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日照)译
直译:西蜀·净然2021.5.1
大乘密严经分别观行品第五
29、【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诸仁者!譬如有人在空闲地,以泥瓦草木葺之成宇,既而谛观一一物中无舍可得。又如多指共合成拳,离指求拳即无所有。军徒车乘城邑山林瓶衣等物,一切皆是和合所成,智者观之悉如梦事。凡夫身宅亦复如是,诸界积集譬如高山,危脆不安同于朽屋,不生不灭非自非他,如乾闼婆城、如影如云、如阳焰如缋像,虽可现睹性常清净,远离一切有无分别。如盲与跛相假而行无决定性,乃至分析至于微尘,但有空名都无实物。若诸定者作是思惟,即于色声等法不生觉念。离觉念已心得休息,泰然解脱不受诸有,常乐修行甚深禅定。诸天仙等端正女人而来供养,如观梦事不生染着。身虽在此,诸仙外道持咒之人乃至梵天不能见顶。是人不久生摩尼宝藏宫殿之中,游戏神通具诸功德。此观行法是大心者所行境界,仁应速发广大之心,大心之人疾得生于光明宫殿,离诸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当诣密严佛土。此土广博微妙寂静,无诸老死衰恼之患,远离众相非识所行。妄计之人所不能得。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再次告诉大众:“诸位仁者!譬如有人在空闲之地上,以泥瓦以及草木搭建屋舍,建设好后,谛观一一构建之物中,本身并无屋舍,又譬如五个手指合拢为拳,如果离开了指头去求拳,即无有是处。其或军徒車乘,城邑山林以及衣瓶等物,一切皆是和合所成,智者谛观之下,一切皆是梦幻之事。其中凡夫与身宅也就是如此的。一切法界,皆是积集而成就的。譬如高山之坚固,危脆不安者,如同朽屋,风一吹就倒了。一切皆不生不灭,非自非他,如同乾闼婆城,如影如云,如阳焰,如缋像,虽可现睹,但其性恒常清净,远离一切有为之分别。其中性相二者的关系,就犹如盲人与跛子二人相依而行一样,本身就是没有自性的。世间的一切事物,乃至分折到极微程度,也就是但有空名,皆无实物。(注:一切物皆为假有。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果修行禅定者,能作以上法理法趣之思维的话,即可于色声等法中,不再生发觉明之念。(注:觉明为咎。)如果离开了觉明之念后,心也就得到休息了。(注:歇即菩提。)从此泰然解脱,不再执受诸有了。(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从此常乐修行其甚深禅定。(注:此种禅定,不是有为作意之禅定。实乃无为之楞严大定。行者若于【清净意根】处,滴水之海,本然即定。)此时,一切天仙等等,其中有端庄之妙女前来献花供养之。如同观察梦中之事,不生任何染着。(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身体虽然停留在此处,但其一切仙人外道以及持咒之人乃至梵天,也不能看见其(觉者)之头顶。(注:此处法义颇深,唯亲觉者,方可知晓。正所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这种人,不久将生于摩尼宝藏宫殿之中,并且游戏神通,以及一切【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功德相。从此远离一切贪欲瞋恚以及愚痴,(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此不再执着于万事万物。)此等观行法门,是大心菩萨者们所行之境界。乃至应当直接契入密严净根之佛土(屏幕)之中。此种【清净意根】之佛国净土微妙广博而寂静,没有一切生老病死之恼患,远离众相,也不是意识之所行处,至此,一切妄想计著之人所不能及。(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
30、【经】诸仁者!此土清净观行所居,若怀希仰当勤修习,断贪瞋痴离我我所。何以故?贪等烦恼取诸境界,若取于境即三觉生。如有女人端正可喜,有多欲者见已生着欲心迷乱,若行若坐饮食睡眠,专想思惟更无余念。彼女容相常现于心,此心即为境界淤泥之所浊乱,是故于境不应贪着。诸仁者!譬如有人见牛鹿山羊有角之兽,即于彪兔生无角解;若使不见牛等有角,于彪兔等决定不生无角之见。世间妄见悉亦如是,妄有所得起有分别,后求其体不可得故,便言诸法决定是无。乃至未离分别之心,常生如是不平等觉。诸仁者!应以智慧审谛观察,心之所行一切境界,皆如妄计见牛兔等。若诸佛子作如是观,随其意乐或生人中为转轮王,有大威力腾空来往;或生日月星宿之宫,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乃至自在天主摩尼藏殿;或生色界梵身等天,修行定者十梵之处:无烦、无热、善见、善现、阿迦尼吒、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住于彼已渐除贪欲,从此而生清净佛土,常游妙定至真解脱。”
[解]诸位仁者!此土清净,适合【清净意根】之观行之人居住。(注:此土居住者,皆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者。)如果怀着希有仰慕者,应当勤奋修习,断除贪瞋痴,远离我及我所。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贪瞋痴等烦恼,皆取着于一切境界为实有。如果取于境界的话,那么,即可产生三种觉生。(注:根触尘为识。有识方有觉。无识亦无觉。佛法不坏世间法。)这就犹如有个女人,端庄可喜,又有多欲念者,见而喜生迷乱之邪心,其行住坐卧,以及饮食睡眠,只想此女人,不能离念,(注:这就是专一思念。)至使那个女人之貌像常常现示于心,不能忘去。(注:此种专念,已然成病魔,不可取,应远离。历史上有以此立法门者,皆是曲解圣义,断他人之慧根也。)此等之心已然是被境界淤泥所染污浊乱。是故于一切境(不管坏境好境)皆不可贪着。在场的仁者大众们!譬如有人见到了牛鹿与山羊,头上长角了,即于彪兔生发出无角的解释。其实,生活当中,即使不见牛鹿等有角者,也不会于彪兔身上生发出无角之见。(注:一切有情众生皆是生活在无量劫以来的【共业】之中,这就是缘起,缘起本身就是佛。这一点,历史上很少有人知。可惜了。愚痴之人,总要消灭意认识,另外寻找一个【佛】出来。可悲可叹!)世俗间的一切妄念之见,全都是如此的。妄想实有所得,生起实有之分别。再后,因求其体不可得故,便又言:一切法决定是无。(注:当前教下,网上流行一种[什么都没有]论调,就是这种思想的变种与翻板。与另一种蚂蚁大象皆是佛的愚痴之人,同属一类。只不过举事例类相反罢了。皆是毁佛灭法,断他人慧根者。不可取,应远离。)这种人,其思想乃至于还未远离分别之心,常常生起以上那些不能平等觉性的想法。(注:眼见之像,皆是哈哈镜里的影像。扭曲而不真实。真正的【清净意根】屏幕上的一切影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亦是先佛,经中所说。注意!第七末那意根识,本身就是平等性智。)诸位仁者!注意谛听!应以智慧审谛观察,(注:末那根识以般若之智恒常的审谛观察清净意根这块屏幕上的驴见马见,这种见驴见马的状态与境界,就是【思量】,这种思量是人类共业的直觉之鉴,本身不加分别取舍。况且,此种末那根识产生功用之时,后面的【意识】还未形成生起呢。所以,笔者认为【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此之谓也。)此种清净意根上的一切心行,以及屏幕上的一切境界,全部都是妄计见牛见兔等,(注:缘起即幻,见幻则生妄想,这就是人类的【共业】。世尊在这里指出来,用以警示大家。任何以见驴见马为实有者,本身就是妄想。而任何认知【妄想】者,本身也是妄想,朋友!你真的懂了吗?)一切佛之弟子,皆应如是观察之。并且随其意乐之趣,或生人中,成为转轮圣王,或有大威神之力,腾空往来,或生日月星宿之宫,戓四大天王,或三十三天,或夜摩天,或兜率陀天,乃至自在天主摩尼藏殿。或生色界梵身等天,以及修定者十梵之处。(注:以此种清净意根之身,生发出来的如来法义,一切皆如,没有不真实者。何以故?一切皆为轨则使然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是轨则之产物。这一点,历史上,往往被人们忽略了。)无烦恼,无热燥,善见,善现,(注:一切法尔如如。)阿迦尼吒,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注:这一切皆在清净意报上显现。)人类住于此【平等性智】中,渐渐地就会消除一切贪欲之想,从好一切缘起,皆是清净意根上的佛土瑞像,并且常游妙定之中,此乃真解脱也。(注: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之谓也。)
31、【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说偈言:
“如因瓶破,而成于瓦,刹那各别,
恒是无常。因种生芽,芽生种坏。
又如陶匠,以泥作瓶,泥是奢摩,
瓶如其色。若复兼用,余色泥作,
火烧熟已,各杂色生。箭竹生葱,
角生于蒜,不净之处,蝇生于虫。
世间之中,有果似因,或有诸物,
不似因者,皆因变坏,而有果生。
微尘等因,体不变坏,不应妄作,
如是分别。无能作我,内我胜我,
亦无我意,境界诸根。和合为因,
而生于识。智者方便,善知众境,
破烦恼等,一切诸魔。世有贪爱,
如淡得蜜,贪爱若除,众缚悉解。
如蛇螫物,瞋毒亦然,生死趣中,
多所恼害。诸仁若欲,令彼除尽,
宜各勤心,修于观行。”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再次以偈言:
如因瓶破而成于瓦粒,刹那各别而恒是无常。
因种生芽而芽生种坏,又如同陶匠以泥作瓶。
泥是奢摩(止),瓶如其色(观),若复兼用,余色泥作(一如辩证)。
火烧熟已各杂色生,箭竹生葱而角生于蒜,何况不净之处,蝇生于虫。
(注:万事万物皆是【轨则】使然。)
世间之中有果似因,或有诸物不似因者。
(注: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
皆因变坏而有果生。
微尘等因体不变坏。不应妄作如是分别。无能作我内我胜我。
(注:我即无我,本无自性。指天指地唯【我】独尊。无我者,我也。)
亦无我意及与境界诸根。一切皆和合为因,而生于【识】中。
智者方便善知众境,并且破除诸烦恼等,以及一切诸魔。
世有贪爱者如淡得蜜,贪爱若除者众缚悉解。
如蛇螫物瞋毒亦然,生死趣中多所恼害。诸仁者!若欲令彼除尽,恰宜各自勤心,修于观行。
(注:真观行者,当观【无自性为空】也。此乃一乘实相之法印。修大乘者,不得不察,不得不观。)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再次告诉大众:“诸位仁者!譬如有人在空闲之地上,以泥瓦以及草木搭建屋舍,建设好后,谛观一一构建之物中,本身并无屋舍,又譬如五个手指合拢为拳,如果离开了指头去求拳,即无有是处。其或军徒車乘,城邑山林以及衣瓶等物,一切皆是和合所成,智者谛观之下,一切皆是梦幻之事。其中凡夫与身宅也就是如此的。一切法界,皆是积集而成就的。譬如高山之坚固,危脆不安者,如同朽屋,风一吹就倒了。一切皆不生不灭,非自非他,如同乾闼婆城,如影如云,如阳焰,如缋像,虽可现睹,但其性恒常清净,远离一切有为之分别。其中性相二者的关系,就犹如盲人与跛子二人相依而行一样,本身就是没有自性的。世间的一切事物,乃至分折到极微程度,也就是但有空名,皆无实物。(注:一切物皆为假有。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果修行禅定者,能作以上法理法趣之思维的话,即可于色声等法中,不再生发觉明之念。(注:觉明为咎。)如果离开了觉明之念后,心也就得到休息了。(注:歇即菩提。)从此泰然解脱,不再执受诸有了。(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从此常乐修行其甚深禅定。(注:此种禅定,不是有为作意之禅定。实乃无为之楞严大定。行者若于【清净意根】处,滴水之海,本然即定。)此时,一切天仙等等,其中有端庄之妙女前来献花供养之。如同观察梦中之事,不生任何染着。(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身体虽然停留在此处,但其一切仙人外道以及持咒之人乃至梵天,也不能看见其(觉者)之头顶。(注:此处法义颇深,唯亲觉者,方可知晓。正所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这种人,不久将生于摩尼宝藏宫殿之中,并且游戏神通,以及一切【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功德相。从此远离一切贪欲瞋恚以及愚痴,(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此不再执着于万事万物。)此等观行法门,是大心菩萨者们所行之境界。乃至应当直接契入密严净根之佛土(屏幕)之中。此种【清净意根】之佛国净土微妙广博而寂静,没有一切生老病死之恼患,远离众相,也不是意识之所行处,至此,一切妄想计著之人所不能及。(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
30、【经】诸仁者!此土清净观行所居,若怀希仰当勤修习,断贪瞋痴离我我所。何以故?贪等烦恼取诸境界,若取于境即三觉生。如有女人端正可喜,有多欲者见已生着欲心迷乱,若行若坐饮食睡眠,专想思惟更无余念。彼女容相常现于心,此心即为境界淤泥之所浊乱,是故于境不应贪着。诸仁者!譬如有人见牛鹿山羊有角之兽,即于彪兔生无角解;若使不见牛等有角,于彪兔等决定不生无角之见。世间妄见悉亦如是,妄有所得起有分别,后求其体不可得故,便言诸法决定是无。乃至未离分别之心,常生如是不平等觉。诸仁者!应以智慧审谛观察,心之所行一切境界,皆如妄计见牛兔等。若诸佛子作如是观,随其意乐或生人中为转轮王,有大威力腾空来往;或生日月星宿之宫,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乃至自在天主摩尼藏殿;或生色界梵身等天,修行定者十梵之处:无烦、无热、善见、善现、阿迦尼吒、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住于彼已渐除贪欲,从此而生清净佛土,常游妙定至真解脱。”
[解]诸位仁者!此土清净,适合【清净意根】之观行之人居住。(注:此土居住者,皆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者。)如果怀着希有仰慕者,应当勤奋修习,断除贪瞋痴,远离我及我所。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贪瞋痴等烦恼,皆取着于一切境界为实有。如果取于境界的话,那么,即可产生三种觉生。(注:根触尘为识。有识方有觉。无识亦无觉。佛法不坏世间法。)这就犹如有个女人,端庄可喜,又有多欲念者,见而喜生迷乱之邪心,其行住坐卧,以及饮食睡眠,只想此女人,不能离念,(注:这就是专一思念。)至使那个女人之貌像常常现示于心,不能忘去。(注:此种专念,已然成病魔,不可取,应远离。历史上有以此立法门者,皆是曲解圣义,断他人之慧根也。)此等之心已然是被境界淤泥所染污浊乱。是故于一切境(不管坏境好境)皆不可贪着。在场的仁者大众们!譬如有人见到了牛鹿与山羊,头上长角了,即于彪兔生发出无角的解释。其实,生活当中,即使不见牛鹿等有角者,也不会于彪兔身上生发出无角之见。(注:一切有情众生皆是生活在无量劫以来的【共业】之中,这就是缘起,缘起本身就是佛。这一点,历史上很少有人知。可惜了。愚痴之人,总要消灭意认识,另外寻找一个【佛】出来。可悲可叹!)世俗间的一切妄念之见,全都是如此的。妄想实有所得,生起实有之分别。再后,因求其体不可得故,便又言:一切法决定是无。(注:当前教下,网上流行一种[什么都没有]论调,就是这种思想的变种与翻板。与另一种蚂蚁大象皆是佛的愚痴之人,同属一类。只不过举事例类相反罢了。皆是毁佛灭法,断他人慧根者。不可取,应远离。)这种人,其思想乃至于还未远离分别之心,常常生起以上那些不能平等觉性的想法。(注:眼见之像,皆是哈哈镜里的影像。扭曲而不真实。真正的【清净意根】屏幕上的一切影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亦是先佛,经中所说。注意!第七末那意根识,本身就是平等性智。)诸位仁者!注意谛听!应以智慧审谛观察,(注:末那根识以般若之智恒常的审谛观察清净意根这块屏幕上的驴见马见,这种见驴见马的状态与境界,就是【思量】,这种思量是人类共业的直觉之鉴,本身不加分别取舍。况且,此种末那根识产生功用之时,后面的【意识】还未形成生起呢。所以,笔者认为【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此之谓也。)此种清净意根上的一切心行,以及屏幕上的一切境界,全部都是妄计见牛见兔等,(注:缘起即幻,见幻则生妄想,这就是人类的【共业】。世尊在这里指出来,用以警示大家。任何以见驴见马为实有者,本身就是妄想。而任何认知【妄想】者,本身也是妄想,朋友!你真的懂了吗?)一切佛之弟子,皆应如是观察之。并且随其意乐之趣,或生人中,成为转轮圣王,或有大威神之力,腾空往来,或生日月星宿之宫,戓四大天王,或三十三天,或夜摩天,或兜率陀天,乃至自在天主摩尼藏殿。或生色界梵身等天,以及修定者十梵之处。(注:以此种清净意根之身,生发出来的如来法义,一切皆如,没有不真实者。何以故?一切皆为轨则使然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是轨则之产物。这一点,历史上,往往被人们忽略了。)无烦恼,无热燥,善见,善现,(注:一切法尔如如。)阿迦尼吒,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注:这一切皆在清净意报上显现。)人类住于此【平等性智】中,渐渐地就会消除一切贪欲之想,从好一切缘起,皆是清净意根上的佛土瑞像,并且常游妙定之中,此乃真解脱也。(注: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之谓也。)
31、【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说偈言:
“如因瓶破,而成于瓦,刹那各别,
恒是无常。因种生芽,芽生种坏。
又如陶匠,以泥作瓶,泥是奢摩,
瓶如其色。若复兼用,余色泥作,
火烧熟已,各杂色生。箭竹生葱,
角生于蒜,不净之处,蝇生于虫。
世间之中,有果似因,或有诸物,
不似因者,皆因变坏,而有果生。
微尘等因,体不变坏,不应妄作,
如是分别。无能作我,内我胜我,
亦无我意,境界诸根。和合为因,
而生于识。智者方便,善知众境,
破烦恼等,一切诸魔。世有贪爱,
如淡得蜜,贪爱若除,众缚悉解。
如蛇螫物,瞋毒亦然,生死趣中,
多所恼害。诸仁若欲,令彼除尽,
宜各勤心,修于观行。”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再次以偈言:
如因瓶破而成于瓦粒,刹那各别而恒是无常。
因种生芽而芽生种坏,又如同陶匠以泥作瓶。
泥是奢摩(止),瓶如其色(观),若复兼用,余色泥作(一如辩证)。
火烧熟已各杂色生,箭竹生葱而角生于蒜,何况不净之处,蝇生于虫。
(注:万事万物皆是【轨则】使然。)
世间之中有果似因,或有诸物不似因者。
(注: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
皆因变坏而有果生。
微尘等因体不变坏。不应妄作如是分别。无能作我内我胜我。
(注:我即无我,本无自性。指天指地唯【我】独尊。无我者,我也。)
亦无我意及与境界诸根。一切皆和合为因,而生于【识】中。
智者方便善知众境,并且破除诸烦恼等,以及一切诸魔。
世有贪爱者如淡得蜜,贪爱若除者众缚悉解。
如蛇螫物瞋毒亦然,生死趣中多所恼害。诸仁者!若欲令彼除尽,恰宜各自勤心,修于观行。
(注:真观行者,当观【无自性为空】也。此乃一乘实相之法印。修大乘者,不得不察,不得不观。)
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建立品第六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众言:“诸仁者!我念昔曾蒙佛与力而得妙定,廓然明见十方国土修世定人及佛菩萨所住之处。于如是处中,密严佛土安乐第一,诸佛菩萨数如微尘处莲花藏,我于尔时一心瞻仰。寻从定出,即自见身与诸菩萨在密严土。复于尔时见解脱藏住在宫中,其量大小如一指节,色相明洁如阿怛斯花,亦如空中清净满月。我时见已便生念言:‘此为是谁?而有如是不思议事。’作是念时,即见我身在其身内,于中普见一切世间。尔时莲花藏中无量菩萨,以佛神力亦如是见,咸生是念:‘此为希有不可思议。’时天中天所为事毕还摄神力,诸菩萨等悉复如故。我时见此希有事已,知诸菩萨种种变现,是佛境界不可思议。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位仁者!注意谛听!我念往昔之日,曾蒙受诸佛之加持力,而得其妙定。廓然之中明见十方国土中,修行世法之坐定之人,以及一切佛菩萨的所住之处。并于如是处中,证量其密严(净根)佛土,安乐第一。一切诸佛菩萨其数如微尘之多,个个处在蓬花藏中,我(清净意根)于此时,一心(屏幕)之瞻仰。(注:即驴见马见之如如示现。缘起本是佛。一切唯旋。指天指地,唯我独尊者,旋也。)忽尔从定中出来,即可自见其身(驴见马见),与一切菩萨皆在【密严~屏幕】上,如来法尔,演绎之旋。(注:正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又于尔时,见到【解脱藏】住在宫殿里。其量大小状如一个小指节,色相之身与诸菩萨皆在【密严~屏幕】之庄严国土中。其色质明洁如阿怛斯花,亦如虚空中的清净满月。我当时见后,便生发此念言:“这是谁的功德啊?能够发挥出如此的不可思议之事!”作此之念时,当下就见到我的身体,本身就在其身体之内。(注:一切法本在虚空之内。)于其虚空(屏幕)当中,普见一切世间之事物。(注:心生则法生。)此时,在【莲花藏】中,显现出无量无边无数之菩萨,皆以神通之力故,亦复如是之见。(注:皆乃法义之见。)全部心中生发出如下之想:“这真是希有而不可思议啊!”此时,天中天所作此事完毕后,回摄其神通之力,于是,一切其他菩萨们,全部恢复原来状态。我当时,见此希有之事,知道是其诸多菩萨们,施设地种种变现而已。这一切皆都是佛之旋变的不可思议的轨则之力。
32、【经】诸仁者!如来昔为菩萨之时,从初欢喜至法云地,得陀罗尼句义无尽,及首楞严等诸大三昧,意生之身八种自在,如应而现游戏神通名称光明。如是等一切功德悉已成就,转复清净逮成正觉,住密严土随宜变化。佛及菩萨种种色像,自然周遍一切世间转妙法錀,令诸众生速灭痴闇修行善法。或有菩萨见佛身相尸利婆蹉等,具足庄严自然光明犹如盛火,与诸菩萨住如莲花清净之宫,常游妙定以为安乐。或见大树紧那罗王,现百千亿种种变化,如月光明遍诸国土。或见无量佛子,智慧善巧众相庄严,顶饰宝冠身佩璎珞,住兜率陀等诸天之宫。或见普贤有大威力,得一切智无碍辩才,身相光明独无伦比,所居宫殿如净满月。虽住密严正定之海,而现众色像靡不周遍,一切贤圣所共称誉,无量天仙乾闼婆等,国王王子并其眷属围绕侍卫。或复见有观行之师,诸佛子众所共围绕,住禅寂静犹如睡眠,而离惛沈懈怠等过,悉曾侍奉无量诸佛。或复有见为大导师,降神诞生、出家苦行、一心正定乃至涅槃,于虚空中行住坐卧现诸神变,令阎浮提至色究竟诸天人等莫不瞻仰。
[解]诸位仁者!注意谛听!如来昔日作为菩萨之时,从初喜地,直至法云地,得证其陀罗尼句之法义无有尽头,以及首楞严之诸大三昧定中,并从此中产生出八种大自在之身,如应而现游戏神通,名之为【法义~光明】。如是等等一切功德之相,全部得以成就。(注:此处暗喻清净意根之功德相。此等功德成就,非人为作意之所为。)转复清净逮成正觉。(注:只有无为之轨则,方为正觉。此觉已然无有我相在。)行者此时,住于【密严~净根】处,随宜变化。(注:驴见马见,如来法现。)此时,诸佛以及一切菩萨,现种种色像,(注:于七识如染中,只鉴不择之显现。)自然周遍一切世间之妙转法轮。并令其能见之一切众生速灭已之贪嗔痴慢,以及阴暗之想念,从而修行善法。其中,或有菩萨见佛身相尸利婆蹉等,其中,俱足光明,庄严自然,犹如盛火。与其一切菩萨等等,皆住犹如莲花般清净之宫殿之中。(注:此等清净之宫殿,喻意清净意根之屏幕也。)此种修净根之人,时常游戏于妙定之中,并以此为安乐。其中,或有见大树紧那罗王,能现百千万亿之种种变化,亦如月光之明遍一切国土。或见无量无边之佛子,其智慧善巧,众相庄严,顶饰宝冠,身佩璎珞,住于兜率陀等诸天之宫。或者见普贤有大威力,得证一切智,辩才无碍。其身相光明,无与伦比。其所居宫殿,犹如清净满月。虽然身住【密严~净根】之如来法义之大定之海中,而常常显现出众生缘起之色像,没有其不周全的地方。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所共称誉。(注: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中,无量天仙乾闼婆等等,以及囯王与王子并其眷属,全部围绕侍卫着。或者,更见其有[观行之师],一切佛子之众,亦相围绕。住于禅寂之中,犹如睡眠一样。但却远离了惛沈懈怠等等的过错。他们全部都是曾经侍奉过无数无量诸佛菩萨的善男子与善女人。或者,更有见之为大导师的,(注:大善知识。)降神诞生,出家苦行,一心正定乃至于涅槃者,其人于虚空之中,行住坐卧,显现出种种神变之相。(注:诸佛菩萨皆以[化身]说法。)令其阎浮提乃至于色究竟诸天之人,全部都将仰视之。(注:无人敢轻视【清净意根】之行者,何以故?心生则法生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缘起即是佛。)
33、【经】诸仁者!诸佛体性唯佛所知,佛之智慧最上无比。如释迦牟尼人中师子之所已得,汝诸佛子咸当得之。是故仁等应生净信,信为佛体必当解脱。斯人或作转轮圣王及诸小王,乃至或生梵天等宫而为天主。是诸佛子转复精进,于莲花藏清净佛土与诸菩萨莲花化生,入一乘道离贪等习,乃至降伏欲界天魔。夫精进者志无怯弱,光隆佛家王诸国土。诸仁者!若欲作佛当净佛种性,净种性已必为如来之所授记成无上觉,利益一切诸修行者。譬如大地与诸众生而作所依,又如良医善调众药,周行城邑普心救疗。佛亦如是,平等教化心无分别,设有众生割截肌肤心亦不动。诸仁者!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譬如有人置珠日中,或因钻燧而生于火,此火非是珠燧所生亦非人作。心意识亦复如是,根境作意和合而生,此性非如阳焰梦幻迷惑所取,亦不同于龟蛙之毛及以兔角。如霹雳火,为从水生、为从电生、为雷生耶?无能定知此所从生。如见陶师造于瓶等,欲等心法与心共生亦复如是。诸仁者!心之体性不可思议,密严中人善能知见。
[解]诸位仁者!诸佛的体性(轨则)唯有佛自已知道自己。何以故?众所周知:诸佛智慧最上无比,即万事万物皆在【轨则】之中,六道众生,一切有情皆在轨则的范畴当中行持着,譬如释迦牟尼当年也是【发现】,而不是创造。虽为人中之狮子,然其诸佛之子,亦将全部得之。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故,仁者应当生发出清净意根之信心。坚信自为【佛体~轨则】,必当得证解脱。(注:清净意根上之如來者,诸法如义,法法如是,法法解脱。)其中,或者作转轮圣王,或者作小轮王,或者生于梵天等宫而为其天主。正是这些佛子们,于轮回中,转复精进,并于莲花藏之清净佛土中,与其诸菩萨于莲花中化现而生。入其一乘法之大道,远离贪瞋痴等陋习,乃至降伏欲界天魔。其中精进者,志无怯弱,光隆佛家,王诸国土。诸位仁者!如果想要成佛,就必须先期清净佛之种性。(注:凡清净佛之种性者,必须是在清净意根上,方可成就。)净佛种性之后,也即必为如来法义之所授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且利益一切修行者。(注:在此【清净意根】处,一切有情,皆为如如法尔,于此【滴水入海】之时,没有不利益众生的。)这就犹如大地与诸众生的关系一样,大地为一切众生之所依止。若无大地,百草不生。又如良医善调众药一般,周行城邑,普心救疗。佛也就是如是尔,以平等教化之,从而心无分别,亦无凡圣。假使有众生割截肢体肌肤,其心亦不动摇。诸位仁者!注意谛听!内外境界,皆是心中之所行。此等皆是识之惑乱而生见。其中无我亦无我所。同时,也无能害与所害,以及害之所为与害之用具。以上一切皆是意识之境界,即依阿赖耶识,如是分别的结果。譬如有人置珠或镜于太阳底下,用之引火,或因钻木而求生于火,此种火,即不是珠镜所生,也不是人作所生,更不是无因自生。人类心中的【意识~火】,也就是如此道理。皆是由根遇境,二者和合而生意识。此种生性,不是那种阳焰与梦幻所成,亦非迷惑之所取,亦不同于龟毛与兔角。这就犹如霹雳之火,是从水生呢?是从电生呢?是从雷生呢?没有办法确定它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注:一切缘起,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又如同见其陶师造瓶等等,欲念等等的心法与其心共生的【关系~性】,也就是这样的。诸位仁者!心的体性是不可思议的,(注:凡能思议的必是相,性是相之关系。关系是悟。六道众生中,只有人类具备了悟性。)而这个悟性,只有【密严~净根】中之行者,善能知晓与证见。
34、【经】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智之人妄生计着。若有于此能正了知,即得无漏转依差别,此差别法得者甚难。如月在云中性恒明洁。藏识亦尔,于转识境界习气之中而常清净。如河中有木随流漂转,而木与流体相各别。藏识亦尔,诸识习气虽常与俱,不为所杂。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由是凡夫执为所作能作内我。诸仁者!意在身中如风速转,业风吹动遍在诸根,七识同时如浪而起。外道所计胜性、微尘、自在、时等,悉是清净阿赖耶识。诸仁者!阿赖耶识由先业力及爱为因,成就世间若干品类,妄计之人执为作者。此识体相微细难知,未见真实心迷不了,于根境意而生爱着。”
[解]诸位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是本来俱有的,其中圆满清净之境界,已然出过于一切世俗,当下就是涅槃状态。这就如同明月普现众生之国土,世俗之人,见之必有盈亏,然而月之体性,未尝有增有减。如来藏之识,也是这个道理。普遍显现于一切众生之中,其性恒常圆满洁净,不增不减。然而无智之人妄生计较执着。如果于此,能够直接了知的话,即可得到无漏的转依差别。此种差别之法,得之者是很难的。就如同,月亮在云层中,其性永恒的明洁。如来藏种子,也是这样的。于其转识境界的习气之中,而是恒常的清净。如同河水中有木随缘而漂转。而木材与流体,各自分别。一切【藏识】皆是如此,一切藏识中的[习气],虽然常常如同【木与水】之关系,共同一齐流动,但却相互间,不为所杂染。(注:这里隐含着一个手心,手背与其[手]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初发心菩萨,理应仔细。)诸位仁者!注意谛听!阿赖耶识永恒的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注:没有阿赖耶识也就没有一切法。心生则法生。心生就是阿赖耶识生。所以,阿赖耶识亦名[心]。)正是这些圣人们,全部显现出于法中乐住于三昧之境界中。(注:此三昧境界乃动中之定境。非人为之作定。)人天等趣,以及一切国土,全部是以【阿赖耶识~心】为其因的。并且,常与诸乘而作其种性。如果行者能够彻底了悟的话,即可从此成就佛道。诸位仁者!注意谛听!一切众生皆俱其【清净意根】之功德威力之自在。以至于生存在艰险困难之境地,阿赖耶识也是永恒的充当其中,作为【所依止】的根据与源头。这就是众生无始劫来,于一切时界之中,其诸业之习气皆能独自增长的原因,此八识之中,亦同时可以增长其它七种识。由此,一切凡夫之人执着于所作能作为其【内我】。(注:此处内我就是驴见马见,也就是传统所言的[我执],此等我执,只停留在名相上。即人类的【共业】所执,不牵扯个业所执。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人不讲,我们讲。回归于释迦牟尼之本怀。)诸位仁者!注意谛听!意根之功德,犹如身中之缘起之风动之【旋】。其中一切业风吹动,遍布在诸根之屏幕上。(注:前五根是或然的,唯其【意根】是必不可少的。意根灭,人自亡。)此等之时,七种识同时随业力而起,外道们计著其为:胜性,微尘,大自在,时轮等等,皆是清净的阿赖耶识所显。(注:凡是【清净意根】上所显的,皆是清净的。但祂不一定是究竟的。这是二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观。前人不讲,我们讲。人类于清净意根处,再向上一路,方为究竟了义之【不二法门】。)诸位仁者!阿赖耶识由先业之力,以及现世之爱业之因,和合生起。成就了世间一切若干种品类之意化之身。但是【妄计之人】,执着于此为【作者】。由于此【识】体相微细,极为难知,(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其未见真实之清净意根之心者,心被物迷,不能了知,于是于其根,境,意三者之关系中,屡生【爱着】。(注:此处愛着,就是法执。)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说偈言:
“汝等诸佛子,云何不见闻,藏识体清净,众身所依止,
或具三十二,佛相及轮王,或为种种形,世间皆悉见。
譬如净空月,众星所环绕,诸识阿赖耶,如是身中住。
譬如欲天主,侍卫游宝宫,江海等诸神,水中而自在;
藏识处于世,当知亦复然,如地生众物,是心多所现。
譬如日天子,赫奕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
诸天世人等,见之而礼敬。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
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于如来,
在于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
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赖耶,而成于正觉。
密严诸定者,与妙定相应,能于阿赖耶,明了而观见。
佛及辟支佛,声闻诸异道,见理无怯人,所观皆此识。
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
悉依阿赖耶,众生迷惑见,以诸习气故,所取能取转。
此性非如幻、阳焰及毛轮,非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
譬如长短等,离一即皆无。智者观幻事,此皆唯幻术,
未曾有一物,与幻而同起。幻焰及毛轮,和合而可见,
离一无和合,过未亦非有。幻事毛轮等,在在诸物相,
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世中迷惑人,其心不自在,
妄说有能幻,幻成种种物。幻师砖瓦等,所作众物类,
动转若去来,此见皆非实,如铁因磁石,所向而转移。
藏识亦如是,随于分别转,一切诸世间,无处不周遍。
如日摩尼宝,无思及分别,此识遍诸处,见之谓流转,
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转法。定者勤观察,生死犹如梦,
是时即转依,说名为解脱。此即是诸佛,最上之教理,
审量一切法,如称如明镜,又如大明灯,亦如试金石,
远离于断灭,正道之标相。修行妙定者,至解脱之因,
永离诸杂染,转依而显现。”
大乘密严经卷中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以偈言:
汝等一切佛子,云何不能见闻。藏识本体清净,众生身所依止。
或具三十二相,诸佛相及轮王。或为种种形寿,世间皆悉得见。
譬如净空明月,众星皆所环绕。诸识阿赖耶者,如是身中常住。
譬如欲界天主,侍卫游戏宝宫。若江海等诸神,水中而得自在。
藏识若处于世,当知亦复如然。如地生发众物,是心多所显现。
譬如日月天子,赫奕乘诸宝宫。旋绕须弥山等,周流普照天下。
若诸天世人等,见之而施礼敬。藏识佛次地中,其相亦如复是。
十地次行众行,显发大乘佛法。普与众生同乐,常赞同于如来。
在于菩萨等身,是即名为菩萨。观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识名。
观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于记。广大阿赖耶识,当下成于正觉。
密严净根定者,皆与妙定相应。能于阿赖耶中,明了而观镜见。
佛及辟支佛等,声闻以及异道。若见理无怯人,所观皆为此识。
种种诸识境鉴,皆从根心所变。瓶衣等众物相,如是性皆无自。
悉依阿赖耶识,众生迷惑见知。以诸习气故然,所取能取转旋。
此性非如幻化,阳焰以及毛轮。性非生非不生,性亦非空非有。
譬如长短等相,离一性即皆无。智者观诸幻事,此皆唯幻数术。
未曾实有一物,与幻而同起灭。观幻焰及毛轮,和合而可显见。
离一无有和合,过未现亦非有。观幻事毛轮等,在在诸物相同。
此皆心之变异,无体亦无实名。世中迷惑之人,其心皆不自在。
妄说有能所幻,幻成种种物相。观幻师砖瓦等,所作众物类异。
动转若去若来,此见皆非实有。观如铁因磁石,所向而皆转移。
藏识亦复如是,随于分别缘转。一切诸佛世间,无处不曾周遍。
如日摩尼宝珠,无思亦无分别。此识遍诸根处,见之谓流鉴转。
不死亦不曾生,本非流转法旋。定者精勤观察,生死犹如梦现。
是时即转相依,说名是为解脱。
(注:凡处轨则之中者,即为解脱。)
此即缘是诸佛,最上之圣教理。恒审思量一切,如称如鉴明镜。
(注:镜子照境之功德,本身不涉有无之论辨。后世唯识宗人曲解胜义,败坏他家男女,滥言意根为之恶慧。实属不悟言悟,断他人之慧命也。如今,时代不同了,理应澄清之。)
此鉴如大明灯,亦如试金石等。即远离于断灭,又正道之标相。
兼修行妙定者,至解脱之因缘。永离一切杂染,转依旋而显现。
(注:此处镜鉴之旋,本身就是缘起之佛性。善哉!殊胜之密严净根也。)
大乘密严经卷中
大乘密严经 卷三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日照)译
目识境界品第七
35、【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遍观十方,从髻珠中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一切国土及密严中诸菩萨众。放斯光已,即告如实见菩萨言:“仁主!雪山之中有一恶兽名为能害,变诈百千以取诸兽杀之而食。若见牝鹿有子之者,便为子声悲鸣相呼。若见牡鹿便现有角,与其相似而往亲附,彼无惊惧杀而食之。见牛马等种种诸兽,悉同彼形而肆其恶。仁主!一切外道于阿赖耶所生我见亦复如是,如彼恶兽变种种形,着我之人所执我相,各各差别乃至极小犹如微尘。仁主!是诸我执于何而住?不住于余但住自识。计我之人言:‘我与意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识生,本无有我。如衣与花和合而有香气,未和合时无香可得。是故当知,但唯有识心及心法,无别有我如盘中果、如笼中灯、如伊尸迦文阇之草而可得者。但以因缘心心法生,此中无我亦无有生,微妙一相本来寂静,是诸佛菩萨观行之人内证境界。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遍观十方,(注;于清净意根上,大开圆解。)从髻珠鉴性中大放光明,其法义之光普照一切国土。(注:修学大乘佛法的关键是,不要在【相】上着眼。一切大乘佛法,讲的都是法义与见谛。如果你在有相之光上认识佛法,其结果,将是南辕北辙,一无是处。)以及全部的【密严~净根】中一切缘起之菩萨境界。(注:心生则法生。万法唯心造。)放此法义之光后,金刚藏菩萨即告诉【如实见~驴见马见】菩萨言:“仁者!在此雪山之中,有一个恶兽,其名为【能害】。(注:此名表法也,即毁坏他人者。)能够变化欺诈百千诸兽,并且能够杀而食之。(注:譬喻人类杀生之恶念。)如果它看见了牝鹿有子吋,它便欺骗,伪装成其子之悲鸣相呼之。如果是见到牡鹿,便显现出自已也有角,并以其相似之角,诱往亲附之。待彼无惊惧,不设防备时,突然猎杀而捕食之。如果见到牛马羊等等善兽,全都是伪装成形,与其亲近,而肆机恶杀之。仁主!一切外道之人,于阿赖耶识中所生之我见,亦复如是。犹如彼等恶兽一般,变种种不同之外貌,着我人之相,虽然其间有着种种差别之相,乃至于极小的微尘之相。仁者!注意谛听!这些【我执】,于何而住?这种我执,本身就不住于其它之处,只住在自身之【识】中。并且执着于有【我】之人,亦作此言:“我与意根及境和合而成就。”其实,真正的情况是意根与境等和合而生发【识】时,根本就没有[我]。这就犹如衣服与花和合而存有香气。其未和合之时,就没有香气存在于衣。由此当知:这里面只有识心与心法二者,并不存在另一个【我】在。(注:至于后面产生出来的[我喜欢这香气],则是,意识中的分别取舍。在清净意根之当下,本身并没有这些闲傢俱。)这就犹如盘中的果子,灯笼中的烛光,又如伊尸迦文阇之草等,皆是可得者。但是,观此因缘,于心心法中,只有因缘法生,根本就没有我,也没有生者。(注:一切法皆是缘生。)这其中的微妙一相,本来就是寂静的。(注:在此处恰恰是清净意根之境界。其中,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这正是诸佛菩萨以及观行之人的内证境界。(注: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内证分。也就是平等性智。)
36、【经】诸外道等不了唯识生于我见,无知法智而强分别执著有无,若一若多我我所论,如彼恶兽多所伤杀。此亦如是,令诸众生于生死中驰骛往来,不肯亲近佛及菩萨诸善知识,辗转远离无归向时,违背圣道失于己利,于三乘中乃至不得一乘之法,为取所缚不见真谛,不得预于密严之土,乃至名字亦不亦应如是,既自勤修复为人说,令其速入密严佛土。”
[解]一切外道种性等等,由于不了知唯识所现之【平等性智】,妄生于我执我见,不了解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法智~功德相】,从而有为作意之强加分别与取舍,并从中执著于有与无之对峙之法执,我执。或者于一,或者为多,我我所论,对峙不断,争讼不停,犹如以上所说的【恶兽~能害】一样,多所伤害。一切我执者,亦复如是,令诸众生于生死中驰鹜往来,轮回于六道之中,不能自拔,此种我执者,不肯亲近诸佛菩萨,以及诸善知识们,(注:此处善知识专指意识范畴里的正知正见。前面清净意根处,意识还未成熟,所以称观行者之内证境界。亦即第七末那识的自证分。这一点,非常重要。二者前后,不可混淆。此处前人不讲,我们讲。回归释迦法义于本怀。)从此辗转远离其[无所归向]的状态,(注:此时,恰恰是[转识归根]处。回归释迦本怀。即清净意根。此乃先佛,经中所说。)此种不肯回归者,即【能害~恶兽】者,违背圣道,失于己利,于其三乘之中,游来荡去,根本就得不到一乘之大法。只为眼前之小利,为其所取而所束缚,不能见到真谛之相。亦不得预设于【密严~净根】之屏幕上,见其实相。以至连其【是名世界】之名相亦不得闻。(注:不信清净意根者,闻不到正法。)仁主啊!一切观行之人,全部于此【清净末那识】之屏幕上,方能净除一切我执我见。你与一切大菩萨们,理应如是之观行。即可自行精进,勤修智观般若,并且复为他人演说,令其速证菩提,早日契入【密严~净根】之佛国净土中。从而契入释迦本怀。
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37、【经】尔时众中有菩萨名曰宝手,白众色最胜王言:“王应请问金刚藏住三昧者,一切世间所有众法,离诸分别及以名字,不相应名、相应之名,彼法自性于何而住?此诸佛子专心愿闻。”时众色最胜王即随其义而问之曰:
“名想等境界,一切世间法,为唯是分别,为离分别有?
如其所立名,是名何所住?金刚自在者,愿为我宣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离名无别义。
四蕴唯名字,是故说为名,如名摩纳婆,但名无有体。
佛及诸佛子,说名唯在相,离相而有名,不作是分别。
是故依于相,分别种种名,譬如祑吐等,此皆无有实。
凡夫所分别,莫不皆依相,是故世间法,离相即皆无。
瓶衣车乘等,名言所分别,色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
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
[解]此时,于大众中有名叫【宝手菩萨】的,面向[众色最胜王]言:“大王您应当请问【金刚藏菩萨】住三昧者:一切世间所有的众法之中,离一切分别以及名字的[不相应名与相应之名],以及彼法之【自性】于何而住?这才是一切佛子们专心愿闻之事也。”
此时,【众色最胜王】,即随其[宝手菩萨]之义而问之【金刚藏菩萨】偈曰:
缘名想等境界,一切世间诸法。皆为唯是分别,为离分别诸有。
如其所立名相,如是名何所住?金刚自在王者,愿为我等宣说。
此时,[金刚藏菩萨]以其偈答曰:
世间种种法相,一切唯有是名。但想能所安立,离名再无别义。
四蕴唯名字语,是故说为名相。如名摩纳婆等,但名无有实体。
佛及诸佛之子,说名唯在相染。离相而有名鉴,不作是非分别。
是故依于诸相,分别种种是名。譬如祑吐等缘,此皆无有真实。
凡夫能所分别,莫不皆依相染。是故世间之法,离相即皆无显。
瓶衣车马乘等,名言所以分别,色相虽可言说,体性乃无所有。
世间众色法演,但相无有余性。唯依诸相立名,是名无有实事。
(注:性一相异,是世界存在的本质与形式。)
【经】王应观世法,离名无所有,但以分别心,而生于取着。
若离于分别,取着即不生,无生即转依,证于无尽法。
是故大王等,常应观想事,但是分别心,离此即无有。
形相体增长,散坏质与身,如是等众名,皆唯色之想。
想名及分别,体性本无异,随于世俗义,建立而不同。
若舍离名字,而求于物体,过去及未来,此皆无所得。
能知诸识起,无有所知法,所知唯是名,世法悉如是。
以名分别法,法不称于名,诸法性如是,不住于分别。
以法唯名故,想即无有体,想无名亦无,何处有分别?
若得无分别,身心恒寂静,如木火烧已,毕竟不复生。
譬如人负担,是人名担者,随其担有殊,担者相差别。
名如所担物,分别名担者,以名种种故,分别各不同。
[解]
王应观其世法,离名即无所有。但以分别之心,而生于取着想。
若能离于分别,取着即不生发。无生即可转依,证于无尽妙法。
是故大王诸等,常应观想其事。但生是分别心,离此即无所有。
形与相体增长,散坏质与其身。如是等众名相,皆唯幻色之想。
想与名及分别,体性本自无异。随于世俗义理,建立相而不同。
若能舍离名字,而求于物真体。过去现及未来,此皆无有所得。
能知诸缘识起,实无有所知法。所知唯是名相,世法悉皆如是。
以名分别诸法,法不对称于名。诸法性皆如是,不住一切分别。
以法唯名相故,想即无有自体。想无名亦无者,何处有其分别?
若真得无分别,身心恒处寂静。如木火烧已尽,毕竟不复再生。
譬如人负担重,是人名为担者。随其担有殊胜,担者相亦差别。
名如所担之物,分别名其担者。以名种种相故,分别各各不同。
(注:佛于六识上所能名言的世界,在八识种子上是没有一个实有的世界存在的,终究也就是一个在第七识末那根之屏幕上的【名相~是名】的世界罢了。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认知大乘佛法的核心。可惜,在历史上,少有人讲到这里。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在这里提示之。)
38、【经】如见杌为人,见人以为杌,人杌二分别,但有于名字。
诸大和合中,分别以为色,若离于诸大,色性即无有。
如德依瓶处,瓶依名亦然,舍名而取瓶,瓶终不可得。
瓶不住瓶体,名岂住于名?二合生分别,名量亦非有。
住于如是定,其心不动摇,譬如金石等,本来无水相,
与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动。藏识亦如是,体非流转法,
诸识共相应,与法同流转。如铁因磁石,周回而转移,
二俱无有思,状若有思觉,赖耶与七识,当知亦复然。
习绳之所系,无人而若有,普遍众生身,周行诸险趣,
如铁与磁石,辗转不相知。或离于险道,而得住诸地,
神通自在力,如幻首楞严,乃至陀罗尼,莫不皆成满。
赞佛实功德,以之为供养,或现无量身,一身无量手,
肩头口及舌,辗转皆无量。往诣十方国,供养诸如来,
或雨众妙花,宝衣及璎珞,其积甚高广,如须弥等山,
供养于如来,及以诸菩萨。或作宝宫殿,如云备众彩,
化现诸天女,游处于其中,妓乐众妙音,供养于诸佛。
[解]
又如见杌为人,见人以为杌者。人杌二者分别,但有于其名字。
(注:杌乃没有枝杈的树。远看似人立。亦有一解为:人的心情动荡之状态。更可比喻为:人与其坐在小櫈子上的自己,同为一个。读者当知:依义不依语,只为汝觉知。能够引导你通往觉性的,就是好解。)
诸大和合之中,分别以为众色。若离此中诸大,色性本即无有。
(注:性于相显,相是性用。离开了【七大和合】,即不再有性了。所谓【和尚】二字,就是指[七大和合方为尚],即修行人本应当崇尚七大和合之轨则也。古人出家后,身披之大衣,亦为【七条衣】,也是喻指七大和合之趣也。可惜的是,隐覆日久了,人们渐渐地忘记了它的本意。【和尚】古语旧译【力生】二字,亦有直言[道生]者,即指假七大和合之力而生者。今人又译:[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意。总之,笔者认为:和合【七条∽七大】,方为至高无上之【崇尚∽轨则】也。隐喻覆之,简称为:和尚。此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德依瓶方处,瓶依德名亦然。舍名而取瓶者,瓶终不可得也。
(注:名与德相,一如不二。正所谓:唇亡齿寒也。)
如瓶不住瓶体,名岂住于名乎?二合生发分别,名量亦非亦有。
住于如是禅定,其心不可动摇。譬如金木石等,本来皆无水相。
与火共聚和合,若水而为流动。
(注:火山喷发后之岩浆流。)
藏识亦若如是,体非流转之法。诸识与共相应,与法同流转旋。
又如铁因磁石,周回皆而转移。二俱无有思念,状若彼有思觉,
(注:笔者认为,唯心走到了终极就是唯物。同理,唯物走到了终极就是唯心。唯心与唯物,二者一如不二的。)
阿赖耶与七识,当知亦复如然。
(注:阿赖耶识就是七识之总和。行者入世为赖耶,出世即藏识。正所谓:清净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如习绳之所系,无人而若生有。普遍众生化身,周行一切险趣。
又如铁与磁石,辗转而不相知。又或离于险道,而得住于诸地。
神通自在之力,如幻首楞严经。
(注:史称开悟的<楞严>,世尊首次提示出【见大】一词,预示着全部佛法证道的关键,就是这【见大】之处。可惜,千百年来,皆被人们忽略了。后世唯识宗人,更是曲解圣意,造孽不浅,断掉了后人【开悟~见性】的慧根。实属可恶之极。)
乃至陀罗尼者,莫不皆成圆满。
(注:见大本然,法尔如是。)
赞佛根实功德,以之皆为供养。或现无量化身,一身无量幻手。
(注:意识者,乃化身菩萨也。本身就是【空~性】之显现。空不再空,于意识之当下再现其真实(空相)者,是为觉。)
肩头口眼及舌,辗转皆无量所。往诣十方国土,供养一切如来。
或雨众妙之花,宝衣等及璎珞。其积甚为高广,恰如须弥等山。
供养于其如来,及以一切菩萨。或作宝鉴宫殿,如云俱备众彩。
化现诸天仙女,漫游处于其中。妓乐众妙之音,供养平等性佛。
(注:清净意根上是【见大】之性鉴与镜鉴一如不二之法门。此法门乃是【平等性智】之佛菩萨境界。这一点,前人不曾讲,我们讲。澄清释迦法义,回归释迦本怀。一句话,第七识末那意根之【见大】,就是成佛之<法华>中的[清净意根]。此观点,也就是此<密严经>中的[密严]二字内涵所在。有关这一点之法理法趣,前人未曾讲过,我们在此揭示之。时代不同了,佛法必须回归社会,利益众生。)
39、【经】
或与佛菩萨,游止常共俱,一切众魔怨,自在而降伏。
得自证三昧,已转于所依,阐扬五种法,八识及无我,
相续无暂停,一心而供养。或现身为小,其量如微尘,
复现为大身,无边不可测,种种诸色相,以供养如来。
或于自身中,普纳诸世界,复以诸世界,置之于芥子,
大海为牛迹,牛迹海亦然,是中诸众生,身心无所娆。
一切所资用,平等而饶益,如日月如地,如水及火风,
又如大宝洲,亦如良妙药。诸法不生灭,不断亦不常,
一异及来出,如是悉无有,妄立种种名,是为遍计性。
诸法犹如幻,如梦与干城,阳焰水中月,火轮云电等,
此中妄所取,是为遍计性。种种诸名字,说于种种法,
此皆无所有,是为遍计性。一切世间法,不离于名色,
斯皆但有名,离名无别义,如是遍计性,我说为世间。
眼色等为缘,而起三和合,声依桴鼓发,芽从地种生,
宫殿及瓶衣,无非众缘起,众生若诸法,此悉依他性。
若法是无漏,其义不可舍,证智所从生,此性名真实。
诸法相差别,已说其自性,若离自性门,诸法不明了。
如人以众物,幻作种种形,色相虽不同,性皆无决定。
世事悉如是,种种皆非实,妄情之所执,遍计无有余。
[解]
或与佛及菩萨,游止常共与俱。一切众魔怨害,自在而皆降伏。
若得自证三昧,已然转于所依。
(注:清净意根上的【自证分】,就是自证三昧。)
阐扬五法三性,八识及二无我。相续自无暂停,一心施而供养。
亦或现身为小,其量状如微尘。复现为其大身,无边不涉可测。
种种诸色相染,皆以供养如来。或于自身之中,普纳诸方世界。
又复以诸世界,置之闲于芥子。大海若为牛迹,牛迹大海亦然。
是中一切众生,身心无所娆益。一切所资能用,平等俱而饶益。
又如日月如地,如水以及火风,
(注: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当为色相。)
又如大宝洲等,亦如良医妙药。诸法无不生灭,不断亦或不常。
若一异及来出,如是悉皆无有。妄立种种名相,是为遍计执性。
诸法犹如幻化,如梦幻与干城。阳焰及水中月,火轮及云电等。
此中妄欲所取,是为遍计执性。种种诸众名字,说于种种法身。
若此皆无所有,是为遍计执性。一切世间诸法,不离诠于名色。
斯皆但有名相,离名即无别义。
(注: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是遍计执性,我说即为世间。
(注:世间一切皆是遍计执性。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认知与交流。离开了【遍计所执性】,人类也就失去了一切社交活动。换个角度说:整个社会的存在,就是建立在【遍计所执性】的基础上的。传统唯识观点,认为要【消灭遍计执】的所谓[成佛]之路,严格意义上讲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一种谬论,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当下,每一个真正意义的佛教徒必须给予澄清之。世尊在<解深密经>中明言【遍计所集】,是中性词,不涉善恶,好坏,以及凡圣,优劣之说。历史上,凡是提倡【消除遍计执】的所谓大师们,基本上就是伪悟者。不悟言悟,败坏了他家男女。)
眼色等为缘起,而起聚三和合。声依桴鼓发生,芽从根地种生。
宫殿以及瓶衣,无非众因缘起。众生若观诸法,此悉依他起性。
(注:一切法皆无自性。无自性者,当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世界存在的形式,不是释迦牟尼的创造,而是释迦牟尼的发现。这个【发现】本身就是【依他起性】的存在。后世唯识宗的一些错误的观点,具有反人类,反社会的倾向,一切正信佛教徒们都有责任在这个问题上,得以澄清。总之,人类社会生活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之三性之中,缺一不可。消灭遍计执,妄想去【成佛】,这在逻辑上就是一个【断灭论】的变种。当前,人类已然进入了【信息时代】,提倡【消灭遍计执】,无非是自我毁灭。佛不但成不了,还会断掉人类文明的慧根。这一点,细思极恐。据有极大的危害性。初发意菩萨们,在此理应慎重。)
若法本是无漏,其义不可取舍。
(注:法本无漏,漏在取舍。)
证智当所从生,此性方名真实。诸法相众差别,已说其无自性。
若离自性之门,诸法即不明了。
(注:此处[自性]者,乃世俗自性也。与佛法的根本【法无自性】,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又如人以众物,幻作种种形相。色相虽然不同,性皆无所决定。
世事悉皆如是,种种皆非实有。妄情之所执著,遍计本无有余。
(注:这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不在【遍计所集性】之范畴中。)
40、【经】譬如摩尼宝,随色而像现,世间亦复然,但随分别有,
体用无所在,是为遍计性。如乾闼婆城,非城而似城,
亦非无有因,而能如是现,世间种种物,应知悉亦然。
日月及诸山,屋宅烟云等,体相各差别,未尝有杂乱。
自他及与共,体性皆不成,但是所分别,遍计之自性。
诸物非因生,亦非无有因,若有若非有,此皆情所执。
名依于相起,二从分别生,正智及如如,远离于分别。
心如相显现,相为意所依,意及五心生,犹如海波浪,
习气无有始,境界亦复然,心因习气生,境令心惑乱。
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
七识阿赖耶,辗转力相生。如是八种识,不常亦不断,
一切诸世间,似有而安布。有计诸众生,我等三和合,
发生种种识,了别于诸境。或有妄计言,作者业因故,
生于梵天等,内外诸世间。世间非作者,业及微尘作,
但是阿赖耶,变现似于境。藏识非缘作,藏亦不作缘,
诸识虽流转,无有三和合。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
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
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
[解]
譬如摩尼宝珠,随色而现诸像。世间亦复如然,但随分别而有。
体用本无所在,是为遍计性显。又如乾闼婆城,非城而似其城。
亦非无有因缘,缘而能如是现。世间种种诸物,应知悉皆亦然。
日月以及诸山,屋宅烟云松柏。体相虽各差别,未尝间有杂乱。
(注:存在即是合理的。一切皆于轨则中使然。)
自他及与共力,体性皆不成就。唯但是所分别,遍计之为自性。
诸物非因所生,亦非无有因生。
(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有若非有者,此皆世情所执。名依于相而起,二从分别自生。
正智以及如如,远离于此分别。
(注:五法者,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也。)
心如其相显现,相为意根所依。意及五种心生,犹如海与波浪。
习气无有始终,境界亦复如然。
(注:无始无明,无始菩提。)
心因习气生发,境令心生惑乱。依止赖耶识者,一切诸法种子。
心如境界根现,是说是名世间。七识与阿赖耶,辗转法力相生。
如是八种鉴识,不常亦不断灭。一切诸方世间,似有似无安布。
有计遍诸众生,我等三性和合。发生种种鉴识,了别种种诸境。
(注:七识镜鉴,六识了别。)
或有妄计言说,作者业风因故。生于梵天等界,内外缘诸世间。
世间非实作者,业及微尘作缘。但是阿赖耶者,变现似于诸境。
藏识非缘者作,藏亦不作缘生。
(注:不自生,不他生,不和生,不无因生。)
诸识虽缘流转,无有实三和合。
(注:三性和合也不实有。即胜义谛亦无自性。)
阿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存。又如轮与水精,亦如众星共月。
从此生发习气,新新自在增长。又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如然。
如是常转法轮,悟者心方自歇。
(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经】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
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此是现法乐,三昧之境界,众圣由斯道,普诣十方国。
如金在矿中,无有能见金,智者善陶炼,其金乃明显。
藏识亦如是,习气之所缠,三昧净除已,定者常明见。
如酪未攒摇,酥终不可得,是故诸智者,攒酪而得酥。
藏识亦复然,诸识所缠覆,密严诸定者,勤观乃能得。
密严是大明,妙智之殊称,佛子勤修习,当生此国中。
色及无色界,空识非非想,于彼常勤修,而来生此处。
此中诸佛子,威光犹日月,住于修行地,演说相应旨。
如来所证法,随见而转依,一切佛世尊,灌顶授其位。
虽住密严土,应物随所宜,在空而变化,若见或闻法。”
[解]
又譬如火烧木,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尽,复更烧其它木。
依止阿赖耶识,无漏之心亦然。
(注:有漏无漏本是人类意识分别的产物。分别即有漏,若无分别,本然无漏。一切皆在轨则中行使。)
渐除有漏分别,永息轮回之法。
(注:轮回本息,当下涅槃。涅槃者,重生也。)
此是现根法乐,三昧本然境界。众圣皆由斯道,普诣十方国土。
又如金在矿中,无有能见金者。智者善陶冶炼,其金方乃明显。
藏识亦复如是,习气久之所缠。三昧净除病垢,定者常明鉴见。
又如酪未攒摇,酥终不可得之。是故诸方智者,攒酪而能得酥。
藏识亦复如然,诸识所缠隐覆。密严诸根定者,勤观乃能得鉴。
密严是诸大明,妙智为之殊称。佛子勤修习净,当生了此国中。
色及无色欲界,观空识非非想。于彼常进勤修,而来生于此处。
(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此中诸方佛子,威光犹如日月。
(注:法义之光芒,无边无界。)
住于修行次地,演说相应法旨。如来所证之法,随缘见而转依。
一切诸佛世尊,灌顶授与其位。虽住密严净土,应物随缘所宜。
在空而演变化,唯见净根闻法。
(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以意识再现真实。)
41、【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诸仁者!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染意攀缘执我我所,诸识于境各各了别。诸仁者!心积集业,意亦复然。意识了知种种诸法,五识分别现前境界,如翳目者见似毛轮,于似色心中非色计色。诸仁者!如摩尼宝体性清净,若有置于日月光中,随其所应各雨其物。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色周于世间,若无漏相应即雨一切诸功德法,如乳变异而成于酪乃至酪浆。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变似一切世间众色,如翳目者以翳病故见似毛轮。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以习气翳住藏识眼生诸似色,此所见色譬如阳焰远离有无,皆阿赖耶之所变现。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又告诉大众言:“诸位仁者!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就是因为其戏论熏习一切所缘之业力,方才轮回不已,这种现象就犹如大海中,因风吹而起之波浪,并由此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一切众生不能自我觉知,于是,随其自识,显现出众多之境界。如果能够自我了知的话,那么,也就如火焚薪,随其薪尽即皆息灭,并入其无漏之位名为圣人。(注:行者若能够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的话,本身就是息灭,就是无漏,就是圣人。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诸位仁者!注意谛听!阿赖耶识变幻似出众生之境,弥漫于诸方世间,其间如染之意根,随其业力,攀缘执著于我及我所,(注:这个【攀缘】本身就是驴见马见,而这个所谓的【执著】,本身就是业染隐覆下的【是名~不走样】,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言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类恰恰于此诸识之境界中,各各了别,呈现出法尔如是之【名相~是名】。这就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功德相。)诸位仁者!心乃积集之业力的呈现,意根者,亦复如然。而其意识之[了知]种种诸法,(注:由此【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缘起过程。)而其前五识,则能分别现前之境界。(注:这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完美地意识运作的机制。)犹如翳目者,见其似毛轮,并于似色之心中,非色计著为色。(注:一切认虚为有,以假为真者,皆是执着于【四大】为实的外色尘者。)诸位仁者!如摩尼宝珠一样,体性恒常清净,如果置于日月光中,即可随其所应,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物色之境。阿赖耶识同样是这样,随其缘而变幻,显现出种种不同形式的如来清净之藏,并与其习气和合变似成为众多色染之相,周遍于十方世界之中。若能按照轨则之无漏相应的话,即可雨润出一切诸法之功德相来。这就是【如来者,诸法如意】也。又犹如乳变异而成于酪,进一步乃至酪浆。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可以变似一切世间众缘之色。犹如翳目者,由于翳病的原故,眼见好似其毛轮一样。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以其习气之翳,住于藏识之中,眼生一切相似之色。此所见之色,譬如阳焰,远离一切有无,皆是阿赖耶识之所变现而成就的。(注:阿赖耶识缘起则有,缘生缘灭,没有一个实有的阿赖耶识存在。同理,产生阿赖耶识的意根也如此,没有一个实有的【意根】存在的。一切法皆无自性。圣义也无自性。)
【经】诸仁者!依于眼色有似色识,如幻而生住于眼中,其相飘动如热时焰。诸仁者!一切众色皆阿赖耶与色习相应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同于愚夫妄所分别。诸仁者!一切众生若坐若卧、若行若立、惛醉睡眠乃至狂走,莫不皆是阿赖耶识。譬如盛日舒光烛地气蒸飘动,犹如水流渴兽迷惑向之奔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体性非色而似色现,分别之人妄生取着。如磁石力令铁转移,虽无有心似有心者。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为生死法之所摄持,往来诸趣非我似我。如水中有物虽无思觉,而随于水流动不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虽无分别依身运行。如有二象捔力而斗,若一被伤退而不复。阿赖耶识应知亦然,断诸染分更不流转。譬如莲花出离淤泥,皎洁清净离诸尘垢,诸天贵人见之珍敬。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出习气泥而得明洁,为诸佛菩萨大人所重。如有妙宝世所希绝,在愚下人边常被污贱;智者得已献之于王,用饰宝冠为王所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如美玉在水蛙衣所覆。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在生死海为诸恶习覆而不现。
[解]诸位仁者!人类依于眼色产生出【似色识】。此种似色识,如幻化般的出生于眼睛中。其影相飘动如同热焰一般。诸位仁者!一切众生之色,皆由阿赖耶识与色尘之习性相应,变似其相,而生[似色识相],不是另有其他体性与其愚夫妄想所成分别。(注:阿赖耶识于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与其缘起之共业习气种子和合,生发出一切有为之似色业识。唯识宗讲: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诸位仁者!一切众生之类,若坐若卧,若行若立,惛醉睡眠,乃至于疯狂奔走,莫不皆是阿赖耶识的作用使然。这就象是在太阳底下,舒光烛地,气蒸飘动一样,(注:一切皆在轨则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犹如追遂阳焰之水的渴兽,在迷惑的方向上奔走。阿赖耶识也就是这样的,(注:本身并不存在正确的分辨与认知。)其体性不是色,但却【似色】而现。于是,分别之人于意识当中妄生取着。(注:以假为真,以幻为实。)这现象,就犹如磁石之力令一切铁屑随其而转移一样。阿赖耶识的贯性(无为之轨则),令一切众生贪婪至死。虽然无心,但却似其有心一样。这就是贪婪的欲望不可扼制,阿赖耶识本身就是这样的,它被生死法则之所摄持。往来于六道当中,非我似我。这就犹如水中之物,虽然没有思想之念头,但它却能够随其水流而飘动。阿赖耶识也就是这个样子。虽然阿赖耶识本身没有思觉分别,但它却能够依其水身而运行自身。(注:水喻轨则,阿赖耶识喻缘起之[似色识]。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此种现象,犹如二象捔力而斗。就象其中一个被打伤败退之,不再有往日之辉煌。阿赖耶识也就是这个样子,断掉了一切染相有为之分,从此不再流转。(注:有为当下即无为。阿赖耶识刹那间即为如来藏种子。其法力旋而不返。)譬如莲花出于淤泥,又譬如金矿已然成金。皎洁清净离诸尘垢,(注:众生的清净意根亦复如是。可惜,千百年来,唯识宗的论师们,错会了【第七识末那意根识】,他们错误的教判为:错误的,不可正知的,事理皆违的,颠倒的,恶慧的。从根本上断掉了众生走向【觉性】的命根。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历史己然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加以澄清,还释迦牟尼法义于本怀。)众生之中,这种【清净意根】之出现,以为诸天贵人们见之珍敬之。此处阿赖耶识也就是这样的。全部都是如来法义之清净种子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自由演绎之种性。(注:这个种性,本身就是屏幕。屏幕就是种性,二者一如,不二法门。)世间阿赖耶识如莲花一样,出于习气之泥,而得明洁之体。并且为诸佛菩萨以及大人贵人们所尊重。犹如见到了妙宝,为世间所希绝。然而,世俗愚痴,阿赖耶识以及清净意根,在愚下之人中,常被污贱。可惜!可惜!有智者见此【宝珠~净根】献之于【国王~心王】,国王命令[属臣~意识],用饰宝冠之上,而为【囯王~心王】所戴。一切阿赖耶识就是这个样子的。然而,一切如来的清净种性,于凡夫世俗之位,恒被杂染。(注: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也。)菩萨者,乃法义之化身也。已然断尽诸种习气,不受后有。(注: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菩萨已然无四相。)以至于最终成佛,一切众生皆应始终保持【淸净意根】之功德相。犹如美玉自有水蛙之衣所覆,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在一切缘起之生死海中,被凡夫恶习种性所覆盖,不能显现。(注:清净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42、【经】诸仁者!阿赖耶识有能取所取二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往,此亦如是与色相俱,世间之人取之为色,或计我我所若有若无,能作世间于世自在。诸仁者!阿赖耶识虽种种变现而性甚深,无智之人不能觉了。譬如幻师幻作诸兽或行或走,相似众生都无定实。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幻作种种世间众生而无实事。凡愚不了妄生取着,起微尘、胜性、自在、丈夫有无等见。诸仁者!意能分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如画中质、如云中形、如翳梦者所见之物、如因陀罗弓、如乾闼婆城、如谷响音、如阳焰水、如川影树、如池像月,分别之人于阿赖耶如是妄取。若有于此能正观察,知诸世间皆是自心,是分别见即皆转灭。诸仁者!阿赖耶识是意等诸法习气所依,为分别心之所扰浊。若离分别即成无漏,无漏即常犹如虚空。若诸菩萨于阿赖耶而得三昧,则生无漏禅定、解脱、方便力、自在神通如是等诸功德法,十究竟愿意生之身,转于所依识界常住,同虚空性不坏不尽。
[解]诸位仁者!阿赖耶识含藏能取与所取二种相的生发。犹如蛇有二个头,所乐同往,谁也离不开谁。这个道理,也就是世俗间的色相一样。能色与所色皆是同一个意趣。世间之人取之即为色,或计著我与我所,或者执有,或者执无。并且能够做业于世间,于世间得其自在。诸位仁者!阿赖耶识虽然于相上有种种变幻,但其性却甚深唯一。可惜的是,无智之人不能够觉悟得了。譬如幻师幻作出诸兽,或行或卧,虽然相似众生,但都全无定实。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虽然幻出种种世间众生,但却绝无实事。(注:阿赖耶识只是一个暂时的存在现象。稍纵即逝。本无自性。亦非实有。切切不可高推圣解。)凡夫愚痴不能了解,妄生取着。起于微尘,胜性,自在,大丈夫,以及有无等见。(注:见无美丑,不执为优。)诸位仁者!意根能够【照见~分别】出一切世间之事物,(注: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这种清净意根上的【不走样】之分别,本身就是【鉴性】。犹如画中之质,犹如云中之形,亦如翳梦者,梦中所见之物,如因陀罗弓,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音,如阳焰之水,如川影之树,如池水月印,一切分别之人,于阿赖耶识中如是的妄取妄见。如果于此能够正确的观察者,应当知晓一切世间现象,皆是自心之显现。皆是分别之产物,最终必将转幻息灭。(注:世间万事万物皆是缘起缘灭。)诸位仁者!阿赖耶识是意根等等,诸法习气所依止处,为分别之心之所扰浊。如果行者能够远离分别取舍,当下即可成就无漏之功德。无漏本常,犹如虚空。(注:虚空本不分别,无常无不常。)如果一切菩萨于阿赖耶识中,而得三昧的话,那么,当下即可契入无漏之禅定,解脱,方便力等等,以及自在之神通。以上如是等等,一切功德之法,以及十究竟之愿力意生之身。(注:意生身就是清净意根上的意化之身。)这种意化之身,转发于所依之识界,并且与意识常住于此,形同虚空之性,不坏不尽,无始无终。(注: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经】诸仁者!如来普见一切世间无有增减,般涅槃者非是坏灭,亦无非众生而今始生。十方国土同一法性,诸佛出世不出世间,一切诸法住于法性不常不断。若解脱者众生界灭,即坏如来一切智性,去来今佛所知之法不得平等。又若涅槃众生灭者,谁离于苦?有余无余降魔等事皆是妄说。是故当知,诸观行者证于解脱其身常住,离众有蕴灭诸习气。譬如热铁投之冷水,热势虽除而铁不坏。此亦如是。诸仁者!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处中似义而现。诸仁者!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诸仁者!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所余五识亦住自根。诸仁者!心意及识住于诸蕴,为业所牵流转不息,诸所有业因爱而起,以业受身身复造业,舍此身已更受余身如步屈虫行。心及心法生于诸趣,复更积集稠林之蕴。诸仁者!寿、暖及识若舍于身,身无觉知同于木石。
[解]诸位仁者!如来法义普遍【鉴~见】于一切世间无增无减,(注:一切皆在轨则之中,有序的排列组合着。)其中,入涅槃者不是坏灭了。同样,也不是没有众生,而今天才开始出生的。(注:一切都是因缘而生的。)十方国土中,同有一个法性。(注:性一相异。)诸佛出世与不出世,一切诸法皆是普遍住于法性之中,其法性者,不常不断也。如果解脱者,是众生界坏灭的话,那么,就会破坏掉如来法义的一切智性。也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所知法不得平等了。(注:这是不可能的。世尊在这里明确反对离开众生界的所谓入涅槃。)再者,如果入涅槃时,众生界灭的话,那么,是谁在离苦呢?注意谛听!有余无余以及降魔筹事,皆是妄说。(注: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真正意义上的涅槃,就是当下之重生。)是故当知,一切的观行者,证于解脱之身常住世间,(注:离开了世俗谛,没有第一义谛。)离开了众生之有蕴,灭除一切习气。这就犹如热铁投入了冷水,热势虽除,而铁不坏。众生学佛也是这样,恶习尽除,缘生不灭。否则,将是断灭者。诸位仁者!阿赖耶识性海为缘起之戏论粗重所击,其中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注:<楞伽经>内涵)波浪相续而生。其中,所有的境界,相聚飘动,于无义处【似义】而现。(注: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诸位仁者!阿赖耶识行于诸蕴(色,受,想,行,识)稠林之中,其中【意根】为其先导。意识决定了别一切色染等境界。其中,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依其各自之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了别呈现所缘之一切境界。其中所取之境界(内法尘),没有不属于阿赖耶识范畴的。诸位仁者!阿赖耶识与一切寿,命,暖,触,等等,和合而存在。(注:存在就是合理的。就是轨则在使然。否则,不可能存在。)【意根】就存在(和合)于其中,而意识恰恰是再次依附于意根的。(注:识以意为依。)而其它的五识(眼耳鼻舌身)各依自己的根。(注:世尊在此处把【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机制,已然明确无误的表达清楚了。后世唯识宗人滥言:第七识末那意根是错谬的,不能正知的,事理皆违的,颠倒的,恶慧的。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造业行为。时代不同,持这种观点的人,必须要自觉地忏悔了。否则,将断掉人类文明的慧根。佛法不离世间法。离开了世俗谛,没有第一义谛。二者一如,不二法门。)诸位仁者!心意不分,以及意识皆存在隐覆于诸蕴(眼耳鼻舌身)中,为业力所牵,流转不息。(注:所谓的歇息,是指歇掉妄想之心,不是指歇掉生命存在之息,再去妄想【成佛】。传统观点中的【打死六七识】,以及什么【一念不生】者,皆是曲解圣意,不符合释迦本怀。时代不同了,必须给予澄清之。否则,将断掉了整个人类的慧命。这个问题很严肃,必须彻底澄清之。)注意!一切所有之业力的根源,皆是因【爱~贪】而生起,人类以其业而受身,生命又以身而造业,舍去了此身,又去投胎接受他身,总之,六道轮回,如同步屈之虫行。(注:皆是四大和合之形而下产物。)然而,心及心法(内色尘),也生于诸趣(六道)之中,(注:但其形而上于【空,见,识】之后三大中行持。教下总摄为【方丈~方寸】也。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时代不同了,要还原于释迦牟尼之面来面目。)其中人类的一切【心法】,又再次集积与行持在六道稠林之蕴中。(注: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世尊明确提倡[八正道]说。就是强调意识的修正作用。)诸位仁者!注意谛听!寿,暖及识等生命之现象,如果舍离了身体(身识),那么,此身没有了觉知之识,也就是同于木石了。(注:这里世尊明确否定了【消灭意识觉知】的观点。当前教下主张【打死六七识】的观点,纯属外道邪说。不可取,应远离。)
43、【经】诸仁者!藏识是心,执我名意,取诸境界说之为识。诸仁者!心能持身、意着诸趣,意识遍了五现分别。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五识复待增上缘生,以同时自根为增上故。诸仁者!身如起尸亦如阳焰,随于诸行因缘而转,非是虚妄亦非真实,为爱所牵性空无我。诸仁者!意等诸识与心共生,五识复与意识同生,如是恒时大地俱转。诸仁者!阿赖耶识为爱所熏而得增长,自增长已复增余识如轮不绝,以诸识故众趣得生,于诸趣中识复增长,识与世间更互为因。如河中流前后不断,如芽与种相续而生,各各差别分明显现。识行亦尔,三和合已复更和合,差别而生无有断绝,内外众法因兹而起。一切凡夫不了自心,汝诸佛子应勤观察。
[解]诸位仁者!如来藏阿赖耶识就是【心】。(注:首都,北京,我的家。)此乃执着【我~名相】之意根屏幕上的境界。如果取之屏幕上的名相来言说的话,那个就是[意识]。诸位仁者!心能够统摄一切外色之身,意根则仅仅能够执着于内法尘之一切名相之趣。(注:驴见马见~毫不走样。)意识则是普遍了知五现分别之相染。诸位仁者!藏识为因,但生于诸识之中。(注: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意根及意识,是从其所缘的无间【关系~性】中生起。其它五识(眼耳鼻舌身)待其增上缘起方可生发。这种现象,就是同时以自根为增上缘的原故。诸位仁者!身体本身就是如同起尸(赶尸),亦犹如阳焰一样虚幻不实的。一切皆随其诸行之因缘而转移,并发生变化。其中即非虚妄,亦非实有。皆是被【爱~欲】所牵,本非实有,其中实相本空,无人无我。诸位仁者!意根等等诸识,皆与心共生。同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亦与意识同生。这种状态,就犹如万物同与大地一起轮流转换其四季一样。诸位仁者!阿赖耶识为【爱~欲】所熏,而得其种子之增长。其中,自己增长后,复又增长其他之识,如前五识,至此如轮不绝。旋而不断,否则无觉。众生正是以其诸识之趣故,方才能以生发。同理,一切诸识,也是在此诸趣中,得以反复增长。(注: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此中之识(内法尘)与世间(外色尘)更是互有因果。(注:正所谓:了因即无果,无果即万法。)亦如河中之流水,前后不断。亦如芽与种相续而生。其中,各各差别,分明显现。(注: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驴见马见,如如自现。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一切识之行为,本身就是如此,三性和合已,复更和合。(注:禅师有言:前三三,后三三。因缘法喜,无碍者圆。)其中,差别所生,无有断绝。(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一切内法尘与外色尘,皆是因以上之因缘,而生发出来的。可惜的是:一切凡夫并未了解自己的心,更不懂得【清净意根】之功德相,就是此【心】之核心根本。斦以,我开示你们:汝等佛子应当精勤观察,勘验自己的清净意根之鉴性。(注:笔者认为,舍此无他觉。)
【经】尔时众色最胜王等复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
“金刚三昧藏,得无所畏者,善入于密严,能演一切法。
佛及诸佛子,三昧正思惟,所见诸法相,微妙最无比。
惟愿大智者,为我等宣说,尊者恒安住,摩尼月藏宫,
坐于师子座,菩萨众围绕。愿为诸瑜祇,说密严定法,
此是月幢佛,为众所开演,彼众当来此,愿说而无倦。”
[解]此时,【众色最胜王】等复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作是言:
(注:此乃表法,即喻指[众色相]中,最为殊胜之【王】者。也就是统摄一切众生之色者。)
观金刚三昧藏,可得无所畏者。善入于密严者,即能演一切法。
佛及诸佛之子,皆三昧正思惟。所见一切法相,微妙最胜无比。
惟愿大雄智者,怜为我等宣说。尊者恒安净住,摩尼明月藏宫。
坐于师子吼座,菩萨众皆围绕。愿为诸方瑜祇,演说密严定法。
观此是月幢佛,为众所开演说。彼众当来此根,唯愿说而无倦。
(注:如来者,诸法如义,恒演不倦。此恰恰是【清净意根】之功德相也。)
44、【经】尔时月幢世尊无量分身在于欲色诸天宫殿,有无央数菩萨及诸天等围绕供养,说密严中诸无畏者所修观行实相之法。彼诸菩萨闻说是已,得内证智相应三昧,心不乐于正位之乐不住实际,即于定中互相观察,心各念言:“其谁已见证于实相观行之首?云何而得见斯人乎?”心生渴仰佥然而住。彼诸佛子复更思惟:“何者是定?云何非定?于何所定孰是其定所待之缘?”作是念已,以三昧力见密严土中菩萨之王,首戴宝冠,三十二相以为严饰。彼诸菩萨便从定起着上好衣,从他方无量佛国而来此会,一心瞻仰金刚藏尊。
[解]此时,虚空中的【月幢世尊】,(注:表法月光无量者。)于无量分身之光中,游曳于欲界,色界中一切天宫大殿之中。并有无量无数之菩萨以及诸天,围绕供养之。演说【密严~净根】中一切无畏者之所修[观行实相]之法。那里的菩萨们听闻了这个【密严~净根】之大法,皆得内证智(自证分),以及相应之三昧。但其【心】亦不乐欲正位,同时,也不喜欢住在实际之中停步不前,(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恰恰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其动中之大定中,互相观察,(注:恒审思量也!)随缘六识心起,心各念言:“是谁已经见证了实相观行者之首呢?”接下又念:“怎样才能得见这样的人呢?”(注:笔者认为,一切有情众生之中,只有【清净意根】方能堪当此任。)于是,心生渴仰,佥然而往。而那些佛弟子们,更是再次思维道:“什么是定呢?为什么会不定呢?以什么标准定夺其定的所待因缘呢?”
作是念想己,皆以其三昧之定力,照见出【密严~净根】之屏幕上,一切菩萨之王,首戴宝冠,三十二相以为严饰,那里的一切菩萨们,便从定中坐起,着其上好衣饰,即从他方无量国土中,前来此会,(注:一切缘起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正所谓:心生则法生。)一心瞻仰金刚藏世尊。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周顾四方,见诸大众,便生觉念将欲说法,熙怡微笑发和雅音,而说偈言:
“汝等诸佛子,咸应一心听,定境难可思,非分别所了,
定及于定者,定缘亦复然。离诸欲不善,而有于觉观,
寂静生喜乐,是谓入初禅。如是渐次第,四八至于十,
外道着我者,常修此诸定。一切声闻众,辟支佛亦然,
了知于世间,诸法之自相。蕴处如空宅,此中无有我,
无思无动作,如机关起尸,但有三和合,本无能作者。
外道修定人,起于定性见,此人迷法相,坏于一切法。
若有能修行,如来微妙定,善知蕴无我,诸见悉除灭。
一切唯有识,诸法相皆无,无能相所相,无界亦无蕴,
分析至微尘,此皆无所住,地水等众物,皆从分别生。
不知其性者,取于如是相,恶色与好色,似色余亦然。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环顾十方法界,见其诸大众已,便生发出觉性之念,将欲说法,熙怡微笑,发出和雅之音,而说偈言:
今汝等诸佛子,咸应一心听讲。定境难可能思,非分别所能了。
观定及于定者,定缘亦复是然。离诸欲与不善,而有于其觉观。
寂静生发喜乐,是谓当入初禅。如是渐次第进,四八至于十地。
外道执着我者,常修此诸定境。一切声闻之众,辟支佛亦如然。
了知一切世间,诸法缘之自相。蕴处如诸空宅,此中无有你我。
无思亦无动作,又如机关起尸。但有三性和合,本无能所作者。
外道修定之人,起于定性之见。此人迷法于相,坏于一切善法。
若有能所修行,如来微妙皆定。善知蕴无我所,诸见悉除灭尽。
一切唯有识现,诸法相皆无实。又无能相所相,无界亦无诸蕴。
分析至于微尘,此皆无所能住。地水火风众物,皆从分别而生。
不知其性实者,取于如是相染。非恶色与好色,似色余色亦然。
(注:一切法皆无实有,无自性,毕竟空。)
45、【经】譬如虚空中,云霓等众彩,思惟如骨璅,遍满于世间,
及遍处想观,观于诸大等。身有色无色,定者常谛思,
若于缘一心,即缘说清净。如其所分别,即彼成所缘,
非定非定者,妄计以为定。定者在定中,了世皆藏识,
法及诸法相,一切皆除遣。获于胜定者,善说于诸定,
破诸修定人,妄智所知法。若人生小智,取法及于我,
自谓诚谛言,善巧说诸法,计着诸法相,自坏亦坏他,
无能相所相,妄生差别见。甜性能除热,苦醋咸止痰,
辛物变于冷,咸能已风疾。身中有痰热,共生于疟病,
或复但因风,或三和合起。以病各差别,良医说众方,
石蜜并六分,庾沙诸食等,能除众生身,种种诸疟疾。
若法有自性,及以诸相者,药无除病能,病者不应差。
云何世人见,服药病除愈?定者观世间,但是赖耶识,
变异而流转,譬如众幻兽。无能相所相,蕴与于蕴者,
亦无支分殊,及以有支分。世中无能作,而作于世间,
亦非散十方,微尘之所聚。非初最微细,渐次大如指,
二指或复三,诸物转和合,求那各差别,如是义皆无。
非时非胜性,及三法所作,亦非无有因,自然而得有。
[解]
譬如虚空之中,云霓等诸众彩。思惟亦如骨璅,遍满于诸世间。
又及遍处想观,观于诸大聚等。身有色与无色,定者常谛思忆。
若于缘起一心,即因缘说清净。如其能所分别,即彼成所缘缘。
又非定非定者,妄计以为实定。定者在其定中,了知世皆藏识。
法及一切法相,一切皆应除遣。获于得胜定者,善说一切诸定。
破诸修定之人,妄智所知诸法。若人生发小智,取法及于我有。
自谓诚谛真言,善巧说诸法趣。计着诸法自相,自坏亦坏他相。
即无能相所相,妄生差别见相。甜性能除热恼,苦醋咸能止痰。
又辛物变于冷,自咸能已风疾。身中若有痰热,共生伴于疟病。
或复但因风寒,或三性和合起。以病各自差别,良医说示众方。
石蜜并其六分,庾沙与诸食等。能除众生身苦,及种种诸疟疾。
若是法有自性,难及以诸相者。若药无除病能,病者亦不应差。
云何世人见之,服药病除身愈?定者观诸世间,但是阿赖耶识。
变异而为流转,譬如众幻化兽。若无能相所相,及蕴与于蕴者。
亦无支分殊者,及以有支分者。世中无能作者,缘而作于世间。
亦非物散十方,微尘之所聚和。又非初最微细,渐次大如指归。
二指或复三指,诸物辗转和合。求那各自差别,如是义皆无实。
非时非胜性者,及三法性所作。亦非无有因缘,自然而得实有。
(注:全部大乘佛法,始终都是辩证。)
【经】斯由业习气,扰浊于内心,依心及眼根,种种妄分别。
意与于意识,及以阿赖耶,普现于世间,如幻作众物。
瓶等众境界,悉以心为体,非瓶似瓶现,是故说为空。
世间所有色,诸天宫殿等,皆是阿赖耶,变异而可见。
众生身所有,从头至手足,顿生或渐次,无非阿赖耶。
习气浊于心,凡愚不能了,此性非是有,亦复非是空。
如人以诸物,击破于瓶等,物体若是空,即无能所破。
譬如须弥量,我见未为恶,憍慢而着空,此恶过于彼。
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一切诸众生,生于种种见,欲令断诸见,为说于空理。
闻空执为实,不能断诸见,此见不可除,如病医所舍。
譬如火烧木,木尽火不留,见木若已烧,空火亦应灭。
生于智慧火,诸见得灭时,普烧诸烦恼,一切皆清净,
牟尼以此智,密严而解脱。不见以兔角,触坏于大山,
曾无石女儿,执箭射于物,未闻欲斗战,而求兔角弓,
谁复须宫室,令石女儿造?一切法空性,与法常同体,
始于胎藏时,色生便灭坏。
[解]
斯由业力习气,扰浊于此内心。依心及与眼根,种种妄相分别。
意根与于意识,及以阿赖耶识。普现于此世间,如幻化作众物。
如瓶等众境界,悉以意心为体。非瓶似瓶显现,是故说为性空。
世间所有色相,诸天宫殿等等。皆是阿赖耶识,变异而可得见。
众生身及所有,从头乃至手足。顿生或依渐次,无非阿赖耶识。
习气浊于心内,凡愚不能了知。此性非是有无,亦复非是色空。
如人以诸物鉴,及击破于瓶等。物体若是空无,即无能破所破。
譬如须弥山量,我见犹未为恶。憍慢而着色空,此恶过于彼恶。
空性随缘应说,不应滥演非处。如若演于非处,甘露即皆为毒。
(注:此等大乘佛法,不可与小乘之人演说。)
一切诸方众生,生于种种知见。欲令断诸妄见,为之说于空理。
若闻空执为实,不能断诸边见。
(注:执空与执有,皆是边见。皆不可取,应远离。)
若此见不可除,犹如病医所舍。譬如火烧于木,木尽火亦不留。
见木若已烧尽,空火亦应灭除。
(注:大乘佛法始终都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
生于智慧之火,诸见恰得灭时。普烧诸烦恼尽,一切皆归清净。
(注:人若无执,烦恼自尽,本然就是清净意根也。)
牟尼以此睿智,密严而得解脱。
(注:此处【密严】喻指意根之清净也。根者,不可见而深密之鉴也。<法华经>中世尊明确指示,一切法义之菩萨,皆从此清净意根之琉璃大地中【涌现~化身】而出。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不见有以兔角,触坏于大山者。曾无石女生儿,执箭射于空物。
未闻将欲斗战,而求兔角杯弓。谁复更须宫室,欲令石女儿造?
(注:一切法义皆不可以建立在【伪命题】之基础上,误导众生。)
一切法空自性,与法常同一体。
(注:缘起之法,本身就是无自性的。若有【自性】,即无缘起。严格意义上讲:缘起就是自性。)
若始于胎藏时,色生便可灭坏。
(注:有生必有灭,生灭一如,不二法门。大乘佛法实在读不懂的话,敬请放下。待缘成熟时再看,就容易懂了。)
46、【经】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
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
是身如死尸,本来无自性,恒为爱绳缚,境界所牵动。
佛说于空理,为欲断诸见,汝等有智人,宜应一心学。
譬如工幻者,以诸咒术力,草木等众缘,随意之所作。
依于眼及爱,作意色与明,如是眼识生,如幻亦如焰。
是识无来处,去亦无处所,诸识性如是,不应著有无。
譬如石女儿,兔角毛轮等,本来无有体,妄立于名字。
师子熊罴类,此皆无有角,何故不分别,唯言兔角无?
善巧谈论者,岂不能宣说?古先诸智人,但说兔无角,
惑者妄分别,如喑及聋瞽。斯人无现智,不能自证法,
但随他语转,何用分别为?若离于分别,当生密严土,
一心正定中,普现十方国。譬如天宫殿,众星及日月,
依止须弥山,风力所持运。七识亦如是,依于阿赖耶,
习气之所持,处处恒流转。譬如依大地,发生种种物,
一切诸含情,乃至众珍宝;藏识亦如是,众识之所依。
[解]
离空无有色染,离色无有性空。犹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二异。
(注:色是空的存在形式,空是色的内在本质。)
诸法亦复如是,空性与之如一。辗转无有差别,所为皆得成就。
是身犹如死尸,本来即无自性。恒为爱业绳缚,境界所幻牵动。
佛说此于空理,只为欲断诸见。汝等有智之人,宜应一心学善。
譬如工技幻者,以诸咒术之力。草木等等众缘,随意与之所作。
依于眼及爱业,作意色与明凡。如是眼识生相,如幻亦如阳焰。
是识本无来处,去亦无有处所。诸识性复如是,不应执著有无。
譬如石女生儿,兔角毛轮等等。本来无有自体,妄立于此名字。
师子熊罴之类,此皆无有实角。何故不加分别,唯言兔子角无?
善巧言谈论者,岂不善能宣说?古先诸多智人,但说兔子无角。
(注:佛法不坏世间法。人类是生活在【共业】中。同时,他也是众生共业之产物。否则,无生。)
惑者妄加分别,犹如喑及聋瞽。斯人无现量智,不能自根证法。
(注:一切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驴见马见,皆是世俗现量之显现。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
但随他语移转,何用分别无为?若离一切分别,当生密严净土。
(注:密严净土,只鉴不择,不再分别。)
一心求正定中,普现十方国土。譬如天上宫殿,众星以及日月。
依止须弥山者,风力所持任运。七识亦复如是,依于阿赖耶识。
习气之所持受,处处恒流业转。譬如依诸大地,发生种种类物。
一切诸含有情,乃至众多珍宝。藏识亦复如是,众识之所依止。
(注:有情无情,同源种性。万法皆如,轨则使然。)
【经】
譬如孔雀鸟,毛羽多光色,雄雌相爱乐,鼓舞共欢游。
定者观赖耶,应知亦如是,种子及诸法,辗转相依住。
譬如百川流,日夜归大海,川流无有尽,海亦不分别。
藏识亦如是,甚深无有涯,诸识之习气,日夜常归往。
如地有众宝,及余种种物,给施诸众生,随其所资用。
藏识亦如是,与诸分别俱,增长于生死,转依成正觉。
善行清净行,出过于十地,入如来地中,十力皆圆满,
正住于真际,常恒不坏灭,如地无分别,应化无有穷。
如春众花发,人鸟皆欣玩,执持识亦然,定者多迷取。
如是诸佛子,无慧离真实,于义不善知,妄言生决定。
非法离间语,诳惑于众生,诸法别异住,而别起言说。
譬如工幻师,善用于咒术,于无花果处,现种种花果。
如是佛菩萨,善巧方便智,世间别异住,别异而安立,
说种种教门,诱诲无终已,决定真实法,密严中显现。
六界与十八,十二处丈夫,意绳之所牵,众生以流转。
八识诸界处,共起而和合,从于意绳转,前身复后身。
佛说此丈夫,随世因流转,是一切身者,续生无断绝。
定者观赖耶,应知亦如是,种子及诸法,辗转相依住。
譬如百川流,日夜归大海,川流无有尽,海亦不分别。
藏识亦如是,甚深无有涯,诸识之习气,日夜常归往。
如地有众宝,及余种种物,给施诸众生,随其所资用。
藏识亦如是,与诸分别俱,增长于生死,转依成正觉。
善行清净行,出过于十地,入如来地中,十力皆圆满,
正住于真际,常恒不坏灭,如地无分别,应化无有穷。
如春众花发,人鸟皆欣玩,执持识亦然,定者多迷取。
如是诸佛子,无慧离真实,于义不善知,妄言生决定。
非法离间语,诳惑于众生,诸法别异住,而别起言说。
譬如工幻师,善用于咒术,于无花果处,现种种花果。
如是佛菩萨,善巧方便智,世间别异住,别异而安立,
说种种教门,诱诲无终已,决定真实法,密严中显现。
六界与十八,十二处丈夫,意绳之所牵,众生以流转。
八识诸界处,共起而和合,从于意绳转,前身复后身。
佛说此丈夫,随世因流转,是一切身者,续生无断绝。
[解]
又譬如孔雀鸟,毛羽多光色彩。雄雌互相爱乐,鼓舞与共欢游。
定者观此赖耶,应知亦如是鸟。
(注:定力与赖耶相辅相成,不离不弃。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种子及诸法忍,辗转相依旋住。譬如百川聚流,日夜终归大海。
川流无有尽期,海亦不曾分别。藏识亦复如是,甚深无有涯岸。
诸识与之习气,日夜常归旋往。又如地有众宝,及余种种物生。
若给施诸众生,随其所资善用。藏识亦复如是,与诸分别俱足。
增长皆于生死,转依终成正觉。善行清净意行,出过于此十地。
契入如来地中,十力皆通圆满,正住于此真际,常恒不坏灭断。
十如地无分别,应化无有穷尽。又如春众花发,人鸟皆欣玩戏。
执持诸识亦然,定者多无迷取。又如是诸佛子,无慧远离真实。
于义不能善知,妄言生死决定。非法离间戏语,诳惑于此众生。
诸法别生异住,妄而别起言说。譬如工技幻师,善用于此咒术。
又于无花果处,显现种种花果。如是诸佛菩萨,善巧方便用智。
世间别生异住,又别异而安立。演说种种教门,诱诲无终而已。
决定真实之法,密严根中显现。六界又与十八,十二之处丈夫。
意根绳之所牵,众生旋以流转。八识诸界缘处,共起而为和合。
从此于意绳转,前身复又后身。
(注:第七识未那意根乃是【后去来先】之报身基因,一切意识之大厦,皆从这个根基础上崛起。)
佛说此乃丈夫,随世因缘流转。是一切报身者,续生无令断绝。”
(注:清净意根,乃众生皆有也。然六道中,唯有人道才能得证觉悟,恰是因其意识使然。所以,笔者认为: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47、【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诸界处丈夫义已,摩尼宝藏清净宫中已得无畏诸大菩萨皆前顶礼。又有无量佛菩萨众,从诸国土来此会者,同声赞曰:“善哉善哉!”众中复有无量菩萨诸天及诸天女,皆从座起,合掌而立递相瞻顾,而说偈言:
又譬如孔雀鸟,毛羽多光色彩。雄雌互相爱乐,鼓舞与共欢游。
定者观此赖耶,应知亦如是鸟。
(注:定力与赖耶相辅相成,不离不弃。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种子及诸法忍,辗转相依旋住。譬如百川聚流,日夜终归大海。
川流无有尽期,海亦不曾分别。藏识亦复如是,甚深无有涯岸。
诸识与之习气,日夜常归旋往。又如地有众宝,及余种种物生。
若给施诸众生,随其所资善用。藏识亦复如是,与诸分别俱足。
增长皆于生死,转依终成正觉。善行清净意行,出过于此十地。
契入如来地中,十力皆通圆满,正住于此真际,常恒不坏灭断。
十如地无分别,应化无有穷尽。又如春众花发,人鸟皆欣玩戏。
执持诸识亦然,定者多无迷取。又如是诸佛子,无慧远离真实。
于义不能善知,妄言生死决定。非法离间戏语,诳惑于此众生。
诸法别生异住,妄而别起言说。譬如工技幻师,善用于此咒术。
又于无花果处,显现种种花果。如是诸佛菩萨,善巧方便用智。
世间别生异住,又别异而安立。演说种种教门,诱诲无终而已。
决定真实之法,密严根中显现。六界又与十八,十二之处丈夫。
意根绳之所牵,众生旋以流转。八识诸界缘处,共起而为和合。
从此于意绳转,前身复又后身。
(注:第七识未那意根乃是【后去来先】之报身基因,一切意识之大厦,皆从这个根基础上崛起。)
佛说此乃丈夫,随世因缘流转。是一切报身者,续生无令断绝。”
(注:清净意根,乃众生皆有也。然六道中,唯有人道才能得证觉悟,恰是因其意识使然。所以,笔者认为: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47、【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诸界处丈夫义已,摩尼宝藏清净宫中已得无畏诸大菩萨皆前顶礼。又有无量佛菩萨众,从诸国土来此会者,同声赞曰:“善哉善哉!”众中复有无量菩萨诸天及诸天女,皆从座起,合掌而立递相瞻顾,而说偈言:
一切定者中,唯仁为上首,今为诸菩萨,说微妙丈夫,
远离于外道,着我等之论。如仁所宣示,六界净丈夫,
但是诸界合,随因以流转。譬如虚空中,有鸟迹明现,
亦如离于木,而火得炽然,空中鸟迹现,离木而有火。
我及诸世间,未曾见是事,鸟飞以羽翰,空中无有迹。
仁者说丈夫,与鸟迹相似,云何于诸有,得有轮回义,
而说界丈夫,常流转生死,受诸苦乐果,所作业无失?
如农夫作业,未尝不得果,此果成熟已,后果当复生。
身者亦复然,住身修善行,前生后生处,恒受人天乐,
或常修福德,资粮为佛因,解脱及诸度,逮成于正觉。
生天自在果,观行见真义,若离趣丈夫,一切悉无有。
有丈夫流转,在于生死中,下从阿鼻狱,上至诸天处,
是业必生果,所作不唐捐。若内外世间,互力而生起,
此法似于彼,彼从于此生,虽离趣丈夫,得有轮回者。
如言石女子,威仪而进退,兔角有铦利,沙中能出油。
远离于外道,着我等之论。如仁所宣示,六界净丈夫,
但是诸界合,随因以流转。譬如虚空中,有鸟迹明现,
亦如离于木,而火得炽然,空中鸟迹现,离木而有火。
我及诸世间,未曾见是事,鸟飞以羽翰,空中无有迹。
仁者说丈夫,与鸟迹相似,云何于诸有,得有轮回义,
而说界丈夫,常流转生死,受诸苦乐果,所作业无失?
如农夫作业,未尝不得果,此果成熟已,后果当复生。
身者亦复然,住身修善行,前生后生处,恒受人天乐,
或常修福德,资粮为佛因,解脱及诸度,逮成于正觉。
生天自在果,观行见真义,若离趣丈夫,一切悉无有。
有丈夫流转,在于生死中,下从阿鼻狱,上至诸天处,
是业必生果,所作不唐捐。若内外世间,互力而生起,
此法似于彼,彼从于此生,虽离趣丈夫,得有轮回者。
如言石女子,威仪而进退,兔角有铦利,沙中能出油。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演说一切界处之大丈夫之法义已,[摩尼宝藏清净宫中],已经得证无畏智的一切大乘菩萨们,全都前来顶礼之。同时,又有无量诸佛及菩萨大众,皆从各自的国土而来,入此会者,同声赞曰:“善哉!善哉!”在场之大众中,复有无量菩萨诸天及诸天女,全部都从座位上站起,合掌恭敬而立,递相瞻顾,而说此偈言:
一切定者之中,唯仁者为上首。今为诸方菩萨,说微妙大丈夫。
远离一切外道,及着我等之论。如仁者所宣示,六界净为丈夫。
但是诸界和合,随因缘以流转。譬如虚空之中,有鸟行迹明现。
亦如离于木质,而火得以炽然。空中鸟迹虽现,离木而有火燃。
我及诸方世间,未曾能见是事。鸟飞以羽能翰,空中无有迹象。
仁者演说丈夫,恰与鸟迹相似。
(注:一切法义之功用皆在,但却不留一点之痕迹。这里就是法本无生之本质。)
云何于此诸有,得有轮回义趣。而说法界丈夫,恒常流转生死。
受诸苦乐果报,所作之业无失?又如农夫作业,未尝不得果报。
此果成熟已后,后果当复生新。身者亦复如然,根住身修善行。
前生后生一处,恒受人天乐处。又或常修福德,资粮为成佛因。
解脱及诸度化,逮住成于正觉。生天自在之果,观行当见真义。
又若离趣丈夫,一切悉皆无有。若有丈夫流转,在于生死之中。
下从阿鼻地狱,上至诸天处尊。是业必生其果,所作不曾唐捐。
又若内外世间,互力而生缘起。此法似于彼法,彼法从于此生。
虽是离趣丈夫,焉得有轮回者。如言石女生子,威仪而言进退。
兔角岂有铦利,沙中安能出油。”
(注:大乘佛法从始至终皆是辩证的。怎么可以生发出违反轨则的伪命题呢?由此当知:佛法不离世间法。离开了世俗谛,没有另外一个第一义谛。)
【经】尔时会中诸菩萨天及天女说是语已,皆共供养所应供者金刚藏尊并诸菩萨。供养毕已,复共同心而说偈言:
“法眼具无缺,因喻皆庄严,能伏他人论,显示自宗德,
是故大精进,宜应速开演。此会天人等,一心皆愿闻。”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此法深难思,分别不能及,瑜伽清净理,因喻所开敷。
密严修定处,于中我宣说,汝等诸天人,咸应一心听。”
[解]此时,与会之中的一切菩萨,以及诸天与天女们,说是语已,皆共供养其相应的所应供者,即【金刚藏尊】并及一切诸菩萨。供养毕已,复共同心而说偈言:
“法眼本具无缺,因喻皆密庄严。
(注:法眼无睱,就是众生之清净意根。)
能伏他人之论,显示自宗德相。
(注:宗门无我亦无遮。恰是清净意根者。)
是故见大精进,宜应迅速开演。
(注:七大当中,[见大]就是清净意根之鉴性。当下宣说。)
此会天人尊等,一心皆愿闻听。”
(注:凡此密严大会中者,皆为[一心],绝不走样。)
此时,【金刚藏菩萨】,又以偈答曰:
“此法甚深难思,分别不可能及。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驴见马见,无须作意。)
瑜伽清净之理,因喻所开敷演。
(注:以无住本,处处相应。)
密严修定意处,于中我当宣说。
(注:清净意根,是一切法的缘生之处。我当于此宣说法义。)
汝等诸天人尊,咸应一心聆听。”
(注:心生则法生。正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48、【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复向大树紧那罗王而说偈言:
“大树紧那罗,汝应知法性。诸法云何住?性空无所有,
如是见相应,于定不迷惑。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
诸法亦复然,知一即知彼。譬如攒酪者,尝之以指端,
如是诸法性,可以一观察。法性非是有,亦复非是空,
藏识之所变,藏以空为相。”
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以偈问曰:
“云何心量中,而有界丈夫?云何生诸界,坚湿及暖动?”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说是语已,复向[大树紧那罗王],(注:此处在表法,即一切众生之类,皆于清净意根之琉璃大地之【鉴性】中,生发万物,其中佼佼者,即为大树王。)而说偈言:
大树紧那罗王,汝应了知法性。诸法云何而住?性空无何所有?
如是镜见相应,于定不会迷惑。如饭一粒米熟,余粒即可知晓。
(注:法法皆空,此空圣之义,乃一人知而天下知。)
诸法亦复如然,知一当即知彼。譬如攒其酪者,尝之以指端倪。
如是诸佛法性,可以一处观察。
(注:性非大小,遍满虚空。一处见性,处处可见。严格意义上讲,真觉者,于每一个【点】上都可以见性,都将是【不二法门】。凡是此有彼没有,屋内见,屋外不见者,以及上座即见,下座就不见者,更如定中可见,动中不见者,皆是伪悟者。不可取,应远离。)
法性非是有无,亦复非是空色。
(注:真正的法性,恰恰是【关系】,关系就是【性】。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澄清法义,回归释迦本怀。)
藏识之所变幻,藏以空为相演。”
此时,【大树紧那罗王】以偈问曰:
“云何心量之中,而有诸界丈夫?云何生于诸界,坚湿又及暖动?”
(注: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艰难,更伟大。)
一切定者之中,唯仁者为上首。今为诸方菩萨,说微妙大丈夫。
远离一切外道,及着我等之论。如仁者所宣示,六界净为丈夫。
但是诸界和合,随因缘以流转。譬如虚空之中,有鸟行迹明现。
亦如离于木质,而火得以炽然。空中鸟迹虽现,离木而有火燃。
我及诸方世间,未曾能见是事。鸟飞以羽能翰,空中无有迹象。
仁者演说丈夫,恰与鸟迹相似。
(注:一切法义之功用皆在,但却不留一点之痕迹。这里就是法本无生之本质。)
云何于此诸有,得有轮回义趣。而说法界丈夫,恒常流转生死。
受诸苦乐果报,所作之业无失?又如农夫作业,未尝不得果报。
此果成熟已后,后果当复生新。身者亦复如然,根住身修善行。
前生后生一处,恒受人天乐处。又或常修福德,资粮为成佛因。
解脱及诸度化,逮住成于正觉。生天自在之果,观行当见真义。
又若离趣丈夫,一切悉皆无有。若有丈夫流转,在于生死之中。
下从阿鼻地狱,上至诸天处尊。是业必生其果,所作不曾唐捐。
又若内外世间,互力而生缘起。此法似于彼法,彼法从于此生。
虽是离趣丈夫,焉得有轮回者。如言石女生子,威仪而言进退。
兔角岂有铦利,沙中安能出油。”
(注:大乘佛法从始至终皆是辩证的。怎么可以生发出违反轨则的伪命题呢?由此当知:佛法不离世间法。离开了世俗谛,没有另外一个第一义谛。)
【经】尔时会中诸菩萨天及天女说是语已,皆共供养所应供者金刚藏尊并诸菩萨。供养毕已,复共同心而说偈言:
“法眼具无缺,因喻皆庄严,能伏他人论,显示自宗德,
是故大精进,宜应速开演。此会天人等,一心皆愿闻。”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此法深难思,分别不能及,瑜伽清净理,因喻所开敷。
密严修定处,于中我宣说,汝等诸天人,咸应一心听。”
[解]此时,与会之中的一切菩萨,以及诸天与天女们,说是语已,皆共供养其相应的所应供者,即【金刚藏尊】并及一切诸菩萨。供养毕已,复共同心而说偈言:
“法眼本具无缺,因喻皆密庄严。
(注:法眼无睱,就是众生之清净意根。)
能伏他人之论,显示自宗德相。
(注:宗门无我亦无遮。恰是清净意根者。)
是故见大精进,宜应迅速开演。
(注:七大当中,[见大]就是清净意根之鉴性。当下宣说。)
此会天人尊等,一心皆愿闻听。”
(注:凡此密严大会中者,皆为[一心],绝不走样。)
此时,【金刚藏菩萨】,又以偈答曰:
“此法甚深难思,分别不可能及。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驴见马见,无须作意。)
瑜伽清净之理,因喻所开敷演。
(注:以无住本,处处相应。)
密严修定意处,于中我当宣说。
(注:清净意根,是一切法的缘生之处。我当于此宣说法义。)
汝等诸天人尊,咸应一心聆听。”
(注:心生则法生。正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48、【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复向大树紧那罗王而说偈言:
“大树紧那罗,汝应知法性。诸法云何住?性空无所有,
如是见相应,于定不迷惑。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
诸法亦复然,知一即知彼。譬如攒酪者,尝之以指端,
如是诸法性,可以一观察。法性非是有,亦复非是空,
藏识之所变,藏以空为相。”
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以偈问曰:
“云何心量中,而有界丈夫?云何生诸界,坚湿及暖动?”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说是语已,复向[大树紧那罗王],(注:此处在表法,即一切众生之类,皆于清净意根之琉璃大地之【鉴性】中,生发万物,其中佼佼者,即为大树王。)而说偈言:
大树紧那罗王,汝应了知法性。诸法云何而住?性空无何所有?
如是镜见相应,于定不会迷惑。如饭一粒米熟,余粒即可知晓。
(注:法法皆空,此空圣之义,乃一人知而天下知。)
诸法亦复如然,知一当即知彼。譬如攒其酪者,尝之以指端倪。
如是诸佛法性,可以一处观察。
(注:性非大小,遍满虚空。一处见性,处处可见。严格意义上讲,真觉者,于每一个【点】上都可以见性,都将是【不二法门】。凡是此有彼没有,屋内见,屋外不见者,以及上座即见,下座就不见者,更如定中可见,动中不见者,皆是伪悟者。不可取,应远离。)
法性非是有无,亦复非是空色。
(注:真正的法性,恰恰是【关系】,关系就是【性】。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讲。澄清法义,回归释迦本怀。)
藏识之所变幻,藏以空为相演。”
此时,【大树紧那罗王】以偈问曰:
“云何心量之中,而有诸界丈夫?云何生于诸界,坚湿又及暖动?”
(注: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艰难,更伟大。)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闻是语已,偈答之言:
善哉大树王,汝今作是问,欲令修行者,其心诣真实。
我今为汝说,琴师应善听。汝昔乘宫殿,并诸眷属俱,
鼓乐从空下,而来诣佛所,汝手所鸣琴,琉璃以为饰,
抚奏声和雅,悦动于众心。无量诸声闻,在佛所观听,
不能持本志,各自起而舞。时天冠大士,告迦叶等言:
汝等离欲人,云何而舞戏?是时大迦叶,白彼天冠士:
菩萨有大力,譬如旋岚风;声闻无定智,如黑山摇动。
虽离惑分别,尚染习气泥,彼舍诸习气,心净当成佛。’
汝于微细境,其心已通达,种种世论中,明了而决定,
善于诸地相,及佛清净法。汝在宫殿中,眷属所围绕,
清净而严好,譬如盛满月。能于修观行,自在之众中,
问我界丈夫,云何从心起?汝及诸佛子,咸应一心听,
如其诸界内,心名为丈夫,诸界因此生,是义我当说。
津润生于水,炎盛生于火,动摇诸作业,因斯起风界,
从于色分齐,有地及虚空。境界与诸习,识生而会聚,
眼及于色等,相状各不同。此为生广门,诸有恒相续。
我今为汝说,琴师应善听。汝昔乘宫殿,并诸眷属俱,
鼓乐从空下,而来诣佛所,汝手所鸣琴,琉璃以为饰,
抚奏声和雅,悦动于众心。无量诸声闻,在佛所观听,
不能持本志,各自起而舞。时天冠大士,告迦叶等言:
汝等离欲人,云何而舞戏?是时大迦叶,白彼天冠士:
菩萨有大力,譬如旋岚风;声闻无定智,如黑山摇动。
虽离惑分别,尚染习气泥,彼舍诸习气,心净当成佛。’
汝于微细境,其心已通达,种种世论中,明了而决定,
善于诸地相,及佛清净法。汝在宫殿中,眷属所围绕,
清净而严好,譬如盛满月。能于修观行,自在之众中,
问我界丈夫,云何从心起?汝及诸佛子,咸应一心听,
如其诸界内,心名为丈夫,诸界因此生,是义我当说。
津润生于水,炎盛生于火,动摇诸作业,因斯起风界,
从于色分齐,有地及虚空。境界与诸习,识生而会聚,
眼及于色等,相状各不同。此为生广门,诸有恒相续。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闻是语已,以偈语答言:
善哉兮大树王,汝今能作是问。欲令众修行者,其心诣往真实。
我今为汝宣说,琴师应善听曲。汝昔乘宫殿中,并诸眷属齐俱。
鼓乐从空而下,而来诣佛所居。汝手所抚鸣琴,琉璃以为严饰。
抚奏声音和雅,悦动在场众心。无量诸佛声闻,在佛所处观听。
不能持本志意,各自起而舞兮。时有天冠大士,告诉迦叶等言。
汝等离欲之人,云何而又舞戏?是时大迦叶起,白彼天冠士言:
菩萨有大威力,譬如旋覆岚风;声闻无定智者,惧如黑山摇动。
虽离惑与分别,尚染习气泥住。彼舍一切习气,心净即当成佛。”
汝于微细境界,其心已然通达。种种世论中语,明了而能决定。
善于诸地法相,及佛清净胜法。汝在宫殿之中,眷属所相围绕。
清净而好密严,譬如盛满月圆。
(注:密严者,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之大圆镜智。法法皆如,无有相违之处。此乃先佛经中所说。)
能于勤修观行,自在之众生中。问我法界丈夫,云何能从心起?
(注:大丈夫将从心起,正所谓:心生则法生也。)
汝及诸佛子们,咸应一心聆听。如其诸法界内,一心名为丈夫。
诸界因此生发,是义我当宣说。津润生于水中,炎盛发生于火。
动摇诸作业者,因斯起发风界。从此于色分齐,有地及与虚空。
境界与诸习气,识生而相会聚。眼及能于色等,相状各不相同。
此为生发广门,诸有常恒相续。”
(注:佛法是缘起法,缘起灭则佛法亦灭。)
49、【经】尔时摩尼宝藏自在宫中持进菩萨与无量菩萨俱,从座而起,稽首作礼,持诸妙供而以供养金刚藏尊。复张宝网弥覆其上,同声赞曰:“善哉善哉!”而说颂言:
“尊者住法云,善入于佛地,能为诸菩萨,开示如来境。”
尔时大树紧那罗王并诸婇女,复持种种妙好供具以为供养。供养毕已,偈赞之曰:
“善哉金刚藏,得无所畏者,
为我等开演,如来微妙法,
今此摩尼殿,清净最吉祥。”
尔时圣者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得大势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宝髻菩萨、天冠菩萨、总持王菩萨、一切义成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及余无量修观行者,皆是佛子有大威德,善能开示观行之心,悉从座起,互相观察,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善哉兮大树王,汝今能作是问。欲令众修行者,其心诣往真实。
我今为汝宣说,琴师应善听曲。汝昔乘宫殿中,并诸眷属齐俱。
鼓乐从空而下,而来诣佛所居。汝手所抚鸣琴,琉璃以为严饰。
抚奏声音和雅,悦动在场众心。无量诸佛声闻,在佛所处观听。
不能持本志意,各自起而舞兮。时有天冠大士,告诉迦叶等言。
汝等离欲之人,云何而又舞戏?是时大迦叶起,白彼天冠士言:
菩萨有大威力,譬如旋覆岚风;声闻无定智者,惧如黑山摇动。
虽离惑与分别,尚染习气泥住。彼舍一切习气,心净即当成佛。”
汝于微细境界,其心已然通达。种种世论中语,明了而能决定。
善于诸地法相,及佛清净胜法。汝在宫殿之中,眷属所相围绕。
清净而好密严,譬如盛满月圆。
(注:密严者,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之大圆镜智。法法皆如,无有相违之处。此乃先佛经中所说。)
能于勤修观行,自在之众生中。问我法界丈夫,云何能从心起?
(注:大丈夫将从心起,正所谓:心生则法生也。)
汝及诸佛子们,咸应一心聆听。如其诸法界内,一心名为丈夫。
诸界因此生发,是义我当宣说。津润生于水中,炎盛发生于火。
动摇诸作业者,因斯起发风界。从此于色分齐,有地及与虚空。
境界与诸习气,识生而相会聚。眼及能于色等,相状各不相同。
此为生发广门,诸有常恒相续。”
(注:佛法是缘起法,缘起灭则佛法亦灭。)
49、【经】尔时摩尼宝藏自在宫中持进菩萨与无量菩萨俱,从座而起,稽首作礼,持诸妙供而以供养金刚藏尊。复张宝网弥覆其上,同声赞曰:“善哉善哉!”而说颂言:
“尊者住法云,善入于佛地,能为诸菩萨,开示如来境。”
尔时大树紧那罗王并诸婇女,复持种种妙好供具以为供养。供养毕已,偈赞之曰:
“善哉金刚藏,得无所畏者,
为我等开演,如来微妙法,
今此摩尼殿,清净最吉祥。”
尔时圣者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得大势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宝髻菩萨、天冠菩萨、总持王菩萨、一切义成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及余无量修观行者,皆是佛子有大威德,善能开示观行之心,悉从座起,互相观察,向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惟愿金刚尊,显示于法眼,尊者善地相,一切咸综知,
如来常念持,佛子所宗敬。今此大力众,同心而劝请,
瑜伽自在者,愿示于密严,普令诸世间,得所未曾有。
此法最清净,远离于言说,化佛诸菩萨,经中未开演。
诸圣现法乐,见真无漏界,自觉智所行,清净最无比。
具足众三昧,及以陀罗尼,诸自在解脱,意生身十种。
严净佛国土,不可思议数,佛及诸菩萨,身量如微尘,
乃至如毛端,百分中之一。密严佛国土,诸土中最胜,
如是观行者,来生于是间。此皆何所因?佛子愿宣说。
如来常念持,佛子所宗敬。今此大力众,同心而劝请,
瑜伽自在者,愿示于密严,普令诸世间,得所未曾有。
此法最清净,远离于言说,化佛诸菩萨,经中未开演。
诸圣现法乐,见真无漏界,自觉智所行,清净最无比。
具足众三昧,及以陀罗尼,诸自在解脱,意生身十种。
严净佛国土,不可思议数,佛及诸菩萨,身量如微尘,
乃至如毛端,百分中之一。密严佛国土,诸土中最胜,
如是观行者,来生于是间。此皆何所因?佛子愿宣说。
[解]此时,[摩尼宝藏自在宫中持进],(注:心生则法生,此摩尼宝藏自在宫中持进者,本身就是【清净意根】的隐覆之趣的菩萨表法,意喻万事万物,一切皆在屏幕之宫中演绎着。真行者,当如此精进也。)菩萨与无量菩萨俱,即从座而起,稽首作礼,持诸一切妙供而以供养【金刚藏尊】。接下来,又张开宝网全部覆盖其上,同声赞曰:“善哉!善哉!”接下,齐声宣说颂言:
“尊者住持法云,唯善入于佛地。
当能为诸菩萨,开示如来境智。”
此时,[大树紧那罗王]并诸众行婇女,又复持之种种妙严殊好之供具,进前以为供养。供养完毕,即以偈颂赞曰:
“善哉!金刚藏尊!深得无所畏者!
能为我等开演,如来微妙法门。
今此摩尼殿中,清净意最吉祥。”
此时,在场的一切圣者: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得大势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宝髻菩萨,天冠菩萨,总持王菩萨等等,以及【一切义成】菩萨,(注:人类如能于清净意根处【如染不择】,便能够诸法如义,持一切义皆能成就【轨则】之功德。这就是清净意根之法尔如是之本质。)如是等等,菩萨摩诃萨及余无量修持观行者,皆是佛子,皆具大威德,亦能够善巧开示生发出一切观行之心。于是,在场大众悉从座起,互相观察,并向【金刚藏菩萨】礼敬而说偈言:
惟愿金刚藏尊,开显示于法眼。尊者善缘地相,一切咸综知晓。
如来常念住持,佛子当所宗敬。今此大力众生,同心而劝启请。
瑜伽自在尊者,唯愿示于密严。普令诸方世间,得所未曾之有。
此法最为清净,远离于诸言说。
(注:清净意根处法义融融,不涉言说,但也不拒言说。犹如大厦之基,虽不是大厦,但离此即无大厦。此经【密严】就是全部佛法的大厦之基。经曰:心生则法生。全部佛法当产生于【密严~净根】之屏幕上。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今日,时代不同了,我们试着讲一讲。利乐有情,普度众生。正所谓:清净意根之处,实无一众生得度也。)
化佛于诸菩萨,经中未曾开演。诸圣示现法乐,见真谛无漏界。
自觉圣智所行,清净最为无比。具足众生三昧,及以陀罗尼者。
诸地自在解脱,意生化身十种。密严净佛国土,不可思议劫数。
化佛及诸菩萨,身量如微尘数。
(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菩萨化身无量为[非量]。即不是现量,也不是比量,此【根】没有量,即没有一个【定量】。唯一存有的就是刹那生灭的内法尘之无住量。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非量】。也就是如来法义之[身量]。)
乃至如毛毫端,千百分中之一。密严净佛国土,诸土中为最胜。
(注:清净意根乃为诸根中最为殊胜。前五根皆有局限,唯独意根总摄六根,唯我独尊。)
如是密观行者,往来生于是间。此皆何所因缘?佛子愿闻宣说。”
(注:在场之众生菩萨们,启请[金刚藏尊]慈悲利世,广为宣说。)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为欲宣示无分别离分别先佛法眼,如师子王普观众会,知其智力堪能听受,即以梵声、迦陵伽声、广长舌相清美之声,其声决定众所悦可,无有粗犷调柔简畅,键罗摩声、乌拖多声、悉利多声、离沙婆声、般遮摩声、毗岚弭儋度路等声,皆悉具足无量功德而共相应,不令听者其心迷着,善能了达音声之相,一切天人乾闼婆等莫不欣乐。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口无言说,以本愿力,于其身上眉额顶鼻乃至肩膝,犹如变化自然而出如是之音,为诸大众演说法眼。譬如鹅王群鹅翼从,在沙汀上素洁严好。金刚藏大精进者住于自在清净之宫,诸佛子众所共围绕严洁亦尔,如空中朗月光映众星。金刚藏菩萨亦复如是,处师子座映蔽一切,诸修行者如月与光无有差别,佛与金刚藏菩萨亦复如是等无有异。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即以三十二相以及八十种好,庄严此身,为了充分宣示其【无分别智】,以及远离一切分别的先佛【法眼】,犹如狮子王普观众会,即可知晓其与会大众,是否适合于听闻此等密严之大法。并根据其接受之能力,或以梵声,或以迦陵伽声,以及广长舌相等等,清美之声,而其音声又绝对是听闻者们所乐意悦闻的。(注:清净意根上的一切如来法趣,皆是【众生~轨则】之众所悦可者。)其声无有粗犷调柔简畅之分明取舍,一切皆随缘显现,如键罗摩声,乌拖多声,悉利多声,离沙婆声,般遮摩声,毗岚弭儋度路等声,全部都是具足无量功德而共相应。为了不让一切听闻者,产生迷惑,此金刚藏菩萨(如来藏之种子)善能了达一切音声之相。至此,一切天人乾闼婆等等,(注:此喻虚空中法义之种子)没有不喜欢听闻的。此时的【金刚藏~种子】菩萨,口无言说,(注:只有法义,六道中,只有人类的【意识】方可得其悟。【悟】是人类的专利。)以本愿之力,于其身上眉额顶鼻,乃至肩膝,一切皆如变化(化身)自然而出一切随缘方便之音声。(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并为一切大众,普遍的演说【法眼】。(注:法眼无睱,就是清净意根。)这就犹如鹅王在前,后面群鹅翼从之,于沙汀上走过,素洁严好。【金刚藏菩萨】是大精进者,常住于自在清净之宫(清净意根之屏幕)中,一切诸佛子众常所围绕,严洁亦尔。(注;密严之清净意根之鉴性。)这情景,就犹如空中之朗月,光映众星。(注:一切众生之法理法大趣,皆从此清净意根之【朗月】的光映而出。)此处的【金刚藏~种子】之菩萨亦复如是。其身处狮子座(大圆镜智之座)上,光照与蔽覆着眼前鉴性中生发出来的一切随缘境界,而其中,一切修行者如同月与光,(注:根与性的关系。)其鉴性无有差别。同理,诸佛与金刚藏(种子)菩萨的关系,亦复如是,等无有异。(注:善哉!密严经从始至终,层层细腻的隐覆看【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50、【经】尔时如实见菩萨摩诃萨住修行地众中上首,从座而起,合掌恭敬观诸菩萨,说是偈言:
“尊者住持法云,唯善入于佛地。
当能为诸菩萨,开示如来境智。”
此时,[大树紧那罗王]并诸众行婇女,又复持之种种妙严殊好之供具,进前以为供养。供养完毕,即以偈颂赞曰:
“善哉!金刚藏尊!深得无所畏者!
能为我等开演,如来微妙法门。
今此摩尼殿中,清净意最吉祥。”
此时,在场的一切圣者: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得大势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宝髻菩萨,天冠菩萨,总持王菩萨等等,以及【一切义成】菩萨,(注:人类如能于清净意根处【如染不择】,便能够诸法如义,持一切义皆能成就【轨则】之功德。这就是清净意根之法尔如是之本质。)如是等等,菩萨摩诃萨及余无量修持观行者,皆是佛子,皆具大威德,亦能够善巧开示生发出一切观行之心。于是,在场大众悉从座起,互相观察,并向【金刚藏菩萨】礼敬而说偈言:
惟愿金刚藏尊,开显示于法眼。尊者善缘地相,一切咸综知晓。
如来常念住持,佛子当所宗敬。今此大力众生,同心而劝启请。
瑜伽自在尊者,唯愿示于密严。普令诸方世间,得所未曾之有。
此法最为清净,远离于诸言说。
(注:清净意根处法义融融,不涉言说,但也不拒言说。犹如大厦之基,虽不是大厦,但离此即无大厦。此经【密严】就是全部佛法的大厦之基。经曰:心生则法生。全部佛法当产生于【密严~净根】之屏幕上。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今日,时代不同了,我们试着讲一讲。利乐有情,普度众生。正所谓:清净意根之处,实无一众生得度也。)
化佛于诸菩萨,经中未曾开演。诸圣示现法乐,见真谛无漏界。
自觉圣智所行,清净最为无比。具足众生三昧,及以陀罗尼者。
诸地自在解脱,意生化身十种。密严净佛国土,不可思议劫数。
化佛及诸菩萨,身量如微尘数。
(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菩萨化身无量为[非量]。即不是现量,也不是比量,此【根】没有量,即没有一个【定量】。唯一存有的就是刹那生灭的内法尘之无住量。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非量】。也就是如来法义之[身量]。)
乃至如毛毫端,千百分中之一。密严净佛国土,诸土中为最胜。
(注:清净意根乃为诸根中最为殊胜。前五根皆有局限,唯独意根总摄六根,唯我独尊。)
如是密观行者,往来生于是间。此皆何所因缘?佛子愿闻宣说。”
(注:在场之众生菩萨们,启请[金刚藏尊]慈悲利世,广为宣说。)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为欲宣示无分别离分别先佛法眼,如师子王普观众会,知其智力堪能听受,即以梵声、迦陵伽声、广长舌相清美之声,其声决定众所悦可,无有粗犷调柔简畅,键罗摩声、乌拖多声、悉利多声、离沙婆声、般遮摩声、毗岚弭儋度路等声,皆悉具足无量功德而共相应,不令听者其心迷着,善能了达音声之相,一切天人乾闼婆等莫不欣乐。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口无言说,以本愿力,于其身上眉额顶鼻乃至肩膝,犹如变化自然而出如是之音,为诸大众演说法眼。譬如鹅王群鹅翼从,在沙汀上素洁严好。金刚藏大精进者住于自在清净之宫,诸佛子众所共围绕严洁亦尔,如空中朗月光映众星。金刚藏菩萨亦复如是,处师子座映蔽一切,诸修行者如月与光无有差别,佛与金刚藏菩萨亦复如是等无有异。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即以三十二相以及八十种好,庄严此身,为了充分宣示其【无分别智】,以及远离一切分别的先佛【法眼】,犹如狮子王普观众会,即可知晓其与会大众,是否适合于听闻此等密严之大法。并根据其接受之能力,或以梵声,或以迦陵伽声,以及广长舌相等等,清美之声,而其音声又绝对是听闻者们所乐意悦闻的。(注:清净意根上的一切如来法趣,皆是【众生~轨则】之众所悦可者。)其声无有粗犷调柔简畅之分明取舍,一切皆随缘显现,如键罗摩声,乌拖多声,悉利多声,离沙婆声,般遮摩声,毗岚弭儋度路等声,全部都是具足无量功德而共相应。为了不让一切听闻者,产生迷惑,此金刚藏菩萨(如来藏之种子)善能了达一切音声之相。至此,一切天人乾闼婆等等,(注:此喻虚空中法义之种子)没有不喜欢听闻的。此时的【金刚藏~种子】菩萨,口无言说,(注:只有法义,六道中,只有人类的【意识】方可得其悟。【悟】是人类的专利。)以本愿之力,于其身上眉额顶鼻,乃至肩膝,一切皆如变化(化身)自然而出一切随缘方便之音声。(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并为一切大众,普遍的演说【法眼】。(注:法眼无睱,就是清净意根。)这就犹如鹅王在前,后面群鹅翼从之,于沙汀上走过,素洁严好。【金刚藏菩萨】是大精进者,常住于自在清净之宫(清净意根之屏幕)中,一切诸佛子众常所围绕,严洁亦尔。(注;密严之清净意根之鉴性。)这情景,就犹如空中之朗月,光映众星。(注:一切众生之法理法大趣,皆从此清净意根之【朗月】的光映而出。)此处的【金刚藏~种子】之菩萨亦复如是。其身处狮子座(大圆镜智之座)上,光照与蔽覆着眼前鉴性中生发出来的一切随缘境界,而其中,一切修行者如同月与光,(注:根与性的关系。)其鉴性无有差别。同理,诸佛与金刚藏(种子)菩萨的关系,亦复如是,等无有异。(注:善哉!密严经从始至终,层层细腻的隐覆看【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50、【经】尔时如实见菩萨摩诃萨住修行地众中上首,从座而起,合掌恭敬观诸菩萨,说是偈言:
呜呼大乘法,微妙不思议,如来之境界,佛子应顶礼,
无思离垢法,希有甚难遇。一切国土中,诸佛所观察,
大乘真实义,清净无等伦,远离诸分别,转依之妙道。
八种识境界,诸自性不同,五法及无我,差别而开示,
五种习所缠,生诸恶分别。见此微妙法,清净如真金,
得于清净者,即住佛种性。如来性微妙,非外道声闻,
一切国土中,密严为最上,种性成就已,而来生此国。
尊者金刚藏,已得何三昧?所说清净法,是何三昧境?
无思离垢法,希有甚难遇。一切国土中,诸佛所观察,
大乘真实义,清净无等伦,远离诸分别,转依之妙道。
八种识境界,诸自性不同,五法及无我,差别而开示,
五种习所缠,生诸恶分别。见此微妙法,清净如真金,
得于清净者,即住佛种性。如来性微妙,非外道声闻,
一切国土中,密严为最上,种性成就已,而来生此国。
尊者金刚藏,已得何三昧?所说清净法,是何三昧境?
尔时会中有无量菩萨众,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大智金刚藏,愿为我开演,
住何三昧中,而能说是法?
此诸佛子等,一切皆愿闻。”
[解]此时,【如实见】菩萨,(注:此菩萨名相之表法。隐喻一切[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如来法义,皆是如实之【见~鉴】也。)住修行地,并为众中之上首,即从座而起,合掌恭敬,观照诸菩萨,即说是偈言:
“呜呼!大乘法义!微妙不可思议。即如来之境界,佛子理应顶礼。
无思离垢之法,希有甚难相遇。一切净国土中,诸佛所与观察。
大乘真实义趣,清净无等伦比。远离一切分别,转依根之妙道。
八种唯识境界,诸识自性不同。五法及无法我,差别而演开示。
五种习气所缠,生诸恶趣分别。见此微妙密法,清净如是真金。
得于清净根者,即住佛之种性。如来之性微妙,非与外道声闻。
一切佛国土中,密严为其最上。
(注:密严者,乃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阿赖耶识种子之现行。此乃诸法如义也。)
种性成就已久,而来生此佛国。观尊者金刚藏,已得何种三昧?
所说清净法义,是何三昧境地?”
(注:一切众生皆在第七识末那根识上观察缘起之如来藏种子之三昧定力。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驴见马见之不走样。这就是【如实见】菩萨之境界。)
此时,与会之中有无量之菩萨大众,全部上前,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大智者金刚藏,唯愿为我开演。
住何三昧之中,而能说是法理?
此处诸佛子等,一切皆愿谛闻。”
(注:与会之众菩萨们,唯愿听闻金刚藏菩萨为其开示三昧密严之大法。)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大无畏者,普观众会智慧之力,为任听受不思议法、为不任耶?谛观察已,知诸佛子堪受斯法,即说偈言:
汝等诸佛子,咸应一心听,我今为汝说,转依之妙道。
我所得三昧,名大乘威德,菩萨住是中,能演清净法,
亦见拘胝刹,所有诸如来,尘数那由他,在前而赞叹:
善哉汝所说,此是瑜伽道,我等诸如来,皆行此三昧,
于斯得自在,清净成正觉。未曾有一佛,非此三昧生,
是故此三昧,思惟不能及。若有诸菩萨,住是三昧中,
即住不思议,诸佛之境界。证于自智境,及见于诸佛,
变化百千亿,乃至如微尘。内证之妙理,诸佛所安住,
此法无诸相,远离于声色。名从于相生,相从因缘起,
此二生分别,诸法性如如,于斯善观察,是名为正智。
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
藏识住于身,随处而流转,习气如山积,染意之所缠。
末那有二门,意识同时起,五境现前转,诸识身和合。
犹如有我人,住在于身内,藏识瀑流水,境界风所飘,
种种识浪生,相续恒无断。佛及诸菩萨,能知法无我,
已得成如来,复为人宣说。分析于诸蕴,见人无我性,
不知无有法,是说为声闻。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大无畏者,普观与会大众之智慧能力,为了任其听受不思议法,或为不任听受者,仔细谛观察之后,知晓在场的一切佛子皆可堪受听闻此法,于是以偈语说曰:
汝等诸佛子众,咸应一心听闻。我今为汝等说,转依归根妙道。
我所证得三昧,名为大乘威德。菩萨住持是中,能演清净密法。
亦见拘胝刹者,所有诸方如来。观尘数那由他,皆在前而赞叹:
‘善哉!汝之所说,此是瑜伽之道。
(注:瑜伽者,相应也。)
我等诸方如来,皆行此中三昧。于斯方得自在,清净根成正觉。’
未曾有一佛者,非此三昧中生。
(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性鉴与镜鉴之[不二法门],本身就是三昧之境。)
是故此等三昧,思惟所不能及。若有诸方菩萨,住是三昧之中。
即住不可思议,诸佛之所境界。证于自觉智境,方及见于诸佛。
(注: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本是佛。)
变化百千亿劫,乃至犹如微尘。内证法之妙理,诸佛皆所安住。
(注:于清净意根之自证分之内法尘上,一切缘起之法理法趣,皆成阿赖耶识之法果。)
此法无诸境相,远离声色之尘。名虽从于相生,相从因缘生起。
此二生生分别,诸法性自如如。于斯善于观察,如是名为正智。
智名为遍计性,相则是依他起。
(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者一如不二。犹如法报化三身就是一身。不可分离。凡分离者,即是伪悟者。)
名相二皆俱遣,是为第一义谛。藏识住于法身,随处而缘流转。
习气犹如山积,染意之所缠缚。末那有此二门,意识同时缘起。
(注:末那者,第七识意根也。左手携种子之门,右手牵意识取舍之门。二门同时开启。正所谓: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也。)
五境现前转变,诸识身聚和合。
(注:前五识是或然的。后三识是必然的。前五识是形而下,可有可无。后三识是形而上,不可或缺。)
犹如有我人法,暂住在于身内。藏识瀑流水急,境界风所飘荡。
种种诸识浪生,相续恒常无断。
(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与凡夫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
佛及一切菩萨,能知法趣无我。已得成就如来,复为人智宣说。
分析于诸识蕴,见人无我性空。不知无有二法,是说为此声闻。
(注:大乘佛法唯论见性,不住声闻解脱之位。正所谓: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
51、【经】
我所得三昧,名大乘威德,菩萨住是中,能演清净法,
亦见拘胝刹,所有诸如来,尘数那由他,在前而赞叹:
善哉汝所说,此是瑜伽道,我等诸如来,皆行此三昧,
于斯得自在,清净成正觉。未曾有一佛,非此三昧生,
是故此三昧,思惟不能及。若有诸菩萨,住是三昧中,
即住不思议,诸佛之境界。证于自智境,及见于诸佛,
变化百千亿,乃至如微尘。内证之妙理,诸佛所安住,
此法无诸相,远离于声色。名从于相生,相从因缘起,
此二生分别,诸法性如如,于斯善观察,是名为正智。
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
藏识住于身,随处而流转,习气如山积,染意之所缠。
末那有二门,意识同时起,五境现前转,诸识身和合。
犹如有我人,住在于身内,藏识瀑流水,境界风所飘,
种种识浪生,相续恒无断。佛及诸菩萨,能知法无我,
已得成如来,复为人宣说。分析于诸蕴,见人无我性,
不知无有法,是说为声闻。
[解]此时【金刚藏菩萨】大无畏者,普观与会大众之智慧能力,为了任其听受不思议法,或为不任听受者,仔细谛观察之后,知晓在场的一切佛子皆可堪受听闻此法,于是以偈语说曰:
汝等诸佛子众,咸应一心听闻。我今为汝等说,转依归根妙道。
我所证得三昧,名为大乘威德。菩萨住持是中,能演清净密法。
亦见拘胝刹者,所有诸方如来。观尘数那由他,皆在前而赞叹:
‘善哉!汝之所说,此是瑜伽之道。
(注:瑜伽者,相应也。)
我等诸方如来,皆行此中三昧。于斯方得自在,清净根成正觉。’
未曾有一佛者,非此三昧中生。
(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性鉴与镜鉴之[不二法门],本身就是三昧之境。)
是故此等三昧,思惟所不能及。若有诸方菩萨,住是三昧之中。
即住不可思议,诸佛之所境界。证于自觉智境,方及见于诸佛。
(注: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本是佛。)
变化百千亿劫,乃至犹如微尘。内证法之妙理,诸佛皆所安住。
(注:于清净意根之自证分之内法尘上,一切缘起之法理法趣,皆成阿赖耶识之法果。)
此法无诸境相,远离声色之尘。名虽从于相生,相从因缘生起。
此二生生分别,诸法性自如如。于斯善于观察,如是名为正智。
智名为遍计性,相则是依他起。
(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者一如不二。犹如法报化三身就是一身。不可分离。凡分离者,即是伪悟者。)
名相二皆俱遣,是为第一义谛。藏识住于法身,随处而缘流转。
习气犹如山积,染意之所缠缚。末那有此二门,意识同时缘起。
(注:末那者,第七识意根也。左手携种子之门,右手牵意识取舍之门。二门同时开启。正所谓: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也。)
五境现前转变,诸识身聚和合。
(注:前五识是或然的。后三识是必然的。前五识是形而下,可有可无。后三识是形而上,不可或缺。)
犹如有我人法,暂住在于身内。藏识瀑流水急,境界风所飘荡。
种种诸识浪生,相续恒常无断。
(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与凡夫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
佛及一切菩萨,能知法趣无我。已得成就如来,复为人智宣说。
分析于诸识蕴,见人无我性空。不知无有二法,是说为此声闻。
(注:大乘佛法唯论见性,不住声闻解脱之位。正所谓: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
51、【经】
菩萨善能观,人法二无我,观已即便舍,不住于真际。
若住于真际,便舍大悲心,功业悉不成,不得成正觉。
希有难思智,普利诸群生,如莲出淤泥,色相甚严洁,
诸天圣人等,见之生爱敬。如是佛菩萨,出于生死泥,
成佛体清净,诸天所欣仰。从初菩萨位,或作转轮王,
天主阿修罗,乾闼婆王等。了悟大乘者,获于如是身,
渐次而修行,决定得成佛。是故诸佛子,宜应一心学,
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于藏识,为因而得生。
此因胜无比,证实者宣示,非与于能作,自在等相似。
世尊说此识,为除诸习气,了知解脱已,此亦无所得。
赖耶有可得,解脱非是常,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若住于真际,便舍大悲心,功业悉不成,不得成正觉。
希有难思智,普利诸群生,如莲出淤泥,色相甚严洁,
诸天圣人等,见之生爱敬。如是佛菩萨,出于生死泥,
成佛体清净,诸天所欣仰。从初菩萨位,或作转轮王,
天主阿修罗,乾闼婆王等。了悟大乘者,获于如是身,
渐次而修行,决定得成佛。是故诸佛子,宜应一心学,
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于藏识,为因而得生。
此因胜无比,证实者宣示,非与于能作,自在等相似。
世尊说此识,为除诸习气,了知解脱已,此亦无所得。
赖耶有可得,解脱非是常,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解]
菩萨善能观鉴,人法二皆无我。观已即便舍离,不住持于真际。
若是住于真际,便舍大悲之心。功业悉皆不成,不得成就正觉。
(注:没有一个真际需要行者去住持。)
希有难思之智,普利诸方群生。如莲出于淤泥,色相甚严密洁。
(注:所谓的【密严】就是清净意根上的阿赖耶识之法果。)
诸天与圣人等,见之生发爱敬。如是诸佛菩萨,出于生死泥潭。
成佛法体清净,诸天所欣仰慕。从初菩萨阶位,或作转轮圣王。
由天主阿修罗,及乾闼婆王等。凡了悟大乘者,终获于如是身。
渐次而精修行,决定得成佛道。是故诸方佛子,宜应一心修学。
世间一切众生,染净等如诸法。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
生皆依于藏识,为因而缘得生。
(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此因殊胜无比,唯证实者宣示。非与所于能作,自在等如相似。
世尊说此密识,为除诸根习气。
(注:阿赖耶识就是【密严】之识,能除诸根习气。但这个能除者,恰恰是【意识】的能动性。这就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不可分性。)
了知解脱已后,此亦无所得者。
(注:清净意根者,无智亦无得。)
赖耶若有可得,解脱即非是常。如来清净藏识,亦名无垢智识。
常住无始无终,远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者,以为阿赖耶识。
恶慧者不能知,藏即是赖耶识。
(注:此处【恶慧】者,恰指有为意识之拣择也。)
如来即清净藏,世间为阿赖耶。恰如金与指环,辗转则无差别。
(注:就象生活中的【面粉】与馒头,面条,花卷,烧饼等等,其间的关系,就是金子与指环的关系。如来藏喻面粉,阿赖耶识喻馒头,花卷,面条,烧饼等等。)
【经】
菩萨善能观鉴,人法二皆无我。观已即便舍离,不住持于真际。
若是住于真际,便舍大悲之心。功业悉皆不成,不得成就正觉。
(注:没有一个真际需要行者去住持。)
希有难思之智,普利诸方群生。如莲出于淤泥,色相甚严密洁。
(注:所谓的【密严】就是清净意根上的阿赖耶识之法果。)
诸天与圣人等,见之生发爱敬。如是诸佛菩萨,出于生死泥潭。
成佛法体清净,诸天所欣仰慕。从初菩萨阶位,或作转轮圣王。
由天主阿修罗,及乾闼婆王等。凡了悟大乘者,终获于如是身。
渐次而精修行,决定得成佛道。是故诸方佛子,宜应一心修学。
世间一切众生,染净等如诸法。
(注:七识如染,只鉴不择。)
生皆依于藏识,为因而缘得生。
(注: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此因殊胜无比,唯证实者宣示。非与所于能作,自在等如相似。
世尊说此密识,为除诸根习气。
(注:阿赖耶识就是【密严】之识,能除诸根习气。但这个能除者,恰恰是【意识】的能动性。这就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之不可分性。)
了知解脱已后,此亦无所得者。
(注:清净意根者,无智亦无得。)
赖耶若有可得,解脱即非是常。如来清净藏识,亦名无垢智识。
常住无始无终,远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者,以为阿赖耶识。
恶慧者不能知,藏即是赖耶识。
(注:此处【恶慧】者,恰指有为意识之拣择也。)
如来即清净藏,世间为阿赖耶。恰如金与指环,辗转则无差别。
(注:就象生活中的【面粉】与馒头,面条,花卷,烧饼等等,其间的关系,就是金子与指环的关系。如来藏喻面粉,阿赖耶识喻馒头,花卷,面条,烧饼等等。)
【经】
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现乐诸圣人,证于自智境,
功德转增胜,自共无能说。现法诸定者,了境唯是识,
得第七地已,转灭不复生。心识之所行,一切诸境界,
所见虽差别,但识无有境。瓶衣等众物,境界悉皆无,
心变似境生,谓能取所取。譬如星月等,依须弥运行,
诸识亦复然,恒依赖耶转。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譬如好真金,光色常充满。自证清净境,非分别境界,
性与分别离,不可得分别,体实而是常,定者能观见,
意识所行境,但缚于凡夫,圣见悉清净,譬如阳焰等。
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现乐诸圣人,证于自智境,
功德转增胜,自共无能说。现法诸定者,了境唯是识,
得第七地已,转灭不复生。心识之所行,一切诸境界,
所见虽差别,但识无有境。瓶衣等众物,境界悉皆无,
心变似境生,谓能取所取。譬如星月等,依须弥运行,
诸识亦复然,恒依赖耶转。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譬如好真金,光色常充满。自证清净境,非分别境界,
性与分别离,不可得分别,体实而是常,定者能观见,
意识所行境,但缚于凡夫,圣见悉清净,譬如阳焰等。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金刚藏等无量菩萨摩诃萨,及从他方来此会者无央数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乘密严经卷下
[解]
譬如巧金师匠,当以净好真金。造作指饰严具,欲以庄严其指。
其相迥异众物,说名是为指环。现乐诸圣人等,证于自觉智境。
(注:清净意根上的自觉圣智,就是如来藏之缘起的阿赖耶识,也就是此经<密严>之法果。)
功德转增殊胜,自共无能所说。现法诸方定者,了境当唯是识。
(注:唯识无境,只在了别上讲,才是通畅的。换个角度讲,也只有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唯识无境观,才得以成立。<经>曰:“根尘识”才是全部佛法的基石。由此当知,唯识宗理论先天不足,未能究竟,切不可高推圣境,误人子弟。)
若得第七地已,转灭不复再生。心识之所行者,一切显诸境界。
所见虽有差别,但识无有异境。瓶衣等诸众物,境界悉皆无性。
心变似如境生,谓之能取所取。譬如星与月等,相依须弥运行。
诸识亦复如然,恒依赖耶识转。当知阿赖耶识,即名为之密严。
譬如相好真金,光色恒常充满。
(注:密严为质,赖耶为相。二者一如,不二法门。)
自证清净境界,非识分别境界。
(注:清净意根是【自证分】。不是第六识的分别境界。严格意义上讲,第六意识上的[正知正见]就是唯识四分说中的【证自证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性与分别离异,不可得入分别。体实而是恒常,定者当能观见。
意识能所行境,但唯缚于凡夫。
(注:一切自觉圣智者,皆能于意识之当下,超越于意识之束缚,并能够从此觉悟到:以意识再现真实。)
圣者见悉清净,譬如阳焰等化。”
(注:整部<密严>就是从始至终的幻化之阿赖耶识之功德相。换个角度说,也就是如来藏,缘起于清净意根上的法义之果。)
此时,伟大的世间尊者,宣说此经完毕,【金刚藏菩萨】等等,无量无数之菩萨大众,以及从他方国土中前来与会者,其数无央,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至此密严法会圆满成功。)
.png)
上一篇:《解节经》章节·直译
下一篇:《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