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中的"阿赖耶识"说》~牛宏
 













 


【原文】提要:内容提要:《大乘密严经》属于大乘瑜伽系的经典之一,此经尤其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做出了颇具个性的阐述,提出了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思想和“藏即阿赖耶识”的说法,在唯识学说中别局一格。本文依照《大乘密严经》中各品的论述,对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其思想特性的表现及影响。牛宏,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主题词:《大乘密严经》阿赖耶识如来藏。
 
[解]:《大乘密严经》中的“阿赖耶识”说-牛宏
提要:内容提要:《大乘密严经》属于大乘瑜伽系的经典之一,〔历史证明:瑜伽宗理论越往后发展,偏离释迦本怀越远。〕
此经尤其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做出了颇具个性的阐述,〔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仅此十个字,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分界。而其二者的关系,就是【金子与器物】之间的关系。即<心经>中空与色的关系。〕
提出了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思想和“藏即阿赖耶识”的说法,〔阿赖耶识【性恒明洁】,这就是本质空性。[藏即阿陀那识],是指缘起变幻之相。〕在唯识学说中别局一格。〔哪里来的【别具一格】呢!〕
本文依照《大乘密严经》中各品的论述,对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其思想特性的表现及影响。〔作者依章节,顺序剖析之。〕
 
作者牛宏,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此乃跨界解析,确是别开一面。〕
 
主题词:《大乘密严经》阿赖耶识如来藏。
 
【原文】《大乘密严经》,又称《密严经》或《厚严经》。大致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在印度流传,在中国唐代有两位译师先后译成汉本,一为地婆诃
罗,一为不空(705--774)。两汉译本的内容大部分相同,不空译本为五字偈言体,译经语言较为通畅,颇符汉语习惯;然地婆本似乎较为流行,唐代著名高僧法藏(643--712)依照地婆本作了注疏(现今流传的法藏疏本缺卷一、卷二)。此经的藏译本,名为《圣厚密庄严说大乘的经》,共四卷九品,末尾不全,是由印度论师姿纳迷扎、希兰陀罗菩提和西藏译师智军由梵译藏,现存于德格版的《藏文大藏经》中。
阿赖耶识(alayavijāna),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或阿黎耶识,意译为藏识、宅识等。阿赖耶(alaya)原意是执着,或指所执的对象。但原始
经典中,有时又以为栖息之处、住处、贮藏处、家宅,这可能是从执着之义引申而来。这种具有“执着”或“贮藏处”的阿赖耶思想在原始佛教时代和部派佛教时代就隐隐存在,至大乘佛教时代,所流传的《胜蔓经》、《解深密经》及《楞切经》等经典中开始明确提出“如来藏”、“阿赖耶识”的说法,弥勒、无著、世亲等大师先后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提出“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为大乘佛学瑜伽派中的重要思想。
   《大乘密严经》就是此时以重点论述有关“阿赖耶识”的唯识学经典之一。本文依照《大乘密严经》中对特别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观点作一番梳理和分析,旨在能够浅显勾勒出《大乘密严经》中“阿赖耶识”说的内容及思想特性。
 
[解]:《大乘密严经》,又称《密严经》或《厚严经》。大致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在印度流传,〔早于唯识宗理论一二个世纪〕
在中国唐代有两位译师先后译成汉本,一为地婆诃
罗,一为不空(705--774)。两汉译本的内容大部分相同,不空译本为五字偈言体,译经语言较为通畅,颇符汉语习惯;然地婆本似乎较为流行,〔笔者白话直解,使用的是不空的完整译版〕
唐代著名高僧法藏(643--712)依照地婆本作了注疏(现今流传的法藏疏本缺卷一、卷二)。此经的藏译本,名为《圣厚密庄严说大乘的经》,共四卷九品,末尾不全,是由印度论师姿纳迷扎、希兰陀罗菩提和西藏译师智军由梵译藏,现存于德格版的《藏文大藏经》中。〔当下寺院流通的大多是不空版译本〕
阿赖耶识(alayavijāna),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或阿黎耶识,意译为藏识、宅识等。〔世间缘起之识,是为【宅识】。此宅为心宅。亦称清净意根上的[正智~如如],或称:庵摩罗识。〕
阿赖耶(alaya)原意是执着,或指所执的对象。〔阿赖耶识一但升华到摩罗什识,本身就是能执所执不二一如的【以意识再现真实】的正智如如境界。〕
但原始经典中,有时又以为栖息之处、住处、贮藏处、家宅,这可能是从执着之义引申而来。〔恰恰是不二法门〕
这种具有“执着”或“贮藏处”的阿赖耶思想在原始佛教时代和部派佛教时代就隐隐存在,〔如如执著,如是如是的遍计所执性,就是:执着与贮藏不二一如。正所谓: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
至大乘佛教时代,所流传的《胜蔓经》、《解深密经》及《楞伽经》等经典中开始明确提出“如来藏”、“阿赖耶识”的说法,〔以上三部经,笔者都曾【白话直解】过,其中有关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在陈述之时,虽然各有不同之侧重,但其实质,就是【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这十个字。其二者之关系,恰恰是不二法门。〕
弥勒、无著、世亲等大师先后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提出“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为大乘佛学瑜伽派中的重要思想。〔这就是【唯识无境】的思想源头。然而它是否符合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还将随着[解析]而得到答案。〕
   《大乘密严经》就是此时以重点论述有关“阿赖耶识”的唯识学经典之一。〔众所周知:论是解释经的,所以,一切结论,当以<经>文原义为准绳。〕
本文依照《大乘密严经》中对特别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观点作一番梳理和分析,旨在能够浅显勾勒出《大乘密严经》中“阿赖耶识”说的内容及思想特性。〔感谢作者的辛苦劳作,让我们得以从中受益。〕
 
 【原文】一、本经有关“阿赖耶识”的论述
1、 对“阿赖耶识”的提出在妙身生品中是以如来藏菩萨与诸菩萨讨论如何获得密严妙身境界为主要内容。如来藏菩萨为此修行提出了三个步骤,即:“先应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于境界中,舍诸分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即于所缘而得三昧。”
②在此以“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来“舍诸分别”,从而“见世间体”,那么如何“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是一个必然要阐明的问题。在阐述“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中逐步提出了“阿赖耶识”的概念和体性。本品在谈到“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此处是全经首次提出“阿赖耶识”,似乎是作为一常用概念来应用,在此旨在说明阿赖耶识
与诸识都是“恒无断绝”的,并与“习气”、“境界”相关连,以“瀑流”、“浪”、“风”来比喻“习气”、“境界”、“诸识”间的微妙关系。
 
[解]:一、本经有关“阿赖耶识”的论述。〔以下详细论述之〕
1、 对“阿赖耶识”的提出在妙身生品中是以如来藏菩萨与诸菩萨讨论如何获得密严妙身境界为主要内容。〔如来藏种子的缘起阿赖耶识,本身就是:妙身【化身】菩萨。唯识宗理论的弥勒菩萨,本身就是妙化之身,即法义之化身菩萨。〕如来藏菩萨为此修行提出了三个步骤,即:“先应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分别境是心中相,也就是如来藏种子之相分。〕
于境界中,舍诸分别;〔如如执著,如是如是。<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世间是分别见,见世间体,〔这就是:世间阿赖耶。〕即于所缘而得三昧。”〔于遍计所执之当下,圆证依他起与遍计执之不二一如。〕
②在此以“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来“舍诸分别”,从而“见世间体”,〔了别是第七识【清净意根】,分别是[缘起拣择]之第六意识。〕
那么如何“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是一个必然要阐明的问题。〔人类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以意识再现真实[如如执著,如是如是],本身就是决了心之相。〕在阐述“决了诸分别境是心之相”中逐步提出了“阿赖耶识”的概念和体性。〔世间阿赖耶,不二法门,即为体性之本质。〕本品在谈到“意与意识,及余诸识相续而转”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阿赖耶识在于世间,亦复如是。〔<经>曰:世间阿赖耶。〕无始习气,犹如瀑流,为境界风之所飘动,起诸识浪,恒无断绝。”〔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眼,恐彼执着实为有。〕
此处是全经首次提出“阿赖耶识”,似乎是作为一常用概念来应用,在此旨在说明阿赖耶识与诸识都是“恒无断绝”的,〔于第七意根处,不断绝。但于第六意识处,间歇式断灭。〕并与“习气”、“境界”相关连,以“瀑流”、“浪”、“风”来比喻“习气”、“境界”、“诸识”间的微妙关系。〔第七意根与第六意识,本是孪生兄弟。无根不起识,无识不显意。〕
 
【原文】2、阿赖耶识“性恒明洁”
   在妙身生品中进一步论证十分重要的“阿赖耶识”的体性思想,提出“阿赖耶识虽与能熏(指末那识),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说阿赖耶识“性恒明洁”,为何呢?接下来就说:“如来种姓,应知亦然。定不定别,体常清净”,是由于如来“体常清净”。并比喻为:“如海常住,波潮转移”,因此,“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最后总结为:“诸地渐修,下中上别,舍诸杂染,而得明现”。此处用印度传统非常严谨的“宗、因、喻、合、结”五作支因明法来论证阿赖耶识的体性一“性恒明洁”,点出了“阿赖耶识”和“如来常性”的关系,做出了巧妙的结合和论证,成为本经十分鲜明突出的阿赖耶识“清净”的思想观点。
 
[解]:2、阿赖耶识“性恒明洁”。〔阿赖耶识的体性是恒常清明洁净的。这里专指【清净意根】上的性鉴如如。〕
   在妙身生品中进一步论证十分重要的“阿赖耶识”的体性思想,提出“阿赖耶识虽与能熏(指末那识),及诸心法,乃至一切染净种子而同止住,性恒明洁”。〔即第七末那识种子,性体清明。〕
说阿赖耶识“性恒明洁”,为何呢?接下来就说:“如来种姓,应知亦然。定不定别,体常清净”,〔如来藏种子【善不善因】,然缘起之体性,永恒清净,这就是第七识[清净意根]之功德无量相。〕
正是由于如来“体常清净”。并比喻为:“如海常住,波潮转移”,因此,“阿赖耶识亦复如是”,〔阿赖耶识亦复清净,这就是【正智~如如】之以意识再现真实。〕最后总结为:“诸地渐修,下中上别,舍诸杂染,而得明现”。〔若有取舍,即是[第六意识]之范畴了。〕此处用印度传统非常严谨的“宗、因、喻、合、结”五作支因明法来论证阿赖耶识的体性一“性恒明洁”,点出了“阿赖耶识”和“如来常性”的关系,〔二者一如,不二法门。〕做出了巧妙的结合和论证,成为本经十分鲜明突出的阿赖耶识“清净”的思想观点。〔这就是【意根】清净的佐证〕
 
 【原文】3、阿赖耶识的“染净依性”
   阿赖耶建立品是从密严佛土中所修成的殊胜身中来探求诸佛的体性,从而得出“诸仁者,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的中心命题。又进一步强调阿赖耶识的清净体性,说“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般”,而这种清净性犹如明月,现众国土,不增不减。并用“藏识”的名称来论述其性恒明洁而周遍于国,因为“藏识”与诸识
习气,虽常而俱,不为所杂。最后进一步提出“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是依”。阿赖耶识成为染净法的依止之处,此说为后来的唯识学派所广泛发扬。本品中还提出“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的说法,认为阿赖耶识成为众生万物之本所在。
 
[解]:3、阿赖耶识的“染净依性”。〔阿赖耶识是染净双依性,何以故,如来藏种子【善不善因】故,缘起本身就包含了[善~恶]之内含。〕
   阿赖耶建立品是从密严佛土中所修成的殊胜身中来探求诸佛的体性,〔所谓的【密严佛土】本身就是[清净意根]上的功德无量相。〕从而得出“诸仁者,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此处明言:一切皆是意识范畴中,依赖阿赖耶识所起的如是分別。这本身就是【遍计所执性】的功德无量相。〕的中心命题。又进一步强调阿赖耶识的清净体性,说“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般”,〔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本身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即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而这种清净性犹如明月,现众国土,不增不减。并用“藏识”的名称来论述其性恒明洁而周遍于国,〔不二法门就是藏识〕因为“藏识”与诸识习气,虽常而俱,不为所杂。〔不二法门,不为杂染。〕最后进一步提出“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是依”。〔世间阿赖耶识,本身就是【不二是对二说的】,由此可见:恒与染净相依。〕阿赖耶识成为染净法的依止之处,此说为后来的唯识学派所广泛发扬。本品中还提出“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的说法,〔阿赖耶识染净双依,是无始法界之轨则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阿赖耶识成为众生万物之本所在。〔人类正是在阿赖耶识轨则中,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溪净:
【原文】4、阿赖耶识的“真常性”
   在阿赖耶微密品中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
常”,鲜明提到阿赖耶识具有“恒生死而不断不灭”的真常性,这个论点与前品中所论说的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特性大有关系,在此也进一步首尾呼应地进行了论述,提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出习气泥而得明洁,为诸菩萨大人所重”。
5、 阿赖耶识的“变显万物性”
   在阿赖耶微密品中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阿赖耶识为何能变现万物呢?原因在于“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生周于世间”。同样也是因为阿赖耶识具有体性清净的特性,从而能够随习气相应,变现众物。但是,阿赖耶识实际上仅仅是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即“体性非色,而似色显,分别之人,妄生取著”。对这种阿赖耶识“变现万物,而非其体”的思辩论述,构成了本经有关阿赖耶识的独特说法。
 
[解]:4、阿赖耶识的“真常性”。〔真常者,性也。〕
   在阿赖耶微密品中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没有轮回,也没有世间阿赖耶识。〕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
常”,〔无始者,轨则也。无生无灭,本自具足。〕鲜明提到阿赖耶识具有“恒生死而不断不灭”的真常性,这个论点与前品中所论说的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特性大有关系,〔二者同一性,只不过名相不同罢了。〕在此也进一步首尾呼应地进行了论述,提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出习气泥而得明洁,为诸菩萨大人所重”。〔恰恰是莲花与污泥的关系〕
5、 阿赖耶识的“变显万物性”。〔缘起幻化性〕
   在阿赖耶微密品中谈到“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弥勒菩萨于世间,就是阿赖耶识之显现。〕阿赖耶识为何能变现万物呢?〔阿赖耶识是弥勒万事万物之本质〕原因在于“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生周于世间”。〔阿赖耶识周遍法界,就是弥勒菩萨。〕同样也是因为阿赖耶识具有体性清净的特性,从而能够随习气相应,变现众物。但是,阿赖耶识实际上仅仅是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即“体性非色,而似色显,分别之人,妄生取著”。〔这里就是辩证〕对这种阿赖耶识“变现万物,而非其体”的思辩论述,构成了本经有关阿赖耶识的独特说法。〔正所谓:性一相异。〕
 
【原文】6、阿赖耶识与其他诸识间的关系
   在文中描述阿赖耶识与诸识的关系中,是以海波来比喻的,显得十分生动传神,如说“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之中,似义而现”。更具体的谈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在此明确讲述了六识等缘境而现,意(末那识)助导于六识和阿赖耶识之间,而阿赖耶识是恒在诸蕴中的。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
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
7、 阿赖耶识的住所及增长
   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的说法,认为阿赖耶识成为众生万物之本所在。
 
[解]:6、阿赖耶识与其他诸识间的关系。〔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总称:一合相。〕
   在文中描述阿赖耶识与诸识的关系中,是以海波来比喻的,显得十分生动传神,〔阿赖耶识就是世间之性海〕
如说“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之中,似义而现”。〔性海之缘起【法义】自然生。若无法义,焉知性海?!〕
更具体的谈到“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中,意为先导。〔这里明确的指示:【意为先导】。俗语道:意为爹,识为子。〕意识决了色等众境,〔意识者,化身菩萨也。〕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正所谓:你有柱杖子,我给你柱杖子。你无柱杖子,我夺你柱杖子。〕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综合体,乃一合相。〕在此明确讲述了六识等缘境而现,〔密严之【密】,就在这里。〕
意(末那识)助导于六识和阿赖耶识之间,〔确切讲助导于八识种子与六识缘起分别之间。〕而阿赖耶识是恒在诸蕴中的。〔阿赖耶识贯通上下,属于泛词。追冋下去,就是一合相。〕最后总结说“诸仁者,藏识为因,生于诸识,意及意识,又从所缘无间而起”。〔善哉!这就是【颠倒~回互~辩证~旋】之境界。〕
7、 阿赖耶识的住所及增长。〔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的说法,〔这就是第七末那识意根的【俱生我执】,此性为[清净意根],一切有情众生,本具皆有。〕认为阿赖耶识成为众生万物之本所在。〔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原文】二、本经“阿赖耶识”说的特点
   本经论述的最大特色在于将“如来藏思想”和“阿赖耶识”结合起来,尤其是以“如来藏思想”为基调,提出“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思想,此后步步为营,全面阐释阿赖耶识的种种特性,最后索性打出“藏即阿赖耶”的中心旗帜,成为本经的特色说法。关于这一思想的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来藏思想,在印度比唯识思想较早成立,后与大乘中观、唯识等思想相鼎立。如来藏思想强调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并认为具有所摄藏、隐覆藏和能摄藏的三种功用(《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这一点,在本经的序品中也是作了一定的相关论述,如在偈言中所说的“如来以因性,庄严其果体,随世之所应,种种皆明显”、“如来最微妙,寂静无有边,超诸有著根,净根之所证”和长句中最后所说的“如来变化所为事毕,住于真身晦而不现”等语句,表明了本经中所讲的如来藏思想也是一应俱全的。本经开场就提出如此鲜明的如来藏思想,表明先定好了有关“阿赖耶识”论说的基本调子,紧接着就契
入中心命题中了。

[解]:二、本经“阿赖耶识”说的特点。〔具体看一下,阿赖耶识的特质是什么?〕
   本经论述的最大特色在于将“如来藏思想”和“阿赖耶识”结合起来,〔非也!此<密严经>非马鸣之起信论。二者风马牛不相及。起信论言[和合],密严讲【不二一如】,二者本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以“如来藏思想”为基调,提出“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思想,〔二者一如,不二法门。犹如首都与北京的关系。〕此后步步为营,全面阐释阿赖耶识的种种特性,最后索性打出“藏即阿赖耶”的中心旗帜,〔如来藏是阿赖耶识之本,阿赖耶识是如来藏之显用。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成为本经的特色说法。〔密严的奥妙就在这里〕
关于这一思想的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来藏思想,在印度比唯识思想较早成立,后与大乘中观、唯识等思想相鼎立。〔如来藏是父,中观与唯识是子。中观老大,唯识老二。〕如来藏思想强调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并认为具有所摄藏、隐覆藏和能摄藏的三种功用(《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此三藏功德无量相,体现在有情众生身上,最典型的就是【清净意根】之心。此心[六七八识一合运作],正所谓:心生则法生。〕
这一点,在本经的序品中也是作了一定的相关论述,〔此经力透纸背,可惜的是,历史上,少有人真懂。〕如在偈言中所说的“如来以因性,庄严其果体,随世之所应,种种皆明显”、〔无著菩萨的【安立自相,因相,果相】的三种自性,就源于此经之大乘思想。这里【因性】就是遍计所执性。果性就是圆成实性。随世相应,就是依他起之自相。〕
“如来最微妙,寂静无有边,超诸有著根,净根之所证”〔这里明言【净根之所证】,这就是清净意根的[自证分]。众所周知:前五根是现量,或然的。只有【清净意根】,才是<密严>的真正实质。〕和长句中最后所说的“如来变化所为事毕,住于真身晦而不现”等语句,〔清净意根始终是隐藏在意识的背后,默默无闻的贡献一切法布施。〕表明了本经中所讲的如来藏思想也是一应俱全的。〔六七八识一合运作〕
本经开场就提出如此鲜明的如来藏思想,表明先定好了有关“阿赖耶识”论说的基本调子,紧接着就契入中心命题中了。〔如来藏种子是阿赖耶识缘起之随依〕

 【原文】其次,本经在描述阿赖耶识的体性时,巧妙地通过因明论证法,以同理的如来性推证出了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本性,使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紧密地融为一体。这种运用因明的严密论证手法,使得所提出的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观点,理所成章,难以动摇。其四,“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在其他唯识经典中也有讲述,如《入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中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是说阿赖耶识是对与无明七识一起存在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的称呼。但本经摆明“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以“密严佛土”
为平台,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如在序品偈言中说“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明确表示密严中人,具有如来藏性,等同于佛。而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
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解]:其次,本经在描述阿赖耶识的体性时,巧妙地通过因明论证法,以同理的如来性推证出了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本性,〔这就是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
使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紧密地融为一体。〔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这种运用因明的严密论证手法,使得所提出的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观点,理所成章,难以动摇。〔这就是典型的辩证思维逻辑中道观〕
其四,“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在其他唯识经典中也有讲述,如《入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中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阿赖耶识本身就是如来藏种子的缘起法相。〕是说阿赖耶识是对与无明七识一起存在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的称呼。〔指环,吊坠,佛像,皆是【金~性】的体现存在形式。〕但本经摆明“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以“密严佛土”
为平台,〔即以【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如来藏种子〈非量〉演绎的结果。这个非量[无限量]演绎境界,就是密严净土。〕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如在序品偈言中说“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者,是为楞严大定也。〕
“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明确表示密严中人,具有如来藏性,等同于佛。〔清净意根上,见缘起如见法,见法如见佛。〕而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一如不二之境界,就是【以意识再现真实】之庵摩罗识。〕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凡是善说【正确理解】阿赖耶识者,其三种自性中,[缺一不可~本然无我],自相本净,依他缘起,当下缘起,当下遍计,当下圆成实。这就是所谓的:密严国土。〕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非也!作者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全部<密严经>的核心,就是清净意根屏幕上的不二法门。〕

【原文】其三,本经多处用“藏识”的名称来表明其“蕴藏”、“摄藏”、“所依”等功能,这一方面对应了阿赖耶识说中的“所藏、能藏、执藏”的“三藏”义,也似乎同如来的“三藏”思想遥相呼应。另外,“藏识”这一名称的运用,两个汉译本皆采用这一名称,说明梵文原典中就有此专门词义的表达,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合为一词为“如来藏阿赖耶识”,简称“藏识”。

[解]:其三,本经多处用“藏识”的名称来表明其“蕴藏”、“摄藏”、“所依”等功能,这一方面对应了阿赖耶识说中的“所藏、能藏、执藏”的“三藏”义,也似乎同如来的“三藏”思想遥相
呼应。〔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三藏】的一合相统称。能藏,所藏,执藏,统称:藏识或识藏。〕另外,“藏识”这一名称的运用,两个汉译本皆采用这一名称,说明梵文原典中就有此专门词义的表达,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合为一词为“如来藏阿赖耶识”,简称“藏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原文】其四,“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在其他唯识经典中也有讲述,如《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中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是说阿赖耶识是对与无明七识一起存在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的称呼。但本经摆明“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以“密严佛土”为平台,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如在序品偈言中说“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明确表示密严中人,具有如来藏性,等同于佛。而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解]:其四,“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在其他唯识经典中也有讲述,如《楞伽经》卷七〈佛性品〉中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来藏识贯通始末,只不过在不同场合,应用不同名相罢了。〕是说阿赖耶识是对与无明七识一起存在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的称呼。〔性即清净,适合于全部八识范畴。〕但本经摆明“藏即阿赖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以“密严佛土”为平台,〔此【密严平台】,本身就是[清净意根]之屏幕。〕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清净意根恰恰是【两头蛇】,一头如来藏种子,一头阿赖耶识缘起。〕如在序品偈言中说“三十二胜相,如来藏具有,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于佛”,〔清净意根之屏幕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明确表示密严中人,具有如来藏性,等同于佛。〔一切觉者,皆是于【清净意根】之屏幕上,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而在经中也多处谈到体认阿赖耶识与密严佛土的关系,如说“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来生此国(密严国)”,〔这就是【三自性】一如不二,缺一不可。一念六具义,法性皆
以及在经中最后高呼“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所谓的【密严】就是清净意根,就是以意识再现真的阿赖耶识。〕也就是说,在密严佛土中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合而为一的,〔密严者,不二法门也。〕此乃本经论述阿赖耶识思想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无我。由此可知:清净意根上,根本不存在[我执]二字。〕三种自性缺一不可,就是不二法门之密严。〕

【原文】其五,由于此经重在论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转入密严国的问题,而对其它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诸如“三性说”、“转识成智”、“染净依”等方面仅仅是一掠而过,观点也与其他唯识诸典中的论述基本雷同,并且对阿赖耶识的提出似乎是非常熟识运用的,因此,可以说本经的阿赖耶识说并非是唯识诸典中的开创
者。另外,在本经中还提及《十地经》、《华严经》、《大树紧那罗经》、《迹照神变三摩地经》、《胜蔓经》等经的名称,可以说其思想的表现,应与这些经典也是有所关联的。

三、尾语
《大乘密严经》虽然由窥基在其《成唯识论述记》中被认为是瑜伽行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六经”之一,但此经典的影响力大大不及《华
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三经流行,以后所出的大乘唯识诸论典往往是大量引证上述三经中的观点,对此经似乎已渐渐被历史湮没了。这是因为,一方面该经对阿赖耶识的一般论述无甚新意,不如其它经系统翔实。另一方面该经所力倡的阿赖耶识“性本净”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传入的,如当时的不空译师,其重译<密严经>,旨在沟通<华严>,<胜蔓>等经,为当时流行的“如来藏”等思想提供经典依据和解释。

[解]:其五,由于此经重在论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转入密严国的问题,〔严格来说,把握好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后,再结合<法华经>中的【清净意根】,当下就是[密严国土]之境界。〕而对其它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诸如“三性说”、〔<解深密经>中的【三种自性】,本身就是与如来藏阿赖耶识同时存在的。无非就是[性一相异]的关系。〕“转识成智”、“染净依”等方面仅仅是一掠而过,〔这已经是【意识】的范畴了。〕观点也与其他唯识诸典中的论述基本雷同,〔注意!转识是专指【意识】之转。[四智]本身是不需要转的。这一点,传统的观点曲解了释迦本怀。误导后人,去转【四智】,误导后人千百年之久。〕并且对阿赖耶识的提出似乎是非常熟识运用的,〔本然一身,显示出异熟之果罢了。〕因此,可以说本经的阿赖耶识说并非是唯识诸典中的开创者。〔经在前,论在后。经是主,论是仆。主仆关系不可颠倒之。〕另外,在本经中还提及《十地经》、《华严经》、《大树紧那罗经》、《迹照神变三摩地经》、《胜蔓经》等经的名称,可以说其思想的表现,应与这些经典也是有所关联的。〔大乘经典,其中义理,全部都是贯通的。〕

三、尾语
《大乘密严经》虽然由窥基在其《成唯识论述记》中被认为是瑜伽行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六经”之一,但此经典的影响力大大不及《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三经流行,〔悲莫悲兮生别离。只因后人看不懂,忽略了。尤其是窥基法师〈糅译〉之后,出现了许多错误的认知与观点,直接误导了后人。以至后人,很少有人了解这部经的<密严>大义了。笔者在疫情期间,专门为山中出家师们,白话直解过此经。深感此经的重要性。正所谓:回归释迦牟尼法义之本怀,大势所趋!〕以后所出的大乘唯识诸论典往往是大量引证上述三经中的观点,对此经似乎已渐渐被历史湮没了。〔整个唯识宗人,极少有人看得懂此经。从此边缘化了。以至后人,不再听说还有此经的存在。可悲可叹!〕这是因为,一方面该经对阿赖耶识的一般论述无甚新意,不如其它经系统翔实。〔非也!作者不懂装懂,开口滥言,很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请问:你读懂了这部<经>了吗?!仅从名字<密严>二字上,已然知其重要性了。岂可滥言:无甚新意?!〕另一方面该经所力倡的阿赖耶识“性本净”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传入的,如当时的不空译师,其重译<密严经>,旨在沟通<华严>,<胜蔓>等经,为当时流行的“如来藏”等思想提供经典依据和解释。〔此种揣摩意测之语,不可取,应远离。大乘<密严经>,本身就是直指【清净意根】之心。禅宗有言:净意心。〕

 

 
 







 
栖石精舍-《西蜀·净然》
 2023.11.12

上一篇:【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直译

下一篇:西蜀•净然【西蜀骊珠拾遗】公案108例

Copyright © 2022© 西蜀法义研究

备案号:京ICP备2022036269号