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三昧经-02>~西蜀净然-直译
《 开  经  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注:此经未知出处,亦无译文者。现文之源头,出于藏文。藏文出于何人何时,有待专业人员的考察。我们不是考古派,不做更深入的探源,也不加评判其真伪。作为佛弟子,我们只在【法义】的层面上,相互学习与讨论。)

   <经>题【金刚三昧经】。金刚者,法义也!非坚硬色相之语。正所谓:金刚与泥人搓背。此处金刚喻指[不二法门]。三昧者,定境也。此定乃无为无作意之定。此定非色定也。实乃不二法门之楞严大定。由此可见:金刚三昧者,乃是【不二法门】之本觉无生之楞严之定。
 

 

 
  【经】佛言。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刚地静念无起。心常安泰即无一念。无住菩萨言。不可思议觉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觉利。利无有动常在不无。无有不无。不无不觉。觉知无觉。本利本觉。觉者清净无染无著。不变不易决定性故。不可思议。佛言。如是。无住菩萨闻是语已。得未曾有。而说偈言
尊者大觉尊 说生无念法
无念无生心 心常生不灭
一觉本觉利 利诸本觉者
如彼得金钱 所得即非得
尔时大众闻说是语。皆得本觉利般若波罗蜜。
 
  [解]:佛言。〔世尊曰:〕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刚地静念无起。心常安泰即无一念。〔令众生宴坐心神,进入禅定,住在金刚定【真如】之地,就是静念不起。心常安住在此真如[第一义谛]中,就是一念不生。〕
无住菩萨言。〔菩萨无住言:〕不可思议觉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觉利。〔不可思议的是:觉念不生不灭,本际安泰。本觉利他。〕利无有动常在不无。无有不无。不无不觉。〔此利常在不无,无有不觉。〕觉知无觉。本利本觉。〔无觉者本觉〕觉者清净无染无著。不变不易决定性故。〔真觉者,清净本具,如染不择。〕不可思议。〔一谛真如不可思议!应当保持沉默。〕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如此!〕
无住菩萨闻是语已。得未曾有。〔菩萨闻佛所说,得未曾有之法喜。〕而说偈言 :
尊者大觉尊 。说生无念法 。〔伟大的世间尊者!宣说生发一念不生之法。【无生法忍】之法。〕
无念无生心 。心常生不灭 。〔没有念就没有心。心生则法生。心常生不灭。法法本无生。〕
一觉本觉利 。利诸本觉者 。〔一味之觉就是本觉,利益一切本觉本具者。〕
如彼得金钱 。所得即非得 。〔如穷子得宝珠,所得原本有。〕
尔时大众,闻说是语。皆得本觉利般若波罗蜜。〔此偈诵罢,在场大众,阅是语后,全部得证【本觉之利】的般若智慧到彼岸。〕
 
入实际品第五
 
  【经】于是如来作如是言。诸菩萨等本利深入可度众生。若后非时。应如说法时说利。不但顺不顺说。非同非异。相应如说。引诸情智。流入萨婆若海。无令可众挹彼虚风。悉令彼庶一味神乳。世间非世间。住非住处。五空出入无有取舍。何以故。诸法空相。性非有无。非无不无。不无不有。无决定性。不住有无。非彼有无。凡圣之智。而能测隐。诸菩萨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大力。即从座起。前白佛言。尊者。如佛所说。五空出入无有取舍。云何五空而不取舍。佛言。菩萨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识义是空。菩萨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无空相。无相之法。有何取舍。入无取地。则入三空。大力菩萨言。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无真实。文言道断。不可思议。大力菩萨言。不无真实。是相应有。佛言。无不住无。有不住有。不无不有。不有之法。不即住无。不无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无而诠得理菩萨。无名义相。不可思议。何以故。无名之名。不无于名。无义之义。不无于义。大力菩萨言。如是名义。真实如相。如来如相。如不住如。如无如相。相无如故。非不如来。众生心相。相亦如来。众生之心。应无别境。
 
  [解]:于是,如来作如是言。〔世尊曰:〕诸菩萨等本利深入可度众生。〔菩萨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本利~本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即可度脱一切众生。〕若后非时。应如说法时说利。〔如果后世说法违时【不符合轨则】时,即可纠正他,令其回归轨则之中。〕不但顺不顺说。非同非异。相应如说。引诸情智。流入萨婆若海。〔不但要在顺与不顺,好与不好,同与非同时宣说,同时要引入一切众生之情智,【佛法不离一世间法】,当下契入[一切种智]佛智中。正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令可众挹彼虚风。〔不让众生陷入解行不一,虚妄不实的风气中。〕悉令彼庶一味神乳。世间非世间。住非住处。五空出入无有取舍。〔令其一切世法,皆入佛法,一味性相一如之大乘法味。世出世间,住与非住,于五空出入间,随缘任运,不涉取舍。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何以故。〔为什么会这样呢?〕诸法空相。性非有无。非无不无。不无不有。无决定性。〔一切法皆是空相,性鉴不在有与非有,镜鉴不在空与不空,色空一如,不二法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无决定之性。正所谓:不二是对二说的。〕不住有无。非彼有无。凡圣之智。而能测隐。〔菩萨不住有无之择,凡圣之智,隐于种子现行之中。〕诸菩萨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菩萨若能亲证亲历【本利觉】的话,即可当下契入菩提智海。〕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大力。〔大力者,无坚不摧也!〕即从座起。前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如佛所说。五空出入无有取舍。〔如您所言:菩萨出入五空,全无取舍之举。〕云何五空而不取舍。〔什么才是不取不舍五空呢?〕
佛言。〔世尊曰:〕菩萨五空者。三有是空。〔三界本空。过去,未来,当下即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六道相空,法相性空。〕名相是空。心识义是空。菩萨如是等空。〔名相与【心,识,义】五者皆空。〕空不住空。空无空相。无相之法。有何取舍。〔空者亦不住空处,空者亦无有空相存在,此种无相之法趣,有什么可取可舍的呢?!〕入无取地。则入三空。〔行者入此无取之地,也就是契入三空了。〕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云何三空。〔什么是三空?〕
佛言。〔世尊曰:〕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能所与物,三轮体空。即:空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无真实。〔三轮体空,无不真实。〕文言道断。不可思议。〔至如是,言语之道己断,心行之迹痕早灭。真是不可思议。〕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不无真实。是相应有。〔恰是真实,相应是有。万物皆旋。正所谓:心照万物,万物本根。〕
佛言。〔世尊曰:〕无不住无。有不住有。不无不有。不有之法。〔佛不再佛,眼不见眼。佛眼通明,神通广大。〕不即住无。不无之相。不即住有。〔有无皆不住,不涉世俗之取舍拣择。〕非以有无而诠得理菩萨。〔菩萨不以非理【违背轨则】而演绎一切法理法趣。〕无名义相。不可思议。〔见性者,无名义相,【唯见关系性】,真是不可思议。〕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无名之名。不无于名。无义之义。不无于义。〔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若无【辩证思维】者,可以暂时放下,一但因缘成熟了,回头再参,也不为迟。〕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如是名义。真实如相。如来如相。如不住如。如无如相。相无如故。〔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一气呵成,本是一体。说时分开,用时一体。正所谓:如来如相,如不住如。<经>曰:如如执著,如是如是。〕非不如来。众生心相。相亦如来。众生之心。应无别境。〔众生心相,本际如来。一切有情,皆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经】佛言。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三界之心。名为别境。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心若无妄。即无别境。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佛言。如是。菩萨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则无所见。菩萨内无众生。三性空寂。则无己众。亦无他众。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则无三界。大力菩萨言。云何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菩萨心无出入。无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菩萨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虚弃。何以故。不无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
 
  [解]:佛言。〔世尊曰:〕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正是这样的!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一切有情于清净意根之屏幕,演绎的一切法,皆是法本无生的。〕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心本是净的,根本是利的,理本是觉的。三位一体,本利觉。由此成就一切三界之缘起。〕三界之心。名为别境。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大义从心发,于心不可得,成就一切法,无始亦无终。〕心若无妄。即无别境。〔只要心中无妄,根本利觉,无二无别。〕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若心已净,应无三界。〕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菩萨心不生境。境不生心。〔心不生境,境不生心。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则无所见。〔唯识无境,幻化而生。〕菩萨内无众生。三性空寂。则无己众。亦无他众。〔菩萨既无内法尘,亦无外色境。〕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则无三界。〔所谓的【二入】亦不生心,如是当知:本利觉中,则无三界之相。〕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云何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为什么说二入并不生于心呢?心本无生处,如何言:出入?!〕
佛言。〔世尊曰:〕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理入,行入,解行不二,性相一如。〕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理入坚定者,即是明心不二者。〕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理入明心者,当下即可见性。〕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行入者,悟后方修。修一切法无我,也就是:向上一路。契入解行一如的实践当中。〕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心无取舍,自利利他。〕菩萨心无出入。无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心无出入者,入不入境,是名为:入。〕菩萨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虚弃。〔菩萨入不空之法,是名为:实入。〕何以故。〔何以故?〕不无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如如法义,本具利觉,法尔真心,非心非影,意根清净,逢缘即举,历历如染,昭昭屏幕。〕
 
  【经】大力菩萨言。云何非心非影法尔清净。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识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为不相应法。非心无为。是相应法。非所现影。非所显示。非自性。非差别。非名非相非义。何以故。义无如故。无如之法。亦无无如。无有无如。非无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离诸诤论。不见其相。菩萨如是净法。非生之所生生。非灭之所灭灭。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独成。不羁不绊。不聚不散。不生不灭。亦无来相及以去住。不可思议。佛言。如是。不可思议。不思议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不异心。心本如故。众生佛性。不一不异。众生之性。本无生灭。生灭之性。性本涅盘。性相本如。如无动故。一切法相。从缘无起。起相性如。如无所动。因缘性相。相本空无。缘缘空空。无有缘起。一切缘法。惑心妄见。现本不生。缘本无故。心如法理。自体空无。如彼空王。本无住处。凡夫之心。妄分别见。如如之相。本不有无。有无之相。见唯心识。菩萨如是心法。不无自体。自体不有。不有不无。菩萨无不无相。非言说地。何以故。真如之法。虚旷无相。非二乘所及。虚空境界。内外不测。六行之士。乃能知之。大力菩萨言。云何六行。愿为说之。
 
  [解]:。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云何非心非影法尔清净。〔为什么说:非心非影是法尔清静呢?〕
佛言。〔世尊曰:〕空如之法。非心识法。非心使所有。〔性空之法如如不动,非有为心识之法。所以,非人为心使之法。〕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为不相应法。非心无为。〔一切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非空相,非色相,非心有。一切法[法法不相到]为不相应法。即一切法,皆是非心而无为的。〕是相应法。非所现影。非所显示。非自性。非差别。非名非相非义。〔这种【法~义】,只是缘起之相应法,[见缘起如见佛]不是屏幕上的影像。非屏幕之显现,非自性,亦非差别,非名非相非义。笔者认为:只是缘起之关系。关系就是性。性就是法。见缘起即见法。〕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义无如故。无如之法。亦无无如。无有无如。非无如有。〔法义如如,法尔如是。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根理之法。〔清净意根上的法理法趣之关系,本身就是法。〕非理非根。离诸诤论。〔但它即不是根,也不是理,而是二者的关系。此关系就是性。〕不见其相。〔见性不见相。正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菩萨如是净法。〔如是清净意根上的净法,本身就是佛法,亦是先佛,经中所说。〕非生之所生生。非灭之所灭灭。〔这一切无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独成。不羁不绊。不聚不散。不生不灭。亦无来相及以去住。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如此殊胜的法义,不是和合而成,亦不自生而独成,不受羁绊,不聚不散,不生不灭,亦不取不舍,更不来不去,不远不近,不凡不圣,真是不可思议。〕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不思议心。心亦如是。〔不思议心亦不可思议。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不异心。心本如故。众生佛性。不一不异。众生之性。本无生灭。生灭之性。性本涅盘。性相本如。如无动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言差别,当属世谛之可说的。正所谓:把【可说的】说清楚。把[不可说的],保持沉默。〕一切法相。从缘无起。〔本非因缘〕起相性如。如无所动。因缘性相。相本空无。〔非自然性〕缘缘空空。〔二者一如。正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无有缘起。〔缘起法相,假名安立。<经>曰:性即虚妄。〕一切缘法。惑心妄见。现本不生。缘本无故。〔心法即是幻法,幻法即是虚妄,虚妄本是性。性就是关系。没有辩证思维逻辑的人,是学不了大乘佛法的。〕心如法理。自体空无。如彼空王。本无住处。〔心法之理,即是空王,本无住处。〕凡夫之心。妄分别见。如如之相。本不有无。有无之相。见唯心识。〔有无之法,万法唯心。唯识无境,心法本幻。〕菩萨如是心法。不无自体。自体不有。不有不无。菩萨无不无相。非言说地。〔菩萨之心法,不在有无上。非法非非法。言语非实地。〕何以故。〔何以故?〕真如之法。虚旷无相。非二乘所及。〔真如者,【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虚空境界。内外不测。六行之士。乃能知之。〔虚空之境,无内无外,只有【六行之士】,乃能知之。〕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云何六行。愿为说之。〔什么才是六行呢?愿闻世尊慈悲开示。〕
 
  【经】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回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觉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大力菩萨言。实际觉利无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实际。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大力菩萨言。无际心智。其智无崖。无崖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实际。如彼凡夫。软心众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坚心。得入实际。佛言。菩萨彼心喘者。以内外使。随使流注。滴沥成海。大风鼓浪。大龙惊骇。惊骇之心。故令多喘。菩萨令彼众生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以禅定故。心则无喘。大力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净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实际。大力菩萨言。三解脱法是何等事。理观三昧。从何法入。佛言。三解脱者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理观者心如理净无可不心。大力菩萨言。云何存用。云何观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无得失。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菩萨如是之人。不在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虽无法服。而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入布萨。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不住二乘入菩萨道。后当满地成佛菩提。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
 
  [解]:佛言。〔世尊曰:〕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回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觉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行,以及等觉行。以上就是【六行】之士。〕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实际觉利无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实际。〔本觉利者无为非作意,为什么心法作意者,亦入实际呢?〕
佛言。〔世尊曰:〕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实法无边际,无边际之心,方可入实际。这就是辩证。〕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无际心智。其智无崖。无崖之心。心得自在。〔无边心智,其智无崖,此心无崖,方为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实际。如彼凡夫。软心众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只有自在之智者,方能契入实际之中。软心弱智凡夫,不得契入。〕令得坚心。得入实际。〔只有得其无坚不摧之心者,方可契入菩萨实际之乘。〕
佛言。〔世尊曰:〕菩萨彼心喘者。以内外使。随使流注。〔心软无根之凡夫,心喘内外之流使,不是自主者。〕滴沥成海。大风鼓浪。大龙惊骇。惊骇之心。故令多喘。〔尘世中物欲横流,惊涛骇浪,命运多喘。〕菩萨令彼众生存三守一入如来禅。〔菩萨令众生得入存三守一之境界。注意!这里明言【如来禅】,这就是禅宗的初始状态[境界],即如来法义之禅。亦即六祖慧能所言的【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者也。解脱禅定者,祖师禅也。凡祖师禅,皆有修有证者。如来禅乃无修无证,本然如是:本利觉。〕以禅定故。心则无喘。〔祖师禅,以禅定解脱故,经过修行,心得无喘。〕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什么是存三守一的如来禅呢?〕
佛言。〔世尊曰:〕存三者。存三解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心存三种解脱法,守此一心归入真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净如。〔契入如来禅者,理需观心于清净意根之如来之境。〕入如是心地。即入实际。〔契入如是之心地【清净意根】之屏幕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契入[如是~我闻]之心地。〕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三解脱法是何等事。理观三昧。从何法入。〔什么是三解脱法?怎样做到理观三昧?〕
佛言。〔世尊曰:〕三解脱者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三种解脱:虚空,金刚,般若。〕理观者心如理净无可不心。〔理观察者,心如理净【法义如如】,无处不心。清净意根上的如来法义,是不会犯错误的。〕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云何存用。云何观之。〔如何实践?如何观察呢?〕
佛言。〔世尊曰:〕心事不二。是名存用。〔解行一如,心事不二,即是实践。〕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无得失。〔心不住相,是为根本。〕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清净意根屏幕上【自证分】观之。〕菩萨如是之人。不在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真菩萨不住二相,出家在家,无二无别。〕虽无法服。而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随处解脱〕不入布萨。〔集体净诵戒律〕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在家修心者亦能成就无为自恣之圣果。〕不住二乘入菩萨道。〔不被二乘行执所束缚〕后当满地成佛菩提。〔至此功德圆满,成就菩提。〕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太不可思议了!真正的【觉悟】之人,不在形式之相上的出家与不出家。心若圆成,必当实际。这就是圆成实性。〕
 
  【经】何以故。入涅盘宅。著如来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门宜应敬养。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盘宅。心越三界。著如来衣。入法空处。坐菩提座。登正觉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况沙门而不敬养。大力菩萨言。如彼一地及与空海。二乘之人为不见也。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于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得觉。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后得佛身。如彼人者。从舍阐提。即入六行。于行地所。一念净心。决定明白。金刚智力。阿鞞跋致。度脱众生。慈悲无尽。大力菩萨言。如是之人应不持戒。于彼沙门应不敬仰。佛言。为说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诸集。灭定不离三佛。而发菩提。三无相中。顺心玄入。深敬三宝。不失威仪。于彼沙门不无恭敬。菩萨彼仁者。不住世间动不动法。入三空聚灭三有心。大力菩萨言。彼仁者。于果足满德佛。如来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发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灭三界心。不居寂地。不舍可众。入不调地不可思议。
 
  [解]:。何以故。〔为什么会这样呢?〕入涅盘宅。著如来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门宜应敬养。〔凡是入涅槃室,穿如来衣,坐菩提之座者,不管在家出家,皆应敬养。〕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何以故。〔为什么呢?〕入涅盘宅。心越三界。著如来衣。入法空处。坐菩提座。登正觉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入涅槃者,心超三界。著如來衣者,入法空之地。坐菩提座者,即登正觉之地。如是之人,心已经无我执与法执。〕何况沙门而不敬养。〔更何况是沙门出家僧呢,岂可不供养哉!〕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如彼一地及与空海。二乘之人为不见也。〔一谛及真如性海,二乘之人,不可见也。〕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于彼空海一地。〔那些二乘之人,执着于【三昧】境界,并以证得三昧[禅定]之身,而沾沾自喜,味著于空海之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这种执著【三昧~禅定】之人,犹如酒病惛醉不醒者。〕乃至数劫犹不得觉。〔以至于数劫有情轮转中,乃不得觉悟。一句话:觉性根本就不在功夫境界中。难怪六祖慧能曰:吾此法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后得佛身。〔悟后方修,才是真修。〕如彼人者。从舍阐提。即入六行。于行地所。一念净心。决定明白。〔初学者,舍弃阐提,契入六行之中,若能够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一念净心,即可决定[不走样],驴见马见,了了明白。〕金刚智力。阿鞞跋致。度脱众生。慈悲无尽。〔金刚【大圆镜智】,以至阿鞞跋致[坚固不退转]者,从而度脱众生,利乐有情,无尽慈悲。〕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如是之人应不持戒。于彼沙门应不敬仰。〔这种人多有不持戒者,应不受供养。〕
佛言。〔世尊曰:〕为说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此乃是宣说轨则之至戒也。即【不二法门】之大戒。不会善巧傲慢的。此种人的心地【境界~见谛】,犹如海水与波浪的关系,一切皆是性相一如的。凡夫俗子,眼浊无识。〕八识海澄。九识流净。〔在这里【清净意根】之屏幕[海面]上,八识种子犹如性海澄明,九识犹如〈升华〉之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境风不动,性海之波浪则不起。由此可知:唯识无境是有条件的。境风是识浪的源头。〕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戒性等于智空,但若执着于戒律条文,不明觉性的话,反倒如以上所说之人,迷倒于现象之中。〕七六不生诸集。灭定不离三佛。而发菩提。〔七识与六识并不生发一切集合之物象,尽管是【灭尽定】者,也不会离开三佛,而发菩提的。〕三无相中。顺心玄入。深敬三宝。不失威仪。〔性中无相,顺应三宝。玄中无我,不失威仪。〕于彼沙门不无恭敬。〔由此尊敬一切出家人〕菩萨彼仁者。不住世间动不动法。入三空聚灭三有心。〔真正的菩萨,不住世间之动与不动法。亦不入【空~聚~灭】之三有之心。〕
大力菩萨言。〔无坚不摧菩萨言:〕彼仁者。于果足满德佛。如来藏佛。形像佛。〔那些觉者们,于果报之身中,满足了一切功德佛果。即如来藏种子佛,以及一切缘起形像之佛。〕如是佛所。发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如此殊胜之佛所,善发菩提之心,入其三聚之戒,但不住其相缚。〕灭三界心。不居寂地。不舍可众。入不调地不可思议。〔灭弃三界欲念之心,但不居执寂寞之地,不舍众生因缘,入其不调[染污]之地,此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经】尔时舍利弗从座而起。前说偈言
具足波若海    不住涅盘城
如彼妙莲华    高原非所出
诸佛无量劫    不舍诸烦恼
度世然后得    如泥华所出
如彼六行地    菩萨之所修
如彼三空聚    菩提之真道
我今住不住    如佛之所说
来所还复来    具足然后出
复令诸众生     如我一无二
前来后来者     悉令登正觉
尔时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议。汝当于后成菩提道。无量众生超生死苦海。尔时大众皆悟菩提。诸小众等入五空海。
 
  [解]:尔时,舍利弗从座而起。〔此时,在场的智慧第一者,从菩提座而起。〕前说偈言 :〔以偈语阐述之〕
具足波若海 。不住涅盘城 。〔觉者具足一切般若智海,并不执着于涅槃之城内。〕
如彼妙莲华 。高原非所出 。〔犹如那<妙法莲华经>中的说的【清净意根】一样,高原上是不出莲花的。意根难显,隐密不见。〕
诸佛无量劫 。不舍诸烦恼 。〔诸佛于无量劫中,依然不会舍弃一切烦恼的。烦恼本身就是菩提。只不过它隐藏在意识表相的后面,凡夫肉眼,不可得见罢了。〕
度世然后得 。如泥华所出 。〔悟后方修,才可度世。如泥中出莲花一样,庵摩罗识第九识,是世间阿赖耶识的升华。〕
如彼六行地 。菩萨之所修 。〔菩萨于六行之地中,悟后方修,向上一路。度化有情众生。〕
如彼三空聚 。菩提之真道 。〔一切法空,就是菩提之真如大道。〕
我今住不住 。如佛之所说 。〔我今天的住与不住,本然无我,以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虽未得无漏之智,然其随缘所举,皆不违佛法大义,恰如先佛经中所说。〕
来所还复来。 具足然后出 。〔如来者如如复来,其中遍计所执性,本具本觉,然后复出的皆是后得智。〕
复令诸众生 。如我一无二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如缘起,不涉我执。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前来后来者。 悉令登正觉 。〔法无先后,人无凡圣,若证意根,皆可正觉。〕
尔时,佛告舍利弗言。〔此时,世尊曰:〕不可思议。〔善哉!太不可思议了!〕汝当于后成菩提道。〔汝当于【后得智】中,成就菩提大道。〕无量众生超生死苦海。〔在此【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无限[非量]众生皆将超越生死大海。<经>曰:“于一切法亦无有心。其无心者则无所生。无所生者。是则坚固不退转地。”凡不退转者,必出生死大海。〕
尔时,大众皆悟菩提。诸小众等入五空海。〔此时,在场的大众,皆证菩提,从此彻悟无生法忍。其余的小众们,也皆能随缘契入五空性海。因缘异熟也。〕
 
真性空品第六
 
  【经】尔时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萨道。无有名相。三戒无仪。云何摄受为众生说。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为汝宣说。善男子。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之一处。众缘断灭。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无施。住于如理。六道门杜。四缘如顺。三戒具足。舍利弗言。云何四缘如顺三戒具足。佛言。四缘者。一谓作择灭力取缘摄律仪戒。二谓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摄善法戒。三谓本慧大悲力缘摄众生戒。四谓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是谓四缘。善男子。如是四大缘力。不住事相。不无功用。离于一处。则不可求。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摄六行。是佛菩提萨婆若海。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无功用。是法真空常乐我净。超于二我。大般涅盘。其心不系。是大力观。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多名一义。不一不异。以名数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义无文。无文相义。真实空性。空性之义如实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如理者。过三苦海。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议。今者如来云何说法
 
  [解]:尔时,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尊!〕修菩萨道。无有名相。三戒无仪。云何摄受为众生说。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修证菩萨之道,不在名相上,又没有仪轨可守,那么,如何介绍给大众呢?〕
佛言。〔世尊曰:〕善男子。汝今谛听。为汝宣说。善男子。〔注意谛听!〕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之一处。众缘断灭。〔善与不善,皆从心生。一切境界的缘起显现,皆从清净意根上言说分别。行者若能够制心一处,众缘断灭。〕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善男子。〔谛听!〕一本不起。三用无施。住于如理。六道门杜。四缘如顺。三戒具足。〔法本无生,妄心而起,逢缘施设,六门如理。本具如顺,本觉四缘。一切法皆从意根上缘起。鉴照如如,清净本寂。〕
舍利弗言。〔智慧第一言:〕云何四缘如顺三戒具足。〔怎样才是四缘如顺,三戒具足呢?〕
佛言。〔世尊曰:〕四缘者。一谓作择灭力取缘摄律仪戒。〔一者,拣择灭力,人为取缘,摄受律仪戒律。〕二谓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摄善法戒。〔二者,本利觉之【净根】之力,所集起之缘,摄受一切善法之戒。注意![净根]就是清净意根。本利觉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功德无量相。〕三谓本慧大悲力缘摄众生戒。〔三者,清净意根之本具本觉本慧之大悲心力,本身就是,是众生之功德无量相。〕四谓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是谓四缘。〔四者,一味【本利觉】之通达智慧力量的缘起,本身就是顺于如来所住的。以上就是四种缘。笔者认为:第二种【净根】之缘最为重要。〕善男子。〔注意谛听!〕如是四大缘力。不住事相。不无功用。离于一处。则不可求。〔此四种缘起之力,不可住于事相,但又不是没有功用作用。如果离开了【一味觉】处,则不可求得。笔者认为:这恰恰说明了【净意根】在四缘之力中的重要作用。〕善男子。〔谛听!〕如是一事通摄六行。是佛菩提萨婆若海。〔如是【净根】一事,通摄六行[前六识],这种现象【境界】,就是诸佛菩萨的一切智海。〕
舍利弗言。〔智慧第一言:〕不住事相不无功用。是法真空常乐我净。超于二我。〔佛法本身就是【辩证】的,不执二边,超越二我的,此中[不二法门]即:法本真空,常乐我净。〕大般涅盘。其心不系。是大力观。〔大般涅槃经曰:其心不系缚,就是大力观。〕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此种观觉之中,应该是包含着三十七道品法的。〕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具三十七道品法。〔应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多名一义。不一不异。〔此三十七种道品,多名一义,【性一相异】,名与义不一不异。性与相不二法门。〕以名数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只有名相,【是名世界】,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得之法一义无文。无文相义。真实空性。〔一义无文者,空性也。〕空性之义如实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空性如实,法理如如。如如执著,如是如是。〕善男子。〔至善的男子啊!注意谛听!〕住如理者。过三苦海。〔能够于【清净意根】上,住如理正智[本利觉]者,即可当下透脱三苦海。正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净根〉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言。〔舍利子!〕一切万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为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文与义一如不二。〕如实之义。不可言议。今者如来云何说法。〔如实者,第一义,不可言说【必须保持沉默】,那么,今日如来该如何演绎法理法趣呢?〕
 
  【经】佛言。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是故说之。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非义语者。皆悉空无。空无之言。无言于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如无无有。无有于无。如无有无。有无于有。如有无不在。说不在说故。不在于如。如不有如。不无如说。舍利弗言。一切众生。从一阐提。阐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来如来实相。佛言。从阐提心。乃至如来如来实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种子为妄所翳。舍离妄心。净心清白。知诸境界意言分别。二者思位。思者。观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别随意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时。先以智导。排诸障难。出离盖缠。四者行位。行者。离诸行地。心无取舍。极净根利。不动心如。决定实性。大般涅盘。唯性空大。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善男子。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其本处。舍利弗言。云何从其本处。佛言。本来无本。处于无处。空际入实。发菩提心。而满成圣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执彼空。不得非不得。舍利弗言。如尊所说。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灭。寂灭是如。总持诸德。该罗万法。圆融不二。不可思议。当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解]:佛言。〔世尊曰:〕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是故说之。〔我所说的法,皆是以众生之生缘而说的,并且,说那个【不可说的】,即以[形而上]的内涵而说之。〕我所说者。义语非文。〔纯粹的形而上〕众生说者。文语非义。〔纯粹的形而下〕非义语者。皆悉空无。空无之言。无言于义。〔说空者无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如义语者。实空不空。〔说义者非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不执二边之空有,方为正知正见。〕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不二法门之法,远离三相,没有处所,如是而说,如是我闻。〕如无无有。无有于无。如无有无。有无于有。如有无不在。说不在说故。〔不在二边,不执说与不说。〕不在于如。如不有如。不无如说。〔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舍利弗言。〔智慧第一言:〕一切众生。从一阐提。阐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来如来实相。〔一切有情众生,从一阐提开始,住于何位【境界】,才能得证如来实相?〕
佛言。〔世尊曰:〕从阐提心。乃至如来如来实相。住五等位。〔从阐提心,到如来之实相。需要经历五个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种子为妄所翳。舍离妄心。净心清白。知诸境界意言分别。〔一者,信位。坚信意根是净性清白的。并且一切【是名世界】,皆是意根屏幕上的言语分别出来的。〕二者思位。思者。观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别随意显现。〔二者,思位。随意根之鉴照之性而随缘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净虑思维修,知其本识本觉,无取无舍。不加人为造作。〕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时。先以智导。排诸障难。出离盖缠。〔三者修位,悟后方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修。先以般若智慧引导,然后再排除障难。〕四者行位。行者。离诸行地。心无取舍。极净根利。不动心如。决定实性。〔四者,行位。于极净根利之【清净意根】处,不动心如。这就是决定【不走样】的实性。〕大般涅盘。唯性空大。〔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五者,舍位。性空不住,正智流易。〕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心无边际。〔虚心如实,不证边畔。〕不见处所。是至如来。〔眼中不见处所,是至如来境界。〕善男子。〔注意谛听!〕五位一觉从本利入。〔五位就是一味觉,皆从本利契入。〕若化众生从其本处。〔如果要度化众生,需要从其【本利觉】处入手。〕
舍利弗言。〔智慧第一言:〕云何从其本处。〔如何才能从其本处入手呢?〕
佛言。〔世尊曰:〕本来无本。处于无处。空际入实。发菩提心。而满成圣道。〔没有本来,也没有入处,空际就是菩提心圆满成圣道。〕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善男子。〔至善的男子啊!〕如手执彼空。不得非不得。〔犹如手持虚空,不涉得与不得。〕
舍利弗言。〔智慧第一言:〕如尊所说。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灭。寂灭是如。〔如您所说:事在先,取本利,念寂灭,如是我闻。〕总持诸德。该罗万法。圆融不二。不可思议。〔总持万法,圆融不二。清净本然,不可思议。〕当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由此当知,如<心经>所曰: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到彼岸。正所谓,真觉者当知:不许夜行,投明即到。〕
 
  【经】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烧灭诸结。平等平等。等觉三地。妙觉三身。于九识中皎然明净。无有诸影。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缘。智自用故。非动非静。用性空故。义非有无。空相空故。善男子。若化众生。令彼众生观入是义。入是义者是见如来。舍利弗言。如来义观不住诸流。应离四禅而超有顶。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数。四禅亦如是。若见如来者。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不出亦不入。内外平等故。善男子。如彼诸禅观。皆为想空定。是如非复彼。何以故。以如观如。实不见观。如相诸相。相已寂灭。寂灭即如义。如彼想禅定。是动非是禅。何以故。禅性离诸动。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离诸分别。本利义故。善男子。如是观定。乃名为禅。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钝根众生难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佛言。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偈中。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愿为说之。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因缘所生义 是义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 是义生非灭
尔时大众。闻说是偈。佥大欢喜。皆得灭生灭。生般若性空智海。
 
  [解]:佛言。〔世尊曰:〕如是如是。〔正是这样!正是这样!〕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烧灭诸结。平等平等。〔真如就是智慧之火,烧灭诸结,回归清净意根之平等性智。〕等觉三地。妙觉三身。于九识中皎然明净。无有诸影。〔其中等觉三地,妙觉三身,此三地三身一如不二,皆于【九识】中,即清净意根上的庵摩罗识[升华]中,皎然明净。缘生缘灭,有无诸影。〕善男子。〔谛听!〕是法非因非缘。智自用故。〔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非动非静。用性空故。〔辩证之旋〕义非有无。空相空故。〔不二是对二说的〕善男子。〔谛听!〕若化众生。令彼众生观入是义。〔如果要教化众生,就让其观察契入此缘起之义。〕入是义者是见如来。〔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
舍利弗言。〔智慧第一言:〕如来义观不住诸流。〔如来者,法义也!法义之观察,岂可流住哉!〕应离四禅而超有顶。〔远离四禅八定之相上功夫,超越于一切【有顶~限量】之境界。如来者,纯粹的形而上的法理法趣。〕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切法名数。四禅亦如是。〔法即名数,【是名世界】,四禅八定,以至[有顶]者。〕若见如来者。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不出亦不入。内外平等故。〔如来者,洒洒脱脱,如所从来,如所从去。〕善男子。〔谛听!〕如彼诸禅观。皆为想空定。是如非复彼。〔一切功夫境界,皆是幻想中的空定。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的。〕何以故。〔为什么呢?〕以如观如。实不见观。如相诸相。相已寂灭。寂灭即如义。〔眼不见眼,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寂灭义。〕如彼想禅定。是动非是禅。〔那些人为作意之禅,是臆想之祖师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来禅。〕何以故。〔为什么呢?〕禅性离诸动。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离诸分别。本利义故。〔禅离诸相,非法非非法,离一切分别取舍。自在者,即为禅。本利觉之义故。〕善男子。〔谛听!〕如是观定。乃名为禅。〔只有不二法门之观,方才为禅。〕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智慧第一言:太不可思议了!〕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如来者,就是如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钝根众生难以措意。〔只有清净利根者,方才可能【悟后方修】之。钝根弱智者,未悟之前,难以措意。很难理解[意根]清净的。〕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应当怎样才能让钝根之人契入清净意根之真谛呢?〕
佛言。〔世尊曰:〕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读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偈中。〔全部佛法皆入【辩证】之观。〕
舍利弗言。〔智慧第一言:〕云何一四句偈。愿为说之。〔什么是一四句偈呢?〕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因缘所生义 。是义灭非生 。〔生灭灭已,寂灭乐乐。一句话:因缘法就是寂灭义。〕
灭诸生灭义 。是义生非灭 。〔灭之本义,是旋非灭。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尔时大众。闻说是偈。佥大欢喜。皆得灭生灭。生般若性空智海。〔在场大众,皆得欢喜。契入般若性海,【无生亦无灭】之殊胜境界。〕
 
如来藏品第七
 
  【经】尔时梵行长者从本际起。而白佛言。尊者。生义不灭灭义不生。如是如义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尊者。一切法数无量无边。无边法相一实义性唯住一性。其事云何。佛言。长者。不可思议我说诸法。为迷者故。方便导故。一切法相一实义智。何以故。譬如一市开四大门。是四门中皆归一市。如彼众庶随意所入。种种法味亦复如是。梵行长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应摄一切诸味。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实义如一大海。一切众流无有不入。长者。一切法味犹彼众流。名数虽殊其水不异。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摄诸味。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异。佛言。长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水在淮中名为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长者。住一佛道。即达三行。梵行长者言。云何三行。
 
  [解]:尔时,梵行长者从本际起。〔梵行者,轨则也。苦行于本际之中。〕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生义不灭灭义不生。如是如义即佛菩提。〔法尔如是,即是菩提之义。〕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菩提之性,就是无分别之智。〕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无穷者,清净意根之【非量】也。非量者,唯性,分别灭。此乃不可思议也。〕尊者。〔伟大的尊者!〕一切法数无量无边。无边法相一实义性唯住一性。其事云何。〔无边之性,唯是一味。此事如何缘起呢?〕
佛言。长者。〔世尊曰:长者谛听!〕不可思议我说诸法。为迷者故。〔我说的不可思议,只为迷痴者而言。〕方便导故。一切法相一实义智。〔方便权巧地引导他们,为入一实相之义。〕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一市开四大门。是四门中皆归一市。〔四门一市。性一相异。〕如彼众庶随意所入。种种法味亦复如是。〔众生随其【意根】独入,一切法义法趣,皆由意根所显。〕
梵行长者言。〔长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应摄一切诸味。〔那么,我也应当摄受一切诸味。〕
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曰:正是!正是!〕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味实义如一大海。一切众流无有不入。〔实义就是性海!众流无所不入。〕长者。〔谛听!〕一切法味犹彼众流。名数虽殊其水不异。〔众多法味,犹如众流,名殊水一,终归性海。同理,意识者,千变万化,始终离不开【意根】之照顾。〕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摄诸味。〔若住大海,当纳众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梵行长者言。〔长者言:〕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异。〔法即一味,道何有三?〕
佛言。长者。〔长者谛听!〕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水在淮中名为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中国特色的江,淮,湖水,最终都要归入释迦本怀之佛性大海。〕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法义虽殊,具在真如之一味性海,这就是:佛道!〕长者。〔注意谛听!〕住一佛道。即达三行。〔若住佛道,可达万千之行。〕
梵行长者言。云何三行。〔长者言:如何三行?〕
 
  【经】佛言。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长者。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藏。入如来藏者。入不入故。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入如来藏。如苗成实。无有入处。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实际。其智几何。佛言。其智无穷。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为四。一者定智。所谓随如。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破病。三者涅盘智。所谓除电觉际。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佛道。长者。如是四大事用。过去诸佛所说。是大桥梁。是大津济。若化众生。应用是智。长者。用是大用。复有三大事。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三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则不能流入彼四智海。为诸大魔所得其便。长者。汝等大众。乃至成佛。常当修习勿令暂失。梵行长者言。云何三三昧。佛言。三三昧者。所谓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如是三昧。梵行长者言。云何于大义科。
 
[解]:佛言。〔世尊曰:〕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长者。如是三行总摄众门。〔长者谛听!一者,随事。二者,随识。三者,随如。如是【事~识~如】三行者,总摄一切法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一切法门,无出于【事,识,如】三门的。〕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藏。〔三行【事识如】者,本身就是如来藏。〕入如来藏者。入不入故。〔真如来藏者,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无关【入不入】二分之事。〕
梵行长者言。〔长者言:〕不可思议。入如来藏。如苗成实。无有入处。〔太不可思议了!契入如来藏者,就犹如小苗成实一样。因缘和合,无有一个固定的入处。〕本根利力。利成得本。〔这种【根~本】之利益,全部体现在意根清净的力度上。〕得本实际。其智几何。〔这种得本之实际,其中智慧有几种呢?〕
佛言。〔世尊曰:〕其智无穷。略而言之。其智有四。〔此智无穷,归纳为四类。〕何者为四。一者定智。所谓随如。〔一者,随如即是定的智慧。〕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破病。〔二者,方便显性,不定之智。〕三者涅盘智。所谓除电觉际。〔三者,涅槃之智。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佛道。〔四者,究竟智。终极佛智。〕长者。〔谛听!〕如是四大事用。过去诸佛所说。〔如此四智,犹如:“一者,犹如成所作智。二者,妙观察智。三者,平等性智。四者,大圆镜智。”皆是先佛经中所说。本己具足,无须再修。〕是大桥梁。是大津济。若化众生。应用是智。〔这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功德无量相。〕长者。〔注意谛听!〕用是大用。复有三大事。〔意根清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一者,定中内外不相夺。一是一,二是二,不二是对二说的。〕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二者,大义随心起,于心不可得,成就一切义,无始亦无终。缘生缘灭,心生法生。〕三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三者,如如智慧之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悲智俱利,全部体现在【清净意根】之心幕上。〕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则不能流入彼四智海。为诸大魔所得其便。〔此三事,即是菩萨行事。否则,不入四智性海。必被诸魔恶缘所困绕。〕长者。〔长者谛听!〕汝等大众。乃至成佛。常当修习勿令暂失。〔汝等大众,勤修实证,不得忘失。〕
梵行长者言。云何三三昧。〔长者言:如何才是三三昧呢?〕
佛言。〔世尊曰:〕三三昧者。所谓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如是三昧。〔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亦称:无愿门。三门三昧。就是三三昧。〕
梵行长者言。云何于大义科。〔长者言:什么是大义科呢?〕
 
【经】佛言。大谓四大。义谓阴界入等。科谓本识。是谓于大义科。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如是智事。自利利人。过三界地。不住涅盘。入菩萨道。如是法相是生灭法。以分别故。若离分别。法应不灭。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从分别生 还从分别灭
灭诸分别法 是法非生灭
尔时梵行长者闻说是偈。心大欣怿。欲宣其义。而说偈言
诸法本寂灭 寂灭亦无生
是诸生灭法 是法非无生
彼则不共此 为有断常故
此则离于二  亦不在一住
若说法有一  是相如毛轮
如焰水迷倒  为诸虚妄故
若见于法无  是法同于空
如盲无目倒  说法如龟毛
我今闻佛说  知法非二见
亦不依中住  故从无住取
如来所说法  悉从于无住
我从无住处  是处礼如来
敬礼如来相  等空不动智
不著无处所  敬礼无住身
我于一切处  常见诸如来
唯愿诸如来  为我说常法
尔时如来而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谛听。为汝众等说于常法。善男子。常法非常法。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非境界。离诸妄断际。是法非无常。离诸常断见。了见识为常。是识常寂灭。寂灭亦寂灭。善男子。知法寂灭者。不寂灭心。心常寂灭。得寂灭者。心常真观知诸名色。唯是痴心。痴心分别。分别诸法。更无异事出于名色。知法如是不随文语。心心于义不分别我。知我假名即得寂灭。若得寂灭。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佛言。〔世尊曰:〕大谓四大。义谓阴界入等。科谓本识。是谓于大义科。〔所谓的【大~义~科】,就是关于[四大入阴界义之本识]的学问。换句话说:唯识学的理论。〕
梵行长者言。〔长者言:〕不可思议。如是智事。自利利人。过三界地。不住涅盘。入菩萨道。〔太不可思议了!此智慧之事,自利利他,过三界,不入涅槃,即是菩提道。〕如是法相是生灭法。以分别故。若离分别。法应不灭。〔此法若不分别,当属不灭。法本无生,无生法忍。〕
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以偈宣说:〕
法从分别生 。还从分别灭 。〔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
灭诸分别法 。是法非生灭 。〔灭一切分别法,这个【能灭之法】,它却不再生灭。〕
尔时,梵行长者闻说是偈。心大欣怿。〔长者法喜充满〕欲宣其义。而说偈言 :
诸法本寂灭 。寂灭亦无生 。〔一切法本然寂灭的,这个寂灭本身是无生的。〕
是诸生灭法 。是法非无生 。〔但是缘起的生灭法,这个生灭过程,不是无生的。〕
彼则不共此 。为有断常故 。〔其它的不共许于此法,因为,他们是断灭与恒常二种邪见。〕
此则离于二 。亦不在一住 。〔此法离于断常二边邪见,但也不存在一个【一】在。有一在者,即是本体论。〕
若说法有一 。是相如毛轮 。〔如果说法有【一】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一合相],本身就是如毛轮者。毛轮者,不实有也。〕
如焰水迷倒 。为诸虚妄故 。〔犹如洋焰水影迷倒了行者,这本身就是【性即虚妄】的幻现之故。〕
若见于法无。 是法同于空 。〔法无实有,本身即空。〕
如盲无目倒 。说法如龟毛 。〔犹如盲人之颠倒,此种人说法,就是龟毛,毫无实质。〕
我今闻佛说 。知法非二见 。〔我今天闻法后,方知法无二边。〕
亦不依中住 。故从无住取 。〔也不在中间,所以说:无所取。〕
如来所说法 。悉从于无住 。〔如来无住,法义无住。〕
我从无住处 。是处礼如来 。〔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敬礼如来相 。等空不动智 。
不著无处所 。敬礼无住身 。〔无住亦不住,是礼无住身。〕
我于一切处 。常见诸如来 。〔我在一切处,每时每刻见到的,都是如来之法趣。人类于【清净意根】处,若非如来,何以得见耶?!〕
唯愿诸如来。 为我说常法 。〔只希望一切如来法趣,为我述说如来【不变~如来】之法理法义。〕
尔时,如来而作是言。〔世尊曰:〕诸善男子。汝等谛听。〔谛听!谛听!〕为汝众等说于常法。〔我为汝等大众说其究竟不变之法。〕善男子。〔至善的男子啊!〕常法非常法。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非境界。〔常法就是【不二法门】之法。〕离诸妄断际。是法非无常。离诸常断见。了见识为常。〔远离一切断法与常法,就是不二之常法。〕是识常寂灭。寂灭亦寂灭。〔这个常法之识,本身就是【寂灭亦寂灭】的非法非非法。〕善男子。〔至善的男子啊!〕知法寂灭者。不寂灭心。〔法寂灭,心不寂灭。破见不破法。二者【辩证】一如。〕心常寂灭。得寂灭者。心常真观知诸名色。〔寂灭与真观,一如不二。〕唯是痴心。痴心分别。分别诸法。更无异事出于名色。〔<经>曰:性即虚妄。〕知法如是,不随文语。心心于义,不分别我。〔清净意根上没有【法执】存在。〕知我假名,即得寂灭。若得寂灭。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晓【是名世界】者,意根清净,当下即是圆成实。当下契证无上正等正觉。〕
 
【经】尔时长者梵行闻说是语。而说偈言
名相分别事   及法名为三
真如正妙智   及彼成于五
我今知是法   断常之所系
入于生灭道   是断非是常
如来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
因缘无不生   不生故不灭
因缘执为有   如采空中华
犹取石女子   毕竟不可得
离诸因缘取   亦不从他灭
及于己义大  依如故得实
是故真如法   常自在如如
一切诸万法  非如识所化
离识法即空   故从空处说
灭诸生灭法   而住于涅盘
大悲之所夺  涅盘灭不住
转所取能取  入于如来藏
尔时大众闻说是义。皆得正命。入于如来如来藏海。
 
  [解]:尔时,长者梵行〔苦行长者〕闻说是语。而说偈言 :
名相分别事 。及法名为三 。〔这里的【名,相,分别】是<楞伽经>中“五法”当中的前三法。〕
真如正妙智 。及彼成于五 。〔正智与如如,是[五法]中的后二法。〕
我今知是法 。断常之所系 。〔我今天知道这【五法】,本身就是断灭与恒常所系缚的对象。大乘佛法本身就是辩证的。〕
入于生灭道 。是断非是常 。〔进入生之灭掉之道后,先有后无,是断灭。〕
如来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 。〔如来法义,远离于一切断常二见。〕
因缘无不生 。不生故不灭。〔缘生必缘灭。因缘不再生。〕
 因缘执为有。 如采空中华 。〔如果认为【因缘】是实有的话,那么,就象于虚空之中采莲花一样。〕
犹取石女子 。毕竟不可得 。〔仿佛石女生娃,终不可得。〕
离诸因缘取 。亦不从他灭 。〔离开了一切因缘而取的话,同时,也不可能从他处而灭掉。〕
及于己义大 。依如故得实 。〔以及自身之四大义理,依赖其如来【轨则】之故,就可以得证实际。〕
是故真如法 。常自在如如 。〔真如是性,缘起即如如。〕
一切诸万法 。非如识所化 。〔一切万法,轨则使然,并不是【识】所化现的。由此可见:[唯识无境]不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
离识法即空 。故从空处说 。〔离开了[识],一切法本身就是【空】的。不需要识来化现出一个空。而恰恰是【识】才是从[空]中生发出来的。缘起性空,不可以言:缘起性识。〕
灭诸生灭法 。而住于涅盘 。〔生灭灭已,自然涅槃。寂灭为乐,就是涅槃。〕
大悲之所夺 。涅盘灭不住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与夺,涅槃之心,灭而不住。〕
转所取能取 。入于如来藏 。〔转识即是所取与能取,归【根】者,即是入于如来藏。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如来藏。正所谓:如来者,诸法如义也。〕
尔时,大众闻说是义。皆得正命。入于如来如来藏海。〔此时,在场的大众,闻说此殊胜义理后,全部亲得【正智~如如】之正命。从此全部入于如来藏之性海。正所谓:滴水入海,海咸一味也。〕
 
总持品第八
 
  【经】尔时地藏菩萨从众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佛言。菩萨摩诃萨。汝能如是救度众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议。汝当广问。为汝宣说。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云何不缘生。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法缘所生  离缘可无法
云何法性无  而缘可生法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无生云何说法法从心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是心所生法   是法能所取
如醉眼空华   是法然非彼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如是法则无待。无待之法法应自成。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本无有无   自他亦复尔
不始亦不终   成败则不住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盘。涅盘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佛言。无如是法。是法是如。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业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应寂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时   是得心不有
尔时地藏菩萨言。是法非三谛。
色空心亦灭。是法本灭时。是法应是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本无自性   由彼之所生
不于如是处   而有彼如是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云何不一。
 
  [解]:尔时,地藏菩萨〔地藏者,表法也!空华落地,沉寂如藏。藏起花开。根净如来。〕从众中起〔地藏者,如芽破土,随众缘而生发。〕至于佛前。〔缘起本是佛〕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我观大众心有余疑,未得真觉。今随众缘,随疑所问,愿世尊慈悲,垂哀听许。〕
佛言。〔世尊曰:〕菩萨摩诃萨。汝能如是救度众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议。汝当广问。为汝宣说。〔地藏谛听!汝为救度众生,而问余疑,广问无碍。我当为汝宣说。〕
地藏菩萨言。〔地藏言:〕一切诸法云何不缘生。〔一切法起,为什么却不是【缘生】呢?〕
尔时,如来欲宣此义。〔世尊欲以偈曰〕而说偈言 :
若法缘所生 。离缘可无法 。〔如果法是缘生的,那么,离开了【缘】则没有法。〕
云何法性无 。而缘可生法 。〔为什么法性是无,但【缘】却可以生法呢?〕
尔时,地藏菩萨言。〔上面,世尊把问题【反问】给了地藏菩萨。考察一下,地藏是如何【缘生】的。且看!地藏言:〕法若无生云何说法法从心生。〔法既然无生,那么,为什么说:法法皆从心生呢?〕
于是尊者。〔二人互相至问,于至问中,显现答案。〕而说偈言 :
是心所生法 。是法能所取 。〔心生则法生,这个【心法】乃是能所之取。〕
如醉眼空华 。是法然非彼 。〔犹如醉人眼中的空华,本不实有。这个心法【内法尘】不是那个[外色境]。所以说:唯识无境。注意!但它是【有条件的】,它属于能所范畴。〕
尔时,地藏菩萨言。〔地藏言:〕法若如是法则无待。〔如果【法】是这样的,那么,一切法将没有对待。〕无待之法,法应自成。〔而[无待之法],应当是自然而成的。〕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世尊偈曰:〕
法本无有无 。自他亦复尔 。〔法本无生,不涉有无,自生与他生,亦复如是。一律不涉之。正所谓:只存法义,不涉世俗。〕
不始亦不终 。成败则不住 。〔缘生之法,无始无终,成败生灭,相续无住。正所谓: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尔时,地藏菩萨言。〔地藏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盘。涅盘及空相亦如是。〔法相本涅槃。<楞伽经>曰: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涅槃与空相,亦复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这种【辩证之法】,应当知晓。〕
佛言。〔世尊曰:〕无如是法。是法是如。〔如是!如是!如如法尔!〕
地藏菩萨言。〔地藏言:〕不可思议。如是如相。非共不共。〔太不可思议了!如是如相,非共与不共。是相一如,不二法门。〕意取业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应寂灭。〔清净意根上的取舍,本身就是【业力使然】之自取,二者皆为空寂。心法亦空,本然寂灭。〕
于是尊者。〔世尊曰:〕而说偈言 :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一切皆是空寂之法,但是,这个【法寂】本身是不空的。这就是[辩证],就是不二法门。〕
彼心不空时 。是得心不有 。〔此心不空【缘起】之时,这个证得之心,恰恰是[非有]的。马克思讲: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发展得已然很成熟了。〕
尔时,地藏菩萨言。〔地藏言:〕是法非三谛。色空心亦灭。〔这个【法】不是有第三个谛。色空时心也是空的。色空不二,空色一如。〕是法本灭时。是法应是灭。〔这个法本然寂灭时,这个法的缘起也将是寂灭的。笔者认为:大乘佛法非辩证无以得。〕
于是尊者。〔世尊曰:〕而说偈言 :
法本无自性 。由彼之所生 。〔法即无自性,否则即无生。〕
不于如是处 。而有彼如是 。〔不在如是【我闻】之处,不得有彼之如是。笔者认为:一切皆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如如执著,如是如是。〕
尔时,地藏菩萨言。〔地藏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云何不一。〔既然一切法无生无灭,为什么说法不一呢?〕
 
【经】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住处无在   相数空故无
名说二与法   是则能所取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识亦如是。云何诸境界。从识之所生。若识能有生。是识亦从生。云何无生识。能生有所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所生能生二 是二能所缘 俱本各自无 取有空华幻 识生于未时 境不是时生 于境生未时 是时识亦灭 彼即本俱无 亦不有无有 无生识亦无 云何境从有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相如是内外俱空。境智二众本来寂灭。如来所说实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佛言。如是。如实之法。无色无住。非所集。非能集。非义非大。一本利法。深功德聚。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如尊者所说法义皆空。入空无行不失诸业。无我我所。能所身见。内外结使。悉皆寂静故愿亦息。如是理观。慧定真如。尊者常说。寔如空法。即良药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法性空故。空性无生心常无生。空性无灭。心常无灭。空性无住心亦无住。空性无为心亦无为。空无出入离诸得失。界阴入等皆悉亦无。心如不著。亦复如是。菩萨。我说空法破诸有故。地藏菩萨言。尊者。知有非实如阳焰水。知实非无如火性生。如是观者是人智也。
 
  [解]:于是尊者。〔世尊曰:〕而说偈言 :
法住处无在 。相数空故无 。〔一切法无住处,本身就是相数空。〕
名说二与法 。是则能所取 。〔名相上说二,也就是能所为二,但法性上为一。即:不二是对二说的。〕
尔时,地藏菩萨言。〔地藏言:〕一切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识亦如是。〔诸法不二住,亦不在中流。心识即如此,中道即真如。〕云何诸境界。从识之所生。〔为什么一切境界,唯识所生呢?〕若识能有生。是识亦从生。〔如果【识】是能生的话,那么,它也必须有所生之源头。〕云何无生识。能生有所生。〔为什么无生之识,能够出生有所生呢?〕
于是尊者。〔世尊曰:〕而说偈言 :
所生能生二 。是二能所缘 。〔能所是二缘,互为所依。〕
俱本各自无 。取有空华幻 。〔本性自性无,取舍赖空华。〕
识生于未时 。境不是时生 。〔识生于未曾识时,外境不是【未曾识】时。〕
于境生未时 。是时识亦灭 。〔外色境生于未曾识时,在这个【未曾识】中,识也是要灭掉的。〕
彼即本俱无 。亦不有无有 。〔那个【时】的境界,本身就是无自性的。也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有与无】的问题。〕
无生识亦无 。云何境从有 。〔法无生时,识也没有。为什么外色境却从【有】呢?〕
尔时,地藏菩萨言。〔地藏言〕法相如是,内外俱空。境智二众,本来寂灭。〔法相内外,如是俱空。境智本来,寂灭二众。〕如来所说实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如来真空所说如是之法,本非集和也。〕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如实之法。无色无住。非所集。非能集。〔如来实相非所集,非能集。〕非义非大。一本利法。深功德聚。〔非聚义,非四大,一合本利觉法,功德无量相聚。正所谓:一合相不可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地藏喻意【因地之宝藏】,因地之宝藏菩萨言:太不可思议了!这些因地之宝藏,不可思议地[聚积]在一起了!〕七五不生。〔它们的组成【逻辑~结构】是:第七识[净根]与前五识[现量],二者同类,皆属于不可再生,也没有一个固定【确指】的出生地的。而第七末那净根,亦称:世间现量。〕八六寂灭。〔第八识[如来藏]与第六识[阿赖耶],二者本质一如,关系即是:金子与指环的关系。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出世如来藏,入世阿赖耶。二者的显现是【同步】的,就象[量子纠缠]一样。世间阿赖耶识见一苹果,出世间如来藏量子同频调动出一个【是名】苹果。以上这一切都是刹那相续,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一句话:八六寂灭,就是无生法忍的涅槃境界。〕九相空无。〔第九识【庵摩罗识】无形无障,纯粹的形而上之阿赖耶识[意识]的升华。注意!前七识是阿陀那识【甚深细】,这里是六识升华后的[庵摩罗]第九识。此识升华后的纯粹法义之【相】是空无自性的。一句话:第九庵摩罗识是永恒的旋。〕有空无有。无空无有。〔在这里【永恒的旋】中,有空与无空,皆是不实有的。即:圣义谛也无自性。〕如尊者所说法义皆空。入空无行不失诸业。〔正如伟大的尊者【您】所开示的那样:一切法义本然皆空。虽然缘起者,入空无行,但却不失诸业。正所谓:你只能知道业力允许你知道的那一部分。〕无我我所。能所身见。〔虽无我所,但却显能所之身见。犹如屏幕上本来无一物,但却不碍,逢缘而起,万千变化。正所谓: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内不舍一法。〕内外结使。悉皆寂静。〔内外寂静,结使悉明。此乃明心境界。〕故愿亦息。如是理观。〔理现愿息,如是我闻。只存法义,不涉世俗。〕慧定真如。尊者常说。寔如空法。即良药也。〔定慧等持,真如常演。〕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何以故。〔为什么呢?〕法性空故。空性无生心常无生。空性无灭。〔法性本空,无生无灭,心住空性,空性不灭。〕心常无灭。空性无住心亦无住。空性无为心亦无为。〔心无住,空即性,性即无为,无为本自清净。清净者,净根也。〕空无出入离诸得失。界阴入等皆悉亦无。〔空无出入,离一切得失取舍。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悉皆空无寂静。〕心如不著。亦复如是。〔若心不著,亦复如是,空无寂静。〕菩萨。〔谛听!〕我说空法破诸有故。〔我之所以说【空法】,皆是为了破除凡夫执着于诸有。〕
地藏菩萨言。尊者。〔地藏言:伟大的世间尊者!〕知有非实如阳焰水。〔一切有非实,如阳焰水影。〕知实非无如火性生。如是观者是人智也。〔但亦知实【非无】,犹如火性从柴木中出生。如此【辩证思维逻辑思维中道观】者,即是人中智者。〕
 
  【经】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观。观一寂灭。相与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见佛。以见佛故不顺三流。于大乘中。三解脱道一体无性。以其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作。无作故无求。无求故无愿。无愿故以是知业故须净心。以心净故便得见佛。以见佛故当生净土。菩萨。于是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圆成。即超三界。地藏菩萨言。如来所说。无生无灭。即是无常。灭是生灭。生灭灭已。寂灭为常。常故不断。是不断法。离诸三界。动不动法。于有为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呵责。入彼一门。佛言。菩萨。于三大事呵责其心。于三大谛而入其行。地藏菩萨言。云何三事而责其心。云何三谛而入一行。佛言。三大事者。一谓因。二谓果。三谓识。如是三事。从本空无。非我真我。云何于是而生爱染。观是三事。为系所缚飘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呵责。三大谛者。一谓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二谓大觉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三谓慧定无异行入谛。非杂行入谛。以是三谛而修佛道。是人于是法。无不得正觉。得正觉智。流大极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地藏菩萨言。尊者。如是之法。则无因缘。若无缘法。因则不起。云何不动法入如来 。
 
  [解]: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人真观。观一寂灭。相与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此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实观。唯观一味寂灭之性。相与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见佛。以见佛故。〔不怕见物,缘起已然见佛也。〕不顺三流。于大乘中。三解脱道。〔不顺三流,不被其缚,于大乘法中,证得三解脱[空无相无愿]之道。〕一体无性。以其无性故空。〔一体者即是无自性,以无自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作。〔空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无作故无求。无求故无愿。〔无作故无所求,无求即无愿。〕无愿故以是知业故须净心。〔无愿者入三解脱门,以是知其业力运作之关系,所以需要【净心】。净心者必得亲证[净根]也。〕以心净故便得见佛。〔行者若于【净根】处,修得净心的话,当下见缘起即为见佛。〕以见佛故当生净土。〔心净则国土净〕菩萨。〔注意谛听!〕于是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圆成。即超三界。〔于此甚深法义之中,勤修三化,定慧等持,圆成顿超外于三界。〕
地藏菩萨言。〔地中宝藏言:〕如来所说。无生无灭。即是无常。灭是生灭。〔如来所说的一切法义,皆是无生无灭的,亦是无常生灭的。这就是辩证。〕生灭灭已。寂灭为常。常故不断。是不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常【为乐】,因其[常~乐]而不断,所以是涅槃法,是不断法。〕离诸三界。动不动法。于有为法。如避火坑。〔离开了三界之中的动不动法,于一切有为法中,如避火坑一样的逃避现实。〕依何等法而自呵责。入彼一门。〔依据什么法理法趣而自我否定与责备,从而入彼一味本利觉门呢?〕
佛言。菩萨。〔世尊曰:谛听!〕于三大事呵责其心。〔于三种大事自责其的。〕于三大谛而入其行。〔于三种大谛【至理】而入其修行。〕
地藏菩萨言。〔地中宝藏言:〕云何三事而责其心。云何三谛而入一行。〔为什么会这样呢?〕
佛言。〔世尊曰:〕三大事者。一谓因。二谓果。三谓识。〔一因,二果,三识。此三种大事,【因~果~识】乃是缘起意识之法则。〕如是三事。从本空无。非我真我。〔三事本空,非我即是真我。真我无执,于清净意根上,遍计所执,不犯错误。这就是典型的【清净意根】之功德无量相。笔者认为: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揭示它,试看讲一讲。回归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这是关键一步。〕云何于是而生爱染。〔为什么于这里,又能生发出一切爱染呢?〕观是三事。为系所缚飘流苦海。〔观察以上三事,即可检查出飘流苦海的系缚。〕以如是事。常自呵责。〔行者当以此【因果识】三种事,常自呵责,检查自己的行为举止。〕三大谛者。〔什么是三大谛者呢?〕一谓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一者,清净意根上的【平等性智】,本身就是菩萨道。〕二谓大觉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二者,大觉正智,如如得谛。五法三自性,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一念六俱义。〕三谓慧定无异行入谛。非杂行入谛。〔三者,定慧等持,解行一如,不二法门。〕以是三谛而修佛道。是人于是法。无不得正觉。〔以此三谛修证佛道,是人没有不得正法的。此乃为正智正觉。〕得正觉智。流大极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得此正觉之智者,流露大慈大悲极至。自利利他,成就菩提。〕
地藏菩萨言。尊者。〔伟大的世间尊者!〕如是之法。则无因缘。若无缘法。因则不起。云何不动法入如来 。〔如此之法,必无因缘,【本非因缘】,如果是没有因缘的话,那么,因也就不会缘起,因不缘起,又如何以[不动法],入其如来之地【藏】中呢?〕
 
【经】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诸法相   性空无不动
是法于是时  不于是时起
法无有异时   不于异时起
法无动不动   性空故寂灭
性空寂灭时   是法是时现
离相故寂住   寂住故不缘
是诸缘起法   是法缘不生
因缘生灭无   生灭性空寂
缘性能所缘   是缘本缘起
故法起非缘   缘无起亦尔
因缘所生法   是法是因缘
因缘生灭相   彼则无生灭
彼如真实相   本不于出没
诸法于是时   自生于出没
是故极净本   本不因众力
即于后得处   得彼于本得
尔时地藏菩萨闻佛所说心地快然。时诸众等无有疑者。知众心已。而说偈言 我知众心疑 所以殷固问 如来大慈善 分别无有余 是诸二众等 皆悉得明了 我今于了处 普化诸众生 如来之大悲 不舍于本愿 故于一子地 而住于烦恼 尔时如来而告众言。是菩萨者不可思议。恒以大慈拔众生苦。若有众生。持是经法。持是菩萨名者。即不堕于恶趣。一切障难皆悉除灭。若有众生。无余杂念。专念是经如法修习 尔时菩萨。常作化身而为说法。拥护是人终不暂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菩萨。若化众生。皆令修习如是大乘决定了义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前白佛言。如来所说大乘福聚。决定断结。无生觉利不可思议。如是之法。名为何经。受持是经得几所福。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解]:尔时,如来欲宣此义。〔世尊曰:〕而说偈言:
 一切诸法相 。性空无不动 。〔一切法相之缘起,法本性空,当下动旋。〕
是法于是时 。不于是时起 。〔这个法出生在此时,但不等于是此时所起的。任何一个【法】都是无量因缘的当下显现。〕
法无有异时 。不于异时起。〔但这个法,也不在其它时里,也不是异时中已经有的。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法无动不动 。性空故寂灭 。〔一切法本身不涉动与不动,性空当下就是寂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性空寂灭时。 是法是时现 。〔只有在性空的当下【寂灭】之时,这个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显现。这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功德无量相。〕
离相故寂住 。寂住故不缘 。〔不住于相者,当下寂住[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如此【寂住】者,不再缘生。这里充满了辩证思维逻辑。〕
是诸缘起法 。是法缘不生 。〔正是这些【缘起法】,其缘不再生。〕
因缘生灭无 。生灭性空寂 。〔一切因缘生灭之法,本无自性,其中的【生灭~性】,本身就是空寂的。〕
缘性能所缘 。是缘本缘起 。〔一切缘生之性,皆是能所之缘,这个【能所之缘】本身就是缘起的。注意!非辩证者,无以学大乘佛法。〕
故法起非缘 。缘无起亦尔 。〔所以说【法起】是没有一个固定实有的源头的,缘无起点,这就是法尔如是。笔者认为:真行者在此,应当如是我闻。〕
因缘所生法。 是法是因缘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法即是因缘。正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之谓也。〕
因缘生灭相 。彼则无生灭 。〔因缘是一个【生灭之相】,这个[生灭之相],不再生灭。这就是典型的:不二是对二说的。〕
彼如真实相 。本不于出没 。〔这种真实的性相关系【性】,本身就不在出与没之[相]上。笔者认为:世尊从不在【相】上说法。〕
诸法于是时 。自生于出没 。〔一切法缘起之时,恰恰是在【出~没】当中。〕
是故极净本 。本不因众力 。〔由此可见,这种极净的【根】本,本身是不因其它众力的。即:不共生。〕
即于后得处 。得彼于本得 。〔当于后得智中,亲证其本觉。禅宗言:悟后方修。此之谓也。〕
尔时,地藏菩萨,闻佛所说,心地快然。〔如是我闻,地上宝藏菩萨们,皆得未曾有之大欢喜。一味本利觉,亲证涅槃门。〕时诸众等,无有疑者。〔在场大众,无有疑者。〕知众心已。而说偈言 :〔地藏菩萨偈言:〕
我知众心疑 。所以殷固问 。〔我知道众生心中有疑问,所以才不厌其烦的讯问如来之法义。〕
如来大慈善 。分别无有余 。〔如来慈悲,善解众生之分别及有无。〕
是诸二众等 。皆悉得明了 。〔针对二种大众,世尊全部让其明了事物之真象。〕
我今于了处 。普化诸众生 。〔我今天也是在此明了之处,普化一切众生的。〕
如来之大悲 。不舍于本愿 。〔如来大悲心,不舍于本怀。〕
故于一子地 。而住于烦恼 。〔能于任何一个【点】上,让人觉了,解脱烦恼。觉性永恒,不分时空。〕
尔时,如来而告众言。〔世尊曰:〕是菩萨者不可思议。〔这个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啊!〕恒以大慈拔众生苦。〔无量劫来以大悲之心拔众生之苦。〕若有众生。持是经法。持是菩萨名者。即不堕于恶趣。〔如果众生持受此经,或持地藏之名者,即不再堕入恶趣之中。〕一切障难皆悉除灭。〔并且一切障难皆可尽除。〕若有众生。无余杂念。专念是经如法修习 尔时菩萨。常作化身而为说法。拥护是人终不暂舍。〔如果有人如法修习,专念是经,净根了了,此时,地藏菩萨即可化身前来,为之说法。令其意根清净,永不退转。〕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令是人速证无上正等正觉。〕汝等菩萨。若化众生。皆令修习如是大乘决定了义 。〔汝等菩萨们,若要度化众生的话,应当令他们全部修习决了如是大乘<金刚三昧>经。〕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伟大的世间磨难者,言:〕如来所说大乘福聚。决定断结。无生觉利不可思议。〔如来所说的大乘法义,福聚决定,能断一切结节烦恼。其中本利觉,无生不可思议。〕如是之法。名为何经。受持是经得几所福。愿佛慈悲。为我宣说。〔如此殊胜之法,名为何经?世人受持是经,能得几分福报功德?希望世尊慈悲,为我等宣说大义。〕
 
  【经】佛言。善男子。是经名者不可思议。过去诸佛之所护念能入如来一切智海。若有众生持是经者。则于一切经中无所悕求。是经典法。总持众法。摄诸经要。是诸经法。法之系宗。是经名者。名摄大乘经。又名金刚三昧。又名无量义宗。若有人受持是经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诸佛如是功德。譬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思议。我所嘱累唯是经典。阿难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经。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经者。是人心无得失。常修梵行。若於戏论。常乐静心。入于聚落。心常在定。若处居家。不著三有。是人现世。有五种福。一者众所尊敬。二者身不横夭。三者辩答邪论。四者乐度众生。五者能入圣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经。阿难言。如彼人者。度诸众生。得受供养不。佛言。如是人者。能为众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权实俱演。是四依僧。于诸供养。乃至头目髓脑。亦皆得受。何况衣食而不得受。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识。是汝桥梁。何况凡夫而不供养。阿难言。于彼人所。受持是经。供养是人。得几所福。佛言。若复有人。持以满城金银而以布施。不如于是人所。受持是经一四句偈。供养是人不可思议。
 
  [解]:。佛言。善男子。〔世尊曰:至善男子啊!〕是经名者不可思议。过去诸佛之所护念能入如来一切智海。〔这个经的名字,不可思议!过去诸佛之所能说,愿让一切众生皆入佛智。〕若有众生持是经者。则于一切经中无所悕求。〔众生若持此经,一切诸经,即不希求了。〕是经典法。总持众法。摄诸经要。是诸经法。法之系宗。〔这部经是诸经之精要,诸法之宗旨。〕是经名者。名摄大乘经。又名金刚三昧。又名无量义宗。〔此经乃有三名:一者,摄大乘经。二者,金刚三昧。三者,无量义宗。笔者认为:应当是【金刚摄大乘三昧无量义经】。〕若有人受持是经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诸佛如是功德。〔视经如佛,诵经如诵佛。〕譬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思议。我所嘱累唯是经典。〔犹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此经法义,亦无边际,不可思议。〕
阿难言。〔世间磨难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经。〔什么人,什么心行,才能够受持是经呢?〕
佛言。善男子。〔世尊曰:注意谛听!〕受持是经者。是人心无得失。常修梵行。〔受持是经者,心无得失取舍,精进修行。〕若於戏论。常乐静心。入于聚落。心常在定。若处居家。不著三有。〔不戏论,心常定,若居家,不著三有。〕是人现世。有五种福。〔持是经者,得五种福报。〕一者众所尊敬。二者身不横夭。三者辩答邪论。四者乐度众生。五者能入圣道。〔众尊敬,不横夭,辩邪论,乐度生,入圣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经。〔以上五种受持是经之福报。〕
阿难言。〔世间磨难言:〕如彼人者。度诸众生。得受供养不。〔如此受持此经者,可受供养否?〕
佛言。〔世尊曰:〕如是人者。能为众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权实俱演。是四依僧。〔如是等人,为众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慧,权实俱演之,这就是:第四种皈依僧。笔者认为:此处不论白衣僧衣,只依心净【净根】出家人。〕于诸供养。乃至头目髓脑。亦皆得受。〔法理之受,譬喻之受。〕何况衣食而不得受。〔包括衣食住行〕善男子。〔至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识。是汝桥梁。何况凡夫而不供养。〔此等人即是善知识,即是道路之桥梁,怎么可以不受供养呢?〕
阿难言。〔世间磨难者言:〕于彼人所。受持是经。供养是人。得几所福。〔供养是人,得何福报?〕
佛言。〔世尊曰:〕若复有人。持以满城金银而以布施。不如于是人所。受持是经一四句偈。供养是人不可思议。〔如有人持无量金银财宝【形而下】之财布施,不如持诵此经之[形而上]之法布施之四句偈。其法布施之供养,福德不可思议。一句话:形而下与形而上,二者不可比。〕
 
【经】善男子。令诸众生持是经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若失本心当即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阿难言。忏悔先罪不入于过去也 佛言如是。犹如暗室。若遇明灯。暗即灭矣。善男子。无说悔先。所有诸罪。而以为说入于过去。阿难言。云何名为忏悔。佛言。依此经教入真实观。一入观时诸罪悉灭。离诸恶趣当生净土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是经已。尔时阿难。及诸菩萨。四部大众。皆大欢喜。心得决定。顶礼佛足。欢喜奉行。
 
  [解]:善男子。〔至善男子!〕令诸众生持是经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能够宣传,读诵,令他人信受此经者,心常在定,不失【根~本】之心。〕若失本心当即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若有失误,应当忏悔。知忏悔者,心根清凉也。〕
阿难言。〔世间磨难者言:〕忏悔先罪不入于过去也 。〔忏悔先罪,不再过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佛言如是。〔世尊曰:正是这样的!〕犹如暗室。若遇明灯。暗即灭矣。〔如暗室入明灯,明至暗亡。〕善男子。〔注意谛听!〕无说悔先。所有诸罪。而以为说入于过去。〔不再说之者,可以悔先。若有言说,当忆过去。一切缘起,皆是先世之种子。人类之业力,产生于无量劫之共业。〕
阿难言。〔世间磨难者言:〕云何名为忏悔。〔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忏悔?〕
佛言。〔世尊曰:〕依此经教入真实观。〔依经教行事,契入真实观。解行一如,就是真忏悔。〕一入观时诸罪悉灭。离诸恶趣当生净土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经入观【净根鉴照】之时,当下诸恶悉灭。净根缘起,屏幕净土,法义如来,当下可证无上正等正觉。笔者认为:清净意根上的如来法义,本身就是【自证分】。而经由意识缘起之转识归根者,当是证自证分。〕
佛说是经已。尔时阿难。及诸菩萨。四部大众。皆大欢喜。心得决定。〔世尊讲经完毕,大众皆得欢喜。信心笃定,亲得自证。〕顶礼佛足。欢喜奉行。〔解行一如,不二于实践之中也。〕



【西蜀法义研究】
2023-09- 05
西蜀 ·净然 ~ 直解
 
 
《 回   向  偈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上一篇: <金刚三昧经-01>~西蜀净然-直译

下一篇:【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直译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