行者,紧紧抓住此经中的【深密】意趣则可。不可在相染之事上过分取舍与挂碍。)
经】不弃修习劬劳加行事。修习胜利事。彼坚牢事。摄圣行事。摄圣行眷属事。通达真实事。证得涅槃事。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世间正见超升一切外道所得正见顶事。及即于此不修退事。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不修习故说名为退。非见过失故名为退。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依声闻及诸菩萨。显示别解脱及别解脱相应之法。是名调伏。
(解)不能舍弃修习劬劳之加行事,修习胜利事,彼坚牢事,摄圣行事,摄胜行眷属事,通达真实事,证得涅槃事,于善说法毘奈耶中,世间正见,(注:世间正见,就是缘起之法则规律。凡符合轨则的皆为正见。不符合者,为邪见。)超升一切外道所得之正见顶事,(注:无我,菩萨行即是。外道皆不出:我执,法执,自了汉这三种类。正见顶事者,已然超升此三类属性,然又入世菩萨行。这就是: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以及于此不修一切退转之事,何以故?于善说法毘奈耶中,不修习故,名之为退。不是见谛的过失,名之为退。曼殊室利!注意谛听!如果处在此处,依其声闻,以及一切菩萨,显示出别解脱,以及别解脱之相应法,这就是调伏。(注:调伏就是无住,超升,不再被其束缚。)
经】世尊。菩萨别解脱几相所摄。善男子。当知七相。一者宣说受轨则事故。二者宣说随顺他胜事故。三者宣说随顺毁犯事故。四者宣说有犯自性故。五者宣说无犯自性故。六者宣说出所犯故。七者宣说舍律仪故。
(解)曼殊室利向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菩萨的别解脱有几种相所摄?”佛曰:“善男子!应当知晓,彼有七种。一者,宣说执受轨则事故。(注:菩萨的第一别解脱,就是宣说执受【轨则】,即法则规律也。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是检验真假开悟的试金石。凡符合轨则的就是正知正见,凡违背轨则者,就是邪知邪见。)二者,宣说随顺一切众生之胜事故。三者,宣说随顺毁犯事故。(注:毁犯世俗的颠倒见,令其回归释迦本怀。)四者,宣说有犯自性故。(注:法无自性。凡世俗自性者,终将会坏。宣说自性无住者,为有犯。)五者,宣说无犯自性故。(注:自性本无,无须再犯。)六者,宣说出离所犯故。(注:犯与不犯,有与无,皆是二边。大乘佛法超越,出离二边。初学者当知,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七者,宣说舍律仪故。(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之谓也。)
经】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以十一种相。决了分别显示诸法。是名本母。何等名为十一种相。一者世俗相。二者胜义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八者彼障碍法相。九者彼随顺法相。十者彼过患相。十一者彼胜利相。
(解)佛曰:“曼殊室利!如果是在于此处,我将以十一种类相染,决了分别显示出一切法义。这就是【本母】。什么是十一种相呢?一者,世俗相。二者,胜义相。(注:佛在他经中屡次表示,一切法中皆显二谛,即胜义谛与世俗谛。并明确表示:胜义谛与世俗谛一如不二。笔者认为:仅此二谛就是本母。其它皆是方便说。)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八者,彼障碍相。九者,彼随顺法相。十者,彼过患相。十一者,彼胜利相。(注:笔者认为,第一,二相,是[本母]相。其它九相,当属[分子]相。古印度人,口口相传,当年人们还未提升到分母与分子的辩证关系上来。所以,言语表达时,往往是界线不清的。这一点,在其<楞严经>的直译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是口口相传的时代局限。仅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经】世俗相者。当知三种。一者宣说补特伽罗故。二者宣说遍计所执自性故。三者宣说诸法作用事业故。胜义相者。当知宣说七种真如故。菩提分法所缘相者。当知宣说遍一切种所知事故。行相者。当知宣说八行观故。云何名为八行观耶。一者谛实故。二者安住故。三者过失故。四者功德故。五者理趣故。六者流转故。七者道理故。八者总别故。
(解)世俗相者,当知有三种。一者,宣说補特伽罗故。(注:数取趣。轮回之我。)二者,宣说遍计所执自性故。(注:此处是要点。传统观点主张消除遍计所执,这本身并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纵观全经之文,释迦没有否定以及抛弃遍计所执的义趣表现。相反,遍计所执恰恰是[世俗谛]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龙树菩萨根据佛经而言,明确阐述[离开世俗谛,没有第一义谛]。由此可知,世谛与圣谛本身就是一如不二的。后世论师们妄想消灭遍计所执的观点,是对释迦法义的背叛。这一点,理应澄清。)三者,宣说一切法之作用事业故。(注:一切法皆是因缘而生。行者只要是意根清净的话,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本是佛。)接下,胜义相者,当知宣说七种真如故。(注:七种真如,前面已经详析过。不再辍述。)有关菩提分法所缘相者,当知宣说遍一切种所知事故。(注:一切种智所知之事,就是遍计执,就是菩提分法所缘相。简称:缘起一切相。)行相者,当知宣说八行观故。什么是八行观呢?一者,谛实故。二者,安住故。三者,过失故。四者,功德故。五者,理趣故。六者,流转故。七者,道理故。八者,总别故。”(注:行相者,本身就是缘起世俗谛。行者能够于世俗谛中,于缘起之当下,契入圣义谛者,是之为入不二法门。)
经】谛实者。谓诸法真如。安住者。谓或安立补特伽罗。或复安立诸法遍计所执自性。或复安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或复安立隐密显了记别差别。过失者。谓我宣说诸杂染法。有无量门差别过患。功德者。谓我宣说诸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胜利。理趣者。当知六种。一者真义理趣。二者证得理趣。三者教导理趣。四者远离二边理趣。五者不可思议理趣。六者意趣理趣。
(解)所谓谛实者,就是诸法真如。(注:真实如此也。法尔如是,无须作意。)所谓安住者,就是指安立補特伽罗(数取趣),或者又安立出诸法遍计所执自性。(注:一切法本质上,皆无自性。随缘安立的即是遍计所执的自性。否则,无须安立。人类恰恰是生活在这个安立的遍计所执自性的世界里,否则,无法交流与生活,以及一切社会活动。这就是<金刚经>中的【是名世界】。这一点,非常重要,初学者须加小心。否则,将被传统观点错误地带入否定[遍计所执]的行列里,从而断自慧命。)或者,又安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或者又安立出隐密,显了,记别,差别等等对峙法来。(注:一切法的缘生,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了二,也就失去了不二。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不二法门。)再看,过失者。即我宣说诸杂染法,有无量门的差别过患。(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执着于差别,并且加以选择取舍,就是有为之过患了。)接下,功德相,即我宣说一切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胜利。(注:差别是无为法。:驴见马见,法法皆如,法法皆净。这里恰恰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接下,理趣者,当知有六种。一者,真义理趣。二者,证得理趣。三者,教导理趣。四者,远离二边理趣。五者,不可思议理趣。六者,意趣理趣。”(注:此乃[意根]于六趣,即六道中的理趣。清净意根者,乃众生皆有者。)
 
【经】流转者。所谓三世三有为相及四种缘。道理者。当知四种。一者观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证成道理。四者法尔道理。观待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随说。如是名为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办。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如是名为证成道理。
(解)流转者,即是所谓的三世三有为相,以及四种缘。(注:一切皆是流转的,佛者,本身就是旋。只有永恒的变动是不动的。这就是禅宗所言的:桥流水不流。)接下,道理者,当知四种。一者,观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证成道理。四者,法尔道理。细看:观待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生诸行,以及缘起随说,如是名为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辦,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注:观待生诸行,作用得诸法。二者相得益彰。)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其义能得成立。并令其正信觉悟,这就是名:证成道理。(注:一切证成者,皆在法义见谛中体现。佛法不离世间法。)
经】又此道理略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由五种相名为清净。由七种相名不清净。
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者现见所得相。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四者圆成实相。五者善清净言教相。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粗无常性现可得故。
(解)再次,此种道理,略归纳为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注:凡符合法则规律者,为清净。凡不符合法则规律者,为不清净。)怎样才是由五种相名为清净呢?一者,现见所得相。(注: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文一字,一言一语……法法清净。真修行者,但是转识归根则已。)二者,依止(奢摩他)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注: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四者,圆成实相。(注:不二者,本然圆成。)五者,善清净言教相。(注:行者若于[清净意根]处不走样的,但有言说,全部都是[实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初学者,不可不知。)所谓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所行,皆无常性。(注:一切法皆无自性。)一切行皆为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注:法中无我,有我皆苦。所以,笔者倡言: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以上这些即是世间现量所得。(注:[世间现量]这一点,极为重要。搞懂了这一个[概念关],就好理解[清净意根]之内涵了。严格意义上讲,行者于转识归根后,于清净意根这块屏幕上,所演绎的[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一切功德相,皆是:世间现量。换个角度说:非量的清净意根,在缘起之世间法中,就是【现量】,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以上这种类等,就是现见所得相。(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是世间现量,是诸法如义,是陈述语。)接下再看,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这就是指:一切行为皆是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与不净二业没有失坏性。(注:如来藏种子,善不善因。种子在未缘起之时,是无为的,现量的,中性的,不涉世俗善恶之因。所以说:清净如来藏。人类于清净意根上显现的如来藏种是已然是无为,现量的,它本身并不作意。一切分别取舍之作意,皆是[意识]的范畴。二者不可盲目混淆。清净意根属[世间现量]范畴。)正是由于彼能够依赖粗重的无常之性,呈现出一切可得故。(注:缘起即法,见法即见佛。只要[无自性],什么可能性,都可以发生。正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之谓也。)
【经】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于不现见可为比度。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自类譬喻所引相者。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为譬喻。又复于外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解)由于一切有情之种种的差别,依种种业染,方现出种种可得之相故。由于一切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之业力,并以此为依止,呈现出【世间现量】可得故。由此因缘,于其不现见处,可为比度。(注:比度者,即是意识心之比量也。)如是等类,就叫作:依止现见所得相。再则,自类譬喻所引相者。谓于内外诸行聚之中,引发一切世间共所了知的,所得生死,并以此为譬喻。引发诸世界的共所了知的所得[生]等种种苦相,并以之为譬喻。引发诸世间共所了知的所得不自在相,并以之为譬喻。又再次于外,引发诸世间共所了知的所得衰盛,并以此为譬喻。如以上所说之等类,当知这就称之为:自类譬喻所引相。(注: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
【经】圆成实相者。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所得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善清净言教相者。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如言涅槃究竟寂静。如是等频。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
(解)圆成实相者,即是如是现量所得相。(注:世间现量。)如依止现见所得相,如自类譬喻所得相,于其所以成立,决定其能成就。当知这就是:圆成实相。(注:所谓圆成实,就是法尔如是,无须作意。若加作意,头上安头,多此一举了。)再看,善清净言教相。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的,如言涅槃究竟寂静等等。如是等类,当知是名:清净言教相。(注:行者若于[清净意根]处,一切言教文字,皆是佛法,无有二义。这也是先佛经中所说。详情参看<法华经>即可知。)
经】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种相故。名善观察清净道理。由清净故应可修习。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智相者。当知有几种。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五种。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二者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者具足十力。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无所畏宣说正法。不为一切他论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论。
(解)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种相的原故,名之为:善观察清净道理。正是由此清净的原故,应当精进地修习。”曼殊室利菩萨向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一切智者相,当知有哪几种呢?”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略说有五种。一者,如同有出现于世间的一切智声,没有不普遍闻及的。二者,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者,具只十种力量,能断一切众生的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无所畏,敢于宣说正法,不会被一切外道之他论所伏,(注:[清净意根]之理论,就不会被任何他论所动摇。这本身就已然说明了问题。)而能够摧伏一切外道之邪论。(注:历史将证明[清净意根]将使一切外道邪说,皆都回归到释迦法义之本怀中来。)
经】五者於善说法,毘奈耶中,八支圣道四沙门等。皆现可得如是生故。相故。断疑网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圣道沙门现可得故。如是五种。当知名为一切智相。善男子。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解)五者,于善说法,毘奈耶(戒律)之中,以及八支圣道,四沙门行等,皆是世间现量可得。以上,如是生故,断除疑网故,非他所能伏汝,汝却可以伏他也。这就是圣道,沙门,皆可现可得故。如是五种,当知名为一切智相。善男子!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至此,由以上五种相,名为清净。(注:现量,比量,圣言量。凡[清净意根]上的陈述句,皆是世俗现量。但有言说,皆为实际。可惜,这一点,千百年来,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经】云何由七种相名不清净。一者此余同类可得相。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展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
(解)为什么说七种相,名为不清净呢?一者,此是余下的其他同类的可得相。二者,此为其他异类的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如果是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注:心生则法生,人类独有意识之成熟果。所以说,佛法本身就是人法。六道众生若要觉悟,人身是不可缺少的第一个要素。)如果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于随顺如是一一异相,那么,就决定展转各各异相。这就是一切异类可得相。(注:一切同类,一切异类,二者恰是一对,若是分开,即不清净,若是辩证的一如不二观,就是清净。所以说,清净于否,关键是行者的见谛。)
经】善男子。若于此余同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非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又于此余异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不决定故。亦名非圆成实相。非圆成实故。非善观察清净道理。不清净故不应修习。若异类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净言教相。当知体性皆不清净。法尔道理者。谓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尔道理。
(解)善男子!如果于此其他同类可得相,以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者,并由于此等因缘,于其所成立非决定故,这就是:非圆成实相。(注:所谓非圆成实相,就是指此相,并不究竟,不能够遍达一切相,即与异类之间还有边界,不可逾越。)其次,又于此种其他异类之中可得相故,以及譬喻中有一切同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不决定故。这也是:非圆成实相。(注:圆成实相,乃当下即究竟,岂可有[不决定]耶?)此种非圆成实,也就是非善观察清净道理。由于其不清净故,所以,不应修习。(注:真行者,当修究竟法。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如果是异类譬喻所引相,若不是善清净之言教相,应当知道,其体与性皆不符合清净境界。(注:一切清净的言教之相,必然是源于[清净意根]者。也必然是直心道场之陈述语。)再看,法尔道理者。谓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法性安住,不生不灭。法住法位,即法住法界,法尔如是。这就是:法尔道理。”(注: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经】总别者。谓先总说一句法已后。后诸句差别分别究竟显了。
自性相者。谓我所说有行有缘。所有能取菩提分法。谓念住等。如是名为彼自性相。彼果相者。谓若世间若出世间诸烦恼断。及所引发世出世间诸果功德。如是名为得彼果相。彼领受开示相者。谓即于彼以解脱智而领受之。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是名为彼领受开示相。
(解)总别者,就是指:先总说一句法,然后,后面诸句以其差别之相,究竟显示了义之理。自性相者,谓我所说的有行有缘,即所有的能取菩萨分法,以及所谓的念住等,(注:一切名相,皆为念住。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是名为彼自性相。再看,彼果相者。谓若世间,若出世间,诸烦恼断。以及所引发的世出世间诸果功德。如是名为:得彼果相。彼领受开示相者。谓即于彼,以解脱智而领受之,以及广为他人宣说开示之。如是名为:彼领受开示相。(注:行者若能以法布施导人解脱,其功德亦为无量。)
经】彼障碍法相者。谓即于修菩提分法。能随障碍诸染污法。是名彼障碍法相。彼随顺法相者。谓即于彼多所作法。是名彼随顺法相。彼过患相者。当知即彼诸障碍法所有过失。是名彼过患相。彼胜利相者。当知即彼诸随顺法所有功德。是名彼胜利相。
(解)彼障碍法相者,谓即于修菩提分法时,亦能随顺障碍其诸染污法。这就名叫彼随顺法相。彼过患相者,当知就是彼诸障碍法之所存有的过失。这就是彼过患相。彼胜利相者,当知即是彼诸随顺法之所有功德相,是名为:彼胜利相。(注:笔者认为,行者若于[清净意根]处,[只存法义,不涉世俗]的话,缘起随缘觉性,处处皆是胜利相。正所谓:满目菩提也。)
经】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菩萨略说契经调伏本母不共外道陀罗尼义。由此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得入如来所说诸法甚深密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汝今谛听。吾当为汝略说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于我所说密意言词能善悟入。善男子。若杂染法若清净法。我说一切皆无作用。亦都无有补特伽罗。以一切种离所为故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后净先染。
(解)曼殊室利向佛言:“但愿世尊为一切菩萨们略说契经,调伏,本母,不共外道之陀罗尼义。由此不共陀罗尼义故,令诸菩萨得入如来所说之诸法甚深密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汝今谛听!我现在就为你们略说一下,不共法之陀罗尼义,(注:总持,秘密语。令善法不失,恶法不起。一切归于轨则之中。)令一切菩萨们,在我所说的密意言辞中能够善悟契入轨则之中。善男子!如同杂染之法,如同清净之法,我说这一切皆是没有实际作用的,也都是没有实有的補特伽罗的,(注:一切皆不实有。但是幻有。否则,有违释迦本怀。)以其一切种智离其所为也。(注:一切种智,乃第一义谛。属于无为法,离一切有为造作。)此一切种智,不是杂染法那样,先染后净,也不是清净法那样,后净先染。(注:第一义谛者,不生不灭也。非相染,亦非五眼得见。六道众生中,只有人类可以悟见。)
经】凡夫异生,于粗重身,执著诸法,补特伽罗自性差别随眠妄见。以为缘故计我我所。由此妄见谓我见我闻我嗅我尝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如是等类邪加行转。若有如实知如是者。便能永断粗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最极清净离诸戏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善男子。当知是名略说不共陀罗尼义。
(解)凡夫异类而生怪想,于其粗重之身,执着于一切法为实有,以補特伽罗(数取趣)之自性差别,随眠妄见,(注:以假为真。)误以为是因缘故。由此,计著于我及我所。并由此妄见之中,称之为:我见,我闻,我嗅,我尝,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如是等类,邪加之行轮转不停。如果有人如实知晓这个道理的话,那么,便可以永断此类粗重之身。(注:这里是此经的关键处。此种粗重之身,原本不实,对此不实者,无须再断,若有一[断],自当为实也。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核心。知其不实,如其所灭即可,不必再行一[灭]。若有一灭,灭亦无实。所以,教下讲【放下】,不是放下的实有的东西,恰恰是让汝放下这个【非实有】的执着,若汝不执著【实有】的话,一切见闻觉知受想行,皆是方便权巧,皆为陀罗尼密义总持。)从此,获得一切烦恼不得其住,(注:生而不住。烦恼当下即菩提。)从而获得最极清净,远离一切戏论之恶慧。以无为作依止,无须头上安头,再立加行。善男子!应当明了,这就是我要略说的不与外道共有的陀罗尼密义。(注:此陀罗尼密义,就是一切皆非实有。缘起性空,当下无我。何言我执,我爱,我取,我舍耶?真行者,理当明彻也。)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杂染清净法  皆无作用数取趣
由我宣说离所为  染污清净非先后
于粗重身随眠见  为缘计我及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  我食我为我染净
若如实知如是者  乃能永断粗重身
得无染净无戏论  无为依止无加行
(解)一切杂染以及清净之法,皆是无有实有作用的缘起无自性的数取趣。由于我所宣说离其一切所为,所以,当知染污与清净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注:上因下生,下因上有。这就是辩证。)于其粗重身处随眠而见,只是因为缘起故,方才产生出我及我所。由此妄识方称之为我见。我食我为我染我净等。如果你是如实知晓如是显现的话,那么,你本身也就永远的断掉了粗重之身见。从而得证没有染污与清净分别与戏论了。这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无为依止的无加行境界。(注:入此境界,方为觉者。正所谓:无智亦无得也。)
【经】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知诸如来心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夫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当知此事犹如变化。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如来法身远离一切加行。既无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
(解)此时,曼殊室利菩萨向佛言:“世尊!怎样才能够知道一切如来心生起之相呢?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那个如来者,不是心意识生起所能显示的,然而,一切如来之法理法趣自有[无加行]之心法生起。应当知晓,此种事就犹如变化中的旋。”曼殊室利菩萨向佛言:“世尊!如果一切如来法身,远离一切加行,即是已然没有加行之事,又哪里来的心法生起呢?”(注:此问是[深密]之义的核心。切勿轻易放过。)
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无心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灭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之二种有何差别。
(解)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先所修习方便的般若加行之力故,所以是有心生起的。善男子!譬如正入无心睡眠中,就不是于觉悟中而作之加行。而是由先前所作之加行的势力所为,而复觉悟。(注:即前面的种子的业力所为。)再譬如于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的加行。皆是由先前的所作势力,又从定中生发了出来。如同从睡眠以及灭尽定心中,生发而起。如以上这种如来法趣,皆是由先前修习方便的般若加行之势力故,由此,当知复有心法的生起。”(注: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一切皆源于心的势力种子的生发作用。)曼殊室利向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应当言说是有心呢?还是无心呢?”佛告曼殊室利曰:“善男子!不是有心,但也不可以说无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其没有一个自性的所依心的原故。然而,恰恰是依他起之心故。”(注:缘起,就是依他起。否则,将无缘起。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曼殊室利菩萨向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所行,如来之境界,此之二种,祂们之间,有什么差别?”(注:一有为,一无为,二者一如,方为不二法门。)
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何等为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如是名为二种差别。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槃。如是三种当知何相。
(解)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所行,就是谓一切种性,如来全部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这就是众生因缘所庄严之清净佛土。如来境界,就是谓一切种性中,五界差别之相。何等为五呢?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以上就是二种之差别相。(注:古印度人分类,口口相传,不可能达到我们现代人的标准。细观所有经文中的分类,全部都是辩证的,相互包涵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有他,他中又有你等等。禅师有言:前三三,后三三。关系本然就是性。)曼殊师利菩萨向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成就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槃,如是三种,应当有什么相来显示呢?”
 
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当知此三皆无二相。谓非成等正觉非不成等正觉。非转正法轮。非不转正法轮。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来法身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有情类但于化身。见闻奉事生诸功德。如来于彼有何因缘。
(解)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应当知晓此三种[等正觉,正法轮,大涅槃],皆是没有二相的。如果称非成等正觉,或非不成等正觉。或非转正法轮,或非不转正法轮。或者是:非入大涅槃,或非不入大涅槃。(注:非与非不,已然是二分。凡【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何以故?如来法身究竟清净的原故。(注:如来之法身,亦即[清净意根]上的如来之法义,根本就不存在【不清净】的问题。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此之谓也。)同理,如来的化身常示现故。(注:化身说法。一切缘起皆是如来法义之化身。)曼殊室利向佛言:“世尊!一切有情之类,只管于化身之见闻觉知上奉事生发出一切功德之相。如来之法义,于彼有什么因缘呢?”(注:化身说法的功德是什么?)
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是彼增上所缘之因缘故。又彼化身是如来力所住持故。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等无加行。何因缘故。如来法身为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无量化身影像。声闻独觉解脱之身无如是事。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譬如等无加行。从日月轮水火二种颇胝迦宝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颇胝迦宝。谓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诸有情业增上力故。
(解)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法义,即是那些增上所缘之因缘故,(注:如来者,诸法如义,本身就是因缘法,就是增上所缘之因缘。这一点,非常重要。初学者,应牢牢地记住。)接下,那些化身,即是如来法义之力所住持的原故。”(注:一切化身,皆是如来藏种子的势力所显现。)曼殊室利菩萨向佛言:“世尊!等无加行,是何种因缘故,如来法身,为一切有情放大智慧光芒,以及出发无量无边无数化身之影像?而声闻,独觉,解脱之身者,却没有如是之殊胜事?”(注:法身无瑕。二乘之人皆为有漏之身。)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譬如等无加行,(注:无为,不作意之行。即诸法无行。)从日月轮之水火二种颇胝迦(水晶状)宝石,大放光明。而不是其它的水晶状宝石中发生此光。(注:突出日月之光的隐喻性。<经>曰: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悟。)这就是: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一切有情业光增上力故。(注:住持者,把握,管理,建设也。寺院中的管理者,称作住持。即源于此中法理法趣。)
经】又如从彼善工业者之所雕饰。末尼宝珠出印文像。不从所余不雕饰者。如是缘于无量法界。方便般若极善修习。磨莹集成如来法身。从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种种化身影像。非唯从彼解脱之身有如斯事。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来菩萨威德住持。令诸众生于欲界中。生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家。人身财宝无不圆满。或欲界天色无色界。一切身财圆满可得。
世尊。此中有何密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菩萨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于一切处。能令众生获得身财皆圆满者。即随所应为彼宣说此道此行。若有能于此道此行正修行者。于一切处所获身财无不圆满。若有众生于此道行违背轻毁。又于我所起损恼心及嗔恚心。命终已后于一切处。所得身财无不下劣。曼殊室利。由是因缘。当知如来及诸菩萨威德住持。非但能令身财圆满。如来菩萨住持威德。亦令众生身财下劣。
(解)又如从彼善于工巧之业者所制雕饰的末尼宝珠中,出印文像,其殊胜之光辉,不可能从那些未曾雕饰者中生发。如是因缘,于无量法界之方便般若中,极为善巧的修习,并磨瑩集成,这就是如来法身。(注:诸法虽生,真如随诸法而生,真如不生。是名法身。)从这里能够放射出无量的大智光明,以及生发出种种化身之影像,并不是只从那些二乘之人的解脱之身。(注:六祖曰[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此之谓也。)讲得就是这样的事。”曼殊室利向佛言:“伟大的世尊!如您所说:如来,菩萨威德之住持,能令一切众生于其欲望之中,生于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之家。其人身财宝无不圆满。或者,生于欲界天,色界及无色界,一切身财圆满。即三界之中身财圆满皆可得之。伟大的世尊!这其中藏有什么密义呢?”佛告曼殊室利曰:“善男子!如来与菩萨之威德住持,若道若行,(注:性相一如,不二法门。)于一切处,能令众生获得身财全部圆满者,即是随其所应,为彼宣说此道此行。(注:即性相一如之关系。)如果有能于此道此行中,行为正直的修行人,那么,于一切处,所获之身财,无不圆满。如果有众生于此道此行中,违背轻毁,(注:轻慢损毁性相一如之轨则。)又于我所处,生发损恼之心,以及瞋恚之心,那么,命终之后,于一切处,所得之身财,无不是下劣污秽的。曼殊室利,注意谛听!由于以上因缘,当知如来及一切菩萨之威德住持,不但是能令身财圆满,而且,这些殊胜光芒的如来菩萨之住持威德,也能令其众生身财下劣。”(注:一句话,凡符合如来轨则者,就发光殊胜。凡违背如来轨则者,身败下劣。)
经】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秽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诸净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诸秽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难得。何等名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众生。三者种姓家世兴衰差别。四者行诸恶行。五者毁犯尸罗。六者恶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乐加行菩萨。
(解)曼殊室利菩萨向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诸秽土之中,什么事情最容易得?什么事情最难得?诸净土中,什么事易得?什么事难得?”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一切秽土中,有八种事最易得。二种事最难得。何者名为八事易得呢?一者,外道。二者,有苦众生。三者种姓家世兴衰差别。四者,行诸恶行。五者,毁犯尸罗(戒律)。六者,恶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并以此意乐加行之菩萨。
经】何等名为二事难得。一者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游集。二者如来出现于世。曼殊室利。诸净土中与上相违。当知八事甚为难得二事易得。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此名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于此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汝当奉事。说是如来成所作事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摩诃萨。皆得圆满法身证觉。
(解)何等名为二种事最难得?一者,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游集。(注:此乃正知正见。笔者认为,凡亲证[清净意根]者,皆是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遊集。若能从此向上一路者,即是佛知佛见。)二者,如来出现于世。(注:如来者,诸法如义也。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笔者认为:如来于世,未曾离舍半分须臾。)曼殊室利!诸净土中,恰恰是与上相违。当知八事最为难得,二事最为易得。”(注:净土乃心。心净前八事不生,故言难得。后二事本然,方言易得。)此时,曼殊室利菩萨向佛言:“伟大的世间尊者!于此解深密法门之中,此名为何种教?我应当如何奉持?”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此名如来成所作之事,了义之至教。于此中,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中,汝们应当学习。”(注:如来成所作事,就是如来成所作[智]。也就是人类行者于[清净意根]处的[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世尊说是如来成所作事(智)了义教时,在此大会之中,有七十五千菩萨摩诃萨(大菩萨),皆得圆满法身之证觉。(注:从此法身无瑕也。)
 
<解深密经>直译完毕。

 

上一篇:《维摩诘经-下》西蜀·净然直译

下一篇:《圆觉经·直译》西蜀•净然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