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六
《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注:海意菩萨者,喻意:性海如意也。正所谓【心生则法生】,清净意根上的一切法义,皆是佛法。净然如意也。此经乃是此[海意]菩萨所问的【镜鉴之印】法门之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诏译
(注:此章节经文乃是沙门译师,法护奉诏之译文)
 

 

  【经】尔时世尊。告海意菩萨言。海意。若诸菩萨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修学。汝等大士诸所施作。菩萨不应但修捷语利辩。应当如说亦然能行。云何是菩萨如说不能行。海意。谓若菩萨虽具辩慧。而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而作是言。我当成佛已。普召一切众生。广行法施。令诸众生得法满足。然此菩萨。不能勤行修习多闻。亦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虚诳一切众生。此即是为如说不能行。海意。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佛已。普召一切众生。广行法施。令诸众生得法满足。时彼菩萨而能勤行修习多闻。亦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为如说能行。
 
  [解]:尔时世尊。告海意菩萨言。〔此时,世尊告诫曰:〕海意。〔注意谛听!〕若诸菩萨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修学。〔如果菩萨欲证无上正等正觉的话,应当修学:〕汝等大士诸所施作。菩萨不应但修捷语利辩。应当如说亦然能行。〔菩萨不光是能够宣说法理法趣,同时,亦要在实践当中,做到解行合一。〕云何是菩萨如说不能行。〔怎样是解行不一呢?〕海意。〔谛听!〕谓若菩萨虽具辩慧。而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善慧见性后,依然要做到:悟后方修,解行如一。〕而作是言。我当成佛已。普召一切众生。广行法施。令诸众生得法满足。〔觉后者,方才有资格实施法布施。否则,皆是盲修瞎练,误人子弟。〕然此菩萨。不能勤行修习多闻。亦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虚诳一切众生。此即是为如说不能行。〔真正的菩萨,必须多闻善解,深入经藏,参悟公案,寻访名师,承受勘验。否则,取一舍一,解行二分,不是释迦牟尼真正的弟子。〕海意。〔谛听!〕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佛已。普召一切众生。广行法施。令诸众生得法满足。〔如果有菩萨发心:普度众生,广行法施,以正知正信,影响于人,使其有缘众生,皆得法喜。〕时彼菩萨而能勤行修习多闻。亦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为如说能行。〔此等菩萨就是典型的【悟后方修】,多闻善积集一切菩提分法,修正一切众生本有的不实之习性。使其步入解行一如的轨则之缘起当中。这就是典型的【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也。〕
 
  【经】海意。又复如说不能行者。譬如世间若王若臣普召国中一切人民。欲饷美膳悉令饱满。而不备办所须饮食。虚诳国中一切人民。是诸人众既误所食。各于异处求以食之。心怀恚恨呵责而出。海意。菩萨亦复如是。愿为一切众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槃者令至涅槃。而彼菩萨虽有是愿而不勤修多闻。亦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为如说不能行。彼菩萨者。虚诳天人世间。贤圣呵毁亦复嫌弃。安立诤讼而不能为大智之主。不能毕竟圆满誓愿。海意。若欲发起最极难得最上大智。应当于彼无上大乘不生懈退。是故当知。菩萨不应但以语言虚诳一切天人世间。
 
  [解]:海意。〔海意者,性空缘起也。海者,性海本空。意者,缘起意根。二者一如,海意也。请注意谛听!〕又复如说不能行者。〔再谈一谈,解行不一的问题。〕譬如世间,若王若臣,普召国中,一切人民。欲饷美膳,悉令饱满。〔就象在国家内,想让人民丰衣足食。〕而不备办所须饮食。虚诳国中一切人民。〔但却不给他们自由与权力〕是诸人众既误所食。各于异处求以食之。〔于是人民,由于得不到生存的保障,被迫于他方讨饭求食。〕心怀恚恨呵责而出。〔于是,人民怀恨而出离。〕海意。〔性空缘起者,请注意谛听!〕菩萨亦复如是。愿为一切众生未度者令度。〔菩萨就是解救众生苦难的使者〕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槃者令至涅槃。〔欲让众生,没衣者有衣穿,没饭者有食物,没住处,有住地。没解脱的令其解脱。〕而彼菩萨虽有是愿,而不勤修多闻。亦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而此菩萨却从来没有一个实践【救济众生】具体的实际行动。〕此即是为如说不能行。〔此就是【光说不行动】者。〕彼菩萨者。虚诳一切,天人世间,贤圣呵毁,亦复嫌弃,安立诤讼,而不能为。大智之主。不能毕竟圆满誓愿。〔再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行动,也是不能功德圆满的。〕海意。〔注意谛听!〕若欲发起最极难得最上大智。应当于彼无上大乘不生懈退。〔如果要发大愿,就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行动。〕是故当知。菩萨不应,但以语言,虚诳一切,天人世间。〔由此当知:菩萨不应当只是用【语言】忽悠大众,虚诳一切天人世间。〕
 
  【经】复次海意。诸菩萨者。或有人来求请说法时。彼菩萨即当随言。我为汝说如是之法。以如是法化度于汝。乃至弃舍己身亦不吝惜。而是菩萨即不虚诳一切众生。如是因缘汝应当知。复次海意。我念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师子兽王。名不坏身。处于深山岩窟之中。常行慈心。视护一切众生。但以草叶花果而为所食。时彼岩中有二猕猴雄雌共居。后生二子。欲有陀行。乃以其子付托兽王而为守护。付已他行。有一鹫王名曰利见。飞处空中忽然至地。搏取猴子旋转于空。时师子王见其被搏。即向鹫王。说伽陀曰。
 
  [解]:复次海意。〔缘起性空者注意!〕诸菩萨者。或有人来求请说法时。〔如果有人前来求法〕彼菩萨即当随言。我为汝说如是之法。〔菩萨应当随缘说法〕以如是法化度于汝。〔从而度化来者〕乃至弃舍己身亦不吝惜。〔以至于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是菩萨即不虚诳一切众生。如是因缘汝应当知。〔即使失去了生命,菩萨也不会去虚诳忽悠大众的。〕复次海意。〔缘起者谛听!〕我念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师子兽王。名不坏身。〔我的如来藏种子【意念】于无量劫中,称之为:不坏身。〕处于深山岩窟之中。常行慈心。视护一切众生。〔其种子于深山中,护视一切众生。〕但以草叶花果而为所食。〔随缘于花草树果为食〕时彼岩中有二猕猴雄雌共居。后生二子。欲有陀行。乃以其子付托兽王而为守护。〔喻言皆是喻意,读者要从中自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付已他行。有一鹫王名曰利见。飞处空中忽然至地。搏取猴子旋转于空。〔利见者,喻利益凡夫也。取物于空中而旋。〕时师子王见其被搏。即向鹫王。说伽陀曰。〔狮子喻意法趣,伽陀乃佛语之偈颂。此时【法义之王】向鹫王唱诵法理之偈义。〕
 
【经】奇哉鹫王汝知我 放舍此二猕猴子
我此守护令无畏 与彼归趣勿生害
尔时鹫王。即说伽陀答师子王曰。
兽王若能舍己身 我当舍此二猴子
我处空中此为食 无食居空何所为
师子兽王。又复答曰。
我宁舍身与汝食 汝今速放此二猴
我愿视护至菩提 智者应无虚妄语
于是师子兽王说伽陀已。深心坚固而无虚妄。将舍其身。
尔时鹫王见是事已。叹未曾有。说伽陀曰。
世间性命为滋长 能舍己身为护陀
我今舍此二猴子 令汝久住修法行
 
  [解]:奇哉鹫王汝知我〔狮子王肯切道:奇哉!殊胜的鹫王啊!你是知晓我的。〕
放舍此二猕猴子〔请汝放下二个猕猴吧!〕
我此守护令无畏〔我是在保护他们,让他们不感到恐惧的。〕
与彼归趣勿生害〔我与他们同归一处,只为不使其猕猴产生恐惧。〕
 
尔时鹫王。即说伽陀答师子王曰。〔这时,鹫王见状,就用偈言:〕
兽王若能舍己身〔百兽之王啊!汝如果能够舍身救它类。〕
我当舍此二猴子〔我即当放下此二猕猴。〕
我处空中此为食〔我身处虚空之中,正是以此为食的。〕
无食居空何所为〔如果我没有食物了,我又怎么活呢?〕
 
师子兽王。又复答曰。〔狮子王说:〕
我宁舍身与汝食〔我宁愿舍身与汝食之。〕
汝今速放此二猴〔汝今马上放下此二猕猴。〕
我愿视护至菩提〔我愿意佑护注视着他们走向安全解脱之地。〕
智者应无虚妄语〔我乃智圣之人,是不会打妄语的。〕
 
  于是师子兽王说伽陀已。深心坚固而无虚妄。将舍其身。〔说罢,狮子王深心坚固,即欲舍身于鹫王。〕
 
  尔时鹫王见是事已。叹未曾有。说伽陀曰。〔见此状,鹫王深受感动,慨叹:未曾有啊!于是偈言:〕
世间性命为滋长〔世俗间众生皆以生命为珍贵不舍者。〕
能舍己身为护陀〔汝能够做到舍己之命,而护它类者,实乃弥陀也。〕
我今舍此二猴子〔我今敬重汝之品德,放舍二只猕猴。〕
令汝久住修法行〔愿汝久住世间,普度众生也。〕

  【经】海意。汝今当知。彼时不坏身师子王者。勿起异见即我身是。雄猕猴者大迦叶是。雌猕猴者贤护苾刍尼是。二猕猴子者。今罗睺罗及阿难是。利见鹫王者。善爱苾刍是。以是当知。菩萨摩诃萨宁舍己身。终不弃舍为他作护。此即圆满如说能行。
 
  [解]:海意。〔性海意根者谛听!〕汝今当知。彼时不坏身师子王者。勿起异见即我身是。〔汝今当知:那个不坏身狮子王者,就是我身之报现。〕雄猕猴者大迦叶是。〔雄猕猴就是大迦叶。〕雌猕猴者贤护苾刍尼是。〔雌猕猴就是贤护比丘尼。〕二猕猴子者。今罗睺罗及阿难是。〔二个猕猴之子,就是阿难与罗睺罗。〕利见鹫王者。善爱苾刍是。〔利见鹫王,就是善爱比丘。〕以是当知。菩萨摩诃萨宁舍己身。终不弃舍为他作护。此即圆满如说能行。〔以上当知:一切菩萨皆是觉有情者,宁愿舍弃自身,也要保护其它众生之类,这就是圆满如说,解行一如的觉有情。〕
 
  【经】复次海意。又云何是如说能行显明之相。所谓菩萨如说布施。即当弃舍一切所有。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持戒。即当成办一切戒学及头陀功德。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忍辱。即于忿恚诸有过失皆悉断除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精进。即当于诸善法勤求修习。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禅定即当修诸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智慧。即当分别一切章句。起善巧智辩才决定。如所显示此名能行。以要言之。乃至菩萨如说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即当断除一切不善之法。勤求修习一切善法。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质直。即当无诸谄诳虚妄此名能行。如说方便。即当开示方便之门此名能行。如说勤勇。即当策勤离诸懈退此名能行。如说深心坚固。即当离著趣向胜道此名能行。如说誓愿。即当毕竟圆满诸愿此名能行。如说闻持。即当如闻而善修习此名能行。如说积集善行。即当身心俱无懈倦此名能行如说离慢。即当圆满胜智。此名能行。如说积集戒行。即当于戒无所缺漏。此名能行。如说初发心位。即当成办菩萨胜行此名能行。如说无生法忍之位。即当进趣不退转地此名能行。如说一生补处之位。即当进向坐菩提场此名能行。如说坚固积集。即当现证一切智果此名能行。如说转妙法轮。即当于三宝种使令不断此名能行。海意。如是等法。是为菩萨如说能行。当佛世尊说是如说能行法时。会中有五千菩萨。悉得无生法忍。
 
  [解]:复次海意。〔性海意根者谛听!〕又云何是如说能行显明之相。〔什么才是解行一如呢?〕所谓菩萨如说布施。即当弃舍一切所有。〔这就是说:菩萨解行一如时,舍弃一切所有的执着之相。滴水入海,意根独耀于海印之光。〕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持戒。〔如其轨则所显示出来【是名世界】,并且以[不二法门]为其至戒,如染不择,绝不走样。〕即当成办一切戒学及头陀功德。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这样本身就是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之遍计所执性,即解行一如之缘起性相也。〕菩萨如说忍辱。〔菩萨如此,如如不走样者,正可谓:无生法忍也。〕即于忿恚诸有过失皆悉断除如所显示此名能行。〔即使是先前的有所过失,一但转识归根,契入【轨则~鉴照】之性中,亦当海咸一味,不犯错误。此名能行者,法忍无生。〕菩萨如说精进。即当于诸善法勤求修习。〔菩萨于此,如染不择之当下,悟后方修也。从此不迷方向。〕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这就是诸佛菩萨能行者:是名世界。〕菩萨如说禅定即当修诸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悟后方修,不碍禅定解脱之能行也。〕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智慧。即当分别一切章句。〔菩萨不碍一切语言章句之能行能演能示也。〕起善巧智辩才决定。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方便权示一切善巧之言说〕以要言之。乃至菩萨如说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菩萨悟后,能行能断一切不善之法,并集一切善法。〕即当断除一切不善之法。勤求修习一切善法。〔悟后方修者,善与不善,随缘了业。正所谓:不二是对二说的。〕如所显示此名能行。菩萨如说质直。〔这就是菩萨的【悟后~能行】,即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质直~直心道场]也。〕即当无诸谄诳虚妄此名能行。如说方便。即当开示方便之门此名能行。〔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没有这些谄诳虚妄的闲家俱。〕如说勤勇。即当策勤离诸懈退此名能行。〔悟后之菩萨,更当精进之修行一切善法,利乐有情众生。〕如说深心坚固。即当离著趣向胜道此名能行。如说誓愿。即当毕竟圆满诸愿此名能行。〔悟后菩萨,深心坚固,圆满甚深大愿。〕如说闻持。即当如闻而善修习此名能行。〔如是我闻,深心契入佛之性海。〕如说积集善行。即当身心俱无懈倦此名能行如说离慢。即当圆满胜智。此名能行。〔滴水入海,圆满此身。〕如说积集戒行。即当于戒无所缺漏。此名能行。如说初发心位。即当成办菩萨胜行此名能行。〔一切皆在轨则之中,法尔如是,如如之行。〕如说无生法忍之位。即当进趣不退转地此名能行。〔于无生法忍处,行一切能行所行。〕如说一生补处之位。即当进向坐菩提场此名能行。〔一生补处,鉴照如如。此生不觉,更待何身?!〕如说坚固积集。即当现证一切智果此名能行。〔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一切现成,鉴照如如,法果历历。禅师有言:哪个不真?!〕如说转妙法轮。即当于三宝种使令不断此名能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海意。〔性海意根者,谛听!谛听〕如是等法。是为菩萨如说能行。〔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一切缘起,皆是:如來者,诸法如义也。〕当佛世尊说是如说能行法时。会中有五千菩萨。悉得无生法忍。〔正当世尊宣说此义之时,于会大众中,当下即有五千菩萨【悟后方修】者,皆得无生法忍。〕
 
  【经】尔时有一菩萨。名莲花庄严。前白佛言。希有世尊。诸佛如来。以如说能行故。即得一切最上佛法。世尊。如佛所言修行。是即如说能行。佛言。善男子。汝知修行法不。菩萨白佛言。我知世尊。佛言。善男子。随汝乐说修行之法。汝今当说。菩萨白佛言。世尊。修行者。如佛所说。即一切法平等。平等知已。于正位中。以善巧智而不取证三摩钵底。此为菩萨正所修行。
 
  [解]:尔时有一菩萨。名莲花庄严。〔这时,有一名叫莲花庄严的菩萨。〕前白佛言。希有世尊。诸佛如来。以如说能行故。即得一切最上佛法。〔希有殊胜的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来法理法趣,解行如一。即是世间最上之佛法。〕世尊。如佛所言修行。是即如说能行。〔一切如佛所说【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一切缘起法】,本身就是解行如一,绝不走样的。〕
佛言。善男子。汝知修行法不。〔世尊曰:莲花庄严菩萨,你知道怎么才是修行吗?〕
菩萨白佛言。我知世尊。〔莲花庄严菩萨答:伟大的世间尊者!我是知道的。〕
佛言。善男子。随汝乐说修行之法。汝今当说。〔世尊曰:随你实践中的解行一如之法,举例出来,说说看。〕
菩萨白佛言。世尊。修行者。如佛所说。即一切法平等。〔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您所说,一切法皆是【清净意根】上的平等性智。〕平等知已。于正位中。以善巧智而不取证三摩钵底。此为菩萨正所修行。〔在此平等性智的【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于其[自证分~正位]中,以善巧方便之意识心,于楞严大定中,不取人为作意之三摩钵底。这就是菩萨的悟后方修,即真正意义上的实证实修。〕
 
  【经】山王菩萨言。世尊。我亦乐说修行之法。佛言。善男子。随汝意说。菩萨白佛言。世尊。无所修是修行。何以故。菩萨观一切法都无所得。若有所修而非修行。此即是为正修行。
功德光照王菩萨言。世尊。心若随流乃识有所转。何名修行。若菩萨识心于一切法无住。彼即无有少法可住。若无少法可住。彼即是为正修行。
高炬王菩萨言。世尊。无所乐是为修行。无所厌是为修行。世尊。菩萨于一切法中。无高无下。是故无有少法而可乐厌。此即是为正修行。
日藏菩萨言。世尊。若有所依即有所转。若无所依即无所转。菩萨以无依止无动转故。即于一切法无所动摇。此即是为正修行。
勇猛心菩萨言。世尊。心者世间所行。世间驰流。若菩萨于一切心得无心者。即无所思亦无分别。此即是为正修行。
爱见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所知皆悉是苦。若菩萨于一切所知得醒悟者。即无所知亦无所取。是故不入灭受想定。不舍众生不失大悲。此即是为正修行。
 
  [解]:山王菩萨言。〔山中之王菩萨言:〕世尊。我亦乐说修行之法。〔我也愿意宣说解行一如之法。〕
佛言。善男子。随汝意说。〔世尊曰:说说你的观点。〕
菩萨白佛言。世尊。无所修是修行。〔伟大的世尊!无所修才是真正意义上修行。<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何以故。菩萨观一切法都无所得。若有所修而非修行。此即是为正修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观察一切法皆无所得。如果你执着一个修行【方法】,或功夫境界,那反而是[非修行]。如果你放弃一切相上的修行,直接契入【唯论见性】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实证实修。〕
功德光照王菩萨言。〔此时,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功德光照菩萨言:〕世尊。心若随流乃识有所转。〔伟大的世尊!心若随境流转的话,那么,产生出来的阿赖耶识也就是转动的。〕何名修行。〔这怎么叫修行呢?!〕若菩萨识心于一切法无住。彼即无有少法可住。若无少法可住。彼即是为正修行。〔如果,行者的心,不随境转,保持于清净意根上的【只鉴不择】状态,就不会有任何法可以住缚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所以,笔者认为:悟后方修。行者首先必须亲证清净意根的自证分。也就是【见性】之后,方得实修。〕
高炬王菩萨言。〔此时,高高的火炬之王菩萨言:〕世尊。无所乐是为修行。无所厌是为修行。〔伟大的世尊!无乐亦无厌,远离二边者,方才为实修。〕世尊。菩萨于一切法中。无高无下。是故无有少法而可乐厌。此即是为正修行。〔伟大的世尊!一切法平等性智,是故无喜无厌,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此种境界就是实修。〕
日藏菩萨言。〔此时,日藏【如来藏种子】菩萨言:〕世尊。若有所依即有所转。若无所依即无所转。〔伟大的世尊!无所依,即无所转。法本无生,亦无所灭。〕菩萨以无依止无动转故。即于一切法无所动摇。此即是为正修行。〔菩萨何期自性,本不动摇。无自性者,本然修行。〕
勇猛心菩萨言。〔勇猛精进之心菩萨言:〕世尊。心者世间所行。世间驰流。若菩萨于一切心得无心者。即无所思亦无分别。此即是为正修行。〔伟大的世尊!心生则法生。行者若能够【心无所住】时,即不执着于分别取舍中,这就是正修行。〕
爱见菩萨言。〔此时,喜爱【见大】的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所知皆悉是苦。〔如佛所说:知见皆苦。苦者,事物的磨擦与别扭。〕若菩萨于一切所知得醒悟者。即无所知亦无所取。〔明心即可知醒悟,即无取舍。〕是故不入灭受想定。〔即不会断灭意识〕不舍众生不失大悲。此即是为正修行。〔如此,不舍世俗之大悲之心,真如此,这就是实修。〕
 
  【经】香象王菩萨言。世尊。愚夫异生荷诸重担。起于五蕴深重之见。若菩萨了知五蕴得轻利者。即舍诸重担。复能为诸愚夫。宣说弃置五蕴重担之法。是故无有少法起真实想。了知诸法无生无灭。此即是为正修行。
持世菩萨言。世尊。正所行是修行。非邪恶所行。菩萨应当修正方便。云何是正方便。谓一切法平等性。智虚空等故。此即是为正修行。
坚固意菩萨言。世尊。若菩萨有慧方便智。即无生而生。无起而起。于生灭中亦无所住。此即是为正修行。
吉祥峰王菩萨言。世尊。若菩萨观一切法自性寂灭。即不弃舍大悲之铠。见诸勤力不虚果利此即是为正修行。
无碍光菩萨言。世尊。若有所行之迹。是为魔事。若为魔事即非修行。若无所行亦无所住。而彼诸魔伺不得便。乃能超越诸恶魔道。此即菩萨真实修行。
 
  [解]:香象王菩萨言。世尊。〔伟大的世间尊者!〕愚夫异生荷诸重担。起于五蕴深重之见。〔凡夫俗子们于缘起异熟之业力感招下,频频涉取五蕴世俗之见。〕若菩萨了知五蕴得轻利者。即舍诸重担。〔菩萨则能舍弃世俗之见,并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复能为诸愚夫。宣说弃置五蕴重担之法。是故无有少法起真实想。〔六祖慧能曰: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了知诸法无生无灭。此即是为正修行。〔一切法本无自性,无生无灭,行者若能够法忍无生者,即是真正的实修。〕
持世菩萨言。〔入世行禅者〕世尊。正所行是修行。非邪恶所行。〔正确的契入轨则者,即是正修行,否则,即是恶行瞎修。〕菩萨应当修正方便。〔菩萨应当是悟后方修〕云何是正方便。〔为什么这么说呢?〕谓一切法平等性。智虚空等故。此即是为正修行。〔因为,一切法皆是平等性智。行者,只有契入觉性之后,方才可以说是正确的修行。否则,悟前实乃盲修瞎练。〕
坚固意菩萨言。〔意志坚强的菩萨〕世尊。若菩萨有慧方便智。即无生而生。〔如果菩提是有方便智慧者,即可于无生法忍中,随其缘起,方便而生。〕无起而起。于生灭中亦无所住。〔大乘佛法是永恒辩证之旋〕此即是为正修行。〔旋而不灭,起而不执者,则为正修行。〕
吉祥峰王菩萨言。〔吉祥如意,法理畅达者〕世尊。若菩萨观一切法自性寂灭。即不弃舍大悲之铠。〔一切法自性本寂,不舍不取,只存法义,如染不择。〕见诸勤力不虚果利此即是为正修行。〔于缘起中,不忘精进般若智慧,这就是正修行。〕
无碍光菩萨言。〔法义之光,无边无碍,非量通达遍计者〕世尊。若有所行之迹。是为魔事。〔雁过长空,行而无迹。若留所迹,即为魔说。历史上,众多大师论著中的有关功夫境界的【心得体会】之类,拿出来教人,无非就是误人子弟之魔说。〕若为魔事即非修行。若无所行亦无所住。而彼诸魔伺不得便。〔由此,六祖慧能曰: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乃能超越诸恶魔道。此即菩萨真实修行。〔不论禅定解脱者,恰是悟后方修者。〕
 
  【经】勤精进菩萨言。世尊。若有少法乐欲成办。彼即虚其勤力。以一切法无所成办故。是中若有智及所知。即非无意。此即是为正修行。
灭恶趣菩萨言。世尊。若有种类分别所行。何名修行。无种类。无分别。是为修行。彼无种类无分别。即心自性。若能了知心自性者。此即是为真实修行。
善思而思菩萨言。世尊。菩萨随入一切众生心。彼随入已。即了一切众生心而无心。此中无心智所入故。此即是为正修行。
寂意菩萨言。世尊。近寂是为修行。非近寂是为修行。菩萨于其大寂遍寂近寂诸心所缘。若增若减悉无造作。离增减故平等觉了。此即是为正修行。
导师菩萨言。世尊。菩萨发起善根。是正修行。若有所成。即非发起善根。何以故。菩萨发起福行。即是发起智行。福平等故即智平等。智平等故即福平等。福智平等故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故即一切法平等。此即是为正修行。
 
  [解]:勤精进菩萨言。〔悟后方修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进者,目标如一,不二法门。〕世尊。若有少法乐欲成办。彼即虚其勤力。〔凡有挂碍执着者,必被其束缚。〕以一切法无所成办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中若有智及所知。即非无意。此即是为正修行。〔无智亦无得,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功德相。这就是亲证实修。〕
灭恶趣菩萨言。〔意根清净,恶趣自除。〕世尊。若有种类分别所行。何名修行。〔如果分别取舍的话,如果修行呢?〕无种类。无分别。是为修行。〔清净意根上的【平等性智】,本身就是修行。无修之修,方为实修。〕彼无种类无分别。即心自性。〔那种无分别状态的没有自性之境界,才是真正意义上自性。<经>曰:无自性性。〕若能了知心自性者。此即是为真实修行。〔如果能够了知【无自性就是自性】者,本身就是正修行。〕
善思而思菩萨言。〔净虑思维修者,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谛而不动。〕世尊。菩萨随入一切众生心。〔心生则法生,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之法义,皆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也。〕彼随入已。即了一切众生心而无心。此中无心智所入故。〔胜义谛亦无自性〕此即是为正修行。〔无自性就是正修行〕
寂意菩萨言。〔寂静意根之觉有情者〕世尊。近寂是为修行。非近寂是为修行。〔伟大的世间尊者!近于清净意根为修行,还是非亲近意根为修行呢?〕菩萨于其大寂遍寂近寂诸心所缘。〔菩萨应当净寂意根之屏幕上遍计一切所执性,并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建立一切[是名]之心所缘者。〕若增若减悉无造作。离增减故平等觉了。〔随缘增减,亦无造作。远离一切增减之相染,契入本具本觉的平等性智。〕此即是为正修行。〔这就是亲近净寂意根的实证实修。〕
导师菩萨言。〔众生之导师者〕世尊。菩萨发起善根。是正修行。〔一切善根【六根本净】即是正修行。见性之后,凡是在[根]上,随缘无住者,即是正修行。〕若有所成。即非发起善根。〔如果有得有证,有功夫,得境界者,皆是非善根。若有所执,即是二分。凡二分者,皆是伪悟赝品。〕何以故。菩萨发起福行。即是发起智行。〔为什么这么说呢?菩萨是解行如一,福智双修的。〕福平等故即智平等。智平等故即福平等。福智平等故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故即一切法平等。此即是为正修行。〔清净意根上一切法皆是【平等性智】,这境界本身就是正修行。〕
 
  【经】嬉戏王菩萨言。世尊。一切法无分别。是为修行。若菩萨了知一切法法界普摄已。即无有少法若离若合。此即是为正修行。
善思义菩萨言。世尊。诸法依义不依于文。若菩萨解了义故。即于八万四千法蕴。慧能受持读诵解说。然于真实不可说义中。无所动转。此即是为正修行。
清净意菩萨言。世尊。深固心是为修行。菩萨深心具足。即非语言记说。最上所得。但修真实正道。观彼真实道亦无去无来。此即是为正修行。
 
  [解]:嬉戏王菩萨言。〔嬉戏者,快乐而方便也!〕世尊。一切法无分别。是为修行。〔悟后方修,修得就是这个无分别。亦称:不二法门。〕若菩萨了知一切法法界普摄已。〔法界如如,法法平等。缘起意根,性智平等。〕即无有少法若离若合。此即是为正修行。〔不取不舍,只鉴不择,是为正修行。〕
善思义菩萨言。〔闻思修三位一体,净虚于寂根者。〕世尊。诸法依义不依于文。若菩萨解了义故。〔依义不依语〕即于八万四千法蕴。慧能受持读诵解说。〔依智不依识〕然于真实不可说义中。无所动转。此即是为正修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者,是为正修行。〕
清净意菩萨言。〔清净意根之觉有情者〕世尊。深固心是为修行。〔意根坚定者,是为实证实修。〕菩萨深心具足。即非语言记说。〔清净意根本具本觉,非人为作意而成就〕最上所得。但修真实正道。〔向上一路,就是悟后方修之解行一如。〕观彼真实道亦无去无来。此即是为正修行。〔一如者,乃【不二法门】,就是正修行。〕
 
  【经】毕竟无垢思惟菩萨言。世尊。如有垢之衣濯令清洁。无垢之衣其何涤邪。菩萨亦复如是。不以本来清净之心。如实伺察使令清净。若复菩萨。一切心垢烦恼本不转者。彼即清净。若如是清净。此即是为真实修行。
海意菩萨言。世尊。菩萨为善知识所摄受者。即少历辛勤能成正行。何以故。若菩萨力。不能超越诸魔事者。当知彼为诸恶知识之所摄受。若力能超越诸魔事者。当知彼为诸善知识之所摄受。世尊。是故菩萨若欲超越诸魔事者。应当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菩萨为善知识所摄受故。即少历辛勤能成正行。
 
  [解]:毕竟无垢思惟菩萨言。〔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本身就是【毕竟无垢】的,行者若能于此[如染不择]之不走样的如如执著,如是思维者,本身就是【如是我闻】之菩萨境界。〕世尊。如有垢之衣濯令清洁。无垢之衣其何涤邪。〔伟大的世间尊者!脏衣服需要洗涤。意根无染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当年就是在这里【见性】的。〕菩萨亦复如是。不以本来清净之心。如实伺察使令清净。〔菩萨之心亦复如是。本来无垢,何须【勤拂拭】呢?!〕若复菩萨。一切心垢烦恼本不转者。彼即清净。〔烦恼不起,染垢不生,这种境界,恰恰是【悟后方修】的范畴。〕若如是清净。此即是为真实修行。〔只有见性者,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修。〕
海意菩萨言。〔性海意根之菩萨〕世尊。菩萨为善知识所摄受者。即少历辛勤能成正行。〔真正的菩萨必为善知识所摄受,觉一切平等性智,虽少功夫境界,亦能成就正修行。〕何以故。若菩萨力。不能超越诸魔事者。当知彼为诸恶知识之所摄受。〔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知:如果菩萨的智慧之力,敌不过魔子魔孙之力的话,那么,应当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被恶知识所束缚摄受了呢?!〕若力能超越诸魔事者。当知彼为诸善知识之所摄受。〔如果是善知识在摄受,那么,必然会此种境界胜恶魔。〕世尊。是故菩萨若欲超越诸魔事者。应当亲近承事诸善知识。〔所以,一切菩萨,如果要战胜魔事,就必须亲近善知识。〕菩萨为善知识所摄受故。即少历辛勤能成正行。〔如果是悟后方修的菩萨们,就一定会被善知识所摄受,历少而成就巨大,这就是正确的修行。〕
 
  【经】尔时世尊。告海意菩萨言。善男子。汝知魔事不。海意白佛言。世尊。我知魔事。佛言海意。随汝意说。令诸菩萨闻已。即能超越摧伏诸魔外道。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于是海意菩萨而白佛言。如世尊敕当说魔事。唯愿世尊。威神建立。世尊。所谓魔事。有十二种。何等十二。
一者菩萨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非爱物而行惠舍。其心乐欲。以可爱物而行惠舍。心不乐欲。人不乐之物而固与之。人所乐之物而不与之。于所施物起种种想。于所与人起种种想。此为菩萨行布施时第一魔事。
又复世尊菩萨行持戒波罗蜜多时。若见彼于善法戒行律范轨式。而能具足。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净命自资坚持戒行。诸沙门婆罗门。即当亲近尊重。见破戒人呵毁恚怒。于彼之前。自恃戒德毁谤于他。此为菩萨持戒之时第二魔事。
 
  [解]:尔时世尊。告海意菩萨言。〔此时,世尊曰:〕善男子。汝知魔事不。〔你知道什么是魔事吗?〕
海意白佛言。世尊。我知魔事。〔伟大的世间尊者!我知道什么是魔事。〕
佛言海意。随汝意说。令诸菩萨闻已。即能超越摧伏诸魔外道。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世尊曰:那么,你就讲讲吧!也让在场的其他菩萨们,皆能象你一样摧伏魔军,降伏外道。速证无上正等正觉。〕
于是海意菩萨而白佛言。如世尊敕当说魔事。〔尊世尊之令,当为大众说其魔事之因缘。〕唯愿世尊。威神建立。〔只愿世尊,威神建立,佑护我行。〕世尊。所谓魔事。有十二种。〔所谓的魔事,归纳有十二种。〕何等十二。〔何为十二呢?〕
一者菩萨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非爱物而行惠舍。其心乐欲。以可爱物而行惠舍。心不乐欲。人不乐之物而固与之。人所乐之物而不与之。于所施物起种种想。于所与人起种种想。此为菩萨行布施时第一魔事。〔一者,布施之时,如果使受施者,起贪心者,即为魔事。亦称:不如法布施。〕
又复世尊菩萨行持戒波罗蜜多时。若见彼于善法戒行律范轨式。而能具足。乃至小罪犹怀大惧。净命自资坚持戒行。诸沙门婆罗门。即当亲近尊重。见破戒人呵毁恚怒。于彼之前。自恃戒德毁谤于他。此为菩萨持戒之时第二魔事。〔二者,持戒布施时,心生分别,善恶有别,喜善厌恶,看不起有缺陷的人。如此执戒者,不为净戒,是为第二种魔事。〕
 
  【经】又复世尊。菩萨行忍辱波罗蜜多时。欲成忍行。身虽能忍语不能忍。心生嗔恚。见有力人于彼即忍。见劣弱人于彼不忍。复于有力人前显示忍力。于劣弱人前现嗔恚相。彼如是即忍。彼如是不忍。何等处可忍。何等处不忍。若行忍处起憍倨心。于不忍处不速忏悔。此为菩萨行忍辱时第三魔事。
又复世尊。菩萨行精进波罗蜜多时。发起精进。化度声闻缘觉乘人。亦复化度大乘中人。但为声闻缘觉乘人。相续说法。返以大乘之法化诸愚人(此下据梵本标列文义次第于海意菩萨说十二种魔事中止有上三段半少下八段半于佛说十种破魔法门中止有下四段阙上六段既梵本脱落无以补之)。此为第六破魔法门。
复次海意。一切法自性无染。以无染相。化度染污众生。此为第七破魔法门。
 
  [解]:又复世尊。〔其次,伟大的世尊!〕菩萨行忍辱波罗蜜多时。欲成忍行。〔接下来是忍辱波罗蜜〕身虽能忍语不能忍。心生嗔恚。见有力人于彼即忍。见劣弱人于彼不忍。复于有力人前显示忍力。于劣弱人前现嗔恚相。彼如是即忍。彼如是不忍。〔身忍心不忍,或看人下菜,分别对待。〕何等处可忍。何等处不忍。若行忍处起憍倨心。于不忍处不速忏悔。此为菩萨行忍辱时第三魔事。〔如此分别心之忍辱者,是为魔事。〕
又复世尊。菩萨行精进波罗蜜多时。〔第四者,精进波罗蜜。〕发起精进。化度声闻缘觉乘人。亦复化度大乘中人。但为声闻缘觉乘人。相续说法。返以大乘之法化诸愚人(此下据梵本标列文义次第于海意菩萨说十二种魔事中止有上三段半少下八段半于佛说十种破魔法门中止有下四段阙上六段既梵本脱落无以补之)。此为第六破魔法门。〔随现有文档,是第六魔法。我们不做专业考证,只讨论一下现有的文字范畴。〕
复次海意。〔这里好象变换了主语,象是世尊在称呼【海意】菩萨。笔者认为:应有漏文。〕一切法自性无染。以无染相。化度染污众生。此为第七破魔法门。〔一切法本自无生,所以无染。【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如果以无染之法义之相,去度化染污众生,此即为第七种魔事。注意!此处的【破魔法门】费解!疑似传抄有误。〕

  【经】复次海意。一切法自性无生无起。以无生无起相。为诸众生宣说断除生老病死之法。此为第八破魔法门。
复次海意。诸法自性。同于一味而无差别。以同一味无差别相。建立三乘各为说法。令诸众生亦不舍离大乘意乐此为第九破魔法门。
复次海意。若菩萨心意识虽无所依著。而常不忘失大菩提心。虽离诸发起。然不舍离解脱一切众生之心。虽超越诸行。而亦成办菩萨胜行。此为第十破魔法门。海意。如是十种破魔法门。若诸菩萨勤行修习者。即当超越一切魔事。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六
 
  [解]:复次海意。〔其次,性海意根者。注意谛听!〕一切法自性无生无起。〔一切法本无自性,无生无不生。正所谓: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以无生无起相。为诸众生宣说断除生老病死之法。此为第八破魔法门。〔正是这无生无起之相,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度一切苦厄,断除生老病死之法。〕
复次海意。〔性海意根者,注意谛听!〕诸法自性。同于一味而无差别。〔一切法的【自性】,就是共业的同一法性。而这个同一法性[一合相],恰恰就是【不二法门】之无自性。〕以同一味无差别相。建立三乘各为说法。〔一切缘起之菩萨境界,恰恰是以这种共业之一味无差别的[不二法门]之无自性,方才可能建立三乘之说的。〕令诸众生亦不舍离大乘意乐此为第九破魔法门。〔从而摄受一切众生,于不离大乘般若之【清净意根】屏幕上的法趣之乐。这就是第九种破魔法门。注意!这里的主语已然换成了世尊。是世尊在指示海意菩萨如何破魔法门。〕
复次海意。〔接下来海意谛听!〕若菩萨心意识虽无所依著。而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如果菩萨的【心~意~识】,即六七八一合运作时,虽然已经是无所依著了,但却永远也不可以忘失菩提之心。〕虽离诸发起。然不舍离解脱一切众生之心。〔这就是缘起之如如执著的如是我闻之境界。虽然无相,但却不舍众生解脱之觉性。〕虽超越诸行。而亦成办菩萨胜行。〔虽然超超一切相染之束缚,但却可以成就一切相染之中的菩萨胜行。〕此为第十破魔法门。〔这种觉有情的境界,就是第十种破魔法门。〕海意。如是十种破魔法门。若诸菩萨勤行修习者。即当超越一切魔事。〔性海意根者,谛听!以上十种破魔法门,一切悟后之菩萨,理应当修之。由此,即可超越【度脱】一切魔事。〕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六。
〔译文到此结束〕



【西蜀法义研究】
2023-08- 31
西蜀 ·净然 ~ 直解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上一篇:《华严金狮子章》~直译

下一篇: <金刚三昧经-01>~西蜀净然-直译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