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稻芉经》西蜀•净然-直译
《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授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注一:本经以《敦煌本》为底本,并参校《大正藏》、《佛教大藏经》。其异译本有四种:
1.佛说稻芉经 阙译附《东晋录》(《大正藏》16册八一六页、《佛教大藏经》12册二七三页)
2.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芉喻经 唐不空三藏译(同上 八一九页、《佛教大藏经》53册一四二二页)
3.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宋施护译(同上 八二一页、《佛教大藏经》12册二六七页)
4.了本生死经 吴支谦译(同上 八一五页、《佛教大藏经》12册二七O页)
 
【经】如是我闻:
 
[解]:我是这样如如执著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闻佛〔缘起〕所说的!
 
【经】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阇堀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解]:一时者〔缘起之当下〕,薄伽梵〔佛〕,居住于王舍城之耆阇堀山处,并与其间的众大比丘们共处一山之中。其间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此中亦有诸多菩萨摩诃萨。
 
【经】尔时,具寿舍利子,住弥勒菩摩诃萨经行之处;到已,共相慰问,俱坐盘陀石上。
 
[解]:此时,有个叫具寿舍利子的菩萨,前往弥勒菩萨摩诃萨的经行〔修行的一种方式〕之处相聚。到了后,二人共相慰问,俱坐于盘陀石之上。
 
【经】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秆,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於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
 
[解]:此时,具寿舍利子菩萨,站起来,走向弥勒菩萨摩诃萨面前,而作如是言:“弥勒菩萨!今日世尊〔世间无漏之阿赖耶识〕观见稻秆后,告诉一切比丘们,作出如下之说:‘诸比丘们!注意谛听!若见因缘〔变幻~关系〕之时,那就是见到了法义之缘起!若见於法义之缘起,也就是见到了佛。’世尊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菩萨!你来说说:伟大的善逝〔善巧之寂灭~涅槃者〕!因为何故,要作如是之说呢?其中的事理法义又在喻意什么呢?什么是因缘?什么是法?什么是佛呢?世尊为什么会说:见因缘即能见法呢?为什么见法即能见佛呢?”舍利子一口气提出了一串问题,方才作是语已〔停了下来〕。
 
【经】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於法即能见佛者。
 
[解]:此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站出来,回答具寿舍利子言:“今日佛陀,法王,以及正遍知,〔遍计所执性〕告诉一切众诸比丘:如果你们见到了因缘〔关系~性〕,也就是见到了法性,如果见到了法〔性~关系〕,也就是见到了诸佛的修行者。
 
 【经】此中,何者是因缘?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
 
[解]:这其中,什么是因缘呢?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依他起性〕,此生故彼生〔遍计所执性〕。正所谓:无明缘起于行;行缘起于识;识缘起于名色;名色缘起于六入;六入缘起于触;触缘起于受;受缘起于爱;爱缘起于取;取缘起于有;有缘起于生;生缘起于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相续〕生起;如是唯有生发出纯粹的极大苦聚。(注:求不得为苦,
与轴极为别扭的状态,即是为苦。)这其中,无明灭后故行灭;行灭后故识灭;识灭后故名色灭;名色灭后故六入灭;六入灭后故触灭;触灭后故受灭;受灭后故爱灭;爱灭后故取灭;取灭后故有灭;有灭后故生灭;生灭后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其〔相续〕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注:其实凡所能够灭掉的,皆是【集聚】之苦。若无集聚,即与轴本无别扭之状态,那么,何苦之有?!所以,灭苦的关键,在于不要执着!凡是执着的,最终皆是其苦!)

 
【经】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解]:以上这些,就是世尊所在阐述的因缘法。(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缺一不可。)
 
【经】何者是法?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果,及涅盘:世尊所说,名之为法。
 
[解]:什么是法呢?就是所谓的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此是八种圣义之道果,以及涅盘之境界。伟大的世间尊者:又把它【是名】为法。(注: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经】何者是佛?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解]:什么是佛呢?就是所谓的【知一切法者】,是名之为佛。(注:这个所谓的【佛】,本身就是[缘起法],何以故?见缘起法如见佛也!)以彼〔缘起之〕慧眼及法身,方能见其成就为菩提〔觉性〕。其中学与无学,法法皆如故。
 
【经】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若能如是,於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於佛。
 
[解]:如何才能【照~见】因缘呢?这就犹如佛之所说:如果能够照见因缘之法,那么就会呈现出:恒常,无寿〔无寿者相〕,远离寿相之束缚,如如实性〔就是那样〕,法尔如是,本无错谬性,〔意根清净,缘起无障碍。〕法本无生,缘无再起,无作无为,〔不作意〕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能所对峙〕不寂静,〔刹那刹那〕相者是也。如果能够如是〔执著〕,如是於法,亦可照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此种相者,得其【正智~如如】也。行者若能悟其殊胜之法,定将以无上法身,〔缘起之法〕而见於佛。〔见法即见佛〕
 
【经】问曰:何故名因缘?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
 
[解]:又问曰:什么叫作因缘呢?答曰:因为有因才能有缘,所以名之为因缘。不可以认为是【无因无缘】故,(注:<楞严经>中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讲的恰恰是因缘法。)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佛法就是因缘法〕伟大的世间尊者,大略演说其【因缘】之相。这就是:彼因缘生发为果,亦即是如来〔法义之相〕出现。如果〔相〕不出现的话,其法性依然是【常住】的。以至于:法性,法住性,法定性,皆与[因缘]产生相应性,产生真如性,产生无错谬性,〔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本无错谬可言。〕无变异性,〔清净意根决不走样〕其中的真实性,实际性,〔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不虚妄性,〔意根不作意,焉来虚妄之言?!〕不颠倒性等,〔虽未证无漏,亦不违佛说。〕作如是说。〔如是如是~遍计所执〕
 
【经】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彼复有二:谓外及内。
 
[解]:这种【因缘法】,归类为二种。哪二种呢?这就是:所谓[因相应],以及[缘相应]。而其二种【相应】中,又各分为:外境相应,以及内法相应。
 
【经】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注三];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实即而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解]:这当中什么是[外因缘法]因相应呢?这就是所谓的:从种子中生芽,从芽中生叶,从叶中生茎,从茎中生节,从节中生穗,从穗中生花,从花中生实。〔外因由内因生发出来的〕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因果相续,业报犹然。〕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递进之因果之旋〕但是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缘生本然,不再作意〕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如此,因其有种的原故,才有其芽得生也。正因为,如是有花故,果实方才能够顺利的成就。所以,你们皆应当如是观之:一切外因缘法,皆因〔色境〕相应之义故。〔无因即无果,有果必有缘。〕
 
【经】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谓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解]:修行者应当如何【观察】呢?外〔色境〕之因缘法,皆缘其相应之义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这就是所谓的六界和合的原故。什么是六界和合呢?这就是: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界〔六大〕和合。由此,外色尘〔境〕的因缘法,由此而生发〔缘起〕。请注意谛听!一切修行者,皆应当如是观察:一切外因缘法〔色境〕,皆是缘生于相应的〔六大〕和合之理义。
 
【经】地界者,能持於种。水界者,润渍於种。火界者,能暖於种。风界者,动摇於种。空界者,不障於种。时,则能变种子。若无此众缘,种则不能而生於芽;若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种子灭时而芽得生。
 
[解]:下面具体分析六大之界限功德。一者,地界。其功德无量能够执持於种。二者,水界。其功德能润渍於种。三者,火界。其功德能暖於种。四者,风界。其功德能动摇於种。五者,空界。其功德无量,含藏万事万物,而不障於种。六者,时〔识〕界。其功德则能变幻异熟一切如来藏之种子。〔以上是六大之功德无量相〕如果没有以上之众缘的话,任何种子则将不可能而生发出芽来。如果外尘〔色境〕之各个地界〔六大〕无不具足的话,也就是说:地,水、火、风、空、识等,无不具足〔全部俱足〕的话,一切和合〔缘起~异熟〕,由是〔以上因缘〕,种子灭时,而芽得生。〔前一个种子灭去时,新的生命之芽得以生发。这就是:涅槃。〕
 
【经】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於种;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於种子;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於种;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於种;识亦不作是念:我能变於种子;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注四];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而种灭时,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
 
[解]:在此当中,地大之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注:地,水,火,风四大皆为外色尘。即是有【境】之质。亦乃无为之法,本不作意。)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於种〔水大无为〕。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於种子〔火大亦无为〕。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於种〔以上四大皆不作意〕。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於种。(注:空者,性也!空大乃无碍之性也。)识亦不作是念:我能变於种子〔藏识无为,待缘而异熟〕。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因缘和合而生〕。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生而不作意,轨则也〕。虽然有此众缘,但若种灭之时,芽即得生。〔生死刹那,相继相续〕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注:此生乃缘生!全部佛法本身就是缘起法!)
 
【经】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
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解]:再看!彼芽亦非自作〔自生〕,亦非他作〔非他生〕,非自、他俱作〔非共生〕,非自在作,〔非无因生〕亦非时变〔本非因缘〕,非自性生〔非自然性〕。但是亦非无因而生。(注:不可产生出无因论。)虽然如此,但是有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界之和合,依然是【种灭之时而芽得生】之轨则缘生。〔这就是旋〕正是因此原故,一切行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注:这里是典型的[唯识<有>境]!外境依然!四大昭昭!后世法相宗唯识所言的【唯识无境】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经】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解]:真行者,应当以五种方法观察一切外因缘法〔色境〕。哪五种呢?一者,不常。二者,不断。三者,不移。四者,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五者,与彼相似。
 
【经】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注五]。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於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注六]。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解]:什么是不常呢?这就是:因为芽与种,各自别异的原故。一者,彼芽生非是种子。二者,非种子坏时而其芽才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恰是无常辩证〕。因其种子破坏之时而其芽方才得生,是故不常。再看!什么是不断呢?这就是:并非过去的种子坏在后才生於芽,但又亦非不坏灭而得其生起。〔二者相续,永不间断〕其中的种子亦坏,于当尔之时,犹如秤砣之高下〔而称重量〕,由此而芽得生。〔相续而生〕是故不断〔永恒的旋〕。什么是不移呢?这就是:虽然芽与种存在区别,即芽非种故,但是芽与种本质不移〔不会变质〕。什么是小因而生大果呢?这就是:从小种子而生大果〔一切事物本身就是发展的〕,是故从於小因而生大果〔如此,才有未来!才有希望!才有异熟!〕。什么是与彼相似呢?这就是:如所种植之种子,〔发展~异熟〕生彼果故,这就是[与彼相似]。(注:人类正是在【与彼相似】的共业中,得以生存与认知的。这就是<金刚经>中的[是名世界]。)以上五种形式〔境界〕就是:观外因缘之法。(注:这里明确的指示外境〔外因缘〕的真实存在。后期法相唯识宗理论中的,所谓的〔唯识无境〕的观点,是不符合释迦本怀的。)
  
【经】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
 
[解]:如同以上所说:【内因缘法】,也是以二种存在形式,从而得以生起的。〔内外皆是二法〕云何为二呢?这就是所谓的【因相应~缘相应】二种。
 
【经】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无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於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因相应义。
 
[解]:什么是【内因缘法】与[因相应义]呢?(注:所谓因缘就是法义!)这就是所谓的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如果无明不生的话,行亦不可能有。乃至于:如果没有生的话,老死亦非有。如是〔逻辑推理〕下去,因其有无明之故,所以行乃得以生发,乃至因其有生之故,老死才得以为有。(注:以上就是著名的十二因缘法!)接下来,再看:虽言无明,但却不作是念:我能生行〔无为不作意〕。同理,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以此逻辑递进之〕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於老死。最后,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注:即十二因缘都是无为〔轨则〕,本不作意。)虽然如此,因其有〔施设~安立〕无明故,行乃得生,接下,又因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所以,行者〔观察者〕应当如是之观:即【内因缘法】皆是[因相应义]。一句话:因缘本身就是法义!〔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经】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解]:行者应当如何观察【内因缘法缘相应事】呢?答案即为:[六界和合]的原故。什么是六界和合呢?这就是所谓的【地、水、火、风、空、识】之界等和合的原故。一切行者皆应如是观照之: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经】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若无此众缘,身则不生。若内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界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
 
[解]:什么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呢?这就是:正因为此身之中,作坚硬者,即名为:[地界]。其次,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百川归海〕。再次,能消身所【食、饮、嚼】者,名为火界〔人类熟食〕。再次,能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呼吸之间〕。(注:凡是有情生命者,皆可称之为〔疯〕者。)再次,因为此身之中,作虚幻通达者,即名为空界〔空是色的无自性〕。这其中:前五识身相应〔现量〕以及有漏意识〔比量〕,二者之关系,犹如束芦〔相辅相成〕,由此,能够成就此身之[名色芽]者〔是名世界〕,即可名为识界。如果没有此种众缘和合的话,其身相则不生。由此可见:内地界,〔内法尘〕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一切界等,无不具足,〔六大和合,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正因为有此六大之一切和合,这个世界之相身〔色~境〕才得以生发显现。(注:法相唯识宗理论的【唯识无境】观点,在这里是立不住脚的!) 
 
 【经】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坚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饮、嚼】之事;风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虚通之事;识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之时,身即得生。
 
[解]:那个所谓的【地大】之界,亦不作如下之念:我是能够作为色身中坚硬之事的〔地大无为〕。同理,【水大】之界,也是如此,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千江入海,不作海想。无为轨则也。〕再看:【火界】亦不作念:我能够消化身之所[食、饮、嚼]之事。再次,【风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想。再次,【空界】亦不作如下是念:我能而作身中虚通之事〔空乃无碍,想则有碍。空不作空想〕。最后,【识界】也不作如下念〔想〕:即不作我能成就此身中名色之芽〔六大皆不作有为之想〕。如此相续,行者之【身】,亦不作如下是念:我是从此众缘中而生。〔生无生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虽然如此,但也必须是:在有此众缘之时,方才身相得以生发显现。(注:<经>曰:根尘识。)
 
【经】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解]:那些有关【地大】之界的理义,亦非是〔我〕的实有存在。因为它非是众生,亦非命者,即非生者〔法本无生〕。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非能所〕亦非余等。(注:亦不是其他的任何东西。)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六大无我〕。由此可见,六大之界者,非是众生者,非是命定者,非是生发者,即非儒童,又非作者。非男亦非女。〔没有二姓之分别〕即非黄门〔阴阳人〕,又非自在〔无性之人〕,更非我所〔能所二分〕,同理,也不属于其他别〔界〕等。
(注:全部世界皆由六大之界,因缘和合而显现。)
 
【经】何者是无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解]:什么叫作【无明】呢??这就是:于以上[六大]之界中,生发出一念之想,〔一念之间具足六义〕或是;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等等,一切〕想等,以及其它种种无知〔轨则之想〕,这就是叫作:无明。(注:正所谓【一念无明】,即可产生出来三粗六细等等,皆是无明。即无明轨则,无须再明。)
 
【经】有无明故,於诸境界起贪、瞠、痴。於诸境界起贪、瞠、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於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注七],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三法和合[注八],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受;於受贪著,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临终之时,内具贪著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意意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
 
[解]:因其【无明】的原因,即有无明故,所以于诸境界中,便可生起【贪、瞠、痴】三毒。并且,能够于其一切境界之中,生起贪、瞠、痴者,也就是:无明缘行。而於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行缘识〕,接下来,与识俱生四取蕴者,当是名色〔识缘名色〕。接下,依名色诸根〔六根〕,名为六入。如是三法〔根,尘,识三法〕和合,名之为触。接下,觉受触者,名之为受。接下,於受贪著,名之为爱。接下,增长爱者,名之为取。接下,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接下,就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接下,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接下,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最后,临终之时,内具贪著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轮与轴极为别扭者〕作意意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意根之屏幕上,取舍为忧〕。由此可见: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自寻烦恼〕 
 
【经】大黑暗故,故名无明;造作故,名诸行;了别故,名识;相依故,名名色;为生门故,名六入;触故,名触;受故,名受;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後有故,名有;生蕴故,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名愁;叹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恼。
 
[解]:由于宇宙大黑暗的原故,所以,名之为【无明】。(注:此处没有光明,暗喻没有生命的迹象。)所以,宇宙〔大自然〕需要产生造作〔运动〕故,这就名之为行。(注:行者,旋也。正所谓:缘起即是佛。)此缘起之【佛】,一但了别〔认知~观察〕故,就名之为识〔八识如来藏种子〕。这种缘生之识〔世间阿赖耶〕,相互依存〔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故,于是名为【名色】。(注:<金刚经>中的:是名世界。)由此,人类以形而上之【意识】为生门故,名之为:六入〔六种入处〕。并以此六入为触故,名之为触〔六入十二处〕。接下来,触缘受故,名之为受。受缘渴故,名之为爱。爱缘取故,名之为取。取缘生,之後有故,名之为有。有缘生之蕴故,名之为生。生缘蕴熟故,名之为老。老缘蕴坏故,名之为死。死时不舍而愁故,名之为愁。愁发于心内之叹故,名之为叹。叹恼于身故,名之为苦。苦恼于心故,名之为忧。忧深而烦恼故,名之为恼。
 
【经】复次,不了真性,颠倒无知,名为无明。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从於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从於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从於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名色增长故,从六入门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缘六入;从於六入而生六聚触者,此是六入缘触;从於所触而生彼受者,此则名为触缘受;了别受已,而生染爱耽著者,此则名为受缘爱;知己,而生染爱耽著故,不欲远离好色及於安乐,而生愿乐者,此是爱缘取;生愿乐已,从身、口、意造後有业者,此是取缘有;从於彼业所生蕴者,此是有缘生;生已,诸蕴成熟及灭坏者,此则名为生缘老死。
 
[解]:其次,凡夫俗子们,不了真性,颠倒无知,名为无明。(注:无知者,则无明。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有情众生,如果身有无明故,即可能成就三种行为,即所谓的:【福行、罪行、不动行】。(注:这就是不二是对二说的。典型的:正,反,合。)且看!从於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无明缘行即是旋〕。从於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注:识则分别,成败萧何。善不善因也。正所谓:佛魔同源也!)从於不动行〔性也!参看<诸法无行经>〕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注: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也!)此种名色〔是名世界〕增长〔生发〕故,由此,故从六入门中能够成就一切有为之事业者,就叫作【名色缘六入】。继而,从六入而生六聚触者,此即是六入缘触。而从於所触而生彼受者,此则名为触缘受。〔一层层递进深入,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本质〕接下,行者于了别受已,而生染爱耽著者,此则名为受缘爱。接下,知己者,而生染爱耽著故,不欲远离好色及於安乐,而生愿乐者,此则是爱缘取。而其生愿乐已,从【身、口、意】造後有之业者,此则是取缘有。而从其彼业所生蕴处者,则是有缘生。接下来,生已,诸蕴成熟及其灭坏者,此则名为生缘老死。〔完整的十二因缘〕 
 
【经】是故彼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
 
[解]:因以上之原故,那些所谓的【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颠倒~回互~旋〕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皆是辩证之双非〕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离四句,绝百非。〕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著实为有。〕
 
【经】虽然,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注九]。云何为四?所谓无明、爱、业、识。识者,以种子性为因;业者,以田性为因;无明及爱,以烦恼性为因。此中业及烦恼,能生种子之识;业则能作种子识田;爱则能润种子之识;无明能殖种子之识。若无此众缘,种子之识而不能成。
 
[解]:但是,此因缘十二支法,虽然如此的【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双非相续〕,但是它们并非无因,同时,也并非无缘〔佛法本身就是因缘法〕,非有受,非尽法〔不执二边〕,非坏法、非灭法,〔法本无生,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阿陀那识,瀑流不断〕,其中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什么是四支呢?这就是:所谓的【无明、爱、业、识】四类种性。一者,识也。即以种子之性为因。(注:种子为识之因。识乃种子之果。)二者,业也。以田性为因〔田乃生产之基也〕。三者无明,以及四者爱,二者皆以烦恼性为因。〔有求皆苦〕此中的业及烦恼,皆能生种子之识。但单独业则能作种子识田。(注:识田当中不一定是烦脑。成佛作祖也是识田之功德。)爱则能润种子之识。〔爱是喜欢意,中性词。〕无明能殖种子之识〔无明缘行〕。如果没有此种众缘之和合〔集成〕,其种子之识,也不可能成就。〔根尘识。〕
 
 【经】彼业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种子识田;爱亦不作念:我今能润於种子之识;无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殖种子之识:彼种子识亦不作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种子之识,依彼业田,及爱所润,无明粪壤所生之处,入於母胎,能生名色之芽。
 
[解]:上面所讲的那些【彼业】亦不会作出这样的念头:我在今日里,能够作为出[种子识田]来。同理,爱亦不作念:我于今日能够润化於种子之识。同样,无明亦不作念:我于今日能够殖育种子之识。(注:无明本身不作意。后世唯识宗人冠以[无明]的种种不实之辞,纯属无聊之举。不可取,应远离。)即使是那些【种子识】,它们本身也不作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注:种子识者,乃无为不作意也!法本无生,无生法忍,讲的就是这个理趣。)虽然如此,那些[种子之识],依然是;依彼业力之田地,以及爱〔意〕所润育,并于无明〔无为〕粪壤〔垃圾〕所生之处,〔莲花生于污泥之中〕入於母胎,〔爱~欲〕能生名色之芽。〔生命由此开始〕
 
【经】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时变,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无因而生。虽然,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依彼生处,入於母胎,则能成就执受种子之识、名色之芽。
 
[解]:那些称为【名色之芽】的,亦非自作,〔不自生〕亦非他作,〔不他生〕非自他俱作,〔不共生〕非自在化,〔不无因生〕亦非时变,〔非识轮外道〕非自性生,〔非自性本体论〕非假作者,〔非真假相和合〕亦非无因而生。〔非无因生〕虽然如此,但是有情众生于父母和合时,及其它余缘和合之时,由于【无我之法】生腾,产生于[无我与我所]的境界〔状态〕,此种状态,犹如虚空一般。〔空色一如,不二法门。〕其虚空之中,彼诸幻相之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法尔如是~存在即是合理的〕一切事物之当下〔状态〕,皆是依彼之生处,入於母胎,〔生产万物之因缘〕则能成就执受种子之识,(注:没有【母胎~缘起】,一切种子,将无承担执受者。)名色之芽。(注:以上境界〔状态〕,就是一切名色出生的萌芽状态。)
 
【经】如眼识生时,若具五缘而则得生。云何为五?所谓: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识得生。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色则能作眼识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空则能为不障之事;作意能为思想之事。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若内入眼,无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时,眼识得生。
 
[解]:犹如眼睛看到了事物一样,人类于【眼识】生时,若具五缘而则得生。〔因缘俱足者,方可得生。〕这是哪五种因缘呢?正所谓:依赖于[眼、色、明、空,作意]之故,眼识方才得以生发出来。(注:这里世尊所陈述的事实,恰恰是【唯识“有”境】的缘起过程。由此可见:后世法相唯识理论中的〔唯识无境〕是不符合释迦本怀的。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责任彻底的澄清之。)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根之功德〕色则能作眼识之境,〔色乃外缘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性之缘起之本〕空则能为不障之事,〔若无自性,则为不二。〕作意能为思想之事。〔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注:以上众缘,缺一不可,言外之意:若非外境,哪来的眼识!若无眼识的无量劫之[共业]的集聚,哪里来的八识种子?!由此可知:所谓的【唯识无境】是不究竟的,也是不理智的。如果强言之,也必然是有条件的。即它只能是在【内法尘】中,方便设立罢了。然而,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内法尘,恰恰是来源于无量【共业】之外色尘的[集成]反映罢了。这一点,佛在大乘经典中,屡屡陈述得明明白白的。可惜的是,唯识宗人仿佛就是视而不见罢了。可悲可叹!)如果是内法尘入眼,那么,就应当[无不具足]。(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注意!在这里明确指示【识】也是这样的!即:识不异色〔外境〕,色不异识。识即是色〔境〕,色就是识〔内尘〕。一句话:内法尘与外色尘,二者一如,不二法门。缺一不可。岂可言【唯识无境】耶?!千古奇葩!乱人眼目也!)再请看!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因缘际会〕一切和合之时,眼识方才得以生发显现。
 
【经】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虽然有此众缘,眼识得生。乃至诸余根等,随类知之。
 
[解]:即使是这样的话,那些【眼识】也不会作出如下的〔唯识~唯心〕之念头:我今日能够成为眼识之所依赖者。(注:即任何头脑健康,心智正常者,都不会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我内心〔唯识〕所造出来的。)同理,色亦不作此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注:同理,外色尘〔境〕,也不认为自己是【唯境无识】之想。)同理,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因缘之法,不可人为之取舍。取一舍一,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空不作意,亦不有想。不取不舍,如如法尔。〕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佛法非唯心论〕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眼识乃是轨则之显现,岂有作意之想?!〕虽然如此,但必须是:有此众缘,眼识方才得以生发〔全然的辩证关系之轨则的显现〕。乃至诸余根〔其它五根〕等,随类知之。(注:正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知者,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众妙之门也!)
 
 【经】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虽彼面像,不移镜中,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
 
[解]:如上所言,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法法不相到,世有隔阴迷。〕虽然如此,但是,万事万物的起因,以及众缘,无不具足故,〔因熟果自报〕业果亦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清净意根之屏幕〕虽然显现出来的彼面像,往来进出之变幻,但其终究不移出镜鉴之中,这就是起因以及众缘无不具足的原故,〔众缘和合〕面像乃得以呈现。〔根尘识~镜像现〕
 
【经】如是,无有少许从於此灭,生其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於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
 
[解]:同理,也无有少许从於此灭,生其余处。〔法本无生。无有涅槃佛,也无有佛涅槃。〕一切事物的起因以及众缘和合,无不具足的原故,所以,才会产生业果的呈现。〔缘聚果熟〕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之形像,显现其于有水之处〔境界〕,再小之器中也是如此。〔千江有水千江月〕彼月轮亦不从彼〔小器中〕移至於有水之〔大水〕器中。亦不会移至于其他水器中。(注:水水器中,皆有同一个月亮。这就是:月一显异的辩证关系。大乘佛法的核心,就在辩证上。)虽然如此,也只有在一切起因以及众缘,无不具足的时候,其中的月轮才可能呈现出来。(注:这就是【根尘识】,缺一不可。历史上,所谓的[唯识无境],细想起来,是非常可疑的。)
 
 【经】如是,无有少许从於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
 
[解]:如上所说的,无有少许从於此灭而生余处的。〔灭无所灭,生无所生〕这是由于:起因以及众缘无不具足〔本自俱足〕的原故,当业果成熟之时,也就呈现了出来。(注:下面举例说明:)譬如其火,内因及其众多外缘如果没有具足的话,它就不能够燃烧。只有当内因以及众多外缘,皆已具足之时,方才可以燃烧起来。(注:内因与外缘辩证一如者,方才可燃。这就是大乘佛法中,特有而殊胜的辩证关系。)
 
【解】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於母胎,则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解]:如以上所说的【辩证~无我】之法,即没有一个[我与我所]的实有者,〔法不对峙〕犹如虚空。〔法法不相待,如如不相碍。〕一切依彼幻化之法变,内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本自具足〕的原故,所生之处〔因果成熟时〕入於母胎,则可成就种子〔异熟〕之【识、业】,以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注:五蕴集聚,根尘扰乱者,是为根本烦恼。此烦恼由无为〔种~业〕所主宰。正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由此原故,一切行者,皆应如是观照〔证鉴〕:内因缘法恰恰是缘起于外〔境〕相应事〔外色尘〕的。(注:这是典型的辩证关系之显现。)
 
 【经】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解]:一切行者,皆应在【法理】上以五种〔内观〕,观照内因缘之法。〔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内法尘〕什么是五种内观呢?这就是:一者,不常。二者,不断。三者,不移。四者,从於小因而生大果〔集小因回向大果〕。五者,与彼相似。〔法法不相到,但又相关联。〕
 
【经】云何不常?所谓:彼後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後灭蕴非生分故;彼後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注十]。云何不断?非依後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後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注十一]。云何不移?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注十二]。云何从於小因而生大果?作於小业,感大异熟,是故从於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解]:什么是【不常】呢?正所谓:彼後灭蕴,与彼生分,各各相异。〔生灭对待〕为後灭蕴非生分故〔生与灭不同,其相为二。〕彼後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刹那刹那,生灭相续。〕什么是【不断】呢?不是依靠後面的[灭蕴]灭坏之时,才生分得有的,同时,亦非不灭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就是【不间断】。彼後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生灭灭,相续不断〕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注:生生灭灭之关系性,永恒不断!正所谓:桥流水不流也。)什么是【不移】呢?这就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能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注:即行者能够从【非众同分】处,生发出[同众分]者,这种状态〔境界〕,就叫作[不移]。)什么是【从於小因而生大果】呢?这就是:积集作用於小小的业因,感动出大大的异熟之果。〔积少成多〕是故,从於小因而生大果。〔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彼相似。〔因果不爽〕是故,应以五种内观因缘之法。〔成就事业〕
 
【经】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注十三]、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注十四]、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我於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而不分别过去之际;於未来世,生於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於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
 
[解]:舍利子!尊者!注意谛听!如果又会有人前来,能以正智〔清净意根之正智如如〕,恒常的观察如来所说因缘之法,即:【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等等,等等之一切当下之〔存在〕的话,那么,请问:我於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过去有我存在否?〕如果没有【过去之我】不分别过去之际的话,那么,我於未来之世,又当生於何处呢?〔我在哪里?〕如果没有不分别未来之际,那么,此是何耶?〔当下又是谁呢?〕此复云何?〔当下之我是个什么?〕而作何物?〔什么才是当下呢?〕此处的一切有情,他们都是从何而来的呢?他们又将从於此灭而生何处呢?同时,也不会分别取舍现在之有。(注:一句话:我是谁?)
 
【经】复能灭於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善了知故。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於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注十五]。
 
[解]:其次,若能灭除於世间之沙门或婆罗门等〔外道〕不同诸见,即所谓的【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等等,并对其善于了知故。〔如实认知一切外道之教〕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斩草除根〕方才可能於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亲证无生法忍〕 
 
 【经】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解]:舍利子!尊者谛听!如果会有人中,具足如是[无生法忍]之功德相,并且善能了别如此深刻之【因缘〔辩证〕法】者,那么,诸佛的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都将授与其〔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观察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无上正等正觉之证量〕
 
【经】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解]:此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法义陈述完毕〕舍利子及一切〔在场者〕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注:经文的原文来源公众号【明贤法师】《佛说大乘稻芉经》

注一:本经以《敦煌本》为底本,并参校《大正藏》、《佛教大藏经》。其异译本有四种:
1.佛说稻芉经 阙译附《东晋录》(《大正藏》16册八一六页、《佛教大藏经》12册二七三页)
2.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芉喻经 唐不空三藏译(同上 八一九页、《佛教大藏经》53册一四二二页)
3.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宋施护译(同上 八二一页、《佛教大藏经》12册二六七页)
4.了本生死经 吴支谦译(同上 八一五页、《佛教大藏经》12册二七O页)
 
注二:唐译此句译作:“云何是法?如来略说八支圣道,困得涅盘,是名为法。”
 
注三:唐译此句译作:“然有种子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
 
注四:唐译此句译作:“其种子亦不作是:我从众缘而得生芽。”
 
注五:唐译此句译作:“云何不常?种子、芽异故。不即是种是芽,亦不以坏种而生,芽实经种坏故而生。以种坏芽生,故名不常。”
 
注六:《入中论》解释此处经意云:“虽举是喻,然非说他生,亦非说自相生。”又云:“是为显示同时缘起,无诸分别如幻事故。”以是当知:前破二种作用同时者,是破有自相之作用,非总破二种作用同时。後示经中如秤高下之喻,必显指二种作用分别如幻事故同时而有。
 
注七:《菩提道次第广论》抉择经意云:“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色者若生无色,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蓝等色。”
 
注八:《俱舍论》云:“谓根、境、识和合生。”
 
注九:从“此则名为生缘老死。”之後,唐译本译作:“如是名为十二缘生,迭互为因,不常、不造作、无思,亦无缘生、无尽法、无离欲法、无灭法;无始来,流转不间断,随转如河驶流。设使缘生不间断,随转如河驶流。是十二支缘生,四支和合而作转因   ”
 
注十:唐译此句译作:“云何不常?从此边蕴死,於余处边蕴生。非即死边蕴是彼生边蕴;然死边蕴灭,於彼生蕴起,是故不常。”
 
注十一:参见注六。
 
注十二:唐译作:“云何不移转?然於异类转生,名不移转。”请参见注六。
 
注十三:唐译译作:“如幻”。第二八页第七行及第十行“不寂静相”,文意亦复如是!
 
注十四:“痈”,音“雍”。由血行不良而生之疮毒;大而浅者为痈,深者为疽。[辞源]
 
注十五:唐译译作:“如断多罗树,无所有性,入於胜义,於诸趣长时悟不生不灭,得成就忍,广作无边利乐有情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若须臾顷:审谛、观察缘生义理者,即能顿灭无始时来极重业障,广集福德,智慧通达,永断邪见,说法无畏。”

 


【西蜀法义研究】2023-02-27 
西蜀
·净然 ~ 直解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上一篇:《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下集

下一篇:《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