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经·十八性(下)》西蜀•净然-直译
《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授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持世经》系佛应持世菩萨所问︰‘云何菩萨能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相?云何得念力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无上菩提?’佛随问开示,答下列法门︰五阴、十八性、十二入、十二因缘、四念处、五根、八圣道分、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并说过去诸佛本事。
 
  《持世经》又作《法印经》
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
 《持世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经】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无为。

 
  [解]:至善之男子!谛听!谛听!此处言说无为的法理法趣,本身就是本师〔诸佛菩萨〕假施设的辞章语句。既然是本师假施设之语句,那么,也必然即是遍计所【集】之言辞所说。(注:集者,因缘集聚,集成之义。)如果是遍计所集〔因缘集聚〕之言辞所说。那么也就是:究竟〔性空~缘起〕之种种遍计〔如如执著〕之言辞所说。(注:这种遍计所执之相染,本身不是究竟法,究竟者,无相亦不离相,恰恰是二者〔依他与遍计〕一如不二之当下。是遍计之关系【性】,不是所遍计的相。二者本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不成实有故非是无为。〔无为者,第一义谛。觉者,有为,第二义谛。离开了世俗谛,没有第一义谛。〕善男子。〔注意谛听!〕言说有为〔意识〕者,同样会堕入言辞中。〔觉性并不在言辞之外,一个人觉不觉与语言文字,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假设你离开了无为与有为的话,尽管是极少有所言说〔思考〕的话,那么,其相染也是与语言文字一样的。〔无非存在形式不同罢了〕真如此,也不是无事而有所说的。那么,什么才是【为事】呢?这就是:一切圣者皆以圣智圣见,远离名言〔文字~形式〕故,并且,显现出等正觉的〔第一义无为〕的境界。并且能够于如是【离言~法性】当中〔非一切相染〕,为欲令其他〔有情众生〕全部呈现【等觉~无上】故,于是,假安立出一个名相来,称之曰:无为。
 
  【经】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识性。菩萨摩诃萨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识性。不决定性是意识性。意识性无根本。无有定法。以意识性示无性相。何以故?意识性中。意识性不可得。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以意为首。识诸法故名为意识。随凡夫所行故。说意识性。贤圣观知非性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是意识性。但示因缘法故。以意为首故。识诸缘合故说为意识性。随众生所知故如是说。智者知非性是意识性。
 
  [解]: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什么才是菩萨摩诃萨【观择意识性】呢?(注:观察选择意根屏幕之识性者,就是以意识再现真实者。)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此种不生之性〔本非因缘〕,就是意识性,其中【不决定性】,就是意识性。此中意识性本无根本,亦无有定法。〔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以意识性显示其无自性之相。(注:这就是以意识再现真实,是为觉。此觉本然就是性。所以说:意识性就是真实性,也就是觉性。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意识性中,意识之性,本然是不可得的。〔其性者,乃无智亦无得。〕这种【意识之性】本是虚妄无所有的。〔无所有即是真实性〕其中的【颠倒~回互~相应~旋】,全部以意〔根〕为其首。识之诸法的[总持于世者]本身即名为:【意识】。(注:笔者认为,意识是人类成佛的标志。离开了意识,无佛可成。)随凡夫所行〔无明缘行〕故,方才可能言说其[意识性]。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相〕从而观察知晓其【非性即是意识性】。〔若见无为之相,即见真实之性。〕在这里[虚妄无所有]就是意识性。真正的行者,只管示现其【因缘法】即可,应以意根之清净为其首〔旗帜〕矣!此中之意识乃是诸缘和合故,所以言说为:意识性。随其众生所知〔鉴~照〕之性,所以才如是说:一切智慧之觉者,当知:[非性即是意识性]。(注:人类入世行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意识再现真实者。)
 
  【经】从众因缘生。忆想分别起。无有性相。即是第一义中无性相义。世俗法中为引导众生故。说是意识性。欲令众生知无性是意识性。但以小法坏离诸性故。说是意识性。何以故?圣人求之不可得。意识性不在意识性内。不在意识性外。不在中间。智者通达不合性是意识。意识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识。但众因缘生。从颠倒起。以意为首。知於诸缘二事和合故。著虚妄故从觉观起。示众生识相故。说名意识性。是意识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是意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住处。从本已来不生相。
 
  [解]:诸法皆是从众因缘中所出生,并是,其中的〔共业种子〕皆是从忆想分别中起,无有〔本体~实有〕性相。这种状态〔境界〕就是第一义中皆无性相之义。〔一谛无为〕但是,在世俗法中,为了引导众生的原故,方才权巧方便言说:这是【意识之性】。为了使众生了知:[无性是意识性]的法理法趣,但以小法之坏为远离一切自性,权巧而说【是意识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切贤圣之人求之不可得。〔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中,这个所谓的【意识性】不在意识性内,不在意识性外,亦不在中间。〔性在根尘识之关系中〕智者〔觉性〕通达而不和合,其性就是意识。(注:由此,笔者认为: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意识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识。〔有为与无为即二,二者不相为知。〕但众因缘生,〔缘生则聚〕从颠倒起,〔回互~辩证~旋〕以意〔根〕为首。了知其一切缘生,皆为二事〔对屿~二边〕和合〔聚集〕故。著于虚妄的原因,即从觉照中观起,展示出众生之[识相]的原故,从而说名为【意识性】。正是这种〔意识〕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意识只在缘起刹那之当下的关系性中〕这种[意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住处。〔如来者,诸法如义也。〕从本已来不生相。〔意识者,无生法忍,本即如来〕
 
  【经】意识中无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识性相即是无二相即是无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无所示性是意识性。智者通达意识性。是意识性。不在一切法中无处无方。不与法若合若散。圣人通达不生相是意识性。是意识性无来无去无缘。何以故?第一义中意识性无缘。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达意识性。是不作是意识性。作者不可得故。无生是意识性。生相无所有故。
 
  [解]: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意识当中,是没有【根本定法】的。〔定法必本体有〕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就是意识之性相即是无二相,即是无相。〔不二法门即是意识之性相〕这种不二之相不以二相为依据。〔二之一如即是不二〕这里的[无所示性]就是意识性。智慧的觉者,皆是通达〔意识性〕的。但这种意识性,即不在一切法中,无处无方,也不与法,若合若散。〔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一切圣人皆可通达其【不生之相】就是意识性。〔性不在相上生〕这种意识性无来,无去,亦无缘起。〔本非因缘〕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第一义中意识性,没有缘生,即不可得,亦不可展示之。只有智者能够通达意识性。这里的不作意,才是意识性。此意识的作者,是不可得的。〔意识本身没有作者〕无生就是意识性。因其生相就是无所有的缘故。(注:本无所有,就是意识性。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就是意识性。笔者认为:也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无生法忍。)
 
  【经】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意识性。诸菩萨作是观时。观择欲界色界无色界皆是无生性无所有性。云何为观。所谓欲界中无欲界。色界中无色界。无色界中无无色界。以界示无界法。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为取无色界相者示是无色界。以界寄说无界。如智者所知。无所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皆无根本无有定法。
 
  [解]:总持于世者!谛听!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选择】意识性。诸菩萨作这种〔境界〕的观时,观察与选择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皆空〕皆是无生性,无所有性。〔空性〕以什么为观呢?这就是所谓的:欲界中无欲界。〔处污泥而不染〕色界中无色界,〔不著相〕无色界中无无色界,〔不落法缚〕以界示无界法。〔这就是性。此经不言界,而说性,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为取欲界相者示其欲界,为取色界相者示其色界,为取无色界相者示其无色界。〔三界中,前二界为相,后一界为性。〕以界寄说无界。〔这就是性〕如智者所知晓的那样,无所有界包含了: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一切智者〔觉性〕不得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智者跳出三界外〕这里的三界皆是:即无根本,又没有定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经】从众缘起是故智者知见无界是三界。此中无有界相。是三界皆虚妄合颠倒行。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说三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贤圣通达是三界虚妄无所有。无自性离诸法。但是颠倒起。为断众生颠倒故。知见三界故。如来分别说三界相。欲令众生知无界义故。说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见三界相是无界相。
 
  [解]:纵观【众生缘起】的缘故,一切智慧的觉者皆是知晓见谛本身就是[无界就是三界]的法理法趣。此中无有界相可言。(注:六祖慧能曰: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里的三界皆是虚妄和合之【颠倒~回互~辩证】之行。〔龙树菩萨:离开了世俗谛,没有第一义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智慧的觉者皆是【不得三界】的。〔无智亦无得,有得即为缚。〕同理,也不说此【三界】,若有过去,若有未来,若有现在。(注:三界中没有三世,三世中没有三界。何以故?第一义谛无也。无所有,毕竟空。大乘佛法离开了辩证思维是无法修学的。)一切贤圣〔觉者~皆以无为法〕通达这里所言的【三界虚妄无所有】之境界。此中,一切法皆无自性,远离一切诸法相。〔<经>曰:实相无相。〕但是,一切法本身就是【颠倒~回互~辩证~旋】起的客观存在着。(注:人类生活在客观的物质世界里,并在物质社会的关系当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一点,马恩理念与释迦本怀,始终是一如不二的。六祖慧能曰:佛在世间觉。龙树菩萨曰:离开了世俗谛,没有第一义谛。)在人类的世俗社会生活中,为了断除众生的颠倒〔不正确〕的认知观点,也就是:断除那些颠倒的不正确的【知见三界】缘故。所以,如来〔法义〕才【无为~轨则】的分别〔权巧〕言说三界之相。(注:如果行者本身并不颠倒的话,一切皆在轨则的范畴之中,三界本然,无颠倒,非无颠倒。佛法的本质就是辩证,就是旋。)为了教令引导众生知晓其【无界义】的缘故。如来〔法义〕方说:[三界非以性相有]。(注:凡是二分说法者,皆是伪悟赝品。)凡是智慧的觉者,其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三界之相就是无界相。〔此之谓也〕
 
  【经】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观众生性我性即是虚空性无所有性无生性。何以故?众生性我性虚空性无别无异。如是诸性皆虚空出。但从众缘生故名之为性。此中决定无性相。何以故?虚空中无一定性相。是诸性相皆入虚空。是无所有义。譬如虚空无性。是法毕竟离相无所有相。一切诸性亦如是离性相。诸性中无性相。性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性中无有性。性中不摄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无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於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灭性。不得住性。一切诸性。不生不起不祝从本已来不可得。
 
  [解]: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菩萨摩诃萨如是正确的观察选择之时,其观察之中的众生性,我性,本身即是虚空性,无所有性,也就是【无生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众生性,我性,虚空性,等等皆是【无别无异】的。如是诸性,皆虚空出。(注:佛法无多子!一切法皆空,缘起本身就是性空。性空的当下就是缘起。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就是佛。离开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是学不了大乘佛法的。)但从众缘生故名之为性。〔一切事物存在的相互关系,[颠倒~回互~旋]就是性。〕此中决定无性相。〔只有[无性相]才是决定的自性。正所谓:无自性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虚空中无一定性相。〔缘起就是虚空,虚空本是性空。〕是诸性相皆入虚空,这种现象〔境界〕就是无所有义。〔一切法皆无所有〕譬如虚空,本身就是无自性者。〔若有自性,则不成虚空。〕这种法义毕竟空,远离一切相,此乃【无所有相】。一切诸性亦如是离性相。〔性非性相〕诸性中无性相。〔辩证~回互~旋〕此种境界【性相】,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性中无有性。〔圣义谛亦无自性〕性中不摄性。〔眼不见眼〕性不依止性。〔佛不再佛〕一切性无所依止。〔依他起性〕一切性不生。〔遍计所执性〕智者〔觉性〕於诸性中,不得生性。〔圆成实性〕不得灭性。不得住性。〔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切诸性〔轨则使然〕不生,不起,不住,从本已来,不可得之。〔善哉!法义融融,法喜充满!〕
   
【持世】者,总持世俗〔社会关系之总和〕者。亦即菩萨入世之〔观~世音〕者。也就是〔马恩理念〕之追求世界大同〔平等性智〕者。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人类若能够于【清净意根】之处,如如执著,也就是大事已毕,如是如是!栖石矗立,颠倒消亡。
 
  【经】智者不贪不著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达知见一切诸性皆是无生相。若是无生相即无有灭。第一义中一切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别说诸性。第一义中不说诸性。智者知见通达一切诸性如第一义。
 
  [解]:智者〔一切贤圣〕皆是应当:不贪,不著,视一切诸性皆是假名〔安立〕而已。其中,不受亦不作念。〔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是故,一切智慧的觉者,皆是【通达知见】者,并且,深深知晓[一切诸性皆是无生相]之无生法忍之境界。行者若是〔亲证到了〕无生相即无有灭的时候,其于第一义中,一切诸性,〔自性〕必不可得。〔持世谛听〕世俗法中故,分别说诸性。〔不二是对二说的〕第一义中不说诸性。〔实际理地不著一尘〕智者当知:【知见通达一切诸性】如第一义。〔无明即涅槃〕
 
  【经】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通达十八性及三界众生性我性虚空性。诸菩萨如是观择通达时。不得性不见性。亦通达一切诸性假名字。亦信解诸入一切性是无性。亦知分别诸性。以世俗故分别说诸性。令一切诸性入第一义中。亦善通达无性方便。亦为众生分别说诸性。亦令众生善住诸性。以世俗语言为众生说无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诸性虽知一切诸性无二亦以方便说诸性从因缘起。虽以世俗言说引导众生。而示众生第一义。虽善知分别诸性。而信解通达一切诸性无所有何以故?持世如来以第一义故。於性无所得。亦不得诸性相。
 
  [解]: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注:持世者,总持世俗〔社会关系之总和〕者也。亦即菩萨入世之〔观~世音〕者。同理,也就是〔马恩理念〕之世界大同〔平等性智〕者。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人类若能够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如如执著的话,也就是:大事已毕,如是如是!正所谓:栖石矗立,颠倒消亡。)菩萨摩诃萨正是如此【观照~选择】之通达十八性,以及三界众生性,我性,虚空性。〔万行门内不舍一法〕诸菩萨如是[观择~通达]之时,皆不得性,亦不见性。〔自性不可得〕同时,通达一切诸性,以及假言名相。同时也深刻信解:[诸入一切性是无性]。同时,也能知晓分别诸性。〔贤圣觉者〕以世俗故,分别言说诸性。令教〔引导〕一切〔世俗自性〕契入第一义中。〔持世谛听〕善于通达无性之方便者,也就是能为众生分别言说诸法性者。〔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内不舍一法。〕亦可教令〔引导〕众生善住诸性。〔菩萨不舍世法〕并以世俗之语言,为众生演说【无性法】。并且,不以二相〔对峙〕展示诸性,虽然深知:[一切诸性无二无别],同样,也以方便言说:【诸性皆从因缘起】。(注:缘起法是全部大乘佛法的核心。行者于此不可动摇。否则,与觉性背道而驰。)虽以世俗言说引导众生。而示众生于第一义。虽善知分别诸法性。〔于第一义谛而不动〕而且,信解通达一切诸性无所有。〔无自性~毕竟空〕为什么这么说呢?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如来〔法理〕以第一义故。於性无所得。亦不得诸性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持世。我於诸性无所断无所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诸性。一切诸性无所有无决定。一切性同虚空。一切性入虚空。一切性无生相。如来通达一切性如是持世。如来不说诸性相。亦不说诸法力势。何以故?若法无所有。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
 
  [解]:总持于世者!注意谛听!我於诸性,即无所断,〔不断灭〕亦无所坏。〔不灭坏〕即可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第一义中,本无诸性。〔一切法皆无自性〕并且,众所周知:一切诸性,无所有,无决定。〔若言自性,无自性就是自性。〕一切性皆同虚空。一切性契入虚空。一切性皆无生相。〔空~无相~无愿〕如来〔法趣〕通达一切性皆如是。持世!谛听!如来不说〔二分〕性相。同理,亦不说诸法力势。〔法无高下,大小,凡圣。〕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深晓:【法无所有】。即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经】持世。如来亦说无所有性相。此中实无所说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别诸性。菩萨摩诃萨得是善分别。能知一切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义相能知诸性决定。能知世谛能分别诸相。能知随宜能知诸相合。能知诸相旨趣。能知诸相所入。能分别诸相。能知诸相无性。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亦於诸性不作差别。於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亦为众生善说破坏诸性。
 
  [解]:总持于世者!注意谛听!如来【有时】也说[无所有性相]。(注:与前面的不说,相辅相成。说与不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金刚经>曰:非法,非非法。一性一相,不可混淆。知其然,亦应知其所以然。)此中实无所说性相。〔若言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持世!谛听!这就是善分别一切法性。〔于第一谛不动〕菩萨摩诃萨得其善分别后,亦能知一切诸性皆是假名安立〔是名世界〕。由此可知:如果能够知晓世俗相,也就能够知晓第一义相。〔二者一如,不二法门。〕同理,如果能够知晓【诸性决定】。(注:前面讲不决定,这里讲决定。决定与不决定,不二一如。)同样,能够知晓世谛,即能够分别诸相。〔万行门内不舍一法〕同样,也能够知晓随宜方便,也能够知晓诸相和合。也能够知晓诸相旨趣。〔法理法趣〕也能够知晓诸相所入。〔滴水入海〕也能够分别诸相。〔若无二谛亦无一谛〕也能够知晓诸相无性。〔法无自性〕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虚空性就是诸法性〕同时,亦於诸性不作差别。〔如染不择〕於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但是〕亦为众生,善说〔差别〕破坏诸性。〔正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但说无妨。〕
 
  【经】持世。譬如工幻师能示众生种种幻事。令知种种幻相。若有知识亲友。语言是幻。说幻实事。是幻虚妄。示颠倒众生。若有智者则知是幻。持世。世间性如幻。诸菩萨摩诃萨入此幻法中。知世间是幻性。世间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众生世间如幻。若有知此世间如实相。为说世间虚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开示之自能得知。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诳凡夫。一切法皆系虚妄缘中。
 
  [解]:持世!谛听!譬如工幻师能示众生种种幻事。令知种种幻相。〔魔术虽假,但视像如真。〕如果遇到了知识与亲证之友,相互交谈,其间语言虽是幻化之相,所说亦幻实为幻事,如是幻虚妄想,拿来展示于颠倒众生。〔如果众生把这颠倒的幻像,再行颠倒,以至回互辩证之旋者,即是【非非法】者,亦或可称之为:觉者。〕如果有智者的话,那么,则知是幻。〔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持世!注意谛听!世间性本身就是如幻如化的。诸菩萨摩诃萨入此幻法之中,即知世间本是幻性。〔世间本幻〕世间所行如幻如化,是人以方便权巧之力,展示众生世间如幻。如果有知此世间如实相者,即应为其说世间虚妄如幻。〔幻人说幻法,觉知即真谛。〕若有深智利根者,不经开示之,便自能得知。〔利根缘觉者〕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法无本体〕知一切法皆诳凡夫。〔空拳示儿〕一切法皆系虚妄缘中。〔黄叶止啼〕
 
  【经】持世。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入如是诸性方便。於如是等深经无染无得。说一切诸性知见相。说一切诸性无文字无和合。亦说诸性方便智慧。亦说因缘所作旨趣。亦说一切诸法如实相。所谓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系不系。善知方便旨趣。说第一义世俗义了义经未了义经。种种因缘解说。於是甚深经中。应勤精进。
 
  [解]:持世者,总持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者!亦可称【入世谛听】者!〔笔者认为,也就是:观察世音者。〕正是由于观察世音的原故,一切菩萨摩诃萨想要契入如此诸性之方便的话,就应当於如是等深〔大方广〕之<经>中,无染无得。〔无缚亦无脱〕并且演说一切诸性的【知见相】。(注:清净意根屏幕上的一切缘起,皆是平等性智的如来法趣。)其中之演绎言说的一切诸性,皆无文字,亦不和合。〔法理如如,不二法门。〕这就是说:诸性方便智慧。〔见缘起即见法〕同时,也在显现言说一切因缘所作之旨趣。〔万行门内不舍一法〕同时,也在言说:一切诸法皆如实相。〔彻底的辩证之旋〕所谓世间出世间,以及有为与无为,系与不系。〔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于知晓方便旨趣。〔性空不碍缘起〕诸佛菩萨言说第一义,世俗义,了义经,未了义经,等等,皆是种种因缘解说。〔缘起法甚深甚深〕由此当知:一切行者皆应于此甚深之<经>中,勤奋精进,努力学习。〔争取早日亲证菩提〕


 
【西蜀法义研究】
2023-04-12
西蜀·净然 ~ 直解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上一篇:《持世经-第十品》西蜀·净然-白话直译

下一篇:《持世经·十二因缘》西蜀·净然-白话直译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