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经·十二因缘》西蜀·净然-白话直译
《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授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持世经》系佛应持世菩萨所问︰‘云何菩萨能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相?云何得念力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无上菩提?’佛随问开示,答下列法门︰五阴、十八性、十二入、十二因缘、四念处、五根、八圣道分、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并说过去诸佛本事。
 
  《持世经》又作《法印经》
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
 《持世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经】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观择十二因缘。菩萨摩诃萨观择十二因缘。所谓无有故说名无明。於无明中无法故说名无明。不知明故说名无明。

 
  [解]:总持之世者!谛听!谛听!什么是菩萨摩诃萨【善观择】十二因缘呢?(注:一切住世总持〔行禅〕之菩萨们,皆如〔观~世~音〕者一样,善于观察世间之万事万物的总持与规律性。)菩萨摩诃萨在[观察~拣择]十二因缘的过程中,了知其所谓的【无有】故,方才说名为:〔无明〕二字。即于[无明中无法]故,〔清净意根上,还未曾明,不需要明,也无所明。〕于是方才说名为【无明】。也就是说〔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皆是刹那刹那的,<经>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由于此时,一切有情众生〔包括人类〕,还不知道【了明~意识】的缘故,所以,方才说名为:[无明]二字。(注:无明不是坏蛋,更无烦恼与恶慧,本身也不存在颠倒的问题。所谓的无明,就是一种有情生命的原始状态。笔者认为:它属于清净意根之范畴。如果用持世行禅之菩萨们的善巧观察之拣择的话,无明之心的缘起状态,就是人类婴儿初始阶段的赤子丹心。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还释迦法义于本怀。)
 
  【经】云何不知明。不知无明决定法不可得。是名无明。何以故?说无明因缘诸行。诸行无所有。而凡夫起作故。说无明因缘诸行。从行起故有识生。是故说诸行因缘识。名色二相。是故说识因缘名色从名色生六入。是故说名色因缘六入从六入生触。是故说六入因缘触从触生受。是故说触因缘受从受生爱。是故说受因缘爱从爱生龋是故说爱因缘取从取生有。是故说取因缘有从有生生。是故说有因缘生从生有老死忧悲苦恼聚集。是故说生因缘老死忧悲苦恼聚集。
 
  [解]:什么是不知道【了明】呢?这就是:不能够清楚的知晓[无明决定法不可得]的原故。(注:此处之无明二字,严格意义上〔决定〕说,其法〔清净意根之功德无量相〕,是不可能执着把控的。)针对此种境界〔现象〕,方才称之为:【无明】二字。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言说无明因缘诸行的时候,〔无明缘行〕诸行本身就是【无所有~毕竟空】的。只不过凡夫不知,妄起做作的原故。由此,方才言说无明因缘诸行。〔无明缘行,本不可得,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从行之当下缘起故,方才有识之生发〔根尘识〕。由此方可言说诸行因缘识。〔行缘识〕接下来,识缘名色二相。由此方说[识因缘名色]。接下,又从名色生发六入,是故说名[色因缘六入]。再接下,从六入生触,是故说[六入因缘触]。再接下,从触生受,是故说[触因缘受],再次,从受生爱,是故说[受因缘爱]。再次,从爱生取,是故说[爱因缘取]。再次,从取生有。是故说[取因缘有]。再次,从有生生。是故说[有因缘生]。再次,从生有老死忧悲苦恼聚集。〔以至十二因缘尽〕是故说[生因缘老死忧悲苦恼聚集]。(注:<心经>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世尊在这里揭示出来的是一个生命的相续过程。生死刹那,切莫执着。)
 
  【经】如是大苦恼聚。於此中为集何法。但知颠倒与明相违。无明聚为後身爱。依止喜染求处处生,则是爱集。持世。世间如是为十二因缘所系缚。盲无眼故。入无明网堕黑闇中。无明为首故。具足起十二因缘。诸菩萨如是思惟观无明实相。
 
  [解]:因为以上〔生命相续,刹那生灭〕的原因,所以,产生出来【大苦恼聚】。这当中集聚的都是哪些法种呢?人类只知道[颠倒与明]相违。〔非法非非法〕无明一但聚集为後身之执爱。〔意识之生起〕人类就会依止于喜染,〔依他起性〕求其处处生发之本能〔功德无量相〕,这就是执爱集聚。总持世间者!注意谛听!世间法中,人类在如此境界〔状态下〕,皆被十二因缘所系缚。〔轨则使然,非对非错。〕人类于轨则之外,就如同盲人一样,是没有眼睛〔视力〕的。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入无明网堕黑闇中〔本然不需要明,若明生,则无明必在。这就是辩证。释迦牟尼的伟大贡献就在这里。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得以成熟。恩格斯直言:辩证法来源于佛教徒。〕无明为首故〔无明为父,贪爱为母,父母相交,生命诞生。〕。人类具足缘起之十二因缘后,诸佛菩萨即可【如是~思惟】彻观〔照~鉴〕无明实相。(注: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经】知无明空故本际不可得何以故?无明无故本际无。智者观非际是本际,则不分别本际。断忆想分别故。不贪著无明。知一切法无所有。是法不尔如所说,若说一切法无所有。即是说知见不明。能通达一切法无所有。是为即得明。於此中更无馀明。
 
  [解]:行者如果能够知晓无明本空的话,本际即是不可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明无】的原故,同理,本际亦无。〔圣义谛亦无自性〕一切智者〔觉性〕观察非际〔即非本际〕就是本际,〔是名本际〕由此,二者一如,不二法门。所以不再分别本际与非本际。这就是:【断忆想分别】的原故。凡行者不可贪著无明。〔清净意根也不可贪恋〕当知一切法皆无所有。〔毕竟空,无所得。〕此种清净意根之【法不尔如所说】,即是法尔如是,如如执著,如是如是,如果强说:[一切法无所有]的话,〔又落无边〕那么,这种人即是说【知见】不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同理,如果行人能够通达一切【法无所有】的话,〔即可不落二边〕这种不落二边的境界〔状态〕就是即得于【明】。〔明明了了,如染不择。〕行者真若於此境界中,其屏幕上,除了【明明了了】的境界状态,更无馀明。〔此中无明无须再明,明与无明,本际无二。〕 
 
  【经】但知见无明是名为明。云何为知见无明。所谓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所得。一切法虚妄颠倒。一切法不尔如所说,是名知见无明。知见无明即为是明。何以故?明无所有故无明因缘诸行者诸法无所有。凡夫入无明闇冥中。狂惑作诸行业。是行业无形无处是无明不能生行业。无法而起作故。
 
  [解]:谛听!谛听!一切行者只管【知见】其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无明是名为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会说:【知见~无明】呢?正所谓:一切法无所有。〔知见无明皆无自性〕一切法皆无所得。〔毕竟空~刹那间〕一切法虚妄颠倒。〔颠倒~回互~旋〕一切法不尔如所说,〔皆不实有〕这就是名【知见无明】。(注:大乘佛法皆是辩证的,不二本身就是对二说的。前半句[知见无明],后半句就是[无明即为是明]。由此可知:二者一如,不二法门。)知见无明即为是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无所有的原故,所以无明因缘诸行者,诸法皆无所有。〔无所有,毕竟空。〕凡夫入无明闇冥中〔误以为实有之〕,于是狂惑〔生发〕作诸行业。〔善,恶,无记,三业相续。〕如是行业,无形无处,是为无明,〔无为~轨则〕不能生行业。但凡夫俗子们,无法而起做作之法故。〔缘起即做作,此乃轨则也。凡轨则者,无好无坏,如染不择。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经】说无明因缘诸行业。诸行业无有聚集。若是处若彼处来诸行业。亦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现在。无明无明性空。行业行业性空。诸行业无所依。但依无明起诸行业。诸行业不依无明。无明不依行业。无明不知无明。行业不知行业。如是无明诸行业。以颠倒故从无明生。此中不得无明。不得诸行业。不得无明性。不得诸行业性。但以闇冥数名闇冥。以是无明闇冥故。分别说行业。从无所有法而起作故。无明行业皆无所有。
 
[解]:注意!如果说无明因缘诸行业的话,〔无明缘起就是轨则〕诸行业无有聚集。〔佛说聚集,即非聚集,是名聚集。〕若是处,亦若彼处,皆来自诸行之业。同时,亦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现在。〔非三世之有〕同理,无明与无明之性空。〔无二无别〕行业与行业之性空。〔不二一如〕一切行业皆无所依。〔本非因缘〕但却依无明〔依他起性〕起诸行业。〔始终辩证〕注意!谛听!一切行业不依无明。无明不依一切行业。〔只鉴不择,无二无别。〕无明不知无明。行业不知行业。〔眼不见眼,佛不再佛。〕如是无明以及一切行业。以颠倒〔回互~旋〕故,从无明中生发。〔轨则使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中不得〔实有〕无明。不得〔实有〕诸行业。亦不得无明之自性。更不得诸行业之自性。〔一切法皆无自性〕但以闇冥数名闇冥。〔幻中生幻,梦中作梦。〕以是无明闇冥故,〔缘起~方便〕分别说一切行业。从无所有法而起作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明行业皆无所有。〔无明就是缘起无自性〕
 
  【经】行业因缘识者,识不依行业。亦不离行业生识。行业亦不生识。何以故?行业不知行业。行业亦无持来者,但颠倒众生从行业生识。是识不在行业内。不在行业外。亦不在中间。是识无有生者,亦无使生者,但缘行业相续不断故有识生。智者求识相不可得。亦不得识生。识亦不知识。识亦不见识。识不依识。识因缘名色者,名色不依识。亦不离识生名色。是名色亦不从识中来但缘识故。凡夫闇冥贪著名色。识亦不至名色。智者於此求名色。不可得不可见。是名色无形无方。从忆想分别起。是名色相识因缘故有。识性尚不可得。何况从识缘生名色。若决定得是名色性者无有是处。
 
  [解]:一切行业皆是因缘成就识者,〔根尘识〕识不依行业。〔本非因缘〕亦不离行业生识。〔辩证思维〕行业亦不生识。〔没有一个作者在,佛法否定一切本体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行业不知行业。〔法法不相到〕行业亦无持来者,〔本非因缘〕但颠倒众生从行业中生发出识。〔误认实有〕但是,注意!谛听!此识不在行业内。不在行业外。亦不在中间。〔三不在〕是识无有生者,亦无使生者,〔没有主宰者〕但缘行业相续不断故有识生。〔这就是辩证之缘生〕一切智者〔觉性〕求识相不可得。〔识乃名相,本无实际。〕亦不得识生。识亦不知识。识亦不见识。识不依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识因缘名色者,〔只是因缘生〕同理,名色不依识。亦不离识生名色。是名色亦不从识中来但缘识故。(注:缘识不从识,充满了辩证之关系。)凡夫闇冥贪著名色。识亦不至名色。(注:凡夫执着,执名色为实有。<经>曰:若言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智者於此状态下,深知欲求名色,即不可得,亦不可见。〔本非实有〕这种【名色】,本身就是无形无方。〔纯粹形而上者〕从忆想分别起。(注:人类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以意识再现真实者。)这种意识中〔决不走样者〕本身就是【名色】之相识因缘故有。〔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切皆是假安立。这种【识性】尚不可得,更何况从识缘生名色耶?〔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果你是一个【决定得~自性有】者的话,那么,你所认知的[名色之性]者,必将是【无有是处】的。〔不可取,应远离。〕
 
  【经】名色因缘六入者,是六入因名色起名在身中故有出入息。利益身及心心数法。是六入皆虚诳无所有。从分别起有颠倒用六入因缘触者,是触依色而有触不触色。何以故?色无所知与草木瓦石无异。但从六入起故分别说触。何以故?六入尚虚妄无所有。何况从六入生触。触空无所有。从忆想颠倒起。是触无方无处。触空以无触性故。触不知六入。六入亦不知触。
 
  [解]:名色是缘生【六入】者,这个六入因名色缘起之[是名]在身中,故有出入生息。〔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利益其身以及[心心数法]。〔刹那刹那,生灭相续。〕这种六入皆是虚诳无所有者。〔缘起幻化,本自虚幻。〕从分别起,有颠倒用,六入因缘,方生触者,是触依色而有,触不触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色无所知与草木瓦石无异。但从六入起故分别说触。(注:色本身无知,因触而生识。故缘生于六入。)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既然知道【六入尚虚妄无所有】,那么,更何况从[六入~虚妄]中,生发出来的触呢?此触亦空无所有。皆从忆想颠倒中起。这种【触】,无方无处。其触性空,以无触之[自性~本体]故,触不知六入。六入亦不知触。〔法法不相到〕
 
  【经】触因缘受者,是受不在触内不在触外。不在中间。是触亦不馀处持受来。而从触起受。是触尚虚妄无所有。何况从触生受。诸受无一决定相。诸受皆无所有。从颠倒起有颠倒用。
 
  [解]:触者,因缘于受者,这个【受】者,即不在触内,也不在触外,更不在中间。〔三无业者,彻底的无产阶级。〕是触亦不馀处持受来。(注:这就是辩证。不在是处,不在非处,亦不在非非处。恰在二者的[关系~性]处。)而从触起受。是触尚虚妄无所有。何况从触生受,〔必然也虚妄无所有,毕竟空,无自性。〕诸受无一〔实有的〕决定相。诸受皆无所有〔亦无自性〕,只是从颠倒〔回互~旋〕中生起,由此产生了颠倒之用。(注:经文中的〔颠倒〕二字,是专指轨则范畴之内的事物,变化返覆之运动性,而不是言对错,更没有否定之义。这一点,前人不讲,我们讲。还释迦法义于本怀。)
  
  【经】受因缘爱者,是受不於馀处持爱来。受亦不与爱合。受亦不知爱不分别爱。爱亦不知受不分别受。爱不与受合。是爱亦不依受。亦不离受有爱。受中尚无受相。何况受因缘生爱。爱不在受内不在受外不在中间。爱亦不在爱内亦不在爱外亦不在中间。爱中爱相不可得。是爱但从虚妄忆想颠倒相应故名为爱。是爱非过去未来现在。是爱非以缚相故起。是爱亦非缚相。但以因缘相续不断故。说受因缘爱。智者知见是爱无处无方。空无牢坚。虚妄无所有。
 
  [解]:受者,因缘于爱者,这个【受】不於馀处持爱来。受亦不与爱合。〔此非二者之和合〕受亦不知爱不分别爱。爱亦不知受不分别受。〔二者相互无知〕爱不与受合。〔二者一如〕是爱亦不依受。亦不离受有爱。〔辩证回互〕受中尚无受相。何况受因缘生爱。〔爱亦无爱相〕爱不在受内,不在受外,不在中间。〔三无自性〕爱亦不在爱内,同时,也不在爱外,更不在中间。〔只在关系中存在,这里的关系就是性。〕爱中爱相不可得。〔只存法义,没有法相。〕是爱但从虚妄忆想颠倒相应故名为爱。〔缘起幻化的过程就是爱〕是爱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不受时空之束缚〕是爱非以缚相故起。〔无缚无脱〕是爱亦非缚相。〔无人缚汝〕但以因缘相续不断故。〔刹那间相续〕这就是说:【受因缘爱】。智慧的觉者知晓照见〔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爱无处无方。〔缘起无方所〕空性本无牢坚。〔缘起就是性空〕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无所有。〔毕竟空,无自性。〕
 
  【经】爱因缘取者,爱不於馀处持取来。爱不与取合。爱亦不能生龋有爱故说名龋随因缘和合故说。取不与爱合亦不散。爱不与取合亦不散。取不在爱内不在爱外亦不在中间。爱尚无有何况爱因缘生龋诸取决定相不可得。智者知见是取虚妄无所有。取中无取相。是取非过去未来现在。取不在取内不在取外不在中间。是取但从颠倒起因。本缘生。今众缘故有龋无有法若合若散。是取无有根本。无一定法可得。凡夫受是虚妄龋是诸行皆虚妄故。世间为取所系缚。智者通达是取虚妄空无牢坚。无有根本。无一定法可得。取因缘有者,是取不持有来。是取不能生有。而说取因缘有。是有不在取内不在取外不在中间。有不依止龋取不与有合亦不散。但以众缘和合故。
 
  [解]:爱者因缘取者,爱不於馀处持取来。爱不与取合。爱亦不能生龋有爱故说名龋随因缘和合故说。(注:全部十二因缘皆是一个法理,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亦不无因生。何以故?法本无生。因缘和合聚集而生。一切众生,只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聚集而生。)取不与爱合亦不散。爱不与取合亦不散。〔手心手背,不聚不离。〕取不在爱内,亦不在爱外,更亦不在中间。〔不受空间束缚〕爱尚无有,何况爱因缘生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诸取决定相不可得。〔法无定法,岂有定相?〕智者的一切知见皆是幻取虚妄,本无所有。取中亦无取相。是取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不受时间束缚〕取不在取内,亦不在取外,也不在中间。〔不受空间束缚〕是取但从颠倒起因。〔缘起自旋,本无它因。〕本从缘生。〔缘不再缘〕今众缘故有龋〔相染之因,因就是缘,缘就是因,因缘回互,旋之不绝。〕无有一个【实法】是若合若散的。这里的【取】无有一个〔根本〕存在。〔法无自性,更无本体。〕没有一个定法可得。凡夫受是虚妄龋〔相染〕而起,其中诸行皆是虚妄不实故。世间〔凡夫俗子〕为取所系缚。智者〔觉者〕通达这种【取】本身就是:虚妄的空无牢坚的,无有根本的。无一定法可得者。此【取】乃是:因缘而有者,是取不持有来,亦不能生有。而只可言说:【此取因缘而有】。这个所谓的【有】,它不在取内,亦不在取外,亦不在中间。〔只在它们的【关系~性】中。〕此种[有]不依止龋,〔不它生〕其〔取〕不与有合,〔非二合一〕亦不散。〔非离缘而有因〕但以众缘和合故。〔辩证~因缘~回互~颠倒~旋〕
 
  【经】说取因缘有。取不能生有。取不分别有。取尚虚妄无所有。何况从取因缘生有。有无有持来者,有中有不可得。有不在内有不在外有不在中间。是有非过去未来现在。智者通达是有虚妄。颠倒相应无合无散。有无所知无所分别。是有无处无方。是有无前际无後际无中际。是有非有故非无故。但随顺十二因缘故说是有。智者通达有相空无牢坚。有因缘生者,是有不持生来。生亦不与有合亦不散。是生不在有内不在有外不在中间。有不能生生。亦不离有有生。但示十二因缘相续。说有因缘生。有与生非缘非不缘。有尚不可得。何况从有生生。
 
  [解]:说取者,也是因缘生有。虽然【取】不能直接生有。但取不分别于有。〔取就是有〕由于取尚虚妄无所有,更何况从取中因缘生有呢?(注:这就是辩证,二者因缘而有。有就是空,空即是佛。)此〔有〕无有持来者,〔没有一个出生它的实有因缘在。这就是:本非因缘。〕有中之有,本不可得。此种〔有〕不在内有,不在外有,不在中间有。〔只在因缘有。这就是:非自然性。〕这里的【有】,即非过去,亦非未来,更非现在。〔然而却是缘起本有。这就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智者通达是有虚妄。〔觉者当晓:本无自性。〕颠倒相应无合无散。〔颠倒~回覆~相应〕此〔有〕即无所知,亦无所分别。〔鉴照无别,决不走样。〕这里的【有】无处无方。〔无缚无脱〕是有无前际,亦无後际,也无中际。〔三际不可得,本际非因缘。〕是有非有故,亦非无故。〔非有非无〕但随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之关系【性】者,不虚也。〕故说是有。〔缘生本有〕智者〔觉性〕通达有相,本身就是[空无牢坚]者。此种有者,恰是【因缘生】者,是〔有〕不持生而来。〔本非因缘〕生亦不与有合,但亦不与有散。〔即是即非,不二法门。〕这里的【生】,即不在有内,亦不在有外,不在中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所〕此有不能出生另外一个生。亦不离有,而另外有一个生。〔生即是有,有即是生。无限法义,无限辩证。〕但示十二因缘相续。(注:行者,只管遵从十二因缘〔轨则〕而行持就是了。这就是:总持于世者。也就是菩萨行。)言说此【有】就是:因缘所生。有与生非缘非不缘。〔持世~辩证~旋〕有尚不可得,更何况从有而出生另外一个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经】智者通达是生不依於有生。生中无生相。生中无自性。生中无根本。无一定法可得。智者通达是生无性无所有。但示十二因缘和合相续。故说有因缘生。生无有法若合若散。生不在有内不在有外亦不在中间。是生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生前际後际中际不可得。是生根本不可得。智者通达从众因缘生颠倒相应虚妄无所有如幻化相。
 
  [解]:真正的【智者】,必然是:通达是生不依於有生。〔依他起性〕生中没有一个实有的[生相]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种生中,无有自性。〔缘生无相,即非本体。〕生中无根本。〔本非因缘,没有一个实有者,佛法不承认任何本体的存在。大乘佛法是最彻底的【无我】者。人类所谓的[大同世界]就在当下,众生无我,本自大同。此【大同】,不从他生,不从自生,不从共聚而生,只从因缘而生。因缘无我,平等性智,人类若能回归【清净意根】之处,本然世界大同。正所谓: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心中无我,天下大同。〕此世界〔本然大同〕没有任何一个〔定法〕可得。〔无阶级,无斗争,无门派,无取舍,无爱憎〕此中的智者必然是通达一切【缘生无自性亦无所有】的正知正见。〔正见无所有,所以本大同。〕真行者但示十二因缘[和合相续]即可。故说有:因缘而生。生此无有之法,若合若散。〔辩证~缘生〕此种缘生即不在有内,亦不在有外,更不在中间。此种【缘生】即非过去,亦非未来,更非现在。〔三生不可得〕此种不可得之【生】,前际,後际,中际,本际不可得。〔本非因缘〕这种本际【缘生】,从根本上讲:一切不可得。由此,一切智者皆能通达:[从众因缘中出生颠倒相]觉者应当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照~鉴】一切缘起,皆是虚妄无所有,即遍计所执性之如幻如化,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之相。〔七识如染~只鉴不择〕
 
  【经】生因缘老死忧悲苦恼者,是生不持老死忧悲苦恼来。生亦不能生老死忧悲苦恼。老死忧悲苦恼。不在生内不在生外不在中间。老死忧悲苦恼。亦不依生。以生故老死忧悲苦恼可说。但示众因缘生法故。生不与老死忧悲。苦恼合亦不散。生中生尚不可得。何况生因缘老死苦恼。老死苦恼中老死苦恼不可得。何以故?老死苦恼不在老死苦恼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老死苦恼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老死苦恼不与老死合亦不散。但颠倒相应众缘和合。具足十二因缘。故说生因缘老死苦恼。老死苦恼无所依止。老死苦恼决定相不可得。老死苦恼前际後际中际不可得。智者通达老死苦恼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无有根本不作不起不生。
 
  [解]:生者,因缘出老死,以及忧悲苦恼者,这个【生】者,即不持老死忧悲苦恼来。〔因不从果来〕生亦不能生老死忧悲苦恼。〔生无分别,亦无取舍,生者,众缘之轨则也。〕作为【老死忧悲苦恼】者,即不在生内,不在生外,更不在中间。同理,老死忧悲苦恼者,亦不依赖于生。正是因为:以其生发的原故,老死忧悲苦恼,方才可说。〔相辅相成〕一切行者只管其开示大众之【因缘生法】的原故。其中,生不与老死忧悲苦恼等和合亦不与其离散。〔不即不离〕生中之生尚不可得,更何况生因缘老死苦恼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老死苦恼中老死苦恼,本不可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死苦恼不在老死苦恼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三不在〕老死苦恼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现在。〔非三世〕老死苦恼不与老死合亦不散。〔不即不离〕只管顺应【轨则】,随缘显现[颠倒~相应]之众缘和合之相。由此,具足十二因缘。所以说:[生因缘老死苦恼]。但是,谛听!老死苦恼无所依止。〔本不实有〕老死苦恼之决定相〔本体~自性〕本不可得。〔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老死苦恼,前际,後际,中际,皆不可得。〔三际无得〕智者通达老死苦恼虚妄,皆无所有。〔毕竟空~无所得〕其中之【颠倒~相应】无有根本,不作,不起,不生。〔一无三不〕
 
   【经】如是观十二因缘法。不见因缘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亦不见因缘相。但知因缘是无缘。无生 无相无作 无起无根本。从本已来。一切法无所有故。通达是十二因缘。亦见是十二因缘无有作者受者,若法所从因生。是因无故是法亦无。菩萨随无明义故。一切法不可得。入如是观中。无缘即是十二因缘。此中无所生。菩萨观十二因缘是虚妄生。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若法无者是法亦无。是故说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无明是不生不作不起无根本无一定法无缘无所有。菩萨尔时不分别是明是无明。无明实相即是明。因无明故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缘无忆想分别。是故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持世。是名菩萨摩诃萨十二因缘方便智慧。若菩萨能如是通达十二因缘合散。是名菩萨善得无生智慧。何以故?以生灭观则不能善知十二因缘。若观十二因缘集散。是名得无生智慧。若得无生智慧。是名通达十二因缘。
 
  [解]:纵观如是十二因缘法。觉者不见因缘之法相,〔只见缘起之关系〕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三世之中〕亦不见因缘相。〔因缘无相〕但知因缘者,即是无实有之缘。此种【无实之缘】,无生 无相,无作 〔三种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无起无根本〔没有本体〕。从本际已来,一切法皆无所有故。智者,通达此十二因缘。亦见此【十二因缘】无有作者,亦无受者。〔无智亦无得〕如果说【法】之所是从因缘生的话,那么,此种[因],本身就是【空~无】的缘故,于是,此法也就随之是[空~无]了。一切菩萨随无明义故,(注:这里明言:菩萨亦无明。无明者,轨则也。无须再明。)一切法不可得。〔有明即有得,有得则无明。〕行者,若能够契入如是〔清净意根〕观照之中的话,无缘〔实有之缘,固定之缘,自性之缘。〕即是十二因缘。此中无有所生之相。〔法本无生〕菩萨观十二因缘,皆是虚妄之生。由此,随顺无明〔菩提〕之义趣,从而通达十二因缘。如果是【法无】者的话,那么此十二因缘法亦无。〔一切法皆无〕是故说随顺无明义。〔无明本真义〕通达十二因缘之【无明】,即是不生,不作,不起,无根本,无一定法,无缘,无所有。〔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本体性。〕菩萨尔时,〔觉悟之时〕不分别是明,还是无明。〔明与无明,皆不实有。〕其中,无明实相即是明。〔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本佛。〕因其无明的缘故,所以,一切法皆无所有。由此可知:一切法无缘,无忆想,无分别。〔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是故,随顺无明之义,通达十二因缘。〔无明者,如义也。〕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如是方名:菩萨摩诃萨十二因缘方便智慧。〔辩证~权巧〕若菩萨能如是通达十二因缘之【合~散】,那么,才是真菩萨。此名为:[菩萨善得无生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以生灭观其〔轨则〕,则不能善知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实乃轨则也。〕若观十二因缘之【集~散】,是名得无生智慧。〔切忌以生灭观不生不灭〕若得无生智慧。是名通达十二因缘。〔无明缘行,本无生者。正所谓:无生法忍也。〕
 
  【经】如是观十二因缘法。不见因缘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亦不见因缘相。但知因缘是无缘。无生 无相无作 无起无根本。从本已来。一切法无所有故。通达是十二因缘。亦见是十二因缘无有作者受者,若法所从因生。是因无故是法亦无。菩萨随无明义故。一切法不可得。入如是观中。无缘即是十二因缘。此中无所生。菩萨观十二因缘是虚妄生。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若法无者是法亦无。是故说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无明是不生不作不起无根本无一定法无缘无所有。菩萨尔时不分别是明是无明。无明实相即是明。因无明故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缘无忆想分别。是故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持世。是名菩萨摩诃萨十二因缘方便智慧。若菩萨能如是通达十二因缘合散。是名菩萨善得无生智慧。何以故?以生灭观则不能善知十二因缘。若观十二因缘集散。是名得无生智慧。若得无生智慧。是名通达十二因缘。
 
  [解]:纵观如是十二因缘法。觉者不见因缘之法相,〔只见缘起之关系〕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三世之中〕亦不见因缘相。〔因缘无相〕但知因缘者,即是无实有之缘。此种【无实之缘】,无生 无相,无作 〔三种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无起无根本〔没有本体〕。从本际已来,一切法皆无所有故。智者,通达此十二因缘。亦见此【十二因缘】无有作者,亦无受者。〔无智亦无得〕如果说【法】之所是从因缘生的话,那么,此种[因],本身就是【空~无】的缘故,于是,此法也就随之是[空~无]了。一切菩萨随无明义故,(注:这里明言:菩萨亦无明。无明者,轨则也。无须再明。)一切法不可得。〔有明即有得,有得则无明。〕行者,若能够契入如是〔清净意根〕观照之中的话,无缘〔实有之缘,固定之缘,自性之缘。〕即是十二因缘。此中无有所生之相。〔法本无生〕菩萨观十二因缘,皆是虚妄之生。由此,随顺无明〔菩提〕之义趣,从而通达十二因缘。如果是【法无】者的话,那么此十二因缘法亦无。〔一切法皆无〕是故说随顺无明义。〔无明本真义〕通达十二因缘之【无明】,即是不生,不作,不起,无根本,无一定法,无缘,无所有。〔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本体性。〕菩萨尔时,〔觉悟之时〕不分别是明,还是无明。〔明与无明,皆不实有。〕其中,无明实相即是明。〔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本佛。〕因其无明的缘故,所以,一切法皆无所有。由此可知:一切法无缘,无忆想,无分别。〔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是故,随顺无明之义,通达十二因缘。〔无明者,如义也。〕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如是方名:菩萨摩诃萨十二因缘方便智慧。〔辩证~权巧〕若菩萨能如是通达十二因缘之【合~散】,那么,才是真菩萨。此名为:[菩萨善得无生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以生灭观其〔轨则〕,则不能善知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实乃轨则也。〕若观十二因缘之【集~散】,是名得无生智慧。〔切忌以生灭观不生不灭〕若得无生智慧。是名通达十二因缘。〔无明缘行,本无生者。正所谓:无生法忍也。〕

  【经】生因缘老死忧悲苦恼者,是生不持老死忧悲苦恼来。生亦不能生老死忧悲苦恼。老死忧悲苦恼。不在生内不在生外不在中间。老死忧悲苦恼。亦不依生。以生故老死忧悲苦恼可说。但示众因缘生法故。生不与老死忧悲。苦恼合亦不散。生中生尚不可得。何况生因缘老死苦恼。老死苦恼中老死苦恼不可得。何以故?老死苦恼不在老死苦恼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老死苦恼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老死苦恼不与老死合亦不散。但颠倒相应众缘和合。具足十二因缘。故说生因缘老死苦恼。老死苦恼无所依止。老死苦恼决定相不可得。老死苦恼前际後际中际不可得。智者通达老死苦恼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无有根本不作不起不生。
 
  [解]:生者,因缘出老死,以及忧悲苦恼者,这个【生】者,即不持老死忧悲苦恼来。〔因不从果来〕生亦不能生老死忧悲苦恼。〔生无分别,亦无取舍,生者,众缘之轨则也。〕作为【老死忧悲苦恼】者,即不在生内,不在生外,更不在中间。同理,老死忧悲苦恼者,亦不依赖于生。正是因为:以其生发的原故,老死忧悲苦恼,方才可说。〔相辅相成〕一切行者只管其开示大众之【因缘生法】的原故。其中,生不与老死忧悲苦恼等和合亦不与其离散。〔不即不离〕生中之生尚不可得,更何况生因缘老死苦恼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老死苦恼中老死苦恼,本不可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死苦恼不在老死苦恼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三不在〕老死苦恼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现在。〔非三世〕老死苦恼不与老死合亦不散。〔不即不离〕只管顺应【轨则】,随缘显现[颠倒~相应]之众缘和合之相。由此,具足十二因缘。所以说:[生因缘老死苦恼]。但是,谛听!老死苦恼无所依止。〔本不实有〕老死苦恼之决定相〔本体~自性〕本不可得。〔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老死苦恼,前际,後际,中际,皆不可得。〔三际无得〕智者通达老死苦恼虚妄,皆无所有。〔毕竟空~无所得〕其中之【颠倒~相应】无有根本,不作,不起,不生。〔一无三不〕

  【经】如是观十二因缘法。不见因缘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亦不见因缘相。但知因缘是无缘。无生 无相无作 无起无根本。从本已来。一切法无所有故。通达是十二因缘。亦见是十二因缘无有作者受者,若法所从因生。是因无故是法亦无。菩萨随无明义故。一切法不可得。入如是观中。无缘即是十二因缘。此中无所生。菩萨观十二因缘是虚妄生。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若法无者是法亦无。是故说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无明是不生不作不起无根本无一定法无缘无所有。菩萨尔时不分别是明是无明。无明实相即是明。因无明故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缘无忆想分别。是故随顺无明义。通达十二因缘。持世。是名菩萨摩诃萨十二因缘方便智慧。若菩萨能如是通达十二因缘合散。是名菩萨善得无生智慧。何以故?以生灭观则不能善知十二因缘。若观十二因缘集散。是名得无生智慧。若得无生智慧。是名通达十二因缘。
 
  [解]:纵观如是十二因缘法。觉者不见因缘之法相,〔只见缘起之关系〕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三世之中〕亦不见因缘相。〔因缘无相〕但知因缘者,即是无实有之缘。此种【无实之缘】,无生 无相,无作 〔三种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无起无根本〔没有本体〕。从本际已来,一切法皆无所有故。智者,通达此十二因缘。亦见此【十二因缘】无有作者,亦无受者。〔无智亦无得〕如果说【法】之所是从因缘生的话,那么,此种[因],本身就是【空~无】的原故,于是,此法也就随之是[空~无]了。一切菩萨随无明义故,(注:这里明言:菩萨亦无明。无明者,轨则也。无须再明。)一切法不可得。〔有明即有得,有得则无明。〕行者,若能够契入如是〔清净意根〕观照之中的话,无缘〔实有之缘,固定之缘,自性之缘。〕即是十二因缘。此中无有所生之相。〔法本无生〕菩萨观十二因缘,皆是虚妄之生。由此,随顺无明〔菩提〕之义趣,从而通达十二因缘。如果是【法无】者的话,那么此十二因缘法亦无。〔一切法皆无〕是故说随顺无明义。〔无明本真义〕通达十二因缘之【无明】,即是不生,不作,不起,无根本,无一定法,无缘,无所有。〔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本体性。〕菩萨尔时,〔觉悟之时〕不分别是明,还是无明。〔明与无明,皆不实有。〕其中,无明实相即是明。〔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本佛。〕因其无明的原故,所以,一切法皆无所有。由此可知:一切法无缘,无忆想,无分别。〔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是故,随顺无明之义,通达十二因缘。〔无明者,如义也。〕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如是方名:菩萨摩诃萨十二因缘方便智慧。〔辩证~权巧〕若菩萨能如是通达十二因缘之【合~散】,那么,才是真菩萨。此名为:[菩萨善得无生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以生灭观其〔轨则〕,则不能善知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实乃轨则也。〕若观十二因缘之【集~散】,是名得无生智慧。〔切忌以生灭观不生不灭〕若得无生智慧。是名通达十二因缘。〔无明缘行,本无生者。正所谓:无生法忍也。〕

  【经】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入通达欲证无生智慧。应当如是勤行修集是十二因缘智慧,则能观证十二因缘无生相。持世。若菩萨摩诃萨知无生即是十二因缘者,即能得如是十二因缘方便。是人以无生相知见三界。疾得无生法忍。当知是菩萨於诸现在佛得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菩萨不久当得受记次第受记。持世。如是善人因与受记得安隐心。於一切法旨趣方便中。得智慧光明。是人通达十二因缘是无生。是人得近现在诸佛。是人於诸恶魔无所怖畏。是人度生死流得到陆地。是人得度无明淤泥。是人得到安隐之处。持世。若我今世若我灭後。若闻若信若读诵若修习是十二因缘方便者,我与是人授记不久当得无生法忍。我亦记是人不久当於现在诸佛所。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解]:总持于世者!注意谛听!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入通达,欲证无生智慧。〔一切菩萨全部通达无生法忍〕应当如是勤行修集:是十二因缘智慧。〔轨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智慧〕则能观照亲证十二因缘无生之相。〔法义之相,是名世界。〕持世!谛听!若菩萨摩诃萨知无生即是十二因缘者,即能得如是十二因缘方便。〔无生就是方便,无明就是无生。即:无明本是方便。〕是人以无生相知见三界。疾得无生法忍。〔无明当下即是法忍〕当知是菩萨於诸现在佛得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亲证无上正等正觉〕是菩萨不久当得受记次第受记。〔方便入世之次第〕总持于世者!注意谛听!如是善人,因与受记,即可得安隐之心。〔即平等性智〕於一切法旨趣方便之中,皆可得证智慧光明。是人通达十二因缘是无生。〔法忍无生者〕是人得近现在诸佛,并于一切诸恶之魔现前之时,无所怖畏。〔魔本是空〕是人巧度生死之流,得到陆地。〔真觉者,此岸即彼岸。〕是人得度无明淤泥。〔莲花生于污泥之中〕是人得到安隐之处。〔心态平和〕持世!谛听!若我今世,若我灭後。若闻若信,若读诵若修习,如是十二因缘方便者,我与是人授记不久当得无生法忍。〔无明之始,即是无生法忍。可惜后世,少有人知。〕我亦记是人,不久当於现在一切佛所。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真无明者,即得无上正等正觉。〕



 
【西蜀法义研究】
2023-04-09
西蜀·净然 ~ 直解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上一篇:《持世经·十八性(下)》西蜀•净然-直译

下一篇:【持世经·十八性 (上)】西蜀净然-直解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