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
【经】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菩萨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坚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虚妄无所有。从忆想分别起。眼性无有决定相。虚空性是眼性。譬如虚空无决定相。无根本故眼性亦如是,无决定相亦无根本故。何以故?眼性中实事不可得故。眼性无处无方。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性无决定相以无事故。眼性事不可得。众因缘生故。眼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先业果报。属现在缘故数名眼性。眼性者即是无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识行处故数名眼性。
[解]: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什么才是【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呢?请注意:菩萨摩诃萨于缘起方便之中正确的观察[十八种性],也就是世俗所言的【十八界】。(注:鸠摩罗什译本,把玄奘法师译文的【界】,在这里译为[性]。性就是界。界指空间里的定位。性指时间与空间一如不二的关系。二者,倾向性不同。)行者应作是念:眼性于眼性中不可得。因为,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性无方所,界在定位。二者本质不同。〕其【眼性】者,乃无常无坚,以及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不见眼〕眼性虚妄无所有。〔亦无方所〕从忆想分别〔形而上〕起。眼性无有决定相。〔无本体〕虚空性是眼性。〔打哪儿指哪儿〕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虚空无相,不拒任何相。一个都不少。〕无根本故眼性亦如是,无决定相亦无根本故。〔性非本体〕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切眼性中的【实事】,皆是不可得的。此眼性无处无方。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眼性无决定相以无【实~事】的原故。眼性之事物皆不可得。〔无自性〕众因缘生故。〔缘生本是性〕眼性不过去,不未来,亦不现在。眼性眼相皆不可得。〔无智亦无得〕眼性但以先业果报。〔种子生现行〕属现在缘故〔因缘而起〕数数名相相续为【眼性】。眼性者〔清净意根之无量功德也〕即是无性。〔没有自性〕眼性中的眼性不可得。〔佛不再佛,性不再性。〕识行处故数名眼性。〔识行之处的[功德无量相],本身就是眼性。〕
【经】若眼根清净。色在可见处意根相应。以三事因缘合。说名为眼性。眼性中无决定眼性相。智者通达无眼性是眼性性持世。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察选择眼性。即通达无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无决定相故说名色性。色无根本无分别何况色性。色性则是亦无根本。色性不在色内不在色外不在中间。但以忆想分别。色在可见处。眼根清净。以意识相应。见现在色故。数名色性。
[解]:行者如果【眼根】清净的话,那么,一切色相在其可见之处,当与意根相应。(注:这就是[根尘识],眼识产生的根源与过程。)以上三事〔根~色~鉴〕因缘和合,称名曰:【眼性】。眼性中无决定眼性相。〔没有固定之相,佛法否定任何本体的存在。〕智慧的觉者,必然是通达其【无眼性是眼性性】之境界的。(注:没有一个固定的眼性,就是眼性之性。此种句式的陈述,读者可以参看<楞伽经>中的【无自性性】之法理法趣。二者同一理趣。)总持于世者!注意谛听!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察~选择】眼性。〔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即可通达无性是色性〔没有自性的无量色相之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那是因为:在【色性】之中一切色相之性〔关系〕,皆是不可得。〔无智亦无得〕这种【色性】,本身就是[不合不散]的〔不二一如〕。其〔色〕之相没有任何一个决定相〔本体〕,故说名:色性〔关系~性〕。色无根本〔本体〕,亦无分别〔二分〕之相,更何况【色~性】耶?其实这个〔色性〕则是亦无根本。〔胜义谛亦无自性〕色性不在色内,亦不在色外,更不在中间。〔此乃形而上,岂可于形而下中求之。〕但以忆想分别中呈现〔关系~性〕。色在可见处,眼根清净,即以意识相应之。〔根尘识缺一不可〕见照之呈现,即在色故,其中数数取趣者〔业力〕名之【相续~刹那】为色性。〔色性就是关系性〕
【经】譬如镜中面像。若镜明净则生色相。镜中色无决定相。镜中无人而见色像。但以外有镜内起色相。如是眼性清净所缘之色。在可见处。如镜中像数名色性。色无性相无形性。无决定性是名色性。诸色相无我故。数名色性。随众生所知故。说名色性。若菩萨知是色性。即知无性是色性。无生性是色性。无作性是色性。何以故?是色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示无所有性。示虚妄性。示假名性。名为色性。如是观察选择色性。是菩萨正观察选择眼识性。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常性。
[解]:譬如镜子中的人面之像。若镜明净则生色相。〔意根清净之像〕镜中色无决定相〔以缘起为相聚〕。镜中没有一个〔人〕,在那里〔看~见〕色像。事实上是:外有境色之尘,内有起色之识〔种子〕相。如是眼性清净所缘之色。〔清净意根上的性鉴〕在可见处〔色尘〕,生起内〔法尘〕,犹如镜中之影像,数数名为【色性】。色本身即无性相,又无形性,其〔实质〕无决定性〔本体~自性〕,是名色性。此种【色性】乃是一切色相中皆无【我】故。数数相续,名为:色性。随众生所知〔共业〕故,方才权巧说名【色性】。如果菩萨知晓了这种没有〔本体〕的色性,那么,即可知晓[无自性]本身就是色性。〔无性即色性〕无生性即是色性,无作性即是色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种【色性】,即不过去,亦不未来,更不现在,仅仅展示其[无所有性]。并且,展示其【虚幻妄想性】,从而示现其假名之性。〔假名安立~是名世界,〕这就是名为:色性。行者如是【观察~选择】之色性,恰恰就是菩萨正确观察与选择的[眼识之性]。〔这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功德无量相〕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常性。(注: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经】眼识性无有根本。无决定法。眼识性无所示。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但以先业因缘起。属现在缘系色缘故数名眼识性。随凡夫颠倒心故。数名眼识性。贤圣通达眼识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识性无决定故。从众因缘生。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识所行处是眼识性。是识无决定故。说无决定相。无生故。示虚妄故。能分别色相故。能示缘故。说是眼识性。随众生所知。如来方便分别。破坏和合一相故。
[解]:眼识之性中,不存在一个〔固定~本体〕的根本。此种【眼识性】本身并无决定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其眼识之性,无所示实。〔若言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本无自性〕但以先业〔共业种子〕因缘而起。属于现在〔当下〕缘系色缘〔和合〕之故,数数相续,名之为:【眼识性】。随顺凡夫颠倒之心故,所以数名眼识性。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通达眼识性即是非性。〔只存法义之性,不涉世俗之相。〕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眼识之性】本身就是[无决定相]故。此种【眼识性】即是从众因缘和合而生。正是因为:属于诸因缘聚集和合之故,所以,才数数名为:眼识性。此种【识】所行处,即是[眼识性]。因为识无决定的原故,所以说:一切法皆无决定相。无生〔法忍〕故,示其虚妄故,能够分别色相之无为区别故,能示现缘起缘生故。这就是:【眼识性】。随众生之所知,应如来之方便分别〔取舍不二〕故,破坏〔抛弃〕其和合一相〔合二为一〕故。(注:真正意义上的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即不是二合一之【和合】观,也不是[一相]不变之本体论。真正意义上的佛法,是不二法门。正所谓:不二是对二说的。大乘佛法,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
【经】说是十八性示识无决定相。但眼清净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说眼识性。示眼识实相故说眼识性。眼识性者示眼所行处。能识色是眼识。性即是说无性。何以故?智者眼识性中。求眼识性相不可得。眼识性中。亦不得眼识性根本。所以者何。无决定性是眼识性。眼识性者以假名说。所说性者即是说不取义。能有所见处是眼识。
[解]:诸佛菩萨言说此种【十八性】,以示其[识]者,本无决定之相。〔本体固定之相〕只有眼〔根〕清净能够知晓一切色相。以上眼根与色相,二法和合,故说[眼识性]。并且,以此〔二法和合〕来示现【眼识】之实相故,所以,才言说:眼识性。一句话:眼识性者,展示眼睛所行之处,能识色的就是眼识。其中【识性】即是说[无自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智者〔贤圣〕皆以【眼识性】中之清净意根屏幕上的〔无为法〕而有差别〔分别~选择〕。而其追求眼识性相,则不可得。因为:在眼识性中,亦不得眼识性之根本。〔法无自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法皆【无决定性】,这就是眼识性。〔眼识性本然非决定〕眼识性者,即是假名言说。〔假安立自性言说〕所说性者,即是说〔一切性〕不取于义。〔法性者,关系也。此义前人不讲,我们讲,还释迦法义于本怀。〕由此当知:能有所见之处者,就是眼识。
【经】意业起是眼识相。故名为眼识。眼性色性眼识性。以是性门。说三事和合。以知诸缘相故。即是离诸性义。所谓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识性。有如是数。得令众生入於实道。此中实无眼性色性眼识性。诸如来说是知见诸性相方便。分别说是诸性。若人通达是诸性方便者,则知三性无性。
[解]:一切有情众生之【意根之业】缘起之时,也就是眼识相。〔屏幕上的影像~内法尘〕故名为眼识。〔眼识源于意根屏幕上的如来藏种子〕眼性色性眼识性。〔三性:根尘识。〕以是性门,方才言说:[三事和合],缺一不可。〔六七八识一合运作〕以其知晓诸缘之相和合故。〔缘生聚集〕即是离诸【自性】义。这就是所谓的[眼性]。这里的色性,也就是眼识性。〔根尘识〕因有如是之数数〔相续〕,即可得令其众生入於实道。此中实无一个眼性,色性,以及眼识性。〔皆不实有〕一切如来〔法义〕言说此种【知见】之性相,方便分别,说是诸性。如果有人通达这里的诸性方便的话,那么,他就应当知晓其三性与三无性。(注:参看<解深密经>中的【六具义】,即三种自性,以及相应的三种无自性。)
【经】何以故?诸性中无性相故。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声性耳识性。鼻性香性鼻识性。舌性味性舌识性。身性触性身识性。皆亦如是。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性。菩萨作是念。意性无决定。根本无所有故。意性中无意性无决定性。是意性。
[解]:为什么这么说?一切法性之中无自性之相的原故。〔法无自性〕一切性中之相不可得故。(注:中土所言的〔自性〕,在这里就是【无自性】。所谓的〔何期自性〕,就是在说:何必期待一个〔自性〕呢?!没有想到,本身就是无自性。)耳性声性耳识性,〔三性一如性〕鼻性香性鼻识性。〔同理一如性〕舌性味性舌识性。〔一如不二性〕身性触性身识性。皆亦如是。〔如如一性〕总持于世者!谛听!谛听!什么才是:菩萨摩诃萨【观~择~意~性】呢?(注:观察选择意根之清净法性。)菩萨作是念:一切意根之性,皆无决定。〔法无定法,何言定性。〕因其本质上显现的就是:根本无所有故。〔本无自性〕意根之性中〔屏幕上〕没有一个〔实有~固定〕之意性存在,更没有一个【决定~不变】之性,而这种〔不决定〕的状态〔境界〕,本身就是【意性】。(注:这里的意性,就是<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之功德无量相〔性〕。也就是无性菩萨所言三性中的【遍计所执相性】。可惜的是,这一点,在法相宗传入中土时,偏离开了释迦本怀。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澄清它。)
【经】譬如诸种子种於大地。因於水润。得日得风。渐渐芽出。芽不从种子出。种子亦不与芽和合。芽生则种子坏。种子不离芽。芽不离种子。芽中无种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业故。示意识故。如种示芽。得名意性。离意性则无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说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但以先业因缘故起。识是意业故。知所缘故。诸性名字合故。现在缘起故。
[解]:这就如同种子种在大地之上,由于有了水的滋润,并得以日照以及风吹,随其日长,渐渐芽出。〔注意谛听!〕此芽不从种子直接而出。种子亦不与芽和合。〔因果相续,而不是因果和合。〕芽生则种子坏。〔递代前行〕种子不离芽,芽亦不离于种子。〔但种子不可等同于芽,这就是辩证。〕芽中无种子,〔今日之溪已非昨日之溪〕意根之性亦如是,〔刹那生灭,末那识,就是阿陀那识,屏幕上的雪花。〕因其能起意根之共业的原故。所以,示现出来的皆是[意识]之果。如种子示现生芽。由此而得名于【意根之性】。离开了意根之性则不会有[意根]的独立存在。意根之性〔屏幕上的关系性〕不可能知晓意根本身。(注:意根是报身范畴,属于缘生物。无缘起,即无意根。历史上,把意根认为〔灵知〕者,转来转去者,〔灵童~活佛〕有违释迦法义之本怀。)假名安立一个字相罢了,权巧方便而说为:【意性】。这个所谓的〔意性〕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空间不在,何须转世?!〕只不过是以先世共业之种子因缘而生起罢了。〔没有一个实有者〕识本身就是【意业】呈现的缘故。行者知其所缘之故。一切性皆是名字〔安立〕和合的缘故,即先世之〔种子〕,现在之缘起〔呈现〕罢了。
【经】数名意性。即是不决定意业相。即是众缘和合相。亦说意性从和合起随众生所知。於第一义中无有意性。何以故?根本无所有故。无生是意性。生无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语。第一义中决定无意性。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智者通达无性是意性。诸菩萨观择法性。无性是法性。法性无自性。自性不可得。无决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决定事亦不可得故。但为起颠倒众生虚妄结缚。有所知故。说言法性。
[解]:一切数取趣之名相,〔补特伽罗〕就是意根之性。〔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涅槃大我。〕也就是不决定〔无自性〕之意根〔屏幕〕之业相。这种境界〔状态〕也就是众缘和合之相。〔缘起性空之相〕也可以言说:【意性从和合起】,并逢缘随众生之所知量。〔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功德无量相〕注意!谛听!行者於第一义中,无有意根之性。〔意根是报身〕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本〔本际非因缘〕无所有故。〔因缘不再因缘〕法本无生就是意根之性。〔本来无一物〕生无所有故。〔无自性而生〕注意!一切【意根之性】就是世俗之性语。〔离开了二谛,没有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中,决定〔根本上〕没有[意根之性]。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些不可得也。(注;第一义谛是关系,不在名相上。清净意根是名相,假安立。只是第二关,还缺向上一路。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只须自悟方可。)智者〔觉性〕通达于【无性是意性】。(注:清净意根之性的本质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毕竟空,无所有。也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菩萨入世行禅者,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菩萨观察其择法之性。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无性是法性】。亦即:[法性无自性]。自性本身就是不可得的。(注:<经>曰:若言自性,无自性就是自性。<楞伽经>曰:无自性性。)这就是[无决定性就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本非因缘〕决定之事亦不可得故。〔亦非自然性〕只是为了缘起之颠倒众生的虚妄结缚,〔假名安立〕方才呈现出来:有所知故,方才说言为【法性】二字。
【经】欲令众生入无性故。故说是法性。何以故?法性中无法性相。是法性从众缘生。众缘生法即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如来於此欲教化众生说是法性。以世俗语言示无性法。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但令众生知见善不善法。以法性说离一切法相。知见毕竟空相故。说毕竟空即是法性。何以故?无所有是法性。法性中无决定有相。
[解]:菩萨欲令众生入其【无自性】故,所以才言说这是[法之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法性之中没有[法性之相]。因为这里的【法性】,是从众缘而生。众缘生法即无自性的。〔缘生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性。〔这就是佛法的核心轨则〕一切因缘法皆从[众缘和合]之颠倒〔辩证~回互~旋〕中,【相续~递进】而生。如来〔法义〕於此欲教化众生,故而言说:此为【法性】。以世俗之语言来展示之为:[无自性法]。这种无自性之法性,即不在内,亦不在外,更不在中间。〔三世本空〕但只是为了令其众生知晓【照~鉴】善不善法。(注:此乃清净意根之鉴性。如染不择,法住法位。)以其法性来说:远离一切法相。〔即是法性〕因其[知见]毕竟空相故。也就是说:毕竟空即是法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其无所有即是法性。由此可知:法性之中无决定有相。〔性不在相上显现〕
【经】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而数名虚空。法性亦如是无决定相。破法相故说名法性。法性即是无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但属众缘与缘合故。数名法性说名法性。如众生所知故。智者证知无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
[解]:菩萨的这种境界〔现象〕就象虚空中没有任何【决定相】一样,所以,才称其为而[虚空]。一切【法性】也是如此,本无决定相。菩萨〔行者〕破除法相的束缚,故说名为:法性。法性者,即是无性。〔无自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法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亦不在现在。此种【法性】只属于众缘与缘合故。〔缘生者,法性也!<经>曰: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即是法,即是佛。〕数名法性者,说名为法性。如众生所知故。〔佛法不离世间法〕正智的觉者,当其证知无性即是法性时,法性本具,非合非散。〔不由做作而得〕法性之中,无法性相,亦无多少,更无美丑,善恶等等。〔即不相对〕以示其性,方便权巧故。说法性名为性。〔此性无自性〕
【经】若行者实通达是法性相。即知见无性。是三界法性中无分别相。众因缘和合故。分别诸法故。说是法性。示无决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见法性。法性是无生相。何以故?法性中无有相。智者通达无相是法性。法性中无分别相。无相无分别故。说名法性。法性中无有住处。无处无起无住无依止。是法性从本已来不生故。
[解]:如果是个真行者〔智者〕,必当切实通达这里的【法~性~相】三者一如,不二法门。即:知见无自性。〔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真如此,三界法性之中,即无分别相。一切皆是众因缘和合故,以及分别诸法故。〔性一相异〕说是法性,展示其:【无决定性即是法性】。智者〔觉性〕非以法性之相故见其法性。因为,法性本是无生相。〔不可相见〕为什么这么说呢?法性中无有相。〔若是相,即非法性。性是相的关系,不是相之本身。〕智者〔觉性〕通达无相即是法性。〔实相无相〕法性中无分别之相。〔分别即非性〕因其无相无分别的原故,方才可以言说:是名法性。法性中无有住处。〔法无方所〕无处,无起,无住,无依止。〔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是法性从本已来不曾生故。〔本非因然~无生法忍〕。
2023-04-11
西蜀·净然 ~ 直解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