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经-第十品》西蜀·净然-白话直译
《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授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持世经》系佛应持世菩萨所问︰‘云何菩萨能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相?云何得念力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无上菩提?’佛随问开示,答下列法门︰五阴、十八性、十二入、十二因缘、四念处、五根、八圣道分、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并说过去诸佛本事。
 
  《持世经》又作《法印经》
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
 《持世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经】持世。菩萨摩诃萨正观择有为无为法。云何为正观择。是有为法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有为法自生自堕数中。是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以虚妄因缘和合行。
 
[解]:总持于世者!谛听!菩萨摩诃萨应当正确的观察与拣择其有为法与无为法。什么样的情况才是正确的观察与拣择呢?这就是:有为法本身并没有其作者,同时也不见其接受者。〔菩萨无四相〕这种无我亦无他的缘起〔众缘和合的〕有为法,自生〔本具〕自堕于数取趣〔补特伽罗~人〕中,所以,才称名曰:有为法。〔我~补特伽罗〕这种状态下的【有为法】,皆是以虚妄〔幻化〕因缘和合而行的。〔无明缘生发行〕
 
【经】云何为行自堕数中。以二相缘知故。名有为法生。是法无有作者无使作者,是法自生无能起作者,是故说名有为法。
 
[解]:什么才是【为行自堕数中】呢?这就是:以其二相〔相辅相成〕缘知缘生故。此种境界〔状态〕名曰[有为法]出生。这种〔有为法〕本身就是【无有作者无使作者】的。〔本非因缘~参看<楞严经>〕这里法理法趣,皆是【自生无能起】作者,正是由于其自生,但又没有一个实有的〔出生体~本体〕的原故,诸佛菩萨才言说其名曰:【有为法】。
 
【经】是诸有为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合不散。从虚妄根本分别起。无明因缘故皆无所有。但以诸行力故有用。是法无有作者无有起者,是名有为。有为者即是系义。随凡夫颠倒所贪著说。
 
[解]:这里〔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全部都是:即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三不实有〕即是一种【不合不散】的缘起〔当下~存在〕状态。(注:此状态就是成佛的<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之状态。)这种状态从虚妄〔幻化〕之根本〔本非因缘〕中,分别而起。〔非自然性〕由于其【无明~因缘】的原故,(注:这就是典型的[无明缘行]之缘生状态。)皆无所有。〔缘起即无自性〕但却以一切诸行之业力的原故,方才产生其有的作用。〔清净意根屏幕上的功德无量相〕正是由于此法【无有作者无有起者】,诸佛菩萨才是名其曰:[有为法]。(注:这里恰恰是否定了【本体论】的存在。)一切有为者,即是系义。〔如来者,诸法如义也!〕随凡夫颠倒所贪著说。(注:然而凡夫贪婪执着,诸佛菩萨【如义~化身】随其颠倒实有之想,从而方便权巧之说。说有说无,皆为解脱。)
 
 
【经】诸智者不得有为分别。为凡夫世俗假名故。分别是有为。贤圣不随一切诸法名数。诸贤圣离诸法名数。是故说得无为者,名为贤圣。
 
[解]:一切真正意义上智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皆不可执着于有为分别〔取~舍〕。这一切皆是为其凡夫世俗者,假名安立之原故。凡是分别〔拣择〕即是有为。一切贤圣不随一切诸法名数〔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诸贤圣〔觉者〕离诸法名数。〔不在名相上着眼:只存法义,不涉一世俗。〕由此原故,凡是说得无为法者,方才名为贤圣〔觉者〕。
 
【经】智者通达一切有为法皆是无为。是故不复起作诸业。智者知见一切有为法起相虚诳妄想。是故不复起作有为。
 
[解]:真正意义上的智者〔觉者〕,是通达一切【有为法】,当下皆是[无为法]者。(注:一切有为者皆以无为为差别相,从而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决不走样】。不走样者,就是无为。)正是由于这个原故,不可再次生起作诸业染之趣。由此,智者当知:见一切[有为法],从而生起相染〔屏幕影像之变幻〕,皆是虚诳妄想〔本非实有〕。由此原故,〔觉者~贤圣〕不会再次生起做作〔分別~取舍〕之有为幻想。〔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经】持世。无有行有为缘而能通达无为。通达无为者,更不复缘有为。
 
[解]:总持于世者!注意谛听!没有一个行持〔有为之缘〕而能够通达于【无为】的法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通达无为]者,也就不会再去重复攀缘〔有为〕了。〔有为当下即无为〕
 
【经】智者通达一切有为法皆是无为。是故不复起作诸业。智者知见一切有为法起相虚诳妄想。是故不复起作有为。何以故?有为法无有定性。一切有为法。皆无性无起作。
 
[解]:真正意义上的【智者~觉性】通达一切有为法〔当下〕皆是无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由此原故,不复起作〔如染不择〕诸业〔不涉世俗〕。智者〔觉性〕当知鉴见一切有为法,皆是起相于虚诳妄想。〔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是故,不会再生起做作之〔有为〕了。(注:眼不见眼,佛不再佛。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后人就没有必要再复〔发现〕了。这就是第一性【觉性】,正所谓:一人知,天下知!)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有为法]无有固定之性〔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由此可见:一切有为法,最终皆是[无性无起作]。(注:一切〔有为法〕,全部都是:即无自性,又没有一个固定的作者。)
 
【经】有为如实相。即名无为。何以故?有为中无有为。无为中无无为。但为颠倒相应众生。令知见有为法故。分别说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为相是无为相。
 
[解]:谛听!注意谛听!如果【有为】如果具有实相的话,那么,它就已然成就〔即名〕为【无为】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有为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体的[有为]存在。同理,无为当中,也是没有一个固定〔本体〕的【无为】存在。(注:这就是大乘佛法特有的辩证观!此观点,前人不讲,我们讲。利国,利民,利社会。回归释迦法义之本怀,大势所趋。)但是,为了方便颠倒相应的众生〔凡夫俗子〕们,诸佛菩萨权巧方便,引导教令其知见〔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有为法,随缘演绎〔变幻无穷〕以利众生。并且:在第六意识的范畴内,分别演说这种【有为法是无为法】的当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法理法趣。以上这种现象〔境界〕就是有为相是无为相。〔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经】持世。有为法无生相无灭相无住异相。是故说生灭住异相无相无生。若是有为法定有三相。佛当决定说。如是相是生。如是相是灭。如是相是住异。
 
[解]:总持之世者!注意谛听!一切【有为法】无生相,亦无灭相,更无住异之相。〔有为当下即无为〕正是由此缘故,诸佛菩萨才说:【生~灭~住~异相】,全部都是[无相亦无生]的【无自性性】。(注:也就是法本无生之无生法忍之状态。此种境界〔状态〕才是一切修行者的最高境界。舍此无它修。正所谓【悟后方修】者,此之谓也!)如果说:有为法定有三种相的话,那么,诸佛必当决定说。〔决定者,乃本体也。〕如是相是生。如是相是灭。如是相是住异。(注:诸佛世尊,终不如此说。<金刚经>曰: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缘起之说,幻化之说,无为之说,正所谓:说我有法可说者,即为谤佛。说法者,无说之说。)
 
 
【经】菩萨如是思惟有为无为法。不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合。亦不见无为法与有为法合。但作是念。有为法如实相。即是无为,则更不复有所分别。
 
[解]:菩萨〔觉悟者〕应当如是思惟有为法与无为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性〕这就是:不可以见到【有为法与无为法合】。(注:<起信论>中的真妄和合观,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佛法不讲【和合】,而是讲[一如],或是讲【不二】。和合者,是二分说法。不可取,应远离。)同时,亦不见无为法与有为法合。〔二者的关系是【一如】,不是和合。这是真假开悟的分水岭。〕行者只管〔但作〕以下这个念头,即:有为法如实相,即是无为,〔缘起当下,处处皆无为。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则更不复有所分别。〔从此不再分别取舍。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

 

  【经】有为法如实相。即是无为,则更不复有所分别。若不分别有为无为法。即是无为法。
 
  [解]:一切行者于有为法当下即刻是一如实相的,这种现象【境界】即是无为。〔二者一如,不二法门。〕行者由此〔不二一如〕时,则更不复〔再去〕有所分别取舍了。此时的行者,只要不再分别【有为~无为】之法,于此当下,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镜鉴缘起〕,此时的一切【应无所住】者,即是无为法。〔当下有为之决不走样〕

  【经】若分别是有为是无为,则不能通达无为。断一切分别。是名通达无为
 
  [解]:行者如果分别〔取舍〕生发出这个是有为,那个是无为的话,那么,就不能通达〔契入〕无为。〔不二法门〕行者只有断除了一切分别取舍后,方才是名通达无为。〔无为者,转识归根,不再取舍了。〕

  【经】持世。是名菩萨摩诃萨有为无为法方便。所谓於诸法无所住无所系。亦不贪受若有为若无为。
 
  [解]:总持之世者!注意谛听!这种名称为【菩萨摩诃萨】者,皆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之方便说。〔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诸佛世尊,也只能够【是名】之方便说。〕这就是所谓的於诸法之当下,即无所住,亦无所系〔无自性,毕竟空,无所有。〕,更不可以贪爱执受[若有为若无为]的无聊糊涂〔阴阳不分〕之说。〔佛法否定二合一式的混沌说,人妖说。正所谓:不二是对二说的。〕

 
【西蜀法义研究】
2023-04-09
西蜀·净然 ~ 直解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上一篇:<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西蜀·净然~ 直解

下一篇:《持世经·十八性(下)》西蜀•净然-直译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