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注:此经未知出处,亦无译文者。现文之源头,出于藏文。藏文出于何人何时,有待专业人员的考察。我们不是考古派,不做更深入的探源,也不加评判其真伪。作为佛弟子,我们只在【法义】的层面上,相互学习与讨论。)
<经>题【金刚三昧经】。金刚者,法义也!非坚硬色相之语。正所谓:金刚与泥人搓背。此处金刚喻指[不二法门]。三昧者,定境也。此定乃无为无作意之定。此定非色定也。实乃不二法门之楞严大定。由此可见:金刚三昧者,乃是【不二法门】之本觉无生之楞严之定。
<经>题【金刚三昧经】。金刚者,法义也!非坚硬色相之语。正所谓:金刚与泥人搓背。此处金刚喻指[不二法门]。三昧者,定境也。此定乃无为无作意之定。此定非色定也。实乃不二法门之楞严大定。由此可见:金刚三昧者,乃是【不二法门】之本觉无生之楞严之定。
序品第一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皆得阿罗汉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须菩提。如是众等阿罗汉。复有菩萨摩诃萨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脱菩萨。心王菩萨。无住菩萨。如是等菩萨。复有长者八万人俱。其名曰梵行长者。大梵行长者。树提长者。如是等长者。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六十万亿。尔时尊者大众围绕。为诸大众说大乘经。名一味真实无相无生决定实际本觉利行。若闻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则为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作大知识。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即入金刚三昧。身心不动。尔时众中。有一比丘。名曰阿伽陀。从座而起。合掌胡跪。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慈满足尊 智慧通无碍 广度众生故 说于一谛义 皆以一味道 终不以小乘 所说义味处 皆悉离不实 入佛诸智地 决定真实际 闻者皆出世 无有不解脱 无量诸菩萨 皆悉度众生 为众广深问 知法寂灭相 入于决定处 如来智方便 当为入实说 随顺皆一乘 无有诸杂味 犹如一雨润 众草皆悉荣 随其性各异 一味之法润 普充于一切 如彼一雨润 皆长菩提芽 入于金刚味 证法真实定 决定断疑悔 一法之印成。
【解】 如是我闻。〔我是如是闻佛所说的〕一时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有一个时候,世尊与众多大比丘们,在王舍大城的耆阇崛山中,聚会宣习法理法趣。〕皆得阿罗汉道。〔在场的皆是大阿罗汉层面的修习者〕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须菩提。如是众等阿罗汉。〔其中,以舍利弗,大目键连,须菩提为首。〕复有菩萨摩诃萨二千人俱。〔其中有【悟后方修】的大菩萨们二千多人。〕其名曰解脱菩萨。心王菩萨。无住菩萨。如是等菩萨。复有长者八万人俱。其名曰梵行长者。大梵行长者。树提长者。如是等长者。〔此中有:解脱,心王,无住,如是等等,更有:长者,梵行者,树提长者,等等。〕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六十万亿。〔亦有:天龙,夜叉,乾闼婆,以及人非人等等…六十万亿者。〕尔时尊者大众围绕。为诸大众说大乘经。〔此时,世尊在众人的围绕下,演说大乘经典。〕名一味真实无相无生决定实际本觉利行。〔此经乃是:【一味真实,无相无生,决定实际,本觉利行】之希有殊胜之经。〕若闻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则为入佛智地。〔此经与<金刚经>同等重要,是金刚经的延伸与量化。此量【非量】,意指无限量。笔者认为:此经喻指成佛之<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之境界。细心的读者,请大家净心而看。〕能以方便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作大知识。〔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具备着无限非量之大善知识。〕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即入金刚三昧。身心不动。〔六识言说已毕,转识归根,七识金刚三昧,历历在目,鉴照如如。身心不动,法义之光,充满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尔时众中。有一比丘。名曰阿伽陀。〔阿伽陀:普润法雨,去除众病。此喻【药王】,能治世间百病者。<华严经>云:阿伽陀药,众生见者,众病悉除。〕从座而起。合掌胡跪。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胡跪,印度佛教徒的尊贵虔诚的礼节。〕大慈满足尊 智慧通无碍 广度众生故 说于一谛义 皆以一味道 终不以小乘 所说义味处 〔此经为大乘一味,不为小乘所说。〕皆悉离不实 入佛诸智地 〔远离不实,归入佛智。〕决定真实际 闻者皆出世 无有不解脱 〔闻此真际之经者,没有不得解脱者。笔者认为:凡能够亲证清净意根之无住功德相者,即可当下,得到解脱。〕无量诸菩萨 皆悉度众生 为众广深问 知法寂灭相 〔无量无边之【非量~缘起】之众生,皆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演绎着。正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入于决定处 如来智方便 当为入实说 随顺皆一乘 〔清净意根上,只有一乘法,不二之法,轨则之法。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之法。〕无有诸杂味 犹如一雨润 众草皆悉荣 随其性各异 〔法雨者,普度众生也!正所谓:心生则法生。〕一味之法润 普充于一切 〔一即一切,轨则润生,不二法门,行者至戒。〕如彼一雨润 皆长菩提芽 入于金刚味 证法真实定 决定断疑悔 一法之印成。〔清净意根上的不二之【印】,即是法印,亦是[鉴~照]之印。一句话:缘起轨则之印!〕
无相法品第二
【经】尔时尊者。从三昧起。而说是言。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方便神通皆无相利。一觉了义难解难入。非诸二乘之所知见。唯佛菩萨乃能知之。可度众生皆说一味 尔时解脱菩萨。即从座起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灭后。正法去世。像法住世。于末劫中。五浊众生。多诸恶业轮回三界无有出时。愿佛慈悲为后世众生。宣说一味决定真实。令彼众生等同解脱。佛言。善男子。汝能问我出世之因。欲化众生。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议。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说即堕悭贪。汝等一心谛听谛听。为汝宣说。
[解]:尔时尊者。从三昧起。而说是言。〔此时,伟大的世间尊者,从三昧【清净意根~性定】之中缘起,随在场大众之因缘,开示演说:〕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一切诸佛菩萨的智慧境地,皆是【入实法相】之一如境界。〕方便神通皆无相利。〔一切方便权巧之神通异境,皆是【无我~无执】之遍计所执之[没有相利]之乞求与贪欲。〕一觉了义难解难入。〔清净意根上的【一觉了义】境界,对于凡夫俗子,以及二乘行者来说,皆是难信,难解,更难入的。〕非诸二乘之所知见。〔这种【意根~清净】之状态根本不是二乘行人所能够知晓的。悟后方修,非菩萨境界者,不能深信了知。〕唯佛菩萨乃能知之。可度众生皆说一味 。〔只有诸佛菩萨能够了知<法华经>之密义。所以,史称:成佛的法华。此言不虚也。正所谓:一人知,天下知。清净意根者,众说一味也。〕尔时解脱菩萨。即从座起合掌胡跪。而白佛言。〔解脱菩萨,意为表法。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法法平等,法法解脱。〕尊者。若佛灭后。正法去世。像法住世。于末劫中。五浊众生。多诸恶业轮回三界无有出时。〔伟大的世间尊者!佛灭度后,五浊众生,于正法,象法,末法中,恶业轮回,三界出入。〕愿佛慈悲为后世众生。宣说一味决定真实。令彼众生等同解脱。〔肯请世尊慈悲,为后世众生,宣说一味【不二法门】之决定真实。〕佛言。善男子。汝能问我出世之因。欲化众生。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议。〔世尊赞叹解脱菩萨曰:善哉!汝能为后世众生,乞请出世因缘,此一大事,不可思议。〕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说即堕悭贪。汝等一心谛听谛听。为汝宣说。〔以此大慈大悲之原由,我将为汝宣说,一切有情众生,出世之因缘。汝等谛听!如下所说!〕
【经】善男子。若化众生无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令彼众生皆离心我。一切心我本来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无幻无化即得无生。无生之心在于无化。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云何修习得本空心。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佛言。菩萨一切心相本来无本。本无本处空寂无生。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无相之心无心无我。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解]:善男子。〔善于尊守轨则之男子!注意谛听!〕若化众生无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如果你想智慧转化众生于【无生法忍】的话,那么,你就应当[辩证~离边]的,于非生无化的境界中,而此时汝的【智化】功能,恰恰是其大无比啊!〕令彼众生皆离心我。〔从而,令其行者,皆都能够远离心中的我执我取。〕一切心我本来空寂。〔一切心我,本然空寂,皆无自性,更非可取。〕若得空心心不幻化。〔如果你又得证一个〈空心〉的话,恰恰是说明了你的心还未曾幻化。注意!换个角度看:你在执着一个【实有】之心。不可取,应远离。大乘佛法,从始至终,存在着一种: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无幻无化即得无生。无生之心在于无化。〔真正意义的【无生】,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无生无化,属于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范畴。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众生之心,本空无相。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云何修习得本空心。愿佛慈悲为我宣说。〔如何才能够证得这个【本空心】呢?愿世尊慈悲,为我后世众生得以解脱。愿闻开示!〕
佛言。菩萨一切心相本来无本。本无本处空寂无生。〔解脱谛听!菩萨的一切心相,本无自性【本来无本】,没有一个〈本体〉在。正是这个[本无本]之处,也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一切法[本~然]者,恰恰是空寂无生的境界。〕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如果你的心契入空寂之中【滴水入海】后,也就是汝心不生之时也!正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善男子。无相之心无心无我。一切法相亦复如是。〔意根清净的至善男子啊!注意谛听!无相【无所住】之心,必然无我无取亦无得。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法理法趣之相染,皆是【如来者,诸法如义】之境界。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经】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一切众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觉。令彼众生出离斯缚。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心尚不有何况有身。若有我者令灭有见。若无我者令灭无见。若心生者令灭灭性。若心灭者。令灭生性。灭是见性。即入实际。何以故。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何见。见法灭时令灭何见。
[解]: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一切众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觉。令彼众生出离斯缚。〔有心,有我的众生,他们以何法才能够得到【觉悟】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众生脱离束缚呢?〕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观十二因缘。〔如果有我的话,请仔细观察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心尚不有何况有身。〔观十二因缘,即是【明心】,若能够明心后,即知因果,但可见性。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色身不实,终非根本。〕若有我者令灭有见。若无我者令灭无见。〔如果你有我见,就要灭有见。如果你执无我见,就要灭掉无见。佛法不住二边。〕若心生者令灭灭性。若心灭者。令灭生性。〔心不可起生灭之想〕灭是见性。即入实际。〔寂灭本身就是见性,当下可入实际究竟。〕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法本无生,无生法忍。〕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尊!〕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何见。见法灭时令灭何见。〔如果有人见法生起时,怎么办?见法坏灭时怎么办?〕
【经】佛言。菩萨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无见。见法灭时令灭有见。若灭是见得法真。无入决定性决定无生。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也。佛言。住于无生即是有生。何以故。无住无生乃是无生。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生。生灭俱灭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性无住。心无有住乃是无生。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心无有住有何修学。为有学也为无学也。
[解]:佛言。〔世尊曰:〕菩萨!〔谛听!〕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无见。见法灭时令灭有见。〔法生灭无见,法灭灭有见。〕若灭是见得法真。〔如果灭此二见者,方才能得法真。〕无入决定性决定无生。〔无性者无生〕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尊!〕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也。〔住无生者,是无生也。〕佛言。住于无生即是有生。〔世尊纠正曰:住无生者,恰是有生。〕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无住无生乃是无生。〔只有无住无生时,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无生。〕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生。〔菩萨如果生发出无生之想时,恰恰是以生灭之心而生者。〕生灭俱灭本生不生。〔生灭俱灭时,恰恰是本生者不再生。〕心常空寂空性无住。〔空寂之心,就是无住生心。〕心无有住乃是无生。〔只有【以无住本立一切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生]法忍。〕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尊!〕心无有住有何修学。为有学也为无学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者,有什么可以修学的呢?这种【无所住而生心】的境界,是属于有学呢?还是无学呢?〕
【经】佛言。菩萨无生之心。心无出入。本如来藏性寂不动。亦非有学亦非无学。无有学不学。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为所学。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佛言。如来藏者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是如来藏性寂不动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灭虑知相。佛言。菩萨理无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诸念。千思万虑。是生灭相。菩萨观本性相理自满足。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为动乱。失本心王。若无思虑。则无生灭。如实不起。诸识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净。是谓大乘。
[解]:佛言。〔世尊曰:〕菩萨无生之心。心无出入。本如来藏性寂不动。〔一切菩萨的无生之心,即【缘起之心】,亦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之心,是没有【出~入】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其藏性寂然不动。〕亦非有学亦非无学。无有学不学。〔即非有学非无学,根本就不涉学与不学。正所谓:七识如染,只鉴不择。〕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为所学。〔这就是无学,并非是无有学。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尊!〕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为什么说:如来藏性寂然不动呢?〕佛言。〔世尊曰:〕如来藏者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如来藏者,相隐其理,知而不显。法尘内在,唯识自证也。〕是如来藏性寂不动。〔由此可见:藏隐其相,性寂不动。〕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云何生灭虑知相。〔什么是生灭虑知相呢?〕佛言。菩萨理无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诸念。〔世尊曰:菩萨没有理念,可行否?如果不可行。那么,即将生发诸念。〕千思万虑。是生灭相。〔这种千思万虑之念头,本身就是生灭相。〕菩萨!〔谛听!〕观本性相,理自满足。千思万虑,不益道理。〔细观本性,理自俱足。〕徒为动乱。失本心王。〔妄生动乱,失却本心。〕若无思虑。则无生灭。〔如果没有思虑存在,也就没有生灭诸相。〕如实不起。诸识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净。是谓大乘。〔如此【如染不择】妄念不起,前六识安寂,阿陀那识流注不生,即得前五法清净。这就是大乘第一义谛空境。〕
【经】菩萨入五法净。心即无妄。若无有妄。即入如来自觉圣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从本不生。知本不生。即无妄想。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无妄想者。应无止息。佛言。菩萨妄本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止。无分无别。现识不生。无生可止。是则无止。亦非无止。何以故。止无止故。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若止无止。止即是生。何谓无生。
[解]:菩萨入五法净。心即无妄。〔菩萨已然是【无四相】之境界,契入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者,本身就是【轨则】之产物,由此当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本然清净。〕若无有妄。即入如来自觉圣智之地。〔行者如果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不起妄想[意识范畴的拣择取舍]的话,那么,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轨则】境界,本然就是<楞伽经>中的[自觉圣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从本不生。〔凡入清净意根之智地的,即是【正智~如如】者,必然就是法忍无生者。〕知本不生。即无妄想。〔如果了知了清净意根的本质就是法忍无生的话,那么,从此向上一路,【悟后方修】也就是不犯错误了。〕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无妄想者。应无止息。〔真正的没有妄想者,应当是非断灭者。〕佛言。菩萨妄本不生。无妄可息。〔世尊曰:善哉!妄本不生,何妄可息耶?!〕知心无心。无心可止。〔本心不实者,何必头上安头,再行灭息呢?!〕无分无别。现识不生。无生可止。是则无止。〔本无分别,何必取舍?!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现识不生,【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何罪之有?何必再止?!〕亦非无止。〔但是!大乘佛法始终是辩证的!缘起之时,自然而止。此【止】实乃轨则使然,非人为所止。〕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止无止故。〔没有一个【实有者】,何须再止?!〕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若止无止。止即是生。何谓无生。〔如果:欲止那个【无止~永动~旋】者,这个所谓的[止],本身就是人为作意之【生】了。那么,什么才是[无生]呢?〕
【经】佛言。菩萨当止是生。止已无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无住。云何是生。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无生之心。有何取舍。住何法相。佛言。无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住于不心。住于不法。佛言。不生于心。是住不心。不生于法。是住不法。善男子。不生心法。即无依止。不住诸行。心常空寂。无有异相。譬彼虚空无有动住。无起无作无彼无此。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阴六入悉皆空寂。
[解]:佛言。〔世尊曰:〕菩萨当止是生。止已无止。〔菩萨无四相,当止于人为之生产,但却止而无止,自然之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无住。〔于【无住生心】境界里,无须再止。同理,也不住息于[无住]之中,而被其〈无住〉所束缚。〕云何是生。〔什么是【生】呢?你说说看!〕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无生之心。有何取舍。住何法相。〔既然心本无生【无生法忍】,那么,有什么取舍之必要呢?!〕佛言。〔世尊曰:〕无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法忍无生,此心不取不舍,住于【无住生心】之处。大乘佛法非辩证思维者,不可觉。〕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尊者!〕云何住于不心。住于不法。〔怎样才能够做到:住于非心?住于非法呢?〕佛言。〔世尊曰:〕不生于心。是住不心。不生于法。是住不法。〔无心可生就是住心,无法可生就是住法。心生则法生。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善男子。〔至爱至善的男子啊!〕不生心法。即无依止。〔如果你不作意取法,也就没有所谓的虚空依止。没有拿起,即不需要放下。〕不住诸行。心常空寂。〔这种状态【境界】,即不被诸行所束缚了,内心清净,意根空寂。屏幕待缘。〕无有异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譬彼虚空无有动住。无起无作无彼无此。〔虚空无障碍,无智亦无得。〕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阴六入悉皆空寂。〔此人【境界】即可契入心空之眼,法空之身。正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本然寂静,性相一如,不二法门。〕
【经】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净无念。无摄无放。性等金刚。不坏三宝。空心不动。具六波罗蜜。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罗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佛言。善男子。我所说六波罗蜜者。无相无为。何以故。若人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罗蜜。志念坚固。心常无住。清净无染。不著三界。是尸波罗蜜。修空断结。不依诸有。寂静三业。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罗蜜。远离名数。断空有见。深入阴空。是毗梨耶波罗蜜。俱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罗蜜。
[解]:善男子。〔至善轨则之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净无念。〔修行真正意义上的【空法】者,不依三界得证,亦不执著于戒相,清净本然无须杂念。一句话:真正修空法者,本身就是不作意之无为而证的。笔者认为:这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如染不择。〕无摄无放。性等金刚。不坏三宝。空心不动。具六波罗蜜。〔金刚,三宝,不动者,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六种波罗密。注意!千万不要理解为什么都不作,或者是根本不存在。<经>曰:若见诸相无相,得见如来。〕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尊者!〕六波罗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六种波罗蜜是有为之相。有为者,不能出三界。换个角度看:只有形而上,才能够出离三界。〕佛言。〔世尊曰:〕善男子。〔谛听!〕我所说六波罗蜜者。无相无为。〔我说的六种波罗蜜,无相无作意。属于纯粹的法义。一句话:释迦说法,不在相上。〕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若人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罗蜜。〔心无欲,根清净,自利利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檀【布施】波罗蜜,到彼岸。〕志念坚固。心常无住。清净无染。不著三界。是尸波罗蜜。〔清净意根上的无住生心,如染不择,不二法门者,就是尸【持戒】波罗蜜。〕修空断结。不依诸有。寂静三业。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罗蜜。〔以空性而断结使者,不会执着于有。不会攀缘于功夫境界的[法忍无生]者。这就是羼提【忍辱】波罗蜜。〕远离名数。断空有见。深入阴空。是毗梨耶波罗蜜。〔远离名相之束缚,断除空有二边之见。勤奋于五阴本空的实践体验者,这就是毗梨【精进】波罗密。〕俱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罗蜜。〔心无所住者,以轨则之空性为其大定者,就是【禅那】波罗蜜。〕
【经】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善男子。是六波罗蜜者。皆获本利。入决定性。超然出世。无碍解脱。善男子。如是解脱法相。皆无相行。亦无解不解。是名解脱。何以故。解脱之相。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盘。亦不取涅盘相。解脱菩萨闻是语已。心大欣怿得未曾有。欲宣义意。而说偈言 。
[解]: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般若之心者,乃无心之相染也。即不取空,亦不证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心无出入,性智平等,一切法之缘起实际,本身就是决定性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不依赖于外色之境,也不执着于内心的世智辩聪,这就是第六种般若【智慧】波罗蜜。〕善男子。〔至爱的男子啊!〕是六波罗蜜者。皆获本利。入决定性。超然出世。无碍解脱。〔这六种波罗蜜多,皆是超然解脱的形而上之修行。〕善男子。〔善执轨则之男子!〕如是解脱法相。皆无相行。亦无解不解。是名解脱。〔如此形而上之解脱大义,皆没有相染之功夫境界,皆为轨则使然之。所以,并不存在【解与不解】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即真正意义上的实修实证。〕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解脱之相。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盘。〔真正意义上的解脱是无相无形的,既无分别,更无凡圣,亦无对错与优劣善恶。正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当下就是涅槃。〕亦不取涅盘相。〔但却不取涅槃相。<经>曰: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解脱菩萨闻是语已。心大欣怿得未曾有。欲宣义意。而说偈言 。〔解脱菩萨闻佛所说,法喜充满,大开悟解。于是以偈语盛赞之。〕
【经】大觉满足尊 为众敷演法 皆说于一乘 无有二乘道 一味无相利 犹如太虚空 无有不容受 随其性各异 皆得于本处 如彼离心我 一法之所成 诸有同异行 悉获于本利 灭绝二相见 寂静之涅盘 亦不住取证 入于决定处 无相无有行 空心寂灭地 寂灭心无生 同彼金刚性 不坏于三宝 具六波罗蜜 度诸一切生 超然出三界 皆不以小乘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
尔时大众闻说是义。心大欣怿。得离心我。入空无相。恢廓旷荡。皆得决定。断结尽漏。
[解]:大觉满足尊 。为众敷演法 。〔大觉世尊啊!为了众众的利益而演法。〕
皆说于一乘 。无有二乘道 。〔只是为了【见性】而演说一乘大法,没有其他的小法。〕
一味无相利 。犹如太虚空 。〔这就是【一味】无相之利益,如此一味者,充满了虚空。无有障碍。〕
无有不容受 。随其性各异 。〔虚空中,没有什么东西,不被它所包容的。众生只不过随其个性,显现出种种不同罢了。〕
皆得于本处 。如彼离心我 。〔这一切皆得于根本之处,【清净意根】之屏幕,远离一切心与我。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法之所成 。诸有同异行 。〔全部都是【一法】性鉴所成就的,一切缘起之法,皆是异熟所行的显现。〕
悉获于本利 。灭绝二相见。〔一切法皆源于【不二法门】之本利,杜绝一切二分说法之邪见。〕
寂静之涅盘 。亦不住取证 。〔寂静涅槃,也是不可以取证的。对于那个【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入于决定处 。无相无有行 。〔一但入于决定不走样的究竟之地,其意根之清净,将是无相无行的。正所谓:本来无一物,随缘显真实。〕
空心寂灭地 。寂灭心无生 。〔寂灭之根,没有一个【心】在生,也没有一个心在灭。空心本然就寂灭。〕
同彼金刚性 。不坏于三宝 。〔性一相异,不坏三宝。〕
具六波罗蜜 。度诸一切生 。〔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本具本觉六种波罗蜜之鉴性,由此形而上之【鉴~照】之性,方能度脱一切众生。〕
超然出三界 。皆不以小乘。〔只有形而上的波罗蜜多,方才可以出三界,一切形而下【小乘执相】者,皆被三界所缚。由此可知:形而下的功夫境界与出离三界,风马牛不相及。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一味【见性】之法印,只有形而上的【不二法门】之所成就。〕
尔时大众闻说是义。心大欣怿。〔这时,在场大众,法喜充满。〕得离心我。入空无相。恢廓旷荡。皆得决定。断结尽漏。〔深刻证到远离心我二执之束缚,契入性空无相之境界,于形而上的境界中,皆得清净意根之决定【不走样】之境界。断除一切我执法执之错误。〕
无生行品第三
【经】尔时心王菩萨。闻佛说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议。从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问曰 如来所说义 出世无有相 可有一切生 皆得尽有漏 断结空心我 是则无有生 云何无有生 而得无生忍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善男子。无生法忍法本无生。诸行无生非无生行。得无生忍即为虚妄。心王菩萨言。尊者。得无生忍。即为虚妄。无得无忍应非虚妄。佛言。不也。何以故。无得无忍是则有得。有得有忍是则有生。有生于得。有所得法。并为虚妄。心王菩萨言。尊者。云何无忍无生心。而非虚妄。佛言。无忍无生心者。心无形段。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决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诠其理假说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尔。不见处所。知心如是。则无生心。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无生。何以故。缘代谢故。缘起非生。缘谢非灭。隐显无相。根理寂灭。在无有处。不见所住。决定性故。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心性亦复如是。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是为长夜了别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无生。无行心王菩萨言。尊者。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即无生行也。佛言。善男子。汝以无生。而证无生行也。心王菩萨言。不也。何以故。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无诤无论。乃无生行。佛言。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解]:尔时心王菩萨。〔心王者,八识也。〕闻佛说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议。〔听世尊言能出三界者,深感不可思议。〕从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问曰 :〔即从座起,言:〕
如来所说义。 出世无有相 。〔如来法理法趣之演绎,出世【形而上】是没有相染的。〕
可有一切生 。皆得尽有漏 。〔请问:是否一切有情众生,皆可得到无漏境界呢?〕
断结空心我 。是则无有生 。〔断除了结使的【空心~无住】之我,这种境界是无生法忍。〕
云何无有生 。而得无生忍 。〔怎样才能证得这种【无生法忍】之境界呢?〕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此时,世尊曰:〕善男子。〔至善轨则之男子啊!〕无生法忍法本无生。〔无生法忍就是法本无生。〕诸行无生非无生行。〔也就是生与无生的【辩证】之旋。〕得无生忍即为虚妄。〔如果,你欲证得一个[无生忍]的话,那么,这个想法就是虚妄的,不现实的。注意!换个角度看:虚妄本身就是人类修行的最高境界。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虚妄】。<经>曰:性即虚妄。〕
心王菩萨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得无生忍。即为虚妄。无得无忍应非虚妄。〔既然无生忍是虚妄,那么,非无生忍者,就应当不是虚妄了!〕
佛言。不也。〔非也!不是这样理解的!〕何以故。〔为什么呢?〕无得无忍是则有得。有得有忍是则有生。〔恰恰是:不得无生忍者,才是【有得】者,而得有忍【非无生忍】者,才是[真生]。这就是典型的: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有生于得。有所得法。〔这里的【有】生于得。属于有所得法。〕并为虚妄。〔并且属于虚妄范畴。〕心王菩萨言。尊者。〔伟大的尊者!〕云何无忍。'一生心榭而非虚妄。〔怎样才是无忍呢?[一生心榭]而非虚妄呢?读者注意!这是中国人的典型的思维模式。〕佛言。〔世尊曰:〕无忍无生心者。〔无忍者,无生心也。〕心无形段。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决定性故。〔心乃形而上,无形无相。心在相中,决定相性也。〕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此性不可得,但有名相。<经>曰:是名世界。〕欲诠其理,假说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尔。〔假名不可得,心亦不可得。〕不见处所。知心如是。则无生心。〔若知此性,当知此心,正所谓: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善男子。〔注意谛听!〕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无生。〔此语颇似后人,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缘代谢故。缘起非生。缘谢非灭。〔一切缘生,本是轨则之代谢之显。〕隐显无相。根理寂灭。〔清净意根上,法理寂灭。宛然若生。生死相间,刹那相续。〕在无有处。不见所住。决定性故。〔不住二边,这就是决定之性。驴见马见决不走样。〕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这是典型的中观论语句模式〕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心性亦复如是。〔无生者,离四句,绝百非。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为什么说生与不生,忍与不忍,这种二边语呢?〕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得,有住,则不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是为长夜了别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无生无行。〔般若就是了知【心性】的智慧。其本身无生无行。本具本觉。〕
心王菩萨言。尊者。〔伟大的尊者!〕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即无生行也。〔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应当是后世龙树菩萨的中观论的源头。〕
佛言。善男子。〔至善轨则之男子!〕汝以无生。而证无生行也。〔你这是以【无生】而论证了无生之行。〕
心王菩萨言。不也。〔非也!不是的!〕何以故。〔为什么呢?〕如无生行。性相空寂。〔如果是无生行的话,那么,性相就是空寂的。〕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一切皆无,如何取证呢?〕若取证者。即为诤论。〔如果一但取证,必落诤论之中。〕无诤无论。乃无生行。〔只有无诤无论的境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生行。〕
佛言。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善哉!汝得真正意义上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也!〕
【经】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过无相体寂无生。可有诸识亦复如是。何以故。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内无三受。三受寂灭。耳鼻舌身心意。意识及以末那阿梨耶识亦复如是。皆亦不生。寂灭之心及无生心。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是有生行。非无生行。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已寂灭生心不生。心常寂灭无功无用。不证寂灭相。亦不住于无证。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则无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灭清净无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禅。无生无行。心王菩萨言。禅能摄动。定诸幻乱。云何不禅。佛言。菩萨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禅性无生。离生禅相。禅性无住。离住禅动。若知禅性无有动静。即得无生。无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动。以是智故。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心王菩萨言。尊者。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心无住处。无处住心。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尊者。心无生住不可思议。不思议中可不可说。佛言。如是如是。心王菩萨闻如是言。叹未曾有。而说偈言
满足大智尊 广说无生法 闻所未曾闻 未说而今说
犹如净甘露 时时乃一出 难遇难思议 闻者亦复难
无上良福田 最上胜妙药 为度众生故 而今说宣说
尔时众中闻说此已。皆得无生无生般若。
[解]:心王菩萨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为什么说:我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呢?注意!此处行文前后矛盾,【主语】切换亳无交待。明显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逻辑之原貌。所以,历史上,有人认为是:后人委托之作。我们不是考古派。在此不作评论。只是依【现有文字】论述之。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菩提之性本无分别之相,相无分别者,即是清净性。此性在意根之屏幕上,永远是清净的,轨则的,不犯错误的。〕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性自无有间杂,正所谓【如染不择】,非知与不知,性非二边,一切[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法行者,无处所,不决定,非自性,莫执着。〕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行,本不涉【得与不得】,怎么又言:得无上正等正觉呢?〕
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曰:你说的正是!情况正如你所说的。〕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过无相体寂无生。可有诸识亦复如是。〔一切心行【诸识】,皆是体寂无生的。〕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诸识空寂,无有动不动相。〕内无三受。三受寂灭。〔内外皆空〕耳鼻舌身心意。意识及以末那阿梨耶识亦复如是。〔八种识皆是空无自性的,圣义谛亦无自性。注意!这里提示出:第七末那识,亦是空性。〕皆亦不生。寂灭之心及无生心。〔末那意根识就是无生心。〕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是有生行。非无生行。〔若生【无生】,恰是有生。这就是辩证之旋。〕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已寂灭,生心不生。〔菩萨内生,生而不生。〕心常寂灭无功无用。不证寂灭相。亦不住于无证。〔菩提意根清净,不住证与不证。亦不得生与不生。〕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则无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灭清净无住。〔内受唯识,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不入三昧。不住坐禅。无生无行。〔这种境界,恰恰是<金刚三昧>行。〕
心王菩萨言。〔伟大的尊者!〕禅能摄动。定诸幻乱。〔禅是般若的核心内含〕云何不禅。〔什么是非禅呢?〕
佛言。〔世尊曰:〕菩萨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禅乃动也!不动者,乃无生之禅。无生即旋。〕禅性无生。离生禅相。〔此性为旋〕禅性无住。离住禅动。若知禅性无有动静。即得无生。〔无生者,非动非静。二者一如,法忍无生。〕无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动。以是智故。〔不住生心,即是大智。〕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应无所住而到彼岸。〕
心王菩萨言。尊者。〔伟大的尊者!〕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心无住处。〔无住者,不再离心意识。〕无处住心。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无住生心,不再无住。欲求无住,恰是有住。〕尊者。〔伟大的尊者!〕心无生住不可思议。不思议中可不可说。〔无生法忍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可不可以言说呢?〕
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曰:正是!如你所说。〕
心王菩萨闻如是言。叹未曾有。而说偈言 :
满足大智尊 。广说无生法 。〔智慧无比之至尊者!广说无生之法义。〕
闻所未曾闻。 未说而今说 。〔众生闻所未闻,诸佛未说而今说。〕
犹如净甘露 。时时乃一出 。〔法义犹如纯净之甘露,时时处处皆是一味真实。〕
难遇难思议。 闻者亦复难 。〔难思难遇,闻不再闻。〕
无上良福田 。最上胜妙药 。〔良田之无上,妙药之最胜。〕
为度众生故。 而今说宣说 。〔为度众生故,广宣至胜理。〕
尔时众中闻说此已。皆得无生无生般若。〔此时,在场大众,法喜充满,皆得无生法忍之般若大智。〕
本觉利品第四
【经】尔时无住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不可思议。从远近来。亲如来座专念谛听。入清白处。身心不动。尔时佛告无住菩萨言。汝从何来今至何所。无住菩萨言。尊者。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佛言。汝本不从来。今本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是大菩萨摩诃萨。即放大光遍照千界。而说偈言 大哉菩萨 智慧满足 常以本利 利益众生 于四威仪 常住本利 导诸群庶 不来不去 。
[解]:尔时,无住菩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之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不可思议。〔听说世尊在讲【一味真实】大法〕从远近来。亲如来座专念谛听。〔从远处前来亲近世尊〕入清白处。身心不动。〔深入【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清白如如,一尘不染。心身不动,只鉴不择。〕尔时佛告无住菩萨言。〔无住菩萨啊!谛听!谛听!〕汝从何来,今至何所。〔你从何来?今至何所?读者注意!后一世禅宗行人,多行此种对话,以至演变成了禅宗行人间特有的机锋对唱。〕
无住菩萨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佛言。〔世尊曰:〕汝本不从来。今本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是大菩萨摩诃萨。即放大光遍照千界。〔你这种【不从来亦不从去】的境界,实乃[本具本利]之不可思议境界。〈对于那些不可言说的,必须保持沉默〉,这就是大菩萨光明万丈的遍计所执的【鉴~照】境界。其功德无量相,不可思议。〕而说偈言 :
大哉菩萨 。智慧满足 。〔伟大啊!殊胜的菩萨境界!智慧本具之圆满者!〕
常以本利 。利益众生 。〔永恒不变的【本利】一切众生。〕
于四威仪 。常住本利 。〔菩萨无相,以法义之四威仪之境界,常住于【本利~本觉】之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利乐一切缘起之有情。〕
导诸群庶 。不来不去 。〔引导众生〔有情〕,非来非去,如如不动。这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无生法忍。〕
【经】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庵摩罗。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无住菩萨言。可一八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见。
[解]:尔时无住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尊!〕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庵摩罗。〔用什么方法能够让行者契入第九识庵摩罗识。笔者认为:庵摩罗识是阿赖耶识的【升华】版,即清净意根上的[正智~如如]。也就是以意识再现真实的向上一路。〕
佛言。〔世尊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一切诸佛菩萨皆以【一味觉】,即清净意根上的[唯论见性],而直接向上一路,契入第九庵摩罗识。〕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一切有情众生,本具本觉【一味觉】之平等性智。〕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众生本觉,意根清净,法忍无生。〕何以故。〔为什么会这样呢?〕决定本性本无有动。〔清净意根决不走样,本性无疑,鉴照如如。〕
无住菩萨言。可一八识。〔无住菩萨言:可以一识或八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皆缘起于境界不同罢了,但什么是不动的呢?〕
佛言。〔世尊反问曰:〕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境空,识空,空者本身不缘生,如何缘起呢?〕
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见。〔无住菩萨言:境空怎么会有见呢?〕
【经】佛言。见即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见。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佛言。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故。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无住菩萨言。诸境亦然。非空相非无空相。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决定。决定性根。无有处所。
[解]:佛言。〔世尊曰:〕见即为妄。〔性即虚妄〕何以故。〔为什么呢?〕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万法本空〕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毕竟空,无所得。〕身尚不有。云何有见。〔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住菩萨言。〔无住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境空,身空,识空,觉亦空。一句话:非空者,无以觉也。〕
佛言。〔世尊曰:〕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故。非空非不空。〔可以有【一味觉】者,此觉不坏,即决定之性。若无此性,相亦不生。所以,此[性]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根本不存在空与不空的问题。〕
无住菩萨言。〔无住言:〕诸境亦然。非空相非无空相。〔一切外境也是这样的!非空非不空!性相一如,不二法门。注意!由此当知:唯识无境观,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彼可境者。性本决定。决定性根。无有处所。〔那些可能是外境者,性早已经是【决定了】的。这个决定性就是[根~本],此种根本没有一定的处所。笔者认为:这个无有处所的【根】,就是清净意根本身。〕
【经】无住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佛言。如是。觉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觉。物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色。无住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佛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何以故。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止。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
[解]:无住菩萨言。〔无住生心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觉性本然如此,无处不在。〕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确的!〕觉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觉。〔觉性本身就是无处不在,所以,觉是清净。清净本身就是【遍计所执性】。此性清净,本身无觉。注意!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物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色。〔一切物【色】皆无处所,所以,它是清净的。[色不异空],正因为【清净】,所以,它是[空不异色]之无色。这里依然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
无住菩萨言。〔无所住【清净】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一切身心意识皆是如此的。这就是:不可思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佛言。〔世尊曰:〕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一切法皆如是!不可思议!〕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色无处所。清净无名。〔色境本无处所,清净【屏幕】者,也没有固定的名相。〕不入于内。眼无处所。〔外境不入于内,眼即无所见。〕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同理,清净者无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其屏幕上的一切缘起演绎之成果,皆是【唯识无境】的内法尘。〕心无处所。清净无止。〔心生则法生,缘起非量,演绎无止。〕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一切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清净不动,意根本定。〕无有缘别。性皆空寂。〔没有任何的缘起之区别,缘起本定,法即是佛。〕性无有觉。觉则为觉。〔性本无觉,觉性为觉。朋友!你参透了吗?!〕
【经】善男子。觉知无觉。诸识则入。何以故。金刚智地解脱道断。断已入无住地。无有出入。心处无在决定性地。其地清净如净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觉妙观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诸识不生。无住菩萨言。如来所说。一觉圣力。四弘智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何以故。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今有欲刺。为未降伏。无住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利。犹有采集。云何降伏难伏。
[解]:善男子。〔注意谛听!〕觉知无觉。诸识则入。〔只有【觉知~本具】的状态,无须人为再觉的[清净意根]之状态下,诸识能够得以契入。〕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金刚智地,解脱道断。〔在金刚智【第一义谛】中,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所以,人为的解脱之道,在这里是[断掉]没有的。正所谓: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断已入无住地。无有出入。〔解脱路断后,即可契入无住生心之地。从此不再有出与入之相缚。注意!此种境界,就是:七识如染,只鉴不择。只存法义,不涉世俗。〕心处无在决定性地。〔此时的心,正是处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决定不走样的【性鉴】之屏幕上。〕其地清净如净琉璃。〔其境地犹如琉璃,鉴性如如,驴见马见,无障无碍。〕性常平等如彼大地。〔其本质为:平等性智。〕觉妙观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其屏幕上【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法雨如如。〕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此智地【屏幕】者,即是入缘起法义之地。见法地之演绎者,即是见佛。〕入智地者。诸识不生。〔凡入此【平等性智】之地者,一切识皆不存在[我执~我取]之生者。一句话: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无取无执,亦无烦恼,更非颠倒。一切皆是轨则使然之。〕
无住菩萨言。〔不住生心菩萨言:〕如来所说。一觉圣力。〔如来法义,皆是一乘法味之觉性圣力。〕四弘智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其中,缘起之四弘智地,本身就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根】之觉利。〕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一切有情众生,本具本觉,意根清净,法尔如是。〕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如此!〕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众生。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一切众生,意根本具,清净无漏,【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诸善本利,如来本具。〕今有欲刺。为未降伏。〔今有以欲刺激勾牵者,实为还未降伏者之权巧方便也。〕
无住菩萨言。〔无住本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利。犹有采集。云何降伏难伏。〔如果众生中,还有未得【根~本】之利益者,犹如还停留在心住【采集】的范畴里,那将如何降伏这种[顽固的习性]业力呢?〕
【经】佛言。若集若独行。分别及以染。回神住空窟。降伏难调伏。解脱魔所缚。超然露地坐。识阴般涅盘。无住菩萨言。心得涅盘独一无伴。常住涅盘。应当解脱。佛言。常住涅盘。是涅盘缚。何以故。涅盘本觉利。利本觉涅盘。涅盘觉分即本觉分。觉性不异涅盘无异。觉本无生涅盘无生。觉本无灭涅盘无灭。涅盘觉本无异故。无得涅盘。涅盘无得。云何有住。
[解]:佛言。〔世尊曰:〕若集若独行。分别及以染。〔或者集体,或者独行,分别取舍后,必然是染污者。〕回神住空窟。降伏难调伏。〔如果能够回神【转识归根】,住入空境之地,就可以人为的降伏难调之恶习。〕解脱魔所缚。超然露地坐。〔由此解脱一切魔法之所束缚,超然物外的露地而坐。〕识阴般涅盘。〔此时【识阴】降伏,即可契入涅槃境界。注意!这里讲的是功夫境界。有出有入。〕
无住菩萨言。〔无住心菩萨言:〕心得涅盘独一无伴。常住涅盘。应当解脱。〔心中真正意义上的涅槃境界,是独一无伴的。若有修证,早已不是。常住涅槃之境界,应当是【本觉】解脱的。<楞伽经>曰: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
佛言。〔世尊曰:〕常住涅盘。是涅盘缚。〔如果常住在涅槃境界的话,依然是被涅槃所缚。〕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涅盘本觉利。利本觉涅盘。〔涅槃本身就是觉利,何必头上安头,画蛇添足呢?!〕涅盘觉分即本觉分。觉性不异涅盘无异。〔觉性与涅槃,无二无别。〕觉本无生涅盘无生。觉本无灭涅盘无灭。〔觉本无生,涅槃也无生。觉本涅槃,何须再加涅槃?!〕涅盘觉本无异故。无得涅盘。涅盘无得。〔涅槃与觉【根~本】之屏幕上,无取无得,不亏不少。朗朗乾坤,一法不生,一法不灭。〕云何有住。〔真如此,如何可住耶?!〕
【经】善男子。觉者不住涅盘。何以故。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觉本无寂。离涅盘动。住如是地心无所住。无有出入。入庵摩罗识。无住菩萨言。庵摩罗识。是有入处。处有所得。是得法也。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其父谓言。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解]:善男子。〔注意谛听!〕觉者不住涅盘。〔真觉者是不住涅槃的〕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觉本无寂。离涅盘动。〔觉性无生,本自具足,离一切众生之垢。【意根清净不犯错误】,觉性非寂非不寂,随缘而起,离涅槃之动。真觉者,当入无生法忍。〕住如是地心无所住。无有出入。入庵摩罗识。〔觉者当住如是【清净意根】之地,心无所住,无出无入,随缘而起,契入庵摩罗识。即阿赖耶识之升华。正所谓: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无住菩萨言。〔无住生心菩萨言:〕庵摩罗识。是有入处。处有所得。是得法也。〔庵摩罗识的【升华】,也是有入处,有所得者,终究还是有所得法啊!有得者,即未究竟。〕
佛言。不也。〔世尊曰:非也!不是这样的!〕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犹如<法华经>中,游子痴迷,衣怀宝珠而不自知。数十年专事求索养身。但却食不果腹。〕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其父见子,告之衣中之宝。〕随意所须皆得充足。〔随你所用,何不充足呢?!〕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其子闻言,视得其宝,心大欢喜。〕而谓得钱。〔声言:我已得宝。〕
其父谓言。〔其父告知:〕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傻儿子!那个怀中之宝,本身就是你的【本具~本觉】,因你无知,父今告诉你知,非从外得也。你今觉悟即可,不必过分的兴高采烈。否则,又生贪欲,又入痴迷。〕
【经】善男子。庵摩罗者亦复如是。本无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无。今觉故非入。无住菩萨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经五十年。十方游历。贫穷困苦。方始告言。佛言。经五十年者。一念心动。十方游历。远行遍计。无住菩萨言。云何一念心动。佛言。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无住菩萨言。远行遍计游历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恶。云何令彼众生无生一念。
[解]:善男子。〔注意谛听!〕庵摩罗者亦复如是。〔第九庵摩罗识【升华】者,也是同样的。是汝[本具~本觉]的清净意根之功德无量相也。因你无知,方才迷痴,今我告汝,自然升华放光也。何以故?宝珠本具,光芒四射也。〕本无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无。今觉故非入。〔只因你迷,所以显现出相入相,今你己觉,觉不再觉,何言出入耶?!〕
无住菩萨言。〔菩萨无住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经五十年。十方游历。贫穷困苦。方始告言。〔父亲既然已知儿子痴迷,为什么非要等待数十年后,才来告诉他呢?〕
佛言。〔世尊曰:〕经五十年者。一念心动。十方游历。远行遍计。〔任他长年游历,皆源一念心动,遍计所执,正所谓:一念六具义!觉者,法本无生,何来数年游历?!〕
无住菩萨言。云何一念心动。〔菩萨问:什么是一念心动?〕
佛言。〔世尊曰:〕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念动则阴生。阴生则五十阴魔聚。参看<楞严经>即可。〕
无住菩萨言。〔无住菩萨言:〕远行遍计游历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恶。云何令彼众生无生一念。〔既然远行遍计即是一念心生,随生五十阴魔,那么,如何做到一念不生呢?〕
【西蜀法义研究】
2023-09- 01
西蜀 ·净然 ~ 直解
2023-09- 01
西蜀 ·净然 ~ 直解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下一篇: <金刚三昧经-02>~西蜀净然-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